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金融行业市场集锦9篇

时间:2023-06-16 16:38:18

金融行业市场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1

一、银行业成为高竞争性的行业。

根据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有关条款规定,我国在加入WTO后,要求对外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保证国外金融机构平等竞争等。这样一来,国内银行原有市场准入方面的优势不再存在,与外资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金融市场中平等竞争。外资银行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力量、先进的金融技术、超前的服务理念、丰富的市场经验以及强大的人才优势,在许多方面对国内银行业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同其它行业一样,中国的银行业对“入世”满含欣喜与焦灼,在迎接入世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更关心的是即将到来的冲击与挑战。中国的银行业作为一个与世隔绝太久的行业,在新的世纪,它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将是全方位的,银行业开始成为高竞争性的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破了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国有银行体制,目前已经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个层次约100家国内商业银行以及155家外国银行分行、7家合资银行、7家外资财务公司和250家外国银行代表处组成的商业银行体系,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但到1998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仍占国内全部金融总资产的77%,外资银行在华总资产占国内全部金融总资产的比例为2.85%。可见在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处于垄断地位,银行业的市场竞争不很充分。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金融市场的开放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带来强大的推动力。金融全球化力主金融市场开放和自由竞争,通过自由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长期困扰国有商业银行的违规经营、机制僵化、透明度不高等问题有望在外资银行竞争压力面前得到强行矫正,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问题,都将会在竞争中得以解决。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突出的问题是经营机制不活,布局结构不合理,效率不高,一些金融机构违规经营,不良资产过高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要在商业银行现有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加快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内部管理、业务调整等方面的改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

二、商业银行走向股票市场, 成为必然趋势

金融业乃“百业之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像美林证券、汇丰银行、美国友邦等国际著名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不但都是上市公司,而且都是重量级的蓝筹股,对股市大盘有着重大的影响力。而在我国,上市公司虽有1000多家,但真正的金融企业却只有6家,势单力薄,难现金融概念股的指标作用。这一格局不改变,市场结构得不到优化,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面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中国的银行业已别无选择,必须加快股份制改革,规范内部管理,走向证券市场,利用上市公司的资本充足机制,来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竞争力。

商业银行是高负债的金融企业,充足的资本不仅是满足商业银行风险监控和整体抗风险能力的需要,而且也是银行机构发展、业务扩大、科技投入、改善经营和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除深发展、浦东银行通过上市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资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大都通过私募扩股、留存收益、股东以部分红利转注资等渠道补充资本。随着银行资产的扩大,通过这些渠道扩充的资本,其增长速度已不能满足银行资产扩张的需要。2000年5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周小川表示,欢迎金融企业上市,大大增强了银行业的上市信心。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已走在前面,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都表示在近一两年内实现公开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外上市已为期不远。

三、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是银行业改革的主基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第5次兼并收购浪潮。在此次并购活动中,主要角色是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行业企业,占全部收购总额的40%左右。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银行业的并购重组日趋活跃。1995年3月,日本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组建东京三菱银行,其总资产超过6000亿美元,当时在全球排名第一;1997年12月,瑞士信贷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合并组建世界第二大银行和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1998年4月,美国花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建花旗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总资产为7000亿美元,年利润为500亿美元;1999年8月,日本第一劝业、富士、兴业银行宣布合并,总资产高达141万亿日元,成为当时最大的金融集团;2000年3月8日,德国第一大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和第三大商业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合并,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银行,总资产为2.5万亿马克。

面对全球银行业并购浪潮和中国加入WTO,我国商业银行将掀起并购重组或策略联盟风潮。因为,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对手是跨国超级银行。而我国商业银行除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外,其它商业银行的规模都很小,资本实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因此,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壮大银行资本实力,扩大规模和业务领域,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可以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投资,提高技术电子化、网络化水平;可以化解中小银行潜在的经营风险,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定,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四、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综合化

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趋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情是1999年11月4日美国国会通过的《现代金融服务法案》,废除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互相渗透并参与市场竞争。这一事件被美国金融界称为“划时代新突破”,不仅会对美国金融业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将引起全球金融业的重大变革,意味着实行综合化经营的全能型金融超市将成为未来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金融超市加速到来。

在我国,金融业一直坚持分业经营制度。加入WTO后许多外资金融机构实行的是综合化经营,现行的中国《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也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币投资业务。如果这一格局维持不变,就可能形成外资银行在华实行综合化经营而国内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经营的格局。这不利于国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竞争。

从银行本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实行综合化经营其优点在于:一是范围经济,即同时经营不同性质的金融产品能带来成本节约;二是内在稳定性,即有利于降低收入的不稳定性,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但是,综合化经营中也存在许多障碍需要管理者加以克服。第一,综合化经营使管理者面对多种市场风险,从而使风险管理的难度大大提高;第二,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分别代表不同的经营文化,需要不同的经营技巧、经营理念和经营资源,要使两类业务有机的结合起来,决非易事。应该说,在1993年以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律和规定,促使这一法令最终出台的原因是,1992年银行大量资金通过国债回购、同业拆借非法进入证券市场,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1995年通过的《商业银行法》对此作了明确说明。1997年6月,为了抑制证券市场的过度投机气氛,中国人民银行强调“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1999年,证券机构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2000年2月《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金融业有从分业经营向综合化经营过渡迹象。

但从目前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还是一个渐进过程,明确提出混业经营还有一定的距离。从稳定我国金融秩序来看,由于银行和证券市场制度不完善,以及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过于集中的“国有企业病”,如果实行混业经营制度,将会导致大量资金流入股市,股市泡沫严重,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由此,在我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渐进过程中,首先实现的是从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等传统银行业务为主向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投资咨询、家庭理财等现代银行业务为主的转变。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将得到大力提倡和支持,中间业务将迅速突起,成为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五、商业银行服务网络化

科技兴行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最终策略。商业银行应走科技发展之路,注意加强硬件投入,搞好软件开发,积极推广和应用高科技成果。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已实现了电子化、存取自动化、传输网络化。有的银行已达到“无支票、无钞票、无纸张”的三无银行。在以网络应用为核心的数字化时代,网络银行必将成为商业银行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2

关键词:银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3-0028-04

一、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基本概念

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是指在各个金融部门间或为提供相互便利,或为共同开拓市场,或为提供资金支持,或为向其他部门渗透,而推出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具有交叉性特征的金融业务。在此基础上,跨市场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当前,跨市场金融机构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金融控股公司。我国目前对金融控股公司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1999年联合的《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原则》中的定义,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

二、国内外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国外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现状

1 德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提出了全金融功能服务理念。1997年提出第三次振兴金融市场的法案,参加者有德意志银行集团、德雷斯登银行集团等等。德国的银行业务法规定以上这些全能银行的经营范围是存款业务、贷款、贴现、信托、证券、投资、担保、保险、汇兑、财务、金融租赁等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德国的全能银行享有证券投资经纪的独占权。

2 英国。1986年10月份,英国发生了被称为“金融大爆炸”的一系列改革,即取消了经纪商和交易商两种职能不能互兼的规定,取消了对证券交易最低佣金的限制,以及非交易所成员持有交易所成员股票的限制,此次改革带来了更大的金融自由化,银行开始提供包括证券业务在内的综合性的金融服务。1986年英国的金融大爆炸全面摧垮了其本土及英联邦国家金融分业经营体制,促进了商人银行业务与股票业务相融合以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相互结合,英国的清算银行纷纷收购和兼并证券经纪商,以至于形成了没有业务界限、无所不包的多元化的金融集团。

