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集锦9篇

时间:2023-08-09 17:25:27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范文1

 

一、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理论之维

 

1、社会转型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转型”理论被我国学者引入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较早地阐述了社会转型理论,他认为社会转型的典型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整体性发展、结构性变动、数量关系分析框架。笔者认为,社会转型理论比较复杂,应从多个角度理解这一理论:首先,该理论的内容集中反映为社会整体结构的变迁;其次,社会转型的过程非常复杂,它体现了两种不同社会范型相互渗透抑或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相互融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矛盾冲突;最后,社会转型理论充分剖析了社会在发展变革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和规律,社会转型的结果将导致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发展。当前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整体结构变迁的重大任务,社会转型理论所揭示的要义及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的社会转型,对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成人发展研究。发展是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人共同的人生任务,成人既面临发展的需要,也具有发展的可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知识社会中,学习是实现成人发展的有效手段;引导成人学习,促进成人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价值追求。第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人共同的需要;第二,学习是实现成人发展的有效手段。学习是机体改变自身,适应环境的一种活动,越是高级的生命,学习行为越复杂、越明显,学习活动对自身发展和发挥其生命的张力越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引导成人学习,促进成人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育人是根本,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就是要挖掘成人的潜能,促进成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

 

3、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概念提出后,由于其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极强的理论概括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开始广泛地传播起来。终身教育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尤其对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它确认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引导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指明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之途,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需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思想观念、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积极主动的变革。

 

二、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基本范畴

 

1、转变观念。教育观念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来源于客观存在着的各种教育事物和现象,同时具有情感性和评价性,是知、情、意的结合与交融。正是因为教育观念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意义。任何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任何教育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任何教育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激烈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转变,教育改革就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转变,许多问题和困难便有可能会迎刃而解。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首先从观念的转变入手,摆脱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教育观念。就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而言,当前需要转换的观念主要是:在教育目的观、价值观上,实现从“成材”到“成人”的转换;在师生观、教学观上,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换;在学习观上,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换。这三方面观念的转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层递进。

 

2、创新制度。教育制度不仅是教育行为的外在框架,更是一种重要的内生性资源,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不通过制度调整和重新设计使之具体化,则会落空。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笔者主张,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应该取消全国统一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实行注册入学的招生制度,放开入学条件,改全国统一招生为高校自主招生;改考试入学为注册入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凭高中会考成绩、学习工作的各种证明以及参加普通高考的成绩等向有关成人高校提出申请;成人高校在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自主招生。具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力的成人都可以进入成人高校学习。入学时间、学习形式、学习专业、课程安排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学生入学可不拘于固定的学习年限,对无法坚持学习的学生,允许中途离校,一旦想回校继续学习时,原来获得的学分仍然有效。这样的招生制度,不仅符合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大众化开放教育的特点,也适应了目前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的现实需要。

 

3、调整结构。调整办学形式结构,使之多样。办学形式结构反映了成人高等教育不同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成人高等教育属高中后教育,面向广大在职、从业、待业人员,具有对象的广泛性和任务的多样性特点,这就决定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实行多样化办学,以尽可能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不同求学需要。

 

调整类别层次结构,使之合理。类别层次结构是指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别,以及学历教育中本科、专科层次的组合比例关系。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类别层次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结构的合理化,它包括: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类别层次结构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相契合,符合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体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类别层次的低重心特点,有利于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

 

三、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推进策略

 

1、创建开放式网络化学习的转型策略。开放的学习网络是组织和个人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在学习型学校的创建中,这包括:校、系、教研室和个人四级学习体系的建立;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报刊资料和多媒体网络等学习基地、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各种论坛、沙龙、讲座、学术报告会等对学习氛围的营造,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创建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院构建了从校领导到教职员工的各级学习体系,创设了学校成员及时沟通、交流和讨论的良好学习环境,建立了各种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制度,形成了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形成校内成员人人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成人高校开放式网络化学习模式的创建,不仅是成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系统转型的组织保证。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成人高等学校应善于发挥已有学习资源的作用,引导全体学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调动师生员工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习作为实现个人发展,推动学校组织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首选。

 

2、建立市场化开放办学的转型策略。社会转型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社会背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目前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与经济的转轨相适应,引入市场机制,这既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型的重要保证。首先是办学的市场化。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质量,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利用与经济部门、行业、企业有着广泛联系的优势,走出封闭,实行开放办学,广泛吸纳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运作,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筹措教育发展基金。此外,成人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向行业和企业,还应该拓展自己的服务面,面向社会大市场,进入广大的农村、社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实施开放办学。其次是招生的市场化。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努力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自身竞争力:第一是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参照,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努力吸纳本地生源,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培训各类高级应用人才,使他们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的主力军;第二是扩大招生领域和范围,对各地生源市场进行细分,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生源竞争策略,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在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后是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的市场化。引入市场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成人高教的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

 

3、采取分步推进、分类引导的转型策略。运作的有序化使得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任务艰巨而复杂,涉及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具体运作,应充分体现系统有序的原则,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分类引导。

 

由学历导向向学习导向的转变,是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走向和价值预设,它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应该实施分步推进的策略。具体来说,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应先行职业化的改革,在职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引导整个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系统向学习型迈进,并最终实现由学历导向向学习导向的转变。分步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同时注意分类引导。多样性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具体体现为:办学形式多样、学习方式多样、对象多样、层次规格多样等等。多样性特点决定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注意分类引导,对不同类的成人高等教育应该采取不一样的转型方略,不能以同一个模式对待差异颇大的成人高等教育。笔者在前文中主要依办学渠道的不同,把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大致划分为三类:院校类、考试类和远程类。对这三类成人高等教育,在转型的具体推进上应该有所区别。

