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集锦9篇

时间:2023-06-06 15:35:04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1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预防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376-01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是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在该病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较高,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四肢乏力,心慌,多汗等 ,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意识模糊,甚至出现昏迷情况,危及生命。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生理、心理机能减退,低血糖的发生和引起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均较大,需要在临床护理中引起格外重视,重点预防。我科采用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老年糖尿病病患者低血糖发病率,现将方法加以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男48例,女34例,其中入院前曾发生低血糖的患者22人,低血糖昏迷6人,患者年龄62-87岁,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糖尿病,糖尿病病程5-22年,单纯口服药物治疗36例,胰岛素治疗28例,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18例。

1.2护理措施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即对每位患者发生低血糖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出个体化护理措施,及时有效的阻断低血糖风险因素的发展,预防低血糖发生,并在治疗过程中逐步修订护理方案,提高护理质量。

1.2.1入院资料采集

依据邹树芳,杨非柯等报道,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增加、胰岛素使用不当、联合用药、过量运动、过度节食等[2][3]。责任护士接待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病史、对糖尿病认知程度、运动饮食习惯、文化程度、家庭支持、心理状态等,对既往有过低血糖发生的患者,着重了解发病的症状、时间、频率、可能诱因,依据资料综合分析,制订个性化预防性护理计划。

1.2.2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认知能力减退,且文化程度、家庭环境不同,对糖尿病的认知度大多较差或存在偏差,在住院期间反复进行科内小讲课,发放宣传画册,并同时邀请家属参加,共同宣教,责任护士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人指导,使老年患者和家属了解糖尿病知识,特别是低血糖发生原因,症状,如何防范和急救措施,增加糖尿病认知度。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存在恐惧、绝望、无所谓等多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在与患者交流中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如解释、安慰、鼓励、保证等手段,对患者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疏导,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让他们看到糖尿病的可防性和可治性,以及不防不治的危害性和严重性。

1.2.3饮食、运动指导

合理的饮食结构及运动方案是有效控制血糖,延缓疾病发展的基础,是糖尿病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护理人员除在健康宣教中反复告知合理的饮食、运动方案对糖尿病的重要性外,依据血糖监测结果,分析每位患者血糖与饮食、运动之间的变化规律,与医生、营养师、康复师及时沟通,个体化的制定饮食运动方案,责任护士在进餐时间加强病房巡视,及时指出患者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之处并协助修正,依据血糖情况及时指导患者增减食量及运动量,逐步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饮食运动方案。

1.2.4用药的护理

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自理能力下降,且多合并多种疾病,用药种类多,用药时间各有不同,易发生因药物过量或服药时间错误造成的低血糖,护理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患者用药,确保用药种类、剂量和药物与饮食时间配合上的准确,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掌握用药方法。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时不盲目遵从医嘱,依据血糖监测情况、患者一般情况特别是已经或可能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及时与医生沟通,确保用药安全。

2 结果

经过合理的预防性护理后,上述病例住院期间发生低血糖患者5例,7人次,均为住院早期,症状主要为饥饿感、轻度心慌、出汗,均得到及时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合理的预防性护理措施可以减少低血糖发病率,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3 讨论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需终身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病程相对较长,联合用药多,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记忆、思维能力逐渐减退,低血糖发生率高,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性大,临床护理中要重点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科学饮食,规律运动,正确合理用药,做好心理护理是老年糖尿病护理的关键[4]。预防性护理包括上述措施,并强调个体化设置,能够帮助老年人建立正确的疾病自我管理习惯,增强低血糖症状的识别能力,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防范能力,及时识别早期低血糖症状,减少治疗中的错误,提高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健等.内科学第8版[M]. 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33

[2] 邹树芳,徐芬,李争.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 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6(4):29.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2

