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教育多样化集锦9篇

时间:2023-05-15 16:31:35

高中教育多样化

高中教育多样化范文1

关键词:高中体育 新课程改革 多元化 教学方式

一、打破传统教育思想,开拓新兴的教学方式

高中可谓是学习中的战场,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将近十多个小时,不是在听课就是埋身于题海之中,很少有时间活动,这样长久的不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不利的影响。尽管体育课是学生唯一可以放松的机会,但在一些学校中可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课程,学生甚至教师根本都没有对这门课程给予重视。为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虽然在高考中体育分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因为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除了学习知识外,更加重要的是获得成熟的内心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师生应该正确认识体育这门学科。①体育,即是在身心上进行的教育,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身心愉悦的目的。高中生每天都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而无处释放,体育课恰恰可以达到排解压力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制定新的教学计划,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介绍多种运动方法,先自己做示范,然后让学生自由练习,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免疫力,促进个人体质的发育;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因学习所带来的紧张感和疲惫感,放松大脑神经,从而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协调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交流

长久以来,教师可能一直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印象。学生总会抵制教师、惧怕教师,这就是传统教育体制所带来的弊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要求,广大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积极开展班级座谈或班级活动,协调师生关系。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谈论一些自己的相关体育经历,分享亲身的经验教训,还可以设立问答环节,让学生对体育方面的问题自由提问,然后逐一解答,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增加体育学习的兴趣。另外,在体育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因材施教”。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对于不同性别、身高、体重、性格的学生,教师应该对他们施加不同的体育锻炼。比如,对于女生来说,由于她们的生理及心理方面与男生的差异,教师可以辅导她们进行一些较为优美柔和的运动,塑造苗条的身材;对于那些体型微胖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应指导他们进行循序渐进的体育活动,如慢跑,这样既可以减肥,也可以改变他们以往对于体育的恐惧。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练习时的错误,耐心讲解加以示范,尤其对于那些不擅长体育活动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目标,增强信心,以一种健康轻松的心态来看待体育活动,或者让学生两两一组,互相帮助,在团结一致的集体氛围中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或者课后设立评价环节,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一些意见及建议,这样可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上的进一步迈进,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为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根据。

三、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体育比赛,并设立一些奖项来吸引学生参加。在准备阶段,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赛前指导,通过手把手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育技能,增进师生友谊。②体育比赛的意义在于比赛时所体现出来的团队合作、优势互补、创新活力,学生在竞技场上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在竞争的同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提高参与积极性,从而享受到内心所需要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久而久之,既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使大家心向一处使,又能够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从而让学生在喜悦的氛围中增强自身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四、更新教学设备,创新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的教学设备较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的学校中大多配有多媒体、投影仪、语音室等电子设备,为我国的现代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③多媒体课件除了有助于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立体理解外,还可以通过大脑的形象记忆来处理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形成。在体育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放映与体育相关的影片,比如运动会、奥运会、世界杯等部级、世界级的赛事,让学生看到平时接触不到的运动项目,扩大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体育方面的了解,提升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室外安装一些多样的体育机械设备及健身设备,使高中生能在课余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娱乐身心,减轻疲惫感。这种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是新教育体制所提倡的,因此广大教师应该早日适应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兴趣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语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高中体育教学。因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快速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使他们能够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这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本质。④它的价值不仅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体现了我国的民主观念,为我国早日建设成为一个科学、民主的和谐社会跨出了重要一步。

注释:

①于悦,马一枫,杨国庆.从体质与健康的关系辨析其对学校体育的影响[J]. 中国学校体育,2009(10).

②刘彩玲,寄玉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大学实施中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1).

高中教育多样化范文2

关键词:女性高职教育;艺术素质;多样化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各级各类学校所重视。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在现代社会100%的成功=80%的EQ+20%的IQ,而“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培养学生“EQ”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实施美育最重要的途径。

女子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女性人才的重要任务。①在女子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女性人才的过程中,普及化的艺术教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占据怎样的地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

1女子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1.1通过艺术教育培养气质高雅的现代职业女性是社会与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各女子高校人才培养发展目标

现代职场对于职业女性的要求不仅仅是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也要具备高雅的气质,使其在职场中充分展示女性典雅、睿智、柔和的人格特征,对职场起到调节作用,充分展示其女性魅力,使社会得到真正的和谐。培养女性高雅的气质必须内外兼修,除了培养其外在优美的仪容仪表、得当的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具备较高艺术修养的女性,更具魅力,在职场中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国女子高职教育一直将“培养具有高尚人格、高雅气质和高技能的女性专门人才”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其中“高雅气质”已成为新时代职业女性非常重要的一项成功要素。女子高职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特殊群体,他最大的特点是“女”字,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充分考虑到女性生理及心理特点,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构建女性气质修养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②女子高职教育中强调“美”的重要意义,“尚美”是现代女子高校培养高素质女性专门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通过艺术修养的培养这一美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出气质高雅的女性专门人才是女子高校实现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途径。

1.2女性对于艺术和美的敏感度,是其心理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

女性对音乐、舞蹈、美术、语言等艺术学科具有天生的兴趣和优势,因此,在女子高校中,艺术教育应该贯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彰显其在女子高校中的重要性。据笔者在女子高职院校从事多年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观察、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艺术的喜爱程度非常高,但苦于缺乏正确的引导,缺少丰富的学习途径和资源,因而有些盲目。

2女子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质提高途径

提高女大学生艺术修养不仅要符合女性特色还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特点一方面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单向教学,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而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强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因而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学生艺术素质的量化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女子高校都有艺术专业在开设,也都开有艺术类公共课程,中华女子学院还专门成立了女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可见各校对于女性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但由于此类课程毕竟是素质教育课程,并不直接涉及学生的专业和未来就业,相比较专业课程的实施无论在资源投入、教师配备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而相关的研究也就相对滞后。研究成果比较零散,未成体系,偏于表面,未能形成可直接实施的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而相关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研究更是空白。因此,系统研究女子高职教育中艺术素质教育的多样化途径,对女子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2.1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

通过设置艺术类公共课,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较系统的学习到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的相关内容,了解艺术常识。例如本院开设有《音乐欣赏》、《歌唱艺术》、《美术欣赏》等艺术类基础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如何欣赏音乐、美术作品,了解基本音乐、美术常识,如:风格、流派、代表艺术家及作品等。并通过大量的音乐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实际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其内在艺术修养。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将其划归在理论课程范畴,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强调实践的学习步骤。从以前的给学生讲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欣赏方法,到教会她们从各个艺术形式的要素入手分析作品,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艺术,鼓励她们有自己的见解。经过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明显加强,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气氛日渐活跃,从调查报告显示,学生对于艺术欣赏类课程更加喜爱,觉得受益良多。针对女性特色,我们开设了《舞蹈形体》一课,将礼仪、形体相结合,让学生由内而外的体现现代高素质女性人才的气质和形象,使其走出校园在职场中也能代表女校特色。我们还开设《手工制作》、《插花艺术》等艺术选修课。让学生学习制作各种绢花、学习扎染等传统技艺,通过插花培养其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性情,增强其动手能力,将中国传统女性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

