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德育与心理健康集锦9篇

时间:2023-06-22 09:32:43

德育与心理健康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1

关键词:义务教育;心理健康;德育功能

中小学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求学生在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及文化素质的基础上,还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小学结合教学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发现,在编写与品德相关的教材时,编写者在心理健康强调“正确价值引导”还是“价值中立”上存在分歧。这个问题在课程实施中也同样存在。如现阶段学生普遍觉得“中性美”很前卫,但这种前卫极易造成学生对性别的模糊与认知错误,教师与家长都十分担心。学生将那些中性美的人作为偶像,会不会影响自身的性格?中性化现象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随之而来的性别模糊问题也需要解决。此时,应该进行价值中立还是价值引导呢?像这类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特点与传统德育存在很多差别。

二、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难点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与潜能发挥,德育教育则是通过实施规范化的教育与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与道德取向,强调培养学生社会角色意识与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例如,在《狼来了》这则寓言故事中,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不要采用低级方式派遣无聊,德育教育则强调学生要诚信。从这里可以看出,两者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别。

(二)教学理念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评价学生心理状态、未来发展等,坚守“价值中立”的基本立场,不判断学生品行,通过教育让学生合理判断价值;德育教育则有鲜明的价值导向,依据核心价值观评价与引导学生行为与品德,批评与否定错误品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德育功能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价值导向。

(三)教学方法的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倾听、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接受,德育也是作用于人的精神活动与行为,遵循人的心理行为发展规律,两者存在相似点。但德育强调给学生传递社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强制性,通过考试、练习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方法简单粗暴,容易产生反效果,不能解决学生品德问题。

三、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实现途径

(一)使教材设计生活化

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形成是非观、道德观及善恶观的重要期。现代社会诱惑众多,青少年的道德渗透主要依赖于心理健康课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心理教材编写中结合实际生活,表现出更多的生活气息与场景,可以着眼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选取定性实例作为教学内容,比如青春期烦恼、如何排解学习压力等。这些有着代表性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广泛关注,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会自我思考,从而强化德育效果。

(二)布置适合实践的作业

心理健康课程很多时候不能实现德育目标,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布置合适的作业。与语文、数学等课程作业不同,教师应该关注行动力作业。学生承受着巨大压力,心情烦躁、倦怠,缺少体验生活的美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构建作业。比如,“抓住身边的美”,鼓励学生拍摄一些反应生活美的照片,通过这些培养学生的美感,启发学生积极生活的态度,使其体会到人性的真善美,从而强化德育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组织的形式

凭借单一课堂模式是不可能实现德育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目标是让学生主动接纳与吸收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外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实现德育功能。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主题班会、电影赏析、心理话剧等。可以通过心理电影展播的方式传递正能量,使中小学生通过影片情节感受健康心态的重要性,激发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总之,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其德育功能,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还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人生观,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本文中笔者以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课程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为高校输送全方位、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建斌 单位:平川区乐雅学校

参考文献:

[1]魏广东.沙盘游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4):11.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2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互补性

[中图分类号]B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235-01

高校德育历来被重视,因为对于大学生说来,德育和智育同等重要,唯有实现培养目标的“达德成才”才是正确履行高校教育学生职责质所在。因而,在高校“两课”以公共课的形式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两课”教学任课教师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党建工作者,包括学生中的导员,都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力量。但近些年,高校学生德育工作面临诸多由时展带来的挑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突现便是诸多挑战之一。处于心理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学生,不仅呈现于心理学意义上的问题,也直接与思想道德问题密切相关。2008年教育部再次强调:“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议事日程。”

一、教育目标的互补性

现代德育理论对德育目标的阐释比较具体,如有观点认为:“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进行操作演示以熏陶涵养被教育者,被教育者通过模仿仿效教育者和练习模仿仿效的内容而对自然与社会的客观规则有所理解和遵循的活动。”还有观点认为:“德育这一概念从内涵与外延两方面似乎都不能涵盖现代人所应具备的有益品性与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也即:“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分析可以看出,一个人正确的思想和优良的品德都需要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而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也需要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德育内容来促进。可见,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的互补性。

二、教育内容的互补性

我国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哲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引导学生完成正确认识、良好适应和健康发展的社会化方面,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明显呈交叉状态。为了把德育的社会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过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

三、教育效果的互补性

健康心理是德育“内化”的条件。学校的德育是要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而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使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生活。可以说心理健康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才能把德育的内容自觉内化为坚定信念,表现在日常行为中。当然,身心都健康才更有利于德育的进行,一个长期处于烦躁、抑郁、焦虑、多疑、愤懑、冷漠、恐惧、失望等不良情绪下的学生,对生活都缺乏热情,何谈高尚的道德观、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接受与树立呢?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3

