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30 10:39:06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 语文教师 素养

1.前言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迎来了各门外国语言学习的热潮,而我国的语文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教学效率低、学生厌学把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改变高校语文教育的现状,一方面要深刻反思作为客体的语文教育,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作为主体的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抓住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这个关键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和难题。[1]

专业素养、信息素养和人文素养综合体现了一位新时代优秀大学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专业素养指教师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参与学科学术研究的能力,是提高教师素养的基本保证;信息素养指教师获取信息并内化传播给学生的能力,一方面要确保熟练地掌握新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灵活运用信息并加以综合创新;人文素养指教师自身具备的道德情操、文化底蕴,主要在教学过程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体现出来。本文拟从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重要性出发,深入考察探究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有关问题。

2.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素养的重要性

2.1有利于解决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难题

大学学习生活丰富多彩且多元化,大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明显低于其他学科,再加上大学生急于体验社会生活,将大部分时间用到社会实践上,很少去关注读书、深入思考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当然这跟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观念联系密切,大学语文教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固定、僵化。所以,解决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困境,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势在必行,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用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改变现行僵化枯燥教学模式,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大学语文知识在无形中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带领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2.2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要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大学为全世界文明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场所,学生们进入大学就是为了汲取更丰富的知识和掌握更扎实的能力。大学语文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的前提下,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根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们比较倾向于选择教学方法灵活、知识广博、授课内容深刻、热爱和尊重学生、有亲和力、通过课程学习或课下交往能够影响学生做人做事的教师。不难发现,大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信息素养要求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满足学生的要求,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才可以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完成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

2.3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

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从两个方面促进了我国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一方面高素养的优秀教师可以带动一大批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素养,另一方面高素养的优秀教师将渊博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大学语文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素养,改变教学观念,带领中国高校语文教育开拓一片新天地。

3.新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素养应具备的三大素养

3.1专业素养

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保证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前提下,才能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的问题。目前,在新形势下我国大学语文教育正在进行改革,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大学语文教师必须认清严峻的形势,积极主动提高自身专业修养。下面从三个角度探讨如何提高现时代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3.1.1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与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跨越,这就给大学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完善和充实自身的综合文化知识,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图书,以便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旁征博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其次,教师要根据时展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优化自身已有的文化知识结构体系,在备课阶段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增加新的学术思想,使大学语文教学更具活力;第三,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以后的学术研究打好基础;最后,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将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3.1.2增强专业理论素养

对于语文学科,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本质及文学发展规律的概括,同时对文学的创作、研究以及批评等文学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增强专业理论素养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现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究如何增强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首先,准确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依据基本的理论形成理论体系,明确专业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完整地把握专业理论知识;其次,全面、系统地增强专业理论素养,文艺学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于一体,形成了完整的专业理论体系。把握好文艺学这三个分支的关系,并做到融会贯通,才可以全面、系统地习得专业理论的精髓;再次,文学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密切关注文学的发展态势,及时掌握到最新的专业理论;最后,增加人文社科专业理论的学习,增强思辨能力。

3.1.3强化参与学科学术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还要有一颗对学科学术研究保有热情的心。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定研究领域、确定研究方向,积极参加本学科影响广泛的研究活动,使自身的学科学术研究更加规范化、多元化。此外,教师还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学术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论文或专著,提升自身的学科学术研究能力。[2]

3.2信息素养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给大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促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新时代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在繁杂浩瀚的网络信息中,拥有辨别和管理信息的能力,加快大学语文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3.2.1主动学习信息技术

大学语文教师要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或自我研修,结合自身具备的专业素质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扎实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自身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做到课堂内容、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课件的相辅相成,建构合理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实现数字化教学。

3.2.2增强分析信息的能力

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即教师获得、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自身的信息能力,善于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教学信息,通过自身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将信息合理转化为有效地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2.3强化自律意识

大学语文教师在主动提升自身信息能力素养的同时要做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规范化和合法化。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了解网络这把“双刃剑”的利弊,强化自律意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自觉遵守网络信息道德规范,遵照国家的法律要求,正确的、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3]

3.3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教学除了具有基础性特点,还具有人文性,语文课程的设置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学科特色,才能正确履行教师的职责。

3.3.1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外界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坚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节操,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传授给学生真知与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在与学生的学习和交往中做到言传身教,如此,才可以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出人格健全、品质优秀的合格大学生。

3.3.2拥有渊博的知识

文学是审美的、诗意的、艺术的,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大学语文教师要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备相当的、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感悟生命与生活,提高学生识别与鉴赏美的能力。另外,作为人文学科的教师,还应具备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责任感,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3.3.3打造完美的课堂教学

目前,学生接受知识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教师需在做好备课的前提下,研究和探索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的教学方式,打造完美的课堂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注重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温馨、默契的课堂气氛下,声情并茂、情景交融,使大学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默契和谐、丰富多彩。[4]

4.结论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意义重大。作为传授人文学科知识的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功底、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在新时代下正确处理教学资源的信息素养。此外,大学语文教师还要拥有高雅的人格魅力和鲜明的时代感悟,润物细无声,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出更具时代性的新一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明泉.略论高校教师素养[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12):78-81.

