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汉语文学集锦9篇

时间:2023-05-30 15:14:09

大学汉语文学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1

汉字文化大观

何九盈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汉字因其独特的表意性、微妙的字族系统、灵活的构词力、优美的艺术构形而被誉为东方魔块。然而,尽管汉字的魅力如此之大,汉字教学却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

如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字文化大观》(以下均简称“《大观》”)为根本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提供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理念。笔者从中得到了汉字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通过阅读《大观》,了解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有助于汉字的理据性教学

“汉字是在一个两维度的平面上来构形部件的,这个两维度的空间为汉字部件的结合提供了很多区别的因素。”“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各部件摆放的方位也是构成字间差异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任何汉字字符都不是部件或笔画的无序堆积,而是有理据的。如在楷书里,‘从’字中的两个‘人’都是正面放置,‘比’中的两个‘人’是向右侧放,‘北’中的两个‘人’是左右反向侧放”。(王宁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的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笔势和体态的变化,一般称为形体的演变;一是笔画组合的变化,一般称为字形的发展。”(《大观》第17页)但是汉字字形的变化并不等同于汉字理据的完全丧失,只不过是由显性存在衰减为隐性存在,依赖汉字的系统性来体现。

教师通过阅读《大观》,可以深入了解并梳理汉字潜在的理据,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根据汉字的理据科学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形体和结构功能,辨别不同的结构形式,归纳汉字的构形模式。在讲授某些象形字时, 外国学生从楷书的字型上无法建立起抽象的字型与现实中活生生的牛的联系,而逼真生动的原始构型则可以非常形象、快速地帮助外国学生建立起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妨给学生展示其字形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几种典型字体,让学生体会到汉字逐渐抽象化的演变过程。如讲解汉字 “牛”时,教师可以给出如下几种形式:

原始图画的“牛”字本就取自牛之头,用牛头之局部指代完整的牛,突出了弯弯的牛角,尖尖的牛耳朵,大大的牛鼻子。甲骨文的“牛”字进一步演化,上面的竖弯表示牛角,中间的一竖是简化而成的牛面,下面的两小撇表示牛耳。金文的“牛”字和篆书的“牛”字与甲骨文的形体演化不大,隶书就彻底不见了牛的形象,已经看不出了原形。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汉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的特点,将古汉字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有能力的话,甚至可以做成一个小小的动画短片,将汉字由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画到高度抽象的文字符号的形体演变过程动态展示出来,这种对字形系统分析解读的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个汉字,而且还展示了中国人文历史发展的轨迹,生动地展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二、利用《大观》,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是一个符号

网络系统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汉字学习能力

周健(2004)从汉字教学的目的出发提出了汉字学习能力这一概念,认为汉字教学的基本目的不应该局限于只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更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汉字结构特点、表音表义的规律和汉字体系的系统性知识,了解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汉字学习能力。

实际上,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经验和知识的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在主动寻找甚至是创造学习汉字的“窍门”,摆脱孤立、机械地记忆方式。留学生们常常会自创出一些有效的办法,如猜字谜法、故事联想法等。当看到汉字的时候,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汉字的部件拆分开,根据拆分出的部件的形状或者意义,或编撰一个字谜,或联想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帮助记忆汉字。这种方法类似于我们常常听说的“新说文解字”法。实际上不仅学生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识记汉字,一些教师也采用这样的方法解析汉字,而且受到了留学生的欢迎。这样的方法对于个别汉字还有效,但是随着学习的汉字量的增多,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汉字都适合用这种方法,另一方面每个汉字都去联想又加重了记忆负担。并且这种方法太个性化,因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联想也会有所差异,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人的“说文解字”可能不被另一个人所接受,特别是学生们不了解汉字文化,他们的随意联想常常并不符合汉字本身的文化含义和规律,反而在进一步的学习中造成干扰和混乱。

张德鑫(1999)就曾经指出:“太随意俗解就出麻烦了,这就需要有个科学、合理、适当的限度和规范。”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汉字这个符号系统的基本规律,并让学生去理解它,而这个基本规律又是和中国的汉字文化息息相关的。汉字是复杂的,但也是整齐有序、有章法可循的。“它的造字方法是古老的,表义方式是直接的,很多字能够据形索义。”教师在汉字教学时,若能把相关的汉字文化浅显易懂地讲授给学生,非但不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汉字不是图画,而是一个和拼音文字一样的严密而又有规律的符号网络系统,同时,汉字文化的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对原本畏惧的汉字产生亲近感和好奇心。

在教学中,《大观》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归纳汉字的规律,建立汉字“字群”库,有计划地科学地引导学生识记汉字,使学生能够运用汉字本身的特点规律来识记新的、未知的汉字。比如根据字源,将“炎”字下部的“火”、“灼”字左部的“火”、“赤”字下部的“火”、“然”字底部的“火”、“光”字上部的“火”归为一组;根据意义之间的联系可考虑将“水、永、氵、冫”归为一组;根据形似关系将“己、已、巳”归为一组等等。这种归并利于联想和对比,利于对部件的识记,进而利于对汉字的正确识记。

三、通过研读《汉字文化大观》,

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懂得汉字的文化,能够欣赏汉字的文化,能够传达汉字的文化。要善于在教材中随时发现跟文化有关的内容,并要能够决定哪些应该在课上教,哪些不应该在课上教,或者暂时不应该教,尤其是对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更为重要。教师要非常清楚汉字的构字规律及演变过程,做到科学地讲解字义字理。如:“亻”与“彳”旁字形相近,不利于学生记忆,如果能向学生说明两个偏旁的来源不同,意义不同,学生会比较记忆相关的汉字。

要做到上述要求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自修,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大观》兼有学术研究和工具书两种功能,书中展示了汉字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对汉字的历史和特征,对以汉字为载体的辉煌文明,对汉字的研究和教学,都有较系统的介绍、论述。介绍了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特点,汉字的研究与应用,汉字与汉民族文化,汉字与汉语及兄弟民族文字,汉字与文学艺术,汉字与年号、姓氏、避讳,汉字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汉字与兵、法、吏,汉字与衣食住行,汉字与经济活动,汉字与动物、植物,以及汉字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等各个方面,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汉字文化的多彩图画。阅读本书可以对汉字在各个文化的、社会的领域里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受的影响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必将会成为对外汉语教师案头上的良师益友。

大部分留学生都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能在语言教学中加入一些文化的元素就会很吸引留学生的注意,并且容易使他们产生共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然而,目前的教学中,尤其在初级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渗入并不多,大多数对外汉语汉字教学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要求留学生们机械地重复着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这样当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汉字教学,自然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而不愿意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初级阶段,汉字的教学任务很重,因此教师们常常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融入太多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本身的汉字文化功底不够,无法胜任将汉字与文化完美结合的教学任务。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2

电大开放教育是一种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借助于现代化的多媒体通讯网络开展的实时和非实时交互式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于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了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而这些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这种教学模式使师生处于分离状态,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被物化在各种媒体教材中。因此,各种教学资源和媒体材料是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因素。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不但需要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较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目前,各地电大教学资源一般包括文字教材、视听教材、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和网上动态资源等。

