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28 14:57:24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1

八十年代以来,**省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全国1/25的耕地,为全国提供1/10的商品粮,1/5的专储粮和1/2的玉米出口量,粮食生产10年跨跃了3个台阶。**省的农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决定因素是坚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

一、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二、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三、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四、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五、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5.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了**省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推动力。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增收增效"促进,三农-发展,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对农村及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30%~40%,与发达国家的65%~85%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技传播是关键因素。

1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有效应用率低且呈地区性失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矛盾突出,虽然农业科技成果产量较多,但应用于现实生产并获经济效益的成果屈指可数,主要是因农业科技成果在整体结构分布方面欠缺合理性,在生产前后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农业科技成果存在地区性不平衡现象,东部区域农业科技成果数量较多但低水平重复问题严重,而西部区域成果数量少,无法为农业改造工作提供有利技术支持。

(2)缺乏科学而完善的沟通传递机制。我国农业从业者非常多,且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成果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形式走出实验室,投入到生产实践中,方便广大群众了解。在此过程中,文字形式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多媒体形式则能够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有利于促进成果提供者和生产者交流以及深入沟通。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持有者"传播者及接受者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缺乏沟通传递机制,容易导致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无法顺利应用至实践环节,没有形成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成果应用形式。

(3)传播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部分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者长时间在较为闭塞的基层环境工作,其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掌握科技信息较少,大多数推广人员受教育水平低。有数据表明,至2007年,编制范围内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仅有45%左右的人员属大专以上学历,非专业人员占据的比例大于2/3。目前,很多农业推广人员在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方面有待提高,无法做到快速捕捉农业科技价值,且他们对于农业新型技术以及新型产业等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敏感度,不利于顺利开展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影响推广效果。

2优化农业科技传播的途径

(1)充分发挥传播学理论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传播学繁荣发展,大家对农科科技传播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但研究内容主要是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得比较少。所以,借助传播学理论进一步分析农业科技传播实践工作,挖掘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制约因素,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高实践工作效率和质量。

(2)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针对农业科技传播研究以及学科建设工作,必须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传播事业的顺利发展要求建立一支具备丰富传播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确保学科梯队在知识结构方面日渐趋于合理。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及建设,应明确学科带头人员,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具体方向以及全局性"关键性领域中凸显其引领作用。此外,必须借助全日制教育及在职教育培训等不同途径,对农业科技传播研究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传播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作用。

(3)构建先进而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国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满足,三农-工作要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完善,机制不够灵活,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发展后劲方面有待增强。其次,农业科技企业以及专业协会"各种技术中介等均属于非政府组织,其发展速度有待加速,无法满足市场在服务方面越来越多元化的要求。所以,要强化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确保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确定政府部门的引领地位,坚持多方共建"机制灵活以及模式多样的服务体系,提高体系应用的快捷性以及高效性,促进其公益性及经营性的有效结合。

3结语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一是应用率低且呈地区性失衡;二是缺乏科学完善的沟通传递机制三是传播人员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解决途径,充分发挥传播学理论的积极作用,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构建先进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家章"李思经#农业科技传播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2]#安徽农业科学

[3]顾君,邹远辉,王吉凤.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4].南方农业学报,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经济增长;动态关联性;

迫于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我们必须尽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义在于发展农业科技、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加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发展农业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探讨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考察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GDP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论文以1986—2011年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数据为依据,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测等数理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展开实证分析,为优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提供理论依据。

一、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理论探讨

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早已被国内外学界所关注,例如:索络(R.Solow.,1957)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以美国1909—1949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技术变动率与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丹尼森(Denison,1967)在充分考虑劳动质量和资本类型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资源配置、知识进步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罗·罗默(P.Romer.M,1986)提出了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杨灿(2008)利用投入产出系数法和索罗模型法,研究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王姝(2007)利用弹性分析法,根据1986—2005年的数据,计算了吉林省科技经费支出对GDP的弹性系数等等。类似方法,同样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例如:Griliches早在1958年就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计算了美国杂交玉米技术的投资回报率问题;在此基础上,Akino、Masakatsu&YujiroHayami(1975)把研究的重心放到了公共农业科研的回报及其在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上,其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品种改良研究的社会回报率相当高,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回报率只会更高;RobertE.Evenson(1997)对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通过对全球375项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的研究结果考察,得出了全世界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高达49%的结论。

国内方面,樊胜根(1997)分别采用可变系数模型和固定系数模型,对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的效益进行了测算,得出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的收益率高达44%~169%。黄季焜等(2000)采用CAPSIM模型对农业科研投入的效率进行模拟推算得出:在市场开放条件下,中国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达到59.6%,而在市场不开放的条件下,农业科研投入回报率也达到55.8%。赵芝俊等(2005)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了农业科研投入的总收益、边际收益和长期边际收益;张晓慧等(2011)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不同部门劳动力从业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农村居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影响。类似研究,不胜枚举。尽管由于研究方法和统计口径的不同,不同学者研究结论有所差异,但都得出了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强调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意义。

