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集锦9篇

时间:2023-05-16 16:50:31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质量控制体系;医疗设备;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2-2376(2016)05-0118-02

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是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质量管理使得医疗设备的质量得到很好的控制,安全性得到提升,从而为医院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现阶段医院对于医疗设备质量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甚至是不重视,只重视设备的使用,这也成为了医疗设备管理发展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1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的含义

对医疗设备进行质量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医疗设备的运行稳定,顺利帮助医师提供治疗服务。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管理指的是保证设备的使用安全、结果准确,并且各项性能符合使用规范的要求。对于不合格的设备能及时发现,防止医疗设备故障导致的医疗事故。广义上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指的是医疗设备在运行中,受到指挥、控制、调控、检测与维护等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等,减少或者排除一切可能影响医疗设备使用的因素,使医疗设备随时保持良好运行的状态,发挥最大的医疗价值。现阶段提倡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指的就是广义上的概念。

2现阶段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出现的问题

2.1缺少相关的规范

我国的卫生行业和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来逐渐完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虽然在设备使用、安全维护、事故责任等方面已有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在管理体系的内容上缺少统一规范和检查标准,使得很多医院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无章可循,存在很多的问题。

2.2缺少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医疗设备质量管理需要较大投入却没有经济效益,因此很多医院对此缺乏重视,甚至很多医院并没有将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纳入到医院的管理中。医疗设备使用者存在以下问题:缺少对医疗设备检测的认识,对设备的使用规范不了解,很多错误的操作造成设备发生损坏;对设备故障无法判断,认为设备的外表没有出现问题、没有出现运行警报就认为设备运行正常,使得检查的结果出现失误,从而影响了医师的诊断;忽视设备的维修检查,造成设备使用寿命缩短等。

2.3质量管理没有落到实处

很多医院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都纳入了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但是缺少实质内容,仅仅是表面上的形式管理,使得管理的效果非常差;很多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部门人员匮乏,人员流失后无人接替,使得管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少对于管理的监督,很多医院缺少设备管理的监督和检查人员,对于管理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给医疗设备事故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质量控制体系在医疗设备中的构建措施

3.1质量控制体系构建背景

医院的管理层要提升对医疗设备质量体系管理构建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构建质量控制体系之前,需要详细了解现阶段医院医疗设备运行情况,包括设备的登记、使用、维护、管理等,并且整理现阶段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3.2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方案

首先建立完整的医疗设备档案,并且完善细节信息;其次是医院要对现有医疗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与维护,及时发现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医疗设备对医疗诊断的影响;医院要对设备工程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工程师可以掌握最先进的设备维护技能,更好地对医疗设备进行保养;工程师要对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等详细告知医院的医师,规范医师的操作方法,防止操作失误给设备带来损耗;管理人员要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在发现管理中的问题时及时处理,最大程度减少设备故障带来的医疗损失;制定紧急事故应对流程,当由于设备失误导致事故发生的时候,可以将相关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后加强对质量控制管理的监督,医院应设监督小组对管理进行监督,这样不仅可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减少管理人员的管理失误,还能够及时的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奖惩制度,明确相关的管理责任人,除了可以激励管理者的责任意识,还可以在事故发生时确定负责人,减少相关的医疗纠纷,为管理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3.3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效果

通过实施质量控制体系,医院的医疗设备的使用更加规范,医疗设备为医师的诊断提供了准确的数据,设备的利用率也有了提升。

4结语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不仅可以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行,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医疗的安全性。医院在管理中要加强对设备管理的意识,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周丹.医院医疗设备质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J].中国数字医学,2007,2(8):18-21,25.

[2]王晓敏,李怡勇,郭赤.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08,5(1):40-42.

[3]汤黎明,吴敏,余春华.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的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31-33.

[4]陈晓红,任国荃,周丹,等.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实践与研究[J].解放医院管理杂志,2008,15(4):384-386.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执行体系;现代化;价值;逻辑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6)05-0093-05

一、执法体系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必由之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不仅需要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论,更需要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主要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1〕概括而言,主要是三大体系:一是法律规范体系;二是执法体系;三是法治监督保障体系。其中,执法体系在整个法治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由法律文本价值向法律实践意义转换的重要职能,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和重要实施条件,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依法治国方略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

首先,执法体系现代化是中国法治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所决定。在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空前严峻。如何应对和治理所面临的诸种问题,对我国的治理理念、模式和手段均提出了新的考验。“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2〕古今中外成功的治国理政经验表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增进法治在国家治理诸种要素中的含量和比重,使法治模式在多种治理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定推进,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法治建设中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而且比较严重,执法体系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3〕这些问题都与执法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对法治建设的要求相关。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推进我国法治体系特别是执法体系的现代化,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整体推进,以优质的法治效能满足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和社会治理发展的需要。

其次,执法体系现代化是提升法治质量的重要条件。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富强民主、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不仅要看法治的形式,更要注重法治的效能。法治效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执法的成本;二是执法的质量。前者所要解决的是法治执行中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后者所要解决的是法治执行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判断一个国家的法治是否成熟,在关注法律规范体系是否完备的同时,必须检视法律规范在实践中执行得是否到位及其效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法律规范在执行中的效果距离既定的立法预期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在现实中仍然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有违法治本义的现象,致使法治的效能不高,在加大执法成本的同时,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降低了法治的效果。执法体系与法治质量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关系体现为法治质量决定体系,预设何种质量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系,但体系对质量具有反作用,体系的建构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和制约质量的实现。因此,在建设基本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之后,必须构建科学的现代化执法体系才能提高法治实施的质量,为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提供必要的保障。

再次,执法体系现代化是整体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建设完备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该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如法律规范子体系、执法子体系、法治文化子体系等构成。各子体系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内在逻辑关系。任何一个子体系的缺失或建设滞后均会影响依法治国整体系统功能的发挥。目前,我国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执法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导致了法治实践中仍然存在“随意执法、粗放执法、变通执法、越权执法甚至钓鱼执法等消极执法现象的产生。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进程中,既要注重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也要注意法治文化的培育,更要关注执法体系的建构。通过执法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在杜绝执法环节的消极现象的同时,使执法体系与其他子体系整体推进,实现各子体系之间1+1>2的效果,为依法治国体系正向功能的发挥创造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二、执法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原则: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执法质量的最大化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影响和制约法之必行最主要的因素是执法体系。同志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司法制度,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评价一个国家司法制度,关键看是否符合国情、能否解决本国实际问题”。〔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决定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作为依法治国重要组成部分的执法体系现代化,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遵循的具体原则是:以最小的执法成本,实现执法效果的最大化。此原则主要隐含如下内容。

第一,执法体系中的领导主体。党与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能否实现,最关键的是方向正确和政治保证的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党的领导是贯彻其中的一条主线。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不是对执法事务的具体干预。在执法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理解领导的本质是影响,领导力是影响力而不是命令和支配执法主体完成某项执法任务的过程。党在执法体系中领导的实现,不是依靠运用国家权力强制性完成的,而是依靠党在执法体系中的权威实现的。这种权威主要是通过党的理论的先进性,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各级党组织和个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的。

