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德育教育方式集锦9篇

时间:2023-07-13 16:44:06

德育教育方式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1

    我们的社会提倡精神文明,我们的学校也一直在抓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但也不容忽视一些问题,问题的存在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放松,必须加强!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要搞清楚: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什么素质?重点加强哪些方面的教育?教师怎样与学生和谐相处?怎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这都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个最理想、最全面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素质:对生命的认知、对个人和社会的认知、对主观和客观的认知。可以把这三种素质比作三棵树:生命树、人文树、哲学树。学校教育要从小就在学生的心灵上种上这三棵素质树,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施肥、浇灌、丰富,使其不断长粗、长高,最终成为参天大树。教育者就是要播撒种子,播种希望。

    本文着重谈谈在学生心灵上种上一棵人文树,即谈谈学校应从那些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怎样进行教育,只是谈谈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体会,敬请指正。

    一、培养学生几种素质

    人总要在社会中生存,与人与社会交往,我们要引导学生教给学生社会的伦理准则,和一些自然规律:个体和集体相互依存,既要考虑个体的生存和利益,又要考虑集体的生存和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在大自然中生存。怎样教给学生社会责任感?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动物中得到启迪:大雁在飞行的时候往往排成一字形,这是为什么?飞行一段时间后,后面的大雁会与领头的大雁调换位置,这又是为什么?如此教育学生总比空洞的说教有力:每个人都应该为集体作出贡献,同时也享受集体给予的力量和恩惠,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狼孩的事实说明离开了集体,智力损失不可弥补。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协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清道理,让同学们相互感染,形成优秀品德。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我们教育学生的德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尊、善、爱、信、谦。

    尊即要尊敬他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有好多同学尊敬人是有条件的,他尊敬领导、尊敬有钱人、尊敬对他有用的人,这就要正确加以引导。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在回避你,你就应该主动迎上去,跟他打招呼,我想那个学生一定会满脸通红,一定会体验到一种滋味,他今后在这方面一定会做得最好。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和谐友爱的气氛中,这种气氛要靠大家去创造。老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应该为人师表,从我做起,先尊重学生,然后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善即要善待他人,善待社会。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相互依赖,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便宜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的社会要靠大家一起去创造,有一些家长可能在教育子女为自己谋利益方面多一些,那我们学校教育主阵地就更应该要强化教育青少年在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

    爱即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爱和被爱都是人情感的基本需求。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深深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有这样一个学生跟我说过,有时他也想玩,可一想到老师为他们操碎了心,又真的不好意思去玩了,他深深感受到了老师的期望,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老师,回报了学校和社会。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进行简单说教,有句话说得好,道德需要道德的教化,情感需要情感的浇灌,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老师,他的学生一定会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热爱祖国,他一定是祖国的希望。

    信即诚实守信。为人处世应该诚信为本、一诺千金,人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守信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自己要说话算数,我们很多时候发现同学所定的目标、制订的计划不去努力实现,所作的保证也难以坚决执行到底,这也是不守信用的表现,同学之间如果不能相互信任哪谈得上真诚友爱?学校、社会和家长应该一起努力植“信”于孩子心中,让孩子从小就讲信用、守诺言,这对孩子个人的学习、将来的事业、前途大有好处。

    谦有两层含义谦虚和谦让。我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很多同学在成绩落后时能一鼓作气,奋起直追,而一旦取得成绩则沾沾自喜,再也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以为自己就是最好的,不肯向他人学习。这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往往进步不大,甚至会出现大的倒退,即使自己是出众的,我们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追求更高更强。同学之间谦虚相处还会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在班级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友爱互助,整体提高。而谦让则是同学之间化解矛盾的最好的武器。在班集体中要教育学生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大家团结一致,目标一致,携手共进。

    以上五种品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小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不太成熟的,一旦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某些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所以在选择教育方式时要十分慎重。我们要选择、研究教育方式,尽量减少对学生的伤害,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选择、研究教育方式

    1、尊重学生,减少伤害

    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孩子虽小,他们也具备了做人的尊严,有句名言就表达了人的尊严:士可杀,不可辱。少儿的自尊意识早在4~6岁便已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教育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教育学生再不能频繁罗嗦,居高临下地训斥,更不能体罚学生,这样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好多学校有一些告示牌,时见上面贴有检讨书、悔过书之类;也有些学校为了杀一儆百,在学校大会上点名批评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这样做可能对其他学生能起到教育作用,但对其本人若不正确引导,或许他们真的会变成问题学生,今后同学们如何看他们?他们会不会滑向破罐子破摔的泥潭?这都值得教育者去思考。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校内刚受到刺激,回到家,如果家长再一阵暴风骤雨,想想学生幼小的心灵如何能承受?如此这般,我们的教育完全失败了。要知道:每一个孩子对老师来讲可能只是一个,可对家长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那我们的教育真是来不得一点儿简单粗暴。

    日常教学中,我们还会听到一些语言暴力伤害学生,个别老师一时激动,口不择言,甚至对学生人格侮辱,诸如:“笨蛋、傻瓜、无用的东西、猪”等等,这些话对学生的伤害比用刀割肉还严重,学生会终身难忘,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虽然老师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恨铁不成钢也可以理解,可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去伤害学生自尊。所以,凡事我们应该三思而后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意义还在于孩子终会长大,但愿这种方式不会代代相传。试想:从来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又如何去尊重别人?那我们的民族不就变成了一个野蛮的民族?我们的文明又如何代代相传?

