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集锦9篇

时间:2023-07-13 16:43:56

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1

论文关键词:中学;德育;校本课程

一、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分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早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cMullen)于1973年7月在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网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此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目前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可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进行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开发活动”。(2)校本课程开发亦称“学校本位课程开发”或“学校自编课程开发”。简单地说,“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评价课程的活动。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开发就是某一类学校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伞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或本班级进行的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活动。”(3)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志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和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的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综合以上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种种不同阐释,我们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为满足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的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的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校本课程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学校的个性特色,养成学生的良好德性将起到莺要作用。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中学思想品德课校本课程和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它是在国家及地方制定的德育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及完善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的,整合校内外可利用或可开发的德育课程资源,由学校独立、自主开发德育课程的活动。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在培养目标上,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德育国家课程开发不同。德育国家课程开发着眼于本国公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在涉及统一的国家基础和共同的国民价值等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七是至关重要的”,它的目的是:当面对一般的道德问题时,国民能够做出相同或者相似的道德判断并付诸道德行为,因此国家德育课程开发在解决具有基础性和普适性的道德问题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则更强调具体的学校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二是在课程目标上,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其他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不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其他学科校本课程开发虽然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支,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更强调人的德性的养成、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三是在课程管理上,德育校本课程与选修课、活动课不同。三级课程管理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课程权力分享和责任分担的理念,德育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职责都有明确的界定,而活动课和选修课只是具体的课程表现形态,德育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可以选择这些表现形态,德育校本课程也可以选择这些表现形态,它们本身在内涵上并不具备明确的权力和责任主体。

二、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一)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法律上的支持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基础工作会议,随后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决定》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同时,教育部还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当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政策法律文件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法律上的支持。

(二)教师专业自的发展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根本保证

教师成为专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拥有专业自,即能够对自己专业内的事务有充分的决定权。新课程实施,呼唤并要求专业自回归教师。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教师获得了全方位、全过程介入课程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的专业自主空间和权利。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中学德育教师已从过去仅仅是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的课程决策者、设计者、执行者和评价者的角色。换言之,在角色内容上,教师已经从扮演单一的角色转变为多种角色;在角色的态度上,教师已经从被动地参与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角色形式上,教师已经从孤立的工作转变为与他人合作。中学德育教师专业自的发展,增强了他们参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信心,调动了他们进行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无论在理论探索上还是在实践操作,更加趋于理性和成熟。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标志,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权力下放和多样化的办学进程。到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决定改革统一的教材体制,在统一要求、统一审定的基本前提下,逐步实现教材的多样化。1988年上海市和浙江省先行一步,着手进行教材多样化的改革试点工作,编写适合于这两个地区特点的教材,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力下放的前奏。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决策权力部分下放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它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管理和开发,为校本课程开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这些实践经验的基础七,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实行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层管理体制,把课程权力逐步地、部分地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和学校,让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都能参与课程的决策,使中小学的课程能够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反映本地区和学校的独特性及学生的不同兴趣、需要,使基础教育的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参与性和适应性。我冈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无论在理论层面卜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四)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

新世纪之初,我围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在伞国顺利开展,为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实现了课程管理集权与分权的结合,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有利于中学德育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当地的道德资源和满足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增强了德育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其次,我闷课程与教材的发展趋势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r迫切要求。近年来,我国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决策权力和作用越来越大,责任也越来越霞,课程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

三、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及一般流程

(一)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本”是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最重要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目的。具体而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首先就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在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学生与教师拥有同样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主体。校术课程的开发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心学生的学习和道德生活,让学生成为道德判断、道德行为的主人,让其主体性在学校德育中得到有效发挥。其次,是为r学生。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日的足满足学牛道德认知、基本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需要。因此在其开发过程中,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参与;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牛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鼓励他们从传统的认知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并且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伞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叮持续发展。第三,把师生|''''HJ的互动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形式。德育校本课程的学习并不是一种单一的“传授一接受”的关系,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了感情和爱的互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作用,中德性共同成长的过程。

2.坚持以德育教师为主体的原则。所谓以教师为主体足指把中学德育教师置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以德育教师为主体,需要做到:第一,确立德育教师学校主人翁的地位。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也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荇没有德育教师自觉积极的参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德育教师主人翁地位的确立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第二,赋予中学德育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中学德育教师对中学生的道德需求、知识能力储备以及当地可以利用的道德资源等情况较为了解,对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此中学德育教师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课程歼发的权力。第三,加强中学德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建立一支优秀的课程教帅队伍。

(二)中学德育校奉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

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是指开发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的运行程序。尽管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应该视小同地方、学校的道德资源和实际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本文试从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角度探讨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

1.没立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是整个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前提条件之一,它足整个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机构。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足一个成员广泛的组织,应该包括:学校领导、德育教师、学牛、学科专家以及社区和家长代表等。

教师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的力量,对于课程的理念、课程H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都有深刻的厂解,冈此教师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中也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对课程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有着最直接、最直观的感受和判断,并且教育的最终日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该给予学生参与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力。学科专家是中学德育课程理沦最为丰富的群体之一,也是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家长作为学生的父母,十分关心孩子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其在校的发展情况,因此家长也应该成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的成员。家长代表参与课程评价增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习惯的形成、反思能力的提高。

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下可设若干小组,各个小组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只有做到步调协调、工作有序、资源共享,才能使各个不同部门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保障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开展。

2.制定德育校本课程目标。德育校本课程目标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归宿,是指通过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总的指导思想。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人泰勒的观点,课程设计必须深入思考和解决四个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什么教育日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才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砦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在得以实现?在现代课程理论巾,课程目标的确定被视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同样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也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它制约着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活动。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态度的养成、品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在德育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中,要充分考虑以下要素:第一,学牛的特点。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为满足学生不同的必趣和需要而设置的,课程的基本职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校本课程塑造的是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因此它的目标的制定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第二,教育目的和中学德育大纲。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足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归根到底两者是一致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固然要考虑到学校的差异,但不管学校差异有多大,德育校本课程目标都不能脱离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三,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对未来的人才需求。

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终究要融入到社会中而成为一个社会人,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不仅仅要教会他们如何适应现实的社会,更要提高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因此德育校本课程日标的制定不仪要霞视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而且要关注学生未来的生活需要。

3.调查分析当地德育课程资源。对当地德育课程资源调查分析是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义一重要步骤。德育资源是德育校奉课程开发的载体。涉及方方面面,主要包括:(1)文本资源,主要有教材、图书、报刊、图表等。(2)音像资源,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VCD、各类教育软件。(3)实物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以及电子信息资源、乡土资源(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牛活经验等)。(4)人力资源,主要有学生与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其它社会人士。

尽管德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对其进行精心地筛选,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因此对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要确立科学合理的道德资源观念,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道德资源利用机制,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德育资源,并将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的道德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深入挖掘道德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有效地实现德育课程目标。其次,要建市德育资源的筛选机制。对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是否能被德育教师允分利用等,只有能够满足这些条件且能够开发利用的道德资源才能纳入我们的视野,才有可能使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更有成效。再次,在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坚持综合性原则。中学德育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要合理规划、综合开发,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校内校外的德育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一种课程资源的优势。