应该说,这些资源的种类十分丰富,内容也很全面。但目前教学资源建设也存在资源重复建设、资源更新不及时、资源形式的多元化与内容的趣味化不足等问题。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继续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具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不同教学资源的特点加以制作和利用,提高其实用性。如网络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它的易选取、易重现及具有交互功能等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渐减少对文字教材的依赖。对重点、难点问题解析、答疑,综合模拟测试,学习效果检查等方面要注意加强。其次,视听资料的内容应少而精。例如,在中外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资源中,可以节选相关影视作品片段,配以教师的指导,这样做,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资源要及时更新。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资源主要包括中央电大和地方各级电大建设的网上教学辅导资源,BBS讨论区、电子邮件、电话答疑等。这部分动态教学资源应不断地及时更新,以体现专业和课程特点。第四,强化教学设计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一体化设计。教师应从课程设计上引导学生采用电子教学资源进行远程教育学习,其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环境和要求,逐渐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中,应综合介绍课程的各种资源以及其运用的策略,并且将文字教材内容与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这样有利于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

二、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电大学生的专业基础浅厚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考虑到学情,教师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授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电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前提下因材施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笔者在讲述《现代主义文学》时,提问学生是否了解现代主义,学生都沉默不语。

接下来又提问是否了解意识流小说?有学生回答:“读过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于是,我就从王小波的意识流手法谈起,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的意识流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小说的异同,再进一步介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阅读法国小说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并做好读书笔记,作为下一次课堂讨论的发言提纲。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明显地被调动起来。此外,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例如,古代汉语虚词的一些问题存在许多争论,在学术探讨会中虽然不可能有大的突破,但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对一些重要作品结合作家进行研讨,如林语堂与他的小说和散文,郭沫若与他的诗歌。根据文学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了解当前文学动态,研究新时期作家作品的时代特点和创作新手法等。

三、注重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汉语言专业尤为突出所谓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具体包括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社会调查、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内容。以往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最后一学期安排集中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但笔者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在每门课程中感受到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密切相关,以此来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应强化学生“读、说、写、用”四大能力的实践性教学,即加强普通话技能训练、加强口语技能训练、加强书写规范字技能训练和加强汉语应用技能训练。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践性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名篇的诵记与欣赏、各种文体的拟作与随笔等。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性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汉语言文学;人文素质教育

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感悟到知识当中所包涵的汉民族的精髓文化,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的涵养有所提高,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的课程当中开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除了有助于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和理论基础的扎实之外,最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代和新教育环境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大学毕业之后就业的环境和形式也越来越严峻,就业单位在选择应届毕业生人职的标准已不再只是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更多的是看重毕业生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操作的能力,既可以分析问题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之后,大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锻炼自己的口才以及人文素养。发表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文章,撰写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文字功底已经在慢慢地培养和扎实当中。而在相关的辩论比赛当中,从准备和参与的过程,学生可以很好地提高思考辩论的能力,为将来走人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审美能力和高尚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则合适高品质的生活所需要的,更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操。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兴衰更替,感受到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更可以从一些感人肺腑的作品当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济。人文素养可以让人们更多的去热爱生活,更可以鼓励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即使觉得未来渺茫无边,也有勇气用爱和热情,用心的去过每一天的生活和每一份工作。特别是针对理工类的高校学生来说,更是要看重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育,因为理工类的学生,平时更多的是接受技术类和专业性更强的知识教育,不仅仅难度大而且非常枯燥,再加之没有多的时间会主动的去了解汉语言文学,更别说去阅读文学类的作品。这些因素导致了理工类高校的学生情商普遍较低,而且在和人交往的过程当中,表现出自我的性感,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人文素养急需提高。所以,开设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十分有帮助。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大学生人格尚未健全,对未来迷茫

一些大学生在不如校园之后,因为环境的改变以及环境当中诱惑因素的增多,导致很多学生渐渐开始出现了攀比的心理现象。而有一些学生,初人大学,对于一切未知十分迷茫,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十分挫败,便把一切心力投入到了网络世界当中,游戏和网络社交、网购等等让大学生们沉迷难以自拔。甚至有一些学生,因为受到了利益的蛊惑,在无意识当中触犯到法律,误入歧途。而在这一部分大学生当中,我们是很难看到人文素养的影子的。

2、重视理论知识,却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新时代和新的教学环境之下,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已经不能够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了。传统的汉语言教学,只是重视理论知识以及课本知识的教学,不注重课堂上面学生老师的互动,实践性过于薄弱,从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被忽略了。而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新媒体的影响之下,大学生不管是阅读的习惯还是思维的习惯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如今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一定要注意融合多媒体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多多和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汉语言文学和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才可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过慢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的实际需求。首先从设置课程的这一方面来说,现在很多高校在设置汉语言文学的时候,还是处在传统的十分单一的模式下,没有把各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单一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教育并没有办法助力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提升。其次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方面不够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其实就是指学生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思维要活跃,擅长人际交往沟通表达,这也是从一个方面体现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汉语言文学要完善课程的设置,优化学科的建设,并且提高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1.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教学目标主要有教学的内容来体现,所以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个合理地筛选,从而确保这些内容可以起到实际的教学作用,并且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帮助。所以,作为高校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范围耀光,全面涵盖所学内容,保证教学的效果,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满足学生的要求以及兴趣,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现在的大学生在人格方面有所缺陷是无法避免的,这样会对学习生活有所影响,也不利于未来的社会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多多制定一些有趣的有利的教学活动,从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比如辩论赛、交流比赛、场景教学等等,除了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还能够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大学校园是一个大熔炉,学生在经历过校园生活之后,是炼就成为一块好钢还是废铁,所处的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存在于课堂当中,在课堂外也不容忽视。激励学生创办社团、组织或者是小集体,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便于更好地应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地爱上汉语言文学,从而得到大胆锻炼的机会,并且在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老师要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一个正确有效的引导。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4

“今天的中学生,就是将来各项事业的就业者”。①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学生“把话说得清楚、流畅、得体;把文章写得准确、达意、传神”②的重任。要顺利完成上述重任,就得打破中学生语文修辞教学以辞格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走出误区,走上修辞教学之路。

一、语文与语文教学的职责

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口头谓之语,在书面谓之文,合起来称为‘语文’”。中学开设的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工具课。语文教学的职责应该是: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语文能力。要使中学生具有以上的现代语文能力,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十分重视修辞方面的内容。但遗憾得很,不管大陆抑或香港,从其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所反映的情况来看,都没有把修辞教学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都是以修辞格的辨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其实都是把修辞当作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点缀,从而把修辞教学引向了误区。

二、大陆语文修辞教学的现状

第一,修辞教学大纲——空白

建国以来,国家教育部门曾两次制定汉语语法教学大纲(1955年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1981年的《中国教学语法体系提要》),却从未拟定过有关修辞的教学大纲。致使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修辞教学应如何教,应达到什么目标,均感到茫然。

