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集锦9篇

时间:2023-06-25 16:19:54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范文1

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基础音乐师资队伍,是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我国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众所周知高等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因此,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到基础音乐的师资水平。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上至党中央领导、教育决策部门,下至普通百姓、各级学校教师,对音乐教育在当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都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然而,面对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方兴未艾的改革浪潮,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在总体上却表现出一种徘徊观望的态度,暴露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现象,并呈现出面对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随着《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的召开,面对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新局面、提出的新要求,高等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明确音乐教学的目标

无论哪门课程的建设,都必须明确反映音乐课程本质特点的教学目标。对于音乐教学目标的确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抛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学首要目标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如美国强调“开发人的潜能,提供创造和自我表现并享受成功的机会”;英国强调“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日本强调“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和丰富的感受音乐的能力”我国新音乐课程对音乐教学的总体目标规定如下: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此基础上,新课程标准将音乐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方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提高音乐审美判断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尊重艺术理解多元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丰富的想象力,保护学生对音乐的独特见解。模仿:学生可以通过模仿,积累感性体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探究: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合作: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综合: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发掘艺术人生的价值。

3.知识与技能目标: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音乐与相关文化。新的教学目标侧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整个教学的过程,这是对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只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重大突破,同时也对音乐教学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

二、结合基础音乐教育课程,调整高师音乐教学内容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高师音乐教学内容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重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但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音乐教学与基础音乐教育的严重脱节,致使很多从高师毕业的学生面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而无所适从。因此,高师的音乐教育改革应面向基础教育,而且必须面向基础教育。

1.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标准。对中小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正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与重视,针对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国家教育部将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标准规定为: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和弘扬民族音乐。

2.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音乐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独挡一面。这些能力应包括:全面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准确的视唱能力;歌唱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键盘乐器的伴奏能力;运用和声、乐理的基础知识分析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合唱指挥和乐队组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一般乐器演奏和舞蹈编排能力等等。

3.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比重虽然很大,但针对实际运用的课程却不多,大多课程只注重知识的掌握或偏重技能的训练。高师音乐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而不是专业音乐人才,因此要达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要求就必须增加实际运用课程的比重,发展学生“教”的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试讲”;开设合唱指挥课程;组建小型乐队、舞蹈队。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际运用中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现在的“学”为将来的“教”打下良好的基础。

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是高师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保证。其中包括:调整课程的设置比例、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加强课程设置建设。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都存在着沿袭或照搬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的问题,二者在教育对象、教育性质和教育目标上存在很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同日而语。课程设置上音乐教育专业应强调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教育性与师范性,要做到与基础音乐教育紧密相连。在课程设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教学法课程。教材建设至今为止专门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材还很少,这就需要任课教师选择适合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材进行教学,积极要求组织专门人员编写音乐教育专业的材。改进教学方法。音乐教学方法的优劣与音乐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益的高低是直接成正比的。对于有着双重教学目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来说,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均应在教学的整体框架标准中实施。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要让他们获得教授音乐的理论和方法,为胜任今后的音乐教学作好准备。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通化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做了定量分析,反思了目前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1年7月,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这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这项重大的改革中,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师承担着不可替代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他们是开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主要力量。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主要渠道,高师音乐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基础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在新课标实施多年的今天,研究高师音乐教育如何适应“新课标”要求下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改变传统专业化的培养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等,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质量现状

1.教师音乐专业知识不全面、知识结构失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毕业时由于受所学专业及爱好的限制,在音乐的某一领域很有特长,或在声乐方面、或在器乐演奏方面、或在理论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偏科现象比较突出;还有的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教学、音乐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标准方面的知识明显不足,对国内外教育思想及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姊妹艺术知识、艺术之外的文化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等方面明显薄弱,知识结构失衡,不能更好地胜任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2.音乐教师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参差不齐。调查结果表明,部分音乐教师虽然具有基本的音乐理论和技能,具有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但实际教学水平却很有限。如在与教师交谈的过程中,一位教师这样告诉我们:“一支歌,我能唱好,能处理好换气、换声、声带的控制及高低音的处理,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方面的技巧,我却不知道用什么教学方法”。

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普及程度不够。音乐作为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审美情趣为一体的学科,掌握、运用多媒体方法进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调查表明,有60%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音乐教学,有27%的教师也只是在上公开课时偶尔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而平时很少或根本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在中小学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一些教师还不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4.音乐教育的专业化倾向违背了基础音乐教育的规律。在音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由于受师范专业教育的影响,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主动参与;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轻对音乐的鉴赏与理解;重教学的结果,轻教学的愉悦过程;重音乐课程的辅德价值,轻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从而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及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也导致了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丧失。

5.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运用新课程标准。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很多音乐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理解得不透彻,也不知道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只是过分地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忽略他们对音乐体验的过程和参与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音乐成绩时,主要是看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与水平,即仅仅重视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总之,大多数音乐教师都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基本能够根据课本的要求安排、组织一些音乐活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音乐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教育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定位不准,即在培养目标上与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求还没有接轨。

二、反思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高技能化的培养模式。音乐师范院校教育分科过细、专业性过强。当一些已毕业或在读的师范生被问及所学专业时,大部分回答的是:我学的是钢琴专业、我学的是声乐专业,而很少有人说我学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从上面的问答,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概念还不是十分清楚,也比较模糊,这和我们音乐师范教育专业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其结果就是淡化了音乐师资队伍的教育职业意识,形成重技能、轻理论、片面追求单一技能提高的学习导向,培养出的部分教师专业技能单一,知识面较窄,导致教师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严重失衡。这与音乐教育对教师教学素质全面化的要求是相悖的。

2.课程设置和内容比例等不尽合理。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使课程之间缺少横向联系,缺乏互相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综合文化知识,就会使文化课程形同虚设,无法起到真正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较低。这种以专业音乐院校教育模式办师范音乐教育的做法,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迫切需要,而与学生将来就业要求不相符合的发展趋势无疑也是对学生前途的一种误导。

3.教学沿用专业院校的方法,没有师范院校特色。在教学中,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的现象,使学生在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上偏离了师范院校音乐教学目标的方向。他们只重视对选修、主修课,及唱、奏技巧的学习,而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不重视,致使学生从事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较弱,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不能与音乐新课标的需求相适应。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的与基础音乐教育相脱节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忽视来自基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声音,没有及时地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培养适应“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的优秀音乐教师创造条件。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课外辅导、节目编排等方面的能力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到了教学岗位后才发现,由于在学校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能力不够全面,而无法胜任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水平,影响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

