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的技术创新集锦9篇

时间:2023-05-31 14:56:09

农业的技术创新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1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传播

1农业技术创新概述

农业技术创新是在农业科技者、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实践过程中运用科学技术、生产经验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发展新的技术的过程,是促进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改善以及农民增值增收的一项农业活动,从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上看,农业技术创新具备以下特点:一是技术的相对优越性,既然是创新的农业科技技术,必然在技术上与传统技术比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业生产设备,改进农业生产的步骤、程序等多个方面,在优越性的结果方面,主要体现在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在农业生产实际过程中,农业技术创新能够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其中一项或者几项的改进,就说明农业技术创新的成功,同时也证明了农业创新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通用技术的优越性。在农业技术创新的实践中,重点应体现在相对于传统技术的优越性方面,如果仅仅是改变原有的技术,使用另一种技术的农业技术创新,缺乏相对的优越性,则不能称之为农业技术创新。二是利益的一致性,农业技术创新的内容、过程、结果应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相一致,换言之,应符合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使创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这种一致性主要是农民认为创新的农业技术同现行的价值挂念、以往的农业生产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求、需要程度的吻合度,吻合程度越高则对于创新的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扩散越有利,更能够为众人所接受,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与传统的农业技术的吻合度与提醒的效率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中国最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几千年形成的农业生产习惯、农业生产认知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因此在农业创新技术方面应从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入手,从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的角度出发,确保农业创新技术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需求的利益保持相对的一致。三是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技术的复杂性,相对于传统的相类似技术,在创新技术的研发、掌握、实施过程中,创新技术必然具有相对于传统技术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在认知的难易程度、掌握与应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研发的系统性复杂程度等多个方面。技术掌握的复杂性,对于新技术而言,由于知识程度的差异、认知程度的差异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差异,导致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理解、掌握、使用、操作的不同,这直接体现在农业技术创新接受者对于农业创新技术认知的复杂性上,因此,在农业创新技术的扩散与传播过程中应对创新技术的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才能够真正的将农业技术扩散和传播。四是创新活动的可试验性,农业创新技术在生产和应用环节中具备了一定的可试验性特征,在农业创新技术的传播与扩散过程中,接受者从认识、理解、掌握到应用有一个系统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直接应用显示是不可取的推广方式,因此在实践中多是采取试验性推广的方式,因此在农业创新技术中可试验性是一个显著的特点,通过试验能够使农业创新技术的受众者较为直观、直接的认识、了解和掌握新技术的特性、特点、优势、效益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从而利于农业创新技术的扩散和传播。五是创新活动的可观察性。农业创新技术的可观察性是在农业创新技术的可操作性技术上的又一特性,通过农业创新技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试验性应用,从而直观的让农业创新技术受众能够看到新技术到来的优势和机遇,从而激发农业创新技术的受众者积极的学习创新技术、掌握创新技术,从而使农业创新技术更为广泛的扩散和传播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2农民对农业技术创新认知与应用的过程

农业创新技术归根结底是要为农民认知和采用,在农业技术创新的传播过程中,农民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认知和采用一般分为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用阶段和应用等几个阶段。一是认识阶段,对于农业创新技术,在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中,首先应从农民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感性认识入手,使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概况、性能、特点、优势等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二是兴趣阶段,通过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感性认识,从新技术的优势、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介绍,使农民对于新技术产生兴趣,为进一步的传播和扩散打下基础,三是评价阶段,对于新技术在感性认识、兴趣培养阶段后,应从技术的推广者与技术的接受者两个角度分别对新技术的优势、特点等进行客观评价,从而赢得农民的信任;四是试用阶段,通过一定范围内的试用使受众能够切身、真实的学习、体会、感受新技术带来的好处、益处,从而真正从内心认可农业创新技术;五是应用阶段,在前面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完成后,作为真正符合农业、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农业创新技术将在实际生产中得以应用,从而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贡献力量。

3农业技术创新认知与应用的建议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2

关键词: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经济增长

我国长期使用传统农业技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降低了土地的产量,农民的收益也越来越少,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要想使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就需要农业从业者不断创新环境友好农业技术。

