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集锦9篇

时间:2023-08-16 17:14:11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1

[论文摘要]从民族装饰纹样的分类和特点出发,举例说明了的民族装饰纹样中体现的各种吉祥观念,并对民族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认为吉祥观念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意识,它被人们借以各类载体表达和呈现,其中以民族装饰为吉祥观念的最主要载体。

一、引言

吉祥的本意即为美好的预兆,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通用引言的祝福之词。千百年来,“吉祥”一直成为中国装饰艺术的主题,无论是图案纹样或是装饰的图画,其寓意所表达的主题是“吉祥”。吉祥图案作为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它是通过某种自然现象的寓意、谐音或附加文字等形式来表现人们的愿望、理想的图案。吉祥图案是吉祥观念的艺术表现,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吉祥如意的希冀和期待。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各种工艺品都是纹样化的吉祥物的载体,而为满足心理和审美需要而在媒介物上进行平面或立体设计所形成和积淀的且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装饰则是吉祥观念最主要的载体。

学术界中关于民族装饰纹样及吉祥观念研究早已有之且成果斐然,主要可概括为三个研究方向:一是民族装饰纹样的研究,如李桐的《民族背带装饰艺术及其文化特征》、张大庆的《中国民间刺绣装饰纹样的构成》l2等许多关于装饰纹样的研究;二是关于民族装饰纹样中吉祥观念意识的研究,如唐平涛所著的《浅析传统吉祥装饰纹样》、符均的《吉祥图案与民间装饰艺术》等;三是传统吉祥观念的现代运用研究,如陆宇澄所著的《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与现代设计》、戴鹏的《中国传统纹饰与现代设计》等等。但是对于民族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学术界探讨的人还是比较少,有鉴于此,本文从民族装饰纹样的分类和特点出发,举例说明了的民族装饰纹样中体现的各种吉祥观念,并对民族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以就教于行家。

二、少数民族装饰纹样及其特点

各民族装饰的纹样、图案种类多样,且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都蕴涵着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气息,同时还蕴涵着浓厚的吉祥观念。人们常常将植物、动物、生产工具、日月天象、自然地理,以抽象或写实的方式用于各种装饰中,反映了各族人民强烈的吉祥观念和对美好幸福的向往。

1.少数民族装饰纹样的分类

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图案纹样非常丰富,主要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人物纹样和几何纹样等。由于受不同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各民族人民在图案纹样上的喜好也各不相同,例如,壮族的服饰图案和壮锦的图案等主要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自然形图案有鸟、兽、虫、鱼、龙、凤、花草或山川I等;几何纹图案有菱形纹、回纹、万字纹、水波纹等,形象简朴而抽象,色彩艳丽而协调。瑶族的装饰图案纹样主要以花、山、树、草等的自然物纹样为主,如瑶族挑花的纹样多是些小花、大树花、谷仓花芭蕉花等,此外瑶族的装饰图案纹样也常以动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题,如鱼、鸟、勾花、妹仔花、路花、太阳花、水沟花等。苗族和侗族则喜欢用直线和曲线组成的几何纹样作为装饰图案;苗族刺绣的题材都是她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或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如人物、楼阁、龙鱼、虫乌、花卉、几何纹等;苗族的浆染纹样多用细线组成,线条流畅自如,纹样精细清晰。常用纹样有鱼骨花、小团花和叫不出名的一些单独纹。水族的服饰有人字纹、花椒纹、方格纹和斜纹等的图案纹样。

2.少数民族装饰纹样的特点

(1)民族装饰纹样素材丰富多彩。民族装饰纹样的素材丰富多彩,常见的素材有:人物:八仙、关公、财神、寿星、麻姑、送子观音等。动物:飞禽(凤、鹤、鹊);走兽(龙、象、羊、鹿、豹、麒麟);虫鱼(蝴蝶、蝙蝠、蟾、鱼、蝶)。植物花:(牡丹、月季、莲花、桃花);木(松柏、梧桐、竹、梅);草(萱草、灵芝、白菜);果(石榴、桂圆、葫芦、包谷)。器物:礼器(爵、鼎、璧、卣);货币(古钱、银锭);乐器(铜鼓);其他(寿石、瓶、如意)。字符:祝、寿、喜、、八卦、祥云、宝相花、回纹等。

(2)民族装饰纹样表现文化内涵的手法多样。的民族装饰纹样大多是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进行设计造型而形成的,它对民族文化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借喻。人们将动物、植物的自然属性特点延长、引申,经着意加工,借物喻志,以表达各种情感。如借助于松柏来寓意长生不老,祝福人之长寿;借助红梅寓意春光等。二是比拟。即可将人化作美好的事物或将美好的事物当做人。如以梅、兰、竹、菊比喻人之高风亮节;以牧童表示天下太平;以南极仙翁或麻姑比拟长寿。三是象征。人们通过对某些特定审美内涵的图形形象或局部形象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自由组织画面并借表面形象来深化内在寓意,这种具有含蓄美的构成方式在民族装饰中有着广泛应用。四是谐音手法。有些是利用原物名称与表现主题在语音上的相同或相近而生成的。如用寿石、绶鸟、寿桃代“寿”;用蝙蝠代“福”;用喜鹊代“喜”;用桂花、桂圆代“贵”;百合代“百”;花生代“生”等。

(3)少数民族装饰图案纹样寓意深刻。少数民族服饰的纹样、图案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大多装饰图案的主体都以诗情的、吉祥的,或象征幸福美好,或歌颂正义为题材,借物寄情,将个人的意念和愿望呈现在装饰图案的纹样中。有的纹样图案是在叙说着潜藏在民族记忆中悠远的历史或童年神话,展现着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和追求,例如白裤瑶妇女夏衣背面的方形图案,表示对祖先苦难历程的纪念;有的图案纹样寓意光明与自由;有的图案纹样是对祖先或民族英雄的崇拜和记念;有的图案纹样寓意爱情幸福、婚姻美满;有的图案纹样寓意高官厚禄,富贵长命;有的图案纹样寓意丰收喜庆等等。虽然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对制作各种民族装饰的手法和技巧有所不同,但其所表达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是具有相似性的,都体现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各种美好愿望。