第二,执法的成本问题。判断执法体系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该体系运作的成本和代价。不计成本的执法体系或以较大成本的付出实现执法目的的体系,绝不是现代化的体系。执法成本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是物资成本。主要指执法活动中消耗的资金和物品。科学合理的执法体系,能够在执法活动中,以最小的资金和物品消耗,实现预期的执法目标。反之,则以较大的资金和物资消耗完成执法任务。在执法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针对目前我国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物资消耗过大以及不计成本的现象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精准测算、科学设计,在定点试验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整合和优化执法体系,最终实现以最小的物资消耗,达到最优执法效果的目的。

二是人力资源成本。主要是指执法过程中配置的执法人员数量及消耗的执法成员的精力。优质的执法体系,能够在执法过程中,以最小的人力资源消耗,实现既定的执法目标。反之,则以较大的人力资源消耗实现执法的效果。在执法体系现代化建设中,针对目前存在的执法机构行政人员过多、直接的专业执法人员所占比重较低,任务重、压力大等问题,必须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建构科学的执法体系,在激发执法人员工作活力的同时,以最小的人力资源消耗,实现执法效果的最大公约数。

第三,执法质量问题。法律实施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执法的最大价值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惩恶扬善的目的。因此,在关注执法成本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执法的效果,优质的执法效果是执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执法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执法程序的合规性。能否按照既定的程序执法是检验执法效果的重要标志。在执法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审慎思考如何保证和规范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严格按照程序执行的问题,使执法者在行使执法权力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程序、不敢脱离程序、不敢减少程序。不受任何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个人的影响,严格地按照执法程序规制执法行为。

其二,执法内容的合理性。按照法律规定的条款,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是衡量执法效果的另一个标志。在执法体系设计中,应该重点关注如何规范执法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用自由裁量权的问题。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将自由裁量权的运用精细化、具体化,使执法主体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将主观自由裁量的范围压缩到最小值,保证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运用的合理性。

其三,执法结果的满意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中都感受到司法的公信力,是判断执法效果最重要的标准。在执法体系现代化建构中,必须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众认可执法行为、满意执法结果作为执法体系建设的核心。通过对程序的规范设计、执法内容的严格规制和文明执法的行使,使执法行为真正成为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的活动,让每一位社会公众既感受到法律内容的科学,又感受到执法活动的合理正确,以此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和优越性。

三、执法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三个要素的现代化

执法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在各种要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中,有三个要素居于核心地位,执法体系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实现三个要素的现代化。

首先,执法主体的现代化。执法主体是指实施和执行法律的组织机构及其个体成员,是执法体系有效运转的推动者和动力输出者,在执法活动中发挥主导的作用。在执法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实现执法工具及其设施的现代化固然重要,但执法主体的现代化更为重要。没有执法主体现代化,再先进的执法设施及工具也可能因执法主体的能力或素质不够,而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甚至使先进的执法工具和设施发生与法治初衷背道而驰的现象。在执法主体现代化建设中,主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执法组织机构的现代化。执法组织机构是执法体系运行的主要载体和平台,是重大执法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执法活动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机构设置得科学与否,以及执法机构的理念和组织机构之间是否协同整合。因此,执法组织机构现代化必须使执法组织配置适应时展要求,满足现代社会条件下执法活动的需要。针对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进程中问题繁多、利益分配和各种社会矛盾较为尖锐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通过合理的执法组织机构设置,形成公检法三机关在司法活动中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执法组织体系,排除外部因素对执法具体活动的干扰,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使司法组织机构最大化地满足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发展进程中对公平正义的需要。二是执法个体成员的现代化。法律需要人来执行,如果执法的人不守法或者素质低下,良好的法律很难在实践中收到预期的成效。因此,执法个体成员素质的现代化在执法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执法个体成员的素质现代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执法个体成员需要具有现代的执法理念武装头脑。在执法过程中,以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克服重结果轻程序的思维惯性,注重对结果和程序的双重重视。以尊重被执行者社会公民权利和合法权益的现代执法理念武装头脑,做到科学执法、柔性执法和规范执法。其二,执法个体成员需要具有现代的执法知识素养。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催生法律规范体系的变化,执法个体成员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掌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内容,以丰富的法律法规专业知识,使执法活动更符合法律的本义和接近法律文本的本质要求,实现执法活动的严谨性和正确性。其三,执法个体成员需要具有现代的职业道德。职业良知来源于职业道德,是影响和制约执法个体成员执法水平的前提基础。必须将强化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作为必修课,教育引导执法者自觉用执法道德约束自己,认识到不公不廉是最大耻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5〕

其次,执法权力结构的现代化。执法权力结构对执法体系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良好的权力结构会释放和激发执法体系功能的正向发挥,反之,会阻碍和削解执法体系的正常运转。因此,必须科学地设计和配置执法的权力结构。判断执法权力结构的现代化,既要关注权力结构的形成,更要注重权力结构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评价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关键是否符合国情,能否解决本国实际问题”。〔6〕同样,评价一个国家执法权力结构的优劣,不是看是否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了现代“三权分立”,而是看这种权力结构是否解决了该国执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种问题,是否促进执法活动产生良好的效能。在执法权力结构的设计中,需要重点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权力配置的科学化。在中国的国家权力结构中,具有执法职能的是行政权和司法权。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权和司法权均从属于立法权并对立法机构负责和报告工作。行政权的执法功能体现为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实施,司法权的执法功能体现为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裁决和矫正。由于行政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高于司法权的客观现实,当行政权在执法过程中出现不当行为时,给司法权矫正这种不当行为留下了难题。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执法权力配置,使司法权面对任何不当权力的行使时,均有矫正的对应权力和能力,在保证行政权有效行使的同时,又具有司法权有效的裁决和矫正效果,保障执法权力结构平稳有效的运转。二是正确处理领导权与执法权的关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权力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的是领导权、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四权并存的权力结构。从形式上而言,我国比西方更为分权。但实践中,领导权对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有统领作用,其权力主要集中在领导权之中。为此,在执法权力结构中,必须正确处理领导权与行政权、司法权的关系。领导权对执法权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不是对具体执法活动的干预和包办。按照提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绝不容许利用职权干预司法”的要求〔7〕,正确厘清领导权与执法权的边界及功能,在确保党的领导前提下,保证执法权的效率和法律的权威。三是执法质量的提升。古今中外权力运作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权力不加约束,必然滥用。任何一种权力统束过死,则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在对执法权进行约束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执法权的质量问题。绝不能以发挥效率为由,任由执法权滥用和发挥,也不能以防止滥用为由,统死执法权。必须认真探索正确发挥执法权和约束执法权的临界点,通过优化执法权力结构,建构执法权力发挥和约束的平衡点,形成执法权力结构“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8〕

再次,执法监督的现代化。“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9〕执法权力亦是如此。加强和完善对执法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推进执法体系现代化,防止执法腐败,提高执法效能的重要举措。执法监督的现代化是由多重要素交织作用实现的,重点需要关注如下方面。