[2]刘雪梅.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1):27-30.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2

[关键词]体育教育;体育素质;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135 ― 03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方向,就是注重体育素质教育。把保健卫生、心理健康、体育精神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等。但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素质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人类体育活动中,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更高更深层次体育精神素质。全社会素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健康体育素质观念的社会责任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体育素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体育素质的特征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体育知识素质、体育技能素质和体育精神素质等几个方面。体育素质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为社会提高素质更高、更全面的人才。一般来说,大学体育素质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体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健身强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和改善机能,而且可以促使智力得到发展。良好的体育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体育素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为手段,促使学生在完善的体育知识素质和科学的体育技能素质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并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

(2)时代性。体育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体育精神。人类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研究形成了相对的稳定的体育知识体系。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发现和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技能,这些体育技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技巧和锻炼方式也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对体育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需要长期的沉淀和升华,体育精神素质才得到的延续、巩固和规范。随着的时代的发展变化,体育素质的内涵也会形成时代特征的内涵和意义。

(3)渗透性。体育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系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今后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而体育精神更能发生辐射,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中,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发展。

2体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体育素质教育在树立大学生终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深远的意义。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应该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和每个高校的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精神,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体育素质教学系统。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素质培育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2.1大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体育精神的缺乏

当前在大学中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在下降。传统应试教育重视了知识灌输、轻视知识的灵活运用,造就了一大批高考机器、考试机器。大学生在体育领域中也将这一不良做法延续下去,对起体育素质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道德水准下降,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超越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将体育精神物质化正是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在体育中只重视名次、不重视参与就是大学生体育精神缺乏的表现。“金牌至上”正是将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各种体育理论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在精神教育问题上进行学理层面的专门研究比较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上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逃避挫折的行为。

2.2目前学生健康安全教育不足

和国外的健康安全教育开展程度相比,我国健康安全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和手段都相对简单。健康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展,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我国每年有不少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伤害和死亡。但是,这并没引起我们很多人的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强调技能和体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意识教育。造成学生注重技能的掌握,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在教学实践中,“健康第一”的理念被“安全第一”替代。学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将那些具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被无情的抛弃。安全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运用。在体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仍然被不少人忽视,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我国学校的健康安全教育的急迫性。

2.3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不全面

体育课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时间,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系统地、有目的教育活动,把体育知识传输给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对大学生是否能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强调文化知识传授与运动体验相结合,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最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通过体育课传播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不全面。在体育教学过程来看,体育课在内容的安排上,重运动技术的传授、轻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水平。体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教学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体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知识。目前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看电视、观看体育比赛等等。但是大学生在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往往忽略了通过这些实践来获取相关知识。依赖于传统的通过教学方式获取相应知识,缺乏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很难提高,也导致了其体育知识结构不完善。

3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用建构主义观点进行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思考

我国的体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属于应试教育。体育教育存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中目的,比如获得金牌等。物质注意色彩非常强烈。在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也应体现时代特点,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为目标,采取全新的体育教学教育方式.

建构主义教育观点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等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一套有效的体育认知学习理论,并形成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设计一个趣味体育游戏,组织一场排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不仅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因为大学的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自立活动能力比较强。这些课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最终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更好地提高。

3.2加强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素质

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具有活动性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其服务。大量的体育活动实践是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易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当然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很多,有些的偶然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可以通过理论学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的。这需要大学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健康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健康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健康教育观。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身体锻炼方法。要时刻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逐步树立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要为学生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健康环境。在教学实施中,要把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尤其是那些关于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实践操作更要作为教学重点进行介绍。在讲授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单纯的灌输式讲解,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当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方法。避免刻板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结合常见突发意外事件进行教学,如溺水的自救、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等。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来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

3.3大学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渗透力很强。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才能达到目的。健康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并在体育锻炼中达到精神升华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达到培养体育精神素质目的。

大学是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需要健康的体育精神素质作为支撑,但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需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并形成常态化的素质培养机制。

大学应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并非口号和标语,需要大学生身体力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真正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可以利用极具影响力的传媒、通讯工具和体育明星效应等可以在更新和更宽的空间内展开。通过多元化的途径维持体育精神培养。

作为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体育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形成要体育运动活动本身更重要。体育运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挫折和劳累,是磨砺和锻造体育精神素质最好的因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且更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3.4加大体育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体育离不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因此培育大学体育素质首先要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随着改革的深化。完全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来发展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已经很难做到。大学多渠道筹集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大学对校园里面的体育项目设施可以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进行适当的经营。充分利用大学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学校闲置场地开展一些市场化运作,在这些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传统项目以及学生参与性高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合理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较好回报。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

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办各类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前提下,对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实行转租、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来提高体育设备实施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创收进一步扩大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育设施。为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培育大学体育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知识素质水平和健康安全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重视学生健康安全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健康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使学生提高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也能够使精神素质得到改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的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而且要将体育技术教学与体育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的栋梁之才。

〔参 考 文 献〕

〔1〕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01):82-85.

〔2〕马卫平.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体育学刊,2011,(01):75-78.

〔3〕刘纯献.体教结合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74-77.

