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前卫生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5-26 15:29:26

学前卫生学论文

学前卫生学论文范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监测对象为如东县所有学校食堂,包括职业中学和幼儿园食堂。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部分学校食堂进行卫生监督检查。

1.2 方法

采用卫生许可和经常性卫生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学校食堂卫生状况进行监督监测。创建文明城市前后监督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由县卫生监督所专业人员现场调查并具体负责填写,内容包括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及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情况、卫生设施、消毒后餐具合格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138家学校食堂,其中高级中学18家、初级中学30家、小学59家、幼儿园31家。创建文明城市前卫生许可证持有率为67.39%(93/138),创建文明城市后为89.85%(124/138)。各级学校食堂在创建文明城市前后卫生许可证持有率及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均显著提高(表1、表2)。

2.2 基本卫生情况

138家学校食堂创建文明城市前有防蝇、防鼠、防尘“三防”设施齐全的有102家,创建文明城市后有127家,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3,P<0.001)。

2.3 餐具消毒效果监测情况

对学校食堂餐具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创建文明城市前监测1 380件,合格1032件,合格率为74.78%,创建文明城市后监测2 078件,合格1 721件,合格率为82.82%。经分析创建文明城市前后消毒餐具合格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创建文明城市后消毒餐具合格率高级中学(99.15%)、初级中学(80.26%)、小学食堂(82.82%),均比创建文明城市前高级中学(89.83%)、初级中学(73.86%)、小学(67.36%)有明显提高,经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如东县以“告别陋习,讲究卫生,倡导文明”为主题,创建省级文明城市,2006年成功成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前后各级学校食堂基本状况监测,结果显示,创建文明城市后学校食堂卫生许可证持有率、从业人员健康证持有率、消毒后餐具合格率明显提高,并增设了卫生设施。表明创建文明城市有利改善学校食堂卫生状况。

但是监督过程中发现,创建文明城市后仍有10.15%的学校食堂无食品卫生许可证,无证经营主要由于学校食堂缺乏基本卫生设施,与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在大多学校食堂由私人承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愿在卫生设施上进行投入。部分食品从业人员卫生法律意识淡薄,存在无证上岗现象。因此,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2003]69号)文件精神,严禁将学校食堂承包给个体进行营利经营,学校领导是学校食品卫生第一责任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学校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凡学校食堂卫生不达标,取消学校及校长评先评优资格。

学前卫生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山东省;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7-02

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英公示语将在现实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山东省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汉英双语翻译研究却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公示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语言学界对公示语翻译的研究始于法国翻译学者维内和达波内特(Jean Paul Vinay & Jean Darbelnet,1959),后来的研究热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为公示语功能特点与翻译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主张采用多元翻译标准,为公示语翻译提供了一种研究视角;而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1981)则根据语言功能学理论,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指出公示语为召唤功能性文本。其次为公示语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彼得・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提倡公示语翻译的交际翻译方法。

虽然国外语言学界对公示语翻译研究起步较早,且相关翻译理论比较深入和权威,但受英美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且英语一直被视为国际通用语言,国外的公示语相关研究多为翻译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少,有关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翻译的实证研究则更少,只能为我国翻译学界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国内语言学界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21世纪才受到关注,其关注主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示语功能特点与翻译研究。吕和发(2004)提出英语公示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和强制性等四种突出的语用功能;其他众多学者也从功能翻译理论进行公示语研究。第二,文本类型理论与公示语翻译研究。张美芳(2006)和牛新生(2008)分别运用莱斯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来研究公示语英译,强调文本类型对公示语翻译的指导作用。第三,文化与公示语翻译研究。曾如刚(2012)和凌斌(2014)从跨文化视阈分别探讨了公示语翻译的“伪对应”翻译和跨文化意识的缺失。第四,公示语翻译现状、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吕和发对公示语翻译进行了现状调查与失误分析;贺学耘(2006)对公示语的交际翻译策略进行了研究;王银泉(2010))提倡公示语翻译的“约定俗成”翻译原则,并于2013年制定了国家标准公示语汉英翻译规范;肖乐(2014)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公示语英译策略;田歌(2011)、燕玉芝(2013)、蒋翠(2013)、刘梅丽(2013)、杨永刚(2014)、闵小梅(2014)等学者们针对所在地的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英译的现状,分别从翻译目的论、“看易写”原则、功能对等视角、文本类型学视角、功能语境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进行了公示语翻译研究。

国内之前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首先,从研究领域来看,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地方公示语、旅游休闲公示语,而医疗卫生公示语翻译研究较少,且尚未发现对山东省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的相关研究。其次,多数研究为运用翻译理论来指导公示语翻译的实证研究,缺乏前瞻性理论指导。第三,目前从生态文化视角进行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公示语汉英双语翻译研究趋势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一方面,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各地的一些公共场所涌现出越来越多的h语公示语,汉语成为继英语之后最受欢迎的语言,这也激发了更多国外学者对公示语翻译的研究兴趣,也意味着公示语汉译实证研究开始起步;另一方面,在国内,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其次,公示语翻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从最初的地方公示语、旅游休闲公示语翻译研究等,拓展到其他领域的公示语翻译研究;生态文化语境对营造良好的医疗生态环境,构建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翻译研究逐渐成为学界探索的新领域之一。再次,公示语翻译研究方向渐显人文关怀。在“共生互补”的生态文化语境下,研究方向从关注基本信息服务转向人文环境建设。第四,公示语翻译研究视角多元化。

关于生态翻译学,国内翻译学者胡庚申教授在2004年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这为公示语翻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该理论的核心是适应选择论,它引入了生态环境、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概念,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文化环境的选择活动,最佳翻译应该是整合适应选择最高的翻译(胡庚申,2004)。生态文化建设下,该理论为提高公示语英译质量、维护国外受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弘扬中华文明、维持世界语言生态平衡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