3 美国。1999年颁布的《金融服务业现代法》成为全面金融改革的起始。例如美林证券与地方银行BOC合作推出的CMA通过综合账户管理,将证券投资、清算、借款、余额通知等内容融为一体,为客户提供了一揽子的金融服务。对企业而言,金融服务外包范围更为广泛,例如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美洲银行、荷兰国际银行等大型跨国银行都为企业开辟了各种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主要包括应收账款业务、应付账款业务、外汇、现金管理及其他支付业务、外汇风险管理业务、头寸管理、投资管理、负债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资金全面管理等等。

4 日本。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金融业出现了要求金融控股公司解禁的呼声,1986年大藏省提出金融体制改革规划方案,1997年修改禁止垄断法,对金融控股公司解禁。1999年下半年取消长短期金融业务分离制度,允许普通银行发行公司债券,至2001年实现保险公司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之间结合。1999年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兴业银行和富士银行三家银行合并为瑞汇金融集团,这就是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成立的。以后许多的日本银行纷纷效仿,就连非金融机构也提出了成立银行的申请。

(二)国内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现状

1 在银证方面。目前我国银证合作的主要内容有:银行对券商提供融资便利,包括券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国债回购市场;银行开展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和其它融资业务。此外,银行和证券公司还开展了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业务、法人结算划款与新股发行验资等业务合作。

2 在银保方面。当前,我国银保合作从总体上说尚处于浅层次的起步阶段,银保合作主要是以销售协议为主,合作的范围包括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资金汇划网络结算、保单质押贷款、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

3 在证保方面。保险资金已经获准进入国内证券市场且投资比例逐步扩大。保险公司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证券市场举足轻重的长线机构投资者,弥补了证券投资基金受到基金业绩排名影响产生的短期化操作缺陷,增强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性。目前在具体的产品上有保险公司推出的投资连接保险、分红保险等等。

(三)天津市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我们对天津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走访部分有代表性的银行。调研结果显示,目前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品种的研发多依赖总行,各银行间业务品种存在趋同性,经营特征以为主,很少涉及股权层次,更多的是借助银行的网点优势和资金结算功能,具体表现为:

1 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第三方存管”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交由银行存管,由存管银行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客户资金的存取与交收。该业务遵循“券商管证券,银行管资金”的原则,将投资者的证券账户与证券交易结算资金账户严格进行分离管理。解决了“银证通”业务中因银行与券商资金不能实时清算造成的银行资金垫付风险。据调查,目前天津市有8家中资商业银行分别与渤海证券、中信证券、国信证券等券商合作开办第三方存管业务。截止2007年6月末,全市开办第三方存管的账户有34487户,账户资金余额53417.97万元。

2 银行保险、基金业务。以光大永明人寿保险为例,2006年度在售个人产品总保费收入52843.26万元,其中通过银行销售17916.64万元,占总保费收入的33.9%。截止到2007年6月末,全市中资商业银行的保费收入21.98亿元,手续费收入3976.16万元;基金金额销售97.79亿元,基金收入8100万元。

3 股票质押贷款业务。2000年3月,人民银行颁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综合性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作为质押品向银行贷款。天津市有多家银行曾开办过该业务,但由于2006年以前证券市场低迷,以上市公司股票和基金抵押风险较大,银行为控制风险此项业务几近停办,2006年以后证券市场开始活跃,股指连创新高,又很少有客户以股票或基金进行抵押。据调查,截止到2007年6月末,天津市仅有一笔股票质押贷款业务,余额72000万元。

4 银行与基金和信托在托管上的合作。在基金的运作中,有两个重要的机构,即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为了保证基金资产的安全,基金应按照资产管理和保管分开的原则进行运作,并由专门的基金托管人保管基金资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托管人由依法设立并取得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担任,《关于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项下财产托管和信息披露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已经取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可以担任信托财产的托管人。由于基金和信托的资金规模可观,由商业银行托管可以大幅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截止到2007年6月末,天津市取得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托管基金余额10.51亿元,托管信托资金余额11.27亿元。

5 银行与信托合作创新理财产品。由于制度的缺陷,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都有不利于竞争的方面,一方面商业银行网点众多,具有良好的信誉,但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不得设立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单一,但通过银行与信托的合作,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推出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如民生银行的“非凡”系列,工商银行的“稳得利”系列,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T计划”等,2007年上半年,天津银行也结合自身特点与天津信托合作推出了两期“新股申购型”理财产品。

2007年1月,中国银监会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提高了个人参与信托投资的门槛,信托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创新理财产品,可以降低投资者参与信托的门槛。

6 结构性理财产品。所谓“结构性产品”,本质上属于结构性存款,是指产品可以与一系列资产类别联系,比如股票指数、一篮子指数,股票、一篮子股票,利率,汇率,信用,商品(石油、黄金)或另类投资(对冲基金,基金之基金)。结构性产品可以根据客户需要,从风险和回报的角度分成四大类,一是保本类产品;二是优化组合产品;三是绩效表现类产品;四是杠杆类产品。如光大银行推出的“同升”系列产品中的“同升十号”就属于绩效表现类产品,它是美元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联结在总部设立在欧洲最为发达的6个国家(德、英、法、荷、比、瑞士)从事环球跨国经营的六家金融业上市公司上。

7 金融控股公司。目前,天津市拟组建“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泰达国际控股”),该公司为“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泰达控股”)控股的公司,目的在于整合泰达控股现有的金融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泰达国际控股”从集团来说采用综合管理的模式,但集团本身并不直接从事具体业务,而是由集团下属的不同行业的二级法人分业经营。

三、跨市场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目前对跨市场金融风险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跨市场金融风险是在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业务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跨越原有金融分业经营界限的交叉性金融风险。具体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跨市场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产品带来的风险;二是金融机构同时在多个金融市场进行经营活动带来的风险;三是金融集团同时从事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所导致的风险。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传递性和可扩散性,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市场风险

银行信贷资金通过交叉性金融工具的渠道与资本市场联姻,资本市场的风险通过业务链条转移和传染给商业银行,形成较大的风险隐患。例如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当股票市值缩水而低于质押贷款担保额,或股市泡沫过大,股票质押后被庄家抽逃资金致使质押股票价值快速缩水时,证券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会传递到银行。证券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市场风险传递的又一主要途径,证券公司在股市低迷时,可能存在循环拆借、将拆借资金短借长用或将拆借资金挪作他用等行为,这样,资本市场的风险被券商放大,进而传递给银行。

(二)声誉风险

目前银行在投资者心目中是各类金融机构中信用等级最高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在争夺个人理财业务上,大多选择与银行进行合作,并公布以往的优良业绩,以提高自身信用等级,给客户更大的安全感。银行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也在极力争取与这些机构合作,但对这些产品的销售激励有余而约束不足,其工作人员在对客户的宣传解释中,将保险产品、信托产品、基金产品与储蓄产品相比较,片面强调利润,忽视风险,一旦出现违约风险,银行虽然不承担赔偿的法律责任,但信誉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一些银行的理财专员由于对的产品理解有误,直接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以及基金,一旦下跌,客户出现损失,投资者将会找到银行,对银行的声誉造成影响。

(三)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是其主要的风险之一,随着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增加,程序繁多并有所交叉,加剧了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如在汽车履约保险中,银行过分依赖保险公司的履约保证,自身对贷款调查和管理较为松弛;保险公司则追求规模扩张,对汽车经销商和购买者的资信程度不认真调查,形成操作风险。在银行柜台业务中,由于操作人员对交叉性业务不熟悉,时常发生错误执行客户交易指令的情况,引发操作风险。