【关键词】德育 心理 健康教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中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中学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中学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中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中学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的作用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策略培养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使学生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在思想道德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关注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所谓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它主要是指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较为狭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虽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差别,但我们依然要看到它们的联系性,其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的上一致的,他们的根本目的都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其二,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同,教师在这两方面的教学采取的教学方式,无外乎课堂讲说、课外实践,单独谈话等,不会出现实验、反复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得到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手段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二、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大部分

学习时间都在学校里,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某个角度说就是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然而,我国的学校目前在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上,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区分度并不大,学校用高年级的标准对待低年级学生,使得他们出现较大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教师为实现规范性和纪律性,设置了许多条例,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易使学生产生叛逆、抵抗的心理情绪。为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发展入手,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要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以身作则,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分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决定,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在教学中,要一视同仁,不能一味地偏爱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反而忽略了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发现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时,要及时地采取措施,避免事态的严重化。其次,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班风,积极鼓励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鼓励学生像自己一样充满自省精神,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减少矛盾,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升华思想的主要场所,在小学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从教材中不断的挖掘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堂教学相融合,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完善学生道德品质。例如,在讲到“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阐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还应该将这个道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举出现实例子,从情感上帮助学生理解谦虚的道理,让学生真正做一个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

四、在课外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课外活动比沉闷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更好,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课外教学活动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教师可以采取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好人好事评比,道德之星等多种课外活动形式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课外活动中考验学生的道德感,树立学生乐于助人的心态,让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例如,班主任在召开班会的时候,可以评选每周的“道德之星”,鼓励学生讲述自己所做的好人好事,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助人为乐,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课余时间,使学生真正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难免溺爱了一些,从而滋长了一些不良习惯,例如,对待长辈不够尊重,不会将心比心,任性等。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从源头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毕竟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与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存在不良家庭因素(如单亲,留守等)的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与学生监护人沟通,让学生家长在最大限度上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这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有积极的作用。总结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关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与联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的课上课下,从家庭、社会、全校等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性格养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完善学生的性格特征,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

[2]李桂萍.如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2(93).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5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习阶段,学生主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语文、数学、外语以及其他学科学习任务相对来说不是很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还是建立在掌握学习方法之上,除此之外,义务教育阶段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点的学习方法,还要求学生培养好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大多数的教师都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在教育上最重要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就来具体谈谈这二者的相关问题。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区别

说到德育和心理健康这两个词汇时,大多数的人都只能模糊地想都到德育与思想道德有关,而心理健康则会联想到心理素质等这些词,由此可见,大多数的人对这两个词的概念都很模糊,所以下面就大致地来说说这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1.德育管理人们的思想行为。

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化成简称,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有相应的“思想政治道德“课程的开设,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还是以书本的知识为主,教师教给学生最基本的一些道理,比如诚信、有爱互助之类。

2.心理健康引导正确的行为。

心理健康主要指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比如说学生的在学习中遇到了挫折,学生是选择勇敢面对还是畏惧退缩呢?这时教师就应该就心理健康这个问题给出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说;困难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没有那哪一个人没有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当我们碰到了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需要平静下心来,不要慌乱,也不要畏惧,应当勇敢的去面对摆在我们眼前的困难,积极寻求父母朋友以及教师的帮助,经过一番努力一定可以克服困难的。“通过教师安慰的言语,可以缓解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的焦以及难过的心理。

3.二者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

说完了二者的区别,下面来说说这二者间的联系,一方面,二者都是抽象的词汇但是却具有比具体意象更有意义的存在;另一方面,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可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比如说作为学生在考试中就要强调有关诚的道德,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也不要产生灰暗的心理,应当在考试找到自己的薄弱知识点,之后在针对这些薄弱的内进行仔细认真的学习,又或者说,在考试中若有学生出现考试作弊的情况,那么这个学生就违背了诚实守信的道德标准,同时这个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不过关的,因为该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是错误的,将考试的成绩认为是最重要的,还存在侥幸心理去考试。总的来说,违背了其中的一种,也就违背了另外一种。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结合教学

说完了这两者存在的联系和区别之后,下面就来说说这二者在实际教学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

1.开设讲座进行宣传。

首先,要提到的第一个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德育以及心理健康教学方法就在班级里或者是在报告厅内开设“德育与心理健康“的讲座,教师可以自己担任讲座的主讲人或者教师也可邀请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讲座的宣讲,比如说,教师自己在班级内给学生开设,教师可以和学生分享这些知识:虽然在座的学生大多相关经验比较少,但是我们还是要清楚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包括书本的知识,我们还要注重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和心里健康的培养,那么我们在思想道德政治课呢,教师也会和我们分享和思想道德教育有关的知识,那么有关心理健康的培养呢,我们就可以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我们的心理素质。比如说,我们在体育考试中,有的学生会害怕测试四百米,也有的学生害怕跳远,总的来说呢,这种害怕都是源于我们内心的不自信,我们在测试之前,我们的内心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肯定不行“,那么这就相当于是一种自我暗示,以至于我们自己真的怀疑自己,其实呢,只要大家都能够保持一份自信心,做什么事都是可以成功的!“