第二,修辞教学的重点——不明

由于没有修辞教学大纲,许多中学教师对语文修辞教学的重点不明,普遍误认为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后附的《修辞复习提纲》中12种常见的辞格,就是中学修辞教学的重点。教完了十二种辞格,就算是抓住了重点,就算是完成中学修辞教学的任务了。

第三,修辞格教学往往依赖——“教参”

由于上述第一、二的原因,所以许多中学语文老师都依赖“教参”(即教师教学参考书)作拐棍来讲修辞,缺乏对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修辞实例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这原因有多方面,如缺乏适合中学修辞的教和学的参考资料;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进行钻研;怕按自己的讲法去讲,出了错不好办等等。这样就势必出现“教参”怎么说,教师就跟着怎么说,“教参”说对了的,自己照着讲当然也就对了,如果“教参”说错了,那自然也就跟着讲错了。

三、香港语文(汉语)修辞教学的现状③

香港现行的语文(汉语,下同)教材共十册,收课文128篇。一至六册收入课文102篇,为初中教学用;七至十册收课文26篇,为高中教学用。笔者作比较用的教材是根据香港教育署课程纲要及中学中国语文科课本编纂指引编写的,所收录的课文,也是全部依照课程的纲要提供的教材篇目选择的。从教材所反映的全部内容来看,香港语文修辞教学的现状是:

第一,没有提出修辞要达到的总目标。只提出了本课程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读、写、说、听、思维等语文能力,提高学习本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启发思想,培养良好品德,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强对社会的责任感。”④

第二,没有提出修辞教学的重点。只是在有的课文前面设置的“教学重点”中提出要学习的某些修辞手法。例如:“认识对偶和比喻”;⑤或在课后的“应用练习中讲点修辞知识,并让学生试用某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例如:“对偶是指两句句子的词性相当,意思相对,试在下面的空格填上适当的字,使成为对偶句:

(1)天高——地( )

(2)户外——峰秀——窗前( );⑥

或在每册课本后面“教学重点分布表”的“语文基本知识”中,设“常见修辞”栏,并在这一栏里,把本册中凡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即修辞格)的都扼要地填写上去。比如第1册第四页《鸟的天堂》中用了排比修辞手法,就在这一栏里标出:“1、学习排比”又如,第十四《傅雷家书》中用了借喻,示现修辞手法,就在这一栏里标出:“认识借喻、示观”。⑦统观全套(十册)教材,均无讲到修辞教学的重点是甚么的问题。

第三,修辞教学也往往依靠课文前后及教师手册中有关修辞的提法来讲授。课文或教师手册没提示到的修辞理论及修辞手法就很少给学生介绍。据统计,目前香港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国语文》提出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全部修辞内容,也只有18个修辞格而已。现按教材册数序号,依辞格出现的先后(重出的均不计入)秩序摘出转述如下:⑧

第一册:比喻,对偶、叠字、排比、拟人、对比、借代、典故、示现。

第二册:夸张、设问、反复、反问。

第三册:顶真、层递、映衬。

第四册:相关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5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曾经的专业课教学是以“教”为主,而微课教学的重心则是“学”――学生先学、老师后教。微课的设计理念包含三方面:网络教学、自我学习、小班化教学。基于该理念下的微课特点同样可归纳为三方面:短――10~20分钟,最长不会超过25分钟;少――仅针对一个教学重点;小――微课视频小,便于上传与下载。上述特点高度符合教育心理学提到的学习规律,比如个体差异的规律、注意力的规律、个性发展的规律、认知能力的规律等。拿“注意力”的规律来讲,早有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即使是成年人,能够持续、集中地关注某件事、某个内容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二十分钟,尽管一堂专业课大概需要1小时左右,但最合理的方法是将教学内容切割成几个“小块”的知识点来讲解,以便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比如:现下广为流行的网易公开课、可汗学院、超星公开课等,上面的微视频基本都在20分钟左右。

课堂上引入了微视频,教师不能再继续扮演“传授者”的角色,更不是课堂上的权威者,而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唤醒学生去发现、探索、评价、质疑的精神;唤醒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生活经验,让这些和教学内容相互融合渗透,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汉语言文学中微课设计资源的整合

1.各类“语言学”内容的整合

如: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有一部分微课内容是《文言诗文阅读理解的基本思路》,它的设计者是方相成――浙江丽水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视频全长不到20分钟,重点讲解了阅读文言诗文的规律与规则,通过技巧、文本、事件、道理、感情来理解文言诗文。又如:时长不到18分钟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设计者为邓莉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视频中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五个知识点。从这两个精彩的微课设计中可以看出,语言学方面的微课程,只需要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细化设计便可。

2.各类“文学作品”内容的整合

以唐志刚老师设计的时长16分钟的微课《庄子・濠梁之q》为例,通过当面传授与讨论呈现了两方面内容:庄子的生平介绍、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技巧,让人们感受到庄子“齐身与物”的高尚品行。微课的时长虽然有严格的要求,但唐老师并没有受其限制,依然在视频中详细介绍了庄子,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重点,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不能因为微课的“微”就随意简化教学步骤,微视频中同样要适时地穿插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三、四步五环、评价微课

四步:规划教学方案、制作教学视频、学生自学、个别辅导,此为课前环节;五环:解释疑难、纠正错误、互动合作、反复练习、总结成效,此为课中环节。“远程教育”是开放性大学的一大特色,如今网络平台基本能够满足微课教学所需,师生亦能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探讨,故而开放性大学可以在网上展开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的测评功能。一方面,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师生的互动性加强,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教育技术部门与文学院应该协同合作,将开放性大学独特的教育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设计“四步五环”的测评环节,提高远程教学水平。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正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微课教学是专业教育与现代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教育改革的浪潮完美契合,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设计微课,已经成为当今时代高校教师的基础技能,只有大胆创新、敢于探索,才能为开放性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微课程建设增砖添瓦,才能让大学真正成为培育高质量人才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雷强.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微课教学[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7(2):17-19.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6

[摘要]本文报告对某大学部分中高级留学生识字量抽样测试的目的、内容、方法、结果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文章认为,识字量是反映一个人汉语水平的重要参考数据,应该成为教材编写、班级划分、教材选择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

