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德育因材施教原则集锦9篇

时间:2023-08-03 16:45:32

德育因材施教原则

德育因材施教原则范文1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因素多、范围广,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这个特点主要表现在"渗透"二字上。如何"渗透",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重要的是一个教育思想问题。因此,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新形势下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成败。长期的实践证明:"渗透"的一般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强化"渗透",意识是根本。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主要在教师。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地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于有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或观念。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德育渗透意识还比较薄弱。因此,能否强化渗透意识,就成为德育工作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认真思考:

一、增强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

我们说教学具有教育性,学科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德育可以不通过教师的努力,靠“自发渗透”来完成,而是要强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有强烈的德育意识,通过教学设计和引导,才能达到学科德育的目标。当前在以下一些方面应努力转变观念:

1.转变教育思想,确立学科德育是学校德育主渠道的观点

学校德育的实施,需要建立一整套德育工作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信息管理、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和校外教育,也包括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这些渠道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优化德育效果。但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我们存在“教学等于智育,活动等于德育”的片面认识,割裂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对学校德育的实践和研究仅限于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校外教育等方面,而忽略了学校德育的主要渠道——学科渗透德育的实践和研究。离开主渠道抓德育,“就德育论德育”,这就势必削弱了德育的整体功能,影响了学校德育的时效性。

2.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增强“育人”意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是对重智轻德、重知轻能、中教轻学的应试教育的否定,必然引起教育观念上的深刻变革。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的实质就是教书育人,育人是核心。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要关心教育观念,首先要改变“分科传授知识”的状况,把教学工作提高到全面育人的高度来认识。现代教师不再只是单纯传授知识,为分数而教的“教书匠”,而是全面育人的灵魂工程师。

二、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能力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是"教书育人",还是只教书不育人?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在部分教师中还比较模糊。要达到“育人”目标,教师必须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做指导,具备过硬的育人基本功,精湛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把渗透列入评课标准,作为教师一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这样常抓不懈,方能抓出成效来。作为教师:

1. 包括环节中要突出渗透意识和目标设计

实施渗透是一个细致具体的运作过程,要从备课上精心准备,教学设计,要有双目标意识。(不但要有在双目标、能力目标、还要有德育目标,)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2.德育内容上要把握好学科特点和适度原则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但因为教材是以知识为体系的,主要是为传授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为目标,所以我们在对学科德育内容的把握上要注意几点:(1)要从文纹理学科档不同特点出发,各有侧重。总的来看,文科教材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思想性同它的艺术性、形象性连在一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理科教材则以逻辑思维为主,其思想性是以抽象的方式体现在科学性之中,有利于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2)除挖掘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以外,还应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补充教材以外的德育内容,尤其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方面的内容。(3)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有所侧重。

3.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以情育人,自然渗透

学科德育注重认知,也要注重情感;注重外部输入,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即内化。因此,学科渗透中情感因素是相当重要的。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师的喜怒哀乐能使学生产生心理移位,在教学中有这样的实例:相同的教材,教师的情感投入不同,其效果也大不相同。就是用自己真实的情感去创设情境,就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从而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相反,如果只是干巴巴地照本宣科,那么,无论多么感人的教材也会导致教育和教学的失败。柳斌同志在全国“情景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育人以德是重要的,育人以智也是重要的,但如果离开了育人以情,那么德和智都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学科渗透德育的方法上虽无固定模式,但应根据学科德育的情感性和渗透性原则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然接受,并且古脑入心。切忌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

三、加强学科德育的管理过程

德育因材施教原则范文2

论文摘要: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几乎以其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第39章注:本文所引《论语》均在参考文献(1)里,以下不在赘述。)[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第7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6章)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第25章)。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8章)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义,就会矫枉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了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第21章)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如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22章)同时孔子不仅要求学生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15章),而且要求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8章)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孔子还强调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些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疑是有效和科学的。这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而这两种教育方法的提出,又触及了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3]。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一)“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从地域上讲,有来自鲁国的,也有来自卫国、宋国、吴国、楚国、秦国的;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但更多的是平民出身的;从智力上讲,有头脑比较聪明的,也有头脑比较迟钝,等等。这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就是要平等地对待一切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的一切,不应该带有色眼镜去评判和教育学生的行为。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品格,只有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和尊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者,平等对待一切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的一切是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公正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只有公正的培养目标,而没有公正的培养过程,就不会有真正的公正和平等。培养过程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一视同仁、爱无优差好坏之分。在对待学生个体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以公正的态度对待男生和女生,警惕性别歧视,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家庭背景不一致的学生,杜绝偏爱现象的发生;二是办事公道、赏罚分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心目中很多时候是充当着法官的角色,当然这种权威是依靠公正树立的,如果赏罚不明,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思想混乱、行动无矩,既妨碍优良学生集体的形成,又严重伤害学生个体的自尊心,还必然损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仅要一视同仁对待学生,更要平等对待学生,在崇高的育人事业中展示高尚的伦理境界。