国内外公示语翻译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从其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来看,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目前相关的公示语翻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深度和系统性,翻译实践缺乏前瞻性理论指导。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对医疗卫生公示语翻译研究较少,而生态文化语境下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翻译研究则更少,虽有几项相关研究,但理论和文本的渗透不够深入。第二,目前的医疗卫生机构中公示语英译仍存在一定的文化缺位或错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医疗卫生领域世界语言的生态平衡,进而造成某些英译既不能完全被受众接受,又无法彰显中国文化特色。第三,山东省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的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滞后缺位,使得省内相关翻译实践缺乏借鉴,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本省医疗卫生领域的生态文化平衡,影响本省国际化形象。

三、山东省医院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意义

随着“共生互补”的生态文化时代的到恚有必要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的汉英翻译,以维护外籍受众的自身文化认同,方便外籍人士在国内就医,同时使公示语英译最大限度地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公示语翻译的人文关怀,让外籍人士更深刻地体验中华文明,领略多元生态文化,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建和谐生态文化环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目前,山东省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翻译的生态文化失衡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医疗生态环境,以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本研究迫在眉睫,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化目前的公示语翻译研究,积极推动公示语翻译研究的系统化进展。本研究拟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深化已有的研究;以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为研究对象,力求丰富公示语研究领域,使相关研究更加系统化。

其次,本研究将有助于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汉英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补偿,改善医疗卫生领域公示语英译的现状,维持世界语言的生态平衡。本研究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将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汉英翻译放在生态文化语境中去考察,使其英译尽可能被受众接受,彰显中华文明的魅力,从而维持医疗卫生领域语言文化交流的生态平衡。

第三,本研究将有助于弥补山东省相关研究的滞后,为本省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从而营造省内良好的国际医疗生态环境,构建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第四,首先,本研究不仅为我国的汉语公示语英译实践提供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西方英语国家的英语公示语汉译工作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其次,医疗卫生机构汉英公示语的英译研究成果不仅能为其他类型的公示语翻译实践提供参考,而且还能为语言翻译与教学实践提供启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公示语翻译及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研究,分析了山东省医院公示语汉英双语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其研究针对性强,专门针对医疗卫生领域公示语进行研究,有利于拓展公示语研究领域;此外,本研究时代气息浓厚,公示语与国家形象建设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为之后的翻译对策研究,尤其为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汉英平行语料库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目前的公示语翻译理论及实践。

本研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后拟以山东省内几所三甲医院的公示语英译为抽样调查对象,对其英译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结合中美国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进行对比研究,将汉英平行语料一一标注出来,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然后,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支撑,引入翻译策略,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医疗卫生机构公示语进行汉英翻译,建设公示语汉英平行资源库;最后,访谈省内相关部门,制定医疗卫生机构汉英公示语建设的管理策略,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汉英公示语的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韩竹林.黑龙江省医院公示语翻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2).

[2]黎丽.生态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城市旅游文本英译策略研究――以烟台市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2(07).

[3]闵小梅,邓敏.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医院公示语翻译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07).

[4]田歌.郑州地区医院英语公示语调查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作者简介:

学前卫生学论文范文3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大,涉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在卫生领域内的应用,课程考查非常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内外的卫生领域实际 情况,要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卫生经济学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目前,我国正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新医改三年,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体现出来。目前我国新医改的现实情况,给卫生经济学教学带来了影响。

1 新医改对卫生经济学教学的影响

(1)大量新医改实践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教学素材。新医改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改革路径,卫生改革案例频现。这些做法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提供了大量案例,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理论知识。虽然目前很难对改革进行评价,但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启发思考。

(2)新医改案例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医改实施以来,卫生政策的频率前所未有,改革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甚至不同地区改革的思路大相径庭。这些纷繁复杂的现状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深入分析能力,分析改革措施的原因和动机,才能真正应用好卫生经济学基础理论。

(3)新医改给卫生经济学基础理论理解带来了挑战。卫生经济学从国外传入,目前很多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各国的卫生状况、卫生改革差别很大,国外的基础理论在中国的应用范围受到局限,需要根据中国现实的需要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基本理论知识时,由于学习背景不同,结合我国实际会对基础理论产生一些疑问,更需要在教学中分析差异,让学生能力理解并更好应用基础理论。

2 卫生经济学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采取口述加板书或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和观点。这种方式理论性强,易于教师系统讲授,但结合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调查,存在一定缺陷。

(1)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卫生经济学分析建立在其他学科庞大的理论系统上,学生对以前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或有遗忘,学习效果差异很大。在教学中,教师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上。这种纯理论的讲解抽象乏味,课程知识点非常多,学生更多扮演接受知识的角色,没有深入思考、主动研究,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影响他们利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思考。卫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多,单一的老师讲授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觉得学习过程很乏味,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卫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单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理解学习的目的和以往学科的差别,不愿意深入思考。

(3)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卫生系统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学生综合各方面因素深入分析。在缺乏自身思考的情况下,学生面对案例,找不到分析的思路,缺乏系统归纳、综合思考的能力,大部分无法处理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达不到卫生经济学教学目的。

3 改进卫生经济学教学方法

卫生经济学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我国正在大力进行卫生系统改革,为卫生经济学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素材,更要求学生学习时积极思考,因此,教学方式需要随时改进,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主。

3.1 培养学习兴趣

在校大学生与卫生系统接触较少,对卫生经济学的知识点缺乏兴趣。上课之前,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卫生经济学的意义,学生反感简单的说教学习意义。在开始学习知识点前,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件或案例切入,例如社会广泛关注的医患矛盾、食品安全、药价高等事件,吸引学生,并简单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分析一下,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卫生经济学的作用,利于他们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3.2 案例教学,启发思考

卫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需要和实际相结合,特别是卫生系统的运行状况结合讲授,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回顾、系统思考所学过的理论知识。

