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全球经济走势集锦9篇

时间:2023-06-30 16:07:42

全球经济走势

全球经济走势范文1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国际社会普遍高度关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走势。一些学者以经济全球化损害多数国家和民众利益为由,断言经济全球化将会出现逆转。而主流观点认为,只要妥善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发展将是可持续的。

历程和前景:发展动力大于阻力

从历史上看,近2000年来世界出现过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一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在2000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通过建立交通网络、形成共同的语言、法律和货币等,促进了从英国到中东贸易的发展;第二波全球化浪潮出现在500年前,哥伦布等航海家开拓海上通道,推进了欧洲、美洲及东亚地区的贸易。这些贸易后来为英国、荷兰的贸易公司所控制。在此期间,因一些欧洲国家内部出现反对声音,国际贸易扩张势头受挫,经济全球化一度陷入低潮;第三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生在1870年至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增长,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轮船、火车、电话、电报被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运输、通讯成本。比较优势理论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政府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共赢的理念,开放政策对国际贸易、资本和劳动力流动产生重要作用。科技发达和资本充足的欧洲特别是英国成为国际贸易和货币体系的中心,而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土地的国家则成为其。制成品、金融资本及熟练劳动力等从“中心”流向“”,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从“”流向“中心”。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发生,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并出现倒退;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

与前三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相比,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发展具有新的特点。第一,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世界商品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超过20%,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GDP的比例为21%,而1913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和5%。随着中国、印度、前苏联国家及东欧国家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第二,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劳动分工和资本流动已突破“中心”与“”的格局。过去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换回大宗初级产品,现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有能力生产并出口包括高技术在内的制成品。更重要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重大变化,十九世纪世界最大经济体英国拥有经常项目盈余并对外输出资本,而当今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拥有巨大经常项目赤字,并从新兴经济体输入资本;第三,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目前全球资本流动总量扩大,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过去国际证券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购买政府债券等少数领域;而现在的投资者拥有涉及众多部门的债券、股票及其他衍生金融产品;第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生产过程布局达到了新的水平。高新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不仅使发达国家企业将制造业生产过程转移海外,也将服务业部分业务流程外包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经营成本。服务外包使可交换的服务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浪潮不会出现逆转,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政府实行开放政策、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等三大因素。科技进步的直接结果是运输与通讯成本大幅降低。航运、水运技术的改进以及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进一步降低运输和通讯成本,而且改进了全球供应链条的管理,加快了货物、资本、技术及人员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开放政策的直接结果是全球经济自由化程度日益提高。二战结束初期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后来制定的一系列经贸规则为全球化发展奠定了机制基础。近几十年来,贸易自由化持续发展,多边贸易谈判多次达成协议取得进展,较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支持全球化发展的政策。目前世贸组织成员已近15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从1980年代30%降至目前10%;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直接结果是人口众多的东亚和南亚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二战后的历史证明,向世界经济输送廉价、勤奋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是通往繁荣的道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已走过这一道路,如今中国及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也沿着这一路径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中、印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成功转型,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参考的发展范例。

经济全球化发展正遭遇不少阻力,主要体现在三对矛盾:一是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本地化的矛盾。生产要素在全球迅速流动,但自由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制于国内政治力量特别是选民的意向。全球化发展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而政府决策需要国内政治支持,缺乏民众支持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目前美欧一些国家受国内政治气候影响,贸易政策正处于十字路口上。西方国家社会和政界对经济开放的反对声增大,其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俄罗斯及一些拉美国家实施经济国有化举措;二是全球自由贸易机制与双边、次区域优惠贸易安排的矛盾。美、欧在农业补贴方面的分歧导致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而美国却热衷于双边及次区域自贸协定谈判;三是从理论上讲,经济全球化将使所有国家和群体都得到好处,但眼下的现实是不少国家及群体并没有受惠,他们的态度对全球化发展不利。总的看,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从战争、大萧条、疾病恐慌、自然灾害、金融危机、股市泡沫破灭、恐怖袭击及能源危机等重重磨难中挺了过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仍不会重蹈倒退的覆辙。

