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8 17:38:36
导语:在社会治理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职业心理教育;大学生
一、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产生及其主要思想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 SCCT)是20世纪末在Bandura的一般社会认知理论的影响下逐渐产生和兴起的一种职业理论[1]。理论的主要特色是强调个人――行为――环境交互作用,注重将心理、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加以整合,动态性地揭示人们是如何形成职业兴趣,做出职业选择,取得不同的绩效并保持职业的稳定性。理论提出三个核心心理变量和三个相互关联模型:三个核心心理变量为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及个人目标;三个相互关联模型为:(1)职业兴趣模型:认为个人的职业兴趣由对特定职业的自我效能与结果预期共同决定。具体来说,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擅长于从事某种职业或预期从事该职业将带来满意的回报,将会形成对该职业的兴趣,进而形成个人目标、达成工作行动、达到一定的工作绩效,最后绩效又会反作用于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形成一个动态的反馈环路。(2)职业选择模型:认为职业兴趣形成后,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决定职业选择,通过职业行动实现个人目标后,又形成反馈环路,影响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3)工作绩效模型:认为人们的能力、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以及绩效目标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决定工作绩效。工作绩效也会提供一个反馈环路,反作用于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借助三个子模型,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将个人职业心理特点、社会背景和学习经验联结起来,共同阐述职业选择、适应和发展过程[2]。
二、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现状
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是贯穿在校学习全过程的发展性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自我观念和职业价值观,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正确职业决策和职业行为调整,从而达到个人潜力的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职业心理教育,力图通过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然而由于目前职业心理教育在国内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职业心理教育的机制不完善。学校职业心理教育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附属于学工处或就业处,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2)缺乏系统职业理论指导。教育理念陈旧、教育途径单一、教育内容片面,往往停留在单纯就业指导、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提供等浅层次服务层面上。(3)师资力量薄弱。职业心理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教育者既要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具有丰富的指导学生求职择业的经验,又要能从心理学专业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职业个性特点,培养职业兴趣、作出职业选择和在职调适。而目前高校现有职业心理辅导队伍中兼职教师或辅导员所占比重较大,缺乏心理教育工作所需的理论修养和人文关怀,难以全面有效地开展职业心理教育工作。
三、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对大学生职业心理教育的启示
(一)改变传统职业心理教育的目标定位,构建合理的职业心理认知系统
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吸收了班杜拉(1986)三因素交互作用模型,认为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选择和职业行为调整是在认知情感、外显行为和外部情景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3]。因此,职业心理教育必须改变以往局限的理念和模式,以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为指导,重新定位。完整的职业心理教育目标应该是帮助全体学生实现职业心理成熟、职业行为成长和潜能充分发挥,是一种贯穿在校学习全过程的发展性教育。具体的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短期指导性目标(主要针对毕业生),帮助学生了解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职业心理素质要求,正确分析自身个性优势和不足,运用求职心理技巧,作出适应性求职行为。二是调适性目标,对于少数出现较严重就业焦虑和因缺乏职业兴趣与目标而丧失学习动力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消极状态,找回自信和职业目标,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三是长期发展性目标(针对所有在校生),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自我效能和职业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更为积极的职业目标,增强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和信心,更好地为未来就业做准备。
(二)完善当前高校职业心理教育的实施途径,努力拓宽职业心理教育的渠道
职业心理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实施途径,传统的职业心理教育只着眼于就业这个局限时间点,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必然带来教育途径的单一局限和教育效果的苍白无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和个体自我发展的要求。[4]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作为一种整合的职业理论,为职业心理学的研究和职业心理素质培育途径的探索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
高校职业心理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可得资源,从多种渠道开展教育活动。首先,领导者要重视职业心理教育工作,成立专门的主管部门,构建“学院-职能部门-系部-学生”四级网络管理模式,为职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提供机制保障;其次,应该在职业心理教育的多层次目标指导下,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定分层次教育目标:大一注重自我探索和专业目标锁定,大二有目的地提升职业自我效能和职业兴趣,大三加强就业心理调适和职业行为调整教育,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角色转换。同时整合各种资源,设置“职业心理素质拓展”“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等课程,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立体式的服务;最后,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将职业心理教育理念融入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校园网络平台等教育载体中,鼓励创建各种职业发展和创业协会,开展有利于学生职业成长和锻炼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规划以及团队合作协调的能力。
(三)深入理解高校职业心理教育内涵,科学安排教育内容
1.职业意识的教育和引导。注重通过职业抱负、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兴趣的教育来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和适应行为,并促进就业后个体和职业环境的良性互动,促进职业发展。第一,职业自我效能感是职业意识的重要能动成分,个人过去的绩效成就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有力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成就的归因方式训练来鼓励学生接受能增强自信的成就归因。第二,引导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第三,职业兴趣在职业选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通过与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形成的,是职业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可以激发个体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2.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从求职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来说,求职能力主要包括学生职业选择能力、自我推荐能力和求职礼仪;职业适应能力是指职业环境适应、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对一生职业生涯及发展道路的设想、规划与准备。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以上三方面能力的提高,将短期目标设定为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心理能力的需求,将长期目标设定为通过个体内在素质和职业人文环境的融合,调整和建立个体职业心理系统,调整职业期望值和促进学习动力,促进健全职业人格的形成和职业生涯的充分发展与潜能发挥。
3.职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大学生常见的职业心理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因为职业自我效能感低下引起的就业焦虑;二是因缺乏职业兴趣与目标而丧失学习动力。根据社会认知的职业理论的职业选择模型,如果人们的职业选择在遇到障碍时,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将较容易实现职业目标。职业心理教育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现就业和工作中潜在的障碍,制定克服障碍的策略并寻找社会支持力量来减轻就业焦虑。职业兴趣模型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是要澄清个人职业兴趣和制定合理职业目标。心理教育工作中,可以先通过实施标准化的职业兴趣、价值观或能力倾向等测验,来帮助学生找到个人的职业兴趣并明确职业选择;再指导和鼓励学生制定可行性强而又有挑战性、既有规划性远期目标又包含明确近期子目标的职业学习目标,从而达到利用职业兴趣和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Lent R W,Brown S D,Hackett G.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choice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4,(45):79-122.
