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进出口贸易概念集锦9篇

时间:2023-07-02 09:42:55

进出口贸易概念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1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人们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经济效益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人们认为,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耗费的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即产出与投入之比;产出越多而投入越少则经济效益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根据经济效益的这个概念,人们进一步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对外贸易活动的劳动和取得的成果之比。笔者认为,在中国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今天,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的这种界定,显然存在着局限性,主要是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混为一谈,使得人们不能正确使用这个概念来研究有关对外贸易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指导中国的对外贸易实践。因此,正确认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重新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以及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在合理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这个概念之前,必须首先搞清楚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其所需要的商品,则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经济效率就越低。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多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联系表现为: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建立在企业讲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的,这是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根本联系。如果企业是理性的,即企业以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则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为了实现利润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就会不断提高生产与经营技术水平以及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使得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相反,如果一个经济社会并不讲究经济效益,那么企业就会缺乏改进生产与经营技术的动力,也不会加强企业管理,从而不会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产出,进而也就谈不上提高经济效率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就是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过程。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会不断实现技术创新,同时在技术外溢的作用下,就会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促进市场竞争更为充分,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又会使得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从而又迫使企业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往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会在市场竞争的均衡中不断变化;市场竞争的结果会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波动变化,而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则总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之中。

总的来说,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要使得所有企业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而是要使得企业在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形成并具有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为:一方面,提高经济效率是整个经济社会的根本目标,而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这是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一个根本区别。对于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如果能够使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同时消费者能够以较低的消费支出获得最大的效用,则经济社会的生产就能够节约经济资源,减少资源耗费和浪费,从而提高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其产品的销售价格越高而成本支出越少,则其经济效益就会越好。现代微观经济学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假设为基础来研究如何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影响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存在较多的差别:(1)从市场结构来看,在市场的长期均衡中,相对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来说,完全竞争市场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率,但完全竞争厂商的利润或经济效益是最低的;随着市场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效率会下降,但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好。(2)从同一个时点的单个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来看,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生产或经营技术水平较高或管理能力较强的企业,显然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但未必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以中国彩电行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水平明显低于当前的水平,那时彩电行业的经济效率明显低于当前的经济效率,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大多数彩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于当前的经济效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较为简单,20世纪90年代虽然中国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落后,但那时市场供小于求,因此,那时彩电企业普遍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当前彩电行业的产业技术比较先进,但市场供大于求,因此,当前的彩电企业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这一点来看,产业技术进步能够提高经济效率,而市场供求关系则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重新合理界定

本文认为,应该将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作重新界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经济利润越高而总成本越低则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差。从企业、产业和国家层次来说,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又可以分外三个层次:(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与所投入的总成本之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益;(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如纺织服装或机械电子或化工等等行业)内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润总和与所投入的成本总和之比。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是影响三个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理解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本文同时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概念:对外贸易经济效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产出越多而投入越少则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高;反之,对外贸易经济效率就越低。#p#分页标题#e#

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论类似,对外贸易经济效率也具有三个层次的内涵:(1)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所投入之比,这是对外贸易的微观经济效率。例如,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可以一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降低产品的废品率,在不需要增加较多投入的情况下便可能获得较多的产出,于是,出口生产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就提高了经济效率。(2)单个行业的对外贸易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单个行业内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这是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3)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有企业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在开放经济中,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重要内容;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率是提高单个行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基础,而这两者又是提高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基础。当然,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影响不同层次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率的因素也是不同的。提高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率,就是要以较少的经济资源投入通过国际交换来获得较多的产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以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问题。从整个经济社会来看,经济社会所关注的是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又会通过市场竞争影响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外贸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如此循环往复,在完善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外贸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理性动机就会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缺乏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外贸企业就缺乏通过实现技术创新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或者通过“寻租”之类的非公平竞争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就不可能推动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和整体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最为重要的是社会经济要形成公平竞争的、完善的市场环境,并促使外贸企业具有追求较好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三、当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概念的局限性以及对该概念进行重新界定的重要意义

以上分析表明,当前有关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实际上混淆了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人们对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认识出现一定的偏差,也难以根据当前的概念来分析如何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率。笔者认为,当前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概念基本上就是本文的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的概念;然而,根据本文的概念界定,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文通过重新合理定义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能够从理论上分清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对外贸易经济效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运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够分别明确政府部门与外贸企业在当前不断深化发展的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不同目标与作用。政府部门的目标与作用并非一定要取得较高的行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宏观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公平、公正、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要通过深化改革以及实施合理的宏观调控来促使企业通过实现技术创新追求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2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 垂直专业化 比较优势 规模经济

1、产品内分工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国际经济学、管理学、区域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创造了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种新兴经济现象。

传统的国际经济学者用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来解释;管理学者用外包(outsourcing)、价值链的切片化(slicing the value chain)、模块化生产网络 (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s)来描述;区域经济学者发现在生产非当地化 (delocalization)、生产的分散化(Production fragmentation)、全球经济生产非一体化(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的同时,产品内贸易导致的“产业集群”效应明显。(曹宏成,2008,P8)

以上概念中,笔者认为“产品内分工”和“垂直专业化”两个概念最具有代表性。

1.1 产品内分工

产品内分工的概念由Arndt于1997年最早提出,认为产品内分工具有提高效率、增加产出、促进贸易发展、增进世界福利的作用,与技术进步的作用相类似。他认为优惠贸易协定消除了某些贸易壁垒,并在此基础上引起了两国的分工。这时如果仅对中间产品减免关税而维持最终产品的进口关税不变,国家福利既有可能下降也有可能上升,无法确定其变化。但如果同时减免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关税,则将增加一国福利上升的可能。也就是说,在存在关税扭曲的贸易条件下,中间产品贸易自由化不一定能增加一国的福利。

1.2 垂直专业化

Hummels,Ishii和Yi在2001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中首次系统地界定了“垂直专业化”的概念:“垂直专业化”指一个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在该国再生产加工增值后出口到另外一个国家;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国家的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品。“垂直专业化”产品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即:(1)一个商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连续生产阶段;(2)在该商品的生产中,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提供了价值增值;(3)至少一个国家在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使用进口的投入品,并且用此投入品生产的产品至少有部分被出口。

垂直专业化关注的是出口产品中所包含的进口投入品,由此,Hummels等人还对“垂直专业化”的计量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完成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重要转变。由于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阶段的数据无法直接取得,于是采用根据投入产出表数据来核算进口投入品、增值、总产出和出口的方法,避免了对中间产品的分类统计,解决了困扰垂直专业化相关研究中界定中间产品的主观性问题。

2、产品内分工的内在机制

产品内贸易是一种与以往贸易形式不同的新兴贸易形式,它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构成了挑战。西方很多学者在标准贸易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针对产品内贸易的特点,对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丰富和扩展。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主要是围绕两条主线展开研究:一条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进行的扩展;另一条主线是以新贸易理论中的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进行的扩展。

2.1比较优势

较早对产品内贸易建立理论模型的有Sanyal和Jones(1982)。其在经典李嘉图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利用商品谱来解释产品内国际分工模式的模型。他们在模型中引入了半成品商品簇的概念,用[0,l]来表示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其中x代表生产过程的某个阶段,如果在生产过程x中,国家A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国家B,那么国家A将专业于[0,x]阶段的生产,国家B专业于[x,l]阶段的生产。在这个模型中,比较优势由国家的相对单位劳动需求决定。

