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集锦9篇

时间:2023-06-05 16:08:50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1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国际贸易和金融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明显,并且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共同作用于开放式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详述了金融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之间的关系,进而分别国际贸易与金融的相互影响机制,从中探索关于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这些为未来我国在开放式经济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二、金融、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

金融、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首先,金融的发展可以调节社会的资金配置,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实现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其次,国际贸易则通过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调整稀缺资源,从而产生更多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对本国经济乃至福利状况产生影响。此外,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也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共同作用与一国经济的发展。Beck(2002)和Riyanto(2004)分别从企业和行业方面对外源融资与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了金融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Blackburn和Hung(1998)以及Aizenman(2003)则从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出发进行了相关研究。近年来,关于金融与国际贸易的研究仍然在不断深化。苏建平(2013)以福建省为例,研究金融发展对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得出结论:金融发展与进出口贸易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金融深化更加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而金融效率的提升对进口贸易的推动效应更明显。沈能(2006)认为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通过金融与国际贸易的正向因果关系,共同作用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相互作用的机制

1.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制

金融主要通过比较优势、投资组合、汇率和金融生态的等各种传播途径来影响国际贸易的方向、规模、结构乃至贸易程度(见图1)。

首先,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大量资金会流向国际上要素丰裕的国家,这些外源融资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其产品的生产,进而此国就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具有这种规模经济的行业在国际市场就因为物美价廉而获得了比较优势,进而随着本国出口量的增加,国际贸易顺差就产生。随着贸易伙伴国不断的增加,其贸易规模、贸易方向乃至贸易结构都会随着这种比较优势发生改变。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经济体之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日趋明显,即一国价格、利率或汇率的变动会波及其贸易伙伴乃至世界各国。这使得各国贸易部门获得的收入呈现不断波动的趋势,分散风险成为各国贸易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而金融通过对这些贸易部门所获得收入进行投资组合,使得其非系统性风险降到最低,实现贸易收入的保值乃至增值,国际贸易正常运行。所以一国金融结构的水平对国际贸易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即如果一国金融结构相对完善,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成熟,就会使得本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日趋合理,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提高。

最后,金融生态作为影响金融机构运行的外部环境,其对社会资金的配置状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对资金的配置会影响我国银行界的存贷款利率,进而影响金融深化和金融效率,而资金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金融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对于产品进出口会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此外,政府相关的金融政策,比如对利率的调整或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准备金调整等宏观货币政策来影响资金流向,站在国家的角度上对贸易结构和贸易规模实施宏观调控,使得国际贸易顺利发展。

2.国际贸易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国际贸易对金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规模、贸易自由度和贸易依存度的大小以及贸易结构的变化上。

首先,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资本会涌入国内或外逃到国外,这些资本的变动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利率的波动。利率的不稳定会影响银行、证券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稳定乃至是股市的动荡,涉及到全国人民的整体福利。这时国家会通过财政货币等宏观调控政策来调整我国金融的发展。所以贸易规模会对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稳定与否形成传导机制。

其次,近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波及全球其他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自由贸易受到限制。贸易的自由度严重影响贸易规模,而贸易量的大小主要表现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上,经常项目上的变动又会影响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以及投资结构。此外,贸易保护主义还会引起各国汇率变动,比如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主动贬值以减少我国出口企业对其出口,从而保护本国产业。这些都会对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随着贸易开放程度的增加,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也随之增加。杜凯、周勤(2010)、李猛和于津平(2013)等人也分别通过实证研究指出贸易壁垒对国外直接投资具有正向的因果关系。这些贸易摩擦刺激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而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利用“己厂效应”、“水平效应”和“前后向关联效应”等作用机制,将信贷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中,解决企业的投融资问题,提高储蓄的资金利用率和转化率;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也会对金融产生负面影响,即这种输入性通货膨胀进一步也会引起信贷约束,影响金融效率。

最后,贸易保护主义还会使得全球资源配置发生扭曲,而且这些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就会促使贸易结构发生变化并促进产业升级,这时就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剩余产业或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而对外直接投资又会对对我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水平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四、结论和政策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2

关键词:金融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中美贸易失衡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6202

1引言

近年来,中美贸易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从2001年的805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467亿美元。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美贸易失衡不断加剧。2001年中美双边贸易差额为288亿美元,而2011年增长为2023亿美元。不断扩大的贸易差额使得中美贸易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也摩擦不断。美中分别作为当前世界的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贸易失衡已构成了全球贸易失衡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中美贸易失衡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无论对于中美贸易失衡还是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贸易失衡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是倾销,Marc Labonte(2005)认为美国的逆差是由于外国倾销。其次是美元的中心地位造成了美国贸易逆差,如刘海云等(2007)。第三种解释是美国内部经济的影响,代表学者如雷达(2009)。第四种解释是经济结构差异促使两国在贸易中的分工差异,从而导致两国贸易失衡,如王文秀(2010)。然而,以上原因在解释中美之间贸易长期失衡的问题上苍白无力,因此出现了第五种解释:金融发展差异。徐建炜、姚洋(2010)认为美国金融方面的比较优势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中美乃至全球的分工模式。

金融发展差异在解释贸易失衡提供了新的角度。但前人的研究没有从内在机制上进行深层次研究。因此,本文将深层次研究中美两国金融发展差异如何通过美国对中国制造业资本输出,加剧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机制,以期能在对当前研究加以补充的同时,能对中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现实指导。

3中美贸易失衡描述性分析

2010年,美国的金融增加值为4.7万亿美元,中国为031万亿美元。中国的金融发展虽有了较大的提升,但相较于美国的金融业发展仍有较大的差距。2011年中美两国的贸易差额为2023亿美元,美国逆差为4734.40亿美元,中国顺差2017亿美元。

较高的金融水平,能提高资本流动性,动员储蓄,促使分散的资本快速积累,减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资本从生产率低的行业流向生产率高的行业。因此,在国际产业大转移的今天,金融发展较高的国家的资本会寻求高回报的投资,而FDI正是实现高回报投资的重要形式。中美两国金融发展程度对比与美国对华投资情况如图1所示。

图1中美两国金融发展程度对比与美国对华投资情况由图1可以看出,1988年至2008年中美两国金融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美国对中国投资占对世界投资比例也越来越大。从1988年到2009年,两者之间呈现出近乎一致的趋同性。说明美国发达的金融业与中美金融业日益增大的发展差距促进了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图2美国对华投资净额与中美贸易差额走势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缓解企业信贷约束,刺激出口。从图2可看出,两个指标走势趋于一致,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2008年以前,美国对华投资不断增加,中国的顺差也不断增加;2009年,美国对华投资净额减少,中美贸易差额也减少;2010年,美国对华投资增加,中美两国贸易差额再度拉大。两个指标的趋同走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美贸易差额一部分是由美对华投资加大所致,这一假设将在后文中验证。

从上述分析中,中美两国金融发展差异可见一斑。美国依靠强大的金融体系,不断扩大自身对外投资规模,加剧了美国资本项目的逆差。中国制造业上的比较优势,吸引寻求高回报的美国的FDI,促进了中国在资本项目的顺差。在贸易方面,美国对中国制造业上的投资,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对美出口增加。

4计量模型检验

4.1模型设定

通过上述描述性分析,我们初步证实了理论命题。因此我们引入计量模型对1992-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模型如下:

lnFDIt=αNFINt+CTRt+εt(1)

lnEXit=αNFINt+βNFDIit+δCTRit+εit(2)

lnFDIt表示第t年美国对华投资,NFINt表示中美两国第t年金融发展差值,ln EXit表示t年中国对美国i产业出口的,NFDIit表示中国i产业在第t年利用的美国的投资,CTRt、CTRit表示控制变量,其中CTRt所包含的变量为人均收入(lnRGDPCH)、对外开放度(lnOPENK)和财政盈余率(FSD),CTRit包括人均收入(lnRGDPCH)、对外开放度(lnOPENK)贸易条件指数(lnTTI)。数据来源于美国经济统计局、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Penn World table 7.0、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模型(1)是检验美国对中国的FDI是否受到中美之间的金融差距的影响。模型(2)是检验美国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FDI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美国的影响,验证金融发展是否通过FDI影响中美贸易。

4.2模型估计

模型(1)中所有变量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伪回归,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所有变量都为一阶单整。协整检验检结果有三个似然值大于5%水平的临界值,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可以做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FDIt=0.14NFINt+13.55lnRGDPCHt-0.2FSDt-0.48lnOPENKt

(2.06)(7.40) (-3.80) (-1.67)

R2=0.94DW=1.18

NFIN对lnFDI显著为正,说明中美两国金融发展差距促进了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证实了前文的推断。

在对模型(2)分析前,先对变量平稳性分析,结果表明,lnEXit是I(0),其他变量为I(1)。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存在协整关系,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选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如下:

lnEXit=0.06NFINt+0.11NFDIit+5.25lnRGDPCHt+0.34lnOPENKt+0.27lnTTIt

(2.57) (3.36) (4.41) (1.41) (3.54)

NFDI对lnEX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美国对中国的FDI促进了中国对美国出口,中美不断加大的贸易差距一部分源于美国对中国FDI。金融发展的差异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显著为正。

综合模型(1)和模型(2)的结果可知,美国发达的金融业促进本国FDI,而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和美中金融差距共同促进了中国对美国的制造业出口,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

5结论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美金融发展的差异通过美国对中国制造业FDI的渠道导致了中美两国的贸易失衡。

(2)从本质上说,当前的中美贸易失衡是在金融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全球金融中心与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国际分工协作和利益分配上的失衡,是全球化时代中美比较优势差异的自然反应。

参考文献

[1]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施炳展,齐俊妍.金融发展、企业国际化形式与贸易收支[J].世界经济,2011,(05).