(四)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

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有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等。由于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没有明确的定位,虽然在架构上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但在业务开展上基本处于战略合作阶段。从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看,金融控股公司风险可能是引起跨市场、跨行业金融风险的最大风险。一是财务杠杆过度问题。由于整个集团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存在着被重复计算的可能,控股公司的资本可能通过资本杠杆被放大,加剧了整个公司的资本脆弱性。二是关联交易问题。金融集团内部复杂的持股关系和资金往来关系,使金融控股集团下的银行、证券和保险子公司之间以及金融与实业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资金“防火墙”,集团内部存在大量关联交易,可能出现关联企业将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资本投入证券二级市场进行证券操作等情况。三是财务信息披露问题。金融控股公司旗下各子公司从事不同行业的经营活动,各行业的会计制度不同,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完全不同的,这就使得监管部门无法真实的了解其经营情况,从而无法准确判断集团面临的风险。

四、政策建议

在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竞争中,综合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业运营的主流趋势。下面就促进我国跨市场金融业务的发展,全面推进综合经营,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政策建议: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适应业务交叉的需要

当前要适应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就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综合性人才,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高素质的监管人才,加强对交叉性金融业务的培训,如业务流程,电子网络技术等;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如定期开展证券、保险、信托等知识的讲座,在销售新的基金、保险之前,请委托机构派专人进行培训等。

(二)建立金融“防火墙”,遏止风险的传递

为防止交叉性金融工具引起的各种风险的传递和蔓延,要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制度,降低发生跨市场风险的概率。一是建立资金防火墙。商业银行的理财、信托资金要独立管理;禁止或者限制商业银行向其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提供除投资以外的资金投入等。二是建立人事防火墙。商业银行与旗下的基金管理公司的人员不得兼职等。三是建立业务防火墙。隔离双方的经营运作,会计核算体系,进行账簿分设等。

(三)明确监管主体,强化外部约束

由于我国目前分业监管的体制,各自监管的目的、标准、手段与方法有明显差异,对各监管对象的资本要求、风险甄别方式和管理手段相去甚远,导致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存在“真空”,明确监管主体,强化外部约束成为控制跨市场风险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应借鉴美国的“伞式”监管格局,将统一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由人民银行承担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主监管职责。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分业监管存在着明显的协调障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级别不高,面对跨市场风险时权限不足。二是《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人民银行具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三是人民银行承担着“最后贷款人”的职能。

(四)建立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监测评估体系,防范跨市场风险

由人民银行牵头,在各监管部门的配合下,建立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监测评估体系,监测交叉性金融工具的风险,并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主要分两个层次:一是尽快建立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监测制度,包括指标体系设计,数据采集,人员、设备的安排,汇总等,从而实现对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的监测。二是在监测的基础上,对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的发展趋势、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必要时要采取相关方式予以风险提示。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3

为了跟上高速增长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移动设备的采用率,各个行业正在加大他们的移动预算,金融行业则在其中引领潮流。5月份来自移动广告网络Millennial Media 和 comScore 的数据显示,全球金融行业的移动广告预算支出在Millennial Media上占比最高,预计未来增长仍然继续,comScore的数据显示金融相关的移动广告预算在2010年和2011年间增长了34%。

广告主称他们的移动金融活动重点在于用户引导潜在客户注册和开发;70%的受访者将这视为他们的首要目标。维持市场展示只有16%。目标方面,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相差甚远,在营销目标方面,总体来看,客户引导和开发,维持市场展示几乎是旗鼓相当。

而移动金融用户,研究发现他们智能手机的拥有率高达80%,他们也更可能拥有非手机的移动联网设备,如电子书。针对用户进行平板体验优化可以为金融品牌带来好处。

分析金融移动广告的点击数据发现,54%的二次行动包括注册,加入或订阅动作,是最流行的点击后的行动;51%的广告鼓动用户点击呼叫,24%则请求用户下载金融相关的移动应用。

当问及用户首选何种方式获取信息时,用户显示出了对APP的偏好。多数金融行业用户仍然首选通过浏览器获取金融信息的同时,也有很高比例的用户愿意使用品牌移动应用。当完成那些比较频繁的操作如查看账户明细时,用户更倾向于使用移动金融APP。(来源:199IT)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4

国际金融中心与银行金融市场业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任务是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从其外延来看,上海要成为金融机构集聚的中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核心在于提高上海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从其内涵来看,是上海各类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延伸,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核心在于掌握金融产品特别是人民币产品的定价权。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在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欧美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商业银行依靠存款来发放贷款的固有盈利模式开始逐渐弱化,传统存贷款产品不断受到公司股票、私人养老金、共同基金、私人信托投资和私人人寿保险等新产品的挑战。近几年,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业务在银行的规模、收入贡献稳步提升,金融市场业务部门从传统的资金调剂部门,日益成为各大银行的资金营运平台、资产负债管理平台、金融产品创新平台和新的利润创造中心。

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面临的新机遇

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政策机遇

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之后,上海市政府随即成立了上海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连续下发《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务院关于推进加快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集聚金融资源加强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通知和规定,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也于2009年6月份通过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在地方立法层面形成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纵观上海市政府推出的各项政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是今后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围绕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在上海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先行先试”给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

金融市场业务拓展的市场机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根据上海市政府的工作计划,今后将争取在上海建立全国票据集中交换中心、信贷转让市场、信托资产转让等市场;在债券市场计划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在投资者、交易品种、登记托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在期货市场考虑引入合格机构投资者等一些安排。这些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的上升,都给与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和金融交易,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业务广度和深度带来了诸多市场机遇。

金融市场机构建设的发展机遇

完善金融机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企业,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组织保障。同时,随着CEPA和ECFA相继签订,香港和上海两地“金融中心”的职责分工更趋清晰,沪、港、台经济金融联系日益密切,也为加强金融市场业务合作奠定了基础。按照上海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将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开放,加快资产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新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推进金融经营综合试点和地方国有控股公司改革和试点工作。这些举措的实施,在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业务组织建设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历史机遇

金融创新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人民币产品创新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落脚点。今后上海将大力发展各类债券产品,包括企业(公司)债发行规模,大力发展资产支持债券,开展项目收益债券试点,推进外币债券和其他债券品种的创新和发展;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将完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基准利率功能,积极培育以其为定价基准的各类衍生产品,逐步推出国债期货、外汇期货、股指期权、外汇期权、利率期权、黄金ETF等金融衍生产品。上海陆续推出的各类金融产品创新给在沪银行特别上海本地法人银行在第一时间参与前期产品设计与开发,丰富和积累产品创新的经验,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定价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面临的新挑战

宏观经济新环境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过后,国际经济环境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化的趋势有所减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金融市场波动和短期资金跨国流动加剧,同时世界经济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从国内环境来看,虽然我国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是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推进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商业银行如何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在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抢占先机,成为下阶段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金融监管新政策的制约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部门,都对原有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进行了深入反思和改革,总的趋势是金融监管重新严格和金融机构去杠杆化。从我国金融监管的变化趋势来看,央行近期提出将宏观审慎管理纳入我国宏观调控及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组合,实现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协调和补充。银监会提出建立以资本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长效机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风险监管框架。对商业银行来说,金融市场业务因其涵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等各个领域,监管环境的变化,面临着金融监管的全覆盖和纵深化,对商业银行的人员、系统、流程和制度都是极大的挑战,考验着新形势下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综合管理能力。

经营模式和资本补充的约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仍是以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利差收入约占银行收入来源的90%。近几年的信贷猛增,无疑又给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寻求利润来源的多元化泼了一把冷水,同时银行的核心资本也急需进一步补充。