影响和问题:利益不均

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正对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减少贫困人口。据世行统计,1980年以来,全球人均收入增长近1倍;1990年以来,世界有4.5亿人摆脱绝对贫困状态;发达国家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丰厚利润,出口扩大,生产率提高,消费物价降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以美国为例,近几十年来,按2003年价格计算,经济全球化使美国每年GDP增加约1万亿美元,人均收入增加2800至5000美元。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大,美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比例从1970年的12%提高到2005年的24%;近十多年来,出口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年均为25%,支持美国内1200万个就业机会。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每年为美国创造600万个就业机会。近几年,美国还从其他国家输入数千亿美元资金,以弥补其“双赤字”。除老牌跨国公司外,许多西方中小企业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大发展的机会。芬兰诺基亚公司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从一个乡村小型公司发展成全球首屈一指的移动电话制造商;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得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资源等,从而加快了经济增长步伐并提高了民众生活水平。据世行统计,发展中国家GDP年均增长率从1980年-2000年的3.4%提高到2005年的6.6%,其中东亚和南亚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分别从8.5%、5.4%提高到9%、8.1%。不少国家还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提升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重要技术产品出口国,其跨国公司也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投资设厂。如韩国1960年代仍是个穷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使其经济快速增长,目前韩已进入工业发达国家行列。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都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突出问题。发达国家部分企业及工人受到外国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竞争的冲击。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陷于困境,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压力增大。近几年,美国制造业失业人数增加几百万,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这一定程度上与美国企业向海外转移产业和大量进口外国产品相关。由于服务业和IT业务外包,发达国家白领工作岗位及工资水平受到影响。据预测,发达国家外包的服务工作岗位将从2003年的150万个增至2008年的410万个,其中美国外包的服务工作岗位将从56.5万个增至120万个;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能力较弱和自然资源缺乏的中等收入国家(如一些拉美国家和东欧国家)受到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不少国家债务负担加重,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即使较成功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东亚和南亚国家,其国内两极分化也在加剧;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更不利境地。发达国家政府可通过较完备的社保及失业救济等机制来缓解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建立此类社保体系,缺乏规避和减轻风险的能力。更严重的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舞台的发言权很小,无力改变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不利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内部原有贫富差距拉大,不少中产阶层沦为新的贫困阶层。跨国公司、大金融企业的业主、高管等是经济全球化的赢家,但部分中产阶级,如美国中西部传统产业密集区的企业主和工人却没有或很少分享到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在发展中国家,能够适时融入经济全球经济体系的亚洲中低收入国家已从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中获益,低工资、科技传播及进入全球市场等因素使其经济快速增长。而拉美、东欧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分得的“馅饼”不断缩小。非洲不少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发展受制于国际市场,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经济全球化使许多发展中国家贫困现象加剧,世界贫富鸿沟继续扩大。非洲绝对贫困人口比率从1981年的41.6%提高到新世纪初的47%。

原因和症结:

不是来自经济全球化本身,经济全球化面临着诸多问题,症结在于现行国际经济体系和国际经济管理方式存在问题:

支配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不公平,其总体设计向发达国家倾斜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自,危害其民主进程。

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全球化不同步,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需要加大协调力度,但世界却仍缺少能够进行高效、民主协调的机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冲击,发达国家缺乏有效调整机制,而发展中国家缺乏有效缓冲机制。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特别是美国自由市场模式趋于失灵,给拉美地区等发展中国家带来难以消除的负面效应。

经济全球化使西方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向全球扩展,物质价值高于其他价值,忽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出路和对策:标本兼治

从全球范围、长远角度进行谋划,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必须制定综合性方案。

改革全球治理体制。从全球层面上看,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存在单边主义倾向、国际经济机构“民主赤字”、发展中国家没有得到应有代表性等问题。要让经济全球化的益处得到更广泛和公平的分享,须从政治层面进行改革。改革经济全球化的管理方式,加强国际机构自身的治理,增加发展中国家参与决策的能力,加强国际法规的实施。通过签订全球社会发展协议等,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

发达国家建立和完善应对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相关政策和机制。为更好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应通过加强国内教育、培训等方法提高国内工人素质和竞争能力,而不是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手段阻挡外国竞争。应更多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国内输家,对其提供必要的帮助,如资助工人再培训,为非熟练劳动力提供工资补贴和教育经费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不仅影响数以千百万计工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还将有助于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

发展中国家应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目前,发展中国家采用的发展理念主要有两种,一是突出自由市场主导作用的“华盛顿共识”,二是强调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综合发展理念”。西方国家在拉美等地区推行“华盛顿共识”,但效果不佳,原因是它过于弱化政府的作用,极端倡导私有化,强调贸易和资本市场自由化,过分强调GDP增长,忽视经济和社会公平性。东亚国家采取“综合发展理念”取得较好的效果。“综合发展理念”主张市场、政府、个人和社区协调发展,值得借鉴: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教育和就业政策需要考虑如何帮助人们改善生活;同时要加强社区建设。

在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加强公平贸易。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地位不平等,贸易自由化会产生不公平的结果。许多国际贸易协议充满了不平等的内容,没有促进穷国经济增长。世贸组织应创立反映公平、社会公正和效率原则的法律框架。实施公平的国际贸易政策,有助于保证多数国家从贸易中得到好处,确保更公平地分享贸易带来的利益和成本。建立和完善社保体系,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措施保证社会最低层工资得到增长。只有在这些改革措施到位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由贸易才会真正使全球多数人受益。

改革国际储备体系。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很不健全,特别是资本从穷国流向富国,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并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其回报率很低,无法用来支付国内有巨大资金需求的项目。在交易过程中美国银行收取交易费,又使发展中国家蒙受损失。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储备体系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不稳定因素之一。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改革现行国际储备体系,使其对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融资,充分体现国际社会对全球公正性的承诺,并支持全球减贫事业。

促进资源的合理和有效使用。丰富的资源本应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但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却成了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西方国家过于依赖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其追求短期利益的政策考虑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从资源富集的发展中国家自身找原因,一是经济上过于依赖自然资源;二是资源丰富的国家其资源容易被少数利益集团控制;三是资源行业的繁荣容易造成其他行业的萧条。为促进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合理使用,国际社会应制定共同行动计划,包括积极参与采掘业透明度倡议,健全产品认证制度,保护合法生产的资源物品,切断非法生产的资源物品的销售市场,增加资金援助,开采自然资源应限制环境污染。