4.设计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的设计是指课程实施之前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及课程方法的选择、学分的设置、德育教师的选拔以及考核方式的设定。它是总揽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宏伟篮图,在整个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课程内容的选择。在选择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需要和兴趣;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理论的发展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课程知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等。(2)课程类型的选择。它足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德育校本课程作为必修还足选修课程、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的设计。德育校奉课程类型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3)学分的设置。学分制是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和制度,学校根据德育校本课程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规定其学分。一般情况下,可规定为一至二个学分。

(4)课程方法的选择。课程方法是指为实现德育课程日标所采取的实施课程的方式、方法的综合,它的选择应该视德育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而确定。德育校本课程方法主要有: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学习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讲座与学生研究相结合;社会实践与调查;召开主题班会;观摩、主题研究与交流;播放影像资料等。(5)课时的安排及考核的方式。课时的安排是指德育校本课程开设的时问以及开设时间的长短。我们可以根据德育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决定在哪个学期开设、针对哪些学生开设以及开设多长时间。德育校本课程考核的方式主要有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的方式要注意避免把德育校本课程看作考试的工具,把德育校本课程知识当作得分的手段。

5.组织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阶段。中学德育教师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中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有所创新。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牛被动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自我、反思自我的机会。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意识,放下自己的“尊严”,与学生打成一片,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各种认识、聆听他们的感受,不束缚学牛的思想和感情,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相互交流和表达自我。

6.评价反馈德育校本课程的进展情况及实施结果。对德育校本课程的评价、反馈足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阶段。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并不一定完伞按照事先预定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进行评价。德育校奉课程开发是针对德育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课程开发的具体运用,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它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和以德育教育为主体的理念,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并把德育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适应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晓滨。对德育校本课程的探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3,(4)。

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2

一、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学校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德育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明确的法纪观念。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目前,我省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划分还不够准确,德育内容安排还不尽合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简单重复交叉和脱节的问题。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就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使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3.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根本指针,始终坚持学校德育的正确方向。(2)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作为根本目标,努力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坚持把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4)坚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作为根本途径,不断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5)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始终保持学校德育的生机与活力。(6)坚持把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作为根本举措,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合力。

二、德育目标和内容

4.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中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职业理想。

大学教育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5.小学教育阶段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教育,开展爱集体、爱家乡、爱*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和安全教育。

中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和民主、科学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时事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廉洁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常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加强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和职业规范教育。

大学教育阶段德育主要内容是: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加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加强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心理健康和就业创业教育。

三、德育课程

6.小学开设以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类课程。小学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着重引领小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着重讲解个人成长,讲解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讲解世界,引领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为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

7.中学开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类课程。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着重讲解个人成长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引领初中学生感悟人生意义,提高道德素质,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确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着重讲解哲学基本常识和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法律常识,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和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中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就业创业意识,为步入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8.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德育课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理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德育活动

9.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爱家情感。开展介绍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10.中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感受我省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中学生逐渐树立为实现中原崛起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的历史和省情教育。通过讲述*的悠久历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开展践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帮助中学生养成遵守法律和社会生活基本规范的良好习惯。开展富有趣味、怡情益智的课外文体和科技活动,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

11.大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政治性、思想性,与学生成才紧密联系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原崛起和建设和谐*而奋斗的理想,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深入工农群众、深入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尤其要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积极开展向任长霞、李学生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坚定大学生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的意识和能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打造诚信校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继续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帮助大学生德才并进、全面发展。

五、德育途径

12.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中小学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其它各类专业课程,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艺术和其它各类课程都要蕴含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要实施德育优秀课程建设计划,做好优秀教师和精品课程的奖励工作,坚持每两年评选一次,不断推进和完善德育课程的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

13.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各类课程教师要始终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在讲台上和教材中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要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学校管理和服务人员要在严格管理和优质服务中体现育人导向,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14.深入开展德育活动。大中小学校要坚持每周一和重大节庆日的升国旗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要在每年学生开学和毕业之际举行隆重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培养学生荣誉感和责任意识。要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之中,通过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建造起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努力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网站,使校园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渠道,加强德育的新阵地,全面服务学生的新平台。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15.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进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要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纪,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做好服务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指导学生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大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服务。

16.努力构建德育网络。要构建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学校要主动和学生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起通畅的教育协调机制,使三方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定期不定期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介绍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就业状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区教育的作用,依托社会的各种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德育活动。充分发挥我省历史文化遗产、革命纪念地、名胜景区等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大中小学德育基地。

六、切实加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工作的领导

17.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领导。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成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对全省大中小学德育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成立大中小学德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工作进行咨询论证和业务指导。

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3

18—19世纪德国义务教育法制的传承

17世纪时,德国政治局面分散,有大大小小的邦300多个,其中以普鲁士最为强盛。这里所讲到的德国义务教育法制,主要指普鲁士的义务教育法规。18世纪初期,普鲁士从腓特烈•威廉一世兴起,确立了普鲁士的专制体制。在这一时期,他一方面着重发展工商业,建立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一方面紧抓教育,规定学校开办权由教会转移到国家手中,做出实行普通义务教育的规定,由国家管理学校。普鲁士于1737年公布学校法令,其要点如下:各教区成立学校社(SchoolSocieties),负责修建和修缮学校之责;4—12岁的儿童,每人每年应付学费4Groschen(德国旧小银币);当一农民送二个以上孩子入学时,其费用由政府供给;政府供给教员田一亩,由乡人代耕之[4]33。根据这一学校法令,当时普鲁士建立了1600多所小学,腓特烈•威廉一世也因此被称为“普鲁士小学之父”。弗里德里希二世,即大腓特烈继位后,在继续发展军事和对外扩张的同时,又加强发展工商业和实施强迫教育。于1763年颁布了教育法令,厉行强迫教育。教育法令规定:“小学校完全归国家管辖;父母必须把5—13岁的儿童送入学校,对不执行法令规定的处予罚款。”这个法令的实行,使德国成为西方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得教育权的国家。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德国的义务教育其实是一种“政治教育”,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是和义务服兵役并行发展起来的。1806年,普法战争以耶拿战役中普鲁士军队的惨败而告终,普鲁士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的《特里斯特合约》。这激起了朝野上下通过振兴教育来振兴国家的决心。正如列宁所说:“《特里斯特合约》对于德国曾是莫大的耻辱,而同时它又是德国走向民族大复兴的转折。”[5]之后,普鲁士加强了对教育的控制,于1808年在内务部成立了教育局,1817年分离为教育部,是正式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加强了义务教育,巩固了双轨制学校教育。这一时期最大的成就是将教育权全部从教会收回,彻底结束了封建教会掌控教育的局面。1871年普法战争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告终。紧接着在1872年德国公布普通学校法。这一法令是为了巩固新生的地主资产阶级政权,培养有知识的劳动者和效忠帝国的士兵。它规定6—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并对已经就业的18岁以前的青年进行继续的职业教育。截止19世纪末,德意志全国几乎都实施了6—14岁儿童的普及义务教育,其文盲大大减少,以普鲁士为例。18—19世纪德国义务教育法制的主要特点是将教育权从教会手中夺回,教育逐渐世俗化、国家化。具体表现为:它是由国家颁布的,由上而下强迫进行的;由国家行政力量保证实施。这里不得不提及德国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每年四月学年开始以前,校长或教师接到警察局关于应届强迫学龄儿童的名单,同时,家长也有警察局的通知,如有不入学者,校长通知警察局,由警察前去调查纠正。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两个基本特性,即强制性和普遍性,以法律的强制手段来保证适龄儿童入学。上述德国的教育立法,基本保证了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为其以后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到20世纪初,它已经超过英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强国。这一时期的教育立法功不可没。