Jones(2000)、Findlay和Jones(2001)在假定存在要素流动和产品内贸易的前提下,扩展了李嘉图模型,利用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产品内贸易。传统的李嘉图模型是2*2*1模型,即2个国家2种商品1种要素。扩展后的模型假设一种商品由单一要素劳动力生产,另一种商品由劳动力与资本或中间产品生产,劳动力在国内产业间可以流动,资本或中间产品可以跨越国界在同一产业内流动。在没有中间品贸易的条件下,假定初始资源察赋差异使A国的投入品价格低于B国的投入品价格,但A国的劳动生产率低于B国,只要B国劳动生产率的优势小于中间产品的价格差异,产品将由A国生产。这时如果现实情况改变使中间产品贸易可以发生,则将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中间产品价格,劳动生产率的绝对优势成为决定生产模式与贸易模式的唯一基础,产品将由B国生产。

Deardorff(2001)通过单位商品的价格与劳动投入量的比率来表示比较优势。假设一个作为国际市场价格接受者的开放小国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国家贸易,在劳动生产率不变且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分为若干阶段的条件下,中间产品的市场价格将成为决定生产与贸易模式的主要条件。若中间产品价格较低,该国就会将这一阶段的生产放到国外;反之,该国将会专业于投入品的生产;如果价格适中,则会将上下阶段并在国内一起生产。

2.2 规模经济

作为新贸易理论所强调的重点,很多西方学者都利用规模经济原理对产品内贸易进行解释和分析。其基本逻辑是:有效规模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中是不同的。通过产品内分工,把对应不同有效规模的生产阶段分离出来,并安排到不同空间场合进行生产,可以达到节省平均成本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目标。

Ethier(1982)认为产品内贸易发生的基础是产品零配件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和自由贸易带来更大的市场规模。IShii与Yi(1997)认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了产品内贸易。不同的生产阶段可能存在规模经济,也可能存在要素投入比例差异,对不同阶段国别分工结构起决定作用的是后者,前者则强化了这种分工。

参考文献: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3

关键词 虚拟水贸易;水安全;粮食安全;政策化

中图分类号 F746.14;U6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5-0134-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5.022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中东北非等国家为代表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Allan教授提出了虚拟水(Virtual Water)的概念,专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1]。这个概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被人们逐渐认识其对于实现区域和全球水安全具有的重要意义。

1 研究进展

2002年第二届世界水资源论坛在荷兰海牙召开,虚拟水作为单独的议题被提上日程。同年12月在荷兰的戴尔福特(Delft)以虚拟水为主题建立了工作组,对虚拟水的概念、意义和理论依据做出了较为广泛和详尽的讨论。经济学家Hokstra和Chapagain在这次会议的报告中认为原有的虚拟水流量测算方法不能真正反映一国水资源的真实需求,提出水足迹(Water Footprint)的概念和测算方法[2]。水足迹将虚拟水概念与消费联系起来,用以衡量国家、地区、部门或个人水资源的消耗状况,为水资源需求和供给管理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拓展了虚拟水概念的应用范围。Hokestra和Chapagain等人提出水足迹的概念之后,对虚拟水流的计算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运用“树形结构”将虚拟水含量细分为农作物虚拟水含量、加工品虚拟水含量、动物虚拟水含量和工业产品虚拟水含量。并初步计算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虚拟水流量和各国的水足迹大小。Chapagain在进行国别研究的时候将虚拟水进一步细分为绿色虚拟水、蓝色虚拟水和灰色虚拟水,对虚拟水贸易与环境保持的关系进行了量化探讨,将虚拟水概念引入了生态环境领域[3]。

虚拟水和水足迹等概念的提出逐渐理清了虚拟水理论的逻辑脉络,在此之上,学者们也不断探讨虚拟水理论的深层次依据。Allan教授认为虚拟水概念最核心的理论基础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将一国较为优势的资源出口本国将获利”。

随着虚拟水理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将虚拟水政策化的讨论也逐步展开。2003年3月第三届世界水资源论坛在日本东京召开,正式讨论虚拟水贸易与地缘政治的关系,将虚拟水理念政策化提上了日程。而这一主题是各国政府普遍关注和顾忌的问题,至今仍是各国学者讨论的热点。2003年4月世界各国学者就虚拟水政策化主题召开了电子会议,专门探讨各国水安全、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2005年9月,德国发展研究所(German Development Institute,GDI)建立了虚拟水贸易工作站。2006年第四届世界水资源论坛在墨西哥召开,专题讨论阿拉伯地区的虚拟水贸易与水安全的关系。2006年8月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专题召开了水资源周讨论虚拟水理论的进展和应用。2009年3月第五届世界水资源论坛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粮食与水”、“水的综合管理与保护”等论题中再次讨论了虚拟水理论的政策化问题。最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资源公报提出力求使水足迹平衡的水中立(Water Neutrality)概念,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减少和补偿水足迹影响的概念[4]。水中立指尽可能理性地减少某项活动的水足迹并补偿剩余水足迹的负外部性。水中立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将利益相关者与水资源管理相结合的良好工具,有利于探讨减少水足迹目标和机制,从而对剩余水足迹环境和社会影响实现补偿。

此外,虚拟水概念不仅纵向不断延伸,横向发展也非常迅速。虚拟资源概念的提出将虚拟水与虚拟土地、虚拟二氧化碳、虚拟氮等概念相提并论,为全球资源量化及贸易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一些学者将水足迹概念与生态足迹、碳足迹等概念联系起来,使人们的消费对自然的影响更为清晰、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Heokastra等人)。也有一些学者将虚拟水换算成生物能量,使虚拟水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一个支点(P W GerbensLeenes等人)。这些都为虚拟水贸易理论政策化不断开拓视野,打开思路。

将虚拟水贸易理论政策化主要考虑需要实现两个政策目标:第一,通过虚拟水贸易实现国家和地区之间水资源重新配置,提高更广阔空间范围内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国家和地区的水安全。第二,在实现国家和地区水安全的同时,确保虚拟水贸易不影响该国、该地区的粮食安全。是否能够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如何实现,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争论的双方都已经做了大量的论证工作。

刘?哲等:虚拟水贸易理论及其政策化研究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5期2 虚拟水贸易理论政策化的各方争论

2.1 国外学者关于虚拟水贸易政策化的争论

从虚拟水相关理论提出伊始,关于粮食安全、水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相关问题,国外学者就一直在争论和讨论。在虚拟水和水足迹概念的框架下,国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前瞻性研究。Allan研究得出中东地区的30个国家正在通过进口小麦和其他农产品的方式进口虚拟水,来补偿日渐减少的水资源。Hakimain,Turton,Wickelns等人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虚拟水贸易量和虚拟水流路径作具体的分析测算。Hoekstra and Hung报告了全球食物以及其他产品在不同国家之间贸易中的虚拟水平衡测算结果[4]。以色列大学的Hillel Shuval指出,中东的干旱国家拥有极少的水资源, 这些水应该用于更为急需的地方;进口富含虚拟水的农产品能够兼顾粮食安全和水安全。东京 大学M D Sirajul Islam对全球虚拟水流向对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压力问题作了分析,认为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通过虚拟水贸易实现了非均衡的重新分布,全球没有水资源紧缺压力的人口减少,中等压力和高等压力的人口增加,但极度缺水的人口减少。Hoekstra和Chapagain提出全球农产品贸易量的增长快于全球农产品产量的增长,这意味着全球粮食供给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依赖性增强。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由于消费了更多的工业制品而使其水足迹更大。Maria Berrittella等人通过建立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W)将虚拟水纳入全球贸易分析框架。结论显示未实行水资源管制的国家和地区,当贸易模式转变时(贸易产品虚拟水含量不同),该地区的水资源使用量增加;而实行水资源管制的国家则倾向于出口更多的富含水产品。这使全球范围内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

国外支持虚拟水理论政策化的学者一般将虚拟水问题放置在全球贸易框架之下进行分析,做了大量的国别研究。对品种的研究也都以国家为单位,为各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研究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是:第一,虚拟水贸易的确对水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起到了很大作用。第二,虚拟水贸易对部分缺水国家,如中东北非等国的水资源紧缺现状确实起到了极大的缓解作用。第三,在贸易结构调整中考虑虚拟水因素确实能够提高水资源管理的 效率。

