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集锦9篇

时间:2023-08-18 17:38:34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范文1

关键词:城镇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146 ― 03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瑰丽多姿,古朴生动,有着鲜活的艺术特色和根植于民间的顽强艺术生命力。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经历近千年的传承古朴悠远。在新社会环境的变革之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们在欣赏少数民族宝贵文化艺术的同时,感慨艺术传承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新时代生活环境的变革对根植于传统生活环境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带来了巨大冲击。城镇化建设让原始村镇消失,机械化大生产改变了传统劳作模式。研究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传统脉络,熟悉现代社会化建设的步伐,让传统与现代协调统一和谐发展下去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在传统与现实中,找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途径,维护少数民族文化根植的土壤,让少数民族文化瑰宝世代传承。

一、民族音乐舞蹈文化传统

齐齐哈尔市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大家园,自古以来齐齐哈尔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区,随着清政府加强黑龙江地区管辖,齐齐哈尔市的边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逐渐显现,大量戍边军队,南方流士进入到齐齐哈尔,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合同一家的民族大家庭。据统计,齐齐哈尔地区共有3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6.9万人,其中齐齐哈尔市管辖下有梅里斯区达斡尔自治区、富裕县三家子和扎龙满族聚居区、克东县名山和讷河市全胜乡朝鲜族聚居区、讷河市鄂温克族聚居区、富裕县登科友谊民族乡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全市共十个民族乡镇,八十三个少数民族村。新中国建立以后,曾经生活贫苦的少数民族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他们用歌声舞蹈这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方式来表达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整理下,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在各类大型民族文艺展演上,齐齐哈尔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舞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和观众的好评。

齐齐哈尔地区生活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这些民族的祖先大多过着游牧生活,有语言无文字,是典型的北部游牧民族后裔。在他们的生活中音乐和舞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节日中少数民族同胞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同感受节日带来的喜悦,用最直接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表达内心幸福愉快的情感。家庭聚会中,人们同样用歌声舞蹈感恩亲情,美酒佳肴合着歌舞声声,家庭氛围热闹欢乐。北方民族热辣宽广的胸怀,也在这歌声舞蹈中,让人有真切的感受。

传承多年的生活方式,古老的庆祝方式流传至今,依靠的是强大的家庭力量,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二、城镇化的具体实施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国策,是缩小城镇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一项重要的国计民生工程。《2016-2020中国城镇化率增长预测报告》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将稳步推进,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3%,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五年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曾经人们熟悉的乡村已经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化劳作的农田和集中生活区域的小型城镇。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力不断进步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这是历史的洪流在推进着城市建设的进步。人们为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欢欣鼓舞,但同时它的变化对传统产生了冲击。传统的生产方式所衍生出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是经过漫长历史积淀的,它根植于传统的生活环境,滋养于自然的生活状态,一代代流传下来。时代变迁,桑海桑田,当我们的生活方式发展改变,怎样保护历史传统文化,@是摆在少数民族同胞和学者面前的课题。

三、民族音乐舞蹈的发展途径

城镇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显而易见,文化传承应该怎样做?我们要顺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并且积极运用现代社会有力的各种契机,将优秀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统传承、发展下去。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齐齐哈尔市政府对本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工作高度重视,齐齐哈尔市是中国魅力城市之一。城市的魅力在于他得天独厚独特的自然资源,浓厚的文化氛围、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较高的市民文化素养,齐齐哈尔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具有独立立法权的十八个大型城市之一,这为城市文化建设,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保护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运用立法优势,可以积极有效地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保护工作。政府牵头,地方文化部门认真对待,对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事业展开积极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工作。齐齐哈尔有市级民资文化馆,组织齐齐哈尔各区县民间团体开展活动,梅里斯区达斡尔族区文化馆主抓达斡尔民族传统艺术文化活动,协作研究者与艺术传承人密切配合,展开有效艺术成果整理保护工作。乡镇级民族文化站有10个,文化站工作人员对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人进行记录管理,齐齐哈尔市共计32人,还有少数民族文艺骨干人员均登记在册,常规性组织相关文化交流活动。

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为了弘扬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促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活动成为一种常态。开展了达斡尔族“库木勒节”、“ 抹黑节”、回族“尔代节”以及朝鲜族“花甲礼”家庭庆祝活动等。多渠道地鼓励创作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精品。在文献研究上有《满语研究通论》、史诗舞蹈《达斡尔人》、文学作品《遥远的钟声》等。大力发掘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用传统的民族艺术文化为切入点,让更多的人了解齐齐哈尔地区传统民族文化,扩大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力。

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应该继续保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让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竖起来,走出去,成为齐齐哈尔城市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2.开展文化研究保护工作

齐齐哈尔地区特殊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并且存在一定发掘保护研究的困难。比如,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有语言无文字,这些少数民族艺术文化面临着失传的严重问题。能歌善舞的民族特性,多年了传承下来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失传不仅仅是艺术的损失,更是这个民族消亡的预兆。

1986年“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在齐齐哈尔召开第二醚术年会,这是“学会”里程碑式的一届年会,形成“齐齐哈尔共识”定下“学会”研究体系与管理章程。从这届年会开始,对齐齐哈尔地区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研究逐渐走入学者的视野。

著名达斡尔族音乐家杨士清,对本民族音乐的整理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撰写的第一部达斡尔民歌集,发表了《达斡尔族民歌特点分析》等多篇研究性学术文章,让我们领略到达斡尔民歌的魅力。

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教授一直致力于达斡尔传统音乐研究,对达斡尔艺术进行了多次的田野调查,多次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艺术交流,研究成果展示,促进了不同地区达斡尔文化的相互交流学习。文化工作者与各地民间艺术家、歌曲和舞蹈传承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对各地区达斡尔族民间音乐舞蹈的变迁、发展、传承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朝鲜族的音乐舞蹈传统更加悠久丰富,齐齐哈尔甘南县文化馆对朝鲜族传统舞蹈“碟子舞”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整理,并且申请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李顺花、车元梅是碟子舞的文化传承人,在他们的指导下,朝鲜传统舞蹈依然焕发着现代艺术魅力。

众多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艺术文化珍爱有加,他们自愿投身到本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给予他们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生活保障,保护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人,使他们能够专心从事自己热爱的民族艺术事业中。