[2] 高山川,孙时进.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研究进展及应用[J].心理科学,2005,28(5):1263-1265.
关键词: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3902
在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元年”的2008年里,中国各行各业的治理之路经历了一场由社会责任为导火索的严峻考验。从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再到导致全国乳制品行业全体失信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国企业在这些天灾人祸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心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一个历史性、国际性的经久不衰的话题。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矛盾的凸显。在长期倡导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理财目标的大背景下,追求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权衡必然成为此次争论的焦点。
鉴于一些企业过于重视盈利目标而漠视社会责任的行为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和专家成员相继出台了一些指引政策,并对此进行了专题讨论。如2006年颁布的新《公司法》详尽的规定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体现社会责任的条条框框。2006年9月25日,深交所于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该指引表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是指上市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公司可将社会责任报告与年度报告同时对外披露。2007年12月国资委下发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引意见》中,对中央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2009年5月11日在上海召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研讨会”再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责任对提高公司价值的重要意义。可见,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从社会责任视角来分析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于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的学术研究,目前主要是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桥梁构建起的研究框架。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做一系列的探讨研究。首先,通过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内涵界定与联系,分析在公司治理中引入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探讨如何构建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后,探讨目前理论界关于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和企业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现状。
1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的内涵与联系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内容界定,在理论界颇受争议。争论的主要焦点集中在社会责任的归属类别,主要归纳起来从社会责任的维度上看可以做以下分类:
第一种是二维的界定,如Steiner (1980) 和Gallo (1980) 把CSR分为内在社会责任和外在社会责任;国内学者卢代富(2001) 、刘凤军(2007)等也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法律上和道义上的责任(或非法律上的责任)两大维度。
第二种三维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界定如下: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1971年提出社会责任内容就如同三个同心圆,内圈责任是最基本的企业责任,即有效执行经济职能,中圈责任是配合社会价值的变化而执行经济职能的责任,外圈责任是积极投入改善社会环境的责任。国内学者姜启军和顾庆良( 2008)认为从整体上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最低限度的责任需求,如对员工的诚信、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二层责任是超越最低限度的积极职责;第三层责任是对责任的最高目标的追求,把CSR作为企业自身的追求,如对公共环境的责任。
第三种四维的界定是目前颇受理论界认同的观点。关注度最高的是(Carroll,2000)的四层次模型,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经济责任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承担的相应的经济职责,如提供质量合格价格公正的产品、满足股东、员工和企业生存所需要的物质需要、主动缴纳税款等;法律责任是指企业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治企等;道德责任是企业基于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如公平竞争、自觉约束自身行为等;慈善责任是企业根据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期望自愿承担的责任,如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捐助慈善机构等。本文采用四维论的观点界定社会责任,其原因在于后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也蕴含于这四大分类之中。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权利安排和利益分配的法律制度。它是对利益方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是构建利益权衡机制的核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规定各利益方之间权利和责任的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的目标。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在“股东之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股东的利益,还要考虑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公众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不仅仅是股东的企业,同时也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它遵循共同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了公司治理过程之中,可谓是用于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为密切相关”的理论框架(Wood,1995)。
企业的最终目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出现后又有了新的诠释,即为权衡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公司治理模式也经历了单边治理到多边治理的变迁,其最终目标即为使得包括股东在内的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公众等其他利益方各自获得相应的利益。总而言之,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二者统一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实践中,公司治理是企业社会责任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企业社会责任则能够推动公司治理的有效改善与良性发展。
2建立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利益相关者参与为前提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在于:公司及其经营者与资本所有者之外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的期待和重构(卢代福,2002)。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利益相关者可以概括为股东、债权人、雇员和外部主体四大类别。此时的社会责任即是指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之中所产生的,为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内在要求,对股东、债权人、雇员和外部主体等所承担的一种义务和责任。
2.1对股东的社会责任
股东按所持股比例可以划分为控股股东和非控股股东。在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公司股权结构模式下,控股股东的利益往往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而小股东的利益往往受到不同方式的侵害。王建琼、何静谊(200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国有控股公司比非国有控股公司会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可见,不同的控股股东类别所实际履行的社会责任是不同的。在我国,鉴于小股东利益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更应加强对小股东社会责任的维护力度,完善内部公司治理机制。