测试结果显示:中高级留学生综合识字量偏低;对汉字字音掌握较好,对字形掌握最差;对甲、乙两级汉字掌握不扎实;汉字文化圈学生在识字量方面有明显优势,但高级阶段优势大幅度下降;华裔学生识字量远低于非华裔学生。作者根据测试结果,对如何提高学生识字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01测试缘起一般来说,学习掌握汉字的过程是识字,具有识读、书写、理解使用汉字的能力也是识字,本文的识字指的是后一种意义的识字。这后一种识字又有狭义、广义之分。汉字有形、有音、有义,学习汉字就要学习掌握汉字的形、音、义。狭义的识字,指能读出某些汉字的读音;广义的识字,指掌握某些汉字的形、音、义,即会读、会写、会用。本文的识字指的是广义的识字。一个人的识字水平具体表现在会读、会写、会用汉字的数量,即识字量。一般人对汉字形、音、义的掌握是不平衡的,会读、会写、会用的字数多寡不同,可以为分音、形、义3类单独计算识字量,也可以取音、形、义各类识字量平均计算出综合识字量。识字量是反映一个人汉语水平的重要参数,是教材编写、学生分班、教材选择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从整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到水平测试,都没有对学生识字量问题给与足够的重视,没有对不同阶段留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识字量提出明确的要求。1992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对中高级阶段留学生应该达到的识字量有了一个笼统的规定:“对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基础及基础后阶段要掌握常用字2000-2200,高级阶段应掌握常用字和次常用字700-900,这样共掌握常用字和次常用字2900”。[1]2002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开始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教学目标做出具体规定。《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规定:“初级阶段汉字共1414个,中等阶段汉字共700个,高等阶段汉字共491个。”[2]《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规定:一年级学习汉字1491个,其中一级字795个,二级字696个;二年级学习汉字545个;三年级学习汉字467个。[3]虽然这几个大纲在总识字量和各阶段识字量的规定方面还很不统一,但毕竟有了可供各取所需的依据。不过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外汉语教学忽视识字量现象仍普遍存在,教材编写、学生分班、课堂教学都不太考虑学生识字量。

即使想考虑也无从考虑起,因为一般来说,教师不知道学生大概识多少字,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大概识多少字。为了能对学生识字量心中有数,2001年3月下旬,我们在某大学5个中高级班42位长期进修留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识字量测试,并取得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现总结报告如下,供同行们参考。11测试目的本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以下几方面情况:(1)中高级留学生综合识字量(即读、用、写三会的综合识字量)。(2)中高级留学生对汉字形、音、义三者掌握情况。(3)中高级留学生对甲、乙、丙、丁4个级别汉字掌握情况。(4)不同文化背景留学生识字量情况。21测试内容和方法211测试题目设计21111题型测试题型共3种:A.为汉字注音。本题测试学生对汉字读音的掌握。考虑到“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构成,声调由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构成”。[4]声母、韵母、声调三者在决定字音时作用不同,声母和韵母是区别一个音节与其它音节最本质的因素,不能错,而声调错误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宽容。故对声母、韵母错误从严,无论声母错误还是韵母错误,均视为整字错误;对声调错误从宽,4个声调错误算一个错字。B.用指定汉字组复音词语。本题测试学生对汉字字义(用法)的掌握。如果其它用来组词语的字不会写,可以使用汉语拼音代替或写同音字,以半对计算得分。C.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本题测试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考虑到汉字同音字多,也考虑到留学生基本是以词带字或字词连带记忆的习惯,为确保不因同音字引起答案歧义,也为给学生提供记忆的线索,题目给出一定语言环境———与测试字搭配构成复音词语的另外一个汉字。21112题目难度所谓难度,第一是从常用度方面考虑,常用度越低就视为越难。《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依常用度分为甲、乙、丙、丁4个级别,难度递加。本测试每一种题型题目的难度亦分为甲、乙、丙、丁4个级别。分别测试学生对甲、乙、丙、丁各级汉字形、音、义的掌握情况。第二是从各题型具体情况考虑,尽量使难易度符合汉字实际情况。在测试字音(读)的题目中,主要考虑3点:(1)在测试字中没有表音偏旁的字不能超过20%;(2)作为测试字的形声字,其表音偏旁整体表音率处于正常状态①;(3)避开多音字。在测试字义(用法)的题目中,重点考虑测试字参与构成词语的能力,一般尽量选择构成常用词语较多的字,同时考虑使测试字表义偏旁表义率处于正常状态②。

在测试字形(写)的题目中,主要考虑两点:(1)结构繁简程度符合汉字结构的实际情况;③(2)避开同音异形词。21113选字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丙、丁4个级别的字表中随机选字。为题目更加合理(如合理控制测试难度),略作调整(具体做法是将原来随机选定的某字更换为同列的上一个字或下一个字)。21114分数分配每一题型40分,3种题型总计120分。每一题型中有4个小题目,每个小题10分,每个字2分。21115题量为简便易行,3种题型共考60个字,每一题型20字。21116考试时间限15~20分钟完成。212测试对象选择测试对象是北京某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长期进修生。中级班选一个最低班(7班),一个最高班(15班),一个中等水平班(12班),高级班选一个最低班(17班),一个最高班(20班)。①在确定测试班时,除考虑学生整体水平外,还注意学生国别的多样性。213识字量计算方法卷面总分120分,根据得分折合识字量,满分识字量为2905字。由于甲、乙、丙、丁各级汉字数量不同(分别为800、804、601、700),平均每1分折合的识字量也不同。测试字音、字义、字形的三类题目各40分,分类计算识字量时,甲级字每1分折合80字,乙级字80140字,丙级字60110字,丁级字70字。测试甲、乙、丙、丁4级字的题目各30分,分级计算识字量时,甲级字每1分折合26167字,乙级字26180字,丙级字20103字,丁级字23133字。具体计算公式为:21311分类识字量计算公式:掌握读音字量(字)=80×甲级字读音得分+80140×乙级字读音得分+60110×丙级字读音得分+70×丁级字读音得分掌握字义字量(字)=80×甲级字字义得分+80140×乙级字字义得分+60110×丙级字字义得分+70×丁级字字义得分掌握字形字量(字)=80×甲级字字形得分+80140×乙级字字形得分+60110×丙级字字形得分+70×丁级字字形得分综合识字量(字)=(掌握字音字量+掌握字义字量+掌握字形字量)÷321312分级识字量计算公式:甲级字识字量(字)=26167×(字音得分+字义得分+字形得分)乙级字识字量(字)=26180×(字音得分+字义得分+字形得分)丙级字识字量(字)=20103×(字音得分+字义得分+字形得分)丁级字识字量(字)=23133×(字音得分+字义得分+字形得分)综合识字量(字)=甲级字识字量+乙级字识字量+丙级字识字量+丁级字识字量214测试结果统计分类分级输入成绩,列出中高级学生识字量测试结果总表、各班学生识字量测试结果表、中级班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学生识字量测试结果表、高级班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学生识字量测试结果表、中级班华裔与非华裔学生识字量测试结果表、高级班华裔与非华裔学生识字量测试结果表。为使数据尽可能准确,除各表最后结果数据取整数外,其它数据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数据计算误差在1个字以内。