3.学校教育传承工作

教育是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传统的传承方式是家庭传承,民族聚居区民间活动,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活方式在逐渐改变,必须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注重运用好学校教育对艺术传承的重要作用。

齐齐哈尔地区具有悠久的少数民族传统,在学校教育上各级领导部门非常重视。齐齐哈尔市有齐齐哈尔民族中学、齐齐哈尔朝鲜族中学、梅里斯区达斡尔族中学等少数民族学校,开设民族语言艺术课程,保留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民族文化文化发展。其中齐齐哈尔民族中学有蒙汉双语班,教授蒙古语言文字、朝鲜族中学为朝汉双语教学、梅里斯达斡尔中学少数课程进行达语授课。在保留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各级少数民族学校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渗透本民族艺术课程,学习演唱本民族歌曲,表演民族传统舞蹈。运用好学校艺术教学阵地,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热爱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为成为艺术文化传承者做准备。

齐齐哈尔地区综合性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对所在地区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研究投入了大量精力。依靠地缘优势,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多名教师一直在从事达斡尔音乐舞蹈的研究整理工作。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学院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研究者,已故的达斡尔族音乐家何今生先生,在达斡尔音乐的研究和创作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学院设立了研究生层次“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二级学科方向,师生共同致力于达斡尔音乐舞蹈艺术的研究工作。在研究生教学和本科教学中,设置达斡尔音乐的相关课程,促进学生对达斡尔音乐文化的学习研究,并且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达斡尔音乐文化”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经过多年的努力,齐齐哈尔大学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音乐人才,这些具备少数民族音乐知识的教师,将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知识传播下去,将他们的研究精神延续下去,对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作用。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展演中齐齐哈尔大学与齐齐哈尔戏剧院合作的《达斡尔人》荣获表演金奖等十一项大奖。2014年齐齐哈尔大学组织创编的民族歌舞《阳光下的达斡尔人》专场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展示了教学研究、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的优秀成果。

4.民间文化活动新途径

齐齐哈尔地区民族特色鲜明,运用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开展民进文化活动。齐齐哈尔有少数民族常态化的一系列节日庆祝活动,达斡尔族“库木勒节”、“抹黑节”、回族“尔代节”和朝鲜族“花甲礼”家庭庆祝活动等。

齐齐哈尔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也应该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以展示的机会。特别是在各级学校中,组织展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各级赛事,调动年青一代学习展示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积极性。

齐齐哈尔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每到旅游季节都会有大量游客来到齐齐哈尔一览北国风光。将旅游活动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相结合,是旅游业发展的有一个契机,达到了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双赢。经过多年的研究发掘整理,应该让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展示在人们面前,使少数民族彰显民族风格,让民族文化大放异彩,树立少数民族文化自觉性,构建民族文化信心。

5.社会力量征集,拓宽资金来源

少数民族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研究整理保护工作仅仅靠政府的支持,或许不能尽善尽美的全部承载下来。在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拓宽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保护的资金渠道十分必要,我们应重视民间力量对传统艺术文化保护的作用。

全国性的企业和地方性优质企业,可以借助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来扩大企业宣传,找到企业与艺术文化发展的双赢。积极开展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研究工作,开展各类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可以寻求企业的支持。

注重民间力量的支持。热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各类民间组织群体,也是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齐齐哈尔“菲燕舞蹈”学校创作的一些舞蹈,在舞蹈创作编排上,将本地区少数民族艺术元素融入其中,作品艺术感强,在各类展演中收到一致好评。

6.大力宣传传统民族音乐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根植于北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浓郁的北方游牧民族生活气息。这个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借助各类宣传手段,会更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摆脱城镇化带来的发展瓶颈,拓宽少数民族艺术发展的平台。

齐齐哈尔市拥有各级文化馆、文化站,这是展示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前沿阵地,利用好各类资源,对优质文化进行展示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北方特色民族艺术。

少数民族艺术中音乐和舞蹈占的比重非常大,是少数民族生活艺术的展现,面对城镇化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冲击,我们可以选择现代化科技手段,将经典作品完整保留下来,比如建立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影音库,使其得以永久的保存。

宝贵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遗产,在信息化的今天,我们不但要深入挖掘研究,更要展示在世界面前。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网站,宣传传统艺术,弘扬少数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艺术,爱上纯真质朴的少数民族艺术。

城镇化建设是历史的洪流,是中国大踏步向前迈进的标志。顺应时代的潮流,利用各类有利资源,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将会得到更有利的保护和发展。利用好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契机,让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继续扎根在这片肥沃的黑土。

〔参 考 文 献〕

〔1〕桑德诺瓦.横看成岭侧成峰〔J〕.中国音乐, 2009,(01):61-71.

〔2〕郑丽丽.论黑龙江省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01):

156-163.

〔3〕张天彤,李秀明.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的复兴喝彩〔J〕.中国音乐,2013,(04):178-184.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范文2

【关键词】民族元素;艺术设计;运用实践

对于研究少数民族的研究人员来说,少数民族图腾是他们主要的研究的文化,因为每一个图腾的背后都会有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然后逐渐就成为该民族的图腾。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趋势下,西方文艺设计理论对中国文艺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中国艺术设计的领域,主要表现在风格单一化、视角局限化等不足的地方,这就说明了我国文艺设计理念中缺乏民族元素,是一种对民族元素的不肯定的方式,而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是通过人们的思考和长期劳动过程中的智慧总结,其对当代艺术设计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把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是大势所趋。

1.民族文化的代表

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逐渐的被人们重视,在艺术中也开始融合起来,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一种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将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艺术设计中,是现在时艺术发展的大方向。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主要有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壮族的民族文化等。蒙古族图腾是狼,蒙古族主要生活在草原,过着游牧生活,狼也在草原生存,主要捕杀牧人的羊来生活,但蒙古族为什么还会把狼作为图腾呢,因为,蒙古族很好的理解自然中的规律,保持生态平衡,保证本民族能够很好的在草原上生存。鄂温克族的太阳花是美好爱情的象征。

