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内医疗市场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07-30 10:17:57

国内医疗市场分析

国内医疗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学;分析

一、引言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卫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关乎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而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则成为了我国医疗领域发展的关键性内容,经济学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了科学选择,并就公平与效率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体现进行分析是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使用的重点方向。

二、可供选择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式分析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对于市场中大部分的资源配置的路径、方式、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失灵现象,一方面,市场无法对公共物品的供给进行决策;另一方面,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会出现分配不公、效率低下等不良状况;因此,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则更多的依赖于政府的作用。同时,第三方资源配置方式的存在也大大学也削弱了市场的作用。市场机制的运行不能真正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普及,对于我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国情,市场机制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缺陷较为突出。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政府机制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政府机制是指通过政府政策、政府机制等行政性命令的下达使得一部分资源通过政府手段加以分配,政府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是目前医疗卫生领域较为常用的方式。社会公众对于医疗卫生产品的需求取决于医疗卫生产品的边际效用,一般而言,富人相比穷人而言的商品边际效用较小,因而,在政府进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时,公平这一特性得到了显著体现。

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分析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分析

首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公平的体现主要是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导向的,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人人机会均等,即社火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公平上。社会公众的需求各不相同,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社会差异,从而导致了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象,这种状况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覆盖不全面导致的。其次,在分析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健康公平这一概念有必要引入,健康公平主要涵盖一下3个方面:一是健康状况的公平;二是可实现性的公平;三是政府在资源投入方面的公平。因此,为了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政府应该将政府健康补助向低收入者方面倾斜。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该考虑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的全面性以及医疗卫生服务支付能力的差异。针对不同需求的医疗服务需求者,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资源分布的特征存在正相关关系,从现实状况看,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公平的体现不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分析

在经济学中,效率是指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入,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果带来了多少社会公众健康状况的改善以及疾病的康复率都要考虑在内。其次,在医疗卫生部门生产功效既定的状况下,医疗卫生资源内部配置是否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是医疗卫生产品供给的充足性,医疗卫生产品是否充足取决于社会生产能力,由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特殊性,在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前提下,需要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重组。

3.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福利经济学将公平与效率作为其发生作用的两大准则,但是在现实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情况下,公平与效率很难得到统一。不同的经济学派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不同观点。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中,多数人往往以公平作为核心考虑要素,这是因为福利经济学主要关注社会成员的获益水平以及社会成员的福利状况。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将效率与公平进行统筹规划,效率本身就包含着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即是相互矛盾同时也是彼此统一的。在提高本国成员健康水平的前提下,做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终极方向。在公共服务的供给领域,效率与公平是相辅相成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与政府作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主要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对象、分配过程及效果进行控制与监督,而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平与效率作为衡量资源配置效果的标准,是经济学分析的重点内容。在实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工作中,效率与公平要得到双重兼顾,以此实现社会成员健康状态的最优。

参考文献:

国内医疗市场分析范文2

我院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实际需要,用新的培训理念和方法,多渠道、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广泛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现拟订《2012年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如下:

一、培训对象:医院全体中层以上管理干部

二、培训内容

1.医院战略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走势;国内外卫生和医疗改革前沿和热点问题;医院外部政策环境和医院内部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的战略性分析;卫生事业改革与医院发展战略定位;医院战略管理的艺术与实务等。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熟悉环境分析、规划过程、资源分配、组织结构、竞争对手分析以及定位等概念,对战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了解中国医院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应用战略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把握医院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关键点。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保持;医院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医院绩效考核与管理;医院薪酬设计与管理以及医院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医院最有价值的资产。3.医院营销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营销的理论和观点演变;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医院营销战略规划与医院市场定位;医院市场营销策略;医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医院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基本营销理论,提高把握中国医疗市场的主观能动性,了解未来发展态势,具备进行营销规划和设计营销策略的能力。4.医院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医院财务费用控制及其程序;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分析;医院财务分析及其前景预测;医院的收购与兼并;医疗行业的融资渠道;医院改制和医院资产评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医院财务报表的内容,学会用财务数据来分析医院经营状况并指导决策。5.医疗质量与医疗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医院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考核与评价;医疗费用控制评价;循证医学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医患沟通的风险防范和规避等。通过学习让学员熟悉和了解如何建立医院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医院医疗质量意识、进行医疗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从而让学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树立全新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整体素质。

国内医疗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医疗器械产业 发展现状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分析

尽管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但进入医疗器械的企业却有增无减。按经济类型分析,2005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医疗器械企业总产值为246.8亿元,占总产值的47.7%;股份制企业总产值为126.2亿元,占总产值的24.4%;国有企业总产值为16.8亿元,占总产值的3.2%;集体企业总产值为8.1亿元,出现了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同时,发达国家的医疗器械企业为了降低制造、研发和临床试验等费用,纷纷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加工成本低,又无需转让核心技术的外包业务“车间”。中国目前成为国际医疗器械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区,这也给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中国的医疗器械外包业务可以粗略分为4个部分,即金属配件、塑料配件、电子配件和增值服务,其中,利润最高的金属配件制造和增值服务提供业务增长机会最大。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市场占有率居前六位的省份占全国市场80%的份额,显示了医疗器械行业较高的地域集中度。

在产品布局上,我国病人监护系列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机电一体化技术复杂性和加工难度相对而言不大,生产厂家较多。中档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已创建较好声誉,2006年出口数量超过5万台。医学影像设备品种多,生产队伍也大。五大医学影像设备品种中除核医学成像设备PET、SPECT外,都有境内产品上市,多限于中档产品,其中B型超声成像仪器和X射线诊断系统的出口数量接近2.5万台,但B型超声成像仪绝大部分是C、D档次的。临床实验室设备不断出现新产品,有两分类和三分类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凝分析仪、酶免疫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由于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产业发展呈现如下发展特点。

1、经济发展带动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导致健康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医械市场需求的增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医疗器械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福利的重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将会获得更快发展。

2、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随着IT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医疗技术的结合,造就出许多新的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B超、CT、核磁共振装置、直线加速器、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神经电位诊断系统、正电子断层扫描机、伽玛照相机等一批尖端精密医疗仪器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增幅十分惊人。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今后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会引发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医院信息系统的普遍建立又使得医院有了进一步建立以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的要求,占全部医疗信息90%以上的医疗影像信息的处理更是今后医院信息化的核心所在。医院信息化趋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推算,全国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市场的总需求达2l1.7亿元,如果考虑到由其衍生出的高档影像设备以及其他一些附属设备市场,PACS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3、医疗器械产业向创造高附加值发展。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投入性必然需要高回报率来支撑,所以医疗器械产业研发费用的高额投入必然导致医疗器械新产品的高附加值,只有如此,医疗器械企业才能发展壮大,医疗器械产业才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4、医疗器械产业向相对垄断性发展。医疗器械产品需求的世界性和生产集中性,使医疗器械产品成为世界贸易最广泛的产品之一。由于医疗器械产业高技术、高风险等特征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使得医疗器械制造业为少数大医药企业所垄断,使少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自80年代以来世界医疗器械企业并购重组浪潮愈演愈烈,跨国企业兼并收购进一步加大了市场集中度。

三、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面临的问题

医疗器械制造业成为世界高技术产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之一,它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但由于过度注重持续总量增长,而产生大量结构性矛盾,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使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水平比较低,国际竞争力弱。当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诸多问题。

1、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结构分散。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使产业竞争力水平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长期实行一种追求数量增长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战略,虽然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产集中度的问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我国共有医疗器械企业近6000家,在如此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中,中小企业占80%以上,而大型企业所占的比例不足5%。产业集中度的严重偏低导致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规模效应和潜在生产力难以发挥,使医疗器械制造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利用率低,市场占有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也偏弱。目前我国在研究、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已大力推行相应的ISO等各项质量管理规范,但由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整个行业的规模偏小,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推广,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得不到国际承认,很难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2、医疗器械制造业产品结构重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企业不仅规模普遍较小,而且长期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企业多、品种少,大量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品,造成恶性竞争。例如河北霸州一带的民营医疗器械企业就有七八家,但生产的产品同样是技术含量不高的病床及周边产品。多个医疗器械企业重复研制生产同一产品品种会造成医疗器械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能源消耗和物资消耗较高,并且污染严重,同时造成各企业分工不足,成本增加,低水平的过度竞争而造成许多效率低下的医疗器械企业出现亏损,最终导致整个医疗器械制造产业的严重亏损而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和悲哀的产业内耗局面。

3、医疗器械制造业技术结构落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技术结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生产技术还十分落后,显著地反映在我国医疗器械商品进出口贸易中产品档次不高,专业化程度较低。失衡的进出口产品结构也造成了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出口利润低效益差。

4、医疗器械制造业生产结构失衡。创新能力是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技术创新的问题最为突出。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上产品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依靠创新研究成果来抢占市场垄断地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是在50年代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建立的,而国际上50年代和60年代却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这些年来的发展一直走的是以仿制为主的道路,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创新能力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对于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政策导向不够,对于医疗器械研发的资金支持严重不足,及风险投资机制和信息市场建设尚不健全等原因,致使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的新产品研究缺少鼓励创新机制和宏观环境,因此,众多的医疗器械企业不愿或不能研究和开发新产品,于是把焦点投到了开发时间短、见效快的仿制品种上,使得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业新品研发一直处在较低水平上。

