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8-03 16:45:33

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

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范文1

维护粮食安全

在深粮集团平湖储备库,随着装有电子标签和RFID托盘的2300吨品牌东北大米已实现了储藏和进出库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入库和出库管理,这标志着物联网技术正维护着粮食仓储及运输安全。

深粮集团信息总监戴斌表示,深粮集团自2009年确定“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打造最具竞争实力的粮食流通服务企业”的转型战略以来,一直将信息化作为实现集团战略的重要手段,制定了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推进传统粮食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随后深粮集团自主研发了粮食物流信息系统(简称GLS系统),将仓储、物流、交易、粮源、财务、人力资源等信息整体纳入,通过数据共享和服务调用,逐步提升粮食采购、仓储、加工、销售、物流各环节的集中管控能力,进而实现粮食物流全产业链服务,确保粮食安全。

作为粮食产业链的基础环节,“仓储管理信息化”是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RFID粮食仓储物流系统”项目是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物流服务领域应用的创新之举,目前在深粮RFID示范库中,可从验收入库、粮食保管、粮情跟踪、销售出库等环节对仓储管理流程进行全程记录和实时监控,将实时了解粮食出入库数量和质量变化从理想转变为现实。该项目已为深粮集团信息化全程产业链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为实现食品安全可追溯,保证向消费者提供的每一粒大米的安全、健康,深粮集团通过自身经营变革与发展,已经逐步完善了产业链的建设与控制。近年来,深粮集团通过转变储备粮经营理念,变革业务模式,提升采购、运输、仓储、加工、检测、销售各个环节的运营水平,逐步构建粮食产业链。

据了解,首先,深粮建立了完善的国内粮源采购网络,并在国内重点产粮地区逐步建立了自有的粮源基地,有效保障粮源的稳定、高质供应;其次,自主研发GLS系统,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粮食仓储管理水平;第三,大幅提高大米加工能力,创建了小包装食用油生产线。通过基本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管控体系,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有机协同,大大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深粮在提升食品安全质量的道路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去年,深圳首家能够开展黄曲霉毒素、重金属残留和细微农药残留检测的粮油质量检测中心深圳市粮食检测中心在平湖粮库建成。这是深粮践行“绿色保粮”的又一举措,实现了对粮食品质的快速定量检测。与此同时,建成深圳首个低温粮库,15℃恒温储藏大米,减少熏蒸药物残留。此外,为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深粮集团建立了产品研发中心,引进了颗粒评定仪和精白度仪,确保投向市场的粮食安全、优质。

高效提升管理

传统的粮食仓库给人的印象是:头发花白的保管员拎着钥匙打开沉重的仓门,挥汗如雨的搬运工们吆喝着把米袋扛进扛出,满载粮食的货车在工作人员指引下吃力地驶离仓库奔赴市区。然而,这一切在深粮集团已不复存在。

在平湖粮库,这座成品粮储备水平全国最高的“大粮仓”仍然有仓库保管员,不同的是,他们一个顶俩,单人粮食保管量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这座承担着深圳市100%市级地方粮食储备的“大粮仓”仍然有搬运员,不同的是,他们都驾驶着装载电脑的叉车,手指一点卸载又快又准;这座在全国首创粮食无纸化信息管理应用系统的“大粮仓”仍然有运粮车,不同的是,运粮车只需一张携带信息识别系统的卡片,便可以走完所有流程,不用人工指引。

在“大粮仓”里漫步,一时不知从何看起。放眼望去,总建筑面积近10万平米的深圳粮食储备库,楼房仓、浅圆仓、工作塔、卸粮坑、综合楼、机修库等建筑错落有致。据了解,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的深圳粮食储备库是深圳市重大建设项目,承担着深圳市市级地方粮食储备的任务,是重点民生工程,同时还负责驻港、驻深部队的军粮供应任务。

“粮食仓储是个传统的行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构建完整的粮食储备链条,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戴斌介绍。“大粮仓”设计上有许多技术要求,包括隔热、通风、防水、防鼠处理等多,指标很严格。

在一栋楼房仓的一个廒间,这里储存了3000吨大米。走进廒问的第一感觉,便是这里的温度明显比室外低。据介绍,廒间采用业内最新的低温绿色保粮技术,15℃恒温储藏大米,能够有效减少熏蒸药物残留。工作人员表示:“因为拥有好的储粮技术和保管经验,我们从来没有出现过粮食霉变的情况。”

除了在硬件设施下足功夫,这里还创立了全国首家能够开展重金属残留和细微农药残留检测的粮食检测中心,可对库存粮食过程随时抽样检查。仓库里还有不少科技手段应用,比如电子测温器随时感应粮温的变化,而廒间外面的智能窗户则能够根据粮温的变化,自动调节窗户的开启和关闭。

从仓库出来,就是粮库装卸现场。这里进出车辆井然有序,并没有专人指引,工人也不多。“车忙人少”的景象让人多少有些疑惑。“这是信息化的直接成效”。戴斌笑着道出奥秘。深粮集团早在2009年就确定“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打造最具竞争实力的粮食流通服务企业”的转型战略,制定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破解传统粮仓管理效率不高的发展难题。

粮车甫停在库外接受感应,随车的RFID(射频识别)卡立即自动显示了粮车相关资料,粮食产地来源、粮重、品牌、发货日期等信息一览无余。工作人员抬闸入场后,粮车直奔过磅处,系统自动确认信息相符后,粮车按照电脑提供的导引驶往粮仓。早已通过系统接收到卸粮信息候在粮仓门口的叉车在工作人员驾驶下迎上前来,将已经就位的托盘叉稳,按照系统显示的信息,准确无误地在数千个堆垛中找准堆位,平稳放置完毕。全套过程下来,参与配合的工作人员不过3名。

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范文2

关键词:粮食仓储管理;物资储备;转仓登记

1 引言

我国粮食储存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国家储备;二是地方储备;三是企业储存;四是农户储粮。从整体情况看,国家储备和地方储备的设施设备、储存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较高,企业特别是农户在这方面的状况较差。随着粮食储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仓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减少虫霉危害、降低储粮数量损失,还要防止粮食污染、保持储粮应有品质。为了保护和利用粮食资源,粮食储藏科学技术和管理已向"三低、三高”方向(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和”三化“(装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经营集约化)方向发展。储存技术方面,伴随科技飞速发展和国民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粮食储藏工作不再是繁重的人工体力劳动,逐步向适应粮食储藏技术现代化发展。一批自主开发、先进实用的粮食储藏专用新技术、新装备,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应用,大大提升了我国粮食储存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粮食出仓、入库、检测机械,粮食储藏常规技术如低温储藏、机械通风储藏、气调储藏、化学及“三低"储藏、储粮害虫防治等技术方面。