改革现行知识产权体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行知识产权体制带来了不少问题。一是带来垄断和不公平。知识产权建立在知识这一全球“公共产品”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从中无成本受益。而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垄断集团追求最大利润,将多数人排除在外。二是压制了创新和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意味着应自由获取知识,但现行知识产权体制旨在限制对知识的使用,增加使用知识的成本。由于知识产权和专利压制知识的传播和使用,延缓了在创新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研发活动。因此,应建立公平的知识产权体制,全面考虑对经济竞争力和创新水平的影响,实现垄断成本和创新收益间的平衡,激励创新和促进社会更加公平。还应设计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知识产权体制。

促使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积极作用。为减少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促进当地经济健康发展,应加强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感,改进公司治理,通过规范竞争行为等限制其权力,通过法制和监管减少腐败。

全球经济走势范文2

专家学者们对2003年世界经济的总体判断是:上半年延续了2002年的缓慢增长,下半年增长步伐有所加快,全球维持温和复苏态势,但地区间出现明显不均衡。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欧洲经济步履维艰,预计2003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仅有07%;日本经济曙光微现,预计2003和2004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和14%;发展中国家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东亚虽受非典疫情影响,但预计仍是全球经济的亮点,增幅仍为全球之首;拉美正逐渐摆脱2001年开始的经济衰退而缓慢回升,2003年经济增长预计为18%;东欧和俄罗斯经济也稳步增长。

对于2003年世界经济运行的特点,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毕吉耀总结说,这首先表现为世界经济增长对美国的依赖性有增无减。其次,全球贸易、投资活动还处在低潮。再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还在进行中。第四,传统财政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在减弱,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对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紧迫性增强。

对于2004年世界经济走势,多数专家倾向于可能进入相对低速增长阶段。他们认为,由于自主性增长因素依然薄弱,美欧日经济复苏不平衡,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基本完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形成前,这种低速增长状况有可能延续一段时间。

动荡仍是金融市场主旋律

受地缘政治局势不稳等因素影响,动荡仍是2003年国际金融市场的主旋律,这是专家们较为一致的看法。

从外汇市场看,美元在震荡中持续走软,欧元趋强,日元强劲上升。随着伊拉克战争的很快结束,全球主要股市持续劲升。国际债券市场大起大落。国际黄金市场波动剧烈,11月底突破每盎司400美元重要关口。享有60年无丑闻美誉的美国基金业,2003年面临前所未有的大震荡。越来越多涉嫌非法交易的基金公司和大银行被揭露出来,美国证交所也因监管不力而受到指责。至2003年6月,全球主要经济体利率均已触底。英国央行11月6日宣布调高利率25个基点至375%,为全球四大央行中3年多来首度加息的央行。

全球经济走势范文3

而根据世界银行1月22日最新的《大宗商品前景》报告,能源、金属矿产和农业原材料三项大宗商品价格指标在2011年初至2014年底经历几乎相同的下滑,所有产品一致下跌的局面在史上并不多见。

展望2015年,鉴于全球需求疲软、供应充足、美元升值态势仍将持续,笔者判断,今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仍将保持熊市,寒冬才刚开始。 需求疲软拖累

表现最明显的是需求疲软,供给充足的经济基本面将决定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疲态。从历史角度来看,供需变化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十分显著。20世纪70年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多与供给驱动有关,如持续不断的石油价格冲击。

进入90年代,伴随着新兴经济体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宗商品需求增长迅速并引发价格大幅上涨的出现。

然而,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影响,全球经济,特别是一度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下降,CRB现货指数在2008年7月2日至11月25日短短四个半月时间下降了34%,直至美国第一轮量化放松出台,形势才有所逆转。 考虑到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存在联动效应,即原油价格的不断下跌能够一定程度上带动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价格回落。

从需求端分析着手,今年全球经济走势十分不乐观,将对大宗商品需求造成负面影响。不难发现,相比于危机之前(2006年-2007年)全球经济5.5%以上的增速水平,当前经济虽然已经有所好转,但比危机前增长仍下降约2个百分点左右,呈弱增长的格局。

实际上,IMF在1月20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再次将2015年-2016年全球增长预期较去年10月时双双下调0.3个百分点,分别至3.5%及3.7%,原因在于其对中国、俄罗斯、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前景的重新评估,以及一些其他主要产油国的经济活动将因油价大跌而减弱。

与IMF等国际机构类似,笔者对今年全球经济的判断同样保持谨慎。其中,发达国家方面,美国经济复苏确实是一个重大利好因素。可以看到,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与就业市场的恢复,美国劳动力市场与消费之间似乎已进入了一个相对良性的循环。

但是,与稳健的美国经济复苏态势相比,欧洲与日本面临更大挑战,其中,欧洲问题更为严峻,面临的不仅是经济问题,其内部政治因素更存在较大风险,一旦陷入长期通缩,恐将比日本更难走出困境。

新兴市场国家的增速放缓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影响将体现的更为直接,不难看到,当前新兴市场整体增速已比危机前8%以上的增速明显放缓,预计今年增速回落至原增速的一半将是大概率事件。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国家的走势也将进一步分化,中国步入新常态阶段,面临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诸多挑战,增速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相比之下,仍然是全球经济的领头羊。 大宗商品或延续跌势

而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进口国印度表现抢眼,去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为5.3%。相反,危机之后一度表现卓越的俄罗斯与巴西经济如今着实令人担忧,能源出口拖累经济增长,两国均已经陷入衰退。

