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技管理研究集锦9篇

时间:2023-05-26 15:29:20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范文1

关键词:科技管理 评估研究

一、引言

目前,高校主要职能的普遍定义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而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则告诉我们:没有一流的科研就没有一流的学科,就难以培养一流的人才。因此,科技工作在学校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既是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也是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更是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的科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国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高校的科技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公正、客观、合理、全面地对高校科技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为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是目前高校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高校科技工作涉及面广、服务对象多、工作过程复杂,本文仅以科研立项风险评估为例,构建了一般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指标体系,阐述了一种基于模糊评估的评价方法,旨在表明评估方法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为了是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且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尽量覆盖影响立项评估的主要方面和要素。

(二)具体性原则。是指高校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目标要明确、具体,体系要全面、准确,各种因素的意义清晰明确,不能不切实际;评估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评估结果要确实可信,要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可比性原则。高校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应当适用于评价不同的科研项目立项情况,即包括各类国家、省、市的计划项目,也包括各类横向的科技项目。所以在确定指标体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不同科研项目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既要把握一般科研项目共有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不同种类科研项目的差别,尽量保证指标体系的统计口径和范围一致。

(四)实践性。指标体系的确立要能够应用于实证分析,各评价指标要易于评估和量化,评价体系要综合地反映科研项目立项状况。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构建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指标体系如下:

(一)课题组情况A1。课题组情况A1包括:人员组成A11,技术基础A12,组织管理A13。其中,人员组成A11又包括团队中教授人数A111,副教授人数A112,研究生人数A113;技术基础A12包括技术储备A121,研发能力A122,人员整体素质A123,负责人学术水平A124;组织管理A13包括团队管理情况A131,制度和结构A132。

(二)技术评估A2。技术评估A2包括:立项依据A21,现有技术情况A22,可行性分析A23。其中,立项依据A21包括立项意义A211,应用前景A212,领域需求A213,学术意义A214;现有技术情况A22包括技术创新性A221,技术先进性A222,技术成熟度A223,知识产权A224;可行性分析A23包括技术路线可行性A231,研究计划可行性A232,经费预算可行性A233,研究方向可行性A234。

(三)预期成果评估A3。预期成果评估A3包括预期成果A31,预期成果转化能力A32。其中预期成果A31包括:对相关领域的促进作用A311,成果先进性A312,成果独创性A313;预期成果转化能力A32包括市场需求A321,市场定位A322,转化条件A323。

评估体系的结构如下所示:

四、基于模糊综合判定的高校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方法

设准则层指标集A=[A1,A2,A3];指标层的指标集A1=[A11,A12,A13],A2=[A21,A22,A23,A24],A3=[A31,A32,A33,A34];评语集F=[F1,F2,F3,F4,F5]=(高,较高,中,低,较低)。

首先,对课题组情况A1的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评价。选取评价小组对各项因素进行评价,评价小组的人数、专业水平对评价结果有着直接影响。对各因素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其中,fij(i=1,2,3;j=1,2,3)表示评价小组对Aij进行评价,其中有fij人认为该因素评价为Fi等级。

对上表中的每个fij都除以评价小组人数,得到模糊评价矩阵:

,该矩阵中的元素aij(i=1,2,3;j=1,2,3)就是评价小组对科研基础A1在第j个因素上评价为第i个等级的人数比例。

由于A1中的各元素相对于评价性的重要性不一样,所以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或者随机调查法对各因素的权重进行确定,得到A1j(j=1,2,3)的权重为r1j(j=1,2,3),进而得到A1的权重集R1=[r11,r12,r13]。然后通过模糊变换,得到A1的综合模糊评价结果:

类似的,分别对A2,A3进行模糊评价,可以得到评价结果为X2=[x21,x22,x23],X3=[x31,x32,x33]。与A1组成综合评价矩阵I=[A1,A2,A3]T,再次确定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得到权重集R=[r1,r1,r1],则。对X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其中即为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出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价结果。

科技管理研究范文2

关键词 商业智能 智能科研系统 知识发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不在局限于对“静态”信息的获取、管理和使用,而是在追求更高一个层次的知识管理和智能决策支持。科研管理也是如此,科研是项目申请、管理、结项、成果鉴定和获奖、专利申请等一系列的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何有效地管理、使用这些数据是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高效的智能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在完成传统的信息系统对相关数据的基本管理功能同时又能更深层次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找出这些基本数据之间的联系,为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提供“有效”数据,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角色的人员需求。这时,智能性能就成为新一代高校科研管理系统考虑过的一个重要属性。

1基本概念简述

1.1智能科研系统

智能科研系统是相对传统科研系统来说的,与传统管理系统在区别在于:智能科研系统能通过感知、学习、推理、判断,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和推理,而这些新形成的知识和推理,会成为新一轮处理的对象,从而形成更高级的知识,进而协助管理人员和决策者对科研管理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1.2商业智能(BI, Business Intelligence)

商业智能又名商务智能,英文为Business Intelligence,简写为BI,是企业对商业数据进行搜集、管理和分析的系统过程,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预测能力”,帮助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BI是包含一系列数据整理、分析、挖掘、展现等部分组成的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技术及其应用。

商业智能的关键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并进行清理,然后经过抽取(Extraction)、转换(Transformation)和装载(Load),即ETL过程,合并到一个数据仓库里,从而得到海量数据的一个全局视图,在此基础上利用合适的查询和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OLAP工具等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时信息变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将知识呈现给管理者,为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1) 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虽然是从传统数据库系统发展而来,但是数据仓库区别于传统数据库系统还是有较大区别。从存储内容来看,数据库只存放当前值,而数据仓库存放的历史值,通俗的讲数据库存储的是“点”,而数据仓库存储的是“线”。另外,目标也不尽相同,数据库的目标是面向操作人员及其日常操作,而数据仓库的目标是面向中高层管理人员,为其提供决策支持。在智能科研系统中建立数据仓库的目的也是为辅助决策支持提供处理对象。

(2) 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与传统的数据分析(如查询、报表、联机应用分析)的本质区别是数据挖掘是在没有前提下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即数据挖掘是要发现那些未曾预料到的,不能靠直觉发现的信息或知识,甚至是违背直觉的信息或知识。数据挖掘通过预测未来趋势及行为,做出前摄的、基于知识的决策。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

(3) 联机分析处理(OLAP)。OLAP使得数据分析人员能够从多角度对数据进行一致、快速、交互地存取,从而获得对数据的更深入了解。OLAP的目标是满足决策支持或者在多维环境下特定的查询和报表需求。实现维度变化、旋转、数据切片和数据钻取等,帮助决策做出正确的判断等功能。

2智能科研管理系统的重要作用

在实践中,科研决策者和管理人员为科学规范地开展工作,不仅需要对科研事务的日常管理,提高科研服务的质量,更需要的是建立科研管理知识发现系统来支持管理者的科学决策。

2.1智能科研系统为科研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支持

智能科研管理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和推理,针对关键的科研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进行分类和预测;然后再对数据进行模型化、可视化和综述化,向管理者提供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指导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通过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和孤立点挖掘等方法与专家咨询动态结合,在数据仓库进行挖掘,可以判断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资助方向。

2.2智能科研系统是科研立项工作的决策提供保障

由于科研立项的多因素性和项目的数量庞大,导致许多科研项目重复研究,研究效果和水平也不能较好地体现立项的初衷。通过智能科研系统,对课题申请所涉及的申请者、申请单位、研究内容、领域等诸多因素进行数据挖掘,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规范的项目遴选方法,减少不合理因素对项目立项的影响,有效、准确、合理地选择确实需要资助的项目给予资助。

2.3智能科研系统为科研项目管理决策支持

科研项目管理对于课题管理者和决策者而言,需要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提炼,得到支持管理及决策的数据。通过联机分析处理,可以发现课题承担人、承担单位、经费分配、科研仪器使用等多种相关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提高科研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智能科研系统可以对科研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存在于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根据专家评议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和孤立点分析发现评审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保专家库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3基于BI的智能科研系统

系统总体由数据层、数据仓库层、数据分析层、表现层、高级应用层五层构成。结构示意如下图所示:

数据层:数据层由源数据和ETL功能构成。数据源数据主要由各个业务系统产生,数据管理系统可以是当前主流的数据库系统,如:Ms SqlServer、Oracle、DB2等,也可是其他非结构性数据库,如:文本文件。但是数据的质量会影响后期的分析,所以建议使用标准规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数据抽取主要完成数据抽取、转换、加载,主要目的是为后期的数据挖掘、分析准备符合要求的数据。

数据仓库层: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是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决策过程。数据仓库作为一个集成的数据库,把数据从各个信息源中提取出来,将不同类型数据经过标准化成统一格式、净化过滤、加上时间标志和来源后,按时间分割、集成后存入数据仓库。