2.2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
公司的债权人作为公司发展的必须资源的提供者,对公司至关重要,而对债权人的保护不但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极为有利,而且对整个市场经济的秩序维护和健康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责任主要包括:及时准确披露公司信息,不编造、不隐瞒;诚实信用,不滥用公司人格;积极主动偿还债务,拒绝无故拖欠,等等。另外在现行的《公司法》中规定了资本确定、维持和不变三原则也体现了对债权人的一种保护。
2.3对雇员的社会责任
公司的雇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从底层的一线员工,往上延伸到中层的经营管理者,直至高层的战略规划者(包括董事、监事)。董事、经理层、员工三大阶层统一以雇员的身份,作为契约关系的受托方,与公司形成委托-关系。而不同级别的雇员在享受社会待遇方面差异很大。作为公司高管层的董事、监事和经理人员,其薪酬往往很高,享受的福利甚至远远高于其所做出的贡献。这在我国公司内部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高管人员在职消费、挪用公款等侵害公司利益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十分猖獗。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底线员工阶层的雇员却遭遇着另外的待遇。公司为降低成本以获取市场竞争力随时可能裁减一线员工,这些职工的工资、福利和医疗保险等等切身利益常常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利益是否得到实现,关系到公司的生产经营是否得以有效运转,甚至关系到公司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对这些底层雇员承担起社会责任是必需且十分有意义的。
2.4对外部主体的社会责任
企业处于激励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中,必然会与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公众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发生必然的联系。在我国消费领域和谐为主流的国情下,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以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让世人不得不关注起企业是否漠视社会责任这个突出问题。因此,强化公司治理的消费者责任理念对企业的长足发展至关重要。具体包括对产品质量、消费者知情权的保障机制以及完善的客户服务机制。此外,强调对供应商、政府、社区和公众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诚信为本的基础上,不恶意竞争,不违背我国各项经济政策,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3结论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不但统一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践中,而且两者互相促进与互动。公司治理的实质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企业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引申意义就在于企业是一个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和合作的载体,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就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过程。建立各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的机制,也并非要求所有利益相关者均参与治理过程,不同的企业应根据不同的成本效益均衡考虑。在内部治理机制得到合理配置的同时,营造更好的外部治理环境也是十分必需的。比如,完善优胜劣汰的产品竞争环境,完善劳动力市场,保障劳动者权益,完善控制权市场并发挥政府监管的力度。此外,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力度对公司治理机制亦是一种优化。
参考文献
[1]Steiner G A, J F Sterner. Business, Government & Society [M].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0.
[2]刘凤军.Eden Yin: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四个结合”[J].经济研究参考,2007,(30):48.
【关键词】 疗养科;责任制护理小组;体会
疗养员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和不适应,怎样在短暂的疗养期内使疗养员尽快熟悉周边环境,使他们对疗养的科室留下美好深刻的回忆,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科室由责任制护理小组对疗养员实行专人管理,全程负责的“一条龙”服务,不仅有效缓解了疗养员的陌生感,而且拉进了责任护士与疗养员间的距离,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感情,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科室共有护理人员14名,其中文职人员11名。护理人员年龄22~33岁,平均(24±2)岁。科室设护士长1名,总务护士1名,责任组长2名,副组长2名,负责本疗养科疗养员的出入院接待、科室的微机录入、疗养文书的书写及所属疗区的管理。
2责任制护理小组的设置
2.1方法根据护士业务水平、年资等,将全科护士进行相应的分组,每组各设组长1名、副组长1名。实行护士长(一级管理)组长(二级管理)副组长(三级管理),逐级监督管理、两组竞争的运行模式。
2.2人员角色
2.2.1组长由主管护师或高年资的护师担任,要求护理知识全面、技术水平高,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求:①承担二级管理者职责,履行护师职责,协助护士长负责本组的护理工作。②根据疗养员的病情和本组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及时记录并审修分管疗养员的护理记录,保证记录真实、准确。③严格监督本组执行操作规程、规章制度情况,做好质量监控。④带领本组护士对三级疗养员进行入院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指导实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组织小组进行护理查访,并进行效果评价。
2.2.2副组长由年资较长的文职护士担任,工作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①逐渐成为“组长”角色,协助护士长、组长开展工作,组长不在岗时担任组长角色。②通过副组长,加强护士间的交流和沟通工作。③监督本小组成员的护理登统计项目及医嘱的执行情况,检查疗养员信息录入微机的准确性,检查本科室急救药品的定期检查、补充,医疗器械检查及所属房间的卫生清洁、设施等情况。
2.2.3责任护士主要负责疗养员从入院开始起的一切问题,包括生活照料、景观治疗及各项检查的陪护等。责任护士必须详细了解疗养员的身体状况,包括疾病史、既往用药史、健康状况等。要求:①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分管疗养员实施整体护理,主动与其沟通,了解其需求,掌握疗养员的生理、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医生交流。②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潜在危险,及时解决。③良好的书写与表达能力,记录要真实、准确、及时。
3讨论
3.1提高了工作效率合理使用护理人员,减少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护理的安全性。组员间竞争,增强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励护士主动学习,更好地调动了自我管理和参与小组内业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形成人人关心小组、人人关心疗养员的局面,大大提高了科室的凝聚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3.2促进了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实行护理小组责任制,使得责任护士更关注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各个方面,真正体察疗养员情况,针对他们的实际需要,提供适合个性护理服务,使每位疗养员感到与众不同的照顾和关怀。同时激发了护士自身学习业务知识的积极性,促使各级护理人员互相带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一股向上的合力,提高了护理质量。
3.3降低了事故差错的发生率由于护士长和组长的层层把关,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工作缺陷及事故苗头,可将差错事故杜绝于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个人为了避免出错影响全组成绩,在实际工作中反复查对,减少了差错的发生;组员间相互监督、互相补漏,发现缺漏,通知其及时改正,有效促进了全员、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降低了事故的发生率。
关键词:生产业;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动态匹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09-02
生产业是指提供中间需求性质服务产品的企业集合,其服务对象是面向企业而非最终消费者。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并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从其功能看,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分为现代物流业、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江苏省“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刚要》中,生产业居于物流业的核心地位。