1.发挥高师音乐教育的引领,建立以地方高校为依托的音乐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音乐教师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应在当地各市县建立培训基地,积极干预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教育,发展非全日制成人音乐教师教育,为当地在职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有效的业务培训。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除了在专业理论、技巧上进行培训外,还要开设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教法等有关课程。结合实际,采取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课堂调查法等更直观、更生动、更具思辨性的教学方法,让学员在观察、体验中增长教学经验,在评价、质疑中反思各种教育现象,在调研、讨论中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使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步提高。通过熟悉教材、分析教材、课例研究,加深在职教师和“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对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2.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应呈现多元化。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地说,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讲解、相互辅导、共同提高,使学生在边做、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致力于把音乐教学作为各种感性体验、探索、发现和认知的手段,从而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综合智能。二是专业教师应到基层学校去挂职锻炼,这样有助于了解基础音乐教育,了解当前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教师。三是要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和教育观摩实践,参加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有意义的音乐实践活动,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四是要把专业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把教育原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进行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让学生从入校学习开始,就面临作为一个未来基础教育的教师所应接受的种种挑战,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起作为一个现代合格的人民教师的专业思想。

3.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需要为出发点设置音乐专业课程。在课程地设置和安排上,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既要考虑适合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要,又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新课标”内容中的四大“教学领域”和学生实际,以及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突出学生学习领域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基础音乐教育应多以活动课为主,要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型技能课的时数,如即兴伴奏、乐队编配常识、舞蹈编导等,以丰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

4.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推动教学创新和改革的基础,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是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素质的主要标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应彻底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仅仅当做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真正把音乐教学作为自主学习、交流和探索音乐艺术的过程。要注意搜集教育信息,了解代表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观念、研究成果和教改思路,要主动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5.立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体现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要坚持师范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进行不断的研究,及时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教育教学能够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及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要求,真正体现出“师范性”,并在实践中找出与基础音乐教育要求的差距,从调查中了解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明确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制定具体措施,使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成为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坚强后盾。

6.积极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教育实习是高师音乐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目的、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培养合格基础音乐教师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象征。针对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在学生即将毕业的前一学期安排仅一次实习的方式,对此,要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即要将学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入学到毕业学习全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模拟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实践、教育实习等活动,还包括课内教育实习与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与无形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方式。这些实习方式以其“长期性”为最大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尽早地进入教师角色。如果这种实习方式能够真正在高师音乐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与推广,将对基础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7.培养学生多媒体网络教学能力。随着时代的前进,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还要培养学生把传统技能与现代教学技术融为一体、协同互补以及应用开发利用cai教学课件等能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通过电脑网络学习音乐的边缘学科知识,为未来基础音乐课堂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技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充实、完善教材体系。针对目前教材中缺乏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内容介绍的问题,要鼓励高师音乐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结合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对现有教材进行拓展与整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音乐教育资源,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点和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培训,使教材能更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荣达,从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谈音乐教师继续教育[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1,(3)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范文3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高职高专 钢琴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68-02

一、问题的提出

钢琴基础课程在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既是基础课程,又是核心课程,教学实施偏重于学生的技能习得,体现实践性、应用性。同时它更是在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与乐理、和声、曲式等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础环节与中间环节。因此,钢琴基础课程在科学、有效构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对于本科音乐艺术院校而言,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定位体现出很大的不同。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作为整个课程的基础与核心,在充分体现实用性的同时,更要与地方就业市场很好地结合起来,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进行快速、有效的对接,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并不以培养专门从事专业钢琴教育、钢琴演奏、钢琴伴奏的人才作为目标,而以培养出能够掌握钢琴基本弹奏要领,能充分发挥钢琴功能特性并运用于各种相关实践的专科层次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则要求,在保留传统钢琴课程中演奏、伴奏的知识结构的前提下,降低演奏、伴奏的难度要求,使其作为基本知识储备,着重于以之为基础核心的即兴编配、创作的能力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技能型、应用型特征。然而,传统钢琴基础课程教学却未能体现这样的要求,而是沿用培养专门从事钢琴演奏、伴奏人才的教学模式,不适宜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亟须改革。笔者拟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为例,探讨高职高专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二、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钢琴课程教学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在培养专门从事钢琴演奏、伴奏人才方面已经形成一套科学、合理、可靠的系统,其对于钢琴演奏技术、风格的体现也已十分成熟。因此,不论是对本科层次还是对专科层次的学生而言,传统钢琴课程教学模式及内容在训练学生较好、较快地掌握基本弹奏要领上具有相当有益的借鉴意义。

作为专科层次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在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如何在紧密结合就业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环境下,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真正体现出学以致用,是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面临的新课题。钢琴基础课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更应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广西幼专作为广西专科层次人才培养的龙头,率先创立艺术系,并成功申报音乐教育专业,一直以来,秉承“以幼教专业为龙头,以艺术专业为特色”的办学方针,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实践与研究。自音乐教育专业申报成功以来,广西幼专艺术系充分重视钢琴课程的教学实施、反馈,分析成熟的音乐艺术院校钢琴课程教学的发展状态及特点,借鉴本科层次(师范类)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实施的相关经验,逐渐建立起能够适应专科层次音乐人才培养的钢琴课程教学模式。

三、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作为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最重要一环的创新知识体系应立足于传统钢琴课程教学,从中汲取并分化出有益于相关课程优化配置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进而形成科学、有效的知识系统。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符合地方发展要求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师(面向小学音乐教育、幼儿音乐教育),即主要培养面向小学基础教育、幼儿基础教育的专科人才,其音乐课程的配置特点突出,侧重于与学龄前后(6-13岁)儿童音乐能力发展培养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因此,以钢琴基础课程为先导的各课程的相互融合是关键。

(一)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传统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中,在中小型乐曲演奏的技能习得上,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构建以钢琴为中心的旋律线条、节奏组合、表现织体等音乐知识体系的基础,但传统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能够有效适应并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层次与目标的最终要求――其倾向于使学生将技能习得中内化的音乐知识用于更好地演奏或伴奏不同时期风格与流派的钢琴与声乐作品――“为表现乐曲本身而练习”。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有效利用传统钢琴课程中技能习得的丰富内容,加以强调并提炼,从而准确作用于以钢琴为先导的相关课程,这也是导致传统教学知识体系相互割裂与片面的根源。

因此,在课程标准的制订中要细化教学目标,并切实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评价中得以准确评估。广西幼专钢琴基础课程开设于大一、大二两个学年,共四个学期,由浅入深,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钢琴基本弹奏要领,使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演奏中小型中外钢琴及声乐作品,并表现出特定的情感倾向及音乐风格。这是学生掌握钢琴键盘特性、功能特性、音响特性的基础。从课程配置的层次性来说,广西幼专充分利用钢琴基础课程开设的四个学期,注重真正实现每个学期不同导向的n程教学目标并加以检验。其意义在于:能够将细化的学期教学目标在以钢琴基础课程为导引的各课程的渗透与融合中体现出来,发挥传统钢琴教学模式在知识技能进阶中的支点作用,为下一学期相关课程的衔接与融合做好铺垫,这既是对现有知识学习的巩固,又是对知识衍生与发展的有效准备。