二、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综观理论界多数研究成果,大多是通过静态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笔者认为,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无疑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但作为一个财力相对有限的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资能力是有限的。同时,农业科技投资本身具有投资额度大、回收周期长、风险高等特征,难以形成对社会资金的有效吸引。因此,在现阶段,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而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是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效的手段。为探讨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考察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GDP增长之间的动态关联性,笔者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以1986—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而构建的动态模型,它将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把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目前国内存在少数关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也存在极少数关于政府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从这些相关研究的实证分析的方法看,有的是直接对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总产值进行单整检验和协调检验,并利用格兰杰检验方法对其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有的研究则基于VAR模型对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由于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而构建的动态模型,主要用于相关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因而本文也采用VAR模型来研究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与单一的基于VAR模型的分析不同,本文增加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两个步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这里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步骤更为完善,因而所得出的结论也更为可靠。

笔者正是希望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研究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在此,本文采用的数据是1986—2011年中国农业科技投入数据和农业GDP数据(见表1)。其中:“ASTT”表示“公共农业科技投入”、“AGDPR”表示“农业GDP”,作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代表性指标。

(二)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由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要求系统中的变量具有平稳性特征,而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结果也严格依赖于误差向量满足白噪声序列向量假设,因而需要先对模型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彭水军等,2006)。本文利用协整检验(ADF检验)农业科技投入变量序列和农业GDP变量序列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值,并运用SC准则来确定检验过程中的滞后阶数,其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中检验结果可知,关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变量序列和农业GDP变量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序列LASTT和LAGDP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虽然时间序列LASTT和LAGDP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之间还是可能存在某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而且这种线性组合反映的是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由前面对序列的单整检验可知,序列LASTT和LAGDP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EG两步法在对两个时间序列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协整检验法,因而我们可以利用EG两步法来对序列LASTT和LAGDP进行协整检验。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序列LASTT和LAGDP的长期线性均衡关系可得:

式中,括号内的数据表示相应估计量的t统计值。上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方程的拟合优度非常好,各项检验参数也比较显著,说明回归方程的统计性质较好。该回归方程的重要经济意义在于,自1986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弹性高达0.6823。然而,如果序列LASTT和LAGDP存在协整关系,那么其回归后的残差序列应该是平稳序列,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可得:

ADF值为-2.3105,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1.9534,说明残差项不存在单位根,即为平稳序列。据此可以判断,我国农业GDP与农业科技投入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由于误差修正模型(ECM)既能反映时间序列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又能体现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因而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科技投入序列构建如(2)式所示的误差修正模型(ECM),以进一步考察农业科技投入的资源配置效率及其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2)式误差修正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其拟合优度一般,但DW值的大小令人满意,模型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农业GDP与农业科技投入之间的关系。从模型结果来看,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0488,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变动1%,农业经济增长相应地变动0.0488%,与(1)式得出的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弹性高达0.6823相比,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明显要小于其长期影响。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LAGDP与LASTT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并不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因而还需要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利用EViews6.0软件可得到LAGDP与LASTT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表3的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LASTT不是LAGDP的格兰杰原因,即认为LASTT是LAGDP的格兰杰原因;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LAGDP不是LASTT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LAGDP是LASTT的格兰杰原因。

4.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由于VAR模型具有良好而独特的动态结构性质,可以用于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因而本文进一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识别农业GDP变量或农业科技投入变量的一个随机扰动是如何通过模型来影响其他变量,进而最终反馈到自身上来的。本文基于表3中ADF检验结果中的平稳性序列而构建VAR模型,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建立VAR(2)模型。图1是基于VAR(2)模型而形成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横坐标表示脉冲响应函数的追踪期,设定为10年;纵坐标表示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响应程度,图中的实线表示响应函数的计算值,虚线围成的区域代表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这里主要考察LAGDP对LASTT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以及LASTT对LAGDP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首先来看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GDP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从图1中不难发现:农业科技投入对于农业GDP一个标准新息的扰动的响应,一开始影响不大,且是正向响应,但此后9年多,一直为负向响应,而且前6年的负响应呈现缓慢加剧之势,而从第7年开始负响应趋于稳定。这说明,在短期内农业GDP的增长对于农业科技投入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此后的影响都是负向的。图1还显示,农业科技投入对于农业GDP具有持续的正向影响作用,虽然在极短的时间内难以发觉这种正向影响,但从相对较长的时间段来看,这种比较稳定的正向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说明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GDP的正向拉动影响不仅在短期内客观存在,而且在长期内更为显著和稳定。