老师将报刊、杂志、网络中的热点事件和问题整理修改成为课堂素材,设计课堂案例讨论、设计案例问题,让学生按小组在课下准备,收集资料,整理观点,课堂上各抒己见,课堂上讨论观点冲突更能产生思考的火花,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目前高校都建立了较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减少单一文字表述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往以文字板书和教师讲授的单一模式,对学生的刺激点不够,在多媒体课件中引入声音、视频等效果,促进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可以远远多于教师板书,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给以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信息。

本科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与社会接触太少,卫生系统的一些现状离他们日常生活较远,不能体会和理解一些具体问题,多媒体课件可以向学生展示卫生领域中的现实状况,让他们有直观感受。

3.4 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思考

在分析卫生领域的具体问题时,会有很多相关因素的影响,政策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学生往往会想得比较简单,倾向于简单分辨是非,因此,引导学生分角色思考可以抽丝剥茧,让学生对问题分析得更深刻,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在课堂上交流观点,产生思辨,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这种换位思考,更让学生明白了问题分析和政策设计的难度,不再单纯提出一些“大、空”的建议和观点。

学前卫生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新医改;卫生经济学;教学模式

一、新医改与卫生经济学教学

我国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此后,我国的卫生部门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用来总结和分析我国卫生管理体制上的弊端和卫生资源浪费的原因,并进行了体制改革,加强了经济学原理在卫生工作中的指导,推动了我国卫生经济学这门理论的发展。目前,卫生经济学已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很多医学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均开设了该课程。所谓新医改,就是200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我们将其进行了简化和概括,称为新医改。在新医改的过程中,就谈到了将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作为改革的近期目标,将真正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改革的长远目标。

二、新医改对卫生经济学教学的影响

1.新医改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提供了丰富而实际的教学案例。实施新医改以来,很多医学类院校都在努力探索卫生经济学的教学改革问题,认真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新医改推出的医药新政极大地丰富了卫生经济学的教学素材,教师对原有教学过程中陈旧的案例进行更新。从教学角度来说,新医改为卫生经济学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学生学习卫生经济理论知识提供了动力,为整个卫生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活力。2.新医改带来的改革案例提高了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医疗问题的能力,也对活跃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巨大的帮助。实施新医改以来,医药新政陆续出台,从改革思路到改革效果,从改革方法到改革对像均大不相同。复杂的现实案例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入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才能够真正学会和运用卫生经济学这门理论。3.新医改为我国卫生经济学理论带来了新生。卫生经济学是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很多在国外已经成熟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各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由于各国的医疗改革、卫生状况等千差万别,我们在针对具体的医疗问题进行研究时就会产生偏差。在运用卫生经济学理论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时代背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状况等特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有效发挥卫生经济学理论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三、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分析新医改政策

卫生经济学对分析新医改过程中卫生部门发展规律和新的卫生战略对策实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在新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的改革就是特别典型的案例。改革要逐步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在公立医院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体现政府的职能和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遵循客观规律,逐步引导公立医院健康发展。在公立医院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方面,实施科学的财政预算和成本控制,积极有效地降低卫生总费用,加大政府资金的投入和补贴,这些卫生经济学中的知识都在新医改的推进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验证[1]。2.根据卫生经济学中的卫生资源筹集和合理分配原则,新医改明确了其长远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通过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区域,让更多城乡居民都能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实惠。这种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过程就是一种卫生资源的筹集过程,其具体的实施办法就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合理的卫生资源分配的办法。由此可见,卫生经济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新医改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思路[2]。

四、卫生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建议

1.努力培养学生运用卫生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因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模式与卫生事业单位的工作模式差别较大,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摄入,单一的教学形式,只能让学生对卫生经济学失去学习兴趣。做为教师,可以以新医改的成功案例和与教学相关的新闻事件做为教学的切入点,再通过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卫生经济学不是一门枯燥而远离实际的学问,它是我国卫生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论依据,还是我们解决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指导工具[3]。2.通过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丰富卫生经济教学的教学手段。上课前,任课教师可将新医改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搜集和整理。上课时,针对该案例特点对学生进行6-9人的分组学习,预先设定现实情境和案例背景,采用分组讨论和小组代表辩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和综合分析[4]。下课前,可按照课程安排,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课下查阅和素材收集,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下次课教学内容的预习,也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3.高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改变卫生经济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通过播放有关新医改的新闻视频了解改革进程,并在视频播放前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分析;通过动画模拟软件制作一些图表、图形和抛物线的运动轨迹等等,以此形象地展示各类卫生经济学原理和信息数据。高效地利用这些现代化技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应的专业信息,提高卫生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作者:范超 任丽平 王柳行 郑锴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参考文献:

[1]管兰芳.用卫生经济学原理解读新医改方案[J].吉林医药学报,2010,(2)

[2]韩优莉,高广颖,朱俊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经济学教学案例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9(10).

学前卫生学论文范文5

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加强对湖南省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湖南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预防医学与放射卫生实践教学中心”等学科平台的建设,结合国内外高校调研和国内公共卫生机构走访交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理念。该理念拟概括为:①培养预防医学学生全球视野,不局限于国家和政府边界,而应客观分析全球性因素和多元文化环境中对健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提高跨文化领域交流和学习能力。②引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系统应急意识,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报告与预警应急处理处置效果评估等。④培养学生全球协调发展型卫生观,即“公共卫生与全球生态系统融合,自然-社会-心理-生态-健康”一体的全球多元协同卫生观”,以全人类健康为内涵,以全人类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2全球化背景下预防医学人才应急能力培养举措

2.1拓展和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注重应急技能培养

分析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情景特点,结合传统教学内容中应急能力培养的薄弱之处与难点,拓展和优化传统预防医学专业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教育教学内容,对全球化视野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评估等教学内容进行强化,切实提升应急技能。如:指导学生熟悉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法规,制定相关应急方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训练,掌握应急储备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与情景模拟,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技术方案,独立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并提供相关预测预警信息,跟踪监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态势能力,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报告和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及处置信息能力,协同处置跨区域、跨文化、跨意识形态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和报告能力等。同时,通过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与导师制教学模式,改革预防医学专业较单一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块,优化与拓展应急教学模块,增设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教学内容,搭建层次分明、实效明显的应急型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技能实践教学质量