目前我国约有糖尿病患者5 000万,每年以120万人的数目递增〔1〕。慢性高血糖引起的人体多器官尤其以眼、肾、神经以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导致功能不全或衰竭〔2〕。因此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药物治疗同时积极进行身心等综合护理干预,是治疗成功的关键〔3〕。本文就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全程规范强化的综合护理干预,为有效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操作技能以及自我监测、自我管理的能力,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得到良好改善,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患者生命生活质量提供临床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就治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105例,其中男59例,女46例,年龄61~88〔平均(70.8±12.5)〕岁,职业以脑力劳动者居多,约占2/3。随机分为综合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综合护理干预组63例,男36例,女27例,男女性别比为1.33∶1,年龄为61~88〔平均(69.9±13.1)〕岁;病程为2~13〔平均(7.8±4.2)〕年,体重超重者20例,伴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高于正常指标者52例,伴高血压者33例,患者空腹血糖(15.51±2.14)mmol/L;对照组42例,男27例,女15例,男女性别比为1.80∶1,年龄为62~86〔平均(69.2±12.3)〕岁;病程为1~14〔平均(7.9±4.8)〕年,体重超重者14例,伴胆固醇和三酰甘油高于正常指标者27例,伴高血压者30例,患者空腹血糖(15.07±2.53)mmol/L;两组在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空腹血糖、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评估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单位、联系电话、文化程度、经济状况、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体重指数、疾病认知情况、服药依从性及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判定有无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等微血管病变,根据患者的心电图、下肢动脉多普勒等判定有无大血管并发症等,收集与患者相关的所有信息。同时定期发放调查表,进行系列的调查、分析、研究。设计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调查表,内容包括: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服药治疗的依从性、心理及生活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应合理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综合护理干预组是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程规范强化地综合护理干预,包括进行2型糖尿病防治知识教育、服药、运动、饮食、心理干预、并发症防治、自我管理等指导,同时对患者定时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电话咨询服务,2个月复诊1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2年后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1.2.1 常规护理措施

①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介绍:内容包括2型糖尿病的诊断、临床表现和分型、并发症的表现等相关知识。②饮食健康教育:糖尿病不论有无并发症、用药物情况及血糖水平如何,都要首先落实并长期坚持饮食治疗。内容包括常用食物的大致热量,慎食或禁食的食物,口服降糖药中饮食的注意事项。③运动疗法:包括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治疗和并发症防治的重要作用,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④指导血糖等指标的自我监测:包括教会患者使用血糖仪以及血糖测量的准确时间、方法并记录。指导患者血脂、血压的测量方法、时间、正常范围。⑤良好的遵医行为:包括要求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特别是严格服药方法、剂量、了解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预防方法。应熟悉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和正确注射胰岛素技术、注射部位及方法。⑥心理健康指导: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甚至会有悲哀、烦躁、抑郁的心理状态,对生活失去信心。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相关知识的指导能够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正确地认识、面对疾病,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积极、自觉地配合治疗。

1.2.2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的基础上,全程规范实施本组强化护理措施干预。内容包括:①饮食干预:饮食治疗的重点是为病人决定饮食中三大营养物质的理想比例以及详实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既可满足身体正常所需,又可配合药物、运动等措施,良好的控制血糖及相关指标。包括:保持饮食均衡,每日饮食种类包括谷类、蔬菜、蛋白质,可适当增加粗纤维摄入;培养良好的饮食规律和习惯、定时定量,不可饥饱无常;根据每日热量摄入的标准,患者掌握饮食控制的标准计算方法〔4〕。②运动干预:运动疗法的目的,是可以增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及其他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轻体重,降低脂肪及血液黏度,并且能够降血压,防止并发症。让患者掌握根据个人情况实施运动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运动的方式方法、合适运动量的把握,及运动前、中、后的注意事项。③认知及自我管理干预:向患者讲解2型糖尿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主要治疗方法、并发症的预防等相关知识,并针对患者的认识误区进行重点指导。同时通过对患者能力的评估进行不同程度及不同形式的健康指导,包括定期举办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健康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宣传资料、课后咨询等方法,使患者和家属了解2型糖尿病的诊疗知识及预防措施、服药的重要性等,2型糖尿病与运动、情绪、饮食以及不良嗜好的关系及其危害性。对年龄偏大或其他特殊情况者,采取一对一指导方法以及家属代学方式,普及自我防治知识。每月电话随访或家访及1~2次,并指导患者监测血糖、血压水平,监督患者护理干预的执行情况。④并发症、伴发症防治干预:掌握低血糖发生的先兆症状(头昏眼花、心慌、汗出、饥饿感、恶心、面色苍白等),出现时应积极采取的正确措施;重视预防感染,糖尿病患者抗感染能力较弱,应掌握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的方法措施及出现感染后的简单处理策略。熟悉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伴发症及日常保护措施,如四肢皮肤的护理保护:由于2型糖尿病为慢性疾病,常有周围神经的损害,患者双足常常感觉迟钝或感觉能力下降,平时对于双足的泡洗水温一定不可过高,以免出现烫伤继发感染或坏疽。