[3]徐建炜,姚洋.国际分工新形态、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J].世界经济,2010,(01).

[4]雷达,赵勇.中美经济失衡的性质及调整: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J]世界经济.2009,(01).

[5]刘海云,吴强,杨波.解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J].国际贸易问题,2007,(03).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3

有关传统数据表明贸易理论中,贸易条件揭示了各国贸易利益的分配,但在现今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条件下,贸易条件的福利含义就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最重要的就是,在改变了资本不流动的假设后,一国贸易条件的属地属性与一国国民利益的属人属性之间会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的矛盾。我们对这种不确定性并非无计可施,可以通过投资一体化分散贸易条件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增加一国的总体收益。从分散贸易条件波动的风险考虑,人民币的逐步自由兑换可以增加我国在全球化中的收益。还有,金融开放度的提高可以放松贸易的金融约束,从而促进其贸易开放度。

【关键词】

贸易条件;金融;投资

0 引言

贸易投资是国与国之间重要的联系之一,其核心就是为本国的经济利益合作和竞争的过程。实质其实就是贸易利益分割问题。但是传统的贸易理论假定只存在商品贸易而没有考虑生产要素的流动。随着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和贸易投资一体化迅猛发展,国际间贸易分工利益总量显著增加,也是的国际间的利益分配更加趋复杂,尽管这种贸易投资一体化活动产生的国际总利益不仅高于各国在封闭条件下生产交换的个别利益之和也高于要素不流动条件下各国通过商品贸易进行国际交换式的贸易分工利益,而且每个国际都能通过参与更深层次,更紧密的国际分工获得更多利益,但是贸易分工总利益在各国之间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各国参与分配的方式也是复杂多样的。

1 贸易投资一体化中的利益来源

与传统国际贸易不同,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基础是要素分工,是国际分工从以产品为界限的产品分工向以要素为界限的要素分工发展的产物。贸易投资一体化的主体是跨国公司,在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贸易投资有关国家一般都以各自的比较优势要素参与国际迂回生产,并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贸易投资一体化中的利益就其来源看,还在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利益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基础,使得国际分工利益整体放大在分析利益的根源时,不同贸易理论针对不同的贸易现象,有不同的介绍,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的是完全竞争且不存在规模经济条件下的贸易现象,由于贸易按照国际分工各自产生具有比较封闭条件下各自产出之和为多,这样总的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

其中一些分析还指出各国产生要素是形成比较优势和直接原因。而新贸易的理论,分析的是相似的国家质检以及产业的贸易现象,认为在规模寂静或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开展贸易后,贸易国总的福利水平会提高,贸易利益的产生不仅可能得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利益更重要是由于分工后产生集中,产生规模扩大,形成过膜经济,从而能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或增加不完全产业的竞争,促进同类产品差异化,优化资源配置,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感觉并有多样化的选择,从而增加社会经济福利提高人民的经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不发达就是看人民的经济收入,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了。国家的经济也就跟着上去了。只有本国的经济进步了才能去更好的与国外进行经济贸易往来,从而引进别人的技术,别人的经济。

2 传统理论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利益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是麦克杜格尔模型。该模型认为,在产品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资本从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流向资本短缺的国家,主要是各个国家之间利率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的。可是很多地方是存在的竞争的,资本的价格不是有一个人说的算,主要是由资本的边际生产决的。很多国家资本是很富裕可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低,价格很不是很高,很多贫穷的国家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高,价格却非常的高,有时在价格的影响下,贫穷国家的资本慢慢的流入了富裕国家去了,导致了输出资本的边际生产提高,世界资源利用率提高,总产量增加,各国福利水平也随之提高,由此也可以看出,麦克杜格尔模型包含严格的提前假设,在现实中这些前提假设有很多都是不成立的,但是不能因此就否认模型的基本逻辑,应当说,该模型对一般的国际直接投资都有较强的适用性。以此为基础许多经济学家还对国际直接投资利益的产生及相关方面做了一些更具体深入的分析。某些人认为,很多的公司会去果味进行投资,去赚更多的钱主要是因为它有自己的垄断行业,能够很好的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这是也就是为什么国家资本好的反而资本边际生产力高的原因。任何产品成熟起来,都会选择去富裕国家去投资,这样可以取得很大经济的利益而且能赚更多的钱,这也就是各个国家直接要去投资之前要做的分析等等。

3 贸易投资一体化中的利益分配

对于各国来说,无论是民营企业,国企,最关心的还是本国从贸易投资一体化中所能获得的利益,也就是贸易一体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在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利益分配基础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传统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分工变成了要素分工,这一改变及即使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传统国际贸易相比在利益分配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就比如说一下几点:

3.1传统的国际贸易,是贸易国按照国际分工完全利用本国资源生产贸易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的贸易活动。现有的各种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等一般都是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因此这些理论也就有一个共同的假设前提,即要素在国家间不流动,这样国家间不流动想进步都很难的。

3.2贸易的投资突显了贸易利益必定是要属于贸易国的国别界限的。有些贸易品是需要有外国直接投资、外国要素或中间投入品的形式下变化而来的,贸易品的成本不仅仅是贸易单个国家生产要素根本,而且还是包括外国直接投资在内的多国生产要素下的产物。所以贸易国不能仅仅只在乎独享贸易利益,更要在乎贸易与各个国家的紧密关系。

3.3贸易投资一体化是有利有弊的,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价位的高低直就影响到得收入的最基本点,这是显而易见的,国内的产品出口的性价比高那GDP相应的就会增长,国内的生产量就会加大。生产量大了就代表着销售渠道也要跟着增大,不然会导致国家经济倒退,劳动者白费劳动力。

4 金融服务贸易与金融开放之间的联系

一般来说,贸易的开放是离不开金融服务的,他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很多专家都在探讨贸易的开放和金融的开放之间的利弊问题,提出了很重要的看法,权威人士指出“入市不等于开放,加入WTO就等于立即全面开放市场,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这是一大误区” 因为在金融这个领域里我国还不是“孰能手巧”一定要脚踏实地的落实每一个计划,金融服务开放度的提高对这一行业的人士来说可是一大优势他提高了资金外换和产品出口安全控制度,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贸易信贷,而且会降低国际投资的成本和风险,促进国际资本流动。Natalia T.Tamirisa的研究指出,对于银行、保险和证券投资,股票投资这些不同类型金融服务贸易来说不同行业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中国内地的保险行业就不是很乐观,这是一个高端的行业,但是他的人员流动量就很大,但是在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保险行业就要比我国做的好的多。

很高的金融经济对贸易开放有着一定的的负向影响的,这代表着金融一体化的程度不高的国家,其贸易机会的不需要用投资的方式来完成,也就是说贸易和投资是可以替代的。所以金融开对放贸易开放是具有正面关系。我们需要利用他们的关系去制定更好的方案,提高国家的经济。

5 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

简单而言,国际经济活动上在于拓展贸易开放与金融开放两者之间的关系。贸易的开放直接关系这经济增长的发挥机制,但是,很多国家的进京活动与国外的经济活动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要想他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效果,主要要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分析这有进行了分析才能了解并且利用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货物贸易开放和服务贸易开放是贸易开放的两个方面。货物贸易开放,促使各个国家有了密切的销售往来,东西不仅仅只限于本国商品。服务贸易开放能增进各国之间的关系往来,不在闭关自守。

进出口伪报,是通过非法或虚假的经常项目交易向政府汇报确实有道的方式通过低开出口发票或高开进口发票,就可以实现资本的非法流出;反过来,通过高开出口发票或低开进口发票,就可以实现资本的非法流入。这是非法商家经常采用的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尤其是在服务贸易中,很多的高端产品出;进口不上税偷谁的现象是很严重的,由于很多服务产品的价值难以准确确定或者是交易难以监管,更是为非法的资本流动提供了渠道。

6 结论

贸易融资是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金融的发展包括了数量增长,质量的提高,总量运用的交易技术,交易机制与交易模式的创新,通过对贸易的增强,使得金融的渗透度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贸易发展越高,金融的效率就越高,反之,贸易发展越低,金融的效率就越低,贸易的开放是指一个国家从事对外贸在生产,加工,制作,分工,交易,等方面的国际参与程度,贸易的开放包括了,国际分工阶段国内市场的开放,本国贸易参与国外市场的程度,贸易政策的开放和与国际经济组织规章制度的趋同,这几方面都的认真对待才能有效的发展尤其是对于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外部融资是其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可以利用外来的资金调整自己国家的经济。所以,金融开放可以通过影响进出口企业的融资能力影响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赖寒.贸易投资一体化下的贸易利益与金融开放[J].《学术界》,2006.1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4