人才培养指对人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使其成为各种职业和岗位要求的专门人才。由于大部分生产业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因此生产业对人力资本有比较高的要求。
动态匹配是指在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时,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能够及时地适应这种要求。匹配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生产业人才需求规模的匹配,二是生产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匹配。
一、文献综述
围绕生产业与社会需求匹配的文献资料,本文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类,从社会需求角度探讨人力资本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Schultz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解释变量,。Mankiwet al、Engelbrecht等分别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得出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Barro andSala-i-Martin选取样本分析解释了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及其比例关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巨荣良、杜传忠、杜国强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本质上是通过知识、技术对产业结构要素的渗透作用,实现产业结构质态优化和动态效率提高的过程。王金营、蒋宁、杨清海、朱琪、佟锐、孔宪香、张自然等众多学者都谈到人力资本在促进生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力资本的匮乏已成为制约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郑丹华认为,现代服务业需要的专业技术服务类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建立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引导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创新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机制以及人才激励机制等人力资源保障措施。
第二类,围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对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匹配开展研究。蓝劲松认为,高校专业设置的变革原则是人才市场基础性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谢维和提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存在两种基本的模式,即对口与适应,同时强调高职院校应该更强调对口式培养。潘建林认为,要提高专业与三次产业的结合度,提高专业与主要产业的结合度,提高课程与产业的结合度。邓岳敏提出,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提高企业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陈雪梅、卢宁、刘刚都对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进行了探讨,并从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李艳娥,吴勇认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的重要体现。何伟认为,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任何专业的设置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必须培养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迫使高职的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辜植兰、张建华、许丹雅针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服务业的适应性展开研究,探索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举;黄先开、周华丽、吴智泉提出,为适应生产业发展需求,高校必须创新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兰玲针对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探讨了广东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创新思路,探索了适合广东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策略和集约化发展方式。
第三类,从生源、实习与就业角度分析了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Hartog和Sattinger建立的工作匹配模型认为,个人能力和岗位特征共同决定了某人在职业岗位上的劳动生产率。Heijke与Koeslag通过对荷兰经济和商业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职位的实证分析,分析各类毕业生在各自岗位中的比较优势。莫荣和刘军认为,专业结构、教育质量与社会的需求不一致,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岳昌君和丁小浩通过对就业弹性的计算发现,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作用明显。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等学者于2003年和2005年通过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的实证研究,围绕毕业生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率等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李锋亮在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对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进行了分析,从就业率角度,探讨了行业需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走向。武新胜对日本、德国、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
现有研究成果虽涉及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的内容,但很少落实到“区域”这一层面上,以指导区域内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现有的研究基本从整个高职教育的大范围角度出发,但极少从具体产业出发探讨生产业的人才需求与供给、人力资本累积等问题;因此,继续深入探讨高职生产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与区域内行业人力资本的社会需求动态匹配,专业建设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是在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基础上,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密切跟踪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专业调整思路和建设目标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和产业、学员与职员的平滑对接,着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而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2.研究目的
通过对高职院校生产业相关专业建设、专业群,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得出课程设置对培养生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影响因素。同时,追随江苏产业调整步伐,实现专业结构人才结构对接,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生产业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步入良性、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与产业调整、社会需求实现动态匹配。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否与当地经济结构相适应,不仅体现高职教育能否发挥其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决定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繁荣。高职教育一般直接为本地经济服务、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只有主动适应产业调整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预测经济动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才能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动态匹配,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LiHaizheng,Eeonomic transition and returns to edueation in China,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J].2003,(6).