三、少数民族装饰纹样中吉祥观念的体现

民族传统装饰纹样表现为物质的具体形式有雕亥、壁画、年画、剪纸、织绣、彩绘、图案等,其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成为构建民族理性思维和文化性格的象征,体现人们祈盼福喜和吉祥的精神慰藉。少数民族装饰的图案纹样主要以吉祥观念为中心,反映的吉祥主题大概有“长寿”、“富贵”、“安乐”、“喜庆”、“如意”、“吉祥”等内容。下面将以实例说明吉祥观念在几大少数民族装饰纹样中的具体体现。

1.壮民族装饰纹样中吉祥观念的体现

壮族的壮锦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品之一,其图案精致美观,色彩艳丽。在壮锦的制作过程中,壮族妇女通过在壮锦上织绣图案纹样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因此壮锦上的图案纹样总以吉祥为表达主题,壮锦上常见的龙凤图案纹样壮锦即为富贵吉祥之意,还有壮锦纹样题材中的蝴蝶朝花、凤穿牡丹、双龙抢球、狮子滚绣球、四宝围篮、鲤鱼跳龙门以及大小五彩花、大小、石榴牡丹、水波纹等,都反映了壮族人们的生活愿望和淳朴而健康的思想感情。在壮族人民心目中是吉祥、智慧、幸福的象征,人民的婚嫁、生死,甚至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都少不了它。壮族的背带中刺绣有各种花草,欲纹龙纹以及“福”、“富贵长命”的图案和字符,以表达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佑护等各种吉祥愿望。

2.苗民族装饰纹样中吉祥观念的体现

牛是苗族丰收的保证,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苗族地区最大的牲畜,在婚喜庆典和人生交往中,杀牛是最隆重的仪式。因此苗族服饰上的龙纹、牛旋纹是穿在身上的图腾,其意义是希望得到龙(牛)的护佑,多子多孙,风调雨顺,表现了苗族祖先生命本体意识的追求。此外,在妇女和婴儿的服饰中以蝴蝶图案纹样为主,来表达对生育繁衍的渴盼。铜鼓是苗族一种乐器,在传统节日和祭典活动中,青少年男女喜欢成群结队到有铜鼓的人家去击鼓作乐。铜鼓为族人公有,表欢乐和喜庆,是丰收和兴旺的象征,将铜鼓图案纹样绣于各种服饰中,用以表达对丰收的向往、喜庆的渴望和对神的祈祷的意义。苗族人认为初生的婴儿还处在阴阳交界、人鬼之间,因此要千方百计保护新生命,其中包括采取系列穿戴仪式,如用一张绣有“蝴蝶妈妈”图案的纺织品作为襁褓,一直到两岁前服装都绣这种“蝴蝶妈妈”图案,以示“始祖母”对后代的庇护。

3.侗民族装饰纹样中吉祥观念的体现

侗族小孩的背兜上,常见的是一种以牡丹花为中心组成的“月亮纹”,另一种是以涡纹组成的“月亮纹”,其意都有祥合和意。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人们在小孩的背带盖上绣有一个四方形图案,从周边四个角向中心直立着四棵大树,树干坚韧而挺拔,每棵树上枝繁叶茂,有些树还开花结果,预示着无穷无尽的繁殖能力;而隆林的苗族则在小孩的背兜上绣着向日葵,希望小孩能像向日葵一样茁壮成长。

4.瑶民族装饰纹样中吉祥观念的体现

瑶族1~5岁幼儿戴的八仙帽,帽正中饰以“太白金星”的神像,两侧各立四个神共“八仙”,以祝神灵庇护孩子平安成长;瑶族有以狗为图腾崇拜的习俗,孩子戴上狗头帽可祛邪避恶,带来平安;全州地区的瑶族三角帽是妇女传统帽饰,呈三角形,由各色丝线在帽沿刺绣花乌鱼虫、锦鸡凤凰、龙狮艘鳞等图案,人们认为戴这种帽子进密林入草丛,可以打草惊蛇,保护自身安,以求吉祥。谷仓花是瑶族织锦和蜡织纹样,用几何直线表示谷仓结构,中间有谷籽形。以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形式寓以丰收、富裕之意。南丹的瑶族刺绣纹样多以对称红线组成,似正方形,像太阳放射光芒,寓意追求光明与自由。瑶袋中的鱼、鸡、蝴蝶、花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能见到的。其背后的民俗含义有:如鸡吃花中,鸡象征男性,花象征女性,取阴阳相合子孙无穷之意。

民族装饰纹样中吉祥观念的体现可谓种类繁多形式各样,在各类数不胜数的装饰中都能看到吉祥观念的存在,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可以说,少数民族装饰图案纹样中的吉祥观念贯穿了人生历程的每一个阶段,从幼儿时期的平安成长,到中年时期的福禄富贵,再到老年时期的长命百岁。少数民族装饰的图案纹样以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手法来展现各民族人民对吉祥美好的孜孜不倦的向往与追求。

四、少数民族装饰纹样中吉祥观念的发展远景

吉祥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属于人类的主观意识层面,它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少数民族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亦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生改变,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呈现出以下的变化趋势:

1.随着市场竞争的激化和需求的扩大,少数民族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将更具民族性