2.少数民族文化在艺术中的应用

如果想把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就必须了解少数民族元素所代表的含义。必须处理好其与当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才能将独具特色的民族元素完美地融合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去,使民族元素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合理有效地应用。设计师们必须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师首先要思考在将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不仅仅是对少数民族元素的简单表面上的吸收,而是将少数民族元素的含义和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获取少数民族元素表面表现特征之后,将蕴含在元素中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特性很好的展现,使其传承下去。现代艺术设计和少数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真正体现少数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因此,在少数民族元素应用过程中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当代艺术设计中应广泛的使用少数民族元素,增加艺术设计的活力与魅力。当代艺术设计中有很多都运用了少数民族元素,其主要关键就是根据各元素意义和运用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少数民族元素分为直接应用和利用其意义、象征的隐性运用两种方式。

2.1直接应用少数民族元素

直接使用少数民族元素这种方法是对少数民族元素的特点进行最简单的应用,即是将这些元素通过一些简单的装饰之后直接应用到其设计作品中。这种应用方式,在对少数民族元素进行应用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直接应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对图形、色彩,甚至是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物件的应用,通过对少数民族元素的直接应用来表达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以及隐藏于这些元素背后的民族特征,让人一眼就知道该少数民族的特征。比如将民族服饰上的一些图案或者将民族服饰设计风格直接运用到设计画面中,这就是对少数民族元素的直接应用的体现。

2.2使用少数民族元素的象征意义

少数民族元素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直接象征,同时也是民族精神最好的展现方式,少数民族元素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组成必要元素,它是少数民族多重的文化含义和民族意义的最好诠释。少数民族元素是由民族图案、喜爱色彩、建筑结构等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形式直接地表现出来,这些元素呈现出其少数民族追求美好的愿望以及民族情感。因此,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使用这种丰富内涵的另一种应用方法就是隐性运用。在现代艺术设计上有些作品都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应用。

3少数民族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应用中的意义

现当今社会,艺术设计处在信息化、经济化与民族化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传统的艺术设计的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这种形势就要求我们必须将传统的艺术设计观念进行改革,重新对传统设计元素进行剖析,应该适当地将少数民族元素很好的融合在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将少数民族元素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具有其现实意义。首先,民族特征是少数民族元素的集中体现,在当代艺术设计中加入少数民族元素,使少数民族元素得到了充分利用,民族元素更好地与当代艺术教育相结合,增强当代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感同时具备民族特色。在艺术设计中加入少数民族元素就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其次,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作为千年来不断延续的精神力量,将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就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关注和重视,使少数民族的民族财富得到最大限度的继承和延续,使其在当代艺术设计充分发挥民族元素的价值。因此,将少数民族文化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在新的环境下民族文化也会有相当强的生命力,也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新生。最后,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少数民族元素运用到当代艺术设计中,可以民族文化良好的传承下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在面临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之后,将少数民族元素进行吸收和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少数民族元素的使用为我们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为我们当代艺术设计指明了方向。对于少数民族元素的应用上,必须注意元素在少数民族传统中所代表的具体意义,处理好这些意义和我们当代艺术设计的理念有着哪些联系和区别,很好的将少数民族元素和当代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就会有大量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静淼、壮锦图案的民族文化内涵[J].艺术探索.2013.04

[2]许劭艺、设计艺术心理学[J].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09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范文3