〔4〕杨雷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实施体教结合的障碍及其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8):98-101.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张煜(1973-),男,浙江杭州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体育军事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体育教学与训练。(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72-02

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坚决实施素质教育以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具体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灵魂的全面教育。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培养高等专业人才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技术轻道德、能力、心理等影响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问题。为充分改观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现状,全面发挥体育教育价值,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应把德育、智育、美育等全面素质的发展协调统一于体育教育的各个具体环节之中,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必须转变原有的教育发展目标,为全面改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做出努力。

一、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目标的转变

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掌握多种体育技能,增进体育文化,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等素质。受国家教育体制和学校体制影响,体育教育在发挥自身价值中并未达到理想程度,特别是现今社会,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才提出了更多更全面的要求。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分子,理应主动承担起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这不仅是高职院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文明、提高社会成员全面素质的需要。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批以专业技术为核心,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服务型人才,以便全面提高社会基层职业技术人员素质,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一方面,体育教育应积极支持配合高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全面发展高职学生素质。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又集德育、智育、美育和劳育为一体,能够全面培养学生道德、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然而目前高职体育教育课程主要以“技术”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思想为导向,大大削弱了通过体育教育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价值;体育教育过于保持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导致教育模式单一,大多将目光转移在运动成绩和体育健身本质之上,对高职学生体育道德、文化、心理等素质缺乏重视。这样的现状与国家倡导的高职院校教育目标不相吻合,因此要根据当代高职学生特点,积极转变体育教育发展目标。

2.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体育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一项内容,承担着全面育人的责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愈加全面。从社会人才竞争的角度讲,高职学生不仅以职业知识和技能作为核心竞争力,而且其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和坚韧意志等都在竞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发展目标的角度讲,当代社会不像以往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是具有高文化、高素质并能全心全意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职业人才。针对社会需求,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要的人才。高职体育教育不仅能够塑造健康的体魄,为社会竞争打下身体基础,而且还能够培养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积极品质,为社会竞争打造精神支柱;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道德品质,而且还能培养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二、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独特的教育效果

体育教育对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具有特殊作用,其原因主要是由体育教育本身特点决定的。体育教育是以体育运动为手段进行的一系列集体育理论、体育伦理、体育技术、心理等为一体的教育。体育教育与其他理论课教育相比,具有理论与实践同步、统一的特点。体育教育在提高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又能很好地融合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社会实践等全面发展所需的素质。

1.体育道德文化在培养道德素质方面有其特殊意义。体育教育虽然是以身体锻炼为核心,但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必要内容。中国体育在很久以前就非常重视道德问题,将体育道德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道德文化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基础,在体育运动中注入道德文化,有效地规范、教化同学们在运动过程中要尊师重道,互相尊重,以良好的道德规范自我行为,不断地在体育理论实践中检查自我,做到“知行合一”。

2.体育运动在发展智力和培养心理素质方面有其特殊意义。体育是身体的运动,无论什么体育项目都是通过身体训练达到周身的协调,增强思维控制身体的能力。体育之所以能发展智力,主要是由于体育运动能培养人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灵活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地增强大脑的各种生理指标和功能水平。在体育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环节,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益智作用。

在心理素质培养方面,能更好地促进师生相互间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充分化解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益心理健康。体育运动本身也伴随着身体的快速反应,能有助于支配各种效应器和神经机能的改善,从而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的均衡性和灵活性。

3.体育教育在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方面有其特殊意义。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任何一个技术的产生都具有坚实的理论文化给予原理支持,这能够促使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得到发挥,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身体运动与文化理论充分融合统一,从而调动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文化理论的积极性,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体育文化作为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间具有相通性,所涉及的体育哲理、体育伦理、体育养生、体育技术等知识的教授,使学生结合体育运动充分理解体育文化内涵,培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实现自身文化知识的发展。此外,可以充分利用主动学习或教师教授的文化知识编排体育技术动作,激发对理论知识的使用,做到学以致用。

三、高职体育教学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径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全面结合素质教育,尽心安排恰当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促使体育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其实施途径主要围绕增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智力和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进行体育教学。

1.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体育教育的灵魂应居于首要位置。思想道德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将道德素质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当今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在强调技能学习、健康运动的同时很少重视思想道德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当前物质文化远超过精神文明的社会环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肩负起对祖国新一代技能型人才的道德素质教育,真正地将思想道德文化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地将思想道德与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训练相融合,在体育文化教学中做到重视思想道德的培养,在体育技能的训练中做到尊重师长、关爱同学、相互关心和帮助、文明训练,并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完美实践。

2.科学文化与体育技能作为体育教育的主体应居于核心位置。体育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部分,虽然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以身体实践为教育手段,但也具有丰富的体育科学文化,体育教育核心内容包括理论文化和技术实践。理论文化主要以体育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健康教育为宗旨;技术实践主要以学习体育技术为核心内容,以掌握体育健康技能为宗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仍然保持着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育模式,机械地在体育课堂上教授技术知识和技术动作,将体育教育思想仅仅局限在体育课“以练为主”的旧思想上。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科学文化和“练”体育技能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体育科学文化核心除了介绍体育项目文化和技术理论外,更要让同学们掌握如何选择恰当的运动项目,如何合理地控制运动强度等体育健康文化常识。此外对体育科学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够为自身健康开出合理的运动处方,还能够使同学们更科学地认识和判断不良健身文化。因此将科学文化与体育技能充分合理地融入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是实现体育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体育教育中应加倍注重智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体育教育中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体育锻炼内容要注重全身素质训练。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强调以周身协调为核心,重点发展专业素质,均衡其他各项身体素质,能更好地促进智力的发展。此外智力的培养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联系,通过体育文化的学习,能够很好地扩宽学生的思维,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智力发展。因此在体育文化教学方面要更多地输入与体育相关的科学文化信息,在体育技术教学实践中更多地注重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围绕协调能力设计各项身体运动,充分发展各项身体素质,从而获得学生智力的提高。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全面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有着积极作用,从教师角度讲,体育运动需要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助于体育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这样在学习体育技术动作过程中能更有效地消除学生怕苦、怕累、不敢实践的心理,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积极的学习兴趣、轻松的学习心态、宽阔的学习胸怀。从教学内容角度讲,体育运动带有娱乐性和艰苦性的特点,娱乐性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陶冶情操,消除不良心理的影响,艰苦性能很好地塑造学生吃苦耐劳和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等。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教师与学生建立的特殊感情,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克服困难并疏导心理;利用体育运动特有的竞技特点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抗压能力和紧张状态下冷静分析、准确判断的能力;利用体育训练中的超负荷运动增强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Z].1999-06-13.