一、什么是环境友好农业技术

环境友好就是说所有经济活动都不会破坏生态环境,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先进的技术来促进经济发展,达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以及实现自然、人、经济和谐发展的目的。传统的农业技术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已经无法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新型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便不同,它以保护环境为基础,紧跟时代步伐,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它也称为有机农业,因为它不使用破坏土地的农药和化肥,而使用天然的肥料,可以给土壤增加营养物质,涵养水源,避免土地荒漠化与盐碱化,提高农田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二、如何应用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来促进农业经济增

(一)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稳固的模式,大多数农民都是运用传统的农业模式和技术,并且他们的农业观念也很陈旧,严重阻碍了大范围内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使用。因此,农业科技人员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一定要遵循环境友好的理念,不断创新农业模式,让农民更快地接受新型农业技术。很多农民都重视经济效益,认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会降低农田收益,他们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缺乏了解。相关部门应加大推广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环境友好农业技术,认识到其既能保护环境,还能提高农民收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转化技术成果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情况不太好,其首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很多农业技术研发到一半就停止了,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农业经济增长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转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力。

(三)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农民只有掌握了环境友好农业技术的使用方法,才能更好地应用,然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并不简单,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不强,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要想取得好的培训效果,需要拥有良好知识储备的培训人员。在选择培训人员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审查,培训人员既需要了解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还需要掌握培训技巧,懂得如何去高效地讲解,进而让农民更好地去了解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促进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3

新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将分散的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来带动整体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型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发展的速度,农业技术水平也会随之提升。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用更加高效的方式促进农业经济的进步,使得农业的发展拥有更高的保障。由此可见,从技术层面给予农业发展大力支持,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稳定提升。

1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河北省地方农业基层工作,对地区农业技术的推广有丰富的经验,河北省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框架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地区行政级别的变化,这一体系逐渐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从省级到乡级自上而下的推广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需要地方农业畜牧业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一体系最初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长期以来都是由政府进行资金上的扶持,并且相关从业人员按照事业编,官方色彩明显。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这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

1.1原有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不利局面

根据粗略统计,在上个世纪90年代,对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进行经费缩减的相关政策,河北省的大部分乡镇推广机构被削减或停播事业费,这也导致了大部分技术人员流失。通过对张家口的一家县级调查中心发现,大部分从业人员都是文职工作人员,并且经常会因为政策原因无法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技术推广机构存在严重的知识断层,工作人员的老龄化问题也使得技术推广无法顺利的得到展开。

1.2政府主导型推广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则和要求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都是有一定硬性规定要求的政府命令式推广过程。以推广某种农作物种植举例,在政府的大力号召下这一种类的农作物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发展种植到一定的阶段后,收获的大量作物无法被市场消耗,最终导致农户蒙受经济上的损失。同样在农作物的推广布置中,往往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只对一些条件相对完善的地区进行推广作业,而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往往会因为地域偏僻领导不会进行检查而被政策忽略。所以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实施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提升。

1.3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得不到满足

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本身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陷,导致农民的一些基础地技术支持要求无法的到满足。笔者在河北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农户们对于先进的种植技术以及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有着大量的需求,然而当地政府给予的解决措施并不能令当地的农户满意。

2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途径

要想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就一定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保证体制创新策略的科学合理。文章针对张家口相关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创新问题提出了有效的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强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效果。

2.1全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制

农业技术的推广应在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开展,以当地的农业行政部门作为技术推广的主体,采取灵活高效的方式推广新型农业技术。为了保证能够达到预期的推广目标,需要将更多的经历放在运行机制与服务方式的改革中,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推广的内容在产前产后阶段都能够得到实施。基于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技术研究的扶持力度,以求农业基础技术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并最终应用到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使整个生产流程更加高效、便捷。

2.2重视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

为确保农业技术能够顺利的开展就必须要对相关的机关制度进行高度重视。在此发展背景下,积极鼓励农户参与到农技的推广过程中,让农民认识到对于农作物经营的重要性,对于农业技术的发展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此外,河北省政府部门要履行好自身的基础职能,及时的向农户农产品相关的市场信息,确保信息的实时性。基于此就需要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鼓励农民参与其中,不断丰富个人知识,以此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快速发展。