    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多体谅、多期待、多鼓励、多沟通,当然也不是只表扬不批评,只不过要注意方式,可以启发学生自责、反省,留给违纪学生时间去认识自我、改正自我,等等。

    2、拇指赞赏,寻找闪光

    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的地方,老师往往因为不太细心发现不了,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表扬会唤起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奋发向上。老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有意无意中暗示给他们老师的较高期望,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往往真的就会取得好的效果。相反,如果不能原谅学生的小问题,老是抓住某些事跟学生算帐,班级管理可能就会出麻烦了。我见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表现还不错的班长,一次犯了一个小小的过失,班主任一时气愤撤了他的职,从此不见了那个积极向上的男孩,他情绪低落,处处逆反,不求上进,让班主任伤透脑筋。看来,作为老师有时可以故意不看学生那些不太重要的毛病和缺点,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多跟他们交流,甚至可以多让问题学生为班级做事,给他们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学生从小事中往往会体验到成功,增强了自信,最终可能会出现全面成功。优秀教育者为我们提供了好多批评学生的方法,避一避、缓一缓、冷一冷、笑一笑,这些都是冷静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而且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和品德。如果学生过多的生活在批评中,那他同时学会了谴责;如果他生活在过多的敌意之中,他同时就学会了斗争;相反如果他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和善待他人;如果他生活在表扬、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自爱。可见,这些优秀的品德,就靠我们教育者提供环境去培养。

    过去,我们往往是用命令的式进行品德教育,显然这种方式,不适应现代教育,效果不会很明显。怎样才能打动学生心灵,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课题。《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集体,为什么要爱呢?我们如何去实施呢?这不是靠老师简单的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祖国名山大川美,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这样爱国、爱集体的思想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其效果会十分明显。

    三、认真学习、播撒希望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2

【论文摘要】为适应当前社会对综合性卫生人才的特殊需求,这要求卫生教育者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通过对德育教育方武的创新,不断培养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团结合作、人文关怀”的新型卫生职业技术人才。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新形势要求卫生教育者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养成紧密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培养学生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以培养“作风严谨、操作规范、尊重科学、医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新型高素质卫生人才。为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实用性人才,这要求卫生职业教育德育工作者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以发展的高标准应对现实的严要求。

1 中等卫生学校学生的特点:学生年龄小。综合素质不高。

学生在校年龄多为15岁—18岁,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渴望成才,但也韧性不足,遇到困难、挫折容易消沉泄气;同时缺乏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主观、偏激,容易被误导,既有表现自己才华和知识的强烈愿望,又受鄙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承受着应试教育失败、对个人发展前景迷茫的心理压力等。

他们多是中考落榜生,这部分学生多存在厌学情绪,难教、难管、违纪率高,多数的学生不是因为对专业感兴趣或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而是在家长考虑了社会就业形势、个人就业能力甚至人际关系网等各种因素后为子女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因而他们缺乏学习兴趣、动力、压力。

2 德育教育思维创新:树立主体性的德育观和健康积极的人才观。

医学是一门神圣而又高风险的特殊职业,要使上述年龄普遍偏小,同时综合素质急需提高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应岗位需要,做一位爱岗敬业、医德高尚、医技高超的医务人员,这就对卫生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授人以技,同时还要授人以德。德高方能服人。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改变德育教育模式。

改革开放使人“主体性”的思想得以确立。对学生而言即要求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情感发展和精神成长为本,明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即主体性的德育观,它以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它要求我们在学生道德个体性培养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一种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3 德育教育内容创新:以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为本。

新时期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医患之间矛盾被媒体最大化,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重视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能面对现实,正视挫折,并能从挫折中崛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他人、相信组织和社会,遇到困难不退却,对前途充满信心,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工作,消除和预防矛盾、痛苦、抑郁和悲伤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唤醒、保持和调动学生的信心、热情、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和持之以恒的心理状态,这有助于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繁杂、苛刻的医疗工作。

4 德育教育方法创新。

4.1 说理教育法:即教师借助语言和事实启发、引导医护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在说理过程中,应注意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愉快、民主氛围,这样有助于淡化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痕迹,防止居高临下。此外还应注重情理交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注重说理的逻辑,做到有理有据。同时注意说理形式多样化,说理可以采取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4.2 讨论法:即教师组织和指导医护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道德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教育意义在于经医护生集体讨论的道德准则有助于医护生个体态度的改变,且讨论的过程也会影响医护生的道德发展,并收到提升医护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效果。但应注意在开展课堂讨论时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氛围,确保医护生在课堂讨论中有自由思考的空间,并能主动而又真实地表达他们的观点。还应根据医护生道德发展阶段特点,启发其积极思考,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4.3 实际锻炼法:医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活动与专业课实验、实习及实际操作同实践技能活动紧密相连,因此其德育教学就不仅仅局限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课堂的外延更加宽泛了,既可能是实验室,又可能是实习基地,也可能是临床医院的病区、病房,还可能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社区。基于这一特殊性,故其德育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一种组织受教育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接受锻炼、训练,从而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在德育教育方面,实际锻炼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组织医护生参加社区医疗服务和到医院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把医学伦理道德知识、观点、信念、情感转化为道德践行,增强道德意志,丰富道德情感,不断提高道德认识。

总之,中等卫生学校的德育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教书育人的阵地,适时地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渗透到本门课教学中,使我们的教育做到既教育人,又发展人,坚持德育观念、内容、手段的不断创新,以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3

德育是一种责任,一种关怀,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染与熏陶。这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去感染学生;从细节入手,去引导学生;从小事入手,去关爱学生。两个一直很调皮的孩子,看见塑胶操场上粘着一块泡泡糖,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把它抠下来。校长走过去用手机记录下这一镜头,学校把这件事放在展板上进行表扬,告诉孩子们,这就是最美的行为。把每一件小事无限放大,把每一个闪光点无限放大,抓住每一个教育机会,只要我们用心发现,德育就蕴含在每一件小事之中。

二、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感染美

我们把孩子最好的表现拍下来,站队进校园、站队进教室、安静过走廊、认真做值日、用心上好课、好好做游戏……把它们展示在教学楼的正厅,告诉孩子这就是“遵规守纪之美”,这就是“课堂之美”,这就是“校园之美”“安全之美“”活动之美”……教学楼前的芙蓉树,花开时节很美,可到了秋天,落叶不断。我们做了关于“落叶”的宣传板,贴上孩子们在操场上捡树叶的照片,贴上漂亮的树叶画。孩子们开心地围着看,他们在思考,也在行动。操场上,依然落叶飘舞,但落叶很美,孩子们很美。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纯洁、美丽的心灵,只要我们用心呵护、耐心浇灌。