31各项测试结果及值得注意的情况311人均综合识字量统计结果及值得注意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情况:(1)由低班到高班,学生识字量呈层级上升趋势。说明从识字量角度说,现在班级划分相对合理。(2)中级班人均综合识字量仅1000字,最低班7班识字量仅656字;高级班综合识字量为1616字。按一般标准,中级班学生的识字量至少应达到《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规定的初级阶段1414字,高级班学生的识字量至少应达到《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规定的2114字,或达到《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所规定的2000-2200字。看来无论中级班还是高级班,其识字量均与大纲的规定有较大距离。312对汉字音、义、形掌握情况统计结果及值得注意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情况:(1)无论是中级班学生还是高级班学生,掌握最好的是字音(读),其次是字义(用),最差的是字形(写)。(2)与中级班学生相比,高级班学生掌握字义的字数接近掌握字音的字数。313对甲、乙、丙、丁4个级别汉字掌握情况统计结果及值得注意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情况:中级班音、义、形三会的甲级字只占甲级字的65%(高级班也只有83%),乙级字只有35%,而丙级字、丁级字分别为23%和9%。314汉字文化圈学生与非汉字文化圈学生识字量统计结果及值得注意的情况③值得注意的情况:(1)中级班非汉字文化圈学生人均综合识字量约为汉字文化圈学生人均综合识字量的2/3;高级班非汉字文化圈学生人均综合识字量约为汉字文化圈学生人均综合识字量的4/5。(2)在对汉字音、义、形的掌握方面,中级班学生,都是掌握字音的字数最多,其次字义,再次字形;高级班汉字文化圈学生掌握字义的字数最多,其次字音,再次字形;高级班非汉字文化圈学生仍是掌握字音的字数最多,其次字义,再次字形。(3)在对甲、乙、丙、丁4级掌握方面,汉字文化圈学生在识字量方面的优势,主要在高级别字(特别是中级班)。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级非汉字文化圈13名学生中,属于7班、12班、15班学生人数分别是4人、5人、4人;高级非汉字文化圈11名学生中,属于17班、20班学生人数分别是5人、6人,均比较均衡。而在中级班汉字文化圈11名学生中,属于7班、12班、15班学生人数分别是6人、2人、3人,最低的7班中6人,占汉字文化圈学生的55%;在高级班汉字文化圈7名学生中,属于17班、20班学生人数分别是5人、2人,最低的17班占5人,占汉字文化圈学生的71%。因此,统计表中显示的汉字文化圈学生平均识字量,显然低于其实际识字量。如果各班参加测试人数相等的话,中级班汉字文化圈学生识字量优势还会增大。315华裔学生与非华裔学生识字量统计结果及值得注意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情况:(1)非华裔学生识字量水平在中级阶段高于华裔学生,在高级阶段远高于华裔学生。(2)在对字音、字义、字形掌握方面,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识字量优势,以字形掌握最为突出。(3)非华裔学生对甲、乙、丙、丁四级汉字掌握的优势,随字级升高而加大。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两点:第一、中级班两位华裔学生1人在12班,1人在15班,高级班六位华裔学生4人在17班,2人在20班,分布不均匀,且中级班华裔学生比例太小测试成绩和比较结果的可信度偏低。第二、中级班华裔学生人均乙级字识字量为308字,非华裔学生人均乙级字识字量为277字,与华裔学生识字量普遍低于非华裔学生识字量的情况不合,似当视为例外。测试结果可以给我们以下一些启示:(1)测试结果显示,中高级学生识字量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规定的识字量指标有较大距离(见表1)。这说明我们的初中级汉语教学未能完成好识字教学任务。其首要原因当是没有把一定的识字量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要改变学生识字量低的现状,必须将上述两个大纲规定的各教学阶段识字量作为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加强识字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识字量,学生也不了解自己识字量的状况应该改变。(2)测试结果显示,中高级学本

生对字音(读)、字义(用)、字形(写)的掌握,字形(写)一项成绩最差(见表2)。可见,在中高级阶段,虽然学生汉字书写已基本过关,汉字教学要以字音和字义为重点,但不能忽视汉字形体教学。尤其是学习生字的时候,不经过认真书写,是很难记住字形的。而且书写汉字不仅有利于掌握字形,也可以加深对字音、字义的记忆。因此,尽管中高级汉字课不能把字形教学作为重点,但也不能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3)从中级班学生对甲、乙、丙、丁4级汉字掌握的情况看(见表3),学生在基础阶段掌握甲、乙两级汉字的比例不高,而丙、丁两级不该掌握的汉字已认识不少,而且汉字文化圈和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在这方面的差别不大。这说明国内外基础汉语教材对丙、丁两级汉字的控制不够,而甲、乙两级汉字的教学还不够扎实。这个问题应引起注意。(4)汉字文化圈学生在汉字学习中是有较强优势的,尤其是初级阶段。但测试结果显示,到了中高级阶段,这种优势呈明显下降趋势(见表4)。因此,应该在高级阶段提醒汉字文化圈学生,不要忽视汉字的学习。否则,他们将失去这方面的优势。(5)测试结果显示,华裔学生的识字量水平远低于非华裔学生(见表5)。虽然由于参加测试的华裔学生比例小,且分布不够均匀,这一结果的可信度要打一定折扣。但据许多汉语教师反映:相当一部分华裔学生听说能力很强而书面读写能力差得多。这一反映支持本测试结果。华裔学生读写能力普遍落后于听说能力的问题,影响着华裔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应当引起重视。为华裔学生提供针对性汉字教学,大力提高他们的识字量,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要学习汉语,特别是要获得汉语读写能力,必须学习汉字;要把汉语学好,必须尽可能系统熟练地掌握相当数量的汉字。一般来说,识字量是一个人汉语水平的重要标识之一。一个人的读写能力,与他的识字量是成正比的。这就要求汉语教学必须有目标、有计划地教学生识字,越多越好。当然,这要有个前提,就是要对学生已有的识字量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汉字教学与学生的识字水平相适应,否则就难免带有盲目性。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对留学生进行识字量测试,这说明我们的对外识字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盲目的。为了尽快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必须尽快改变对学生识字水平茫然无知的局面。为此,我们做了本次识字量测试的尝试。由于缺少经验,本次识字量测试在题目设计、评分标准等方面考虑得还不很周到,统计方法也有值得再研究之处,而且为了简便易行,测试的字数少,测试人数也不多。现在我们将这次识字量测试的情况报告给关心汉字教学的同行,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1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S]1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

[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1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S]1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1

[3]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1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S]1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1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7

关键词:英汉文化;差异;英语写作;影响

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英语在我国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视,英语教学已经从以前的中学开始转变为由现在的幼儿园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一种现实需要。跨文化交际重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的了解,将这些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在我国的高校中,英语已经被作为一个重要学科,并且已经慢慢地改变了传统的只重视英语的语法、语音和词汇的教学,向了解外国文化方向发展。由于我国与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导致我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受我国文化影响较大,写出来的文章无法被外教老师认可。