2.3建立健全法律机制

完善與农技推广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农业技术进行专利保护,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有效的进行。构建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机制,确保河北省政府部门能够切身实地的发挥自己的职能,进一步加大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河北省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筹集农业资金的发展模式,加大对于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有效的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除此之外,提高对于推广机制创新的重视程度,增强农民之间的相互联结,是技术推广能够更加快速的开展。通过上述方式,农技推广机制在政府的帮扶之下能够进行快速开展,农业推广机制更加合理,推广能够稳定的持续进行下去,以此带动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

2.4对推广理念进行创新

转变农技推广观念,在进行理论推广的得同时还要负责相应的技术支持,同时还需要对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确保农民能够接受新型的农机技术。对于推广的手段不能过于单一死板,要在推广的方式上不断寻求创新,保证农业推广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落实对于农户培训指导的工作。完善服务手段,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达到技术推广手段和模式的创新。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4

甘肃省会宁县的基础产业为农业和养殖业,肉牛、肉羊、蔬菜为扶贫产业,其中玉米和马铃薯是广大农民群众传统种植产物,但由于受市场客观环境和土地产出率等因素所限,广大农民如果单纯依靠玉米和马铃薯实现增收已难以为继。通过不断的努力,甘肃省会宁县强化双垄沟播地膜玉米、黑膜马铃薯等基础产业,扩大草畜产业,壮大主导产业,发展杂粮、中药材特色产业。蔬菜种植面积较上年稳步增长,实现了10万亩蔬菜种植,牛、羊数量更是分别达到了16.8万只与312万只。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广大贫困农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2019年是脱贫关键年,是打赢脱贫攻坚站的重要时期,甘肃省会宁县要全面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大胆发展,实现“一亩田向一亩园”的转变,对现有高原夏菜产业进行不断扩大,全面发展塑料大棚蔬菜种植,将“外引”与“内培”进行有机结合,才能不走老路,找到新路,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2农业技术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一,通过广泛应用农业技术,能够对会宁县贫困区生产模式进行转变,使之从落后的困境中走出来,全面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劳动热情和积极性,使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能够有序进行,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二,农业技术能够对市场需求和农产品价格变化进行全面检测,使广大贫困农民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生产策略进行调整,避免市场动态对农业产品价格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够将互联网思维贯穿到农业生产中,使精准扶贫工作获得更加良好的环境,为会宁县广大贫困农民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增长打下坚实基础。三,农业技术扶贫能够调整并且优化农业结构,让会宁县摆脱经济收入单一的发展窘境,使农民经济得到显著提升,让农民经济来源的渠道更具多样性。四,通过实现农业技术创新,能够帮助农产品实现深度加工,让会宁县贫困农民摆脱农产品加工单一、品牌化方向不明确的困难,这样能够让当地精准扶贫工作得到有力保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动力。

3精准扶贫视域下农业技术创新的措施

33.1推动农业实用技术推广

会宁县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要对其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有一个全面、客观地了解。所以,为了帮助贫困农民实现经济增长,就要推动农业实用技术全面应用,对现有的农业技术进行创新,让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全新动力。在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的目标时,要让农业技术真正转化为成果,通过农业技术对会宁县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包括生产技术落后、产业结构存在弊端、土壤营养不足等方面。其次,政府要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主要作用,会宁县是甘肃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区之一,政府通过农业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解决好当地水土流失问题,提升土壤肥力,通过滴灌、喷灌等形式让水资源利用率得到全面提升,使会宁县农牧业能够实现良好发展,让精准扶贫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33.2积极鼓励农业技术研发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以会宁县农业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量体裁衣,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以农业发展规律为原则,全面开展农业技术研发工作。通过对农业技术进行研发,能够处理好会宁县在农业发展中受不定因素影响的问题,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而且要从多种渠道引进人才,为研究农业技术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到户、良法到田、技术到人的推广计划,实行县乡科技人才蹲点帮扶、回访跟踪等制度,为130个贫困村,每村派选1名科技人才,与驻村帮扶队通力合作,为贫困户提供相关技术指导。建立完善的养殖技术培训制度,对扶贫干部和贫困户等进行技术培训,保证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科技能人。不仅如此,相关技术人员要对会宁县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产品加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使会宁县产业结构更加完善。而且要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在蔬菜、水果种植时通过滴灌技术,降低投入成本,使农民经济得到显著提升,让扶贫地区早日实现脱贫目标。