20世纪德国义务教育法制的发展

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20世纪初期,德国的教育一直按照19世纪下半期德意志第一帝国时期的政策发展。因此,无论是在哪种学校里,德国都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利用学校为其扩张政策服务。这种教育及当时的政策最终将德国引入了战争的深渊。一战后,德国成立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魏玛共和国。对于德国现代教育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复兴时期,当代德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也都出自这一时期。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教育被纳入法西斯的轨道,成为法西斯的工具。《魏玛宪法》于1918年8月11日颁布实施[6]。作为一部国家的根本大法,它不仅规范了教育与学校之事务,而且还对教育和学校立法权作了调整,从而体现出魏玛共和国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该法按照民主化的原则设专章对教育及学校作了规定。涉及义务教育的条款主要有第143条第1款:“设立公立教育机构实施对青少年的教育,公立机构由中央,各邦和乡镇共同负责”;第145条第1款:“国家实行普通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实施机构原则上为至少8年制的国民学校,以及与之相连的直至满18岁教育的进修学校,国民学校和进修学校免学费和书本费”。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国民学校指的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它又分为基础学校和高等国民学校。1920年4月28日德国颁布《有关基础学校和废止学前学校的法案》(简称基础学校法)[7]。其主要内容是具体落实魏玛宪法中有关废止私立学前学校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设立四年制基础学校的相关法律规定,而颁布实施《儿童宗教教育法》[8]的最突出意义,则在于从法律上承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权。以上有关《魏玛宪法》对教育及学校的规定,有利于普及八年制义务教育,建立了统一的四年制的基础学校,劳动人民子弟在此学习期满经过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以进入四年制的高等国民学校继续学习,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这些都是具有进步意义的。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进行了所谓“划一革新”的改革,取消了《魏玛宪法》时代的自由化的教育政策,使德国教育成为希特勒法西斯的工具。为了用纳粹思想去影响和教育德国年轻一代,希特勒多次发表讲话论述德国青年教育问题,他狂妄叫嚣道,“我要的是残暴的,专横的,无胃的和冷酷无情的一代青年。青年必须具备这一品质。他们必须忍受痛苦。他们身上不应该有软弱和柔情。”[9]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不允许有任何的民主宣教,必须体现纳粹主义精神。1938年,德国公布了学校义务教育法令,废止了以前关于学校义务教育的各项法令,规定国民学校义务教育为8年。通常继国民学校义务教育的是三年的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的义务教育。至此,德国的义务教育已基本定形。总之,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德国的义务教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经过之前的改革,德国的教育从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上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民族主义及政治化的倾向,尤其在纳粹时期,成为法西斯的工具。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投降,战败后的德国分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在接下来的四十多年里,两德各自建立了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教育体制。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统一后的教育制度基本上按照联邦德国模式进行。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战后联邦德国的义务教育。战后初期联邦德国教育处予瘫痪状态,经济上遭受重创,教育上就不会有很大的发展,基本属于恢复元气时期。直到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才开始在教育领域实施改革。1959年2月14日联邦德国公布了《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简称《总纲计划》)。《总纲计划》的内容没有涉及高等教育,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等问题[11]。它提出,所有儿童均接受四年制的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促进阶段的教育,以观察学生性向,给学生充分发展能力和特长的机会,以便通过考试遴选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教育机构。1964年,为适应欧洲一体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求,联邦德国各州州长在汉堡签订了《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简称《汉堡协定》)。其中,把四年的国民学校高级班改为五年制中学,称“主要学校”,义务教育也随之延伸1年,这就意味着,连同基础学校4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的年限共9年。受完9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如不进实科中学或文科中学,则须受3年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的义务教育。这样,联邦德国的义务教育一般为12年,即从6岁到18岁。《汉堡协定》对义务教育做了非常详细和严格的规定,例如:凡达到一定年龄并且有受教育能力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仅限于公办学校或得到国家承认的私立学校;义务教育学校通常指上文提到的基础学校、主要学校和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三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年一律从8月1日并始,次年7月31日结束。每年6月30日满6足岁的儿童,于当年8月1日开始受学校义务教育,全日制学校义务教育在年后结束,但原则上允许把学校义务教育扩大到第十学年。该法令是联邦德国育事务的纲领性文件,奠定了两德统一后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联邦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于1970年2月由“德国教育咨询委员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其中提到:将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纳入教育系统,称之为“初级教育领域”。期限两年,儿童3岁入园;改革基础学校,将改革后的基础学校称之为“初等教育领域”,该领域年限为4年或6年,儿童5岁入学。4年的初等教育领域划分为入门阶段和基础阶段,6年的初等教育领域包括入门阶段,基础阶段和定向阶段。这对后来《综合教育计划》的制定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尽管后来由于各州不同党派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该计划并未顺利实施,但是根据以上两个文件,联邦德国各州的各级教育逐渐定型,初等教育为义务教育,承担此任务的学校仍主要是基础学校。1991年两德统一后,根据东德、西德1990年8月31日签订的统一条约,统一后的德国教育发展基本上是按照西德模式来实施的。其实在这之前,民主德国义务教育的实施办法类似联邦德国,也是由全日制学校义务教育和职业学校义务教育两部分组成,共12年免费的学校义务教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教育事业欧盟化的趋势,德国改革了有关基础教育学制的政策,将中学教育阶段的第五至第十级之间减掉一个层级,使整个义务教育学制改为12年。

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4

关键词: 中美高校德育 比较 思考

伴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高校德育也体现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如何使德育在社会转型期和教育转轨中走现代化之路,已经成为教育界思考和探索的焦点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高校德育工作在比较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的学校德育理论和方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中美高校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吸收和借鉴美国高校德育中的精华,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高校德育体系。

一、中美高校德育目标比较

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始终把道德教育摆在教育的首位,有强调伦理本位、主张德教至上和追求理想人格特色的特征,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并注重培养人的群体意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德育目标政治化倾向比较明显,德育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十分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并且把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年轻的多民族国家,因此,特别注重德育教育。美国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尤其把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建立和维持一个统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其高校德育目标有多元化的特征,其基本内涵表述可概括为:力图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守法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的、让人满意的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成为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强调,高校要培养以爱国、修身、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等为主体内容的“国民精神”。围绕这一总目标,各大学纷纷制定各自的具体目标。爱国主义、法制教育、文明史教育、价值观教育及心理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美国德育的宗旨是培养“我是美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中国的高校德育目标反映了从社会出发的教育价值观,而美国的高校德育目标则反映了从个人出发的教育价值观。美国的高校德育目标是以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为基本点,整个社会并没有要求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一部分,而是强调学校德育目标与公民教育的等同性,是一种“大众型”目标;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强调个人是比社会更本质、更中心的存在,其德育目标就更强调健全人格和个人完善;它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德育目标的政治性要求隐寓于爱国和守法之中,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和守法精神是社会政治制度在学校德育中的体现,培养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是学校对社会和学生应负的责任。