(二)改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如上所述,在高职高专三年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基础课程贯穿于大三实习实训之前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在其不断深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其为核心与基础逐渐引入与幼专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相关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声乐课程、奥尔夫教学法课程、儿童歌曲即兴创作与编配课程等。依据每个学期课程设置的特点,钢琴基础课程在教法与学法上具有针对性。

首先是教学形式上的应变。长期以来,结合学生实际基础,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取传统的“小组课”的形式。“小组课”通常4人一组,每组每周一个课时,其内容主要体现为“知识技能导入、技能回课、技能新课、布置作业”四个教学环节的循环,授课具有针对性,是有效的训练学生进阶演奏技法与掌握特定音乐风格的教学形式。但这种形式对于广西幼专其他优势课程,尤其是音乐教学法、儿童音乐创编等在钢琴基础课程中的综合与渗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广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改进了“小组课”的授课形式,规划创建新的钢琴实训室,将4人一组的“小组课”改设为“8人小组课”,在优化四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引入“合作学习、角色参与、情境创设”的教学环节:在不改变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8人小组课”为每周两个课时,连堂授课。这样,每个学生每周参与课程学习的时间由一个课时增加到两个课时,其中第一节课主要是四个基础的教学环节,第二节课是以钢琴为导的综合课程知识实践教学环节,并采取“合作学习”等新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四个基础教学环节中的回课周期为两周,即每周四人回课,其他四人进行观摩,轮流进行,以此有效保证以往有效的教学实践经验,充分利用教学时间。

考虑到课程设置的特点与课程实施的效率问题,广西幼专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取“分解知识点”式教学方法。比如,对于一首基础钢琴乐曲,依据知识结构的基本特点,将乐曲分为单独的节奏片段、旋律片段、声响片段等,强调特定技巧与情感表现下的“元素性”。以节奏为例,在指导学生练习时,依据学生实际,截取基本节奏片段、较复杂的节奏片段,要求以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感知能力的语言、动作等方法,将节奏练习单独强调,并体现出一定的形象。如此,既掌握了乐曲节奏上的重难点,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地认识并掌握节奏的本质。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与节奏、节拍、旋律等特点相符合的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是难点,这种能力的培养过程本身即是对钢琴音乐技巧、音乐表现的回归。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钢琴作为基础乐器的特性,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乐曲基本元素分解与组合能力后,进一步将乐曲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内化吸收,从而在充分认识与把握声响、旋律线条、节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即兴编配与创作,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点,体现出学生以演奏为基础、创编为核心的实际运用钢琴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广西幼专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以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据,着重于对钢琴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相比传统只考查“基本音阶、琶音+乐曲+练习曲”内容的评价方式,更强调具有规范而生动的音乐表现能力与能够体现综合音乐素养的弹唱、即兴编配能力的考试内容,如“情景模拟”“形象塑造”“钢琴素描”,传统考查方式与“以赛代考”“小组合作”等相结合,形式多样而统一。

四、结语

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化倾向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中被普遍认同的整体趋势,其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输出为宗旨,呈现职业化模式培养的特点。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应与本科层次相区别,应充分结合社会需求,从对生源特点的全面分析入手,在实践中发展,以体现重点、突出特色。钢琴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实践改革应在有效借鉴传统钢琴课程实践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特色课程资源,优化整合配置,在课程目标、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加以改革,体现亮点,逐渐建成并完善其教学体系,最终形成能与就业市场无缝对接的核心竞争力。

V西幼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前已初见成效,其在以钢琴基础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综合教学改革下,培养出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在民族地方基础音乐教育、学前音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受好评,在一定程度上,为广西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例证。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范文4

一、音乐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学校音乐教材的改革也成为焦点,几套新的音乐教材相继问世。从这些音乐教材的内容上来看,许多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他们去中学音乐教育实习时,发现学生们仍在唱那首《唱脸谱》,音乐欣赏课的主角还是那几首中外乐曲,学生们对乐谱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阿拉伯数字的边缘……这边高唱着音乐教学改革的调子,那边却无动于衷地老调重弹,好不让人伤心。传统的、经典的作品固然要保留,但十几年来社会的发展为音乐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新的音乐形式层出不穷,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是不断涌现,为什么就不能体现在学校音乐教材里呢?难怪现在的学生产生“爱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现象。此外,每一阶段的音乐教材无论是在内容的衔接上,还是难易程度的选择上,都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虽有历史原因,但教材编写者的观念与历次教材编写遗留下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所谓观念改革,就是要更新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来观察音乐教育问题。具体到音乐教材的编写,则编写者首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具体地说,教材编写者在编写音乐教材时,应体现音乐教材的时代特点。

(一)突出教材的主体性与基础性内容,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

所谓音乐教材的主体性,是指教材编写者在观念上始终并真正确立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传统教材观提倡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授转变为双向互动。所谓音乐教材的基础性,是指除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将一些引导中小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音乐的知识内容引入教材,例如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的基本原理,最终使他们通过学习音乐获得其它学科不能涉及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认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①这就要求音乐教材的编写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二)强化教材的可操作性,遵循音乐实践性原则。

传统的音乐教材由于其以知识传授为主,虽然也涵盖了多方面的信息,但无论在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比较刻板。新教材观主张的学习方法应是一种合作性、探究性的,师生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这就要求教材在编写时应强化可操作性,通过简单的音乐创作、即兴表演等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容,使音乐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真正做到“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三)注重音乐与其它学科联系,拓展多样性的教材载体。

在编写音乐教材的过程中,应考虑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的联系,同时也要考虑综合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连接与沟通。“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②这是《纲要》对基础教育教材开发的要求,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基础教材。此外,传统的音乐教材只有课本,许多教师为了更直观、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具,并在有限的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为此,教材编写者要给教材配备一定的简单教具,如音响、音像、谱例、课件等,使学生在课外通过聆听和欣赏的方式对教材进行预习和复习。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将文字、影像、动画、声音整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获得知识。

(四)宏扬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多元音乐。

我国具有八千年可考的音乐历史,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来传播、传承我国的优秀音乐传统,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因此,音乐教材的编写在内容的选择上除吸收一定数量的优秀民族音乐,还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关系。同时,也要将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丰富音乐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增强音乐教材的通俗性,注重音乐教育的审美性。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③音乐教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内容编写上也应该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和最终目的。近几年来,国家出台的几项政策都将美育列入了我国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以及人们对美育重要作用的逐渐认识,为课程改革、音乐教材改革开拓了视野,注入了新的活力。“美,应该成为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④,而且也应该成为包括音乐教材在内的所有艺术课程教材的一种全新编写理念。要使音乐教材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让学生去鉴赏,去品味,去喜爱它,从而推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充分获得美的享受。