1.2.3 效果观察

患者均按照不同护理干预措施进行6个月,复查空腹血糖、血脂、血压控制情况,统计两组患者2年后并发症情况。参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空腹血糖≤7.0 mmol/L,非空腹血糖≤10.0 mmol/L为血糖控制良好;血压控制标准,按照1999年WHO制定的理想血压控制值为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进行,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干预6个月后及2年后并发症情况、血糖、血压及血脂异常例数变化见表1。综合护理干预组干预后、干预6个月后血糖、血压及血脂异常明显较干预前及对照组减少(P<0.05,P<0.01)。综合护理干预组干预后大血管和微血管改变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糖、血压及血脂异常例数变化,表2 两组患者2年后并发症出现情况比较(略)。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应采取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原则。患者除了遵循医嘱合理服药外,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限酒戒烟,舒缓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同样非常重要。通过进行系统性科学健康教育,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掌握2型糖尿病诊治和保健知识,不良的生活方式对血糖、血压等的影响;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正确合理用药及坚持用药的重要性。通过强化饮食、运动、认知、并发症、伴发症防治等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对2型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率,使他们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良好的遵医行为,以达到良好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出现的目标。糖尿病常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可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合并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情况与糖尿病血糖、血压、血脂等临床指标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有关密切〔5〕。

规范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丰富和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操作技能,以及自我监测、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出现、阻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其预后。以此显著减少致死、致残率,提高了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内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69.

2 尤黎明,吴 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34.

3 肖晓燕,兰佳庆,侯绍蔚,等.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的影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4):402.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3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33-03

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科共收治糖尿病患者126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心理护理可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护理是治疗的基础措施;药物护理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方法;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十分有益;出院后指导患者提高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能力,防治并发症。通过以上护理措施,126例糖尿病患者有较好疗效。现将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病例126例,男65例,女61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93岁。合并冠心病18例,脑梗死1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例,足感染22例,多数伴有瘙痒症。经过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均康复出院。

2临床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和饮食控制非常苦恼,加上缺乏糖尿病防治知识,认为糖尿病无法根治,思想包袱很重,易产生烦躁、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针对这一情况,护士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向患者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科普知识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用高尚的情操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帮助他们丢掉包袱,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要让患者知道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2.2 饮食护理

告诉患者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措施,没有饮食治疗,就没有糖尿病的满意控制。饮食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控制主食和总热量,每天摄取的热量保持适宜水平,以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②规律进餐,不能像正常人那样随意多食或少餐,应少食多餐,这样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减轻胰腺负担,利于血糖控制。做到1天不少于三餐,每餐不要吃得太多;③饮食清淡,不吃甜、少食盐,对控制血糖和血压有益;④不吸烟,不喝酒;⑤合理安排膳食结构,提倡用粗制米、面和一定杂粮,蔬菜选择高纤维素含糖较少的芹菜、油菜、白萝卜、空心菜、黄豆芽为主,这类饮食既能保持餐后血糖不至于太高,还有降低体重和通便作用。因水果如西瓜、甜瓜、香蕉、梨等含糖量较高,故不宜多食;⑥烹调宜用植物油。

2.3 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在用胰岛素治疗时,护士必须严格执行医嘱。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剂量一定要准确,注射后30min进餐。注射胰岛素后,要按时巡视病房,询问患者有何反应,特别是首次用药的患者,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症状、过敏反应及局部反应等。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永远存在着低血糖的可能性,如出现饥饿、心慌、大汗淋漓、疲乏无力、面色苍白时,可饮少量糖水,严重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出院前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正确的注射部位、操作方法、时间、用药剂量及注意事项。

2.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4.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由于来我院治疗的患者多数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要定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每日测血压2次,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因高血压可加重视网膜病变。更要观察患者神志的变化,防止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4.2 观察体重及尿量的变化:每周测体重1次,每日记出入量和小便次数,并注意尿的颜色、气味,随时留置标本,以备检查。

2.5 足部护理

患者皮肤抵抗力减低,一旦破损易发生感染,伤口愈合困难。因而要注意足部卫生,帮助患者提高防护能力,每天检查双足有无裂口,选择适当的鞋袜,避免因微小的创伤而引起溃疡、感染甚至坏疽等。

2.6 加强基础护理

患者体质弱,抵抗力差,除给予一般常规护理外,更要保持皮肤清洁,讲究口腔卫生,预防各种感染。对卧床患者每晚用温水擦浴,并观察按摩骨突部位,每2h翻身1次,防止压疮形成。女性患者要做好尿道口及阴道口的护理。

2.7 预防并发症

控制血糖、合理膳食及适量运动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低血糖症状,并随身携带糖果,以备急用。采用低脂少盐、高纤维的饮食。忌烟限酒,肥胖者一定要控制体重。运动可促进血中葡萄糖的利用,控制体重,增强抗病能力,有效地预防并发症,因此要适当增加运动。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合理的生活起居,良好的心理准备,配合饮食、体育锻炼及药物等综合措施可纠正代谢紊乱和消除糖尿病症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2.8 宣传教育

让已确诊的患者了解糖尿病,并逐渐熟悉饮食、活动、用药和尿糖、血糖检测等基本措施的综合治疗原则;了解配合医务人员提高控制血糖质量,长期坚持饮食治疗的重要意义;学会尿糖和血糖仪的检测方法;必须注射胰岛素治疗者还应学会无菌注射法、低血糖反应及初步处理。