提出质疑的学者也并非对虚拟水贸易理论全盘否定,而是在肯定虚拟水贸易具有优化水资源配置效率前提下,针对如何平衡国家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问题上展开讨论。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因素有很多,不能将虚拟水这一因素作为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结构的唯一主导因素。一国政府出于对粮食安全和国家安全的考虑,需要制定一揽子解决方案来解决水资源问题。这就需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对一国现有水资源和虚拟水贸易的潜在供水能力以及国家的粮食安全通盘考虑。但是具体如何将以虚拟水为表现形式的水资源要素纳入到国际贸易战略的制定中各国学者只给出了研究的思路,而实证性的研究尚未完成。

Hofwegen认为虚拟水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决不是简单地让贫水国家和地区进口虚拟水,要将虚拟水战略作为政策的一部分,需要彻底了解虚拟水贸易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文化状况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应从货币(通货)、粮食安全、粮食、就业和水资源等几个方面来研究。Wichelns在研究中也指出[5],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虚拟水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增强其政策相关性和实际应用性,但虚拟水贸易理论只是在水资源方面揭示了产品的比较优势,因此,并不应该在政策的制定方面仅仅依据虚拟水贸易,应该全面地考虑到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诸多方面因素,全面确定优势项目进行生产和贸易。Wichelns指出了虚拟水贸易与比较优势理论之间的差异,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对资源与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性分析。

2.2 国内学者关于虚拟水贸易政策化的争论

国内学者对于虚拟水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国分地区分产品虚拟水含量的测算以及分地区虚拟水流量的初步估计;第二是全国性分品种虚拟水含量的测算、虚拟水流量的估计和虚拟水贸易战略研究。

中国虚拟水理论在实证研究领域最多用于分析西北干旱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管理问题。周俊菊 等人测算了2002年甘肃省13种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焦文献等人应用ImPACT等式分析了甘肃省1990-2003年虚拟水消费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王学权和卢琦计算了青海省共和盆地(共和盆地地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地,是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肆虐的一大策源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年净消费的虚拟水量,分别为878.43 m3和1 105.61 m3。黄晓荣等人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宁夏地区2002年虚拟水输出量、水足迹和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费利用状况。于茜等人测算了1990-2004年新疆地区五种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桂东伟等人认为新疆有限的水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绿洲农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肖玲等人提出了虚拟水指数的概念,并对陕西省1989-2004年的18种农产品虚拟水含量进行了时空变异分析。

此外,一些学者也运用虚拟水理论探讨了半干旱地区和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的水资源合理利 用问题。陈光和杨静应用虚拟水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对辽西主要农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进行了计算,并对未来水资源供需平衡作了预测。崔嫱等人利用各类农作物虚拟水含量标准,计算了1997-2002年浙江省各地市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和不同类型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马忠和张继良认为虚拟水战略是水资源社会化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二人计算了张掖市产业间虚拟水的净转移以及区域虚拟水的调入调出,构造产业间虚拟水转移矩阵,清晰量化各产业间虚拟水的转移去向。吴争程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福建省各行业的虚拟水流量,分析了福建省经济贸易中的水调配量,结果表明福建省以虚拟水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输出了大量水资源。严冬等利用水资源模型输出的蒸散发量,对黑河中游农作物初级产品的虚拟水含量、虚拟水贸易、虚拟水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发展代价分担等内容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王红瑞等确定了北京市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对北京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农业用水及其对GDP的贡献做了计算,并对各类农作物历年虚拟水含量及其结 构变化进行了测算。

分地区的实证研究证实了不同地区不同产品之间虚拟水含量及虚拟水流量的差距,基本上肯定了两点:第一,作物生长对水资源的需求可以通过其虚拟水含量来体现,从而虚拟水含量可以作为优化产业布局的因素之一纳入政策制定的考虑范围。第二,虚拟水流量对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确实产生影响,对水资源的重新配置能够起到作用。但是,分地区的虚拟水研究并没能阐述虚拟水国际贸易如果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冲击应如何应对,也就是说虚拟水战略的 制定如何与农产品贸易战略相结合的思路还没有被理清。

国内最早关注虚拟水战略问题的是程国栋,他指出虚拟水是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新思路,从国家角度出发,我国粮食安全应该靠自给,但是区域内部地区的粮食安全则没有必要完全自给。此外,柳文华等人分析了虚拟水的政策内涵,估算出1980-2000年小麦、玉米贸易中虚拟资源的实际输入情况。刘幸菡和吴国蔚运用虚拟水含量的计算方法对我国2000-2002年36种农产品虚拟水含量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测算了我国该三年的农产品虚拟水流[6]。王红瑞和王军红测算了中国各省市畜产品虚拟水含量历年 变化情况和各类畜产品现状分布情况。马静等人借助虚拟水的概念,测算了4类主要粮食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分析以粮食为载体的虚拟水国际、区域流量关系勾勒出了我国虚拟水贸易的基本格局。认为虚拟水战略可作为跨流域调水的补充,在保障缺水地区水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孙克将虚拟水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讨论比较优势理论在虚拟水贸易中的应用,将虚拟水研究纳入了经济学的研究框架。李少斌测算了9种农产品在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城乡虚拟水消费量。施宜和李磊将熵权理论引入虚拟水战略研究框架,分别计算并比较了西北4省和中部4省的熵权,认为应该充分发挥熵权大的省份的生产优势,而对耗水多的作物可以考虑尽量避免在缺水地区生产。

国内多数学者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不支持较大幅度的粮食进口。中国在全球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了巨大的份额,其贸易额的微小变化所引起的市场和粮食价格变动将影响世界的任何地方[7]。但近年来水资源短缺不仅会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冲击。对虚拟水贸易战略的不断深入研究揭示了以下几点:第一,中国虚拟水流量成净进口状态,这对缓解我国实体水资源供需缺口确实起到了作用。第二,中国虚拟水进口要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保证粮食在自给率下降不大的基础 上,通过调整国际贸易结构来实现虚拟水的进口更有利于将虚拟水贸易理论纳入政策框架。第三,中国国内各地区之间可以通过地区间的虚拟水贸易缓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3 虚拟水贸易理论政策化途径的探讨

(1)将虚拟水等新型资源概念与传统生产要素一起纳入到产品国际竞争力测算之中,调整国际贸易框架和国际贸易战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国家能够称可以完全实现自给。水 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农业也是经济活动,只不过由于定价的困难以至被忽略。这些经济资源和经济活动都应被纳入到市场的框架中加以分析,运用市场的力量加以推动,只不过进程要很缓慢。虚拟水资源管理更多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而非技术问题(Allan)。影响虚拟水贸易的政治因素可以划分为进口国因素、出口国影响因素和国际政治环境三大类(刘红梅等)。各国在考虑到完全依赖进口粮食后所形成的粮食供给风险的不可接受性,都认为需要一揽子的贸易协议,而不是完全依靠进口虚拟水来解决水资源稀缺问题。

对于尚属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粮食安全受到全球化、工业化进程的威胁,同时全球化大背景下的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筹码,也有可能成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深入发展的新动力。在粮食、能源、资源全球流通的情况下,一方面不能固守高自给率的低效率发展,另一方面还应该更多的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顺应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将虚拟水与其他因素一起纳入到宏观调控框架虽然有诸多技术上的困难,但其政策意义和实际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

(2)通过建立第三方协议来保障虚拟水贸易的可持续性。通过虚拟水贸易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顾忌就是国家粮食安全与政治安全。国家间的战略合作关系的微妙变化直接影响虚拟水贸易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学者们质疑依靠粮食进口解决水资源紧缺状况的根源。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看,要想实现通过贸易手段来解决水安全以及维护粮食安全,可以建立第三方协议来实现。例如,可以建立世界粮食银行来从制度上保证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可贸易性(Hillel Shuval)。

