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儒家德育思想集锦9篇

时间:2023-06-19 16:29:43

儒家德育思想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1

儒家哲学德育教育价值取向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恢复”先朝的礼乐制度而奋斗,把“礼”的内在精神落实在人的道德情操上,是孔孟哲学的主要特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孔子哲学的至理名言。孔子既主张用道德的感化和教化来增强我们的道德自律性和他律性,也强调务必通过“礼”的制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种种行为。一言以蔽之,儒家“礼”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用“礼”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用“礼”来尊重自己和别人;用“礼”来正身和自律;用“礼”来追求和为贵的境界。

“礼”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主要内涵包括礼仪、礼节。它在以往内化人的道德,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国家的治理,包括现代的管理等方面发挥的巨大的效用毋庸质疑。“礼”作为人类文明的表现形态还有没有其他的价值和意义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儒家“礼”的思想对现代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用“自律”“规范”来增强师生课堂纪律观念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的“齐”就是约束和规范之意。颜渊在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此话告诉我们,人的言、听、行,都要受到“礼”的约束和规范,“礼”具有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的导向和价值功能。如果我们不用“礼”来约束和规范我们的行为,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走向反面。

约束与规范在中学教学中也十分必要。在现代中学各科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中学生上课时有种种不爱学习的表现,如看课外书、玩手机、讲话、打瞌睡等。怎样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求知若渴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兴趣不失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必须以约束学生不良行为,强化课堂纪律为前提。制度和纪律要做到张弛有度,既要体现刚性,也要体现柔性。面对恭敬、谨慎、勇敢、直率等不同个性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要灵活把握约束的度,否则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破坏师生的和谐关系。

二、用“自尊”和“尊重他人”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儒家思想非常推崇自尊,《礼记・曲理》说:“失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自尊心,而况富贵乎!”《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由此可见,儒家很是推崇和强调我们人的价值及其尊严。

自尊是自己对自己尊严的认可和肯定;尊重别人是自己对他人人格的认可和肯定。自尊与尊重他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个人立身出世的根本。孔子“礼“的思想告诉我们“立于礼”(《论语・泰伯》),“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由此不难看出,“礼”是我们每个人立身处事的基本的要求和准则。教师要引领示范,更懂得师道尊严。但是教师的自尊它不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获得的所谓“自尊”,更不是蔑视学生,贬低学生获得的所谓“自尊”,而是通过教师自身崇高的人生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无私的行为表现出的人格上的尊严,是通过科任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等彰显出来。一名教师只有自尊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反之,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学生的老师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也只有在尊重与被尊重中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用“正身”和“自律”来提升教师德育素养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要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即是说领导者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严于律己才会有很大的感召力和号召力。孔子亦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告诉我们:假如我们不正其身,不能自律,就没有威信、引导力和示范力。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必须与时俱进,不失时机地不断提升自我,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让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的缺点放大:如上课时,老师的手机响,成为教室不和谐的音符,有的老师甚至公然出去接电话,有的年轻老师坐着给学生上课,有的老师不修边幅,有的老师动不动就让学生自习不上课,使其放任自流,诸如此类行为会使教师的责任心、爱心、意志力等良好品质失范,自己也就失去了教育学生的“话语权”,而教育的一个目标就是要达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样的境界。由此可见,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2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道德教育;现代价值

近几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学热,这种现象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国文化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一块瑰宝,一朵奇葩,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舞台上始终散发着灿烂的光芒。

儒家文化的焦点主要聚集在其道德教育上,在儒家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占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体现了儒家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儒家的德育思想十分丰富、系统,尤其是孔子在这方面的诸多贡献,对此进行深入的挖掘有助于我们的统治者古为今用,为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参考价值。

