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多媒体专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5-16 16:50:34

多媒体专业论文

多媒体专业论文范文1

多媒体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应用时,会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懂得其中的原理。在传统的教学当中,由于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会有所迥异,而教师只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备课,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这就使一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减少这种现象,它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由于他们对自己是最了解的,而每个人又拥有一台电脑,在课堂中他们就可以自己控制教学的进度,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选择符合自己的课堂方式。这样就能够高效地掌握知识,减少随波逐流状况的产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相对减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难度,为学生提供了实训的机会,实现了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当中,真正学会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二、多媒体的适时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由于机电一体化这一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场地,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操作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下面,用一个实例进行说明。在讲解《钳工工艺》的时候,由于这节课需要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假设出来的空间概念,仅由教师的描述,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个假设出来的空间图形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地运用这项工艺,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工厂中的钳工操作过程,让学生对实际的操作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认识,在脑海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有助于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多媒体技术在机电一体化教学当中的应用原则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尊重三个原则:适时、适当、适度。适时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如若发现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提不起来兴趣,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兴趣;适当是指,在课堂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讲解重点、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适度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注意多媒体运用要有一个限度,如果一味的运用多媒体,就会逐渐打消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性,反而会适得其反。由此可见,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就需要遵守这三个原则,这样才会使多媒体在教学当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四、结语

多媒体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媒介融合 体育新闻 实践教学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 G21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传媒系助理研究员,天津30038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浪潮的推进,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新闻教育者必需直面这种媒介融合背景下所带来的媒介教育变革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体育新闻事业逐步壮大,研究媒介融合时代下体育新闻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与社会、业界相结合的必然,其目的是培养出符合新传媒时代需求的体育新闻人才,从而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目前,体育新闻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仍是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已经难以满足媒介融合背景下对多元化、整合化、融合性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改革体育新闻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新的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势在必行。

一、当前我国体育新闻人才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践类课程内容松散,不成系统

体育新闻专业实践类课程包括两类,一是各专业技能课的实验、实践教学,如体育摄影课的摄影实践、体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采写实践等,培养的是学生单项的专业技能;另一类是体育新闻实务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综合专业技能。在目前媒介融合趋势下,体育新闻实践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媒介种类的划分来安排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了专业能力的细化,对平面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等业务技能进行割裂培养,并且这些实践只注重作品形成的过程,缺乏对作品进行的实践,更缺乏各媒体间的融合交叉,这显然不符合媒介融合趋势下培养新型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二)缺乏校内实践基地

高等学校的校内实践基地是具有一定专业特色,集人文、社会、地理资源于一体,对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的教学平台。它介于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之间,在实践器材设备的配置和实践内容方面,它与校外基地类似,各项实践内容和流程均按照业界普遍流行的方式进行,培养的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运行模式上,按照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运作,使实践教学质量能够得以保证。对于体育新闻专业来说,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全媒体的实践能力,又能够避免校外媒体实践不可控因素较多、实践质量无法保证等难题。

目前,大多数院校体育新闻专业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仍是空白,少数已开展实践基地建设的院校也尚停留在基础性建设性阶段,基地对学生全媒体能力的培养效果尚未彰显,同时,对于实践基地的运行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方面的研究也急需加强。

(三)专业实习环节缺乏有效性

从各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来看,各校对于专业实习环节较为重视,实习期平均约14周,相对于其他专业8—9周的实习时间已超出很多,但相比国外新闻专业20-27周的实习仍有较大差距。从实习时间来看,专业实习几乎都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此时学生受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因素影响,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实习中,实习流于形式化,效果大打折扣。

从实习形式上来看,基本以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分散实习为主,缺乏有效的组织,给实习指导带来较大困难。

从实习单位的性质来看,目前跨媒介的综合传媒集团仍属少数,大多数的新闻媒体仍旧只涉及到一种媒介,如电视台只涉及广电媒介、报社只涉及平面媒介,这样无法使学生全媒体的技能得到锻炼。

从实习内容上来看,由于专业体育媒体仍属少数,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实习多以采编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为主,真正涉及体育新闻的微乎其微,实习缺乏针对性。

(四)毕业论文环节缺乏创新

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要的把关环节,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状况、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科研能力、科研技能的一次终极展示,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各院校体育新闻专业基本上执行的仍是传统的毕业论文写作方式,从内容到形式都少有突破。从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论文看,绝大多数学生是按传统的论文模式照猫画虎,选题缺乏新意,涉及到媒介融合选题更是少之又少,论文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表明,传统的毕业论文撰写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开发适应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践教学课程

1.顺应业界发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从媒介融合时代的“大传播媒介”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传统体育新闻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对于一些顺应媒介融合需求的教学内容应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以完善体育新闻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在体育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除传统的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实践外,还要增加互联网技术、手机媒体技术的实践,以顺应网络、移动媒体蓬勃发展的业界趋势。如,对于“体育新闻节目制作”课程实践来说,除了安排针对传统广电媒体的体育摄像实践、线性编辑、非线性编辑实践外,还应增加针对网络媒体、移动数字媒体的流媒体制作及的实践。

多媒体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应用型;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Q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迅猛发展,新兴了多媒体技术,并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多媒体技术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几乎涉及了高新技术的每一个热点,是具有交互特性的传媒展示综合技术。随着多媒体市场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000多所院校开设了多媒体技术专业。但是如何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办好多媒体技术专业,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

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石家庄学院计算机系多媒体技术专业为例,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探讨一种适合应用型层次的、切实可行的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设计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学科和媒体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 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一)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结合石家庄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确定本系多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数字媒体作品的设计、制作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在新闻媒体、文化传播机构、影视制作公司、游戏软件公司、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司、广告传媒、网络传媒、教育与培训机构等数字内容相关行业,从事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虚拟现实项目开发、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系多媒体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团结协作的精神及一定的人文审美素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素质:

1.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2.掌握游戏软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开发游戏软件的能力;

3.掌握虚拟现实项目设计的基本理论,具有能运用相关软件制作三维模型的能力,具备开发虚拟现实项目的能力;

4.掌握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能熟练运用拍摄、编辑、特效制作等技巧创作数字影视作品;

5.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开展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多媒体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6.掌握数字媒体产品开发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具备组织、控制、管理、推广数字媒体项目的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和撰写研究论文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9.具有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课程体系

1.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我系多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从事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虚拟现实项目开发、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上,加大了专业模块课程的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25.7%),实践环节课程提高到总学分数的21.1%。如下表1:

表1 课程结构与学分比例

课程类型 课程内容 修习类型 学分数 学分比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英语、计算机等 公共必修 39 22.3%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学科基础课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18

26 10.3%

14.9%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基础课

专业模块课程 专业方向课 专业必修 35 20.0%

提高、拓宽课 专业选修 10 5.7%

公共选修课程 素质教育课 专业选修 10 5.7%

实践环节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专业必修 37 21.1%

课外学分 课外学分等

合计 175 100%

2.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为目标,突出应用型院校特色

为突出应用型院校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我系多媒体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认真调研,研计本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遴选出本专业核心课程,并围绕着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和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夯实学生专业基础,进一步强化专业骨干课程的重要性和在专业的地位。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数字媒体技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工程》、《游戏策划与运营》、《三维数字建模技术》、《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通过这些核心课程的学习,毕业后能胜任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虚拟现实项目开发、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

(四)教学模式的探讨进行研究

1.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我系教师不仅仅在正常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外还组织了很多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是由学生根据学生爱好和特长自发组织起来的,旨在能够进一步的学习。课外小组的指导教师由我系多媒体教研室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这些课外兴趣小组内容多样,比如摄影兴趣小组、FLASH动画创作兴趣小组等、影视后期创作与制作兴趣小组、三维建模兴趣小组、二维转三维兴趣小组等等。这些兴趣以提高学生创作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利用课余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为目的。我系多媒体专业学生在省挑战杯科技作品比赛、信息技术大赛中荣获了全国二等奖、省一等奖,省三等奖。

2.以业务进修、进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精英为手段,培养教学骨干

信息时代对多媒体专业的专职教师业务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更新较快;如果不与时俱进,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无法胜任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进而影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因此,以“业务进修、进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精英”为手段,从三方面提高专任教师业务和专业水平,培养成为专业教学骨干;使提高高质量教学和提供可靠的工程背景成为可能。

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采取了校企合作或服务外包的方式,即将优秀企业精英或公司高级技术人员引进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聘请他们为客座教授,设立学术讲座,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意识,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了一条道路;还能通过与专任教师的互动与交流,进而提高教师本身业务素养。

3.打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我系本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安排有素描、色彩实践、构成实践、数字摄影实践、移动媒体游戏设计实践、动画设计制作实践、三维数字建模实践、数字影视节目包装实践、游戏设计制作实践、网站规划与建设实践、科研论文写作实践、电视节目制作实践等多个实践环节,它们与毕业设计一起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我系多媒体实验室的设备均为具备图形图像处理的电脑,为实施教学与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系还积极与校企合作和进行服务外包,目前与企业建立了四个实习基地和2项服务外包,为学习实习与实训提供了机会和保障。