三、拓宽美的渠道,感受无处不在之美

为了拓宽孩子美的视角,感受无处不在之美,十一期间,学校将美与作品征集相结合,鼓励孩子去发现、去寻找、去记录。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精心设计了宣传海报,也在广播里做了专题宣传指导,告诉孩子如何去寻找美,详细地讲解如何将自己的发现变为作品。十一之后,学生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汇集上来,有照片、有文章、有故事、有手抄报、有手绘画、有美景、有美人、有美事,也有美食……每一幅作品都那么赏心悦目。当50幅精美的作品展示在正厅的时候,每个孩子的心灵都被影响和触动,也勾起了孩子更多的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四、让美丽之花在校园蓬勃绽放

为了发现更多的美,也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近美,成为别人眼中的美。我们开展了“美在校园”小记者行动,招募了一批小记者,开辟一块“美在校园”展示栏。把小记者美的发现展示出来,每周一更换。也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加到小记者行动中来,一起去发现美、展示美、成就美。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不断被发现,孩子的优点不断被放大,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一次好的行为被记录、被展示,内心充满喜悦而不断进步。小记者行动推动了美在校园的蓬勃绽放,孩子们心中有美,眼中有美,行为中有美,语言中有美,举手投足皆蕴含着美。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4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教师培养方式

目前,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具有不断学术化倾向。

不菜梅大学的福利克斯教授指出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中存在以下几个结构性问题:第一,缺少与实践的联系:第二,缺乏实地的工作经验:第三,职业知识的应用没有参照相应的大学研究;第四,缺乏工作程序知识;第五,职业教育教师培训j内容中缺乏技术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进行了大规模的革新。这在德国大学已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研究领域,并产生了许多刺激教师教育改革的因素。当前,德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变化:一是增加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内容。二是以科学性为基础。其重心是培养教师能力,并通过对学习环境的塑造进行培训。三是重视全球化、个性化、互联网和知识爆炸的挑战。

、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方式德国职业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教师,即普通教育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ⅲ1.普通教育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培养普通教育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一般是在完成中学教育后再进入大学学习,也有一部分教师是在中等教育结业后,先经过双元制培训l,再获得入学资格[ 。有特殊能力却不具备高校入学资格的在职人员,可以参加一个特殊的高校入学资格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来确认学校要求的学历和能力。圆在培养的第一阶段,有志于成为职业学校教师的学生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学习四至五年。以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为例,学业总课时数为160个周学时,其中80个周学时学习专业方向的内容,40个周学时学习基础课,24个周学时学习教育科学,16个周学时学习社会科学。大学学习结束时,这些学生需通过相应的工程师/技师资格考试和第~次国家考试。接下来是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在此期间,他们要学习本专业范围内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和设备设施,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熟悉未来的职业环境,并培养良好的工作方式。

这是双元制所要求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在培养的第二阶段,即教师预备实习期(见习期),通常为两年,在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院同时进行。按规定,每人选择两个今后教学的专业科目,并根据所选的专业科目挑选一所能提供这方面专业培训的职业学校。在预备实习期的第一年,新教师在有经验教师的指导下上课,课时至少达到90学时。第一年结束时,校长根据新教师的教学效果,决定是否让新教师独立上课。进入第二年,根据各个学校及科目的相关情况,新教师每周独立上8—1 2节课。在预备实习期间,新教师每周必须有一天到教师进修学院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使新教师具备成为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其中包括了解有关学科教学计划的内容:掌握专业教学法;能够独立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以及开展评价工作等。

第二阶段结束前,学生需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查专业知识和教书育人方面的能力;二是考查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学法以及学校法和公务员法等方面的知识。这次考试要求学生撰写课外论文,上公开教学实验课,另外还有关于教学法、教育学、学校法方面的口试等。

2.专业实践课教师的培养 专业实践课教师的培养方式是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经过三年或三年半的双元制职业培训l,而后选择以下两种方式之一继续学习:① 具有三至五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后,在一年制技术管理工人/师傅学校学习。② 具有至少两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后,在两年制的技术员学校学习。专业实践课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也在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院同时进行。在职业学校,他们听课、试讲,逐步练习独立授课,同时还在教师进修学院学习教育学、教学法、学校法等方面的内容。学习结束后也需要通过相应的考试。

3.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同样受到重视。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要求职教教师不断提高和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职教教师的继续教育,特别是专业理论课教师和专业实践课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德国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新规范、新专业知识、新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4]德国各\'jt、j的法律规定,职教师资要不断进修,但是法律未强制规定教师每年的进修时间。例如,在下萨克森州,主要有三种教师进修形式,即全州集中性、地区性和学校内的进修。全州集中的进修由联邦文化部组织,每次培训旧寸间为一周左右 地区性的培训j由区政府组织,每次培训的时间一般为数天;学校内的培训l最为灵活,一般为一至两天。教师参加这些培训课程都是自愿和免费的。下萨克森州教师进修改革的趋势是把教师进修的经费~ 次性拨给学校,由学校自由支配。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启示我国近几年出台了大量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表明国家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做出了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教师培养的优势,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1.企业参与并成为职教教师培养的重要力量笔者认为,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教师,必须经过大学本科教育,因为一定的学历可以保证教师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知识。但是,作为培养社会需要的技师、技术工人等的职业学校教师,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的实际操作技能,并能随着实践的发展提高专业能力。大学一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唯有相关企业的技术员、工程师等一线人员才能传递这种经验。因而,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并依靠企业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2.保障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制度性我国《教师法》虽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学历有明确要求,但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却没有严格的限制。在德国,要取得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除了学历要求之外,还需要具备实际经验并接受师范专业的训练,这种对教师资格的制度性要求保证了职教师资的质量。笔者也认为,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具备必需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外,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也是不可或缺,否则就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或实训 旨导教师。