一支稳定且与应急实践结合紧密的师资队伍是保障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应急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高校多数专任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交流与联系不够,不熟悉公共卫生机构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技能,而且应急技能训练类教材偏少且更新速率慢,导致高校教师应急教学偏重理论,应急技能实践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而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熟悉应急流程与技能,但其科研能力与理论水平有待提升。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为专任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交流合作提供平台,鼓励高校教师与公共卫生机构工作人员联合申报科研项目,选派部分高校教师至公共卫生机构进行短期交流与实践,从公共卫生机构选聘部分熟悉公共卫生应急技能、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同时,鼓励预防医学学生前往公共卫生机构完成毕业论文,在部分高水平公共卫生机构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全方位加强应急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实践教学质量。

2.3强化应急案例教学,提升现场处置能力

学前卫生学论文范文6

回国后毕生从事儿少卫生事业,曾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卫生学专题委员会委员、上海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少卫生学会顾问、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顾问、全国学校及学前卫生学会顾问以及《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名誉总编辑等职务,为我国儿少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 人才培养,桃李天下

徐苏恩教授在“”前就是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系儿少卫生教研室的主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上海第一医学院儿少卫生学的本科生教学工作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得以很快恢复,并开始招收研究生,仅1978年这一届,他就招收了3名硕士研究生。

在本科生教学方面,徐苏恩教授除亲自讲授《儿童少年卫生学》和《学校卫生学》必修课程外,还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卫生教育》、《学校卫生管理》、《儿童少年生长发育》、《青春期发育》、《心理发育和行为卫生》等选修课程。他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授课重点突出、语言生动、严谨精炼,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受广大学生们的欢迎。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既严格要求,又精心指导。在确定研究课题时,他总是要求研究生检索并系统阅读国内外有关参考文献,逐篇做详细摘要,做读书报告和文献综述,反复论证。他对研究生所写的综述和学位论文也都是逐字逐句加以修改。

此外,在徐苏恩教授的指导下,上海第一医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作为全国的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培训基地之一,自1979年起,举办了多期各种类型的学校卫生培训班,为全国各级卫生防疫站学校卫生科人员和中小学校保健教师进行业务培训。

徐苏恩教授重视教书育人,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现场实践中,培养了一大批儿少卫生和健康教育方面的优秀专门人才。目前,他培养的博士、硕士、本科生遍布海内外,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堪称桃李满天下。

我本人是“”后参加高考的1977级大学生,也是徐苏恩教授培养的最后一位研究生。1987年,我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3年就被破格晋升为儿少卫生学教授,现已成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常委、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副总编辑、上海市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在30年前改革开放的科学春天里,徐教授虽然已经年逾70,但他仍然锐意创新,在儿少卫生科学研究中,他始终站在学科研究前沿,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进行深入探索。

1979年,徐苏恩教授指导研究生王文英开展了“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相互作用”的研究。通过对1 632名6~17岁上海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子女身高均与其父母身高有显著的正相关,研究认为:矮个子父母子女有长高的可能性,这是因为良好环境下可以充分发挥遗传的潜力;而高个子父母的子女身高受到遗传的限制,要想超过其父母是比较困难的。

1979年,徐苏恩教授指导进修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双生子研究,运用遗传流行病学双生子方法研究遗传和环境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影响。1979年,徐苏恩教授指导研究生钱美玲开辟了我国儿少内分泌学研究的新领域,采用国际通用的放射免疫试剂,测定了179名8~15岁男女儿童少年的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值,阐明了其与儿童少年青春发育的有机联系:青春期均值都随年龄而上升,青春发育开始后离散程度明显增大,男生值始终小于女生,男生发育晚于女生。

1980年,徐苏恩教授指导研究生潘复平通过手骨X线摄片制订了我国儿童少年骨龄标准,在儿童少年手骨X线片表现与性征分级之间确立相关程度,并初步获得了应用骨龄预测月经初潮年龄的结果。

1984年,徐苏恩教授指导博士生汪玲开展了“重金属铅对妇女儿童健康的影响”研究,在国际上创造性地首次将智力结构的因子分析和铅的行为毒理学研究相结合,建立了重金属毒物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剂量效应关系,瑞士苏黎士大学 Elsner 博士1991年提出将该项研究成果作为制订全球性铅神经毒作用有关标准依据。

1982年,徐苏恩教授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半个世纪来我国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研究”。该论文在国内第1次以大量的统计数据,系统全面阐述了我国儿童少年半个世纪来的生长发育研究概况,并围绕生长标准、长期趋势、遗传影响、地理环境和民族差异、社会经济状况、营养和地方病,以及青春期生长与手腕骨X线表现、第二性征和血清黄体生成素(LH)含量的变化等展开了深入研究。

1989至1993年,在徐苏恩教授的精心指导下,上海医科大学儿少卫生教研室频频获奖。“重金属铅对妇女儿童健康的影响”获得1989年度上海市卫生局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儿童少年骨龄变化规律的追踪研究及应用”获得199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儿童少年高血压易患者识别与一级预防”获得199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青少年营养不良的防治研究” 获得1993年上海市首届青年科技博览会金奖。

3 学科发展,引领前沿

徐苏恩教授著述甚丰,百余篇,出版专著或主编教材10余本。他曾担任《医学大百科全书儿少卫生学分册》副主编,主编《高校保健导引》、《儿童少年卫生学进展》、《学校卫生管理》等专著。在儿少卫生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他高屋建瓴,总是能站在时代的高度,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思路,引领着儿少卫生学科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不久的1979年,在宁波召开的《儿童少年卫生学》第1版全国统编教材定稿会上,徐教授就指出:“儿少卫生学教学工作者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必须尽快把科研搞上去。我们学科的教师,特别是年资较高的,应该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在某一领域潜心研究。大家都去做,自然会全面开花,搞上一段时间,国内文献资料就会不断丰富起来,编教材更会有血有肉。”