 

加强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确立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法律地位,调节和管理成人高教工作,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活动有序进行的基础,也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重要保障,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的法制建设与整个成人教育的法制建设密不可分。但在我国,成人教育的法制建设步伐一直滞后于成人教育发展的现实,也滞后于其他教育,尤其是我国一直没有一部专门的成人教育法,来统筹规范协调整个成人教育活动,加强立法是成人教育法制建设的当务之急。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等师范 专业美术教育 普通美术教育 职业心理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常指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美术教师的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指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而不需要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普通美术教育”指普及美术知识和美术文化的教育,也称基础美术教育,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覆盖美术宽度的知识,而不要求其具有美术某一方面的深度知识。

在当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美术教师还存在着“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要求很高,除了具有专业学历外,还要到师范院校接受师范教育的第二学历的学习,之后才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在我国,教师的培养一般是由师范院校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合在一起来完成,更为特殊的是,高等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由一些名牌高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直接担任。从事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也不例外,其主要来源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接受的是专业美术教育,由于在专业院校没有受过师范教育,不了解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普通美术教育特征,在一些教师的潜意识里只有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却被其忽视。一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培养几个艺术家,自己的教学成果才能得以体现,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以后的走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成名成家抱有强烈的愿望,这加剧了一些老师重视专业美术教学的职业心态。由于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上有偏差,造成了师范美术教育中一些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

在“”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小学的美术作为副科而不被重视,普通美术教育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可。所以,在那段时间里的师范美术教育中,普通美术教育被忽视,专业美术教育得到重视,这种职业心理仍遗存在现在的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中。

从美术教育界内部来看,长期以来,专业美术教育条件优于师范美术教育,地位也高于师范美术教育。而从高等师范院校内部来看,其他学科的条件往往优于美术学科。这些原因造成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内部人心浮动,师资不稳。所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专业、学科上竭力效法专业美术,力图培养一些专业能力强的学生,以提高专业或学科的地位。或者,一些教师将成为艺术家作为目标,以提高知名度和在美术界的地位。一些高等师范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也是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作用中形成的。

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目的的演变,现阶段的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由原来的师范美术教育分化为专业美术教育和师范美术教育两块,美术教育的重心倾向于国画、油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美术教育。财力、物力和优秀的教师资源都向专业美术教育倾斜,作为普通美术教育之一的师范美术教育常常被轻视或淡化,其规模从整体看不到专业美术教育规模的四分之一。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师范院校的一些美术教师“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而轻视普通美术教育”职业心理的形成。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常常把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美术教育等同于专业院校的美术专业教育,把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等同于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根本没有注意到两种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走向是完全不同的。直接把专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复制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应有的方向,达不到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致使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化,并直接把重视专业美术教育轻视普通美术教育的职业心理“嫁接”给了学生。一些学生无法树立从事普通教育的职业观,他们不愿意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即使这些学生别无选择地到了中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职业,也无法安心从事基础美术教育工作,其教学任务不可能按要求完成,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矫正这种职业心理之我见

其一,师范美术教育的教师要明确师范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学生的工作走向。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学生毕业后主要是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是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活动,目的是普及美术文化和以审美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以及培养美术文化发展的专业美术人才的后备力量。专业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的美术创作和科研人才,学生毕业后大多是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研究,其目的是创造更先进的美术文化。

其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师必须认知专业美术和普通美术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普通美术教育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以及专业美术教育的关系及其各自的教育目的,及时把握中小学美术教育目标和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专业美术人才到高等师范院校从事美术教师职业,应对他们进行师范性教育,培训其正确的职业心理和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使他们了解师范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强化他们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意识,并对确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进行普通美术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在此前提下进行专业美术教育,不能片面地对所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美术的教育。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范文3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the key part to train qualified vocational talents. Teachers may take it into practice by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ir ethics. They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the ideas of modern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in humanities and reform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o on.

关键词: 高职高专;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specialized colleges;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91-02

0引言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探索科学教育方法,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通相融、互相渗透,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同步提高,对于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高专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现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就高职高专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及其实施策略作粗浅的探讨。

1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立足专业实际,根据岗位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扎实的文化素质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良好的专业技能等,是高职高专学校的根本任务。

所谓专业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专业教育是是成才教育,它体现了科学取向,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教育,则是指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感悟和环境熏陶等,培养和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其目是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等。人文教育是成人教育,它体现了人文取向,其核心功能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现代高职教育共同目标的两个方面。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人文教育需要专业教育的工具理性、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承载;专业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的人文精神、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促进[1]。两者的完美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朝着和谐、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融合、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在高职教育中,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2.1 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2.1.1 高职高专学校的学制较短。学生在2年左右的在校时间内,需要接受大量的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训练,不可能过多地专门设立人文教育课程。因此,将人文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让学生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人文教育,再借助相应的人文教育课程和第二课堂教育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2.1.2 高职高专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浓厚。绝大部分学生专业思想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对专业知识学习具有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罗杰斯语)。在专业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学会做事(专业教育)与学会做人(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有意义。

2.2 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

2.2.1 专业教育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一切先进文化均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自然科学是由人发明创造并由人实践探索的,它必然带有人的主观因素,渗透着人的精神,其内容是专业与人文的结合体,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因此,专业教学中,教师善于发掘并讲析蕴含其中的人文内涵,比纯粹的人文知识教育更具体深刻,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2.2.2 专业教育方式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教育方法。比如,专业教育必须通过科学的训练方式,在反复研讨,求真求实中完成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这一积极探索、去伪存真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人文教育;再比如,专业教育的基本方式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接触现实生活,了解社会实际,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等等。

