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工程变更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3-06-01 11:33:22

工程变更概念

工程变更概念范文1

关键词:概念图;概念图绘制;化学复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1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06

一、问题的提出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整体知识背景下重新组织和建构知识体系。复习教学在于帮助学生熟悉、巩固已学知识,建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觉得复习课像炒冷饭,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没有新意可言。因此,化学复习的着重点应该是“教什么”,既要依据课程标准,更要依据学生情况;既要侧重化学基础知识的回顾,又要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和融合,重组和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能够促进概念间知识联系、加强概念间理解的教学工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老师、学生发展一种理解化学概念和现象的整体性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建构丰富、完备的化学知识网络,从而转化学生的学习策略。

笔者尝试将“概念图”用于化学复习教学中,应用概念图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应用概念图进行复习、反思,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复习、有效学习。

二、关于概念图

1. 关于概念图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提出。所谓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也就是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头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概念图作为一种表达知识网络的图形化工具,可以成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它也可以是一种学习方法——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促进有效学习的工具。

2. 概念图的结构

概念图中包含概念、命题、连接和层级结构。概念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指概念间通过某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连接表示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

3. 概念图的绘制

概念图可以手绘,也可以应用Inspiration 等软件绘制。

概念图制作的一般步骤与方法是:

第一步,列出概念。例如“物质结构与性质”部分的复习,可以先列出物质结构中所包含的概念(第一次不一定很全面,可以不断补充完善),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元素、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极性键、非极性键、氢键、范德华力、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等。

第二步,将概念按层级关系进行排列,并添上连接线。概念间的连线可以单向,双向或无方向,连接词语用来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1、图2。

第三步,寻找概念图中不同部分概念之间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第四步,把说明概念具体列在概念旁。有些概念还可以链接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背景知识。

第五步,不断反思、修改和完善概念图。

4. 概念图的作用

概念图是一种创作工具。在把自己的想法、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用概念图画出来的时候,使人的思路更清晰,知识更巩固。

概念图是一种学习工具。记住概念并理解其含义,新知识应当与已有知识相整合,概念图的绘制可以促进这个过程的形成。因为概念图可以把知识整合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并能充分展示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图是一种评价工具。通过让学生绘制概念图,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一些不完整甚至错误的想法。从而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诊断和评价。

三、概念图在化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1. 利用概念图进行化学复习教学设计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的策略,在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教学中使用很广泛,特别是科学学科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尝试在化学复习教学设计中,先绘制一阶段、一单元的知识,作为化学复习教学设计的提纲,从而从整体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和难度。

例如,以“氯化钠”为核心概念,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包含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的方法,氯化钠的性质、氯化钠的应用、氯化钠晶体结构、氯化钠中所含离子的检验等。绘制概念图如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引入]“咸的味觉来自盐。在中国菜里,盐的使命是调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改善某种肌体的质地。在中国的烹饪辞典里,盐是百味之首。”这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主要来源是海水。那怎样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呢?

[问题1]怎样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晶体?

[问题2](1)怎样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杂质离子,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2)实验室中过滤除去杂质时所用的玻璃仪器哪些?

(3)在滤液中加入盐酸的作用是什么?

(4)从溶液中获得氯化钠的方法是,所需仪器有哪些?

[问题3](1)怎样从母液中获得金属镁?

(2)怎样从母液中提取溴?

[过渡]怎样检验氯化钠中含有的钠元素和氯元素?

[问题4](1)怎样检验氯化钠晶体中的氯离子?需要哪些试剂,操作步骤如何?

(2)如何检验氯化钠晶体中是否含有氯化钾杂质?如何操作?

[过渡]氯化钠的晶体结构有怎样的特点?

[问题5](1)氯化钠晶体中存在哪些微粒?属于哪种晶体类型?

(2)氯化钠晶胞中实际占有的钠离子有几个?氯离子有几个?

(3)每个钠离子周围距离最近的氯离子有几个?

(4)氯化钠和氧化镁的熔点,哪个高?为什么?

[过渡]氯化钠除了食品调味以外,还有哪些用途?

[问题6]工业上如何电解饱和食盐水?

(1)电解装置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可以采用铁棒吗?为什么?

(2)电极上发生了什么反应?两个电极上的产物分别是什么?怎样检验?

[问题7]如何制取金属钠?

(1)画出简易的电解装置图,并指出电极上发生的反应。

[问题8]如何制取碳酸钠?

(1)为什么往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足量氨气,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气体的顺序能否交换?

(2)为什么析出的是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

(3)如何得到碳酸钠晶体?

(4)析出碳酸氢钠晶体后的溶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应用价值?

2. 利用概念图板书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板书的形式,减少知识点的罗列,改用概念图的板画。结合课堂提问,引领学生,共同构建、板书概念图,促进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展开意义学习。以板书形式出现的概念图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各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和意义学习的发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复习效益。

在化学复习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图,能将原来显现在教师头脑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概念图的板书,把新、旧知识整合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逐级、逐层次看到概念间的关系,从而建构整体的知识框架和网络。

3. 利用概念图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它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概念图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它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对学生来说,概念图能促使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板书、学案等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概念图的绘制。让学生能自主的绘制概念图,使他们理清自己头脑中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将这些关系外化,从而了解知识的结构、了解知识构建的过程,学会学习。

在掌握了绘制概念图的方法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后总结、反思时进行“创作”,绘制属于自己的概念图。不必拘泥于教师课堂上的引导,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意,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用概念图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学会总结和归纳,并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四、教学实践反思