西双版纳州与老挝、缅甸接壤,与泰国一江相连,是云南省唯一具有水、陆、空国际口岸的地区,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的热点地区,是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前沿阵地。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GMS合作的推进,西双版纳州正处于经济上升阶段,自然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与周边老缅泰的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扩宽,贸易和投资往来不断增多。西双版纳与老缅泰的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研究,对进一步深化中老缅泰四国毗邻国家经济合作、探讨四国经济合作如何实现共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提升四国经济合力,积极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提升中老缅泰毗邻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重要意义

(一)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日益加强

近几年来,世界各地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深入,中老缅泰毗邻地区贸易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在GMS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框架下关税普遍下降、非关税措施不断减少,加强贸易投资便利化工作变得更加重要。提高政策透明度、简化通关手续等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有利于增强可预见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有利于改善区域内的贸易投资环境,从而促进贸易投资的进一步增长。

(二)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

西双版纳州认真落实加快桥头堡主阵地建设的部署,“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扩大外贸进出口,提升外经合作质量,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加强口岸建设和通关便利化。当地政府、海关等部门高度注重与毗邻国家的沟通联系,促进双边经济金融合作和交流。2012年5月15日-16日,西双版纳州政府代表团与泰国清迈府共同签署缔结友好州府意向书,共同推进三国六方合作机制。

二、中老缅泰四国毗邻地区贸易与投资现状

(一)西双版纳州与老缅泰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目前,西双版纳州已基本形成了以景洪港为重点,以澜沧江—湄公河为轴线的中、老、缅、泰转口经济贸易区;以磨憨口岸为节点,以昆曼国际大通道为依托的中、老经济贸易、仓储、加工与技术合作区;以打洛口岸为中心,240通道为辅助的中、缅经济贸易和旅游区等3个经济贸易区。西双版纳州对外贸易充分利用水、陆、空口岸通道优势,全面扩大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边境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12年全州对外经济贸易总额为16.31亿美元,同比增长40.5%,其中:进出口贸易14.03亿美元,同比增长43.2%;边民互市1.64亿美元,同比增长31.7%;经济技术合作0.64亿美元,同比增长13.8%。随着西双版纳州对外开放、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和昆曼大通道的全线贯通,预计西双版纳州对外贸易发展形势将持续向好。

西双版纳州与老缅泰贸易具有以下特点:

1.贸易方式以边境贸易为主,一般贸易、转口贸易等为辅。贸易对象国以周边缅甸、老挝、泰国等毗邻国家为主,边境贸易结算货币以人民币为主,美元为辅。2012年缅甸人民币结算量为5.34亿元,同比增长3.29%;对老挝人民币结算量为6.45亿元,同比增长23.56%;对泰国人民币结算量为8.19亿元,同比增长3.14倍。

2.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主要为植物产品、家用电器、百货、电力等产品,特别是近年来出口机电产品和植物产品日益扩大。进口商品主要为植物产品、木材及制品、矿产品、橡胶及制品等,近年来以发展“蔬菜换石油”、“花卉换水果”、“冷果换热果”贸易为重点,泰国的新鲜水果类产品进口增速较快。

3.贸易结算方式以现钞结算、银行转账结算为主,汇款结算为辅。现钞结算。目前是西双版纳州边境贸易主要的结算方式,主要以人民币现钞为主,基本采用“钱货两清”的方式;转账结算。境外机构和个人依法办理人民币资金收付,通过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在境内银行进行资金划转方式进行;汇款结算。汇款结算方式主要是电汇,结算币种以美元为主。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推广,采用美元汇款方式结算的企业越来越少。

(二)西双版纳州境外投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国际间禁毒合作战略部署等机遇,结合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农业、林业、采矿、加工等方面的境外投资项目,鼓励企业“走出去”,坚持睦邻富邻原则,加强与老挝、缅甸的经济技术合作,有力推动了邻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了地区稳定,壮大了外经贸企业实力,取得了良好的国际社会效益。截至2013年2月末,西双版纳州企业在国家外汇管理局西双版纳州中心支局办理境外投资登记手续29家。其中,23家为农业,1家为零售业,2家为房地产业,1家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家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家为旅游业。中方独资25家,中外合资4家。全州境外投资企业投资总额为14212.79万美元,中方投资总额合计14104.09万美元。中方协议投资5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居多,有19家,占全州境外投资企业的65.52%,国内投资主体基本为州内民营企业{1}。

西双版纳州境外替代种植企业项目涉及:橡胶、玉米、甘蔗、木薯、薏仁、印奇果等农经作物种植。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老挝的南塔、丰沙里、乌多姆赛、琅勃拉邦、万象、沙耶武里等省及缅甸的掸邦东部第四特区、第二特区及缅政府景栋等地区。目前,西双版纳州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已逐步将由替代种植向替代产业、替代经济、替展的更高层次转型,将替代种植拓展到旅游业、房地产业等领域,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投资地区基本为周边毗邻国家。由于我州辖内勐海县与缅甸、勐腊县与老挝接壤,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周边国家成为我州企业“走出去”的“主战场”。目前,西双版纳州29家境外投资企业分别分布于缅甸5家,老挝23家,越南1家。

2.投资行业以开展农业替代种植为主。由于橡胶收益高以及周边国家老挝、缅甸适宜橡胶生长的地理环境优势,橡胶种植基本成为境外投资企业农业种植的投资主流。

3.投资方式以实物投资为主。我州21家境外投资企业投资方式为实物投资,1家为现汇投资,7家为现汇和实物方式混合投资。全州境外投资企业中方投资中:实物投资10696.09万美元,现汇投资3388万美元,境外解决20万美元。西双版纳州境外投资企业实物投资主要是农业种植需要的种苗、化肥以及建设种植基地需要的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现汇出资的企业其资金来源全部为人民币购汇。

三、提升中老缅泰毗邻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举措

(一)稳步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动人民币“走出去”

2010年7月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在云南启动以来,西双版纳州充分发挥沿边区位优势,抓住人民币国际化和桥头堡建设的契机,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大力推进试点工作。有效减少企业汇兑成本和降低汇率风险,简化贸易手续;有利于外贸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助于支持我州企业“走出去”。2012年全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为20.76亿元,同比增长70.72%。

(二)有序开展货物贸易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极大促进了货物贸易投资便利化

全面实施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我州货物贸易便利化,简化银行单证审核和柜台系统操作,有效缩短收付汇业务的柜台办理时间。企业省去办理出口收汇核销手续,减少了人力成本投入和提高了资金周转率,节约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化服务。

(三)大力宣传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简政放权改革,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

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对直接投资项下改革的执行效果进行全面跟踪反馈,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质服务,同时鼓励境外投资企业“走出去”,加大金融政策的扶持力度,解决境外投资中存在的融资难问题,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四、中老缅泰四国毗邻地区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制约因素

(一)边境地区银行结算体系不完善,资金跨境循环流通不畅

中缅边境:与西双版纳州接壤的缅甸第四特区所辖的小勐拉金融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正规的银行金融机构,当地的非居民储蓄都是在相邻的中方打洛镇金融机构进行存取。因缅甸国内局势的特殊和复杂性,中资银行到缅甸国家边境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条件也还不成熟,导致未能构建中缅银行间合作机制。中老边境:2009年12月,中老边境贸易银行结算合作关系正式建立,但由于双边银行间调运人民币现钞进出境难、双方人民币资金清算头寸不足等相关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中老银行结算渠道一直通而不畅,目前中老银行结算业务发展出现停滞问题,亟待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解决。与此同时,西双版纳州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造成大量人民币现钞在边境流通和滞留在境外,不仅会给贸易经营者带来许多风险,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监测工作也增添了诸多困难。

(二)人民币出入境管理政策难以满足双边经贸往来以及企业对外投资资金需求,非法出入渠道容易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

按照我国现行政策,出入境人员携带人民币限额为2万元。随着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实施和西双版纳州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现行的人民币出入境携带限额管理规定,远不能满足企业对外贸易和投资资金结算需求。为此,企业基本采取通过“地摊银行”或人员直接携带等非正常渠道进行人民币资金的流通。如何调整管理政策,全面建立和拓展与周边包括缅甸、老挝在内的东盟国家间方便快捷的银行结算体系,各有关部门如何共同协调适时引导、推动跨境贸易和跨境投资人民币结算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企业投资缺乏安全感,贸易国方向单一,易受周边国家政治因素控制

我州边贸企业主要的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都集中在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缅甸、老挝等国家在市场、投资环境方面远未完善,一方面政策法律环境欠佳。地方政府政策变动频繁,信用环境较差,对外国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不够,企业投资风险大;另一方面金融市场相对落后。民营企业作为境外投资的主体,由于自身资金不足,难以对其境外企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而当地金融市场落后使得境外企业在后续经营中融资难的问题突出。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极容易受到市场环境的冲击。加之由于缅甸政府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政治关系复杂,容易诱发周边地区的金融、政治、社会生存环境等不安定因素,受此影响,西双版纳州企业贸易和投资面临不可预知性问题的几率也增多。