2.2制定规范的实训指导书

为了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划,我们在开设上述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对每门课程都制定了相应的实训指导书,有规划、有步骤的对于学生的艺术学习进行实操性教学。

每门课程40学时,完成18―20个小的实训项目,强调在做中学,注重学生对于艺术知识和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过目即忘的理论教学。由于实训指导书的出台,使得公共艺术选修课拥有一个规范性的教学模板,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避免了老师各自为政的教学态度、随心所欲的教学内容,不在教学中带有过多个人色彩,而是还原艺术本身的规律和原则。但由于师资配备的局限,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一般都由艺术专业的专任教师兼任。教师专业教学任务繁重,因而此类课程选修人数受到一定限制,相对于整个院校的学生来说,学院可以提供半数以上的选修机会,但这个比例远远是不够的,并且很多学生希望能选修多门课程以全面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这样一来,学院可提供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每学年开设一学期,对于音乐、美术这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学科来说,这个时间仅够只知皮毛,无法更多的涉猎和深入的了解,更不够时间细心体验和感受,学习受到限制。因而探讨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以外的教学途径迫在眉睫。

2.3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现代大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化使得学生几乎无需通过课堂获取一般性知识(专业知识除外);另一方面,大学生自主性较强,她们愿意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进行学习,不受限于教师的讲授。因而建立更加丰富的资源平台,利用便利的网络手段,提供更全面的艺术类知识及作品供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大学艺术普及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艺术素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我们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建立“艺术空间”,将中外名曲、名画、名剧等经典艺术作品放在平台上,让学生在课后巩固课堂内容,涉猎更多的课堂中没时间涉及的艺术作品,同时也能让未能选修到上述课程的同学在资源平台上自主学习。开通师生互动的网络渠道,让学生可以自己针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也鼓励老师和学生将原创艺术作品放在平台上,供大家欣赏、品评。

2.4开展丰富的艺术社团活动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而通过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有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其他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实地接触到多样化的艺术,建立具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提高女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

我们每年开展校园社团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在社团文化节中,让每个社团都有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如:街舞队、戏剧社、合唱团、舞蹈团、礼仪队等社团,是学生们最热衷的社团。通过社团文化节,不仅可以展示才艺,还为各个社团的招新起到了宣传作用,使得整个社团组织后继有人,不断壮大和更新。艺术文化节中,我们会开展流行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活动。特别是流行歌手大赛一直以来都受到全院学生的喜爱。众所周知,广东是中国本土流行音乐的大本营,涌现过大批家喻户晓的歌手和音乐创作人才。我们借助这个便利条件,大力推广流行音乐,不仅将其做成校园活动,近年更是与广东流行音乐舞蹈协会合作,成为他们在广州的首家人才培养基地,为流行歌曲创作、演唱的校园推广做出了贡献,为这一领域的新生力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发展空间。

对于女子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质提高这一命题,我们所做的探索不仅仅停留在开设课程方面,同时还延伸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符合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高职教育新的要求。同时,在开展校园艺术文化活动方面,我们也不仅局限于本校这一范围,将活动扩展到社会相关领域,真正在方方面面体现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通过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和全方位艺术活动的开展,建立符合女性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园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提高其艺术修养,最终实现培养高雅气质的职业女性的目标。

注释:①周密.浅议素质教育在女性高等教育中的地位[J].科技信息,2010(16).

②鄢丽娟.艺术教育在女子高校中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2010(03).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高中教育多样化范文3

高等教育多样化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系统及其功能的日趋复杂而发生的,高等教育系统及其功能的日趋复杂是三个方面力量作用的结果。

第一,知识体系的复杂化。人类知识是长期进化的产物,从进化的形式来看,按照波普尔的观点,知识的进化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形式,一种是应用知识趋向于不断分化和专门化;另一种是理论知识趋向于整合和统一。大学要对不断分化和专门化的知识做出回应,给新兴学科尤其是应用学科以一席之地,同时由于理论知识的整合形态不断发展,大学对高深知识的探讨也显得永无止境。从进化的结果来看,知识社会业已临近,知识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主要驱动力的社会,是一种深刻认识和充分利用知识价值的社会。我们未来的繁荣与富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创造和使用知识的能力,经济的增长依赖于我们对知识的利用。在大学中,“学术资本主义”受到鼓励,大学与工商业的合作不断得到加强。这些都成为高等教育系统朝向分化和多样化发展的动因。

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新兴行业增多,原有行业提供的服务也日趋完善。这些都为劳动力多样化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整个社会活力得到释放,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逐渐突显出来,劳动力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经常变动性的特点。因而,高等学校的“对口”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从“对口”走向“适应”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它从根本上要求高等教育具有更加多元的结构,高等教育系统更加多样化。

第三,新功能的出现。高等教育的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当前,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基本达成共识,尤其强调直接服务社会这一新功能。由于知识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知识社会对知识无以复加的强调;由于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的持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由于新学科和新行业的不断出现,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将日益密切,大学将走出象牙塔,更加面向社会办学,社会也会更加积极参与大学的办学和管理、教学、科研。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将更加彰显。新功能的出现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系统做出新的调整,以满足高等教育功能多样化的需求,比如鼓励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职业教育进行学制调整等。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进程

根据几项国外的实证研究,可以大致看出高等教育多样化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一项对10个高等教育系统进行的跨国纵向研究显示,总的来说,系统的大小(系统中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并不能代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程度的高低。而且,可以看出,政府的政策规章有助于保存高等教育系统中现有的多样化水平,但是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合并行为也进一步促成了同质化而不是多样化[1]。Huisman认为,高等教育系统中人为划定的界限(比如对双重高等教育系统的划分)正保存着现存的多样化水平,但是政府赋予高等教育机构更多自治权的政策也鼓励了这些机构向最有声望的大学看齐。

一项对英国、法国、瑞典和美国4国1960到1980年间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比较研究发现,尽管这些系统显示出某种数量的变化,但是去分化的过程还是非常显著的[2]。一方面这4个国家的政府主动地引介了新的制度形式,而另一方面,这些政府也在助长去分化。研究者认为,在这4个国家里,学术专业人员尤其具有持久的影响。专业人员能够定义并垄断他们的学术活动的性质,以此保持他们的现状。学术专业人员在主动对抗系统的改变并阻碍分化进程上显然是成功的。但研究者预期到,随着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降低,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这会促进多样化的增长。