3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施策略

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专业教师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3.1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课堂教学是专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和融入人文教育,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探索:

①借助专业知识的延伸和启迪。即对专业内容进行人文意义上的“提炼”,借助教学内容中对价值观、社会规范、专业伦理等内容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此,一是拓展知识,即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从历史、社会和伦理的角度,延伸介绍其中蕴涵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比如,我们在讲授中医专业知识时,根据中医专业的特点和发展,结合时事讲解中医学发展的追溯及前景的展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启迪精神。即在专业教学中,挖掘讲析专业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所展示的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辛和奋斗历程,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和启迪。比如,我们在讲授《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等医学经典时,介绍张仲景、李时珍等医学家献身医学、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形成献身医学、服务人民的价值观等。②通过教学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即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严要求学生。比如,在批改实验报告中,我们把存在问题的作业返回去,要求学生认真检查,自己发现问题并认真改正,借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合理训练学生。比如,我们布置团队型作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既要求小组内的分工协作,又强调小组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借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科学引导学生。比如,我们在学生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训练后,组织学生开展阶段性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在自我分析和检查中,实现自我提高和完善

3.2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重视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对此,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实践:

①重视实验时的严谨、磨练。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其间,我们注重每一个试验一丝不苟的反复调试,确保精益求精,丝毫无误。特别是引导学生在经受失败后寻找原因及时改进,在遭受挫折后积累经验走向成功,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②强化实训时的仿真、创新。实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教学活动。其间,我们一方面不仅做到技术仿真,而且做到职业环境仿真,科学地将人文教育的理念内化成实训教学内容,使实训教学成为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作风的平台。另一方面增加创新性内容,鼓励学生把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训中深入思考、研索、探讨,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③倡导实习时的体验、领悟。工学结合业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我们抓住学生见习、实习的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充分利用不同医院、药厂等的企业文化,通过开展深入社区、农村开展义诊服务等活动,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大医精诚、敬岗爱业等职业素质的养成。

3.3 以教师的师德促进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良好的师德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科学真理的追求、人生的感悟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此,我们主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努力:

①以良好的行为作风影响学生。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育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到对专业知识投入极大的热情,敢于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借以培养学生崇尚真理的作风;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到以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求实作风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②以科学的人文关怀影响学生。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相信和理解学生。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等,借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以恰当的借悟导悟引导学生。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要靠传授、学习,更要靠体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及时地将自己的思考、体会、感悟等传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分享体会和感悟,通过师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引导学生将教师的感悟、体验进一步升华,在体验、感悟中提升其人文素养。

4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要注意的问题

著名科学家拉比说过,“只有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我们才能期望达到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相称的智慧的顶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实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探索,并注意做到:

4.1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改变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观、专业至上的功利主义观等错误观念,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现代高职的教育目标,真正形成高职高专学生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共识,切实在教学实践中把专业教学和人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4.2 提高人文素质。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关键。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教师岗位和教育职业的时代特征,塑造高尚师德,优化知识结构,在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等方式,提高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提高推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水平和能力,把人文理念溶解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随时随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3 改革评价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是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保证。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首先要在教学目标评价上实现由“分数”到“人格”的转变,对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其次要在教学方法评价上实现由传播“知识”到发展“人性”的转变,把发展“人性”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第三要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实现由“明道”到“体道”的转变,不仅评价“明道”,即学生对知识接受的程度,而且评价“体道”,即学生在知识指导下实践水平的优劣和人文素质养育的高低。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参考文献: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范文4

在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理念融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因此,最为能提高社会成员职业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技术等的成人教育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石油工程专业作为培养石油行业高级专业技术型人才的专业,其成人教育的设置为区域石油行业人员能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将以延安大学为例,针对其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策略进行相应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

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延安大学成立于1943年,是我党所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这三所大学合并而来后迁入西安,1958年陕西政府重建延安大学,1998年“延安医学院”、“延安市人民医院”与“延安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学,至2005年陕西政府及教育部门共建延安大学。石油工程是延安大学“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项目”中的重点项目,其人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在石油工程方面从使设计、管理、研究等方面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做为该专业的成人教育其主要作用就是对区域石油行业人员能力、技术、水平等进行提高,以切实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重要作用

1、实现对行业人才的针对性培养

现阶段高等教育做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才的培养,而成人教育则是在人才培养的技术上,以实际的行业性质和职能特色为基础,以人才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行业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所实施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培养。因此,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往往与人才的行业及岗位性质和技能需求等更加适应,能对受教育者实施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培养,以提高受教育者在石油工程方面的技能和水平,让其能更好的为其所属职业和岗位做出贡献,并为行业的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2、能有效促进石油工程教育的发展

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从本质上来看其实也是以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就受教育者而言,其通过成人教育能在自己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对自身的专业知识等进行丰富,并以此来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水平等进行提高,进而提高自身在实际中的工作能力;就教育者而言,其在成人教育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之外,其自身也能利用这一机会对自身的知识经验等进行丰富,这主要是因为成人教育的受教育者大多是已经参与工作的社会人士,而这些人往往自身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3、能有效为推动石油产业的发展

成人教育自开设以来就与社会行业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而这也为社会各类行业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就是由工程专业来看,其成人教育的开设为是由行业人才的培养拓宽了渠道,一方面,能强化对石油行业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并通过有针对性的科研来为石油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职称;另一方面,在成人教育中院校也可聘请该行业的专家向受教育者进行经验的传授,并讲解相关的政策内容,进而在帮助受教育者不断累积经验的同时,对其自身在工作中的能力进行提高,以切实推动是由产业的发展。