2 我国粮食仓储技术的建设发展

粮食仓储管理虽不像其它行业仓储管理那样复杂,但其中也涉及到大量的基础数据。购、检斤入库、检(化)验、保管、出库等一系列过程中均涉及到数据统计,处理不当会造成帐目繁杂紊乱、数据信息散漫庞杂等诸多弊病。为加强粮食信息化建设,国家粮食局于2012年7月正式印发了《粮油仓储信息化建设指南(试行)》,该指南明确了粮油仓储企业信息化的定义与功能、建设目标、建设原则以及各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技术要求、保障措施等。近期目标是在1-2年内,在部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大型粮油仓储企业基本实现仓储管理信息化;中期目标是到2016年左右,在大部分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建成一批局域网络和广域网络的联网应用,包括远程监管系统、应急保障系统、粮食物流平台等;远期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形成完善的智能仓储数据库,搭建统一的电子粮食政务平台、电子粮食商务平台、远程监管平台、粮食物流平台。

3 粮食仓储技术流程

3.1 粮食入仓

3.1.1准备

(1)按上级下达的计划制定粮食接收方案,落实好进粮及运输协调接洽工作。

(2)做好粮食接收人员、设备、器材等准备工作,调校各种检验、计量仪器设备,确保使用有效。

(3)清消仓库,按规定铺好通风管道,熏蒸管道,布置好粮情检测设备。

3.1.2登记

检查来粮车辆,核对发货明细表,做好登记。

3.1.3检验

(1)按照质量检验标准,对每批次来粮进行抽样、检验,做好检测结果的登记。

(2)质量品质不符合要求的粮食,要坚决拒收,并通知发货方进行处理。

3.1.4检斤

由两个以上的计量人员对检验合格的粮食进行检斤,填写入库检斤单。

3.1.5入库

(1)保管员对入库的粮食数量、质量进行抽检,并做好登记。

(2)粮食入仓前须先过蹄,入库完成后,及时整理粮面,并全面检查,核对数量、质量情况,填写原始记录。

3.1.6其它

(1)根据粮食数量、质量进行统计结算,做到日清日结,并认真填报各种统计报表。

(2)对入仓粮食,核对数量、质量无误后,在经发货方认可,在明细表上签字。

(3)入库任务完成后,保管员核对粮食入库总数,及时建立帐、卡。

3.2 粮食出仓

3.2.1准备

(1)按上级文件要求或出库通知书要求,制定出库方案,落实好出库等协调接洽工作。

(2)做好发货前人员、设备、器材等工作准备工作,调校各种检验、计量仪器等设备。

3.2.2检验

按粮食质量检验标准,对出库的粮食进行检验,开具检验单。

3.2.3出库检斤

(1)保管员对出库的粮食进行检斤,填写出库检斤单。根据检斤结果和检验单,开具发货明细表,随货同行。

(2)及时组织人员清理散落粮食,保证现场清洁,仓房粮食出清后要立即清扫,清点归堆摆放仓内器材并对损坏设备进行维修。

3.2.4结算统计

(1)粮食出完仓后,结算出粮总量,并对照原始入库凭证,核算分批次的溢余或损耗,按有关规定处理。

(2)汇总发货明细表,以发运和接收双方认可的数量为准,对粮款和费用进行结算。

(3)保管员、会计核对出库无误后,核减库存数量,调整帐卡。

3.2.5粮食出库时,核对运输车,收粮单位和发货明细表,检查一致并登记后放行。

3.3 粮食转仓

3.3.1准备

(1)按上级下达的计划制定粮食转仓方案,落实好转仓及运输协调接洽工作。

(2)转入方做好粮食接收人员、设备、器材等准备工作,调校各种检验、计量仪器设备,确保使用有效。

(3)转入仓库做好清仓消毒,按规定铺好通风管道,熏蒸管道,布置好粮情检测设备。

3.3.2转出方检验

转出方按粮食质量检验标准,对出库的粮食进行检验,开具检验单。

3.3.3转出方出库检斤

(1)保管员对出库的粮食进行检斤,填写出库检斤单。根据检斤结果和检验单,开具转仓明细表,随货同行。

(2)及时组织人员清理散落粮食,保证现场清洁,仓房粮食出清后要立即清扫,清点归堆摆放仓内器材并对损坏设备进行维修。

3.3.4转出方结算统计

(1)粮食出仓完毕后,结算出粮总量,并对照原始入库凭证,核算分批次的溢余或损耗,按有关规定处理。

(2)汇总转仓明细表,以发运和接收双方认可的数量为准,对粮款和相关费用进行结算。

(3)保管员、会计核对出库无误后,核减库存数量,调整帐卡。

3.3.5转出方粮食出库时,核对运输车,收粮单位和发货明细表,检查一致并登记后放行。

3.3.6转入方登记

转入仓库检查来粮车辆,核对粮食,做好登记。

3.3.7转入方检验

(1)按照质量检验标准,对每批次来粮进行抽样、检验,做好检测结果的登记。

(2)质量品质不符合要求的粮食,要坚决拒收,并通知转出方进行处理。

3.3.8转入方检斤

由两个以上的计量人员对检验合格的粮食进行检斤,填写转仓入库检斤单。

3.3.9转入方入库

保管员对转入库的粮食数量、质量进行抽检,并做好登记。

3.3.10其它

(1)根据来粮数量、质量进行统计结算,做到日清日结,并认真填报各种统计报表。

(2)对转仓粮食,核对数量、质量无误后,在明细表上签字。

(3)转仓任务完成后,保管员核对粮食出入库总数,及时建立帐、卡。

4 结语

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始于建国之初,半个世纪以来,经过不断的完善、充实和调整,初步形成了以中央储备为中心,地方储备和农村储备相配套的粮食储备体系。近年来,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思想与粮食企业实际融合,提高运行效率是我国粮食储备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1]国家粮食局.粮油仓储信息化建设指南(试行)[S]. 2012.

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范文3

重点培育粮工巧匠

初冬时节,在安徽合肥市,来自全国29个省份的200多名比赛选手正在热火朝天地参加第四届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这次竞赛的目的就是培养粮工巧匠,管好天下粮仓。

获得粮油质量检验员职业(企业组)三等奖的盛林霞,是浙江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名质检员,江南大学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盛林霞说,粮油质量检验员工作平凡但责任重大,除定期检测或随机检测库存粮食质量外,更要严把粮食出入库质量关,尤其是粮食卫生指标、重金属指标要严格把关,防止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粮食入库或流入口粮市场。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新技术、新装备、新工、新方法不断推广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仪器设备升级更新后因无人操作而出现闲置的现象。河北省粮食局副局长杨洲群告诉笔者,今年夏天河北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面临的一个困难就是质检员和保管员严重匮乏。

人才匮乏一直是困扰粮食行业发展的一大问题。目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十分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仅占1.34%,全行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0.48%;基层粮食企业职工平均年龄偏大。现在各地把每3年举办一次的粮食行业职业技能比赛作为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的重要抓手。

王会杰是浙江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中穗库的一名保管员,在今年的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比赛中获得粮油保管员职业(职工组)二等奖。他说,参赛选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才获得了参赛资格,通过比赛,自己不仅提高了技能,也提升了职业荣誉感,提振了职业信心。

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粮食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振兴粮食产业的重要力量,通过组织培训、技术交流、建立工作室承担技术技能攻关项目等方式,对技能拔尖人才予以重点培养。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探索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引导一线技能人才向创造型技术技能人才发展。