从美国的情况看,Birnbaum发现,在1960到1980年间,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并未增长,尽管这个系统在剧烈地膨胀[3]。“显然高等教育系统在大量复制现存的形式(如社区学院),而不是创造新的形式”。在Morphew近期的研究中[4],研究结果揭示出,尽管在1972~2002年间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显示出巨大变化,但美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水平实际上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Skolnik在对加拿大高等教育系统分化过程的分析后指出,加拿大的高等教育系统由于限制地方自治权,以及学术专业人员的价值和标准的强大控制力量而面临着向同质化发展的压力[5]。

在对荷兰高等教育系统的研究中,Maassen和potman分析了大学的“发展计划”,他们的目标是去发现大学是否能够用其扩大了的自治权(政府新政策的结果)来创造系统的多样化。其结论是消极的,“所有的创新似乎都走向了同样的同质化方向,就发展计划而言,高等教育机构在建立有意义的并有所不同的计划方面并不成功。相反,似乎将会出现各种同质化的发展。”按照研究者的观点,政府规章制度与学术专业人员的力量(尤其在质量控制系统方面)的联合是阻滞多样化发展趋向的原因[6]。

Meek分析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结构变化。他认为,机构自治权的扩大、双重系统的终结和大范围的合并行为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更加多样化发展留下了空间[7]。根据Meek的观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系统表现出的实际情况是去分化而不是分化,强烈的学术价值和标准以及高等教育的学术倾向抑制了多样化的增长。

从以上几项实证研究中可以看出,首先,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同质化可能是同时发生的,而且由于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理解的偏差,人们可能会被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假象所蒙蔽。所以许多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并不是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其次,总的来看,各项实证研究的结果都证明了高等教育系统在各个案例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是,同质化的趋向强于多样化。各项实证分析显然都支持这样的观点,即环境压力(尤其是政府规章)与学术标准和价值的控制是影响高等教育系统中分化与去分化过程的关键性因素。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学术标准与价值的影响的强弱,以及两种情况的组合,与多样化水平的增减相关。学者们在学术标准和价值的影响过于强烈不利于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这一点上意见是一致的,但对环境压力的影响方面有所分歧,例如,Huisman认为政府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合并行为促成了同质化,而Meek则认为大范围的合并行为有利于多样化的发展;Huisman认为赋予高等教育机构更多的自治权会助长高等教育机构的趋同化,而Skolnik和Meek则认为限制地方自治权会使高等教育机构面临同质化的压力。

在我国,对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的发展程度尚无实证性研究,这大概是因为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在我国刚刚起步,正处于上升阶段,所以我们的关注点还主要是如何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还缺乏对其发展进程的实践经验总结和未来走向的理性思考。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特点突出的表现在三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上,即:民办高等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现代远程教育机构。尤其是民办高校发展迅猛,其办学形式、层次、类型和水平更呈现多样化。民办高校即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从办学功能看,民办高校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同时既有少数实施普通高等教育的民办院校,又有大批以‘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和‘职业资格考试’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机构;从投资渠道和办学主体看,开始出现了‘与境外合作办学’等新的探索”[8]。但可以断定,由于我国重学轻术的传统思想影响以及目前高等教育系统的僵化状态等原因,我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趋向也是异常顽固的。

每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结构和高等教育传统不同,所以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必定是存在差异的。但西方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共同的特点和必然性的规律还是能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的,西方国家的经验对现阶段如何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不无启发[9]。

三、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推进策略

(一)宏观调控与大学自治相统一

因为高等教育多样化与劳动力市场的多样化紧密相关,因而,赋予大学更多的权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如果没有决策透明和问责机制健全前提下的大学自治,就不可能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只有充分尊重高校的自治权,才能促进投资主体和办学主体朝向多元化发展,高等学校才能办出特色,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也才能通过市场竞争有序地形成。但“机构和制度只是一个较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整体上是与创造和维护它们的国家相一致的。”[10]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高等学校的发展挣脱了对口设置的束缚,向多样化发展迈开了一大步。当然,市场并不是万能的,“无论是集权制、分权制和市场调节,当它们长期支配高等教育时,都会逐渐走向僵化”[11]。应该指出,政府规章的压力并不必然是同质化的机制,政府政策在保存现存的多样化和规定出多样化方面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学术保守主义和较低层次高等教育机构的模仿行为的方式阻止同质化,政府也可以有意识地做出保存公共体系中某种程度的多样化水平的合法决定阻止大学的学术倾向过度膨胀。因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赋予大学自治权以适应市场发展应该统一起来。

(二)制度创新与学制调整相结合

高等教育多样化意味着要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比如,随着大学“自由研究和教学”精神的不断高涨,研究生教育摆脱了对大学本科教育的依附,1876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创办的独立性质的研究生院宣告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制度形式的诞生;再如,为了普及高等教育、使本地区希望进大学学习的中学毕业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初级学院通过各种方式在美国应运而生。同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独立学院制度等都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出现了新的制度形式才真正意味着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单纯的量的增长并不能代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水平,就如Birnbaum所指出的那样。

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需要和学制调整结合起来,因为制度创新从最初的尝试发展到较为成熟的状态时,就需要对大的学制框架进行调整,以稳固这种制度形式,并进而通过将理念上升为制度从而有效地更新人们的观念。制度创新与学制调整是灵活性与稳定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制度创新容许一定程度上的小范围试误,而学制改革需要谨慎为之,学制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较之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改革,学制改革相对要缓慢得多。但学制改革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清末新学制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走向近代化,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奠定了新中国学制的基本格局,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学制系统为培养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见,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社会发展对教育会提出新的诉求,学制的改革和调整也就提上了日程。在知识社会的背景下,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多样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一切都为学制改革和调整提供了契机,而学制的改革也必将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的进程,开创高等教育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Huisman,J.,Meek,L.and Wood,F.Institutional Diversity in Higher Education:a Cross-na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is.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2007,61(4):563-577.

[2]Rhoades,G.Political Competi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in J.C.Alexander and P.Colony(eds.)Differentiation Theory and Social Chang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pp.187-221.

[3]Birnbaum,R.Maintaining Diversity in Higher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3.

[4]Morphew,C.C.Conceptualizing Change in the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of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imeo,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y of Georgia,2006.

[5]Skolnik,M.L.Diversity in Higher Education:the Canadian Case.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1986(11):19-32.

[6]Maassen,P.A.M and Potman,H.P.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in Higher Education,an Analysis of the New Planning System in Dutch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1990(20):393-410.

[7]Meek,V.L.The Transformation of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from Binary to Unitary System.Higher Education,1991(21):461-494.

[8]龚放.高等教育进程与质量观重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9]吴向明.学术自治: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保证[J].江苏高教,2003(6).