第一,监督意识的现代化。树立对执法监督的意识是执法活动产生良好效果的前提基础。只有具有较强的监督意识,才能在监督思想的指导下,以切实的措施对执法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但执法体系现代化中的监督意识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监督而监督,而是通过监督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防止执法权滥用,产生执法腐败的问题;二是推动执法权正确运用,产生良好的执法效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减少执法成本,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树立法治权威和党的良好执政形象,增强社会公众对党执政由认知到认同转型的作用。只有在此种监督意识的作用下,才能使监督的价值和意义超越于原有的防腐反腐,转而拓展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好地开发党的执政资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二,监督主体的多元化。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权力运作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中,监督主体逐步多元化。执法体系能否走上现代化,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法活动的规范化,执法活动的规范受制于执法监督的力度,执法监督的力度取决于是否具有多元的监督主体,形成监督的合力。因此,在强化原有监督主体作用的同时,调动和激发国家和社会多种监督力量,完成对执法过程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监督。通过“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10〕从而使执法活动在科学的监督中有效地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

第三,监督模式的现代化。监督模式是影响和制约监督结果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执法行为发生重大变革的同时,对执法活动监督的模式也必然发生新的变化。必须与时俱进地在传统执法监督模式中融入新的元素,以新的工具和手段重构信息化时代的执法监督模式。一是增进网络社会监督的力度。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执法效能的提高,也为执法监督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条件。通过网络等多种新媒体工具,加强对执法信息的及时披露和执法活动的全程社会监督,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迫使执法权在规范的法律程序内运作。二是推动阳光执法监督。将执法监督展现在阳光之下,增加执法的透明度,是增强执法监督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阳光执法,将执法过程置于全民全面监督之下,以此遏制执法权力越轨,防止执法腐败,提高执法公平和公正。三是建立执法质量评估体系。执法效能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执法的成本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特别是后者是执法价值的最大体现。通过设计和建构执法质量评估体系,及时了解社会公众对具体执法活动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地改进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执法的程序、内容和手段,使执法活动在人民群众的评价和监督中日臻完备,更加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3.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3

一、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哲学内涵

高度重视党员质量,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特殊要求。高校大学生党员作为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质量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哲学内涵解析,其实质在于探讨高校大学生党员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唯物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质量,深入理解新形势下党员质量与数量的辩证关系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的经验都表明,无产阶级政党的战斗力不仅在于党员的数量,更取决于党员的质量。执政党的战斗力需要党员的数量为保证,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党员的质量及其先进性。只有确保任何时期党员的培养质量、永保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一切执政行为从民生大计出发,才能真正惠民生、得民心,才能真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建国以后的和平建设时期,远离了战争的硝烟和艰苦险恶的环境,客观上缺少了许多使广大党员自然净化的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树立“质量是党建工作的灵魂,是发展党员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发展党员工作的永恒主题”的思想非常重要。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必须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保证质量。

(二)科学制定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是对高校大学生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哲学阐释在组织发展工作中,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客观世界,量变决定质变,任何事物的演变都有一个决定其质量的数量界限。在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学生党员数量是基础与需求,学生党员质量是前提与保障,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数量扩张迅猛,一些高校毕业班学生党员的比例甚至达到50%~60%,因此适当控制发展学生党员的数量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量,是指一定质的量,如果离开质量而将片面追求大学生党员的数量作为高校党建核心工作,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党员的整体质量。而一旦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培养条件跟不上,缺乏长效的跟踪培养与管理教育机制,一些学生党员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质量是发展工作指导方针中的核心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适当控制发展的数量,克服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事先有计划,否则工作容易陷于盲目性。能否建立大学生涯周期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是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的关键:第一,能够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第二,保证发展工作有所侧重,有利于使学生党员在不同年级的分布更加合理,以适应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特点,确保党员质量。此外,要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和各个专业的特点,在操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

二、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重大意义

(一)建立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战略意义发展大学生党员是为国家建设培养栋梁之才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利于改善整个党员队伍的结构。他们在毕业之后走上社会,将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主导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通过他们扩大了党建工作的覆盖面,也会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建立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注重大学生党员质量建设是党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夯实执政基础的迫切要求,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科学和扎实地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党员,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与优先发展战略,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

(二)建立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的现实意义

1.应对社会价值多元化挑战,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据统计,高校学生党员占整个党员数量的27%,是各类职业人员中党员比例最高的群体,而其中至少有10%的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入党动机存在问题[2]。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时期,社会形态复杂而多变,导致高校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模糊。因此,建立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学生党员素质,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应对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冲击,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迫切需要与必然选择。

2.加强大学生党员质量建设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现实要求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规格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困扰着高校,比如学生数量的急剧膨胀与高校基本建设不足的矛盾;就业压力、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使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决,这给高校广大党务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党务工作队伍的配备和培养,这也是提高大学生党员质量的现实要求。

3.大学生党员自身渴望成才、努力发挥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先进性,而党员质量直接体现着党员先进性的实现程度。在人生求知最重要的阶段,大学生把入党看作是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一种方式,在充分鼓励他们自我教育的同时,高校党组织更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和展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使他们的政治素质、专业素养、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良好的锻炼[3]。

三、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各高校党委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和院系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学生党员数量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党建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任务,大学生党建工作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党员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探究其缘由,既要从社会转型的外部环境入手,也要从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分析。

(一)外部因素———社会转型下的新特点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特定时期,特别是我国全面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受外来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主要有:

1.大学生政治观念淡薄,政治信仰模糊当代大学生未曾经历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高校也没有行之有效的举措锤炼他们的政治意志,加之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潮的泛滥,一部分学生缺少自觉的政治学习意识,政治观念淡化,思想活动呈现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2.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大学生价值取向务实化、功利化代表了当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每年大学新生入学,经过学校的动员,大部分学生能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但是,当我们调研学生的入党动机时,一些学生毫不掩饰地说,是为了今后个人的发展,认为入了党将来容易受重用、提拔快,纯粹的信仰追求并不多见。

(二)内部因素———制度缺失与管理失位《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规章制度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规范,但是高校内部还是普遍缺少有效的制度约束,表现在:

1.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制度缺乏有效落实为规范组织发展程序,高校各级党组织一般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目的是为保证学生党员的数量和质量共同提高,避免将一些不符合党员标准和入党动机不正确的学生发展进来。但一些基层党支部往往没有严格执行党员发展中的各项制度,出现“应付检查、完成指标、突击发展、临时做材料”的现象,片面强调数量,影响了大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

2.院系等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培养不够系统和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相对滞后目前,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队伍的状况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寄希望于本身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的大学生通过自学来磨练党性是不切实际的;再者,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易量化、不易考核,教育和管理工作相对滞后[4]。

四、构建合理的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科学化

《》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不断提升党员质量是党建工作的永恒主题。但何谓党员质量,目前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是:党员质量主要是指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群众对党员的现实感受,前者展示党员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态度,后者则展示党员践行标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效能。为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本文以党员质量的哲学内涵与构建党员质量保障体系重大意义为切入点,在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存在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之上,提出建立“以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全面质量管理、党员质量评价管理机制为手段,以人为本的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是建立高校大学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哲学基础大学生是党和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党员的政治素质,关系到党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发展的所有环节[5]。因此,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是构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的哲学基础。中共十七大报告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新时期建立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新的更高要求和新的思想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立高校大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一定要把握住三个方面:(1)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建立保障大学生党员质量的长效机制;(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着对党的千秋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建立保障高校学生党建质量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目标机制和实践机制;(3)坚持统筹兼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科学把握党建的基本规律,处理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的辩证统一关系[6]。