储粮技术不断突破

粮食储藏是一个科技含量非常高的行业,在当前粮食储藏安全由数量安全向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并重转变的过程中,粮食仓储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层的粮库质检员和保管员既是粮食储藏技术的应用者,也是粮食储藏技术创新工作的参与者。1981年出生的沈邦灶是浙江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中穗库仓储部副经理、粮油保管技师,也是全国粮食行业技能拔尖人才工作室成员,在今年的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技能比赛中获得粮油保管员职业(职工组)二等奖。沈邦灶从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埋头于仓储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参与国家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粮食公益专项等资金支持项目4个,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近年来,我国粮食储藏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很多方面居于国际一流水平。行业内通过评审鉴定的科技成果50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或发明奖16项。

然而,我国在粮食科学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等方面还有很多难题没有攻克,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缺乏是严重影响粮食储藏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专家认为,要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就需要实施人才兴粮工程,以人才兴粮促进科技兴粮,形成科研、人才协同发展机制。要在粮食流通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为实施“科技兴粮”工程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创新机制赢得市场

长期以来,我国粮食行业底子薄、竞争力不强,发展受自然资源、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专家认为,在粮食行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对玉米、稻谷等部分粮食品种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难题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现实情况,粮食人要用再次创业的勇气和热忱,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谋发展。

当前粮食库存高企,粮食收储企业普遍经营艰难,而河北柏乡粮库却连续29年实现盈利。粮库主任尚金锁说,柏乡粮库长期以来吃的是“市场饭”,不仅面向粮食抓科技,还要面向市场抓管理、要效益,“信息灵、决策准、行动快、信誉好、防风险”,是企业立于市场竞争不败之地的秘诀。

尚金锁说,早在1991年,柏乡粮库就成立了信息部,建立了从国家有关部委到基层库站的纵向信息网和包括300多家客户在内的横向信息网,与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中华粮网等多家信息单位联网,广、阔、细、快地搜集政治、经济、社会、气象等领域可能对粮食市场产生影响的信息;定期召开市场分析会,及时“市场天气预报”,确保各项决策的预判性和准确性。2015年,国内粮食市场出现波动,他们凭着多年经验和对市场的观察,认为玉米价格将要出现大幅下跌,当即决定抛售库存,两个多月时间,就将30万吨库存玉米销完清仓,避免了上亿元的损失。

“经商如做人,诚信为本”,柏乡粮库始终坚持“五不销”:超水杂不销,虫粮不销,质次不销,破包漏袋不销,不符合合同要求坚决不销。柏乡粮库靠诚信经营赢得市场,从一个小粮库发展为全国县级粮库中最大的粮库,粮库仓容总量达到50万吨以上,固定资产实现零负债。

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范文4

一、《规划纲要》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一是《规划纲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粮食局首次联合制定。根据国务院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安排和国家粮食局职责,2009年10月起我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始编制,经过两年多专题研究、调研、起草、修改、专家评审论证和广泛征求地方、有关部门、企业等单位意见,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定同意后,以国粮展[2011]224号文件正式印发。

二是内容涵盖了粮食调控、仓储物流、加工、市场体系、企业改革、质量标准等各个重要方面。

《规划纲要》从粮食流通实际出发,抓住科学发展的主题,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强化了对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的要求,强调了粮食仓储物流、加工和市场体系的重要作用,重视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粮食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

三是按照“1+4”的模式编制了行业和专项规划。在编制《规划纲要》的同时,还编制了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粮油加工业发展、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粮食科技发展等四个专项规划,形成以规划纲要为统领,各专项规划为支撑的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使《规划纲要》各项目标和任务具体、细化,措施更具可操作性,确保落实。

二、如何理解《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深化一项改革、健全六大体系、建设六项重点工程”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规划纲要》提出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粮食流通形势新变化,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粮食需求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监督检查,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强调要适应国内外粮食流通形势新变化,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粮食需求的新期待;二是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监督检查;三是强调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多方面因素,《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是: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仓储物流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推进法制建设,全面实现依法管粮;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有序、监管有力、质量安全的现代粮食流通格局。同时,为便于检查和考核,《规划纲要》还提出了粮食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粮油加工业健康发展、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粮食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更加健全、粮食流通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等七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如到2015年,新建粮食储备仓容2000万吨,全国种粮农户实现科学储粮的比例5%左右等。

针对粮食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任务是:深化一项改革,健全六大体系,重点建设六大工程。深化一项改革,即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六大体系,即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粮食仓储物流体系,粮油加工体系,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粮食监管和标准质量检验监测体系;重点建设六大工程,即粮食仓储设施工程、粮库仓房维修改造工程、粮食现代物流工程、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粮油加工业升级工程、粮食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工程等。

三、如何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答:按照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促进粮食商品顺畅流通,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确保粮食价格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的目标,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任务:一是合理引导粮食生产和消费,促进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协调发展,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二是完善粮食购销体制,构建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购销模式,使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完善储备调节体系,夯实粮食宏观调控物质基础。健全粮食应急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四是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对粮食市场的动态预测和分析。五是完善粮食产销合作的长效机制,促进粮食区域供求平衡。六是健全粮食进出口调节机制,做好粮食余缺和品种调剂。

四、在加强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哪些领域是我们的投资重点?有哪些措施?

答:按照到2015年,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要基本满足粮食增产、保障供给的要求,完善粮食仓储体系,达到现代化水平;基层粮库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基本消除长期露天储粮,并建立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主要跨省粮食流出通道设施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实现散粮火车“入关”运行,散粮流通比例明显提高;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的目标,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和措施:一是加强粮油仓储烘干设施建设。在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和后备基地新建储备仓容2000万吨;新建和改造一批烘干设施;在36个大中城市建设一批成品粮低温储备仓,2012年选择个别条件较成熟的城市先行试点。二是加大粮食仓房维修改造。维修改造仓容1亿吨以上,粮食主产区基本消除长期露天储粮,同时积极争取支持西部地区和主销区仓房维修。三是推进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打通“北粮南运”主通道,完善黄淮海等主要通道,加强西部通道建设,建立全国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四是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为全国800万农户配置标准化储粮装具,在湖北、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开展种粮大户新型储粮设施建设试点。

五、如何推进粮油加工业结构调整?

答:按照到2015年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安全营养、绿色环保的现代粮油加工体系,产业结构取得明显改善,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加工保障供给安全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的目标,推进粮油加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快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大力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鼓励和支持中小型企业改造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二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按照安全、优质、营养、健康、方便的要求,加快系列化、多元化、营养健康粮油食品的开发,提高优、新、特产品的比重。大力发展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的粮油加工产品,严格控制成品粮的过度加工。三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遵循产区为主、兼顾销区和适当考虑重要粮油物流节点的原则,实现粮

油加工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四是加快升级改造。依托现有资源,加快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粮油加工企业,提升粮油加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实施粮油加工园区建设、技术改造、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主食品工业化示范、应急加工供应等升级工程。

六、如何健全粮食市场体系?