第一,儒家德育思想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提出了立志有恒,并把追求修养目标的超越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孔子不断地激励他的弟子要立志、言志,在他的激励下许多弟子都早早树立了自己的志向,比如冉求有志于使民富足。这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意义重大,它向我们强调了做人要注重树立自己的人格理想,德育教育的中心就是教会人们怎样做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现今,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放逐理想、鄙视崇高的思潮,这是现代德育教育应重视的问题。高尚的理想可以激发一个人的上进心和创造力,可以启迪一个人做应该做的事情,不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坚定的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奋斗的动力,是前进的坐标。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一个人的信念决定一个人怎样活着,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信念混乱必然带来认识上的糊涂,以致迷失方向,步入歧途。所以,在德育教育中儒家的超越性教育有重要的意义。理想信念教育不是空话大话,它解决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问题。在有限的人生中,怎样获得一种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的境界,这确实事关重大。

第二,儒家思想教导我们要“爱人”,正所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德育思想中“仁”的核心,儒家所提倡的“仁”的思想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问,也是做人的最高准则。人都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人一定是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当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时特别需要这种“爱人”的精神。

一个人自爱就会有自尊心、羞耻心、责任心和自信心。这样就会懂规则,有教养,才能被社会接纳。当我们在和他人相处时,要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推己及人,互相体谅和理解,这样才能很好的与人相处;当我们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要有一颗宽恕之心。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是在竞争基础上合作,在合作基础上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在竞争与合作中我们更需要有一颗宽恕之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一位企业家感言:“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如果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很高,那他自己一定会感到身心和谐,如果他有一颗宽恕之心,那么他和他人相处便会使整个群体和谐,如果人人都有这种“爱人”的精神,那么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便不再是一个难题,而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建立起来的社会。

第三,儒家德育思想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克己内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这些儒家言论正是对此要求的最好诠释。儒家要求人们要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和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克欲制情,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达到“安仁”、“执礼”的目的。这个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人们只有对日常行为不断的反省才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然后予以改进,最后才能不断地进步,走向更高的境界。

近期新闻媒体一直报道的好几起幼儿园凶杀案,我们可以从案件本身发现一共同的原因,即所有的作案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病态心理,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仇视,对生活近乎绝望。或许他们在社会确实遭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又或者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困难,但是他们都没有认真的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内心。或许一些问题真的是社会所导致的,但我们要明白社会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诉诸于自己的内心,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经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断地改正错误,最终求得内心的一种平衡,获得感情上的慰藉。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其解决的办法,所以我们一定不要采取极端的做法,那样就害人又害己。

第四,儒家认为单纯依靠刑罚和行政手段来治理社会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使国家得到治理,社会得以安定,根本途径是通过道德教育。因此孔子提倡“德治”,主张以德治国。孔子还认为要对百姓民众“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实行“德治”,这样既能使百姓“有耻”,具有道德自律和道德自觉,又能使百姓“且格”,心甘情愿,心悦诚服地遵礼守法,诚心从善,也就是通过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国泰民安的政治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道德教育对于维护稳定、有序的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也是解决当今社会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很多一直掩盖的社会矛盾在这个时候都显露出来,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的,给正常安定的社会秩序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政府除了采用刑罚这个强有力的手段之外,还需要借助于道德教育,或许道德教育在消除这些的源头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人民的道德自觉,提高其道德水平,让人们学会自觉地约束自己不符合道德的行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的发生频率,从而实现很好的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目前我国正在大力进行道德建设,要想使道德建设卓有成效,就必须从儒家德育思想中汲取其精华,加以吸收改造并指导道德建设的实践,这样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是历史的产物,但同时也是经历了历史呈现给中华民族的思想成果。它作为中国文化之“根”的主体,已经根植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当中。因此,如何处理时展与这个“根”的关系,成为不同时代道德建设的一个共同课题。在今天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合理地汲取其资源,保证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它的“承接性”,无疑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同时,还应发现和汲取其道德教育思想的合理成分,从他们的教育方法中得到应有的启示。

儒家德育思想的内涵十分的丰富,它这种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礼”为准则的道德环境氛围,对人们的道德养成起到了无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儒家的道德信念。而且儒家德育思想中有很多的内容在今天看来仍不会过时,有些反而在今天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这些都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3