二、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要与基础音乐教育同步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就业趋向大多数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他们肩负着基础音乐教育重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这项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自身素质高下优劣的重要性。但是,多年以来,很多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大学里学到的许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走出校门后有些内容根本用不上,而与基础音乐教育相关的知识却没有学到,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个问题的存在充分暴露了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与基础音乐教育不能够同步发展的弊端。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何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专门教育不同,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非定向的、非专门的教育。”⑤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传授的知识、技能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培养一个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综合文化素养和具有相当音乐知识、技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高师院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上,要与基础音乐教育同步发展。

(一)重视音乐欣赏课程,系统编写高师音乐欣赏教材。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步伐,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要充分重视音乐欣赏课,确立音乐欣赏的主干课程地位。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该课程的综合性,不能单纯地将其理解为音乐史或作品分析。由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材内容多、范围广、要求高,因而对音乐教师自身的文化及专业修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欣赏课和教材来说,除了包含大量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优秀音乐作品的美感之外,还要让他们获得教授音乐欣赏的理论和方法,为胜任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是高师音乐欣赏教学所要达到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实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高师音乐教材的理论性,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高师音乐课程中有许多像钢琴、声乐、器乐这样技术性很强的课,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这些相对直观的技能课。而目前高师院校的音乐技能课却仅仅停留在技术的提高这一层面,所使用的钢琴、声乐教材也只是曲目和作品的荟萃,极少有技术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不是参照现有的相关资料,就是介绍自己演奏、演唱的经验和体会,这就造成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甚至“误导”。因此,在编写高师院校音乐技能课教材时,除了吸收大量中外优秀作品外,还应注入适当的技术理论知识。既要突出以传授应用性知识为主的学科特色,也应包含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与信心。同时,还可以为教材中的练习曲和作品编写一些演奏、演唱的提示,如表演练习时的注意问题、风格分析、重点难点的解决、情感的处理等,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教学方法,以适应将来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三、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

面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音乐教材的编写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经验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德国学者埃里希・多弗莱因在《欧洲音乐教材概要》中谈到了音乐教材内容的普及问题。在欧洲,即便是专业性较强的器乐教程,它的普及作用也是相当大的。他们往往采用改编的手法将原本技术要求极高的作品降低难度,使业余爱好者也能很好地驾御许多高层次的优秀作品,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此外,从日本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特色来看,尽管中国与日本音乐文化具有许多相似性,我国近代以来的音乐教材编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日本的音乐教材还是有很多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方面,首先运用的是音乐艺术所特有的魅力,以此来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他们认为创造性的学习应该是愉快的,这不只局限于作曲等创作作品的学习,更多的是演唱演奏的表现过程和音乐鉴赏的过程,了解音乐艺术和其他相关艺术、相关知识的讨论思考研究的过程同样具有创造性。在教材编写上,他们主张不只局限在一套教材上,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编写不同层次的音乐教材。这对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我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总之,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音乐教材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立足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音乐课程、教材改革,同时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音乐教材编写经验,就能够将我国的音乐教材建设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

①②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8页。

③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4页。

④郭声健、喻秋兰《美,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

⑤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范文5

关键词:音乐课程标准 高师音乐教育 课程体系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深入开展,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涨,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新课程理解、参与、支持,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坚实的支撑力量。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使我们对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增强了紧迫感。《音乐课程标准》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信息。然而,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来讲,如何真正做到人才的培养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校课程体系的要求相一致,更好地推进课程改革,是值得深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世纪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分科设置为主流的学科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课程体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核心主要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三个方面。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存在着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排他性,缺乏弹性、开放性;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就大的框架和体系而言,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的模式。“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性、综合性和选择性”。①追求各自学科专业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专业的纵深发展,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许多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知识结构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只强调了本学科某一领域纵深性,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高师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化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强化师范特色。特别是在《音乐课程标准》全面推进的今天,培养具有综合艺术教学能力的师资,对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二)课程设置具有排他性,缺乏弹性、开放性。

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与培养目标或实现培养目标已设置的课程无直接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课程基本上都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强化了窄、专、深的课程体系,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的局面。

“从课程设置来看,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音乐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专业知识以外的‘公共课’的教育。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时普通教育课程设置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②

(三)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生活及社会发展”。①有些内容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脱离了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了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教师的职业,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以至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针对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过去注重学科的教学转向全面培养综合素质提高的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业务、身心等各项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保持并突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提出本人的改革建议。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合理的调整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性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程的结构原则应当是: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作、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形成各有侧重、相互关联、相互贯穿的课程体系”。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设置应体现出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即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③

1.师范性,就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方面的主要区别。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表演艺术、音乐理论、音乐创作等专门技能、技巧、理论知识的修养不能以“专、精、深”为追求,那是对专业音乐人才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所需要的是“全、正、质”。“全”,需要全面发展,“正”,需要方法正,路子正。不仅为自身的深造打下基础,而且为将来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质”,不以数量为追求目标,而是求其根本的质量,求其精华。另一方面,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必须把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2.专业性,使学生具备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这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要求,区别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变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课,忽视教育教法课;重视技能训练,忽视理论学习的不正确观念。要在肯定学生重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教育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会“教”作为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标准。

3.基础性,指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本科阶段。该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外,还应当为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的基础,不仅指具备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基础,更重要是的学会“学习”,学会“传授”,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传授音乐的基础。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1.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既是人的整体素质中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的专业基础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音乐课程中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倾向,改变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把它放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同情感、态度、兴趣等因素紧密结合,并看重学习知识获得技能的方法与过程。把审美教育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④

2.增强优化课程设置。把握《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导精神,确立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基本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师资。对现有的课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减少不必要的课程,课时增减要得当,基础技能课和基础理论课要有切合实际的标准,重视教育理论课以及实践类课程。

3.强调学科间的融合。《音乐课程标准》提倡学科间的综合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在课程改革中还应当合并一些课程,保证音乐学习的延续性和整体性,加强学科间的综合性。教学中既要强调各学科的个性,又要强调各学科的共性,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扩展音乐学习的范围。如:声乐与表演、合唱与指挥、乐理与视唱练耳、音乐史与欣赏、和声与即兴伴奏,钢琴与弹唱等等。把专业理论应用到专业技能上,把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更加丰富,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还能紧密结合培养目标,体现音乐课程贯彻综合的原则。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更新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⑤

1.组织编写适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音乐教材是进行音乐教学最基本的媒体和资源,也是实施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所以,它对于音乐教学效果的优劣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国家对音乐教材的建设非常重视,不仅在公布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份《音乐课程标准》中,对教材编写的原则及相关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而且通过教材编审委员会对编写的教材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从而保证了出版课本的质量。