33.3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专业技术人才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所以要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加大重视力度,使会宁县人才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相关技术人员要参加培训学习,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能够为会宁县贫困地区群众提供有效帮助,通过自身专业优势,全面实现农业技术创新与完善,为当地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不竭动力。此外,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农业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工作态度投入到会宁县精准扶贫工作中。与此同时,科研人员应该对会宁县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并以有的放矢原则制定改进措施,并提出具体方案,使贫困地区农民能够对农业技术创新有更为全面、科学的理解,使农业知识整体掌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会宁县也要落实党中央政策方针,对贫困学生实现教育补贴,让这些学生能够具备科技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能够为自己家乡的扶贫工作注入新鲜血液。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5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

农业产业化是在我国现实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国家能力等条件下,解决我国农业症结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最显著的特征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如何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加快制定和实施促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产业技术政策

在产业政策上,应该完善促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土地使用和流转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保险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进出口贸易政策、基础技术研究的资助与组织政策、科技人员合理流动政策等配套政策体系,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政策引导,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促进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向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领域投入。在技术政策上,关键在于从企业自身情况出发,采取恰当的技术创新方式,注重坚持技术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相结合;同时加快制定各个行业具体的技术标准,鼓励采用先进技术,龙头企业应全面推行和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环保、安全、质量标准,开展ISO9000、ISO14000和HACCP认证,在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普遍采用国际标准,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标准。

二、搞好经营机制,多形式、多层次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该具有灵活的经营机制,才有利于龙头企业多形式、多层次开展技术开发和创新工作。对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该转换经营观念,摆脱小农思想的束缚,以国际化经营视角来摆正自己的经营理念,以开放的姿态来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成果,尽量的搞活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在技术创新上,龙头企业可以以技术参股、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加强自身技术人员的培训,也可以在引进样机等初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了解产品的设计、制作原理、工艺路线,然后吸收消化并改进引进技术。龙头企业,应该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吸收外部世界的一切优秀成果,并尽快实现科学技术的转化,努力提高自身农产品及加工品的科技含量,不失时机地发展壮大自己,为新的技术突破打下基础,从而进入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划与管理

企业体制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使企业运行规则尽快与国际接轨。龙头企业要逐步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更新管理理念,用全新的管理模式配置资源,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采取物质重奖、职位提升等多种有力措施,充分调动企业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龙头企业要加快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加紧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目标,把技术创新作为实现企业长远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要努力提高企业营销能力,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产品销售规模的扩大和加强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等措施,增强企业经济实力,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将研究与开发活动放到企业战略高度上来进行规划和组织,要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技术创新,并不断提高其比例:建立健全专门的技术创新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对技术创新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有条件的大中型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可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自主性技术研发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或与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携手合作,联合进行技术研发;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企业文化,弘扬创新精神,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同时,将改制与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结合起来,使改制过程变为创造上市条件的过程。

四、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促进技术研发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一要加快原有的有一定技术基础的科研机构的公司制改革,使有政府背景的科研机构走向市场,削弱其对政府的依赖性,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的载体;二是政府要有选择地介入技术研究与开发,进行宏观引导与调控,并适时地参股建立一些龙头企业急需而自身又难以完成的技术创新项目,农业是时滞性强、风险性大的产业,私人投资往往望而却步,所以政府有选择性地对技术创新进行干预和支持是非常必要的。三是培育科研成果转化交易市场,将科技成果的集中交易与分散交易、博览会交易和日常交易有机结合,配套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专利法、科技成果交易法等法律法规,并通过严格的执法来规范市场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保证科研成果交易健康有序的进行。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6

关键词 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作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317-01

1 生态农业建设的概念与特征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国家的农业走上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投入大量的能源、农业机械、化肥和农药等,以获得农业的高产高收。该种做法在实现农业高产的同时,也造成了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新型生态农业,能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创造出更具效益的农业价值,既能对农业发展起增长作用,解决现在面临的“三农”问题,又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实现农业对生态平衡的效益作用[1-2]。