[关键词]儒家思想;大学生;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林彰森,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高级政工师,湖南 湘潭 411003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9―0220―02

我国传统儒家道德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固然有其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传统道德思想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其中“修身”、“仁爱”、“礼仪”、“信”、“义”、“廉耻”、“忠”、“孝”、“自省”、“慎独”等内容,如果剔除其消极的功利糟粕,保留其合理内核,对培养当今大学生基本道德准则、培养遵守日常社会规范行为,无疑是有益的。

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甚至构成了民族共同心理和主要的思维方法,看不到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作用和局限,看不到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历史影响,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

总括起来,儒家传统道德思想侧重于政治伦理教育。它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它的核心是“有道”。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劝告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天性的“善”的境地,使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那么社会自然就安宁了。所谓“有道”,就是所有的人都按照封建礼制规定,上下有序、各行其事,不允许越轨。如父母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孝敬赡养父母,各自遵守基本社会伦理规范和生活规范,讲究礼节礼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意识等。这些观点,在我们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仍然是必不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讲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教育大学生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孝敬父母,回报父母,推而广之,教育大学生感恩报德,回报社会,关爱他人;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导大学生学会谦让、诚实、关爱亲友,培养亲情友情,这样就把传统的正确的道德观、伦理观灌输给了学生。当然这种灌输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重视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形象性。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运用电影、电视、录音、录象、网络以及其他形式。例如扮演社会角色、参观名胜古迹、考察、旅行等,这样更适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满足其好奇心,增加生动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要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大学德育教育,就应挑选既懂得儒家思想又热心德育工作的老师担当专职德育教师。一方面,加强学科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不足,另一方面,更加突出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开展各种利于道德行为教育内容的活动,丰富大学生活,扩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意志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大学德育教育,应该注意层次性。首先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学会自我控制,养成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在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多。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不懂亲情友情。对他们进行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强调自我探索精神,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学历人群,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貌。把大学生置于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对他们进行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再就是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大学生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正确态度。参照儒家传统道德思想要求,制定严格而又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规校训,从小处着手,优化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如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不抽烟酗酒,不嚼槟榔口香糖,不乱扔纸屑;谈恋爱讲文明,交往注意自己的仪表,待人诚实、守信;穿着适合自己的身份,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

在德育教育中对大学生灌输儒家传统道德思想,还须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因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大学生面对的是开放的世界,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不分良莠冲击着传统道德,企图摆脱传统道德的影响,去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我们的德育教育如果不打破僵硬、封闭的体制,还是“涛声依旧”,就难以为大学生所接受,也就不可能形成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个性,那种简单粗暴、“重专业轻德育”、“重管理轻教育”的方法,只会增加大学生的反感抵触情绪,削弱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方面,一些父母没有充分认识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作用,也没有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他们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只重视物质生活,不重视基本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放任自流;要么一味拒绝、压制,长时间不能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因而造成孩子的压抑感,性格扭曲,到了大学仍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告诫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示范作用。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4

[摘 要]目前大学学校在学生医德培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面也往往重视不够,教育方法单调,这种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取向其实是唯科学主义在医学教育领域的表现。医患关系冷漠、紧张更是当今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的状况。儒家思想教育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仁”、“智”并举,“仁”与“智”、“体用不二”的思想是儒家处理知识与道德关系的根本准则。儒家的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主体性医德教育理论、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能力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 医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11-03

推动医学进步和发展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医务工作者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需要不懈的努力,不断的探索。希波克拉底誓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体现的就是这种医德。医学的进步,发展和创新,个人认为依靠的就是医德。

何为医德?医德,即医务人员的从业道德,它贯穿医疗卫生部门的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职业活动中。因此从事医务工作的所有人员均应接受这方面教育,而不仅仅是指临床医生。国际卫生组织(WHO)和学会都制定有相关的文件和宣言,作为各类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我国政府一九八八年也制定颁发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作为全国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准则。