(二)“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加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德育,即加强弟子的道德修养。君子除了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之外,还应该有出众的才能,因此,知识教育也是孔子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就是不能只是简单地从一方面看待一个学生,不能只注重学生单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地看待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才能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21世纪是社会全面进步、个人全面发展的世纪,关注人的发展将成为世界的潮流,社会竞争也将转变为人的全面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想从容应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把“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狭隘化,不能把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的发展等同于学习、学术研究、技术发明等能力的提高。事实上,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不断提高外,更缺不了个人思想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与提高。因此,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成为应有之义。专业课教师教授的重点是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及能力,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自己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社会活动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真正做到孔子所提倡的寓德育与智育之中,真正做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工作。

(三)“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孔子的教育方法不论是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还是举一反三,都说明孔子在对待学生的教育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不拘泥于一种简单的形式,也不束缚在普通的说教过程中。这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就是我们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同时,也要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工作与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要强化。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精雕细琢式”的教育、管理、服务和指导,避免“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贯彻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充分而全面地了解学生基础、行为习惯、品德意志、求学目标、职业规划等,并为每个学生建立全面的情况档案,以此为依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推行个性化教育,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服务,真正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既要从培养可靠接班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又要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及学生未来的职业要求,为学生的素质拓展、技能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学生的择业、创业及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通的地方,也有很多可以借鉴和采纳的地方,所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庆德.论语通释[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陈?鸿.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2.

[3]俞启定.先秦两汉儒家教育[m].齐鲁书社,1987:224-268.

德育因材施教原则范文3

一、教育观

(一)

素质教育观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

适应时代要求,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

新课改的教学观

(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

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

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

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

教学从“关注学科”

转向“关注人”

二、学生观

(1)

学生是发展的人

(2)

学生是独特的人

(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三、教师观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职业的责任)

a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b

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c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d

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e

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五者一社区

记忆技巧:

学生不仅要在课上接受教育,

还要去社区终身学。

教师职业的价值

对教师个人:

可以满足教师作为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对他人:

对国家,

社会,

集体和人类都有着巨大的贡献,

为社会和进步提供精神财富,

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或者①教师是文化传递者②教师是文明促进者③教师是智慧开启者④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二)

教师行为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

在对待教学上,

新课程强调帮助、

引导

(3)

在对待自我上,

新课程强调反思

(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教师职业道德

(1)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

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2)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教师应有“鞠躬尽瘁”

的决心和“蓬勃向上”

的工作热情,

不断挑战自己,

超越自己。

(3)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

善于发现其“闪光点”

采取发展性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全的人格。

(4)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这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要求,

教师不仅应给予更多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全人”。

(5)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学生的向师性与教师的示范性,

要求教师时时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维护教师职业道德。

(6)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在学习览群书,

厚积薄发,

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头水”。

总之,

作为一名教师,

我认为“三爱两人一终身”

方显教师本色,

也会时刻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来鞭策自己,

精心培育桃李满园春。

爱国守法——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拥护中国共产党导,

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岗敬业——本质要求。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志存高远,

勤恳敬业,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

认真备课上课,

认真批改作业,

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

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

关心学生健康,

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

挖苦、

歧视学生,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遵循教育规律,

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

知荣明耻,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

语言规范,

举止文明。关心集体,

团结协作,

尊重同事,

尊重家长。作风正派,

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

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崇尚科学精神,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

勇于探索创新,

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

必须学会学习,

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

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

成为反思型教师

(3)

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

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5)

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1)

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①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②教师自我实现必须终身学习

③提升教学水平须坚持终身学习

④提高教育创新精神须终身学习

⑤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⑥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2)

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

教师学习的内容:

①学习能力学习

②专业知识学习

③教育理论学习④信息技术学习

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

①系统的终身学习

②校本学习

③成人教育

④媒体学习

教师终身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②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③传播终身学习观念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要求:

(1)

培育学习能力,

做学习型教师

(2)

培养反思能力,

做反思型教师

(3)

培育创新精神,

做创新型教师

(4)

培养合作能力,

做伙伴型教师;

(5)

培育科研能力,

做研究型教师。

具备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情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

广博的知识视野

要获得专业的终身发展就要终身学习,

可通过正规,

非正规,

校本专业教育发展

方法有:

专业知识学习,

教育反思,

教育研究

六、教学原则

直观性、

启发性、

循序渐进性、

因材施教、

理论联系实际、

量力性原则、巩固性

七、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逊、

格塞尔、

高尔顿、

霍尔、

董仲舒

的两个儿子(高尔顿、

霍尔)

干嘛要微服私访

八、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

洛克、

夸美纽斯、

福禄倍尔、

裴斯泰洛齐、

孟轲(孟子)

九、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孔子、

斯宾塞、

涂尔干、

孔德、

赫尔巴特

口诀

双孔(孔子、

孔德)特(赫尔巴特)

干(涂尔干)

涩(斯宾塞)

十、教学方法

a.

语言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读书指导法

b.

直观性教学方法

演示法、

参观法

c.