2.9 运动疗法

加强运动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体质,降低血糖、血脂、体重,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糖尿病患者十分有效。可根据病情、体力情况、个人爱好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但要限制运动强度,每周3次以上,选在饭后1 h锻炼20~30 min,如有急性感染、心脏病、肾脏病、视网膜病变、酮症酸中毒时不宜进行锻炼。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运动中应预防低血糖反应。

2.10 出院指导

①因糖尿病患者易出现感染且不易痊愈,致病情恶化,故要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全身及局部清洁,尤其是口腔黏膜、皮肤、会的清洁,有呼吸道感染、疖、痈及外伤时要及早治疗,注意饮食卫生。②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能力,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掌握血糖、尿糖的测定技术,了解糖尿病控制的良好标准,如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让患者能达到控制良好的标准。③在应用降糖药、胰岛素、运动疗法期间,要特别注意有无饥饿感、心慌、手抖、出汗、头晕、乏力、恶心及精神症状等低血糖表现。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进食糖水100~200ml或食甜点心。④指导患者定期门诊复查,叮嘱随身携带识别卡,必要时随身携带糖果,以备急用。如有病情变化及出现并发症的征象时,应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44~970.

[2] 邱春芸.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0):132.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4

【关键词】低血糖;原因;干预措施

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一系列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需要终身治疗的疾病,治疗的关键就是控制稳定的血糖水平。控制血糖的措施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的治疗,低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过程中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轻微的低血糖症状包括发抖、出汗、虚弱无力、呕吐,易激惹,而中到重度的低血糖可导致患者昏迷,抽搐甚至死亡,如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预防低血糖显得极为重要。

1、低血糖症危害:

1.1低血糖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导致反应性高血糖(苏木杰效应),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

1.2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病人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

1.3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脑卒中等。

1.4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可造成死亡。

2、低血糖处理:

2.1早期低血糖仅有出汗、心慌、乏力、饥饿等症状,神志清醒时,给予含15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4块方糖、3-4块苏打饼干、250ml纯牛奶、125ml果汁、6-7颗水果硬糖等,以方糖效果为佳)。

2.2如病人神志已发生改变,就近送医院予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更严重时,可用10%萄萄糖持续静脉滴注,如不能及时送医院可将蜂蜜涂抹在患者的嘴唇牙龈处,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升高血糖,然后尽快就医。

3、低血糖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

3.1胰岛素使用不当或过量引起的低血糖。

护理:掌握胰岛素的正确注射技术,保证胰岛素注射剂量剂型正确;根据胰岛素的剂型按时就餐;每次胰岛素注射时应评估皮肤情况,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注射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皮肤感染,保证胰岛素吸收稳定性;掌握胰岛素笔正确储存方法;嘱患者不要随意改变胰岛素的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平时做好血糖监测,做好血糖监测日记,以便医生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尤其是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期间。

3.2口服降糖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

护理: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可通过葡萄糖异生,降低磺脲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药物在肝的代谢和肾的排泄机制,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效应,因此,在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时应注意,服药后一定要按时迸餐,防止低血糖症;患者要熟知药物的作用副作用,遵医嘱长期坚持用药。

3.3食物摄入不足。

护理: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饮食定时定量;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经常出现低血糖或病情不稳定的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即从三次正餐中匀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一般糖尿病患者于9.00-10.00,15.00-16.00,睡前适当加餐。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5

[关键词] 冠心病;糖尿病;心律失常;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16-02

糖尿病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因为代谢紊乱及微血管病变,比单纯冠心病的患者冠脉血管病变更严重,预后更差,更容易发生广泛性心肌缺血、坏死[1]。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时,针对患者血糖控制、提高药物依从性等病情特点进行的护理对改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08例。其中,男60例,女48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69岁,平均59.5岁;冠心病史最短6个月,最长7年,平均冠心病史4.1年;其中1型糖尿病26例,2型糖尿病82例;住院天数最短7 d,最长39 d,平均13.8 d。

1.2 方法

1.2.1 心电监测

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监测,观察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电图ST段改变发生率。记录该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按程序进行护理记录,探讨合理的护理措施。

1.2.2 护理方法

1.2.2.1 心理护理

由于对所有是慢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多脏器功能受损及各种合并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经济及心理上的压力。患者除常规口服药物,还需控制饮食控制血糖,这会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对生存、生活失去信心。故关心、鼓励患者及家属讲出自己的感受,指导患者解除恐惧、忧虑情绪,让患者明白乐观情绪的重要性。通过患者与医务人员、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使患者及家属得到心理支持、社会支持、精神疏导,消除生活疑虑,重建治疗及生活信心。