[2]王利风.从素质教育角度谈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J].职业教育,2011(3).

[3]张迪.高职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3).

[4]葛慧.论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0).

[5]何少钧.论体育运动对智力发展的影响[J].体育世界,2011(9).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4

关键词:体育素质;高职院校;实践研究

一、引言

2007年4月23日,胡锦涛同志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强调“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健康、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毛泽东同志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强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大学生的体育素质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拉大;在身心素质方面,我国学生处于下风;在体育自主性方面我国学生的参与意识淡薄;在体育文化知识方面我国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欠缺。在《中美体育教育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体育教育四大特点之一是“体育知识成分大,体育刊物数量多,理论性强”。全国有八百多种体育刊物,给学生传授的体育知识也是相当丰富的,比如涉及各个运动项目,如球类、体操、游泳、田径、攀爬等以及体育保健、体育防身、运动急救、野外生存等知识。现今我国的体育教学的综合目标还没有落实到位,具有短期行为,受传统的竞技教学模式影响,技能、技术的教学始终成为体育课堂的主要内容。理论课课时少,学生的体育知识缺乏指导,导致健身实践欠缺正确的理念,普遍存在基本理论内容比重小,根本无法以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实施体育锻炼。

三、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的意义

为了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以强身健体、减肥塑形、休闲娱乐、兴趣爱好为主的课余体育活动形式,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健身、自我完善的时尚。从现实意义看,良好的体育素质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自觉自愿、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为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体能和健康水平,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从长远的意义来讲,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一生中接受过终生体育教育,在健身意识的支配下,坚持多种体育健身活动,使自己真正能健康、愉快地工作与生活,为以旺盛的精力迎接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它不仅为确保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而且对大学生终生体育思想的建立,培养较强的终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足球;变革

一、问题提出

目前关于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变革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实践操作层面而跨越了对变革的观念层面和体制层面的研究,带有很强烈的感性色彩和经验主义特征,缺乏更深刻的理性探讨。横向研究对象比较狭窄、集中,不但不能涵盖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全部内容,而且相互静止、孤立,形成各自为政的研究局面;纵向研究层次也不够深入,缺乏建基在素质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针对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的整体观念和变革发展的统一思路。大学生足球运动变革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发展水平。

因此,本研究将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作为高教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加以考察,希望通过对大学生足球运动整体层面的研究为各局部的变革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尝试构建素质教育观念下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变革发展的理论体系,为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大学生足球运动变革理论研究

(一)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定位

素质教育观是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大学生足球运动作为高校体育的下位概念,它的现实存在和未来发展必然受到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制约,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特征又决定着大学生足球运动必须服务于高校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图1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定位关系

因此,有别于传统教育思想,大学生足球运动与高等教育最终目的之间建立了理论上的直接联系而不再仅仅是传统教育和体育的附属成份,其本身就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仅要以“足球运动”为基点去实现“人文体育”的直接目标,更要最终超越“体育”的局限性和个性实现向着高等教育共性教育目标的转化和提升,这对于还处于“生物体育观”发展水平上的相对僵化、机械的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来讲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越。也正因为有了素质教育思想的支撑,足球运动在高校才得以恢复其“世界第一运动”的魅力本色,也因此拥有了更澎湃的生命张力和更艰巨的教育使命。这种新角色和现代使命特征无疑是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变革发展的理论起点。

(二)现代足球运动的项目分析

剥开包裹现代足球运动的层层外衣而将其还原为“体育”来分析,根据价值取向的不同足球运动有三种基本形态:作为PLAY的足球、足球游戏和足球竞技。每种足球形态都有其各自的特征和价值属性,都暗含着不同层次的身心需求和社会需求,它们决定着足球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形式多样的多层次足球竞赛活动是现代足球运动最核心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以它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生物性、文化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对现代足球进行项目分析。

1.生物层面

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足球运动技战术体系,一是足球运动项目特征。

技战术角度讲,足球运动的技战术体系复杂,内容繁多,身体运动形式丰富。在竞赛环境中,运动员不但主要依靠人体最笨拙的部位――脚来快速简捷、灵活多变的准确完成各种有球技术动作,还要完成起动、急停、转身、铲球、跳跃、快速移动等各种无球技术动作,这些技术动作对人的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灵敏等素质来讲无疑具有极高的锻炼价值。