二、中美高校德育内容比较

在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之相对应的德育内容就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方向性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等;二是认知性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审美观教育等;三是规范性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规范教育和纪律教育。

美国的主流文化主要由三种文化体系构成:宗教文化、共和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三种文化体系深深地影响着美国高校德育的内容: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个人前途为动力的价值观教育,以诚信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及以健全人格为中心的心理教育。德育的主题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责任感,即公民教育,主要传授一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教育途径主要是公民学课程。在高校德育中,公民教育仍然是重要内容,但不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而是把有关内容融于整个教育活动中,并在层次上有所提高,目的是培养“好公民”。在其教育的核心内容中,民主、自由、人权、个人主义价值观长期不变。

我国倡导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美国倡导的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我国倡导的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美国倡导的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人生观,看重个人价值、个人奋斗和个人成功;我国着重于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基本规范教育,偏重政治教育和理想教育,忽视对学生生活化的教育,而美国注重政治性与一般性的统一,在理论传授的基础上注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既注重保持德育内容中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又注重德育内容的生活化。

三、中美高校德育方法和途径比较

中国大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5.自我教育法。中国高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1.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报导下,我国各高校均设置了统一的德育课程体系,成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教研室和“两课”基地,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四门课程)、廉洁修身和形势政策课等,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2.在学校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主张全校教职工全员育人,各专业学科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提倡教书与育人并重,强调教职工的言传身教。3.在学生中开展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党团工作、学生会工作和社团工作。4.进行社会实践。5.校园文化建设等。

美国大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1.信奉多元性的同时注重正面引导。在美国,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和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正面引导,首先教师的道德观要泾渭分明。2.间接教育,全方位渗透。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比直接灌输收益更大。3.强调道德实践,培养良好品德。良好的品德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确立信念、培养感情、锻炼意志、规范行为,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切身体验才能完成,美国学校通过校内外各种活动,让学生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4.注重心理咨询。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咨询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美国高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1.设置通识课程进行德育。美国各大学普遍开设通识课程,有历史科、公民科、人文科及有关专题。2.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德育。美国大学注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以增强德育的实效。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各类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校庆、国庆、入学及毕业仪式等全校性活动。3.运用心理咨询进行德育。心理咨询是美国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其中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咨询)的道德教育功能较为显著。4.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环境进行德育。美国高校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等进行道德教育,倡导美国精神和价值观。

如果说中国的德育教育为显性教育,美国德育教育则是隐性教育。与美国相比,中国学校德育更侧重用直接的方法,向大学生传授和灌输有关思想道德的观念,通过较好地运用德育的直接方法,重视完整、系统的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道德认知基础,使学生较快地了解我国的思想政治观念。

四、比较之后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美高校德育的异同。我们在看到本国优势的同时,应对自身不足之处有清醒的认识,并汲取美国高校德育的精华。

1.注重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结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

从日常生活出发,将德育所强调的政治性以潜在的形式融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德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落实。注重从多学科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一出现成熟的德育理论,就把它们运用于实践。借鉴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倡导教书育人,减少学生的“防备”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2.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体现德育的主体性。

现代道德教育就是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主体思想道德发展为根本的教育。因此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人为中心”,体现“一切为了人”的观念,在新的层面上重新界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注重促进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主发展。

3.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凸显德育的多元化。

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堂等公共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学校、家庭、网络世界要齐心协力,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4.组建多学科高度融合的德育专家队伍,提升德育的专业性。

逐渐培养和形成一支由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高层次德育队伍,不断扩大咨询指导的范围和形式,让学校德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5.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服务,展现德育的服务性。

要从优化环境、改变理念、健全机构、提高效率入手,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身心健康、择业就业等全方位的服务,寓德育于优质高效的服务之中。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德育中由于过分强调个人价值而导致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出现种族歧视、吸毒、酗酒、校园枪击事件等问题。只有“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才能推动我国高校德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亚豪.论高校德育目标的内涵、功能及实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2):172-174.

[2]谢雪.中美大学德育的比较[J].教育探索,2002,(8):74-76.

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5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纺织;中职;德育工作;探索

纺织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中职毕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有更高的要求。为加强纺织类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我校通过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开设企业冠名班、多种工学结合模式的校企合作,开展了德育工作的研究、改革和实践,通过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途径,将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等融入到德育工作中,激发了学生热爱纺织、献身纺织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1当前普通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德育工作模式缺少创新性,目标缺少针对性

中职教育的生源素质、人才培养方式都与普通高中教育有很大区别,但目前中职德育工作沿用的是普通高中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和工作经验,面对综合素质较差的中职生已不适合。

中职德育传统教学模式、教育形式较单一。长期以来,习惯采用一些“口号式”、“文件式”、知识化、课堂教育、会议形式的空洞理论和说教,德育内容与企业现实生产生活脱节,内容枯燥,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性。对德育活动没兴趣,甚至反感。思想道德教育只能是低效的。

大多中职学校德育目标失衡,阶段目标不明显,没有相应的评价和措施,缺乏针对性。在实施过程中,没能结合不同层次思想素质的学生进行,只求一步到位。用对成人或是素质较高的学生的要求来衡量每一个学生,德育目标忽视人的成长规律和差异性。只注重严管和处罚,忽视耐心细致的引导和说服工作。

1.2德育工作还没有真正打开走出校外的局面,与校企合作脱节

中职工学交替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推行使得德育工作的教育场所扩大至校外已成为趋势,如何在校外有效、系统地开展德育工作教育,使校内德育与校外德育顺利衔接,对中职德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工作课题。德育工作者走出校门办德育的经验欠缺,学校也缺少校外德育工作的经验和管理制度。不少学校及老师面对在企业生产和教学实习的学生,仍然采用学校的模式,这与企业职业道德培养与要求脱节,难以达到企业对学生德育思想要求较高的期望值。

1.3德育师资队伍缺乏职业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师资队伍依然不足

中职德育工作队伍缺乏对企业生产一线的感性认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偏重于理论化、书本化,缺乏在中职德育师资队伍当中开展“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意识。习惯于关门办学搞德育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看法和要求脱离实际,与企业用人要求和标准脱节。理论教学多,联系实际少,局限于课堂,缺乏情感性和连续性。

师资力量不足,德育教师很多是其它专业的老师“替代”和凑数的。有些学校不重视德育专职老师的问题,岗位少,人数少,大多采用其它课程少的老师来替代上课或者富余人员从事德育工作。

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施对纺织类中职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2.1有利于丰富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通讨校企合作开展德育工作,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理论说教、机械灌输、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等德育教学方法,代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和形式多样的与企业合作办学所具有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代之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教育模式。寓德育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组织学生到学校所在地区的各类德育教育基地进行实地学习教育,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通过组织企业有关人员到校参与,或组织学生到企业教学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中接受德育教育。同时可通过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或企业员工,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言献策,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样的多渠道教学或经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对德育学习的注意力,有利于将学校的德育工作具体化、社会化、企业化。

2.2有利于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合作建立起德育专用的仿真、情景教学实训等场所,也建立起校外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学生置身于企业或是仿真环境中,就有利于提升其主体地位,能发自内心地接受德育教育,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举也能有效减少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