1.2.2.2 病中护理

①危险因素评估和控制:护士应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初步评估,针对患者对疾病认知、血糖控制、用药、心绞痛发作频率、方式、程度、有否低血糖反应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等情况全面深入了解,根据患者症状特征建立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控制知识的宣传和讲解,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危险。②密切观察病情发展,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室速、室扑、室颤的出现,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心电图、血压监测,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并进行血糖、尿量、电解质的监测,观察水肿情况,防止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和水电解质紊乱。③安全用药: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血糖有影响的药物如双氢克尿塞、速尿、水杨酸制剂、磺胺类药物等,如确定使用,则需进行血糖监测,并与降糖药分开。血糖控制:需严格控制胰岛素使用方法、剂量、品种要准确掌握,并准确测量血糖。④对患者进行预后、康复训练、自我防护等健康教育。如日常护理:温差大以及天气原因,均易诱发心绞痛,因此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冷风刺激;患者应均需遵循一定的膳食管理,低胆固醇、低盐低脂,限盐勿忘补钾,多吃富含钾元素食物,以利缓和钠,保护心肌细胞,限制脂防的摄入量,同时理想的糖尿病饮食应该能维持满意的体重,使血糖、血脂恢复正常,并能供给足够的能量和必需的营养成分,以保持身体正常代谢平衡,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向患者说明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糖尿病的各种注意事项和并发症的危险性。叮嘱患者注意生活规律,控制情绪,放松精神,愉快生活,保持心情平和,保证睡眠质量,适当锻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药物服用知识,要求遵医嘱,并学会自我监测,警惕不明原因的疼痛,出现异常随时就诊。患者外出时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并要督促患者继续坚持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定期诊视,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2 结果

2.1 患者心律失常情况

108例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55例(54.5%),以短阵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多源室早为主。室上性心律失常53例(45.5%),以窦性心律过速、窦性心律过缓、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为主。心电图ST段改变84例(77.78%)。见表1。

2.2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绞痛46例(42.59%),大便后胸闷23例(21.30%),低血糖反应35例(32.41%)、空腹血糖42例(38.89%)。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时脂代谢进一步恶化,如果血糖不加以控制,随着病程发展,心肌耗氧量增加、心律失常,加重心脏负担,心绞痛、心肌梗死现象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极其重要。

本组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例数高于室上性心律失常,有研究结果[2]表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高。

与单纯冠心病患者不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复杂,病情重病死率高。针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和临床表现特点,在护理该类患者时应根据其特定的护理需求,采取安全有效的护理措施,配合治疗,提高其依从性。

本组患者入院后笔者对其进行了包括疾病发生、治疗、预后、康复训练、自我防护等健康教育,此外,进行治疗护理的同时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3]。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主要在于密切观察病情发展,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时刻注意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防止意外出现。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并进行血糖、尿量、电解质的监测,观察水肿情况,防止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和水电解质紊乱[4]。更为重要的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安全用药至关重要[5],尽量避免使用对血糖有影响的药物,必要时要进行血糖监测,与降糖药分开使用,避免低血糖反应出现[6]。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低脂、低盐、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高纤维的饮食原则,这对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进行了观察,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效控制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能够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简庆,郭小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9):78-79.

[2]万春霞.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2008,5(9):141-142.

[3]吴华颖,王莺,郭莉兰.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和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9,7(2):231-232.

[4]程云清,陈凌,戴红霞,等.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安全护理的效果评价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2):2049-2051.

[5]中国心脏调查组.中国住院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研究-中国心脏调查[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6,22(1):7-10.

[6]黄蕾,张继红,梁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与单纯冠心病患者生化、生活方式、健康知识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西南军医,2010,3(2):131-132.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6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防治;生活方式干预;护理干预;社区干预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加,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又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010年,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为6.4%,糖尿病的医疗支出占世界医疗保健费用的11.6%。据估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病率将增加至7.7%[1],高发病率及沉重的医疗负担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对糖尿病的防治更加重视。糖尿病病因复杂,多因素共同作用是其特点,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科学、有效防治是关键。

1药物防治

糖尿病病因复杂,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这给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抗糖尿病药物的防治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西药中,钠依赖葡萄糖转运蛋白(SGLT)抑制剂的研究成为最近的热点,其中SGLT2抑制剂的研究最受瞩目,这类化合物通过阻止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并排出过量的葡萄糖,从而达到降低血糖、治疗糖尿病的目的[2]。西药疗效快的同时也伴随着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天然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关于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报道屡见不鲜,如研究发现肉桂能调节血糖、脂质水平,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的作用,改善糖尿病所致的并发症。