研究性教学方法

讨论法、

发现法

d.

实践性教学方法:

练习法、

实验法、

实习法

动嘴:

教授在讲(讲授)

坛(谈话)

读书(读书指导)

动眼:

眼(演示)

馋(参观)

动脑:

武王思考如何讨(讨论)

伐(发现)

纣;

动手:

二次实(实验、

实习)

战演练(练习)

十一、德育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导向性、

疏导性、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十二、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锻炼法、

陶冶法、

品德评价法。

十三、布卢姆与布鲁纳布卢姆

布卢姆:

掌握学习理论、

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

情感、

动作技能

布鲁纳: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发现学习

布卢姆记忆技巧:母亲用手掌握着刚出生的

BABY,

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

会对人微笑(情感)

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布鲁纳记忆技巧:

纳米结构是科学家发现的。

外铄论代表人物:

荀子、

洛克、

华生

记忆技巧:

外出寻找落花生

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逊、

格塞尔、

高尔顿、

霍尔、

董仲舒

记忆技巧

1:

很多人不懂,

格格的两个儿子(高尔顿、

霍尔)

为什么要微服私访。

记忆技巧

2:

内(内发论)

服威(威尔逊)

力大格(格塞尔)

外爱做梦(孟子)

——今夜

HI

不停

十四、现代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

时间线索记忆学制趋势有

5

a.

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b.

提早入学年龄,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c.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d.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e.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十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

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维持好奇心;

b.

根据作业难度,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c.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妥善进行奖惩;

d.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十六、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a.

了解和研究学生;

b.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c.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d.

树立教师威信;

e.

发扬教育民主;

f.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十七:

教师职业素养

a.

道德素养;

b.

知识素养;

c.

能力素养;

d.

心理素养;

e.

身体素养。

十八、

如何树立教师的威信

a.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b.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c.

注重良好仪表、

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d.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e.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十九、

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针

a.

优先发展

b.

育人为本

c.

改革创新

d.

促进公平

e.

提高质量

二十:

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教育学之父,

写了一本书《大教学论》

,这本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同时,

关于他的考点还有以下几点:

教学原则: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教学制度:

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教学思想:

“泛智教育”

——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教学内容:

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教学方法:

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

系统性、

量力性、

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简答题可以这样背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

生理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2.

内部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

学生学习的特点

(1)

学生的学习主要掌握间接经验;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4.

教师的教学能力

(1)

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

(2)

表达能力

(3)

组织管理能力

(4)

教学的研究能力

5.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

建立新型师生观(平等尊重)

(2)

树立教师权威(知能机品)

(3)

与学生交往(平等)

(4)

听学生意见(民主、

尊重)

6.

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1)

共同的奋斗目标

(2)

有力的领导集体

(3)

健全的规章制度

(4)

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

教学过程的特点

(1)

间接性

(2)

发展性

(3)

互动性

(4)

教育性

8.

德育原则

(1)

方向性原则

(2)

疏导性原则

(3)

知行统一原则

(4)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

因材施教的原则

(7)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

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9.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

情、

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

(2)

XXXX

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3)

XXXX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

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XXXX

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10.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1)

学生为本

(2)

师德为先

(3)

能力为重

(4)

终身学习

11.

教师情感智力与品质

(1)赋予职业神圣的意义

(2)

心中要有爱

(3)

做自律的榜样

(4)有热心和幽默感

(5)

有可信任感

13.

怎样上好一堂课

(1)

教学目标明确

(2)

教学内容准确

(3)

教学结构合理

(4)

教学方法适当

(5)

讲究教学艺术

(6)

板书有序

(7)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4.

情绪调节的方法

(1)

敏锐的觉察情绪

(2)

平和接纳情绪

(3)

正确调整情绪

(4)

有效表达情绪

(5)

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

15.

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连续性

(2)

顺序性

(3)

阶段性

(4)

不平衡性

(5)

互补性

(6)

个体差异性

16.

桑代克试误学说对教育的启示

(1)

允许犯错

(2)

积极鼓励

(3)

多加练习

(4)

不搞突然袭击

17.

教师专业发展的错误

(1)

认真看书学习

(2)

积极投身实践

(3)

培训合作反思

(4)

进行科学研究

19.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

确立校本教育宗旨

(2)

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队伍

(3)

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

(4)

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

(5)

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一体化。

20.

班集体建设的原则

(1)

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原则

(2)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

民主性原则。

(4)

开放性原则。

综合素质选择题

1、课程

斯宾塞最早提出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概念。

2、关键期

最早由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洛伦茨在研究小鸭的习性时发现。

3、形式训练说

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

4、德国

最早提出义务教育的国家。

5、法国

世界最早的独立师范教育机构。

6、教育

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7、庠(xiáng)

中国最早的学校。

8、《论语》

我国最早的教育文献。

9、《学记》

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世界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10、《论演说家的教育》

也叫《雄辩术原理》。

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

11、培根

最早提出把“教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12、美育

最早由

18

世纪德国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

中提出。

中国,

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小学科目二简答题

1.