[10][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徐小洲,等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8.

高中教育多样化范文4

【编者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一要求,为新时期我国普通高中的发展明确了目标定位。如何才能让这一要求“落地”?这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和认识普通高中多样化,应当选择怎样的途径和模式。我们希望,更多的研究者、校长和教师能加入到实践的行列中来,是为“高中多样化发展”系列之三。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对普通高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我国普通高中体系性的新定位。

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需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经济社会的转型,对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所有教育阶段中,“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教育规划纲要》)。

要承担起这一重要的历史使命,普通高中必须走多样化发展之路。只有多样化的普通高中,才能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促进不同个性的形成。同时,学校内部个性化的课程与教育方案、鼓励质疑与批判的评价体系、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与创新活动,都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普通高中多样化的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用人方式的转变推动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其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就业的影响。应该说,目前高中问题的本质是由社会用人机制造成的。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取得高端学历文凭就意味着就业有保障。这种“只认文凭不认能力”的社会用人机制,使高中教育被异化为应试和取得高端学历文凭的工具。这既是“应试教育”现象的根源,也是影响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所在。

但连年高校扩招后,全社会已从长期的“文凭短缺”时代进入“文凭相对过剩”时代,社会就业逐步进入“文凭+能力素质”的选拔时代,提升能力素质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普通高中面临着从重“应试”转向重“能力素质”的现实需要。此时,普通高中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天赋,立足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为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机会,这就要求高中学校必须走向多样化发展。

同时,就目前普通高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言,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也是解决我国高中弊端的关键措施。

我国教育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现实却是高中教育“千校一面”:同样的课标、教材、教学,一样的高考试卷,用统一的教育培养学生参加统一的高考,从而导致“英才教育”严重不足、“普及教育”明显过剩,“不需要的必须学,需要的又不让学”的“片面应试”与“片面减负”并存的现象。受各方面政策影响,我国受“英才教育”的学生的学习深度、难度和强度并不比欧美同类高中更高,而我们普遍的高中学习强度则显著大于欧美。

这种不顾学生不同,强行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同层竞争、同质发展”,使我国普通高中始终处于高强度的高考竞争之中。于是,学校和学生忽视了知识与经验的现实意义,往往不关注学了什么,只关注要考什么,不关注知识与经验的现实意义,更关注知识经验在考试中是否会考到。以考试为导向的普通高中教育忽视了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考试分数就像一样侵蚀着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这些问题,使普通高中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国际经验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从世界范围看,一方面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是创新难度越来越大,需要的知识经验越来越多,因此世界各国普遍重视“英才教育”,其高中阶段学习的深度、难度和强度一直都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使用一个创新发明则变得越来越容易和简单,普通劳动者对知识和经验的需求并没有同步增加,这就出现大众化的教育整体变化不大。

面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普通高中采取了多样分类发展的思路:办学类型多样化,分层次、分类别发展;课程教学改革注重增加选择性,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同时多数国家都把推动高考改革作为带动高中教育改革的关键。

世界各国高中办学体制差异较大,办学类型本身也多样化,国际上最为常见的有五种典型类型:1.单一型。此类高中办学目标单一,以升学准备为唯一目的。2.多向型。特点是为不同兴趣学生开设侧重于不同方向的课程。这类高中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过早分科、影响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不利于扩展知识面和视野的问题。3.弹性型。即实行弹性学制,使学力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度。4.综合型。即渗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思想,试图使二者融合,达到“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效果。5.特色型。招收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

相同的办学类型中,学校又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定位,避免形成恶性竞争。一般说来,世界各国普通高中有三种基本定位:1.精英高中。通常属于学术性高中,以社会精英人才为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学业选拔,整体学术水平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这些高中以学习内容难、入学选拔严、自主学习宽、办学条件优、收费不高为基本特点。2.大众高中。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高中。各国情况差异巨大,有些国家这类高中毕业生多数进入四年制本科学习,也有的国家就业和读大学并重。3,普及性高中。在不实行“双轨制”的国家里,这类高中是普及高中教育的基础。学生接受基本的高中教育,升学去向以社区学院等普及型高等教育机构为主,其他学生直接就业。在实行“双轨制”的国家,这类高中通常规模不大,降低学术要求,更加注重职业导向,更多类似综合高中。

通过课程改革推动多样化是当今国际普通高中发展的重要特点。近年来,国际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更多强调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适合需要的教育,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重视教育民主、机会均等、个性发展。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为学生在课程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生活体验、社会活动有机结合,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发展相融合。课程内容构成上设置大的学习领域,增加选修比例,强化核心课程(外语、数学、科学、技术),注重分层多样(按需要设置不同难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与未来职业有机整合。建立“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等保证课程选择性的管理制度。

同时,为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处理好高中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不断推动高考以及整个高等教育选拔方式的转变,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和行动,比如:考试形式多元化、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升、统一考试与单独考试相结合、入学选拔方式多元等。这些都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路径与模式选择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从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等多种途径实现。综合国内外情况,我国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可以选择的具体路径有:

一、明确定位、分类发展,通过办学体制改革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实行的是职高、普高并重的双轨制,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以不打破现行双轨结构为前提的,因此无法在办学类型上有大的选择,重点应当是通过普通高中的分类分层,落实各自的办学定位,以实现多样化发展。考虑我国国情,参照国际上高中发展经验,我国普通高中可以分四个类型进行定位发展:

英才高中(可以称为“学术高中”或“科技高中”)。这属于精英教育高中,招生对象是学业成绩分布在前5%的学生,以国内重点大学为主要升学目标。这类高中定位是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基,体现学术性导向,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在完成合格高中教育基础上形成英才教育的模式。

优质高中。这属于大众性的高中教育,注重基础性,以升学预备为重点,兼顾就业预备,录取对象为学业成绩前50%的学生,升学主要目标为四年制本科。这类高中重视课程体系的特色建设,拥有扎实的教育教学质量。

综合高中。这属于普及性的普通高中,对合格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成绩没有特别限制,介于普高和职高之间。注重基础性,坚持升学预备教育与就业预备教育并重,以升入高职高专和直接就业为重点,立足培养合格公民,办学生快乐成长的学校。

特色高中。以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特长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普通高中,全校体现某一方面的办学特色,学生生涯计划与学校特色相关联。适应特殊学生、满足社会特定需求,培养特色人才(比如科技高中、外语高中、艺术高中、体育高中、民族高中等等)。

应该说,这样的错位竞争、共同发展是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各类高中选择不同定位,找到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在一个区域内尽量减少“同层竞争”、“同质竞争”。另一方面,错位竞争鼓励不同学校选择并明示自己的高中教育质量观,此时,行政管理部门应采取措施,如鼓励学校制订各自发展规划,改革学校评价、办学经费拨款、制订招生与投入政策等,推动不同高中按自己的质量观办学并接受基于该质量观的绩效评价,为社会提供充分、全面的高中质量信息,帮助家长和学生理性选择学校,为每个孩子找到最适合他自己的普通高中教育,从而改变全社会过度关注高考而导致的愈演愈烈的“择校风”。