数据分析层:该层是数据仓库和前端表现工具的桥梁,它包括 OLAP 分析引擎、安全控制机制、数据挖掘工具等,按照科研系统管理的需要进行具有多主题、多维度的分析,并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发现趋势,该层主要响应表现层和高级应用层的分析请求,并将多维数据传递给前端的表现工具。

表现层:表现层是用户和系统之间交流的接口,为用户提供简洁、快速的访问系统的方式,并根据用户的需要,对数据进一步进行钻取,进一步获得不同层次的数据。该层的主要任务:将数据转变成信息,而后通过发现,将信息转变成知识;或者直接将信息转变成知识,即完成知识发现。

高级应用层:高级应用层严格来说,也是属于表现层,但与表现层又有着区别,表现层属于战术级层面,而高级应用层则是战略级的体现。该层将信息或知识应用在提高决策能力和运营能力上;企业建模等。

3.1 数据仓库的建立

数据仓库的设计应该使得科研管理部门能够准确地掌握本单位的科研进展状况、立项情况、科研经费,为制定一个较长期的科研计划及管理策略,组织决策者需要进行的分析主要有:(1)课题来源渠道和课题的类型变化及发展趋势;(2)科研合同的执行进度变化与趋势,以及影响合同执行的因素;(3) 本单位的对科研的技术实力和研究能力;(4)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5)省内、省外乃至国内、国际目前科研的热点、重点、难点内容。

基于上述需求分析,智能科研管理系统中,为实现对科研立项、管理、申报以及经费的分析、预测。需要建立以下几个主题:课题、合同、经费、科研人员,根据主题从不同的数据源获取相应数据。为更好地分析数据,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对数据进行组织和定义。这样,当数据仓库执行某个查询时,并不直接查询事实数据,而是从维度数据入手,在维度数据的指导下对事实数据进行查询。

另外,在数据仓库建立中还要考虑以下因素:跟踪数据的更新;数据质量检查;管理和更新元数据;审计和报告数据仓库的使用和状态;删除数据;复制、分割和分发数据;备份和恢复;存储管理。

3.2 数据挖掘(DM,Data Mining)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设计

数据挖掘的任务主要是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通常所说的数据挖掘会通过这些任务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来对数据进行处理。选择数据挖掘工具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可产生的模式种类的数量,分类,聚类,关联等;(2)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操作性能;(4)数据存取能力;(5)和其他产品的接口。

OLAP在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原则:(1)模型必须提供多维概念视图;(2) 透明性准则;(3)存取能力推测;(4)稳定的报表能力;(5)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6)维度的等同性准则;(7) 动态的稀疏矩阵处理;(8) 多用户支持能力准则;(9)非受限的跨维操作;(10)直观的数据操纵;(11)灵活的报表生成;(12)不受限的维与聚集层次。

4总结与展望

本文仅从商业智能的概念、所涉及的技术以及架构体系进行了介绍,并结合高校科研管理的新需求、新挑战,将商业智能引入到科研管理系统中,形成智能科研系统的一个雏形,实际上还有许多功能以及技术亟待进一步研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智能科研系统必然会在高校、企业等单位的科研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慧娟.商业智能在连锁企业进销存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4).

[2] 蒋伟,张弦.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现状及发展方向[J].科技信息,2013(20).

[3] 刘业政,胡剑.商业智能的核心技术及体系结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8).

[4] 郑世良.商业智能技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6).

科技管理研究范文3

第一条为加强对山西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研发资金为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共同管理,省科技厅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三条科技研发资金的支持对象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优先支持具有较强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包括转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其中用于软科学研究计划的科技研发资金支持对象还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团体。

第四条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坚持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合理安排、讲求效益的原则,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专家在管理与决策过程中的评议和咨询作用。

第五条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要按照财政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有关要求建立项目库,加强对科技研发资金的管理。

第二章支持方向

第六条科技研发资金是山西省财政为支持科技创新与发展,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支持方向是:

(一)科技攻关计划。紧密结合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支持重大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形成和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为产业结构调整、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础研究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和青年科技研究基金计划,以解决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重大的基础性技术理论为主导,突出国家发展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促进科学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培养和造就优秀的科技人才。

(三)科学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围绕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通过支持科技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研究与开发及相关培训等,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推广(含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转化计划。

星火计划。主要支持农业科技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开发和应用,支持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农村区域和城镇科技发展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建设和相关科技培训。

火炬计划。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开发和应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培育和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科技成果推广(含新产品)计划。主要支持重大共性和社会公益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体系;支持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对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的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科技成果转化计划。主要用于支持技术上具有先进性、成熟性,经济上具有一定效益,对产业发展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建设。

(四)软科学研究计划。支持科技发展与改革中战略性、政策性问题研究,科技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研究,省内重大工程前期技术经济环境问题研究,全省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问题研究,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服务。

(五)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围绕解决山西省经济、社会以及科学自身发展中的问题,密切跟踪国际科技发展趋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吸引海外专家,开展国内外科技人员交流和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与开发,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或基地,推进山西与国际的科技交流。

(六)其他。支持除上述科技计划之外,经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确定予以支持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其他计划或项目。

第三章管理职责

第七条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各方的职责与权限:

(一)省财政厅

1.负责核批年度科技研发资金总预算及各科技计划年度经费预算;

2.负责核批计划管理费预算;

3.会同省科技厅审定并下达项目年度经费预算;

4.参与配合科技管理部门做好重大科技研发项目的评估和评审。

5.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二)省科技厅

1.负责提出年度科技研发资金总预算建议和各科技计划年度经费预算建议;

2.负责组织项目预算的申报和评审(评估);

3.负责编制计划管理费预算;

4.负责审核安排项目年度经费预算并会同省财政厅下达预算;

5.会同省财政厅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项目组织单位

1.负责对项目申报单位编报的项目任务书及预算进行初审;

2.组织项目承担单位按项目实施进度执行预算,监督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他配套条件;

3.按照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的要求汇总报送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4.受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委托,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项目承担单位

1.负责编报项目任务书及预算;

2.落实项目约定支付的匹配经费及其它配套条件;

3.负责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4.接受上级有关部门和科技研发资金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按要求提供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有关财务资料。

第四章开支范围

第八条科技研发资金的开支范围包括项目费和计划管理费。

第九条项目费是指科技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人员费,指直接参加项目研究开发人员的工资性费用。项目组成员所在单位人员工资由财政支付的不得在资助项目经费中重复列支。

设备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样品、样机购置费及设备试制费。

能源材料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的购置等费用。

试验外协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租赁费用、带料外加工费用及委托外单位或合作单位进行的试验、加工、测试等费用。

差旅费,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项目研究开发而进行国内外调研考察、现场试验等工作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会议费,指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组织召开的与项目研究有关的专题技术、学术会议的费用。

管理费,指项目承担单位为组织管理项目而支出的各项费用。包括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费或折旧、直接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管理费占项目经费总预算的比例一般为5%。

其他相关费,指除上述费用之外与项目研究开发有关的其他费用。

鉴于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的科技研发资金在资金性质、用途、操作方式上的特殊性,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可以采取入股和债权投资等资助方式支持企业,探索科技风险投资的有效方式。

计划管理费,是指科技研发资金计划管理部门负责

管理和使用的,为组织科技计划和开展相关的全程管理工作所发生的费用。计划管理费由省科技厅负责具体管理和使用。

科技计划管理费的支出是在计划管理过程中开展规划与指南、项目调研、信息收集、项目评审、评估、招标、合作交流、监督检查、验收及绩效考评等工作发生的费用。一般包括:

专家咨询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支付给有关评审专家的咨询费用。

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出国及国外专家来晋考察、相互交流等支付的费用。

信息管理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书籍购买、资料印刷、文献检索、网络维护、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等支出的费用,以及各项管理信息建设所发生的费用。

评审评估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委托中介机构开展审计、评审、评估、招标、重大专项检查所发生的费用。

设备购置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用于计划管理工作必需的办公设备等购置费用。

能源材料费,指计划管理过程中支付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等的费用。

差旅费,指计划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外出支付的住宿费和交通费。

会议费,指计划管理中直接组织的工作会、专题会和各类项目评审或评估会、招标会、验收会等以及参加的与计划管理工作有关的会议所支付的费用。

劳务补助费,指计划管理工作中支付的加班费、劳务费等。

其他相关费,指除上述各项费用之外发生的与计划管理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十条计划管理费年度结余,纳入下一年度预算计划,继续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五章项目预算的申报、审批和执行

第十一条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时,项目申报单位应当按要求编报项目预算,并提供相关资料。项目预算要求同时编制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不得编制赤字预算。经费来源预算包括用于同一项目的各种不同渠道的经费,经费支出预算包括与项目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第十二条省直各有关部门、各市科技局等项目组织单位,负责项目预算的初步审查,按统一要求汇总后报省科技厅。