作为未来医药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在培养出精湛医技的医学生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医德。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是国家未来的高级医务人才,在校期间就必须全面系统的了解医德知识,培养其良好的修养,这样将来才能称得上合格的“产品”。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在外界物质及利益的熏陶下,许多社会人士甚至医学生被这种社会环境所感染,在唯科学主义倾向思潮的影响下,置医德于不顾,医学生医德状况凸显我国医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医学院校虽然加强了德育的课程,但仍没有放在主要的地位,学校没有重视德育,尤其是医德教育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仅把医德方面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而不是培养医学生的一种系统教育工程,往往年级越高,理论教育越缺乏。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自古就有关于医德的阐述,比如“医乃仁术”、“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医学里就包含着医德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主干,他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对医德影响是深远的。

在儒家伦理中心的思想体系中,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构成了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孔子所设想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和“君子”。“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君子”次之。在孔子看来,能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人就是圣人。中国古代儒家一直十分重视理想人格的设计,强调对个体完善人格的追求。对于个体完善人格的追求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得失,不问安危荣辱,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崇高的道德理想。

儒家思想体系中所蕴涵的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的心理欲求统一的思想对于现实的德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个体人格和品德的建构过程,是个体的内在需要与社会道德原则的对话过程。

笔者认为,儒家思想对于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 儒家的“仁”学思想对于医德教育的主导价值作用。

儒家认为,心为“仁义之心”,“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人皆有之”的“四心”:“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这里讲的人心,指人之“良心”或“本心”。 “良心”,是因为它代表着善,集中体现了作为人世之普遍道德标准的仁义礼智四德。 “本心”,是因为它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医务工作者对病人要具有仁爱之心,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看到病人的痛苦,看到病人家属的忧虑,就会动恻隐之心,正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同情之心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发自内心的“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上》)”,就产生要尽力救治的冲动。有此仁爱之心其医术方能称之为仁术。同时,培养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医德建设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医务工作中,同情和尊重患者,做到儒家所提倡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孔子多次以“爱人”说明“仁”的内涵,如“仁者爱人”,“节用而爱人”等等,都是“仁”所代表和体现的博爱精神,是儒家伦理的根本核心。医学生是未来社会上的医务工作者,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仁”,儒家思想具有很好的主导价值作用。因此,儒家“仁”学思想对于培养医学生医德具有巨大的指导价值。

2 儒家思想的“诚”、“信”对于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借鉴作用。

儒家认为诚信为行为之本,强调做人做事要重“诚”守“信”。“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医务工作者面临的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面对这些生命体,在科学面前,我们必须以诚相待,以信相守。诚实守信是当今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且尤为重要的品格。在医疗社会关系中,作为患者一方由于处于一种相对弱者的地位,更由于病患在身,往往对医师寄以极大的期望,这种期望是超乎理性的,具有强烈的“情”的色彩。在患者就医过程中,总会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亲近感。如果医务工作者除高超医术之外,还具有认真敬业的精神,善良宽容的心态,向患者及其家属真实地陈述患者的病情,适当检查,对症下药,医院合理收费,争取让病人以最少的代价治好疾病。拥有这样诚实守信的品质,将更加吸引和影响病人,有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而且最终有利于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正如《中庸》所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医学生培养最基本的“诚”、“信”,这不仅是提高医德素质的要求,更是一种个人综合魅力的升华。“言忠信,行笃敬”,这样才能做得“君子坦荡荡”。

3 儒家思想中的“利”、“义”观对医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论语•卫灵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以上这些基本观点表明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主张是“以义制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行为带有一定的盈利性质,办医的目的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医师也变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这与儒家的思想并不冲突,儒家并不反对“利”,而是反对非“义”之“利”。儒家讲“义以生利”、“因义成利”、“以义驭利”。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下的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弘扬正确的义利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德建设所面临的严峻考验。这就要求广大医务人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医学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发生矛盾时,坚持医学人道主义第一的原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舍小家而顾大家,舍小利而重大义。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是医生的工作目标,爱护患者的生命,关心患者的幸福,尊重患者的人格,保护患者的权利,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又是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医生要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按照患者的健康需要为他们服务,不论其身份高低或金钱报酬多寡,一视同仁。对那些贫困的人,更应当给予特别的关照。正如唐孙思邈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既是医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也与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一致。