二、围绕办学特色建设,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在目前状况下,以创建办学特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性。通过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形成各自办学特色,体现多样化、差异化,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选择,来实现以特色建设带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目标。

但由于我国普通高中长期存在着“千校一面”的现象,多数学校并没有突出的办学特色,对办学特色的理解和认识仍然停留在初步阶段,甚至对什么是办学特色也存在模糊认识。一般认为,办学特色是关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把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方面的、与其他同类高中学校不同的理解认识、经验与做法、成果成效的总和。普通高中的办学特色应该是能代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个性化的、持久稳定的、被社会公认的特征,它建立在一定教育思想与理念基础上,体现为一套成熟的经验与做法,以一系列办学成果为标志。办学特色是学校长期办学努力的成果,要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一般说来,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可以从6个方面思考和形成:一是办学定位。要明确办什么样的高中学校、培养什么样的高中生,这是办学特色的价值基础,体现了学校的个性与特色。二是办学思想。明确用什么样的思想办学校,是办学特色的理论基础。三是办学特色的内容选择,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德育、管理等方面。四是明确的教育结构,即作为特色的内容需要组成一个明确的结构,以形成表达明晰的办学特色;五是明确的教育方法和活动。六是明确的预期办学成果。

三、以育人模式引领多样化发展

育人模式创新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的另一个主要途径,这是体现在育人过程与方法中的多样化,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每一所学校都应当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育人模式,通过育人模式的“顶层设计”去建设特色,形成竞争力,以实现多样化发展。

作为普通高中学校教育的“顶层设计”,育人模式包括了育人的思想理念、育人的体系设计、育人的实施与评价反馈等。事实上,每一所学校都是按照某种“育人模式”进行育人的,尽管多数时候这个所谓的“模式”并没有被认识和概括。因此育人模式的反思与概括、优化与重构是普通高中学校改革应做的整体安排,是实施学校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育人模式”本质上要回答“育什么样的人”“如何育人”的问题,“育人模式”与“办学特色”的区别在于前者以过程呈现,后者以结果体现。

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学校要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要选择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不同层面进行定位,明确学生来源、去向,通过特色办学给学生打上学校独特的“烙印”。

怎样培养人是学校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学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按照学生身心特点促进学生发展,按照社会现实状况培养学生,按照知识内在逻辑和科学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每所学校具体的育人内容不尽相同,由此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四、以课程教学改革引领多样化发展

学校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中,要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时也可以从课程与教学改革人手,逐步形成自己的育人模式和办学特色。对于很多学校而言,多样化发展从顶层设计可能难以做到,这时候就可以选择从微观的课程教学改革入手。一所学校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与其他学校不同的课程选择体系,实施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学,也能体现出学校自己的独特性,这本身也是普通高中多样化的微观形式。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基本形式是学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校本课程体现了学校办学和育人的思考。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普通高中十分关注的问题,从课堂教学模式到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从校本研修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从德育创新到生涯规划,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可以探索多样化发展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高中教育多样化范文5

关键词:高中建设;多样化;特色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5-2

一、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是时展的需要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普通高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基础性合格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普通高中原有的功能定位——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未能很好落实,许多普通高中都强调以升学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于是出现“千校一面”、人才同质化。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的人才需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加快转变关键阶段,社会用人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对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纲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我国社会现实的选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延续,既是基础教育的终结阶段,又是高等教育的准备阶段;是人才分流初始阶段,是优化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近年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得到了大扩展,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高中教育,也成为高中阶段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高中教育发展计划。如美国有“蓝盾学校””“科学高中”“人文学校”“州长学校”等;英国建有数学特色高中等;加拿大政府为科学高中的学生提供为期几个月的研究项目;韩国设有16所科学高中和19所外语高中,开办科学探求班——借鉴和融入国际教育,与世界接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战略之一。

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呼唤管理理念的更新

目前,普通高中教育开始从基本普及走向质量提升、从满足共性到追求个性、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的时代要求需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支撑。普通高中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如何引导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所普通高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呼唤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理念的更新。

各级政府要尊重教育规律,在本区域不以牺牲教育拉动经济发展为目的而进行宏观上的合理规划,明确长远的普通高中教育布局,给予相应的扶持,制定相宜的教育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控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学校质量评价体系、考试招生制度等。

目前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点:一是办学体制改革,一是培养模式改革。这无疑是普通高中多样化需要推进的两个重点方向。各地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也出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局面。从办学体制看:公办高中、民办高中、集团办学、中外合资办学等;从培养模式看:借鉴和融合高等教育的走班制、学分制和导师制,立足学生个人发展采取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或设立特色班级;从办学模式看:借鉴和融合职业教育,即在普通高中当中引入职业教育课程或办综合高中,借鉴和融合国际教育,把国际教育的一些经验或者是课程直接引进来。不管从什么角度出发,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从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同质发展转向学校多元化发展,努力与国际教育接轨。

三、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化建设

如果说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谋划,那么普通高色化建设则是各自学校内涵式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是个性化办学、特优化质量的彰显。

“特色”何来?管理学“swot分析法”告诉我们要对自身现状进行“特色诊断”,弄清自己的优势、弱势、机会和风险。使用其法可以对学校的特色资源进行筛选、分析和整理,从中找出特色办学的现实路径。学校建设中所有元素都是特色化的源头,如办学理念、办学形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生源状况——学校可以把原来的劣势作为突破点,转变为自己的特色(如杜郎口中学、安丘中学),把自己的优势渐进为自己的强势(如启东中学、衡水中学)。

1.立足校园文化,确立学校特色建设

每一所学校的文化都是独特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品牌。校园文化蕴含着学校的办学底蕴、学校精神和学校风貌,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体现了学校的个性魅力和办学水平。

校园显性文化,包括一个学校的整体布局、校园绿化、校园美化、各类活动、环境布置等,是校园文化外化的体现,许多学校都十分重视,能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都能起到育人的功能。

校园隐形文化,包含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遵循的价值观、学校精神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它体现在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班风上,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学生在一所学校学习、生活,因其文化不同,所接受的教育和熏陶不同,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质。因此每所学校发展要依据各自校园文化确立特色建设,努力做到“一校一品”。

特色发展是学校凸显特质立校兴校的发展理念,特色学校建设必须建立在对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基础上,深挖学校内部的潜力优势,扭转教育中的劣势局面或者激发优势的特质,把经验教训和优秀传统吸收、融合到学校特色体系中去,寻找学校发展的突破口,酝酿和蓄积新的动力和资源,打造深厚“内功”,在特色形成和品牌建构的过程中实现内涵式发展,让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让学生得到更好发展,提高家长满意度,提升社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