三、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尽管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变量序列和农业GDP变量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但两者之间存在某种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对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GDP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弹性高达0.6823,论证了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GDP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本文分析得出的农业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数据,与DenisonE.F.(1974)计算的美国1929—1969年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30.9%)、朱希刚(1997)计算的“九五”期间(1996—200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42.11%)、王桂荣(2003)计算的20世纪90年代种植业科技贡献率(38.4%)相比,明显偏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样本数据选取时期有关:农业科技投入具有累积效应,投入时间越长、投入绩效越显著。上述学者所采用的数据较早,而本文所采用的是1986—2011年的最新数据。进一步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得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0488,与回归分析中得出的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弹性高达0.6823相比,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明显要小于其长期影响。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农业经济增长也会对农业科技投入产生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影响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农业科技投入对于农业GDP具有持续的正向影响作用,虽然在极短的时间内难以发觉这种正向影响,但从相对较长的时间段来看,这种比较稳定的正向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说明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GDP的正向拉动影响不仅在短期内客观存在,而且在长期内更为显著和稳定。显而易见,这一结论支持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实证结果,说明我国农业GDP增长与农业科技投入之间存在紧密的长期关系,但在短期内农业科技投入对于农业GDP增长的作用不大,这可能意味着短期内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限制了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GDP增长作用的充分发挥。即使从长期来看,农业GDP的增长也是边际递减的,说明单方面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有限的。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比片面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4

《山西农业科学》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大农业学术性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栏目有:宏观农业、调查研究、生物技术、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兽医、水产渔业、贮藏与加工、信息技术、文献综述等。主要读者对象为:农业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农业院校师生、涉农部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月刊,大16开本,96页码。每期定价8.00元,全年96.00元。国内统一刊号CN14-1113/S,邮发代号22-24。地址:太原市长风街2号;邮编:030006;电话:0351-7089783;E-mail:。

欢迎订阅2014年《农业科技通讯》

《农业科技通讯》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刊号:ISSN1000-6400,CN11-2395/S。邮发代号:2-602;月刊,每月17日出版。单价10.00元,全年120.00元,全国各地邮局及本刊编辑部均可订阅。本刊及时报道种植业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种子方面的新品种、新技术。侧重大田,兼顾园艺,是种植业者首选刊物。主要栏目:人物风采、专题论述、试验研究、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西甜瓜、林木花卉、良种荟萃及市场信息等。内容丰富翔实、信息量大、技术实用。地址:100081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农业科技通讯》编辑部;电话:010-82109664,82109665,82106276;传真:010-82109664;E-mail:。

欢迎订阅2014年《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主要栏目:本刊特稿、本刊专稿、政策法规、质量安全监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业标准化、检验检测、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与探讨、安全生产技术、地方经验交流、海外博览、农业标准公告、信息与动态等。读者对象: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有关的各级行政管理、科研教学、检验监测、技术推广、生产企业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双月刊,逢双月10日出版。大16开本,彩色四封,80页。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到本刊编辑部办理订阅手续。邮发代号:82-223。每册定价:10.00元,全年共60.00元。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科院质标所《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编辑部,邮政编码:100081;联系电话/传真:(010)82106521,82106522;E-mail:

欢迎订阅2014年《吉林农业科学》

《吉林农业科学》是吉林省农科院主办的农业综合类学术期刊。本刊融学术性、技术性、信息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刊物。旨在报道最新农业科研成果、研究进展和科技动态,传播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介绍农业生产新经验等。辟有作物育种栽培、生物技术、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园艺果树、农业经济和农产食品加工等栏目。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期刊、中文科技文献检索权威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2004年获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奖,2006年获第五届全国农业期刊金犁奖学术类二等奖。目前《吉林农业科学》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主要为各图书情报部门的中文期刊采购和读者需求服务,为广大农民朋友、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生产管理者和农业院校师生服务。双月刊,逢双月25日出版,刊号:ISSN1003-8701 CN22-1102/S,大16开96页,每期定价8.00元,全年48.00元。邮发代号:12-71,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漏订者亦可随时向本刊编辑部订阅,不另收邮费。电话:0431-87063151;E-mail:,;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彩宇大街1363号《吉林农业科学》编辑部;邮编:130033。

欢迎订阅《园艺学报》

《园艺学报》是中国园艺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1962年,刊载有关果树、蔬菜、观赏植物、茶及药用植物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题文献综述、问题与讨论、新技术新品种以及园艺研究动态与信息等,适合园艺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阅读参考。《园艺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被英国《CAB文摘数据库》、美国CA化学文摘、日本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罗斯AJ文摘杂志、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收录。《园艺学报》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权威学术期刊”、“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等称号。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1版)”,《园艺学报》复合总被引频次为11 630,期刊综合总被引频次5 317,复合影响因子1.780,期刊综合影响因子1.124。月刊,每月25日出版。每期定价40元,全年48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国内邮发代号82–471,国外发行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承办,代号M448。漏订者可直接寄款至编辑部订购。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园艺学报》编辑部;邮编:100081;电话:(010)82109523;E-mail:;网址:http://。