五、提升中老缅泰四国毗邻地区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境内外银行的金融合作,构建和完善方便快捷的银行结算体系

政府部门牵头,人民银行、海关等部门积极引导和扶持境内外银行开展金融合作,积极构建中缅、中老、中泰银行间结算体系。一方面,鼓励老挝和泰国、缅甸的贸易合作伙伴公司到我国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积极引导境外企业进入我国银行结算体系,减少口岸现金交易量,为将来中缅、中老、中泰银行间结算体系的建立完善和规范操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本着服务双边企业,推进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经济发展的原则,大力支持、培育地区双边合作银行成为边境地区结算业务的主体,鼓励边境地区双边合作银行开展对方货币业务,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和规范的银行结算服务。

(二)加强中老缅泰毗邻地区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联系,积极与毗邻国家构建相关工作联席制度,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首先,及时准确掌握毗邻国家经济政治形势变动情况,定期、不定期对边贸企业、境外投资企业风险提示和投资建议,有效引导企业规避政治风险、汇率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其次,通关手续便利化,对信誉良好的边贸企业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和检验检疫手续。再次,加快替代种植企业进口配额的发放频率,按季下发进口配额,便于企业及时将替代种植产品入境销售。

(三)完善人民币出入境管理政策,实行人民币出入境限额分类管理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境外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头寸需求的现钞跨境调运、边境口岸出入境人员携带人民币现金限额等方面的人民币跨境流通管理政策亟待修订和完善。建议修订、完善人民币出入境管理办法,对人民币出入境限额实行分类管理:对旅游、探亲等普通居民和非居民携带人民币出入境实行全国统一标准限额管理;对边境贸易、一般贸易银行结算渠道不畅的地区,允许企业在真实贸易背景下,按实际需求确定人民币出入境携带金额。

(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和经济文化交流,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目前人民币在西双版纳州周边国家老、缅、泰广泛流通和使用,人民币呈现区域化雏形。建议积极建立和完善中老缅泰四国金融对话机制,疏通四国金融信息互通渠道,积极寻求金融合作空间,加快推动次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为四国经济贸易往来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确立云南“水陆空国际大通道”和“沿边经济大省”的战略地位,巩固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经济基础,发挥西双版纳州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桥头堡”作用,扩大与老挝、缅甸、泰国国家间的进出口贸易、投资合作,共同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5

[关键词]天津自贸区;滨海新区;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033-02

[作者简介]王智慧(1982-),女,汉族,山西省朔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报关、报检、国际货运。

2015年4月21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天津自贸区)正式在天津市滨海新区挂牌成立,总面积119.9平方米,分为三个功能区,即东疆港片区、机场片区和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其中东疆港片区主要发展航运物流、国际贸易、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1],占地30平方公里;机场片区主要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端制造业和研发设计、航空物流等生产业,占地43.1平方公里;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业主要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占地46.8平方公里。从自贸区的总体规划和各项政策来看,天津自贸区的成立使滨海新区的贸易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并将带来诸多积极影响。

一、天津自贸区对滨海新区贸易方式的影响

天津自贸区建立后,滨海新区国际贸易形式更加多样化,在原有贸易方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多种新贸易方式。过去滨海新区主要以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保税仓储转口贸易等传统贸易形式为主,自贸区建立后,开始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商品直营、平行进口汽车业务、期货保税交易、外国奢侈品保税展览交易及大型设备境内外维修业务等新业务,贸易政策侧重点也由传统贸易向国际服务贸易转变。

(一)大力发展国际航运业务

为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天津自贸区在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国际航运税收制度、航运金融业务和船舶租赁业务四方面进行了创新。开展保税船舶登记制度,降低船舶登记费用和营运成本,吸引中资国际航运船舶回归登记;扩大航运税收的免税范围,降低航运成本;提高航运企业贷款额度,方便航运企业融资;建立船舶投资基金,创新航运金融服务;大力发展船舶租赁业务,开展离岸租赁,建立船舶航空器等大型设备的融资租赁平台。

(二)重点发展融资租赁业务

降低融资租赁企业审批门槛,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速度,简化担保手续,使行政审批服务更加专业化;鼓励外商投融资租赁企业在自贸区内成立子公司,简化融资租赁收付汇手续;实施试点融资租赁船舶退税政策,开展飞机租赁业务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开创30多种新型飞机融资租赁模式;开拓环保节能、清洁能源、养老健康、现代农业、城镇数字化改造、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等多领域融资租赁业务。目前天津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融资租赁聚集区。

(三)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取消外资在电子商务中持股比例的限制,鼓励跨境电子商务投资和发展;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解决国外商品品牌授权、外汇支付、检验检疫、电子通关等问题;外国商品跨境直邮或存入自贸区保税仓库时,商品入境后按照“行邮税”来征收进口关税,降低进口商品各项成本。建立天津空港欧洲贸易中心和东疆港进口商品直营中心,使各种欧洲奢侈品和外国消费品直接进入保税仓库和保税展示中心,降低了关税成本,让消费者购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在线实时查询商品信息,利用防伪标签追溯商品质量情况。

(四)拓展进口车购买渠道

平行进口是指国家允许自贸区内的进口商不必要获得品牌权利人的授权,直接从国外购买的中国本土没有上市的外国品牌商品。天津自由贸易区设立了东疆国际车城,为汽车经销商提供了平行进口车交易平台。目前,全国80%以上的进口汽车通过天津口岸进口。自贸区平行进口汽车业务将加剧进口汽车市场竞争,缩短经销环节,减少商标权利人定价限制,降低进口汽车价格,缩短提车时间,丰富国内消费者的选择。同时,考虑到平行进口汽车的售后服务,自贸区会建立一体化的检测维修服务中心,有效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五)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服务

为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天津自贸区积极吸引外资银行落户。自贸区成立首日,就有多家中资银行入驻自贸区,开始办理第三方支付机构、人民币跨境结算、跨境人民币贷款、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电子保函等创新业务。同时,将进一步吸引台湾合库银行等外资银行入驻自贸区,经营外币和人民币跨境结算、贷款等业务。

(六)开展国际保险业务

借鉴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创立离岸保险市场和保险产品,发展人民币再保险业务,扩大保险业境外投资,吸引境外保险资金和企业进入自贸区,实现跨境保险双向投融资;针对国际航运和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责任保险、贸易信用保险、融资租赁保险、能源航空航天特殊业务保险等保险业务;鼓励保险资产进入自贸区内投资市场,优化保险投资结构,增加保险投资种类,降低保险公司融资成本,提高投融资效率。

(七)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为扩大自贸区引资规模,2015年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天津自贸区外商投资企业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通知,批准自贸区实施外商投资企业负面清单管理,对境外投资者实行备案制度。扩大外商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减少审批项目,不在清单上的领域,免于审批,实行备案,从而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促进国内服务行业市场竞争,提高服务产品质量。

二、天津自贸区对滨海新区贸易发展和通关业务的积极影响

(一)对外贸易规模将显著扩大

天津自贸区成立后,滨海新区对外贸易规模将显著扩大。2014年滨海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959亿美元,同比增长6%,其中出口329亿美元,同比增长5.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8个百分点。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同比增长25.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2个百分点[2]。天津滨海新区在自贸区成立前,就已经表现出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快的态势,自贸区成立后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业务量和贸易额度的增加。

(二)外贸环境将更加宽松

国家和天津市政府层面的外贸便利政策不断出台。例如提高出口退税审批速度、实行无纸化退税措施、简化出口退税审核程序;大力投入出口专项补贴资金,鼓励扩大进口;清理进出口环节收费,降低检验检疫政府定价收费,取缔违规的进出口收费等。使得滨海新区的外贸环境更加宽松,企业进出口经营更加自由。

(三)进出口通关方式将更加便利

天津自贸区建立后,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京津冀”通关一体化,三地进出口的货物,不必再按照一般转关申报程序,办理多次报关转关手续,而直接视为一地,在任一口岸都可办理,且只须办理一次通关手续。另外,无纸化通关作业、先入区后报关、集中申报、批次放行、简化备案清单、选择性征税、降低海关查验比率等改革措施,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通关效率,节约了通关成本。

(四)特殊监管区域职能进一步整合优化

目前滨海新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等,功能区域类型较全面,但地理分布较分散。天津自贸区成立后,将加快保税监管区域的优化整合,建立综合保税区,创新监管功能、简化企业设立手续、提高监管服务水平,为进出口货物流通、销售、维修、结算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6

关键词: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业银行;闽台合作;金融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112-03

一、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要制度安排

广义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不同国家、地区或经济体之间通过双边或多边协定,成员方降低关税与非关税贸易壁垒,形成的自由贸易区域,以推动货物贸易自由化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且成员方之间的互惠力度通常要高于WTO 最惠国待遇,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狭义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指在一国或地区内,划出特定区域,该区域享受境内关外待遇,通常实行较为宽松的海关监管政策和较为优惠的产业支持政策,如海关保税监管、进出口快速通关、产业负面清单制度、企业注册流程简化、税收优惠、投资便利等,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下文简称福建自贸区)于2015年4月21日挂牌成立。与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期挂牌成立的还有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