2.立足生源,确立学校特色建设

高中教育普遍存在“重点中学挤着进,综合高中、职业高中能不进就不进”的现象,而教育经费是按照“生均”拨放的,有生源才有办学的“柴米油盐”。这难免就会形成“一般高中保生源,重点高中争优质生源”的状况。学校之间互相比较,生源质量是有差异。

立足于本校的生源,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学校管理者必须破解的命题。对于生源发展类别化的学校,可以分类教学;对于生源参差不齐的学校,可以分层教学。

对于一类生源,学校可以注重培养学科竞赛的尖子生、科技创新的发明人,力争办出精英高中,为国家一流大学输送优秀学生,为培养国家需要的“拔尖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对于二类生源,学校可以立足学科建设,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高考本科达线率,向普通高校输送优质合格的人才。对于三类生源,可以注重培养某项或者多项特长,如艺术、体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校可以采用分类教学,办特长班,办普职高融通的综合班,为学生另辟升学蹊径,为高校和社会输入“专门人才”。

高中生有强烈自主发展的意愿,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可以独特发展的潜质。脑力不行体能好,智力不显情商高。分析出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弱势、机会和风险,也必然培养出特色的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3.立足课程开发,确立学校特色建设

在国家普通高中必修、选修课程设置之外,可以增加有选择余地的、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校本选修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就是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

结合《纲要》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校本选修课程设置可以从多方面考虑:

一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可以有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力培养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等,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培养要求。二是拓展学科基础,增加学科兴趣的课程;可以有趣味语文、生命的奥秘、化学与生活、常用家用电器、时事经纬等。三是提升学科要求,增加学科深度的课程;可以有数理化等科目的大学基础课程,提供给学有余力、有理科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选修,可以有中外文学等科目的大学基础课程,提供给学有余力、有文科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选修。四是提高学生体育、艺术素养,可以有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专项课程以及社团活动课程。五是提升外语学习要求,接轨国际的课程;可以有托福、雅思等课程,提供给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自修。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才有什么样的教学,才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

4.立足师资队伍,确立学校特色建设

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特色教师队伍是特色课堂、特色学生和特色学校建设的保障。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特长培养。政府人事部门在招聘教师时,要虑及学校特色化发展对特色教师需求,在编制上要有所倾斜,或给予学校一定的教师招聘自。同时,学校要加强对特色教师团队的打造,可以实行在岗学习或者短时间脱岗培训;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提高特长教师理论水平和实施特色教育能力,鼓励教师成为一专多能型的教师;聘请社会各界有特长的人士,作为学校特聘教师,参与学校的特色建设活动,担任师资的培训工作和学生的教学辅导工作,解决特长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

5.立足科学合理评价机制,确保学校特色建设

高中优质教育不仅限于以分数为标准“量”的增加,更应该强调以人全面发展为核心“质”的提升。十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因此,对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不可以单纯以学生升学率作为单一标准,必须建立完善的多元化、多维度评价的绿色机制,以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转型,激发出学校创新的活力,促进学校自主特色化发展。

高中教育多样化范文6

摘 要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随着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在我国已成为现实,正确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对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 多样化 教育质量 评价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高教界和全社会经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的质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单一的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评价标准已经远不能适应新情况,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一、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多样化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校舍、设施、设备、社区服务和学术环境等”,应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样化的必要性:

第一,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高等教育质量不仅包括高等教育的产品(学生),而且还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它反映了现代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后的基本特征,即高等教育对社会的“多层面”的责任。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责任,除了提供人才和科研服务外,还应发挥其生产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作用;换言之,各级各类高校都应根据自己的性质、任务和特点来制定其具体的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多规格化和多品种化。

第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具有多样性。评估者不宜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高等教育质量,而要考虑其实际情况。高等教育从层次看,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四层次,从类型上看,有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应用型四类型。很明显,不应拿精英标准或大众化标准衡量具有不同定位和办学特色的高等学校的质量,那种具有普适性的标准是不存在的。

第三,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该“个性化”与“特色化”。在强调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多样化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强调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个性化”与“特色化”。在需求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学校办出特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整体效益的需求。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办出特色是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一)评价主体从一元到多元

教育质量由谁来判断是教育评价逻辑起点问题。已有的教育评价活动往往强调专家的作用和权威性,一项评价开始首先就是成立专家组。由专家组成评价主体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客观依据,但专家并非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教育的直接消费者和当事人,并不能替代其他与教育相关者的意见和要求。因此,要吸收不同的利益主体参与教育评价活动,教育评价主体除了专家外,还应包括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中介机构、教育决策机构、学校管理者以及用人单位。

(二)评价内容从统一到分类

目前,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比较重视标准的统一性,而对差异性和特色性的重视不够,尤其是用一个标准来评价所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容易造成高等学校功能的缺失。而且传统的高等教育评价将教育质量简单地等同于教学或学生质量,强调教学和学生标准。而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不能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内容过于局限。

(三)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我国应对不同种类和层次的高等院校建立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

1.建立学术性的质量评价标准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并不排斥精英教育,随着大众化的发展,传统上的精英教育部分将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应当继续保持自由的学术特色,对于这类大学也应以学术性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其质量的高低。

2.建立社会需要导向的质量评价标准

不同本科院校的职能不相同,本科教育总体要强调在应用领域培养人才,强调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在一些时候,一般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要体现一定的学术性,但更多情况下一般本科教育的质量要依据办学目标,看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据此对其进行质量的评价。从大众化进程中一般本科教育的社会职能看,是否满足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欢迎,应当是最主要的质量标准。

3.建立个人导向的质量评价标准

社会也许可以为每个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却永远无法满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因为相对于人们的期望而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永远是短缺的,随着高等教育发展,供需关系会发生变化,甚至不排除在一些国家、一些时候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但优质高等教育的供需关系并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总是供不应求的。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专科教育萎缩是十分不正常的,这样的大众化是难以持续的。作为教育决策者,必须清醒地认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必须坚持实现低重心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专科层次将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主要的承担者。只有面向个人需要,适应市场变化,专科教育才能真正承担起大众化的使命。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多样化的教育,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单一性的、学术性的质量评价标准在不少人心目中仍根深蒂固,甚至是潜意识的。因此,多元化质量评价机制的真正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戚业国.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质量观.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6(2).