四、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国内医疗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经营战略;SWOT;医疗器械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21-03

近年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中小企业的复兴。由于中小企业在界定和划分标准上存在着不统一、不全面的情况,因此很难用一个适用于所有中小企业的概念加以概括。在此,只能把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大型企业相比较。

一、中小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必要性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实施战略管理,近年来中国的一些优秀企业也开始注意到战略管理。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速度明显加快,其主要表现就是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人才信息超越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关于医药行业的最后保护伞的完全取消,这种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一方面面临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另一方面面临国外企业的竞争。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具有如下意义:(1)有利于企业明确经营方向,统一企业行动;(2)有利于企业明确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扬长避短,增强竞争能力;(3)有利于企业理顺各种关系,顺应市场情况的变化,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4)有利于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在企业中运用。

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机遇和问题

在机遇方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市场巨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疗器械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依然很低。从医疗器械和药品的销售比例来看,中国为1∶5,而在发达国家两者的销售比例为1∶1.9,可见中国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空间很大;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的销售规模平均增长率达到21%,中投顾问IPO咨询部分析师季秦川认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属于政策导向性产业,从目前中国医疗器械1 000亿元市场容积来看,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所对应的GDP占比;从医疗器械与药品消费比例来看,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2011年4月28日上午10:00时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 415万,占50.32%;0~14岁人口占16.6%;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随着农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老龄化问题的突出,对医药行业的需求也将增加;随着医改的全面深入,与之配套大医药行业也将带来巨大商计。鉴于此,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发展速度将快于国际市场;中投顾问的《2011—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透露,国家将逐年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社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建设。随着医疗器械企业进一步深挖“下乡+社区”市场,以及在不断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的态势下,医疗器械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位,首次突破1 000亿元大关,尤其在多种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方面,产量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上的份额占到5%,到2050年这一份额将达到25%。

2.得到政府支持。医疗器械行业作为朝阳行业,正日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将其纳入地方政府重点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大力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发展,实施集中招标采购,优先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各地方政府也大力支持医药行业的发展,如南京市就将电子、石化、医药行业等作为南京市重点发展行业,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每年用于医疗器械研发投入日益增多,且获得渠道更加通畅。医疗器械产品的出口退税均保持在17%,从中长期国家政策来看,不会改变此项政策。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虽然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着大有可为的机遇,但是,由于多年计划经济遗留的弊端仍有残存,加之长期以来的“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使得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特别是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没有危机意识,没有经营战略理念,同时缺少对公司进行经营战略规划的能力。目前中国中小型医疗器械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战略规划。目前,中国的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多为乡镇企业改制或家族企业,由于这类企业在用人制度上均“任人唯亲”,在经营思想上“唯利是图”,在新品开发上“投机取巧”和“一窝蜂上”的模仿。在这些企业主的经营理念中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本进行企业规划,更谈不上对公司的长远规划。公司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没有一个短、中长期的规划作为灯塔,必然会在半途迷航,甚至触礁。一个好的战略规划,可以将公司的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发挥其最大效益。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医疗器械主要产品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将近二十年。国内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的生产起步晚,又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集中在塑料制品行业和纱制品行业。这些行业的医疗器械技术要求低,加上市场信息滞后,出现了严重的低水平重复现象,高端产品仅占25%,中低端产品则占75%,这表明,中国医疗器械仍以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为主,形成了过剩,产品的同质性造成了各家企业大打“价格战”。拿一次性输液、注射产品来说,目前市场容量仅30多亿元,却容纳了300多家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有业内人士估计,这些厂家里,真正盈利的只有10%左右。

3.自主创新能力差。在中国,专业的医疗器械的研发机构少,缺乏既懂医又懂技术的专业人才,加之多数中小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不愿对新产品、新技术进行投入,使得常常出现一个企业抱着一个产品生产很多年的现象。另外,由于中小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一般通过商实现产品的销售,因此企业与一线医生的接触少,不能够了解临床医生的实际需要,缺少对产品更新的信息。

4.国际市场份额较低,进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在国际市场份额仅占5%,而美国高达40%,欧盟占27%,日本占14%;据海关统计,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额为146.99亿美元;从出口产品结构看,多为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常规设备、手术器械、按摩器具等中小型产品。如深圳生产的体温计就占全球70%的份额,法国、德国的假牙有80%是中国制造。 从进口产品结构看,多为附加值非常高的CT、核磁共振设备等高档医疗设备和介入医疗产品。

要改变目前中国医疗行业现状,必须从最大多数的中小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入手。只有这些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变化,才会使得中国医疗行业上一个新的台阶。要改变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的经营,可以通过SWOT分析法进行竞争态势分析,找出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

三、利用SWOT分析法进行竞争态势分析

SWOT分析法是将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势(S)、劣势(W)、外部环境的机会(O)及威胁(T),同列在一张十字形图表中加以对照,可一目了然,又可以从内外环境条件的相互联系中作出更深入的分析评价。分析具体的医疗器械公司的竞争态势可以利用SWOT分析法,通过明确公司外部面临的威胁及可利用的机会和内部自己的弱势和优势所在,从而找到一条能够符合企业发展的道路。

1.机会分析。经济发展和科技信息化趋时加速,导致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加上2011年两会后,国家对医疗制度改革的重视,必然会加大对医疗方面的投入,市场容量将继续扩大;经济发展也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对生活质量会有更高的要求,另外老龄人口的增加,对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科技的发展以及医工结合的紧密,使得具有良好疗效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纳米技术和基因技术的发展,给医疗器械的发展带来新的技术,给广大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国外大型医疗器械公司在国内设厂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产业链给予支持,这样再给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带来新的技术、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的同时也带来给其进行配套的商计;另外,国家行业政策也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倾斜。各级政府对医疗器械的各类研发投入增多。

2.威胁分析。面对全面放开的医疗器械市场,面对全球化的同行,企业竞争压力自然增加。纵观医疗器械市场,不难发现,中国医疗器械厂家在这个全球参与的市场中不仅所占份额少,而且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上。与国外医疗器械相比,我们的产品技术含量总体比较低;医疗器械涉及的行业面广,除了一些低值易耗品外,绝大多数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从事的是产品的“组装”工作。这种组装工作对其原材料要求甚高,而中国相应的电子、材料、机械的行业的水平还比较薄弱,无法为医疗器械提供高质量和高技术的原材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对医疗器械的监管模式不科学。中国现有的医药监管模式建立时间短,缺乏经验。近年来出现了几次不良反应事件以及腐败案件以后,国家的监管模式变得“更加严格”。由于缺乏“科学”,往往使得企业在取得产品上市的准产注册证时不知该如何去做,这样不仅增加了产品上市的不确定性,而且使得企业延误商机。

3.优势分析。“天时、地利、人和”,作为本土企业,我们至少占尽“地利、人和”。对我们自己国情的了解以及对相关政策法规的理解,使我们能够紧跟市场。长期形成的销售网络已经深入各地,理顺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在中低端产品中的低值易耗品,我们具有较高的低成本优势。另外一些监护方面的电子产品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其技术水平和成本具有比较优势。

4.劣势分析。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的主要劣势是:规模小、产品附加值少,技术含量低,新产品开发滞后、市场占有率特别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的占有率低。缺乏既懂医学知识和又懂生物、电子、机械、化学等知识的复合人才;另外,也缺少临床与工厂沟通的渠道;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较低,不能符合国际标准和法规要求,缺少走出国门的通行证。通过SWOT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劣势要多于优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应当加强现有优势,把握外部机会,同时,克服并弥补自身的劣势,防范外部威胁。

四、经营战略的选择

如前所述,中国中小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技术水平偏低等缺点,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并取得发展,就必须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能比别的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要,即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或者以同样的价格提供较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并获得收益。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经营战略的选择应该是第一步。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和企业发展阶段,应选用不同的经营战略。

1.市场优先战略。市场优先战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要把握市场动态,紧随市场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应当稳固并发展现有市场网络,保持渠道畅通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没有市场的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市场的需求应该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风向标。中小型企业规模小,易于进行产品更型,易于产品结构调整,可以紧随市场需求。这样既可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保障医疗卫生需要,又可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优先战略应该是基于对市场需求分析的结果。

2.单项世界冠军战略。由于我们的医疗器械企业的综合实力还不强,在技术、资金等方面存在不足,但大部分常规医疗器械生存期较长,例如体温计、血压计、注射器具、听诊器和一次性耗材,其技术稳定,需求稳定。我们可以选择单项世界冠军战略。通过对单一产品大量投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全国经营一次性耗材出口业务的企业有3 800多家,年度出口金额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22家,22家企业的出口额占全部企业出口总额的40%以上,反映出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山东山川集团日产输液器100万,使其在该行业居于领先地位,产品远销欧美等国家。