第十三条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或择优遴选有关科技评估机构,对申报的科技研发资金项目进行评审或评估。需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及其预算的,按国家科研计划课题招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省科技厅根据评审或评估意见,综合平衡后,确定年度科技研发资金项目计划,经省财政厅审核后,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科技厅下达预算。经批准的项目经费预算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按项目预算审批程序重新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报批。

第十五条科技研发资金根据项目类型、课题规模及管理工作的需要,对项目按照成本补偿式和定额补助式两种方式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

第十六条科技研发资金项目经费的拨付按财政预算资金拨付的有关要求办理。

第十七条科技研发资金项目由省科技厅和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各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项目任务书的要求落实匹配资金,并严格执行项目预算。分年度执行的项目经费预算,应当按照要求进行中期检查或评估,中期检查或评估结论作为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调整项目预算的参考依据。

第十八条科技研发资金形成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九条未完成项目的年度结余经费,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项目的结余经费,用于补助单位科研事业发展支出。

第二十条项目因故终止,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程序报经省科技厅批准后,将剩余经费归还原渠道,剩余资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第六章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一条项目承担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并对项目经费实行单独核算。

第二十二条项目组织单位和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报送年度经费使用情况及项目完成情况的总结报告,并由省科技厅汇总报送省财政厅。

第二十三条项目完成后,应当按照要求进行项目验收或鉴定(评审)。在项目验收或鉴定(评审)时,项目承担单位除提供有关验收或鉴定(评审)报告外,还需提供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总结报告和项目完工决算表。项目验收委员会成员中应包括财务管理人员。

科技管理研究范文4

1农业科研档案的价值和在科技创新中的意义

1.1有利于科研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农业科研档案完整地记录了农业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中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情况,其研究成果通常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集合产生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同时也从某些方面记录了农业科研活动中存在和发现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技术和方法。总结、分析农业科研档案中潜在的这些科技价值,可为农业科研人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利于科研手段和方法的创新。1.2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学科强项。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以此推动科学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前人的科研成果资料往往记录于农业科研档案中,通过对前人科研成果的统计分析,分门别类,尤其是对学科和专业进行分类归纳和统计分析,可系统地了解本单位多年来在哪些学科、哪些专业方向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哪些学科或专业是弱势,以便整合优势学科和专业,扬长避短,在优势学科研究方向取得新的研究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同时,加强和重视弱势学科建设,弥补短板,促进学科平衡发展。1.3有利于总结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农业科研档案在记录科研活动取得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必然会对科研活动过程中阻碍科学研究取得进展的各种约束条件如环境因素、理论和技术支撑不足、学术水平和人才限制、资金缺乏等进行概述和分析,归纳、统计和分析既往农业科研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可以避免或少走弯路。1.4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投入,也可以抑制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分析农业科研档案中科研人员的课题和项目研究情况,可以系统地了解他们已开展过的研究和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比较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科研人员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开展的研究项目是否雷同或属于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投入,并给予提示和警示,同时也可以预防和发现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2]。1.5启发新思路,开拓新视野。对自己和他人已开展的研究思路、手段和方法进行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总结,可以从中挖掘和提炼出新的思路、研究新的科研手段和方法,结合当今农业科技发展状况和国家、地方农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新的科学研究,以服务于国家农业发展战略。

2现阶段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不利于服务科技创新的状况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有查阅、利用科研档案要求却忽视其归档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领导重视不够,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及归档制度执行不力,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管理难度大,服务形式被动,档案利用效率低,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不利于服务于科技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农业科研档案归档材料质量不高,影响了档案的开发利用价值。农业科研单位通常以科研工作为重,“档案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起来抱佛脚”为常态,对档案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认识不够,对视为辅助工作的档案管理不够重视。虽然制定了归档制度,但没有配套保证归档质量的奖惩措施,没有将科研档案归档质量纳入科研项目负责人年终考核,造成科研人员长期将研究资料搁置身边,科研原始数据据为己有,缺少研究过程中相关原始记录,文件材料缺少需要签字盖章的原件,人为造成档案核心资料缺失;还有的立卷档案封面标题表述不清,项目名称、起止时间没有标注。这极大地降低或失去了档案作为凭证的利用价值,也加大了检索利用的难度,影响了后续科研人员对项目档案精髓的挖掘和对前人经验、智慧的总结。2.2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综合素质不高。许多农业科研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都由综合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承担,学历、专业、年龄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且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始终处于幕后的默默奉献的地位,难以吸引人才,造成从档人员更换不断,档案队伍极不稳定。由于队伍不稳定,一些从业人员对档案理论和业务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极大地影响了各单位档案工作的开展。另外,缺乏既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又有农业科研专业背景,还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使得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没有人才基础,不能与时俱进跟上现代档案管理的步伐。2.3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信息化水平低。由于农业科研单位投入档案管理的经费有限,致使档案硬件设施设备不完备、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应用和更新不及时,档案存储主要还是采用纸质材料库存的形式,档案载体单一,有的单位甚至没配备电脑,只有几个档案柜,资料整理、分类、摆放都不规范,查找检索极不方便;缺乏针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实际需要设计的专门软件和网络平台,有的单位局域网建设都没考虑档案管理的要求,即使有也只是日常发文收文归档,没有从科研档案管理实际需求出发。再加上档案数字化人才短缺,认识不足,多数单位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工作进展缓慢。