[关键词]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社会工作实务
认知行为理论是由众多认知理论和行为矫正技术组成的理论系统。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为出发点,来改善服务对象的不良认知和异常行为,可以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单独使用或联合运用。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利用认知行为理论与社会工作实务结合的工作方法去服务于心理健康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和调整,认知行为理论能够在人们寻求美好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认知行为理论在实务中运用的重要性
服务于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全世界不少于两百种,全世界到目前为止,在服务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可操作性,并且在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不过几种。而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是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针对病态心理的干预和积极心理的发展中经常会运用到的和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理论和治疗方法。但是,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在我国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基本上没怎么被运用,比如在“中国知网”上进行相关论文的搜索,只能找到几篇论文,在其他网站也很难搜索到相关的内容。可见,在我国对于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来讲,还可以算是一个未开垦的地方。
在社会工作实务的助人过程中,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侧重于改变服务对象的认知方式来达到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者的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同时也重视对不合理的行为的改变。通过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治疗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社会工作实务助人活动中的运用相比较,认知行为理论在注重对服务对象现实存在的不合理认知的改变的同时,也兼顾不合理情绪和行为的矫正,并以问题作为服务的介入点。
现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服务对象会更加倾向于疗程相对较短、实践性强的治疗方式。所以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在人们这方面的需求上比较适宜。同时,由于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容易掌握,这样就可以将其推广到社会的各个系统上,比如家庭、社区、学校等。
二、认知行为理论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
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强调通过说理、追问和争议,来修正服务对象不合理的认知,进而矫正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为了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适应新的认知方式和行为,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服务对象做到认知自我并控制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另一方面也要协助服务对象寻找外部环境资源的支持,让外部资源系统能有效的与服务对象相结合,促进和巩固服务对象积极的改变。在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专业关系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心理、信任为核心的情感表达。目的是为了服务使对象促成改变,并在改变后让服务对象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除了以上所说的促进和巩固关系的态度和言语外,社会工作者同时要关注服务对象需要的改变和存在的问题。
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的助人过程中首要关注的主题是服务对象的认知方式。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在建立专业关系和巩固专业关系的过程中就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对象的言语表达和行为来初步了解服务对象需要的改变和针对此改变存在不合理认知方式。最后,在专业关系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分清两者之间关系,避免移情和反移情的现象发生。
(二)预估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预估的重点应放在服务对象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服务对象的问题放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对认知、情绪和行为进行分析。因为服务对象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只有结合服务对象生活的环境空间才能清晰地看到其的成长空间,并通过此空间来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是怎么样产生的,服务对象对自己行为、家庭成员、同辈群体、生活的社区等人的看法以及这些人是如何看待服务对象和所表现的行为。
(三)制定计划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治疗方法需要注意的一个主题是将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归因于认知,同时情绪和行为也影响着认知。所以,在制定服务计划时首要目标应该放在帮助服务对象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减轻不合理的负性情绪和不合理的行为上,这往往也是服务对象的困扰所在。社会工作者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和服务对象一起商量,并协助服务对象有针对性的在计划中需要对哪些认知、行为和情绪的困扰进行改变以及这些问题的改变所需要运用到的相关治疗技术和方法。在商定好治疗的基本内容、基本程序之后就要制定服务计划和签署相关治疗契约,制定服务计划签署治疗契约的过程中需要写出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起认定需要改变的问题、治疗的周期、需要达到的治疗目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运用到的各种行动和方法,同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便在介入阶段能够更好的去督促服务对象为了去解决自身的问题而努力。
(四)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
1.帮助服务对象找出不合理的认知。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认识到对自己、他人或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所呈现出的错误的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找出造成服务对象产生障碍的不合理认知。此外,让服务对象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叙述,或是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重塑当时的情景,去解释在当时情景下,服务对象为何采取那样的行动。
2.改变服务对象的不合理认知。
认知行为理论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归因于认知方式的不合理,并将认知的改变用于情绪和行为的修正上。所以,在社会工作实务进行介入过程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主要是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合理认知进行改变主要是进行理性和非理性的辩论,常用的方法有语义技术②或者是针对服务对象不合理认知进行直接的质疑式提问。
在社会工作者不断重复与服务对象那些不合理的认知进行分析和辩论的过程中,使服务对象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那些不合理的认知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并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让合理的认知方式去取代那些不合理的认知,进而改变服务对象的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
3.巩固服务对象对新建立的对自我、未来和适应环境上的有效性。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这是服务于巩固和扩大治疗成果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社会工作者除了要进一步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原有的不合理的认知外,还需要让服务对象在治疗中所学习到的合理思维方式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进一步巩固服务对象在社会工作介入过程中所学到的与不合理的认知进行辩论的方法和各种监控、应对技术。让服务对象所有学到的这些都将会在结束治疗后仍发挥作用,并能运用于面对现实生活的世界。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优化服务对象的外部环境系统,这也是在对新建立起来的合理认知方式的强化和巩固。所以,巩固和强化服务对象的改变,需要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建立起能够提供长期的、支持性的外部资源环境关系,让服务对象的内部资源系统与外部资源系统有效的、积极的连接起来,促进服务对象更好的适应社会。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实务中的优势与不足
认知行为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但它并非是一种完美的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时既要考虑到它的存在优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它的不足之处。
(一)主要优势
认知行为理论由多种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整合而成,以认知治疗为主,同时也兼顾行为的矫正,属于一种具有一定程度整合的心理治疗理论。在治疗中,着眼于服务对象现实存在的问题,不会去纠结于服务对象的童年往事和潜意识,而是以服务对象的问题为介入中心,去改变服务对象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来修正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所以,认知行为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具有实践性强、灵活性高、治疗和质询用时较短的特点,适用于学校的心理辅导、监狱的犯罪人员的矫正和危机咨询等社会上的各个领域中。
(二)主要局限
认知行为理论治疗的方法偏向于注重对服务对象认知的干预,在问题归因方面太过绝对化的把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都认为是直接由认知方式的不合理引起的,而在治疗中也不会去考虑服务对象的过往经历和潜意识。所以,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容易对某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归因偏向不恰当,治疗表面化,同时由于该理论在治疗中偏重于服务对象的认知,所以对于智力水平相对低的人群则可能会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注意,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运用该理论需要选好服务的对象。另外,在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过程中能否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也与社会工作者本身也有关。因为,社会工作者也会存在不合理的认知,而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在介入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影响到服务对象,进而就会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在介入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有不断的对自己进行反省,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童敏.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011.8重印).