而从供给端分析来看,当前也未看到有可能出现供给收缩的灰天鹅事件。特别是原油作为大宗商品之王,美国加大页岩油的开发,且欧佩克宣布不减产,均将使得今年石油供给保持充裕。

一方面,美国页岩气和页岩油的快速发展导致美国天然气和原油产量快速增长,美国能源署(EIA)数据显示,当前美国原油日产量已增至900余万桶,创1983年1月以来新高,预计今年将增加1000万桶,这也导致了美国对原油和天然气进口的持续下降。另一方面,主要石油输出国沙特宣布不减产也将保持石油供给相对充足。 标题

当然,除了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以外,美元走势与大宗商品价格的联系同样紧密。由于美元是大部分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定价和结算货币,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美元币值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国际大宗商品标价变动。

不难发现,自美国量化放松以来,美元呈现了长期的弱势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根据最新数据分析,本轮美元走强与大宗商品走弱也高度相关。回归分析显示,2014年6月美元上涨至今,美元指数与WTI原油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98,而美元指数与CRB综合指数相关系数高达-0.99,意味着本轮美元上涨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几乎是实时的。

从这一角度来看,未来美元走势可以作为预判大宗商品走势的重要参考。在笔者看来,鉴于当前美国经济复苏态势明显,且美国退出QE以后,全球避险资金加速回流美国,导致美元呈现走强态势,预计今年美元将呈现持续走强趋势,而在此基础上,大宗商品价格有望继续下跌。

实际上,从近一个阶段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看,这一趋势已然发生。

总之,考虑到全球需求疲软,非常规的原油产量增长、OPEC拒绝减产、美元走强等原因,今年石油价格仍将保持下降态势,而上述供需基本面与美元态势的分析对于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都有类似影响。

另外,考虑到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存在联动效应,即原油价格的不断下跌能够一定程度上带动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产品价格回落,且石油等化石能源价格相对低位运行会降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物能源的需求,继而压低农产品价格,并对金属等商品价格走势产生负面冲击,因此,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仍将延续去年同步下滑的趋势,再创新低。

更进一步,笔者认为,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对于中国的影响可能是双向的,但整体利大于弊。以原油为例,由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全球油价下跌或将直接减少商品的购进成本与降低运输成本,并对非食品价格的下滑、企业利润和居民消费都会带来一定好处。

与此同时,原油价格走低也为扩充这一商品的战略性物资储备提供了绝好时机。

全球经济走势范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发展策略;关注点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态,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根据国际货币组织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信息广泛迅速的传播,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动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革命,这为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二是生产关系和制度,资本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是要受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制约的。因此,分析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研究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离不开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拓展;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从生产力角度看,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从本国移动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使资本主义的资本、技术和管理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本质上表现为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解体的必经阶段和决定性过程,经济全球化以其创造丰富的优秀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从总体上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不能也不应有任何的动摇。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决不能采取消极退缩的做法,而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这里,我们的策略关注点也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

(二)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人口众多曾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第一劣势正转化为自身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带来劳动力低工资成本的长期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使中国长期维护巨大的潜在的市场需求。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要长期维持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下和市场潜力巨大的潜在比较优势,除了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外,还要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教育体系调整和体制改革。

(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也给我国获得了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更大经济空间。

(四)培育跨国公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要尽快培育和造就一批拥有雄厚实力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强势发展的中流砥柱。

(五)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锋,肖维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11.

[2]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全球经济走势范文5

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新机遇,加快构建主动有为、层次多样、内外联动、布局合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着力提高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地位。”赵书记的讲话,为我省商务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今后五年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准确把握主动有为、层次多样、内外联动、布局合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切实把思想认识、工作行动统一到省党代会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稳增长、促转型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两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深刻认识“主动”,善用战略眼光、全球视野思考和谋划全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做到抢占先机,领先一步。首先,综观当前国内外形势,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时期,欧债危机的影响持续发展,美、日经济增长前景不明;西方发达经济体提出的制造业重振计划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交叉重叠,贸易摩擦正从过去传统制造业转向新兴产业;长期以来支撑我省出口快速增长的劳动力成本、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难以为继。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制造为主、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的我省外贸出口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外贸发展模式面临着从接单代工向自主生产、自主营销跨越的挑战,外贸竞争优势面临着从低成本、低价格向以技术、质量、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的高附加值、高品质跨越的挑战,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浙江产业和企业、资源和市场在全球布局已经势在必行。其次,遵循开放发展规律,需要有加快战略转型的责任感。投资是贸易的延续,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符合国际发展经验和产业国际化发展规律。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均GDP4000美元、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各国政府都把对外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强力推动,来突破国内市场饱和、资源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矛盾,培育了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无论是经济实力、外汇储备、产业水平还是国家战略导向、政策环境都已经具备“走出去”的条件,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主动“走出去”的战略要求,就是要求我们认清形势,抢先发展,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来突破影响浙江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容量瓶颈、集聚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培育浙江本土跨国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最后立足我省“走出去”工作现状,需要有探索创新的使命感。尽管这些年我省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较快,但总体上看,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全国占比偏低,投资领域仍处于行业的中、低端,投资主体国际化经验不足、管理人才缺乏,浙江企业“走出去”发展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实践性、挑战性很强的新命题,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共同探索推进、创新发展。