从项目特征角度讲,足球比赛时间长、空间大、攻防转换频繁快速、对抗程度激烈,体能消耗巨大,对运动员的无氧和有氧耐力素质要求很高。

2.文化层面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足球运动有着自身的理论体系结构,包括足球本体文化和足球社会文化两方面四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足球基础理论。包括各种有球、无球技术动作要领;个人、局部和整体战术理论;比赛场地、规则等。

第二个层次:足球竞赛制胜规律。这是足球运动的核心部分,是对足球比赛现象和过程的本质性、抽象性的概括,包括足球竞赛的攻防辨证关系,时空间理论、足球技术观、战术观以及由此衍生的风格各异的足球战术理念。

第三个层次:足球文化。包括足球运动的起源、发展以及足球运动与经济、政治、军事、教育、民族特性、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与艺术文化等因素的内在关联。

第四个层次:足球与哲学。即足球运动本身蕴涵的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时间和空间、运动和静止、局部和整体、现象与本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量变质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必然性和偶然性等哲学范畴在足球竞赛中得以充分、具体的展现。要正确认识足球竞赛过程必须要以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它从根本上影响着足球思维方式的特征和足球理念的具体内涵。

3.社会层面

足球运动是一个由22人同时参与的以双方攻防对抗为内容的集体运动项目,其结果涉及的变量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它是现实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多重关系的浓缩展现。而其参与者正是在对这种综合关系的整体和谐状态的追求中逐步培养和形成了强烈的求胜意识、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树立了竞争和协作观念,增强了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内化了“公平”观念和高尚的运动道德等,从而为健全人格的塑造奠定了内化基础。

如果说生物性是现代足球运动的外在行为表现,文化性是它的理性支撑点的话,那么社会性就是现代足球运动的精神内核。三者在完整的运动状态(足球竞赛)下有机地融和在一起并在运动个体身上得到最充分、真实的展现,也只有在完整的竞赛状态下才可能最充分地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不可对其加以绝对的静止分割。

(三)大学生足球运动的教育价值分析

联系我国大学生的现状,现代足球运动表现出如下的教育价值:

第一,足球项目在我国高校拥有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校园影响力,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强烈兴趣和爱好提供了最有利的素质教育原始动机。

第二,足球运动的基本形态和价值属性给大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多层次足球运动表现形式,而足球运动社会文化蕴涵又丰富了足球魅力的艺术表现手段,创造和扩大了大学生足球素质教育化的舞台。

第三,现代足球的生物性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足球运动为大学生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丰富、多变的身体运动形式和多层次的运动状态,其愉悦的背景氛围和灵活多变的运动形式更突显了足球运动的健身优势。

第四,现代足球的文化性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升对足球竞赛、足球运动本身的认识层次,提高大学生足球理论文化素养;2)以足球认知为基础,逐步确立横向的体育联系观、纵向的体育发展观,利于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体育观的形成,为终身体育打下观念基础;3)在思维意识和运动实践的互动中促进大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和机会能力的发展;4)以足球运动为手段,有利于明确个体的社会定位,有利于养成对事物的科学思维方式、提高认知能力,为人生观、价值观、成就观和竞争观等科学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作好铺垫。

第五,现代足球的社会性将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促进非智力因素发展、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而在传统大学生足球运动中,对足球运动的三个层面尤其是对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认识空白和实践误区。

三、大学生足球运动变革的基本方向及原则

(一)动机原则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一般包含“方向”和“强度”两个角度。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条件两大类因素都会对动机的“强度”和“方向”造成影响。

传统大学生足球运动失败的根本在于漠视大学生群体的澎湃足球激情,忽视他们以身心发展需要为内核的多维度、多层次足球需求,致使大学生的足球兴趣和激情处于一种自发和浅层次状态。现代大学生足球运动变革要从培养和利用大学生的足球兴趣、激情入手,以大学生客观足球需求的多维度、多层次特征为依据,配合营造指向性明确的外部条件,充分运用动机的始发、指向和强化功能,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现大学生足球需求内容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层次的渐次提升,在需求与供给的良性互动中逐步实现由“入足”到“出足”,由“足球”向“体育”再向“教育”的层次演化。

(二)教育原则

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变革必须坚持大学生足球的教育本质,充分挖掘足球运动的内在教育价值。在其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手段的运用、教育评价的科学、足球文化的营造等方面都要充分利用足球的“娱乐性”、“集体性”和“竞技性”、“规则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实现足球运动的生物性、文化性和社会性同素质教育思想的有机融合。

(三)内化原则

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内化与升华,是人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身心品质。大学生足球运动的素质教育变革应该立足于足球项目本身,着眼于内化。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有利外部条件,积极促进特殊性运动素质向普遍性现代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内化,在内化和迁移的互动中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和谐发展。内化原则的贯彻和实施是我国大学生足球运动变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四)“度”的原则

事物具有两面性,现代竞技运动中理性和非理性成分并存。由于目的性差异,现代竞技在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和作用时,其“纯”竞技性特征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和抵触,是身心极限性、个人中心主义、功利价值观、不公平竞争观念、竞技暴力等现象滋生的温床。以足球竞技为表现核心的大学生足球运动也不例外。

因此,大学生足球运动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其教育本质,其变革要有“度”。对足球运动特征和内涵要有甄别、有选择、有控制的加以吸收和利用,充分挖掘和运用足球运动的教育价值。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要求、教育手段、教育评价等方面对现代足球运动加以改造、加工,特别是要坚持其“竞技性”的教育目的,避免把竞技运动的其他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和异化。

(五)协同原则

新角色和新使命决定了大学生足球运动的素质教育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不仅仅是学校体育部门的事,更涉及到学校的不同领域、不同部门,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各级教育工作者应当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整体素质教育的观念,通过统一规划,使大学生足球运动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条主线实现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何盛,唐成.中国大学生足球运动浅析[J].体育函授通讯,2003(01).