三、结束语

作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多媒体技术专业之一,我院多媒体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一直进行着实践与探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石家庄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也做了积极有效的工作。但是,与其他高等院校同一专业相比,在专业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如课程体系中艺术类课程的比例应占多少,培养方案应如何适应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等等问题;在培养目标方面还应该根据企业对多媒体人才的需求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等等。

参考文献:

[1]符蕴芳,徐军.地方高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4):3431-3432

[2]韩凤英.高职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培养目标探讨[J].职业时空,2010(3):63-64

基金项目: 河北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多媒体专业论文范文4

摘要:随着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媒介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但另一方面,媒介管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却无法找到十分对口的工作。面对这样的矛盾,以德国为例,参考德国在媒介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该类人才的培养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媒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德国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1000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营管理对于传媒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直接刺激了传媒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催生了媒介经营管理相关专业的设立。在该专业发展了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以及媒介融合的快速推进,对传媒管理人才的类型、质量、层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媒介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出现较为明显的矛盾,一方面是业界对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大量该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十分对口的工作。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设立现代大学的国家,德国在媒介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设置更为成熟,与产业和社会的对接更为有效,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 我国媒介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专业设置较为混乱

我国大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在传播学专业下开设媒体经营管理及传媒经济相关课程,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首次开办了传媒经济本科专业。之后,各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或经管学院开始积极筹备设置此类专业。而关于该专业的专业属性问题也在国内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和探讨。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和专家论证,2012年新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并未把传媒经济或媒体经营管理设为独立专业,各高校则根据培养方案侧重点的不同逐步把该专业设为新闻传播学、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及公共事业管理下的专业方向。这样模糊不清的专业属性和较为隐蔽的设置给填报志愿的考生也带来不少麻烦,想学相关专业的考生找不到可报名的学校及专业。

此外,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层次等方面还不太成熟与完备。本科设立该专业的各类高校不到30个,其中又以独立学院为主;硕士研究生点仅有10多个,绝大多数属于新闻传播专业下的一个研究方向。个别传媒类院校还开设了媒介管理MBA或高级研修班等,为在职人员提供进修平台。

1.2 课程设置随意性强

由于该专业的专业属性较为模糊,在我国隶属于不同专业下的专业方向,因此增加了课程安排的随意性。一方面,该专业方向要具有其大专业的基础课程。例如经济学(传媒经济方向)与传播学(传媒经济方向)的基础课程及深入程度就大为不同。另一方面,专业课设置呈现多元化趋势。该专业的交叉性导致在不同的基础课程之上会增加完全不同的专业基础课,例如经济学下面要补充传播学,而传播学下要补充经济学。但是对于专业课的开设,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课程名称也五花八门。此外,由于该专业方向挂在不同的学院,师资力量相差很大,也会出现因人设课或因无人教授而砍掉某些课程的现象。

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对用人单位和学生而言都是极为痛苦的。用人单位不能够从学生的学历上预判他的知识结构,也不能确认该生是否能够胜任相应工作。部分学生应聘之后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完整,仍需学习很多东西。因此,用人单位在经历过这样的困扰之后,更愿意招录人才培养模式较为统一的的非交叉专业的学生,例如新闻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经济学专业等。这些学生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是较为完整和统一的。

1.3 与实践脱节

绝大部分该专业的老师都不是业内人士,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编排上难免脱离实际。学生学到的东西也过于理论化,难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业界没有形成较为正规的实习生制度,一些学生只能通过关系进入某些机构实习,而更多的学生则缺少参与实践的机会。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不能与社会进行“无缝”对接。此外,由于缺乏实践,学生和用人单位都很少给予学校相应反馈,这又使得学校不能及时改进专业,陷入闭门造车的境地。

2 德国媒介管理人才培养的概况及特色

通过简单的统计发现,被中国认可的全部310所德国高校中,开设传媒类专业的学校占到全部的四分之一,其中开设媒体管理或传媒经济相关专业的共10所(见下表)。尽管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但表现出了较大的统一性和标准性。

2.1 人才培养目标清晰,专业设置统一

德国共有300多所高校,但各学校相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基本相同。各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在反复论证之后会形成相对一致的认识。专业设置方面,德国把媒介管理及其相关专业视为新闻传播学科下的独立专业。这种一致性是基于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理解。高校在开设专业之前首先明确了业内对于该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才形成具体的专业设置。

此外,德国对于媒介管理人才的定义较为高端,认为该交叉专业的人才应具有较为扎实的各学科理论背景。因此,在专业的层次设置上,以招收硕士生为主,本科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反而更少。

2.2 采用较为统一的模块式课程

该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一般为8-9个模块,除了毕业论文和专业实习之外仍有6-7个模块,大体包括经济管理学模块、法律法规模块、方法论模块、传播学理论模块、媒体管理理论模块、媒介实务模块以及其他特色模块等。其中各个模块包含3-5门课程。有些为必修,有些为5门中选修2门或3门。经济管理学模块包括最常规的管理学原理及宏微观经济。法律法规模块比较受德国重视,不仅开设有《传媒法》,还有《媒介政策研究》等课程。方法论模块历来是西方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视的,部分学校在该板块的必修课程达到5-7门,系统的教授学生传播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市场调查、媒介内容分析、统计学基础、数据分析,有些还包括较为高深的数据挖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方法的系统学习之后可以进行独立研究,该种研究不仅适用于科研,更适用于解决未来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传播学理论模块不仅包括基础的传播学、新闻学,还包括如何把握对公众传播的方式、媒介的信息网络、媒介内容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各媒体特点及行业状况等。媒体管理理论模块较为单一,是全国较为一致的专业课。媒介实务模块包括媒介内容研究、传播者研究、媒介实务理论、政治传播、商业传播等。再加上前面所学的研究方法,学生将在这一模块中尽可能多地对媒介进行实证分析,锻炼实际操作的能力。此外,各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和专长,在这些模块的基础上再增加1-2个模块。例如伊尔梅瑙工业大学会增加产业经济模块和数据挖掘模块,拜罗伊特大学会增加数字媒体模块,汉堡音乐与戏剧学院会增加文化与传媒模块等等。

该专业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更为科学。招收条件上,传播与经管专业学生均招收,但是进入之后,首先要补修缺失的相应本科模块课程。在完成补修之后,才开始真正的硕士课程。硕士课程以专题研究、专题讨论课为主,细致深入到具体的某个传媒领域中,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该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为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同时也保证了全国该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一致性。

2.3 重视实践环节

重视实践环节,首先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大量的案例以及具体的实操性研究问题是德国该专业的特色。例如媒介实务板块的媒介内容研究,除了老师讲授之外,学生必须根据自己拟定或老师给定的题目进行实际研究,在学期末的时候提交研究报告。其次,重视实践体现在专业实践模块的完成上。德国高校和业界早就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一体化。业界认为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是公司赖以生存的人才宝库,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会及时反馈高校;而高校也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与否有赖于业界的检验。因此,对高校而言,专业实践模块所占学分较高,要求学生必须提供相关专业为期4-6个月的实习证明以及详细的实习报告。对业界而言,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提供实习生岗位,一方面满足了高校实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实习阶段就开始物色好的人才,这与国内的传媒界形成极大反差。

3 德国媒介管理人才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比中德两国媒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发现,目前德国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该体系对于中国高校媒介管理人才的培养无疑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操作模式。就目前中国的情况,可以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 明确和统一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该体现社会对特定人才的要求,而专业及课程的设置则应根据培养目标展开。因此,为了解媒介管理人才的供求矛盾,首先要完成调研和研讨工作,了解媒介各个管理岗位的核心需求,迅速确立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像经济学专业一样较为完善和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较为科学的专业设置。适当减少本科专业,增加本硕连读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把基础夯实,逐渐消除用人单位对此专业学生蜻蜓点水、缺乏动手和实践能力的疑虑。

3.2 平衡和协调好各基础学科的课程比例

媒介经营管理人才不是工匠,而是具有广博人文社科知识,并能在管理领域有所发挥的人才。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学基础和经济管理基础课程在设置上也要做到系统化,让学生通盘掌握传播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知识,成为新闻传播和管理的双料精英,不能只从两个庞大的学科体系中抽取1-2门课管中窥豹,或者因人设课。对于高度交叉的专业课而言,除了一两门已形成体系的专业课外,应多开专题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3 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

理论和实务的结合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直到今天该问题仍未解决,还是停留在口号层面。对于媒介管理人才的培养而言,实践显得尤为重要。不实践,就无法检验知识体系是否完备;不实践,也不能明确媒介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正确。首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要围绕问题而不是学科来组织,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代之以现实问题的思考及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市场调查和媒介研究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课堂上的间接实践。其次,对于专业实践,需要业界的广大同仁努力配合,至少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直接观摩的机会。慢慢地像传媒业的其他专业学习,形成较为稳定的实习生制度。当业界与高校搭建桥梁形成良好的互动之后,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会日益完善,真正解决市场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供给的矛盾。

多媒体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跨学科 交融 人文素养 新媒体技术

传播学相对于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传统学科,还是一个“小兄弟”。但它并不是仅仅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海纳百川,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呈现出聚散共生的趋势。近年来,传播学与文学等相关人文科学的交融,尤为引人关注。如何改变传播学学科范围的局限,打破学科壁垒的羁绊,需要开放的思想、宽广的胸襟、多元的文化,而文学恰好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多元资源——方法、技法、审美、实用等,让我们在多位的视野、广阔的视域下探讨传播理论与传播实践,寻求学科交融下传播学的发展之路。

本文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董小玉教授(以下简称“董”)与学生程赛博(以下简称“程”)就“文学与传播学交融”这一话题的对话。

程:董教授,你如何看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关系呢?