    其构成可做如下粗略地分析:首先,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资源,是其衣食住行活动及其活动的过程与成果。从存在的样态来看是居于文化艺术表层的、可见的物质形态的资源。从各民族衣食住行生活中的取材、结构、造型、款式、空间利用、功能分区、装饰工艺等方面,均能体现少数民族感知、认识、想象、征服改造宇宙自然中的智慧和能力,表现出少数民族敏锐细腻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审美创造能力。如秦淮以南农耕民族的服饰,燕山长城以北及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的服饰,从材质、款式、制作、挑花刺绣工艺、装饰等既彰显地域特性、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性,也标示着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特性。再从各民族的建筑而言,藏族、哈萨克族的帐房,蒙古族的蒙古包,傣族的竹楼,土家族、苗族的吊脚楼,羌族的碉楼,黎族的船型屋等民族建筑,无不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杰作。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其文化艺术资源的物态化载体。在物质层面从其性质来说,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是一种不同于煤炭、矿石、石油、天然气等形态的物质资源。从其功能来说是以满足少数民族基本生存、娱乐和审美需求为目的的物质文化。其次,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是存在于其深层的,满足其娱乐、归属、信仰、心理、认知、审美的精神文化,以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等文学形式、音乐、舞蹈、美术、宗教、哲学等精神文化形式存在,积淀着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对自然山川、花草虫鱼、天文宇宙、人际社会和人自身的感知、想象、理解、认识及所形成的生命观、幸福观、爱情观、宇宙观等观念。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就是维吾尔族与戈壁、沙漠、绿洲对话时灵魂深处的呻吟哭泣、对抗与和解、喜悦与欢乐,是肉体在时空中湮灭后精神的遗留,是集中反映维吾尔族人喜怒哀乐之情感、善与恶之认识、美与丑的观念的艺术。以其演奏的乐器而言,就有热瓦普、手鼓、萨塔尔、艾捷克、胡西塔尔、笛子、维吾尔族扬琴等丰富的乐器种类。从木卡姆中的几句歌词足以看出其功能与价值:“我的萨塔尔琴以生命的纽带为弦,它能慰藉不幸者,予其悲怆与凄婉。我深深投入于木卡姆使之萦回于心,若耽于爱的憧憬即弹奏于伊人尊前……”[2](P10)。“心灵的秘密用文字永远书写不尽,爱情的神话用书卷永远解释不清。世上花儿有刺,珍珠与贝壳紧紧相连,哪有不受苦的手艺,不受折磨的爱情。”[2](P28)歌唱生命、爱情的魅力,解说生活的道理与人生的哲理。许多民族至今仍通过故事、民歌、谚语、神话、传说等文学形式表达其鲜活的感知与丰富的情感。每个少数民族的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构成民族文化整体,并在不同层面表现各民族的精神及其民族个性。其丰富的存在不仅是维护民族精神文化生态平衡的基础,也是社会转型时期促进和丰富人的感性、心灵、情感,促进人格完善、人性升华的重要途径,表现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少数民族审美教育资源,正是当下我们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审美教育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特征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资源库,从开展审美教育的要求来说,这些资源具有以下特征:(一)原生性千百年来,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制约,我国少数民族的审美实践没有走上职业化、专门化、学院化、理论化、系统化的道路,具有显着的原生性,这充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审美教育资源就是其日常生产生活本身。我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活动丰富多彩,但无论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戏剧,还是建筑、工艺、服饰等都不是专业化的,而是与其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可以说少数民族的审美活动就是其生活本身。在少数民族中,几乎没有专门从事艺术活动的职业划分,在田间地头,在中堂聚首,在节日礼仪,在篝火晚会,舞蹈和音乐交相辉映,人人都是歌手,人人都是舞者。在建筑群落、生产工具、日常器具、穿戴服饰上,美术、工艺无所不在,无一不彰显少数民族对自然的感知、对世界的认识、对美的追求。因此,许多民族学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感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以质朴纯真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出他们“艺术化生存”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他们没有专门的剧院,也没有专门的舞台,但是,他们生活的整个地域既是剧院又是舞台。他们没有专业的艺术家,也没有专业的艺术院校,但是,他们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民族艺术审美的传承者。因此,要想了解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唯一的途径就是深入他们的生产生活。反过来,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及其文化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二是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传承的习得性。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传承十分独特,既没有专业的学校,也没有专门的职业教师,家庭和社会的代际传承是主要方式。以学习刺绣为例,刺绣是既实用又有观赏性的十分精巧的工艺美术,对刺绣技能、技巧的传授和学习实际上就是少数民族的审美教育。我国苗、瑶、土家、布依、哈萨克、黎族等民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一般往往是自幼学艺,个别教授的,担任教员的一般是祖母、母亲、姐姐等亲属,而且学无定规,不用教本,完全是经验传授,学用结合,经年不辍。再例如少数民族的建筑,建筑的过程既是工程的建造过程,也是年轻一代向长辈学习的过程。长辈既是施工者,又是教师,年轻人既是工程参与者,也是学生。年轻人在参与实际的房屋建造过程中,自然习得老一辈的建筑技术、建筑工艺和审美观念。三是少数民族审美资源存在形态的混合性。少数民族的艺术形式虽然丰富多彩,但大多数都和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既包含着民族审美的精神追求,也满足了生产生活的各种功能需要。从实践来看,我们很难在少数民族审美资源宝库中找出比较专门化的、纯粹的艺术作品,它们大多既有其实用的价值,又有宗教的、象征的、审美的等多重精神的价值。从理论上说,审美是人类超功利的精神追求,但从少数民族审美实践来看,这一点需要具体分析。从人类审美历史来看,审美实践的突破性发展在于它的独立化,需要有职业化,使审美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有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由此看来,我国少数民族审美实践是处在非职业化的阶段,他们的审美文化产品具有功利的深刻烙印。对此,我们不能用先进与落后的标准去衡量少数民族审美艺术资源。但在理论上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少数民族审美资源的原生性正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人类审美实践的活化石,需要大力研究、开发和利用。(二)地域性我国少数民族从地理分布上来看,呈现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且大多居住在中国版图的边陲地带。由于其分布的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各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文化艺术审美资源的占有上和审美实践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反映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我国少数民族居住条件差异较大,有高山,也有平原;有草原,也有丘陵和水域。蒙古族的长调、苗族的山歌等等都深刻地反映了广漠草原和崎岖丘陵等不同的自然环境。二是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反映了独特的生产方式。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是其审美活动的核心内容,土家族的农耕生产方式只能孕育出摆手舞,而不可能产生反映海洋文明的渔猎工艺。三是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反映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一定的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只能产生相应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侗族大歌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等等,它们反映了侗族和维吾尔族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打上地域文化的深刻烙印。(三)民族性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不是个别人的创造,而是全体民族成员世世代代审美实践的结晶,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充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反映了本民族独特的发展历史。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作为对这种历程的反映,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是重要的载体。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学、歌赋、音乐、舞蹈都对本民族的发展历史有充分的表现。二是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反映了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民族文化包括许多方面,在狭义上主要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以及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等。少数民族的审美资源是和这些民族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共生共存的。我们不可能想象壮族的山歌用的是维吾尔语,也不可能想象朝鲜族的舞蹈表现的是对基督的虔诚。三是少数民族审美文化反映了本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各民族审美文化的主题。我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资源实际上就是展现各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宝库。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范文4

【关键词】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可持续发展;策略

原始宗教泛指人类的初期形态,包括万物有灵意识与灵魂观念、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鬼信仰等宗教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巫术、禁忌、祭仪等一系列宗教行为。在宗教学领域,原始宗教通常与人为宗教相对应,指人类在氏族社会时期基于社会信仰需求的自发性宗教形态。本文所言的“原始宗教”主要指各少数民族的本土或原生性宗教。所谓原生性,是指该宗教形态自发产生于民族社会的远古时期并一直传承和延续到近现代,主要承载了该民族发展历史中的宗教意识和文化表达,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民族宗教的“文化流动性”[1]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化,往往要通过一个物化的过程才能让人感知,形象是巫术和原始宗教最基本的物质条件。[2]研究原始艺术的西德学者赫伯特・屈恩认为:艺术跟宗教一样,也是揭示神灵永恒奥秘的一条途径,是接近神灵的一种方法,绘画一开始就必然同宗教膜拜连带在一起。[3]艺术起源的“巫术说”和大量宗教与艺术的考古史证,展现了宗教与绘画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依存关系,而文化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相互渗透,使绘画成为原始宗教观念的重要表达方式,宗教意识也成为了早期绘画艺术精神的内核。因此,原始宗教、绘画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探讨原始宗教绘画可持续发展策略意义的重要前提。

一、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及绘画艺术的基本形态及特征

从文化与环境的双向关系出发,文化地理学者认为,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系统发展的基底。云南多山地,且山地与坪坝结合的地理环境特征,致使少数民族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民族宗教形态。从本文所定义的民族传统原始宗教的范畴看,主要有藏族的苯教、纳西族的东巴教、彝族的毕摩教、普米族的韩归教、白族的本主信仰等等。从原始宗教发展的阶段性看,云南还保留着大量的以“万物有灵”观念为核心的原始形式,包括以直接崇奉山、石、水、火等自然物为特征的自然崇拜和动植物崇拜,如佤族祭奉的最大神灵就是山神“鹿埃姆”和“鹿埃松支”,而藏族、普米族、纳西族摩梭人都有崇拜牦牛的习俗,壮族、布朗族、苗族、傈僳等民族则甚为崇拜神林、神树;同时还包括具有原始氏族社会遗留特征的图腾崇拜,如彝族、白族、拉祜族、纳西族、怒族等都有崇拜虎的现象。此外,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及巫术、禁忌信仰等也是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基本内容。