近几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大,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在举行以及“北部弯”经济区大开发,对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的国际知名度,同时也刺激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作为对游客有着强大吸引力的民族装饰品,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卖点。因此,在市场需求扩大的情况下,各少数民族装饰品的种类和数量将不断增加,一些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民族装饰重新回到历史的舞台将成为可能;而为了各具特色更显本民族文化,装饰图案纹样也会被人们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所展现的吉祥观念亦将得到更广泛的诠释,更能显现少数民族装饰纹样的独特民族性。

2.随着民族装饰的商品化发展,民族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将更具全球性和时代性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2

【关键词】民族服饰;民族题材油画;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71-01

我国是一个多地域、多民族的国家。在这种多民族文化里积聚着上千年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和原始的艺术符号,他们将这些封存完好的民间文化艺术以原生态的呈现在眼前时,给画家们带来了新的契机。民族服饰是民族题材中体现其文化和风格的重要核心。一方面,民族服饰不仅表现除了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另一方面,体现着许多少数民族生活的特色。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色彩随着民族的地域、文化、民俗等不同而缤纷多彩,彼此影响和传播,从配色到图案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色,不仅为油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色彩灵感,同时也为油画更具民族特色,为油画的发展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注重将富有民族审美特色的和具有民俗审美情趣的形式元素或文化符号建构到现代绘画创作的形式中,并力图将两者融合起来,即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结合,正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民族服饰在民族性油画中体现的重要性,主要通过民族服饰在样式,色彩,体现的文化来表达,从而丰富作者的画面,体现出所要表达的意向。

一、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几种艺术元素分析

(一)丰富多彩的造型款式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服装款式各不相同,样式也是各具特色、纷繁复杂。少数民族服饰与整个民族文化一样既具有共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区域性、传统性、融合性和变革性等特征。少数民族服饰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经济形态、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文化形态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这是生态文化学的观点。

(二)装饰性的色彩表现

在油画中表现民族服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装饰性色彩,色彩是民族服装视觉情感语义传达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民族服装色彩语义的传达依附于展示媒体,通过视觉被人们认知,不同的色彩其色彩性格不同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因而具有了冷热、轻重、强弱、刚柔等色彩情调。既可表达安全感、飘逸感、扩张感、沉稳感、兴奋感或沉痛感等情感效应,也可表达纯洁、神圣、热情、吉祥、喜气、神秘、高贵、优美等抽象性的寓意。民族服装色彩多运用鲜艳亮丽的饱和色,以色块的并置使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视觉美感,明亮、鲜艳、热烈、奔放显示出鲜明的色彩对比效果。

(三)丰富多彩的图案纹样

少数民族服饰中保存有大量的纹样图案,如果说彤制和色彩是外在的民族风貌的直接体现,那么纹样图案就是内在文化心理的直接显现了。据专家研究,“服饰纹样图案均来源于生活,人们将动植物纹样,几何图形,经过抽象,写实规范等几个艺术阶段的处理,应用在服装的装饰上服装的图案色彩经营完全脱离了事物原始图像的固有特征自然界中的红花绿叶在民族服装图案中已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转变成为纯粹的色彩情感信息符号,一切为表现审美情感服务。

二、少数民族服饰所表现出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在油画中表现少数民族服饰,是完成从少数民族服饰直观的审美形式到绘画视觉艺术审美形式的一种转换,这种转换是少数民族服饰在当代油画中的一种重要表意方式。将民族服饰巾的优秀成分转化并结合当代审美的文化元素,而创造出的作品更能体现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并可大力弘扬油画肖像画的现代精神。实际上,两者有许多可借鉴之处。比如服饰造型上的整体性、服装上点、线、面的组合关系所体现的形式美、服饰上色彩的选择配置和比例位胃而积,以及对比的关系等等,这些与绘画的诸多因素是相通的。油画应该合理地汲取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形式语言,进而把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特点,吸收借鉴到油画创作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艺术 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情色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1]杨津津,张雁飞.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3).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4

传统民族服饰艺术采风的实施方法

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认识,普遍的方式是,在现有的图书资料、画册图片、网络视频等阅读媒体认识、分析与研究; 在以往的采风过程中,也只是到一些少数民族的村寨拍些照片、画画速写,记录些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故事等等; 但仅是这些采风活动,对传统民族服饰的研究,探索其民族艺术深层次的精髓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作为课题研究的采风活动,不是一般性的采访,更不是只到民族地区的旅游观光,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采风内容、地点,深入到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的民族居住地,有方法、有步骤地,较为完整的服饰艺术考察,从而较全面地收集民族服饰的第一手资料。

1、采风路线、地点的选择与确定

在准备下乡采风前,要带着目的与任务地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和行进路线,也就是要收集什么素材,要到什么地方去,该地点有什么民族居住,服饰有什么特点等等,都要预先查找有关资料进行了解,否则,没有目的的随便走走,就有可能无法收集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在接受到带采风课的老师,应当根据该班的专业方向及研究课题,选择和确定采风地点,如: 服装艺术设计的班级,进行苗、瑶、侗族的服饰考察研究课题,就应选择这些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聚居地的广西融水、三江、龙胜、金秀,贵州的凯里、雷山、施洞、黎平等地; 与此同时,也要选择好行进路线,在该路线上,根据时间安排,确定几个考察点,预定每个点的考察时间和考察内容,尽可能的做到时间紧凑、经济实惠; 并准备该考察地区地图,标定行走路线,从而确定考察目的地及考察路线。

2、考察前的准备工作

考察出发前,首先要组织学生查阅所考察地区少数民族的有关资料,对其历史概况、生活习俗、风土人情、、装饰艺术形态等作初步了解,这些了解,对考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所考察的内容中有哪些资料是要重点收集的,哪些是需要补充收集的; 其次是经费准备,根据考察的地点、路线、车船交通情况、吃住情况等作经费预算。另外,对该班级学生作以小组为单位的考察分组( 以 3—5 人为一组) ,指定组长负责; 同时,组织一个由 2—3 人组成的先遣组,负责车( 船) 交通及住宿的联系与安排,指定班生活委员负责经费的收支与管理,领取或采购必备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再者,对全班进行下乡采风的安全及纪律教育,强调各项规定与注意事项,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完成采风任务的重要保障。