欢迎订阅2014年《烟台果树》

《烟台果树》是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科学研究分院主办的果树专业性季刊。立足北方水果的主产区山东烟台,面向全国。经过34年的发展,《烟台果树》已成为我国广大果树业者新观点、新品种、新技术的交流平台,也是苗木、农药、肥料及各种生产机具等信息的平台。期刊发行量大、覆盖面广。每期定价4元,全年仅需16元。每季度首月15日发行。若挂号,全年28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为24-107;也可随时直接汇款至编辑部订阅。汇款地址:山东省烟台市环山路145号;邮编:264008;单位名称:《烟台果树》编辑部;电话:0535-6236524,6615052(传真);E-mail: ;本刊网址: .cn或水果世界网。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农业科研管理;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24-01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组织环节,是农业科研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为此,笔者以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为例,总结了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现介绍如下[1-4]。

1 农业科研管理的实践

1.1 科研项目管理

科研课题是科研单位重要的核心工作之一,选题立项是研究工作的起点,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选题始终与国家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项目受理部门的导向和要求一致,特别注意当年度的申报指南中所列的当年资助类别、范围、鼓励、优先、重点或重大资助的方向或主题,尽量了解该类别项目的评审程序及评审的指标体系,注意与国际经济接轨、理论研究注意创新,应用类研究项目注意转化与应用前景,开发类项目一般有企业或经济部门参与。注意协调课题组间申报的方向和内容,提高申报成功率。据统计,“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获得部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立项98项。现为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辽宁铁岭分中心、国家专用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引进国外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国家玉米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辽宁省大豆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玉米、水稻3个综合试验站。

开展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跟踪管理、负责检查、督促各类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及完成情况,组织科研项目鉴定、结题、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推广、转让等工作。

对项目计划进度、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全面了解并及时修正计划,定期报告课题进展情况,保证科研项目的规范性和科研成果的质量,为成果申报及转化做好准备。

1.2 科研成果管理

科研成果管理,包括从项目的成果鉴定到成果应用的各个环节。主要是对完成的科研项目申报科技成果鉴定、办理成果登记、报奖与评审,成果统计、成果示范和转化等。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出台了科研成果管理和奖励办法,对课题研究人员按贡献大小发放课题岗位津贴。对通过审定的品种、获奖成果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按不同标准给予奖励。“十五”以来,铁岭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100多个品种通过国家和省品种审定,其中通过国家审定13个。逾130个项目通过成果鉴定和成果登记,35项成果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其中获省部级13项。知识产权得到加强,逾30个品种、自交系获得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与铁研公司合作,推广选育新品种,建立新品种销售网络200多家,开发新品种20个以上,累计创造经济效益80亿元以上,有力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1.3 科研档案管理

农业科技档案是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所形成的应当归档的各种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声像、照片、电子材料等科技文件,是农业科学研究活动的历史真实记录,是查实凭证最真实的依据,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和科学技术资源的储备和重要的信息资源。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档案,为课题开展项目提供便利。将全院科研情报、文献资料、科研成果等的统计、汇编和交流,进行收集、保管、立卷和归档工作。具体将材料进行如下分类:

研究计划部分:立项申请书或可行性方案、计划任务书、项目审批文件、合同、协议、委托书、经费申请报告和批件;项目研究计划和年度执行报告,项目总结报告、经费决算等。

原始记录部分:实验、调查、分析、测试形成的原始记录、图纸、照片、录音带以及经过归纳整理的数据等。

总结报告部分:包括研究工作的总结报告、论文、论著、专题、报告等。

验收及推广应用部分:科研成果登记证书,科研成果验收证书(包括验收专家组名单和专家验收意见原稿),科研成果登记表,科技成果水平检索证明,科研成果技术资料等。

以此保证课题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并开展借阅,为科研人员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

1.4 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研活动中的活资源,是院可持续发展的智力资本。面对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十五”以来,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上首先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把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层次、发挥人才作用作为决定单位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创新实践中认识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搞好科技创新队伍的梯队建设。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创新水平。目前已引进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6人。定期对现有科技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素质。“十五”以来,先后派出10人次读硕士学位,9人次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进行考察交流。在院内为科研人员营造学术氛围,聘请同行专家学者来院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采取以上措施,加强了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有利于科研人员追踪和选择具有重大意义与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对提高科研能力和培养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5-6]。

2 对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

2.1 拓宽科研资金来源

以“十一五”科技规划为发展目标,千方百计搞好科研项目的申报,争取更多的国家、省和市级课题的立项,研究工作争取政策性资金支持,拓宽科研资金来源渠道。

2.2 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

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统一起来考虑,建立健全科研业绩评价机制。做到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在数量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求数量,既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更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使科研、生产与示范紧密结合,使成果真正为市场所需,切实为“三农”服务。

2.3 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

创造力是人的一种内在能力表现,优化人才和成果激励机制是提高科技人员创造力的动力。在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中,一方面应选拔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包括管理人才、科学研究前沿人才,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采用以技术创新管理方式为主,信息化管理方式为辅的管理模式,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提高组织效率和科技创新水平[7-9]。

3 参考文献

[1] 李桂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53-354.

[2] 蒋娟.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的思考[J].广西农业科学,2009(6):787-790.

[3] 于海林.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1):118-119.

[4] 汪国莲,谢忠谊,陈明,等.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58-359.

[5] 郭久荣.试论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3):68-71.