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在上述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复杂多样性,使宗教绘画艺术具有了“多样且复杂的精神内涵和模棱两可的外在特征”[4]。实际上,所谓的“模棱两可”正是指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具有原生性特征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就其画面的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崖(岩)画、壁画、文献经籍绘画、纸布绘画以及吞口画、祖妣画、盾牌画、文身艺术等内容。

二、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世界性大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受空前的冲击。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作为一种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也面临着衰退、复兴与变迁进程。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保护和开发两个层面。

(一)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对原始宗教的观点虽然不一,但从对地方民族传统文化,或早期宗教文化的物质遗产,或地方民族早期艺术文化的物质和包含在其中有关人类早期绘画技艺等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维视角出发,国家、各级政府和民间社会力量都在极力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地方少数民族文化。就云南省而言,其保护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府的立法保护和制度保障。在《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全国性法律的支撑下,云南省于2000年5月在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5],并于2000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由此为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在内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奠定了法律基础。同时,在该《条例》的基础上,云南省部分地州又根据自身的民族文化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而施行了《云南省维[6]西傈僳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8年)、《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12年)、《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12年)等地方自治条例。另外,云南省还对部分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制定了相关法规,其中2006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并明确指到对东巴绘画艺术为重点保护对象。这些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的颁布和施行,对云南少数民原始宗教绘画艺术的保护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层面得以保障,并为宗教绘画的收藏、抢救、研究、保护和开发等提供了法律支持。同时,相应于这些法律法规而制定的保护和奖惩等方式为民族宗教绘画的整理、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制度保障。

其次,保护模式的形成。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下,各类地方组织和各界人士,尤其是民族文化工作者都积极投入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事业中,并逐渐形成几种文化保护模式。模式一,为学术化的保护模式。即依托相关研究机构、科研基金支持,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积极通过田野等方式调查有关原始宗教绘画的遗迹,搜集、整理相关的图片和文献资料。如中国民族学家杨成志20世纪20年代调查彝、白、苗等民族时得到彝族古籍一本,上面配有插图。1957年云南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原碧江县发现怒族古岩画后,有民族学、考古学专家于1965年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又发现岩画。其中一些考古学家研究过岩画的形成年代、内容等问题。[7] 1981年率先成立的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先后出版了《东巴文化艺术》、《纳西族东巴文字画》等多部东巴绘画图册,使丽江掀起了学东巴文、画东巴画的热潮,逐渐形成一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字和绘画艺术的模式;模式二,为教育化的保护模式。即建立民族文化传习馆、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机构相结合。如著名作曲家田丰就于1995年以个人力量筹资创办了云南省首个民族文化传习馆,并通过各民族中老年艺人带青年的形式,让学员到馆系统整理和研习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一种模式。丽江市就在兴仁、黄山、白沙等小学设立传承民族文化精品教育基地,采取教师、学生、学者共同参与的方式编写乡土教材,并开办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绘画等课外兴趣班等教学方式传承民族文化。模式三,为博物馆模式。这一模式被普遍运用于原始宗教绘画物质形态遗产的保护。云南省博物馆继续收藏展示文物性质的民族民间美术品,云南省群众艺术馆拥有可观的民间美术实物资料,新建的云南民族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丽江东巴博物馆、个旧市博物馆也集、整理、收藏云南民族民间美术品,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的作品。模式四,对绘画主体的保护,即绘画传承人的保护。1997年,文化部同意云南省群众艺术馆接受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的资助,启动云南民族民间美术调查项目,云南省文化厅也发出《关于在全省开展民族民间美术和民间艺人调查的通知》,要求全省各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积极开展调查工作。至1999年,云南省各地调查组共获得210多名民间艺人资料和相关的美术资料。云南省文化厅1999年6月23日以民族民间高级美术师、美术师和民间艺人三个级别对166位民间艺人进行命名,表彰33个调查民族民间美术先进集体和103名先进个人。[8]这些保护模式成为了原始宗教绘画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如上所述,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以及在研究机构和民间组织的积极努力下,民族宗教绘画艺术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护和传承。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保护机制不完善,从法律、政策和经济层面都缺乏激励机制。其次,是保护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低,对图片、图像资料数字化资料收集还限于静态的相机拍摄地方法。这种方法的缺陷是无法建立对绘画工艺和过程信息的资料收集,不利于其文化非物质层面的保护。措施的实施的全面性不够。目前,只有纳西族的东巴绘画的保护形成了从立法、机构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完整体系,其他民族的宗教绘画艺术保护体系都不完整。最后是研究体系的专门化、系统化不够。对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文化的研究是具有模糊性的,即:对其的保护工作是放在对地方民族文化的整体之中。理论和实证研究都缺乏系统的框架和方法。

(二)开发现状及面临问题

对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文化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民族艺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中。前者的主要途径是把原始宗教绘画的形态元素,如形象、色彩等,运用到其他领域中。典型的有张志禹、李忠翔设计的云南民族博物馆的门头的大型浮雕[9],就是抽象运用了原始宗教绘画形象中的“虎”的图腾形象。对于在旅游中的开发,各民族地区都通过原始绘画艺术的吸引力来开发旅游产品,或进行特色文化景区的建设。在丽江古城,大量的东巴象形文字结合东巴原始宗教木牌画得形式,被开发成为旅游纪念品。丽江的东巴谷旅游景区中,东巴原始宗教绘画“神路图”以大型景观石刻的形式被展示出来。

伴随着原始宗教绘画艺术被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是使人们看到这种文化的价值,在推动了对其的保护和发展的同时,又起到阻碍和制约的作用。这表现在:其一,物质环境的开放,带来了外来文化侵袭,原始宗教绘画的多元特征越发明显。一方面使原始绘画具有多元要素而艺术形态更为丰富;另一方面又造成的民族宗教绘画艺术的“趋同化”或“同质化”。其二,当代人对原始宗教的不同态度也引发了民族宗教绘画在传承和保护上的争议。少数民族群体和民族文化工作者在积极采取措施而保护着传统文化,而部分缺失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则将原始宗教与原始人类、原始社会及落后文化联系在一起,从而贬低了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其三,伴随着旅游产业商业化的开发,使原始宗教绘画逐步失去反映创造主体的情感和意识,而转化成迎合客体需求的内容和形式,逐渐丧失了“原生性”与“民族性”。