2.师生进行心理测试。

第二种方法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举例来说,就是可以通过问学生问题的方法来测试学生的大致看待事物的观点,比如说教师可以拿一张白纸给学生看,让学生么回答在这张纸上看了哪些内容,如果有人回答什么都没有,就表示该学生至少目前为止缺少一定的想象,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或者引导学生:“同学们在仔细看看,这张纸从形状上来看是什么样的,或者是说他会不会是一场雪后的世界,白茫茫的一片呢?“通过这种引导学生可以开发想像力,并且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教师应当先和学生明确德育和心理健康这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所在,其次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多关注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通过开设德育与心理健康的讲座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6

1.中等成绩的学生易受到教师忽视

对于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来说,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就会使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于关注和关心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学习成绩中等甚至是比较落后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往往不够重视,甚至是对其学习和心理状态不闻不问,这样无疑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继而也就会使得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局面。这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无疑是不利的,也完全背离了当前我国高中素质教育的初衷,因此将当前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十分有必要。

2.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心理接受能力

当前我国德育的现状也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这两种教育方式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其中德育的传统方式会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学生很难接受直接的灌输方式,继而也就很难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但是心理教育往往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重视,因此也就使得德育的工作渠道得以拓宽,将这样的两种教育方式进行有效结合是当前我国教育状况的需要。

3.社会发展呼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高中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不仅需要有能力的人,同时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面对挫折以及面对困难的时候,只有心理素质强的人才能够战胜一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胜利,才能够真正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变化;那些内心素质比较弱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说,将高中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教师应当更加关注中等学生的心理状态

对于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来说,很多学习成绩中等甚至是落后的学生往往是教师最容易忽视的,这样就需要教师首先摆正态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不偏不倚,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与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以及接受德育。总之,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是以下几点措施得以实施的基础与前提。

2.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于这样两种教育方式的结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因为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担负重要的责任。因此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打造,尽力打造出一支真正具有高素质以及高能力的教师队伍,继而提升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

3.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7

一、心育渗透在思品教学中行之有路

作为一个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心理的角度教育学生,并不能仅仅从学业和道德的角度衡量学生。而且,研究发现,学生的行为问题在开始时主要是心理问题,但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帮助,而转化为品德问题。

1.目标一致是基础。思想品德教学的立足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学生成人、成材,成人在前,成才在后,所谓“人才”,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纵观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期。他们有活跃的思维,对社会有较强的敏锐度,但由于情感丰富,社会认识比较肤浅,容易产生心理矛盾、心理冲突。因此,我们就充分发挥思品学科的教育功能,思品学科是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心理健康教育均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形成健康的个性,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2.内容交叉是主体。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从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产生的四大因素来看,解决这四个问题,正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主体。因为品德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而这些都是心理因素。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来中,直接间接地就含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初一下册《第四单元》,六个主题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二、心育渗透在思品教学中取之有方

1.教育观念需要转变

教师定位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学生的顾问,是学生的心理导师。现代教育提出:教师要先成为心理教师,再成为学科教师。然后才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最后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2.教师需要“因材施教”

这里所谓的因材施教,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的:

(1)正视学生存在的各种差异。十个手指伸出有长短,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都是不同的,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应考虑到学生差异来设计课堂教学。

(2)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合理,指的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八年级上册《积极的生活态度》,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小品表演《今天我当家》,并设计情境:父母有事要离家一天,你要独自面对一天的生活起居、饮食、家务、学习等。我们的同学会怎么做呢?在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懂得生活自理能力是自身能够生存、竞争与发展的基础,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干。从而了解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懂得生活自理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

3.内容和目标的有机融合

融合的基础是了解。教师要深入了解处在该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关心什么、有什么样的困惑……这样,教师在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确定教学主题,有机融合教育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相逢在花季》一课,我提出问题:男女同学应怎样树立健康向上的青春形象?让学生进行辩论。男女生交往,对初中生来说就充满着神秘感。通过这一活动,使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性别差异,增强性别意识,增进男女生间的沟通,培养与异性同学积极交往的态度。从而为理解异性交往的积极意义打下基础。

4.教学形式的变换

目前思品课教学形式大多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和记。这样的教学形式看似最“和谐”的,最容易组织课堂,但是,却是最不可取的满堂灌,学生成了课堂中的客人。思品教学内容中的心理道德板块,其实完全可以采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比较常见的是谈话法,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思想品德教师就可以运用谈话法,解决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排除心理障碍。