(二)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党员质量评价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党员发展质量与后期教育管理

1.引入ISO9000族标准,在组织发展过程中贯彻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按照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大学生党员可被视为高校党建的“产品”。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大学生党员的组织发展过程中坚持“领导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及持续改进和学习”五大核心原则,有效地提高与保障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7]。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模式,其基本思想在于“质量形成于生产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受控状态,以文件化的形式规范所有质量的各个环节”[8]。这契合了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的基本流程和要求,具体说就是高校党建的“产品”就是学生党员,它的“生产过程”即是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过程。因此,借鉴企业管理的ISO9000族标准来构建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体系,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正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其包括四个过程:有入党意向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要保障学生党员质量要求各个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而基于ISO9000管理体系“过程方法”理论,完全可将四个转变过程都设计为可以受控的过程并构建为同一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组织工作面”指承担学生党员发展任务的院系等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面”指发展对象身边的老师、同学、培养联系人等,实际上就是监督发展对象日常行为的群体,二者依据规定向培养对象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对象结合实际情况规划“过程转变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实际上也是大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实现各个转变过程的具体标准;“培养考察”(加工制造阶段)具体指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的培养考察话动;“转变公示”(成品)是指发展各个阶段的公示;“分析、评测”(产品的使用、评价)则是对各个阶段的发展对象本身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是否达到转变的相关标准:如果达到标准,则该过程转变成功(图中显示为“是”),如果没有达到标准,则过程转变不成功(图中显示为“否”),这时需要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对培养对象进行教育、培训和管理,帮助他尽快成功转变。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城建项目 工程质量监管 机制建设

工程质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工程质量是指工程符合业主需要而具备的使用功能,即是工程的实体质量。广义的工程质量不仅包括工程的实体质量,还包括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①”城市基础设施的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城建投资公司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业主,对项目质量必须起到重要的监管作用和责任。

一、工程质量管理的三方关系

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项目“业主、施工、监理”的三方关系,分析和处理好三方关系才能把质量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三方是平等的法人关系

业主、施工、监理三方共同成为项目建设的主体,从法律地位上来说,三方是平等的,三方这种平等的法律关系,又意味着三方有着共同的责任,用通俗的话来说,三方是“捆绑”在一起了,这种“捆绑”是基于法律的共同责任,所以,三方对此要有准确的认识,共同把工程质量摆在第一位。

(二)业主是质量法定责任人

业主通过法律规范,以招标方式确定了施工方和监理方。从委托与受托关系看,业主在项目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又更为强势,委托方首先是项目业主,是项目建设的法定责任人,工程质量的好坏,第一责任人是业主。但是,业主对质量的监管不是代替监理和代替施工方的质量管理,工程质量的全面管理不仅是三方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同时更是业主单位的责任所在。要保证工程质量,业主单位必须进行全程质量监管,而且,工程质量的好坏与业主单位质量监管的强弱紧密相关,所以,业主必须认真履行“工程质量法定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从全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来看,工程质量问题虽然多数出在施工方和监理方的疏忽,但归根结底还是业主方的监管不力,有的则是因腐败而造成质量低劣。不管是什么原因,业主方只有加强质量监管才能保证工程质量,这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作为“百年大计”的基础设施工程,强化业主的质量监管责任有着重要意义。

(三)业主主导的三方协调、协作关系

业主方、施工方和监理方既是平等的法律关系,又是委托与受托关系。由于业主方是“工程质量的法定责任人”,因此,三方就产生了在业主主导下的协作关系。业主委托了施工方和监理方,施工方和监理方必须向业主负责,但施工方和监理方碰到的实际问题,包括不可测因素造成的影响,又需要业主方牵头来协调解决,这就体现了三方的协调、协作关系。这个关系是由业主方来主导的,业主方的责任重大就反映在这里。“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过程的集合,所以要通过持续不断的识别、建立、控制和改进过程来实现量的改进、成本降低和生产率提高②”。所谓主导,就是要负起“法定责任人”的责任,不能认为依据法律规范委托了施工方和监理方,又有了合同,业主方就可以不管,这是业主方易犯的错误,业主方在三方中要起主导协调、协作的作用,才能使三方同心协力,减少质量事故。

二、业主质量监管责任的主要内容

施工方和监理方由于与业主是委托关系,受托方属于业主方项目管理的范畴,业主对工程质量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监管。

(一)业主方有权要求施工方和监理方报告质量问题

业主作为发包方在履行质量监管中严格按照合同规定,要求各方履行合同规范的应尽义务。首先是业主方要严格遵守合同,只有这样才能有权要求承包方履行合同。施工方和监理方作为受托单位,应当经常向业主方报告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特别是影响施工过程的各类因素,即使是预测可能发生的难题,也要即时向业主通报,杜绝一切可能的质量隐患,这是施工方和监理方应尽的义务,业主有权对施工方和监理方提出要求,并且形成工作制度。在实践中,施工方和监理方往往对一些质量隐患疏忽报告和沟通,等到隐患成为质量事故以后再来分析原因和分析责任,这是不符合质量管理规范的,所以,业主方严格管理对三方都有利。

(二)业主方有权监督施工方和监理方的质量管理

业主可对施工方和监理方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这是合同规范的权力。业主作为发包方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派项目组进驻工地现场,工程的进度、质量进行必要的监督,及时组织对隐蔽工程隐蔽前的检查,办理中间工程的验收,负责签证,配合承包人的施工。特别是隐蔽工程,业主必须会同施工方和监理方对施工的工艺细节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合同法》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 隐蔽工程在隐蔽以前,承包人应当通知发包人检查。发包人没有及时检查的,承包人可以顺延工程日期,并有权要求赔偿停工、窝工等损失。”业主既有权监督施工方和监理方,同时,业主与施工方又是互为监督人关系,当业主方不履行合同规范的责任和义务时,施工方有权要求业主方承担为此造成的损失。业主方的监督权力要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三)业主方有权协调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施工方与监理方要根据招法等法律规范,向业主报告工程进展和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业主方来主持协调与沟通,在施工中三方协调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疏忽会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不同意见要在业主的主持下协商。国内的建设工程大多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业主集项目策划、筹资、建设、运营和还贷于一身,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业主方要支持监理方的工作,监理企业与项目业主的关系是合同关系,监理企业派监理工程师代表企业负责项目的监理工作,对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及文明施工进行全方位控制,履行监理合同中规定的义务,监理方向业主方负责,同时,施工方在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向业主负责,而监理方与施工方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协调权按合同规范,必然由业主承担,业主方的协调能力是化解三方矛盾的关键。

三、业主方强化质量监管的基本思路

以质量为核心,强化质量管理,提升工程质量、整体上水平是业主方的基本责任,业主方应强化质量监管的基本思路,有四个方面必须引起重视。

(一)业主方要抓好自身的廉洁自律

业主方要强化质量监管,首先要抓好自身的廉洁自律,业主作为发包方,事实上拥有很大的权利,如在履行合同中不坚持诚信履约,在提供的服务和义务上打折扣,必然会导致工程质量下降。从许多重大的质量事故看,业主方的一些受贿行为往往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部分建筑工程企业存在的行贿,往往是业主方的权力者索贿,业主中的个别权力者不能洁身自好,必然导致施工方的“隐性成本”,这个“隐性成本”对施工方来说,往往是通过偷工减料来“消化”,因此,加强质量监管人员的廉洁自律建设至关重要,强化廉洁作风,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入手,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业主方要加强对自己员工的法制观念教育,要求员工做到遵纪守法,业主方自身正派,才能在质量监管中树立威信。