[6] 徐秋良.搞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1):21-22.

[7] 杨普,龚传胜.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1):51-52.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6

关键词: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黑龙江垦区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2-5585-03

黑龙江垦区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规模最大、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有经济区域。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垦区农民希望学习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知识,然而通过报纸或书刊、影片或电视演播等形式的科普教育无法实现公众的主动参与。现在互联网迅速普及,把科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是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设计顺应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它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景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展示科普知识,不受时间、场地、环境的限制,可以更直观、更迅速、更形象生动地把实时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传递给广大垦区农民。

1 系统平台建设目标

在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的过程中,要保证平台各模块间数据资源能够共享,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能统一各个系统模块内数据的定义,建立统一的数据定义标准,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定义管理功能。建设农业数字科普平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能够实时、快速、准确地为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普通农民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所以此平台要力求操作导航清晰,检索查询快捷方便,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3D技术等实现农技知识的形象模拟展示,建立专家系统为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提供专家服务。建设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推动垦区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工作。

2 系统平台功能模块的设计

在农业领域中,原理性和经验性的知识比较多,而系统主要是面向垦区农民,要求系统提供的农业技术信息要形象,易理解。所以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为农业生产人员提供各类实用的农业技术,根据农业技术知识设计了图、文、声并茂的网页,使用户在浏览网页的同时能够得到专家的知识指导,远程用户通过Internet输入本地的基本生产数据,推理引擎从知识库中取出符合要求的规则,对已有事实进行匹配,完成专家的判断和推理,从而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步伐[1]。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数据库系统”三层结构[2],如图1所示。其数据库为数据层,完成各种数据存储、提取和更新操作;服务器为应用层,主要提供各种与逻辑相关的服务构件,完成数据的、查询、分析处理等事务;浏览器为用户层,主要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

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包括新闻动态、科普教育、成果展示、农作物专家系统、农技推广、景观展示、休闲娱乐、科普论坛8个功能模块。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如下。

新闻动态模块:主要是把最新的有关农业的政策方针、市场动态、农业科技知识提供给广大农民群众,让他们能够实时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和成果,以及最新的市场走向,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农产品种植和销售。

科普教育模块:主要是把一些农业常用的知识呈现给广大群众。有些词汇比如现在流行的精准农业,若仅仅使用文字来表述,可能不容易理解,若使用动画的形式表述,则很容易被接受,并且更容易记忆。现在很多城市的孩子都吃过大米、猪肉,但是没有见过水稻的成长过程以及真实猪的样子,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把垦区所包含的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用虚拟动画形式展示出来,以便大家了解和学习。

成果展示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农业成果和农业机械,以图片、虚拟动画的形式展示垦区获得的优秀农业成果,使用户感受到农业科技的进步。对于大的农业机械,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到现场去看,所以使用3D技术对农业机械进行虚拟仿真,让广大群众对实物的认识更直观,对农业科技的感知更深刻。

农技推广模块:包括畜牧业知识和种植业知识以及农机、农具的推广。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更多的也是服务于垦区的农民,他们中间的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为了更好地把正在应用推广的新品种、实用新技术成果(比如黄瓜冬春茬生产实用技术、温室生产管理中利用精准作业机械实现变量施肥及变量施药的过程、八跨自走式灌溉控制机作业、带AFS系统可自动生成产量图的联合收割机作业)传递给他们,此系统平台使用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

景观展示模块:主要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科普基地的精神面貌,让更多的人了解垦区。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使人们能更清晰、更直观地看到各个基地的场景,并且生成的文件较小,系统又增加了用户的自主选择,从而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

农作物专家系统模块:主要是总结和汇集农业专家先进的知识以及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建造有关农业的计算机智能软件系统,能结合用户提供的信息,模拟农业专家对农业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并给予解答[3,4]。结合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开发水稻、大豆、玉米等实用性强的系列化农业专家系统,为农业生产者、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专家系统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休闲娱乐模块:在此模块中设计一些与农业相关的Flash小游戏,通过游戏,用户不但能掌握相关的农业知识,也能从中得到乐趣。

科普论坛模块: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提出在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农业专家登陆系统后,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在线解答。并且在此模块中,用户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有关农业知识的多媒体作品,经评价效果好的可以到农技推广、科普教育、成果展示、景观展示相应的模块中。

整个平台提供细粒度的用户权限管理,能够对数据访问实现权限分级控制,在关键的业务数据访问上提供可靠的授权设计,并具有数据备份、还原的功能。

3 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的优势

3.1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服务信息系统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用户身处在地广人稀的北大荒,还是发达的一线城市,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连接到Internet,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科普平台,及时找到所感兴趣的知识技术。

3.2 传递信息的及时性

农业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农业的前端领域不断有新的科研成果产生,这些成果不应只保存在科研单位的档案库里,而应该及时地让更多的普通民众所了解。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过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可以把农业最新的科技前沿动态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给普通民众,为不同人群了解农业发展现状提供丰富的知识保障。