3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建议

信息化、网络化便捷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更是要融合高科技手段,改变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高科技手段离不开智能化、电子化、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对档案进行合理的整理归档,同时促进档案管理制度与时俱进、充满时代活力,助推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服务农业科技创新。3.1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突破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束缚,紧紧围绕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要求,抓住农业科研档案的特点,与农业科研人员一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对过去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科研观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为科技创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3.2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队伍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既要熟悉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管理流程及技能,还应具备农业科学知识及相关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综合学科的常识,更应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要求,加强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学习,拓展其在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上的应用。3.3建立健全合理的科研档案管理体制机制(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例)合理的科研档案管理体制机制是科研档案归档材料齐全完整的重要保证,科研档案归档材料质量提高了才有查考利用的价值,才能为今后的开发利用工作奠定扎实基础。3.3.1形成合理的院所两级管理网络。农业科研单位(院所)科研档案应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形成院科研处、办公室、专业所协同管理,明确职责,即院科研处负责指导和督促课题组科研档案的归档工作,会同院办公室档案管理部门督查在研课题的档案收集保存情况,检查课题验收前档案材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院办公室档案管理部门指导各类科研档案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协助科研处开展在研课题档案工作督查;研究所确定一名分管所长,专(兼)职档案员具体指导课题组科研材料归档,明确专业研究所课题主持人为课题科研档案归档的第一责任人。3.3.2建档做到“四同步”[3]。实行建档工作和科研工作“四同步”,即下达科研计划任务时课题建档;检查科研计划进度时检查在研档案归档情况;课题验收成果鉴定时完成科研档案归档;成果评奖职称申报时需档案管理人员出具归档情况证明。从而形成项目档案立项建档、过程管档、验收存档、成果归档及非项目档案随时归档的归档模式,文件材料归档渗透整个课题材料形成阶段,确保收集材料无死角,归档案卷材料齐全完整,质量高。3.3.3建立归档工作奖惩制度。院档案管理部门对各所属部门归档工作进行检查,奖优罚劣,将课题主持人科研档案归档优劣纳入年终考评计分。3.4规范农业科研档案材料收集范围3.4.1按科研课题完成的4个阶段确立规范的材料收集范围。①课题准备阶段。收集的材料包括:申请书、可研报告、调研报告,合同(协议)、年度试验方案、课题经费计划文件。②研究实施阶段。收集的材料包括:室内(田间)原始记录,发表的论文(论著),考察、交流、调研材料。③课题验收鉴定阶段。收集的材料包括:项目技术(工作)总结;引进与育成品种(系)区试、生产试验材料及推广应用证明;经费使用决算、审计报告等材料;验收申请、验收材料、验收证书,鉴定申请、鉴定材料、鉴定证书等。④成果申报阶段。收集的材料包括:科技成果申报表、登记表及附件;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及评审材料;著作权、专利权、各种证书的申请、受理、评审材料。3.4.2完善其他类别项目材料收集。包括国家及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的文件材料;科研成果获奖、证书、奖牌等;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新品种权、品种审定、软件著作权、兽药、农药、发明专利等各类证书;科研活动中产生的照片、音像等材料;科研活动中产生的电子文件。3.5与时俱进,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馆藏资源数字化、材料收集网络化基础上的,一方面可通过构建科研档案网络归档平台,将科研文件材料在网络上运行办理完毕后及时归档,上传本单位内网平台;另一方面把不同载体的农业科研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结构有序的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库,在做好保密工作、注意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本单位范围内资源共享、实现档案检索、查询自动化,便捷利用,提高科研人员利用档案满意度[4]。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应从用户需求出发,按信息化建设要求,在推进档案数字化进程中,做到既重视传统纸质载体和内容资源的收集又重视新型载体的收集,构建一个门类齐全、内容丰富、载体多样的档案信息体系,把不同门类的档案合理有序地分类、编目、建立网络平台,组织上网数据和信息,开发档案信息在线查询系统,为用户适时查询档案信息资源,通过电子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和检索,提高档案信息处理能力和查找能力。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各单位应加大经费投入,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单位信息化建设规划,作为重点推进工作实施。实现从传统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跨越,也是服务科技创新的要求。3.5.1开发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切合农业科研档案归档实际应用的系统软件,实现网上档案归档、检索、统计以及部分原文阅读,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单位OA(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接以及OA系统中的电子文件在线归档。3.5.2馆藏各类档案文件进行数字化加工。完成馆藏各类档案文件扫描,建立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对利用频繁、重要的纸质档案建立全文数据库,同时建立照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库[5]。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形成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安全管理为保障、远程利用为目标的数字档案室体系。3.6改变服务方式,充分开发、利用、盘活档案资源利用是档案工作的生命力所在。做好档案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突出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改变坐等利用者上门查询为根据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实际需要对馆(室)藏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变“死档案”为可以适时利用的“活信息”。3.6.1编制功能互补的检索工具。编制全宗指南,为科学研究和工作查考提供所需档案线索,帮助档案人员熟悉档案内容,更好地开展档案的整理、鉴定、检索、提供利用、编研、对外宣传报导等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文书、科技、会计、音像、实物等不同门类档案编制案卷目录、全引目录、归档文件目录、分类目录、专题目录等不同形式、功能互补的检索工具[5]。3.6.2开展多种档案利用方式。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开展多种档案利用方式。拓展编研新形式,可以创新思路,与各研究所和相关部门联合编研《科技成果汇编》《专家录》《自主创新成果汇编》等编研材料;编写制作《周年》系列书籍、画册、宣传DVD等,对外宣传、推广应用成果、扩大单位影响力。在财力条件允许情况下建立档案利用新窗口———陈列室,可以利用馆藏图片、实物、电子翻书、视频等方式展示单位发展历程、科研成果、人物风貌等。3.6.3提供创新形式的的档案服务。在人们生活离不开手机、社交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如何将之引入档案实践,丰富档案服务形式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值得思考。现阶段应用社交媒体创新档案服务模式切实可行。以档案数字化信息化为基础,引入社交媒体可以提供新形式、多层次的档案服务内容,社交媒体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与交互功能提供了档案实体服务向网络服务转变的条件。它既能对现有服务进行变革,也能提供全新的服务形式。传统档案服务由人工提供借阅、检索、编研、咨询等,利用效率低,利用者满意度也低。引入微信等社交媒体可以利用广阔的查阅平台,利用者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根据需要提出查阅请求,在检索环节上可以增强即时互动性,提高用户满意度;在编研环节可以减低传统编研的出版成本,在编研过程中及时阶段性成果,及时获得用户反馈,接纳批评意见,增加了编研出版的开放和交互性,提高了编研的效率和质量;交互性社交媒体如QQ等的引入与查阅者实时互动交流,能及时为用户答疑解惑。另外社交媒体还能衍生出新的服务方式,如根据用户需求建立数据库,定期向利用者推送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或解决方案;智能终端APP在沟通交流和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可以引入档案实践,这些社交媒体的应用为手机用户利用档案提供了极大方便[6]。社交媒体具有巨大应用前景及影响力,引入档案实践后更能让受众了解农业科研档案,挖掘利用农业科研档案,体现农业科研档案的价值所在,从而以此为契机形成管好农业科研档案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良好氛围。

作者:韩千红 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裴翠娟,王双跃,王兴发.对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3):32-35.

[2]黄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构建与问题解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9):4921-4924.

[3]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A/OL].(1987-03-20)[2017-01-21].www.pkulaw.cn/fulltext_from.aspx?Gid=10052.

[4]郭秀萍.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策略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5):49-52.

科技管理研究范文5

在进行标准化运作之前,需要对科技行为的范围进行有效界定,研判其标准化对象的内核,仅对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事项进行标准化体系重构。鉴于科技管理具有行政法学意义上的行政行为属性,可借鉴行政行为的分类制度予以研析。

1.1科技行政行为的分类研究

通过对照《行政法》《行政许可法》等关于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科技管理和服务事务,尤其是针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职责和权限,对科技管理与服务行为的分类原则进行研究,分别按照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科技主管部门是否可以主动实施科技管理与服务行为、法律是否对科技管理与服务行为严格拘束、行为结果是否对行政相对人有利等4项维度对科技行政行为进行切分。在与标准化对象对接的过程中,按照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将科技行政行为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这种分类方式一方面符合行政法的要求,迎合职能部门的工作习惯,使构建的标准框架可有效融入已经建立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穷尽科技管理行为,保证标准体系的全覆盖,最终形成上海市科委科技管理与服务行为结构图(如图1所示)。

1.2科技行政行为的标准化对接

根据“标准化对象”的定义,“科技管理标准化对象”可以理解为“科技管理领域需要标准化的主题”,是科技管理领域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事物或活动。通过对科技管理领域重复性事物或活动制定标准,作为指导科技管理实践的依据,促使科技管理活动实现最佳秩序。可见,标准化对象并非涵盖上述科技行政行为的所有事项,具体分析如下。(1)科技行政立法建议及制定科技管理规范性文件等事项有《立法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予以规范和指引,要求和程序相对比较成熟,不需要另外制定相关标准。(2)科技规划及战略发展研究等内容具有时效性和创新性,难以形成成熟的路径和经验,难以用标准予以固化和优化。(3)其他具体行政行为,尽管有《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予以规范,但部分行为(尤其是科技服务行为)仍处于空白或灰色地带,急需标准进一步承接和细化。(4)除了上述行政行为,还有科技主管部门的内部管理行为,例如物质保障、评价考核等内容,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一部分,也应该纳入标准体系。综上,在科技行为分类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标准化对象的理念,明确了科技管理标准体系的范围和内涵,为构建标准体系提供了有效输入,确保标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用性。

2科技管理标准体系构建

2.1标准体系定位

2.1.1顶层设计,覆盖科技管理整体工作

标准体系具有系统性、前瞻性等要求,需要和业务职能有效对接和弥合,科技管理部门应当从提升科技管理效能为着手点,按照综合标准化思路进行一体化体系构建,从系统、结构和功能3个方面建立内在联系,横向上兼顾科技管理、科技服务、内部运维等工作职能;纵向上考虑项目立项、评审、验收、转化等流程,有利于更加清晰地划分科技管理的工作条线,为分步实施标准化工作提供依据。

2.1.2体系下沉,充分发挥标准的可操作性

科技管理标准并非运营在上海市科委一层,而是将末端延伸至具体操作部门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直接下沉到人员管理、硬件配置、信息化建设、工作流程、评价改进等层面。标准一方面作为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一方面也是下级履行上级工作安排的操作手册,同时也是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互作用下的产物,标准的细致程度要求标准体系必须满足基层实际需求。

2.1.3扩展升级,不断适应工作发展需求

科技管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时效性,须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市场的价值取向,为了保证标准体系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一是体系的开放性,在整合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等主要工作职能的同时为其他工作条线预留接口和空间;二是结构的灵活性,体系的框架、构成、位置和内在联系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进行调整;三是体系的扩展性,在每一个业务条块中都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增添标准,有效对接新标准的接入;四是内容的前瞻性,标准内容不应囿于当下的工作流程,对现有的工作进行固化,而应在体系设计和标准制定时考虑标准的引领性,有效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

2.2标准体系构建依据

2.2.1标准体系常用模式说明

标准体系并无完全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按照不同的工作目标、适用主体和业务内容,标准体系可大致分为集成模式、板块模式、简易模式和作业序列模式四类,前三类分别由GB/T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GB/T15496~15498《企业标准体系》予以规范,适用于大规模工业企业、实施过专业管理体系的组织及传统制造业企业;作业序列模式由GB/T24421.1~24421.4《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予以规范,适用于各类型、各行业服务组织。

2.2.2科技管理标准体系模式

构建科技管理标准体系,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科技管理工作的性质、权属、职能等决定了它的社会管理属性,其工作要点、目标、运行管理模式与制造业企业存在明显差异,不适宜从技术、管理和工作这样的维度进行体系构建;二是出于强化管理和服务的工作需求,按照GB/T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构建由基础标准(导则、术语、分类及代码)与专用标准(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科技支撑系统及监督与改进)组成的标准体系,满足目标明确、全面成套、层次适当、划分清楚的体系要求;三是不拘泥于标准体系的现有架构,可以根据实际业务和工作需要进行调整和升级,例如在开展标准化试点时可结合GB/T24421系列标准的要求予以变形和适用。