三、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针对上述提及的问题,发现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要实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待社会各界的共同解决。其中,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政府层面,加强开发和保护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的立法执法工作,拟定和颁布有关于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绘画艺术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及政府条例。

2.从研究层面,转换观念,把云南少数民族宗教绘画作为一种早期文化现象,做到研究的多维视野。让人们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充分认识其文化特征、存在价值和意义。

3.注重保护手段中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动态化建设。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原始宗教绘画艺术以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存储于网络数据库中,建立民族宗教绘画的数字化资源库,以实现对这些珍贵资料的永久保留与传播。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濒临消失或已被损坏的原始宗教绘画,实现对该绘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

4.应依托早、初、中、高教育体制,培养民族绘画艺术的高等教育人才和保护原始宗教绘画技艺的传承人,使美术教育与民族传统绘画艺术文化相结合而互动发展,丰富和发展相关产业。

5.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出发,带动宗教文化向审美文化视野的转化,促进云南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并有效处理原始宗教绘画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四、结语

原始宗教作为氏族社会的伴生物,往往是全民信仰的宗教,[10]深刻影响着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文化的发展。因而,对其绘画艺术文化的保护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原始宗教绘画艺术的挖掘、传承和利用增加了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民族性与多元性,使传统绘画主流元素与少数民族原始绘画的非主流因子互动融合而发展;其次,随着对民族绘画文化构成价值的深入理解,在原始宗教绘画艺术物质形态的保护过程中,同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民间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再者,随着民族传统宗教绘画艺术的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深了与全球化和现代化接轨的程度,使少数民族的原生性文化有了面向世界、与先进民族文化平等对话的机遇和权利,因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了民族意识并促进其文化自觉,最终从少数民族成员自身的角度,更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绘画艺术。人类文化的形成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社会都在发展变化,体现其特征的文化特点也随之变化。均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变迁才是绝对的、永恒的。[11]采取何种策略解决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注释:

[1]孟慧英.再论原始宗教[J].民族研究,2008(2).

[2]龚田夫.巫术与原始艺术[J].百科知识,2007(15).

[3][苏]乌格里诺维奇.艺术与宗教[M].三联书店,1987:42.转引自马奇.艺术的社会学解释――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评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7.

[4]汤海涛.云南民族美术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绘画发掘保护及存在的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6]陈凡,汪林.云南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价值研究[A].云美论丛[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7]佟德富.原始宗教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J].宗教与民族,2002(1).

[8]宗晓莲.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9]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民族出版社,2009.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范文5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人才培养 艺术教材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范文6

我国少数民族声乐是我国艺术资源重要内容部分,其发展应该得到平等重视,对少数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定位,关系着我国少数民族声乐教育发展方向。当前加快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必须对民族声乐人才培育目标定位,建立特色化的少数民族声乐教育体系。地区位于我国西部,分布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喜欢唱歌,跳舞,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定位,需要根据藏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声乐练习。声乐发展具有嘹亮、高音,音域广,音节高,音乐情绪热情活跃等特点,因此,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应该保持高原区域特色。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广阔的蒙古高原上,过着几乎接近原生态的质朴生活,长久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蒙古人勇敢、坚强和豪迈的性格,蒙古族的声乐文化明显体现了蒙古草原中蒙古人的豪迈,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对于蒙族声乐,应引导学生体现“声音的表现手法”特长,包括前倚音,滑音,后倚音,回音等,展现蒙古草原风格特色。相比较,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维吾尔族的,民族声乐特点相对综合化,其音乐特点既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在不断的融合吸入汉族声乐,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声乐风格,并形成自己的声乐艺术形式。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维吾尔族学生“粗糙,大胆,豪迈,善歌善舞”特性,将维吾尔族人民的激情和奔放思想充分表现,以提高声乐的民族特色[3]。

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定位的问题艺术价值定位在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具有差异性,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艺术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内涵,我国对少数民族艺术定位中,应该承认不同民族声乐的平等艺术价值,这也是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定位的前提。然而,当前我国声乐艺术定位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这也影响了我国少数民族声乐课程设置、声乐艺术人才培育、声乐教育形式和声乐发展前景等。例如,少数民族地方音乐学科设置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少数民族声乐课程设计缺乏区域性和特色性要求。音乐改革的实践性不足;少数民族地区音乐专业人才定位失误,音乐专业人才培育目标的设置,不能结合少数民族区域发展的差异性,造成音乐专业人才培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社会适宜性不足;少数民族地区声乐课程改革中,忽视了政府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声乐课程改革中,忽视了少数民族情感的表达,忽视了少数民族情感对声乐元素的融入等。

1.民族声乐人才培育目标定位当前我国地域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民族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了地区声乐教育水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绝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区域内的声乐艺术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民族声乐人才培育首先需求解决差异化。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声乐教育必须合理定位音乐人才培育目标。[4]。综观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对少数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现状,不难发现,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下,少数民族声乐人才脱离本民族母体文化的趋势日渐加剧,演唱方法和表演特色逐渐被洋化或汉化的现象日益普遍,本该五彩缤纷、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声乐园地,在高校的校园里也难以幸免地被推向了学院派所谓“规范化”的发展之路[5]。根据少数民族声乐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应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深入研究当地声乐发展现状和当地声乐艺术人才需求,以此作为少数民族学校声乐艺术改革的基础,使学校声乐人才培育目标定位于扎根少数民族发展现状,服务少数民族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的发展的综合性声乐专业服务人才。