(3)将虚拟水理念纳入到农业区域布局和区域贸易战略结构中。不同地区不同作物虚拟水含量的差别给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提供了依据。同时也给区域间虚拟水贸易提供了依据。结合地区资源禀赋条件调整农业布局和农产品区域贸易结构是将虚拟水贸易理论政策化的另一途径。运用虚拟水战略,从国内粮食生产富足的省份调运粮食,实现地区间粮食供给平衡,可以更好地保证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地区的粮食生产,缓解缺水地区自身水资源的短缺压力和生态压力,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国栋)。驱动虚拟水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耕地面积,虚拟水总是从水资源短缺但耕地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流入到水资源丰富但耕地短缺的国家或地区(M Dinesh Kumar,O P Sign)。这与中国“南水北调,北粮南运”的现实相吻合。对中国南北方农业布局和贸易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增加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政治安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John A Allan. Water in the Middle East:Legal and Commercial Issues [A]. Edited with C Mallat and contributed, London: Tauris Academic Press, 1996: 360 [2]A Y Hoekstra. Virtual Water Trad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Expe rt Meeting on Virtual Water Trade[A]. In: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No. 12[C]. 2003.

[3]A K Chapagain, A Y Hoekstra. The Water Footprint of Coffee and Tea Consumption in Netherland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2):109- 118.

[4]A Y Hoekstra. Human Appropriation of Natural Capital:A Comparis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Water Footprint Analysi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12):1-12.

[5]Wichelns. The Policy Relevance of Virtual Water can be Enhanced by Co nsider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 [J].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4, 66 :49-63.

[6]刘幸菡,吴国蔚.虚拟水贸易在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实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 005,9:21-24.[Liu xinghan, Wu guowei. Virtual Water Trade Theory and A Case St udy of China's Crop Trade [J].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2005, 9: 21-24.] [7]马静,等.虚拟水贸易在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6,1(17):33-36.[Ma Jing,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virtual water trade to China's grain security [J].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2006, 1(17): 33-36.] [8]A Y Hoekstra,A K Chapagain. Water Footprints of Nations:Water Use by People as a Function if their Consumption Pattern[J].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2007,4(21):35-48.

[9]A Y Hoekstra,A K Chapagain. The Water Footprints of Morocco and Netherlands:Global Water Use as a result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7,6(12):143-151.

[10]A Y Hoekstra. Water neutral:Reducing and offsetting the Impactsof Water Footprints [A]. In: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 2008, 28.

[11]Berrittella M, et al. The Economic Impact of Restricted Water Supply: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Water Research,2007, 5(41):1799-1813.

[12]Dinesh Kumar M, Sign O P. Virtual Water in Global Food and Water Policy Ma king: Is There a Need for Rethinking? [J].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05,3 (19):759-789.

[13]Islam M S, et al. A Gridbased Assessment of Global Water Scarcity Including Virtual Water Trading[J]. Water Resour Manage, 2007, 5(21):19-33.

[14]Hillel Shuval.“Virtual Water”in the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of the Arid Middle East,2003.

[15]John A Allan. An economic mirage[A]. In:What price water,1999.

[16]John A Allan. Beyond the Watershed:Avoiding the Dangers of Hydrocentricity and Informing Water Policy[J]. KCL/SOAS Water Research Group,2006:3-77.

[17]John A Allan. Integrated Water Recourses Management is more a Politica l than a Technical Challenge [J].2007:5.

[18]P W GerbensLeenes, et al. The Water Footprint of Energy from Biomas s: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Consequences of an Increasing Share of Bioenergy in Energy Suppl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 (8):1052-1060.

[19]Paul van Hofwegen. Virtual Water: Conscious Choice [J]. Stockholm Water Front,2003, 6(2):6-12.

[20]崔嫱,等.浙江省主要农作物虚拟水含量的初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11-15.[Cui Qiang, et a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taple c rops virtual water c ont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J]. Joura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 l Sciences, 2008, 2(31): 11-15.]

[21]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26 0-266.Cheng guodong. Virtual WaterA Strategic Instrument to Achieve WaterSecurity [J].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 4:260-266.

[22]马忠,张继良.张掖市虚拟水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研究,2008,5(25):15-17.[ Ma zhong, Zhang jiliang. Analysis on Virtual Water in zhangye city Using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8, 5(25): 15-17.] [23]桂东伟,等.用虚拟水理论探讨干旱区生态用水问题[J].干旱区研究,2007,7(24) :9-11.[Gui dongwei, et al. Study on Water Consumption for the Ecology in AridLan d in Xinjiang with Virtual Water Theory [J]. Aarid Zone Research, 2007, 7(24):9-11.]

[24]柳文华,等.虚拟水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贡献分析[J].应用生态告报,2005 ,11(16):23-25.[Liu Wenhua, et al. Analysis on the role and end owncent of Virtual Water i n agricultural ecosystem [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5, 11(16):23-25.]

[25]陈光,杨静.虚拟水在解决辽西水资源安全问题中的作用研究[J].工程科学,2007 ,1:5-7.[Chen guang, Yang jing[J].Modern Science, 2007, 1: 5-7.]

[26]刘红梅,等.虚拟水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经纬,2008,2:5-9.[Liu Ho ngmei, et al. A Research on the VirtualWater Trad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J]. Economic Survey, 2008,2:5-9.]

[27]李少斌.我国虚拟水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城乡消费差异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7,2(29):34-38.[Li Shaobin. The Research on Our Country Hypothesized Wa ter Content SpatialDistribution and the Expense Differenc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J]. Jou 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07, 2(29): 34-38.]

[28]施宜,李磊.熵权理论在虚拟水中的应用[J].科技与管理,2007,2(42):12-15.[Shi Yi, Li lei. Appliance of entropy theory in virtual water [ J]. Science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07, 2(42): 12-15.]

Reviews of Virtual Water Trade Theory and Its Related Policies

LIU Zhe1 LI Bing long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4,China)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4

“制度红利”:由内及外

中信国际的研究报告指出,刚刚获批的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尽管自贸区的一些详细政策细则还未出,但自贸试验区将比此前的综合保税区和其他试验区更加开放,将推动税收创新、监管创新、行政法规创新,包括可能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区内货物自由流动、试行^民币资本项目下开放等,预计也有利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突破。

短期看,上海自贸区主要受益的区域还是集中在自贸区内部,以外高桥地区为核心扩展至洋山港临港新城与机场保税区。上海自贸区设立有助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助力区域经济增长,间接使区域零售行业及相关服务行业受益。中长期看,若复制自贸区经验,将上海自贸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则区域零售行业有望直接受益:区域内税收优势将使商品价格具备竞争优势,有助于拉动区域内商品销售;在区域商品价格优势带动下,来沪消费人数规模有望增加,这将提升区域零售行业景气度,本地零售行业有望中长期受益。更长期看,上海自贸区随后或将辐射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区域。伴随着新的试点区域得到逐步扩大,“制度红利”有望辐射至全国。与自贸区直接相关的贸易、航运、港口、物流、建筑、地产、金融等领域有望受益。

受上海自贸区以及金改等消息刺激,9月2日开始,相关个股出现大幅上涨,尤其是沉寂多时的上海本地股集体发力,并有22只相关个股涨停。陆家嘴、浦东金桥、界龙实业、申达股份、上港集团、华贸物流、龙头股份、爱建股份等众多上海本地股直奔涨停。9月3日,自贸区相关概念股继续飙升,冲击涨停个股有所分化,数量较前一日明显减少。陆家嘴、浦东金桥、东方创业、锦江投资、华贸物流、上港集团、海博股份、龙头股份、东方航空、徐家汇等个股涨停。自上海自贸区概念发酵以来,相关个股被市场疯狂炒作,整个自贸区板块涨幅高达130%,其中上港集团因市值大、涨幅高,对整个板块影响较大,涨幅靠前的个股主要集中在物流贸易、港口、园区开发、金融行业,这些也确实是最受益于上海成立自贸区的行业。