3.建立科学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培养效果的评价在我国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更是如此,这与职业教育本身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关,也与人们长期形成的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有关。德国成熟科学的职教教师评价体系对保证教师培养的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评价标准既可以作为培养教师的目标,又可以作为衡量培训l效果的指标,在需要调整培养计划的时候还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因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我国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5

关键词:道德教育;美国学校;理念;实现方式

基于对传统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反思、批判,美国学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应其社会和教育目标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研究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理念及其实现方式并借鉴其一些成功的经验,对推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一、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

20世纪40至50年代,基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许多美国人认为,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不取决于公民个体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自律。在此背景下,美国科学教育盛行,此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实际上形同虚设。20世纪70年代,忙于应付冷战的美国陷入了全国性的道德危机。面对这种状况,社会、家庭、学校要求加强道德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期间,美国涌现出弗雷德•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罗尔德•库姆斯的价值分析模式、迈克尔•斯克里文的认知方法等一大批道德教育理论及学说。其中,价值澄清和认知发展理论最有影响。然而,倡导“价值中立”、崇尚“自由选择”的价值澄清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并没有使青少年的道德状况得到有效改善,美国社会在“绝对的自由选择”的鼓动下反而抛弃原本的共同道德标准,从而出现了道德相对主义泛滥、个人主义倾向明显等诸多问题。新古典主义德性伦理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强烈呼吁,找回“被长期排斥的传统美德”以代替个人主义,提出用“人类在共享生存中的基本道德价值观”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人们主张复兴品格教育。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复兴品格教育并非是要重新回归以宗教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时代,而是让人们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形成健康的品格,自主地按照社会的要求去行动,从而促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美国学校对此也做出了回应,认为道德教育首先要关注的是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命运和幸福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有宏阔的视野、崭新的理念。1.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美国学校反对传统教育中的道德说教和道德灌输,认为这种封闭性、强制性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理智、意志和自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的成长,合理的道德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个体的参与和自主的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学生应当成为教育的主体,并以自觉自愿的方式参与其中,道德教育才会真正起到促进个体道德生长与发展的作用。美国学校还认识到,道德的产生不是对个体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和约束,从本质上讲,道德是人类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的特殊表现形式,“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1],承认并维护个体在道德生活中的自主和自由,实际上也是要求个体要对自己负责,促使个体形成负责任的态度,以达到道德自律。道德灌输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的自,其结果是造就无责任的人。美国学校对道德灌输的批判触及到了道德教育的根本问题,体现出对道德教育主体性及主体意志的尊重。当然,美国学校也从过去的历史中汲取了经验教训,没有一味地简单反对道德灌输,而是注重德育内容的教授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防止道德教育再次走向“放任主义”的极端。2.确立共同的核心价值。面对价值澄清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带来的道德涣散、社会无序,美国社会开始尝试寻求道德共识、控制离心趋向、消除道德分歧、整合社会秩序。美国学校认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把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实现个人自主选择和社会规范影响的统一”[2]。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有普遍有效、可供遵循的道德规范,这是社会整合的前提,也是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受社会制度和多元文化的影响,美国没有为道德教育提供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文件,但国家、州、社会组织和学者均提出了自己的“共同的核心价值”,名目繁多。代表性的观点有:1992年,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机构“重视品格联盟”提出,青少年道德品质构成的六个支柱是“信任、尊重、责任、公正、关怀、公民责任”。1995年,托马斯•里克纳代表品格教育联盟组织并携手埃里克•夏普和凯瑟琳•刘易斯等人编写了“在美国品格教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一项品格教育原则,这十一项原则成为美国的综合性品格教育的蓝图,同时也成为品格教育联盟组织全国学校品格教育奖的评定标准”[3]。各个学校则把业已达成的道德共识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经过适当改造之后,将其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之中。3.在实践中培育美德。实用主义思想对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形成影响深远。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基本上可以概括实用主义对美国道德教育的影响。杜威认为,道德应该具有“生活性”和“情境性”,道德生活应当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教育必须完全走向生活。只有把“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打通,学校的生活,才是活的社会生活;学校内养成的儿童,才是懂得社会需要、能加入社会做事的人物。他们组织的社会国家,才是一个兴盛的社会国家”[4]。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当反映社会生活,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应当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受此影响,美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呈现出显著的“生活化”特征和明确的“实践性”取向。它们纷纷把目光转向社会生活,提出“在践行中培育美德之人”的教育主张[5],将抽象的品格规范转化为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行日常活动,在社会实践中认识道德品质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加深和巩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这种理念也要求教师重新成为道德教育的权威和楷模,依靠自身积累的经验和养成的品质对学生的生活起积极影响,帮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习惯。学校还主张把道德教育从学校延伸到社区和社会,让学生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中磨炼品格。4.兼容并包。美国学校除了接受当前主流道德教育模式———新品格教育的主要思想以外,对于其他学派的理论和思想,也采用“兼容并包”的态度,取其所长、为我所用,以形成自己的道德教育理论与科学的实践策略。在道德内容的选取上,学校道德教育吸纳了“文化继承模式”中的一些观点,认为“学校没有必要向学生灌输与社群、家庭文化价值观可能冲突的品格特质”,学校和教师并非儿童道德教育的唯一场所和传授者,父母、长辈、文化领袖可以在校内外起到教育儿童的作用。因此,学校把“家长和长辈要常到学校来”和“学生、教师也要参与到社区和自然环境中去”设计进了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彰显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顺应。在道德情感的养成上,借鉴了内尔•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从关心的角度来组织学校教学,把学会关心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使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体验到被尊重、被关爱,从而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并将这种关爱情感扩展到他人和惠及社会;在道德行为的践履上,汲取了美国德育专家弗雷德•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理论的一些主张,把道德教育和“公民行动能力”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行动,通过践行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提升自己的道德责任感,把自己培养成为“道德推动者”;在道德环境的培育上,引用了劳伦斯•柯尔伯格的“公正团体”理论,在学校建立各种管理组织,营造充满民主氛围的德育环境,鼓励学生民主参与管理,发展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共同价值意识。学校道德教育的这种开放立场,使其教育理念呈现出知行结合、情理一体、显性与隐性教育并行的多元化特征。