高中教育多样化范文7

关键词:榜样教育 挑战 策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榜样教育面临着种种挑战,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思索应对。

一、新时期高校榜样教育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高校传统榜样教育的效果有所弱化,为了能更好地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就要先正视新时期高校榜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一)改革开放后思想观念变化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外,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日趋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开放而呈多样化,大众传播媒介在短时期内向人们传播某种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了可能。在社会发生变革的新时期,由于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青年人的思想更是发生着多样化的变化。青年人对于社会、学校和家庭所提倡的榜样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更倾向于根据自我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而不是被动地去认同和接受。大学生群体由于缺乏一定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思想还尚未成熟,在榜样的选择上易主观臆断,不能客观理智的对待,带有很强的个人崇拜色彩。

(二) 榜样类型单一性的冲击

大学生榜样教育首先是由一个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大学生是否接受高校所宣传的榜样并产生以此为荣的意愿,这是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和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来树立榜样,从而才能达到将榜样精神内化的目的。在榜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榜样的接受,每个大学生都需要自我定位、自我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去奋斗,因而要求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是属于多种类型的,让不同生涯规划设计的学生群体都有自己追求学习的榜样。但传统意义上刻板、空洞、形式单一的宣传和教育易造成大学生内心的反感,如此一来,缺乏感召力的榜样难以与大学生在心理上达到一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传统教育给学生树立的榜样多为事迹太突出,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离实际生活太远,从而失去了自我认同感,难以使榜样精神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

二、增强高校榜样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如何创新和改进榜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榜样教育的有效性,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思索的新课题。面临新时期榜样教育所遇到的种种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在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应对。

(一)注重改进和创新榜样教育方法

选择了好的榜样,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去宣传和教育广大学生,发挥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组织开展榜样教育活动时,应避免把学习榜样的活动简单地理解为对榜样行为的模仿,而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并学习榜样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和时代精神。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将榜样教育的方式仅局限于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是要注重创新榜样教育的方式方法。要通过具体的学习榜样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榜样言行的丰富内涵,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所践行。如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对研究课题做调查、在社区做义务劳动等,使他们对社会上榜样的生存环境有一个切实的认识;注重家庭、学校教育一体化,教育者与学生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注重提高教育实施者的自身素质

大学生榜样教育实施者的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榜样教育的有效性。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者在榜样教育中对榜样事迹的宣传和学习榜样行为的号召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积极反馈。反之,在榜样教育中自然也不能引起学生的认同感。基于此,在榜样教育中,提升实施者的综合素质,树立其在学生中的权威是榜样教育获得成效的首要条件。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施者要刻苦钻研教育本领和教育技巧;要主动开展教育方法和教育艺术的研讨;要经常和学生交流,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寻求和学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邹欣.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11月.

[2]《新时期大学生榜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易素贞.《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

[3]《提升大学生榜样教育实效性的方式方法探析》[J].赵鹏,焦信敏.《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第15期.

高中教育多样化范文8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教育本土化;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美国的阿勒姆和瓦特给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能使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主动吸收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还能使自身融入多样化的世界高等教育之中,从而丰富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具有包容性、民族性、依存性和开放性等特点。[2]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意味着承认多元化和多样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过程是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的相互学习过程,不是西化,更不是美国化。

(二)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国家如果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往往也是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中心。众所周知,英国一直是高等教育强国,借助工业革命的奇迹,其高等教育也在世界独领。当时为了加快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英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是加强国际化交流,重视国际合作。英国的政策不仅重视校际间的合作,还关注境外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同时积极参与欧盟,这样就为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优秀的平台、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成长空间。

其次是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国际化。英国教育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国际性的内容,紧密关注国际上本学科的最新动向,及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关注度。同时还加强质量监控,通过一系列法规维持优秀的教学质量。

再次是延续自由和紧跟国际潮流的教育特色,创立自身的品牌价值。像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商学院,其课程当中贯穿了以国际化为主题的课程,如国际商务、国际战备、国际管理战略等,都体现出高等教育国家化的特征。

综上不难看出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特色,它是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综合发展成功地根植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中,进而本土化的力量使其找到现实的生存空间。这种本土的成功也是其成功输出的基础。[3]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挑战。不同于英国教育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追赶者,而不是引领者,教育的各个领域都处于快速的发展状态。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其模式和发展方向直接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眼下的国际形势,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是必然趋势,但是盲目的崇拜国外的文化和传统却得不偿失。

(一)拿来主义并不适合中国高等教育

“拿来主义”一直是中国赖以发展的途径之一。不仅仅是教育领域,我国从工程到医学等各个领域都在不断借鉴西方的发展方向,将别人的产品作为自己的模版,不断模仿提高自己的境界。奉行“拿来主义”政策,虽然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优势,但是整个过程中的弊端却异常明显。对于工程和医学等领域来说,拿来主义是有一定帮助的,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属于自己的方法。

但是教育领域的“拿来主义”却隐患巨大。高等教育不是一种纯粹的服务贸易,它还包含许多具有政治意识形态的因素和文化内容,它不仅是一种专业教育还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安全有着全面深刻的影响。很多学者赞成将国外的先进文化思想引入中国,这样它们的先进教育经验可有效扩展我国传统教育手段,然而却无意中将别人的体制和教育标准作为自己的体制和教育标准,进而认为别人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束之高阁,这样显然是不合理的。

(二)本土化教育与时代气息脱节

教育国际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外教育本土化,引入国外的先进教育模式融合到中国的本土化教育中来;第二个是本土教育国际化,发展自身的教育体系,将我国的文化和传统传播到世界中去。

在国外教育本土化上,我国已经取得较大的进步,如引入留学生、扩大与国外教育交流、开设多种合作办学模式等,很好地借鉴了国际成功的教育经验。不过,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本土化是将国外的教育学化为本土,甚至将自身的文化积累完全抛弃,这样是严重错误的。

我国本土教育国际化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本土教育的发展始终跟不上教育国际化的进程,这也是很多人疯狂崇拜国外文化的根源。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很多人将国外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使自己陷入教育文化陷阱,进而对自身本土化教育的方向也产生怀疑。究其原因,我们自身文化传承并没有适应当前快速的经济国际化步伐,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脱离。[4]

三、如何更好的发展本土化高等教育

面对国外各种高等教育思潮的侵袭,本土学者提出了很多观点与建议,但其中的弊端仍不能解决。教育国际化并不是只将我国高等教育西化,更不是完全放弃我们自身文化。本土化和国际化如同金币的两个方面,我们必须把本土化放置在现实条件下加以把握,真正找到本土化教育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意蕴。

(一)本土化教育才是中国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根本

此处“本土化教育”并非要抵制国外先进教育模式,也不是排斥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因为本土化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源泉,由高等教育多样化产生的文化互补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础。因此,没有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就不存在、也不可能出现真正的国际化,各个国家高等教育的独特性也不可能实现。中国文化的底蕴是中国教育立足世界的根本,也是教育领域走向世界的方向[5]。