二、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

1、强化成人教育中服务区域经济的认识

受社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的成人教育往往有着这样的一个观念,受教育者接受成人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学历,而不是要对自身的能力和技术等进行提升,也正因如此,大部分学校都认为成人教育与区域的经济发展之间并无多大的关联。然而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利用成人教育能有效在受教育原有经验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并强化其自身的专业技能,能有效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就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来看,其要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转变自身的观念,强化成人教育中服务区域经济的认识,以石油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目标,对传统的成人教育方式进行转变。

2、强化成人教育中人才的培养力度

以延安大学的高等教育为依托,针对延安市的石油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强化成人教育中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也应当要与延安市政府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以为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并为成人教育中受教育者能力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以受教育者实际岗位职能需求为依据,从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出发强化对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受教育者的专业性培养,使其自身的专业等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正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师的安排与设置方面按照高等教育等要求,来对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改善,进而使受教育者的能力得以提高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大帮助。

3、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信息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的市场形式和学校的教学模式都在不断发生这转变,而为了使成人教育发挥其对人才知识能力等提高的有效作用,使其更好的咋服务区域经济中发挥更大的效用,我国的成人教育也应当通过更加多样化教学形式的采用来体现成人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就石油产业来看,可能有很多的工作人员自身已经认识到了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成人教育的平台来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并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技能等加以提高,以使自己能在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中做出更多贡献,但由于日常的工作非常繁忙,他们往往很少有时间去进行成人教育。因此,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我国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就可以采用网络、社区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来实现教育的普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时代经济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不断变革的当今社会,成人教育已然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石油作为至关重要的能源之一,该行业的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此,石油工程专业的成人教育也更应当以服务与区域的经济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方式来实现对教学的完善。

作者:白加栋 雷志强 单位:延安大学石油学院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2016年继续教育研究专项(青年项目)《石油工程专业成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探讨(YDJQ2015-0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范文5

关键词: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Abstract:From the aspec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tructures and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uilds the system of lifel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Mak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go through the whole career of educators,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lifelong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职业教育结构

学校职业教育从初中教育到高职硕士,分为三个等级:基本职业教育――中职教育;提高职业教育――高职专科;发展职业教育――高职本科和高职硕士。具体如下:

1.基本职业教育――中职教育、成人中专。基本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基本谋生技能的初级劳动者。办学主体是职业高中、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成人中专。招生对象是受过初等教育的求学者,包括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的毕业生。

2.提高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成人大专。提高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中级劳动者。办学主体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专科院校。招生对象是受过中、高等教育的求学者,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学校、技工学校以及普通专科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

3.发展职业教育――高职本科、成人本科。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创业能力的高级人才。办学主体是职业技术大学。招生对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求学者,包括高职专科、成人专科、普通专科和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此类人才的培养一般需要真实的技术或工艺难题拉动,培养过程需要更完备的仪器设备等硬件支持,也需要多方面的高技能型导师带领。为给人才培养提供真实的实验、实习、发现问题等的环境,行业里的骨干企业必须介入人才培养过程。

4.高职硕士(工程硕士)。高职硕士也可列为“发展职业教育”之中,高职硕士的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办学主体是职业技术大学、承担职业教育项目的多科性院校。招生对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求学者,包括高等专科、成人专科、普通专科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与硕士生。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

在基本职业教育阶段设立成人中专,招生对象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但没有接受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且职业技能不强的成年人,也无需考试录取,属于高中阶段教育范畴的学历补偿性教育;在发展职业教育之中设立成人教育和培训机构,主要招收受过中等教育的求学者,包括普通高中及职业高中、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或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但没有能力就读高等教育且需要提高职业技能的青年人,或是业已受过高等教育但仍有学习一技之长需求的成年人和老年人,属于文化提高型的非学历教育与培训,无需考试,只凭兴趣就可参与,具有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特点。

三、构建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在时间上,不局限于青少年时代或者职前培训,而应该伴随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学习时间是弹性的;在空间上,既包括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又包括企业本位、社会本位与“合作教育”形态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正规与非正规教育,各种类型教育都相互贯通和联系;在对象上,要求全纳性,终身职业教育要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多种多样的教育需求;在目的上,不能停留在现存知识的传授和成熟技术的掌握上,而应扩大到可挖掘的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等方面,要为人的“谋生、发展、就业和创业”各阶段服务。终身教育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体系如图所示。

通过这种初职、中职、高职以及成人教育与培训间的立体衔接,保证学生只要有意愿就有继续学习的可能,从而有效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出口单一、可延伸空间小的弊端,使受教育者能够“学无止境”,实现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高清林.基于终身教育的高职教育改革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9,(09).

[2]赖志群,谢和愉.论职业教育与人的可持续发展[J].职教论坛,2010,(07).