[3]余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2012.8重印).
[4]许若兰.论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4).
[5]刘慧.认知行为治疗之简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
[6]李平.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及其哲学基础[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年第1期.
[7]汪新建.从外控到内控――论认知行为疗法的形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
[8]邹艳荣.论认知疗法理论及其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01期第28卷.
作者简介
张晶(1990-),女,汉,贵州,在读硕士,贵州大学,社会学,社会保障方向。
注释
最近思维比较的活跃,我也尝试下哲学家、经济家的还有那些所谓专家的思维方式看待一个问题。
对于人生观的看法,个人有点个人的看法。我们的人生就像一根杠杆,杠杆的支点决定我们实现目标的难易。现在我个人理解是否有误不知道,就阐述下自己对个人目标实现通过杠杆原理分析人际关系。
一个人要成功,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如今的社会,人际关系比什么都重要,或许是中国5000年的官僚主义所留下的后遗症。
OK,下面就阐述下杠杆原理来分析人际关系与目标的实现,在你确定一个奋斗目标的时候,你肯定会一步步去接触你想接触的人,但是人的接触要靠环形接触,意思就是一环扣一环。比如我们第一个认识的人是X,但是从杠杆的原理来看,第一你要费很大劲,因为支点离你很近,第二杠杆的力臂过长,你所要达到成功的时间很长,几乎达到了无极限。那么要你要成功,你必须通过X认识。。。。B至A,这个过程你花的时间也长,金钱也多,但是你的支点离目标非常的劲,在这个时候,你只需要付出一点点力气,加上支点给你的支撑,那么必定是事半功倍。
说真的,因为隔天才继续写,所以思绪有点混乱了,所以表述的也不是很清楚。一句话,现如今社会,人际关系至关重要,但是一点自身要有点能力,人际关系只是给你提供一次次平台,一次次机会,让你成功的机会再加上几个百分点。
【关键词】心理卫生;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3.6、B8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2-0118-05
Social Support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 Empty-nest Elderly People in Urban Area
WANG Ling-Feng, SHI Yue-Ji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313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ocial support of the empty-nest elderly people lived in urban area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ir mental health. Methods:Using self-mad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and mental heath scale for the elderly people, a sample of 1646(empty-nest (n=1250) and not-empty-nest elderly people (n=396))was tested. The empty-nest group were subsequently divided into relative empty-nest who had children lived in the same city but not at home, absolute group who had children in other cities or abroad, and no-child elderly group who had no child at all. Results:As for social support, support from children of the relative empty-nest elderly people(14.0±2.8) was the most(absolute empty-nest group 12.5±3.0, no-child group 3.0±0.0,F(3,1642)=585.53,P=0.000), but it was less than that of not-empty-nest elderly people(14.7±2.7). The social support from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of the absolutely empty-nest elderly people(16.1±5.6) was the most(relative empty-nest group data, no-child group data, F(3,1642)=3.606,P=0.013),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that of non-empty-nest elderly people(16.1±5.5). The social support from organization of the childless empty-nest elderly people(7.5±3.2) was the most(absolute group 6.2±3.0, relative group 5.5±3.1, F(3,1642)=13.86, 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the empty-nest elderly people; urban area; social support; cross-sectional survey
社会支持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社会支持的数量和质量可以预测老人的身心健康水平[1-3]。国内大部分研究采用肖水源等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4],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方面对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进行考察,为了解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提供了实证依据。但将支持分成客观的、实际的支持和主观体验到的支持两类较为笼统,无法具体了解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状况。贺寨平[5]有关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研究虽较为全面,但在他的研究中用来反映老年人身心状况的指标是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没有考察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且他的研究对象是山西农村的老年人,对城市老年人缺乏研究。本研究组曾用他的调查方法对部分城市老年人进行了调查,问卷项目的区分度很小。目前国内对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很少。本文用自编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评定问卷探讨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及社会支持对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浙江省的湖州、绍兴和丽水三个市按照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离退休前职业状况的城市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1750人施测,有效样本1646人。其中非空巢老人396人,空巢老人1250人。空巢老人包括相对空巢老人(和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同住的老年人)、绝对空巢老人(子女在国外或国内另一城市的老年人)和无子女老人(没有生养子女或子女已故的老年人),其人口统计学资料见表1。
1.2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离退休前职业状况。
1.2.2自编老年人社会支持评定问卷 查阅国内外文献[1-3],并通过访谈法了解城市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结果显示,支持的对象、获得支持的内容以及对支持的利用程度对老人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反映了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本研究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评定问卷。鉴于调查项目同时包括支持对象和支持内容两个方面,因此对同时包括这两个方面的项目进行重复记分,从支持对象、支持内容两个不同角度考察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对支持的利用度的考察采用了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的题目[4]。形成的正式问卷包括支持对象(1~17题)、支持内容(4~17题)和对支持的利用度(18~20题)3个维度,共20个项目。其中1~13题均有5个选项,支持程度由低到高,分别记1~5分。14~17题选项中给出了支持的来源,可以选择无任何来源,也可以在给出的支持来源中选择一项或多项,每选1项给1分。18~20题按选项1~4分别记1~4分,总得分为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支持对象包括配偶支持、子女支持、亲戚朋友支持和团体组织支持四个因子;支持内容包括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两个因子,解释总方差的89.6%。各分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89~0.91;项目与因子分的相关系数为0.87~0.94。取30位老人1个月后重测,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7~0.93。