3.3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此平台展现信息的形式丰富多样,使用图片和文字展现一些活动资讯、科普资料,利用Flas形式展现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温室施肥打药一体机、果园节水灌溉技术等最新技术,使用3D技术展现农机展品本身的形状、特点以及操作技术,使用全景技术展示垦区农场景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引入,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科普形式更加生动活泼,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广大人民群众。

3.4 传递科普知识的同时增强了交互性

通过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控制某个项目的展示路线,在专家系统中根据农业实际生产过程选择不同的情况给出不同的结论,并且广大群众可以对某项技术与专家进行探讨,或者对某项技术的多媒体展示进行评论,这样有助于科普创作作品的进一步提高,增强科普工作的效果。

4 关键技术的实现

4.1 数据缓存的实现

为了使用户在访问平台时Web服务器能够及时响应,及时把页面和查询结果返回给用户,系统平台采用了缓存技术,引入了SqlCacheDependency特性,对Channels、SoftChannels、SoilDetection数据表对应的缓存实施了SQL Cache Invalidation技术。为了保证整个架构的可扩展性,也允许设计者建立自定义的CacheDependency类,用以扩展缓存。

在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中,利用了配置文件和反射技术来实现工厂模式。命名空间CacheDependencyFactory中,类DependencyAccess即为创建对象的工厂类。

4.2 知识库的设计

知识库是专家系统的核心,它相当于专家的大脑,有关农业的专业知识都被抽象化地存储在知识库中。本平台采用产生式规则来表示知识。为了有效地存储有关农作物知识库中的各种规则知识以及诊断方法,采用XML文档来存储规则知识,将产生式规则的模型转换为XML的数据模型,设计XML文档结构,然后把定义好的XML文档作为最基本的存储单元进行管理,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5,6]。

4.3 推理机的设计

推理机是专家系统的控制中心,是模拟专家的思维,根据已有的事实,推理出相应的结论。推理机的实现首先是根据决策建立相应的推理模块,输入条件、知识定义、前提条件的可信度、规则强度以及事实数据,计算机进行动态编码[7,8]。当用户使用时,输入自己的事实数据,就会产生相应的推理结果,当原有知识不能满足要求时,推理机可以随时修改事实数据。系统平台推理部分的结构如图3所示[9]。

5 结语

科普兴农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把科普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知识的普及,加快农业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数字科普网络信息系统平台可以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垦区,减少农业领域知识传播和应用的成本,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何离庆.网络环境下的智能化农业信息平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2.

[2] 杨悦欣.基于XML技术的设施农业信息平台的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06.

[3] 孙妮娜,秦向阳,杨宝祝,等.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6):436-440.

[4] 石 琳,陈帝伊,马孝义.专家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概况及前景[J].农机化研究,2011,33(1):215-218.

[5] 彭志良,赵泽英,李莉婕,等.贵州天麻种植专家系统开发与应用[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8):190-192.

[6] 赵文忠.基于MVC机构的农业专家系统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8):78-80.

[7] 刘明辉,沈佐锐,高灵旺,等.基于WebGIS的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专家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09,40(7):180-186.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7

论文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障碍因素 对策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从管理机制、科技供体、服务主体等8个方面,对影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运转不良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针对分析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概述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指由服务于农村生产的各行业、部门、组织、集团等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综合系统,依据服务方式不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可分为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3个体系。涵盖了农村科技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并使其成功地实现在科技供体(科研单位等)和受体(广大农民)之间的传递,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根本利益。然而,当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系统运转不畅,与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相脱离,主要表现在: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分离,各单位之间缺少横向联合,造成农民的技术需求与服务主体的技术供给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率低,农民增收缓慢,科技需求热情不高。

2目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障碍

2.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各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推动整个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运行并不断向前发展的方式或原理。由于政策和体制等方面的制约,中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各自自成体系,各具体部门在业务上受上一级机构的指导,行政上往往又隶属于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多方参与以及地方行政领导的行政干预,致使整个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缺乏一个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原本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形不成“拳头”优势,既浪费了资源又降低了整体效率。

2.2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由于目前科技成果奖励机制与市场条件下对科技需求的矛盾,使得作为服务主体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从事科技服务的内驱力不足。不少科研人员仍存在注重理论研究,轻视成果开发;注重基础研究,轻视应用研究的“学院”思想。从确定选题起就只注重著作、论文等阶段性成果,而忽视了产品、产业等最终成果,与农民和企业的生产需求相脱离。造成许多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一方面论文形态、中间形态的成果大量积压推广不开;另一方面却拿不出农民和农村企业迫切需要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造成有效供给不足,使一些农村科技服务工程难以推进。

2.3农村科技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科技服务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主要表现在农业科研经费短缺。在1981—1985年间,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35%,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0.57%,而高收入国家则达到了3.23%。但就中国情况,2003年这一比值仅为0.49%,比20年前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略高。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只占农业gdp的0.23%,不仅明显低于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2.02的水平,也低于巴西等发展中国家0.83%的水平,且远未达到fao公布的1%的世界平均水平。导致许多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无法继续,传统农业技术升级缓慢,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瓶颈”,使农业科技服务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2.4科技服务项目管理方式不规范