如何把握正确的利益观,如何面对社会上形形的利益诱惑?早在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见解。《论语•尧日》中提倡的“欲而不贪”,简单、直白地道出了道德把握尺度和检验标准。正如清代费伯雄所说:“欲救人而学医则可, 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4 儒家思想的“吾日三省吾身”对于医学生的自律作用

大学教育有必要补上“自省、自律”这一重要道德升华过程。强化大学生的“内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儒家文化中深刻的自省、自律意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的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能力。大学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还有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加强。如果在大学教育中增添传统儒家思想的人文内涵,让大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处浸润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文化思想的交织杂糅中,那么未来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一定会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社会的主流价值趋向是儒家思想,它贯穿着中国的整个思想发展史。儒家的伦理思想影响甚至决定了所有的方面,儒家思想浸润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儒家伦理思想的烙印。作为医学在中国是中医也不例外,中医本身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儒与医基本上是不分家的,很多医生就直接被直呼为儒医。我国的传统医德更是建构在儒家伦理思想基础之上的。基于现代医学所走入的困境,我认为利用儒家的部分思想,对于建设医学生医德价值框架具有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利民.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M].《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26).

[2] 范红霞,刘庆昌.尊重学生需要.改进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2,(6).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5

先秦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主要包括商周和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周公(姬旦)在长期的政治实践和德育实践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经验,即“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及“孝”“友”等思想。它包含了以后的儒家德育思想的某些因素,是中国德育的萌芽和开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奠基时期,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中。先秦儒家思想有着一个渐进的、复杂的演变过程,但仁义礼智、修身养性始终是其学说的基调,主要特点及其现代意义如下:

一、以“学为圣贤”为德育目标

儒家的理想德育目标是追求“学为圣贤”。对统治阶级而言,他们追求圣王的目标,学习圣王的思想行为,以尧舜禹为榜样;对一般的士大夫和老百姓,则以贤为追求目标。从普遍性而言主要追求的就是贤人的目标,这种贤人的目标,是用“君子”这种人格来表现的,《礼仪.乡饮酒》曰:“以告与先生君子可也。”其注曰:“君子,国中有盛德者”。实际上那种具有重义轻利,关心他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注重整体利益,具深沉的历史责任感等优良品质正是这种君子人格的写照。荀子在孔子提出的培养“君子”人格理想的基础上提出更具体的“士”“君子”“圣人”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其德育目标,最低标准是培养士和君子,最高标准是培养圣人。这种 “学为圣贤”的德育目的,深深积淀于民族文化之中,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培育了中华民族那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气节、温和尔雅、豁达乐观的国民品性。但另一方面,它也使我们的祖先在眼光上注重于伦理政治问题,漠视了对大自然的探索,缺乏科技创新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二、以伦理为德育的基础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制于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即受制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国社会是带着氏族制的脐带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是由家族到国家,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儒家所倡导的孝悌思想是维系家族之间和家与国之间的关系纽带,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的伦理思想浸透人心,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强调以伦理为本位的价值判断标准,强调以“以德配天”“德王天下”,重传统、重义轻利、忠君。《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它强调首先应当是树立高尚品德,其次才是立功立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他们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是道德,以及那些为社会所认同的“杀身成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早已成为一种社会心理,凝聚为一种社会人格和个人的深沉历史责任感。这种把完美的道德作为人生追求和以伦理为基础的价值判断标准,作为一种社会的思维方式和传统心理,数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一方面,这些思想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形成民族的凝聚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思想压抑人的物质欲望,对个体的自由发展,对独特的有创造力的个性的发展,却起到阻碍作用,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发扬。