答:按照到2015年,形成以粮食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期货交易稳步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的目标,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的主要任务:一是以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规范收购市场秩序、提升国有粮食企业竞争力、培育发展粮食经纪人为重点,形成粮食收购主渠道与多渠道并举、覆盖面广、方便农民售粮的收购服务体系。二是以满足城乡居民多元消费需求、完善市场供应服务网络和提升应急供应水平为重点,形成网点方便、质量安全、应急高效、诚信规范的粮食零售供应网络。三是以提升市场服务功能、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和完善全国统一竞价交易系统为重点,形成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摊位市场为基础,多层次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四是以逐步健全交易品种、进一步增强现货与期货市场的联动性为重点,引导粮食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五是以健全粮油市场信息监测网点、提高信息预测水平、强化对企业和农民的信息服务为重点,形成覆盖面广、服务性强、预测及时、准确权威的粮食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七、如何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

答: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方向,以做大做强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战略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国有粮食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主要任务是:一是加大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力度。以优势骨干粮库为主体,整合资源,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组建公司制、股份制粮食购销企业,并以此为依托构建区域性粮食购销网络,作为国家掌握粮源、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重要基础。二是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理顺政府调控与企业经营的关系,积极探索有利于政府调控的政企分开模式。加强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理顺粮食基础设施的产权关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三是做大做强骨干国有粮食企业。支持中央粮食企业提升整体实力,引领行业发展。同时,着力培育若干个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区域性地方大型粮食企业。加大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发挥骨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国家粮食应急加工和保障成品粮供应需要方面的重要作用。

八、粮食行业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粮食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部署是:一要大力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带动产业技术的升级,积极培育粮食相关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支撑产业的绿色、环保、节能、高效发展。二要加强粮食科技社会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粮食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三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及应用示范工作,积极推进粮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四要加强粮食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粮食分子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研究和粮食生态内在品质基础数据研究。五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以节约粮食、主食营养安全、农户储粮减损等为主题积极开展粮食科技活动周等科普活动。六是实施粮食科技工程。组织实施基于物联网的粮食宏观调控关键技术与设备创制,节能增效绿色储粮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粮食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品粮应急供应关键技术与设施设备研发等项目。

九、如何加强粮食监督检查?

答:推进监督检查体系建设,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提高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政策性粮食检查、粮油库存检查、社会粮食流通检查的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国家粮食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主要任务:一是继续推进监督检查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市、县粮食监督检查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做到监督检查机构、职能、人员、经费“四落实”;完善中央政策性粮油监管体系,大力推进“在地监管”。二是坚持开展粮油库存检查工作。完善库存检查方法,优化检查组织方式,加强对不同性质企业和粮油库存的分类监管,增强监管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抓好政策性粮油购销活动监督检查。强化对政策性粮食收购、竞价销售、出库、移库的监督检查,做好应急供应、救灾救济等政策性粮食供应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粮油购销政策有效执行。四是深入开展全社会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加强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储存、运输、销售等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五是严肃查处各类涉粮违法违规案件。依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对举报受理和立案的涉粮案件,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确保粮油库存安全。

十、为保证《规划纲要》顺利实施,制订了哪些保障措施?

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粮食;质检机构;质量;监管

国家先后出台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管职责。

随着《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监实施管办法》的贯彻落实,粮食质量监管制度初步建立,各级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两百余家省级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和市级区域粮食质量监测站通过了国家粮食局组织的严格考核授权,全国粮食质检体系形成,同时各质检机构在积极申请挂牌过程中筹集争取资金购置化验仪器,检验设备得到了充实和完善,检验技术手段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为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粮食质量监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粮食质量监管及检验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应该看到,全国粮食质检机构是一支新生力量,基础相对薄弱,内部机制还不够完全,仪器设备陈旧,技术手段水平有待提高,政府信任度和社会公信力有待增强,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粮食质量监管工作,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影响粮食质检机构作用的发挥。影响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

1.充分认识发挥粮食质检机构作用的重要性,科学定位粮食质检机构的工作

近年来,全国各级粮食质检机构,随着现代粮食物流产业的发展和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对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要求的呼声就应运而生。各级粮食质检机构不仅负担着为政府依法管粮确保国家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的重任。同时也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品质优化和粮食产销连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粮食经营和加工企业增效,消费者放心,消费目标的实现,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发挥粮食质检机构职能作用的重要性,粮食质检机构要创新工作,取得各级政府的支持和社会认可,把工作定位于:坚持坚管与服务并举的观念,切实履行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安全监管职责,确保国家粮食质量安全,为政府依法管粮提供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要针对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在标准质量信息,咨询,检样,检测,鉴定等方面为政府,粮食生产,经营和消费者,提供高水平,全方位,有信服力的服务,推动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品质优化和粮食产销衔接。

2.发挥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由于各级粮食机构刚刚恢复,仪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运营机制不够完善,政府和行政管理部门支持不到位,严重影响各项职能的发挥。一是各级政府仍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对粮食质量,监管重视不够,对粮食质检机构支持不利,造成粮食质量各环节监管严重缺位,粮食质检机缺乏应有的监管主动权,二是各级粮食质检机构仪器设备陈旧、检验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现代粮食流通新形势的需要。三是粮食质检机构体系系缺乏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约束和运营机制,各质检机构各自为政,其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相对封闭,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全行业技术进步和社会公信力的提升。四是各级粮食质检机构尤其是市级区域质检站,常年检验任务不足,大量技术设备闲置浪费,经费收入严重不足,制约其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

以上问题表明,虽然全国粮食质检体系已经建立,但基础相当薄弱,远远达不到新形势下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和质量监管、服务于粮食标准质量工作的要求,因此我认为,应着力从以下方面解决粮食质检机构发挥职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坚持有为才有为的观念,着力打造粮食质检机构的政府信服力和社会公信力

各级粮食质检机构要充分利用检验设备和检验技术优势,认真履行粮食质量监管与服务职责,为确保国家粮食质量与卫生安全做出积极的贡献,一是积极落实粮食质量监管制度。各级政府要赋予粮食质检机构一定的质量管理权限,便于其依据《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认真开展粮食流通各环节的质量监管和原粮卫生监管,定期向当地政府报告粮食质量情况和原粮卫生状况,为政府依法管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各级储备粮及军供粮等政府性粮食质量监管。按照储备粮分级管理的要求,粮食质检机构在做好同级储备质量监管工作的同时,建议国家粮食局按《粮食库存检查办法》要求授权或委托省级和市级粮食质检机构承担本辖区和相邻区域中央储备粮质量监测任务。三是做好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的监管工作。目前国家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监管基本上由中央储备粮管理公司及其下属各省级分公司内部管理,粮食质检机构无权参与,造成政府对全部粮食质量管理的部分缺位,建议国家粮食局积极协商国务院各部委,赋予各级粮食质检机构,参与最低收购价粮食质量监督权,坚持粮食入库验收,出库质量把关,第三方检验制度,确保国家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的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维护国家、农民各消费者利益,消除粮食质量安全隐患,防止粮食质量和卫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四是积极推进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通过开展新产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及时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辖区粮食总体质量和卫生评价状况信息,便于政府有效的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品质优化,各粮食产销衔接,促进农民增收、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增效。

2.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艰苦创业精神,改善粮食质检机构设备陈旧、技术手段落后局面