1.2.3自编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问卷 查阅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相关文献[6-8],并通过访谈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适应问题、认知问题、睡眠食欲问题。据此构想编制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并经过多次修订和预测形成正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让老年人对自己的情绪、态度、想法和行为进行评定,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按4~1分评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定结果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参与因素分析的事件有51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13个,能解释68.9%的变异。因素碎石图表明,抽取7个因素更合理,能解释60.9 %的变异。因此,最后该问卷包括51个条目,分成7个分量表:抑郁、自卑、敏感焦虑、人际交往、适应、认知、睡眠食欲。各分量表的Cronbach a系数为0.78~0.84;项目与因子分的相关系数为0.79~0.84;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1~0.84。取30位老年人1个月后重测,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8~0.86。
采用入户调查的形式,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文盲的老年人,由调查员读题,并将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让被调查对象作出自评;受教育程度较高、能看懂量表的老年人自己独立填写问卷。调查员为课题组成员和心理学专业的部分学生,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
1.3 统计方法 进行单维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等。
2 结 果
2.1不同家庭结构的城市空巢、非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比较
表2显示,家庭结构类型组间的社会支持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显著。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无子女老人的配偶支持得分最低(6.3±4.7),非空巢老人、相对空巢老人和绝对空巢老人的配偶支持得分均大于无子女老人。子女支持得分从大到小依次为相对空巢老人、绝对空巢老人和无子女老人,两两差异显著,且均小于非空巢老人。非空巢老人和绝对空巢老人得到的亲朋支持大于相对空巢老人和无子女老人。无子女老人的团体组织支持得分最高(7.5±3.2)。无子女老人的支持内容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小于相对空巢老人、绝对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相对空巢老人和绝对空巢老人的情感支持大于无子女老人,小于非空巢老人,其他差异均不显著。
2.2不同性别、年龄的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评定问卷评分比较
配偶支持、亲朋支持的性别差异显著。女性的评分配偶支持评分小于男性(10.2±5.3/12.2±4.9,t=-6.774,P=0.000);亲朋支持评分大于男性(15.7±5.0/15.1±5.6,t=2.244,P=0.025)。
以性别、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老人原职业为协变量,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各因子得分进行年龄组间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表3显示空巢老人的亲朋支持、团体组织支持、实际支持、情感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均存在年龄差异,除情感支持高龄组评分小于低龄组外,其余各因子评分均为高龄组小于中龄组和低龄组。配偶支持、子女支持评分不同年龄组差异均不显著。
2.3 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分、总均分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得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2.4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对社会支持各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为因变量,进行两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第一次以老人的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类型、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老人离退休前职业状况及老人的社会支持对象各因子得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为自变量;第二次回归将社会支持对象各因子得分换成社会支持内容各因子得分,结果分别为F(7,1216)=73.479,P=0.000;F(7,1216)=66.444,P=0.000,模型显著,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变量见表5。模型形成以后,确定系数R2的值分别为0.297和0.277,这些变量可以解释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29.7%或27.7%的变异。
3 讨论
3.1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
本研究显示空巢老人得到的社会支持少于非空巢老人,尤其是子女支持和情感支持。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或没有子女,在需要帮助时不能及时得到来自子女的帮助,精神慰藉也少于非空巢老人。空巢老人中无子女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最差,是老人中最无助和最脆弱的群体。提示社会更应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充分发挥社区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贴近他们的生活,了解其实际需求和情感需求,提供及时的服务。
本研究还显示城市空巢老人的配偶支持、亲朋支持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配偶支持评分男性大于女性(12.2±4.9/10.2±5.3),而亲朋支持评分男性小于女性(15.1±5.6/15.7±5.0)。可能原因是男性空巢老人不擅长家务,由老伴照顾日常生活起居,因此体验到的配偶支持大于女性老人;女性老人情感细腻,有情绪困扰时常找亲戚、朋友诉说,而男性老人多独自承担和处理,因此体验到的亲朋支持小于女性。在亲朋支持、团体组织支持、实际支持、情感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上年龄差异显著,高龄组得分较低。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同[9]。
3.2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互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从支持的对象看,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是子女支持和配偶支持,其中子女支持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β=-0.193),配偶支持次之(β=-0.125),团体组织支持未进入回归方程。这一结果和崔丽娟等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10]。他们的研究表明,社会机构的支持对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子女影响次之,配偶支持影响最小。原因可能是本研究考察的是支持对象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而他们的研究是以生活满意度作为指标;还有可能是样本量和样本所在地区不同造成的。从支持的内容来看,情感支持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β=-0.103),而实际支持未进入回归模型。崔丽娟等对养老院老人的研究表明,老年人最希望获得的是情感支持[2]。这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提示探究有效提供空巢老人以情感支持的多种途径将成为建立老年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还显示,对支持的利用度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越高,空巢老人越有可能采用积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
本研究的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城市空巢老人的人口学特征只能解释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29.7%或27.7%的变异,表明影响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复杂的,除了这些因素外,还存在别的因素。如空巢老人的心理压力、应对心理压力时采取的应对措施等都会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此将进一步探讨。
致谢:感谢张骑、郭晓飞等老师和湖州师范学院教科学院心理系部分学生参与了本研究的调查、数据输入工作!