2.建立特色化的少数民族声乐教育体系我国汉族人口居多,少数民族占据了总人口的少部分,绝大多数汉族教育的声乐课程开发体系相对比较健全,少数民族声乐课程相对处于劣势地位,少数民族地区声乐教育的区域性比较强,声乐发展差异化大[6]。因此,少数民族声乐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结合少数民族地域声乐发展差异,建立适合区域性发展的声乐课程体系。目前,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对普通话普及率不高,因此,在声乐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少数民族语言特点,进行声乐课程的设计。要结合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习惯,进行本土语言声乐教育。另外,普通话在少数民族的普及是一种趋势,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当前英汉双语教学模式,实现少数民族语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双向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声乐艺术院校都具有各自的优势,由于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定位和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限制,在声乐艺术课程开发和教育上往往存在力不从心的地方,少数民族声乐课程设计中,应该发挥各个院校的特色和优势,树立民族声乐品牌,通过合作,增加民族声乐教育实力。

3.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实现多元化、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创新要求在发展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应该遵守声乐艺术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声乐艺术开发的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所谓声乐艺术开发的多元化和综合性发展,就是要求实现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创新。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在用嗓力量、真假声比例、共鸣腔运用等方面也存在许多差异,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就是要重视这些差异,把握好这些差异。如果忽视这些差异,用同一种方法训练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个体条件的学生,往往会导致学生既唱不好汉族民歌,也唱不了本民族歌曲,“千人一腔”的局面就在所难免[7]。少数民族声乐发展既要保持自我特色,还要多融入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中,不断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融入到民族特色声乐艺术中,创新声乐艺术形式,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不断增添活力。音乐院校要创新声乐艺术定位,实现声乐方式的多元化,培育特色声乐人才,在复杂的环境下,处理好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融入。此外,要针对地方声乐教育特点,建立民族学生能力声乐培养综合考核机制,完善民族声乐课程教学考核方式。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范文7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特殊作用,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的艺术教育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程同样重要。可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实施的不尽人意,没有使艺术教育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而服务。

1.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实施手段,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1艺术教育使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唤醒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模式,就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叠加。"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1.2艺术教育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书法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1.3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艺术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到学生心理活动的其他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通过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乐,在美感中动之以情,在愉悦中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日寸陶冶情感,塑造个性,将会对他们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而腱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有益。

2.我国西部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为止好多老师和家长普遍都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应试教育形势下人们的共同观点,他们只要求孩子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文化课程,而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要求则是"可学可不学",但学好文化课程这一点谁都不打折扣,目的是通过考试,考一所理想的学校。虽然通过近几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人们的认识有所转变,但是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还是将只注重孩子文化课程的学习。只有少数家长让孩子在周末参加美术、钢琴、舞蹈等学习班,其目的也仅仅是为了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而已。同时,学校也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如有些学校每周只开设一节音乐、美术课程,甚至有时还让应试学科挤占。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而学校的实际操作则与规定有很大的差距。

2.2学校艺术教育教师严重不足。调查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城乡平均每所学校只有0.69名音乐教师,0.59名美术教师。平均每568名学生才有1名音乐教师,平均每665.8名学生才有1名美术教师。音乐教师占全体在职教师比例仅为2.59%,美术教师占全体在职教师比例仅为2.21%。其中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平均每校只有0.59名音乐教师,0.49名音乐教师,城市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平均每校有0.86名音乐教师,0.78名美术教师。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平均每两所学校才能拥有1名音乐教师和1名美术教师,远远无法满足实际教育教学的需求。这些教师中,大部分还是非专业教师,这就严重制约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2.3落后的经济条件制约着艺术教育的发展。由于历史、政治、地理等诸多方面原因,中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等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现实状况就给西部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带来了重重困难,很难以跟上全国课程改革的步伐。艺术教育需要切身体验和感悟,而这种体悟就需要一定的情景和物质条件,这些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优劣。我们都知道,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有怎样的经济基础,就有怎样的教育规模和教育水平。现在要在外面找家教学习艺术的话,一个小时的学费就要几十元甚至是几百元,这对经济条件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经济条件不允许孩子学习艺术。有些孩子即便是有天赋,也被昂贵的学费挡在了门外,无法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

3.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对策

3.1转变观念,突出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加教育大宣传力度,让学校领导、家长和教师都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使学校艺术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而不流于形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范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工艺;美术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工艺美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为造型艺术之一。而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是具有本民族的美学意趣、内容和形式,是本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反映,为本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这些共同组成了我国灿烂多姿的中华工艺美术,本文以下内容将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参考。

2、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概述

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它是制造出来的艺术,是以手工艺技巧制成的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已不局限于手工艺,而是与机器工业,甚至与大工业相结合,把实用品艺术化,或艺术品实用化。它是因居住在一定区域的少数民族的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与其日常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

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具体到一定的实物上,其作为物质产品,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是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如一些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家具工艺等;二是陈设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如一些象牙雕刻、玉石雕刻、装饰绘画等。在我国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工艺美术较早的出现并被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纹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写实的造型和图案化的手法即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它们的生产,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习尚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3、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特点

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并借鉴了其它资料,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少数民族工艺在服装上的表现就是服装类型多样。比如苗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特别是其银饰更是多样精巧,而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头饰和小花帽,更是体现了民族特色,也是非常美观和独特的艺术品。第二,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主要是指可以通过少数民族的某些物品能够对这个民族进行辨别,比如可以通过顶卡花辨别出毛南族,通过绣球可以辨别出壮族等等。第三,实用性很强。这里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作品主要是用来满足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很少是专门用来进行观赏的,体现了其很强的实用性。第四,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这里主要与少数民族的信仰有关,比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建筑、服装以及对色彩的运用上都能体现出宗教的强烈色彩。第五,表现工艺美术的材料多种多样。其材料不仅包括传统的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还包括竹、木、草、藤、树皮、麻等,甚至包括贝壳。

4、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现状

根据多年的实践,并借鉴其它资料,认为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融合不断加快,一些少数民族居住区也逐渐被非本民族的文化所包围,对于渴望新事物的年轻人来说,其选择更多,而且更愿意到外面的世界去探索,这就使得一些传统的民族工艺美术没有人继承,很多面临失传的危险。第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来说,其对于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有着很强的认同感,特别是能够体现少数民族特有工艺美术品,有着很强的收藏兴趣,从这一点可以明白,发展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对于活跃经济,创造价值,特别是保持我国工艺美术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在以前相对封闭的农业社会中,各个少数民族一般均保持着本民族的服装及相应的装饰,但是随着社会交融的不断加深,特别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使得少数民族特有的东西也逐渐淹没在工业社会中,而部分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为了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也并没有保持本民族的独有的东西,而是采用将多个少数民族独有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丢失掉了少数民族应该特有的工艺美术。第四,宗教的作用逐渐淡薄。在以前,宗教对于少数民族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各种文化的不断融合,宗教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指导作用逐渐弱化,一些利用宗教来体现的工艺美术也逐渐的淡出少数民族的生活。