(二)业主方要深入施工现场处理问题

业主要深入工地现场了解问题、处理问题,掌握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是关键,不能到验收阶段才发现问题,这会给工程造成损失。加强过程中的质量监管,主动深入工地现场即时发现问题,即时解决问题,不能将希望都寄托在“验收”上,因此一定要在“过程”中真抓实干。加大对施工“过程”质量的监管,要以工程阶段分段开展工程质量大检查。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加大深入工地现场的力度,同时要组织单项工程的专项质量检查,按合同和设计要求规范参建人员的质量行为,重点整治施工管理、工程监理人员不到位现象,对人员不到位及随意更换人员的行为,业主单位要提出意见要求施工方和监理方即时纠正,三方负责人和三方的质量管理人员不能随意更换,保持三方专职人员的稳定才能有效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抓好甲供材料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甲供材料要严把采购关,这是业主方的采购责任,对进入施工现场的甲供原材料、成品、半成品、设备及构配件要进行出厂合格证和质量检测合格证书的查验,并严格实行抽检制度,无见证人员会同的送检品,检测机构不得受理。参与见证取样的人员要提高质量意识,增强责任感,做到材料进场后取样,确保送样的真实性。施工方要对甲供材料抽样检测与日常质量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不合格的材料坚决拒收,在工程质量问题中,甲供材料不合格是常见的问题,施工方有时为了不得罪业主,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办法应付,结果是造成了重大损失。业主方要保证工程质量,对甲供材料要严格采购制度,业主方作为强势方,不能把不合格的材料强制性要求施工方接受,强化工程质量监管,业主方的自律更为重要。

(四)业主方要主导好三方协作的全面质量管理

业主作为质量第一责任人,在履行监管责任时并非去干预施工方与监理方内部的全面质量管理,业主要信任与尊重施工方与监理方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企业各自的全面质量管理有自己的特点,这是业主在发包时已考察认可的内容,三方各自的内部管理是质量保证体系的核心,同时,由于项目建设是三方共同合作来实施的,合作机制至关重要,所以,作者提出了处于外部的三方以协调机制来建立的共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项目建设中三方合作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首先要依据合同的规范,这个体系实际上是履行合同的细化,“监理的工作态度直接决定了工程项目质量的高低,因此,在工程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好监理的监督管理作用,而目前我国监理行业存在着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对素质普遍偏低,责任心不足等问题,所以就需要建设单位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监理积极性和责任心的问题③”在这方面,一要坚持三方协调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二要坚持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三要坚持对管理体系的监管,使监管落实到位。三方共同的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外部的协作关系,一方面有虚拟的特征,另一方面有合作的关系,业主方必须通过派驻工地的项目组来承担好日常协调沟通的工作。

四、业主强化质量监管的“三项建设”

强化质量监管队伍建设是业主单位完善全面质量监管的重要决策,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发展性的基本特征,同时要以激励机制来促进质量监管队伍的稳步提高。

(一)业主质量监管的组织机制建设

业主作为发包方,在施工现场设有业主方派出的项目组,项目组代表业主方来履行合同规范的义务,同时,项目组也是代表业主方主导三方工程质量的具体执行人。城建投资公司要建设的项目很多,涉及到要设立很多的项目组,这是一支很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质量监管是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强化质量监督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配备数量比例合理、专业齐全的质量监管人员,积极创造条件,招聘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高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监管队伍。同时要加强硬件建设,配置一批最科学、最先进的监督检测仪器,提高监管手段。组织建设重在调整组织结构,城建投资公司要有负担项目工程质量监管的专设机构,机构和制度是组织建设的关键,通过强化组织建设来推进工程质量监管水平。

(二)业主质量监管的思想作风建设

队伍建设要抓人的思想建设。第一要抓监管人员的“爱岗敬业”教育,思想建设不是空泛的说教和抽象的理论,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质内容,“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思想建设,一个监管人员不爱岗,不敬业不可能搞好监管工作;第二要提高监管队伍的凝聚力,把企业发展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员工的思想素质和队伍的凝聚力,基本上体现在企业文化里面,所以,要把企业文化作为员工思想建设的载体。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一是要有思想理念,追求卓越是企业发展的共性,把个人的追求与企业的追求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人性化管理”融入到企业制度之中,做到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爱护人,在这种氛围下,人的思想才会循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三)业主质量监管的技术能力建设

投资公司是知识型企业,作为城建投资公司应是知识群体集中的企业,公司项目的监管人员是工程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加强质量监管队伍的技术能力建设,一是要有专业配套,数量合理的高素质技术人员,这些高素质人才在引进的同时,还要注意企业自己培养;二是要有城建投资公司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从项目设计到项目竣工移交,质量管理必须贯穿全过程,使员工熟悉所有的施工环节;三是要有先进技术的监测手段,工程质量是靠数据说话,谈及技术能力时,往往只强调人的素养,忽略了技术设备的作用,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技术设备对先进的生产力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①黄智勇.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加强对业主的监管[J].中华建设.2006(5)

②王珍. 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探索[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0(5)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5

1.1校风建设的意义

校风是学校所有成员共同的理想、精神和行为习惯等因素的集中反映,是一把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对于高校来说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这种良好的校风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及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还能使人在安定和谐、互相支持的环境中不断进步,拖沓懒散的校风会使整个学校处于松松垮垮的状态;其次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精神道德风貌,就会对全体师生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推动和鼓舞力量,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步的精神道德。可见学校的校风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在建设良好校风的同时也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首先思想与业务的统一,校风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既要遵循思想教育规律又要遵循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规律。其次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校风建设一方面要继承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要能够适应新形势,建立适合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体系;最后是要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在坚持基本原则的情况下校风建设会朝着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发展。

1.2教风建设的意义

教风是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风格,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分院的教风是“严谨、求实、爱生、进取”,优秀的教风能引导并促进积极向上、严谨务实、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发展。

1.3学风建设的意义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形成的生活学习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等。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分院的学风“勤学、善思、精技、向上”,优良的学风能促进班集体积极向上,调节班级成员间团结友爱、刻苦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学生本人及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一个人只有在集体中他的各方面能力才能得以最大的成长和发挥。一个班集体若有了良好的学风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另外调动班干部力量也很重要,只有这小部分学生各尽其职才能促进班级的班风,带动全班整体积极向上。挖掘各个学生的闪光点,将其进行鼓励和放大,激发班级的正能量。如目前我所担任的11服装设计(2)班的班主任时,有很多情况都可以适当、适量的交给班委干部,学生也都能积极配合,这也是锻炼的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又促进学生间相互配合、协调、接触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