2 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对生态农业建设的作用

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多个因素、多个个体组成,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其中必然会有一个因素、一个个体起着主要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它决定着整个事物的运动、发展方向。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它关系到生态农业建设步伐、质量、效果及其生命力,甚至于成败。从现阶段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农民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明显地可以看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不够,除平原地区外,大部分的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方式都很落后,投入和产出严重不符,严重影响生态农业建设前进的步伐。因此,根据生态农业建设的长期性、阶段性、战略性需要和农村社会的差异性、发展不平衡性,认真分析和正确认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特殊位置和决定作用,对于从根本上实现生态农业建设战略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3 对策

3.1 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生态农业建设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4]。

3.2 改进灌溉方式,建立节水型农业

总的来说,在大农业的范畴内,种植业是最重要的,灌溉对于种植业至关重要。传统的灌溉方式受季节地域条件影响,浪费严重,容易破坏土壤环境,造成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这显然不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灌溉模式,向节水型农业发展。灌溉方式的改进要求灌溉系统设计合理,注意工程、管理与农业措施的相互配套,对畦田的规划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实际,同时良好的灌溉技术也较为关键。

3.3 在循环经济思想指导下,发展绿色种植业

种植业除了要改进灌溉方式,还应改进原有的生产模式,走绿色种植业的道路。近代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一切生产活动都围绕着高产出进行。这不仅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农业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支持系统的生态安全。有关病虫害、农药中毒和各种食物污染的报道接连不断,给人类的生态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必须推行生态耕作,禁止使用矿物肥料,少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并对上市产品贴生态标签。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行来实现生态系统内闭合循环、防止土地退化、增加农作物品种、防止转基因新产品,使农业生产不再单纯追求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

3.4 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

4 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是确保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建成生态农业注入强劲动力。

5 参考文献

[1] 杨中柱.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智囊,2009(5):74-78.

[2] 康绍忠,蔡焕杰,冯绍元.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技术创新与未来研究重点[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1-6.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7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意见

0.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下文就来分析下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情况采取对策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生话,加强农业知识传播与技术推广,增加农民收入。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弱,整合能力不足

首先,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而且交叉颇为严重,尽管多次调整,体系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在专业与机构设置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除了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的问题外;传还存在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学科少等问题。

其次,农业科研机构与队伍大但不强,科研方向、任务调整斗殴无法满足新阶段年农业发展的需求,最典型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水平较差。例如农业科研成果产生量与成果转化率不成正比,除了开发与推广上的问题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差也增加了转化难度的提高。

再次,农业科技项目还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多,但很少涉猎高新与实用技术,引进技术多单消化难度大,影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进程。

最后是农业技术整合能力不足,最典型的就是农业科技团队几个身不强,尤其是立体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直结构合理且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另外就是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发展规模小、效益差,经营管理不够规范问题也颇为突出。

1.2农业技术创新资金不够,手段落后

这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在农业技术上尤为明显。首先是我国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为千分之二,仅是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十。同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费用不足,经费来源过于单一,而且不够稳定,影响推广的效率。一些地方政府对年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水平低,而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与推广费在下降。另外,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离退休人员过多,而且负担重,单位投入的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交叉,增加很多人力、财力的负担。最后是农业科技手段颇为落后,同时由于财政投入少,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设备都无法满足研究的需求,而且图书资料少、信息手段不足,大面积试验基地少。最后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多数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与能力,影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1.3科技创新机制不够灵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制仍未完全建立起来,具体来说就是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十分突出,导致机构部研究的效率较差,而且颇为浪费。第二就是在农业系统内部与科研成果脱节,导致技术创新过程不够畅通。很多科研成果没有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确定项目与技术推广间仍然由政府集中决策与行政推动的做法,大部分农业科研项目结题后期成果都被束之高阁。四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农业技术的创新动力不足,很多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互相交叉,管理难度较大,影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步伐。

1.4人力资源不足,人才不稳定

人是发展的根本,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也必须要依赖人来完成,当前我国在农业技术发展上存在人才不足,而且不稳定,导致各科研单位争抢人才现象,而且很多人才外流,影响到整个体系的发展。

1.5资源配置结构不够合理

所谓的资源就是指人、财、物,而我国农业发展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种植业上,在水产、畜牧上发展力量不够;而大多数科研项目也集中在产中环节,产前与产后的投入则十分不足,限制我国农业科研水平的发展,这种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最主要的问题。