具体表现为:一是市场定位不清,经营模式同质化严重。这是我国银行业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管理层应顺势而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金融改革方向,重新调整银行的经营策略和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行业分工,细化市场定位,形成各自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对金融市场业务重视程度不高。我国金融改革时间较短,银行的高管层大多缺乏对金融市场业务的知识和实际经验,从而在制订经营计划中侧重对传统对公业务和对私业务,无论是考核激励还是资源投入上对金融市场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在风险资产限额分配上,分配限额不足;在授信审批上,基本延续贷款业务审批授信的做法,缺少针对信用类债券投资的审批规范。三是信贷规模大幅扩张,银行资本急需补充新机制。这几年信贷规模大量扩张,大多银行的资本消耗殆尽,以权益积累为主的资本补充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银行资产不断扩张需要,而其他资本补充的途径有受到种种限制。规模扩张和资本约束给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拨付资金波动较大,资本占用型资金业务额度受限较明显,影响了银行资产配置效率和效益,客观上制约了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

金融专业人才的约束

国际公认的金融人才技能包括“硬技能”、“软技能”和“国际视野”三个层面。“硬技能”包括数据分析、技术协作、定量分析、行业相关软件应用或者市场工具等方面的能力;“软技能”则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努力、勤奋、动力、职业道德、沟通和领导力;“国际视野”包括外语、文化才能、外交敏感性、从世界上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转化适应能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缺的是拥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银行从业人员存在着“硬技能”不够硬,“软技能”不够足,“国际视野”不够宽的现象,这也逐渐成为制约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长远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加快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初步建议

以银行业改革创新为契机,不断提升金融市场业务竞争力

完善金融市场业务组织管理机制。传统的金融市场业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强化银行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全面风险控制,但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在投资决策、考核激励、人才培养方面也暴露出一些缺点,甚至错失了一些业务发展良机。而对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引入集中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值得借鉴,实践证明部分商业银行(如兴业银行)成立独立持牌的资金营运中心试点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建议抓住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和加快金融机构改革的契机,引导条件成熟的银行在浦东注册成立独立持牌的资金营运中心,在履行银行资金营运职能和相应风险管理职责前提下,适当扩大金融市场业务部门的权限,加快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在业务发展初期,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与扶持。而在未来业务不断发展壮大时期,也可以借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模式,在金融市场业务部门基础上成立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公司化),成为上海金融机构综合改革发展试点之一。

完善激励考核和人才培养机制。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金融市场业务又是商业银行的高端业务领域,更需要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金融市场业务部门应该成为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精通本国金融市场业务运行的当代银行家成长和成才的摇篮。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制订合理的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业务一线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要加强相应人才配套建设,加强专业培训和职业引导,引进和培养金融工程、数量定价等高端专业人才,增强金融市场的产品定价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引入首席经济学家、首席交易员等专业概念,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中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要加强银行基础人才的培养,不断壮大既熟悉创新型金融产品运行机制、又能准确把握客户有效需求的基础人才队伍,在这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给予支持。四是要加强同业合作和国际交流,增强银行员工的全局意识和国际视野。

以“”金融合作为契机,加强沪、港、台金融市场业务合作

近年来,随着CEPA和ECFA相继签订,沪、港、台经济金融联系日益密切,这就为加强金融市场业务合作,实现沪、港、台金融市场对接创造了前提条件。就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具体建议有:

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一是支持和鼓励在沪法人银行到香港和台湾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二是逐步扩大港台银行在沪设立分支机构的范围,推进沪、港、台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人员培训、系统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三是逐步扩大港台金融机构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比例和规模。

开展债券市场的互容互通。一是,支持在沪法人银行到香港和台湾金融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以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条件成熟时,还可通过港台金融机构逐渐进入港台(地区)金融市场,拓展资金投向,分散投资风险。二是,借助近期央行允许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可运用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的市场机遇,为港台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债券投资做好及投资顾问服务。三是,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国际化,利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鼓励港台金融机构在境内发行外币债券甚至人民币债券。

开展外汇市场的稳步对接。一是逐步扩大外汇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范围、交易币种和交易业务种类,逐步吸纳港台金融机构参加交易。二是建立沪、港、台外汇市场联系网络,推进人民币与港币、人民币与新台币挂钩的交易产品开发,形成统一的报价系统和统一的外汇市场操作体系。

推进离岸人民币业务合作。一是可允许港台居民开立人民币离岸账户,同时也允许在沪港资、台资企业在上海试点银行开立港币、新台币离岸账户。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在港台地区局部可兑换并逐步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二是推动沪、港、台银行开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鼓励上海试办离岸业务的商业银行试点开办NDF(无本金交割远期)、NDO(非交割期权)等创新金融业务。

支持上海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金融市场业务结构

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支持力度。要优先支持符合上海地区产业政策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发债,引导金融资源向优势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点产业领域倾斜,比如在投资银行业务中可重点选择这些行业。

继续加强理财产品创设力度。理财业务是现代金融服务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发展理财业务既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客观需要,也是银行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能力的迫切需求。应继续鼓励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在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市场秩序基础上,稳步拓宽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范围,以逐渐提高理财产品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管理需求。另外,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理财投资者的教育和引导,推动理财业务从需求、供给两个角度良性互动发展。

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沪法人银行应该利用在服务中小企业领域的经验和优势,在中小企业金融市场创新服务方面寻求突破。具体做法包括: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提供承销服务;以中小企业贷款为资产池开展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逐渐培育和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收益债券市场,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民间投资;为中小企业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创设CDS(信用违约互换)等。

进一步理顺发展机制,加快债券市场发展

逐步打通债券市场交易机制。目前政策只规定上市银行在银监会核准后可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但银行间、交易所两个市场打通是大势所趋,可利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扩大在沪银行特别是法人银行业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范围,从而进一步确立合理的债券定价机制、增强债券市场流动性,提高市场效率,促进银行间债市与交易所债市在投资者、交易品种、登记托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

推进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在上海进行外币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市政债券等债券品种的先行先试;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探讨包括通货膨胀指数债券、剥离债券等在内的债券品种创新的可行性方案;在资产证券化前期试点基础上,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经验教训,推动在沪银行特别是法人银行稳步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稳步推进国债期货、信用违约互换等衍生工具开发,进一步丰富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和风险对冲工具。

大力发展上海地区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是债券市场的“裁判员”,是债券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上海地区评级机构进一步做大做强,创新收费模式,为债券市场投资人提供优质评级服务,充分发挥评级公司在我国债券市场公共基础设施作用。

进一步完善基准利率曲线,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Shibor作为以上海这个金融中心城市命名的市场基准利率,应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及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进一步完善Shibor体系建设。一是鼓励在沪法人银行加强以Shibor为基准的金融产品创新,推出以Shibor为基准的基础产品、衍生品(包括理财产品),不断扩大交易规模,提高Shibor的影响力。二是完善企业信用债券、金融机构信用债券等信用产品市场化定价机制,加强与Shibor的定价关联度,逐步建立以Shibor为基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

逐步放开票据贴现利率下限控制。当前票据市场利率走势基本贴近Shibor,票据市场呈准市场化状态。可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在上海地区试点放开票据贴现利率的再贴现利率下限控制,全面以Shibor为基准进行定价,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加快黄金市场发展,进一步推动黄金业务创新