1. 概念图作为“教”与“学”的策略,其作用是显见的

概念图可以把化学知识高度浓缩,并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层状结构排列,清晰地表示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概念图作为教师“教”的策略,能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尤其可以使化学复习课需要达成的目标具体化、明确化,同时也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而概念图作为学生“学”的策略,要求学生完成概念间的连接,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结构变化的反映。如要完成交叉连接,就需要学生能进行横向思维,能发现概念间的新关系,从而产生新知识,促进意义学习,学会学习。

对比学生在不同阶段绘制的概念图,还发现,随着复习的不断深入和对概念图绘制方法的逐渐掌握,学生绘制的概念图的层级关系开始变得多样和复杂,概念之间的连接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因此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绘制的概念图,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诊断学生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而改进教学方式。

2. 化学概念图的绘制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教师不应包办

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不断“精加工”概念图,使概念图不断完善。在不断完善概念图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记住自己的“主导”地位,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要引导学生不断“自我发现”,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己绘制的概念图予以反思,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不断修正,充分、全方位地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3. 概念图应该是形式多样的

化学概念图不仅包含了化学概念、概念间的层级关系,还包括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属性及规则(包含概念的例证)等。概念图的形式体现了个人对概念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设计思路。同一个知识单元,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构思,绘制出的概念图形式各异。教师对学生绘制的概念图要有包容的态度,不应“一刀切”,更不能规定格式。应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自由创作。并且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概念、概念之间关系理解的不断深入,绘制的概念图也会不断发生变化、不断完善。

4. 概念图的绘制要尊重化学学科知识

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内容都适宜用概念图表示,不要勉强绘制概念图,概念图中的概念也并不是连接越多越好。不要为了找连接而绘制连接,这样会导致知识结构的变形。

概念图是知识建构的工具,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工具,是评价学生学习的工具,更是进行创造的工具。它是教师“教”的策略——使用概念图进行化学复习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帮助学习者建立结构化的知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也是学生“学”的策略——学生自我完成概念图的绘制,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工程变更概念范文2

一、《新标准》的制定背景

1.美国的战略人才观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美国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学生应具备丰富的知识,而不是某一项专业的学科知识和能力。例如,与人沟通、协商并达成建设性成果的能力;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主动管理及发展的能力;以科技为基础的整合式思考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能力。这就意味着要开展跨学科的整合教育,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应用能力。

2.教学内容与时间之间的矛盾

为解决这一矛盾,《新标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应力求通过少数“大概念”整合各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参与实践,实现对重要原理的深入探索及概念理解的逐级发展,也就是学生所学内容是综合了各科知识,并在其中渗透了科学本质教育。STEAM教育解决了内容和课时的矛盾。

二、《新标准》的框架体系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首次提出了三维整合的框架体系,即科学与工程学实践、科学核心概念和跨学科共同概念三者有效地整合,例如初中生物学相关内容的框架体系。维度1科学与工程学实践:(1)提出问题(科学)和界定问题(工程);(2)开发和使用模型;(3)规划和实施调查;(4)分析和解释数据;(5)使用数学和计算思维;(6)形成解释(科学)和设计解决方案(工程);(7)参与基于证据的讨论;(8)获取、评价和交流信息。维度2学科核心概念:(1)从分子到生命体:结构和功能;(2)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能量和动力;(3)遗传:性状的传递和变异;(4)生物进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维度3跨学科共同概念:(1)模式(规律);(2)因果关系:机制与解释;(3)系统与系统模型;(4)物质与能量;(5)结构与功能;(6)尺度、比率和数量;(7)稳定与变化。

科学与工程学实践和跨学科共同概念一方面强化了跨学科学习,增强了学生对实际复杂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核心概念始终统领这些学习活动的开展。

三、《新标准》的关键内容

1.科学核心概念

科学核心概念也称大概念,是指本学科内处于重要位置的概念,《新标准》筛选出12个核心概念,其中涉及生物学科的核心概念一共有四个(见维度2),可以看出每个核心概念都是需要关联学科整合研究的。

2.跨学科共同概念

例如,“能量”这一重要概念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中各有不同的内涵。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这些重要概念,需要各个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也需要各个学科反复强化并建立联系。

3.科学与工程学实践

用“科学实践”替代“科学探究”。强调从实践层面上理解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本质,更重要的是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意义。工程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科学活动。

强调科学实践和工程学实践,可以把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的实践融合起来,从而通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科技强国,他们科学教育中的steam教育趋势势必影响到世界各国的科学教育观念,其中的一些核心理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1.凸显科学核心概念

正如《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序言所述:“科学教育不应该传授给孩子支离破碎、脱离生活的抽象理论和事实,而是应当慎重选择一些重要的科学观念,用恰当、生动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完整的对世界的理解。”要学习重要的主题,科学学习的每个阶段都要指向这些主题。

2.强调跨学科的学习

跨学科共同概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教会学生用多学科、多维度和系统性的观点看待核心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提高其科学素养。

3.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科学实践”替代“科学探究”,目前可以起到纠偏的作用,尤其对于那些只讲授科学知识,不重视科学实践和实验活动的教师来说,则显得更重要和迫切。

4.适当引入工程学实践

工程学实践的学习要求比科学实践要高,涉及更高层次的动手操作及设计活动,是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未来工程学专才的重要推手。在现有课程中引入工程学实践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新鲜事物,可以尝试在单元中少量引入工程学实践,如对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拓展和创新设计,在保证对重要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设计和工程方面的内容。