目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项目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属于程序性的管理,项目控制也集中在立项时的评审阶段,缺少专业性的评估与服务机构的参与,项目评估的定性标准与量化指标也缺乏规范化管理,这使项目建设后期评估及最终评估准确性较差,难以全面反映项目建设的真实效果。且忽视了资金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由于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为联结着需求与供给,供求矛盾凸显,加上缺少各类服务机构的有效参与,使项目选择及实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从而导致资金与利润回收困难。

2.5农民合作组织综合实力较弱

农民合作组织与区域主导产业紧密相连,是产业化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在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向商品化和市场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合作组织把千万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系起来,对形成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产生影响,然而目前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薄弱、发展不稳定等问题,技术覆盖面窄且辐射带动能力弱,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渠道不畅;其次,多数组织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与农户间缺少有效的市场连接机制,劳资双方并没有解决“共享”与“共担”的责任问题,难以成为“双赢”的利益共同体;再次,许多合作组织是乡镇政府用资金控股并兼任社长(会长)的,农民没有股金、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大多组织在经营中重盈利、轻服务,根本不能成为农民利益表达的机构。

2.6低水平农村劳动力存量的限制

农民作为农村科技服务的受体,其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素质越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强,成果转化的效率越高;反之亦然。2005年中国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13.5%,小学文化程度占36.2%,初中文化程度占40.5%,大学只占0.87%,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二、三产业部门中,使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由于大量低水平农村劳动力的存在,他们对科学知识和科技培训的接受异常困难,从而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变得艰难。还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小富即安、守成小变的观念根深蒂固,科技需求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速度和规模。

2.7科技服务人员素质的限制

目前,中国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队伍整体功能低下。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知识老化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和产业化要求而且“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致使推广服务效能低。甚至在一些地方,由于科技服务人员业务素质不过硬,知识更新速度慢,工作主动性差等原因,出现了动物防疫检验,动植物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农事生产指导、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无人指导过问的现象。另外,许多乡镇服务机构,服务方法及手段滞后,缺少必要的服务设施和信息网络,基层中会利用计算机采集科技信息服务于农民的人员缺乏,导致农业信息很难通过网络进乡入户,从而影响着农村科技传播的速度。

2.8服务机构自身缺陷的障碍

市场越发达,科技服务的范围就越广泛,服务职能也越完备,种类形式也越多元化。而作为服务主体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专业合作组织等机构其管理理念仍未完全走出计划经济的模式,组织内部管理激励机制不足,容易出现“软制度”现象,造成底层精英人才流失。服务范围仍局限在农业产业这个小圈子里,较少涉及到能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空间的农村二、三产业中;服务种类形式单一分散,重产中技术,轻产前和产后信息和经营。加之技术、物资、资金、供销等部门分割,仍沿着各自独立的系统与农业生产领域发生联系,互不分享,互不配套,很难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链延伸后科技服务与培训对市场化、体系化和网络化的要求。

3清除障碍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为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转,本文认为目前重点在于:

3.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吸收、转化和先进技术的开发,鼓励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中介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社会机构参与,解决农业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服务主体企业化、技术服务商品化、利益关系合同化、服务优质高效化”。

3.2建立科技项目检测评价体系,对项目立申、实施过程及成果转化进行跟踪,对项目评估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其成果的实用率和转化率进行全面检测评价,确保农民从鉴定科技成果中获得实效。

3.3把农村科技培训列入到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去,整合和优化各级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以市、县、乡三级培训基地为主渠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中介机构为辅渠道,采用大众传播媒介、课堂讲授、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多种培训方法,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崔永福,等.科技部星火富民科技工程战略研究报告分报告——农村科技示范服务体系的研究,2005.12.

[2]杨瑞珍.中外政府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作用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04.

[3]刘志民,欧阳晓光.多模式复合型:中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科技与经济,2005,(2).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8

关键词:农业科技;问题;建议;贫困地区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4-0019-03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生产力水平上也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80 %左右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然近几年有了很大提升,约为52 %,但仍低于发达国家约30个百分点[1]。而要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除应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外,还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更加严重。以甘肃省为例,农业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约占48 %[2]左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约为20 %~30 %,真正成效显著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不到5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但低于全国水平,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农技推广机构,电视、广播等媒体、农民专业科技协会、科技特派员及农业高新科技园区为主要路径,但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