1.英汉文化差异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观点表达的影响

写作时的观点其实就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如何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指引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它在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写作过程中,英汉文章有着很大的区别,如用第几人称、阐述什么观点等。在很多文体(议论文、杂文等)中,第一人称是英汉文章经常用的,但是中文写作中第一人称常以"我们"的形式出现,而在英语写作中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出现几率各占一半。写作中以"我们"作为第一人称,说明文章观点比较客观,是大众的观点;而写作中以"我"作为第一人称,说明强调的是个人观点,主观性较强。在实际中,很多大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第一人称"I"和"We"、第二人称"You"、第三人称"He"和"They"都用上了,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受到汉语写作的影响。首先,中国文化强调"大一统"。我国古代都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群体价值取向。现今我国虽然已经走向开放,言论自由,各种观念越来越多,但是主流的价值取向仍然是维护整体利益。个人的观点显得比较弱,在平时中,即使表达个人观点也为了显示其正统性和正确性也是以"我们"出现。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以"我"来写文章或者表达观点时,显得高傲自大,将"我"改成"我们"将能够表现自己的谦虚和尊敬。其次,我国古时几乎每个朝代都出现过文字狱,往往产生这样的原因都是因为祸从口出,因此,在表达某个敏感性问题时,常常采用"我们"代替"我",这样可以避免承担一些责任。我国大学生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在写英文作文时常常会把汉文化中表达本人观点的方式应用其中。再次,新中国成立后,集体意识越来越严重,相互帮助的事情越来越多。在汉语文化中第二人称使用频率较高,导致很多时候,用we、you等来替代第一人称I,这样人们的真实观点很难表达出来,一些溜须拍马的话越来越多。而在西方文化中,着重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利益的实现等。他们国家的教育要求将每个学生的个性观点表达出来,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从小就养成了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另外,西方国家在法律上规定言论自由,因此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比较自由、宽松,因此,他们经常用"I believe"、"In my point of view"、"I agree"等,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使得可信度增加了许多,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也随之缩短了,这是西方文化英语写作的主要优势之一。

2. 英汉文化差异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篇章结构的影响

汉语中语篇以螺旋型为主,条理层次不是显性呈现的,而是隐性表现的,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而是从各个角度"拐弯抹角的进行间接论证,在整篇文章中的整体网络中定位词语和句子的意义,这样的文章让美国人看是非常困惑的。英语中语篇以直线型为主,条理层次以显性呈现,让人们一目了然,每个段落都是以主题句开头,后接例证据,最后结尾。不同的语篇模式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国学生在写作用时总是以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去想,然后将其变成英文而已。汉语写作中的语篇中的句子流散疏放,此起彼伏,句子之间似乎是相连的,又似乎是分开的,但是最终还是以一定的方向为主。英语重视过渡连接词,在一个母语是英语的人写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使用连接词的频率是非常高的。英汉文化差异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篇章结构的影响是通过思维方式来实现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暗示性和象征性,这不是由局部慢慢渗透到整体的过程,而是直接领悟到整体的过程,也就是说直接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其呈现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它使得传统的思维定式打破了,力求创新,整体把握世界。它注重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定量分析,正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模糊。传统的汉语文章都是以作者的感情为分段标准,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往往一直在阐述一个观点,但是却分成了好几段落,也就是说一个语篇由多个段落组成,汉语中没有主题句的概念。而英语文化强调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也称为抽象思维,它与形象思维相对,是指人们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这些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由此可知,它与中国文化是不同的,它是以局部到整体,首先对局部进行分析研究。在定性和定量分析中,逻辑思维比较注重定量分析,对事物的量化研究比较重视。定量分析是从刻画问题本质的数据和数量关系入手,建立反映事务本质特征的模型,运用各种数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西方文化采用定量分析使其更加严密、缜密和精确。在英语写作中非常强调主题句,在段与段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3.结论

     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明显地表现在篇章组织结构特点上,因此,要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光有地道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还不够,还需要注意全文和各个段落的组织结构。中国人说话、写文章绕圈子是不想锋芒毕露,不想冒昧打扰别人的表现,是出于礼貌的考虑。而这种礼貌却会让直奔主题的美国人感到不安。所以,在进行英语写作时,要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布局谋篇。在语篇的开始方面,应该直截了当表达观点,态度明确。 在语篇的发展方面,直接点明议题,直线式陈述观点,可用总-分-总的结构,如果能够举一两个例子,"让事实本身说话",则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语篇的结尾,可以简要概括一下,总结全文。

另外,文章开篇和结尾不要说大话,绕圈子,也不要引经据典。成语(或习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如果完全不使用成语、谚语和格言,就会显得语言文字枯燥无味,缺乏文采。然而英语却珍视明了简洁,过多地使用习语或曰"陈词滥调"被视为缺乏创造力地表现。例如这样一个英文句子:"This woman beautiful flower, gentle enough, the notice of management."这一个句子连续用了三个形容词:beautiful flower, gentle enough, the notice of management,使原来可以很简洁的句子显得累赘且索然无味。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有些中国学生以为中国习语的英译或英语习语的大量使用可以达到汉语写作中成语、典故使用的效果,因此着意收集、背诵和使用诸如"Burn one's bridges."、"No news is good news."、"One eyewitness is better than ten hearsays."、"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hatch."一类的习语,殊不知这些我们以为很新鲜的表达方式在英文中已经用滥了,使用过度不但不能给文章增色,反而会使文章读来没有趣味。

参考文献:

[1] 袁静亚. 融入中西文化比较的英语写作过程教学模式探讨[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 (04)

[2] 赵晓秀.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09) .

[3] 刘晓莺. 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9, (03) .

[4] 徐文彧.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的意义[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3) .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8

关键词: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大学语文 反思

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这个凝聚我国课程改革人员的心血和劳动的《课程标准》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以测试应试者“语言交际能力”为重点,两者相一致。

所谓“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书面形式,还包含口语部分,因此这里的“语言”就是指汉语的书面与口语两部分。目前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暂时采用纸笔测试,还没有口语部分,据了解,不久,ZHC将增加听力和口语测试。“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接触,这里重在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与通常我们所学的语言知识、概念相对。正如ZHC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所说,它是在一定情境中,在一定语言背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对某个孤立的字、词、句式、语法知识、作品知识和作者的记忆或识记。“能力”指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它与一个人的思维、积累、修养密切相关,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某一方面素养的表现。

(ZHC)由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国内外专家开发研制,以测试应试者汉语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ZHC主要考查语言交际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

基于上述测试内容的要求,ZHC具有以下特点:(1)它考查语言理解能力而不是短期的记忆力,不依赖于任何教材,不需要测试者死记硬背。(2)主要考查“语言”,而不是“文学”和“人文”。它重点考查“语言”本身,考查语言信息的获得与传递、表达,语言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等。(3)主要考查运用语言“形式”“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不是“立意构思”。重点在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条理、得体,不是内容方面立意构思的奇特。

目前ZHC采用纸笔卷面测试,分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共102道题,其中阅读理解50道,书面表达52道,1―100题为客观题,101、102题为主观题,150分钟内完成。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对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还有就是对阅读速度的考查。书面表达需要考查书写汉字和语句,组句成段的表述习惯,书面表达的一般格式,写作方法与形式的运用。

作为标准化证书考试,ZHC严格进行考试质量控制,分为处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2004年6月13日,我国首次举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合格者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目前ZHC已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46个城市,共建立了100余个考点。参加测试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各种社会原因并没有完全实现测试的初衷,由于ZHC不借助行政权力推行,是否在人事决策中参考ZHC的成绩,由使用者自主、自愿地选择。目前要改变这种境况,ZHC还需要通过扩大宣传及提高社会认知来开拓自己的市场。