[3]汤霓,石伟平.职业教育发展终身化趋势及其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范文6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高职院校高职教师

[作者简介]田云阁(1968-),男,河北威县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张献奇(1968-),男,河北隆尧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鲍东杰(1975-),男,山东莱阳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河北邢台054035)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课题“河北省综合性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Z080336)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62-02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及其研究现状

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开始了教师专业化的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专业”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意思是指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1966年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确认了教师工作的职业性和专门化,认为教师工作是要求具备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并经过长期持续的研究才能从事的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公共业务;它要求从业者对服务对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1996年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专业化列为提高教师地位的最有前途的策略。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也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明确界定了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将教师的专业化区分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认为,我国教师专业化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获得胜任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不断提高个体的专业水平,并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陈丽如则从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自主方面谈论了我国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所在。张亚群就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做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学术研究、学位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国际交流。林杰认为“在宏观上,我们应该研究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如何为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在微观上,我们应该研究在学校层面如何建立起完善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谢培松对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其发展途径包括提高教师对专业化的全面认识、建立大学教师的职业标准、完善大学教师教育制度和构建多元化的大学教师教育模式等。罗鹏和何萍在《学习共同体与大学教师发展》一文中,主要从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角度来寻求加强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热点和重大课题。虽然教师专业化命题不是新生事物,但对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还不多,单独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更少之又少。正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确认,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确认,教师发展的意义才得到普遍认可。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院校教师职前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学的教育。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新进教师和聘用教师上往往从普通高校而非师范院校或企业中招聘,即使担任普通文化课的教师,也有一部分毕业于非示范院校、非教育学院,他们也没有接受过教育学教育,更未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学的教育,这些教师不懂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也不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2.高职院校教师职前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新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既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又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感知体验,不懂高等职业教育的心理本质、作用与内容、教师角色、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及其培养、学习迁移及其促进、认知发展与认知领会等内容,必然导致教师施教中的盲目性,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毫无保证。

3.高职教师职前缺失高职教学理论与方法及职业实践的教育。据调查,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新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在从事高职教育之前,90%以上的人员缺失高等职业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他们不熟悉高等职业教学理论,更没有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不懂得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的市场需求、人才的市场需求、岗位或岗位群的情况、岗位操作人员的核心技能,加上没有经过工程训练、顶岗实习、指导实习、工程协作、科技开发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流程性的职业锻炼,必然导致施教中的盲目性、理论实际联系的短缺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4.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有待提高。教师工作的职业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公共性或公众性、教育性、榜样性或示范性等特征,但由于前述的高职教师中很大部分教师既未接受过专门的师德教育,也未接受过诸如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专门的教育法规的教育,不懂得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刻的内涵,无法按师德法规从教,按师德法规治教,按师德法规育人,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社会转型时期,部分教师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与教育的公共性、服务性产生冲突,教学内容更新慢和教学方式的呆板、职业倦怠等,都导致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下滑。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危机体现最明显的是高职教师的事业心和进取意识薄弱,敬业献身精神差,部分教师在企业任职或自办企业,将教学工作视为副业,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忽视或不认真遵守劳动纪律等。

5.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教师专业化水平衡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然而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升格而来,尚没有摆脱中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其余高职院校也尚未形成基于受教者特点的教育管理模式,加上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任务繁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其执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只是基于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受到学校的统一限定,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权力名不副实。而学校管理者又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严格规范,忽视了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没有赋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充分享受的诸如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民主管理权等权利,从而使教师自受到限制。

6.高职教师自治组织力量较弱。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中国职教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学会等学术组织。这些组织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强化院校交流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高职院校由于教师力量薄弱,在授课时数多、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没有富裕的时间去参与教师专业组织的活动,再加上高职院校资金相对短缺,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等地机会相对减少,导致教师专业组织无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目前我国各高等学校获得的办学自日益增大,教师专业组织在教师聘任、教师管理等各方面的可参与程度逐步降低,加上教师专业组织面临经费缺乏的窘境,组织活动的广泛开展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

三、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1.教师整体的职业教育观念确立策略。第一,确立高职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是其基于职业要求、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而设定的奋斗目标。因此,要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和层次,就要及时准确地确立高职教师的职业理想,使之成为高职教师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努力方向和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

第二,树立高职教师职后教育教职合一的理念。树立教职合一的高职教师职后教育理念就是要使高职教师达到从教和从职合二为一的目标,即要求高职教师既具有理论课的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课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在职后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的教师,从而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主体的主动发展策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特点决定了教师一刻也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教师胜任教育专业工作的前提条件。要提高教师专业地位,教师首先必须充实专业知识技能,求取专业发展并献身教育工作。因此,在社会、政府致力于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同时,教师主体更要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改善自身的教育专业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服务品质,以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认同。第一,主动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深入进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由于高职院校教师职前有90%以上的人未接受“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职后的学习培训也并不到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当主动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学理论,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学感知体验。加深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及基本规律的了解。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弥补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感知体验,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心理现象和高等职业教育心理规律。深化进行高等职业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通过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全面学习,强化职业教育素质,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主动进行教学反思。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职合一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作为教育保障。作为高职教师个人,仅仅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自觉投入到工程实践中,通过工程实践的培养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还要自觉培养对教学进行积极反思的能力。因为高职教师这个职业是应用性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创造性很强的职业,创造的基础就是不断地研究和反思。高职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积极反思,才能将教学内容和工程实践实现高度的融合,并找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做中教、做中学”的适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过程考核和评价的新型教育考核方式。高职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主动进行教学反思,自觉成为反思型的教育教学实践者,是现阶段加速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形式。