2.3有利于使学校德育工作的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提升教学层次

校企合作能有效地将企业的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用人标准等各方面内容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环节中。校企双方共同编制德育校本教材、企业教材,改进德育课的实际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减少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单调和枯燥,减少对学校单纯道德教育产生反感甚至排斥。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结合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及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进行,提高学习热情,解决厌学问题。

德育工作的进一步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层次,培养较高素质、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有了企业的参与,将有利于共同营造更高层次的德育教育氛围和环境,提升德育教学层次。真正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创业教育、生存教育,提高学生融人社会,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观察社会,融入企业等各种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教学目的。

2.4有利于凸现中职德育工作的职业特征,实现“以人为本”的德育目标

校企合作有利于双方文化对接和思想交流,优势互补,更能体现德育工作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方式。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沟通学生心灵,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以鼓励为主,少批评责怪,有利于为未来培养具有创造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让学生主动发展,促使中职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激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扬长避短。要创造条件发展人的个性、特长,以学生发展为本。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育人目标。

2.5有利于有效开展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德育工作,德育师资队伍可以通过合作过程中的锻炼、学习和提高,以及经验的积累,将会在原有基础上对德育工作教学模式、方法以及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对企业用人需求、用人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说教的多,让学生反思的少”、“就事论事的多,找根源的少”、“机械执行的多,主动创造设计的少”等教学模式和方法。扭转那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习惯于呵斥批评,要求承认错误,作出保证”等等处理问题的短期行为方法,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动中职德育工作者完成由“照本宣科”到“择需而教”的能力转型。

3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纺织类学校德育工作改革的内容

3.1建立开放性的中职德育合作框架和工作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在以下几方面参与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德育教育的合作框架和体系。

企业参与制订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德育活动内容和德育评价体系,加入到学校德育领导机构中去,协调到企业带学生实习期间的德育老师的相关工作,营造校企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氛围;

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先进员工、对口部门(如人力资源部)等到校或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做报告,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

聘请企业高级技工、关键工序的师傅等人员来校指导学生实训,让学生能及时掌握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能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便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2根据用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适应企业需求的中职德育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用人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考核学生理论学习、实操能力的基础上,将侧重点放在职业道德、思想品德上。即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通过岗位培训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技能和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热爱本职的理念,教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诚信、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内在的素质,将传统德育工作的评价内容具体化、企业化,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那种由教师一手包办,诸如在成绩单上写操行评语,在素质报告书上打个简单的评价分数或等级等等传统德育评价方法,培养学生能学会自觉按德育评价标准进行活动,使学生有明确的目的和规范的行为。

3.3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提升中职德育工作品位和内涵

通过合作,深化德育工作的教学、教材和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创新。大力营造“德育教育氛围”,在学校所有冠名实训基地和实验室里,按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张贴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融入企业文化氛围。在全校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营造德育教育的宣传图片、画册和相关内容,让学生在真实和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得到企业文化的陶冶。加大宣传合作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规范等。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为主题,建设德育工作的特色和品牌,通过校企合作建设起德育工作的平台,陶冶的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激励学生奋进,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编写德育校本教材,结合本行业具体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口,讲解企业文化和思想品质要素,结合社会、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道德需求,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以言传身教、情感沟通等方式替代传统集体教育和说服教育等形式;

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创业精神等教育。比如成立企业德育实习工作小组,加强厂纪厂规教育。加强事业心、责任感、诚信和道德等教育,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企业、社会对他们的责任和要求。把企业管理理念融合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性和时代感。

3.4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丰富师资培训方式,全面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者职业素质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先后与广西立盛茧丝绸公司、南宁女子监狱等单位分别建立起校外德育工作教育基地。通过合作交流,让德育教师走出去,深入校外德育基地开展德育工作交流、学习和培训,丰富了培训方式,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工作活动。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进一步调动德育工作者开展德育研究和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德育教师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研究解决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提高德育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加大德育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健全德育教师职务评聘制度,不断提高中职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规范班主任工作制度。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学习和培训,德育工作者在为人师表、团结协作、个性健全、爱岗敬业、理论基础扎实、文学素养丰富、教学手段先进、创新活力和旁征博引能力强、教研功能高等德育职业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4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德育工作仍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问题

4.1校企双方对德育工作目标定位不当的问题

当前中职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下降,学校教育和企业用工要正视和面对这一事实。德育工作目标定位不能过高、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宜过高。应允许学生有一个适应和渐进的过程,不能要求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象正常员工一样的业务技能和稳定思想,否则就会对学生的一些想法和思想波动等问题不能理解,进而产生对学生德育工作上的急燥和不耐心,给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4.2如何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开展德育工作,首先要校企双方建立起相应的合作协意和管理制度,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比如企业人力资源部、培训部等对口部门相关人员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大多是无偿的,而不是专职的。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校企双方都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德育工作者的合理需要,激发其积极、主动工作的动机和热情,从目标、奖励、情感、榜样、成就等多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同时对好的做法给予肯定,好的经验及时推广,对企业参与德育工作的成绩与企业年终考核、干部的选拔、任用结合起来。学校要在企业参与德育工作过程中,在人才培养、人才输送、校企交流等方面给企业提供相应的帮助,让企业在参与学校德育工作中得到实惠,得到肯定,实现互惠目标,促进校企合作开展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3如何对中职德育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并结合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德育工作绩效考评机制的问题

应该把德育评价列入学生在校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系统,构建一套包含专业基础学分评价,专业实训学分评价和德育综合积分评价的大德育评价机制;

德育评价应注重多元性评价改革,对学生德育评价不只局限在纪律、行为表现等狭窄的、片面的评价,而是把学生在校和在企业学习、实习、工作、生活等活动过程中,呈现出的全方位表现都纳入评价范围,使德育评价更加真实性和多元性;

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6

一、加强领导,落实制度,提高德育管理水平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德育管理网络体系,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德育处、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优秀班主任评比等活动。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3、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积极应对网络时代学校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大胆探索网络时代下德育工作新思路,认真办好学校德育网页,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网上教育活动,不断对“德育园地”栏目进行调整、充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

1、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高尚的师德是立校之本”这是我校师德建设的根本,学校坚持加强和改进思想和政治工作,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重要位置,倡导“敬业、奉献、求实、爱生”,树立“特教无小事,小事系特教,事事是特教”的师德意识。

(1)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真正提高思想认识。

(2)实施全方位德育工作制度。学校采取教师值班制,生活老师和值班教师全天候负责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增强每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形成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

(3)建立一整套教师管理制度,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学校制定了出勤、考评、休假、课堂教学等各种考核评价方案,把师德建设与年度考核、评优、职称挂钩,对违反者实行一票否决。

(4)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开展“特教,我无悔的选择”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同时还组织学习“三个代表”心得体会、德育研究和经验交流论文汇编。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侧重实现“三个转型”,即在管理思想上,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在教学思想上,由“教书型”向“育人型”转变,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动态管理。

(6)对全体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即“四做”:a、在学习上力争上游做标兵;b、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做园丁;c、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做典范;d、在作风上严谨朴实做楷模。