1990年,徐苏恩教授在“纪念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创刊十周年随笔”中写道:“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过去的工作成绩还是有限的,摆在我们面前的, 还有很多科学上的未知数,要靠我们进行不懈的深入研究,才能做出对实际工作有益的事来。譬如有些问题:遗传因素在青春期的表现,以及优教和特殊教育的卫生问题,温饱营养、卫生措施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青少年心理卫生及人格培养, 卫生习惯的培养,成人期疾病在青少年期的预防,意外伤害的预防等等都是值得我们今后重视的。”

1989年,徐苏恩教授亲自开展调查研究,在《中国学校卫生》杂志上列举了“当前学生营养的质量问题”;1994年,他撰文论述了“学校卫生工作的立法和策略问题”;1995年教师节,他又指出“学校卫生的主要任务是健康教育”。

1999年,在欢庆《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创刊廿周年之际,徐苏恩教授在“近代我国学校卫生事业的发展瞻望”一文中指出:“摆在我们面前的研究课题多不胜举。一部分问题随着国家经济条件的改善而获得改进, 我们可以帮助‘先富起来的人’来探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有关减肥、改善视力、锻炼身体、合理营养等都是大有可为的。还可以研究一些过去没有深入了解的,如不同民族青少年发育的比较,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对于营养的影响等问题。当前,健康教育已受到广大人民的重视,有些地方已开展正规的性健康教育,少数地区在学校卫生领域试办‘健康促进’活动。当然,培养新一代学校卫生干部也是迫切的工作。”

由上可见,徐苏恩教授在10 a前甚至20 a前所提出的儿少卫生问题和研究思路,对于当今我们开展儿少卫生与学校卫生研究工作仍然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4 创办期刊,敢为人先

1979年10月,徐苏恩教授倡导成立的“青春期发育科研协作组”在安徽绩溪召开了首次会议,《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的前身――《学校卫生情况交流》内部刊物的创办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被提出来的。《学校卫生情况交流》的办刊宗旨也是在那时就得到确立并延续至今:交流各地教育、卫生部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与卫生工作方针的先进经验;传递国内外有关学生健康状况、生长发育、营养、疾病控制、卫生保健与卫生监督监测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以及学术研究动态、信息;介绍校医、保健教师、专业教师、管理干部与卫生监督人员的业务知识等。

当时的《学校卫生情况交流》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儿少卫生教研室承担全部的编辑工作。在后续的近10 a中,徐苏恩教授带领儿少教研室全体教师、技术员、研究生和进修生,正视“既无经验、也乏经费”的现状,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一边教学科研,一边组稿审稿,每期《学校卫生情况交流》大约刊登7万字的稿件,都一一经由徐苏恩教授本人审阅定稿。

1987年,《学校卫生情况交流》正式更名为《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徐苏恩教授也一直担任着这本杂志的名誉总编辑。《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的诞生,结束了我国学校卫生和儿少卫生没有学术交流刊物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学校卫生和儿少卫生的学术研究进人了新的阶段。

目前,《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已经创刊30周年,成为由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部级学术类科技期刊,也是教育部认可的唯一的一本指导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专业杂志,每期的发行量高居中华预防医学会学术类刊物的首位,并于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和2008年连续5次被国家权威机构确定为全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多次荣获中华预防医学会优秀期刊奖、出版质量奖和编辑质量奖。

5 提携后辈,走向世界

徐苏恩教授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世界社会学会医学研究会会员,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他随我国卫生部代表团多次出访欧美及亚太地区,进行公共卫生学科专业的国际学术交流。1980年,他应邀去日本参加第一届亚洲保健和医学社会学研讨会,任大会执行主席之一,并在会上宣读论文“中国基层卫生服务的再估价”;1981年,他参加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办事处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学校健康教育交流会,宣读论文“中国的学校健康教育”;1985年,他又参加洛氏基金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的流行病学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宣读论文“中国的卫生统计现状”。

徐苏恩教授具有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他总是期盼着年轻一代能够走向世界、茁壮成长,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不遗余力地将上海第一医学院儿少卫生学科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送到发达国家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交流:如王文英在美国进修健康教育,吴竞石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邴琛在英国学习放射免疫测定技术,范晓堂在法国开展环境与健康的研究工作,汪玲在日本从事母子保健的博士后研究。

学前卫生学论文范文7

预防卫生学论文2000字(一):某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环境卫生学试卷分析及评价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卫生学期末考试试卷的信度、难度、区分度及学生成绩进行分析,评价试卷质量并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试卷客观题信度为0.82,主观题信度为0.68,难度为0.575,区分度为0.375,试卷信度、区分度较好,但多选题、简答题偏难。学生及格率为50.63%,今后应适当降低试题难度。

关键词:环境卫生学;试卷分析;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7-0056-03

环境卫生学既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保护环境、促进健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环境卫生学涉及学科面广,涵盖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学生难于记忆、理解和掌握[1]。因此,如何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授课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目标管理的主要手段[2]。试卷分析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查和评估教师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本研究对环境卫生学期末理论考试试卷及考试成绩进行了评价与分析,以期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山西医科大学2011级预防医学专业160份环境卫生学期末理论考试试卷为研究对象。该课以杨克敌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卫生学》(第7版)为教材,共90学时(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36学时);结课考核总分为100分(理论考试80分,实验考核20分)。

2.试卷构成。试卷满分80分,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采用闭卷考试,在期末考试周进行,时间为2小时。

3.阅卷方法。由各章节授课教师根据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流水阅卷,专人复核并录入成绩。

4.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考试成绩及其正态性检验,试卷的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二、结果

1.试卷构成和成绩分布。参加考试的学生共160人,81人及格,及格率为50.63%;平均分48.17分,标准差8.96,最高分69分,最低分14分,全距55分,成绩近似正态分布(Z=0.544,P=0.928)(見表1)。