扩大银行黄金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一是逐步扩大从事黄金期货业务银行的范围,允许更多银行尤其是在沪法人银行从事黄金期货业务,丰富银行黄金业务风险管理工具。二是逐步扩大黄金进口银行业务范围,结合产业和市场发展需要,逐步开展黄金寄售、黄金租赁、黄金同业拆借、黄金远期和黄金期权业务,丰富银行黄金业务的品种和范围。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5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表述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增加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所进展,但其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产品的适应性较差,网点布局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这些方面已经制约了大型银行农村地区业务的发展。为此,亟需对农村业务的发展思路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从而推动大型商业银行农村金融业务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潜力巨大但竞争激烈的新农村金融市场

可以说,谁能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关键的历史机遇,谁就能在未来占据竞争先机。新农村经济发展催生了大量的农村金融需求。

第一,资金需求量大幅增加。农村金融需求大致可以分为农村居民金融需求、农村企业金融需求和农村基础设施金融需求。从农村居民金融需求看,随着农户经济规模的扩大,农业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以及生活消费的升级,农村居民融入资金的意愿日趋旺盛。此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对农村地区的调研也显示其融资意愿强烈。从农村企业金融需求看,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的持续推进,农村各类企业特别是产业链龙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迫切,而汇兑、结算甚至个性化综合金融服务也成为这类企业的重要需求。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交通运输设施、电网、自来水、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20万亿元。这样的资金需求仅靠财政投入难以满足,需要各类金融机构增加金融供给。

第二,金融需求的种类逐渐多样化。随着农村企业经营管理的日益规范化,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企业的金融需求将由基本的存、贷、汇业务逐渐转向汇兑、结算甚至个性化综合金融服务,居民对结算、汇兑、金融咨询、保险、信托、租赁、投资理财、信用卡、有价证券买卖等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要也日益增加。

第三,金融需求的区域化、层次化差异日益凸显。我国农村自然和生产条件区域性差异明显,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存在区域不均衡,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区域差异性将日益显现。落后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封闭,基层财政实力有限,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户的储蓄和负债能力较弱,借贷需求额度小、频率高,需要金融服务扩大贷款的覆盖面;中等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亟待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经济结构正向多样化发展,资金需求增大,金融需求走向多样,需要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支持;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高,二、三产业形成规模,农民收入中来自于非农业的比例大,收入水平高,对农村金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商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需求,资金需求量相对更大,金融需求的层次也更高,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要求更为迫切。

第四,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化加快。比如,以前的农村贷款多强调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贷款,而近年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这就要求银行贷款项目不断调整和更新;随着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村商品流通的加快,农民对存款类服务也出现了新的要求,包括异地存取、实时到账、理财投资等需求;随着农村使用电脑的普及,企业和农民对网上银行的需求也从无到有。总之,目前在农村地区没有出现或发展十分有限的金融服务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客户的现实需求。

此外,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机构的市场策略进一步分化。面对新农村金融市场规模的膨胀与需求的增长,各家银行将继续加大市场争夺力度,在符合新农村金融运行规律的同时,紧密结合各自优势与整体战略,以适宜的方式加快拓展适合自身的领域。

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广大农村地区将迸发出巨大的金融需求,为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丰富的金融资源。加强新农村市场的开拓,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拓展,更有利于潜力客户的培育、金融资源的储备与长久竞争力的提升。 可以说,谁能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关键的历史机遇,谁就能在未来占据竞争先机。

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现状

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除主要涉农大型商业银行以外)按照监管层的要求,将农村地区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农村金融业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不断优化县域机构布局,做大做强县域网点,有效扩展支农服务渠道。工商银行2009年以来持续推进县域支行改革,优化调整县域机构布局,在县及下辖乡镇增建营业网点。截至2012年底,全行县域机构网点5242家,较年初增加221家,较2008年末增加752家。中国银行县域机构网点数达3147家,占其全部营业网点的30%。

从业务发展情况看,近年大型商业银行不断创新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产品交易平台、农产品流通企业制定与其交易结算模式相适应的供应链融资方式,在农业种养、生产、收购、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在种养环节,开发“种植贷”和“养殖贷”,发放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的贷款;在收购环节,提供银行承兑汇票、授信额度、流动资金贷款、委托贷款等产品;在生产环节,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短期融资券承销、固定资产贷款、银团贷款、私募债券以及委托贷款等产品;在销售流通环节,提供资金归集、保险、船舶融资、贸易融资、供应链融资以及储粮贷款的产品组合。此外,工商银行将符合条件的大宗农产品核定为商品融资项下商品名录内商品,通过商品融资业务支持涉农企业发展;中国银行针对海外采购,从授信开证、进口押汇、提货担保、汇利达以及保理等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建设银行创新订单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农业农户贷款合作,以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为主要担保方式,以龙头企业订单作为主要贷款支持依据,形成龙头企业、农户联贷联保的贷款模式。

根据区域间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商业银行因地制宜,制定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专门信贷政策。工商银行近年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新疆、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原经济区、黑龙江垦区等涉农区域信贷政策和其他专门涉农信贷政策。在天津、浙江、江苏、宁波、重庆等地试点开办新农村(小城镇)建设贷款,支持在省市规划范围内从事农民原有住房拆迁、土地复垦、农民安置房建设、挂钩建设用地整理出让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实施专门的涉农个贷支持政策,如针对黑龙江农垦总局试点开办个人现代化农业机械贷款业务,调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涉农个人小额贷款单户贷款额度等。

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从大型商业银行的实践看,尽管近年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的力度有所加大,但是受农村金融独特形态、银行经营主业以及发展战略定位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大型商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与城市金融相比,农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村金融资本的回报低,而且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使得农村金融业务具有单笔收益低、风险高的显著特征。同时,大多数大型银行的传统优势主要在城市金融,对农村金融产品研发、风险把控等相对缺乏经验,业务开拓魄力不足。在实际经营中,即便是黑龙江、吉林这样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农业大省,大型银行开拓农村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也逊于城市金融业务。

第二,现有产品的适应性较差,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种类较少。目前大型商业银行针对农村金融的业务多集中在存、贷、汇基本业务,适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银行卡、票据、理财、信托等新兴金融服务涉及较少。同时,涉农信贷业务大多数使用的是基于企业设计的信贷产品,与涉农贷款主体的匹配度较低,这就直接导致客户的认可度不高,业务竞争力大为削弱。同时,由于产品设计理念的偏差,其相应的风险把控措施的效果也有所削弱,不利于信贷风险防控。

第三,机构网点数量和布局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大型商业银行前些年在农村地区撤并了大量网点,尽管近几年随着金融支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新设了一批农村机构网点,但在网点数量上仍落后于农信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同时,部分网点布局没有及时跟进农村区域规划布局的调整以及新兴城区的发展。网点布局的劣势一方面不利于农村业务的拓展,另一方面为银行在核实贷款情况、贷后管理等方面带来不便,风险控制和监管难度较大。

第四,缺乏专门的金融扶持政策。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无论国家政策导向还是银行自身政策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都比较欠缺。与成立之初即承担服务“三农”义务的涉农金融机构相比,大型商业银行在获得专门的金融扶持政策方面缺少“先天”优势,这也是制约其拓展农村金融业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型商业银行拓展新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建议

大型商业银行拓展新农村市场,应当制定出目标清晰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通盘考量新农村市场的拓展重点、进入模式、产品供应与风险掌控,从而实现社会责任和自身效益的平衡兼顾,形成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大型商业银行拓展新农村金融市场的总体战略设想是:以新农村的潜力市场与高端客户为突破重点,通过渠道、资源、区域政策等的倾斜配置,以及重点机构自限的提高,提升市场反应速度与同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对新农村市场的高效率、高质量、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