三、以“仁”为德育的核心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儒家德育思想;创新研究

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目标、模式及内容的研究》,项目编号:125GH256。

0 引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并有着发达的教育思想的民族,在对青年的教育方面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从古至今,我国都被称为是礼仪之邦,先圣贤哲认为在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中强调礼仪是通往德性完善的一条路径。在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强调诚信是朋友关系立足的根本。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仍必须立足于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为此当中央国务院多次文件认为思想道德建设应同我国传统德育相一致,这在八荣八耻中也有所体现。当代新儒学的研究也主张将儒家德育中诸如“仁爱”、“信义”、“孝悌”同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博爱”、“平等”、“自由”相融合[1]。无疑,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同儒家德育思想有着莫大的联系,本文将对此进行论述,以此来增加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创新和发展。

1.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

根据对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诚信缺失大致有以下几类:(1) 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当前大学生学习氛围相比于八九十年代而言比较差,这导致在期末考试之时他们手忙脚乱,有些学生本来平时就不听课,还指望考高分拿奖学金,甚至不惜考试舞弊。考试舞弊的手段多种多样,有些是场外援助,更多的是打小抄。但是近年来很多大学对舞弊行为重拳出击,以记过、留校察看等处分约束他们,但是这些措施收效甚微。(2) 诚信问题还出现在学费缴纳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对贫困生的补足越来越多,学校为配合这一政策,也允许学生缓交学费。但是很多人却拿着这些学费做其他的事情,有些直接拿钱去玩,有些去做生意。(3) 人际交往中的失信行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功利心理,对于承诺不甚重视。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很多喜欢说假话、空话、套话,甚至不惜欺瞒亲友老师。这一问题在男女感情中出现更为频繁,导致对方受伤。

2.以儒家德育思想创新当前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

2.1儒家德育思想。对于上述大学生出现的一些诚信缺失的行为,我们可以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我国德育思想可以从传统儒学研究中汲取养料。《孟子·尽心上》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就说明道德的培养是从个体的内心出发,并且这一道德的本质同天命之性是一致的。而且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认为人们的性格在本质上是一致到,但是具体到实践中却有所不同[2]。这就意味着,在道德层面上,普通人同君子都能对道德命令加以把握,但是由于后天的习染,很多道德行为变得不一致。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有其必然性,高校应当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后天养成环境。孟子性善论为当代诚信教育提供了一个理论根据和实践范本。在孟子所主张的人先天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端之后,后世儒家还将“信”字列为君子所遵循的五常。《中庸》里面也对“诚”字做了很多解释,其中就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在《大学》里面的“八目”中,就有“诚意”这一条目,并且将诚意作为正心的前提条件。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认为“然则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主张诚意同正心一道是人们进行大事业的前提。“诚意”又同儒家伦理中的“慎独”密切相关,慎独是一个人道德表现的最完全的程度,纪昀也认为“大学扼要在诚意,诚意扼要在慎独。”

2.2将儒家德育思想贯彻到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创新中。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应当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个人这四个方面寻找切入点。社会、家庭以及学校这三个方面则涉及到诚信教育机制中的“环境育人”原则,学生个人则需要以“君子人格”作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1)“环境育人”是诚信教育机制运转的大前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认为客观环境对人能够起到重大的作用。前文中论述的“性相近,习相远”则是对先天气质和后天环境的关系进行论述,孟子也曾经用“凶岁”和“富岁”中的人的不同表现来说明后天环境对人的作用。因此,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应当着力创造一个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孔子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月一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2)“君子人格”应当是这一机制中的目标。弘扬传荣儒家德育思想,需要从建立完善人格开始。《易经》主张君子应当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通过这一良性价值观的影响,大学校园中一系列的诚信缺失行为则大大减少。

3.结语:儒家德育思想在时间上历经千年,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虽然我国进入到现代社会也有百年之久,带这一思想的影响并不能被忽视,甚至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中出现了儒学的复兴。作为儒家的祖庭,我们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之时需要借鉴这一思想。

参考文献:

[1] 马军党,张秀玲.试论高等学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30(2):142-145.

[2] 李兰玉.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创新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1):97-98.