比如讨论法。教师选择合适的话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辩论,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是主持人,可以是评论者,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其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教师的帮助下把握讨论的方向和主题。讨论结束后,师生共同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8

德育教育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是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历史观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首位,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现在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基本上是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没有与高职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没有在学生心理扎根。如果采取社会实践、调查参观、学生讨论、知识竞赛、演讲会等多种形式,可以起到加强认识和掌握的目的。德育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它要求教师既“教书育人”,又要把德育教育贯彻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各种教育之中。高职院校要建立一套适合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新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观念上要具有“立体化”思维,在教学上要具有散发性和多维性;形成理论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的德育教学模式,达到德育教育的网络化、多层次、全方位,把德育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及时、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新生入学的心理健康调查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就采用“心理健康问卷”的调查,通过问卷分析,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症状。对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对于不同类型与程度,分别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二)学院要建立完整的心理咨询机构

完整的心理咨询机构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一环,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高校辅导员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让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较为科学的评价。每个班级设有心理委员,及时发现问题,上报、辅导;每个分院有心理辅导教师,及时跟进辅导;学院有心理咨询办公室及时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对严重学生进行辅导和干预,有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咨询机构的体系建设,能够及时指导学生开发身心潜能,排解心中忧难,减轻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还能帮助学生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目前,学院不断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三)创造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特长,还能形成群体的凝聚力和集体的荣誉感,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校园制度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使高校形成良好的校风。

三、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结合起来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忽视造成了实效性低下,有时甚至引起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而目前的大学生又承受着太多的压力,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样造成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面临困境。在新的形势下,依然重复过去的德育方式显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德育要走出困境,正确的选择就是借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如果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使之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二者就能够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形成互动机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建立基础互动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德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理清了思路,互为基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高校德育注重大学生的理性认识活动给予大学生的影响,理性认识活动是大学生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潜意识结构,弥补了忽视大学生的心理活动而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德育理念,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改变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其二,德育的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环境陶冶等,而且多采用理论灌输,但是这样活动是学生模仿心理的基础,例如看到某某科学家的故事之后,很多大学生就立志要象他这样为国争光,这是立志心理的起点,父母的榜样对其子女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也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则采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法,让学生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并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将行为规范背得滚瓜烂熟,还能落实到行动上,知行统一,为德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准备。德育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会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使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具有人情味。其三,学生接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影响到接受教育的效果。一个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必须有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如果学生心理不健康,如自卑、不信任他人、推脱责任等,他就失去了接受德育的最重要的条件。同时,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追求。很难想象精神萎靡、心胸狭隘、情趣低下的人会有坚定的心理意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对道德要求的理解上可能会受到阻碍,他会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另外,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容易产生品德不良问题,对这些学生仅进行品德教育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心理辅导,矫正性格障碍。对此,我们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互为基础的教育机制。

2.建立导向互动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两者相互提供正确方向,良性循环。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具有导向作用。心理咨询中的一些很多内容,在说服教育中如果运用心理咨询的一些技术,就可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例如:“你想爱国吗?”“你爱你父亲吗?”“你想大家称赞你吗?”等这些心理交流内容,对于那些由于心理问题导致道德问题的学生,这样心灵交流过程,会很自然的导向良好的道德品质,发挥其预防道德问题产生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促进道德的发展,如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等。同时,德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具备调节导向的功能,例如德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培养心灵高尚的学生,因而在内容的设置上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教育、国民公德教育,如尊老爱幼、讲文明礼貌等,这种教育内容含有更多的心理健康成分在里边,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其实质是心理健康导向。还有,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要求学生做出利他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为自己考虑的方面,而这个方面恰恰由心理健康教育来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包括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内容是一种指导而不是一种教条,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包括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去想,而不是要求学生做什么、想什么,既体现了教育的道德性,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内容还涉及到了许多道德问题,如人际交往中的优良品质等。这样,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其良好道德和个性的形成。

3.调节互动机制

基础互动机制是指两者的教育内容方面互为基础,导向互动机制是指两者在功能和目标方面良性循环,那么,调节互动机制是指两者的教育手段互为调节。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很多手段是德育重要补充,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补充。例如,有些学生由于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思想德育不仅不会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调节就显出了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如果采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方法,如宣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就会把学生的心理、思想调整到与德育相适应的状态[6]。通过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大学生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达到培养其良好道德的目的。其次,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也很好的调节了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提供较准确的信息,紧跟时代步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就必须利用这些信息,补充到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中去,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很过分的强调无私奉献的心灵,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德育系统的内容业已调整,辛勤劳动而得到报酬是我们应该尊重的品质,那么,在某些方面夸大“无私奉献”的心理测试等方面也就予以改进。除此以外,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了方法上的调节。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做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这样更好起到互为调节功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