近代教育的变化(公立十一)

①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

以法治教。

2.

20

世纪后教育特征(全民多现身)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民主化

③教育的多元化

④教育的全民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3.

调查研究步骤

①明确调查目的

②制定调查计划

③准备调查材料和工具

④实施调查

⑤整理调查材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4.

行动研究步骤

①发现问题

②分析问题

③设计研究方案

④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⑤总结与反思,

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

⑥整理和分析资料,

撰写研究报告。

5.

生产力对教育影响(内人解手龟速)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6.

政治制度对教育影响(领受的)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7.

人口对教育作用

①人口数量与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

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③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

④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8.

学校教学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为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具有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9.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①顺序性☞循序渐进

②阶段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③不平衡性☞抓关键期

④互补性☞长善救失

⑤差异性☞因材施教

10.

教育目的的功能(向鸡评选)

①导向功能

②激励功能

③选择功能

④评价功能

11.

社会本位论观点

①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

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

②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

没有其他目的

③教育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

12.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广联隐藏创复)

①强烈的示范性

②独特的创造性

③劳动的复杂性

④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⑤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⑥长期性

13.

教师知识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1)

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③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

教育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力

14.

福勒和布朗的教师成长阶段理论

①关注生存阶段:

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

过多的关注别人对己的看法,

从而花大量时间去搞好自己与别人的关系

②关注情境阶段:

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

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教学效果

③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

实施因材施教

15.

新教师成长的途径

①加强理论学习,

优化知识结构(职前)

②借鉴他人经验,

加快自身发展(职后)

③参与行动研究,

提高自身素质(进修)

④反思教学经验(自我教育)

16.

制约课程的因素

①社会需求

②学科知识水平

③学

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④课程理论

17.

学习者(活动、

儿童)

中心课程论观点

①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②课程以学生的兴趣为核心来编排

③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④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18.

知识(学科)

中心课程论观点

①有逻辑

②分科目

③掌握学科知识

19.

课程实施结构

①安排课程表

②确定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④选择确定教学模式

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

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⑦评价教学活动与结果。

20.

影像遗忘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的性质

②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③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④识记的方法

⑤时间因素

⑥情绪和动机

21.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人理解加工三个方法)

①明确记忆目的,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③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

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⑤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

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⑥重视复习方法,

防止知识遗忘

22.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①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②丰富学生知识,

扩大表象储备

③创设想象情景,

引发想象

④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23.

如何科学掌握概念

①感性材料

②过去经验

③变式④语言表达

⑤实践

24.

影响问题解决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③定式

④功能固着

⑤原型启发⑥情绪与动机

⑦个体智力水平

25.

学习动机功能

①激发功能

②指向功能

③维持功能

26.

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归两成三自)

①学生归因信念的训练

②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③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

④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支持

⑤学生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

⑥学生自我效能的增强

27.

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外表漂亮期待反复看)

①表达明确的期望

②提供明确,

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③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④有效运用表扬

28.

促进学习迁移教学(三教一学)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④教授学习策略,

提高迁移意识性

29.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①言语信息

②动作技能

③智慧技能

④态度

⑤认知策略

30.

建构主义学习论

①知识观:

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②学习观:

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③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④教学观:

强调情境式学习、

合作学习

31.

怎样有效对知识进行概括(正反辩论赛科比来启发)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地使用变式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2.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定摸证书)

①操作定向阶段

②操作模仿阶段

③操作整合阶段

④操作熟练阶段

33.

操作技能培训要求(试讲练范文)

①准确讲解与示范

②合理安排练习、

复习

③充分有效的反馈

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4.

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过程

①活动的定向阶段

②物质化活动阶段

③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④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⑤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35.

影响态度与品德的条件(假设铜人太唠叨)

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内部条件:

④认识失调

⑤态度定式

⑥道德认知

36.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①自我中心阶段

②权威阶段

③可逆性阶段

④公正阶段

37.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阶段:

①惩罚与服从②相对功利

习俗阶段:

①寻求认可②遵守法规

后习俗阶段:

①社会契约

②普遍伦理

38.

小学生品德发展特征

①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②言行逐步分化

③自觉纪律的形成

39.

小学生品德的培养

①说服

②榜样

③群体约定

④价值辨析

⑤奖励与惩罚

40.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

情,

意,

行的培养,

提高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

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④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

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41.

德育原则(正像制裁一尊书记长)

①方向性原则

②知行统一原则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④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长善救失原则

⑦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⑧疏导性原则

⑨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2.

长善救失原则要求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②发扬积极因素,

客服消极因素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

进行自我教育

43.

疏导原则要求

①讲明道理,

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

坚持正面教育

44.

说服教育法要求

①目的性明确

②富有知识性,

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45.

情感陶冶法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③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46.

班主任了解学生哪些方面

①学生个体

②群体关系

③学习和生活情境

47.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①书面材料分析法

②调查访问法

③问卷法,

谈话法

④观察法(最常用)

48.