[2] 杨展加.竞技运动的社会学蕴涵对学校教育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03).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6

关键词: 运动处方 大学生身心素质 实践研究

1.研究目的

21世纪是一个加速发展、竞争激烈、交往频繁、国际化的世纪,对人才素质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塑造健康体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学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国《体育词典》把运动处方解释为:针对人的健康状况或某些疾病,确定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强度、负荷、次数、时间和锻炼的注意事项等。本研究旨在针对大学生群体,探索运动处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重要品质的有效途径,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构建高校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相关对策。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期刊网等搜索引擎的相关检索,依据研究目的,围绕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心素质效用的研究,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文献进行相关整理,为项目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2访谈法:分别与专家及学生进行访谈,听取专家对制订运动处方的意见及学生在处方锻炼后的感受。

2.3量表评定法:身体素质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项目,心理素质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

2.4实验法:通过制订运动处方这一自变量,在高校体育课外活动过程中进行现场实验研究,并经常访谈学生感受,适当调整运动处方,探讨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2.5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0.O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出相互关系及存在矛盾作为最后的分析性描述。

2.6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分析学原理,对以上研究方法得出的观点、结论和建议结合相关学科知识作归纳整理。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现状

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测试,我校大学生总体水平高于全国的达标水平,但男女生优秀、良好率偏低,低于全国大学生的总体水平。大学生SCL—90症状因子均分部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其中躯体﹑抑郁﹑焦虑、敌对有明显差异(P

3.2.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我校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基本上以2—3次为主。51.3%的大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在20—50min。45%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负荷以中小强度为主。大学生体育人口的数量不足35%,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体育人口比例。

3.3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3.3.1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实验前对实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测验。经过一定时间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后,对实验组各项身体素质再次进行测试,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实验前、后各项身体素质差异明显,其中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女生仰卧起坐成绩差异显著,说明运动处方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2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通过一定时间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参加实验学生的scl—90的各因子得分与实验前比均有所下降,且在焦虑、人际关系、偏执、敌对因子上明显下降,与实验前相比呈显著性差异,在躯体因子上与实验前相比有差异。结果反映实施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良好影响,对焦虑、人际关系、偏执、敌对等因子项目有明显的作用。充分说明运动处方可以为人际交往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和宽松舒畅的环境,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能力。对缓解学生压力,消除心理紧张、对抗焦虑等有积极的意义。

4.结论与建议

4.1“运动处方”针对性强,可以发现大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4.2“运动处方”依据学生自身心理发展需求,结合项目的特点,从SCL—90因子9个方面进行调节,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躯体化、人际、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症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达到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4.3“运动处方”是一种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为目标的练习模式,建议推广使用。运动处方式练习模式还有诸多需要完善与发展之处,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田继宗,石雷.运动处方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01.1:52—55.

[2]李登光.对研究生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87—89.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的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公共体育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校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以及人格和个性的养成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并且对推动高校素质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现代社会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应试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一场面对全体学生,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改革正在全面展开。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是以全面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促进每个受教育者全面主动的发展,促进每个受教育者人格与个性的养成。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相适应的。体育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每一个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格与个性的养成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公共体育课的素质教育功能。

1.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高校的公共体育课让学生走出教室走上运动场,参加体育运动,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学习了运动技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了基础。以前,受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学生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因为当时评定学生优秀与否只看文化课成绩,体育活动时间经常被挪用,甚至体育活动被认为是时间的浪费。因此造成了很多学生生长发育不良,体质状况下降,心理压抑,严重影响了身体、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会影响学生适应更进一步的学习深造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是无德智也。”毛泽东这些关于身体与德智关系的论述,深刻表明了身体健康是德、智获得的物质基础。当今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栋梁,要想担负起社会赋予的重任,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文化素质,还应该具备强健的体魄。要想具备强健的体魄就必须从青少年时期起注意锻炼身体,培养体育兴趣,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而这正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所要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

2.进一步学习和升华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

书本上所学的很多道德规范和伦理知识几乎都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得到体验。例如: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同学们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奋斗,荣辱与共。有的时候为保本队“城门”不失,甚至奋不顾身,以身“殉”队。这正是集体主义和奋不顾身的奉献精神的培养;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必须承受一定的负荷,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就可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和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3.加强学生的美育

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美,追求美。以前的多数学生只能单方面地去理解和认识书本里所描述的美,缺少对体育美的理解和认识。其实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美,体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内在的美通过外在的美表现出来,如人体形态美,社会行为美,技巧艺术美等,具有直观性,对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体育运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美,追求美的美育过程。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使现代的大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美,自觉地追求美。