市场定位

大型商业银行现有机构对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较低,在农村金融领域“全面开花”并不现实,应从传统优势业务出发,充分发挥联结工业与农业的融资纽带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为此,应将市场拓展定位于集中力量重点服务新农村的潜力市场与高端客户。

其中,潜力市场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电网改造、农田水利改造、粮棉油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农业发展;农村城镇化带来的拆迁改造、道路新建扩建改造、供水供电燃气、电信网络改造、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商贸流通领域重点支持旅游、物流、信息及各类批发市场、商品集散中心、物流中心、农副产品市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储备、农业机械(具)销售在内的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农村金融领域的高端客户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附加值较高的农业出口型企业等企业客户,以及工业园区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商贸市场商铺老板等私营业主、紧邻城镇开发区域的富裕村民等个人客户。

模式选择

总体思路为:以分支机构为主力,寻求适当的同业联盟,积极培育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共同服务新农村市场。

首先,加快网点的新建、迁移与转型升级,虚实结合提升渠道战斗力。一是跟随经济发展区域中心的迁移,加强网点的新建、迁址,实现对重点区域(县域新区、新兴市场、发达乡镇、城乡结合部的规模市场等)的全覆盖,占领农村市场的“制高点”;二是拓展自助设备、离行式自助网点、3G无线终端等交易渠道,加快经济重镇的自助设备布放;三是加大电话POS业务的推广力度,研究电话POS的布设策略与使用效率提升等问题;四是把握农村电脑、手机上网普及的有利时机,加大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的推广力度,提升客户的依存度和忠诚度。

其次,发挥村镇银行优势,将其打造为新业务试验田与创新基地。下一步,在加大村镇银行新设力度的同时,还应鼓励村镇银行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形成一批适合农村金融市场的新业务、新产品,进而在全行推广,更好地发挥大型银行拓展新农村金融市场的“先锋队”作用。

市场策略

总体思路为:采取灵活的区域策略,增大自限,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第一,制订灵活的区域政策。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完善区域信贷政策和业务拓展策略,建立分层次、差别化的目标客户准入标准。

第二,加强产品创新,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分析客户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研究生产周期与资金需求的相互关系,设计与之匹配的金融产品;对于商品市场等已具备成型产品体系的领域,重点是结合地方特色对产品体系加以调整。

第三,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注重加强对客户需求的搜集,及时捕捉潜在的业务增长点,高效地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形成“征询—反馈—研发—投产”的顺畅机制,真正满足农村客户的切身需求。

第四,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业务拓展,适当扩大对重点领域的创新权限。在农村经济基础较好的区域开展金融试点,在经营授权、信贷规模、经济资本、财务费用、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适当给予政策倾斜,探索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政策,既有助于提升重点区域特色鲜明的金融服务,又可以为全行业务开展探路铺石。

风险掌控

总体思路为:通过创新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掌控,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保证拓展质量。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6

【关键词】金融改革 商业银行 资产管理 负债管理

当前,商业银行已经远远不是以前靠发放自偿性贷款为主要经营业务的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已经发展成为兼具各种业务、多种功能的综合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不断演变,为了推动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种都在加速金融改革的步伐,而这些改革方向无不直接指向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因此,在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商业银行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只有建立起从被动转向主动管理,从单一的负债管理转向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才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对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概述

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名称、组织形式以及业务经营范围各不相同,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主要可以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表外业务。一是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进行资产业务的基础,广义上来讲包括吸收外来资金以及自有资本两部分内容;二是资产业务。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可以分为投资和放款两种业务;三是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不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商业银行主要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等多种广泛的基本职能,因此,商业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也是保证各种经营业务的安全性和效益性的有效手段,它更是全面的现代管理方法的重要体现。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有流动性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监督管理以及优化各种资本配置等方面的内容。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先进管理模式、应对利率风险措施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因此,在面对当今激烈的金融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更要密切关注市场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其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面临的危机因素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业正处于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多重冲击和时代变革中,因此,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早已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商业银行业唯有在改革中不断转变经营方式,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因素:

(一)负债业务竞争加剧

在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各种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而存款资源却变得越来越少。为了获得更多的业务量,增加商业银行存款的数量,商业银行不得不对存款执行利率上浮政策,这直接造成银行负债成本的增加。因此,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在未来几年中,商业银行还会持续受到低成本资金来源的严重冲击。

(二)资产负债表的稳定性逐步下降

资产负债表的稳定性逐步下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款增速低于资产增速,打破了资产负债表的平衡性。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的存款年复合增长率比总资产年复合增长率低,因此,商业银行只能靠短期负债来弥补资金缺口,这种做法极不利于资产负债表的稳定;二是商业银行负债端竞争影响了资产负债表的不稳定性。目前,在金融市场不断变革的转型时期,随着表外各种开放式产品的不断增长,以及表外各种业务的逐步分流,这直接影响了表内资产配置的效率。

(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在金融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着流动性风险管理和优化利率风险管理两方面的风险:一是加大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由于商业银行要求在面对不同回报要求、不同期限的表内外资金,都必须在资产端有相应的资产相匹配,来确保银行负债端的竞争力,因此,在面对信贷转让平台、资产证券化仍不成熟的环境下,这一过程会加大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难度;二是加大了利率风险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环境下,商业银行拥有了利率定价权,但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定价能力仍处于探索阶段,难以找到存款定价的参考价格。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将各期限存款利率上浮到顶来达到稳定和增加存款的目的,这直接反映出商业银行财务约束意识明显不足,增加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管理难度。

三、金融市场化改革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措施研究

在全球经济危机、利率市场化、金融危机以及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只有不断提高资产负债的管理水平,才能优化各种负债资产配置,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这对维护和保证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和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应对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时代潮流,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一)取消商业银行的存贷比限制

存贷比限制是在商业银行出现超负荷运营情况下,为了调整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而制定的,在《商业银行法》实施之初,它可以起到控制贷款,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的作用。然而,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存贷比监管逐渐出现了覆盖面不够、风险敏感性较低的缺点,已经不能起到调节市场的功能。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取消商业银行的存贷比限制,可以更加有效的提高对银行流动性的监管,能够更加有效地反应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转变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

转变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其管理水平:一是借鉴和吸收国外发达国家成熟而又先进的管理模式。我国商业银行要在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商业银行的发展特点,建立并完善符合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积极打造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精英团队。在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商业银行要想提高其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必须积极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组建专业的、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才能更好地完成资产负债方面的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工作。

(三)强化利率和流动性风险的综合管理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深化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率定价管理以及利率风险等方面的管理,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能力。一是加强对表内外的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从缩小风险敞口的角度出发,统一开展表内外业务的流动性以及利率方面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及风险监测控制,建立风险限额约束机制,从而加强对表外业务期限错配的控制,便于将表内外的风险管理纳入统一的管理机制中;二是加强对流动性方面的管理。市场本身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随着金融市场的变革,市场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存款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成本。因此,为了更好的管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在今后制定发展策略时必须认真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可以通过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加强对客户行为和存款黏性的分析建模,将传统静态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向动态现金流管理模式方向转变;三是加强对利率风险方面的管理。随着利率市场的不断变化,利率因子波动也更加频繁,因此,风险管理难度也逐步加大。一方面可以使用开展相关的压力测试等较为先进的管理方法来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用模型计量利率风险。将可计量的银行账户流动性及利率风险从经营业务中剥离出来,督促银行专注开展业务经营,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的传导效率,加强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金融市场也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商业银行要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才能积极适应金融行业的内部标准和政府政策的调整,最终才能发挥其重要的职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转变的思考―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变动分析[J].新金融.2014(11) .