1.4学校人际关系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之间、领导与普通教职工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成员之间的相处和合作。比如我们班有位学生干部,办事能力很出众,但是平时不太注意与同学间的相处,再加现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独身子女,大部分人都敢于展现自我,以致有段时间有些同学都不愿意配合该干部工作甚至逆反与其唱反调,事后我就同学间人际关系做了一次主题班会,也与该学生干部进行了一次深谈,在这之后就明显能感受到班级同学间相互团结关心的氛围,也正是这股良好的氛围带动班集体团结向上。高职院校的学生跟同学交往主要以手机、网络为手段,走在校园路上随处可见边走边玩手机的“低头族”,有时甚至在专业实践练习课都会看到偷偷抽空玩手机的学生,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中不可自拔。作为班主任,要深入了解这些特殊的学生群体,加以引导,多组织班集体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良好的相处模式,学会处理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2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校园制度文化是在校园内需认真遵守并执行,包括校园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北认为是学校基本的管理方式,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因此校园内教职工有职工手册,学生会有学生手册,它渗透在学校各个组织部门,明确记载着各种注意事项,如学生每学期如何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正如人们常说的文化无好坏区别,学校制度也是如此,各个学校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和本身学校发展历史不同,必定会有适合自己的制度文化。比如苏高职在学校制度里德育学分的记录、使用和实施就是一特色、一亮点,在班级实际管理工作中可适当的利用德育学分给学生奖励和惩处,相应的加减德育学分,也会给学生之间一定的竞争力,学生会默默较劲,形成良好的班风。随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也极为重视。因此学校的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在高职院校文化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其他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据,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更是学校的教育资源,若没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就无法给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更无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及其场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培养人才起着尤为关键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的影响起关键性作用,可以说物质文化建设承担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便是环境的感染作用,举例说明,在一个激情演说会的现场人们也会心情澎湃激动,在一个整洁庄重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会产生严肃的心境,不文明行为会相对减少。这种物质文化的教育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的感染给校园内的每一位成员。良好的校园文化像温暖的阳光遍布校园每个角落,积极创建和谐、平等、自由、向上的校园氛围,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标。

4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目前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中,人们往往忽视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意义,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理解和实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过多重视,未能发挥良好的学风,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会产生消极作用。相对这些问题学校要加大投入,重视各种教学实施手段的设施建设,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思想,还要不断更新扩充教学设备,是教学环境更具现代化和专业化。精神文化作为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注意积极开展校园文化,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修养,还要注意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5结语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高校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价值”这个概念是从人们与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

在一个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中,多种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六中全会《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内容丰富,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我们要科学把握核心价值四方面内容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特别是作为青年大学生三观形成重要时期的高等教育阶段,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的提出,无论是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①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其中,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将先进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传授给青年大学生,进而促进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高校能否自觉承担起人类精神价值传承的使命,既是决定一个大学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得失成败的重要依据。

高校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确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识社会思想的主流和支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鲜明地高扬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让全体师生坚定信念:不论社会主义如何多样多元多变,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决不能动摇。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决不可掉以轻心,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课程的教学。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用科学理念武装大学生,用先进文化培育大学生,使高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高度重视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始终贯穿价值观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整合高校资源、引导价值观念、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等重要功能和作用,是既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而又具有校园特点的一种区域性文化现象。作为高校主体的老师和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是聚载和传承文化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应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

这就要求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的人才优势,社会责任感和对各种文化的鉴别能力,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把校园文化中的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为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作出贡献。

切实加强和谐校园的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校园建设的全过程,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地位的稳固性。构建具有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委领导下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

加快学校改革与发展,激发教职工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加大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与使用,提高学科发展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和师资队伍建设质量,切实解决好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生命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充分注重运用校报校刊、板报墙报、校园网络等各种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普及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促进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现代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保障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高校文化发展

构建高校核心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思潮。首先,高校要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来武装广大师生。其次,需要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再次,要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斗志。最后,需要全校师生员工把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与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和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品位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高校文化资源。第一,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品位需要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特别是在“两课”教育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全力做好“三进”工作。②第二,高校的发展和创新,自始至终都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继而实现高校的又快又好发展。第三,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品位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在加强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中,继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

进行高校文化的交流与宣传,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数字媒体建设。进行高校文化的交流与宣传,既要借助于传统的宣传手段,例如:标语、板报、报纸等等。还要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积极作用,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网页,通过网络平台来传播先进文化、宣传科学理论、倡导科学精神。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做到趋利避害,建立良好、健康的网络文化,把高校校园内的先进事迹和人物作为典型宣传的素材,进而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和谐舆论氛围。

抵制低俗、腐朽、落后的校园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非主流文化建设。抵制低俗、腐朽、落后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以“八荣八耻”为指导,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校园不良之风。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既是一项紧迫工作,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探索新路子,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注释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7

关键词:信息工程;质量监理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现代管理决策越来越依靠信息化技术,信息产业己成为现代新兴的生产力和各国发展的战略产业,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甚至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信息工程建设的质量保障及监理业的发展却遇到了很多困难。

(一)研究目的

信息工程建设的研究有什么意义呢?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首先分析信息工程质量对现代生活、管理决策的影响,并在分析国内外对信息工程质量保障研究基础上,提出引入第三方监理机制,来保障我国信息工程建设的质量;然后再研究中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论述在信息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如何有效实施监理机制,进行工程质量控制监理;最后我们需要确立信息工程建设质量保障理论模型和质量评价数学模型。根据“四控三管一协调”的监理模式,构建信息工程建设三方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工程建设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及质量评价模型,并引证其有效性和重要性。

(二)研究意义

信息工程建设的研究意义在于为我国信息保障工作服务,信息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信息工程的质量得到保障,可以更好地为决策者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从而极大地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从其反方面而言,可以避免信息化工程建设领域“豆腐渣”工程的出现。与建筑工程相比,信息工程技术含量高、发展快特点,其出现灰色交易及由于生疏造成的损失较少引起重视。另外,信息工程建设还可以保护建设单位和承建方的基本利益,协调和保障企业和开发方的成功合作。在很多场合中,企业需求连自己也说不清,只得靠开发方,引入监理后,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高效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二、信息工程建设质量保障问题探讨

(一)信息工程质量保障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应用系统在国内外各行各业的深入使用,人们对于计算机所能提供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对于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计算机工程虽然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工作条件,但随之而来的,由于信息工程质量的原因,也带来了许多制约我们生产、生活发展的问题,有的更加直接地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安危。针对信息工程质量保障这一研究课题,在国外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做出了很大的研究贡献,国内也有一些专家在研究,并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

(二)三方协同的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为保证性能、过程或服务在质量上满足规定的或潜在的要求,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其结构是由领导责任、质量责任和权限、组织结构、资源和人员以及工作程序五方面组成。一个客观存在的质量体系,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即人员、检测设备及能力等,然后通过设置组织机构,规定各级人员职责、工作程序、质量活动内容等规章制度。引入监理后,信息工程项目是由建设单位、承建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完成,三方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因此,质量保障任务也应该由三方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两个方面.