2生活方式干预

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生活方式,如饮食习惯、运动强度、肥胖、静坐式生活方式等有关,风险识别的生活方式干预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研究发现,旨在减轻体重、增强身体锻炼、改善饮食的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60%的糖尿病风险因素。

2.1饮食疗法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十分密切,饮食疗法是糖尿病防治最基础的方法。食物治疗的一般原则:①合理控制热量,均衡膳食营养。糖尿病患者总能量需求的60%-70%要源自碳水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多吃鱼肉、蔬果、坚果等,增加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食物选择尽量多样化。②保证营养需求,合理安排餐次。在符合患者饮食习惯的前提下,合理进行三餐饮食分配。③其他。进食速度要适当:进食速度与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降低进食速度有利于降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避免高糖食物,少吃油腻食物,限制饮酒,及时补充水分。

2.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主要适用于中轻度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证实相比于药物(如二甲双胍)治疗,通过减重的运动治疗可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3]。其运动防治要按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应把握以下几点:①运动方式:参加有节律性的有氧运动,如长距离步行、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每天1.5km以上的长距离步行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病风险,且步行活动安全,易坚持,可作为首选锻炼方式。②运动强度、时间及频率:合适的运动强度为活动时病人的心率应达到个体60%的最大耗氧量;活动时间推荐餐后1h,持续20-30min,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逐渐增减,如肥胖病人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③其他注意事项。运动前后检查血糖,警惕发生低血糖。另外,要及时进行运动后护理,如补充水分及无机盐的流失,并检查机体是否有其他异样。

3护理干预

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干预主要涉及两方面。①健康教育,提高认识。陈等[4]研究发现糖尿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越高,居民发生高血糖症的风险越低。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心理、运动、用药指导及糖尿病相关知识教育,有利于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疾病防治知识,提高自我防治意识。②心理疏导,增强信心。Novak等[5]研究发现与周期性压力或无压力的人相比,长期承受压力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高,两者的危害比分别是1.09、1.52。糖尿病患者确诊后,易出现抑郁、焦虑、悲观等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而合理的心理干预可帮助患者及时排解心理压力,有利于血糖控制,也能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社区干预战略

我国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危险因素知晓率偏低,糖尿病的确诊滞后、就医不及时及预后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社区糖尿病防治工作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手段单一等有关。研究发现糖尿病社区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使其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6];社区卫生干预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病症的认识、治疗措施等相关知识、卫生行为的了解。事实上,近年来,基于社区战略的疾病防治模式受到了各国的青睐,如,巴西基础运输系统的改变对全民体育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巴基斯坦通过基于通讯设备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公民对慢性疾病的防范意识等。这些均表明,社区干预的疾病防治模式在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5结语

虽然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科学防治是延缓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糖尿病防治应注意以下两方面:①积极探索科学有效、联合防治措施。糖尿病病因复杂,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现有的医疗水平下,我们应积极探索各种联合防治的有效措施,将药物防治、生活方式干预、护理干预等手段合理搭配,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联合防治措施。②重视社区干预的疾病防治模式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我国社区干预的疾病防治模式起步较晚,发展历史比较短,但社区干预在提高居民对糖尿病、高血压等生活方式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帮助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的医疗服务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参考文献

[1]Shaw JE,Sicree RA,Zimmet PZ.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0 and 2030[J].Diabetes Res and Clin Pract,2010,87(1):4-14.

[2]张富东,李玲.新型抗2型糖尿病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38(5):375-379.

[3]Florez H,Pan Q,Ackermann RT,et al.Impact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 and Metformin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andomized Trial[J].J Gen Intern Med,2012,27(12):1594-601.

[4]陈伟,洪忻,王志勇,等.南京居民糖尿病防治知识与高血糖症发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11):1396-1400.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7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深部组织的破坏,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截肢和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的慢性并发症。文献报道,糖尿病足溃疡和截肢所需费用几乎相当于其他糖尿病并发症医疗费用的总和;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曾患足溃疡,15%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会出现足溃疡。

1 足溃疡愈合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局部因素如坏疤,局部感染,足部压力,局部定供和异物等,全身性因素如肾功能衰竭、感染、视力下降、定糖控制不良和冠状动臍硬化等,社会因素如治疗的习及性,家庭支持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文化观念与信念等。

2 指导

2.1预防性宣教和教育是预防足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未病先防”来为祖国医学所提高,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有关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认识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和习预防性,在生活中尽量避免足部的预防,养成每天检查足部皮肤的习惯。

2.2指导糖尿病患者选择合适的鞋、袜以预防足病的发生,穿鞋不当足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原因。