三、坚持德育本位,延伸德育触角,创新德育载体,提高德育水平

1、高度重视,凝聚力量,努力拓展和开发社区德育资源。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资源的建设,紧紧围绕德育总体目标,积极开发和挖掘我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构筑我市德育平台,协同多方力量,先后与泉州市司法局、泉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泉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泉州市地震局、泉州市国家安全局、泉州市公安交警支队、泉州市环保局等单位在我校分别建立了泉州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泉州市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环保教育基地以及泉州市中小学生小发明小创作展馆等。同时还把泉州市烈士陵园、德化县黛仙山自然保护区、永春牛姆林、厦门英雄三岛纳入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形成了多元化、多视角的德育资源库,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平台。

2、创新德育载体,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学校以纪念建党、建国为契机,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创建绿色、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以及每周的升旗仪式为载体,不断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把校训、守则、规范“五有五无”要求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上墙,建设文化走廊、浓厚学校的艺术和人文氛围,对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我校是部级绿色学校的资源优势,加强“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去年底在盲、聋部分别举办环保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知识竞赛,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3、制定和改进班级德育工作的“八字方针”:

(1)学:学是德育工作的先导。首先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排除社会上不正确思想观念的干扰,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学习革命英模人物事迹,用他们的高尚品格和精神感染教育学生。再次,学习有关社会主义道德法纪、文明行为养成的知识,从学入手,使学生讲道德、守纪律、懂文明、行礼仪。

(2)读:组织引导学生读优秀书刊,增加知识和思想营养。唤起学生对不良书刊的警惕,增强学生思想上的抗腐蚀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3)讲:开好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如演讲会、座谈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表各种见解,畅谈学习体会,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4)访:参观校内各个基地。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开展禁毒、法制、消防、地震、交通、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触动、教育和感化,自觉做一个遵纪守法、爱护他人和环境、珍惜时间和生命的社会小公民。

(5)唱:在盲生中开展欣赏和咏唱高雅音乐的文娱活动。各班可以成立音乐兴趣小组,每学期可举行2--3次文娱活动,开展唱高雅歌曲比赛,在聋生中开展积累名人名言、好词好句等活动,在适当的时候举行作文竞赛。使学生的心灵在学习和欣赏过程中得到陶冶。

(6)看:组织引导聋学生观看优秀影视片和电视新闻节目。如组织学生观看学校放映的优秀影视片,播放反映我国近现代史、国情教育等内容的教育录像等。

(7)宣:抓好舆论宣传,创设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①搞好教室环境布置,使教室具有庄重、文明、催人奋进的教育氛围;②编写好教室内的黑板报,使之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相统一;③加强好人好事的宣传,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如在班上设立美观大方的“表扬与自我批评”专栏,指导学生把同学身上的优点和先进事迹写成小报道、表扬稿,对不正之风,不良习性加以批评指正。

(8)谈:搞好与学生的谈话、谈心工作。对学生的优点及时公开表扬,对学生出现的缺点、错误则通过谈话、谈心的方式进行教育,把谈话分为鼓励性谈话、告诫性谈话和指导性谈话。同时,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全体教职工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信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二是经常性通过板报、讲座、咨询、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结合“后进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后进生”转化工作有机结合,提高转化率。

4、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

按规范化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用好告家长书,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对班级每一位同学家访一次,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每学期学校法制副校长开设不少于三场的专题讲座,聘请退休干部回学校作报告,当校外辅导员等,聘请社区干部到校作报告等。充分调动各界因素,发挥整合优势。

5、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功能,利用广播站经常性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和德育专题片,传达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表扬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净化育人氛围。充分利用校刊和宣传橱窗宣传学校先进人物和事迹、国内外重要时事政治。堵疏结合,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学校成立了计算机校园网管理小组。研讨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教育和管理。举办“文明上网、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就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组织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条约》,增强广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觉抵抗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力度,对学校附近的网吧进行突击性检查,刹住了个别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上营业性网吧的现象。

6、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关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若干具体要求》,并由督导组组织抽查、评比,把养成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实施学生个人行为规范和批评表扬日常制,班集体建设和宿舍管理“量化考核制”,上墙给予公布。

四、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学科德育是传统且有效的德育途径,通过学科德育方法的研究,旨在探索出学科渗透德育的更好途径和方法。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本学期将组织部分教师上思想品德观摩课,并录制光盘资料存档。

3、开展德育科研。

建立由校长挂帅,分管教学副校长监督,德育处和教研中心具体开展活动,各德育课题组具体实施的德育教学科研网络。认真落实课题立项-制订课题计划-督促检查-阶段总结-资料汇总-结题验收-成果推广七个环节,注重日常督促检查和阶段性总结两个关键环节,规范课题实验的全程管理。

五、加强创安力度,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首要位置,以确保学校安全为重点,切实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有序进行,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做到机构健全、部署到位、责任到人、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建立校内外安全网络,学校与城东派出所、城东治安巡逻中队,城东联防队携手共建安全防范体系。聘请预备役部队战士作为保安人员,24小时巡逻,严格门卫责任制度。

重视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和能力。学校充分利用主题班班、队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聘请市消防支队、市公安局、市法院、市地震局、泉州监狱、城东派出所等有关人员到校作安全教育、消防报告和法律知识讲座,举办“消防演练”、“安全转移”、“路线疏散”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进一步健全学校安检制度,认真做好学生交通、消防、游泳、用电、食品等安全教育工作,与学生家长签订责任书,制定家校联系制度,敦促他们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成立相应检查组,常抓不懈,措施得力,并做好检查记录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学校没发生师生违法犯罪现象,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六、德育工作扎实,成果显著。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的顺利运作,学生能够自学遵守社会公德、校规校纪,并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以往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不见了,在墙上乱涂乱画乱贴的现象也不见了,人人都争当一个文明的好学生,自觉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美化学习和生活空间成为了一种时尚和风气。同学们都能以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的学习和生活。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种德育主题比赛如演讲、征文等比赛中都获得了好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学生有31人次获得省、市级表彰。

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7

【关键词】公民教育 职业学校 德育

职业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职责,还有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责任。而公民教育并非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许多教育专家都呼吁我国职业学校的德育应吸收国际上公民教育的经验,从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延伸。为此,德育课程的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都要实现相应的变革。

一、公民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公民教育具有“存在、行为和目的”三个方面的维度。第一方面包括基本的道德品质,如关心他人、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对人类权利的尊重、公正和仁慈的评价以及文明和宽容;第二方面包括日常生活中正确的言行、参与公益性活动、遵守法律以及平和地面对错与对;第三方面包括更好的自我愿景、有所进步的社会、为未来做奉献等人生目的。

我国德育的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次演变:20世纪80年代,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1988~1995年,从“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1998年后,进一步演变为“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目前,德育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大板块。虽然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标准未必有“高低”之分,但显然公民教育的内涵的确比德育的内涵大。

二、国外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

(一) 课程设置

在西方、东欧、亚洲和各地区,无不按照本国和本地区各级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体系而设置德育课。具体地说,尽管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校德育,叫法不一,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把德育作为一门正规课程来讲授。比如,英国、加拿大、德国等西方国家称德育为“政治教育”,美国称“公民教育”,西班牙称“公共之道教育”,香港和美国一样称为“公民教育”