根据国务院的《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下文简称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福建自贸区地理范围11804平方公里,包括福州片区、平潭片区、厦门片区,其中:福州片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两岸服务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平潭片区重点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和国际旅游岛;厦门片区重点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

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涵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资金流动的自由化。目前中国大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一线放开”是指自贸试验区与境外实现贸易自由化,海关监管相对宽松、减免相关税费,并鼓励在区内创办新兴产业、鼓励在政策制度上先行先试。“二线管住”是指针对自贸试验区与国内非自贸区之间的货物流动与要素流动,实行相对严格的海关监管、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

二、闽台经贸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一)闽台经贸发展概况

2008 年之后,两岸迈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协议)的签署,进一步推动了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2008年两岸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92亿美元,2014年增至1982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53%,年均增长9%。其中,中国大陆自台湾进口迅速增长,2008年为1033亿美元,2014年增至1520亿美元,进口额常年是出口额的3―4倍,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由2008年的774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1057亿美元(见图1)。同期,两岸的投资合作也稳步增长,中国大陆实际利用来自台湾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由2008年的1899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2018亿美元(见图2)。

随着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闽台贸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见表1),2010-2014年福建省与台湾之间的进出口总额由488亿美元增至1243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079亿美元增至3821亿美元,进口额由409亿美元增至8614亿美元,福建对台贸易总体呈现逆差。从所占比重来看,福建对台湾进出口额占福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低,2014年为701%;福建对台湾进出口额占中国大陆对台湾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不高,2014年为627%,说明闽台之间的地理临近优势在两岸经贸合作中并未充分显现。

目前,福建已建成六个台商投资区,涵盖纺织鞋服、食品加工、电子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发展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并引进台湾有关交易制度,推动两岸金融合作。与此同时,厦门已成为台湾商品分销大陆的重要中转地,并计划建设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中心。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1货物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

福建自贸区将积极推进闽台通关合作机制,包括:在货物通关、进出口贸易统计、原产地证明、检验检疫方面的合作,逐步实现闽台海关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对台湾运往自贸区的农产品、水产品试行快速检验检疫;优化部分从台湾进口的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的审批程序;自贸区还将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施无纸化通关和企业自主报税。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配套政府部门的“单一窗口”建设,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电子化支付结算(例如:企业网上银行、企业手机银行)、资金归集、企业电子化汇款、企业结售汇、电子化监管申报、电子化单证处理、进出口贸易融资等。

2新型贸易方式带来的机遇

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鼓励自贸区企业尝试新型贸易方式,包括: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发展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积极发展动漫产业、信息产业、供应链管理、飞机维修等新兴服务业。此外,自贸区还支持汽车平行进口和跨境电子商务,并努力完善配套跨境电商的海关监管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税收制度和物流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配套上述新型贸易方式,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大宗商品衍生交易、交易所会员之间的资金清算、配套飞机租赁的融资服务、供应链融资、仓单质押融资、国际保理、配套跨境电商的支付结算等。

3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

根据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自贸区将在运输、通信、医疗、旅游等行业继续扩大对台开放。该方案允许来自台湾的服务提供者在自贸区设立合资或独资企业,开办通信类业务、旅游类业务、船舶管理和海员外派业务、建筑和工程技术类业务。该方案还鼓励来自台湾的会计师、高级管理人员、专家技术人员、医疗人员在自贸区内执业。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针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特别是自然人流动,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个人电子支付结算(例如:个人网上银行、个人手机银行、配套微信支付、配套支付宝、配套APPLE PAY等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个人跨境汇款、个人结售汇、工资等。

4承接台湾先进产业带来的机遇

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支持来自台湾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自贸区内集聚发展,同时鼓励区内的知名企业赴台湾投资,推动两岸产业链融合发展。福建自贸区可在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服务业(如物流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海洋产业(如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研究)、现代农业、旅游业等方面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承接台湾的产业转移。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产业链融资、投资银行业务。

三、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账户管理体系创新的影响

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要求在自贸区内执业的商业银行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并不断优化人民币涉外账户的管理机制,有效促进跨境贸易和企业投融资的结算便利。

上海自贸区在商业银行账户方面的设计理念是“分账管理、离岸自由、双向互通、有限渗透”。具体而言,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自由贸易账户可以办理企业经常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的跨境资金结算,不能办理企业证券投资以及个人跨境投资等资本项目下的跨境业务,也不能办理现金业务。

福建自贸区将效仿上海自贸区的商业银行账户设计理念,让区内资金实现一定程度的离岸自由,对区内与境内区外之间的资金流动进行严格监管,这对商业银行的账户系统和账户监管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影响

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是一系列促进外币资金自由流动的政策举措,是促进自贸区内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一项金融配套政策。根据国家这一政策,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允许区内的商业银行在一定限额内试行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从境外借入本外币资金。自贸区内的商业银行还可以为客户办理跨境支付业务、新台币兑换业务,为FDI项下的外汇资本金办理意愿结汇业务,为跨国公司办理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对商业银行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商业银行可以在更大的业务范围内从事本外币资金跨境运营以及外币汇兑业务,同时也对银行的国际业务水平、海外分支机构网络、跨境支付结算系统、资本项下的业务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金供求的相对均衡,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然而,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难以在个别区域内进行封闭试点。如果仅在自贸区范围内试行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导致整个市场出现利率“双轨制”,并造成一系列难以把控的套利行为,扰乱市场秩序。目前,福建自贸区在利率市场化方面的尝试主要是允许具备资质的金融机构为企业和个人办理大额可转让存单业务。

但是只有在利率市场化相对成熟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汇率市场化,因为汇率市场的定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利率市场的定价,且利率市场、汇率市场、证券市场等金融市场紧密相关,任何一个市场由于管制等市场壁垒因素形成了套利空间,都会引起其他市场的资金大量流入,这也对监管体系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另外,福建自贸区将进一步开放金融业,特别是降低台资金融机构的行业准入门槛,并鼓励在区内设立两岸合资银行等金融机构。

上述政策加剧了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对银行业提出了重大挑战,当竞争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倒逼不适应竞争、甚至出现经营亏损的银行进行内部制度改革。除了存贷息差这种传统的利润来源之外,商业银行要尽快探索新的盈利模式(例如中间业务),真正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不断降低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各项业务的经营水平和内部治理水平,才能保持稳定的盈利水平。资本市场管制放松,随之而来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将成为银行业竞争的新常态,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R].国发〔2015〕20号.

[2]林晓伟,李非福建自贸区建设现状及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2015(1):11-14.

[3]丁昶福建自贸区的建立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影响分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36(4):42-45.

[4]李露创新金融制度,优化金融服务―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解析[J]银行家, 2015(1): 60-63.

[5]施文婕浅谈上海自贸区三方面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经营者,2014(4):19.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7

关键词:出口风险出口信用保险风险管理

自去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开始,全球金融系统被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之中。部分国外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问题,个别国家或地区进口商恶意逃债或违反合同的现象明显增多,我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口企业如何重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出口企业风险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出口企业风险种类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和业务风险防范,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与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出口企业风险主要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本文主要分析外部风险。目前,出口企业在其出口行为中所面临的外部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二个方面。

1、国家风险。国家风险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控制的事件或社会事件引起的给国外债权人(出口商、银行或投资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受国际间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

相对于商业风险,国家风险的显著特点是其产生于跨国金融贸易活动中,与国家有密切关系,是由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的,并且具有强制性,非合同或契约条款所能改变或免除,因此带有巨大危害性。

2、国外客户风险。国外客户风险又称商业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有意欺诈。有的企业一开始就没有还款意愿,以种种借口恶意拖欠出口方货款,逃避债务。这种人为欺诈所导致的出口贸易信用风险行为危害最大,欺诈的目标可能是定金、预付货款、货款、货物、保险金等等。

(2)技术贸易壁垒。近年来,许多国家为了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结构,纷纷制定严格苛刻的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卫生标准、包装认识标准等,限制、阻挡他国产品的进入。

(3)合同纰漏。由于我方合同履行不严谨,外方找借口不付或少付款;或由于质量不符、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

(4)客户企业的经营不善,无力偿还货款。此类客户往往处于破产的边缘,负债多,产品积压滞销,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没有能力还款。

二、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

1、风险保障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承保上述国家风险和商业风险,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外部风险保障,为出口企业的稳定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国家对外贸易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出口促进功能。出口信用保险为出口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防范和转移渠道,因此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率地选择贸易伙伴,更加大胆地开拓新兴市场,以更加灵活的结算方式、交易手段提升竞争力,从而扩大交易机会,创造出口增量。

3、融资支持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提升企业的信用条件,构建多种方式的融资渠道,使企业在国际、国内资金市场上获得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满足其出口和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

4、政策导向功能。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倾向性的保险政策和灵活的费率调节手段,有针对性地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配合国家外经贸和产业政策的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历程,鲜明地体现了国家政策导向的特征。

5、损失补偿功能。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的风险保障作用,最终体现在对企业的赔款上。无论是政策性风险还是商业性风险,一旦发生都将给国内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赔偿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损失,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