三、信息工程建设引入监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信息工程建设自身的特殊性需要监理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8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区域推进;统筹城乡、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原则,牢固树立“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理念,科学规划,协调行动,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师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健全关爱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特色、精品”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实施目标

围绕“2012年全市率先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2015年率先实现全市区域内高水平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目标,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保障体系,着力实施好“标准化学校、教师队伍、教育质量、关爱学生和规范管理”五大建设工程,全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义务教育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努力实现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合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管理精细化、教育质量优质化。

年至2015年,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体工作目标是:

年:完成全区90%学校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颁标准;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行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全区免费义务教育,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2年:完成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80%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按城市学校标准配齐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实施新修订的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配齐配足学科教师,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基本实现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城域网接入,实现“教室班班多媒体化”,实现“农村教师人手一机、生机比达到6∶1”;全面实施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全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比例达到95%以上。

2013年:通过区域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实现区域间均衡发展;实现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的合理布局调整;探索移动互联教室等高层次的“班班通”模式在区域中小学校的建设。

2014年:农村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全部按照城市学校标准配备;实现教师配置基本均衡,形成比较合理的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机制,实现区内50%以上的中学、20%以上的小学至少有一套课堂录播系统。

2015年:编制内专任教师达90%,基本解决农村学校开好课程的问题;建成和完善网上教研系统、网上教师培训系统和教育资源网站,形成较为完善的推进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内较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比例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

三、实施措施

(一)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按照国家规定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及改造加固标准,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区域内各学校校舍、常规教学设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后勤保障设施等达到规定的标准,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1、优化完善中小学布局。根据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及学龄人口变化情况等方面因素,按照“方便入学、相对集中、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原则,科学编制以学校布局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为主体的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加强工业区配套学校建设,重点加大新城、工业集中区、小城镇配套学校建设,完成、中学、一中、中心小学、中心小学、一小、二小、、头小学、新星小学、小学、小学、吕厝二小、小学等学校新(扩)建工程,满足新增生源就学需求;改造老城区学校,重点扩(迁)建老城区小学,完成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大中心小学校区和城南小学工程建设,破解城区教育资源紧缺难题;扩大乡镇中心学校办学规模,适时整合可整合的办学点,努力归并服务半径在4公里以内、在校生规模300人以下的学校。

2、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积极按照“标准化”和“精致化”建设标准,加大资金投入,计划完成10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到年全区90%的学校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2012年全区全面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3、加快校安工程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加固改造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2012年完成34幢、44084平方米的校舍加固任务和全区在2013年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提高中小学校舍抗震及综合防灾能力。

4、加大信息化建设。加大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力度,建设“教育网络平台”和“教学辅助平台”,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促进学校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实现到2015年全区建设成网上教研系统、网上教师培训系统和教育资源网站。

5、加大资源配置建设。按照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学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配置标准”总体要求,制定计划,落实资金,合理配置,实现到2012年全区80%的学校教学仪器配备达到《省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和《省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要求、90%的学校图书装备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标准》要求;到2014年全区100%的学校教学仪器配备达到《省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和《省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要求以及100%的学校图书装备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标准》要求。

(二)积极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小片区”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实现全区教师配备符合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师定期交流形成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制度健全并得到有效落实,教师学历达标、专业对口、学科配套,各学校师资水平均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1、规范核编。积极实行“以县为主、区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学、捆绑考核”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编办管编制、人事管进入渠道、教育主管部门自主调剂现有师资”做法,实现全区师资统调;积极探索“因事设岗、以岗管人”办法,规范学校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按《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标准》核定教师编制,近年新增的教师编制优先用于补充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紧缺学科,确保2012年前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和2015年编制内专任教师达90%任务的完成。

2、帮扶支教。健全和完善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互派”、“轮转”、“走教”等长效工作机制,合理解决师资城乡分布不均、结构性短缺、学科配备率不全、骨干教师缺乏等问题;认真总结现有教师交流经验,不断拓展“挂职”、“帮扶”、“支教”、“送教”、“跟班”等短期工作模式,合理制定区域内学校“强弱帮扶、扬峰填谷”实施计划,不断完善城乡、优质校薄弱校教师结对帮扶活动;积极推行“教师坐班制”、“月工作考核”、“帮扶工作督导考评”等制度建设,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努力构建“风气好、用人少、队伍精、效率高”的教师队伍群体。

3、研训一体。一是坚持专家引领示范,促进新课程实验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涵发展。二是狠抓全员培训质量,每年利用寒、暑假举办全员培训活动,邀请省、市教育专家分学科、分批次对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专任教师进行通识及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新课程专题培训、学科教材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小学转岗教师培训等。三是科学实施名师带动战略,继续开展“名师工程”评选活动,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名师”的评选、使用、考核和待遇,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带头作用,逐步形成以各级“名师”为龙头,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为中坚,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德高尚、结构优化、富有活力、专业化和现代化的优质师资队伍。四是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主动把我区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转化为研究的重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研究实验,并通过加强行政管理与业务引领,落实教研常规,提高科研实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五是深化教师岗位练兵,进一步强化“三项主题”活动,创新形式,讲求实效,提高师资的执教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六是搭建三级教研网络,建立“区进修学校、片区、和学校”教研活动网络,加强农村中小学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七是积极开发远程教育工程,制作优秀教师示范课和教学光盘,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中小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八是加强区级教研队伍建设,形成专、兼职教研队伍,建立和健全教研员帮扶计划考核考评制度,以确保教研员工作落实到位。

4、科学考核。严格执行师德考核规定,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检查,落实教学环节,强化教学反思,研究、制定和完善教学过程的各项管理措施;完善教师量化评价制度,实行“日考勤、月考核、年考评”办法,完善考核公示办法;有效探索学校绩效考核评分办法,规范教师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资优酬的分配原则,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提高待遇。教师培训经费按规定比例核定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顶岗见习教师工资财政足额预算,继续落实山区教师补贴制度,有效探索农村教师交通费用补助、教师寄宿房建设、教师海外研修资金、名优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等措施办法。

(三)积极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工程

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公平优质教育。

1、加强和改进德育。积极开展以“三种习惯、三种意识”(即品德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安全意识、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意识)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原则,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不断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方法,牢固树立“德育辅智”、“全员育人”、“过程育德”理念,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推进“六个一”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物质文化的建设,努力打造区域性的书香校园、阳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培养学生特长,提升学校品位。

2、深化课程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落实国家学科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大课程”体系,严格执行课时计划,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活动,有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突出教学质量。以“质量年”为平台,推行课程模式、质量评价模式、个性发展、行为规范、学分体制、管理模式等改革,突出能力培养,突出个性发展,突出特色培育;以“有效年”为媒介,探索“备课有效性”、“教学有效性”、“作业有效性”、“学习有效性”、“评价有效性”等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授课和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坚持以“提高合格率、降低低分率”为核心,着眼于“抓起始(即小学低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固中段(即小学中年级和初中二年级)、提高层(即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落实,有效开展“减负增效”、“培优辅差”、“帮困扶弱”、“助学提质”等活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4、深化评价改革。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和健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严格学校教学管理,积极开展学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业考核、作业布置等检查,完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深入推行质量细化分析,总结成绩,找出不足;重视基础知识,重视人人发展,重视人人成功,探索建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评价新模式,并逐步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机制。

(四)积极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完善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共负责机制,依法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依法保障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推进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

1、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免除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杂费等政策,切实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认真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和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工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切实帮助特困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单亲孩子、孤儿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到201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