二、当前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实现方式

从主张价值中立到倡导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不仅是教育理念上的转变,更是美国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作出深刻反思之后的一种因时制宜的教育改革与实践行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在机制设计、模式创建、方法运用、体系建构等各个实践环节都体现出其理念的要义。1.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美国学校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道德教育协作模式。在这个合作体系中,学校居于枢纽地位,学校通过其建立的稳定有效的协作系统,使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保持着密切而且有效的合作关系,并将学校道德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传导至家庭和社区,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在家校协作中,学校制订了许多激励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比如,成立“家长—教师”协会、家长顾问委员会等组织,参与讨论学校政策和制订课程计划;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品格教育课程和与学生共同完成家庭课程。学校还采用“工作坊”、研讨班或设立学生顾问职务的方式开展“家长教育”,训练和提高家长的教育技能,以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情感疏导等方面的问题,等等。社区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利用所在社区的教育共识来设定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并据此设计道德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学校也直接吸收社区人士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合作伙伴,帮助巩固价值观教育。如美国马里兰市东部沿岸的五个县的小学和中学每周都有社区志愿者担任‘品格教练’来给学生讲授品格,并且甚至连课程都是公民自己发起的。”[6]第二,社区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公共媒介正面宣传核心价值观,吸引学生关注公共道德建设;运用媒介发起对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做出道德判断、进行道德评价。第三,社区承接学校的“社区服务计划”,接纳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为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提供方便。这些做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一体化,使家庭和社区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创建“生活化”的实践模式。美国学校重视社会生活的体悟对品格养成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道德教育的实践模式建构上,特别注重学生品格参与和品格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可以超越学校单一的生活经验的限制进入到“生活情境”去真实体悟,形成有生活底蕴的真实品格。首先,学校在校园内构建一个相对安全的“内生活环境”,将道德教育的边界从课堂拓展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有效的生活体悟和实践训练来塑造学生的品格。具体做法主要有:创设学生公共活动空间,组建各种协会、学会、俱乐部,开展各类蕴含学校价值追求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学校通过校园活动、学生组织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及道德规范的制订,为学生提供参与校园德育活动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和巩固学生对公正、关怀、尊重、责任等核心价值的理解,教育学生学会公平竞争、尊重他人以及注重合作;要求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人格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次,学校鼓励和组织学生去“外生活环境”参与社会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学校开设服务学习课程,成立支持学生进行服务学习的中心,为学生参与政府服务、政策研究、生态保护以及开展与服务学习相关的研究提供指导意见;把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与课程标准和毕业条件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深度参与“社区生活”,使尊重他人、关怀他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在良好的生活实践中得到有效践行。可以说,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到处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3.建构多维的核心价值观传导体系。美国学校反对用封闭、刻板的由外向内强行灌输的模式开展道德教育,提倡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多维模式,运用多种方式把核心价值观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全方位地塑造学生的品格。其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指的是课程教学模式,包括直接开设德育课程和在学科课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美国,直接开设道德教育课程的学校并不多,多数学校不开设正式课程,而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整合德育的认知环境,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隐性教育指的是环境教育模式。通过营造隐性的环境,以间接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美国学校善于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个显性的主题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予以实现。一方面课堂教学摒弃了传统的道德灌输,多采用启发式教育,或针对学生实践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或通过假设生活化的道德情景,开展双向互动的探讨式教学,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以浸润的方式实现品格的养成;另一方面,学校注重课堂气氛、教师形象、学校规章制度、校内舆论导向等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通过电影、电视、网络、校园媒体、标语、海报等方式和途径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利用环境渗透作用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健康高尚的气质情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其二,主体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美国学校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教育实践时,既坚持品格教育对价值和规范的遵守,又提倡形式道德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把主体性和规范性统一起来。学校的课堂不再是单纯的讲堂,而是一个民主的课堂,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师通常运用案例法、故事法开展教学,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讨论,使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进而通过这种积极的互动,将规范性的价值观传导给学生。在课堂空间布置上,学校甚至大胆使用“开放式、圆周型”的品格课堂和儿童品格成长项目,孩子们的课桌可以随时移动,这种空间上的变化是对传统的“学生在低位、老师在高位”教学模式的打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接受道德教育信息的状态。在课堂之外,学生可以自主参加校园活动、自由参加社团组织,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在一种相对安全并有指导的环境中进行道德实践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的主体自觉性。其三,层次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美国学校根据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制订了科学的德育计划,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均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个体在认知能力和可接受程度上的差异,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实施道德教育。在中小学阶段,普遍开设公民教育课,以一般性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注重诱导启发。在大学阶段,以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为主要内容,但多以知识性教育为载体,通过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开展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多元化,既有课堂教学还有课外的隐性教育、社会服务,等等。美国学校分阶段、分层次开展道德教育的做法,实质上是基于学生个体特性的因材施教,这并没有人为地割断教育的连续性,反而由于教育过程中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使其体现出一以贯之的整体性,折射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宽广的实践视野和明确的社会担当。