3、采风考察的实施方法

采风考察的具体实施,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对民族地区的州、县的民族、民俗博物馆馆藏民族服饰资料的参观考察; 二是深入民族村寨对民族服饰资料的收集与考察,这些考察要确实做到具体、细致,对收集的资料,要力求完整和准确;由于民族服饰的类型较多,因此,应以每件( 套) 的服饰的分类进行小组负责制,同时每小组的同学,每人负责一项具体任务; 如对某一苗族女装服饰的考察为例:第一组( 5 人) : 负责头、项、胸饰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 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二组 5 人: 负责衣服类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衣物( 上衣、裙、裤等) ,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服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服饰,记录数据; 组员五,负责画出个衣物的款式样式图并标记各部位数据,记录有关调查、采访资料。第三组( 5 人) : 负责服饰材料的织造、蜡染、刺绣工艺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物品,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所考察的物品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协助测量; 组员五,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四组( 4 人) : 负责银饰铸造、打造、雕花、镶嵌等制作工艺: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银饰,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测量银饰的各部位的数据; 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制作步骤和有关调查、采访的资料。第五组( 4 人) : 负责服饰的装饰图形( 图案) 的考察: 组员一,负责拍照( 一般是用数码相机) ; 组员二,负责摆放图形物品,协助拍照; 组员三,负责用软尺测量图案的各部位的数据;组员四,负责记录数据和有关图形的调查、采访的资料。在考察的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各组员进行机动轮换。各组在考察时,如时间较紧迫的情况下,应注重抓主要部分的先行完成,余下的细节可作粗略记录,在后期整理资料时凭记忆和参考照片补充完善; 同时,也要注意记录各服饰的穿戴方法。

采风过程中的教、学互动

采风的教学实践,是教师教授方法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认识和掌握这一方式、方法的过程,两者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采风教学,是课堂式教学的野外延伸。教室中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是学习前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总结,只是在理论层面的理解与认识; 通过采风实践教学,深入到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的环境中,使得师生以较高的积极性、聚集较大的激情投入该教学实践中,感受新的服饰文化氛围和获取新的服饰知识,以愉快的心情置身于采风实践里,教学气氛轻松、活跃,真可谓寓教于乐。这一方式,也是众多师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

2、灵活的教学方法

课堂的教学,通常是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而采风实践,是在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接触性研究,从而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丰富和提升理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则注重方法的传授、在把握好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机动地安排实践和灵活实施每一个步骤,充分发挥教学的灵活机动性,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学,则以确实了解和掌握采风所获取的新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的,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灵活地实施考察环节。采风实施中,方法的灵活多样,师生相互配合、组与组的分工合作,组员与组员间的互相协调,共同完成采风任务,是集体主义和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3、教、学的相互促进

采风教实践学,一方面是学生在民族生活中,感受到民族服饰艺术的特殊魅力,并从中学习优秀的传统民族服饰艺术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服饰艺术的方式方法; 这一方法,也将会影响和启发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对其他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将促进教师在同样感受民族艺术瑰宝的同时,从中学习到传统民族服饰的更深层次的服饰艺术和文化内涵,对促进教师对民族文化研究与运用的科研创作起到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也将为今后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考察、研究与运用,探索新的采风方法而提供实践基础。

采风资料的后期整理

资料的收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今后的艺术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当面对采风收集回来的一大批资料时,有必要进行整理和保存的一系列工作,以便今后的查阅和调用。

1、资料的分类整理

按民族名称或支系名称的不同服饰分类: 采风收集的有多个少数民族服饰资料的,应按有主次的排序,同时,男装、女装、童装也要实行分类,盛装与日常装也要进行分类; 同一民族有不同支系的不同服饰,也要作分类整理。按每套服饰的衣服、配饰分类: ( 1) 衣服类: 有上衣、裙( 裤) 、绑腿等。将图片、款式图及测绘数据、采访资料均按秩序排列。( 2) 银饰类: 有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镯等。( 3)服饰材料染、绣工艺类: 有蜡染、刺绣、织造等。( 4) 装饰图案类: 有崇拜图腾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同时,传统民族服饰的图案装饰十分丰富,如帽饰图案、衣领图案、胸襟图案,背部图案、袖饰图案、裙摆图案、腰带图案、绑腿图案、鞋饰图案等。对这些图案,运用 PS 软件进行抠图,将单纯的图案从服装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图形单元,以方便今后的设计运用。

2、文献材料整理

文献材料,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采风后期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中也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民族史料: 有关该民族的起源、迁徙、、生活习俗及发展简况。( 1) 服饰的发展变化。( 2) 服饰现状。( 3) 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故事等。

3、总结、撰写考察报告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5

[关键词] 电影服饰;少数民族服饰;服饰文化

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100年,在这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少数民族电影是整个中国电影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创作不断有新的作品涌现,成为电影创作艺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例如冯小宁的电影《嘎达梅林》、陆川的《可可西里》、万玛才旦的《静静的嘛呢石》、章家瑞的《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还有西尔扎的少数民族儿童电影《买买提的2008》,等等,这些都是近些年涌现出的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他们的创作针对于不同的民族,使得这些电影风格各异。这些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完整地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服饰特点和文化特征,受到少数民族同胞以及大部分观众的认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服饰在少数民族电影中的重要作用,电影的创作离不开服饰艺术效果的紧密配合。

一、电影服饰的重要性

电影是当今时代最具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中国电影发展的百年时间里,一些经典的造型和精彩的故事一直令人难忘与感动。其中电影服饰被称为电影的表情,其独特的魅力与梦幻般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电影服饰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和着装观。经典的电影服饰往往能影响时装潮流,而时尚的脉搏也跳动在电影和明星的霓彩华裳当中,跳动在他们的裙裾翻飞之间。