二、汉语的社会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汉语的状况不容乐观。

1.国内外对待汉语及各自母语的态度截然不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我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习承载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汉语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必经之路,因此学习汉语在世界上很受追捧,旨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国了解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各地。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国发展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寄托在我们的母语――汉语上,但国人过分重视英语的学习,常常忽视了母语的重要性。从幼儿到大学生、研究生,都对英语“穷追不舍”,对汉语冷漠或无视,更有甚者,英语直接跟大学毕业、考研、职称评定相挂钩,这更加重了学习英语的压力。在对待母语的问题上,反观国外,美国正在从国家制度和考试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母语的学习。对此我国有必要对母语的现状进行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网络等各种“潮流”语言的冲击。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我们能及时了解到各方面的最新动态,很多不规范的“潮”词“潮”句迅速走红。像“给力”“萌”“××控”“××体”“神马都是浮云”等,以及以前的“帅呆了”“酷毙了”等词,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在什么场合,正式的还是不正式的,人们习惯性地用这些潮流词句。然而每一种语言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字词句的使用也很讲究,这种不分场合地任意使用“潮”词“潮”句显然违背了语言自身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语言的纯洁性。

3.生活中汉语“危机四伏”。在生活中一些书信中、街道两旁的广告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错别字,应用文中经常有格式错误、表达不清、歧义的现象。母语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几十年的教育都不能避免这些错误。而且这种问题不仅仅发生在文化水平低的人身上,一些文字媒体,一些硕士、博士发表的文章中也常可以看到这些错误。汉语“危机四伏”,促使我们不得不对汉语的教育、推广产生怀疑与思考。

4.生活、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使用汉语时,我们常出现错误,我们觉得英语重要,但这不代表就可以不重视汉语,不需要汉语。相反,我们很难离开汉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汉语,查看新闻、收集信息需要汉语,阅读、学习不同领域的书和知识需要汉语……有专家将人的能力结构分为3个层次:职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核心技能。所谓“核心技能”就是指各行业、各领域所有人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核心技能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它不仅仅决定人员的工作绩效,还决定其日后的发展和终生成就。

5.科学合理的测试缺乏。汉语作为母语,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测试。我们习惯将一个人在学校的语文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他在社会上语言能力高低的标准。成绩高,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语言能力强,反之,语言能力就弱。可事实常与此相反,成绩高的,语言能力不一定强;成绩低的,语言能力不见得就弱。显然学校的语文成绩不宜作为判断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的参考标准,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学校考试重知识,社会则重语言的运用。

三、大学语文的反思

据调查,72%的人认为国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强,与我国语文教育分不开。谢小庆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实际语言交际的训练;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语法的分析而忽视了语感的体验;过分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大学,语文教育涉及三个方面:学校,学生,教师。

在学校方面,学校常将大学语文设为选修课或公共课(除中文专业外)。课程的学分、学时数普遍偏少,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学目标明确,但教学实际效果远远落后于教学目标。再者,大学所选用的语文教材相对偏向文学、知识性的一面,很少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等方面的训练。

在学生方面,“汉语还需要专门学吗,不是每天都在讲吗?”“语文课就是橡皮课,上不上,无所谓。”“语文根本就不是课上学到的。”……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不屑于学习语文,他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专业课和英语的学习上。大学语文课上,有些同学就拿本小说看,视老师如空气,笔记更不会做。如此的态度,使他们的汉语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进入社会后,与人交流沟通常因说话不畅,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教师方面,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多是年轻教师,有些教师不能充分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盲目地以为学分低,课时少,就应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上课心态也放松了好多。

学校、学生、教师三方面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与态度上的偏差,使得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越来越迫切。

四、建议

大学语文的弊端早已成为众矢之的,而关于它的改革也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虽然各方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针对大学语文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很多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学者都提出了改革措施与建议,如建议使用开放式的教学,将文学与语言分科教学,提高教师的上课技巧,调整教材内容,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倡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认为,这些建议确实中肯,也具有针对性,但要真正改变大学语文现状,还要从提高人们对母语――汉语重要性的认识入手。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才会落实行动。

只认识到重要性还不够,还应认识到改革的方向――语言交际能力。这是由大学独特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大学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里培养出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跟形形的人交流沟通,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就是这样一种考试,大学不妨借鉴ZHC的考试模式,改革大学语文的考试,或直接将ZHC引入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汉语交际能力测试的必修课,当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规定不同的合格等级,或者开设职业汉语之类的选修课,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热情,将注意力转移到通过学习汉语来提高自身语言素质及能力上来,为将来竞争求职及职场活动储备适当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陈宇.职业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年会暨ZHC与大学教改研讨会.

[4]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中心年会.

[5]母语能力是最重要的竞争力.北京考试报,2005-12-3,第4版.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9

笔者针对时下愈演愈烈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纷纷争考公务员,争当“考碗族”的社会现象,并且为了更具时效地完成关于申论研究的科研立项,特此以我校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有关调查与分析,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问卷有效率100%。现将结果形成文字,如下。

一、问卷展示与分析

根据你的阅读和写作经验,认真回答如下问题:

1.申论跟高考作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2.申论跟时评相比,有哪些不同?

3.申论与公文是怎样的关系?

4.您认为申论写作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5. 您觉得写好申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6. 您觉得自己写作申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7.您认为申论写作对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8.您认为中文专业的考生在公务员考试中存在哪些优势与劣势?

9. 通过《申论写作》课程的学习,您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建议?

10. 除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您认为学习申论写作对您还有其他意义吗?

二、问卷结果分析

笔者以我校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有关调查与分析,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问卷有效率100%。上文已说明本问卷氛围三大块内容,同理,现将问卷结果对应地分成三部分进行分析与阐释。

(一)申论写作的特点

1、时评写作vs高考作文vs申论写作

时评写作 高考作文 申论写作

写作目的(48.81%) 针对实事做出点评,旨在分析,增强大众舆论导向。 参加高考 选拔公务员

写作考试难度(15.22%) 针对的是话题,更能把握中心,掌握写作内容,条例更清晰易懂,较申论更为自由,亦更为简单。 考试时间、字数底线、试题考察内容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实际。 以理论为背景,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以国家政策为指导;综合考察一个人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体(45.65%) 具有提纲的样式,即引述材料——议论分析——联系实际——归结全篇。 对文章体裁范围、表达重点等都有明确规定。 一般都是论述性的议论文,具备普通公文的相关特性。

行文要求(35.87%)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话题鲜)

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观点辣)

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论据杂)事实胜于雄辩,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材料可信手拈来。

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语言趣) 在作文试题中有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两大块:1、对作文基本技能的要求:文体、字数、主旨、语言表达、结构统筹、文面等方面的要求;2、对文章有延展性的要求:立意深刻、内容健康向上、语言运用上富有文采、有创新等。 要求讲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中央现阶段理论方针政策,这是基本公式;针对所给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作出概括总结、合理分析以及提出解决方案,这是基本思路要求。

写作内容(43.48%) 就社会生活的某一现象或事件发表看法,阐述观点。 具有时效性与新闻性,缘事而发、寓理于事,贴近生活,题材广泛。 紧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每年命题组都会出不同的题以反映高中学生的看法,形式多变,内容丰富。 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媒体关注的表层引入深度的理性分析,以强化阅读理解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为关键,核心是培养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写作主体(25%) 广大新闻媒体与公民个人, 第三方立场。 高考生 虚拟的公务员身份