5.搭建学习技术的平台

要解决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关联学科的整合学习,需要各学科的专业人员参与,如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参加协作性的活动,一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与专家解决问题是所处的社会情形类似。学习技术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兴趣和能力。

工程变更概念范文3

【关键词】心理授权;维度;测量

近年来,各企业出现了一种从分权变化到集权、从松散变化到控制、从宽松变化到严格的新授权模式。在这一变化和改革过程中,员工的心理授权状况,也就是员工体验和感知到的被授权的心理状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员工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会在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上体现出来,并进而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绩效。

一、心理授权的概念

心理授权概念是对授权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授权表示权力的分配,而心理授权则表示在权力分配过程中被授权的员工对被授权的心理感知和认识。授权的本质是权力或权威的分配和传递,即组织或管理者,在某些工作任务或事务上给予下属员工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和自主决定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授权可以反映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以及员工和组织各自在这一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

针对授权与绩效之间的内在关系,Conger & Kanungo (1988)的研究表明授权对员工绩效并不存在直接的、绝对的正向影响,并且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和明确的权力分配,权力分配和行使很容易混乱,导致组织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相互关系的紧张,并最终会使组织绩效受损。

造成上述授权管理的目标与实践效果之间出现对立和分离情况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授权管理只关注了授权的表现形式和结构内容,而忽略了在授权管理过程中,员工对被授权的心理感知和接受程度,也就是员工的心理授权。这也是以往授权研究在思路和范式上的缺陷。随着研究视角从组织转向员工,更加关注员工在授权管理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的转变,而员工个体因素以及心理授权的概念也正式进入了授权管理研究的视域,如Conger 等认为在定义授权概念时,必须引入员工的心理感知因素,他们认为授权就是通过广泛授权或权力分享等措施使员工参与到组织决策过程中来,消除员工的消极心理感受。在这一授权过程中,员工由于享受到了更充分的工作自由度和自,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将会得到更大的增强。而Thomas& Velthouse在从员工心理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授权概念的内涵,并第一次正式地提出心理授权概念,认为心理授权是指在授权管理过程中,员工对“被授权”这一事实的心理感知或认知的综合体。

心理授权概念的引进,使得对授权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变得更加丰满,也使得对授权的实践效果的考察有了一个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因为授权,归根究底是对员工的权力分配和授予,授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对这一部分被授予的权力的行使效果,也就是说员工针对“被授权”事实而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心理感受,决定了授权的实践效果。员工心理是积极还是消极,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对授权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相对于授权概念的静止性和被动性,心理授权概念更多地强调动态性和主动性。

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的心理授权概念在强调员工的心理感知方面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关于员工心理感知的内容,学者们之间有较大的差异,这也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授权概念之间的差异,如Spreitzer认为心理授权是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动力诱因之一。而国内学者对心理授权概念的认识,大多是借鉴了Thomas等学者的研究,都认可心理授权与员工心理感知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心理授权概念的内容和维度也存在一定差异。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在定义和理解心理授权概念时,都强调了员工对“被授权”状态的心理感知,这种心理感知会内化为激励员工积极行为的诱因之一。同时,员工的心理授权又与授权管理的效果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员工的心理授权并不仅仅包括自我效能一个方面,应当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心理授权概念,因此本文认为心理授权是指员工对组织授权的程度和范围,以及通过行使被授予的权力而对组织活动的影响程度的感知。

二、心理授权的构成维度及其测量

现有对心理授权的构成维度主要有两种观点:四维度观点和三维度观点。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都使用了Thomas 和Velthouse建立的四维度模型,即工作意义、自我效能、自主性和工作影响。许多学者对Thomas等的四维度观点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确认,如Spreitzer验证了心理授权的四维结构模型,并以四维结构模型为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员工心理授权的测量量表。李超平等对Spreitzer设计开发的心理授权测量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认为心理授权在我国也是一个四维度的结构。同时,还有一些学者不同意Thomas的四种维度,而是重新界定了心理授权结构的四个维度,如代杰认为心理授权的四维度结构包括自我决策、工作价值、自我效能、目标内化。然而,Thomas&Velthouse以及Spreitzer都指出,虽说心理授权的四个维度之间可能存在互相影响,但这四个维度却都构成了心理授权每一个独立的构面,只有这四个维度结合才能产生员工心理授权的前摄基础。

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理论和视角对心理授权的构成维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三维度观点。Enz就提出心理授权有三维度:工作意义,自我效能,个人影响。Menon等通过因素分析得出心理授权为三个维度:组织目标的内化,感知到的控制力,感知到的能力。我国学者杨莹、谢礼珊验证了Enz提出的心理授权的三维结构,认为心理授权的构成维度包括工作意义、工作能力、个人影响力等三个方面。

总的来说,四维度观点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一方面四维度观点能够有效地概括心理授权的全部内容,并且各个维度之间的界限也得到明确规范;另一方面,在四维度观点的基础上,学者开发了大量的测量量表,其中一些量表已经通过实证检验并认为是有效的,选择四维度观点不仅有利于清晰地认识心理授权,而且有助于对心理授权进行实证研究和测量。

工程变更概念范文4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概念设计;计算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18+.1 文献标识码:A

现代高层建筑出现在19世纪,1960年以后,建筑材料、结构体系和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进入了大量建造50层以上高层建筑的时代。高层建筑结构的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和钢。除了全部采用钢材的钢结构和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同时采用两种材料做成的混合体结构和组合结构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考虑到建设成本、维护成本、可模性等因素,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会作为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