要深刻领会“有为”,善于抢抓机遇、防控风险,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做到思路清、方向明。首先,要顺势而为,抢抓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认清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就是全球市场供应格局加快调整、国际产业分工加快转移以及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给我们带来了市场准入条件的改善,投资收购机会增多、成本降低,为我们一般贸易出口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加工制造业进入产业分工高端环节,提供了有利时机,成为我们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其次,要找准工作切入点,理清发展思路和方向。要坚持立足浙江、发展浙江,统筹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过剩、低端产能向周边成本更低的国家地区转移,促进结构调整;把传统优势产业的加工组装、销售网络延伸到目标市场,改变我省以低端代工为特征的加工生产体系,发展自主生产,改变我们传统外贸的OEM模式,建立自主的营销体系;开展国际研发合作和农林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抢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制高点,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供应地;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打造一批浙江优势产业在海外集聚发展的基地;支持企业实施海外并购走出去,快速获取知名品牌、市场渠道、先进专利技术和人才等核心生产要素,培育跨国公司。第三,要注重风险防控,确保“走出去”有序健康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进入动荡期,海外经营发展不仅面临市场风险,还面临政局动荡、自然灾害、文化冲突等多元风险,对海外各类风险的预警、管控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等方面,向企业和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积累经验、创新政策和完善机制。

要深化落实“主动有为”,善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好“走出去”各项工作,做到见行动、出成效。因应当前国内外经济局势,深化落实“主动有为”,要求我们从被动承接产业转移到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从被动应对贸易摩擦到主动实施贸易救济,从省内有限资源市场环境下的发展到主动整合全球资源市场,为我所用,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新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省政府关于统筹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领导。充分发挥全省“走出去”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机制,认真落实对外投资合作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机制,按照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确保安全的要求,围绕“十二五”期间全省产业调整和发展规划,明确全省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产业导向,着力培育我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二是改善“走出去”各项公共服务工作。按照“走出去”布局和产业导向,在重点国家和地区设立联络处,签署投资贸易合作互惠机制,举办“走出去”推广活动;整合相关公共信息、金融支持、风险预警和涉外财会、法律等专业服务,搭建“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合作企业、项目核准手续,赋予企业更大的自,更加便利的外汇核销、退税手续、人员进出、货物通关。三是加大“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针对我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财政、金融、保险等各项扶持政策,对在境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构建全球营销网络、开拓战略资源渠道、承揽国际工程项目、实施跨国兼并收购等的重点企业和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和保障,发挥好政策激励和引导作用。四是注重风险预警和应急援助。充分发挥浙商海外分布广泛、人脉关系众多的优势,建立健全境外投资合作风险预警网络,加强预警提示和风险防范工作。巩固落实境外经贸纠纷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机制,加强领事保护。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全省产业和企业在全球的布局更加合理有序,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日益增强,各类风险防范和权益保障工作逐步到位,使“走出去”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增强。努力培育100家以上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着力打造10个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在境外集聚发展的平台,10个境外浙江企业在省内回归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制造和总部经济的示范平台。为加快构建主动有为、层次多样、内外联动、布局合理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浙江省商务厅)

全球经济走势范文6

会议上,来自政府机构、旅游院校及旅游企业的近20位嘉宾分三场分别就“金融危机下,旅游业怎样实现区域联合”、“金融危机下,旅游业如何拉动内需进行资本运作”、“金融危机下,旅游业如何做好营销”等论题展开讨论。

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发展离不开“联动、合作、共赢”的理念,这也是本届论坛中与会者所关注的重点。现将论坛上的精彩发言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近期,国内主流旅游研究机构和研究专家在预测我国旅游经济走势时认为,“2001年大起,2008年大落,2009年大-调,2010年大进”,“2009年将是旅游需求的恢复与振兴之年”。

本人认为面对我国旅游经济未来之走势,应该持审慎乐观之态度,谋长期应对之策略。当前市场呈现的诸多数据表明,中国旅游市场今后走势大致是今年继续下滑,未来两三年调整、转型,未来三、五年方有可能步入上升期。

世界旅游市场走势:继续5滑。未见谷底。更难测复苏

今后几年世界旅游经济走势取决于两个因素,人祸(全球经济危机)与天灾(全球甲流)。

从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与1998年金融危机比较中,可以看出1998年的金融危机一是局部性,仅在亚洲,主要是东南亚;二是短暂性,1997~1999年。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世界旅游业迅速回暖,2000年世界入境游客增长率达7.4%。2008年由美国肇祸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一是全球性,二是实体性(由虚拟的金融危机转为产业实体经济危机),三是持续性,2008年爆发,至今未见谷底。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是主导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的结构性危机,其调整、转型、升级,不是几个大国首脑开几次会能解决的,它需要较长时期才能化解。