3.个性化服务战略。个性化服务战略适用于具有较高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针对的目标客户群应该是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高端客户。南京微创公司,在支架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过程中,与一些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医生保持密切联系,针对患者病变后的生理结构的不同,共同研发更加适合患者生理结构的产品,并申报专利和相关课题。这样,不仅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这种基于学术上的交流、沟通也拉近了医生和公司距离,同时,通过这些专家的宣传,使得一些个性化产品固定下来并实现广泛推广,从而不断的从竞争对手中夺得市场份额。该公司通过短短十年的发展,已经稳居国内非血管支架市场的大半壁江山。2006年以来,该公司通过给德国医生提供适合临床需要的个性化产品,一举赢得欧洲医生的肯定,几年来支架类产品面向欧洲的销售额连续高速增长。

4.双向OEM战略。由于国际医疗器械公司基于全球化的考虑,常常对我们具有技术优势或者成本优势的产品提出贴牌合作生产(即单项OEM)。这些国际医疗器械一旦发现我们的优势不在时,常常将我们抛弃。如何才能保持长久合作,我想一方面我们的企业应当保持并不断的挖掘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双向OEM战略,即利用我们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及销售网络,以贴自己品牌的形式将合作方的先进产品拿到国内销售。采用双向OEM的方式具有以下好处:(1)可以使得合作方与我们的关系更加密切,甚至可以形成战略联盟;(2)我们可以近距离的学习国外先进产品,这样对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益处;(3)通过OEM形式,可以降低产品在中国的销售价格,使得OEM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具有价格优势;(4)利用我们的现有销售网络和品牌,其成熟的产品可以快速进入市场,使得我们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提高我们的经济实力;(5)可以使得国外产品能以较快速度进入中国市场,增加合作方的利润。上述南京微创公司在为美国CONMED公司提供活检钳 OEM产品的同时,由CONMED公司为南京微创公司提供具有先进技术GI(消化系统)类产品的OEM服务。目前,该模式为合作双方均提供较高收益,且前景非常好。

5.品牌战略。中小型医疗器械企业要不要品牌战略?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中,美国品牌占到40%以上,欧洲品牌占30%左右,日本品牌占15%~18%,而中国品牌仅占5%。由此可见,中国医疗器械的品牌之路任重道远。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建立和实施品牌战略,充其量是一个简单加工厂。一个企业如果需要长期发展,必须发展自己的品牌,作为区别其他同类厂家的标识。客户通过购买名牌可以获得满意,并同时避免了功能风险(如产品不如预期的好)、物质风险(产品威胁使用者健康)、社会风险(招致他人奚落)、心理风险(影响使用者的精神)和时间风险(丧失了找到其他合适产品的时间)等。

五、结语

“大海航行靠舵手”,没有方向,岂不是一只无头苍蝇!中国广大的中小型医疗器械只有根据自身内外部环境、产品特点、企业发展阶段,制定一个符合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的经营战略,才能在全面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庆元.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国内医疗市场分析范文5

据报道,去年越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高达3000多美元,与我国人均GDP相差无几。这一数字令不少人感到意外。世界银行行长最近说:“越南的经济增长率仅次于中国。”目前,越南已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如果越南政府实施其大规模更换医院装备的计划,未来几年,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对越出口的前景十分光明。

近年来,越南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去年的增长率在亚洲仅次于中国,而越南医院的装备远不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越南政府拟在下一个五年计划里将省市一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全部更新,由于其尚未建立本国的医疗器械制造业,若拿出数十亿美元进口医疗器械及大型医疗装备,将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市场。这无疑给我国带来巨大商机。这是由于不少在我国被视为是“大路货”的医疗器械产品在越南属于紧缺商品,其中包括:手术器械、康复器械、高分辨率X光机等。而越南市场准入门槛不高。除40种其能自行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进口时必须得到许可外,绝大部分医疗器械,地方医院均能自由进口,且税率在5%以下。另外,越南医院所需90%的医疗装备我医疗器械企业均能生产,且两国地域相近,我产品价格远比西方公司同类产品低廉。

越南医院装备亟须更新换代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南部,人口高达8600万人,在东南亚十国中居第一位。自上世纪80年代越南正式采取“革新开放”新政以来,其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目前,越南国民生活水平在东南亚地区居中上等。

20年前,越南尚未建立本国的医疗器械制造业。除纱布、消毒棉和注射器等少数低值医院易耗品外,其几乎所有医疗器械均需从海外进口。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越南最大的经济援助国,其明确规定部分援助资金只能用于进口日本公司生产的大型医疗器械(如CT等高端诊断成像仪器等),故越南大医院的高级诊断成像仪器基本上是日本货“一统天下”。但是,越南很多地区财政仍十分困难,不少经济落后地区的医院甚至还在使用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援助的陈旧装备。就总体装备而言,越南医院不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医院。这一情况令越南政府痛下决心――越南卫生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在去年10月国会开会期间指出:“政府拟在下一个五年计划里将省市一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全部更新。”西方经济学家猜测,越南政府这一表态意味着在今后五年内,越南将会进口数十亿美元的医疗器械及大型医疗装备。

紧缺产品多

据报道,目前越南医疗系统最紧缺的医疗器械是“人工肾”(肾透析装置)。因为该国有不少病人正在排队等候做肾透析。由于越南国内企业至今尚不能自行生产肾透析机,故配备透析机的越南医院数量不多,大量的病人必须去大医院排队等候做肾透析。据悉,日本一医疗器械公司3年前在越南胡志明市投资486万美元建立了一家年产50万套人工肾/血液循环器的生产企业。目前,该公司销售额达1.075亿美元/年。

除急需肾透析机外,不少在我国被视为是“大路货”的医疗器械产品在越南也属于紧缺商品,其中包括:手术器械、各种内窥镜、医用试剂和造影剂、牙科设备、耳鼻眼科治疗设备、心电图仪和脑电图仪、产科器械、康复器械、电子重症监护仪、矫形器械(如各种人工关节等)、体外碎石设备(如超声波碎石机)、高分辨率X光机、彩色B超和黑白B超机、激光诊疗设备、激光美容仪、数字式助听器、人造血管、麻醉机、呼吸机等。

市场准入门槛不高

对于越南医疗器械产品的进口关税问题,越南政府为鼓励地方卫生部门进口国外医疗器械产品,采取了低税率制。除对40种越南能自行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进口时必须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许可证外,对绝大部分医疗器械,地方医院均能自由进口,且税率在5%以下。如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输液套和输液袋/输血袋等)的进口税率只有1%~2%。因此,相对于其他东南亚国家来说,越南政府制定的医疗器械关税税率是比较低的,其医疗器械市场准入门槛相对来说并不高。

国内医疗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医学诊断;独立医学实验室;新医改

一、行业定义

医学诊断是指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是治疗、预后、预防的前提,其内容一般包括临床检验、病理诊断、超声波诊断、X 射线诊断、心电图诊断、内窥镜诊断等。本文所指医学诊断仅指临床检验和病理诊断,其特征在于使用体外诊断产品通过对取自人体的样本(各种体液、细胞、组织样本等)进行体外检测。

独立医学实验室(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是指在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于医院之外、从事临床检验或病理诊断和服务,并能独立承担责任的医疗机构。

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即指在医学诊断服务行业中,由独立于公立医院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提供专业、高效医学诊断服务的行业。

二、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发展概况

目前在我国能够提供医学诊断服务的医疗机构主要分为两类:公立医院和独立医学实验室。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医学诊断服务都由各级医院下设的检验科及病理科提供。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及诊断需求的变化,中小医院由于资金、规模有限,无法承担较为齐全的医学诊断项目,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小医院普遍将标本委托给大型医院进行诊断,但大型医院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为其提供良好的医学诊断服务。

囿于大型医院医学诊断服务的缺陷,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独立医学实验室雏形。独立医学实验室凭借其规模化、市场化运作,主动上门无缝链接服务及完善的咨询答疑服务,深受客户青睐,曾一度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之后各地也出现了一批独立实验室,但均未形成规模,直到本世纪初,国内才真正出现了具有商业扩张能力的独立医学实验室。

目前,国内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独立医学实验室在医学诊断服务市场的份额仅在1%左右,规模最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也只能开展1000多项诊断项目,区域发展也很不均衡,业务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三、行业崛起动因

1、医疗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城市化、老龄化趋势及对生命健康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是医疗服务需求增长的根本动力。医疗服务需求具体体现在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两大方面。

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以医保为主的社会卫生支出逐年增长,从1980年的61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5948.4亿元。1980-2005年间,我国社会卫生支出的复合增长率为16.17%,而在2005-2009年间提高至23.15%。同时,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国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迅速增长。统计显示,2009年个人卫生支出为6570.8亿元,1980-2009年间,个人卫生支出的复合增长率为20.37%。

2、新医改为行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新医改始于2006年,至今已经了多个对医疗服务行业影响重大的文件,包括《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及《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新医改政策明确提出:坚持非营利医疗机构为主题、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举办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非公立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享有同等待遇,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根据医改新政策的精神,一方面民营资本将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医疗服务行业,逐步形成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民营医疗机构为有益补充的多元办医格局。另一方面民营医疗机构凭借灵活的经营策略和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可以承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公立医院的诸多医疗服务项目,从而在其细分市场中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四、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1、行业市场容量分析