(二)重视自身的传统和文化

快速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本土化教育必须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课程内容上进行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这其中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在世界经济萎缩的形势下依然有不错的经济增幅。但是我们也清晰地发现,中国的教育体系在过去的30年中并没有太大变化,高等教育体系与10年前的差异非常微弱。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加大,经济发展方向也从跟随式发展走向自我创新模式,这就需要适当的教育体系为中国发展提供辅助,高等教育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下转第13页)

(上接第11页) 因为它是直接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十年前或二十年前,我们教育领域的内容是如何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文化,如何防御国外的经济入侵;2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中国的文化也成为了世界各国中学习的热点。[6]这不仅为中国本土化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对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开设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文化,而我们自己却很少有人读孔子的书,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才是教育本土化走向世界的基石。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本土化教育更要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应对新的国家经济形势,进而结合传统文化背景开设不同种类的课程。

(三)发展交互式教育理念

在课程设置改革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培养方式的革新也非常重要。当下中国与国外的交流变得异常直接,不再像以前中间隔着重重关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其中也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弊端,陈旧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人们更加向往自由的学习空间和环境。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加快教育模式改革的步伐,从单向传授知识向双向交互式培养模式过渡。国内很多科研院所的人都曾经说过,不知道上学的时候学到了什么,很多东西都是工作以后才学会的。这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上学就是看书考试,很少主动学习想要了解的知识,因此导致考试过后东西全忘的现象出现。面对新的国家经济形势和发展需要,我们急需顶尖级的技术人才,这也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人才并不是完全靠培养出来的,而是自身的努力和外部培养综合条件下的结果。因此改变旧的教育方式,引入交互式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

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传统文化的优势。5000年的文化积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体制和观念上的束缚,同时有着庞大的思想奠基。当今社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很多,例如闻名中外的36计,国外的商业人士几乎都会研究,它被广泛用于商战之中。然而中国人几乎人人都知道,却将之摆在书架上,很少去翻阅研究。同时,我们自己却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国外商战的经典案例,却不知道人家就是基于我们的方法在发展。这不失为一种讽刺。在大踏步的国际化潮流下,我们需要时常思考:是不是丢掉了很多东西?在盲目西化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偶尔停下自己的脚步,回头看看古老前辈所创作的知识和文化?那些不仅是我们财富,也是我们的根。[7]

四、创造中国式高等教育模式

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理智地面对国外的教育风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但要做到不盲目、不崇拜,努力提高中国本土特色才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根本。从国家文化的传承上讲,我们更加希望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本土教育国际化,而不仅仅是教育国际化。从清朝年间开始,我们就在努力学习国外的文化和知识,国外的先进经验固然给我们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可是也消磨了我们很多的创造性。[8]在走出去之前,首先要认真思考我们的出发点在哪里,我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并不是一味的奉行拿来主义、盲目崇洋。需要确定的是,我们要以本土文化为根本,以自身信仰为源泉,借鉴西方成功的国际化经验,发展本土化教育——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共同逻辑的同时,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独特的中国式高等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彭拥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大学教育科学,2004(4).

[3]陈厚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西方化≠美国化[J].复旦教育论坛,2004(2).

[4]王瑞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5]许阅.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之路[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3).

[6]龚放.大学的国际化与民族特色——海峡两岸高等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J].中国农业教育,2000(1).

高中教育多样化范文9

关健词:十六大精神;高职教育;质蚤观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而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落实同志的这一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贵任重大。需要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观,这既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增多,并且开辟了多种渠道,发展了多种高职教育形式,扩大了高职教育供给,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长期被压抑的高职教育要求,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开启了高职教育大众化进程。在我国当前的高职教育大众化时期,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尹笔者认为最紧要的是质ift观要有发展,质量观要有多样,质量观要有特色。

1与时俱进.质.观要有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大规模扩招所带来的数最与质量的协调问题。数量与质量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如何把数量与质量统一,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

流,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社会相当长时期的主题。正是由于不断

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

展;也正是由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还不能很

好地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职教育的需

要.我们才必须确立以发展为核心,服务于高职教育发展的质

量观来推进高职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这种大众化的进程中,

难免存在规模扩大与质量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但问题是要

区分规模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它是能够推动进一步发展

的发展性问题,还是扰乱持续发展机制的非发展性问题。发展

中的问题,只能依靠进一步发展来克服。质量标准也是一个发

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质量标准。质量观是随不同时期的

不同发展主题而变化发展的。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应有利

于高职教育发展,而不是背离和限制高职教育发展。不可脱离

发展来谈质量,更不能借质量问题来限制高职教育的发展。

2解放思想,质.观要有多样

大众化阶段,其教育的主体是多元的,社会’xa求是多样的.

学校规模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也是多样

的。基于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及其产生的高职教育多样化的现

实,我们就不难理解高职教育质量和质量标准的多样化。树立

多样化的质量观.是我国高职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

教育质量的多样化问题实质是教育质a的类型和内容问

题。一方面,高职教育质量具有类型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不同办学形式的高职院校,要提供不同的培养目标

和规模。另一方面,教育质量的多样化是指质14内a的多样

化。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多种属性,每一个属性就会对应一个质

量内容,有多少属性就有多少个质量内容。对于学校或受教育

者来说,其质量的内容是广泛复杂的。就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关

系来说,发展多种教育形式,建立多种质量标准,让更多的人接

受高等职业教育,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这应该成为树立正

确质量的重要基点。但是,同一层次、同一类旦或者同一层次不

同类型的高职院校的墓本质a标准应该是大致统一的〔如果不

是这样去认识,就可能会导致教育行为的偏差,就会影响高职

院校教育质量的建设。

3开拓创断.质.观要有特色

在需求日益多样化的杜会,各个高职院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是提高整体高职教育质量的要求。面对竟争日趋激烈的现状,

办出特色,是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现高职教育质量跨越式发展,需要对教学质v及质量评

价标准选择特色,设计特色,创新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超

常规发展。首先,要超前构思创特色。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

面向”,是教育质量超前构思的指导思想。在社会迅速发展进步

的今天,教育及教育质量的超前构思尤为重要,要瞄准跨世纪

的人才素质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手段

和管理措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充分体现”三个面向”的

办学特色。其次,要发挥优势创特色多年来,各个高职院校在

抓教学质量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都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在新形势下需要把自身优势和弧项充分挖掘出来,不断加以充

实完普、凝炼提高,使之水到渠成地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

量体系。再次,要适应需要创特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

要,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教育活力和能动性的体现,也是教

育质量提高的需要。高职学院应根据自身特色,进一步完善学

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擂班生制;积极推行跨学科培养制、

双语教学制、教学督导制、学生评教制;改革考试方法.更新考

试内容,实行严格淘汰制,同时实行弹性学制、创新学分制、

专业改选制,使学校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教育质M得到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