由于以上的功能特性,出口信用保险对促进各国的出口和对外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目前,世界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

三、我国出口企业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的必要性

1、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地区性或全球性经济动荡。另外反恐战争、局部地区金融、政治危机、印巴局势、中东形势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我国国际贸易风险显著上升,使用出口信用保险可有效帮助企业防范和控制出口贸易风险。

2、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是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手段。开拓新兴市场、接洽新客户,国家能够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帮助企业解决收汇风险问题,实现开拓国际市场的目标。

3、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制定相应的技术和卫生标准,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加大。出口信用保险依据国家外交、外贸、财政、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弥补了商业保险业务的不足和缺陷,有益于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

四、我国出口企业的对策

目前,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外贸的大幅增长不相符合。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大概只有1.1%投保了出口信用险,还有相当于我国出口总额98%左右的出口贸易并没有办理出口信用保险。我国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仅占我国出口企业的3%左右,有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出口信用保险的存在。2009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对金融危机下出口企业现状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发现全区近2000家出口企业只有20多家出口企业采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来降低出口风险。因此,我国出口企业还应进一步主动了解和运用出口信用保险,保证企业降低贸易风险。

1、建立信用管理体系。西方企业几十年的经验说明,外贸企业必须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体系,全面管理外贸企业出口信用的各环节。很多外贸企业负责人认为,信用管理就是追收账款,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追账只占信用管理很小一部分。当货物出口时,应对出口的货物和国外买家时时监控,保证货物的安全和国外买家得到满意的服务,争取早日收回货款。信用管理部门还应将有关信息反馈给市场销售部门,了解国外买家的资信优劣,为做好以后的出口提供决策依据,从业务流程上控制风险的发生。结合采用出口信用保险来逐步建立外贸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达到控制外贸风险的目的。

2、熟悉出口信用保险条款,积极配合保险公司。采用出口信用保险,必须熟悉出口信用保险条款,不能认为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就万事大吉,外贸企业就没有了风险,有的外贸企业有深刻的教训。如某外贸企业与信保公司签订综合保险保单,国外买家提货后即申请破产保护。该外贸企业于获悉国外买家申请破产保护后第3日向信保公司报损,同时提出索赔。但是在审理贸易合同时发现:该外贸企业与国外买家签订贸易合同中承诺于1月后支付某外贸企业20%的预付款,但是截至破产之日,国外买家也没有将预付款支付给该外贸企业。企业明知国外买家此次交易中未支付预付款,也未在申请限额时说明,存在故意隐瞒不良交易记录和知险后出运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信保公司对其未来收汇风险的评估和判断,极大地损害了信保公司的权益。信保公司以该外贸企业在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方面存在重大瑕疵为由,最终决定对A公司的出运损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并不退还保费。由此可见,购买信用保险,不等于就没有风险。因此,只有了解出口信用保险条款,积极配合保险公司,才能最有效控制风险。

3、积极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充分发挥其作用。中小企业在从事外贸业务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资金,二是在目前汇率风险。目前,出口信用保险项下支持外贸企业融资和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赔款权益转让方式和出口票据保险方式,外贸企业应积极利用这两种方式。

赔款权益转让方式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支持融资的方式,是指在外贸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基础上,通过外贸企业、中国信保与银行三方签署“赔款权益转让”协议,将保单项下外贸企业从中国信保获得赔款的权益转让给银行。比如,一个外贸企业在中国信保投保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同时希望得到银行的融资,但由于该外贸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已经用完,这样中国信保可以在外贸企业投保的基础上,与外贸企业、银行三方签订一个“赔款权益转让”协议,银行则在此转让协议的基础上,结合外贸企业自身情况,在中国信保批复的信用限额以内,考虑在具体的每一笔业务出运后给予出口押汇、出口贴现或者其他贸易融资支持,部分自身信用比较好的外贸企业,甚至可以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获得出运前的融资,或者银行放弃追索权的票据买断业务。如果到期国外买家未支付货款或者发生保单规定的其他收汇风险,中国信保将在外贸企业提出索赔后,根据保单规定将原赔付给外贸企业的赔款支付给银行,从而使外贸企业实现了规避汇率风险和融资的目的。

出口票据保险方式是以银行为投保人,重点解决出口企业获得出口票据项下资金支持的保险业务。由银行将其为外贸企业提供的出口票据融资业务,包括以L/C、D/P、D/A方式交易的跟单汇票融资业务的收汇风险,直接向中国信保投保出口票据保险。中国信保将在对银行票据融资项下的国外买家进行调查给予授信的基础上,承担因国外买家商业风险和国外买家所在国政治风险而导致的银行票据融资业务项下的收汇损失,从而实现出口信用保险对融资和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

总之,外贸企业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大力采用出口信用保险等风险规避工具,促使外贸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向红、陈强:出口信用保险的国家风险初探[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2]杨永刚、罗凡:出口信用保险在推动我国重点行业出口中的政策性作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

[3]杨光:浙江企业出口贸易信用风险成因的调查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5).

[4]王艳:论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模式选择[J].南方金融,2007(3).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8

2009年7月,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联合制定并公布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上海和广东4个城市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随之顺利开展。2010年6月,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20个省, 境外扩大至全球; 2011年8月,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展至全国, 但试点企业依然是限定的。2012年2月, 人民银行及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和银监会,再次联合《关于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企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所有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都可以开展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 3月, 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业务开展。经过2年多的试点后,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终于实质性推开。

一、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施的总体概况

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正式启动以来,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无论是在地域范围、业务广度、结算主体等方面都在不断向纵深发展。业务广度从货物贸易扩大到服务贸易和其它经常项目, 再到部分资本项目, 2011年末, 出口试点企业从初期的365家增加到67724家, 且涵盖中央企业、大型跨国集团以及民营企业等各类进出口企业。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 2010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5063.4亿元, 而2011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2.08万亿元, 比上年大幅度增长,其中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占同期货物贸易额的6.6%,较2010年提升4.4%; 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量稳步上升, 2011年全年,银行累计办理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结算金额201.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结算金额907.2亿元。目前,与境外发生跨境人民币实际支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达181个,业务范围覆盖全球接近80%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对外贸企业在开展进出口业务时所带来的优势十分明显,一是由于在结算货币上增加了本国的货币,企业在财务结算上有了更多的灵活度;二是因为没有使用外币收付款也就没有了结汇和售汇的手续费, 企业的国际结算成本大大减少,同时在使用外币结算时企业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常常会使用不同的外汇衍生产品,其交易的有关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三是直接用人民币收付,本身就避免了汇率风险,虽然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可能遇到汇率损失的问题,但如果从经营理念来看, 进出口企业与投资机构考虑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进出口企业并不需要从汇率变动中获取差价和收益,在收款和付款都为同一种货币时,进出口企业只要能够在每一笔进出口贸易业务中锁定汇率风险,避免出现出口越多汇率风险越大的状况便达到了企业经营的避险底线;四是本币的结算显然在其结算速度上会更胜一筹,由此可以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与此同时, 企业在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时更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相关产品以适应自身的多种需要。因为为了配合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 商业银行都积极调整了其业务范围和功能, 所有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均可同样用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同时, 与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境外机构银行结算账户配套的产品陆续推出, 人民币投融资、担保、清算现钞配送、人民币衍生产品也都在快速发展, 为持有人民币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

二、 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施的走势分析

(一) 区域方面

全球支付服务提供商西联公司旗下的西联商业支付部门曾经针对1000多家已实施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企业进行调查, 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与境内发生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的境外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181个, 其中与中国有着自贸协定的东盟多国以及巴西、中东等新兴市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增长迅猛。

2012年3月, 尼日利亚宣布将等值与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转换为人民币, 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和日本也分别宣布将人民币列入外汇储备货币以及购买人民币国债的申请获批, 日本宣布将争取在东京开设人民币离岸市场;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计划向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金砖国家提供人民币贷款。南非标准银行的最新报告预测, 到2015年, 中非贸易中至少有40% (即1000亿美元)将使用人民币结算, 而这一数字接近2010年的中非贸易总额, 另外同期至少有100亿美元的中国对非投资也将以人民币结算。由此可见, 日趋频繁的贸易往来正成为人民币在新兴市场流通的推动力量, 其前景非常可观。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新兴市场更易被接受, 当然是因为中国比起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更高一筹。比如越南和老挝在接受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 也已将人民币作为其部分外汇储备货币; 作为非洲资产和收益最大的银行, 标准银行已在非洲的16个国家全面开展人民币账户和贸易结算等全套服务。

报告还显示, 我国和美欧等发达国家贸易商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金额较小,笔数较少,如美国企业的42%、欧洲企业的23%都表示不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而东南亚大多数企业则只有13%表示不愿意使用人民币结算。

(二)进出口比例方面

在2010年和2012年的各企业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 出口付款人民币结算比例约为10-15%, 进口付款比例大约为85-90%。