2.构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2.1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在发展中要坚持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按照市场发展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的特征,调整优化铲射科技体系结构,合理优化人才配置,服三年弄,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与资源优

配置的技术创新体系,将自主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床柜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结合的体系,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保证。

2.2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创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必须要确定以下几项重点工作,首先是加大对自主研发创新平台的研究,利用市场与政府的调控政策,调整现有的科研机构,形成农业科研体系,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是要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的创新,要以建设高新产业群作为突破口,带动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发展,加大推广力度,促进生物技术与加工技术的发展,实现技术产业化,创造经济效益,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推动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再次是农业知识传播与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完整的人才使用机制,流动机制与竞争机制。为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奠定人才保障。

2.3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首先,制定农业技术产业发展的策略。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府是互相影响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强大政策导向,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政策要以产品创新与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且附加值高的产业要加大扶植力度,推动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其次,强化农业技术体制创新的建设力度。

农业科技体系的建立要从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与体制的改革为前提,突破传统农业体制管理的局限性,根据发展的情况深化农业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人员与机构的优化配置,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发挥每个农业岗位的作用,踧踖农业技术体制创新的发展速度。

再次,提高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从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的现状来看,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创新人才短缺,因此,国家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通过科研工作等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

最后,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主要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政府的投入,实行多渠道并存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发挥市场与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与导向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与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成果产业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促进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对此,除了要不断的完善机构设置及人才配置外,还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的建设,从多个角度推动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景翠.中国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8

作者:项晓萍

关键词: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发展;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333132

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善,环境优化农业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不断有各式各样的新型技术出现并加以使用,促进了农业经济迅猛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进而使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提高了我国经济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

1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1环境污染、恶化等问题

目前,虽然世界各国对环境恶化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善,但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必须针对环境问题进行一些效果显著的改善,才能使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环境恶化的治理,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和液体的排放,使因环境污染造成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得到有效处理,从而使环境优化农业创新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1]。

1.2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难点

1.2.1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技术的创新缺乏自主性,大多都是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很少有自主创新和研发,且创新目标单一,技术知识储备不足,有些技术的发展国家投入不足,导致无法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的进程[2]。

1.2.2技术创新难点分析

要想有更多的技术创新,就要有足够的人才和知识技能,这也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人才的缺乏使我国技术创新的脚步减慢,每年毕业于农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只有大约十万人,农业科技人才的不足制约了环境优化农业技术的创新。除此之外便是资源问题。我国人多地少,且农业资源分布不均,这也是技术创新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3]。

2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个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贡献率、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等是衡量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由于我国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而且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的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在农村务农人员相对减少,造成土地抛荒现象严重,这也是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重要原因;由于城市扩张使得农村土地资源减少,也是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一同增长的关系。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要有创新力,也就是农业技术的创新。国家应加大建设力度,推动建设投资,国家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和技术服务上给予大力的支持,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帮助农民解决经营中的困难,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做好中介服务。在初步阶段,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可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但是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快,技术创新带动的农业经济发展更加明显。再配合上环境优化农业技术创新的大力推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业技术创新当中,促进农业企业发展,提升农民合作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大前期投资力度,更好的推动环境优化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此,环境优化农业技术的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以显现,增加了产品的收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加的快速和稳定。

农业的技术创新范文9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产业集聚创新成为研究的热点,王缉慈(2001)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从而促进创新环境的建立,有利于产业的创新。但目前对于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研究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域,鲜少有研究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现阶段对于研究产业集聚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尤显紧迫。基于此,宋燕平等(2008)建立了农业产业集聚产生技术进步效应的理论模型,并利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集聚与技术进步两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农业集聚视角下产生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通过对安徽砀山酥梨产业的调研问卷,使用amos软件对模型和假设进行验证,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论证研究。

二、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框架

产业的集聚现象被认为是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溢出的有机载体(freeman et al , 1991)。本文在此理论前提下,研究网络结构、知识溢出以及吸收能力等因素对农业集聚区技术创新效应的影响,探讨由集聚所产生的农业技术创新效应相比非集聚的农业技术创新存在哪些优势?该理论框架的整体逻辑是:知识溢出是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微观主体的吸收能力直接反映知识溢出的效果,而农业产业集聚本质上是一种中间性网络组织,这种网络结构的特征会影响知识溢出的难易程度,有助于提高集聚成员的吸收能力,从而对集聚区的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见图1)