炒主题概念的个股,是对预期的疯狂追捧,无法用PE\PB估值去衡量贵贱,其中蕴藏的风险也是极大。自贸区在正式挂牌后,相关上市公司的受益程度有多大、对公司的业绩增长能有多大推动作用都无法准确衡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外高桥(600648)的保税区和物流园区升级为自贸区后,将大幅提升其土地价值、仓库价值与房屋价值,是受益最直接、最显著的公司,值得长期跟踪。

追寻三条主线

上海自贸区启动已然箭在弦上,而自贸区概念股也已然坐上了“火箭”。那么究竟哪些个股将真正受益于自贸区?记者建议循着三条主线寻找投资机遇。

第一条主线:服务贸易。

上海保税区域协会会长卞祖耀表示,未来在试验区内,将按照“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高效管住,区内自由流动”的要求,改革现行的一线进境货物“先申报、后人区”的海关监管模式,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最大限度地提升一线进出境便利程度和物流效率。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外,上海自贸区还可以探索拓展功能,对新型贸易业态先行先试。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上海某投资公司负责人介绍,现在企业家得到的信息是,与贸易相关的很多行业将取消行业准人审批,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能从事相关行业。“如果是这样,那将极大激发经济活力。贸易和服务业将率先受益。”该人士称。

长信基金策略分析师表示,自贸区涉及多个服务行业,如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届时,境内企业境外投资更为便利,投资数量及金额将进一步提高。

至于密切相关的板块,长信基金交通运输行业分析师谢恒先生认为,上海自贸区破题对离岸贸易、港口物流类上市公司无疑是大促进。自贸区将有效带动长三角发展,随着洋山港成为国际中转港,离岸金融发达后会大大提升客、货吞吐量,对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影响显而易见,如上港集团、上海物贸、浦东建设、上海机场、东方航空、亚通股份等业务和估值均得以提升。

此外,相关上海贸易公司也应得到投资者的关注。

宝钢股份董事长何文波8月26日在网上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上海自贸区是国家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举措。对于宝钢这样一个多元化、国际化钢铁公司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宝钢旗下华宝投资、财务公司,原料、钢铁销售等业务板块都可以从中获得制度红利。

第二条主线:拥有大量土地的公司。

上海本地股中有多家公司在自贸区内有大量土地,这些土地价值重估为相关公司业绩转折带来的机会也不容小觑。

浙商证券房地产分析师戴方告诉记者:“这总体来说是利好,因为它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智慧分析师谢祖平表示:“由于上海自贸区涉及新的服务业平台,在人口密集、集中分布的地区,会带动地产业价格的上涨。”

目前来看,拥有土地直接利好的上市公司有外高桥、上港集团、浦东机场、浦东金桥、界龙实业、陆家嘴等。

第三条主线:金融改革。

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后会出台怎样的优惠政策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该怎样体现开放式的安排,与主要国际货币、经贸兼容,全球性兼容“零关税”,以及自贸区未来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下的开放,境内基金将可直接向境外投资者募资,注册在自贸区内的境内基金甚至可直接募集外币。这些均意味着自贸区将实行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

8月9日,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金融十条”的指导意见,上海出台42条措施,明确上海要结合自贸区建设的要求,争取先行先试,使国家金融改革、创新的有关部署在上海最先落地。在支持自贸区建设方面方案提出,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外汇管理筒政放权,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

相关个股有浦发银行、龙头股份、上海三毛、锦江投资、上海物贸等。

等待去伪存真

投资者千万别在飙涨后再追涨,牢记:追涨杀跌是投资大忌。不过,上海自贸区的批准意义深远,对上海及全国的影响也很深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本地股中的相关个股有望持续爆发,走出一个漂亮的上升通道。因此,在飙涨后回落调整时,可以大胆介入自贸区真正受益股,长线持有。

虽然上海自贸区构成重大的主题投资机会,但必须指出,根据过往主题投资机会的经验,主题投资一般分为阶段:第一阶段是鸡犬升天阶段,第二阶段是去伪存真阶段。在第一阶段,政策比较朦胧,相关概念的行业和股票会被普遍炒作:第二阶段,随着政策细节公布和落实,具体受益的行业和公司、受益的程度会比较清晰,这个阶段,单纯概念炒作的股票会退潮,而真正受益的公司则值得中长期投资。就当前而言,招商证券认为,市场已比较充分反映了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利好,自贸区概念的股票炒作已处于全面普涨阶段的尾声,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临近,具体政策安排会更

加清晰和明朗,下一阶段应该是个去伪存真和分化的过程。

自贸区主题投资思路

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主要受益的行业包括:

1、零售行业

上海自贸区发展的早期.首先受益的应是比较灵活、法律细节简单的零售业。香港是一个完全意义的自由港,截至2012年,目前中国内地旅客数量占访港游客总数的72%.大部分是来港购买免税品.中国内地旅游总消费额为2932亿港元。假设上海的免税购物区与香港类似,香港购物天堂地位势必受到较大的冲击。因而,上海零售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区域内地产、园区开发以及建筑行业

上海自贸区规划面积仅28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港口投资与地产投资.而随着区内经济活动的增加,吸引企业入住将推动“三港三区”内物业的增值与租金上涨,将利好拥有土地的企业、园区开发企业及建筑公司。

3、港口、航运和物流行业

从国际上看.上海国际中转集装箱比重过低、上海港疏运条件不发达。随着自贸区的成立.园区内产业集聚形成物流域(DLC),海空联运将加快货物周转速度、促进货物转口与航运服务。此外,依托海关与贸易优惠政策落地,凭借国际有力地位分流欧线.中东和东南亚的国际中转箱.完善港口服务体系,发展物流,区域分拨中心、冷链仓储。国际货运中转业务有望得到快速发展,带动相关的港口、仓储、物流.运输公司

4、金融业

金融领域的开放应该是自贸区改革的核心.从全球自贸区发展情况看.新加坡、迪拜等均是区域金融中心,拥有全球结算、离岸金融和金融产品交易等完备的金融体系。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将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降低融资租赁公司的限制,并允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5

关键词:出口模式;时间节点;件数货;重量货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7202

在现阶段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出口企业挑选员工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经验,这对于想从事进出口业务的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瓶颈;同时有的出口企业即使招聘选拔了各方面较为优秀的贸易毕业生,也仍然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就是上课和工作是两回事,进而主观的认为毕业生仍然没有很好的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而对学生来说感到困惑的是成绩优秀,各方面知识掌握的都比较扎实,但为什么还是达不到企业的标准。基于这种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做新的认识和思考。

1出口业务流程中若干环节的新解读

国际贸易活动的特点决定了要想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一要从事过具体的出口业务,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而众多教师由于年龄,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大多缺乏上述的两点,所以在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主线讲授时就会陷入按章节照本宣科的节奏中。因此除了尽可能实现实际经验的积累之外,在教学思路上也需要有新的突破,而在国际贸易中出口业务流程复杂于进口,在此以出口为例进行相关的分析阐述:

1.1出口模式的新解读

很多人在理解贸易程序时往往从寻找客户或者操作订单开始到收汇结束,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流程,而一个广义的出口流程则包括了出口准备、出口磋商、出口履行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由不同的业务步骤组成,是从熟悉环境、产品、货源开始到出口退税完结而结束,根据这三个阶段,出口业务可以分为下面3种模式:

(1)Order订单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出口商一开始就有现成的出口订单,需要完成的就是根据出口履行阶段的步骤一步步将业务完成,因此订单模式中并不需要出口商花精力寻找买家,而是有序的完成履行的步骤,可以说订单模式也就是狭义的出口业务流程,它一般在外资企业中应用较为广泛,因为在企业成立时大多具有生产实体,也就基本完成了出口准备,出口磋商又大多由企业在海外的分支或者之前已有销售渠道完成,而在出口国内需要进行的环节就是完成整个出口订单的操作,所以这种流程完成出口任务的风险最小。

(2)Client客户模式。

这种模式指的是出口商需要一定程度上自己寻找买家,它在大量的民营企业和少部分国有及外资企业中应用。因为民企更多的采用经理负责制,大量的业务谈判由出口负责人甚至企业的高级领导者直接参与,因此除了订单模式,更多的民企在出口业务中更习惯于一开始给出口新人一定的订单,在完成固有订单任务的基础上赋予更高的出口指标,而多出来的出口任务则需要出口商自行寻找新买家或者开发现有客户潜能来完成,所以这种模式的出口风险适中。

(3)Opportunity机会模式。

这种模式更多用于国有出口企业,所谓机会就是寻找买家的机会,国际贸易中寻找买家与内贸不同,它受到地域、文化、时间、供应链、语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一般适用的方式主要是交易会和网络,而相比B2B平台,现场的诸多国内国外的交易会是更为直接有效的方式。但参加交易会需要高额成本,以广交会为例,一个出口商参展需要支付的摊位费/差旅费/招待费等就可能高达上万元。因此国有外贸更有能力也更愿意在出口人员的培养上做更大的先期投入,而对于外销员来说,一旦参与了国内或者国外的交易会而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获得订单,业务就会出现瓶颈,因此这种模式的风险最大。

不同的业务模式涉及的出口流程不完全相同,订单模式包含在客户模式中,客户模式又包含在机会模式中,流程的繁简程度也是由上至下的,从基本的业务操作、关系维护到业务拓展再到独立开发客户,关注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对于讲授者来说必须深入掌握不同的业务程序,这样才能贴近不同出口企业的侧重点,做到全面性和针对性。

1.2时间节点的把握

熟练掌握了不同出口模式下的业务流程,也仅是基本要求,要想尽量联系实际,必须尽可能突出流程中每个步骤的时间节点概念,由于不同商品、不同数量的订单生产周期并不相同,在此以一般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为例,以1月1日为起始说明出口流程中主要阶段的大致时间节点:

由上表可以看出一笔完整的出口业务从订单模式看需要1-3个月,从客户模式看则需要增加1-2月,从业务模式看时间最长。由于产品、数量、船期、客户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上表不是出口流程详解,而是时间节点的范围归纳。无论是讲授还是学习,必须尽可能结合具体时间节点,否则流程能记住,但不清楚每个步骤大概什么时候开始或者结束,实效性就很弱了。

2件数货和重量货的理解与操作

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分类方法在现有的教学资料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不同的商品在时间、方法、谈判、履约各个方面并不相同,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并不是问题,因为一入手实际业务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商品,一切以商品为导向。但在理论学习中,缺少现实条件因而很多概念会变得比较抽象。

例如在确认商品质量方面,进出口商可以分实物和说明的方式来确认,但书中举例有限,理解上依旧容易模糊,因为商品的种类实在太多。又比如运输中,班轮运输采用W/M方法计价,也可以按照重量计价,计算方法不同,又容易搞混淆,所以我们可以引入重量货和件数货的概念。

重量货是以商品重量为计量单位,件数货以数量计量,我们不需要按照商品特性工艺分类;例如在质量方面可以简化为重量货适合通过说明确认品质,件数货可以以实物确认。这样我们只需要明确接触的商品是称重还是数数即可。因为重量货主要是大宗的散装类商品,以样品确认品质不确定因素太大,以不同的说明方法确认则对卖方更为有利。而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则以数量计量,批量成产,可以通过样品确认更为准确。

又例如在计算运费中,班轮运输W/M方法只适用件数货,FCL/LCL都可以,而重量货则适用散货按照称重计算运费。

再者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特点也很鲜明,资源和农副产品类的重量货商品更多集中在北方地区,而以件数货为典型的制造业出口更加集中在江浙闽广等南方地区,当明确了件数货和重量货的概念后,就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商品结构有的放矢,也便于掌握和记忆。

3国际贸易实务中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考

在国际贸易学习中,国际贸易原理是贸易专业的理论部分,实务是实践部分。但是从教学角度看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众多出口企业的观点集中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学以致用、学即能用,对此我们从以下方面来解读。

(1)企业自身的问题。

对于出口企业来说,由于自身情况制约,无法或无意接受专业学生以及教师到一线参与实践实习,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还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企业每年还是在抱怨招不到合格的外销员。这种情况从教学角度来看暂时无法解决,对于企业和学生都无法有更高的要求,只能从专业教师角度出发,提高业务水平。

(2)理论与实践的理解。

除了国际贸易原理与国际贸易实务这层理论与实践的概念之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也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理论就是专业的知识点,实践就是如何从事贸易业务。

例如在出口流程的学习中,第一层是步骤,从出口准备到履行,具体的步骤掌握了就是系统的理论学习,但步骤记住了只是概念的掌握,是不够的。这也是出口企业主要强调的地方。

第二层是时间,在熟记了出口流程详细步骤的基础上加入每个步骤的时间节点,通过咨询、提问、查找资料弄清楚每个步骤、每个阶段的当事人,大致需要多长时间完成,这样就很大程度上联系了实践部分。

第三层是将实务中的各个理论部分切入到出口流程中,将实务知识点与步骤对应起来,加深理解。

了解了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区别,在理论基础上就能突出实践的内容,以江浙地区服装出口为例:出口准备阶段重点是产品,有关产品的货源、生产周期、服装的面料、辅料、图样、打样、色卡等内容就可以作为重点学习的对象;出口谈判阶段的重点在于买家,而阿里巴巴、环球资源、中国制造等专业的B2B平台对于校园和企业来说都是公开的,如何使用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学习谈判技巧就可以作为重点,通过这样的掌握就会使实践性大为增强。

4结论

出口企业相对于成绩而言更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这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是现在竞争加剧,出口环境恶化等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而充分了解不同出口模式下的业务流程以及每个具体步骤的时间节点,是每个国际贸易活动相关人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于专业教师而言,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理论基础上突出实践操作的真实性,实用性,结合网络平台,贸易论坛等途径不断加以总结,进一步缩小实践经验不足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徐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对外经贸,2013,(8).

[2]高美玲.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2,(8).

[3]潘韧.我国中小企业对欧贸易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13,(4).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6

关键词:HO模型;要素含量;HOV模型

一、“里昂惕夫之谜”

1953年9月,Leontief在美国哲学会年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报告《国内生产与对外贸易:美国资本状况的再检验》(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在报告中,他自行编制了1947年美国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平衡表,并利用美国的贸易数据,计算进口品和出口品所使用的劳动和资本比率。结果发现,每百万美元美国出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要小于进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这一结果打破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即通常被认为是资本丰裕的美国,原应以出口资本密集品为主,实际上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品,而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品。这个与传统HO理论预测完全相反的结果被称为“里昂惕夫稀缺要素悖论”(Leontief Scarce-Factor Paradox),简称“里昂惕夫之谜”。

在《The 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The N-Factor Case》的论文中,首先提出了“商品要素含量”(Factor Content of Trade)这个概念,并以此对二维的HO模型进行了重新表述。通过分析一国商品生产对要素的使用情况,得出进(出)口商品,实际是进(出)口本国的生产要素,并经数学求解可得到隐含在进(出)口商品中的净要素含量。

HOV模型沿袭了传统HO模型的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任意两个国家的生产函数相同;各国产品、要素市场完全竞争;各国之间不存在贸易壁垒且运输成本为零;商品的种类不少于要素的种类;任意商品价格在世界范围内相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各国之间的偏好是相同的和齐次的。