[3] 刘静.大学生诚信教育生态链的形成机理分析[J].江苏高教,2011,01(5):

[4] 邓红彬,姚红.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33-134.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7

论文摘要:先秦儒家人文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最为灿烂的一部分,对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修养境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现状,然后提出了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原则,最后指出了先秦儒家人文思想在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当代大学生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经世济用、励精图治;“天下为公”的献身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可以启发大学生正确对待物质利益;“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可以培育大学生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观念可以树立大学生自尊自强的人格;“内圣外王”的自我修炼思想有助于大学生铸造宽广平和的内在资质和阳光积极的外在形象。对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心修养境界,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塑造的影响因素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好的。但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上许多领域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缺乏诚信、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政府官员化权力为资本、买官卖官、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上述不良社会大气候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塑造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一) 市场 经济 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市场经济通行的自由平等的竞争机制,为参与其中的每个人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人们在道德选择上不再是单一、封闭和僵化的,使得大学生对待社会现象不再用单一的道德眼光来看待,而是宽容地多角度地分析和评价。大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呈现多元化,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注重自我价值实现意识增强,但集体主义的削弱则是道德上退步;思想开放是正确的,但完全否定传统文化又是失误的;勇于开拓,敢于竞争的精神是积极的,但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则是错误的。这些都导致一些大学生过分注重实用,理想观念淡漠,缺乏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不少大学生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不能很好地把握好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讲求奉献少,希望得到多,注重自身太多,留心集体太少。 

(二) 西方道德观念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影响 

应当看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势经济,大搞经济霸权和文化霸权,以影视传媒、大众娱乐、 网络 交流等多种形式输出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8

关键词:儒家文化德育高校韩国

0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实效性低迷,大学生不守诚信、挥霍浪费、个人主义等违反公民道德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对中国和世界的文明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当今世界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随之出现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衡等一系列现代问题,使儒家文化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目前,韩国是世界上儒家文化传统保留最多的国家,韩国将其作为自己民族的基本道德规范。韩国对儒家道德思想的发展和实践,不仅对我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完善、提高大学生道德规范和道德水准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积极发挥儒家文化的道德规范作用

由于儒家文化存在某些封建思想等消极因素,致使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儒家文化被多次批判,几乎被全盘否定。

在现代韩国社会,传统悠久的儒教道德思想至今还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例如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孝敬父母、尊重他人、遵守秩序、注重礼仪等。同时,儒教文化主张仁政,强调社会秩序和国家权威,宣扬集体主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激励民众为集体和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这些都对韩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韩国对儒家文化的实践表明,儒家道德思想在规范人们道德行为方面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我国高校应该积极发挥儒家文化的道德规范作用,挖掘其丰富内涵,并与高校德育工作相结合,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正视儒家道德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儒家文化在我国近现代史上遭到多次批判,最主要的原因是儒家文化存在消极的思想,有其时代局限性。从社会宏观层面上分析,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伦理关系虽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社会缺乏以法律为基础的制约力量,并且监督机制不完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往往取决于统治者的品行和才能;从社会微观层面上分析,儒家文化注重家庭生活,强调上下的人际关系,这些思想淡化了公平和法律意识,无视平等的人际关系,导致了社会各项活动中“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大大降低了社会管理的效率。

韩国推行“文化立国”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挖掘儒家文化的精华,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挥儒家文化的社会功能。儒家文化是值得我们乃至全人类都应该珍惜的精神财富,我们在肯定其德育价值和弘扬儒家道德思想的同时,要正视其时代局限性。同样,我国高校在积极发挥儒家文化道德规范作用的同时,一定要正视儒家道德思想的时代局限性,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3汲取韩国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

韩国在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时,采用了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为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3.1德育内容具体化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内容过于抽象和理想,脱离现实生活,这一方面使受教育者不容易理解德育内容,另一方面更不利于他们去实践。

韩国政府开展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面对个人生活,主要进行“端正、诚实、节制、深思、创造”的教育;面对社会,主要进行“宽容、爱家庭、和睦、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以及公正”教育;面对国家和民族,进行“三爱”教育,即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