良好班集体的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②健全的组织结构

③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④班级成员之间平等,

心理相容的气氛

49.

常见班级模式都有哪些?

①常规管理:

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

②平行管理:

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

③民主管理:

调动学生,

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每个人参与到班级事务

④目标管理:

总体目标、

小组目标、

和个人目标

50.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都有哪些?

①备课

②上课

③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④课外辅导

⑤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1.

一堂好课标准

①目标明确

②重点突出

③内容正确

④方法得当

⑤组织严密

⑥表达清晰

⑦气氛热烈

52.

认识论的特点

①间接性

②交往性

③教育性

④简捷性

53.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③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④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54.

教学过程的结构

①心理准备(引起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效果

55.

小学常用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

③巩固性原则

④循序渐进原则

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⑦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⑧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56.

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有哪些?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57.

启发性原则要求有哪些?

①教师应讲的少而精,

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设置问题情境,

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使学生学会思考

58.

谈话法要求有哪些?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要善问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

小结

59.

班级管理的原则(材料题)

1)

方向

2)

全面管理

3)

自主参与

4)

教管结合

5)

全员鼓励

6)

平行管理

60.

影响学制的因素

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

②社会制度

③人口

④年龄特征

⑤外国学制

61.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当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综合化

④高等教育大众化

⑤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62.

训练原则(煮花生特见效)

①主体性原则

②内化性原则

③特定性原则

④生成性原则

德育因材施教原则范文4

关键词:王阳明;教育思想;教师教育;借鉴意义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心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体育实践理论家。他是余姚市古代四先贤之一,一生文稻武略都精通,文能安邦,武能定国。阳明心理、教育哲理,集诸家之大成,又有创新实践开拓进取形成新的进步科学的哲理教育心思想――王学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对培养人才振兴中华具有推动作用。在500年之后的今天,王学对各地教育工作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研究探索王阳明的教育理论,不仅可以全面完整了解他的教育心理思想,结合教学实践,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从而发展学生德智体美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21世纪创新开拓型的各类高优人才。

王守仁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其父官至南京吏部尚书。28岁王守仁举进士出身,34岁任兵部武选清吏司在事,是年开始授徒讲学至57岁寿终。在贵州的龙岗书院、文明书院、广西的南宁学校、江西的赣南和南昌书院、绍兴的阳明书院、嵇山书院和余姚的龙泉寺中天阁等处授徒讲学。王阳明针对明朝社会思想状况高举思想解放的旗帜,提出心学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他的教育思想植根于心学之上,是其哲学思想的外在表现。 王阳明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涵盖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教育目的方面,王阳明讲求“明人伦”、“学为圣人”、“学以去其昏蔽”,他以儒家的最高教育目的来要求学生,鼓励他们立成圣之志。在教育原则方面,王阳明提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在教育基本内容方面,王阳明除了教授四书六经之外,积极传播心学思想。在教学方法上,王阳明提倡自得、注重点化、讲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注重实践。 王阳明知行合一,积极推进教学实践。特别是其非常注重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其教育活动的核心。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途径多样,行德政、举社学和行乡约,具体措施包括其宽恤百姓、敦化风俗、兴举社学和推行《南赣乡约》,这一切让人清晰看到了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效果。此外,王阳明的蒙学教育观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王阳明的讲学活动基本是以书院讲会的形式存在的,他积极倡导建设书院,一生修建了大量书院,为传播心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第一,德育为先,重视德育教育,把引导学生“立志”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每当王阳明讲学之初,必先“考德”,即检查学生品行,他对学生谆谆告诫“学必立志”,他说“立志,如树之种,只管精心培植,自然日夜滋长,枝叶繁茂。”“志不立,天下无所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御之马漂荡奔逸,终无所底乎。”“志不立,也像不种其根而从事培拥灌溉,功苦无成矣!”他又说:“志向既定,处处以‘致良知’为主,便能‘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尚未驾笃。’”可见王阳明认为:如已立志学而圣人,便会全神贯注,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成为“圣人”,如志不立,则必将一事无成。虽然王阳明的主观意愿是要学生“立志为圣,”去延续封建烟火,但就其重视“德育”,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而言,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也正是我们与王阳明的“共识”。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振兴中华之志。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德育的地位和比重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第二,因材施教,各成其材,培养个性。

王守仁认为:“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与他说性,说命,他也不省得也,须慢慢琢磨启发他起来。”因此,教育者对学生施教,不仅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水平的共性特征,而且还要注意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针对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就像良医之治病,对症下药,他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塞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同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王守仁认为,因财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教育者如能就其长处加以培养,就可能使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得到发展。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未来教师树立多样的学生观,培养出来的学生中,根据学生个性、志趣、爱好等不同,正确引导教学,使发展各人长处,使学生能够各成其材。因此,今天,“因材施教”的原则,己为古今中外所公认,并被普遍采用,特别是新世纪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职业班的开设等。由此可见王阳明在教育上的杰出贡献。