首先,Vanek考察一国进行商品生产对要素的投入情况,并用矩阵进行表示;其次,经矩阵运算得到一国要素禀赋量和净要素出口量等概念的数学表达式;最后,通过该国消费向量与世界消费向量的比例关系,将以上分析联系起来得到HOV定理。

如果i国k要素的禀赋量相对于世界总产出的k要素禀赋的比例,超过了i国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则i国在k要素上是丰裕的,此时,k要素贸易含量为正,表示国家i是k要素的净出口国;反之,则i国在k要素上是稀缺的,k要素贸易含量为负,表示国家i是k要素的净进口国。从消费方面理解,一国的净出口要素含量(可通过实测数据得到),应该等于其国内该要素的禀赋量减去该国占世界总消费的份额所包含的该要素含量(即HOV定理对要素净出口量的预测值)。定理的数学表达为:

FiATi=AYi-siAYw=Vi-siVw①

其中:ATi代表i国净要素贸易量;AYi=Vi代表i国要素禀赋量;AYw=Vw代表世界产出向量所包含的要素含量;si代表的是该国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比重,即si=Di/Dw。

二、“要素含量”思想

HOV模型明确了“要素含量”的思想,并用“商品要素含量”概念代替了传统HO模型中的“商品”概念,将贸易模式解释为隐含在商品贸易中要素含量的国际交换。这意味着不应该只关注中国出口的是服装还是电子元件,更应该关注的是服装和电子元件的贸易中,所包含的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附加价值的大小,以此来分析其对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可见,Vanek的研究使得模型具有更现实的经济意义,这是其对传统模型发展的重要贡献之处。

三、Leamer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一)Leamer的研究成果

Leamer在1980年发表的《The Leontief Paradox,Reconsidered》中指出,Leontief当时比较的是进口品和出口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但两种比率并不具有可比性。1947年美国同时出口资本密集品和劳动密集品,且贸易出口有盈余,所以贸易并不平衡;而HO模型假定商品、要素价格都趋于均等,市场出清,隐含各国贸易趋于平衡条件。因此,Leontief的检验方法并不满足模型的假设条件,进而其结论也并非是模型的预测。

Leamer(1980)一方面指出了Leontief的方法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他还提出了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即利用HOV模型考察两要素情况,比较国内产出的资本劳动比率和国内消费的资本劳动比率。这种来源于HOV模型的方法修正了Leontief的检验结果,并对传统理论模型提供了有利支持。

(二)Leamer的主要贡献

Leamer的研究结果使我们对理论模型的认识更进了一步,通过图1可以更直观地反映。

在图1中,横轴的长度表示世界总劳动含量Lw=L1+L2,而纵轴的长度表示世界总资本含量Kw=K1+K2。国家1的曲线从左下角原点开始,国家2曲线从右上角原点开始。在这个世界要素禀赋框图中,任何一点(Li,Ki)都代表了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程度,假设其在Vi点,国家1是劳动丰裕型的,而国家2是资本丰裕型的。

即:

根据HOV模型的假设,任何一个国家的消费Di都与世界消费Dw成比例,因此,一国消费的要素含量ADi也与世界总消费的要素含量ADw成比例关系,又由于世界消费等于世界生产(ADw=Vw),在图中即表示为框图的对角线,使得ADi一定位于框图的对角线上,Vi到ADi连线的斜率代表了要素价格的比率。如图1所示,国家1出口FL1数量的劳动要素服务,进口Fk1数量的资本要素服务,如果国家1是劳动丰裕型,则其消费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一定大于国内产出的资本劳动比率,从图1也可以看出位于对角线上的消费点高于要素禀赋点Vi。这意味着可以无需考虑贸易是否平衡,直接应用HOV模型对现实进行预测。如果国家1产出大于国内消费品,则其处于贸易出超,此时我们只需将消费点ADi沿着对角线向左下方移动即可,并不影响国内产出的资本劳动比率与消费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也并不影响使用HOV模型对现实做出预测。

四、结束语

现实中贸易大多是不平衡的,因此HO模型在对现实情况的预测上有相当的局限性,而Leamer应用HOV模型“要素含量”思想的研究方法可以忽略贸易平衡的假设,使得理论模型更加贴近现实情况。他不仅修正了Leontief对传统模型的检验结果,还使我们对模型的理解更加深入,这是其对理论模型发展的重要贡献之处。

参考文献:

1.冯宗宪.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黄建忠.国际贸易新论――现代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探源[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赵忠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Bowen,Harry P.,Leamer,Edward E. and Sveikauskas,Leo.Multicountry,Multifactor Tests of the Factor Abundance Theor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5).

5.Leamer,Edward.The Leontief Paradox,Reconsidered[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0(3).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7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训基地;教学目标;建设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7-0130-02

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以场所装备技术配置为核心能力,规模化、多样化、规范化实施全真或高仿真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训导等就业导向课程计划诸种实践教学资源有序整合的系统。

在这个解说中我们注意到实训基地是综合概念。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实践教学种种资源的有序整合体。它以场所装备技术合理配置体现能力特征;以就业导向实践课程计划为功能任务特征;以全真或高仿真专业技能训练和素质训导为目标行为特征。而规模化、多样化、规范化则强调了承载能量、科目能力及标准能控等特征。

1我校国际贸易专业与实训基地建设概述

1.1国际贸易专业开设概况

金华市技师学院创办于1979年5月,系部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以培养高(中)级技工人才为主,同时集大(中)专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指导等为一体,是浙江省培养高(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校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面向全省招生,入取分数线参照“3+2”类别,学制为5年。

1.2实训基地建设概况

从2007年开始,我校开始着手准备国际贸易实训室的建设,2008年下半年实训室开始投入使用。实训室由“电脑房+TMT”(国际贸易实训软件)构成,主要教学功能是贸易流程的一体化操作,增强学生国际商务流程能力。

随着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实训室已经不能更好的满足国贸教学的需要,因此,我校已经于2009年下半年提出了建立新的国际贸易实训基地,计划建筑面积为200平方米。

2国内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回顾

近年来,各类院校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建设在短短的数年间取得了很大发展,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室建设经历了以下几种理念的演变:

2.1单证制作理念

单证制作是国际贸易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而且也是最复杂的一个环节。

在我国单证教学中,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

一是手工操作时期,即根据国际贸易业务过程中涉及的各个业务环节及其相关的单据资料,完成手工外贸单据的制作训练。目前在外贸实践中使用手工制单的单位几乎不再存在。

二是计算机操作时期,即根据国际贸易业务过程中涉及的各个业务环节及其相关的单据资料,在计算机上进行外贸单据的制作训练。这一模式是目前采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它能够比较真实地进行外贸单据制作训练.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模拟实训内容的单一性,不能训练外贸业务的其他环节。

2.2模拟演练理念

也可以称之为网络演练型,即在单证制作理念的基础上引进相关的外贸业务模拟演练软件,由学生在实训室内部网络上按照模拟软件的各个环节进行外贸业务操作训练,相对于单证制作理念拓宽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由单证制作拓宽至主要的贸易流程,这样可以更好的实现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真实的外贸环境更接近了一步。但是同样存在实训内容不全面、与外贸实践脱节的问题。

2.3综合演练理念

它是在具备软硬件条件的院校得以实施的一种最能够体现外贸业务实践、训练环境和训练内容仿真度最佳的一种实训室模式。这种理念在模拟演练理念基础之上,进一步地将模拟拓宽到整个贸易流程,并且更注重学生的寻找客户的能力、谈判能力、英语口语运用能务,突出了对学生软能力的要求。在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中,要求实现大多数的功能,比如客户的寻找、样品的整理和推广、外贸业务的谈判及函电往来、进出口价格核算、进出口合同签订、出口货源的筹备、信用证的审核、出口订舱保险、货物通关检验、外汇核销等各个环节的模拟演练操作。

2.4工学结合理念

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即“理论-实践-理论”的教育思想。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类似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称之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美国成立,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

由于国际贸易教学和外贸业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目前工学结合理念虽然是最先进的理念,但是由于实践上的复杂性和制约性,这种理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3我校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思考

3.1选取何种的理念

理念选取工作对于国际贸易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理念属于理论范畴,理论指导教学行为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对于选取怎么样的理念,本人认为不能照抄照搬,搞一刀切,而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立足于校情、学情,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要做到这一点,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实训基地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资源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资源?