从2008年甲型H1N1流感与2003年SARS比较中,可以看出,2D03年的SARS一是短暂性,发生于该年初,止于该年7月,来得猛、退得快;二是局部性,主要爆发地在亚洲华人为主地区。此次甲型H1N1流感,一是全球性,二是渐发性,三是持续性。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全球甲型H1N1流感病例,7月13日为9.45万例。7月24增加到13.5万人,8月6日为17.7万人,可谓与日俱增。2009年6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将流感大流行预警级别从5级升为6级,同时,它继续建议暂不要限制旅行,不要关闭边界。可以想见,一旦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限制旅行、关闭边界,对世界旅游将是灾难性的打击。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的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4月份全球国际旅游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该机构调整了今年全年预期,预计2009年全球国际旅游幅度在6%至4%之间。12004至2007年间,国际旅游业曾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增长,远高于4%的长期均值。因此,可以预见,国际旅游将进入一个较长的衰退期,尔后是一个缓慢的复苏期,然后才是振兴期。

今年我国旅游市场态势:“一降、一平、一增”

根据国家旅游局与国家统计局城市司和农村司联合开展的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季度抽样调查结果,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旅游继续保持增势,但人均旅游花费有所下降。国内旅游10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54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4979亿元,同比增长10.6%,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2个百分点。可见,旅游人次虽同比增长,但旅游收入增幅低于人次增幅,2008年人均消费511元,今年上半年人均消费477.9元,人均消费下降6.5%,表明旅游经济效益下滑。

与此同时,入境旅游6206万人次,同比下降4.4%。其中外国人1021万人次。同比下降19.3%。今年上半年,全国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82亿美元,同比下降12 3%。入境旅游人次及外汇收入同比下降幅度均比2008年高得多,2008年人均消费314.1元,今年上半年人均消费293.2元,人均消费6.7%下降,也表明旅游经济效益下滑。

上半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2255万人次,同比增长1.1%,较2008年同比增长的11.9%。减少近11个百分点。

本人预测,今年下半年国内旅游人次同比保持平稳增长,但环比增幅下降、人均消费下降,经济效益下滑,入境旅游继续、大幅下降;出境旅游同比持平,全年可能呈“一大降(入境)、~持平(出境)、一缓增(国内)”的态势。

中国旅游市场今后走势:2009年继续下滑,未来两三年调整、转型,未来三、五年方有可能步入上升期。

今后几年中国旅游经济走势取决于全球经济危机、甲流与我国经济形势。入境游主要取决于全球经济走势,但近来美国个人储蓄率有所上升,欧盟一些国家也出现类似征兆,表明发达国家对现行消费模式的调整,可能影响全球贸易规模扩大,更使入境市场萎缩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出境游主要取决于全球甲流与国内经济形势,因担心甲流而暂缓报名或取消出境游的不在少数。国内游主要取决于我国经济形势,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最近数据称,二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感受下降,当季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一季度大幅下降19.9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

当前的我国经济困难(包括旅游经济),国际金融危机是外因,而内因在于30年延续的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出口、投资、国内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的经济结构与速度型、规模型、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即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困难也会到来,只是时间不是那么早、程度不是那么重。

目前,出口这匹“马”继续疲弱。投资这匹“马”主要靠政府投入而仍缺乏民资投入。人们津津乐道的“4万亿元”的投入是“兴奋剂”,而不是“强心针”,其中虽不乏有长效投资,但更多的是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的投资、少持续发展能力的短视投资,可能隐伏着更大的结构性风险。

国内消费这匹“马”依然乏力,根本原因是30年积累下来的“国富、民穷”、“少数人暴富、多数人康饱”的国民财富结构性失衡造成的。“金字塔”型的社会阶层结构向“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转型路艰道远,新一轮的改革将会遇到既得利益的杈贵群体的顽强抵制。民众消费能力不是用政府呼吁花钱、商家忙乎打折能“刺激”起来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问题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和国民财富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决不是一两年、三五年能解决的。

全球经济走势范文7

[论文摘要]冷战的结束终结了存在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二者已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人们通过追溯世界经济的历史,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其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对于世界多极化,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个表面,往往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世界多极格局混为一谈,其实现阶段所说的世界多极化并不是指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而是指世界格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虽然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强实力四面出击、到处干预,企图建立起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世人摄于美国的超强实力和胡作非为,许多人悲观地认为当今世界就是美国霸权领导下的单极格局。事实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进行。这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可以清楚看到,科战、伊战时期世界各大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无可奈何,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寻求大国合作,回归多边主义。那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全球化与多极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某些基本力量的推动,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突破地缘政治的某些范畴,跨越国界,使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趋势和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发展进一步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的国际关系与之相统一的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新的国际分工,资本在投资国之间大规模流动,各国政府降低人为壁垒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世界贸易组织主导贸易自由化趋势,国际金融市场把各国金融活动一体化和自由化。这是全球资源从相对集中走向分散化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些要素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均衡化将更为突出。因此,国家要获取的经济权力再也不是由少数强国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权力和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权力。多极化则是对两极格局或单极格局的否定,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任何国际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其必然导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应该看到多极化趋势是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反映,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要求当代大国综合实力对比必然由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对平衡。