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相互受益。文学是人文学科、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文学可以为新闻提供坚实的写作基础,新闻写作离不开文学的典型选择、人物形象、情感因素、事件描述、细节刻画和语言个性。复旦大学黄旦在谈及自己由文学转向新闻学时曾说道:“我认为从中文转向新闻,评报是最好的方式,就是说要先会读报纸,这就如同赏析文学作品,看起来简单,涉及面却很广。wWW.133229.cOm”同时,新闻有助于我们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从传播史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学和传播学的渊源。传播学科建立的历程中,文学与传播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学科的分立与分工才使得两者分道扬镳,传播学偏向整合社会科学知识与方法,文学研究越来越脱离实用与语文识读层面,走向纯文学与美学的研究发展。

程:那文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董:新闻传播需要广博的知识面,从文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等学科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其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可以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审视和研究共同的话题,并做到由点到面,融为一体,实现“1+1>2”效果。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充分利用“文、理、艺等”资源,以工科背景为技术支撑,以文学积淀为素养基础,以艺术熏陶为发展平台。在新闻传播的学习研究中,既要讲个性,又要讲共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是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基础条件。

传播学研究在我国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作为一门学科,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具有多学科性的边缘学科。传播学的特殊性质必然要求其进行多学科间的互相融合和贯通,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有效的整合,使传播学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传播学的根系伸得越广,扎得越深,就会更加枝繁叶茂、茁壮成长,这就需要在新闻传播和各学科之间搭建有效的联系和平台,从研究实际和传播实际出发,建立稳定的学科体系,实现学科间的支撑和融合。要实现传播学科在我国的合理布局与建构,一方面还需要专家学者拓宽学术视野,进行纵向横向比较,采众学科之长和最新成果。用新的研究视野、用有原创性的教材来带动学科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也需依托各传媒业界、行业部门在实践中、资源上的支持,以期早日促成传播学科稳定的学科体系布局。

程:在当今新的传播格局下,你认为传媒专业学生如何在学习和实践中适应传媒环境的变化呢?

董:首先,传媒专业学生要做一名社会认可、业务能力强的新闻传播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素养,即自身定位上,要有浓厚的人文素质,敢担当,敢立言;从业基础上,要有专业精神、职业素质和技能;发展目标上,要有前瞻思维,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发展;求学态度上,要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第二,传媒专业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新闻采写能力,做“高理论性+强实践性”的复合型人才。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做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素养的深邃的思想者。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技术、能力,提高媒介素养,即获取信息,解读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也包括社会交往能力、新闻敏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等。传媒学子还要努力改变“重技巧轻素养、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切实提高新闻采写能力。

第三,传媒专业学生要培养自己的“思考力”、“传播力”、“实践力”。作为传媒专业学生,不应只将眼光停留在一些短期发展上,要有长远的眼光、自觉追求可持续发展。要自觉培养发展自己的“三力”:通过不断阅读、钻研知识、观察现实,培养自己的“思考力”;通过内外兼修、广采博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实践力”;通过各种演讲、辩论以及日常交际等活动,培养自己的“传播力”。

程:传媒业永远都是新的,你认为传媒专业学生需要关注哪些传媒前沿话题?

董:做为传媒专业学生,要做到“三敏”,即敏感、敏锐、敏捷,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和发现的眼睛。当下,新媒体技术普遍应用、新闻热点层出不穷、三网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认为传媒专业学生应该关注这样一些话题:

一是关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当下,网络舆论热点事件研究已成为传媒研究热点。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八件大事能触动老百姓神经:涉及政府官员违法乱纪问题的事件;涉及代表国家强制机器的公检法部门问题的事件;涉及垄断部门问题的事件;涉及群众利益的衣食住行、深层需要问题的事件;社会分配不合理、社会分化问题的事件;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问题的事件;敏感国家和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火爆事件。这些热点事件总结,能开启我们的思路,开阔我们的视野,这些舆论热点事件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报道、应对。

二是从新闻价值、新闻视野出发关注当前新闻热点。其一、新闻价值。“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候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正如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所言记者“是卑鄙还是崇高、是平庸还是神圣、是浅薄还是高深,在于从业者本人的良知、人格和价值取向。真正的职业记者会选择崇高、神圣、深刻、凶险,鄙视和远离卑鄙、平庸、浅薄、舒适。”影响新闻价值的因素主要有:新闻本身、国家因素、国际博弈等。其二,新闻视野。作为记者,不仅要做一名会报道的记者,还要做一名具有新闻视野、能够深度洞悉新闻背后隐藏着的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挖掘新闻背后的真实,理解新闻背后的真实,思考新闻背后的真实,做把握新闻能力的记者。

三是关注三网融合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互联网、电信网及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对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关注法规、掌握技术、加强管理、开放竞争。

程:现在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专业硕士的培养,你能以新闻传播为例,谈谈未来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之间各具怎样的优势?

董:首先,来看国内外专业硕士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西方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种类多、规模大,是研究生教育主体。如美国不完全统计有74种专业学位,2006年,占硕士学位的63.7%。而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过小,仅占硕士学位的10%。2009年,我国首次下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并逐渐推出一系列教育体系、评价体系的改革,目的在于优化研究生的整体教育结构。

我国现有报纸近2000种,广播电台近1000家,电视台3000余家,期刊杂志近万种,形成了纸质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三足鼎立的局面。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近日的《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907.96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6.3%,远远超过2009年gdp8.7%的增长率。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超过3亿,手机用户6.6亿,手机上网用户超过1.176亿,网络和移动媒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平台。

在传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家大力振兴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传媒行业现有的从业人员亟需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更新、能力提升,掌握多媒体融合的传播技术。树立社会责任感,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公众情绪的能力,目前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不能满足传媒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大量适应产业升级环境的新型内容生产和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是提升中国传媒竞争力与影响力的需要,也是振兴文化产业的需要。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实务为导向的学科,随着传媒行业的迅速发展与变迁,对新闻传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诉求。当今的传媒行业需要能够把握市场动态、聚合社会资源、驾驭资本运营的高端人才,需要文化事业广阔、深诸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精锐人才,需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学术型硕士在学术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学术型硕士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涵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主要从事学术研究、高等教育等学术性工作。

而专业型硕士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专业硕士将更加适应新闻传播学学科特点的需要,为传媒教育培养真正具有强实践能力的人才。专业硕士是应用型人才,他们夯实专业、注重运用、善于交流,将理论性与实践性、学术性和职业性紧密结合,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科知识维度上,专业硕士熟知新闻传播专业核心知识,如新闻采写、广告策划、广电编导、资本运营等;能力结构维度上,专业硕士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将文化理论、市场经济的知识应用到创意和策划中,将语言文学知识应用到新闻编辑和校稿中,将计算机网络知识应用到新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等;在工作经验维度上,专业硕士能更好的在工作中培养、积累和丰富自己的工作技巧和能力。

多媒体专业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媒介批评的理论建设不仅体现在批评的理论研究上,而且体现在批评学学科的构建上;不仅体现于批评的理论性、学术性、学理性日益强化上,而且体现在批评与理论一体化,批评的理论化与理论的批评化的发展倾向上;从各学者的论文研究上看出,媒介批评的理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

一、我国媒介批评现状

从2002年起,《新闻记者》开设“媒介批评”专栏,接着,《新闻界》《今传媒》(原为《报刊之友)))也开设了“媒介批评”专栏,而使媒介批评专栏出现在了新闻专业期刊上。不仅如此,网络也是媒介批评的舞台,是最活跃的媒介批评阵地。整体来说,媒介批评类文章的数量是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并有上升的空间。从这些专栏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媒介专栏议题主要分为主要议题、次要议题、涉及议题,其中主要议题包括业务探索、虚假新闻、职业道德、低俗化、价值观与舆论导向、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次要议题包括广告、媒体炒作、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媒介权力、新闻来源,涉及议题包括有偿新闻、消费主义、媒介与文化、媒介公信力、媒介技术、隐性采访、有偿采访等。