一、高层建筑的特点

何谓高层建筑,其高度测量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在何处,世界上均无统一规定。在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下简称《高规》)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总高度超过28m的住宅建筑以及房屋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建筑混凝土结构为高层建筑。

相较于低层结构以竖向荷载为控制因素,在高层结构中,水平荷载往往成为了设计中的控制因素,建筑物的高度与荷载效应的关系一般为:N=f(H),M=f(H2),=f(H4)。由此可知,随着高度的增大,位移增大最快,矩次之,轴力再次之。构件截面层次的强度、结构层次的刚度和稳定性是高层建筑设计的核心控制指标。

在地震区,要求高层建筑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具体应使高层建筑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

高层建筑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概念设计、构件设计、构造措施、维护保养手段等。如果将其与人做对比,那么概念设计无疑是高层建筑的DNA,决定了建筑物先天条件;构件设计和构造措施,类似人的后天成长和学习;与人类一样,维护保养可以使建筑物更长久更安全地服役。

二、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

因其丰富内涵,概念设计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尽管多年以来在高层建筑结构的教育和培训中受到普遍重视,但当前结构工程师对结构设计软件的依赖和面向应用的高等教育模式又往往将其淡化了。结构概念设计并非强调计算方法和计算的准确性,它强调的是一种抗震设防理念在结构设计每一步骤中具有体现,包括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等,它是结构工程师水平的体现。

概念设计是根据试验数据、震害现象和工程经验提炼、总结出的基本设计原则和理念,是一种定性设计。

三、概念设计的目的和重要作用

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原则上应满足二阶段三水准的设计原则。第一阶段的设计,通过计算保证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第二阶段的设计,通过弹塑性层间侧移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实现“大震不倒”的第三水准抗震设防要求。我国设计规范主要通过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来实现“中震可修”的第二水准要求。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以满足抗震设防要求。概念设计的重要性还在于现行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地震影响的不确定性;(2)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近似性;(3)结构内力分析方法的近似性。

四、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下简称《抗规》)对抗震概念设计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使概念设计更容易理解,也使更多的设计人员便于掌握和运用概念设计。规范明确了概念设计包含的3个基本内容:(1)重视结构的规则性;(2)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3)结构构件的延性设计。

五、概念设计的核心准则及其保证措施

(一)核心准则

“强节点弱构件”――防止节点核心区破坏先于构件;“强柱弱梁”――防止结构塑性铰先在柱内出现,要求柱的抗弯能力高于梁的抗弯能力;“强剪弱弯”――防止构件发生剪切破坏,要求构件受剪承载力高于受弯承载力。

(二)保证措施

保证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合理选择确定结构屈服水准(也可以说承载能力)的地震作用。这个地震作用通常小于或明显小于设防烈度地震,但它必须与结构的延性能力相协调。二是制定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使结构确实具备所需要的保持竖向承载力条件的非弹性变形能力。这两个方面在《高规》中有详细的规定。如:《高规》第3.9节(抗震等级)的要求,我国规范对钢筋混凝土延性等级的划分以烈度区为主要依据,但还要考虑各类结构构件以及同一类结构中不同组成部分对延性的不同需求,因此《高规》建立了“抗震等级”(即抗震措施的等级)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一、二、三、四级。这样,只需规定各抗震等级对应的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所有不同类型结构在不同抗震设防标准下的对应抗震手段就都清楚了。总之,《高规》中许多条文都是概念设计的内容,都与“三强三弱”密切相关。

六、加强抗震概念设计的建议

(1)结构工程师不应被设计软件束缚,应该对概念设计有清晰认识,通过概念设计使建筑结构更合理;对《高规》及《抗规》应加强学习理解,对各条规范内涵应注意把握,对规范条文的逻辑联系应加强体会。在实践中,保证对各条概念设计条文的正确执行;(2)结构工程师应当善于模仿、学习、创新,善于从别人的结构方案中获得新的灵感;(3)建筑师也应加强结构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建筑力学和结构设计概念,在方案阶段就尽力保证建筑结构布局和造型的美观合理,并注意与结构工程师配合沟通,避免出现因沟通不畅导致的项目进展阻滞。

结语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遵循如下的流程:方案选择、概念设计荷载水平计算各种工况下结构内力及变形计算第一次内力调整荷载组合第二次内力调整构件设计及刚度验算。概念设计贯穿了整个设计流程,尤其是在结构选型和布置阶段,严格执行概念设计足以帮助建筑结构拥有良好的先天安全与稳定优势,在后续构件设计及刚度验算时更容易满足和通过。概念设计也是体现一个结构工程师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工程实践,概念设计都应该是重点和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 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2]包世华,张铜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工程变更概念范文5

【关键词】化学概念;教学方法;案例

化学概念是对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化学科学角度的概括,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是人们对物质发生变化本质属性的认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高中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础,充分掌握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精髓,只有让学生清楚准确的理解化学基本概念理论,才能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但由于化学概念的内容往往抽象难懂,且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这就给化学概念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够找到科学实用的概念教学方法,无疑很大程度的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下面笔者联系教学中遇到的案例初步展开探索。