第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高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应加强道德知识的自我学习,弥补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这三大师德教育的培训缺失,提高自己对师德的认识和理解,把握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尺度。其次,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也应与教师的教育实践相结合,要通过师德学习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可为和不可为的标准,并在教育实践中按照标准推进教育科研工作。要牢记教师工作的公众性、教育性和榜样性,高标准严要求地规范自身的行为,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树立敬业献身精神,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政策体制上的保障策略。高职教师专业化任重道远,对教师专业化的顺利推进,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素质和层次不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更应成为社会的责任。国家应该为此制定一系列持续、稳定的政策帮助教师成长,为教师提供更多完善自我、培训提高的机会,在政策体制上为高职教师专业化提供保障。第一,拓宽教师来源,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教师配置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政策上鼓励并支持高职院校拓宽教师来源,不仅要从普通高校引进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还要强化自身专任教师建设,并使厂矿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合理、顺利地流动到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上来。企业高水平技术人员除引进外,更要注重聘任,在企业技术人员的聘任上要创新师资聘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而不是与个别技术人员合作,实现与企业共建兼职教师资源库的聘任方式,革除一对一单聘的弊端。在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上主要是聘任企业能工巧匠参与课程实践教学与生产性实训,强化实践教学效果。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实现顶岗实习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提供和增大教师专业自。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拥有独立决策的权力,这些权力包括教材选用、教学组织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方式的确定、辅助教学人员的聘任以及学生的作业以及学校部分与教学相关物资的分配使用等。学校管理者应充分尊重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赋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充分享受的诸如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民主管理权等权利,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宽松便利的专业环境和教科研条件,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其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专业潜能和创新能力。

第三,提升高职教师自治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和社会应该在政策和资金层面对高职教师自治组织进行支持,保证教师专业组织能够切实有效地参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和科研促进工作,并通过其工作监督和评价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师素质,保证教师获得相关权利,履行相应义务,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教师的专业层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2](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3]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4]林升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后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胡东芳.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6]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范文7

一、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与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相比,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二者既有相互融通的一面,又有诸多差异性。一方面,由于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两者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另一方面,由于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学习者需求、教学形式等各不相同,两者在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又存在诸多差异。厘清二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对于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从一致性的角度看,两者具有相同的专业属性,所以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专业在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模块的设置,以及专心核心能力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而更应当注意的是两者的差别,即高等继续教育属于职后教育,这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职前教育是不同的。换句话说,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模式选择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应当从职后教育的成人实际需求出发,体现成人特色。相比之下,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如下一些特点:首先,教育对象不同。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一般为在职人员,来自不同行业,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参加该专业学习属于职后教育。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自应往届高中毕业生,他们还没有参加工作(随着高考取消年龄限制,也有少量在职人员参加普通高考取得学籍的),属于职前教育。

其次,教学形式不同。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多以函授、网络教育等在职学习形式为主,很少有全日制学习的。其主要学习形式是平时自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辅之以短暂的面授和考试。这样,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质量主要取决于学员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采取全日制教学,教学规范有序,学习效果有保障。同时,学校有一套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可保证教学质量。再次,学习需求不同。据了解,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参加该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除了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学习、为职业生涯充电之外,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往往是学习的直接动因。也有少数学员是为调整工作而参加该专业的学习。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选择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出于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同时为就业、深造做好准备。二者虽然都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但学习动机、个性化需求有一定差别。

第四,学习基础不同。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一般是在职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特别是专升本学员,他们在专科学习期间(或跨专业报考复习中)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或接触到该专业的主要知识内容,对于参加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从高中直接进入专业学习,专业基础应当不及前者。当然,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具有全日制脱产学习等后发优势。

基于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上述特点,在实施该专业的教学改革时,既要考虑到专业属性,又要兼顾继续教育的特殊性,决不能照抄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有成果。我们认为,这些特点应当成为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依据。

二、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继续教育(时称成人高等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办学以来,一度蓬勃发展。众所周知,由于十年动乱,一大批青年学子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青黄不接。国家在恢复高考制度之后,为应对人才匮乏问题,及时恢复了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不仅有函授、全日制脱产等学习形式,后来又逐渐发展起了电大远程教育,以及再后来的网络教育。这些教育形式圆了一批学习者的“大学梦”,也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本专科专门人才。

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受到学习者的青睐,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很低,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二的选择。当时的学习形式主要有脱产、函授两种,分为专科、本科两个层次。本科须专科毕业生方有资格报考,就是通常所说的专升本。本科层次多采取函授学习形式,平时边工作边自学,寒暑假集中一段时间面授、考试,这种办学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据笔者调查得知,由于路径依赖的原因,当前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延续了当年成人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更新优化教学内容,从而保障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高等继续教育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方案缺失,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专业也不例外。即使有,也只是对普通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简单照搬或模仿,方案归方案、教学归教学,方案流于形式,没有对人才培养发挥指导作用。

二是教育理念落后,质量意识淡薄。在不少继续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看来,继续教育属于一种职后教育,学员能学多少是多少,加之国家对成人教育质量管理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严格,缺乏严格的评估监督。因此,高等继续教育从业者往往对教学质量不甚关心。更有甚者,为吸引生源,追求办学效益,有些高等继续教育机构学习纪律不严,考风考纪松弛。有些教师,为迎合学员,任意降低考试要求,降低评分标准,或通过出复习提纲变相漏题,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三是课程教学内容僵化,成人特色不明显。目前,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很少有自己的专门教材,主要选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由于我国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一些新思想、新成果、新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不能及时编入教材。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职后教育,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知识一般并不缺乏,他们需要的是知识的深化、更新,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而我们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多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知识教学,很难引起学员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四是教学方法、手段陈旧,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目前,由于合并、转制,成人高校数量锐减,代之而起的是普通高校设立的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各类继续教育管理任务;而教学则由普通高校相关学院(系)承担。就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其教学一般由文学院(或中文系)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临时受聘,由继续教育学院支付讲课费,一次一结,教师难免有雇佣思想,教学上精力投入有限,“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等课堂情景时有出现,或者把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案、PPT稍做调整应付教学,与学习者的需求相差甚远。人才培养缺乏整体设计、教育理念落后、质量意识淡薄、教学内容僵化、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直接制约了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学习者满意度低,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与社会需求脱节,这种状况亟须扭转。