究其原因, 这其中既有人民币先出后进的客观规律因素, 即在此项业务推出的初始阶段,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体来讲,进口的金额大大高于出口的金额, 其实这是任何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必然特征, 即货币发行国以贸易逆差的形式向全球提供流动性。此外, 尽管中国进出口商在进出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支付结算有着强烈意愿, 并借此作为规避汇率风险和换汇手续费用的有利武器, 但在欧美经济日趋下滑、消费能力降低、全球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 我国出口产品又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且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大多处于国际市场产业链的中下游,在这种情况下的进口商作为买方当然对具有采用何种货币结算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主动权, 而出口商只能在贸易谈判中被动接受其指定货币进行结算。另外, 还存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因素, 如果使用人民币进行出口结算, 国外进口商会视为是出口商将汇率风险部分地转嫁其承担,从整体供应链的角度来讲,汇率风险依然存在;最后人民币尚未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 国外银行及贸易商要获取人民币的渠道并非十分便捷和畅通,这也反过来制约了出口采用人民币结算。

(三)支付清算方面

对外贸企业来讲, 贸易支付清算的便利是贸易中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由于缺乏通畅的双边本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 人民币相对美元等主要币种的清算时间明显较长而且效率也较低, 手续费也较高;境外企业如在当地开立人民币账户,首先需要通过资信状况、经营状况的全面审核, 另外还要核实资产负债以及员工工资情况等,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且手续较为复杂。

从政府和银行的资金支付合作机制来看, 我国与周边一些对人民币结算有可行性需求的国家政府层面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深入和细化,现行支付与结算协议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的银行业发展相对落后,业务规模小、在国家贸易服务方面功能较弱、结算网点特别是专门从事国际结算的网点就更少,在开展人民币跨国贸易结算业务中很多中小银行难以全方位承担起跨境贸易的结算、融资、信贷功能为一体的服务。

从国内相关系统来看,我国的国际结算支付系统现虽已能够支持行和清算行两种方式的跨境支付清算业务,特别是人民银行科技司于2011年启动了rcpmis系统升级工作,目前已完成业务标准修订、需求确认、部分模块开发测试等工作, 但由于境外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尚未完全形成, 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渠道和方式有限, 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民币国际支付清算业务主要是跨境进出口贸易和非贸易业务中的支付业务, 我国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在技术上也仅仅支持上述支付业务,而对于跨境贸易结算中的借贷、融资等配套业务不能有效支持,即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完整和综合的人民币国际清算系统。现在运作的我国人民币跨境清算渠道在一笔综合跨境业务的过程中对swift等外部支付清算系统的依赖性还较为突出。而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业务必然涉及到swift与现代支付系统两种报文的转换问题。因此清算时间较长、效率较低、手续费较高。

(四)人民币跨境业务成本方面

由于金融兑换渠道尚未打通,导致目前和中国跨境结算业务较多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人民币资金头寸不足, 如美国50多个州, 只有纽约和旧金山存在人民币币种。即使外商同意使用人民币结算, 也因没有人民币支付或者贸易方银行无法提供人民币结算支持而放弃。境外商业银行可能会出现人民币因渠道问题导致的头寸不足,这样便造成境外企业如要使用人民币支付可能不是通过常规的银行清算渠道完成,而是通过一些近年来流行的成本较低和手续简便的“民间银行”等来获取,正是这些非正常的兑换渠道对银行开展该项业务的正常秩序有一定影响,同时使银行对开展此项业务的积极性降低, 也不利于人民币货币市场的长期稳定性。

另外,人民币融资成本较高,对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也有一定影响。在有的国家如老挝,使用人民币贷款的借款成本已达到美元贷款的两倍左右;在缅甸,由于未和我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我国境内银行的人民币境外贷款和收支产生的利息收入以及营业税和所得税在缅甸需再次征收, 这样势必对这些地区的贸易商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产生一定负面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的发展进程。

三、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实施的应对政策

(一)加快人民币回流机制的建设

本币作为国际化货币通常具有三种功能:国家贸易计价和结算、金融市场上的借贷和投资、储备货币。所以, 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目前阶段特别是实现资本账户可兑换,是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提供一个稳定根基的第一要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将货币的投资和增值功能提供给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即建立人民币跨境双向流动的循环路径。如引导境外人民币资金通过境内商业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和国际版市场;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在人民币跨境流动中的枢纽作用应该最大程度地利用起来,充分挖掘其人民币境外投资产品的可选择性,这对吸引海外贸易商逐步适当使用人民币跨境投资和贸易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支持金融和非金融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也会提高人民币在海外的接受程度。政府有关部门可对较大金额的境外投融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有较可观经济效益和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战略意义重大的项目实行一定财政补贴,从政策层面引导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出台一揽子优惠措施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形成以跨境人民币融资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良性循环;同时,我国多家商业银行都拥有规模不等的境外分行、子银行和遍布全球的国际业务行,可以通过扩大业务范围、和海外行签订合作协议或增设机构网点等途径,使境外人民币使用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三)完善相关外汇管理制度

近来申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企业已经可以享有一系列外汇政策,如境外银行和境外企业已在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的,其所存储的人民币资金也可以用于跨境贸易支付;企业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开立多个人民币账户,也可以在不同的银行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对于跨境贸易项下的人民币收入,在入账的同时由银行真实性审核,并由人民银行事后进行监督检查,不实行“贸易收结汇联网核查制度”,也就不存在资金使用额度的限制。由此跨境人民币账户信息管理制度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将人民币跨境支付与外币支付区别对待,从手续上尽量简化,为企业实施该项业务提供最大的便利。同时,为了全面准确反映国际收支动态,应不断调整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币种资金跨境流动的检测体系,以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沿正确的方向发展和扩大。

(四)商业银行应尽快不断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配套产品

该业务实施两年来,各家银行纷纷出台配套措施,为企业提供效益最大化的选择。各企业应积极和银行沟通和磋商,充分利用适用于本企业的产品。如华夏银行跨境人民币“本息保”产品,通过为客户提供跨境人民币信用证、境外贴现、远期结售汇、锁定3种产品的组合服务,可以平均每单为客户节约成本2%,时机合理时还能为客户创造2%的收益率;跨境贸易人民币进口代付产品,通过利用境外行人民币资金满足客户付汇要求,有效解决客户资金暂时短缺、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降低了客户的融资成本;而工商银行则形成了以结算为基础,融合融资、理财等产品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体系,同时配套“人民币账户融资”、“债券结算与交易”和“人民币购售”等3项金融市场产品,将国际结算、贸易融资、避险理财和项目融资紧密结合。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的不断扩大,企业对相关配套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商业银行应不断研究企业的需求,适时推出有针对性的产品以推动此业务的开展。

据汇丰银行预测,2012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将达到2600亿到3100亿元,比2011年翻一番。未来3到5年内, 中国逾半贸易流动(主要是与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 可能采用人民币结算; 到2015年,人民币将成为全球3大结算货币之一。 总之,在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并与国际不断接轨的背景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必然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外贸企业应通过自身的努力,紧紧抓住这次给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

参考文献:

[1] 黄志龙.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逆差的负面影响. [j] 中国金融.2011,(12).

[2] 腾飞. 明晰流程办好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n] 国际商报.2011,6,13.

[3] 杨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在路上 [n] 国际商报.2012,3,29.

[4] 周振海.加快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j] 中国金融.2012, (7).

[5] 郭田勇\戴蔚珑.关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待解难题及广阔前景 [j] 金融电子

化.2012, (4).

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9

一、 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变化趋势

(一)经常项目仍然保持较大顺差

经常项目的变动主要受货物贸易规模的影响。近年来,货物进出口贸易规模保持增长,但由于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使得贸易顺差略有缩小。以2012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量为例。这一年贸易出口20569亿美元,同比增长8%;进口17353亿美元,同比增长5%,从而2012全年进出口贸易实现顺差3216亿美元,较2011年增长32%,贸易顺差继续改善,这是由于出口有较大的增长。其他年份也是类似情况。

服务贸易规模增长较快,但仍呈逆差局面。97年服务贸易逆差33.985亿美元,2000年达到56.001亿美元,到2012年这一逆差继续扩大至897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进口增长快于出口而造成的。由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为主,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则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要素价格不断抬升,传统服务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使得出口增长相对迟缓。

收益项目由顺差转为逆差,且逆差有所收窄。自93年开始,收益项目开始呈现逆差,且逆差额不断扩大,到2001年,逆差额达到历史最高值192亿美元。此后,逆差逐渐缩小。2005年,收益项目转为顺差,达到106亿美元,此后顺差不断加大。2011年,收益项目由2010年顺差304亿美元转为逆差119亿美元,到2012年,收益项目逆差42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0%。其中,投资收益逆差574亿美元,同比下降33%;职工报酬顺差153亿美元,同比增长2%。可以看到职工报酬净流入呈扩大趋势,这说明中国属于典型的劳务输出国。转换为逆差并逐渐扩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外商投资企业外方投资收益缩水严重,造成了收益项目的逆差,而这也说明了中国是资本输入国。

经常转移项下继续保持顺差,但顺差逐年递减。2000年经常转移余额63.113亿美元,2002年这一顺差达到129.844亿美元,2010年增至429亿美元,但到2012年却递减为34亿美元。保持增长的趋势主要在于我国居民获得的侨汇收入增长较快,但近年的递减主要在于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使得外汇收入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二)资本与金融项目由顺差转为逆差