(二)德育方法

1.课堂师授是传授道德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国外,常见到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尽管国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提问,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也开玩笑,但课堂教学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法”。可以说,在国外学校诸种德育方法中,课堂“灌输”则是国外学校无不采用和施加意识影响的基本方法。

2.课外、校外活动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

尽管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一,培养人才目标迥异,但其学校无不为了弥补课堂德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而无一例外地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不断创新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德育活动。如举办各种不同的理论讨论会、演讲会、报告会、展览会,等等。

三、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的启示

(一)职业学校德育指导思想的转变

在我国,公民社会正在加快形成,国家对公民文化素质、生活能力、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要求逐步提高。职业学校的德育内涵应向公民教育延伸,以公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新的着力点,应把“公民道德、公民价值、公民知识和公民能力”作为其核心目标。

(二)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

1.德育课程的授课主体

从国外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看,学校、家长、社区服务机构、宗教机构等都是公民教育的承担者,而在学校层面达成的共识是:公民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因此所有教师都必须参与,共同承担德育责任。我国职业学校应根据学校、社区、城市等特点,结合实训场地、企业工厂等的实际情况,根据每一次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训特点设定授课主体。

2.德育课程的教学形式

以公民教育为内涵的德育课程以开设“专题”或者“主题”课为主。“主题”形式的公民课程可以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不同年级以及专业方向,开发不同的主题。“专题”形式的公民教育可以通过其他各类活动进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应以实践、参与等形式为主,以学科课程学习为辅。

(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评价

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评价应当改变单一的考试考核模式,而以学生的参与、态度、能力表现等进行生成性评价,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社区,甚至是学生自己。总之,评价的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工作世界、生活环境、社区服务、职业道德等的理解,让学生真正体会一个民主、公正、人道、受尊重、鼓励理性参与的教育环境,在真实和不断进步的公民生活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这才是德育评价的真正目的。

(四)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保障

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先生都曾经强调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命题。“公民教育是典型的社会化课程,与社区和社会的联系是必由之路”。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堂应当把学生放归“生活”这个大森林,让学生在无时不变的生活、工作中学会知、行、言合一。在德育课程教学设计上,除必要的直接德育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改革,更应走出校门,将和谐社会建设者的价值追求落实到社会生活、工作世界的改造中去,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民主的教育生活中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

1.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

通过合作交流,让师生以小组、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分批分期地走出去,深入校外德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工作活动。 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创业精神等教育。如成立企业德育实习工作小组,加强厂纪厂规教育;加强事业心、责任感、诚信和道德等教育,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企业、社会对他们的责任和要求。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8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职业标准;对接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注重实践教学,应从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和适应社会能力出发,与职业标准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具备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两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应具备的基本准则、品质和行为的要求,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知识、职业态度、行为规范。基础知识是指从业者都必须掌握的职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与本职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法律知识和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知识。由此可见德育课教学与职业标准对接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当代德育理念,适时调整德育课程内容,与职业道德对接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内容是学校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体现当代德育理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课程内容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应以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准确把握职业标准,融入企业文化元素,与职业道德对接。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与职业道德知识的对接

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职场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专业胜任能力等的总称。中职学校使学生内化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专业胜任能力的捷径就是把德育课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到职场的状态,因此,为了让学生适应社会,有机会提前体验职业角色,应把德育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可以把授课形式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班级、第二环节是学校实习车间、第三环节是学生实习的企业。只有这样德育课教学才能从简单的说教、硬性灌输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主动接受职业道德知识,教学效果才能达到预期的状态。只有把三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德育课与职业道德知识才得到真正的对接。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与职业态度的对接

职业态度就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包括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选择方法等。正确的职业态度影响着一个人选择职业的成功率,所以正确的职业态度的养成是不容忽视的课题。个人的职业态度形成分三个层次:家庭教育部分、学校教育部分和社会教育部分。在大多数家庭中,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具有职业试探功能的课程大都不重视。社会教育是指个人进入了社会后,社会对个人的影响而形成了一些观念。而学校教育才是形成职业态度的重要阶段。中职学生的年龄正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中职学校又是学生踏入社会、从事工作准备阶段,所以职业态度的形成在中职学校教育阶段是关键阶段。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的主要途径。我们学校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职业,专门设立了职业鉴定中心,我们德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在课程中设置职业试探、职业辅导等环节,通过职业鉴定中心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教师通过职业测试了解学生的各种职业数据,帮助学生选择职业,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增进学生就业信心。

(三)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与职业行为规范的对接

行为规范是社会认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和准则的总称,包括行为规则、道德规范、行政规章、法律规定等。良好的行为规范是从业者走向成功的桥梁。中职学校德育课应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德育课程应采用实地教学方法,与职业行为规范对接。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讲授中,我们结合课程内容适时和法院取得联系,带领学生到法院听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法制的威严和违法所受到的惩罚。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我们设计课程的部分内容和专业课相结合,到实习车间,切实有效地向学生展现良好的行为规范带来良好的结果及不良行为规范带来的后果等。结合《哲学与人生》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把班级设为一个企业,内设董事长、经理、车间主任、班组长、员工。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内容,自己订立企业规章制度,如遵章守纪,正确行使职权;刻苦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劳动技能;杜绝、减少失误和差错,提高工作效率等。学生通过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领略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不良行为规范所带来的结果。

二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摒弃传统说教方法,与职业基础知识对接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完全颠覆说教模式,把德育课融入到各种学科当中,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化、实践化、职业化的“无边课堂”。同时将学生参加德育活动的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程教学计划要细化,而且完整成套。我们把德育课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三大类,课程内容与职业基础知识对接。

(一)德育课的基础型课程与职业基本理论知识对接

德育课教学计划的基础型部分应与职业理论知识对接。例如我们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和选修课《求职与就业能力训练》(我们老师编写)课程的基础部分,我们详细讲解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四个部分,其中工作要求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主体部分。我们利用学校职业体验馆实地讲解职业环境、工作要求、职业能力和工作内容,让学生简单的了解了职业的基本要求和技能要求。学生通过考试可以取得国家认定的技能等级证书。通过德育课教学,让学生在学校就了解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德育课和职业基本理论知识对接,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德育课的探究型课程与企业法律法规知识对接

德育课探究型课程应与企业法律法规对接。企业主要的法律、法规有:《公司法》、《商标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征管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等。德育课探究型课程应与企业法律法规对接。例如我们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探究部分,组织学生设置模拟法庭、和学生模拟签订劳动合同等等,向学生讲解《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懂得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中职学生是未来的职业劳动者,作为社会的成员、未来的职业人是法治国家的一员,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他们的法治精神,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企业和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知法、守法、用法主要表现在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经济活动和职业活动。通过德育课教学让学生懂得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通过感悟、内化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信念。应培养自身高尚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不断提高法律素质。让学生了解生活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离开法律寸步难行。

(三)德育课的拓展型课程与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知识对接

德育课拓展型课程应与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知识对接。企业职工安全卫生制度规定为规范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安全素质,防止伤亡事故,减少职业危害,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的规定。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的原则;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我们通过在实习车间教学法给学生们讲解有关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德育课教学让学生了解有关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今后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为将来的职场做好准备。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我们通过德育课主渠道对中职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职业培训,德育课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适应社会需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使学生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对于校企联合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德育课教学与就业办联合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德育课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对于培养技能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国家职业标准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学校通过德育课程教学的知识传递,让学生了解职业标准的主要内容,使得学生能顺利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校把德育课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并按国家职业标准编写教材、开展职业培训,这为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

[2]刘根华.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问题与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6):36-37.