三、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正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提高教学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创新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任务,以创新专业建设理念为切入点,以“金课”建设和核心能力锻造为着力点,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全面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整体提升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水平。

一是创新专业建设理念,突出学习者主体地位。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应强化教学质量意识,从过去讲讲课、考考试、打个成绩、发张文凭的固有思维中解放出来。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给学习者提供发展价值,让学习者的潜能得到最大释放。要了解学习者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从学习者的“学”出发,重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发展,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成才成长。要创新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从学习者的学习满意度、学习效果去评价教学质量的高低。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应用性和创新型特质。要克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科学制定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把应用性、创新性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质,体现时代性、国际化等发展趋势,着力培养学习者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立德树人,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聚焦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推进知识深化、能力提升,以“大类基础课程”拓展专业素养,以“个性选择课程”满足学习者职业发展需求。从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出发,统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毕业论文,以及人才培养所需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专业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三是打造“金课”,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课程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能力的生长素和营养剂。有国外学者说得更为直接,专业是课程的集合。因此,课程质量决定专业建设水平,进而决定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金课”建设,可谓抓住了教学质量的“牛鼻子”。笔者认为,所谓“金课”,就是教学内容反映了课程所属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学方法融入了现代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受到学生认可、称赞的课程。它不仅是“高质量课程”的代名词,更是一种课程教学质量文化。高等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以打造“金课”为引擎,激励教师树立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创新意识、课程品牌意识,针对学员的实际,注重专题讲座和专题研讨,淡化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紧扣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对课程内容“吐故纳新”。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慕课、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和课程资源,激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范文8

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原则意见指导下,根据本地实际,根据专业的需要,进行调整和设计,而这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这方面的内容很明显反映不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重视不够。在相关的理论刊物上,很少能找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文章,查找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质量评价的文章更加困难。这反映了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忽视。

二、明确中职教育专业质量标准

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和稳定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无疑又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专业质量的正确客观评价,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质量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又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解决好以下基本问题[2]:第一,正确定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定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明确中职教育的质量标准,是完善中职专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教育部2000年《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中职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3]结合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实际生源对象,中职质量的核心是素质,包括达到中等教育要求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能够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就是学校最好的质量。其次综合职业能力,所谓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等。其中主要是职业技能。有的提出中职要培养高技能人才,事实上这是比较难的。能够在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方面获得初级技能,能够就业上岗就是成功的中等职业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过于强调文化基础和过于强调学生技能都是不恰当的。在实际的中职学校专业教育中,上级的文件规范往往强调全面素质教育,如教育部门文件规定,在学校教学课时中,应该有50%的学时是文化基础方面的课程,而实际上在各中专学校,能够达到40%就不错了[4]。第二,明确中职毕业生合格的质量标准。教育部门的文件规定了中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或标准,这个标准具体体现在学生方面有那些特征。特别是从学校自身来评价中职学生质量合格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作为中职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需解决的问题。譬如,在文化素质方面,中职毕业生在所学专业方向上要达到普通中学毕业水平。学机械的在数学物理方面、学护理的在生物化学方面等。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基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理解中国特殊社会主义。在职业素质方面,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面对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在通用技能方面,具备用母语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流利交流的能力,现代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取得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根据上面的标准,结合专业实际,我们可以对不同的专业设计出中职学生质量评价的基本指标。在明确中职毕业生合格的质量标准方面,目前不少的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往往过高,脱离了当前中职教育的实际,如就医学类中职毕业生,通过学校两年学习和一年实习,要求达到能够取得助理医师资格,这是非常困难的。第三,分析中职教育专业质量评价的外部标准。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质量评价占有重要的地位,就中等职业教育来说,虽然不能绝对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为转移(要考虑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企业等用人单位本身有自身的局限性),但是,其评价基本上能够反映中职专业教育的质量状况。因此,在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中,都将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作为重要的质量标准。有的将其引入到学校内部评价专业质量,有的直接就作为依据判定专业教育质量。中等职业教育肯定要重视用人单位评价。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简单的有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就业薪酬等指标。这些指标往往都会纳入到其他各种对专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去。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获得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其中就包含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质量外部标准还有政府等机构对学校进行质量评价的标准。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质量评价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来完成的。传统的政府评价主要是学校的基础条件层面的标准,如上面已经说明。不过,作为政府对专业质量的评价,需要重视的是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方面的评价应该引起重视。第四,研究学生和家长等主体对中职专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学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服务的实际接受者,家长是学生的监护人和相关经济成本的部分承担者(中职教育的教育成本中的一部分由国家承担),其对专业教育质量的关心和评价是必然的。虽然,中职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等制约了他们对专业质量的评价,但是,他们的评价是客观存在的,如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导,可以对专业质量作出比较客观和科学的评价。事实上社会上的第三方评价,相当部分的指标就是来自对毕业生和家长评价的数据。特别是毕业生,从学校进入社会后,反过来对学校教育的得失能够有比较客观的评价。从学校专业质量评价来看,可以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通过对家长的调查,得到他们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从而也得到了他们评价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甚至是指标体系。第五,细化中职教育专业质量评价的校内标准。作为教育工作者,真正的能够深入教学过程,对专业质量进行内在的评价的还是学校内部的对各个参与专业质量形成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评价。因此,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总的标准为依据,分析影响专业质量的各个方面的因素,由专业质量目标,分析各个因素的标准,形成校内专业质量评价的标准体系。譬如,对教师的教学,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因素,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对学生日常习惯形成的管理,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等,在专业质量形成中的作用,就可以进行定位和分析,确定相应的质量标准。上述的各个方面的标准,在实际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质量评价中,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种专业质量的评价标准,不可能孤立的利用哪一个方面的因素,只有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主体参与,才能比较客观的评价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质量。