第三,强调“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王阳明先生把教学比作植树,他说:“如树有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些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以是随其分限所及,若有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如尽倾上,便浸坏它了。”教学如植树,也要“适度灌溉”。即“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他所说“随其分限所及”,就是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即“量力性”。教学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盲目传授知识,否则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彻底失败,这就给为师者的一个极有益的启示:要使教学获得成功,必须从学生现有基础出发,逐渐加深和扩充,使之内化、吸收和提高。

第四,提出“知”“行”相结合的原则,“知行合一”。

这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他认为“知行合一”才是学习的“实功”。所以他说:思辩、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显然,他认为真知必能行,不能行则非真知,所以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这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这和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有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在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尽可能给学生创造观察、想象、思维、实践活动的机会,要教育学生学习是为了创造,创造又促进学习,在接受前人知识的基础上,在学习、运动、实践中有所发现,发展又有新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历史、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思考能培养和开发人的智力。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这也是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一个重要治学方法。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观点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第五,实施“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原则。

王阳明主张必张依据儿童身心特点“乐嬉游惮拘检”的特点,进行“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教学。他说:“今教童子,必须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在教学内容方面是多方面而且有步骤的德智体音乐等较全面安排顺序也比较科学的,注意到动静交替,张弛结合。他主张给儿童以“歌诗”“礼”“读书”“体育游戏”诸方面的教学,尤以德育为先,每天“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或体育”的程序是比较科学的,注重儿童学生的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带有一些比赛性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王阳明这一教育思想,在教育过程中把“传道”与“授业”结合起来,且以“传道”为先,同时,还重视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成符合教育对象身心特点的生动活泼、富于情趣的活动,从而收到儿童教育的良好效果,这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值得借鉴。

王守仁在学校教育中多次指明学校必须培养人的才能智慧,他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长于乐、长于政教、骑射、水土播植者等在学校中变能精其能、熟其事。守仁这种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相结合,而以德育为主,智体、能多处发展的兴学观点,要比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主张来得合理,也较全面,能为社会多培养有才能之士。他的创新、思维、实践、开拓、进取的精神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不无借鉴作用。

王阳明不失其为古代杰出教育家的地位。今天,在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素质教育层层推进并向深发展之时,新的世纪迫切需求多样化人才。我们研究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很有必要。我们要学习他的创新思想、实践能力、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国家培养一大批跨世纪创新开拓型的各类高优人才。这是教师应尽的职责。

项目名称:此文为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4年度立项研究项目“阳明心学视域中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以贵州师范大学卓越教师培养为例”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为教育科学学院李纯教授,笔者参与李纯老师课题研究,形成此文。

参考文献:

[1] 余文武.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 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

德育因材施教原则范文5

关键词:学校;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014-02

什么是课程资源呢?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络化资源。在教学中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研究新课程下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落实德育新课程标准,提高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现状

1.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联系不紧。仅仅凭借课本、教材、纲要和一些守则是远远不够的,一些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了青少年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鉴于油田地区经济较发达,文化生活较丰富,学生知识面较广的实际,德育的形式更应该灵活多样。

2.教学过程不完全适应学生的主体需求。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是把学生作为被塑造的客体,结果导致与目前学生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

3.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

4.结果认识与行为不协调。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学生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怎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二、开发与利用德育课程资源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育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习环境对有效形成意义建构的作用。提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的四大属性。

2.教育传播理论。现代教学借助计算机传播教学信息,教学设计就必须依托教育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认为教育传播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等信息是由预定的教育目标和确定的教育对象所制约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时,必须仔细研究教育传播的特定对象——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来设计教学情景。

3.系统论。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媒体等构成的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方法论原理,一个有机整体的功能效果大于部分功能效果之和。教学要处理好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开发与利用德育课程资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具体教学内容和素材类型选择和描述必须是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2.开放性原则。德育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素材资料的各个部分需要不断增添新内容,以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教学信息资源,这是内容的开放性;同时,素材资料是以可独立使用的,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添加、删减和重组,体现了使用方式上的开放性。

3.目的性原则。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是德育学科的显著特点,因而材料的选择、编写(辑)应紧紧围绕教材知识点,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个根本目的服务。

4.系统性原则。知识点是选编素材资料的基本依据,应按教材主要知识点的顺序有系统地编排各类素材,这样才能做到具体教学内容不遗漏,保证素材资料的覆盖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求。

5.生动性原则。多媒体网络技术本身就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德育课的资源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将使教学的方法手段发生深刻变革,彻底摆脱德育课程的单一化、简单化、学科化的倾向。

6.仿真性原则。就是针对教材某一章节的德育点,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入其中活动,使学生通过仿真模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去感悟道德,反思行为。

四、开发与利用德育课程资源的基本途径

1.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内容。

(1)学科资源。是指教材的文化内涵,包括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环境资源。包括校园的布局、花草树木、景点、各类专用教室等。

(3)文化资源。包括名人名言、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刊、小报、唱国歌、队歌等校园文化。