我国现阶段“媒介批评”专栏的作者主要有三类:传媒研究或教育者、传媒从业者和社会公众,还有少数文章杂志未标明身份。其中,传媒研究、教育者在“媒介批评”专栏作者群中占据了绝大多数。

随着媒介批评的持续升温,专门的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媒介批评按照传播的门类走向专业分工,也就是有针对性的、相当内行地进行批评,如电视批评、网络批评、报刊批评等。而新闻传播专业的报刊是媒介批评的主要阵地。

我国媒介批评特征明显。其一,媒介批评开始平凡化,但在专业化方面还不足;其二,媒介批评贴近实际,但在深度方面还需进一步加深:媒介批评使媒介报道的内容更详实,提升受众对媒介公信力,体现新闻职业专业精神。

对于媒介批评机制而言,我国现有的媒介批评机制包括党政有关部门的组织监督机制、法律监督机制、传播媒介的自我调适机制、受众监督机制、学术舆论监督机制以及包括新闻传播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价值评价在内的媒介批评机制,但这些机制尚未完善,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新闻评价活动顺利进行和新闻评价理论的构建。这些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批评机构和体制不能对媒介活动批评中迅速应对;媒介批评主体的不明确并有却为现象;媒介批评的职业化、定期化程度不够。

(四)要建立全面适用的评价方式

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应该注意评定内容要全面,评定方法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定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教学评价不仅要考核学生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应建立过程化评价,根据学生个体的进步幅度和个体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此外还要对田径知识、田径技能和学习情感形成过程进行评价。考核评价方面应包括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学生体能和技能的提高以及学生田径知识水平的提高。通过多次评价能够向学生提供足够的反馈信息,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幅度以及不足,这样既不会使学生因看不到进步而灰心丧气,又可以使学生活动处于积极的认知状态,能够防止机械练习。田径课程的考核形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使田径考核更加科学全面合理,从而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信心,提高兴趣。

多媒体专业论文范文7

传播行业对新媒体的认知

在过去,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向的“给予”和 “接受”关系,媒体工作者只需要做好信息的采集工作,将相同或类似的信息内容产品毫无差异地传播给大规模的受众,不需要在信息内容上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而在新媒体时代,新传播技术的出现开启了双向沟通的大门,传受双方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反馈和互动。媒体工作者不再单单是信息的采集者,传播者,更是信息受众中的一员,需要及时了解受众对信息的反馈意见,并对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二次评论和二次加工,并与普通受众在传播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这就要求媒体工作者在知识储备、工作方式上都必须顺应新媒体双向传播的特点,摒弃传统媒体僵化的传播方式。在新闻传递中,把上情下达同下情上达结合起来,是达到上下沟通、信息共享、互相理解、推动工作和问题解决的主要方法,只顾一头,会造成信息阻塞、传播不畅。①

由于新媒体具有很强的反馈和互动机制,加之新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信息在人际之间的传播成本,因而每个普通民众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呈现出“小众化”的倾向。新媒体近乎零费用零时间的信息对于传统媒体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伦敦地铁爆炸案中,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已近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领先于BBC等传统媒体的报道速度。在这种新变化下,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新闻记者需要时刻保持新闻敏感性,在信息采集、媒介运用、信息上做到最快时间将信息整合,要抢在普通大众前,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势力来势汹汹,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国内的传媒人已经清醒认识到了现代媒体的发展趋势,在2011年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表示,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必须准确把握中央对广播影视的战略部署和要求,针对广播影视的现实状况,努力实现六大转变,其中第一点就是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在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应对新形势新变化,高等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输送基地,实践性的新闻专业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新媒体时代的人才培养任务,成为当务之急。

国内高校新闻专业面临的问题

当下,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国内各高校纷纷争相开办新闻传播专业,在这种加速扩张的背后,各高校新闻专业也遇到了诸如师资短缺、培养方法落后等瓶颈。进入新世纪,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更是革命性地颠覆了原有的媒体传播理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在新媒体时代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师资结构老化,教学方法循规蹈矩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很多高校的新闻专业多由原有的中文专业发展而来,新闻专业的师资也多是中文专业的“老底子”。在课程设置上,一些中文专业的老教师在课程转变过程中不肯放弃原有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受限于人员编制,在一线打拼过的实践型年轻人才又无法走进学生们的课堂。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日前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的更新需要把原先的讲义和案例,老师们将会面临很大压力。老师们习惯讲传统的电视、广播案例,对于新媒体没有经验。青黄不接,师资结构的日渐老化,导致了教育教学方法僵化,严重影响了新闻专业的教学质量。很多中文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硬生生地出现在了新闻专业的课堂上,如很多老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分析新闻报道的文学修辞手法,出现了新闻专业“被文学化”现象,这不免背离了新媒体时代对传媒人才的需求特点。不同于传统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方式,新媒体需要传播者拥有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将新闻在第一时间用最简短的文字出去。“被文学化”的新闻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文学气息浓厚却实干不足,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差,应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能力明显不足,对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也理解不够。

文学课程作为新闻专业的基础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专业课程必要的铺垫和辅助。但过多的文学课程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们接触了解新媒体的时间被大量挤占,影响了新媒体时代学生新闻专业能力的培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不免发出这样的感叹:“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②

2.重理论,轻实践,纸上谈兵

新闻学作为一门强调实践性的专业,如果一味注重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新媒体带来的实践机会,不能在新媒体时代与时俱进,便无异于纸上谈兵。新媒体时代,资讯的传播更为个性化,媒介也从团体逐渐走向个人,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使得每个普通民众都有可能成为重大新闻的报道者,保持对新闻的敏感性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敏感性显然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积累。

现在的新闻专业实都安排在大四进行,低年级的同学很少获得实践的机会,很多新闻专业的学生做学问一流,理论知识一流,却很少参与新闻报道,部分研究新媒体的博士生并没有使用过新媒体,所写论文大都是纸上谈兵,缺少在基层实践的经验。甚至出现了连最基本的短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的新闻学博士生。在目前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眼高手低,难以胜任新媒体时代传媒单位的用人需求。

新媒体加速了信息在人际间的传播速度,可以说现在的新闻报道就是在与时间赛跑,新闻工作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将身边发生的大事编辑成可供播出的新闻。为了节约信息转化的时间,能拍、能写、能制作的复合型人才更多地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况且在事业单位改制的大背景下,转企改制的新闻媒体开始了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一人多用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节约了运营成本。

遗憾的是很多高校新闻专业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全国设有新闻类院系的高校由1999年前的66所100多个专业点,增加到2006年的460多所661个专业点,在校生达到13万多人,几乎接近目前全国新闻界持有记者证的人数。在这种高速扩张的背后,很多高校硬件配套设施没有跟上,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联合进行的《扩招生北京地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86%的学校面临着硬件设施不足和经费短缺问题。例如某大学的新闻专业,新闻摄像课上30个人只能使用有限的6台摄像机。很多地区性院校没有为新闻专业配备专业采编教室。新闻专业的学生只能死背书,背死书。

新媒体作为新技术支持下的媒介形态,新闻专业的同学需要在完成原有新闻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工学和理学知识,摸透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尤其是需要熟练运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学会使用部分电脑软件,而这需要大量的上机操作才能实现。上机操作的机会少,学生的专业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在新媒体时代进行的实践教学便成为了奢谈。

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诸多问题,国内高校的新闻专业教育仿佛存在着众多硬伤,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其实不然,新媒体的出现不仅给中国的新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更提供了改革的机遇,其实新闻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就握在每个教育战线工作者的手中,只要领导得力,完全可以走出现有的发展瓶颈,以下是我对新闻教育改革的一些具体建议。

1.将网络媒体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生往往善于考试,却不善于思考。而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的获知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新闻专业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大量信息,创造大环境中的小环境,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体诸如微博等获知新闻,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校在引进来的同时,也需要走出去。

日前,重庆大学团委与手机上网平台“重庆3G门户”合作,共建“大学生新媒体实践基地”,重庆大学将组织学生,参与“重庆3G门户”的维护工作。重庆大学与新媒体传播公司广泛合作,为学生搭建新媒体实践的平台,学生不仅可以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在一线了解新媒体的最新发展动态,在实践中调整丰富自己的知识架构,使其始终符合新变化的要求。在新媒体时代,重庆大学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变革中的高校新闻专业,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

老师在教学中应起到示范作用,成为网络实践的先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师生沟通中的便捷优势。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运用到课堂上,使学生在课堂上便潜移默化地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在课后,教师可利用新媒体“点对点”传播的特点,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实现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能力。

对于师资有限的院校,学生可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实现资源共享,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学生通过网络远程视频教学,学习其他院校的课程,并可通过视频会议等形式,实现不同学校同一专业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创造出交流共进的学术氛围。