面对各级特别是市县级区域性粮食质检站技术设备落后状况。我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我国加入WTO后粮食质检机构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抓住各级政府对粮食质量工作逐步重视的机遇,按照国家、地方和质检机构三方共建的原则,积极申请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迅速配置一批高技术含量,国内外先进检验仪器设备,充实到各质检机构,有可能的话建议大型仪器,特别是卫生检测方面的大型仪器,由国家标准质量办公室统一采购,便于全行业技术参数考核和实验环境条件的统一,避免使用过程中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上级部门要定期加强对质检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与考核,使广大质检技术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更新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粮食质检机构迅速改变设备落后的局面,迅速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完成《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赋予的职能职责。

2.3加强管理,建立以国家粮食标准质量办公室为领导,省及质检中心为骨干,市级区域站为基础,科学管理高效运转的粮食质检体系

各级粮食质检机构发展不平衡检验设备技术环境设施业务开展等差距很大,不便于统一管理开展各项工作,建议建立以国家粮食标准质量办公室为领导,省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市级区域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为基础的,三级质检机构垂直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业务共享,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的粮食质检领域的新形势。按照高效运转与时俱进的原则,建立一整套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充分整合粮食质检资源,形成合力,坚持监督与服务并举的方针,着力增强全国粮食质检机构在质量监管、,检验及信息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公信力。

2.4积极拓宽服务领域,努力做好业务创收工作,增强发展后劲

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范文6

一、以日常监管为重点,全面推进仓储规范化管理

(一)推进标准化管理。按照全市统一印发的仓储管理常用表格表样,规范粮情检查、机械通风、熏蒸记录和库存粮油货位表卡册的录入;完善储备粮质量控制指标及入库验收办法;全面推进粮食仓储企业管理规范化。

(二)进一步完善现代粮食仓储管理制度。今年,我区粮食仓储企业要以《省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评价暂行办法》为标准,进一步完善粮油出入库管理、储存实物管理、设施设备管理、质量安全管理、储粮化学药剂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等基本管理制度,加强日常和应急监督检查,不断强化区域粮食安全的“守责意识”,保障储粮安全。同时要加大对违反储粮管理制度人员的处罚力度,保证各项仓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二、以“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强化人员素质提高、确保粮食储存安全

一是认真抓好“危仓粮库”维修改造工作,集中资金、人力、物力搞好通滩、弥陀库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储粮功能提升。二是加大政策性仓储资金的争取力度。粮油仓储企业要主动争取财政支持,抓住近期财政资金对仓储基础设施维护、改造扶持力度加大的机遇,通过新建与维修改造相结合的方式,加速我区粮油仓储设施的优化升级。三是用好已争取到仓储维修资金,确保资金规范、专项使用。四是强化保防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加大对保管员、检验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扎实开展业务培训、粮油质量标准、粮油食品安全及管理知识培训,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下粮食事业科学发展的仓储行业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队伍。五是积极推广和应用储粮新技术。根据实际,逐步探索和使用低氧富氮、中药储粮等绿色储粮新技术。

三、创新管理手段、打造信息化监管平台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应用、兼顾办公、整合资源、分步实施、确保安全”的原则,积极响应省粮食局在全省开展的省级储备粮和全省粮油应急预警远程监管系统一期工程建设,推广先进信息技术在粮食流通和监管领域的应用。

四、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粮食质量监管

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粮食质量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提升我区粮油产品的质量档次,为实施名优品牌战略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一是在全区开展地方储备粮监督检查和质量调查;二是加强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强化粮油食品检测;三是在市局指导下,积极配合市监测站开展收购和仓储环节原粮卫生指标抽查和污染源调查、评价及对策研究;四是规范推进全区粮食产新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五是完善粮油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六是加大粮油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市场监管能力。

五、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稳定安全生产形势

紧密围绕安全生产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按照《安全生产法》和《省安全生产条例》的规定,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网络,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在安全生产上要把储粮安全工作和储粮药剂监管作为仓储工作的核心,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安全发展的理念,着力做好防汛、防火险工作。认真开展定期和不定期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强化监管;对查出的各种隐患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安全生产工作不出现大的责任事故,切实稳定安全生产形势。

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范文7

粮食流通产业的人才培养一直处于较低层次,其他学科培养的人才在粮食流通产业常常具有较大的不适应性,导致了粮食流通产业人才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又必须以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支撑。因此,迫切需要以应用经济学为基础、以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与科学等学科为支撑,培养既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又懂得粮食科学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粮食流通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特点,高层次人才培养可以采取如下模式:1.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坚持以应用经济学为基础,工商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复合,以适应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2.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坚持以我国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解决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复合性定价机制的形成、综合政策支持体系的构建等)为目标。在体现需求导向性方面,围绕粮食流通领域重大现实问题,凝练科学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3.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在设计上坚持“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大型粮食企业、粮食科研机构、国际粮食组织、用人单位合作培养,联合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保证学生真正了解和把握我国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进行研究,为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范文8

一、*粮食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粮食流通简要回顾

*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以后,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放开粮食价格,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和重组,促进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发展,粮食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政府对粮食市场监管和调控能力增强。

1、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粮食流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01年,按照国务院要求,*在全国率先实施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在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基础上,放开粮食市场,培育多元粮食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推动粮食流通向多元化、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同时,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三老”问题在“十五”期间基本得到解决,消化粮食财务挂账12.65亿元,销售处理“老粮”104万吨,分流安置职工近4.2万人,职工人数减少75%。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粮食企业继续发挥粮食收购、粮食储备和粮食市场供应主渠道作用。

2、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市场持续稳定。2006年,本市年粮食总产量111万吨,年粮食总需求量550万吨,其中口粮370万吨,饲料用粮140万吨,工业用粮40万吨。近5年来,全市粮食收购83.88万吨,年均收购粮食16.78万吨。为有效掌控粮源,平衡粮食供求,除了粮食批发市场稳定吸纳粮源以及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参与市场调节外,*年起市政府与黑龙江、吉林省政府签订省市间粮食产销长期合作协议,协议购销量逐年增加,2006年达到85万吨,本市还与江苏、河南等地建立长期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初步建立了粮食产销合作平台,为本市粮食市场稳定起到了保障作用。

3、粮食储备机制不断完善,政府调控能力增强。按照国务院要求,本市地方储备粮规模由原来***万吨调整到***万吨(贸易粮,下同)。地方储备粮运行建立轮换新机制,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保持地方储备粮规模基本到位。加强储备粮费用管理,推进储备粮轮换竞价交易。地方储备粮发挥了稳定粮食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售粮利益的积极作用。

4、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基本形成。坚持“市场吸引流量、价格引导流向”的原则,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建成10个粮食批发市场,2006年粮食交易量达到150万吨,其中粳米交易量达到120万吨,占年粳米消费量的57%。粮食批发市场发挥了吸引粮源、稳定市场、搞活流通的重要作用。本市超市、大卖场、便利店已经成为粮食零售供应主渠道,专业粮油商店、菜市场粮食经营不断规范,帮困粮油供应点和军粮供应站更加完善,多业态、多形式的粮食零售供应网络方便居民购买,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粮食消费需求。

5、粮食部门依法行政,初步建立粮食流通监管体系。*年5月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后,本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依法管粮,粮食流通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市政府《*市粮食收购资格暂行规定》,公布粮食收购市场准入条件。本市还制定、实施粮食流通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统计报表制度、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配套制度,初步建立起粮食流通监督管理体系。