一、引导归纳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对大量感性材料展开具体感知,对感性材料特点和规律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抽取材料的本质,使学生能够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得出概念。例如在进行“分散系”的教学时,可以先列举出较为熟悉的溶液、浊液的组成特征,让学生对已知的混合体系进行复习,再补充空气、水晶、豆浆等让学生展开分析。通过对具体实例的观察、分析和讨论,比较容易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即为“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轻松地归纳出“分散系”的概念。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联系运用了已有“溶液”的概念,加深了对旧知识的理解,又能通过比较分析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分散系”与“溶液”“浊液”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再如,在离子反应的学习中,可以在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之后,让学生自行分析几组反应的变化过程:盐酸和NaOH溶液、CuSO4溶液和NaOH溶液、BaCl2溶液的反应中离子的变化情况。通过书写和归纳,学生会发现这些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实质是它们所电离出的离子之间在发生反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出“离子反应”的概念描述。在后面的学习中,“氧化还原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应”等概念都可以运用此方法来进行教学。

二、关键词分析法:

有一些化学概念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不仅需要大量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还需要通过对概念本身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免造成学生在对概念的理解上不够严谨和深入。例如:在学生得出了“电解质”概念之后,可以将概念分解成为几个关键词:研究对象―化合物;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中;特征―能导电。然后特别强调条件中“或”的含义,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准确运用电解质的概念对物质进行准确的分类,避免出现对CO2、盐酸、BaSO4等物质的错误归类。再如:“燃烧热”的概念理解中强调对关键词“1mol”、“完全燃烧”、“稳定”的分析。这样学生在书写和判断燃烧热对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时才能更明确地抓住关键。“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理解则应抓住关键词“定”“逆”“等”和“动”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后面对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能准确判断。“勒夏特列平衡原理”的理解可以紧扣“改变”、“减弱”这两个关键词进行理解。还有很多概念的理解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帮助学生将概念分层次剖开,划为一个个的小单元来逐个击破。

三、比较分析法:

在我们学习的概念中有很多相对或相关联的概念,对于这一类的概念,可以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对比,在分析了“电解质”的概念后,教师引出“非电解质”,学生很容易想到是与“电解质”相反的一组物质,主要区别表现在其特征上:能否“导电”。而电解质导电的环境是“水溶液或熔融状态”,意味着两种状态任选其一即可,那么非电解质就应该是两种条件都不能导电,即“水溶液和熔融状态”。学生通过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教学中、“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 ”这一组概念的辨析中都可以用到该方法。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表格的工具来将这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更直观清晰地展现出来。

四、并列类比法:

除了上面的比较分析法中提到的概念外,还有一些概念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教师可以采用并列类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透彻。例如“化学平衡”与“溶解平衡”“电离平衡”这一组概念,它们所描述的都是平衡状态,只是研究对象产生了差别,分别为化学变化中的化学物质、水溶液中的难溶物和可自由移动状态下的弱电解质,所以都应符合“逆”“等”“定”“动”这几个特征。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充分掌握了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后,通过类比就可以较轻松地掌握后面两概念。

五、模型建构法:

工程变更概念范文6

关键词:概念图;应用;复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143-01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节点或结点(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中即为节点)。(2)连线(概念之间的关系用连线来表明,连线可以没有方向,也可以单向或双向)。(3)连接词(连线上标明连接词,如“是”、“表达”、“包括”等词,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开发概念图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测定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其本意是一种评价工具。很快,人们发现作为工具的概念图,其教学意义非常丰富,它也是学习的工具、创造的工具、合作的工具、超媒体设计的工具、课程和教学设计的工具。

一、利用概念图进行专题复习,建立相关内容间的内在联系

在高考复习中,常发现许多学生在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游刃有余,但一进入第二轮能力提高复习时就败下阵来,特别是解答许多换了情境的问题,一脸茫然。将概念图这一认知工具应用到生物学复习中,让学生绘制概念图,他们可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过程,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达到灵活迁移知识的目的。

“基因”是高中生物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分布在必修二“遗传和变异”和选修三第一章“基因工程”。内容很多,其中出现的相关概念也很多,如果直接围绕“基因”画一个总图,可能会比较乱,所以可以先选择一条主线。如基因的物质基础、基因的结构、基因的复制与表达、基因工程都可作为主线,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就可显得明了具体。

在复习过程中先让学生尝试构建概念图,接着让学生对自己构建的概念图进行补充、调整,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对概念图作进一步补充、完善,最后形成较为完善的概念图。学生以概念图形式代替知识框架图形式复习,利用概念之间的同、异及内在联系,进行整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归纳,效果更好。

概念图教学应用于复习课中,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记忆灵活化。最终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由多变少,所用课本由厚变薄,但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提高,复习效果在提高。

二、利用概念图进行对比复习,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

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关“育种”的内容,涉及到不少容易混淆的基本概念,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等。利用概念图对几种育种方法进行横向对比,明确相互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又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内容的复习时,也可利用概念图区分这部分内容中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等。笔者在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诸如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等容易混淆的概念一一列出,再引导学生用线段或箭头连接各概念,逐一分析线段两端概念间的关系,并用适当的词标注于线段或箭头上,形成了相关的概念图。

三、利用概念图设题,补充传统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法常常只能考查学生的离散知识,而概念图却可以检测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和产生出新知的能力,有效地评价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因此,构建概念图也是生物高考最可能尝试实用的新题型,该题型不但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扩大对知识的考查面,还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理解程度,其中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是该类试题考查的重点,试题常常出现的形式是:不完整的概念图,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给予补充,。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有的放矢,要求学生会画概念图,能补充缺空的概念图,并适当将题目与相应的概念图,让学生解题时心中有谱。

四、利用概念图,发展创造型思维

概念图的形成是学生经历头脑风暴、构建思维图景、图形景象描绘的过程,这既是固有思维的呈现,更是思维灵性激发,产生二度创造的过程。概念图由上到下是一种演绎思考方式,从下到上是一种归纳思考方式,能够呈现辐射思维和收敛思维方式的完美结合;概念图中的交叉连接需要学习者的横向思维,是发现和形成概念间新的关系、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在思维点非常多的时候显现得尤为明显。

概括来说,概念图作为一种成熟的教与学的工具,能够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表达。利用概念图不仅可以发展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处理能力。另外,合理利用概念图,使教师教学材料的组织更加科学、合理,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互补性提高;更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提高,从而全面提高高三生物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朱学庆.概念图的知识及其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2.10.