2.改变现有考评体制

中国传统教育中往往轻视教学过程,注重结果。普遍存在一考定终身现象。其实这种考评学生的方法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很不利的。学生往往轻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积累,在临考时对着书本临急抱佛脚。这就造成了新闻专业的学生大多只会纸上谈兵,而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更不具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曾公开指责现有的教学考评体质:“新闻学博士连最常见最简短的消息、通讯、言论都不会写,我认为是不合格的毕业生,至少我会在论文答辩时提出质疑。”③其实,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打开了一扇窗户。

新媒体点对点个性化传播的特点使的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个性化的评估,摆脱原有ABCD式的简单给分制度,老师可根据学生在各阶段的学习情况,分阶段进行打分,各阶段都安排一定的新媒体实践机会,使得各年级新闻专业的学生都能获得在新媒体实习的机会,将实习成果作为考评标准之一。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临急抱佛脚的现象。教师亦可以运用新媒体实现成绩的量化评分,保证成绩的公平性。

新媒体时代需要实践型的媒体人才,要求媒体从业人员拥有良好的动手能力。高校在毕业最终评定时,应放弃原有的单一依靠毕业论文体制,将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结合起来,作为打分的根据。毕业作品作为学生四年学习的展示成果,不仅考验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更直观地展示了一个学生的新闻素养。毕业作品的引进,使得新闻专业的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彻底摆脱了纸上谈兵的僵化教学体制。

认识到新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影响,是新时期赋予每个在新闻战线上奋斗的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在新媒体时代,中国高等院校新闻教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任何困难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地解决。只有通过点滴积累,稳步推进改革,中国的新闻教学才能顺应时展,完成新媒体时代赋予的新任务。

注释:

①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②《教育探索》,2009年第8期

多媒体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专家型知识分子;意见领袖;泛滥;快思手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众传媒业的蓬勃发展,专家(全称为专家型知识分子)借助传媒的平台,以各种形式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一、专家在传媒盛行的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出现了各种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在这种转型的大背景下,专家在传媒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传媒业需要智力资源。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类矛盾激化,各种前所未有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发挥着舆论导向和议程设置的功能。但是大多数传媒从业者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并不能对各种复杂的突发社会现象进行合理和科学的理性分析。于是,他们向各方面专家寻求智力支持,以满足受众对理性信息的需求。这样,传媒业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和议程设置的功能,从而履行社会职责。

第二,信息爆炸时代受众亟需意见领袖。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大量分散且难辨真伪的信息充斥着受众的视野。在面对这些巨量的信息时,受众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也难以判断何种信息对自身有益,这反而导致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受众的信息匮乏。此时,受众亟需意见领袖的出现,帮助他们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甄选。对受众来说,专家的言论在很多时候可以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给他们提供一些理性参考。

第三,知识分子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消费工业的发展促成和实现了技术与社会分工的细化,知识分子在学术领域的研究趋于专业化成为必然。用拉塞尔・雅各比的说法:“公众的审美趣味无可救药的丧失也在腐蚀着公共知识分子,这些公共知识分子必然要屈从于与这个专业化时代更相事宜的专业化思想者。同时,学者康雅雄认为,现代学科制度与教育制度是知识分子专家化的直接诱因。现在,专家型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主体力量。大量专业化的知识分子的出现,为传媒解读各领域内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矛盾提供了广泛而强大的智力资源。

二、专家在传媒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专家借助传媒这个传播平台,以专业、理性、深入的专业知识为背景,在为受众解读各种社会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鱼目混杂,假新闻、新闻炒作事件层出不穷。受众在对信息的接收过程中,由于自身辨别能力不强,往往容易被一些虚假的信息所左右,以致对受众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例如,2011年3月,日本由于地震导致核泄漏,中国民众就谣传碘盐能防辐射,导致食用碘盐一时遭哄抢,使得多处地区出现食盐供货紧张。这时,作为意见领袖的专家出现在媒体,从科学的角度给受众解释,中国受日本核辐射的危害很小,食用碘盐亦对防核辐射收效甚微,加之政府多次公开表示,盐储备充足,这场抢盐风波才逐渐平息。可见,在信息混杂不清导致社会出现错误舆论时,作为意见领袖的专家可以以专业、科学、准确的意见,积极地、正确地影响受众的各种行为方式,从而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第二,为受众提供理性意见。专家型知识分子都有其专门研究的领域,他们对其研究领域内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深入而前沿的思考。在传媒传播过程中,让专家介入的优势在于,他们长期对本专业内的问题有着最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不少专家已经成为了本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人士和领军人物,是本领域内最具有发言权的群体。大多数专家以专业的角度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科学地解释各类社会现象,为受众和社会决策层提供理性的参考意见。

第三,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类社会现象和问题,往往是前所未有的现象,这类现象是传媒行业争相报道的焦点。由于专家一般对其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有着敏锐的洞悉和前瞻的了解,甚至对还未成熟的新事物已经进行了比较完备的研究,因此,他们往往能对最新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比较准确的解读。专家在为受众解读新兴现象的同时,同时也是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满足受众对新奇信息的需求,体现知识分子服务于社会的价值。如现在纳米技术已经被大多数受众所熟知,几乎所有受众都是通过传媒第一次听到“纳米”这个词,经过诸多专家在传媒传播过程中多次对纳米技术的解读,受众对纳米这个词不再感到陌生。

三、专家在传媒传播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虽然诸多专家型知识分子介入传媒发挥了正面的意见领袖的作用,但是在传媒传播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凸现了不少问题。

第一,“专家”泛滥:言论专业性遭质疑。当前,专家在各类媒体的出现有泛滥之势。专家往往被认为是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媒体常常需要借助专家意见领袖的功能来达到某种传播效果。于是,在传媒传播过程中,就涌现出了“专家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行各业知名、不知名的专家纷纷出现在各类媒体中;二是专家说外行话、错话、假话;三是专家言论立场不明、角色不清,为资本说话、为强权说话等等。许多出现在传媒的“专家”在专业领域内并非权威。另一种更为严重的情况是“伪专家”的出现。如2010年初出现的“张悟本”现象。张悟本原本只是纺织工厂的一名下岗职工,先前并无任何中医从业经验,但湖南卫视在没有对其进行准确的身份核查之前,就将其捧为“养生专家”、“中国食疗第一人”,任其在媒体中传播错误的观点。受众出于对湖南卫视公信力的认可,纷纷遵循伪“意见领袖”张悟本的言论,导致了全国多地观众出现食物中毒的现象。这同时也反映了相关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现象。

总之,近年来,各路专家在媒体上泛滥成灾,水平良莠不齐,导致部分“专家”不仅没有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反而受到受众的种种质疑,产生了不良的传播效果。

第二,“快思手”。专家沦为传媒的工具。“快思手”源于法国学者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中,它质疑在电视节目的时间限制之内,专家学者们能否真正思考,并说出一些有见地的见解。事实上,专家在媒体上充当媒体“快思手”的现象比比皆是。

传媒从业者并不一定是根据专家在其领域的研究成就高低,来决定是否需要该专家的意见,他们往往只需要借助专家之名、专家之口来帮助他们表达已经评定好的内容,甚至有的时候,记者已写好文字稿,专家只需要照本宣科。从这个角度看,知识分子的话语丧失了独立性,被传媒的话语权所左右。

与此同时,部分专家已经在与传媒长期合作的过程中,成为了传媒的专业“发言工具”,他们深谙传播规律,随时可以接受采访。在评判事物时,他们通常不会对事件进行深思熟虑,而是在短时间内,抛出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实际上并无任何价值可言的观点。他们成了传媒从业者为了充足节目时间,或者借此来提高节目专业水准的工具。

以上两个方面都充分反映了部分“专家”在传媒传播过程中,充当了“快思手”的角色,彻底沦为传媒的工具,并无意见领袖的价值可言。

第三,媒体暴力。专家言论被曲解。媒体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的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而另外一种则是“媒体本身的暴力”,指媒体及其从业者利用媒体本身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话语权优势,对新闻当事人或被波及的人群所实施的一种暴力行为。本文中所讨论的媒体暴力是指第二种,即传媒利用其话语权优势,为迎合自身目的,粗暴地肆意歪曲或误解专家的言论。

有学者对某地区的多领域的专家作了一个随机的小样本调查统计。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引述专家意见的报道存在的问题”一项中名列前三的问题分别为:一是内容不全面、有遗漏;二是引述内容夸大事实本质、耸人听闻;三是断章取义,忽略专家谈话时的具体语境。专业型知识分子的职业要求他们的言论严谨、理性、科学和深刻,但是大众媒体追求的浅显、快速、煽情和轰动的传播效果,两者之间的生产机制是存在很大矛盾的,造成现实中凸现很多问题。部分媒体为了达到某种哗众取宠、提高销量等目的,实施媒体暴力的力度之大已经到了肆意歪曲事实的地步,常常让受众看完标题再看内容,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现代社会处于高科技时代,随着我国公众知识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其对科学、技术的认可度也日益提高,相应地对各领域专家的认可度也增加。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时,真正的专家型知识分子的言论理应成为各种专业知识的权威所在,理应在受众中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

对于传媒而言,传媒不应滥用媒介权利,必须尊重专家的言论,不应愚弄受众,这无益于传媒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对于专家型知识分子来说,在与传媒的权利博弈中,应该捍卫言论的独立性和正当性,维护知识分子在媒介表达中的健康环境,积极地发挥正面的意见领袖的作用。专家与传媒只有在形成正确的传者意识和受众意识的前提下相互合作,才能保证专家在传播过程中发挥良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雅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专业化与边缘化浅析[J].西安社会科学,2010(4).