[2]戴国强,方鹏飞.监管创新、利率市场化与互联网金融[J].现代经济探讨. 2014(07) .

[3]岳萍娜,李哲.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述评[J].区域金融研究.2009(11) .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7

一、五大动因推动居民消费不断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文化理念等因素的变化,我国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消费的方式和形式也不断多样。近几年,随着收入增长的提速,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有加快趋势。综合来看,居民消费升级的动因主要包括:

(一)收入增长是消费升级的根本基础。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改革开放30年来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2003 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12年这一数据超过6000美元,我国已成功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看,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17元,分别为改革开放之初的70倍和60倍,是2000年的3.9倍和3.5倍,且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正呈现加快趋势。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居民消费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是推动消费升级的根本保障。

(二)技术进步是消费升级的外部引力。技术进步是引致消费革命的关键因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先进工艺的涌现以及信息通讯技术的扩散,在丰富居民选择空间的同时加快了消费产品的生命周期,并会以供给引导方式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以家电的典型代表电视机为例,1958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1960、70年代黑白电视机进入普通居民家庭,其后的家电技术革命先后推动彩色电视机(上世纪80年代中期)、纯屏彩电(上世纪90年代末)、等离子液晶电视(2003年后)、LED 电视及3D 电视(2008年后)登上主流消费舞台,且产品更替的周期不断缩短。再如,苹果公司打造的iPhone、iPad、iPod、MacBook 等系列化时尚化电子产品,大大提高了公众对智能手机的消费需求。

(三)消费基础设施改进是消费升级的外部条件。消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的意愿和质量,并影响消费升级的方向和深度。例如,近年来我国陆续掀起的家电、汽车、手机、电脑等消费热潮离不开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消费渠道的多样化离不开超级市场、百货商场、品牌专卖店、专业店、购物中心、连锁店、便利店、网上商城等多层次零售体系的逐渐形成;消费支付的便利性离不开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信用卡等新型金融服务的不断涌现;节假日旅游、一日游等旅游休闲类消费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网络的加快建成。

(四)消费观念转变是消费升级的催化因子。消费观念体现了居民消费的决策偏好和行为准则。在经济发展、国际融合、收入提高等因素影响下,我国居民的传统消费观念逐渐发生转变。一是“先储蓄、后消费”的消费模式发生动摇,跨期消费理念渐入人心,通过消费金融配置生命周期财富的理性消费者正逐渐增多。二是消费决策重心向消费质量和生活品质转移,尤其是新一代年轻消费群体,对舒适、时尚、品牌、渠道等消费元素的重视度提高,在网络购物、信息消费、品牌消费等消费前沿领域存有较高需求,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催化因素。

(五)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是消费升级的强大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先后建立,基本实现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居民、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的转变。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 亿人、4.73 亿人,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2 亿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8.32 亿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居民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支出预期,从而提振消费信心并推动居民消费升级。

二、未来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将呈现“五个提升”

(一)从消费支出结构看,食品类消费支出占比逐渐下降,享受发展型消费支出占比将提升。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居民在食品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重心将逐渐向住、行、娱等享受发展型消费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11年的36.3%和40.4%,食品类消费支出占比逐渐下降,而以居住、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障为主的享受发展型消费占比逐渐提升,未来这一趋势将会得到延续,并将不断滋生新的消费热点。一是教育消费将继续增长。我国居民自古重视教育,除中小学辅导、特长培训、出国留学等传统教育外,在职培训、MBA、技术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视程度也将提升。2011年新浪教育与全球研究机构益普索推出的《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显示,教育消费已经占到我国社会主要家庭收入的1/7,并且这一比例预期还将继续增长。二是旅游消费将迎来快速增长时期。根据旅游行业的国际发展规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形式将由传统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代表的旅游产业链消费将明显增长。目前我国已超越美、德等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同时近期国家颁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标志着由国家主导的国民旅游休闲正式启动,旅游消费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消费热点。三是信息消费的发展潜力较大。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42.1%,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 亿,占整体网民的74.5%。随着移动智能终端、智能电视和宽带网络的日益普及,居民对信息服务、数字内容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加大。

(二)从消费主体看,老年群体、80/90后群体以及城镇新市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占比均将提升。以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为代表的“三高”消费群体购买力较强,仍将是推动我国消费升级的主力。同时,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新的消费群体及相应的消费热点正在逐渐形成。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养老、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将有所提升。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当前老人家庭“空巢”现象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自费走进养老院。同时,中国社科院的《中国药品市场报告(2012)》显示,2012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达到9261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3万亿元,而老年群体则是这一市场的消费主导力量。二是80/90后群体步入社会舞台,并逐渐成为社会消费主力。80/90后正处于消费生命周期的黄金时期,对汽车、家居、信息产品、旅游休闲等各类消费需求均较大。尤其是80/90后中的“糖二代”群体,在较强的购买力和较超前的消费观念双重因素驱动下,为新品牌和小众品牌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将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推动因素。三是城镇新市民将大量出现,带动新一轮消费需求增长。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些新市民将获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原来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将得到极大释放,引发对住房、汽车、家庭耐用品等的消费增长。

(三)从消费渠道看,传统实体店消费占比将下降,网上消费占比将提升。与实体店消费相比,网上消费具有无边界限制、便捷实惠、选择空间大等特点。近年来居民消费观念逐渐发生转变,对自主、自由、个性化消费的需求提高,而网络消费正迎合了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趋势,并日趋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渠道。根据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比2011年增长24.8%,其中使用手机网络购物规模比2011年增长6.6%,用户量为2011年的2.36倍。随着新一代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各类智能终端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完善,网上购物的发展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四)从消费空间看,跨国消费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跨国消费成为我国中高收入群体的一种消费潮流。跨国消费的增加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一是不断提高的居民收入为跨国消费提供了财力基础,且人民币升值提升了我国居民海外购买力;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居民对时尚、品质的认知理念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趋同;三是我国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更多的居民开始倾向于走出国门消费。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居民海外旅游消费额达到1020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40%,一跃成为“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进口额达17434.8 亿美元,比2000 年增长7.7倍,其中食品进口额287.74亿美元,比2000 年增长6倍,饮料及烟草类进口额36.58亿美元,增长10倍,未来跨国消费加大趋势仍将进一步凸显。

(五)从消费决策看,女性主导权将进一步提升。随着社会发展与转型,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不断提升,对家庭消费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2007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女性消费主义在中国兴起》的研究报告显示,78%的已婚女性负责为家庭日常开销和购买衣物做出决定,在购买住房、汽车等大额商品时,23%的已婚女性能做出独立购买决定,其余77%的女性会与配偶协商后做出决定。女性的个人偏好无疑对家庭消费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女性对购物、健身、美容等享受发展型消费需求明显大于男性,女性群体未来将会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消费力量,成为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重要推手。

三、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消费升级的趋势,“针对三个变化,实现三个加强”,抢抓发展消费金融的市场机遇

(一)针对客户消费需求的变化,从三个方面加强消费金融产品的开发。消费升级会产生一些新的消费需求,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客户需求变化,加大产品研发。一是针对教育、旅游、信息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全面加强研究力度,有针对性地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消费金融产品。二是针对消费群体分化现象,增强产品的差异化和专属性特征。针对老年消费群体重点推出与现有医保有效补充的产品和低风险保本型产品;针对80/90后消费群体重点推出个性化、新鲜的金融产品,加大网络金融、移动金融等产品的供给;针对农村新兴城镇居民群体重点拓展低费用便捷的产品和服务。三是针对网上消费和跨国消费的兴起,加速信用卡在线支付、跨境支付等业务的创新和推广。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8