服饰作为电影中的一种传达信息的媒介与文化符号,无论在气氛营造上还是对于人物心理的表现以及文化传播意义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观众喜欢看电影,很大程度上是爱看自己喜欢的演员。而演员在影片中要饰演不同的角色,就要穿着不同的服饰,要依据不同题材、内容和不同的时代背景来选择服装。有的演员在一部电影中还要更换多套服装,变换角色,充分反映出电影服装的重要性。另外电影服饰也可以增强电影的观赏性,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视觉美感的享受。例如在影片《花腰新娘》中,当花腰彝族的姑娘们穿着漂亮的民族盛装出场时,她们就如同怒放的花朵,给人以视觉形象的充分享受。

二、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服饰文化

少数民族服饰就像是一部没有文字记载的史书,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等。少数民族服饰经过岁月的洗礼,被重新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体现出人类共有的健康、自由、积极向上的本质精神。

在影视作品创作里,服饰是塑造人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就通过几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来分析电影中的服饰文化现象。

(一)服饰可以给人以充分的视觉享受

在电影《花腰新娘》中,当姑娘们穿着漂亮的民族盛装出场时,她们就如同怒放的花朵,令人赏心悦目。花腰彝族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花”,尤其是女性的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有蓝、绿、白等颜色。其服饰由头帕、长衣、短褂、腰带、围腰、飘带、兜肚、黑裤和绣花鞋等部分组成。纹样多用日、月、星、火以及花、鸟、鱼、蝶等变形图案。刺绣工艺多施于衣袖、后摆、坎肩、衽边、背部、头帕及裤脚沿口等显眼部位。结构比较复杂,图案花饰繁多,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夺目,充分反映出花腰彝族女性热情奔放、乐观开朗的性格。其中肚兜是花腰彝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电影《花腰新娘》中有一个镜头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女演员(由张静初扮演)从水中瞬间抬头的镜头既完成了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又展示了她上身穿的花腰彝族美丽的肚兜。按照中国的传统,肚兜是不能独立穿着的,它需要与盛装或生活装搭配穿着。影片为了更好地展示花腰彝族姑娘的性感美丽,导演将肚兜设计得比较宽,这样,女主角的胸部和腹部就被完全遮住,只露出双臂和后背,使肚兜成为一个独立的可以单独穿戴的个体,充分展示了花腰彝族姑娘的性感与美丽。而花腰彝族男子的服饰相对简单,主要以腰带和马甲为主。其中腰带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是女孩送给心上人的定情信物,一旦退回则表示退婚,影片的故事情节也交代了这一点。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给人以充分的视觉享受。

(二)服饰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性格

在电影《青春祭》里,阿纯身穿洗得泛白的蓝色衣服阻挡了她苗条的身材。当她换上一身傣族服饰时就如她在影片中所叙述的那样“我穿上筒裙的那一天真是我一生中最奇妙的一天,在赶街的路上,我碰上那么多意想不到的事,就好像灰姑娘穿上水晶鞋一样,想不到一身衣裳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身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身着长至脚踝的筒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轻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这些也体现出傣族妇女的柔美性格。

(三)服饰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文化

电影《诺玛的十七岁》讲述的是一个17岁的哈尼族少女诺玛,每天背着烤玉米到镇上去卖。后来诺玛认识了开照相馆的阿明。阿明想出了在梯田观光区让外国游客有偿与诺玛合影的法子,两人的经济收入都有了好转,结局却是阿明一个人离开。影片中令人印象较深的是外国的观光游客与诺玛合影,与其说是看上了诺玛漂亮的外貌还不如说是看上了哈尼族透着原生态美的服饰。从诺玛的服饰可以看出哈尼族的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款式众多。款式造型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哈尼族以黑色为美,视为庄重、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另外,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射,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就是说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都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以梯田农耕生产和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另外,这一习俗也是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封闭以及“避世深隐”的民族心理和落后的传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的客观体现。

(四)服饰可以扮演特定的角色象征

在电影《别姬印象》中,大毕摩是彝族宗教的祭司。彝族人认为毕摩是由天神派来的祭司o各种祭祀皆由其主持。影片两次以仰拍和摇拍的方式展示了大毕摩在山顶上祭祀的镜头。身着黑色的毕摩服,头戴斗笠形黑羊皮制成的毡帽,帽檐的四周垂下悬吊鹰爪,鹰在黑彝人心中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表明了大毕摩尊贵的身份及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充分说明服饰可以扮演角色象征物、体现。

(五)服饰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电影《怒江魂》讲述了上个世纪初期发生在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人民的传奇生活。傈僳族居住在高山峡谷中,过去漫山遍野都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各种飞禽猛兽出没林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勤劳勇敢的傈僳族人民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练就了一整套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技能与本领。影片《怒江魂》中演员随时佩戴在腰间的长刀,一方面是作为防卫敌人的武器,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山林荆棘中行走也要防止野兽攻击。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的服饰已不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防寒保暖之用,它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体现出不同民族人民的物质文明创造程度,还可以展现出不同民族人民的审美价值与道德取向。

三、结 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纯朴的民风创造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的重要标志,一个民族的服饰可以折射出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电影是整个中国电影伟大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服饰在少数民族电影甚至在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因为电影和服饰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电影艺术的发展既推动了传统文化艺术向新的方向发展,也通过作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对人类整体服饰文化的进程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所以少数民族电影不仅仅要给观众提供娱乐,同时更要承担起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曾耀农.现代影视美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虞吉主.大学影视鉴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周明甫,金星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6