2.把《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从中获取新信息,形成新观念,把握新方法。认真学习《标准》,认真理解义务教育关于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⑥和基本理念的深刻的社会含义,从而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模式,使高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相统一,不至于出现脱节的现象,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改革需要,实实在在的为基础音乐教育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突出音乐教育类课程的设置。“这类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育理论体系、音乐教育电化技术、音乐教育教材教法与教案写作、教育见习、实习”。⑦把课程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活动的顺序可采用学习――见习――学习――实习――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到教育第一线去感知、对照、研究和总结。

4.扩充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性。在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各种专题讲座。请专家来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以扩充教学内容,提供实践条件和机会,定期举行各种音乐会、专业比赛及各种演出活动,组织学生合唱团、舞蹈团、乐队,组织他们定期到中小学见习等,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及师范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的能力。

三、结语

在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实行重大举措的时候,高师音乐教育也必须根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只有立足于《音乐课程标准》,积极探讨高师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的问题,真正达到音乐课程标准与高师音乐教育的统一,才能适应现代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第一章第3页。

②姚莉莉,王晓平.《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③⑦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3年第2期。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期,序言第2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期,第1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3]姚莉莉,王晓平.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3.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范文6

【关键词】钢琴教育;高校音乐教育;农村中学音乐教育;教育改革

注:本文系广西人文社会科学“科学研究工程 青年专项项目”《农村中学音乐社团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QNYB13029)研究成果

一、广西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

(一)广西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

广西农村中学均开设有音乐课程,且会主动通过学校的广播站、组织校园合唱队或者舞蹈队、举办文艺活动等形式提升学生音乐素质。同时,广西农村的中学生也普遍渴望学习音乐,热爱欣赏音乐。在音乐教育提升的主动意识上无论从学校还是学生层面而言都优势明显。

然而,我们在看到教育现状中亮点的同时,仍不能忽视问题的广泛存在:从教学内容角度而言。在对广西农村中学的走访中了解到,广西农村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老套,大多数中学仍采用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前的传统教材:乐理知识、发声练习、新歌学唱、课后练习,音乐教师仅凭一副嗓子、一台琴、一部录音机上课,除了教唱歌、学乐理不知道还能教些什么,不能有效结合当前音乐发展要求做到与时俱进。学生一波一波的换,教学内容却保持着常年不变,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状况,使学生对本该活泼有趣的音乐课彻底失望。从教学方法角度而言。广西农村中学音乐教学方法是陈旧而单一的。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培养采用传统的“鹦鹉学舌”方法进行唱歌训练,不注重过程只注重结果的“填鸭式”方式灌输乐理知识,学生通常是在被动地学习音乐知识。教师不愿试在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上尝试创新,直接导致了广西农村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十分低下。从师资队伍建设角度而言。广西农村中学缺乏音乐教师,许多中学要求其它科目的教师兼职音乐课,兼职教师的综合艺术水平不达标,缺乏音乐教育的相关知识,不会使用钢琴伴奏,甚至唱歌跑调,讲授乐理知识错漏百出。在小部分专业音乐教师中有的大学时学习的内容不符合中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在成为音乐教师后缺乏音乐教师基础技能因而无法适应中学音乐教学工作;有的则是“半路出家”,存在学历层次低,专业基础不扎实,音乐知识老化,艺术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另外,工作条件艰苦,待遇普遍偏低,也使得优秀教师对此望而却步。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广西农村的教育思想相对落后,素质教育的培养力度薄弱,忽略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进修工作,农村中学音乐教育也迟迟不见新的进展。

其一,教师综合素质偏低。农村中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低,许多音乐教师、兼职音乐教师只接受过短期的音乐培训甚至从未接受过培训,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教师在上课时不知所云,胡讲、乱讲。农村中学音乐教师的缺乏科研意识,科技发展迅速,而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停停滞不前,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落后,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其二:教师缺乏进取精神。广西农村中学对素质教育改革的积极性较低,工作的重心多放在提高文化课的教学质量上,音乐教育常常遭遇冷落,在一学期只有两三节甚至没有音乐课的情况下,兼职音乐教师疏于音乐基本功的练习,忽视钻研音乐教材,自身的音乐素养与时代脱节;专业音乐教师所学知识无法在工作中运用,无法突出自身的优势,其专业逐渐荒废,其教学效果与其它代课教师无异。如此糟糕的教学,教师们仍没有继续学习深造以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紧迫意识。

其三,高校音乐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无法适应中学音乐教育的人才需求。农村中学需要大量一专多能的音乐教师,唱歌、乐理知识、乐器演奏、舞蹈以及组织能力。而许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仍模仿专业音乐院校专业,一味地强调某一特长的专业培养,忽视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适应农村音乐教学工作要求。

二、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引发的高师钢琴教学改革内容

根据广西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以及高校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尝试从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和高校音教专业钢琴课程培养两方面探讨高师钢琴教学的改革内容。

(一)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功能,为农村中学教师开设音乐培训班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意识是走在前列的,高校音教专业钢琴教师应利用这一优势为广西农村中学音乐教师开设音乐提高班,组织教师为农村教师补充其专业知识中的漏洞部分,讲解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宣传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在培训中不光帮助了农村教师提高了音乐教学水平,更让高校钢琴教师深入农村中学,了解到农村音乐教师教学中真正需求,定制出适合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人才的培养方案。

(二)以需求为导向,深化高校音教专业钢琴课程培养方案改革

1、高师音教专业钢琴课程培养目标的改革

众所周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是建立在“大众化”音乐教师基础上的应用型人才,是以“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实践应用与教育教学能力突出,可以从事中学音乐教学工作”为培养目标。同样,高师音教专业钢琴课程的培养目标也应当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演奏能力,具备即兴伴奏的能力以及掌握钢琴教育教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成为一个钢琴演奏高手。只有如此,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岗位要求。因此,在钢琴课程培养目标的明确与拟定上应做更为深入的思考。

2、高师音教专业钢琴课程设置的改革

加强钢琴基础能力的训练。钢琴演奏是一项手、眼、脑互相配合、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结合的、技术与艺术相互融合的、比较复杂的实践活动。要想拥有娴熟的钢琴演奏能力,扎实的钢琴基础训练是演奏的基础。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曾经说过:“打基础就是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演奏技能进行全方位的严格训练”。虽然音教专业不需要拥有演奏家般的演奏技巧,但是钢琴基础课程任然是高校音教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目的是培养学生识谱、听觉、节奏感、音乐感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能力,丰富音乐知识,提高音乐修养。只有学生的钢琴演奏基础扎实了,在走上教师岗位后,才能在音乐课中给中学生教授正确的欣赏音乐方法,避免对学生进行错误的入门钢琴教学。