在北美、欧洲、日本等经济发达地区,独立医学实验室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经营模式。以美国为例,统计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医院占临床检验市场60%左右的份额,私人实验室占20%左右,独立医学实验室占20%。而到90年代中期,独立医学实验室已经占临床检验市场36%的市场份额。

中国近期的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医学诊断收入约为800-1000亿元,独立医学实验室按照1%的市场份额计算,为8-10亿元。根据美国独立实验室所占市场份额的情况、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现状和新医改政策的推进,预计未来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占医学诊断服务市场的比重为10%左右,市场容量将超过200亿元。

2、行业竞争格局

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有一定的行业准入壁垒,主要体现在牌照资源上。我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疗资源配置有总体性和区域性的规划,独立医学实验室的设置审批要按规划进行,以避免卫生资源的重复配置,原则上一个一线城市的准入牌照不超过3个。因此,该行业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特征,市场极易形成寡头格局。

美国的医学诊断服务市场已经整合为Quest和LabCorp双寡头形态。中国市场由于处于发展初期,竞争格局还不明显,但是业内已有诸如迪安诊断、杭州艾迪康、广州金域、永瀚星港等崭露头角。尤其是迪安诊断,已于今年7月登陆A股创业板。

五、行业商业模式探讨

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基本服务流程为:首先,医疗机构对人体采集检测样本;然后,实验室接受医疗机构委托,使用诊断产品对取自人体的样本在独立实验室内进行检测分析;最后,独立实验室将诊断报告移交给医疗机构。

行业服务特征决定了,业内公司一般会将业务的重点放在开拓客户资源、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上,如广州金域。也有部分公司,因为有诊断产品的业务,能够实现“服务+产品”的一体化商业模式,这一方面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 、服务协同,建立与客户的长期稳定关系,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自身连锁扩张、行业渗透的能力,该类公司的代表如迪安诊断。

当前业内还有部分公司,因为具备自主研发诊断产品的能力,从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进一步实现“研发+服务+产品”协同。该类公司的代表如永瀚星港。

参考文献:

[1]翁宇.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2010;27-28.

[2]陈建波.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发展及其在医疗市场中的作用[M].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679-680.

国内医疗市场分析范文7

【关键词】医疗行业;特征;竞争;战略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01-01

1行业趋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就医流程最优化、医疗质量最佳化、工作效率最高化、病历进入电子化、决策实现科学化、办公实现自动化、网络实现区域化和软件实现标准化"已经成为医疗行业的总体建设目标,并且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具体做法会有一些新的突破。

首先,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方面,除了做好收费、财务以及各种物资管理外,很重要的就是要在如何优化病人就医流程、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等方面下功夫,各种自助设备如自动挂号机、缴费机、自助取化验单机等会取得一定进展。银行卡会逐步与医院内部卡结合,在一些医院得到应用,病人的缴费和就医流程会得到更加优化。

医院会逐步引入客户关系管理(CRM),医院的信息系统通过与电话、门户网站、短信平台等紧密的结合,在为病人提供医疗咨询、意见反馈、门诊预约、结果查询、信息利用等方面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另外,目前的移动医护工作站功能还基本局限在模拟以往的工作模式,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工作流程。比较理想的护理工作模式应该分为两块,一是固定护士工作站,其主要是医嘱转抄、校对和制定各种护理执行计划;另一个是移动护士工作站,主要是严格按照护理计划进行执行并记录。

2行业竞争

2.1医疗行业竞争有四个显著的特点

2.1.1零散型竞争格局医疗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区域性竞争,属典型的零散型竞争。在行业中,竞争主体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组织等数量众多,但没有任何一家或几家医疗机构在整个行业中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家或几家医疗机构能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与某些行业不同,医疗行业中的领袖都是局部区域内的领袖。患者方便就医的要求决定了医院服务的辐射范围。由于医疗行业先天性的经济特点决定了该行业的零散竞争格局,限制了医疗机构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2.1.2对价值链上游企业强有力的控制医疗机构的供方包括药品、器械、设备等生产企业,数目众多,相互之间竞争激烈,没有对医疗行业形成高的转换成本,并且在产品销售上对医疗行业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而医疗行业对供方有强大的控制力。因此,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调整对医疗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

2.1.3对买方强有力的控制买方即患者缺乏专业知识,在医疗服务的数量、价格、质量上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是医疗行业独特的优势。但是行业中的医疗机构由于处在不同的竞争地位,对患者的控制力截然不同。那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医院对患者没有多大控制力。另外医疗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会增加患者的消费选择,削弱行业总体对买方的控制。医疗机构对买方的控制主要是由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医疗机构的技术垄断性和地区结构引起的。

2.2我国医疗市场的发展现状

2.2.1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医院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医院这一过去纯福利事业型单位已被推上了市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医院成为独立运营的经济主体,医疗行业的改革造就了医院的竞争环境。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我国终于在2001年底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加入WTO对医疗卫生行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又是十分艰巨的挑战。加入WTO后,医疗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医疗行业,更使医院的生存和经营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在面对国外竞争者威胁的同时,各大中小型医院也同时面临着多种成分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着严峻考验。

2.2.2国家和地区宏观上没有形成合理的医院布局我国的医院布局多年来因为计划经济的原因,形成了各行各业办医局面,各自为政,各医院的经费来源、人员分配自成体系,国家和地区宏观上没有形成合理的医院布局。

2.3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竞争战略》是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新型管理理论。波特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以及“三大基本竞争战略”。其中“五力模型”即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它认为行业的竞争情况由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决定:进入威胁、替代威胁、卖方的议价能力、供应方的议价能力和产业内对手竞争强度。利用这个模型,可以分析出产业内的基本结构、竞争状况以及产业的吸引力。这五种竞争力能够决定产业的获利能力,它们会影响产品的价格、成本与必要的投资,也决定了产业结构。

2.3.1五力模型波特提出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这些作用力汇集起来决定着该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

2.3.2三大基本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即指医院在提供相同的产业服务时,其成本或费用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战略。

2.3.3运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探讨我国医院的战略制定

国内医疗市场分析范文8

Fisher提出健康问题之后,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至此,健康经济学开始作为正式的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和发展。在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被应用到健康经济学当中,数量计量工具被应用于健康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一部分健康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医疗机构,健康政策方向的研究……健康经济学展开各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证探索。七十年代至今健康经济学在理论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各个方面得到快速的丰富和充实。

Fuchs根据96年期刊引用报告的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地总结出健康经济学具有双重学科性质:作为医疗政策健康保健研究的投入要素的经济学和作为研究健康行为医疗保健的经济学的。本文将依照此思路通过回顾文献分别介绍健康经济学在两方面研究的重大演进。

第一部分:作为行为科学的健康经济学

主流框架下的理论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的理论是纳入

一、阿罗的经典论文

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在这篇有重大影响的论文中讨论了风险厌恶,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慈善行为的外部性以及大量在此后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其它问题。他发现健康状况和治疗结构的不确定性是从实证角度和规范角度理解医疗部门的关键。阿罗在文中首先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界定了医疗服务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偏离,尤其是疾病的发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分担市场的缺失。以此为背景,他着重讨论了:第一,医疗市场的特殊性,指出医疗需求的不稳定性。医生作为病人的人也是利润最大化行为者。同时强调了医疗市场产出的不确定性以及医疗服务供给方存在的进入障碍。第二,在确定性假设下,分析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主要在于收益递增,进入障碍已经医疗定价行为的价格歧视三方面。第三,在不确定性的假设下,比较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他首先运用期望效用函数描述了理想的保险原则(在风险规避的假设下)其次论述了道德风险,第三方支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于医疗保险市场的影响,最后阿罗建立了风险规避条件下最优保险政策的理论模型。

二、人力资本理论和健康需求理论

对健康经济学有重大影响的另一部分研究也始于60年代早期,其中包括NBER的人力投资会议和GaryBecker人力投资的论文。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Becker将厂商生产函数的观念应用到家庭的消费活动上,在1965年提出家庭生产函数: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各种物品,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可获得效用的消费品(consumptioncommodities)。NBER会议录中同时收有Mushkin的论文《把健康作为一项投资》,Mushkin在1962年提交的这篇文章中正式将健康作为人力资本构成部分提出。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MichaelGrossman从七十年代至今为期三十年的努力极大推进了人力资本模型在健康方面的应用,他的研究已成为比较完善的医疗需求理论(1972;2000)。Grossman将Becker提出的人力资本观念应用到健康领域,将健康视为能提高消费者满足程度的耐耗资本品,健康资本增加消费者效用的原因在于能够生产健康时间,它和其它资本一样存在折旧的问题,Grossman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生产健康的方式来补充健康资本的消耗,健康生产要素包括医疗保健服务,生活方式,环境教育等。基于此他提出健康生产函数(healthproductionfunction)的概念: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各种医疗保健服务,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健康。健康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H=f(M,LS,E;S)

1999年Grossman发表了题为《健康需求的人类资本模型》的文章,回顾了他本人72年之后,其他研究者所作的相关研究。人力资本模型通过增加条件和改变假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扩展:

1.一般化,同时考虑投资模型和消费模型

Murrinen(1982)在一个一般化模型下,同时考虑健康投资的投资收益与消费效用,进而对年龄、教育和财富的变动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2.加入不确定的影响

Cropper(1977),DardanoniandWagstaff(1987),Selden(1993),andChang(1996)

3.同时加入不确定性与保险的影响

Newhouse在Grossman纯粹投资模型中引入共保率,Rand实验研究小组则采用经验数据估算了健康保险对于医疗保险的效用。引入不确定性模型的共同发现是:与确定情况下的模型相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与医疗需求都较高。

另外,Grossman和Joyce还拓展了家庭内部时间分配对家庭成员健康影响的分析,他们发现妻子的时间是丈夫健康生产函数的一项重要投入(GrossmanandJoyce,1974)。

Grossman在2000年的论文中提出今后健康人力资本模型的研究思路是,从健康资本折旧率的不确定性来分析不确定性的影响。

三、医疗供给理论

医疗供给方研究方面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库里斯对于医院决策责任集团的研究,他指出决策的责任不仅属于行政管理人员,而且也取决于其他四个集团:医生(护士)、理事、工会以及政治家。特别是医生在选择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投入方面有着极大的个人决定权(库里斯和威斯特,1979)。Newhouse则详细考察了非盈利性医院,他假定医院头等重要的目标是保健供应的最大数量和质量。Newhouse认为,保健质量与全体人员的声望有关,而声望在非盈利性医院中是作为利润的对等物而被追求的。进一步,他利用非盈利医疗机构边际成本的缺失,重点分析了非盈利性医院的质量与数量生产可能边界(Newhouse,1970)。Pauly引入了时间序列数据,对于医疗服务供给者的信息及激励机制加以分析(Pauly,1987)。Pauly认为,医院目标的不一致主要是由于所有者结构的不一致造成的。

第二部分:作为健康政策和健康服务研究的经济学

在六十年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革新前后,有一批着力于医疗机构,技术和政策的研究。这就是政策导向的健康经济和经验研究的健康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研究会长VictorFuchs,JopseNewhouseMartinFeldstein。他们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用于健康的决定要素和提高健康产出水平相应的政策选择之中。除了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外大多采用经验分析、实证分析的方法,在政策建议上涉及到规范经济学。

一、健康经济学有三个产出指标:公众健康水平医疗技术享有权

(一)健康水平的决定:

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在健康状况的决定因素方面,健康经济学家发现关键在于非医疗因素的影响上,如遗传禀赋,物质和社会心理环境以及吸烟饮食和运动等,即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健康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Fuchs认为,在长期内医疗技术进步能大大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在任一时点上,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健康差异并不取决于医疗数量或质量的差别。健康经济学家的类似观点和实证研究结果和流行病学的统计结果相当一致,不但成为健康经济学领域的引用标准,同时给保健政策在控制成本和提高健康产出方面带来新的启示,通过引导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对吸烟的人收取更高保险金额,借以降低患病概率,节省医疗资源使用,提高健康水平。这些对于公众和政策决策者同样意义非凡。

在健康经济学的研究中用来评价健康指标通常有:死亡率、发病率、预期寿命、伤残率和对生命质量的综合评价等等。

(二)医疗享有权:

医疗享有权更多体现了价值观。ArthurMOkun在《公平与效率:重大的交易》中提出的“市场无权决定生死”深得人心。相当多的人不希望收入不公影响到医疗资源的配置,就像参军、接受警察保护等公众产品的分配一样,他们也主张医疗是一种权力。

(三)医疗技术进步

医疗技术水平与公众健康水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是世界各地年轻医生前来接受培训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富商寻求尖端医疗服务的地方,但大部分指标显示美国的健康水平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处于中下水平。美国和英国的健康水平几乎毫无二致,然而美国的医疗保健开支是英国的两倍。先进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在临床上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国家医疗费用开支。然而,医疗技术水平是最终影响医疗发挥作用的变量。如何取舍呢?是否要把资源转移到对健康状况更有帮助的研究和服务中呢?

二、健康政策:

考虑任何产出都必须从稀缺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角度出发。任何保健政策都希望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公平有效的使用医疗资源,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任何健康保险制度都在两个目标之间:降低消费者生病的财务风险和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配置。由于医疗保健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医疗保健的市场结构、供求关系都有显著的特点。在这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对(一)需求方的道德风险、(二)供给方的引致需求、(三)信息不对称对于竞争市场的影响和(四)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等系列问题的分析来了解对于如何利用医疗融资、支付体制和保险制度等健康政策来调整由上述问题所产生的对医疗过度使用或者均衡品质下降现象以及进行有效合理的成本控制。

(一)医疗需求及需求政策

健康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风险厌恶和道德风险,医疗消费总是高度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而对于个人来说它又是不确定的。无论哪一年总有5%的人口占有50%以上的医疗总支出(Berk1992)。为了避免巨额医疗帐单,大部分人持风险规避态度,宁愿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但投保后总是倾向于消费比不投保更多的医疗服务。这就是道德风险引发对医疗资源的过度需求。

由Grossman需求理论我们知道:需求对价格有反应,需求定律存在.那么通过提高患者支付价格是否能够有效以致过度消费的医疗需求呢?健康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实证的分析研究需求对价格的反应,然而大量的实证存在着严重分歧分歧,为解决实证研究结果分歧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在1974年资助一项为期五年的健康保险实验研究,委托RandCorporation执行,总计划主持人为JopseNewhouse教授(以下简称HIE)。

试验结果:A.医疗需求的价格弹性约为-0.2(-0.17到-0.22之间),显示部分负担的制度确有抑制医疗支出的效果。

B.住院与门诊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也就是以自付额来做为成本分担的政策工具,消费者不会以增加住院来代替门诊,而是住院与门诊皆减少。

C.部分负担的制度虽然会减少消费者的医疗需求,但消费者健康并没因此恶化。

这次试验在健康经济学界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试验所发现的医疗需求的弹性与零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偏离,而且明显小于原来文献中所预测的。这个数值已经开始成为文献引用的标准,关键是,经济学家们也因此接收了传统的健康保险制度会导致一定的需求中的道德风险。

健康经济学在过去三十年来,针对价格对于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有相当完整的实证研究。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最大的政策意涵,就是为从需求的角度控制成本提供强而有力的实证基础。即医疗服务的使用对价格的变化有反应使政策决定者认识到部份负担制度可减少医疗服务的使用.受到上述研究结果的影响,全球多数国家的健康保险皆已采行各种不同形式的需求成本分担制度。然而,部分负担的方式,虽可达到抑制医疗服务需求,进而降低医疗支出的目标但它并非控制医疗费用成长的完美选择。

(二)医疗供给市场分析及其政策含义

以上是假定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对需求层面进行的局部均衡分析。在医疗支出方面,健康经济学家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在于供给要素的影响上,特别是技术医生数量和医生专业分布的影响,而非价格,收入和保险等传统的需求因素上。

对于医疗服务的供给,制药公司、医院等医疗机构显然会通过歧视定价、垄断市场、提高利润、高额的销售费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医疗成本。但是关于医疗服务供给的研究的文献大多集中在医生行为对医疗服务供给的影响,健康经济学家认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比如Fuchs(1974)形容医生是:“团队的领袖”。医生的治疗决策会直接影响到两个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数量与品质,然后再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医疗体系的费用与疗效(costsandoutcomes)。因此,医生行为是整个保健政策的核心课题。

1、市场结构的分析

Phelps(1993)认为,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事实上是同时扮演两种角色:(1)医生是经营诊所的企业家(entrepreneur);(2)医生是诊所在生产「医疗保健服务时,所必须使用的劳动生产要素。然而,厂商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医生行为。

相关文献从信息不对称、昂贵的搜索成本、缺乏消除风险的市场等不同的角度一致指出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偏离:

Starr(1982)指出:20世纪初期以来,医生执业方式的最大转变,即是通过诊断工具与检验,独立取得了解患者健康状况的管道。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会受到医生的医学知识之影响,同时患者或保险人也往往无法直接评估医生建议的有用性。可能会造成医生会滥用(abuse)其信息的优势,进而诱使患者有系统地过度与低度使用其医疗服务。

Mcguaire的文献强调医疗市场有两个失落的市场(missingmarket)缺乏一个以疗效(healthoutcomes)做为付费标准的市场。

现有健康经济学文献对如何分析医生行为及医生与病人的互动关系,并没有一致的共识。到目前为止,没有能够提出一个一般性的模型,来讨论医生的行为。这是因为医生的行为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因素,诸如动机、市场力量、不完全信息、社会制度、保险与支付制度。

1909年,IrvingFisher提交国会的“国家健康报告”中提出,从广义的角度看待健康首先是个财富的形式。

Fisher提出健康问题之后,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至此,健康经济学开始作为正式的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和发展。在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被应用到健康经济学当中,数量计量工具被应用于健康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一部分健康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医疗机构,健康政策方向的研究……健康经济学展开各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证探索。七十年代至今健康经济学在理论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各个方面得到快速的丰富和充实。