三、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我国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的巨大变化,给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带来了诸多挑战,我们可以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中找出合适的经验和有益的思想以资借鉴。1.坚持对共同价值的追求。价值的公共维度天然地具有聚合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建立为公众普遍认可、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能很好地整合社会道德资源、优化整体德育结构。美国社会形成的“共同的核心价值”,为美国道德教育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心骨”。我国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及民众在追求共同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共识和价值信念,对于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学校应该从实质性的德育内容和人们的价值信念上,而不是从文本和形式上,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蕴含的共同信仰与追求,使其成为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基础,贯穿学校道德教育的始终。2.实现德育方法的多样化。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具有宽广的视野,不论是理性的认知教育和感性的体验教育,还是显性的课程教育和隐性的环境教育,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它都不拘一格地加以使用。事实上,这种包容的教育品格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教育智慧。我国的学校德育应当及时抛弃不合时宜的思维和观念,改变以课堂传授道德知识为主的单一的德育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个体差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巧妙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实行渗透式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实践,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道德实践,使之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之后,真正将道德教育规范内化为个人持久的品格。3.重视对德育资源的整合。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从理念构建到教育实践都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宗教、国家、社区、政党、公共环境等各类不同性质的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将它们有效整合到一起“为我所用”,这些资源成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推力。我国学校对德育资源的挖掘不够充分,德育实践体系缺乏系统性。应当充分利用学科、校园文化等内部资源丰富德育形式,积极拓展家庭、社会、政党、政府等外部资源,增强德育合力;认真汲取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等文化资源的精华来完善德育内涵,广泛利用传统和现代的媒介资源创新德育手段,内外开放,齐抓共管,建立多层面、多视角的立体化德育系统。

参考文献:

[1]Damon,William.TheMoralChild:NuturingChildren’sNuturalMoralGrowth[M].NewYork:FreePress,1988:88.

[2]张瑶,林晶.美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173-174.

[3]F.ClarkPoweretal.MoralEducation:AHandbook[M].Westport:PraegerPublishers,2008:252-254.

[4]沈益洪.杜威谈中国[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58.

[5]易莉.论美国道德教育的转向[J].教育评论,2011(1):165-168.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6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教育方式;现状;创新

众所周知,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先行者。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此,我深感赞同。在我看来,作为教师,他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然后才是一名专业化的教学人员。而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一向都把道德教育工作看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正所谓:“立德才能立人”,今天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是纵观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他们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的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商讨。

记得有位女生曾在K12教育论坛中写下了她的困惑,当她是学校、班级的乖乖女时,她经常被同学欺负;而她变的横了、拽了,之前欺负她的那些同学反倒对她好了、敬畏她了。对此,她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个问题直击要害,一针见血,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我想,这是我们一贯倡导并施行的道德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正如铁皮鼓(网络名)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能过于理想化,也不能只是一味地对学生灌输道德教育,否则这会是对学生的伤害。我们应该正视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方式的现状,创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观念、方法及内容,切实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当前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道德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教条灌输式

所谓教条灌输式就是让学生把相关教育部门或学校制定的道德训诫记下来、背下来,让学生知道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中学生守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其中有很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之类的道德训诫,但我们的学生中还是有很多同学没有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二、检查评比式

所谓检查评比式就是动用行政手段、奖惩措施来落实道德训诫和道德要求,从而“管”出道德来。例如,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学校都在搞文明班级的评比,通过文明班级评比的机会来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管理。我觉得这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的,但也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三、树立榜样式

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学校及老师把这句话看作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在平时的道德教育工作中特别喜欢抓典型,树立榜样,大力表彰道德模范。例如,曾有这样的相关报道,某学生在学校拾到数百元人民币后把钱交给了班主任,学校道德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借此大力宣扬,在学生中进行道德煽情。但似乎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反而是有部分学生“深受启发”,为了能获得学校和老师的奖励,把自己的钱交给班主任或学校,谎称是自己拾到的。

这种情况让我们感到痛心,我们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道德教育的方式,要不断创新,从而让我们的道德教育变得更加理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道德教育观。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拥有绝对的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去学,从而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在现代教育中,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学生的利益为重,尊重学生的尊严、观点和意见,对学生平等相待。学生有没有创造潜能,他们愿不愿意去创造,这与教师信任学生以及是否给学生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与机会,为他们提供舒展灵性的空间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在这样一种平等、信任的关系中,他们就更有自信,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创新。教师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去感知、去思考、去想像。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二)优化青少年道德教育方式。

我认为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要想取得行之有效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优化青少年道德教育方式,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在新时期要想将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教育方法的选定就应在立足于时代要求、体现时代性的同时,要有超前意识,体现出前瞻性。

一方面,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空洞说教的教育方法,应该在高度注重传统教育手段与模式的同时,注重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我们应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原则,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注重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专栏、橱窗、报告会进课堂等载体,采取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的动画、漫画、第二课堂、专题调研、社会调查、主题旅游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宣传,由此对青少年思想产生的冲击力、震撼力和教育力是不可低估的。同时,我们也应注重使用潜在的影响方式,通过隐蔽课程进行教育,充分发挥间接渗透性和隐蔽性途径的作用,比如通过建立纪念馆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进行教育。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改变以往重智轻德的评价方法。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很多学校只注重于青少年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青少年学生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日常行为规范,并没有注重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是班主任说了算。我认为,学校在评价方面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单一凭分数来论高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把班主任单独评议改为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同时缩短评议时间,把评议的时间由一学期一次改为几个星期一次,从而可以全面评价和及时发现问题,并可以及时地采取针对性教育措施,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三)寻找道德教育新资源。

目前,道德教育的资源仍旧是课本中对几位英雄人物事迹的描述和组织学生观看的几部电影,还没有充分挖掘贴近青少年的社会生活信息资源。为了不断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应该寻找道德教育新资源,结合青少年的共有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实际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原则,寻找道德教育新资源,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专栏、橱窗、报告会以及先进典型性课堂等资源,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教育,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总之,针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应积极探寻新形势下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提高对青少年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完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内容,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大力拓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优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环境,努力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繁荣及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斌武.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与分野[J] .上海教育科研,2005(7) .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7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教学 ;新探

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要承担这一任务,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使毕业生不但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笔者曾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有关“德育课兴趣”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中职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德育课。大家都知道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广泛,多为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落榜生,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社会经历等都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复杂得多。且年龄多处于15-18周岁之间,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能力差,是非观念淡薄,思想不成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认为上中职前途渺茫而不思进取。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有“三多”和“三差”,即:坏习惯多,上网的多,混日子的多;学习兴趣差、学习能力差、生活能力差。这一切使传统上以道德说教、理论灌输为主的德育 课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主要原因大致为:

1、学生自身的因素:往往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德育课学习。

.2、教材方面的因素:目前采用的职教德育课教材内容空洞枯燥、脱离实际、“滞后性”严重,使学生觉得学而无用。

3、教学方面的因素: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上以说教为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4、社会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部分人日益严重的物质利益观念和行为,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不协调,甚至出现了拜金主义思想倾向。这对中职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部分中职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的精神越来越淡薄,而表现出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急功近利等不良思想倾向,从而使部分学生不接受德育课的正面教育,甚至将德育课贬为说教课。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的力度和效果主要来源于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和真理说服力,其次是教育方法的艺术吸引力和情感震撼力。

中职学校的教师怎样上好德育课,怎样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笔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良好的毕业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在德育课的教学上,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的教学方式。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提升德育课教学效果,首要条件就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的优化,可以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展。可以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朗诵、讨论等手段来加强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前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利用直观的画面加强视觉效果,利用动听的音乐加强听觉效果,利用引人入胜的典故、寓言、故事来加强教学的可理解性。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来创设情景,很容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以往死气沉沉的德育教学课堂为生机勃勃的、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的教学场景,从而提升德育课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升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积极激发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自学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突出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先提出自学要求和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看书,最后通过学生自学看书就问题给出答案,教师精讲释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看重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还要看重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勇气,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更要善于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分类指导不同层次学生自学,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使学生各有所得。帮助学生自学找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课堂讨论,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去弄清教材的内容掌握所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自学方面的培养,促使学生达到动眼、动手、动脑的思考学习状态。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态度的改变。更能融洽师生关系,共同进步,进而促使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3、采用优化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中职德育课开设《哲学》、《经济与政治》、《法律》、《职业道德》等课程,这就要求建立新型师生互动关系,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加强课堂讨论,重视每一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讨论中获取不同成果。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先面向全体学生提出要求,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就问题结合自己自学的结果发表看法。通过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能使教师明确自己教学环节的优缺点,

进而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提升德育课教学质量,而且能使刻板教条的德育课课堂充满生机。

4、实施讲练结合的有效教学方式。德育课教学由于其理论性较强,因此德育课教学中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教师应紧紧围绕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现状,采用练习、讲义等方法,加强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在讲练结合过程中,要采用学生通俗易懂的、能吸引其注意力的题型和内容,对学生感兴趣的事件、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加以利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促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更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只要付出终究会有回报,而且德育课教学效果也将会大大的得以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面对中职学校学生现状,德育课教学必须做到: 提倡激发而不是漠视学生学习兴趣; 提倡加强积极的学生自学而不是满堂灌;提倡优化课堂讨沦而不是一言堂;提倡有效的讲练结合而不是讲练分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使德育课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真正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化: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院报)2006。02期

(2) 赫德元、周谦编译:教育科学研究法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8

[关键词] 青少年 思想道德教育

无论哪一个时代,也无论哪一个国家,青少年永远是值得社会关注的一代。青少年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他们将经历从未成熟的一代走向成年人的关键时期。他们是明天的公民,明天的父母,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以及人类生命和文明传承的使命。因此,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关系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怎样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重视学校教育

早在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中小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始终如一地抓紧抓好。”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要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一)在教学中育人

德育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在各学科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学时,应对各科教材进行整理疏理,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采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案例,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道德学习与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在活动中育人

校园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是沟通课堂内外,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要启发青少年自觉地进行思想道德学习,应适时安排有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如:三月份的雷锋月、植树节,五月份的五一劳动节,七月党的生日等,在这些特别的日子对学生进行教育,能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的情感。经常开展春晖感恩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的情感。利用课间进行精典诵读活动,用儒家几千年的德育思想精华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尊重、学会关心,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活动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全面发展。

(三)用爱启发教育学生

用爱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体现。教师要用爱的感情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启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有这样一则案例: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学习成绩不太好,可自尊心特别强。每次老师提问时,她总举手。时间长了,老师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有时明明她举手了,但真让她起来回答问题时她却一头雾水。细心的老师有一天将她叫到办公室询问缘由。老师春风般的话语和母亲般的笑容消除了小女孩的顾虑。她终于红着脸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如果我不举手,别的同学会认为我不会,那样他们就会瞧不起我……没有责怪、更没有训斥,最后,老师说:我们订个暗号吧!以后你如果真会就举右手,否则就举左手。就这样,这个秘密约定一直在老师和小女孩之间持续了一年。只是小女孩举右手的时候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她再也不举左手了。这位老师叫霍懋征,全国特级教师。试想,如果霍老师她不是从心底对她的学生充满了爱,又怎能孕育出那个美丽的秘密?作为教师,我们始终要用爱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爱的微笑面对学生,用爱的细节感染学生,用爱的胸怀去包容学生,没有情感的教育不可能成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四)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言行不仅反映了教师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时刻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曾经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北师大教授董藩在微博上对自己的研究生说: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四十岁等于四千万,作为“人师”和“世范”的董教授居然这样裸地用金钱的数量来衡量人生的价值,将给学生们带来怎样的影响?俗话说:“什么样的老师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果你想你的学生成为诚实正直的人,老师首先要诚实正直。作为教师必须为人师表,身先士卒。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要把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真正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做好学生人生的方向标。

二、关注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的养育处,父母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都在塑造着孩子的心灵。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道德的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通问题,这种教育观也让孩子们迷失了人生的航向。震惊全国的药家鑫案件就是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药家鑫四岁时父亲就为他确定了职业方向,迫使他除了学习就是天天练钢琴,稍有不好 就会施以殴打和体罚。学习不好时,父亲还会把他关在地下室不让上楼。药家鑫多次想到自杀,因为除了无休止练琴外,他看不到人生的希望。父亲对他没有一点温情,即使走上刑场,父亲还称其为“畜生”。在药家鑫的眼里,父亲甚至就是一个“恶魔”。痛心疾首的案件为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其实,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关系更能增加道德教育的情感色彩,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比拟的。首先家长一定要把孩子的思想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来抓,不管经济压力有多大,个人工作有多忙,都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其次,教育是一门学问,家长要学习一些教育理论,接受一些教育信息,更好地帮助自己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只有既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又注意提高教育的水平,才能把孩子的教育在家庭这个环节上落到实处。