[3]叶建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探讨[J].中国教育,2009(2).

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9

首先要建立“每位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的管理者,每位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有义务教育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教师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学校的每一件工作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目前,有的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德育工作是孤立的工作、是学校领导的工作、是德育处的工作、是思品课的工作,是班主任的工作、与我工作无关,等等,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学校的每一件工作都与所有教师的工作表现息息相关,每位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每位学生和成长,因此,抓德育工作首先应从教师抓起,从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入手。2008年修订的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条“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指明了方向,抓教师就应从抓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入手,经常有计划、有组织的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法规,如:《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增强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观念,提高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科学育人的水平,牢固树立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思想。通过深入开展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活动,来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自律和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不断增强教师爱生意识和关心学生品行健康发展,使教师不断认识和巩固掌握教育规律,使教师不断牢固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德风范,在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坚持耐心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促使全体教师能做到以“全面关心、爱护学生”为已任,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挖苦和排斥学生的现象,拿起表扬、赞美的武器,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营造出和谐健康优美的德育氛围。在开展学习活动中,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深入开展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深入开展教师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规范教师的行为,制定好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好学校工作的各项工作计划和完成目标,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要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在学校中大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感染学生,培养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和传播知识与精神文明的使者。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即师德师风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工作,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需要教师有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价值观。

二、从学校班子入手:

学校班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领路人,“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教育、德育为首,素质教育、德育为先”,但德育工作在学校的工作中往往容易被片面认识或被淡化,这也是一种错误倾向,学校德育工作覆盖各工作领域,需要学校班子成员去认真思考和统一认识,学校工作千头万绪,班子成员分工抓工作并不是分开德育工作,而是分管领导具体抓,校长亲自抓,每一件工作都含有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涉及到师德师风,涉及到校纪校风,涉及到教风学风,涉及到学校的校容校貌,因此,德育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学校工作的深化。抓学校德育工作从学校班子入手,就应从师德师风、校纪校风、教风学风、校容校貌等方面入手,从而来调整考虑班子成员各自的分担工作任务,从围绕“一盘棋”的思想出发,以德育工作为扭带,各司其职。在工作中,德育处或分管领导占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地位,负责具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开展的活动方案,组织具体的活动,其他班子成员在工作中要以围绕“树师德、铸师魂”的方向开展工作,这样,在工作中就容易朝着同一个方向协调发展。思想认识的统一是抓好工作的关键,因此,在工作中,学校班子成员要经常召开工作通报会,预先通报各自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情况,以使学校工作在开展中达到上下沟通,和谐发展。德育思想在班子成员脑子里的统一是学校抓好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关键,班子成员有了统一的德育职业观,学校就有了正确的德育工作的方向。

三、营造德育氛围,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每一节课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每一节课都涉及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奋斗目标的理想教育,每一节课都考验着每位教师的师德师风,都考验着每位教师的职业道德,都在考验着每位教师,所以,德育工作需要人人参与,人人开展,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除了课堂主渠道外,还要环境建设方面考虑,则“德育工作”需要创设情景,创设情景的工作方方面面,比如:学校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需要创设,校园内要设置校刊专栏、卫生评比栏、学生展示平台、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班级内要有黑板报、评比台、《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等等。学校要利用一些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或结合时机要求,抓住教育契机,开展教育活动,喧染德育气氛,例如,结合一些重要节日,“开展文娱表演活动、出版专刊、开展报告会、开展知识竞赛、开展卫生爱国运动、开展体育活动、开展评比活动、召开表彰会、平时有组织开展的兴趣小组活动,等等,这些都能为学校的德育氛围增添浓厚的德育气氛和为学生思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四、制定好开展德育活动计划:

这里的“德育活动”是指学校在一个学期中要开展的系列大型教育活动,①如聘请关工作的同志到校作报告、或者开展一场纪念会(三五学雷锋日、四五祭扫革命烈士墓、五一劳动日、六一儿童节、十一建国节、十三建队节、元旦、在延安文艺会上的讲话纪念活动、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活动,等等。)②如开展一场安全防范教育动员大会(防控非典、防控手足口病、接种麻疹、防台风、防地震、防暴风雨、防交通安全等教育大会,举行疏散演练。)③如开展一场捐资献爱心活动,开展一场革命传统教育大会、法制教育大会。④如举办一场书画展览活动、优秀作业展览活动、举办一场文艺汇演活动。⑤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活动。⑥举行一次庄严的升旗仪式,等等,以上这些活动都是属于德育活动的范畴,需要负责德育工作的领导在学期初提前通盘考虑,制定好活动计划,安排好活动的时间,确定好组织者和参加人员,要确定好活动的教育目的。制定德育活动计划,要结合上级文件精神,要结合教育局的工作意见,要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计划。德育活动计划要列入学校工作周历表,以便工作的开展有条不紊。

五、加强管理与监督,保证德育工作质量:

加强管理与监督是抓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没有监督与管理,那要开展好一场德育活动是一纸空文。如何加强管理呢?我的看法是⑴工作提前到位。比如这一学期,我中心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和“小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活动,我首先制定“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方案和“小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活动方案,在南诏中心领导班子首先形成统一意见,召开校长会,统一思想,形成共识。⑵提出要求,指明方向,为开展好活动铺设道路。如我在活动方案中明确要求各校要在开学初大张旗鼓地开展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字活动,要在各校显要的地方张贴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要求各校要组织教师学习、对照讨论《中小教师职业职业道德》新六条“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和旧八条“①依法执教②爱岗敬业③热爱学生④严谨治学⑤团结协作⑥尊重家长⑦廉洁从教⑧为人师表”,要求各校要组织教师要写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心得要上交学校存档;要求各校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关内容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0个字“爱国守法、明礼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②社会公德,其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③职业道德,其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④家庭美德,其主要内容是:“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的主要内容印发给学生带回家向家长宣传并让家长在材料上附言并签名后由学生带回学校收存,把活动方案分发给各校布置实施开展工作。⑶参与活动,共同提升活动质量。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注意防止走过场或留于形式,作为中心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要经常到学校参与活动的开展,这样既能掌握活动的开展情况并能帮助提高开展活动的质量,比如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我中心结合了安全教育的防震疏散演练,全体教师全部出动参与组织学生进行演练,在演练中锻炼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关爱意识。在开展“小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活动时,我中心紧紧抓住教师值日导护为切入点强化责任意识,检查各班卫生责任区是否实现“五无”(地上无痰迹、墙壁无污痕、门窗无破损、桌椅无刻划、卫生无死角)和各班学生仪表仪容、文明礼貌情况,检查各班随堂点名情况等等。在平时的常规工作中经常到校检查两操教师的带班情况。在开展德育工作中,注意把平时的工作内化为提高教师师德水准的要求及时向教师反馈,形成共识,以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达到提高学校管理学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便能有利于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和确保学校形成良好的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