2、(美)拉塞尔・雅各比著;洪洁译.最后的知识分子[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3、康鹏.从“张悟本神话”看媒体的造星运动[J].青年记者,2010(7).

4、陈媛媛.社会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媒介形象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5、鹿白,郭锡哲.媒体暴力的危害浅析[J].新闻传播,2007(11).

多媒体专业论文范文9

一、报名

(一)报名方式: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招生办官方微信报名

切记!缴费确认,方可视为报名成功。

请用手机微信程序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或搜索公众号名称“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招生办”添加关注,点击下方菜单“校考报名”即可进入报名系统。

(二)报名时间:

【方式一】系统报名:1月1日至2月27日中午12:00

打印准考证时间:2月28日-3月1日

【方式二】现场报名和打印准考证:2月28日-3月2日

报名地点:金牛校区贡院大厅

二、考试

考试地点:四川电影电视学院金牛校区

考试时间:3月2日-3月3日8:30—17:30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2019年金牛校区校考面试考试时间安排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表演(配音方向)、表演(导表方向)、表演(舞台剧方向)、表演(时尚演艺方向)、舞蹈表演、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音乐表演、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游戏竞技方向)、影视摄影与制作、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导演(新媒体编导方向)、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

面试时间:

3月2日 08:30-17:00 3月3日 08:30-16:00

分号段进行 (当天规定时间号段内考生可随到随考,如需跨天更改考试时间请提前到考点考务办公室 金牛校区贡院210会议室 凭相关证明签字协调)

(二)注意事项

1.面试和笔试考试时间冲突,请考生优先考笔试。

2.面试和面试考试时间冲突,请考生在考试当天结束时间段内,自行调整。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2019年金牛校区校考笔试考试时间安排

3月2日

08:30-10:00 戏剧影视导演

10:30-12:00 影视摄影与制作

12:30-13:30 音乐表演(基本乐理)

12:30-14:00 广播电视编导

14:30-16:00 戏剧影视文学

16:30-18:00 数字媒体艺术

18:30-19:30 数字媒体艺术(游戏竞技方向)

3月3日??(机动场笔试,因考试时间冲突错过3月2日笔试考试的同学,可以自行选择在3月3日相应考试时间段内参加笔试补考,同一科目只允许考一次,多次考试,成绩取最低分)??

08:30-10:00 戏剧影视导演

10:30-12:00 影视摄影与制作

12:30-13:30 音乐表演(基本乐理)

12:30-14:00 广播电视编导

14:30-16:00 戏剧影视文学

16:30-18:00 数字媒体艺术

18:30-19:30 数字媒体艺术(游戏竞技方向)

院校考务办公室 :金牛校区贡院210会议室

三. 本校校考省份与专业:

四. 金牛校区校考专业介绍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含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与节目主持、出镜记者、中英文双语播音主持、全媒体主持、购物节目主持、社教节目主持、综艺节目主持、少儿节目主持)【本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学、新闻学、播音学、主持人学、传播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能、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技能;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后期制作等技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影视人才。

开设课程

语言学概论、普通话语音、语言基础辅导、广播电视概论、主持人语言艺术、形体、表演、礼仪、主持人思维训练、新媒体主播实训、新媒体技术传播、新闻学概论、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主持人学、影视艺术、电视一体化制作、主持人采编播训练、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编导基础、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电视栏目策划、播音与主持实践、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广播节目播音主持、播音学概论、语言传播艺术、非线性编辑、非节目主持艺术、实用口才艺术、播音主持心理学、语言传播艺术、英语视听说、英语语音与发音理论、英美文学、旅游英语、中外新闻理论与业务、英文报刊阅读、西方文化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平面媒体、教育行业、广告行业、婚庆行业、企事业宣传部门等从事播音、主持、出镜记者、编辑、专业教师、婚庆主持、会议主持、商务主持、婚礼督导师、宣传、公关、文秘、培训师等工作。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地方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外航服务公司,空中乘务员、空中安全员等。

(二)表演(含戏剧表演、影视表演、戏剧教育、音乐剧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歌舞演艺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修养,具备从事培养话剧演员、影视演员及传媒业工作的实践性应用型的复合型高素质艺术人才。

开设课程

表演基础训练,观察生活小品创作,表演基本技能,表演创作技巧,多幕剧排演,剧目舞台实践,发声基础,视唱练耳,语音基础,语言技巧基础,人物语言造型,艺术语言技巧,形体基训,形体造型,服装与化妆,戏剧表演概论,戏剧史,表演大师作品分析,美学原理,音乐赏析,解读电影。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电影公司、电视传媒行业、戏剧、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文化传播公司从事影视演员、戏剧演员、导演、影视制作人、节目策划、企业形象宣传、会展策划、形象包装顾问、艺术教师、培训师、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文艺编辑、戏剧文学创作等工作。

(三)表演(时尚演艺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

表演专业的时尚演艺方向致力于培养能适应国内、外时尚行业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养,从事服装表演、广告演绎、时尚活动策划、模特艺术教学及时尚行业相关职位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开设课程

表演技巧、形体基础、形体造型、表演基础、服装表演概论、服装表演编导、镜前表演及实践、音乐编辑、摄影基础、艺术概论、西方美术史、服装设计基础、服装工艺基础、服装与服饰搭配、化妆技巧、现代社交礼仪、广告策划、文化经纪管理、公共关系、非线性编辑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就职于模特经纪公司、时尚演艺公司、广告公司、传媒公司、公关公司、艺术培训学校、服装公司、企事业单位的活动策划部门等单位,从事服装模特、平面模特、时尚编导、模特管理、艺人经纪、活动方案策划、艺术培训指导教师、服装管理、宣传干事等工作。

(四)表演(导表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符合社会广泛需求的戏剧与影视作品创作人才。具备剧目、节目导演能力,能参与指导演员表演,能从事剧团、影视剧组、电视台、群众文化团体等机构的导演、表演工作,将艺术理论与实践技巧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开设课程

本课程主要遵循戏剧导演、表演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兼具导演思维与表演创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核心课程有:艺术概论、戏剧史、表演基础理论、戏剧概论、表演大师作品分析、美学原理、解读电影、导演基础、图片摄影、非编技术基础、表演基础训练、剧目舞台实践、观察生活小品创作、多幕剧排演、形体造型、服装与化妆、音乐赏析。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电影公司、电视传媒行业、网络新媒体公司、高等艺术院校、戏剧专业团体、文化传播公司从事影视剧导演、纪录片、专题片、舞台文艺节目编排、会展策划、广告拍摄、综艺作品、自媒体视频等编导、制作、营销工作。

(五)表演(配音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学、文艺作品演播、影视配音、新闻学、播音学、主持人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能、文艺作品演播技能、影视配音技能、广告配音技能、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的基本技能;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后期制作等技能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影视人才。

开设课程

语言学概论、普通话语音、语言基础辅导、广播电视概论、主持人语言艺术、形体、表演、礼仪、主持人思维训练、新媒体主播实训、新媒体技术传播、新闻学概论、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主持人学、影视艺术、电视一体化制作、主持人采编播训练、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编导基础、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电视栏目策划、播音与主持实践、电视节目播音主持、广播节目播音主持、播音学概论、语言传播艺术、非线性编辑、非节目主持艺术、实用口才艺术、播音主持心理学、语言传播艺术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到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平面媒体、教育行业、广告行业、婚庆行业、企事业宣传部门等从事配音、播音、主持、出镜记者、编辑、专业教师、婚庆主持、会议主持、商务主持、婚礼督导师、宣传、公关、文秘、培训师等工作。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地方航空公司、民营航空公司、外航服务公司,空中乘务员等。

(六)表演(舞台剧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熟练掌握歌唱、舞蹈、舞台剧表演等技能,有较高音乐舞蹈表演素质,具备展示歌舞表演能力,能够从事歌舞团、文工团、群众艺术馆、少年宫等专业团体演艺工作,音乐舞蹈专业培训机构教学工作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开设课程