    关键词:民族舞蹈 服饰 风俗

    一、黔西南民间民族舞蹈服饰

    最早的舞蹈服饰并非像现在的民族舞蹈服饰那样复杂,多层次。处于原始时期的民族舞蹈服饰更多的是原始人体的装饰和有实用性的身体保护,原始初民多用油和灰图在身上以御寒,或用牛粪和灰涂在身上防蚊患。当这种实用性得到满足的同时,原始初民会出于审美的需要或图腾崇拜祭祀的需要,来进行一种自己认为美观的装饰。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各种布料和材料的出现,给少数民族舞蹈服饰的变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其变化发展的“宗源”是不变的。

    如苗族女子在节日或重大活动中都会戴的银牛角头饰,是由于牛耕改善了苗族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苗族的农业效率,给苗族农业劳动带来更多的财富,于是对牛充满了崇拜和感激之情,于是把牛角形象作为装饰纹样,大量运用在其服装的织绘绣染中,同时根据牛角形状制成银牛角头饰。这种装饰行为,其实是“具有宗教、祭祀和祈求财富的象征意义”的。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其文化的诸方面都是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故而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例如苗族根据其居住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又分为“黑苗”、“花苗”、“歪梳苗”“海军苗”等等,歪梳苗是苗族的一支,因发髻上斜叉一把木梳而得其名。歪梳苗姑娘的服饰色彩斑斓,上衣较为宽大;下装着至膝下中长百褶裙,既美观又不误劳作。苗族的另一支系黑苗,女子服饰在色彩上较为深沉,以藏青色和铁锈红为主,上衣较为和体,下装着及脚背百褶长裙,看上去华丽而不失庄重。苗族支系众多,而每个支系均有自己独特的服饰,苗族服饰美伦美奂,足以让人过目不忘,无论是服装款型的变化还是装饰的丰富都是超乎想象的;其中最负盛民的当属刺绣、织锦、银饰、蜡染、堪称图案华美、工艺精湛。

    由此可见,由于自然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心理乃至民族气质等的不同,各民族的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等都是多种多样的。其舞蹈服饰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民族对布料的使用会根据各民族所生活的地域和气候不同,宗教图腾崇拜的不同和本民族喜好的不同来设计制作。

    二、舞台民族舞蹈服饰

    随着舞蹈表演空间的转换,舞蹈服饰的设计也随着其艺术需要而变化。就在少数民族的广场舞蹈成为创作舞蹈的同时,其舞蹈服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显示出“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预示着少数民族舞蹈服饰舞台化、艺术化、舞蹈化的发展方向。如何在少数民族创作的舞蹈艺术中再现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特点,而又符合时代感,就必须从艺术审美的舞蹈表演艺术效果出发,进行夸张、变异和丰富。但所有的变化,都必须是在尊重传统服饰的前提下,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需要说明的是,少数民族舞蹈服饰艺术化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随着创作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多层面,反映出民族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此时的舞蹈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强烈的民族民间舞蹈新语言,必须将民族民间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民族民间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民族民间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民族民间舞蹈服饰的设计中,使民族民间舞蹈服饰变得艺术化。

    例如布依族原生态服装具有宽大而笨重的形式,第一版舞蹈《饰韵》的服饰,从最初的以贞丰地区布依少女的装束为原形,上装为白色带条纹斜襟式宽松上衣,围腰和裤子为黑色发亮棉土布,裤形宽大而厚重。到后来二度创作《饰韵》舞蹈作品,其舞服的设计已完全摆脱了原有的样式,以白色质感柔软为衣裤面料,上衣保留了布依族传统的斜襟式衣领,同时,为突出手臂动作而裁去衣袖,上衣变形为斜肩紧身背心,下装为直筒和体长裤。以简洁、短小、色彩明快的形式表达出布依少女的含蓄和柔美,拓展了舞者的形体表现力、舞服设计更显艺术化。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7

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多种多样,如何借鉴民族服饰图案来增加服装设计的艺术感和价值,是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拥有了较高的借鉴能力就能根据自己设计的服装灵活地应用不同类型的民族服饰图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对借鉴这个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严禁直接将服饰图案应用到设计中。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服饰图案进行相应的加工和创新,再加入现代的设计手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民族服饰图案的作用。

服装设计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借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谈论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借鉴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元素。让学生在互动谈论的过程中认识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中的深刻含义,从而提高设计能力。

二、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少数民族背景文化的学习是学生有效应用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基础和前提,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相关的学习和认识,才能真正理解服饰图案上表达的意思,学生通过这些背景文化与自己设计的服装结合在一起,增添服装的艺术含义。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背景文化:首先是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对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有大致的了解,再展示国内知名设计师应用民族服饰图案的例子;其次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到云南、甘肃、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了解当地的风俗文化,亲身感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服饰图案背景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最后是增设理论课程,服装设计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但是也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在服装设计作品中体现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魅力。

三、营造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氛围

学生要想真正灵活应用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实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无时不刻处在少数民族文化的氛围中,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民族文化。教师可以在《图案设计》等基础课程中,让学生对原本少数民族服饰图案进行创新。学生首先收集各种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分析研究之后确定自己的设计思路,再利用变形、提炼等方式进行再创造,最后是将创新过后的服饰图案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创新、以及应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借鉴能力以及设计能力。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个主题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加入到服装设计中,鼓励学生在原本民族服饰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学生在平时的设计中加强民族服饰图案的应用,才能提高借鉴能力和设计能力。

四、总结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8

关键词:意向油画;服饰

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与变化,这些变化或多或少影响着油画的表现题材与形式,甚至是风格。油画作品在满足人们视觉感受的同时也被当作是一种工具来抒发艺术家内心的感受。所以,研究油画与服饰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显得愈发重要。服饰作为一种语言出现在油画中是有据可循的,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油画作品中,有人物的出现就有服饰,服饰可作为一种遮挡物抑或是创作的主题出现,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1 国外作品中的服饰表达