三、紧扣社会教育

社会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课堂,也是青少年表现和创造的舞台。学校应该鼓励和组织学生利用寒署假、大小节日、周末等时间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社会志愿者活动等,这样青少年在开放的社会中生活,不仅可以学到社会知识,还在实践中丰富了情感体验,发挥了能动性和主体精神,让青少年能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实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只有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容易入其脑入其心,成为其德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有效提升道德境界,养成良好的品德。

四、“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障体系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道德合力。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日本比较成功的做法就是广泛建立家长教师协会,这是一个为了培养孩子健全和幸福,由学校、家长和社会为一体而策划的组织,一年举行一次大型会议,每月开1次小型会议,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校外生活指导,改善社会的教育环境。很明显日本的道德教育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下进行的,而我国,主要还是在学校进行。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真正上升到战略高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坚持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紧密结合,牢牢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才能切实得到保障。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现实生活中,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不断探索,明德尚美、遵纪守法、敬仰生命、遵老爱幼、关爱他人的德育常识,亟待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彰显。

参考资料:

[1] 吴增强著 《学生成长与辅导》.

[2] 陈文阁 爱的教育 《做人与处事》2011.05.

德育教育方式范文9

一、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客观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青少年思想品德不良是在某些客观因素影响下,通过他们的心理活动逐渐形成的。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来源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当今青少年,他们的父母大多是从事“打工一族”的低薪阶层,而饱尝生活的艰辛。他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女成才心切。这一方面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教育,有利于配合学校教育。但另一方面又不切实际对子女提出过高的期望,造成孩子心理上焦虑、烦躁,又助长了“自私”和“独尊”心理。对孩子的迁就、原谅,形成了行为上的“懒惰”“无礼”。心理上的虚荣,造成缺乏理想和抱负,追求物质享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扭曲。家庭教育的不规范,严重地削弱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学校因素

为了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试图削弱开始“指挥棒”的绝对权威作用。但由于人们观念滞后,仍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仍在实行着“应试教育”。学校给教师下的指标,教师以分数评价学生,学生以一分之差决定升学命运。一些学生升学无望提早辍学去打工。教师为完成“指标”忙于知识辅导,为教而教,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求利原因、等价交换原则被人们错误地应用于道德领域,带来思想道德方面的某些失衡,诱发了人们以“金钱”衡量一切,助长极端利己思想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学校是社会的细胞,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必然对学生造成影响。在学校,不管老师在讲台讲的是什么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作为校园文化,师生关系都已收到市场经济意识的侵袭。歌舞厅,黄色淫秽音像,网吧不健康内容的诱惑,社会风气不佳的影响,腐蚀了人们的灵魂和意志,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带来了不少隐患。改革开放,西方世界好的东西来了,坏的东西也来了。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影响,一些人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吃.住,穿讲究高档,办事讲排场,哥们儿气重,推崇“金钱游戏人生”,“我拿青春赌明天”等流行思潮,这些思潮潜移默化地毒害青少年的心灵,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致使有些青少年成为“无理想,无追求,无公德,无所谓”的玩世者。

二、青少年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恃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生,是确立是非观的重要阶段,是具有可塑性的,思想品德不良行为是完全可以矫正的,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呢?笔者从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加强艰苦创业精神教育,纠正恃富不学的不良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很多家庭告别昔日的贫寒,过上了舒适而富裕的生活。现今,相当部分学生生活在富有的家庭中,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由于生活的优越,一些学生出现了恃富不学,学而不进的不良现象。我在上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个框题时,提出:当前,我们为什么还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呢?学生经过讨论后,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我指名让几位学生回答,结果好几位学生的答案大同小异,都认为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到个人所从事的事业来讲都是必须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我也表示肯定的意见。此时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差,被班里同学称为“富二代”的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不同的见解。”我示意他将见解说出来。他说:“我认为现在再来提倡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因为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了,人民基本过上小康生活,到讲享受的时候了,为什么还要我们过着如苦行僧式的生活呢?譬如我的家里有成亿元人民币,不用我读书和创业,我一辈子都用不完。”此言一出,大家哗然。虽然他的见解有偏差,有恃富不学的思想苗头,但为了保护他发言的积极性,我不批评他,而是用平等民主的语气引导他说:我教育学生发扬艰苦朴素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并不是要求学生回到吃野菜,穿破烂衣服的年代,而是要你们明白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让你们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是我们的“本”,让你们知道“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千依百顺,是造成恃富而不学、学而不进的主要原因。目前独生子女多,有的家庭生活条件好,家长把孩子当做掌上明珠,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由于这些学生自小长在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的家庭,进到学校后,学校各方面的要求和管理,他受不了约束,加之学习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劳动,他受不了这烦恼之苦。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我家什么都有,学习成绩好与差无所谓。

(二)不可轻视礼貌教育

八年级某班一学生,在课堂玩手机捣乱,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他不但不听老师的教育,反而对老师破口大骂,当老师把该生的妈妈叫来一同教育该生时,该生对自己的亲生妈妈也一顿臭骂,令所有在场的老师非常气愤。这种情况虽属少见,但学生在校不尊重老师,回家不尊敬家长的现象时常可见。

这是小事吗?不是!如果一个学生不尊敬自己的老师,那么他又怎么可能诚心诚意地去接受老师的教育呢?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学会尊重自己的家长,那么他长大了,又怎么能知道尊重他人、理解、体谅别人呢?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互相谅解,那么又如何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安定的建设环境呢?唯我独尊,为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乃至兵戎相见,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源于此,因此,礼貌教育也是一个不容轻视的思想品德教育课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