4.多角度去开发学生智力和挖掘学生的潜力

文化课堂上的智力开发一般是采用问题、试题、实验等手段。殊不知体育运动也有智育的功能,体育的智育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育运动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进行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大脑的供血、供氧,可以使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加,抑制加深,对体外的刺激的反应更加集中,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加强,对体外刺激反应更加迅速、准确,大脑分析综合能力加强,整个机体工作能力提高。据报道日本当代一位最著名的发明家,他的大多数的创造设想都是在游泳池里游泳时激发出来的。另外专家们发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即使到了老龄阶段仍然思维敏捷甚至可以和青少年时期相媲美。二是在体育运动中可以将书本上的许多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例如,许多学生在物理学上学到补偿运动时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在进行体育运动的实践中通过身体活动加深了对这一理论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还能利用这一理论创造出一些精湛优美的动作。因此体育运动的过程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另外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对体育科学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5.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学生个性

现代封闭式的家庭和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往往使很多孩子产生心理上的不健全,如孤僻、自私、霸道、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些孩子甚至到了大学还没能完全改善这些心理上的不健全。对于这些学生不健全的心理,如果单方面用语言诱导教育的方法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课中体育运动的健康身心的功能常常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体育运动中同学们相互交往,一起游戏,彼此的心灵更加靠近,这样能有效地缓解孤僻的性格;体育游戏和体育比赛经常要求大家团结一致、相互帮助,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学会了相互帮助,相互团结;又因为比赛结果的输赢是不断变化的,学生经常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沮丧,慢慢地学会了承受比赛输赢结果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心理承受能力。另外,体育场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展示自我的空间,因而对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是相当有利的。

6.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素养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8

关键词:学校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改革的办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8-145-001

苏州的素质教育如今已是如火如荼、深入人心。本文就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提出了“学校体育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身心素质作为根本目的,要把终身体育教育作为重要的目标在学校体育中植根”,并且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应当有超前意识,从长远需要出发,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终身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研究目的

在分析学校素质教育的任务与体育教学改革的本质中,深入研究体育教学改革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关系,为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增强中学生身心健康和优化体育课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三、结果与分析

1.学校素质教育的任务

众所周知,学校体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要改变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材教育体系,建立以服务于“全民健身计划”为宗旨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学以致用的新教材体系,以充分体现出促进人的身体和心理向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的体育教育本质。

2.体育教学改革的本质

苏州在体育教学改革方面可谓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所选用的教材也是充分考虑到了素质教育实施的需要。体育教育作为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充分发挥体育素质教育的功能,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锻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教育,并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锻炼身体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3.体育教学改革与学校素质教育的关系

体育教学改革与学校素质教育,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素质教育是本质,教学改革是手段。深化教学改革,才能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素质教育是衡量教学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3.1学校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始终围绕素质教育的内容而展开,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能深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并在学生整体素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做文章。

3.2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素质教育首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性的学生兴趣,并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和宽广的胸怀,丰富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健身的效果。在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方面,现代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自尊、自强、热爱生活以及对美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对苦、难的忍耐能力和对社会的应变能力。

体育素质教育,是人的综合发展教育。其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主要的内容。过去的教材中,偏重于学生的身体发展要求,而对学生的个性、人格等发展教育,很少提及,更没有要求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经受各种锻炼的内容,只把学生关在校园内进行封闭式的体育教学。新教材在这方面做了适度增添,并在中考体育中增加了游泳这一项目。另外,近三年来,“伙伴计划校园行”在苏州各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热情,培养了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的另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改革了体育考试的评定标准,实现了以每个学生的体育思想道德、体育运动水平等多方面的素质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来替代以往只以一个主观分数来评定的转变,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愉快主动地参加各类体育考试。为了综合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特长,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真实的体育原则,我们推行“成绩+特长+技术评语”的评价模式至今已有九年。

3.3素质教育中,区别对待的原则。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如何使学校体育全面主动地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使学校体育准确找到与素质教育同频同振的合拍“音符”,并使之产生共鸣,唱响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体育新课程标准规定,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考试标准的制定都必须顾及全体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要求课外活动的开展应当尽一切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练有所成。学校体育应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既要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又要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

3.4教学改革中,兼顾体育的学科特点。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始终以实践课作为主渠道,以达到其自身的目的。这一显著特征一方面要求学生在亲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运动能力和技术能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同时还要求学校体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克服困难的毅力,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不仅要突出学生亲身参与体育的实践,也要充分重视体育理论知识及体育时事新闻的传授和传播,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间和内容,增大室内体育场馆的使用频率,为实现体育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想尽办法、物尽其用。

21世纪的学校体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身心素质作为根本目的的,它把终身体育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在学校体育中植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当细心呵护这枝幼苗,潜心培养好这枝幼苗,广大体育教师应当有超前意识,应当从长远需要出发,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我国教育总体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其具有后继发展的内在潜力,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素质教育风格,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1999-06-17(1)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范文9

摘 要 本文从健美操的功能作用着笔分析探讨健美操与素质教育的现实关系,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 学校体育 素质教育

健美操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式各样的体育教学运动形式中,健美操有着独特的魅力,由于对美和高雅情操追求的共同心理,是健美操的特质。突出健美操的课程特点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致力和关注的问题。健美操教学作为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质和审美素质,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学生喜爱的一种健身项目。在健美操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特点和体育教学实际实施素质教育,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和重要手段。