三、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范文9

关键词:医学教育;职业教育;高职高专;学校发展定位

我国的医学学历教育可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教育)几个层次。此外还有成人教育、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教育等。十多年前,湖南省每个地市均有一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十多年来,随着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或并入本科院校(如张家界、郴州、永州),或组建成职业技术学院(如常德、株洲、湘潭、岳阳),或升格为专科学校(如怀化、邵阳、益阳),仅娄底市卫生学校保留至今。在管理关系上,湖南省教育厅将医学本科教育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归口高教处管理,将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归口职成处管理。笔者所在的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由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独立升格而来的。由于工作需要,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下问题: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如何在医学本科教育和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有何异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发展如何定位?几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有了些许认识。

一、关于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

医学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卫生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已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而逐渐萎缩,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因其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而受到严格限制,普通医学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难以满足现阶段区域卫生改革、基层社区尤其是农村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这就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广阔前景。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拓展了广阔空间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状况不尽如人意。从数量上来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总数虽然明显增加,但质量不高,甚至无证行医在农村随处可见;从学历结构上来讲,恢复高考以来,全国高等、中等医学院校为卫生系统输送了约550万名医药卫生类毕业生,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约20%,大专及以下学历的占80%,目前我国卫生技术人员仍以大专、中专学历为主;从人力资源分布来看,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大中城市因经济发达,卫生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农村与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现象则十分严重;从学历结构分布上来看,大专以上高学历人员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基本都是中专学历以下人员,甚至有大量未经医学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卫生技术工作,从而使卫生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根据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底,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要达到3.64人,执业医师1.26人,执业护士1.26人,全国90%以上的医生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国家《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3至5年内乡镇卫生院医生达不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转岗分流;对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新进入乡村卫生院的人员至少必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这一系列硬性规定的出台,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

2.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需要大力发展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来支撑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让国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卫生体系,实施卫生行业人才准入制度,配备数量足够的卫生技术人才并保证人才质量。这就为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遇,为广大医学专科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3.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更高水平医疗卫生的需求,将加速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升格或萎缩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卫生需求的不断增长,给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不断萎缩,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对更高水平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又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因此,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学校将升格为本科院校,培养更高层次的医卫类人才;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生源不足、毕业生就业难的学校势必萎缩淘汰。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医学类专业以修业年限五年制为主体,现阶段适量保留三年制。根据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逐步提高医学教育办学层次。”由此可见,属于三年制的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其规模今后将会受到限制。

二、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的异同

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医药卫生类专业分为三类,即:医学类、相关医学类、药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职业医师为主要目标,主要由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普通本科医学院校举办。相关医学类及药学类专业以培养医学技术辅助医疗和药学专门人才为主,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归入职业教育范畴,由高等职业学校主办,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县及县以下农村等基层医药卫生工作,或医药院校、医学科研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辅助工作。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由此可见,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级卫生职业技术教育是有共同之处又有所差别的。共同之处是在生源与培养目标上基本一致:生源均是高中起点;人才类型是应用型人才;人才层次是大专层次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工作场合是社区、县、乡村等卫生工作岗位;工作内涵是运用成熟的医药、预防、保健等技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不同之处是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要求低于医学本科院校,而高于高级职业技术学院。从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政策规定所允许开办的专业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以开设医学类专业,如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也可开设医学相关类专业,如护理专业、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等,而高级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仅限于开设医学相关类专业。因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可开设的专业较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并可通过专升本与本科院校形成对接。

三、医学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定位

从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可基本定位于精英教育。但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学术地位较低,专业类别不完备。从现阶段基本国情看,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必须面向农村基层,服务社区;必须在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夹缝中找准位置,拓展生存空间;处于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人才链的中间环节,既不能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也不能与高等职业教育雷同,而要办出自己的鲜明特色。如果只看到学生的市场需求,而看不到深层次的教育规律要求和学校间的强烈竞争,学校可能会随波逐流,形不成明确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

1.培养目标定位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定位中,确定学校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培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限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标准,对教与学双方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了经过在校医学教育后,所培养的医学人才必须达到的标准:具备系统的职业素质,掌握医学伦理学原则,具备与病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养成继续教育的习惯;掌握医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掌握医学相关知识,包括影响健康的经济、心理、社会、文化等非生物因素知识,具有使用医学信息的能力,了解卫生法规和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如此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社区、农村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才能符合社会的就业需求。

2.发展定位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所开设的医学类专业,就其办学历史、办学条件、教学师资水平、实验实践基地、毕业生质量等与医学本科院校差距较大,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与本科院校抗衡,但是医学相关类专业的办学,本科院校是相对弱项,这类专业,本科院校一般投入较少,重视程度不够。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这方面就有优势,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办学条件相对较强。另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级卫生职业教育相比,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略占优势。因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应该重点发展医学相关类专业,尤其是护理类、医技类等专业。做好高职高专的“龙头”,瞄准这个位置,持之以恒,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使毕业生有较高的就业率。同时考虑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办精几个医学类专业,蓄势待发,进入本科层次教育。

医学高等专科教育必须明确与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异同,准确确定其发展定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根据学校招生与就业的辐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顺应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按照医学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以长期稳定地与当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最大限度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来定位自身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 璐.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9(9):7.

[2]周礼生,沙绍轩. 关于医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4(1):41.

[3]

何 瑜.关于普通医学专科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