第四,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在这四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关键问题,其它三个问题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第一个问题解决如何选择理念的问题,其它三个问题回答了如何实现理念的问题。

根据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情和学情,本人认为我校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应该而且能够达到以下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国际商务流程能力,特别是单证制作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培养学生了解其它国际贸易相关的能力。

因此,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校国际贸易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应用综合演练理念,在综合演练理念中,突出单证制作环节,并且在适当的阶段引用工学结合的思想,以高姿态引导我校国际贸易专业走向品牌化、名牌化。

3.2如何实现理念

为了全面实现我校国际贸易实训建设理念,带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品牌化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2.1实训环节的完整性国际贸易业务涉及国际市场调研、外贸样品整理、样品推广、外贸业务谈判、函电往来、外贸合同订立以及外贸单证制作、租船订舱、办理银行结汇、外汇核销等多个业务环节,因此,我们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在每个外贸业务环节都进行训练,这就要求实训室的建设必须考虑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体现实训环节的完整性。

3.2.2实训内容的真实性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室建设要体现实训内容的真实性。比如在安排样品室时,就应该用真实的样品,要求学生对真实的样品进行推广,包括使用的各类器材、设备都是真实的,如数码相机、传真机等,让学生对实践中使用的设备有切实的感受,实践学习的内容真实化。

3.2.3实训环境的仿真性实训环节的仿真性是每一个实训室建设都应追求的主要目标。实训环境的仿真性要求实训室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尽可能与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吻合,包括展览会、谈判环境、样品室、办公环境等,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实际的外贸工作环境,要通过一些细节化的场景布置,营造外贸业务氛围,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体会实战的乐趣。

3.2.4实训过程的重点性要针对我校实情,结合教学目标,突出单证制作环节。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这一环节,无论是课堂上的理论教学阶段,还是在实训阶段,都要有充足的课时保证。此外,还要继续组织学生参加单证员培训与考试,最好能够在实训室配备专门的单证实训软件,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具备单证制作能力,为以后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岗位服务。

3.2.5适当的时候,引进涉外贸易公司,在校园里创办真实公司型实训基地为了弥补按进出口业务流程组建的专业技能实训室的不足,使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得更加紧密,在适当的时候,争取同外贸公司协商,由学院提供场地,将该公司整体搬迁到校园里来经营,使教学能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紧密结合,促进教学的提高,并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阎泽.实训基地概念探源与内涵逆思维――兼谈要素、意义、功能[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1).

[2] 杨东进,吴敏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

[3] 高彩云.国际贸易专业仿真型实训窒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

[4] 徐凤.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改革探讨[J].管理观察,2009,(8).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中国贸易

一、低碳经济概述

在200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里,“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并延续应用至今。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国家,英国并不具备充足的自然资源供给其经济持续发展。也正是如此,在21世纪初期,英国便充分地意识到气候的改变和资源的有限性对其经济贸易的限制。因此英国政府也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要从当时的能源供应模式走向依靠进口的发展模式。

所以在“低碳经济”提出后的10年间,我们必须要承认全球各国的贸易均不同程度上地被其影响及带动。世界环境组织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会谈提出的“CO2减排”这一措施逐渐成为影响各国贸易进行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发展的历程中,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并没有畏惧这次全球气候危机,却试图利用该危机中潜在的机遇,通过低碳经济的创新型发展模式构造自己国家的新竞争优势,同时也使得尚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国家在这条新型发展道路上远远地落后。从而最终利用愈加拉大的差距发展成为自身竞争力而占领全球的领先地位。例如,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联盟,已经充分认识到低碳的优势,而将低碳经济作为未来贸易往来竞争的主要部分;美国,一个经济科技同步发展的大国家,也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生物燃料等新型能源上,不仅降低了碳的排放量,而且还树立了良好的国际进出口贸易形象。

然而,我国尚处于加大力度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中,难免造成碳的大量排放。在面对国际贸易对碳排放的限定发生变动时,我国经济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而相关部门应对此产生重视,尽早清楚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本国国际贸易的深远影响,从而完成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二、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进入到21世纪后,我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并且能够保持位居世界前列,但当从商品出口结构的角度看时,中国还是以制造业为主,即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体,出口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和环境标准都很低。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又因为技术单一、缺乏创新而无法构成竞争优势。所以为了从出口贸易大国转变为出口贸易强国,中国要有计划地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近些年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转型期,工业农业尚处于贸易中较大比重。同时为了发展国际贸易,中国逐步成为了出口大国,但这也让人意识到该形势潜在的问题――出口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碳排放全部被计入了出口国,而与消费该产品的进口国没有关系。另外,发展国际贸易相对国内贸易对物流运输的要求更为高,长距离的运输也比较引起增长的碳排放量。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一,低碳经济将成为新型贸易壁垒。“碳关税”概念的提出让我国认识到绿色发展模式的机会与挑战。2009年全球聚焦气候变化问题之时,美法两国提出试图以征收“碳关税”的方式来应对逐渐走入人们视线的气候变化问题。因此也引起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有可能打着环保旗号推行本国贸易保护的急切担忧。无论碳关税的出发点如何,我国都应主动应对这一新贸易规则。在我国的出口份额占 GDP 比重很大的情况下,“碳关税”的提出与实施必将对“中国制造”产生深远影响,也或将根本上影响中国的国际出口贸易。同时我们也应该抓住绿色经济带来的推动力,大力度投入到对生产技术的提高,做到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优化了自己的国际形象。

第二,低碳经济将削弱我国贸易的相对竞争优势。低碳化的趋势不仅将使得发展中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低碳技术升级上,使得出口产品的单一成本增加,从而弱化了价格优势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然而还会引发发达国家借机大幅增长出口商品的价格,而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价格被迫压低的局面,最后致使发展中国家所处的贸易环境更加恶化。

第三,低碳经济的上升地位将促生出低碳相关的新型产业。随着所面对的环境和气候的压力日益增大,众多国家开始把发展低能耗、排放量的新兴产业作为业务转型的不二选择。届时,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信息业、 IT 业、服务业,都将成为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而传统的生产业,如农业,工业,也将依托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最终实现低碳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舒.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1,17:64-65.

[2]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综述[J].价格月刊,2012,05:86-89.

[3]刘丽娜,李学梅. 征收碳关税背后的玄机[J].上海包装,2010,04:58-59.

[4]尹希果,霍婷.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9:18-23.

进出口贸易概念范文9

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将在包括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规划面积为28平方公里。市场普遍解读认为,通过简化监管手续、实现“境内关外”的自贸区建设,将有利于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外贸企业竞争能力。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外,上海自贸区还可在新贸易业态上实行探索。资料显示,在自贸区总体方案涉及的98项试点工作中,多项内容与服务业扩大开放有关,其中涉及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等领域及相关行业。

中信证券研究指出,上海成为自贸区后,贸易进出口量必然大幅上升,跨境金融需求也将快速增长。上海成为自贸区对其成为离岸金融中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预计跨境业务金融机构将大量增加,外币同业存放业务发展、外汇结算量也将快速增长,金融产品的种类也将日益丰富。

概念公司需去伪存真

自上海自贸区政策方案公布以来,自贸区板块便受到市场资金的疯狂追捧,多只自贸区概念股接连上演出现涨停行情,并一度成为引领大盘上涨的热门题材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