一、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方式,其教育目标面向基础性、普及性、全面性、个体性、主动性和时代性。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的健美操教学仍然重教师权威,轻学生个体和主体;重少数运动人才的培养,轻学生的自主选择,那是远远无法满足青少年学生丰富的文化体育生活需要的,也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健美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健美操运动的本身特性和功效既有利于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也更有利于他们的主体性、全面性、综合性、基础性、协调性、层次性、内化性、实践性和成功性的发展。学生在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音乐伴奏下做健美操练习,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而且能陶冶美的情操,更能使心理得以平衡,疲劳得以消除,体质得以增强,学习精力和效力得以提高。因此,健美操在学校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通过健美操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健美操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健美操是一项艺术性极强的体育运动,它以健力、美为特征,融体操、舞蹈、音乐于一体,内容丰富动作富有感染力。由于健美操动作吸收了不少芭蕾舞、现代舞、民族舞等基本动作,并按照体操特点再行创造,使体操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学生在具有鲜明节奏和韵律感的现代音乐伴奏下进行身体练习,易产生欢快、奔放、振奋和激扬的情绪,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健美操运动既有个人练习又有多人练习和集体练习,练习时做到动作一致和协调,在音乐的伴奏下一气完成,这就需要学生们互相团结和帮助、共同协作,相互学习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健美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健美操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拨的精神,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实现心灵美的追求。

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起着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而舞蹈是健美操特有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激发他们技能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舞蹈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健美操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理论知识,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体质。当今社会是一个具有高节奏、高压力和高竞争的社会,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将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身体素质,才能构起整体的深层素质。健美操是根据人体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体育美学、人体艺术造型学、体育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为目的组编而成的,以练习者身体为特点,严格按照锻炼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有顺序、有目的地为得到匀称、协调、健康、健美的身体而组编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实现健康美的有效手段。健美操运动能有效地活动身体各部位,舒展全身肌肉,从而起到增强肌肉、韧带和内脏器官功能的作用,健美操还能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血液循环,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提高大脑的记忆、思维等能力。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健美操练习后,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发展。

(三)健美操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能克服各种困难,适应各种环境。心理素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在健美操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素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学中教师在前面领做学生跟随,可以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素质。教师讲解,适时鼓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需要、动机素质。在学生练习时,学生互帮互助可培养学生情感素质。在练习中人与人之间交流增多,有利于培养人良好的性格。课上积极锻炼克服困难,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活泼、向上的意志素质。

健美操教学形式多样,动作由简到繁,活泼多变,学生容易接受,能够为学生提供获得锻炼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健美操动作刚劲有力,舒展大方,干净利落,热情奔放,表现力强,可以克服学生害羞心理,增强自信心和表现欲望。在健美操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学自练,互教互评,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增强自我意识,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健美操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人体美是体型美,姿态美、动作美和气质美的高度结合。学生通过健美操练习,不仅使身体匀称、和谐、健康地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外在形象,体现时代气息,激发他们追求现代人体美的欲望,使人体美以及表现人体美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标,从而培养学生健美的体态、良好的气质和风度,提高其艺术素养和审美素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向往是天性,也是催发人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尤其是人体的美,而人体的美是体型美、姿态美、动作美和气质美的高度结合。具有生命力的外在形象,充分体现出时代气质的美,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人体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追求的目标。

(五)健美操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从事自己所喜爱的,就其性质来说是强调人的个性所特有的某些好品质的活动时才表现得最为突出”。健美操是同学们喜爱的一种运动,它是塑造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寓教于乐,教育学生在追求美的同时提高内在美,使内在美与外在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学中教师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加强文化修养;认真讲解、示范,精神饱满,态度和蔼。时时处处成为学生仿效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对教学过程中好的学生及时提出表扬,树立典范。对不良现象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提出指正和批评,促使其改正错误。在宽松的条件下寓教于乐,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让学生成为一个正直、诚实、谦虚、勤劳的人,发展了学生良好的个性。

(六)健美操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能力素质

健美操不但动作优美而且节奏感强。它是由一个个单独的动作组合而成,富于变化具有创造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教授固定套路同时教授基本步伐单个动作和创编方法、原则,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创编,组内学生互相研究根据教师提出的条件创编一套健美操动作小组合,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小组讨论定型后各组进行演示然后各组互相评论看哪个组创编的新颖、动作搭配合理、协调、流畅。教师进行总评。改变考试方法,注重能力考试即每人编一套小组合,带领学生做,及相关的理论考试而不只是套路考试。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点,创编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套路。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素质。因此,学生在练习健美操动作的过程中,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一个过程,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创编能力的一个过程,这是其它任何运动项目在素质教育中无法可比的独特的作用。

(七)健美操教学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伦理、人文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健美操是一种有氧运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授学生有氧运动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如:有关能量代谢与能量消耗;练习时的最佳心率范围;有氧运动的运动负荷;如何监控运动强度;肌肉锻炼的益处;如何认识肥胖与怎样减肥等。学生了解了有关的知识,不仅使学生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结束语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由此可见,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是参与社会竞争的基础条件,是其它素质教育的物质保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适应时展需要的今天,健美操这项集健身、健心、健美为一体的娱乐体育项目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证明,学校开展健美操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美的健康发展,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通过健美操练习,不仅能提高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以及自信心和表现力,而且可以矫正不良的身体姿势,培养良好的气质和风度,更有利于实现心灵美的追求和美的熏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健美操教学是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内容和手段,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正在显示出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系教材.健美操[M].2000.

[2] 教育部素质教育编写组.素质教育观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 徐家杰,论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9-12.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