重视钢琴即兴伴奏。钢琴伴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称为正谱伴奏,即作曲家专门为某一段主旋律或场景而创作的具有针对性的艺术作品;第二种叫做即兴伴奏,即伴奏者临时为一段主旋律或场景编配而成的艺术作品。正谱伴奏通常是作曲家经过长时间思考,精心创作而成,和声、织体的搭配接近天衣无缝,而在中学音乐课本中,以单声部旋律的唱歌教学为主,即兴伴奏显得更为快捷、实际,这是中学音乐教师授课的基本技能,音乐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优秀的即兴伴奏来调动学生的演唱情绪。所以,高校音教专业课程设置中应重视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训练。

适当加入钢琴理论课程。除了基本的技能课程,钢琴理论课程同样不可或缺。钢琴发展史和钢琴教学法,都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课程,帮助学生从理论的层面认识钢琴,掌握钢琴教学的一般规律,系统的了解钢琴教学,具备钢琴教学的基本能力,方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指导钢琴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水平。

3、高师音教专业钢琴课程教材内容的改革

高校音教专业选取的教材不能简单套用专业钢琴基础教材。高师音教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将成为音乐教师作为人生奋斗目标,然而选取一些知识面狭窄的书籍作为教材,不仅抹杀了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而且在学生掌握不同类型、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是一无是处的,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钢琴教材内容的改革是大势所趋的。

首先,明确定位,选择具有示范性的音乐书籍作为教材。高校音教专业的学生将来都要成为教师,钢琴综合素质是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选择具有示范性的音乐书籍作为教材,方便为学生打下从事音教工作的基础。另外,对学生要量体裁衣、取长补短,对于不同的学生要依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材,全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人才。

其次,选取知识涵盖面广的音乐书籍作为教材。高校音教专业的教师想要培养出钢琴应用能力全面、音乐文化素质高的学生,选择知识涵盖面广的音乐教材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产生的不同的教育教学现状订大胆选择适合学生自身的音乐教材。另外,应协调好教材内容、基础训练内容、实践训练内容、不同风格流派代表作品内容、中外作品内容、流行音乐作品和中学音乐课本上的简单歌曲等方面的比例关系,对加强发展学生学习音乐内容深度的同时也注重广度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掌握全面的知识技术并能够实践运用的目的。

最后,注意教材内容的多元化。多元化的教材能促进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系统的、实用的知识。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除了传统的钢琴演奏知识,还应涉及与钢琴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合理分配理论知识与演奏技能两种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了钢琴演奏时,又了解了钢琴历史文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和钢琴应用能力。

三、结语

改革高师音教专业钢琴课程对农村的中学音乐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发展意义,高校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就业契机,钢琴课程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创新使其符合广西农村中学音乐人才就业的需求,高校音乐教育是发展的基础,钢琴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创建新的钢琴教学模式,创立属于大学自己的独特教育特色,力求与广西农村中学音乐教育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涂爱萍.高师音教专业钢琴课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范文7

论文摘要: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以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音乐理论课程,片面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使音乐课教学逐渐脱离了艺术范畴。本文分析了音乐理论课程在本质上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性特征,并探索在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突出音乐美感和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式。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善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的。作为高师音乐院系(包括音乐学院音教系)中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实施审美教育,他们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课教学质量,关系着美育能否得以良好实施和广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因此,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方面的意义,如何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关键问题,特别是以往在这方面比较薄弱的音乐理论课程,还应把加强音乐审美意识作为其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高师音教专业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一般包括乐理、和声、歌曲创作、曲式、视唱练耳、音乐史、音乐欣赏等,它们通常被认为是以知识性和基础技能为主的课题,因此,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比较盛行,死记硬背、公式化做题、应试性地训练听辨音技能等,一直是学生“应付”理论课程的主要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理论课教师并没有关注音乐的美感属性,而只是突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即习惯于把理性成分和技术成分从音乐中剥离出来,然后在教学中予以强化。例如,教师致力于音响美感之外的记谱方法说明、和声序进讲解、曲式结构分析、历史背景介绍、音乐家生平描述,或者致力于音程、和弦、节奏模式的分辨、记忆等与音乐审美脱节的技能训练。即使在应该突出审美意义的音乐欣赏课上,用于“讲”音乐的时间也往往比用于感受音乐的时间多得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音乐理论课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课程中的音乐本质因素——音乐的艺术性成分,因此,没有把音乐理论课当成要重视艺术审美因素的课程来看待,或者把音乐理论课视为理论掌握第一、审美感受第二甚至对此不予考虑的课程,造成音乐理论课的教学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艺术性的范畴,远离了对音乐审美意识的培养。如此,理论课教师带给学生的常常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而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学生面对大堆的资料和反复进行的机械训练,也只是疲于应付考试,并无学习热情可言,更谈不上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和获得身心的陶冶。以这样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对音乐的艺术本质也认识不清,往往难以胜任基础教育中的美育任务。

音乐理论课程虽然名为“理论”课程,实际上却是在经历了对音乐美感的体验之后,对音乐的艺术特色、艺术背景、审美价值及形式法则进行归纳、总结和学习的课程。这些课程没有一门能够真正脱离实际的音响审美感受和艺术理解,因此,它们依然是艺术性课程,是必须凸显音乐艺术魅力和审美意识的课程。比如,在和声课上所讲授的和声学规则来于对历史上众多音乐家的名作所进行的理论总结。和声效果本身是这些音乐作品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成分,因而,在学习和声课时,要感受和品味各种独特的和弦音响与有美感意义的和声进行效果,才能理解和声原则和建立基本的和声感觉;乐理课上的各种乐谱记法、表情术语和常用规则,均与音乐作品中的多种音响表现需要密切相关,对乐理的认识和掌握,也同样需要通过欣赏经典的音响例证来获得感性方面的有力支持;而音乐历史的构成更突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音乐美学观念在其中的重要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音乐历史就是音乐作品的历史、审美体验的历史,只有通过聆听不同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的音乐文献。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把握住它们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才能获得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音乐历史内部的艺术发展规律;还有,视唱练耳课中选用的音调片段及节奏模式,也并非简单拼揍出来的音高和节奏组合。它们或者是可用于构成音乐作品的常见艺术形式,或者就直接源于许多音乐名作,有着内在的艺术组织原则和美学意义,因此也需要用带有美感的视谱演唱和从审美角度出发的听音方式,才能更有利于辨别、记忆以及认识其音响特点等等。可见,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内容并不是音乐理论课程的全部,相反,作为音乐领域内的课程,它们的基础始终是建立在对音响艺术的审美体验、理解和把握之上的。可以说,离开了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所谓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这些脱离了音乐美感的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将只是死板的教条和盲目的技术,而不是音乐艺术。