(4)活动资源。主要是指学校开展的艺术节、运动会、主题班队会、传统节庆活动等。

(5)社区资源。主要是指油田学校所处的社区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如居民小区、文化广场、青少年宫、江汉油田第一口油井纪念碑、水杉公园、科技馆等。

(6)教师资源。主要是指教师的师德规范。

(7)学生资源。如校园之星、特长少年、优秀班队干部等。

(8)网络资源。指网络上提供的大量德育资源。

德育因材施教原则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方法;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1-0103-02

1课程结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课程结构改革旨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面向未来,就变化中的问题因材施教。纵观我国学校教育,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不得不与我们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思路有关。因此,课程结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此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我们已进行了多年的课程教材改革试验,做到主动具体落实,基本适应当今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要求。

2教学内容应以实用为主,突出表现为更新、更深的特点

教学内容改革应当适合素质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自编或选用多种教材,体现“一纲多本”、“多纲多本”的原则,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地区、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

教学内容也应当随着时代的科技进步不断更新和调整。正如《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际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那样,教学内容知识面不但要更宽广,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动手的。

3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提倡“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要简赅地讲授,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学生实验时,我们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反对让学生放任自流,无目的地实践。

我们也注重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加强计算机教育,效果最佳。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

4改进教学手段,组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改革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教学手段改革应自觉地走在各学科前列,为学校教育创设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加强传统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录像等)与现代媒体(如计算机技术、卫星技术等)的组合优化教学,注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探讨和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以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大力推进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

现代社会由于其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人们需要更快更方便地获得知识来适应社会发展,传统教育手段已无法解决这一困境,我们必须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中找到出路。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发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是明智之举。大量事实表明,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下,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完全被摒弃,学生是真正作为学习主体去主动探索学习的,教师可组织生动形象的、图文声并茂的语言教学,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软件资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以往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正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才得以真正实现,从而体现教学互动性。

5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是在塑造人,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劳动者。学校应该拥有一批热心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也要大力宣传在计算机教育改革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使教师们都认识到,普及计算机教育已刻不容缓,培养拔尖人才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奉献,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而自觉主动完成教学任务。

未来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计算机教师一方面要朝一专多能方面发展,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自觉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自己教育现代化的意识,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水平,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进行教学教研活动。

6加强学科德育目标渗透,注重学生实践

应当明确,我们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他们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才的质量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我校重视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思想教育,实现德育目标渗透,从而体现“德育为首,五育并兴”的教育思想。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分年级按照教学目标详细制订了我校《计算机学科教学德育目标实施细则》,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良好的计算机职业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两年前,我曾要求学生们做一个课题设计实验,题为“学生成绩统计管理系统”。学生们便三四人为一组动手设计。到期末检查时,大多数课题小组已完成课题实验,而且质量较高。这次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们分工合作、集体研究、协同创造精神的机会。

7中学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

中学计算机实施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我校提出要培养学生“九种能力”,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自教能力、应变能力、耐挫能力、预见能力。我们更着重于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8制定各类评估制度,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和教师的评估体制。必须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制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估标准,对学生作出科学全面考核,对教师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Z].1993.

[2]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6-2000年)[Z].1996.

德育因材施教原则范文7

【关键词】德育;教师修养;身教;榜样;自我教育;因材施教;时机;导与管;尊重教育

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态度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倍,泛而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明确指出学生要将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学校都是将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当然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对人才的德育要求是不同的。当代的学生大多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阶段的时机,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对于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1 “教师修养”是德育的重要条件

先入为主,以身立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著名教育家康德曾说过:“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能形成性格。” 这种人格的作用就是“身教”的影响,而国外教育家将其命名为“潜在课程”,可见思想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需要我们教师言传身教。

1.1 为人师表,做学生表率,注意自身的形象。教师无小事,事事是楷模。要培养有高尚情操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师德是学生的指路灯,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一个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自己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以身立教。正如俗话说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好样子”。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崇拜模仿的对象。所以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应忽视自己的“师表”作用。

1.2 先进人物的榜样做法。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教育也是德育的基本方法之一。榜样即模范和典型,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种道德标准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的产物。榜样教育就是运用模范和典型的思想行为,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方法。比如说在美术训练课中,教师拿来雷峰的画像让学生临摹,动笔之前先让学生讨论:雷峰有那些优秀品质?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雷峰?学生通过讨论后懂得雷峰精神是伟大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所以他们在临摹时格外认真,这样不仅完成了美术教学的任务,而且还进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德育教育。

1.3 教师要加强自我教育。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首先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热爱自己朝夕相处的学生。实践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只有爱才能全心全意的搞好工作。其次,要努力学习,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只有努力学习,掌握学科的新观点,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新观念,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再次加强师生交流。与学生交流能够促使信息交流,思想认识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思想活动情况和需求,根据课的目的、任务、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