工程变更概念范文7

中图分类号: U452.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规范抗震概念设计要点

1背景材料

七十年代以来 ,人们在总结大地震灾害经验中发现 ,对结构抗震设计来说 ,“概念设计”比“计算设计”更为重要。 1 990年 1月开始施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 1 - 89(以下简称 89抗震规范 )中列出了工程设计中必须遵守的规定 ,来保证“概念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实现。概念设计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提高结构抗震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概念设计就是以工程概念为依据从有利于提高结构抗震力的概念上 ,用符合工程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方法 ,对所设计的对象作宏观的控制。 1 990年以来 ,结构工程师将概念设计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随着建筑业的发展 ,建筑的体型、功能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与要求 ,我们发现 89抗震规范中规定的概念设计内容不够全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于2002年和2010年两次更新,对概念设计的要求作了更全面、更符合实际的规定 ,尤其是增加了“不规则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 ,使得概念设计在工程中的应用更具体更明确地落到实处 ,切实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概念设计”愈来愈受到国内外工程界的普遍重视。

2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

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可靠性而对建筑工程结构做的概念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场地条件和场地土的稳定性 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及其外形尺寸 抗震结构体系的选取、抗侧力构件的布置以及结构质量的分布 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关系及其两者之间的锚拉 材料与施工质量等。

下面按照新抗震规范的精髓归纳为以下几点 :

1 .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 ,宜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对于不利地段 ,结构工程师应提出避开要求 ,当无法避开时 ,应采取有效措施 ,这就考虑了地震因场地条件间接引起结构破坏的原因 ,诸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

2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不规则的建筑 ,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 ,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借鉴国际的通行做法 ,参考外国规范 ,使我们的设计更加完善合理。

3 .结构材料选择与结构体系的确定应符合抗震结构的要求。采用哪一种结构材料 ,什么样的结构体系 ,经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同时力求结构的延性好、强度与重力比值大、匀质性好、正交各向同性 ,尽量降低房屋重心 ,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 ,并提出了结构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 (周期和振型 )相近的抗震概念。

4.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地震有一定的持续时间 ,而且可能多次往复作用 ,根据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的分析 ,我们知道地震的往复作用使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而最后倒塌则是结构因破坏而丧失了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适当处理构件的强弱关系 ,使其形成多道防线 ,是增加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单一的框架结构 ,框架就成为唯一的抗侧力构件 ,那么采用“强柱弱梁”型延性框架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 ,梁的屈服先于柱的屈服 ,就可以做到利用梁的变形消耗地震能量 ,使框架柱退居到第二道防线的位置。

5.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以及与之匹配的延性。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 ,往往是以提高工程造价及降低结构延性指标为代价的。要使建筑物在遭受强烈地震时 ,具有很强的抗倒塌能力 ,最理想的是使结构中的所有构件及构件中的所有杆件都具有较高的延性 ,然而实际工程中很难做到。有选择地提高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作的延性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例如上刚下柔的框支墙结构 ,应重点提高转换层以下的各层的构件延性。对于框架和框架筒体 ,应优先提高柱的延性。在工程设计中另一种提高结构延性的办法是结构承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 ,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 ,减小受压构件的轴压比 (同时还应注意适当降低剪压比 ),提高柱的延性。

6.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可靠 ,符合下列要求 :

1 )构件节点的承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 ,当构件屈服、刚度退化时 ,节点应保持承载力和刚度不变。

2 )予埋件的锚固承载力不应低于连接件的承载力。

3 )装配式的连接应保证结构的整体性 ,各抗侧力构件必须有可靠的措施以确保空间协同工作。

4)结构应具有连续性 ,注重施工质量 ,避免施工不当使结构的连续性遭到削弱甚至破坏。

7.规范与设计新抗震规范已将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

(1).体形复杂的建筑不一概提倡设防震缝。

(2) .对规则结构与不规则结构做出了定量的划分。并用强制性条文对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方案提出了限制。如第 3 . 4. 1条规定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

(3) .予应力混凝土的抗侧力构件 ,应配有足够的非予应力钢筋。

(4)非结构构件与其结构主体的连接 ,应进行抗震设计 ,如幕墙、附属机械、电气设备系统支座和连接等需符合地震时对使用功能的要求。

(5).投资方愿意通过增加投资来提高安全要求的抗震建筑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6).结构材料的选用应减少材料的脆性 ,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和规定强度等级范围内的混凝土。

通过执行新抗震规范中的各项规定 ,来保证抗震概念设计的完成 通过遵循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 ,使建筑物具有可靠的抗震性能。概念设计决定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如果概念设计不适宜于抗震 ,那么不管多“精密”的计算也无济于事。当然 ,在做好概念设计的基础上也要认真计算做好定量分忻。新抗震规范对于各构件在抗震计算中的作用及各项参数的选取作了详尽的规定 ,并且提出了在建筑物内设置地震反应观测系统的要求 ,这标志我国建筑工程抗震科学的发展进步。