2、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服务与管理。坚持政府负责、公办为主原则,切实承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充分吸呐,并与当地学生享有等的义务教育政策,并适时做好随迁子女入学后的教育服务与管理,完善在就学地参加中考的办法。

3、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积极实施教育关爱工程,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形成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整体合力。建立在校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完善学校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机制,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联系,注重心理疏导,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4、关爱心理和行为有偏差、学业有困难的儿童少年。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人的个体差异,给予心理和行为有偏差、学业有困难的儿童少年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选择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完善第二特教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强化随班就读工作管理,提高三类残疾学生的入学率;落实特殊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和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津贴,扩大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试点,完善普通教育学校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办法和保障体系。

(五)积极实施义务教育规范管理工程

以“规范年”为载体,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体制,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促进义务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1、规范办学行为。加快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电子化进程,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防辍、劝学工作的法律责任;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好省颁课程,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分重点班和实验班,不违反规定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或减少非考试科目的课时,不随意增加考试次数和按照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不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不违反规定向学生和家长乱收费,不动员或组织本校学生参加社会力量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

2、规范招生秩序。坚持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小学划片就近入学和公办初中免试对口升学政策,严禁小学、初中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或测试。根据城镇化进程、新区开发、人口变动等因素,适时适度调整招生片区,有效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

3、强化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大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强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水上安全、大型活动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管理,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推动社会各部门密切配合,创造和谐有序的义务教育办学环境和发展环境。

4、加强民办学校管理。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办学纳入全区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并按照自愿报名原则免试录取招收学生。加强民办学校财务管理的监督检查,督促民办学校严格执行收费报批、报备和公示制度,严格执行期初与家长签订收退费协议制度,妥善处理家校矛盾纠纷。

四、实施保障

(一)思想保障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区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不程度地存在差距,影响和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坚持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贯彻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性任务,贯穿于深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真正把义务教育办成惠及人人的平民教育,确保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基本均等的义务教育。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人事、编制、教育、发改、财政、建设、公安、国土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区教育局副局长兼任,领导小组要认真制定本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工作规划,明确本区域、分阶段实现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线路图,确保本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各镇(街)、场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从大局出发,提高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把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单位。

(三)责任保障

建立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人事、编制、教育、发改、财政、建设、公安、国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相关工作,加强联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做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问责机制,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政策落实、教育机制创新等方面工作落实到位。

(四)经费保障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依法落实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逐年提高,并按年初确定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用于教育;依法落实教职工教育经费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2%列入财政预算;依法落实从2012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市统一的标准;依法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名费接受义务教育规定;依法落实区域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规定;依法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制度,健全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免工作,完善生源地学生借款、资助制度,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入学。加强对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使用管理,规范公用经费支出,确保公用经费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禁挪用、截留、挤占教育专项经费。

(五)监督保障

积极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机制,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列入政府教育督导专项检查和效能建设重点;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提出督导意见和建议,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报制度,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作为区政府奖惩的主要依据和对其有关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务或者有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定行为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9

(l)什么是意识?意识为什么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其主观原因是什么?

(2)意识怎样才能正确反映事物?

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二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个反映有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因而意识有正确反映和错误反映之分。

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但意识的能动作用更重要的还是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事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反要学习的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板书)

请大家看书P21第三段小字部分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现象。书上指的蓝图属于什么现象?(意识)

2、新型建筑物属于什么现象?(物质)

3、新型的建筑物为什么和蓝图一样呢?蓝图起了什么作用?(指导什用)

4、蓝图又是怎样变成新建筑物的呢?(指导并通过工人的劳动)

5、意识能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呢?比如我们能不能通过“想”这种意识活动,在黑板上写个“一”字呢?(不能)

那么意识是怎样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呢?

1.意识对客观事物反作用的基本含义(板书)

问:意识能否直接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教师讲解:我们一想要盖大楼就能把大楼建成吗?一画出蓝图,就能把大楼建成吗?你一想让企业发达,企业就真能发达吗?一念咒(发功)地球就会爆炸或不爆炸吗?这说明,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单靠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任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想、只说,还必须去做,去行动,去实践。这点正如不能把“一”字“想”到黑板上去一样,蓝图也不能直接变成新型建筑物。

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地告诉人们,应该去做什么,怎样去做。无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人们都有着自己的目的、意图,然后在这种意图的支配下采取适当的行动。这些都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因此意识反作用的含义是: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议一议”,蓝图为什么不能直接变成建筑物?蓝图在建筑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①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即意识本身并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只能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而蓝图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映象,是意识,不是物质性的力量,因而不能直接变成建筑物。

②蓝图是意识,在建筑活动中起指导作用,这表明意识的力量仍然是巨大的。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人们的意识必然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物的反作用是不同的。

2、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物的反作用不同。

(l)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和消极表现。(板书)

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人类世代都在发挥着、并不断积累下来。其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它们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学生回答略)

事实表明,正确的意识在人们改造自然界中起着积极作用。错误的意识在人们改造自然界中起着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有意识能思维。意识的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意识可以根据客观实际形成“超前反映”,在观念中构筑客观上尚未出现的事物,并经这一观念为指导进行实践活动,使意识反作用于客观目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制造成新的东西。动物虽然也会经自己的活动作用于它周围的毫物,引起周围事物的变化,但都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以建筑活动来说,先有蓝图,后有实际建筑物,因为头脑中的蓝图是根据客观实际设计的,仍然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先在“头脑中建成”蓝图,然后才有建筑活动,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意识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和消极表现)

既然意识对自然界具有反作用,不同的意识对自然界有不同的反作用。那么,意识对类社会有没有反作用呢?如果有反作用,其结果是不是一样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2)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有利作用和阻碍作用。(板书)

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曾长期处于盲目状态中,但意识的指导作用仍然是存在的,改造社会就是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但由于人们基于不同的利益关系有着不同的思想,因而社会关系的改变就表现为不同意识的冲突。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都以各自的思想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并试图来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阶级的意识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反动阶级的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议一议”某一社会历史时期两种不同性质的意识是怎样冲突的?正确反映和歪曲反映各起了怎样的作用?(正确--促进;错误--阻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两种性质的意识为什么是相反的?产生两种不同性质意识的原因是什么?

(阶级利益对抗--两种不同性质的意识所起的作用不同)

科学理论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的理论学说,对客观世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总之,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板书)

(l)要重视和调动人的精神能量。(板书)

(教师讲解)语录:“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调动人的精神能量就会有力地推动社会和人自身进步。

P24语录“人们的社会存在......物质力量”说明了正确反映客观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句话侧重强调了正确的思想对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

这两条语录都充分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只有调动人的精神能量,让人们主动而积极地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板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则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部分。而我们往往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应该两个文明一起抓,因为:

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人类进行活动,不但需要物质资源,而且需要精神资源。杜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的进步,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

P24邓小平语录,说明了什么?

(请同学们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影响。物质文明是基础,但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所以,我们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经济搞上去了,要不要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如果不抓思想政治工作,社会风气坏下去,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社会也会变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经济上去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第24页最后一段小字部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是什么呢?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越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否则,欺诈一旦横行无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遭殃。

(3)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板书)

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国公民的权利,也是不可推卸的义务: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以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议一议”。(请同学们联系本校实际,分组讨论,回答时应运用理论说明问题,教师归纳。)

总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可以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