近年来,农行云南省分行十分重视金融同业业务,通过与银行、证券、租赁、财务公司等客户的合作,有效创新、开发、落地了一批“农行系”的金融同业业务,业务品种逐步增多,市场份额已连续三年稳居四大行首位。

云南省农行保险业务六年稳居同业首位

近年来,农行云南省分行保险业务紧紧围绕“保份额、促转型、抓合规”的主基调,通过抓营销、续增长、促发展、求突破,取得喜人成绩。截至2014年末,全省农行实现保费收入和手续费收入连续六年稳居当地同业双第一,深受广大客户信赖。

云南农行反洗钱精细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云南省农行高度重视反洗钱工作,切实履行反洗钱工作职责,坚持“风险为本”原则,完善内控管理措施,强化基础管理,积极推进反洗钱精细化管理。通过强化客户身份识别,提高客户身份识别实效性;强化客户风险分类管理,拓宽客户风险等级应用领域;规范可疑交易识别及报告行为,提高可疑预警处理报告质量;探索反洗钱集中处理模式,缓解基层临柜工作压力;加强信息补正管理,提高反洗钱信息补正率;发现解决风险隐患,增强自主管理能力等具体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为有效控制和防范反洗钱合规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9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利率市场化;中小型商业银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迅速扩散并升级为全球金融危机,把世界经济带到了近八十年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停滞衰退中。在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下,经济正处于艰难复苏阶段,全球经济正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金融危机后,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国家在经济结构、财税结构和金融结构三大领域进行逐步深入调整,这些调整虽然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但是会减缓经济复苏的速度,因此全球经济发展预计还将经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的阶段[1]。利率市场化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即为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以1996年我国银行拆借利率放开为标志,中国人民银行利率市场化开始启动。由于利率市场化基于经济发展情况和金融市场成长状况,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一直保持着谨慎而缓慢的过程。从国际经济金融和各国银行发展来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必然趋势,旨在通过使稀缺资源——资金以金融市场规律自行调节,让资金得到合理配置。另外,利率市场化的深化也迫使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利率定价改革和自主经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09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和促进中西部发展的政策下,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也直线式增长。虽然在中小型银行迅速发展中,大型商业银行市场份额逐步降低,中小型商业银行市场占有份额继续提升,但是我国国有中小型商业银行资金基础薄弱、规模小,面临多方面挑战。

二、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商业银行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不深,近年来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实行隔离,以及我国监管部门审慎监管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冲击并不大,国内银行受到的直接损失是有限的。对于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反而因为国际银行受到重挫,大型商业银行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国际市场,扩大业务范围,加快银行转型升级。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国内中小型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增加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因此,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后危机时代面临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政策下承担着更大的风险和压力,国内外金融机构的改革重组与激烈竞争加大了利率市场化下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和利率风险。

(一)自主定价

国内商业银行一直以来采取中央银行定价为主,自主定价为辅的定价模式,我国商业银行自主定价采用的是简单的成本加成定价方法,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再根据市场竞争情况以及单个客户的贷款额度和贡献度进行调整制定相应的贷款价格。对中小型银行,当理论市场完全放开后,缺乏自主定价的能力导致中小型商业银行利率波动滞后,对市场变化不能快速有效反应。同时,由于各种金融资源远少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当利率放开,中小型商业银行无法抵御风险,快速过渡到下一阶段。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更容易给中小型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在过渡阶段,利率市场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加重商业银行的风险:一种是由于长期的利率压制,市场化后的利率水平必然会升高,中小型银行之间由于资金不足而吸收存款的竞争异常剧烈。另一种是在利率水平整体升高时,利率的波动性也迅速增大。但在长期管制环境中生存的商业银行尤其中小型商业银行必然无法适应这种变化,既不能把握利率的变动规律,又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在此种情况下,中小商业银行的资金自主定价压力格外巨大。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自主定价有效规避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加强银行对于市场利率和金融风险的敏感性,降低在利率市场化初期中小商业银行的被淘汰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主要来源于借贷利率差,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就尤为重要。

(二)盈利能力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房地产领域、商业银行的贷款回收领域、市场自由化程度的进一步升级等方面[2]。而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缺乏资金和金融管理经验,盈利方式更为单一,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利率渠道的变化,中小型银行在争夺市场份额过程中,必然导致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破产和重组。在盈利和淘汰的压力下,中小型商业银行不得不开发出新的盈利渠道,进行金融创新,转移盈利重心。我国的金融市场无法实现全面自由化,利率并非由资金供求关系决定,这些使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新盈利模式仍然处在探索之中。未来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应该如何规避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拓展盈利途径,需要更深的探索。

(三)风险管理

狭义的信用风险管理就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手段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防范和控制,使风险贷款安全化,保证本息收回[3]。在发放贷款阶段,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缺乏信用风险评级系统,对申请贷款的企业信用评级工作不到位,再加上中小银行竞争激烈,容易导致中小银行为了业绩盲目发放贷款,增加不良贷款资本的信用违约风险。在贷款收回阶段,中小银行由于缺乏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就无法达到大型银行对企业还贷情况阶段性的评价,增加银行贷款损失额度。一旦出现恶性贷款,缺乏风险缓冲机制和风险抵御能力的中小银行容易陷入破产的境地。利率完全市场化提高商业银行自,商业银行根据本行经营管理及市场利率情况,综合考虑经营成本、客户风险差异、目标收益等因素,灵活确定存贷款的利率水平,实行差别化策略。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进行金融产品创新。

三、后金融危机时期,国有中小型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策略

(一)加快转型,鼓励创新,扩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经济形势严峻下中小型商业银行必须改变此前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向财富管理型银行转型,构建混业经营的新型综合性商业银行。在传统银行经营中,银行作为存贷款的金融机构,业务重点是传统信贷业务,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副业。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进行金融创新,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缺少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业务支持,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进行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就成了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利率完全市场化下的重点发展目标。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增加银行利润的方式有三种:第一,巩固基本业务。利率完全市场化以后,存贷款利率差必然会缩小,中小型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提高银行业务对于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在市场利率变化的时候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将存贷款利率差尽量增大。第二,金融创新,拓展中间业务。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前就要 努力拓展表外业务,进行金融创新,寻找新的利润点。

(二)建立机制,降低风险,探寻保障

首先,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资金定价机制。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有了一定的自主定价权,相应的也就要求每个独立的商业银行具有资金定价能力,根据资金供求状况、资金成本和目标收益等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利率,对于不同的金融产品都要进行独立差别定价,这样才能使商业银行在利率变化时进行快速及时反应。中小型商业银行在利率完全市场化之前,应当积极学习金融发达国家的资金定价知识,引进金融经济人才,为银行建立起自己的资金定价机制。其次,中小型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严格有效的风险约束机制。我国商业银行可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推出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明确要求金融系统建立起完善科学的内部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一方面,中央银行可组织建立独立、专业的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健全客观、统一、透明的信用评价机制。另一方面,中小型商业银行自身必须建立内部风险约束机制,对银行贷款进行监控,最大可能降低不良贷款,处理占用银行资源并且无利润收入的业务。另外,金融产品都应该有风险定价,风险管理水平低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对产品的风险加价就应相应提高,中小型商业银行要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深化内部稽核部门和纪检检查部门的垂直管理体制,建立自上而下的层级约束机制,以连带责任追究方式,加强风险管理[4]。(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钰姗.后金融危机时代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1(5).

[2]冯黎.论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J].工作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