二、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今时代,全球化方兴未艾,多极化也在加速发展,两者之间不是不相干的过程。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主要的方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则是次要的方面。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多极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又会影响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美国想要借全球化为其单极霸权服务,结果世界各国却借全球化发展壮大进而抵制美国霸权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它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也是被它操纵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游戏规则”是由它们制定的。毫无疑问,美国要利用这些优势为自己利益服务,要谋求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加强和扩大经济霸权,推动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单极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建立的旧国际经济秩序是劫贫济富的秩序,往往把只适合某一群甚至某一个发达国家利益的做法视为普遍规律而强加于全世界。例如,现行的国际规则片面强调商品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打破国家壁垒,而对同为生产要素的技术和劳动力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则听任发达国家设置各种障碍,显然这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其结果是在相当大的范围里造成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现象”。但是物极必反,事物常常走向自己的反面。发展中国家卷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深,就越发感觉到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必要性。冷战以后的发展中国家就已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目标,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这一目标服务。东亚国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发展,脱颖而出,形成了所谓的“新兴工业经济体”。由于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不断坚持自己的利益,不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再加上欧美之间和美国内部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发言权增加了。这一趋势是有利于多极化而不利于单极化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主要大国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力量对比上进一步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2.世界各国通过区域经济联合或经济区域化方式壮大了自身实力,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各种区域性、次区域性集团化组织已达110个,其中1/ 3是90年代之后成立的。西欧区域内的贸易已占欧盟各国对外贸易的七成。北美地区、亚洲地区、中东地区及前苏联地区的区内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亦有上升之势。据估算,近年全球区域内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达一半左右。可以认为,区域经济联合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之下,许多国家和地区感到难以独力支撑,难于依靠单干应付新的挑战,因而希望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作为依托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以便更好地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上升。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地区为联盟的国家集团在区域协调合作中、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作用正日益得到发挥。如今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世界上许多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东南亚联盟所发挥的作用就很说明问题。东盟各国过去几乎全面依附美国。现在形势大变,东盟由原来一个松散的政治合作组织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三方面全面合作的强大联盟,其独立自主性显著加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各大国更加重视它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推动了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联合;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同性,也就是说,削弱了占有优势地位的国家在经济领域强制推行单极秩序的能力。近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成型,可以预见,建立在中日韩三国加快联合的基础上东亚一体化必然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3.全球化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间的经济、科技差距,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发展和平衡综合国力的对比,推进多极化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来的高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各国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落后国家的加速发展。据世贸组织相关统计,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用了58年才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一倍,美国则用了47年,德国用了43年,日本用了34年。但1966年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个新兴工业体为达成这一目标所用的时间皆大为缩短,韩国用了11年,智利用了10年,中国仅用了6年。并且这些时间间隔还在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在继续缩小。占世界人口1/3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1980-1995年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另据世行一份收集了80个国家过去40年的数据的研究报告,显示开放促进了经济增长,穷人的收入随着经济的总体发展而同步增长。在全球生产总值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已从1960年占13.4%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23%。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发展成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虽然目前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变。最近一些权威经济机构纷纷预测美国的gdp占世界经济gdp的比重已经达到顶点,下一步将盛极而衰,预计10年后,即2015年,美国经济占世界gdp的比重将由28.5 %降至24.8 %,有的预计甚至更低。目前亚、欧、美在gdp上三分天下。现在的欧盟所以还没有成为世界真正的一极,原因主要已不在经济而在政治与军事。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俄罗斯经济也恢复了增长并初步建立起了以能源和军事工业为核心的新工业体系。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主要力量的分散化和均衡化。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美国著名战略家均已预测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只能持续15至25年时间。随着美国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影响力相对下降,美、欧、日、中、俄“五大力量中心”的综合国力对比大致趋于相对均衡化,形成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力量结构、从而构成未来世界多极格局的基础。

4.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利益诉求,多极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一般而言,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国家除了本身实力强大之外,也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较大程度的受益者。即使是发展程度比较滞后的国家也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国家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而要求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印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新世纪以前两国都偏重引进外资,待到经济实力加强之后又都不约而同的强化了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在能源及原材料领域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和多极化是互相促进的。很难想象一个置身于全球化过程之外的闭关自守的国家能够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因此,多极化的主体国家往往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它们互为贸易伙伴。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了“世界工厂”,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也由1990年的第九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三位。全球化愈发展,它们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会愈加深,因而在保持地区和全球安全和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也会扩大。

[参 考 文 献]

〔1〕孙建设.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马小军.当代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社会新秩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2).

〔3〕吴嘉蓉.世界多极化是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全球经济走势范文8

回顾2月27日,即全球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二”时的情况,奥本海默基金公司经济学家布赖恩・莱维特说:“我认为我们当时太快地作出了较为消极的反应,而忽略了整个经济大环境,目前经济的基本面依然良好。”

美经济学家认为全球股市近期下跌属短期调整

美国经济学家杰伊・布里森3月2日表示,在全球经济基础仍然稳固的情况下,世界各主要股市近日纷纷下滑的局面应属于短期调整,而并非意味着长期熊市的开始。

布里森认为,全球股市这一轮调整的时间长短难以判断。世界各地股市在今后几星期内可能还会继续下滑,但从基本面看市场的长期涨势还没有收尾。

布里森表示,世界经济今年应该会实现软着陆,电子行业预料会在今年内趋软,但全球科技行业并不会走向衰退。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会从去年的4.9%放缓到今年的3.9%左右。他还认为,美国经济衰退迟早会发生,而且将会由美国国内消费紧缩引发。

他特别指出,中国经济现阶段并没有出现明显过热现象。尽管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有所上升,但是还不足以令人太过担心。受益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及居民储蓄率维持高水平两大基础因素,中国经济仍会继续强劲增长。