Fuchs根据96年期刊引用报告的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地总结出健康经济学具有双重学科性质:作为医疗政策健康保健研究的投入要素的经济学和作为研究健康行为医疗保健的经济学的。本文将依照此思路通过回顾文献分别介绍健康经济学在两方面研究的重大演进。

第一部分:作为行为科学的健康经济学

主流框架下的理论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的理论是纳入

一、阿罗的经典论文

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在这篇有重大影响的论文中讨论了风险厌恶,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慈善行为的外部性以及大量在此后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其它问题。他发现健康状况和治疗结构的不确定性是从实证角度和规范角度理解医疗部门的关键。阿罗在文中首先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界定了医疗服务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偏离,尤其是疾病的发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分担市场的缺失。以此为背景,他着重讨论了:第一,医疗市场的特殊性,指出医疗需求的不稳定性。医生作为病人的人也是利润最大化行为者。同时强调了医疗市场产出的不确定性以及医疗服务供给方存在的进入障碍。第二,在确定性假设下,分析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主要在于收益递增,进入障碍已经医疗定价行为的价格歧视三方面。第三,在不确定性的假设下,比较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他首先运用期望效用函数描述了理想的保险原则(在风险规避的假设下)其次论述了道德风险,第三方支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于医疗保险市场的影响,最后阿罗建立了风险规避条件下最优保险政策的理论模型。

二、人力资本理论和健康需求理论

对健康经济学有重大影响的另一部分研究也始于60年代早期,其中包括NBER的人力投资会议和GaryBecker人力投资的论文。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Becker将厂商生产函数的观念应用到家庭的消费活动上,在1965年提出家庭生产函数: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各种物品,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可获得效用的消费品(consumptioncommodities)。NBER会议录中同时收有Mushkin的论文《把健康作为一项投资》,Mushkin在1962年提交的这篇文章中正式将健康作为人力资本构成部分提出。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MichaelGrossman从七十年代至今为期三十年的努力极大推进了人力资本模型在健康方面的应用,他的研究已成为比较完善的医疗需求理论(1972;2000)。Grossman将Becker提出的人力资本观念应用到健康领域,将健康视为能提高消费者满足程度的耐耗资本品,健康资本增加消费者效用的原因在于能够生产健康时间,它和其它资本一样存在折旧的问题,Grossman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生产健康的方式来补充健康资本的消耗,健康生产要素包括医疗保健服务,生活方式,环境教育等。基于此他提出健康生产函数(healthproductionfunction)的概念: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各种医疗保健服务,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健康。健康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H=f(M,LS,E;S)

1999年Grossman发表了题为《健康需求的人类资本模型》的文章,回顾了他本人72年之后,其他研究者所作的相关研究。人力资本模型通过增加条件和改变假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扩展:

1.一般化,同时考虑投资模型和消费模型

Murrinen(1982)在一个一般化模型下,同时考虑健康投资的投资收益与消费效用,进而对年龄、教育和财富的变动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2.加入不确定的影响

Cropper(1977),DardanoniandWagstaff(1987),Selden(1993),andChang(1996)

3.同时加入不确定性与保险的影响

Newhouse在Grossman纯粹投资模型中引入共保率,Rand实验研究小组则采用经验数据估算了健康保险对于医疗保险的效用。引入不确定性模型的共同发现是:与确定情况下的模型相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与医疗需求都较高。

另外,Grossman和Joyce还拓展了家庭内部时间分配对家庭成员健康影响的分析,他们发现妻子的时间是丈夫健康生产函数的一项重要投入(GrossmanandJoyce,1974)。

Grossman在2000年的论文中提出今后健康人力资本模型的研究思路是,从健康资本折旧率的不确定性来分析不确定性的影响。

三、医疗供给理论

医疗供给方研究方面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库里斯对于医院决策责任集团的研究,他指出决策的责任不仅属于行政管理人员,而且也取决于其他四个集团:医生(护士)、理事、工会以及政治家。特别是医生在选择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投入方面有着极大的个人决定权(库里斯和威斯特,1979)。Newhouse则详细考察了非盈利性医院,他假定医院头等重要的目标是保健供应的最大数量和质量。Newhouse认为,保健质量与全体人员的声望有关,而声望在非盈利性医院中是作为利润的对等物而被追求的。进一步,他利用非盈利医疗机构边际成本的缺失,重点分析了非盈利性医院的质量与数量生产可能边界(Newhouse,1970)。Pauly引入了时间序列数据,对于医疗服务供给者的信息及激励机制加以分析(Pauly,1987)。Pauly认为,医院目标的不一致主要是由于所有者结构的不一致造成的。

第二部分:作为健康政策和健康服务研究的经济学

在六十年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革新前后,有一批着力于医疗机构,技术和政策的研究。这就是政策导向的健康经济和经验研究的健康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研究会长VictorFuchs,JopseNewhouseMartinFeldstein。他们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用于健康的决定要素和提高健康产出水平相应的政策选择之中。除了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外大多采用经验分析、实证分析的方法,在政策建议上涉及到规范经济学。

一、健康经济学有三个产出指标:公众健康水平医疗技术享有权

(一)健康水平的决定:

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在健康状况的决定因素方面,健康经济学家发现关键在于非医疗因素的影响上,如遗传禀赋,物质和社会心理环境以及吸烟饮食和运动等,即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健康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Fuchs认为,在长期内医疗技术进步能大大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在任一时点上,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健康差异并不取决于医疗数量或质量的差别。健康经济学家的类似观点和实证研究结果和流行病学的统计结果相当一致,不但成为健康经济学领域的引用标准,同时给保健政策在控制成本和提高健康产出方面带来新的启示,通过引导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对吸烟的人收取更高保险金额,借以降低患病概率,节省医疗资源使用,提高健康水平。这些对于公众和政策决策者同样意义非凡。

在健康经济学的研究中用来评价健康指标通常有:死亡率、发病率、预期寿命、伤残率和对生命质量的综合评价等等。

(二)医疗享有权:

医疗享有权更多体现了价值观。ArthurMOkun在《公平与效率:重大的交易》中提出的“市场无权决定生死”深得人心。相当多的人不希望收入不公影响到医疗资源的配置,就像参军、接受警察保护等公众产品的分配一样,他们也主张医疗是一种权力。

(三)医疗技术进步

医疗技术水平与公众健康水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是世界各地年轻医生前来接受培训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富商寻求尖端医疗服务的地方,但大部分指标显示美国的健康水平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处于中下水平。美国和英国的健康水平几乎毫无二致,然而美国的医疗保健开支是英国的两倍。先进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在临床上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国家医疗费用开支。然而,医疗技术水平是最终影响医疗发挥作用的变量。如何取舍呢?是否要把资源转移到对健康状况更有帮助的研究和服务中呢?

二、健康政策:

考虑任何产出都必须从稀缺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角度出发。任何保健政策都希望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公平有效的使用医疗资源,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任何健康保险制度都在两个目标之间:降低消费者生病的财务风险和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配置。由于医疗保健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医疗保健的市场结构、供求关系都有显著的特点。在这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对(一)需求方的道德风险、(二)供给方的引致需求、(三)信息不对称对于竞争市场的影响和(四)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等系列问题的分析来了解对于如何利用医疗融资、支付体制和保险制度等健康政策来调整由上述问题所产生的对医疗过度使用或者均衡品质下降现象以及进行有效合理的成本控制。

(一)医疗需求及需求政策

健康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风险厌恶和道德风险,医疗消费总是高度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而对于个人来说它又是不确定的。无论哪一年总有5%的人口占有50%以上的医疗总支出(Berk1992)。为了避免巨额医疗帐单,大部分人持风险规避态度,宁愿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但投保后总是倾向于消费比不投保更多的医疗服务。这就是道德风险引发对医疗资源的过度需求。

由Grossman需求理论我们知道:需求对价格有反应,需求定律存在.那么通过提高患者支付价格是否能够有效以致过度消费的医疗需求呢?健康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实证的分析研究需求对价格的反应,然而大量的实证存在着严重分歧分歧,为解决实证研究结果分歧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在1974年资助一项为期五年的健康保险实验研究,委托RandCorporation执行,总计划主持人为JopseNewhouse教授(以下简称HIE)。

试验结果:A.医疗需求的价格弹性约为-0.2(-0.17到-0.22之间),显示部分负担的制度确有抑制医疗支出的效果。

B.住院与门诊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也就是以自付额来做为成本分担的政策工具,消费者不会以增加住院来代替门诊,而是住院与门诊皆减少。

C.部分负担的制度虽然会减少消费者的医疗需求,但消费者健康并没因此恶化。

这次试验在健康经济学界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试验所发现的医疗需求的弹性与零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偏离,而且明显小于原来文献中所预测的。这个数值已经开始成为文献引用的标准,关键是,经济学家们也因此接收了传统的健康保险制度会导致一定的需求中的道德风险。

健康经济学在过去三十年来,针对价格对于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有相当完整的实证研究。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最大的政策意涵,就是为从需求的角度控制成本提供强而有力的实证基础。即医疗服务的使用对价格的变化有反应使政策决定者认识到部份负担制度可减少医疗服务的使用.受到上述研究结果的影响,全球多数国家的健康保险皆已采行各种不同形式的需求成本分担制度。然而,部分负担的方式,虽可达到抑制医疗服务需求,进而降低医疗支出的目标但它并非控制医疗费用成长的完美选择。