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与其他高师音乐课程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主要是培养有能力实施审美教育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高师音乐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音乐表演类课程一样,都需要抓住音乐课程中的艺术性本质,在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同时,重视对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以和声课的教学为例,要体现其中的艺术属性和审美要求,就应当在听觉审美的基础上,重视对和声效果的感知、分析、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比如,运用现代多媒体的技术,把书本上的所有谱例转化成具体的音响,包括把谱例中的名作片段以乐队、钢琴或声乐的原创演奏、演唱方式播放给学生听,或者采用先细分再整合的方式,先把谱例与习题的各个声部、各种和弦单独呈现之后,再做声部合成、和声序进的处理,其间使投影屏幕上看到的谱例和习题与听觉上感知的音响效果能直接对应,然后,教师再有目地地引导、指点学生鉴赏不同的和声效果带来的不同美感特征和音乐表现意义,赞助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的音乐审美感受,从中认识丰富的和声效果,并拥有基本的和声艺术感知能力。在和声作业方面,可以把键盘和声的练习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上,要求所有的书面和声作业都能以钢琴弹奏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注重专门在键盘上进行的和声连接训练,使学生更多地从听觉的角度鉴别、记忆和选择各种和声效果,积累自己对和声美感的体验,而后掌握相应的和声基础理论与应用原则。相对于过去死记和声规则、强调书面习题完成质量的教学方式,重视和声音响的鉴别能力和听觉审美意识,将能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对和声效果进行合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也更接近音乐学习的本质。而且,就高师音教专业的学生而言,写出高质量的和声书面作业不是其学习的重点,具有正确鉴别和声效果及欣赏音乐美感的能力才是关键,因为他们以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中以音乐去完成美育工作,而不是去讲授和声课或者专职于音乐创作活动。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范文8

关键词:音乐专业 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体系 重新构建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理应是中小学或中等学校合格的音乐师资。综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如何造就合格、新型的音乐教师,已成为音乐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关键的问题是课程改革

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从她出现、形成、发展到今天,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体系,这套体系在过去基本适应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在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迅速发展,在人才的规格方面给高等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过去的课程设置与新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形成了新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不适应;大学的课程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学生的学习时数和科学技术发展、知识更新和知识总量激增的矛盾;专业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和科学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整体化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脱节--即“学非所用”之间的矛盾等等,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过程中要从课程的具体内容来抓

综观高师音乐课程,一部分课程观念陈旧,知识陈旧,内容陈旧,有些音乐专业教材几十年不变,有的虽然作了修改,但基本上还是老套子,无质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音乐学科研究成果;有些课程门类多,内容庞杂且概念不清,知识结构不系统,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更无法进行学科的交融和渗透;还有西方音乐的理论技能知识比例远高于中国音乐等。观念上的落伍,内容上的陈旧,严重制约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专业基础课内容不够宽,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致使专业课的开设结构不尽合理,带有较大的盲目性,经常因人开设,而非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培养目标来开课;严重脱离中学实际,脱离高师的自身特点,脱离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了解甚少,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甚至有些教师、学生一味地向专业音乐学院看齐,以演奏家、歌唱家、理论家为终极目标,至于学生毕业后有相当的一部分,尤其是专业方面有特长的不愿意或不安心从事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而改行,造成音乐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三、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所有课程的重新构建是难点

教育改革,难点在于课程的改革,对课程进行总体结构的重构,就是在新的形势下对课程体系进行新的创建,改变过去那种课程门类猛增,总课时膨胀弊端。众所周知,人类的各种音乐知识复杂、精微,经过历史的长期积淀,到今天已变得博大而精深,仅通过几年的高等音乐教育是不可能把人类全部的音乐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甚至某一体系或流派的知识也是不可能在学习期间全部传授给学生的。因此,我们应当在“优化”的原则下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中心,以建立"跨学科”和“跨领域”为主攻方向的专业核心体系,采用电子科学的"集成模块"方式来把音乐教育的课程划分成几大模块,突出主干课程。这就是要以音乐专门化的课程为主体,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两翼进行课程的重新组合。

四、以突出音乐文化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以摆正音乐技术训练与理论课程的关系为重点是进行课程改革行之有效的方案

有人认为“音乐表演技能越高,学生就越不安心音乐教育”,这实际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同时也不能不看到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实际上,我们高等音乐教育在培养的水平方面不是高了而是低了, 在技术技能的培养方面也不是高了,而是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我们培养的目标是以基础音乐教师为主,所以教师在把审美经验传授给学生的时候,除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外,要特别注意如何把音乐审美的“感性认识”交待给学生,同时也要注意音乐审美的“质量”问题,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音乐的特点、规律,并能运用教育的手段去实施“音乐教育”。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所学习的专业也应该同其它的大学学生一样,所接受的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和一定的专业教育,它既不是一种高深的学术研究教育,又不能用简单的技术训练来代替,因此,在改革中首先要进行的就是摆正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处理好学术与技术训练之间的关系。

五、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当围绕着培养目标而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充实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被充实到普通中等学校或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师队伍中。从总体上来看,这些毕业生所从事的都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基本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普通高校所开设的音乐课仍属于“补课”性质,也应属于基础音乐教育的范畴。所以,应从培养目标出发,首先要在设置课程时注意解决对音乐艺术性质如何理解,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教学方法的实施等体现出来。因此,要在“解放思想”和总结各种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考虑如何进行组织,使学生最终获得对音乐艺术本质经验的了解、掌握。这不仅要求参与课程设计人员要理解音乐艺术的性质,还要相当熟练地掌握和阐述支持这种音乐性质的教育的原理。

六、课程改革中要容入现代教学方法。互动方式的多边性,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

学习情境的合作性。合作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他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而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价值取向的个体性,个体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 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全面性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重视认知、情感等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宏观视野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王晓平

[2]孟宪乐.师生双向专业化发展: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研究 [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3]晨云. 教育理论文章要增强可读性[N]文汇报,2003.6.9

音乐基础知识教程范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素质 制约因素 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公共音乐教育也已经步入规范化,然而学生的音乐素质却表现得参差不齐,缺乏基本的乐理知识,并且音乐欣赏水平薄弱,阻碍了音乐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一、高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特点

音乐素质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理解力、创造力和艺术审美观,不是单一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音乐素质教育包含不同的科目,不同的音乐科目也体现出不同的效果,在音乐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都是多元化形式。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衡量音乐教学成果并不是指学生记住了多少乐理知识和音乐家的历史以及作品,这样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教学内容方面看,音乐教育既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音乐教学不单是师生共同体验音乐美的过程,教师还要将对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恰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填补学生专业知识的空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要在完成自身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职业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适当填补,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关注音乐课程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和发展。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较多,约占到总课程的一半,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有效结合。