(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采取了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确保我国粮食市场稳定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也为*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并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将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是本市粮食流通产业面临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特大型粮食消费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产需缺口较大是本市确保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本市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与*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物流设施与国家实施粮食流通“四散化”要求不相适应,东北铁路运输瓶颈问题对本市掌控粮源形成一定制约,仓储设施配置与地方储备粮规模不相匹配。

二是粮食市场运行方式较为粗放,流通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以及粮食流通服务功能与现代化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三是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技术运用、新产品开发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本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努力推进本市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以增强本市粮食流通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把市委、市政府对本市粮食工作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全力推进落实“完善四个体系”、“建设三个平台”、“健全一个网络”等八项主要任务,促进粮食流通产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本市粮食安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物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确保粮食安全为中心。*是我国特大型粮食消费城市,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稳定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粮食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粮食流通产业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全市各类粮食企业要围绕增强本市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这个中心和维护粮食市场供应稳定这个大局,开展粮食经营,从事粮食收购、储存、加工、销售等经营活动。

2、坚持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根据*粮食流通主导型的特点和消费需求变化的要求,要继续坚持以“市场吸引流量,价格引导流向”的原则,不断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增强粮食流通吸纳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加快粮食产销合作平台建设,稳定和开拓粮源渠道,保障本市粮食供应。

3、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和连锁经营企业的市场主导作用。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扩大连锁经营企业规模,发挥其规范、稳定市场和保障政策性用粮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载体。同时,继续鼓励多元粮食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4、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提升粮食流通产业科技水平。始终坚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增强粮食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运用先进技术能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水平。要重点突破粮食产后减损、绿色储粮、科学储存和综合加工关键技术,为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5、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向。注重挖掘粮食流通各个环节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潜力。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推动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提倡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耗,降低粮油加工能耗,防止粮油加工及包装对环境的污染。

(三)主要目标

今后三年,*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粮食行业整体发展,粮食流通产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粮食市场供应确保持续稳定。主要目标如下:

1、保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本市年粮食总产量稳定100万吨,年粮食需求量基本稳定550万吨左右,其中,口粮增长2%左右,饲料用粮减少5%左右,工业用粮增长1%左右。外省采购和进口粮食保持在450万吨左右,其中粳谷为220万吨左右。

2、确保地方储备粮充足有效。地方储备粮做到规模到位、结构合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宜存率达到88%以上,进一步完善地方储备粮运行机制,增强储备粮调控市场的关键作用,确保地方储备粮调得动、用得上。

3、稳定与加强粮食产销合作。重点发展与东北等粮食主产区以稻谷、玉米为主要品种的长期稳定产销合作,年合作规模达到100万吨,其中粳谷65万吨,不断探索产销合作新方式,逐步完善产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4、优化粮食加工结构布局。粮食加工布局要适应粮食市场需求和应急保障供应的要求,适当扩大大米和面粉加工能力,坚持科技领先、自主创新,提升粮食加工产业能级,发展粮深加工,建成10家省市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降低能耗,注重环保,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争创5-6个*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1-2个中国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

5、基本实现粮食物流现代化。优化粮食储备库布局,加快实现粮食流通“四散化”,建设粮食物流及配套设施平台,增强粮食流通辐射能力,全市粮食总流通量达到900万吨左右,逐步使*成为“北粮南运”和粮食进出口的重要枢纽,为*粮食安全和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粮食流通服务。

6、粮食流通保持畅通便捷。粮食批发市场规划布局合理,软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交易服务功能齐全,经营管理严格规范,成为吸引国内外粮源的重要通道,年粮食交易量达到170万吨以上,其中粳米交易量达到130万吨左右。实行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粮油零售网点布局合理,方便消费。

7、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健全有效。全市建立800家以上粮食应急供应指定零售网点,实现应急保障供应粮源、加工、配送和零售网点各环节无缝对接,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应急状态下粮食市场供应稳定。

8、节粮节能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大力提倡节约粮食,注重粮食产后减损,注重粮食流通每个环节节粮措施,粮食仓储保管年自然损耗控制在0.2%以内。粮油加工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到全国行业先进水平,努力完成粮食流通产业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三、主要任务

(一)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粮食市场体系

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转换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规范市场经营活动,完善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营造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环境。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的交易平台作用,吸引国内外众多粮商到*从事粮食经营,带来更多的粮源,稳定和丰富粮食市场供应,满足粮食消费需求。

2、推进粮食批发市场现代化建设。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合理调整粮食批发市场规划布局,重点建设外环线以外大型现代化粮食批发市场,建成1个区域性中心粮食批发市场、4-5个大米交易量较大的区域性骨干粮食批发市场,稳定提高批发市场年粳米交易量。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提升市场服务功能,发展电子竞价交易、电子商务、网上交易,使本市粮食批发市场成为设施现代化、交易规范化、管理信息化的粮食交易平台。

3、进一步完善粮食零售供应网络。以全市各类大卖场、连锁超市、便利店为骨干,以专业粮油商店和社区菜市场为基础,不断完善本市粮食零售供应网络,鼓励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利用品牌优势、特色服务到社区设立粮油专卖店(柜),服务市民,方便购买。指定帮困粮油供应点和军粮供应站要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执行供应政策,保质保量供应粮食。

(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不断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1、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运行机制。抓紧地方储备粮管理立法工作,规范储备粮管理运行程序,健全储备粮管理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储备粮管理水平。储备粮轮换要注重市场运行机制,与粮食加工企业经营相结合,与市场供应相协调,有利于储存质量安全,有利于提高科学储粮水平,有利于降低储粮成本。继续推进储备粮轮换公开竞价交易,注重完善“藏粮于企”储备方式,强化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提高监管透明度和运行效率。

2、进一步优化储备粮结构。储备粮品种结构要与市民粮食消费结构相一致,在稳定地方储备粮总规模***万吨的基础上,粳谷品种比例不少于50%,适当增加成品粮储存比例。储备粮布局结构要与市场应急保障供应相适应,储备库要布局合理,有利于调运轮换,有利于仓储保管,有利于市场应急供应。在有效利用本市现有粮库前提下,探索公开招标、选择周边地区粮库承储地方储备粮。

3、切实加强储备粮库存管理。加强储备粮库存质量管理是确保储备粮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要推行储备粮仓库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所有储备粮仓库必须达到“一符四无”的标准,逐步提高储备粮宜存率。创造条件采用低温储粮技术、绿色储存技术,提高库存粮食品质,保持储备粮常储常新。要加强库存质量监管,完善储备粮监测和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确保储备粮出库质量安全。

(三)加快推进粮食产销合作平台建设,建立长期稳定粮源通道

1、进一步稳定和加强粮食产销合作。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符合国家“北粮南运”战略布局,符合粮食产销双方长远共同利益,也是保持本市粮食供求平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黑龙江、吉林等主产区的粮食产销合作,积极拓展与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的粮食产销合作,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产销合作,扩大合作规模,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2、进一步完善粮食产销合作机制。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原则,建立粮食产销合作稳定协调机制,深化合作方式,鼓励和支持本市粮食经营企业采取转让、参股、租赁、承包、投资改造等多种合作方式,参与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收购、加工、物流等项目建设,建立本市粮食经营企业的粮食采购、储存、加工货源基地,形成本市长期稳定粮源通道。