2.3科技管理标准体系分析

在对科技行政行为进行分类以及科技管理标准化对象、内涵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科技管理与服务的特点,构建了上海科技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上海科技管理标准体系框架由科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和科技管理标准共同构成,二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图2中最上层所列的“科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对科技管理标准体系具有指导关系。标准框架分为基础标准、专用标准两个层次。

2.3.1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是科技管理工作实践中应遵循的一些通用性的标准,包括导则、术语、分类及代码3个部分。

2.3.2专用标准

专用标准对科技管理、科技服务、科技支撑系统、监督与改进等4个部分科技管理标准化对象提出具体的标准化要求,实现程序性和管理性要求。

3科技管理标准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

3.1标准体系与法律体系的关系

标准体系有GB/T13016、GB/T13017、GB/T15496~15498、GB/T24421.1~24421.4等一系列专门的标准予以引导,体系本身和内部子体系乃至各项标准之间有非常丰富且科学的联结,体系自我修复和提升的空间较大;而法律体系由于法律位阶、内容侧重、制定程序等因素,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较难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趋势。其次,标准体系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运作,本身满足了法律法规的各项要求,在追求最佳秩序和效益的同时补充法律体系的空白,反哺法律体系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体现。最后,科技管理涉及管理程序和步骤等方面的塑造和引导,单凭法律法规很难将其固化,科技管理需要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共同支撑。例如科技评价方面,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了《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我国了GB/T22900-2009《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国家标准,二者共同对科技评价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支撑。科技管理标准是集科学性、技术性和经验性于一身的柔性规则,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可借助标准化手段,从技术和操作层面对科技管理进行细化和拓展。

3.2标准体系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关于科技管理工作,科委等相关部门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规范和制度(包括内部适用的制度、手册等),经过书面研究和实地调研,发现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若干问题:一是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同时开展,制度体系的构建依赖于职能部门的划分,与部门条线相重合,没有以业务工作为主体,割裂了工作的流程设置;二是制度体系颗粒度不均,部分制度细小而琐碎,部分制度却“大而全”,包含了若干事项,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需要进行拆分和梳理。标准体系从顶层设计出发,按照工作内容为主线,打破了职能处室的划分,避免工作中出现推诿、空缺或重叠等情况;另外,由于标准遵循“一事一议”的研制规则,保证其体量和颗粒度的均衡,在实际工作中更具有可操作性,也利于考核评估工作的具体开展。

3.3标准体系构建的方法和技巧

标准体系构建除了按照上述相关标准的要求,还应结合标准化主体的属性和工作特征,例如:上海市科委在开展标准化工作时,明确了以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为主要标准化对象的工作思路,以标准化手段促进工作效能的提升,充分发挥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引领的保障和示范作用。故在标准体系的边界做了大量研究,结合法学、管理学和标准化学科的研究思路,保证标准体系满足顶层设计的需求,也符合基层工作实际操作的要求;与此同时,标准体系更强调“小而精”的实用精神,摈弃了以往“大而全”的体系构建思路,标准体系和现有的法律体系及制度体系相融合,提升了组织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接受程度,也为今后标准明细表的编制及标准的实施奠定了“一张皮、一层网”的指导思想。

作者:韩晶 晏绍庆 康俊生 单位: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牛盼强.上海产业知识基础与制度协调研究——基于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J].科学学研究,2016,6.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五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79.

潘教峰,张凤.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引领未来创新发展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8.

科技管理研究范文6

[关键词] 财务管理环境高科技企业完善措施

一、高科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及现状

财务管理环境是对财务管理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合。它既包括宏观的理财环境,也包括微观的理财环境。其中宏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环境;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生产、销售和采购方式等。影响我国高科技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既有宏观方面也有微观方面,各种因素互为条件,互相制约。

1.高科技企业宏观财务管理环境现状

(1)科技基础研究薄弱。我国每年在R&D(研究与开发)经费中用于基础性研究的比例仅为6%.科技基础研究是科技的持续发展的基础,科技基础研究薄弱,会使我国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后劲不足。而在美国,近十年来,美国政府的R&D经费支出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克林顿政府时期,1993年~1996年研究与开发费用约2900亿美元,1998年R&D经费预算为750亿美元,加上私人的投资,美国目前人均R&D经费约500美元。正是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为美国保持科技世界领先地位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2)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我国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靠政府的科技拨款,银行信贷和企业自筹。如今,政府拨款能力有限;普通银行信贷又不愿承担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而企业较小的有形资产也无法满足抵押的要求;大多高科技企业本身较难满足主板市场较高的上市要求,无法通过现有的证券市场融资。这样,我国高科技企业可融通的资金主要是从银行获得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由于发展所需的资金短缺,已经极大地限制了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3)现行科研体制与时展严重脱节。具体表现在科技开发和创新的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速度慢,转化质量不高。现行科研体制将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与企业截然分开,这显然是对前者科研能力的极大浪费,使科研成果不能很快的转化为生产力。

2.高科技企业微观财务管理环境现状

(1)高科技企业普遍缺乏持续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的。高科技企业的超额利润往往来源于企业产品所含科学技术知识的垄断性、排它性和先进性。但这种排他性、先进性只可能存在与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先进技术一段时间后就变得不先进了。而我国很多中小高科技企业在发展初期就没有很好地注意持续创新能力的投入,仅靠一项技术闯天下,最终只能是昙花一现。

(2)对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科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混乱,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没有制订或实施完善的资产控制制度、项目评估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必然导致财务决策的失误。巨人集团因追求多元化经营,以超过其资金实力十几倍规模投资于一个自己生疏而且资金周转周期长的房地产行业,使公司有限的财务资源被冻结,从而使公司的资金周转困难。而且巨人集团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建设,却未向银行申请任何贷款,不仅使企业白白浪费了合理利用财务杠杆而给企业带来杠杆效益的机会,而且也使企业因放弃举债而承担高额的资本成本,最后使企业陷入难以自拔的财务困境。

(3)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对于企业而言,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只是第一步。成功的将产品卖出去,才是最终的目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我国目前有一些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科技含量高、性能价格比优,但由于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差而发生滞销。

(4)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高科技企业生存的一大难题。当前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相互挖人才的情况屡见不鲜。科技人才的流失,特别是关键人才的流失,不仅使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付诸东流,而且本企业的核心技术也将被带走,企业的竞争力荡然无存。

二、完善高科技企业财务管理环境

1.完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

(1)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依托的财税政策机制。有明确系统科学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宏观目标和产业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财税政策与之协调、配合,体现国家高科技企业发展方向和领域。政府通过财税政策向市场传递信号,由市场引导企业,使企业投资行为能够按照导向进行,形成“政府――市场――企业”这种有效的高科技产业财税政策机制。

(2)加大财政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力度。财税政策虽然对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给予一定的支持的优惠,对企业技术开发的新产品带来的利润予以税收减免,但只是一种事后鼓励。然而在企业创建、技术开发阶段,企业投入大,开发时间长,承担很大的风险,而财税并无实质性的支持,更没考虑到开发过程的失败和具有外溢性创新成果的财政补贴。因而,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受到很大制约。在振兴国家财政的同时,还要转换财政职能,按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调整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技术与发展,特别是基础研究开发费用支出的优先增长。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对符合科技产业政策的企业产品实行保护性购买政策,利用“政府购买”从需求上拉动企业发展,有时效果要比财政直接资助作用大的多。

(3)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不仅可以给创建时期的高科技企业带来发展急需的资金,同时为高科技企业提供先进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运作经验。高科技企业的创业家们通常缺乏管理企业的经验。风险投资家参与高科技企业的管理,协助策划后续融资,帮助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市场营销计划,监控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有效的利用风险资本投资家的专长、经验和公共关系,帮助高科技企业顺利发展。政府应建立一个健全的政策扶植体系,激励风险投资的发展。另外还应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开辟风险投资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和良好的退出机制。现在,我国正在加快推出“创业板”,“创业板”的推出不仅可以弥补风险投资无法满足进入扩张高科技企业的融资要求,而且为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开辟了新的路径。

(4)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改革现行科研机制。政府应采取一切措施,确保高科技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立法部门与执法部门应通力配合。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产权的表现形式也是让人眼花缭乱。立法部门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可能使执法部门有法可依,不让一些违法分子钻法律空子。以院校或研究机构为科技源,发挥学、研、产结合的优势,开发一些尖端化,易于产业化的高科技项目,将有利于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速度慢,转化质量不高的问题。从财税角度看,可以扩大税收规模,增强政府财力,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政府应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有效科研机制。