(二)变量界定

1.网络结构。britton (2003)认为产业集聚可以被看作是各种成员通过社会联系构成的网络,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加拿大产业集聚内的成员关系是以网络形式存在。具体到农业产业集聚中,主要包括为农户、农业企业、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网络成员,它们构成了农业产业集聚的网络节点。本文根据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结合农业产业集聚的特点,将网络结构归结为网络密度和网络强度两个维度。网络的密度是指网络内实际存在的联系数量占到可能联系数量的比例,网络强度是指行为主体联系频率的高低和组织资源对联系承诺程度的高低。

2.知识溢出。从1962年,arrow最早研究了知识积累的过程之后,知识溢出与空间集聚就紧密相连,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前沿方向。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产生知识溢出的效应,通过对“知识溢出”文献总结,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强调了知识溢出的中的“溢出”,着重于研究主体之间知识交流与扩散的过程,如jovanovic等(1989)建立的知识溢出模型,证实在空间上接近或技术水平较高的个体会有利于技术的获得和知识的交流和扩散;另一类强调了知识溢出的中的“知识”,如duranton等(2001)的知识溢出模型强调了不同产业的空间集聚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和生产。根据这两类文献,本文将知识溢出划分为知识创造和知识扩散两个维度。

3.吸收能力。本文这里吸收能力的概念是指农业产业集聚成员识别、吸收、消化、利用集聚区内部溢出知识的能力。从定义可以看出,知识吸收能力包括4个方面,可以归纳为两类:潜在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识别和吸收)和实际吸收能力(包括知识消化和开发利用)。潜在的知识吸收能力是利用外部知识的前提,实际知识吸收能力是通过利用外部知识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4.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不断的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实现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角色从原先的生产者转变成为现在生产者与经营者兼顾的双重身份,因此,农业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同时也涉及到生产的组织和管理过程。

(三)研究假设

1.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农业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性。storper等 (2004)认为社会网络能够把不同的个人、群体、产业和区域有效地连接起来,有效地交换信息,促进集群中知识的持续流动和扩散。coleman(1988)认为,高密度网络会产生大量的企业间联系,网络内信息和资源将更快速地流动;hsu(1997)提出,网络的强连结有助于组织间的深度互动对组织生产管理方式与技术创新的能力产生影响。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主要是通过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1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密度对知识创造产生积极影响。

h2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密度对知识扩散产生积极影响。

h3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强度对知识创造产生积极影响。

h4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强度对知识扩散产生积极影响。

h5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密度对潜在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h6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密度对实际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h7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强度对潜在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转贴于

h8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网络强度对实际吸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2.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知识溢出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在不同环境下的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almeida等(1999)认为知识在不同企业和区域的流动以及与不同群体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技术创新。林承亮等(2008)认为知识溢出对于技术创新是一把利弊双刃剑,它既能因新知识的传播运用而促进经济发展,也会因打击创新者积极性而阻碍技术创新。在农业产业集聚中,大多数的成员是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能够掌握知识的渠道较少,因此集聚区内的知识溢出有利于农民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据此提出如下假设:

h9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知识创造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h10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知识扩散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3.吸收能力与知识溢出、技术创新。集群的吸收能力取决于集群内每个行为主体对外部知识源的吸收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cohen等认为集聚区成员的吸收能力直接影响着集聚知识溢出的效果,caloghirou(2002)认为技术知识溢出效果受接受溢出企业吸收能力的限制,接受者所吸收的知识和怎样使用所吸收的知识直接导致知识的创新。

h11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潜在吸收能力对知识创造产生积极作用。

h12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实际吸收能力对知识创造产生积极作用。

h13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潜在吸收能力对知识扩散产生积极作用。

h14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实际吸收能力对知识扩散产生积极作用。

h15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潜在吸收能力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h16 在农业产业集聚中,实际吸收能力对农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三、 研究方法