2.试卷信度。试卷客观题信度为0.82,主观题信度为0.68。

3.试卷效度。试题类型和分值由教研室主任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及各章节授课学时确定,试题内容由授课教师根据知识点认知分级确定,教研室主任和其他高年资教师一致认为该试卷效度很高。

4.试卷难度。试卷平均难度为0.575。单选题的难题、较难题和较易题、易题占比相同;多选题的难题占60%;75%的简答题为难题;论述题为中等难度题(见表2)。

5.试卷区分度。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375。简答题区分度最好,除3个单选题和1个多选题的区分度小于0.2外,其余试题区分度均在一般及以上(见表3)。

三、讨论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考试成绩是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较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11]。对《环境卫生学》试卷进行分析,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考试的均分和及格率分别为48.16分和50.63%,造成本次成绩较历年成绩下降较多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客观题比例增多及个别试题偏难;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程度较差;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多选题得分率最低,仅为53.31%,提示学生对“三基”掌握不扎实,容易混淆。学生简答题和论述题得分率相差较大,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授课依赖性大,课堂强调更多的知识,学生成绩较好,反之则较差;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对知识的归纳、应用与总结能力欠佳。

一般试卷要求信度达到0.5以上[12]。本试卷信度均在0.6以上,信度较好,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难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其与试题本身难易程度和学生对试题的适应程度有关[13]。一般试卷较合理的难度为:难题、易题各占5%—10%,较难题、较易题各占20%—30%,中等难度题占25%—40%[14]。从整体看,本试卷属难题,难题比例达51.25%,而其他难度题比例较低,难易题比例不当,影响了考试的均分和及格率。从题型看,客观题特别是多选题难度大于主观题。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如下:(1)多选题题型本身难度较大,学生对“三基”的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深刻。(2)简答题难度较大可能与部分学生仅根据授课重点而未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全面学习和复习以及学生对知识并未真正理解有关。(3)论述题难度中等,说明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待提高。区分度是判断试卷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本试卷总区分度为0.375,说明试卷整体区分度良好,基本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本试卷信度、效度及区分度均较好,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由于部分试题偏难,使学生平均成绩和及格率均较低。今后的命题工作应适当增加易题和较易题的比例,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针对学生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深刻,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在今后教学中应加强综合性知识的讲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预防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分析论文

摘要:了解我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的基本情况。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的26种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期刊网站及中国知网(CNKI)的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评价参考系统对26种期刊期刊的基本情况、网站建立情况、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予、H指数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为预防医学工作人员有选择性投稿、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期刊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知网;情况分析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经北大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每4年出版一次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所列出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第五编医药、卫生类中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共收录26种期刊,现对这26种期刊的基本情况、网站建立情况、载文量、被引频次、下载量、H指数等信息进行分析,以期较全面的了解各刊的基本情况,为预防医学工作人员有选择性投稿、学习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中第五篇医药、卫生类R1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所收录的26种期刊为研究对象。

1.2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2014年4月通过google搜索引擎在互联网分别对26种杂志名称进行搜查,发现自建网站的对网站基本信息进行统计。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评价参考系统等搜索各杂志自创刊以来至2013年的所有数据信息,包括载文量、被引频次、下载量、影响因子、H值等进行下载统计分析。本次分析以CNKI数据库已收录信息为准,期刊的序号依照要目总览的顺次排序。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主办单位:26种期刊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有4家,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或与其他单位联合主办的有13家,其他学会主办3家,其他单位主办6家。创刊时间:50年代创刊2家,70年代创刊5家,80年代创刊15家,90年代创刊4家。出版刊期:旬刊1家,半月刊3家,月刊13家,双月刊9家。核心期刊次数:6次入选核心期刊的12家,5次入选3家,4次入选3家,3次入选的4家,2次入选1家,3家期刊首次入选。

2.2期刊网站建立情况期刊网站的建立是顺应现代互联网社会的需求,是期刊功能的延伸,以期实现期刊编辑办公自动化,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预防医学、卫生学类26种核心期刊中有19家已建立了独立域名网站(不包括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大型期刊数据库上网),占73.1%。期刊网站上刊登的信息和功能一般包括期刊介绍、编辑委员会介绍、稿件在线处理、期刊在线阅读、新闻公告、联系方式等。17家期刊已实现“在线投稿”、“在线审稿”、“在线查稿”等稿件在线处理功能,方便了作者与审稿人员。19种期刊网站均期刊目录,包括往期及本期目录。13家期刊全文,占68.4%,其中7家实现全文开发存取,有调查表示,科技期刊实现开放存取(OA)可提高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1];另有6家网站通过链接CNKI或是办理会员等方式,付费阅读,见表1。

2.3期刊的载文量情况载文量作为期刊计量学指标的基础和基本参数,常被用作衡量期刊吸收和传递科学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有时也被作为遴选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2]。对CNKI收录的26种期刊的载文量分析,发现总载文量、年平均载文量最高的为《中国妇幼保健》杂志,分别达到26万多及900多篇,为旬刊出版杂志;期平均载文量最高为《现代预防医学》杂志,为半月刊出版杂志,高达84篇。总体分析,半月刊杂志期载文量较高,平均为78篇;月刊杂志期载文量平均为39篇,双月刊杂志期载文量最低为32篇。

2.4期刊的被引频次、下载频次被引频次是指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论文的被引用和被下载均应作为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3]。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发现,被引频次最高杂志为《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接近13万次;被引频次在5~10万的有5种杂志,被引频次<5万的有20种杂志。下载频次>100万的有6种杂志,30~100万的有14种,<30万的有6种。

2.5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的被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该指标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级指标。通常认为其值越大,该期刊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4]。经查CNKI数据库,26种期刊综合影响因子最高值1.133,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影响因子在0.8~1的有3家,0.4~0.8的有14家,<0.4的有7家。