2.3指导患者正确修剪趾甲,洗脚后,践甲松软时,修剪最好。方法是:剪趾甲平时必须平剪,且不能剪的太短。

2.4指导患者选择饮食控制血糖: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措施,理想的饮食控制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并能够均衡地摄入,以符合良好血糖控制要求,使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合理调整饮食中的营养成份,注意食物中水,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

3 护理

糖尿病足溃疡处理的初始阶段应仔细识别影响愈合的因素,并积极采取措施将影响因素降低到最低水平,如控制高血糖,改善循环功能,大血管血疏通,改善循环,抗感染,治疗水肿,纠正相关的急慢性并发症以及给予支持治疗。

3.1创面处理:去除胼胝和渍疡,局部彻底清创足溃疡治疗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清创的方法主要有:(1)用包有湿盐的网纱敷于伤口表面包有湿盐的网纱可在局部形成高渗状,以吸收伤口分泌物,使伤口干燥。(2)锐器清创:该法需有经验者实施。(3)外科手术清创:该法为在麻醉状态下清创,清创彻底,但也可引起出血和菌血症。

3.2局部减压.90%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与局部压力增加有关,减轻足底压力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溃疡愈合和减少截肢。

总之糖尿病足溃疡的护理对糖尿病患者来讲是一项十分关键和艰苦的工作,专家指出若综合措施实施4周后,创面缩小50%,多提示渍疡可在12周后愈合,若综合措施实施2—4周后,创面缩小20%—40%提示渍疡有可能愈合,提高患者预防糖尿病足的意识,促使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参 考 文 献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8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51-02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和严重的并发症,尤其发生在住院和平常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我院内科病房采用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和综合的护理方法对20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进行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自2008年2月~2010年11月我院内科糖尿病患者共发生低血糖反应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4~86岁,病程5~25年,合并有高血压10例、感染性疾病12例、冠心病10例、肾脏病变3例。

1.1.2临床表现:20例患者发生低血糖时,所测血糖均低于2.8mmol/L,其中最低为0.8mmol/L,平均为2.2mmol/L,有低血糖症状,如: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慌、发抖、饥饿感等。

1.1.3判断标准:①有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全血血糖低于2.5mmol/L;③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低血糖症状消失。

1.1.4抢救措施:①绝对卧床休息;②轻、中度患者给葡萄糖或果汁、饼干等口服;③重者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

1.2护理方法

1.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护士交接班,交接时一定要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饮食、运动、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心理状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和活动情况,如有无面色苍白、饥饿感、出冷汗、乏力、头昏、头痛、嗜睡、心悸、恶心等。对应用长效胰岛素的病人,剂量偏大时,注意指导睡前进餐,可进食少许牛奶、饼干。夜班护士一定主动及时巡视病房,重视患者的主诉,必须提高准确识别低血糖反应的能力,关注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病人发生低血糖的时间多为晚10时~凌晨3时,夜间出现头昏、胸闷、全身大汗,护士应加强夜间巡视,对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病人应增加临睡前及凌晨3点血糖监测,以了解有无低血糖的发生。

1.2.2低血糖的处理:病人出现头昏、心慌、冷汗,应给予平卧位,立即监测血糖,确定是低血糖反应后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意识清楚、症状轻者可口服含糖饮料150ml或饼干、点心2~3块,如出现意识障碍不合作者可予50%葡萄糖40~80ml静脉注射。并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维持每1—2小时监测血糖一次,直至患者神志转清晰,血糖稳定在7—10mmol/L。

1.2.3心理护理:护士应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加以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做好家属工作,避免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帮助患者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1.2.4健康教育:要让糖尿病病人及其家属了解低血糖反应发生的原因和症状,了解糖尿病治疗中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定期检查血糖和尿糖,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药物的剂量;糖尿病人要按时、按量进餐。如果患者因发烧或其他原因不能进食时,要相应的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物剂量;根据体力情况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和运动方式,临时有较大的体力活动,要适当增加进食量或随身携带少许食物备用;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要及时进食,严重者,要立即送医院急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定量进餐,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合理用药。并教会病人自我护理方法,外出时随身携带病情卡和糕点、糖果,以便及时纠正低血糖。

1.3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预防措施

1.3.1合理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根据病情和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及剂量。掌握各种胰岛素的特点及正确的注射技术。定期轮流更换注射部位,防止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

1.3.2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患者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还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

1.3.3适当运动:应主张轻、中度的运动方式。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可致低血糖发生,因此剧烈运动或重体力活动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降糖药物(含胰岛素)的用量。

1.3.4自我血糖监测能够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常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睡前应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可在睡前适量加餐。对于无症状低血糖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降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

1.3.5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少量食物,如:糖果、饼干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及时纠正低血糖,避免导致严重低血糖;急救卡片(注明姓名、诊断、电话、用药家庭地址、联系人、急救中心电话等),以备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能在最短时间得到救治。