2.完善微观财务管理环境

(1)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现代企业通常是以公司的形式出现,因此企业治理也叫公司治理。它研究的是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规定他们之间的制度安排。随着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加上风险投资者的介入,创业者开始聘用职业经理,以及以后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后,高科技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必须妥善地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2)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接受、利用、加工、创造信息员工,在企业的财富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视知识技术为生命的高科技企业来说,具有丰富知识技术的人才显得更为重要。按照我国1991年由国家科委颁布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规定,高科技人员在高科技企业中,其比例至少是60%以上。要想吸引人才,首先应做到稳定人才,特别是要留住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关键人才。具体可以用“股票期权”、“年薪制”、“利润分成制”等激励机制,激励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和科技人员,使他们感到企业的利益与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科技管理研究范文7

【关键词】项目管理方法;企业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战略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对于一个科技创新主体来说,科技创新的每一个成果都其智力资源的结晶,为其自身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上的各个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都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承担着创新性科技成果研发的任务。一个新的科技成果的诞生是建立在科技项目申报的基础之上,科技项目申报就如同一个桥梁,使政府和创新主体二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的紧密。对于一个科技创新的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拥有大量的智力资源优势和体制支持是基本条件。另外政府对科技创新主体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也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相对于其它科技创新主体来说,其管理机制更加灵活,在科技创新一体化方面也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1、科技创新在项目管理中的意义

现代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新的方向,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是针对社会活动中的各个项目而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项目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各个科研项目数量的激增,对项目的管理也更加复杂。科技的创新促进了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实施者为了实现管理和科技发展相适应,加大了在项目管理的研究上的各方面的投入,对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各高科技项目的开发研究,使得项目管理面临着更新的挑战,为项目管理增添压力的同时也促进项目管理不断创新和发展。

2、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的提高,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投入也加大了力度。因为政府的支持不仅包括政策上的引导还有资金的投入,个别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出现虚报科技项目套取资金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损失,也干扰了政府在科技发展方面的管理决策。在企业申报科技项目的类型上也有重复的现象存在。很多企业申报的课题项目具有趋同现象,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雷同,在个别企业内部,也有新申报的项目和曾经申报的项目雷同的现象存在。此种问题不仅对科研经费造成重复浪费,对于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也有负面的影响。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应该对于申报企业进行严格的资质认定,对于企业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排查。同时对于研发的整个过程进行适当的监督检查,加强资金在项目的利用合理性方面的监管,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另外,政府要加强企业申报项目的引导,使之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对于技术水平落后的行业领域,政府要引导企业在项目申报上加大力度,对于此方面的项目,政府可适当放宽政策,加大科研资金的支持力度。

3、企业科技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

3.1合作创新战略

合作创新战略是指加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联合创新,是项目管理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以合作为基础,资源互补为条件,创新为目标的一种创新方式。企业相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其技术能力基础比较差,创新的能力有限,如果单凭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来进行科技的创新需要的周期较长,而且对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来说,在短时间内加以提高难度较大。而在创新资源的分配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却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果企业、高校、科研院校三者各行其是,对于企业来说,其创新性不能及时的满足市场需求;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研究和开发与市场需求相脱离,创新不能及时的取得市场效应,造成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相脱节。合作创新战略正是对创新资源的优化合理的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使创新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很好的解决了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合作创新战略将科技发展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使科技创新满足市场的需求,弥补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不足。将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不仅是创新成本得以降低,创新周期得以缩短,同时也使创新向更高级别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2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战略作为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方法,将企业的整体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首先,企业的对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加以利用,建立功能齐全,操作简单的企业信息系统。其次,企业将地域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使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再次,企业要将现代先进的信息网络手段充分加以利用,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积极引入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最后,政府要充分认识自身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重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信息网络不仅要在企业中建立和完善,更要在全社会进行信息网络知识的应用和推广,重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信息网络的社会化发展,形成多行业多格局的信息化网络工程。另外,做好建立科技传播平台,提高全民科技认识。

3.3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前进性突破,是原有科学技术的更高层次的提高。自主创新也是企业具有核心技术水平的体现,是企业科技能力的评价指标。企业的自主创新首先要有大量的资金提供物质支持,其次要有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提供技术支持,还要有具有高管理能力的管理团队给予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以重点突破为原则,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注重成型技术向生产上的转化,注重各领域高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开发,带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发展

科技管理研究范文8

关键词:项目项目管理科技计划制度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我国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政府在1995年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6年初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划纲要》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与部署,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此,国家将进一步强化对科技的投入,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承诺,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地方和企业也都要增加科技,在这种形势下,科技管理工作必须引入改革和创新的机制和模式,使科技管理工作真正能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用好科技投入,创造更高效益。为此,改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保证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项目科委”曾成为人们广泛抨击的一种现象,其直义是科技管理部门不应该抓项目。这种舆论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介入和干预竞争性行业领域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然而,笼统否定科技管理部门抓项目,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规划、计划、项目分别是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目标不同层次的任务,规划为未来发展确定方向——计划针对方向实施任务分解——项目使计划目标具体落实。项目与宏观战略并不相悖,“十五”期间确定的12个重大专项,以及这次《规划纲要》中确定的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重大专项更是界定清晰的大项目,都是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载体。澄清对项目的认识,并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将是实现《规划纲要》的重要基础。

一、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再认识

对科技管理部门来说,“项目”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数十年科技管理部门上上下下都在抓项目,“报项目”、“跑项目”、“上项目”、“策划项目”、“评审项目”、“安排项目”、“检查项目”、“验收项目”是每个工作人员耳熟能详的业务,但从项目管理职业化角度看,许多人对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内涵、特征和规律还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项目和项目管理是一套系统知识体系。近代项目管理学科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应用于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项目管理”风靡全球。在国际上和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技术改造、科研开发乃至体制改革、政策研究等诸多领域。许多国家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以及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都在应用“项目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开发工作。目前“项目管理”在中国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已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根据各国专家多年研究,概要而言,“项目——是创造独特产品、服务或其他成果的一次性工作任务。”,“项目管理——是为了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从开始创意到结果完成,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的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在这个项目管理过程中派生运用许许多多的管理知识和技术的集合”。根据这些概念特性,可延伸展开许多新的认识、理念和管理技术,如:项目生命周期和阶段性,项目干系人,相关知识领域和技术方法,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与信息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和整合管理等等。现代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不仅是一套理论描述和数学规划,它是着眼实际运用的一套系统知识体系,组织实践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项目是战略成功的基石。不论国外或国内,任何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实施和创新活动,都是以项目为载体形式进行的,执行好每个项目,保证其成功,就保证了总体战略的成功。目前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部署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先做深入研究,再编制《规划纲要》,而后凝练和论证重大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废或缺失,都将导致宏观战略目标半途而废。据国外信息,“战略有效制定出来后,得以有效执行的不到10%”,“72%的CEO相信执行战略比制定一个好的战略更难”,“大多数案例真正的问题不是战略不好,而是执行不到位”.项目是规划成功的基石,项目执行“不是简单的战术问题,而是一套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的方式来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是一门将战略与实际、人员与流程相结合,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学问。”这是一个很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忽视的结果导致许多的战略计划失败。

项目是政府提供公共货物和服务的载体。政府也是通过项目的投资和实施,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产品。根据经济学关于公共物品的理论和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在市场机制下,政府不介入竞争性和排他性的行业领域,政府通过制定规则,创造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调动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活力与效率。在市场调控领域之外,有关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和社会领域,是政府投资的重点。这些领域有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以及公共信息,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建设等,这些领域的建设目标都是通过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实施而得以实现的。

公共物品的生产过程与私人物品有同样的经济规律特点,政府必须对生产成本和效率进行核算,使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资产生应有的效果。因此,加强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管理,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2004年7月《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这是我国行政管理走向市场机制的一个重大进步。《决定》在减少政府对企业项目干预的同时,提出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对政府投资行为规范、制约的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等。科技计划是政府投资项目的重要内容,加强科技计划的实施管理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科技计划与“项目”和“项目管理”

自1983年“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出台,标志了我国科技计划体系新的发展里程碑,之后的22年中,伴随着不同时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陆续出台了多个科技计划.在各科技计划之下,管理框架有所不同。例如,科技攻关计划是按照项目、课题、专题三个层次管理,863计划是按照领域、主题、专题三个层次管理,973计划则是按照项目和课题两个层次管理,而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一般只设立一个项目管理层次。这些管理层次的设立,目的都是把该项科技计划的大目标进行逐级分解至可评价检测的具体实施的项目。从各个科技计划的管理格局可见,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大体通过两类层次,一类是宏观项目层次,即针对不同的战略目标设立不同的科技计划,本文称为“计划层”。另一个是微观项目层次,即以主题、专题、项目、课题这类名称为代表的具体的研究开发项目,本文称为“课题层”。