新华社

中国股市再破3000点大关

处于历史高位的中国A股市场3月19日低开高走,理性回应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贷款利率,显示投资机构和股民对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前景依然充满信心。

中国沪深股市周一早盘双双大幅低开,下探至3%左右跌幅后迅速企稳,并一路走高。至中午收盘上证综指更是大涨73.5点,并顺势突破3000点大关。

新华社

特里谢:世界经济能经受股市大跌考验

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3月12日在十国集团(G10)央行行长会议上表示,世界经济仍然强劲,能够经受住日前股市大跌的考验。

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股市会上下波动,如果投资者能够理性投资,将有利于股市的发展。在被问及中国经济是否健康时,她表示:“非常健康。”

全球经济已经慢慢从2月27日大跌的阴影中走出。在那场下跌风暴中,全球股市市值蒸发了3.3万亿美元。特里谢在会议上提及了对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忧虑;而与会的央行行长们认为,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过快导致通胀风险加大,长期利率水平还有可能上调。

十国集团央行行长会议每两个月举办一次,由国际清算银行(BIS)主办,共有美、日、德、英、法、意、加、瑞典、荷、比和瑞士11国参加。除了美联储副主席唐纳德・科恩和这些国家的央行行长外,本次会议还邀请中国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参加。

《中国证券报》全球股市大幅震荡的背后

在经历了一周左右的大幅震荡后,3月6日亚洲、欧洲和美国的主要股市均出现反弹,在本轮全球股市大跌中受到冲击的投资者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全球股市近来大幅下跌?管理层和投资者可从本轮全球股市调整中汲取什么教训?全球股市的未来走势如何?

目前市场分析人士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造成近来全球股市大幅下跌的主要因素有三。首先,全球许多股市此前积累的投机泡沫在一系列利空消息刺激下破裂,是本轮全球股市出现大幅回调的根本原因。其次,日元套利交易导致全球市场资金非正常流动是本轮全球股市大幅回调的重要原因。最后,投资者恐慌情绪蔓延也是导致本轮全球股市大幅回调的原因之一。

美联社经济新闻专栏作家乔・布鲁诺撰文指出:近来全球股市大幅下跌实际上从长远来说对投资者有利,因为回调不仅挤去了泡沫,而且给各国投资者上了一课――投资者不应过分乐观。各国市场监管者应当进一步加强监管,防止投机泡沫的出现,以便及时化解金融风险。

新华社

相关链接

沪深股市创下10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农历新年后短短两个交易日,沪深股市仿佛经历了“冰火两重天”,2月26日上证综指有史以来首度站稳3000点整数关口,27日沪深股市放量暴跌,在双双创下1997年以来单日最大跌幅的同时,成交总量首次突破了2000亿元。

全球经济走势范文9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多项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延续了弱增长态势。经济结构调整成为货币政策目标,中性偏紧政策将是较长时间内的总体政策基调,延续了总理之前提出的“货币政策要保持定力,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重点是通过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思路。这意味着,货币政策总体而言是中性偏紧的,其出发点是经济结构调整,针对这一中期经济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持续时期就会较长。

虽然短期的通胀水平第二季度有所反弹,但全年内通胀仍将温和,因其后续涨价压力不大,达不到3.5%的全年控制目标。由于经济仍处周期中枢下行调整期、总需求依然疲弱,在结构调整目标强化的2014年,CPI仍然可能阶段紧缩。研究表明,以该国货币标价的金融性大宗商品价格一般与该国的CPI呈正相关,因此,国内市场不存在支持包括黄金在内的大宗商品上涨的条件。

02 欧洲景气回暖,黄金避险情绪减弱

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连续第6年实现扩张,复苏动力来自于三驾马车的全面反弹。虽然当前复苏的基础依旧较为脆弱,但欧债危机趋缓态势将延续,欧洲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的相对宽松的内外环境仍将持续,推动欧洲经济继续好转的概率很大。如果德法意3国三驾马车保持当前反弹强度或者稍微加速,在库存力量的作用下,欧洲复苏加速的概率是存在的。

另一方面,支持欧元持续、快速走强的基础正在发生着变化。由于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经济复苏所带动的一轮价值修复反弹或许已经临近终结。欧洲央行尽管推出欧元区存款为负利率,再贴现利率为0,但市场的经济周期性疲软调整难以改变。欧元兑美元的突破放量下跌,或许就是黄金中长期调整新阶段来临的先兆。

03 负利率时代来临,不支持黄金牛市

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经济现象,即国际利率周期和商品市场价格周期大体同步,商品市场价格总体走势略领先于利率走势。因为低利率的环境给先知先觉的游资寻找了逐利的机会并提供了先天的优势,所以商品价格下跌的起点一般总是在联邦基金利率的相对高位,而黄金又是在大宗商品之前先行走跌的。

近60年来,美国GNP经济绝对数量占全球GNP经济总量的25%~33%,其经济走向代表了世界经济走向的风向标。由于美国利率周期代表了国际货币市场利率周期,且与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周期大体同步,目前美国及引领全球货币减息周期仅是开始,笔者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只要全球长期维持低利率和零利率,黄金和大宗商品上升转牛几无可能。因此,全球经济调整下降、叠加通货紧缩的发酵,商品市场的牛市将不会继续演绎,黄金则以弱势向下――长期拓展调整为主。

04 金融市场杠杆作用,决定了黄金市场中长期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