3、进一步畅通粮食产销合作运输渠道。“北粮南运”的关键是进一步畅通铁路运输,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根据调运需要安排运力;另一方面要发挥本市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实行铁水联运,扩大水路运输,减缓铁路运输压力。同时,加强产销衔接,尽可能均衡调运。

(四)加快推进现代粮食物流平台建设,增强本市粮食集散辐射能力

1、推进本市粮食流通“四散化”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通过政府规划和适当投资引导,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功能改造,重点对现有储备粮库配置机械化设备,完善散粮接卸设施,推动粮食进出库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解决从东北铁水联运到沪散粮接卸转运,使本市大型粮食储备库与区县骨干粮食储备库基本实现粮食流通“四散化”对接,形成本市快捷高效、节能降耗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

2、发挥本市大型粮食物流设施对长三角地区粮食流通辐射服务功能。加快外高桥粮食储备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本市粮食储存、加工和中转中心,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承担“北粮南运”、实行“四散化”粮食物流集散地和重要枢纽港。要不断强化外高桥粮食储备库物流信息服务功能和运行能力,发挥其沟通南北、辐射东西、多式联运最大效能,服务于长三角及周边地区。

3、加强郊区骨干粮食储备库建设,优化本市粮食储备库布局。本市较大规模的全市性储备粮库建设已基本结束,粮库建设的重点要转向加强郊区粮食储备库的调整和建设。各区县要合理规划,调整布局,重点加强区县骨干粮食储备库建设,储备库规模要与所承担的区县级储备粮任务相适应。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本市两个层面、不同规模、分布合理的粮食储备库布局结构,适应本市粮食供应稳定和储粮安全的需要。

4、推进社会化第三方粮食物流发展。为了保持本市粮食流通渠道畅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强社会化第三方粮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化第三方粮食物流配送企业发展。建立跨省市及市内粮食物流“绿色通道”,重点建设粮食加工企业和粮食经营企业与各区县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点之间的粮食配送物流“绿色通道”。

(五)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平台建设,增强粮食加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效益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构建以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发挥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市场优势,不断完善粮食订单收购,建立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推动粮食生产基地和农户发展粮食生产,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发展粮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2、实施粮食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粮食加工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培养和发展粮食加工企业核心品牌产品,形成企业品牌产品发展系列,创立企业品牌形象。要注重企业品牌的宣传和保护,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不断提高本市粮食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努力培育区域性名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或名牌,带动本市粮食加工行业共同发展。

3、提高粮食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粮食加工企业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本市粮食加工实现“产、学、研”联合发展,瞄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技术,大胆创新和应用新技术,大米和面粉加工要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膜分离技术、高效干燥技术、超微技术、自动化工艺控制技术、微胶囊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油脂加工要应用气体萃取工艺、酶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粮深加工,努力开发新产品,按照不同消费需求,发展优质绿色大米、营养强化米、方便米饭和全麦粉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大力促进粮食加工综合利用,开发以稻谷、米糠、小麦蛋白、淀粉、胚芽、麸皮、大豆蛋白、大豆皮为原料的粮食延伸产品。

4、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节能降耗粮食加工体系。要进一步调整粮油加工布局结构,在提高粮食加工企业单体规模的基础上,全市大米加工能力提高20%,面粉加工能力提高10%,油脂加工能力保持基本稳定。要提高粮食加工企业业节能降耗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行业节能降耗标准,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粮食加工设施设备的使用,逐步淘汰这类劣势企业,鼓励企业使用环保型包装物,促进粮食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本市粮食加工行业的整体水平。

(六)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增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1、健全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络。根据不同区域的人口、消费、网点设置、粮油供应、社区发展等实际情况,按照布局合理、方便购买、平战结合的原则,各区县在现有粮食供应零售网点中择优选择一批粮食零售网点,作为政府指定应急粮食供应零售网点,形成全市粮食应急供应零售网络。

2、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要着重加强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的加工、物流环节与粮源组织和供应网点之间的衔接。按照双向自愿、明确责任、有偿服务的原则,在现有社会企业中择优选择一批粮食加工企业,承担应急状态下政府指定粮食加工任务;选择若干物流企业,承担应急状态下政府指定粮食应急运输配送任务。粮源组织、粮食加工、物流配送和零售网点各环节要实现无缝化有效对接,以确保应急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3、完善粮食应急供应协作机制。按照国家和本市《粮食应急预案》要求,市和区县政府建立相应指挥机构和工作班子,统一指挥协调应急工作,市、区县和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实施方案,加强粮食市场信息监测,按程序启动预案,组织协调各方人、财、物力量,确保应急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4、加强粮食市场信息监测。加强粮食市场信息监测,是做好粮食保障供应的基础性工作。结合粮食流通信息化建设,采用先进信息网络技术,着重加强对本市重点企业、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的及时监测,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粮食应急监测体系,为各级领导实施应急管理、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可靠决策依据,为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实施市场监管、加强企业指导提供服务。

(七)健全粮食流通信息网络,提高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

1、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粮食行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突破口。大力推进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网络技术在粮食行业推广应用,加快构建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行业化”为主要标志的“数字粮食”基本框架,建立一批不同层次、不同功能覆盖全行业的粮食流通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推动粮食行业降低成本、减少物能消耗的技术改造,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广泛、信息资源总量丰富、信息安全保障有力,不断提高本市粮食流通管理水平。

2、加快建设全方位监控的信息传输网络。基本建成粮食流通行业覆盖面宽、高效灵敏的信息传输网络,实现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方位监控和对粮食安全的预警预报。加快建立*市粮食流通数据中心,逐步建立市与区县两级粮食预警和地方粮食储备管理信息系统、粮食物流、加工、销售和社会统计等信息化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粮食流通信息网络延伸到社区,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

3、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本市粮食电子政务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坚持为民、便民、利民原则,积极开发利用面向社会公众的粮食信息化应用项目。加强和完善*粮食网建设,搞好网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充分运用申请处理系统功能,实现本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外行政管理业务网上办理。同时,进一步加强粮食行政机关内部网络建设,逐步实现机关无纸化办公。

4、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建立网上粮食交易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降低粮食物流和交易成本,提高粮食交易效率。积极发展粮食网上购物平台,方便市民购买粮油商品,扩大市民网上粮食消费。

(八)完善粮食流通监督管理体系,提高粮食流通依法行政能力

1、进一步健全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网络。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网络要向区县延伸,向全社会、全行业延伸,进一步完善区县粮食流通监督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形成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粮食流通监督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粮食流通的监管,维护本市粮食流通秩序。

2、不断增强依法管粮能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库存监管、质量监管为重点,以确保粮食供应稳定和安全为目标,以人为本,严格监管,严格查处,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对粮食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管理,使执法人员熟悉粮食流通有关法规、规章规定,掌握各种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家质量标准、仓储设施和粮食运输等技术规范要求,逐步提高执法人员执法能力。

3、加强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测。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配合有关部门重点对粮食收购、仓储、加工企业进行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测,建立健全库存粮食质量动态和原粮卫生状况报告制度,定期组织库存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专项检查,建立健全规范化、信息化、制度化的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监测网络,确保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创新粮食行政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指导、公开信息、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确保本市粮食安全。