8.小结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常用的结构形式 ,目前城市中正在建设和拟建的多层、高层建筑物大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为避免它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 ,要求结构工程师根据新抗震规范运用好抗震概念设计。做到 :

1 .结构功能与外部条件一致

2 .充分发展先进的设计理念

3 .发挥结构的功能并取得与经济的协调

4.更好地解决构造处理

工程变更概念范文8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演变;启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44-02

思想政治教育是自阶级和国家产生以来一直存在的一种实践活动,它具有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这项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的形式不同,其名称概念也不尽相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产生的,其概念和内涵随着我党革命建设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发展和演变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性质,更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科学的发展规律。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变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不同,所使用的名称也有所不同,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当时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和任务而提出来的。

(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一方面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为使革命在更大范围内走向高潮,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使用“宣传”类概念,加强“宣传工作”,以此激发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斗争精神,引导中国无产阶级将斗争转向政治领域,引导中国革命走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我党一直处于严峻的战争环境下,担负着沉重的战斗任务,革命战争是当时的主要任务,因此格外重视军队的“政治工作”,1934年在红军第一次全军政治工作的会议上,、、王稼祥等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一方面来加强军队红军战士共产主义的教育,另一方面为了“肃清”党内存在的一切非无产阶级的错误思想,使官兵战士具备无产阶级情感,提高无产阶级政治意识。

另外针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党内出现了指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名词“思想教育”,即用无产阶级的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错误思想,从而使党内思想达到统一。

总之,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主要在军队使用“政治工作”一词,而军队“政治工作”这一概念的实际内涵实质上已经超越了军队范围,它既内在地囊括了军队的“政治工作”,也内含着党内的“思想教育”,即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来教育全党、全军乃至全国人民,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保持人民军队的革命性质,永葆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最终保证并加强党的领导。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结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并成为执政党,人民群众获得了翻身解放,党的中心任务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不断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成为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非政治性的内容日益增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日益加重,因而,在革命战争时期所使用的“政治工作”这一术语也有了新的变化。1951年,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使用和阐述了此概念。

然而在进入60年代,特别是“”开始后,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影响下,各行各业强调“政治挂帅”,因而,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政治思想工作”逐渐取代了其他提法,成为比较统一的提法。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上的拨乱反正和继续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不断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从第一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应成为一门科学”①的论断到“我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科学地做思想政治工作”①这一说法的提出,学术界展开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的潮流。此后,党中央于1984年提出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②同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招生。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就成为规范的术语,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的提法,并统一了许多相似的术语,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统一的标准提法。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被正式设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并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应用学科。自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一步完整化、系统化、科学化。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体现了其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灌输的实践活动,具有意识形态的教育功能。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有所变化,但它们在体现并实践无产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性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总结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经验的产物,是有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含义与功能的。因为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最终是要反映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与党的历史任务、中心工作密切相关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事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它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其方向和重点要与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相一致。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中心工作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侧重不同,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名称也会因此而做出调整,因此,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是与党的历史任务、中心工作有着密切关系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是认识与实践不断统一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提出和演变的过程,反映了从革命斗争过程到建设过程的思想工作的历史,反映了概念发展从实践到认识、从社会需要上升为理论需要的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几个概念: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概念的历史沿革,并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和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字面表述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思想发展的过程,是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些概念都是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来的,都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其概念的变化和发展也是因为生活实践具体地发生了变化。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随着实践的深入变得日益成熟和完善。

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准确地把握其概念内涵是我们掌握这门科学的一个基础。从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这一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功能,也为我们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门科学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邱光伟,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工程变更概念范文9

一、概念设计在钢结构课程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概念设计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所接受。但概念设计并非如大多数工程师所言,是工程设计经验的累积,而是在结构工程设计中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创新和决策的方法和过程;其基本思路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用整体概念来正确处理构件与构件、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是结构工程师基本结构理念的集中体现[1-2]。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今社会衡量毕业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对结构分析软件(或电算程序)的计算结果,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和校核?这就需要学生融合概念设计的理念,掌握力学概念、材料概念、荷载概念、施工概念、使用概念等等,并运用到结构方案设计、构件布置、计算结果的分析中。

尽管概念设计已经在工程设计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在高校教学中,尤其是在房屋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概念设计的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学生在完成钢结构基本原理的学习之后,虽然具备了计算构件及连接的能力,能套用公式解题,也能轻松设计一个单根构件,但对一个简单的工程设计却感到无从下手。此外,由于担心工作后缺乏竞争力,学生常将更多时间花在结构设计软件的学习上,对计算机过分依赖。这种状况造成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下降,整体结构设计概念模糊不清。设计大师林同炎先生曾说,现在的教育是先教构件的设计,再到整个结构,而在实际工程中是先结构后构件[3]。如果能够做到让学生先了解整个结构,再学习构件的具体计算、构造要求等知识,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笔者所在的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课题组进行了钢结构课程内容改革,将概念设计贯穿课程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在今后的钢结构设计工作中熟练运用概念估算方法,迅速、有效地选择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结构形式,以及受力明确、传力简捷的结构体系。