写作性质(25%) 是一切社会人都可以的呐喊,是一切文化人都可以用文字表达的世界观。 高考语文考试科目中的一道题目 公务员考试中的命题组成部分

语言表达(45.65%) “精、短、快、活”,采用大众视角,针对一个话题展开论述,观点深刻,发人深省,语言通俗易懂,可综合运用多种写作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段。 考生可以自由地发挥,鼓励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包容并推崇文学性语言,尊重个人风格的实践。 语言上有严格限定,具备公文的基本要求,注重理性与逻辑性,行文风格朴素易懂,反对文学性与个人化风格。

小结:

由以上大学生们通过对申论写作与高考作文写作之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92位调查对象看来,申论与高考作文、时评写作三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上八个方面。其中,写作目的、文体、语言表达以及写作内容的不同所占比例最重。由此可得,申论同高考作文虽然同为考试形式,同样具备限时作文等客观规定,但是由目的、性质、内容、语言表达、主体、要求等比项出发考察,申论的特点还是十分明显的。简言之,由于招考目的、考生对象的年龄阶段与社会阅历的不同,申论不是一种单纯的写作考试或是自由写作行为,而是一种在阅读与分析材料基础上的集概括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一体的案例分析题。

特别是近年来,公考制度日趋完善,申论考试已由开放式向封闭式转变,由自由写作向定向分析转变,考试的针对性逐渐加强,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考察应试者们的能力,绝不是单纯的写作方面的能力,因而,申论写作更注重考生对时事政治的理解与思考,更关注学生的前瞻性与逻辑性思维,最突出的则是对考生政治敏感性的考察。毕竟,申论隶属于公务员考试,必须强调考生能模拟公务员身份,完成相关工作本身所提出的要求。

2、普通公文vs申论写作

小结:

通过调查,普遍反映出来的结果是,申论起源于典型的公文文体,制发公文是解决申论给定材料问题的必然选择。申论考试的大纲要求与公文写作的规律是一致的。申论的三种题型的解答根据公文法定文种和事务文书的种类都有对应的文种和问题思路:概括、概述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报告;提出对策题属于事务文书计划中的一种方案;作文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意见。

申论写作中常会涉及公文写作,如一些公文文种、假定部门、身份问题。公文写作的虚拟领导性及内容上的国家意识、全局意识、前瞻意识等都是申论写作的考察点。申论写作考察的能力也潜移默化的体现在了公文写作中。

从文体角度出发,申论论述写作应属应用文体,即公文写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论述材料与行政机关的智能紧密相关;2.结构基本相似;3.申论论述写作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要求基本一致。

(二)中文专业大学生与申论写作

由问卷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大学生知“彼”的基本状况,对第二部分的调查则能让我们了解到大学生们知“己”的程度。两相对照,则能发现大学生自身素质与能力训练上所存在的冲突点,也是笔者想要重点调查的突破口。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95.65%) 公文 申论

区 别 目的(5.68%) 向上级提交申请,向下级下达命令,以处理相关问题的行政办公文件。 选拔公务员

形式(25%) 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会议纪要等共13类,14个文种。 一般都是论述性的议论文,既有“论”,也有“述”。

设置作用(39.77%) 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制发文件的第一个工作环节。 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科目。

定性(29.55%) 公文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写作种类广泛,格式固定,内容简练。具有权威性、时效性、法律效力,甚至部分还有保密等级等严格限制。 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从媒体关注的表层引入深度的理性分析,以强化阅读理解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为关键,核心是培养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 系 从属 1、从源头考据:申论属于公文的一种,即述评。(57人)

2、从具体内容细分:公文是申论主要考察范围与主要文体形式。(11人)

不从属但关系密切 早年公务员考试中既有公文写作,后经改革,该考申论,继而申论成为公考中的题型。

无从属关系(3.26%)

不清楚(1.09%)

在回答“您觉得写好申论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您觉得自己写作申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认为申论写作对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三问时,问卷结果较为集中,如以下三图所示:

由图一可清晰地看出在本次调查对象的心中,写好申论最困难的几项内容。其中,材料阅读与概括被公认为最大的困难。在被访的58位大学生看来,做好申论题首先必须读懂、吃透所给材料,从而透过现象看到其所反映的本质,这要求考生保持较高的对社会现象的政治敏感度,经常关注社会时政,善于发现并乐于参与时事热点的讨论,主动思考,更要主动涉猎广泛的知识,建构并不断完善

自己的逻辑思维。其次,提出合理可行的结决方案也是写好申论的关键环节。它重在考察应试者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先要明确给定材料,再凸显所提方案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再次,以官样思维进行写作,使用正规严格的语言进行表达与叙述也是较大的困难之一。很多考生还是无法实现自身身份与虚拟公务员身份之间的转换,导致写出来的文章成了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议论文,更不是正规申论的“三不像”。

由图二可见,政治敏感度与综合能力构成了写作申论最重要的两大条件,超过了一半的比例,这说明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已经明确了保持一定政治敏感度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学习中也注重扩大自身阅读面,关注时事新闻与国家政策。而申论对考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考察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公考制度的不断完善,申论写作也日趋成熟。它并不仅局限于对考生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的考察,更重在提炼、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

而显然,虽然身为中文系专业的学生,拥有一定的写作专门训练与较之他人略高的文字处理能力,但大家很清楚申论所要求的远不止写作能力而已,对自身能力与写好申论所要求的各种能力相对比以后所呈现的诸多不足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图三解构了两相比较的冲突所在,向应考的大学生们如何做到扬长避短、掌握申论写作重点提供了真实而有效的说明。在问卷反馈中,也有不少人表示在认识到自身能力与公考所要求达到的能力之距离后将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应对公务员考试。

(三)参加相关课程培训与提高申论写作能力的关系

我校于大三下半学期设置了申论写作的专门课程,以期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公考愿望的中文专业学生建构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实现“公考梦”。那么,参与修读这门课程的调查对象究竟如何看待参加相关课程培训与提高申论写作能力这二者的关系的呢?

47.83%被访者认为最大的收获在于这门课让他们对热点社会问题更为关注、更敏感,也因此开阔了视野,加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将《半月谈》、《参考消息》等政治性的杂志报刊添入了平时的阅读范围。有58.70%的被访者表示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加深了对某些知识在理论层面上的了解。众所周知,申论考察面极广,涵盖了除写作学外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内容,而如何有效率、有针对性地摄取这些知识则多依靠辅导课程上老师的传授。

在回答最后一问,即“除了参加公务员考试,您认为学习申论写作对您还有其他意义吗?”时,72.22%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有”。他们认为通过这一学习让他们更了解、更关注、更加深了对时政热点的思考,这就是一种学习审视社会的能力的过程。也有45.56%的考生表示这有助于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了阅读理解与概括能力,在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时能更为冷静客观的采用“二分法”进行辩证思维,更成熟地进行批判性的接受。还有近乎三分之一的人认为这门课的开设除了应对公考,所学技巧与方式方法同样适用于各种类似于公考的企事业单位的考试,有助于日后就业,走入社会。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