2.6期刊H指数期刊H指数定义为:某一期刊在一定的引文时间内,有h篇论文每篇至少被引用了h次,自然数h即为该期刊的H指数[5]。从定义可以影响期刊H指数的因素为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和对应论文的引证频次,也就是说,期刊H指数综合考虑了期刊论文的质与量[6],H值越高,表明该种期刊的影响力越大。目前H指数在科技期刊评价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研究学家认为H指数在期刊评价方面有其特质,有其独立性[7]。从表3中可以看出,26种期刊H指数跨度比较大,数值从26~9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H值最高,分别为92、91。26中期刊中H指数>60的有4家,40~60的有14家,<40的有8家。

2.7期刊文献主要专题的被引频次通过CNKI中国学术文献参评价考系统,按学科对26种期刊进行被引频次情况搜索分析。选择医药卫生科技学科,选择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医药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5种主要专题进行搜索,对总被引频次前5位的期刊的发文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下载分析,见表2。其中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专题总被引频次最高为《中国公共卫生》杂志,医药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专题总被引频次最高为《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专题最高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临床医学专题最高为《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基础医学最高为《中国公共卫生》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在各专题中的篇均被引频次均较高,说明其在我国预防医学、卫生学领域内的重要地位。

学前卫生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中职卫生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 知识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22-01

中等职业学校是职教科研的前沿阵地,它是开展教学改革与实验研究的最基本组织单位和最直接的实验田,我们卫生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因其岗位的特殊性,更需要在教育科研上下功夫,只有通过教科研活动,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现结合实际,谈谈新时期卫生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素质需求。

1、以专业学科理论知识为核心

专业学科理论知识是中职专业课教师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行业的一个全方位阐述,又为掌握专业相关技能奠定了基础。但对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仅限于某几个学科知识。知识之间需要融会贯通,教师要站在相当的高度理解所教课程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

2、以专业基本技能为支柱

(1)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必要性。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希望马上就能投入到卫生战线。卫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卫生职业教育除了与普通教育部分相同的基础课程外,大部分课程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的专业技术课程。因此,作为卫生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牢固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比如护理专业课的教师,除了应具有护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临床、药理、病理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中职卫生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工作的必要性。中职卫生专业课教师自身应首先充分掌握该专业所有技能技巧,并运用自如,然后再对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加提倡让老师们走上与专业相关的岗位,亲身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去,尽可能的在知识结构上做到尽善尽美,希望我们的教师积累尽可能多的公共教育知识与实践知识,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与促进自身与学生的发展。我校教师每年的暑假都会组织为期一个月的专业课教师下临床,以此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3、以交叉学科知识为延伸

绝大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乃至美学等交叉性学科的不完全了解与重视,所以在课堂上仅偶尔运用。在随着信息时代知识迅速发展的特点和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尤其是新知识的可能性,教师这"一桶水",不是"死水",而是取之源源不断的"流水",给学生的也是长流不断的"新水"。

学前卫生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管理; 发展现状; 问题与措施;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YANG Honghua XIE Chengqiao SHAO Wenjie

Huadu District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 Huadu District Xinji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Guangzhou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edical system and public health system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However, China's population base is large, cultural level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so there will inevitably be some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As far as preventive medicine is concerned, problems such as increasing types of diseases and rapid changes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continue to challeng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existing problems in a timely manner to effectively e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situation problems, put forward targeted solutions.

Keyword:Preventive medicine;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与生活质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富足之余,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关注度不停的提升,在民间资本与政府资本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我国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共卫生是保护国民健康的重要工作,发展至今,我国的相关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人口基数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众多问题,相关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特别是在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出现之后,关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我国人口基数大,面临难题多,如何有效分析现状,并且实施有效改进措施则十分重要。本文讨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1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

1.1 预防医学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预防医学主要发展内容包括流行病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健康教育以及环境健康等方面,其中流行病学以及食品卫生是相比之下发展较为快速的部分,我国的预防医学在城市中的发展与农村中的发展差异较为明显,随着政策与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中预防医学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文化和地貌多样化,其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乡村内卫生院缺乏专业人才、技术能力薄弱、相关机械设备落后;对于流行病的知识宣传普及不够彻底,流行病范畴中包括慢性非传染病的控制等受到限制[2]。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当前的理论研究进展加快,在营养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更加全面。

1.2 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

以2003年非典疫情为时间节点,重大传染类疫情疾病在我国受到空前的重视,我国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党和政府也对预防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管理加大了重视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对预防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管理的要求。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管理获得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当下人们对公共卫生方面的内容缺乏重视,还没有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3]。一些乡镇卫生应急法制体制等不够完善,在卫生应急机制的建设上有待全面加强,这就包括人员、规定等多方面的问题。

1.3 基层医院发展现状

基层医院是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的一线应用基地,当前不同地区的医院有着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基本形成以医院“国家重点医科”为主,其他医科为辅的发展方式,大多数医院有其擅长的医学科,这是一个好的发展现状。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投入,基层医院的发展也在不断加速,在基础设备设施、医院建筑、医疗器械、人才储备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这是我国综合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也是重要基础,总的来说,我国的基层医院发展现状症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

2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预防医学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的人口密集程度更大,社会性质更为特殊,世界性传染疾病的预防医学研究仍然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痛点,资源的开发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导致各种传染性疾病高发,同时近年来,在资源开发促进社会大幅度进步的社会背景下,人类不断接触到更新的生物和植物领域,这导致当下传染病变得越来越多,传染性疾病的不断蔓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加上社会分工更加明确,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我国大城市中各个年龄段的群体均存在缺乏精神依靠的问题,长时间处于单人的状态,导致精神健康成为一大疾病。此外,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之下,当前年轻人的数量相比之前明显减少,加上社会压力加大,使得青年群体中晚婚、晚育已经成为正常的现象,这也导致老年人缺乏关照,而青年人经过长时间的精神压力以及身体素质降低也为以后患老年疾病埋下了隐患。老年患者重大疾病类型研究较少,在预防医学中如何提高重大疾病类型研究的质量十分关键。