1997年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210.154亿美元。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98年及随后两年这个项目的余额出现大幅度下挫,到2001年该项目余额又迅猛上升至347.754亿美元,2010年更是达到2260亿美元的高值。但2012年,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14年来首度出现逆差1173亿美元。之前长期保持增长趋势主要是受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迅速上升、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运作结构变化和我国境外企业资金调回以及金融项目呈现大量顺差的影响,之后出现的逆差主要是由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国内经济增长减速,我国总体面临资金流出的压力。这也表明我国国际收支自主平衡的能力增强,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方向,也体现了藏汇于民的积极成效。同时,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改革、外汇储备基本稳定后,如果经常项目顺差,必然形成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可以对冲掉货物贸易顺差的部分,可以使外汇储备增长放缓,不致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仍保持较大的净流入,这主要得益于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各地政府大力推行的招商计划和房地产热,使外商来华投资增加。所以,从亚洲金融危机恢复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更胜以前,连续三年保持顺差且呈递增趋势。2010年该项顺差1249亿美元,2011年为1160亿美元,2012年也同样数额巨大达到1911亿美元。

证券投资项净流入变化较大。例如2001年证券投资项逆差194.06亿美元,2002年该项逆差仅为103.425亿美元,2003-2004年转为顺差,但05年后又转为逆差,之后净流入逐年下降。2012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478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3%。其中,我国对境外证券投资净流出64亿美元,2011年为净回流62亿美元;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54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5%。这主要因为国际利率普遍下调,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利率逐步下滑,在此情况下,我国金融机构境外资产从原来大量的长短期存放和拆放形式,逐步转向购买收益更加稳定的境外证券。

其它投资除2001年实现顺差168.790亿美元外,基本为逆差局面。其他投资呈现逆差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拆放境外同业和存放境外同业的金融资产有所增加;二是企业境外融资回流境内资金减少;三是外债还本金额高于新借金额。

(三)国际储备资产保持平稳增长

由于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持续双顺差,2002年,我国国际储备资产增加755亿美元,比2001年的473.25亿美元多增加282亿美元。到2012年该项目数额新增966亿美元。表现在外汇储备有大幅的增加,但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准备头寸均有所减少。这主要是外汇储备增长平稳,人民币汇率稳定、维护涉外经济安全等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逐年下降

2001年以及之前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一直为代表资本外逃的负值,2002年至2007年逆转为代表资本流入的正值,2008-2010又表现为负值,其中2012年为-798亿美元,但差额在逐年减少。我国国际收支净误差与遗漏逐年下降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良好发展,在本外币利差缩小和对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预期的影响下,我国涉外经济趋于稳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是我国在本外币正向利差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过去年份的资本外流情况有了一定的缓和。净误差与遗漏规模的下降对今后分析我国资本外逃及进行涉外经济预测也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我国国际收支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一国的国际收支要么是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要么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只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为了积累外汇储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双顺差。像我国这样一个大国,保持双顺差长达10多年以上,这在国际经济历史上绝无仅有。目前,我国已经积累了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虽然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已转变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新格局,但双顺差的影响仍然没有消除。笔者认为,我国国际收支之所以能保持双顺差,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一)出口导向型优惠政策的长期实行,是造成长期双顺差的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为吸引外资,解决资金短缺及促进经济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政策,使得外贸依存度逐年上升,从80年代的25%上升到当前的70%左右,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从90年代的年均13%,上升到当前的20%左右,尤其是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更是明显。1998年后,受金融危机及国际贸易环境形势萎缩的影响,政府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同时,随着2001年我国加入WTO及纺织品配额的取消等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措施和环境的形成,使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额度不断增大。

(二)内需不足及储蓄率过高,为双顺差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长期处于低消费、高储蓄的经济条件下。1998年前后,中国的储蓄率大约在37.5%左右,到2009年,上升为46%,其中,2006年甚至超过50%。从1997~2010年,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至39.74%;中国的资本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企业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21.23%上升至31.29%;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从10.95%上升至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和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在中国,政府和企业的高储蓄促成了高投资,而高投资反转过来又进一步做高政府和企业的储蓄,于是乎国内家庭形成的购买力越来越消费不掉投资形成的产能,就只能卖到国外去,变成顺差。一国储蓄多,而有效投资和消费相对较少,国家也有更多的产品可供出口,必然会进一步扩大国际收支顺差。

(三)全球产业结构的转移,是形成双顺差的重要外部原因

80年代以来,我国凭借要素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和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商来华投资设厂,一些行业或产品逐步占据世界前列。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到外贸出口总量的60%,同比增长32.3%,超出同期全球平均增幅12.4个百分点,位列全球第一,占全球机电贸易额的12.4%,高出第二位的美国0.9个百分点,连续16年保持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汽车、船舶、飞机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成为新的出口增长主体,电力、通讯、铁路等大型成套设备竞争优势日益明显,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同时,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度的增加,也促进了双顺差的扩大。1996-2010年,我国贸易结构里加工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占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平均为73%,产品进口替代和加工贸易增值率不断提高。外商通过来华投资开展加工贸易,既创造资本项目顺差,又创造贸易项目顺差。

(四)短期资本流入的急剧增加,促进了双顺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以美联储为首的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大量过剩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高涨及我国资本项目顺差的持续增长。2003-2010年,我国短期外债平均增长25%左右,大大高于1986-2002年9%的平均增速,同时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平均比重高达50%以上,比国际上25%的安全线高20-30个百分点。同一时期,我国房地产价格逐年增长,2004以来,全国商品房和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增幅一直在15%以上。中国现阶段在全球加工生产体系中的比较优势是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关键动因之一,外资企业对推动加工贸易增长和双顺差结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外资金的大量流入使得我国的资本项目顺差逐渐加大。

三、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策

一国国际收支的调整关键是政策取向的确定,并采取切实措施以落到实处。在经济持续回暖的环境下,如何提高我国国际收支的自主平衡能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全球经济复苏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变,使得未来几年内中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任务依然严峻。笔者认为,为解决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带来的影响,促进国际收支的自主性平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坚持扩大内需,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为了缓解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须坚持扩大内需,拉动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适当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依赖,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中低收入居民包括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合理抑制房价及物价的上涨,保证居民的消费能力。结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对公共产品的投资,增加公共支出,以刺激内需。同时,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是消化双顺差带来的多余资源的主要策略。发展以开拓国外市场为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以投资带动出口贸易。利用境外加工贸易、对外承包工程等形式,为我国产品提供新兴市场,输出过剩的产能,减少FDI的挤出效应;鼓励国内企业建立跨国公司,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避免出现只引进外国的生产线,不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国内企业又不自主研究的状况。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完善我国的出口导向型政策。我国是当前国际上主要的贸易大国,要改变过去以出口规模为主要目标的贸易政策,一方面,应降低高额贸易盈余,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改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和低廉价格追求数量型的增长方式,提高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关税,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上控制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提高出口商品的资源、环境成本,鼓励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培养自主品牌,限制外资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以及危及国内自主产业的行业,提高自身技术和改善技术约束。同时,扩大先进技术及国内短缺资源、原材料的进口,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范围,调整出口关税及退税率,加强加工贸易的地区转移,使我国的贸易优势逐步由东部向西部转移,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我国引进FDI的问题。

第三,强化对资本流入的监管,转变外汇管理方式。为缓解大量资本流入的压力,应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紧国内流动,控制基础货币的增长,加强政府对银行、保险机构的注资,扩大其融资规模,鼓励其开办新的投资担保业务来拓宽外资的使用范围,同时,调整引资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在当前两税合一的基础上,逐步取消对外资的特殊待遇,在控制外资流入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资流入的质量。对国内的企业和居民,应放宽对其的外汇限制,拓宽其外资消费渠道,鼓励企业和居民投资到境外的金融市场以消除资本项目顺差的不利影响。

第四,把握国际形势,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完善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当前我国双顺差的主要来源是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三大经济体,因此,为解决我国的双顺差问题,必须加强与他们的合作,要求贸易伙伴要放松对华的出口管制,保持汇率稳定,减少财政赤字等。我国在加强谈判力度的基础上,与贸易伙伴积极配合,提高各国之间的政策协调能力。同时,要加强合作,促进相互投资进一步增长,通过在国外建立投资处境和合作机构,来协调各国之间的矛盾,营建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

综上所述,协调好我国国际收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对我国的快速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实践中,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保证我国国际收支新格局处于均衡稳定的状态,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 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三版.

[2] 约瑟夫P.丹尼尔斯、戴维D.范户斯,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3] 王月溪.解读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结构特征、形成动因、调整方向及政策建议,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

[4] 魏华祥、马瑞萍. 21世纪初期中国国际收支调整政策取向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

[5] 钟伟.持续的双顺差有喜亦有忧,中国外汇管理,2003年第7期.

[6] 李树杰.近年来中美国际收支演变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0期.

[7]王伟.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特征、原因及其治理[J].世界经济情况,2009年第2期.

[8]王菁.浅析中国国际收支现状[J].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