(二)医疗供给市场分析及其政策含义

以上是假定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对需求层面进行的局部均衡分析。在医疗支出方面,健康经济学家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在于供给要素的影响上,特别是技术医生数量和医生专业分布的影响,而非价格,收入和保险等传统的需求因素上。

对于医疗服务的供给,制药公司、医院等医疗机构显然会通过歧视定价、垄断市场、提高利润、高额的销售费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医疗成本。但是关于医疗服务供给的研究的文献大多集中在医生行为对医疗服务供给的影响,健康经济学家认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比如Fuchs(1974)形容医生是:“团队的领袖”。医生的治疗决策会直接影响到两个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数量与品质,然后再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医疗体系的费用与疗效(costsandoutcomes)。因此,医生行为是整个保健政策的核心课题。

1、市场结构的分析

Phelps(1993)认为,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事实上是同时扮演两种角色:(1)医生是经营诊所的企业家(entrepreneur);(2)医生是诊所在生产「医疗保健服务时,所必须使用的劳动生产要素。然而,厂商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医生行为。

相关文献从信息不对称、昂贵的搜索成本、缺乏消除风险的市场等不同的角度一致指出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偏离:

Starr(1982)指出:20世纪初期以来,医生执业方式的最大转变,即是通过诊断工具与检验,独立取得了解患者健康状况的管道。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会受到医生的医学知识之影响,同时患者或保险人也往往无法直接评估医生建议的有用性。可能会造成医生会滥用(abuse)其信息的优势,进而诱使患者有系统地过度与低度使用其医疗服务。

Mcguaire的文献强调医疗市场有两个失落的市场(missingmarket)缺乏一个以疗效(healthoutcomes)做为付费标准的市场。

现有健康经济学文献对如何分析医生行为及医生与病人的互动关系,并没有一致的共识。到目前为止,没有能够提出一个一般性的模型,来讨论医生的行为。这是因为医生的行为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因素,诸如动机、市场力量、不完全信息、社会制度、保险与支付制度。

2、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医生行为

能够较高达成共识的是,许多文献认为:医生对病人的病况与各种可能的治疗选择有较佳的知识(superiorknowledge),让医生具有其它行业所没有的市场力量:医生可控制病人的需求,而不被病人的需求所限制。医疗需求对价格需求弹性较小但个别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价格弹性很大,以个别医生资料所估计出的医生服务价格弹性在-2.80到-5.07的范围(Follandetal.2001,p.178),显示个别医生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价格弹性很大。且不同医生提供服务具有异质性厂商可以部分决定价格――描述这种市场力量最接近的模型是垄断竞争。所以,可以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研究医生行为。

McGuire(2000,HHE,Ch9)提出二个理论模型,分析医生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行为

模型(一)不考虑健康保险的介入,医生利用其服务量不能转售的优势,可同时决定价格与数量。

McGurie(2000)模型(一)分析结果的显示:

1.在没有健康保险介入的情况下,医生可以同时决定数量与价格;

2.因为服务不可转售,医生所决定的数量,超过病人想要消费的数量;

3.医生的订价策略为使自己可以赚取所有的消费者剩余,即医生只要将价格订在与其它医生相比,可让病人得到较多效益的水准,即可保住他的病人。

模型(二):加入保险,考虑健康保险介入之下,医生无法自由订价的事实

McGurie(2000)模型(二)的分析显示:

即使价格由保险人决定,不表示医生就没有marketpower。即使在支付者设定价格之下,医生仍可享有市场力量的优势,借着服务的不可转售性质,使医生具有决定数量的能力。

3、医生引致需求问题

由Evans(1974)所提出的医生引致需求(Physicianinduceddemand,以下简称PID)是健康经济学领域中最具争议性的课题。关于PID的定义比较一致,通常引用的两种是:当医师影响病人的保健需求而不是符合患者最大利益的就认为存在PID,此定义强调医生所提供的服务不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另外一种定义则认为PID是“处方那些如果患者信息充分就不会选择的服务”,此一定义强调医生的不当影响。从经济理论的观点看:存在有某种程度的PID。实证上的争议只是引致需求的程度。对于引致需求的研究,实证分析和理论模型始终齐头并进。

A、理论与模型

引致需求可增加医生的收入,因此除非有以致成本的存在,医生将无止尽的引致需求,因此要探讨引致需求的文献,必须介绍引致的成本或者限制。

Evans(1974)强调医师最大化效用:认为引致会造成医生的负效用,医生要负担引致需求的心理成本(psychiccosts)。Stano(1987)的分析将“引致”视同如广告一般,也有其实质的实质成本投入,也受限于报酬递减。简言之,引致限制的设定方式的差别如同医生目标函数的设定差别一样。如假定医生最大化效用,引致的限制就来自负效用的心理成本。如假定医生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假定引致的限制来自投入成本增加或利润减少。

McGuire(2000)建构一个PID模型,用于说明一般实证文献所常探讨的两个主题:

1.医生人数增加后,医生的反应(responsetochangesinMD/populationratios)

2.医生对支付制度的反应(responsetofeechanges)。

理论模型分析的结论:医生引致需求程度的大小,主要视经济学上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相对力量大小而定。

B、实证分析

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医生人口比例改变所产生的引致需求效果和给付价格改变所产生的引致需求效果。比较重要的研究有Fuchs(1978)GruberandOwings(1996)Yip(1998)

a)Fuchs和Gruber医生人口比变动的实证研究Fuchs(1978):

研究外科医生人数对手术量的影响。以二阶段最小平方法控制外科医生所提供的内生问题。结果发现:外科医生增加10%,手术量增加3%。CromwellandMichael(1986)探讨相同的问题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b)GruberandOwings(1996)的研究:

美国在1970年到1982年之间,生育率(fertilityrate)下降约13.5%。GruberandOwings(1996)即以美国生育率的下降来衡量妇产科医生财务收入的外生环境变化,藉此验证医生在面临所得下降的压力时,是否会运用人的地位引致患者的需求。

Gruber与Owings的研究结果:各州的生育率下降与医生选择剖腹生产比率的上升有强烈的相关。回归分析的估计结果显示,生育率每下降10%,将会导致剖腹生产比率提升0.97个百分点(percentagepoint)。研究结果支持上述实证命题,同时也证实在美国妇产科医生逐渐以剖腹生产取代自然生产的过程中,医生个人的财务诱因确实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生育率下降所造成妇产科医生所得下降的压力,只能解释这段期间剖腹生产率增加幅度的16%到32%。此一结果显示医生引致需求的现象虽然存在,但引致需求的程度不大。

C)Yip(1998)分析的问题:利用1987年theOmnibusBudgetReconciliationAct(OBRA87)降低一些外科手术的医生费给付所形成的自然试验机会,针对进行CABG手术的外科医生,探讨下列这个问题:胸外科医生对于医保降低付费标准是否会作出提高服务量来弥补收入损失的反应?

实证结果显示:价格管制不是控制医疗成本的有效政策工具,因为医生有能力借着增加量与密集度来补偿所得的损失。而且医生对需求量决定的能力极大。该文献同时发现降低医生费有外溢效果,因此只针对个别部门进行价格管制,并无法有效控制整体的医疗费用。

总而言之,Fuchs认为尽管实证方法有许多争议,但是“医生有能力事实上也在实施的对服务引致需求作用的假设是充分成立”。

健康经济学领域累积近二十年的学术研究经验,对医生引致需求问题的研究方法已有很大的进步,学术上也已渐形成共识。综合实证研究的证据显示:医生引致需求的现象的确存在,文献上的争议只是引致需求程度的大小。医生引致需求现象的存在,有其最重要的政策内涵。即控制医疗费用成长的政策,不能只从需求面着手,医生有引致需求的能力至少会抵销一部分需求面成本分担政策的效果。在医生有信息优势的情况下,供给面的成本分担制度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成长,搭配使用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

(三)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竞争

相对于其他市场,医疗服务市场有两类突出的信息问题。一是信息不完全,医疗服务市场的许多投入(例如医生的努力程度)与产出(健康状况的改变)可能无法直接观察到。二是信息不对称如果医生知道产出或某些投入,但患者或保险公司无法观察到,就会形成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一是医生可能有诱因过度夸张病情的不确定性(u),诱使患者使用更多的服务。换言之,医生可能会运用信息的优势,引致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Pauly(1980),Dranove(1988),与Rochaix(1989)皆强调:可通过市场反应(demandresponse)来影响医生对努力程度的选择。这三篇论文皆诉诸:“需求引致”来描述医生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反应。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二是医生的努力程度(品质)可能不足。医疗伤害(badoutcome)发生时,患者无法清楚判断badoutcome发生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医生努力不足,还是专业能力太差,还是运气不好(一条方程式有三个未知数,无法求解),以致形成医疗纠纷。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之三是每个医生皆有诱因宣称自己是好医生。在所有医生皆宣称自己是好医生的情况下,消费者无法从医生所外显的信息来评断医生的专业能力。信息不对称使真正的好医生也只能得到市场均衡价格的报酬。McGuire(1983)的模型指出:

1.病人以产出来推论医生的能力,医生可能因为运气而被市场错估其能力。

2.在市场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没有病人会相信他的医生能力是低于市场平均水准。

综上,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归纳为影响医生服务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品质,人与医病关系以及引致需求的产生三个问题加以分述。

(1)均衡价格与品质的影响

(2)委托-问题

(3)信息不对称还是医生具有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市场力量――产生引致需求的根本原因。

(四)保险市场

医疗保险是重要的医疗风险分散的手段,个人通过购买保险获得对未来不确定疾病的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医疗保险的提供者有私营的保险公司(包括盈利和非盈利性质的)、有管理的医疗保健组织,和政府。

一批健康经济学研究者的中心主题是保险在健康保健中的重要角色。60年展起来的关于风险承担的一般理论得到随后掀起的大量关于最优健康保险设计的研究的延续和应用。。

MartinFeldstein通过回顾健康经济学三十年来的发展,清醒地认识到到任何健康保健体系说面临的根本挑战是使得保健模式对消费者偏好有所反应而不是将过度的财务负担强加于个人或者简单地砍掉那些无力支付的必要保健。健康经济学未来的任务就是为我们迎接这个挑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ThomasMcGuire不负使命将最优保险模式又向前推动了一步。他发现医疗保健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医疗服务方和保险提供方开始通过合并、契约的方式合作向消费者出售健康。医患之间的合约目前有了许多新特点,但是至今还没产生能够阐释医生合同新变化的经济理论。

ThomasMcGuire了保险市场的缺失在患者决定的投入(治疗的数量)和医生决定的投入(努力程度)都无法契约化的条件下,推导出患者最优保险和医生最优支付模型。

根据McGuire的观点,解释这些复杂的契约安排必须首先意识到在道德风险和风险笵式之外还有其它的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健康市场的模型必须考虑到保险提供者、医生和患者,同时得到最优的消费者保险合同和提供者的支付合同。他十分强调两种额外类型的市场缺失或者可约定的问题的重要性。基于实际治疗质量的保险市场和支付政策的缺失和基于医生努力的保险市场和支付政策的缺失。在McGuire(1997)的论文中,他分析了两种类型的缺失市场或者说是约定性之间问题的关系。提出可用对那些缺失市场的群体反应对现代社会中保险者、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复杂的契约安排加以解释,并且可以通过激励机制修复这种无效率。他很强调不同类型市场失灵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最优保险体系和最优提供者支付体系的问题应当靠一个明确包括医患相互作用的联合模型解答。因此,保险和支付体系的设计变得更为复杂,涉及到不止一个的市场失灵。

健康经济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健康经济学历经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后能否持续它的牛市呢?Fuchs非常肯定地认为至

少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内趋势不会改变,他的信心主要源于下面四个原因:(1)药品的研发费用大幅增长导致医疗支出增加,社会面临新药研发必要性和经济学上可行性之间的缺口不断加大,虽然内生的技术进步有助于缓和这一矛盾;(2)人口老龄化给医疗卫生资源带来更大压力;(3)近期可用于技术评价的数据研究资源急剧丰富;(4)大多数现代社会的反对平等化的倾向:即使在一个完全平等的医疗保健体系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这样的资源配置问题仍然需要借助经济学分析,而在不平等的情形下,产品分配机制的问题则更加需要经济学分析和规范研究。

Fuchs预测健康经济学应该会在下面五个方面有所建树(fuchs1999),它们分别是:

(1)技术和偏好的内生化研究;(2)社会规范与职业规范对健康的影响;(3)委托-问题,(4)行为经济学;(5)生活质量的测度和分析

MartinFeldstein对健康经济学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后发现两个被忽略的却十分重要问题:一是健康保健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个体偏好的异质性。这是两个同样值得健康经济学家努力的方向。

Reference

一、Arrow,KennethJ.(1963),“UncertaintyandtheWelfareEconomicsofMedicalCare,”AmericanEconomicReview,53(5):941-973.

二、Fuchs(1996)“Economics,Values,andHealthCareReform,”AmericanEconomicReview86(1):1-24

三、Fuchs,VictorR.(2000),“TheFutureofHealthEconomics,JournalofHealthEconomics,19(2):141-157.

四、Fuchs,VictorR“TheHealthSector’sShareoftheGrossNationalProduct”?

五、Fuchs,VictorR“Health,GovernmentandIvringFisher”NBERworkingpaper6710

六、Iglehart(1999)“TheAmericanHealthCareSystem:Expenditures,”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340(1):70-76.

七、Culyer,AnthonyJ.andJosephP.Newhouse(2000),"Introduction:TheStateandScopeofHealthEconomics,"inCulyerandNewhouseed.HandbookofHealthEconomics,Amsterdam:Elsevier,Volume1A,pp.1-8.

八、Culyer,A.J.andJ.P.Newhouse,(2000),HandbookofHealthEconomics,Amsterdam:Elsevier,Volume1Aand1B.

九、Feldstein,Martin(1995),"TheEconomicsofHealthandHealthCare:WhatHaveWeLearned?WhatHaveILearned?"AmericanEconomicReview,85(2):28-31.

十、Feldstein,Martin:theWelfareLossofExcessHealthInsurance

十一、MGrossman,1972,TheDemandforHealth:ATheoreticalandEmpiricalInvestigation,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forNBER

十二、Grossman,1999,thehumancapitalmodelofthedemandforhealth,NBERWorkingPaperSeries

十三、MVPauly,1987,“Nonprofitfirmsinmedicalmarkets”,AmericanEconomicReview,(May)Vol.77,pp.257-274

十四、JPNewhouse,1970,“Towardatheorynonprofitinstitutions”AER,(March),Vol.60,pp.604-713

十五、ThomasMcGuire,OptimalHealthInsuranceProviderPayment,J-store

十六、台湾中央经济研究所

十七、高梦滔《美国健康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02.8

国内医疗市场分析范文9

一、培训对象:医院全体中层以上管理干部

二、培训内容

1.医院战略管理

对战略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竞争走势;国内外卫生和医疗改革前沿和热点问题;医院外部政策环境和医院内部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的战略性分析;卫生事业改革与医院发展战略定位;医院战略管理的艺术与实务等。使学员通过学习能够熟悉环境分析、规划过程、资源分配、组织结构、竞争对手分析以及定位等概念。解中国医院所处的政策环境和外部竞争环境,应用战略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把握医院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的关键点。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医院最有价值的资产。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人力资源战略与竞争优势保持;医院人员招聘、人员培训与职业生涯规划;医院绩效考核与管理;医院薪酬设计与管理以及医院完善的激励机制的建立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提高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活力。

3.医院营销管理

提高把握中国医疗市场的主观能动性,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营销的理论和观点演变;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医院营销战略规划与医院市场定位;医院市场营销策略;医疗服务产品设计与开发;医院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医患沟通技巧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基本营销理论。解未来发展态势,具备进行营销规划和设计营销策略的能力。

4.医院财务管理

学会用财务数据来分析医院经营状况并指导决策。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财务报表分析;医院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医院财务费用控制及其程序;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分析;医院财务分析及其前景预测;医院的收购与兼并;医疗行业的融资渠道;医院改制和医院资产评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熟悉医院财务报表的内容。

5.医疗质量与医疗风险管理

从而让学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树立全新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整体素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医院质量控制及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考核与评价;医疗费用控制评价;循证医学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医患沟通的风险防范和规避等。通过学习让学员熟悉和了解如何建立医院医疗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医院医疗质量意识、进行医疗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

6.医院文化与医院形象管理

培育医院文化将成为医院经营管理者的重任。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的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医院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医院文化和医院形象的管理;医院形象设计;医院品牌建设与管理;医院团队建设;学习型医院建设;医院变革和文化创新等。通过学习使学员认识到文化竞争是医院最高层次的竞争。

7.医院信息管理

并对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实施提供实用工具。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经营能力分析与决策;医院信息系统的内容、作用与意义;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医院信息系统管理;医院统计指标的分析与应用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了解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战略地位。

8.医院后勤服务管理

并学会一些具体的后勤管理方法。内容主要包括后勤服务管理在医院运营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实施后勤服务管理;业务科室如何与后勤服务部门有效协调;后勤服务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等。通过学习将使学员认识到医院后勤服务在医疗服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9.医院管理创新

将涉及到医院发展潜力、核心竞争力等概念。通过学习将提高医院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管理素质,内容主要包括医院管理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观念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强化预测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10.医院管理方法与艺术

利用科学加艺术的方法对科室实施高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中层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与有效管理;科主任时间管理;科主任与院长、兄弟科室主任以及下属的沟通艺术;科主任的激励艺术等。通过学习将使科主任找准角色定位。

三、培训课程

1.邀请专家来院讲座

打造优秀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1内容:加强科室建设。

主讲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教授

2内容:医院优质服务体系建设》

主讲人:新加坡服务培训咨询专家、

3内容:如何当好科室主任》

主讲人:卫生部顾问、北京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