2.2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经过17年的时间,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强势,在疾病的处理及预后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当前始终缺乏较为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与健康保障机制,应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卫生问题时候,我国管理机制稳定性较差,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专业管理设备的简陋、公共卫生应急研究室的建立不够完善,同时我国卫生监督的任务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这实际上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4]。经费短缺是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滞后且缺乏公共卫生标准制定的现实问题,除此之外,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我国卫生监督任务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直接导致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缺乏严格的界限,公共卫生部门既需要根据我国的相关国情对公共卫生标准进行精确的定位,又需要不断地面临全新的疾病,因为人口众多,任何一个细小的公共卫生问题都可能大面积的摧毁我国长期建立的公共卫生健康管理体系,为了保证我国公共卫生管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健康保护水平,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事业面临着重大挑战。

2.3 基层医院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院是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践行者,但是基层医院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关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践行发展并不全面,因为当前的基层医院都是以重点科室带动其他科室为发展的方向,公共防疫、传染科等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发展中起到总要作用的科室可能存在被忽视的问题[5]。也就是说,关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基层医院存在建设不足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那么即使我国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在理论建设方面领先于世界,也很难被辅助实际,因此,关于基层医院配合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建设发展的问题需要被极大的重视起来[6]。

3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措施

3.1 卫生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健全建设

卫生实验室是应对重大卫生事件、国民高发疾病的有效研究途径,高效发展的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够帮助国家快速地解决发展进程当中预检的卫生问题,但是因为实验室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多、范围广,研究人员流动性且实验环节复杂,导致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以及实验室针对性建设都成问题[7]。因此在不同的实验室当中,应当充分的结合院内相关情况,放弃落后且故步自封的管理模式,从基础上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健全,加强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招纳与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在重点难点疾病的研究当中,落实每一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责,不断加强制度建立,有效打造国内各大实验室敢打胜仗、能打胜仗的研究精神,将实验室发展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与预防医学研究的“心脏”[8]。

3.2 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是一项十分广泛的工作,上至国家管理层,下至乡村生产队的技术人员,总体的综合素养加强都是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决定性力量,因此针对基层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都需要不断的加大力度进行培养,对于一些新进技术人员来说,目标责任制是我国各项工作应用较为成熟的方式,通过全面的培养以及资源投入,提升整个体系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最终保证各层人员发展成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与预防医学实施发达的“四肢”[9]。

3.3 充分结合国情促进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人口多、文化差异大、知识水平差异大是必须要接受的现实,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与预防医学的发展不是纸上谈兵,更需要结合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法制、经济政策的发展对策,进一步增强卫生监督工作的可持续性,促使卫生监督工作成为以“人”作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并进一步扩大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和潜力,才能够为卫生监督工作为社会创造出健康安全、和谐的良好环境[10]。

3.4 建立顺应社会发展下的公共卫生事业

为了有效提升公共卫生的管理水平,其发展离不开对于社会的顺应性,在相应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当中,我们更应该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需要以人民健康作为管理导向,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促使卫生监督工作朝着人民健康导向的方向发展[11]。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当中,更应该遵守目的性原则与可接受性原则,相关的工作资源应该切实地投入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当中去,结合相关工作原则,针对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积极且科学性的总结,从而进一步的明确公共卫生事业的监督目标是什么[12]。在该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地对管理与监督对象进行有效的整改,应对某一种公共卫生疾病的时候,应当考虑社会发展下该疾病的影响与发展,切实的针对发病群体、年龄、地区等制定有效管理措施,从而进一步的将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改善得更加科学化、针对性以及灵活性,最终促使公共卫生事业长期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13]。

3.5 建立先进的基层医院

基层医院是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加强医院的重视,措施实施:(1)院领导班子把医院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作为医院重要工作来抓,全面地、有机地渗透到全部工作中去,培养一支道德强、作风正、思想好、业务精、素质高的员工队伍,为医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4]。(2)政治理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三会一课”。(3)法律法规培训:在全院范围分批分期开展法律法规培训,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医院常年聘请法律顾问,决策遵循法律,确保各项工作及规章制度有法可依。(4)业务知识学习:重视新员工培训,分析当前医院的人员情况,要以“敢打仗,能打胜仗”作为预防疾病的重要尊卑,培养医务人员“随时准备着战斗”的战士精神,在重大公共卫生疾病出现的时候,能够贡献巨大的力量。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方式,实施全方位、不间断、多形式的职工再教育活动等。(5)道德修养培训:开展道德风尚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宣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6)医院文化精神的塑造:医院不定期开展一系列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活动,从而激发职工爱院如家的思想感情。组织参与扶贫助困、爱心助学、无偿献血等活动,培养职工奉献与担当意识。组织各类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如护理技能大赛、病案书写质量比赛、演讲比赛等[15]。

4 讨论

综上所述,随着国力提升,当前我国处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建设快速发展的状态,人力、物力投入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人口基数众多、年龄结构发生改变、文化水平差异等原因,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展望对策,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技术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社会发展下文化、体制与模式的发展等,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我国的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将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罗小峰,张莉,罗斌,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队伍建设与管理探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2(33):193-194.

[2]朱涵潇.论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干预[J].现代经济信息,2018,3(14):397.

[3]周健,李鸿成,张亚娟,等.创新项目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和“学”的促进和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9(1):121-122.

[4] 刘喜梅.传染病预防工作中公共卫生管理的干预[J].健康必读,2018(15):289.

[5]袁凤莲.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4):167-168.

[6] 胡启源.分析传染病预防中公共卫生管理的干预及定位[J].商情,2017,31(14):147,263.

[7]策红曼,许锏.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3):191.

[8]赵成珍,梁循,王军礼.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与应对[J].中国流通经济,2020(5):84-94.

[9]陈少贤.国外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经验与启示[J].人民论坛,2020,33(6):142-145.

[10]林林.医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296-297.

[11] 刘东,时少华,吕灿利.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6(2):283.

[12]谌杰,黄明芳.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1):23-24.

[13]付翠娥,郭念玉,赵爱霞.公共卫生医师发展现状及改革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