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是一位伟大的写实主义者,他的一生都在描绘农村题材,着重描绘农民劳动与休息的场景,来解读农民所经受的苦难和考验,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尊敬和赞美。他说:“我只想把我看到的东西简单地描绘出来,并且尽我所能的描绘他们的本质。”自1848年《簸谷者》之后,他的创作就一直以农村题材为主,素材来源于生活中平凡朴实的乡村生活。从画家大量的速写和粉彩画当中,笔者把画家的素材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画面场景大多都是林间田野,或是农家小院;第二,人物形向主要以劳动妇女和中老年男子为主,基本上看不到年轻男子,人物脸上都没有一丝笑容,表情无奈却又十分平静,体态敦实;第三,人物服饰都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法国农村人的普通劳动服装,大多粗糙破旧,男性带着旧毡帽,妇女裹着头巾,脚上都穿着沉重的木鞋,整体朴实,没有任何奢华或多余的佩饰。而且画面情节很少,人物一般只出现1~3人,人物动态主要是缝纫、晒干草、扛柴火、拾麦穗、种土豆之类的劳作姿势,受到画家n郁天性和宗教情怀的影响,人物行为非常严肃。由此,服饰素材的把控对油画的表达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国内油画作品中的服饰应用

当代,随着人们生活以及思想的转变,人们对于服饰的要求也在原来保守服饰的基础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裙子由原来的长裙到现在超短裙,以及衣服廓形、款式的变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表现,这些变化在油画作品中也会如实的反映出来。例如,温葆的油画作品《四个姑娘》和张隆基的《女配电工》等,这些作品的创作方法较为写实,表现的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前期的中国女性形象,作品中的女性着装相比较30年代较为开放,但是较现代还是保守的,如马尾辫的头饰、棉布的开衫、宽松的花布裤子、工装套装、手工布鞋等,这些服饰元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经历了抗日战争之后享受到自由、平等以及自信的女性形象。这些画面中女性的穿着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而且将服饰艺术成功地应用在了油画作品中。

3 少数民族服饰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在油画中表现少数民族服饰,是完成从少数民族服饰直观的审美形式到绘画视觉艺术审美形式的一种转换,这种转换是少数民族服饰在当代油画中的一种重要表意方式。将民族服饰巾的优秀成分转化并结合当代审美的文化元素,而创造出的作品更能体现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并可大力弘扬油画肖像画的现代精神。实际上,两者有许多可借鉴之处。比如服饰造型上的整体性、服装上点、线、面的组合关系所体现的形式美、服饰上色彩的选择配置和比例,以及对比的关系等,这些与绘画的诸多因素是相通的。油画应该合理地汲取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形式语言,进而把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艺术特点吸收借鉴到油画创作之中,在油画的创作过程之中刻画服装的同时,主要是对人物形向和精补气质进行准确的描绘和表现。既是对画面的一个整体气氛烘托,又可以通过描绘人物形向而进一步确定创作的主题和立意。通过精细刻画人物的衣着来表现人物的情思,也深刻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总的来说,通过对少数民族服饰的认真学习和研究,了解数民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心灵手巧以及其审美特质。其实应该说服饰本身就是珍贵而炫目的艺术品,把服饰中的特色因素运用到少数民族人物绘画的创作中来,不但会增添画而中的形式美感,还会产生独特的文化意味。所以,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艺术资源,应该在新的时代中不断潜心钻研,继承其精华,并努力开辟一条既具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色的当代油画新道路。

4 意向油画的素材表达要贴近生活

艺术就是画家通过油彩释放出来的冲动与激情的表达,艺术不仅仅是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是它的本质。所以,在油画的创作过程中,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表现生活,但没有生活基础的艺术是枯燥无味的。生活是一种艺术,但往往艺术的东西才能表现生活,不管艺术的形式是绘画、声音,或是影像。生活往往是靠艺术或艺术品来表现的,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在生活中寻找艺术,发现艺术,体会艺术,进而去表现艺术,没有生活的积累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老一辈艺术家往往都是只身前往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搜集素材、画速写、访风土民情,有时候一些速写就可以直接拿来为创作所用。只有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自己的头脑才会开阔,不走入城市,就不会知道城市的喧嚣;不走入农村,就不知道阳光的明媚,麦田的壮阔,乡村的淳朴。综合材料的社会性特征赋予了综合材料很多深厚的内涵,优秀的画家可以运用综合材料的不同含义,使用不同材料的搭配和对综合材料浓淡的应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创作出饱含自己的感情的作品。

意向艺术推动着评价标准的重新建构新,艺术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在于技巧和内容,而在于不断发现和创新,用独特的形式去表达画家对生命的体验,即鲜明的个性意识和强烈的生命情调。用审美的艺术本体论去进行价值的衡量及判断。服饰在油画创作中正是对生活的表现,从而提升了艺术的内涵,既让油画通过服饰表达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又让服饰因油画的表达方式得以保留。积极探索意向油画中的服饰表达,进而创造出中国当代意向性油画中全新的审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钱华敏.中国意向油画和传统国画的融合与超越[J].电影评介,2012(3):91-92.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9

关键词:民族服饰;油画创作;艺术造型;运用

当前先进构图方法与绘画技术的应用,让当代油画创作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也让图像造型与油画创作得到完美结合。在我国当代油画艺术中,长期以来十分注重西方艺术造型手法,而忽略了油画创作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严重阻碍了当代油画艺术的创新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服饰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制作手法精美绝伦,造型也丰富多彩。民族服饰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反映出各族人民的艺术与审美情怀。我国油画创作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在长期发展中逐渐趋于成熟①。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审美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当代油画创新,就需要引入新的内容拓展油画表现方法。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纳入民族服饰艺术造型,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构图手法来凸显油画艺术的民族特色,能够极大增强我国当代油画的创新活力,也有助于提升油画艺术创作的艺术感染力。