2 挖掘教材,因材施教

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分散于知识内容之中,教师要从文化科学知识这个本源中去寻找和捕捉,只有深入理解 “文”,才能悟出“道”,只有充分认识学科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实行德育。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使教材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融为一体。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订出德育的具体内容,提出相应措施,寓思想教育于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应有明确的渗透意识,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结束新课,也无论是探究阶段,还是研讨阶段,教师应该抓住苗头,把握时机,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 巧抓时机,导与管相结合,进行正确引导

3.1 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新生入学,思想认识还存在大片空白,道德认识水平有待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要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向学生进行教育,要抓紧灌输“道德营养”。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顽强拼搏精神;在享受成功,遭受失败中,注意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

3.2 导与管想结合,进行尊重教育:首先,坚持管理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实际行动,要导与管相结合。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与启发诱导、耐心疏导相结合,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严格要求是指对学生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态度、组织纪律性和品德等方面的要求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严格要求是必须的,但又不能操之过急。当学生对达到要求感到畏难时,应给予耐心的启发疏导,分析利弊,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其次,是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确立做人的尊严与自信。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并充分信任学生。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教育过程中要平易近人,与人为善,不分贫富、贵贱,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打骂、侮辱学生,给他们树立信心。每个人都有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理解尊重的欲望,中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自己被尊重、被理解,他们十分重视他人、组织对自己的评价。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看作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一种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力量。最后是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善于因势利导,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工作。

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内化过程。在学校各科教学的知识内容 中,普遍蕴涵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性、情感、意识和行为的变化发展。教育与教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德育是建立在智育的基础上,知识起“载体”作用,不应存在没有智育的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德育、智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德育因材施教原则范文8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着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着《论语》中。即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

    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已复礼为仁”);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2.孟子

    孟子是我国战国中期着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2)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3)孟子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

    (4)孟子提出“教亦多术”的教学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①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②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③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④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⑤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5)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

    3.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老子》一书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第一,文化堕落论;第二,人性“复归”论;第三,“绝圣弃智”论。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但庄子提出更多的是自身的修炼,也就是说更多的是让自己有道德,而不是让他人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倡导人类顺应自然。

德育因材施教原则范文9

素质教育如火如荼,品德修养被提高到重要的地位。小学期间是学生性格、行为及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还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德育渗透的意义

渗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把自身所教授学科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用不易察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即指英语教师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用学生不易察觉的方式,将德育和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地结合起来,把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无痕地与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接轨。这将有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二、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

(1)教师的思想教育意识淡薄。有个别英语教师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属于品德老师的事情,不是英语教师的任务,他们认为只需对学生的英语教学负责,可以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觉得,小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英语启蒙阶段,口语和听力的培养是英语课的重中之重,思想品德教育与之相比重要性略低。而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对学生来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他们自身就对德育不够重视,再加上普遍担任多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课下也很少有和学生接触的时间,所以很少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重形式,轻内容,思想道德教育标准不明确。2011 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它是每个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应以此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可忽视三维目标,同时结合人文教育理念。对英语教师的备课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在三维目标的制定上都很全面。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往往落实不够到位。

(3)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制度缺失。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小学重视课程教学,忽视德育,学科德育在学校德育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说,正是因为缺乏重视,才阻碍其发展。学校德育管理方面,一些领导者认为,德育工作与学习无关,另外,加上小学教育中,德育制度体系和评价机制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评价仅限于智育方面,德育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则由于种种原因被忽略了。因此,英语教师更不重视德育渗透问题了。

三、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

(1)英语教师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提高。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有了新的内容,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培训,还应更注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饱满激情影响学生。只有教师表现出极为真实和丰富的一面,才能感染学生,才能避免课堂的枯燥,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2)利用科学评价机制,将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在学校教育中,适当提高德育指标分值在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中的所占比重,教师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态度也会随之转变。在集体备课阶段,学校可组织教师研讨具体标准,对英语教学中应进行的德育渗透点进行充分挖掘。对教师进行量化评价时,就应围绕教师授课中德育理念及相关知识渗透情况及渗透效果来进行,还应把授课方法与课堂实际运用情况与之结合起来。用这样的标准实施评价,教师就会更加注重英语学科中包含的德育因素,尽量达到高质量的英语教学目标。对于有着较好德育渗透效果的英语课,可作为示范课在学校予以推广,以便提供更多学习及交流的机会。对于那些深挖教材,并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师,学校可以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以提升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实施德育的积极性。

(3)用制度做保障。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确保德育工作在英语教学中得以实施。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德育渗透落到实处,真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学校要对英语课堂上的德育渗透提出明确要求,把学科德育研究和实践提升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高度,增强学科德育的价值,提高其地位。学校领导应对英语教师实施学科德育管理,应大力支持这方面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德育渗透落到实处。

(4)积极挖掘英语教材的德育因素。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还是文化载体,英语教材也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这些因素是很好的德育资源,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和加以利用。英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找到德育的切入点,把德育工作渗透在教学活动之中。还要依靠教学大纲,制订相应的教学规划,要把德育工作细化到教学规划之中。比如译林小学英语6上Unit 7 Protect the Earth 就是很好的德育资源,鼓励学生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增强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