5、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发展研究

根据本人多年的实践,并借鉴了其它资料,认为要发扬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从国家层面上拿出保护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相关政策,在人力、资源给予倾斜,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第二,扶持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建设。鼓励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行业创建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强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建设,促进体制改革和创新,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鼓励大型企业设立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技术中心和研究院所,支持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大师设立创作工作室,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先进设计方法,采用环保新技术、新材料,集中力量突破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和瓶颈。第三,.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大师和专业人才作用。继续做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名人的评选和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形成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鼓励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家庭传承或带徒传艺,拯救和振兴濒临失传、艺术价值较高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技艺和品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年龄60岁以上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大师给予享受二级保健待遇,其费用列入财政“两费”统筹管理。第四,加大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宣传,让大家了解它的价值所在,也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真正的民族工艺美术。第五,加强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区域建设。按照适当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发挥产品特色优势和地域集群效应,形成一些相对集中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产区。第六,促进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与现代旅游产业的结合。引导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行业创新思路,以旅游景点特色文化为主题,以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为基调,开发和生产有地方特色、主题鲜明、适销对路、能代表旅游形象和特色的旅游产品;把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的鉴赏、体验、消费纳入旅游内容,积极培育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产业各种类的旅游点;积极设立大型少数民族工艺品购物中心或一条街,大力提高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在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中的比重。第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资助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作品进行版权登记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产生的费用,通过“自愿登记,政府买单”的形式,提高登记或注册的积极性。建立由公安、工商、专利、版权、文化、司法等部门组成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知识产权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加大对假冒、盗版等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行业的健康发展。

4、结尾

本文以上内容首先对工艺美术进行了介绍,随后分析了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特点及现状,并提出了发展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措施,表达了观点和见解,相信,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必将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工艺文化》柳宗锐等,广西大学出版社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范文9

关键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少数民族建筑;具体应用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环境设计和艺术设计的有效结合,就形成了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把现代的特征和环境艺术融合的一种设计形式,包括室内、室外所有人类活动的空间,是一种和人类有着紧密关系的艺术设计,其主要的理念是将境和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把美术美感作为骨架,然后以建筑为呈现载体。建筑必定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在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使人文和自然完美地结合,实现和谐发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比较独立的学科,其主要包含环境美学以及建筑学等内容,充分体现出了设计的复杂性。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遵循建筑学的一切要求,建筑既要美,也要具有合理性。在当前的社会中,人们逐渐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加以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设计成效,这也是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2少数民族建筑的特征与使用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意义

2.1少数民族建筑的特点

由于地形的差距和民族的区别共存,少数民族建筑主要受到地形的影响。我国国土辽阔,地形也就复杂多样,如黄土高原、东南丘陵等,这些让各个民族的建筑呈现出多样性。比如汉族常见的四合院,而土楼则常出现在广东、江西等地。有些民族在门的设计上有讲究,结构非常精细,有些民族使用全木构建房屋,主要用于防寒以及防潮。每个民族由于其特征、以及生活习惯等不同,其建筑使用的材料以及外形都各具特色。在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建筑有很多。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傣族人民居住区地处亚热带,地温高,竹楼利于防止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每家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种植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竹楼由20~24根柱子支撑,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还雕刻着花纹。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可以作为晒场。

2.2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的意义

把少数民族的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能够让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发展和传递。民族众多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藏。中华民族在发展中理应把少数民族的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为少数民族提供一条多样化的传承路径,同时提升各个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进而提高其具有的价值。其二,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相结合。在传统建筑设计中,常常把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这是现代建筑的主要表现,不过这样就会将人和自然隔绝开来。把少数民族的建筑元素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在传统性人造环境的基本上,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两两结合的有效设计方式。

3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少数民族建筑元素的具体应用

3.1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使用原则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的时候,必须要保障其具备一定的适用性、适度性以及合理性。适用性是在实际的使用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仔细思考。例如,根据当前建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要合理使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让元素起到锦上添花和画龙点睛的作用。适度就是不能大面积地滥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表现即可。建筑元素的使用必须要保障其符合实际的规律,不能够出现和实际相冲突的情况。这样才能够把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2少数民族建筑元素提取的具体方式

想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就要抓住其独特的性质,将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和颜色更好地融进其中。以佤族作为例,这个民族对红色和黑色使用得比较多,这两种颜色在其服装和建筑上的使用尤为明显。黑色能够给人一种庄严稳重的感觉,而红色则是代表了热闹与喜庆。还有一些民族钟爱动物的图腾,运用比较广泛,在进行现代建筑建设时,就可以将一些动物的图腾考虑进去,体现出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

3.3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除了建筑外形和图案的设计外,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室内空间环境中也有具体的应用。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在前期装修的时候,把少数民族元素用于装饰方面,具体体现在墙面以及门窗等地方;其二是将具有少数民族建筑元素的物品充当装饰,如一些陈列物品以及家具等,丰富空间元素。在构建室内空间环境的时候,少数民族元素一般表现在配饰、灯具以及天花板等方面,室内风格和少数民族元素相融合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

3.4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休闲娱乐环境中的应用

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也可以适当使用少数民族元素,一些休闲娱乐的地方,如城市公园和广场等,但这些地方具有一定的公共性质,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和自然的环境相结合,同时还要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一些公共娱乐环境中,使用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材料,如竹子、木头等,在公园里还可以修建少数民族特色的小木屋,在一些垃圾桶或者草坪上装音响等,可以把垃圾箱设计成竹篓的形式,或者在上面绘一些民族特征的花纹和图样。草坪的音箱可以设计成牛角的样式,这样能够让休闲娱乐场所具备更多的风格,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知识文化,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

4结语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使用少数民族建筑元素,需要从其具备的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其常使用的颜色、图形图案以及工具。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能够将我国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发展,同时也使我国的建筑行业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向。

作者:刘文斌 单位:普洱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歆旎.少数民族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