2结果

20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后经过有效的预防、治疗和综合的护理血糖得以稳定,病情也达到了控制。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的缺乏或相对不足,以及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所引起[1]。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物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低血糖,因为血中的葡萄糖是脑组织能量的主要来源[2],因此严重的低血糖直接造成脑组织损伤甚至昏迷,如不及时发现和纠正将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本组中20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后经过有效的预防、治疗和综合的护理血糖得以稳定,病情也达到了控制。笔者体会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是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关键,综合的护理方法能有效地防止血糖波动。 参考文献

高血糖的防治措施范文9

【关键词】 糖尿病;社区护理

糖尿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胰岛素缺乏或周围组织对胰岛素发生抵抗,致使机体血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以慢性高血糖为突出表现的疾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正不断增多,其并发症日趋严重,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1]。目前,只有出现并发症的或因其他原因需要住院治疗外,大部分患者在社区通过门诊长期治疗,缺乏持续专业性的指导,社区的护理尤其重要。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社区护理越来越被重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社区护理工作由于具有深入病人家庭,可具体解决患者实际问题的特点,在糖尿病的康复及日常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地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医疗费用。护士在社区采取灵活多样的卫生宣传、定期访视、持续性的专业指导方式对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提高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防止并发症起重要作用。

1糖尿病的社区护理措施

1.1指导患者血糖水平的维持

无论是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还是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都必须把血糖维持到正常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减缓糖尿病的发展,延迟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控制血糖维持到正常水平非常重要,定期到患者家里探望、询问病情,了解病情进展。

1.2教会患者低血糖的防止

糖尿病患者应归纳出定量按时进餐、按时用药和定时监测的规律性,不要过于饥饿,也不要过饱,不能盲目地限制食物和水分的摄入,外出时必须随身携带面包、饼干、糖块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1.3指导患者及家属实施糖尿病的合理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饮食的控制中家属的支持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原则是在合理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比例为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55%、蛋白质占总热量20%、脂肪占总热量25%,胆固醇摄入限制在300 mg以下,因为脂肪摄入多易引起酮症酸中毒,10岁以下儿童蛋白质可以稍多,每日需要的总热量可按劳动强度分为轻、中、重,同时应注意饮食应清淡,低钠盐、高纤维素,做到不吸烟、不喝酒。

1.4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不易坚持用药,并且为终身性疾病的特点,给患者造成了许多心理障碍,如:紧张、焦虑、孤独、抑郁、绝望等,这些心理因素可使病情加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因此社区护士应对社区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如门球比赛、散步、打太极拳、练气功、鼓励患者短期旅游,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养鸟等来增添生活乐趣,以宣泄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强患者积极的情感体验,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稳定、愉悦的心理,有利于糖尿病的康复和控制。

1.5指导并督促进行运动治疗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运动疗法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运动疗法的原则是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相对定时、定量、适可而止,教会患者运动量的简易计算方法:运动中脉率次数达到170-年龄、进餐后1 h运动、最好不要空腹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能增强脂肪细胞中酶的活性,加速脂肪的分解,促进多余脂肪的分解,控制肥胖,使血脂降低。对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可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促进葡萄糖利用使血糖下降。运动疗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属的理解支持显得很重要。

1.6实施有效的药物治疗

指导社区患者合理用药,强调患者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不是机械地遵医服药,鼓励患者对自己的行为做记录。对1型糖尿病患者,教会其胰岛素的注射技术,对口服降糖药的患者要严格掌握用药时间与进餐配合,了解药物副作用的表现,出现异常及时去医院诊治。

1.7教会患者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

平时应穿柔软透气的袜子,鞋要宽松软底,不要穿紧身的衣裤和鞋子,不要光脚走路,指甲不要修剪过短,不要自行刮鸡眼,每晚用温水洗脚,用柔软和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的擦干脚部。冬天用热水袋和电热器取暖时不宜直接接触皮肤,避免烫伤。一旦发现局部出现伤口、水疱、皮裂、疥疮要及时到医院处理。

1.8其他护理措施

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定期检查和高危人群的筛查,防患于未然。注重个人卫生和皮肤的护理,避免接触坚、硬、烫的物体,以减少皮肤受伤和感染的机会。

2小结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之一,现我国已属于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多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诊治处理棘手,费钱又费时。因此,需切实可靠的教育措施为引导,实施综合的治疗措施。开展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教育者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护理技能,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感和良好的沟通技巧,要学会与人交流、倾听、观察、咨询等技能,帮助患者找到预防疾病复发的措施,提醒患者如何在出现问题前即行防范与自我保护。只有医护携手努力,才能推进糖尿病社区护理工作发展,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