“课题层”项目一般目标局限,投入和建设规模较小,对这一层次的项目采取“项目管理”方法似乎不难理解,但对于一个整体的科技计划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并由此认识延伸,对各科技计划按照“项目管理”方法去进行管理,是一个令人有些困惑的问题。如果我们摆脱对“项目”一词的狭义字面的认识,从“项目”的属性和科技计划的特点加以分析,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近代项目管理学的定义,项目类的工作有几个重要属性。目标的确定性:项目有明确的目标性:这些目标包括有时间目标、成果目标和其他预定的目标要求。当原项目目标发生实质变化,将形成另一个新的项目。一次性:项目有确定的起点和终点,没有完全可以照搬的先例,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复制。独特性:每个项目提供的成果有自身特点,都是独一无二的。活动的整体性:项目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互相联系的,协调并进,构成整体。开发与实施的渐进性:每个项目开发没有可复制的模式,即使有可参照、借鉴的模式,也需逐步补充、修改、完善,其开发过程必然是渐进性的。组织的临时性与开放型:项目组织没有严格边界,根据项目进展需要,人数、成员、职责不断变化,项目结束时团队解散。近代项目管理学也指出,有些“项目”以不同的名称描述,例如“计划”、“工程”等等,因为他们都具备上面所说的“项目”的特性,“计划”则一般是一组互相协调管理的“项目”.我国现行的各类科技计划完全具备“项目”的几个基本特征。

从“目标确定性”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之初出台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计划经济背景下作为指令性计划,着重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性和共性的技术问题,对我国主要产业的技术发展和结构调整起到引导作用,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整体水平。为跟踪、赶超国际先进技术发展,推出了“863计划”,促进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为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推出了“973计划”,培育和支持重大发明和发现,攀登科学高峰。为实现“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进步”的目标,陆续推出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产业化环境的科技计划。可见,每个科技计划,都有自己确定的目标,符合“目标确定性”特点。

从“一次性”的角度看,每个科技计划地提出和设立都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要求,因此科技计划的任务都不是永久持续不变要做的事情,一旦预定的目标达到,一个科技计划的使命就结束了。然而“一次性”并不限定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长短,一个“课题层”项目的目标可能需要一个相对短的时间阶段,比如1—5年。而一个“计划层”项目的目标实现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比如5年或10年,或许更长一些。国际上也有把这类项目归类为“长期项目(long-TermProject)”,表明实现其目标需要较长时间。科技计划大致属于这一类的项目,从“独特性”的角度看,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都是从事探索性的工作,没有可复制的成果和开发研究模式,必然符合“独特性”的特点。

从“渐进性”的角度看,由于科学研发项目的目标不是能够完全可以预测的,风险度较大,进度难以把握,在各种条件和人为努力都满足的情况下,项目目标实现,以成功而结束。否则也可能由于失败而终止项目。科技计划必须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每个阶段实际执行情况和预期目标的对比,不断调整管理措施,逐步实现向预期目标的逼近。因此“渐进性”是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特点。

从“整体性”和“开放性”角度看,因为科技要素渗透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科技计划必须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才能得以实施,现行的各项科技计划都是在跨部门的统一协调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联合部门、地方、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同进行的。因此“整体性”和“开放性”是科技计划必然的选择。

由此看来,我国现行科技计划符合项目类工作的属性,是更高层面、更大范围的“项目”,在国际上也把这类项目归类为“伞形项目(UmbrellaProject)”,其含义是将宏观目标一致的项目组合比作一把伞,在其之下覆盖多个分项目,进行统一模式管理。国外这类项目有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世界银行实施管理的“消耗臭氧层物质整体淘汰计划”等。

上面分析说明了科技计划以及科技计划项目虽然层次不同,涵盖范围和目标有所不同,但都同样具备“目标确定性”、“独特性”、“一次性”等项目属性。既然同是“项目”,就可以同样采用“项目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问题探讨

近年来国家科技管理部门一直在探索科技计划的改革与创新之路,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如《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投标工作资格认定暂行办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技评估暂行办法》、《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关于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但是以“项目管理”的思路看,我国现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从观念到措施都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1、没有“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和制度

任何机构都有常规性工作和一次性工作。项目类工作是一次性工作,要经历从创意开始到结果完成的一个过程,称为项目生命周期。项目生命周期一般包括:项目准备——项目启动——项目实施——项目收尾等不同阶段。“生命周期”的概念起到了两个重要作用,其一按照“生命周期”建立项目管理流程制度和程序,保证了项目管理完整有序进行;其二通过科学完整的项目逻辑设计方法,对每个阶段的工作都要提出详细的内容,并做出具体化、量化的设计,使项目实施和管理人员能够检查和评估每个阶段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保证了项目执行和管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与目标的拟合性。

对于“课题层”的项目,现行科技计划的项目管理没有按项目生命周期的规律明确划分阶段性,在管理上也没有遵循该规律的具体操作要求和制度规定,在项目设计上缺乏针对各个阶段的刚性的检查评价尺度。按项目一般规律,在不同阶段,项目投入曲线如图3.项目的实施阶段是人、财、物投入最大,历时最长的阶段。而目前的管理恰恰忽略了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放在项目前期管理,把项目管理狭义的理解为评审、立项,一旦项目列入计划,即大功告成,忽略对项目的全周期、系统性管理,立项后的管理投入大大减少,形成“重立项、轻管理”、“虎头蛇尾”的弊病。

对于“计划层”的项目管理,没有遵照“项目生命周期”的客观规律。多数科技计划出台之后,都没有制定明确的完成时间表,即何时达到计划目标,何时结束。这样导致的管理问题是:科技计划“只生不死”,越来越多,不得不实行捆绑管理.在这里必须解决一个重要的概念问题,即一项科技管理工作究竟是常规类的工作还是项目类的工作?前文已经分析了科技计划是项目类的工作,既然如此,不按“生命周期”属性管理,就使科技计划变成没有终结目标和阶段目标约束的常规性工作,最终目标总是处于弹性化状态,就很难对其阶段性任务目标实施控制和管理。

2、缺乏项目干系人概念和干系人错位

项目干系人是指项目参与人和其利益受到该项目影响(受益或受损)的个人和组织。每个项目都是一个特定人群的活动,不同的项目,有不相同的参与人,在每个项目中不同的干系人都是具有不同利益取向的个体,他们对项目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他们关注的问题相差甚远,甚至是互相冲突的。理顺项目干系人关系,才能在项目执行中形成互相制约,良性互动的关系。

现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如攻关计划主要依托各行政部门管理,863和973计划主要依托专家管理。而在实际执行当中,不管哪种模式,每个项目都必须有一组专职管理人员从事项目管理,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从事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是对谁负责,代表哪一方的利益。在中国现实国情下,计划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交织在一起,项目委托方和项目承担方的项目管理机构交织在一起,部门利益、院所利益交织在一起,由于缺乏项目干系人概念,在这样复杂的局面中,许多项目管理实体混淆了位置,“裁判员当了运动员”,或是“运动员当了裁判员”,导致了责任和义务的混淆,增加了项目协调的复杂性,加大了项目管理成本,降低了项目管理效率。

3、缺乏训练有素的职业项目经理人

所有的项目管理要求,必须落实到人才能真正实现,配备合适的管理人员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论是项目委托方还是承担方,都要产生大量人财物的调配和协调,每个方面(也即项目干系人)都要有自己的管理人员,在自己明确的责任范围内,管理协调好项目的有关活动。

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出台不少“办法”和“规定”,如果没有一批训练有素的项目管理人员队伍去把握,去执行,一些制度要求就成为“纸上谈兵”。项目管理本身是一门专业,世界银行的项目经理至少有硕士学位,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培训,增加实践的技能和技巧。目前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缺少这样一批专业人才队伍,现行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数没有经过项目管理专业训练,不掌握项目管理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不懂职业经理人的道德准则。此外,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授权不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多依托行政机构,以行政的管理模式代替了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没有指定任务和责任明确的专职项目经理,管理主体动态化,使得各项管理要求和任务目标难以得到有效地执行和监督。

4、采购管理欠规范

采购管理是项目管理知识领域和技术方法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对项目执行中需要通过购买从外部获得各类资源的管理过程。采购的内容有设备和服务等各种形式的资源。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项目采购规划,采购的准备,合同管理,合同收尾。所用的技术方法有采购需求分析,合同类型选择,选择供方,加权选择体系,独立估算,合同谈判,合同变更控制系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的实施,政府采购工作日益走向法制化道路,科技开发计划项目的申报,相关科技发展的研究项目,都属于政府采购范畴。“九五”之后,在科技项目管理中也陆续颁布了《科技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越来越多地采用公开招投标方法,体现了科技管理的机制创新。但是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则仍有欠缺和不规范之处,如:项目申报和招投标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渠道少,时间短,实际操作性差;申报/投标渠道以行政管理系统为主,没有对非国有机构全面开放。信息获取不对称,缺乏充分竞争的采购制度,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是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