二、将概念设计引入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现有教材《房屋钢结构设计》 [4]中,概念设计一般作为结构体系与布置原则的一部分内容,而实际上概念设计贯穿于结构设计的全过程,教材中关于结构布置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也无不体现着概念设计的思想。针对钢结构设计的特点,结合各类结构构件的设计要点、相关规范规定,应补充如下教学内容。

1.结构计算的概念和判断

对工程师而言结构计算概念和判断是体现其设计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授课中应重点给学生讲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结果的判断准则,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结果的判断准则,帮助学生走出概念的混沌状态,使其对设计结果有清晰的把握和判断,引导学生基于已有专业基础知识思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变形特征,即变形首先要保证连续,这是结果可信的必要条件。另外,结构各方向刚度的均衡性可以根据结构动力参数(频率分析、振型)加以判断;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轻质薄壁结构按边缘屈服控制强度,并考虑与局部稳定相关的有效截面参数。而非薄壁结构可适当考虑塑性发展深度,可按10%以内控制。通过对此类计算结果的判断讲解,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概念设计理念,避免出现因整体概念不清晰而导致不合理的设计。

2.建筑结构形式的优化

学生在学习基本构件受力特点及设计计算时,由于只是简单地生搬硬套规范公式,因此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参数固定的计算时,大多能严格按要求执行,但对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却缺乏思考。故在教材内容改革方面,重点增加了结构形式优化的讲解内容。结构形式的优化包括结构整体的优化和单根杆件的优化。让学生明确整体结构优化的目的是提高结构效率。整体结构的优化可分步走,先根据力学原理作判断,定大方向,然后依据具体条件分析确定详细设计方案。为避免讲解此部分内容时太笼统,可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跨度的大跨度屋面结构形式选择。就单根杆件的优化而言,主要包括应力性质的优化和应力水平的优化。

3. 结构荷载的选择与调整

教材对荷载及其组合一般仅从规范规定出发来介绍,但结构荷载的选择与调整对于结构整体设计有着重要意义。可从抗震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区设计多层建筑,如何用较小的代价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答案无疑是减轻自重。因为烈度和场地类别是无法选择的,只有建筑材料的自重可以由设计者选择,而地震的惯性力与自重直接相关;从材料选用角度,因为结构效应是以荷载与作用为自变量,代入结构效应函数中产生的,弯矩这一主要结构效应与跨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对大跨度结构减轻自重就显得尤其重要。大跨度建筑一般采用轻质材料,但小跨度结构则不一定采用。学生一旦明确了这些概念,就可以在设计初始避免由于不合理的材料选用及荷载选择而造成设计的先天不足。虽然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有所提及,但并未形成系统,因此有必要在授课中进行调整,以利于学生灵活掌握。

4. 节点设计分析

在讲解节点设计时,应着重突出节点的概念以及节点设计的目标,强调节点设计要忠实体现其在整体结构中的功能,且要有可靠的承载力,并保持规定所要求的状态。因为节点承载力不足会造成破坏,而节点状态不好,如螺栓松动等也会造成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另外,讲授节点传力时,要强调在设计节点时,应保证其传力通达顺畅,不应造成应力紊乱、集中。焊缝以平滑的对接焊为最好,加引弧板后磨平更好,螺栓连接以摩擦型高强螺栓为最好。在结构计算中,节点与整体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结构整体要求节点尽可能精确,但节点不可能完全精确,如提高精确度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因此此部分内容的讲解要基于结构整体受力特点,并结合实例分析在什么位置做适当的简化假定较为合理,且有利于降低连接的成本。

(二)灵活教学方法和手段

将概念设计引入工程结构教学中,内容整体性高,概括性强,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多样化。

1.工程案例分析

由于概念设计内容较为零散,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设计理念的理解,必须将课堂教学及工程案例分析结合起来。教师平时应注重教学素材的积累。例如在讲解风荷载的选取与调整时,按图1的思路分析不同结构体系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取值差别。

2.互动问答环节

在钢结构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在讲解概念设计时,教师的课堂讲授是主要方式,但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也非常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结构概念,有必要组织不同程度的课堂讨论。在活跃的、有趣味的学习讨论中,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每个概念的知识点,教师都应准备一个或者几个最为典型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结合疲劳动力荷载,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避免疲劳破坏?通常情况下,许多学生知道疲劳应力幅大于相应的允许疲劳应力幅,则结构会发生疲劳破坏。但对于如何减小疲劳应力幅并无具体的概念,因此应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从疲劳动力荷载最为基本的概念入手,即减少疲劳应力幅其实就是减少结构应力的变化幅度。可为学生介绍两类方法:用简支结构代替连续结构和用预应力结构代替非预应力结构。引导学生追本溯源,组织学生讨论简支梁和连续梁的受力特点,以及预应力结构与非预应力结构的区别。之后再给学生具体讲解这两类方法能减小疲劳荷载的原因。通过这样的互动,加深学生对疲劳荷载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从概念分析入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如在讲解钢结构构件稳定时,学生对构件的失稳机理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因此应尽量将构件的各类失稳过程制作成三维动画,或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展示构件失稳时的变形和应力状态,绘制荷载位移曲线。如在讲解简支梁平面外弯扭时,可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失稳过程。这些过程以动画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接收快,效果良好。

三、结语

掌握概念设计是一个优秀工程师必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取不仅有赖于工程设计经验的长期积累,更需要在学习阶段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把概念设计的思想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基本内容, 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其今后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慈勉,尹小明.概念设计的意义和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2005,36(8):626-628.

[2]高立人.结构工程师与概念设计[J].建筑结构,1993(4):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