一、民族服饰的艺术造型手法与特色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长期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民族服饰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演变,逐渐成为一个民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可以说是各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作为传承民族艺术的文化载体,民族服饰无论是造型、色彩、质地、工艺等,均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民族服饰是各民族人民物质生活与文化艺术的有效结合,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也体现了不同时期该民族的艺术品位。

二、油画创作中民族服饰的应用优势分析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与物欲膨胀的年代,对于深陷西方文化艺术霸权中的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引入民族文化艺术元素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出路。当代油画艺术是创造美的过程,只有不断去观察与发现美,并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才能让油画艺术具备持续的生命力。民族服饰艺术是我国人民对美的追求与诠释,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思维风格,尤其是其中对色彩的灵活驾驭与精妙构图,体现出高明的艺术技巧,也为当代油画创作中丰富造型技巧、构图手法以及提升整体画面美感提供了借鉴。总体来看,油画创作中引入民族服饰元素的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1.民族服饰为当代油画艺术发展注入了活力我国当代油画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一直秉承西方绘画理论与创作技巧,无论是油画作品的创作特点与造型手法,均体现出对西方艺术理论知识的娴熟应用。民族服饰中独特的造型技巧与艺术风格,无疑为我国当代油画艺术与民族文化结合搭建了桥梁,油画创作者可以从民族服饰对生命的体现中获取灵感,获得提升绘画技巧的思路,进而为当代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民族服饰有助于提升油画创作的主题表现力我国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西方绘画风格,而是需要融入本土化、民族化的元素,将油画创作手法与民族艺术特色联系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本土文化艺术的感染力,达到传承民族艺术文化的目的。3.民族服饰为当代油画的本土化创新提供了途径任何一门艺术只有立足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才能真正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②。我国当代油画艺术长期受到西方文化艺术创作的影响,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环境下,民族服饰造型艺术的应用无疑为当代油画体现民族特色提供了途径,也是当代油画本土化创新的独特素材。

三、油画创作中民族服饰的表意应用手法与实例分析

多样化构图技术的应用与全球艺术文化的交融碰撞,让我国当代油画艺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当代油画艺术的变革要求创作者把握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合理运用达到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油画创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需要突破文化领域、空间地域的局限,通过不断创新推动油画艺术发展。而突破常规并非摒弃常规,而是需要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与创新③。当代油画创作中要想突破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就需要创作者在遵循传统油画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民族审美与现代绘画艺术相结合的全新艺术表现方式。1.审美形式的灵活转换油画创作中民族服饰造型艺术的应用,可以看作从民族服饰的具体审美形式,到油画艺术的视觉审美形式的转换,这也可以看作油画创作的表意应用手法。通过对民族服饰造型艺术的研究,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经过艺术转换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元素,可以让油画作品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也充分体现了油画创作的现代精神。民族服饰造型艺术与当代油画艺术存在相通之处,表现在民族服饰无论是纹饰图案设计,还是线条、色彩的配置与布局,以及整体的位置与面积分配等,均与油画艺术中的构图、调色技巧等类似。当代油画创作中适当借鉴民族服饰中的艺术符号,将多种不同形式的造型艺术融入油画创作中,不仅增强了油画作品的文化内涵,也让其整体画面更加具有表现力,也正是这种借鉴与创新应用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2.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借鉴我国当代油画艺术在全球文化艺术一体化的背景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无论在作品的构图设计技巧以及题材的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并且创作素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油画创作者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绘画材料,通过深入生活、描绘生活与表现生活的方式,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展现生活之美。当前大众的审美原则日渐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心理,油画作品不再是贵族珍藏的奢侈品,也是大众可以品评鉴赏的艺术品。当代油画艺术应该走进生活,贴近大众生活,真正成为可供普通百姓观赏的文化产品。要想达成这一目的,需要油画创作者适当引入民族服饰等传统艺术文化元素,通过对博大精深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提炼与重构,不断完善与丰富当代油画作品的表现形式,让当代油画作品更加具有民族特色。3.油画创作中民族服饰的应用实例分析民族服饰以其独特的色彩搭配与造型设计,成为油画创作中最为活跃的元素。少数民族人物是油画创作者喜爱的题材,其中也少不了对民族服饰的描绘。敖恩创作的《鄂尔多斯姑娘》为人物半身像,画中女子的头部装饰占据了大半个画面,整体构图饱满,层次分明。油画底色为暖褐色,女子头上的珊瑚、银片、头箍以及银铃无不与褐色背景交相辉映,给人以神秘、庄重的感觉。作者以线条勾勒为主,对衣服纹饰进行简单处理,突出繁复的头部装饰,衬托出女子秀丽、朴实的面庞。在油画作品艺术处理方面,作者对蒙古族节日盛装绚丽的色彩装饰进行了重点描绘,在写实基础上体现出民族服饰的色彩与造型变化,并且流露出深厚的民族情感。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仅具有民族特征,也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民族服饰色彩的展现,达到烘托主题的效果。这是对民族服饰色彩元素的直接运用,并且加上作者的概括与处理,达到油画作品意境、色调的完美统一。杨作霖的《白族少女》为其人物代表作,画中以云贵高原的黄土地、红土地为背景,通过对红、黑、白等民族服饰中的常见色彩进行组合,描绘出一个纯真、委婉的少女形象。作者选择红色、黑色等白族应用较多的颜色,通过概括、组合的手法对民族服饰纹样进行重构,运用简约的构图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让整个画面充满意境之美。画中少女的手部处理汲取了白族服饰中线条的应用,少女的围裙以厚重的黑色块为主,搭配蓝白花边,表现出民族服饰独特的色彩搭配,在以主观意识表达绘画主题的同时凸显了民族情趣。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