舞台剧表演、音乐理论基础、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编导、芭蕾基训、体育舞蹈、现代流行舞、艺术概论、形体修塑、音乐美学、表演基础训练、化妆技巧、音乐赏析、音乐编辑。

就业方向

可到各级广播电台、歌舞团、文工团、高等艺术院校、青少年文化宫、各企业单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大型演出单位、广告公司、晚会策划、节目编创、文艺编辑、音乐舞蹈专业培训机构等从事演艺、管理、教学等工作。

(七)戏剧影视导演【本科】

培养方向

戏剧影视导演是依托川影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契合社会对影视创作人才的广泛需求而开设的艺术类专业,以导演、编剧、摄影、剪辑、后期制作等岗位作为培养方向,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糅合发展,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与精湛的技术操作能力并重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本专业的核心培养理念是遵循经典电影教学方法,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创作空间,守护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对电影的热情。低年级夯实基础,高年级引导实践,培养兼具创新思维与创作能力的艺术人才。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核心课程如下:

专业基础课:导演基础、写作基础、摄影基础、非编技术基础

专业理论课:艺术概论、视听语言、影视美学与评论、大师研究

进阶专业课:导演创作、导演表演、电影剧本创作、镜头设计

专业实践课:纪录片创作、剧情片创作、影视广告制作、商业摄影

此外,导演系人才培养十分重视通识教育,邀请各界专家学者来我系授课,在课堂上即可开拓学生视野。导演谢飞、王冀邢、田壮壮、贾樟柯,学院领导罗共和、黄元文、罗映光、王潞明、罗思,学者查有梁、翁如、姜鲁、敖昌群,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会军、穆徳远等均曾担任我系通识教育课程主讲教授。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全国各影视集团公司、互联网公司、广告公司、出版公司和视觉文化传媒公司,胜任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后期、策划等工作,为公共媒体平台提供纪录片、微电影、广告片、宣传片等作品,能应对社会各界对优质短视频的大量需求。

我们的毕业生将在全媒体行业、政府、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部分优秀学生在校期间已能熟练掌握影视制作流程,经学校推荐在剧组完成实习工作。

(八)广播电视编导(剧情片与新媒体方向、纪录片与新媒体方向、综艺节目编导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学院重点学科之一,重点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新媒体节目策划、创作、制作、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良好的广播电视编导素质,以及广播电视、新媒体视频作品的创作、制作能力,善于分析国内外广电、互联网、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具备现代影视的创新思维和策划能力,以及现代管理、经营和法律的基础知识。

主要课程:

剧情片与新媒体方向:

广播电视新闻学、艺术与美学概论、数字摄影与摄像、影视导演基础、广告 MV 创作、影视声音艺术、影视剪辑艺术、非线性编辑、影视照明艺术、影视美术、新媒体概论及营销等。

纪录片与新媒体方向:

广播电视新闻学、影视导演基础、数字摄影与摄像、纪录片策划、纪录片创作、影视声音艺术、影视剪辑艺术、非线性编辑、新媒体概论及营销等。

综艺节目编导方向:

广播电视新闻学、艺术与美学概论、影视导演基础、数字摄影与摄像、剧场导播、剧场照明、影视声音艺术、综艺真人秀节目策划与制作、文艺节目策划与制作、非线性编辑、影视剪辑艺术、影视后期包装、广告 mv 创作、新媒体概论及营销等。

就业方向:

主要面对全国文化部门、影视系统和各类新媒体、融媒体单位,从事影视节目(包括影视剧、纪录片、专题片、文艺节目、网络大电影、网剧、剧情短视频、自媒体视频、综艺真人秀及各类新媒体影视作品)策划、创意、编导、撰稿、制作、营销、管理等方向的工作。

(九)戏剧影视文学【本科】

培养目标

作为按照学院应用型教学思路打造的特色专业,戏剧影视文学系着重培养具备创新写作思维,以及从事影视剧,戏剧,新媒体行业的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戏剧、影视编剧的基本文学写作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同时注重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拓展网络大电影剧本创作、电视节目策划、文学创作和策划、新媒体类全能编辑和营销、摄影和后期制作等全方位人才的培养。

开设课程

除中外戏剧史、中外电影史、视听语言、基础写作、中外经典剧作导读、戏剧写作、公文写作、影视剧作、影视(戏剧)导演基础、摄影基础和影视剪辑等基础课程外,本系重点设置的课程为影视创作实践、戏剧创作实践和新媒体(网络)文学创作。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影视专门机构、中央、省市县级电视台、行政机关、大型企业公司、新媒体公司、高等院校从事编剧、新媒体编辑、媒体营销、策划、文秘、教师等工作。鼓励自主创业,成为独立编剧、作家、导演和戏剧影视节目的制作人等。

(十)数字媒体艺术(含数媒影视、动漫游戏)【本科】

培养目标

针对当前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和视听产业发展的潮流趋势,紧扣国内外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态势,围绕国家层面的政策战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产业发展态势和方向、内容制造在媒体融合市场下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媒体融合向深层次推进的人力需求、新技术新手段、新渠道拓展出的产业新领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产业生态环境,本专业培养适应数媒影视、动漫游戏、游戏竞技等新媒体环境下全产业线行业的人力需求,在德、智、体、美等各层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能从事电影、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全媒体工作的行业人才,他们在二维、三维动画制作、活动执行、游戏及各类影片包装等项目的策划与制作、动画创意设计、计算机仿真与艺术设计、影视剪辑与合成、影视特效、多媒体制作、动态艺术网页制作等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全媒体产业人才。

开设课程

1.数媒影视方向:数字摄像技术、新媒体应用、数字电影特技原理、数字影像创作、新媒体直播原理、动态图形设计、新媒体文案策划与写作、电影特技概论、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数字合成技术、影视节目包装和特效、纪录片创作、网络视频设计和制作等课程

2.动漫游戏方向:CG艺术创作、PS图形处理、影视动画制作基础、动画雕塑、MG动画短片创作、数码插画、游戏概论,游戏概念设计课,网页设计与网页脚本程序、移动互联网应用、用户体验分析及互动设计、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等课程。

就业方向

1.数媒影视:学生毕业生后可就职于各级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网络平台、工商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视频制作、影视包装设计、作品宣传推广和发行项目策划、

2.动漫游戏:动画制作、平面设计、网页设计、多媒体制作等与电脑多媒体有关的各类策划设计工作、游戏开发营运机构、网络平台、短视频创作公司、移动端应用的开发平台、动漫文创营运公司、视听产业的IP营运及周边衍生品开发平台。

(十一)数字媒体艺术-游戏竞技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

游戏竞技产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产业,是赛事竞技、文创产业、游戏动漫、数煤视听相互渗透、全面融合的全媒体经济产业,也是国家现在大力发展的区域经济的重要角色,游戏竞技产业将成为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组成部分。赶在游戏竞技产业经济腾飞之前做好人才储备,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游戏竞技专业人才,是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该专业将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智能、体能、技能俱佳的高素质电竞运动人才和游戏竞技产业服务的从业人才。该专业给致力于电子竞技运动的同学创造培养过硬专业技能训练环境,有可能成为台前的运动员明星;亦给致力于热爱游戏竞技产业服务的同学搭建教育和实训的产业平台,使得他们成为掌握游戏竞技经济产业上各环节的产业从业人员,成为具备创作专业知识、管理实操能力和赛事执行能力的产业经济的精英人物。

开设课程

电竞文化史、电子竞技运动心理学、电子竞技运动竞赛分析、电子竞技运动训练学、电子竞技竞赛管理学、电子竞技市场管理学、电子竞技主持与解说、艺人经纪、赛事转播、电竞游戏交互设计、多媒体UI创意、互动艺术创新思维、用户体验分析及互动设计等课程。

就业方向

数据分析师、赛事策划、赛事推广、电竞主持、电竞主播、电竞解说、赛事转播制作、节目编导、俱乐部经理、俱乐部领队、电竞游戏市场运营、电竞经纪人、产业分析师、顾问。

(十二)影视摄影与制作(含全媒体影像制作、影视摄影与后期特效)【本科】

培养目标

依据当今影视产业发展及社会各行业对媒体影像人才需求特点,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影视摄影艺术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经严格的影视摄影创作技能与技巧的实践训练,达到全面的影视制作综合能力,同时掌握先进技术和创新思维、能适应跨媒介影像制作的人才。

开设课程

影视制作基础、数字后期制作技术、视听语言、大画幅摄影、中外电影史、故事创意与剧本策划、影视照明技术与艺术、影视剪辑技巧、影视摄影技术、数字调色、视觉传播、商业摄影创作、纪录片创作、媒体影像创作、故事片创作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一线影视剧组担任摄影师、照明师,在全媒体制作行业从事剪辑、调色、后期制作等工作,或可独立创业和成立工作室从事导演、广告拍摄、纪录片创作、商业影像拍摄等工作。