二、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的制约因素

(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制约因素

高职基础音乐教育是公共音乐教育的基础,并且基础音乐教育质量的好坏还影响着高职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音乐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我国高职院校基础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音乐教学也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但是,基础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也逐渐突显出来,因为长期受传统教育、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基础音乐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完全明确,大部分学生很难在义务教育期间接受比较系统完整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在我国偏远穷困地区,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较少,不能严格按照我国颁布的音乐教学计划开展音乐课程。我国很多中学由于受到升学压力,随意删减音乐课程,使中学音乐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中成为最薄弱的环节,再加上教师音乐素养的良莠不齐,这些都成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制约因素。中学期间不能有效开展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学生的音乐基础就会比较薄弱,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也较低,影响了高职学习期间音乐素质的提高。

(二)公共音乐教育的制约因素

我国高职院校一般采用三年制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重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技能的提高,所以,公共音乐教育在高职院校显得没那么重要。公共音乐课程、课时安排、经费投入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得不到有效落实,我国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比较随意,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和整体构思,一般根据本校在职教师的情况设置课程。设置公共音乐课程的学校在课程内容上较为单一,大多以音乐欣赏课为主,乐理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课程少之又少,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还有很多高职院校为了不占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将全年级或几个班级的学生安排到报告厅或者阶梯教室进行音乐教学,也严重阻碍了高职音乐的正常发展。虽然音乐教育提倡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学生能够全面接触和理解音乐知识,但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艺术社团的时间活动由学校团委组织开展,一般为组织校外演出或省市级比赛,一味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但是忽略了公共音乐教学普及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三)一味重视技能训练的制约因素

高职院校学制只有三年,在短暂的时间内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这就增加了在校期间专业教育的难度。因此,一些高职高专常常偏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同时挤压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忽略了音乐实践活动对学生素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提高。仅仅只注重专业技能和就业率提高的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学生素质缺失,学生价值观狭隘,集体意识薄弱。殊不知,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也必须是以良好的综合素养为基础的。

(四)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因素

我国国民经济和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环境给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也造成一定影响,在互联网、电视、移动传媒等普及下,流行音乐成为现代社会音乐文化的主流,所以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开始盲目追随商业化的流行风,从校园文化之外的社会潮流中获取流行音乐,开始对学校内开设的音乐课程产生排斥心理,对高职音乐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学生的音乐审美始终停留在肤浅无知的层面,致使音乐素质发生偏离,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音乐,感受音乐中传达的真、善、美。

(五)师资力量薄弱的制约因素

高等职业学校正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以来,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量从开始的44万增长到现在的400多万,在校学生从原来的118万增长到现在的1000多万。但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过去的中专学校、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改革调整成为现在高职院校,许多高职院校在就业压力、学制安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经费投入、师资配备都围绕市场转动,学校方面经常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专业教学和校舍建设中,虽然学生的数量近几年在不断增长,很多专业教师也开始涌入高职院校,但对音乐教育的忽视,往往让一所近万人的高职院校,只配备1至2名音乐教师。很多高职院校由学生自行组织器乐协会、舞蹈协会等,但是缺少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或者将音乐、美术、礼仪等课程纳入素质拓展课程中,但是由于师资配备严重不足,教学条件的限制等等,音乐素质拓展课程一直只是走走形式,只针对少数专业象征性开展课程。由于音乐师资力量过于薄弱,导致根本无法承担高职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重任,更不能满足全校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的需求,不能达到音乐素质教育的需求,无法完成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三、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对策

(一)明确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认真学习《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我国音乐文化的最大缺陷就在于是自上而下建造的,比如是一座建筑物先建造了屋顶,然后再建造墙,而在最后阶段却是在打地基。音乐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扎实的音乐基础,才能稳步提升音乐教育水平。所以要想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素质,要将新一轮学生的基础音乐课程作为工作切入点,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努力改善我国音乐教育基础差的现象,从基础音乐教育入手,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掌握,从而提高其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有效提升他们的音乐文化素养,为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立健全高职音乐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育部门同样应该转变观念,从思想上对音乐教育有进一步认识,对音乐教育的功能、目标以及重要性做到充分具体的认识,并且在相关政策上也给予支持和鼓励,学校应在音乐素质教育经费上加大投入力度,确立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地位。当然,这些对策都是建立在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的相关规定,根据本校学生音乐素质的现状以及学生对音乐教育的特殊需求,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开设基础课程、鉴赏课程、提高音乐素质课程等,能够给不同音乐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平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高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做到对各阶段的音乐教材都了如指掌,并且洞悉新课标中对基础音乐教育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投入到高职院校音乐课程的改革工作中,为建立健全符合高素质教育要求的小、中、大学关联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而不断努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对艺术的追求,激发对音乐的兴趣,从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切入点,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开展各类校园艺术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推动广大学生全面学习成才,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学习生活。如:指导学生艺术社团的活动,开展班级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民族舞大赛、现代舞大赛等等,不仅要明确开展意识,认识其积极作用,而且要在实践时能够全面配合,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提供实践支持。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提升学生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成长更是不可估量。

(四)借助社会文化延伸课堂教学

面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冲击,高职院校应明白“回避不如面对,堵塞不如疏导”的道理,借助社会文化环境延伸课堂音乐教学,有效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不能以原来强硬的态度组织学生对校外文化中某方面产生的兴趣,而是把握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造成较大影响这一特点,教授学生去比较、解读和分辨不同的音乐种类,适当引导学生由原来的单纯娱乐转向积极健康的音乐审美,将社会当做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利用社会文化环境来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音乐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鉴赏能力,从而全面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升。

(五)提高高职音乐教育师资力量

高水平的音乐素质教育当然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音乐教师队伍,为满足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需求,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合理扩大音乐教师队伍,在名校或社会中引进音乐人才,或者在校外聘请音乐行业的专业人士,充实扩大音乐教师队伍,为高职学生提供充足的艺术导师。然后提高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德育工作也是高校中全体教师的职责。音乐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政治觉悟,用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和影响学生,并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贯穿到日常音乐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

深厚的音乐专业知识当然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这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教师才能够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有效指导,从而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将学习音乐艺术的重要性明确传达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将音乐艺术和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结合。教师还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运用,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并且经常给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音乐知识的平台,积极开展音乐艺术教研会议,能够有效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音乐素质教育应当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应贯穿德、智、意以及身心健康方面的素质教育,从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基础教育入手,能够提高新一轮学生的音乐素质,建立健全音乐教育体系,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将课堂延伸到社会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对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鹭.关于高职高专音乐院校视唱练耳课分类、分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陈央.认知学习理论视角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及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3]汪靓.高职非音乐专业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及其改革策略[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舒砚耕.湖北省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李美慧.山东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