(二)重点支持粮食产业化经营和粮食产销合作

加大对粮食产业化经营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以粮食购销、加工为龙头的粮食产业化企业与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企业。积极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充分利用仓储设施和管理力量,为农民提供服务,提高农民科学储粮水平,降低粮食产后损失。重点支持本市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与主产区采用多种方式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加工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

(三)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粮食市场和粮食物流建设

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粮食批发市场和现代粮食物流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粮食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各区县要重点支持本区县骨干粮食储备库建设,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区域内粮食储备库布局调整的指导和协调。

(四)支持应用科学技术提升粮食企业发展水平

对坚持粮食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注重节约粮食和能源、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发展的建设项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五)把握粮食产业发展导向

统筹规划和安排粮食流通建设项目,各区县对辖区内粮食应急保障供应定点加工企业和物流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支持,对符合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方向的建设项目予以支持。要清理整顿不符合节能减排标准和达不到食品卫生质量要求的小型大米加工企业。优化和调整油脂加工产业结构,扩大单体产能。

粮食工程技术与管理范文9

关键词:粮食 仓储 物流系统

1 当前粮食物流研究的状况

粮食物流较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并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其中以加拿大、美国等国在粮食物流的生产、运输、储存等环节较传统方式进行了全面优化,并且取得的显著的经济效益,粮食企业物流管理理论也逐渐成熟,被其他众多国家所借鉴。国外关于粮食企业物流管理的文献研究的特点是比较深入,尤其在物流技术方面比较深刻,硬件设施与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研究对象比较单一,且范围比较狭窄,尤其缺乏在物流管理系统优化方面的研究。

国内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流通体制、粮食物流组织和对策、粮食物流技术等粮食物流的某个方面或环节。但是在把握粮食物流现状、优化物流系统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

2 仓储型粮企物流管理的要素及特征

对于仓储型粮食企业,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粮食仓储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由粮食的仓储管理、装卸搬运、加工、物流装备管理以及系统信息化管理等多种要素构成(孙淑生,2006)。粮食企业物流系统管理具有一般系统管理所共有的特点,即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由于粮食自身的特性,使得粮食企业物流系统还具有结构复杂、目标众多、实时监控性高等独有的特征。

3 仓储型粮企物流系统优化的目标

粮食企业物流系统化管理与优化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粮食物流的合理化配置,以最低的费用支出完成粮食实体从供应地向消费地的运动。系统的管理与优化对规模适当化、运送及时化、库存合理化、费用最小化等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4 国内仓储型粮企物流系统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粮食仓储企业保持了稳定的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物流系统建设和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全国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项目调查表明,截至2007年5月底,全国2006年以来开工建设和已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单个项目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有342个,计划总投资468亿元。从已开工部分项目投资构成分析,以企业自筹为主(约占90%以上)。按主要建设内容为粮食储存库、码头、物流中心和综合园区、其他(批发市场、加工仓储设施等)分类:以粮库建设为主的项目共114个,计划总投资57.5亿元,已完成投资14.5亿元,投资所占比例分别为12%(何黎明,2008)。粮食集装箱运输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起来,向着先进的模式发展。

但是在迅速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仓储型粮食企业还处在机械化和自动化仓储阶段,智能化设备实施应用相对缺乏,与国外先进企业逐渐产生运作效率上的差距。同时企业在储粮管理水平上与国外先进企业仍存在着差距,尤其体现在仓库的合理布局上。配送过程中,出现了配送费用高、配送时间长、货损严重等问题,而且缺少安全性高的集装箱汽车配送。详见图1:

图1 粮食集装箱运输比例

5 仓储型粮企物流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剖析

在综合把握我国仓储型粮食企业物流系统发展现状,同时与国外先进企业进行比较研究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仓储型粮食企业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5.1 物流设施缺乏有效规划

在粮食储存仓库建设中,基层粮食收储企业的现有仓房多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基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近半数仓房出现了屋面漏水、屋檐垮塌、墙体裂缝、地坪返潮、晒场破损、仓房四周水道堵塞严重等隐患,长期下去既影响粮食安全储存,又容易发生仓房倒塌事故。仓储机械数量虽多,但老化失修严重。基层国有粮食企业过去配备的一些仓储机械设备已显得陈旧,功能欠缺,严重制约了国有基层粮食企业的收购保管工作。在运输方面,一方面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限制,国内粮食运输与配送缺乏有效统筹规划,运载工具不一,严重影响了粮食仓储企业的发展。

5.2 物流技术缺乏有效改进

国内粮食仓储企业在物流技术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相比,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尤其缺乏现代物流装备与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使用。由于技术欠缺,国内仓库建设类型稍显单一,容量不大(见表1);基础研究薄弱,一些新的粮食储藏技术缺乏科学支撑。目前国家粮食储备库推广的一些较为先进的实用技术仍缺乏过硬的数据支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不同类型的粮食仓储企业,引进具有代表性的新仓型、新设备、新技术,带动和指导我国粮食仓储工作,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1 主要粮食大国仓容系数比

5.3 物流管理缺乏有效控制

在库存控制和管理上,国内企业普遍储粮数量过大、成本费用偏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每年国家仅多余粮食的保管费用就要多支出100多亿人民币,巨额的开支无形中使我国仓储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缺乏价格的竞争优势。见图2:

在储藏过程中,粮食储存时间长,品质陈化问题突出。在管理层次上,粮食储运与流通脱节,一体化建设的系统设计不够完善,不能使各个环节的效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仓型选择、储运作业、配套装备等方面的系统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国内大多企业虽然都运用了计算机进行管理,但大多停留在数据整理这个单一环节,不能将整个物流系统有效的组织起来,缺乏作业环节间的紧密联系。

5.4 专业人才缺乏有效培养

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现有近200万人,绝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0%,不能满足粮食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新建的粮库多数配备了仓储机械设备、检化验仪器、现代储粮装备和与之配合应用的新技术,这些装备和新技术的科技含量高,需要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安全、经济、有效、科学地用好这些新设备、新技术,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业务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已成为粮食仓储企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仓储企业缺乏大量的物流技术人员,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得理论又精于操作的专业物流人才。

5.5 政府政策缺乏有效完善

发达国家依法管理粮食,并根据时展不断修改和完善法律,进行强化监督。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粮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或亟待完善,建立和完善有关粮食法律法规不但是提高我国粮食管理水平、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适应WTO规则和融入国际市场的需要。

6 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粮食仓储企业及物流系统管理的内涵及其要素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又重点阐述了我国仓储型粮储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现状,探讨了凸显出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对粮食企业的发展做出强有力的推动政策,以促使粮食行业竞争规范化。各个粮食企业,尤其大型国有粮食仓储企业应完善现行物流系统在粮食物流方面的缺陷,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系统。

本文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虽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国内外资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实证的文章,但由于我国粮食仓储企业现代化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难以进行更充分的实证分析,研究内容难免偏重于理论,缺少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储雪俭.仓库管理系统分析研究.物流技术[J],2006(6):32-36.

[2]董彦龙.我国仓储物流现状及其优化[J].商业经济,2006(16):15-16.

[3]冯晖.论现代企业物流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4(6):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