德育内容的具体化有助于大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也有助于他们进行德育的实践。

3.2德育工作层递性地展开

韩国的道德教育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并且层递性地开展。小学道德教育包括“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三大部分;初中主要是关于“人际关系与各种礼节”的教育,提倡学生之间互敬互爱和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在高中,主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培养“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精神;大学里设“国民伦理”科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吸收近代科学技术与自立意识结合起来,奠定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精神基础。

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也应该遵循这种层递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和思想状态,设置不同的德育内容,逐步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全面的道德情操。

3.3形成社会道德教育氛围

道德教育是一个民族问题,只有得到整个民族的支持,才可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在现代韩国社会,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昔日儒家道德文化的统治地位正受到严峻挑战,为继承传统,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比如在儒家学术界和民间,设立了很多研究儒家文化的学会、研究所和研究院等,这些组织经常举行年会和各种研讨会,学术气氛非常浓厚。他们以弘扬和实践儒家文化为己任,对推行儒家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韩国整个社会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形成了整个民族的道德基础,有助于整个社会道德取向的形成。所以,我国社会应该努力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这对高校的德育工作的开展无疑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高校德育工作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儒家文化在韩国的实践和发展,为我国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我国高校要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杜成辉.韩国儒教的历史和现状.大理学院学报.2006,11(5).

[2]崔志鹰.儒教文化与韩国现代社会.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

儒家德育思想范文9

【关键词】儒家;君子;圣贤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任何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核心,教育目标的确立、培养与实现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始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希望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圣贤”和“君子”,这种教育目标不仅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大的价值与影响。

一、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君子”、“圣贤”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人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前就确立的希望达到并争取达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实施教育活动后应该达到的状态标准。”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认为“君子”“圣贤”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状态。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培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君子要有道德。道德标准是成为君子的最主要的条件,孔子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小人则是用土地钱财来衡量,当义利发生冲突时,君子应该舍利取义。

(二)君子要注重修养。要成为君子,必须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养成一种道德自觉。儒家的社会政治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身,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孔子曾对子路说,要想成为君子,就要做到“修己以敬”,就是要修养自己,以认真对待一切。孔子还认为一个人有了这种修养,并且把这种修养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可以利国安民,就算是君子。

(三)君子要做到不说空话,而干实事。孔子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要不轻易说话而行动上却要敏捷。“君子”的品质,不仅是思想层面的,更是行为层面的。君子要做到知行统一,不仅要有道德、重修养,还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思想必须转化为行为才能真正起作用。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要说的话做到了,然后才跟着行动把话说出来。

(四)君子要知识渊博。“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就是指君子广泛地学习知识,用礼节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呀!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博览群书,成为样样都懂的通才。孔子提倡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内容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当代价值

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统治,它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儒家“君子”“圣贤”的教育目标,在当时的条件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利于我国国家建设。首先,儒家的“德育”思想有利于我国现代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我国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公民的价值取向也从一元走向多元。近几年,我国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的进程中,“道德滑坡”现象也不断出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道德观教育。其次,儒家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知行统一的思想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梦的实现既包括国家层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包括实现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对国家而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广大政工干部带领人民群众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目标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对每个人而言,要想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也必须做到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二)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促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的开展。儒家“君子”观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和任务的确立与实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德治、博学等对我国目前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的实现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的培养要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多方面的素质。

(三)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利于我国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儒家注重修养的培养方式有利于我国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格培养上特别重视“内省”“修身”,强调内省在道德实践中的重要性。并且儒家倡导的“诚意”、“正心”正是强调把主体的道德认知转化成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儒家强调的内省、慎独正是当代社会我国公民所缺少的,健全人格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有道德认知、知道善恶美丑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将这种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没有外在的法律以及规章制度的制约下,仍然能够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君子”“圣贤”的理想道德人格,这种教育目标的培养也对我国当今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建设都需要从中汲取养分,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君子、圣贤的目标,需要我们批判的继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向东,孙征.孔子“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