(十三)舞蹈表演(含舞蹈表演、舞蹈编导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艺术修养,掌握舞蹈专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技巧,具备现代审美意识,有专业舞蹈表演、编导和舞蹈教育、时装摄影技能,服装设计、教学、研究、艺术、管理和商业等领域所需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开设课程

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舞蹈技术技巧、舞蹈编导、中国舞身韵、西方现代舞、芭蕾基本功、拉丁舞、摩登舞、现代流行舞、舞蹈教学法、舞蹈作品赏析、中外舞蹈史、艺术概论、形体修塑、形体素质训练音乐美学、音乐基础理论、化妆基础、文艺作品演播、摄影摄像、文艺晚会策划、非节目主持艺术、舞蹈设备监控、灯光舞美设计、中外服装史、服饰搭配技巧、服饰心理学、服饰美学、服装表演、服装设计基础理论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就职于广告传媒公司、大型演出单位、对外公共宣传、对外公共联络、广告公司、传媒公司,专业文艺团舞蹈表演、编导,企事业单位宣传干部,歌舞组合表演、服装、表演系统、形象艺术工作室、文艺演出团体的服装模特、平面模特、模特培训师、担任形体教练、模特学校专业教师、服装设计师、中小学及幼儿舞蹈教师、中外大型企业公关和礼仪等。

(十四)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

掌握系统的体育舞蹈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且具备较强的专业竞技水平(专业或职业选手)和实践能力(包括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赛事组织、舞蹈编排等方面);

开设课程

专业课程:拉丁舞、摩登舞

辅助课程:芭蕾基训、现代舞、爵士舞、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等

文化类课程:舞蹈概论、中外舞蹈史以及各公共必修文化课

就业方向

可就职于企事业单位宣传干部,各中小学及幼儿园舞蹈教师、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培训机构舞蹈教师、专业舞蹈团体、广告传媒公司、大型演出单位、职业竞技选手、舞蹈表演编导。

(十五)音乐表演(含声乐方向、钢琴表演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掌握系统的音乐基本知识、声乐基本理论、钢琴基本理论、声乐专业及钢琴专业表演技能、钢琴伴奏和自弹自唱的能力,具有扎实的声乐演唱及钢琴演奏能力、舞台表演能力、声乐教学、钢琴教学、舞蹈编排及表演等方面的才能。声乐、钢琴方向学生都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音乐软件进行数字音乐(记谱、音频、视频、配器)制作等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主要开设课程

声乐演唱、钢琴基础、声乐小组课、钢琴小组课、视唱练耳、基本乐理、钢琴即兴伴奏、合唱指挥、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和声与曲式分析、歌曲作法、声乐舞台表演、声乐伴奏、钢琴伴奏、歌唱语言训练与表达、电脑音乐与制作、形体、舞蹈基础与编排、表演等。

就业方向

适应全媒体时代,能胜任艺术院校、音乐舞蹈培训中心、电视台、电台音乐编辑、专业文艺馆站、音乐舞蹈专业表演场馆、演艺中心及相关艺术部门、专业机构等,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五. 艺术专业考试科目及计分标准

1、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

初试科目:自备稿件、才艺展示(自备),共2门。

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

复试科目:指定新闻稿件播读、命题即兴主持、电视形象考查,共3门。

各科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300分。

2、表演专业(本科)

初试科目:朗诵(自备)、形体展示(自备)、声乐(自备),共3门。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

复试科目:上镜、自备朗诵(不得与初试稿件重复)、命题表演,共3门。各科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300分。

3、表演(时尚演艺方向)本科

考试科目:

(1)基本条件测试:①语言表达(自我介绍);②自备泳装,基础条件测试(骨骼、身材、皮肤、发质、五官、脸型、手型、腿型、牙齿、仪态);

(2)专业素质测试:①形体测量(身高、体重、三围、肩宽、比例);②步态展示(步态基础、音乐节奏感、平衡及旋转能力;自备时装);③镜头感(镜头前表现力及上镜效果);

(3)艺术素质测试:①声乐类(自备歌曲一首:民族、美声、通俗、原生态唱法不限);②或形体类(舞蹈、武术、体操不限,自由展示);③其它才艺展示,以上三项任选其一即可。

基本条件测试满分100分,专业素质测试满分150分,艺术素质测试满分50分。该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300分

备注:身高要求:男178-193CM 女165-183CM

4、表演(导表方向)(本科)

初试科目:语言表达(自备)、才艺展示(自备),共2门。

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

复试科目:编讲故事(指定题目准备)、命题小品(指定题目)、上镜,共3门。

各科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300分。

5、表演(配音方向)本科

初试科目:自我介绍(包括才艺展示)、自备朗诵作品,共两门。

成绩分为合格与不合格。

复试科目:指定稿件配音、电视节目主持、声音条件考查,共3门。

各科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300分。

6、表演(舞台剧方向)本科

考试科目:①面试(自我介绍,目测外形和语言表达能力);②舞蹈基本功测试(柔韧、弹跳、技巧);③剧目展示(舞种不限,歌舞、民间舞、拉丁舞等,可以融合其它舞种,时间60-90秒,自备舞鞋、舞服、伴奏音乐)。该专业成绩满分300分。

7、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本科)

面试科目:综合知识问答、导演素质问答。

笔试科目:导演专业写作(共2题)。(考试时间90分钟)

面试成绩满分100分,笔试成绩满分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200分。

8、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

面试科目:自我介绍、社会及专业知识问答。

笔试科目:①编写故事或人物小传。(50分)②命题创意写作。(50分)

面试成绩满分100分,笔试成绩满分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200分。

9、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

面试科目:故事编讲、画面构思、回答考官提问。

笔试科目:命题写作。(考试时间90分钟)

面试成绩满分100分,笔试成绩满分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200分。

10、舞蹈表演专业(本科)

考试科目:①面试(目测外形、语言表达)②基本功测试(柔韧、旋转、弹跳、技巧展示)③艺术表现力(考生根据所报考的专业方向准备,允许考生自选舞鞋与舞服,风格不限,自备CD伴奏带)④即兴表演。共4门。以上各科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成绩满分总和为400分。

11、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本科)

考试科目:①面试(自我介绍,目测外形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基本功测试(柔韧、跳跃、旋转)③剧目展示(拉丁舞或摩登舞,可以融合其它舞种,体育舞蹈部分不得少于60%,时间60-90秒,自备舞鞋、舞服、伴奏音乐)④即兴表演。

以上各科成绩满分为100分,专业成绩满分总和为400分。

1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

面试科目:自我介绍,回答考官问题(影视、数字媒体、美术等相关知识);

笔试科目:编写故事、命题作画二选一(命题作画绘画风格不限)(考试时间90分钟)

面试成绩满分100分,笔试成绩满分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200分。

13、数字媒体艺术(游戏竞技方向)本科

面试科目:自我介绍、回答问题(电子竞技、逻辑思维等相关知识)、根据考场提供的背景材料,结合自身经历发表游戏相关感想。

笔试科目:根据视频材料分析创意(考试时间60分钟)

面试成绩满分100分,笔试成绩满分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200分。

14、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本科)

面试科目:自我介绍、综合素质问答、回答考官提问;

笔试科目:编写故事或命题作画。(考试时间90分钟)

面试成绩满分100分,笔试成绩满分100分,专业成绩总和满分为200分。

15、音乐表演专业(本科)

(1)声乐方向:

①声乐演唱(含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要求:准备两首歌曲,由主考教师指定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的考生,请自备声乐考试曲目的伴奏歌谱,五线谱和简谱各一份。)(通俗唱法:U盘自备伴奏)该项成绩满分200分;

②视唱、练耳(一升一降以内五线谱、简谱各1条);该项成绩满分60分;

③笔试:基本乐理,该项成绩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该专业方向成绩综和满分300分。

(2)钢琴表演方向:

①钢琴表演方向要求:练习曲、乐曲各一首;该项成绩满分为200分;

②视唱、练耳(一升一降以内五线谱、简谱各1条);该项成绩满分60分;

③笔试:基本乐理,该项成绩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该专业方向成绩综和满分为300分。

六. 校考专业录取原则

考生在文化分、专业分均上线基础上,录取分数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综合成绩的换算方式:

①表演、表演(配音方向)、表演(导表方向) 、表演(时尚演艺方向)、表演(舞台剧方向)、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本科)、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专业:

综合成绩=专业折算成绩×90%+文化折算成绩×10%

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综合成绩=专业折算成绩×70%+文化折算成绩×30%

③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广播电视编导、影视摄影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游戏竞技方向):综合成绩=专业折算成绩×50%+文化折算成绩×50%

备注:

(Ⅰ)专业折算成绩=专业考试成绩÷专业考试总分×100

(Ⅱ)文化折算成绩=文化考试成绩÷文化考试总分×100

联系方式

学院官网:scftvc.com/

网上报名缴费如有疑问请联系:

招生QQ咨询:800138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