(一)量表的设计

笔者以“网络结构”、“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等作为关键词,对sci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上相关论文进行搜索,尚未发现这3个变量在农业经济研究中的成熟量表,因此,本文结合其他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农业产业集聚的特征制订量表。其中,网络密度和网络强度的量表参考了coleman(1988)、hsu(1997)等的研究成果,总结为6个问题项;知识创造和知识扩散的量表参考了chowdhury(2005)的研究成果,总结为6个问题项;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的量表参考了giuliani的研究成果,总结5个问题项。对于农业技术创新采用的量表,根据顾焕章(2002)的著作中对于农业技术创新量表的总结和修改,归纳为3个问题项。在量表设计中每个题目均采用likert五点尺度测量方法,即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5分表示“完全同意”,其余的以此类推。(见表2)

(二)样本结构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本课题组于2011年11月对安徽省砀山县良梨镇、玄庙镇、官庄镇、关帝庙镇所做的调查。期间主要采用的是入户访谈的方式,以确保问卷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共发放调研问卷300份,经过整理,剔除其中答案具有明显规律性的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23份,有效率为74.3%。由于农民目前不仅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更是农业技术创新效果的检验者,因此本次调查问卷的对象来自砀山酥梨集聚区中的梨农,之所以选择砀山酥梨产业的集聚是因为砀山酥梨历史悠久,是古老的地方优良品种,集聚形成时间长,且近些年由于砀山县对于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视,在防治病害系列研究和选育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就,因此在我国目前农业产业集聚的发展情况下,以砀山酥梨产业为例研究农业产业集聚区中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见表1)

(三)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以cronbach′a系数来检验变量的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4个变量下的7个维度整体cronbach′a系数为0.937,说明样本数据具有较好的信度,具体到各维度的cronbach′a系数值,可以看出维度值均大于0.7,因此各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所设计的量表具有可靠性。

本研究以探索性因子分析来验证样本效度。首先进行bartlett球体检验,kmo检验结果是0.875,大于临界值0.7,并且样本分布的球形bartlett检验p值是0.00,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施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得到因子载荷矩阵,结果显示,所有可观测变量在各自归属的因子上的负载很高(见表2),在其他因子上的负载很低,说明研究数据达到很好的效度。

四、模型检验与分析

(一)参数估计结果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利用amos7.0对农业产业集聚区中所产生的技术创新因素进行拟合分析。在模型中使用最大似然估计进行运算,参数估计的结果如图2所示。

结果表明,假设h1、h2没有得到显著支持,其余假设cr值的统计检验相伴概率值均小于0.05,可以认为这些假设的路径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

(二)模型分析

1. 网络结构。本文将网络结构分为网络密度和网络强度两个维度,但从模型估计结果中来看,网络密度对于农业产业知识的创造和扩散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本文对于网络密度的定义只是在于农民之间联系的一种广泛程度,这种不深层次的交往可能很少涉及到农业种养技术方面的交流,而网络强度更强调了农民与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之间的一种交往程度,这对于农业的知识创造和扩散都是有直接影响的,并且这种影响程度较大。

(说明:***显著性水平小于0.001,**显著性水平小于0.01,*显著性水平小于0.1)

从网络结构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来看,网络结构主要是通过网络中成员的吸收能力和知识溢出来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特别是其中网络强度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间接影响效应大。

转贴于

2. 知识溢出。这是对农业技术创新作用最大的一个因素,因为农业的知识创造本身也反映了农业的技术进步,而当农业知识扩散的渠道多,并能发挥很好作用时,有利于农业技术创新。从本文模型的分析结果中看出,知识扩散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可能比知识创造的影响更大一些,原因在于农业技术的创造固然重要,但由于农业技术与工业技术的创新相比农业技术的最后使用者是农民,农民由于自身的素质和对于知识的吸收能力相比于工业企业来说要弱得多,因此农业技术创新最终的效果如何,就体现在农民对于这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这就体现了农业知识扩散的重要性。

3. 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作用,与假设一致,同时,从本文模型中看出,农民的吸收能力对农业的知识溢出也具有正向影响,从而还可以通过知识溢出的中介影响农业技术创新。因此,吸收能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的效应是最大的,并且潜在吸收能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要大于实际吸收能力,这是因为潜在吸收能力强调了对于知识的识别和吸收,在量表的设计上本文着重于农民的知识储备、生产经验以及对于新技术的态度,这些因素对于农业创新技术的推广更为有用。

五、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集聚区的网络结构通过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对于农业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其中吸收能力的影响尤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