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科研管理集权化特点,使管理层次混乱、职责不清[4]。很多情况下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工作时经常会受到高一层次的行政干预和指导,并且农业科研机构布局的趋同性和重叠度都比较高,如从中央到地方的很多农业行政部门都有自己所属的农业科研机构,从中央到省、地、市层层设立院、所,不但浪费严重,并且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推广等之方面也无明确的区分层次,“大而全、小而全”农业科研机构分布格局,使整体农业科研体系形成板块结构,既缺乏分工协作机制,又难以使科研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布局,最终导致科研项目和经费的认为垄断现象严重,科研要素无法合理流动,科研院所在科研工作上偏重的是上项目、报成果,科研人员潜意识地看重开鉴定会、写论文,讲究的是成果评定的档次和学术价值,很少关心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与此同时,很多科研院所中技术职务与工资收入、分房等福利待遇联系在一起,而技术职务晋升的标准也以论著、鉴定成果、获奖的多少为主,很多科研活动主要在国家经费支持下的学术因子中进行,淡化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农业科研机构的隶属关系,使农业科研与推广、生产相互脱节,科研决策和科研实践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1.2 兼业化水平是影响农户技术选择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民就业的兼业化行为已成普遍现象,一般说来,来自农业外兼业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和经济实力,家庭经济实力强的农户有能力尝试新技术但对农业收入的依赖性低,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意愿不强;而经济实力差的农户由于担心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往往会对新技术持观望态度。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兼业化因素与农业科技需求总体上是负相关。

1.3 家庭经营的碎化状态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尽管采用新技术对于农业增产来讲效果很明显,但是对于农民来讲,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不具有完全的正效应。小规模农户经济相对加大了农户高新技术投入的相对成本,使农业科技推广的增收效果不明显,从而降低了农户采用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据课题组2008~2009年在甘肃贫困地区的前期调研结论显示,所调查的500农户中,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12 hm2,而每户农户一般种植4~5种作物,多的可达7~8种。家庭经营的规模过小和土地的细碎化限制了农业生产的经营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即使技术效果良好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小规模经营的前提下也难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

1.4 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配置不足

由于贫困地区工作环境及待遇都不好,基层农村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学历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造成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不仅如此,农业科技推广大多是无偿为受益者服务的,仅有的推广经费远远赶不上推广的需求。况且甘肃省自然条件多样,河西、沿黄灌溉两大片农业生产相对较为集中,其他区域十分分散,多为边缘农业经济带,分散的区域性和不便的交通条件给推广带来极大的难度,更突出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推广经费的短缺。

1.5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且人才缺乏

尽管甘肃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中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组织运行、经济实力,还是服务功能、社会影响力和合作程度,都有很大的差距,大多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是围绕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很少围绕“产业能人”,合作社的领导层基本由所在村的村干部,或是稍微突出一些的成员担任,社内懂得经营、善于管理的专业人才和产业领军人严重缺乏。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层大多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合作社虽然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组建起来,但由于“人才”短缺,消化吸收新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十分有限。

2 加快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9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 推广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全面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关键是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步伐。所谓农业科技成果,即农业科技人员应用自然科学理论,借助先进的实验手段,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对农业科技进步及农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将在小范围、限制条件下取得的科研成果,经过中间试验、技术开发、成果示范和宣传推广等一系列活动,应用于生产实际,形成生产能力并取得社会、经济或生态效益的活动过程。

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和推广的主要承担者。济宁农业学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与推广,以服务社会、服务三农为宗旨。笔者对济宁农业学校农业科研成果推广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济宁农业学校农业科研成果推广途径

1.成果研发与推广集于一身

橘红一号是济宁农业学校经过多年培育成功的一种茄子新品种,可美化居室环境,集观赏性和食用性于一体。为了推广该项科研成果,学校专家、教师建成了实验推广基地,依托学校走向农村,每到种植期就为各地市、乡村种植户培育种苗。这样不仅服务了社会、宣传了学校,更让专家、教师走向农业一线,推动了教学工作。

2.推广农业技术,服务社会

每年学校组织农业专家和专业技术扎实的教师、学生参加济宁市科技宣传周,用具体的实物和材料向群众宣传现代农业技术和无公害蔬菜的种植方法。

3.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

根据国家的惠农政策,学校组成专家组,深入济宁市周边农村,开展教育下乡、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专家、教师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畜禽养殖、蔬菜种植技术,有时还免费为农民提供种苗,真正将农业知识送到农民家门口,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民手中。如济宁唐口镇金屯村以种植甜瓜为主,每到甜瓜插苗期,学校蔬菜专业的专家、教师就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4.校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学校与济宁市的兽药、农药企业合作,将农药生产知识传播到车间,提高员工的农药理论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学校畜牧教研室的教师与邹城市金瑞牛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鲁西黄牛、安格斯牛、杂交牛等新品牛种的推广与服务,在养殖、饲料的加工、禽舍环境、疾病防治等方面对养牛农户进行培训和指导。

二、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会大大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笔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

为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政府部门出台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系列政策规定及相关法律,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的最终成效。因此,要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开展农业培训,广大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知识;二是增加农民教育经费投入,特别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搞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

3.加大投入,增加农业技术推广资金

协调资金运作,有效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一是市场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的技术推广工作,如对粮食作物、禽畜产品、蔬菜、水果、淡水养殖等方面技术的推广,政府相关部门应直接给予稳定的资金扶持,协助研发及推广人员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二是继续组织实施成果转化与推广计划,并加大支持力度,使各类项目资助力度明显提高。

4.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