“十五”以来,科技部注重了宏观战略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科技发展思路,如“12个重大科技专项”、“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中介机构建设”、“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如这些工作能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更为严谨更科学的设计和组织管理,将会减少漏洞,提高效率,取得更加出色的成就。

国际上在各类项目实施中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已成潮流。国内最早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是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鲁布革水电站项目,1984年在国内首先采用国际招标,推行项目管理,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造价,取得明显经济效益。此后,“项目管理”在水利、建筑、化工等领域大量应用。近年来项目管理在国内已经延伸到更为广泛的领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教育部211工程建设、2008年奥运会筹备组织工作,北京市政府的“实事”工程,都开始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项目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从市场机制发展的趋势看,项目管理走向职业化是必然的方向。

与其他一些行业的应用进展情况相比,目前在科技计划中采用“项目管理”的情况还不尽人意,尽管科技计划项目的探索性特点使其不同于一般性的建设项目,但它也有确定目标,通过采用“项目管理”方法,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一丝不苟的管理,只能更有效地贴近目标,实现目标,提高项目成功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科研开发领域采用“项目管理”方法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它的成功证明科研开发项目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随着科技发展规划日近完成,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创新也成为日近紧迫的任务,根据国内外经验,采用“项目管理”方法是一项极为有效的措施。但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技术,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可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改善的办法,推进“项目管理”方法的实施:

一是把“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作为一项要求,列入科技计划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中,给予正式“名分”,为进一步的制度创新奠定基础;

二是在科技计划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中提出职业项目管理人概念和要求,并对现有项目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化培训。通过培训,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的项目经理人队伍后,再逐步建立认证、选拔、聘用、评估等制度。随着项目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分工的细化,必将促进相应的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

三是在一些易于操作的节点,先局部采用一些“项目管理”技术方法,比如目前在项目前期设计阶段国际常用的“逻辑设计表”是一个比较好的技术方法,使用这一方法,保证项目设计的全局性、逻辑衔接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在科技计划中引入充分竞争的采购制度,扩大“准入门栏”,逐步规范化,使更广泛的科技机构(包括民办、个体私营机构等)参与科技计划申报与投标,增强科技计划项目的活力和效率效益;

五是建立协调、共享、公开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使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和管理进程能在一个共享平台查询,实现总体平衡的管理控制。

以上措施仅仅是一些初步思路,每个措施的实现,都必须按照“项目管理”的方法,步步深入,层层细化,逻辑协调,才能最终成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注:

1.文中凡以引号标注的“项目管理”均代表由近代项目管理学科提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2.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基础隆研究重大项目、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973计划、科技兴贸行动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及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科研院所研究开发专项、大学科技园、西部开发重大专项、奥运科技专项、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三峡移民科技开发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星火富民工程、科技强县专项行动等等。

科技管理研究范文9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创新保险;保险管理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创新,要让科技引领发展、创新推动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力量就是高科技企业,只有高科技企业形成一股种类多、实力强的创新队伍,我国才能真正形成创新大国,让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在鼓励创新、发展高科技企业的路途上,面临着很多不确定风险和可见的危机,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问题、预判风险、破除障碍,这样才能服务高科技企业,推动创新中国大战略向前不断迈进。观察可见,近年来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保险公司在内的众多组织机构都在研究和推动高科技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尤其竞相从不同角度和业务方向入手来推动高科技企业保险工作,这己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整体看目前的工作力度不够、工作方向偏窄,需要研发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风险解决方案。下面,笔者就以工作实践为基础,阐述高科技企业如何开展保险管理工作,尤其是剖析其中的问题,从而能够寻找到有效的对策。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概述和科技保险发展现状

科技保险是指为了规避科技研发生产中的风险而设置的保险,其服务对象是高科技企业。因此要解析科技保险,必须对高科技企业进行阐述。根据2008年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解释,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密集度”和一个“复杂度”,即:对研发费用的投入是密集度的,各类高科技人员的知识是高密集度的,以及高科技企业的产品技术是复杂度的。在不断的产业调整中,高科技企业也在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即如何识别和控制科技风险,这种风险既来源于企业创立、产品研发、费用控制等企业内部一系列流程,也来源于市场营销、知识产权保护等外部的市场和知识竞争。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科技保险的发展是艰辛的,也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一是在政策环境方面,近年来国家科技部和中国保监会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保险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06]129号)、《关于确定第一批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7]427号)等政策,为科技保险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在实践实务中,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在多个城市(区)进行保险试点,推动了进一步的发展。三是在资金规模上,截止目前,保费已经超过百亿规模,保额突破千亿规模,收益和参加保险的高科技企业己经突破万家,可以说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科技保险的条件,并且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更加喜人的效果。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概况

目前,高科技企业面临的风险点从战略、运作、政策和法律、财务及灾害等5个方面综合考察,可以概况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在无形资产上最容易受到威胁。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大都是知识密集型产品,无形的服务更多一些、无形的资产更多一点,比如对于信息产业企业来说,可能一个企业就是几间办公室和多台电脑,但是其数据是高价值的、程序等是核心机密,因此保护起来更加有难度。二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研发风险最大,关系到企业成败。研发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风险的核心存在之处,要想运营好高科技企业,必须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市场化过程中不断识别风险、化解风险。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风险为例,其中就可以分为研发失败、市场竞争者或替代品的存在导致产品市场化不成功、产品技术过时或者过于超前导致产品市场化不成功、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等不同风险点。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保险需求主要特点是:一是标的的无形性,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是生产知识的,产品一般具有无形性特征,比如知识产权就是无形资产。而且在研发、影响等过程中,很多风险来源于责任风险,比如环境污染责任、过失疏忽责任等,以及一部分影响企业的风险也是无形的,比如黑客病毒侵害等。因此这给保险公司涉及险种带来一定困难,在费率制定、定损技术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二是保险需求具有多样性特征,比如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态有8类,覆盖了生物科技、新材料等,每个种类的企业都有不同的风险保护诉求。甚至在一些前沿产业中,其风险的前卫性让企业自身都不能完全掌握,更不用说让保险公司来设计保险产品了,比如网络攻击风险很难评估,如何评估损失也是一大难题。总之,全面探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和保险发展情况,可以明显发现科技保险存在的问题:一是投保率较低,大部分高科技企业没有购买相关产业方面的保险,或者换句话说,一些企业甚至找不到相关的险种来投保。二是对科技保险缺乏认识,无论是保险公司还是高科技企业大多缺乏相关认识,对科技部、保监会的相关政策缺乏了解和掌握,这当然也有科技保险启动较晚、发展较慢有关系。三是配套服务缺乏,比如在理赔阶段,如何定损是很大的难题,专业性强、风险识别过程复杂,都是难题。四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保险机制整体设计思路上有待创新。目前一些面世的保险产品往往保障单一,不是多险种、多年期的组合,适用性不强,还有存在无法满足特定行业需求的保险问题。

三、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进行管理服务的建议对策

一是加大科技保险建设体系的力度,完善相关险种。国外很多高科技企业保险可以为我所用,值得借鉴,比如一些成熟的险种可以直接搬到国内使用,如利润损失险、公众责任险、雇员忠诚保证保险等。另外,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特色和发展阶段,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具体需求,研发专门的为知识产权技术转让而设计的知识产权成果转让保险等,从而可以更加丰富科技保险的种类。

二是加强企业、政府等职能部门合作。在发展创新产业过程中,政府、企业都有同样的责任,因此双方要加强合作,共同面对风险和挑战,从而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政府应该做好服务工作,建立协调机制,形成风险识别、控制体系,解决保险公司、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难题,比如在贷款风险化解中,政府可以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进行资金支持,对企业贷款进行支持,从而有效缓解企业的保险压力。

三是积极创新适合高新技术企业需求的新险种。针对高科技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特殊需求,需要开发一些新的保险产品,如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网络保险等,以及针对某些行业的责任保险(如针一对软件设计行业的过失与疏忽保险)等。

四是为有条件且有需求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揽子保险解决方案。国外一些保险公司已经能够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一揽子的保险解决方案,我国保险公司和政府监管服务部门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案,比如可以将财产险(财产保险一切险/财产保险综合险等)、公众责任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等设为基本险种,将产品研发责任保险、质量保证保险、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雇主责任险、产品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设为可选险种,根据各个企业的需要自行选择投保。这种需求预料可以得到相关高科技企业的优先选择。

四、结语

总之,高科技企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是复杂系统的工程,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层面都存在很多的待研究和改善之处,可以想见的是,如果能够全面推广高科技企业保险,定能对科技创新有所推动,从而丰富我国保险种类、为高科技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笔者也希望这天早日来临。

参考文献:

[1]曹国华,蔡永清.基于政府补贴行为的科技保险参与主体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保险研究.2010(05).

[2]楼新明.大力发展科技保险业为自主创新保驾护航——加快发展我省科技保险的对策研究[J].今日科技.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