参考文献
1 Berry K, Barrowclough C, Byrne J, et al. Coping strategi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old age psychosis.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2006, 41(4): 280-284.
2 崔丽娟,秦茵.养老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究.心理科学,2001,24(4):426-428.
3 Tomaka J, Thompson S, Palacios R. The relation of social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 to disease outcomes among the elderly. J Aging Health, 2006, 18(3):359-384.
4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30-131.
5 贺寨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与农村老年人身心状况.中国社会科学,2002,3:135-148.
6 吴振云,许淑莲,李娟.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1-3.
7 Wu Z., Hart R.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childless elderly. Soc Inquiry, 2002, 72(1): 21-42.
8 Greenglass E, Fiksenbaum L, Eaton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ocial support, functional disabili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 Anxiety Stress Coping, 2006, 19(1): 15-31.
9 黄俭强,陈琪尔,舒小芳.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8):725-72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数字化生活的基本内容;了解信息技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了解知识产权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能够探讨数字化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体现;探讨信息技术给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具体变化;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交流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辩证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树立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数字化体现在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难点: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前几天我听到了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很想与大家一起欣赏,只可惜我不知道歌名。但是我记住了歌词“每种色彩都应该盛开”,大家帮我想办法一起来找到这首歌吧!
设计意图:将轻松的搜索问题抛给学生,吸引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激发学生帮助教师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通过对歌词检索找到歌曲,实践了互联网搜索功能的应用,同时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生找到歌曲,观察歌曲的格式。
师:生活中一首歌曲、一段声音,怎样能把它存储到计算机中呢?
设计意图:通过旧课复习,回顾声音数字化的过程是采样和量化。再次明确数字化的概念含义,为数字化应用做铺垫。
2.畅谈: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还有哪一些数字化方面的应用是与计算机、互联网有关的呢?
生1: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生2:用数码照相机拍照。
生3:网络聊天。
……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字化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让学生自由表达数字化生活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师:数字化生活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个人置身其中,享受着数字化带来的快捷、便利。
教师展示幻灯片: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11年6月做出了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
教师展示2010年12月到2011年6月之间各项网络应用统计表,学生从网络用户规模、半年间的网络增长率,通过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出用户使用率大幅增加的是网上支付、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经济领域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目前中国网民发展情况和互联网应用的各项比例情况。归纳总结出微博、电子商务为首的数字化应用正逐步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
师:互联网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与普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事业,也在逐渐地数字化。今天,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班分成教育科技组、医药卫生组、广播电视组、电子政务组,每个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社会事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时间为10分钟。
因为有部分学生对案例的搜索不是很有针对性,教师提供相应的网站,主要是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
任务实践:通过讨论、思考,学生完成了案例的搜索,并由组长代表发言。
组长发言(略)。
师:那么校园数字化有什么优势,给我们教育带来了什么?谈谈你的想法。
组长发言(略)。
师:你觉得此类数字化应用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发言(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搜索与分析案例,提炼关键词,列举自己身边的信息技术应用,与组员共同讨论,体会信息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推动作用,达到信息交流与共享的目的,对数字化社会生活有进一步的了解,从中理解数字化在社会生活中所渗透到的领域,思考数字化所带来的影响。
师:我们要感谢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大家才可以共享到这么多的信息,开拓了眼界。前几天有一则好消息,我们宁波获得了“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这个奖说明宁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设计意图:全班群策群力,共享了信息,我鼓励每位同学,并提及我们所在的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3.数字化环境下如何保护知识产权
师:数字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但是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就像刚才我看到部分同学很为老师着想,已经帮我下载了歌曲。大家想想,这种方式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呢。这首歌曲饱含了作者的心血,我们是否可以轻易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呢?
师:知识产权这个概念听起来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你无意中的一个有价值的想法、一个创意,可能就属于你的知识产权,是你的财富。
设计意图:从数字化给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联想到知识产权,从歌曲下载引到知识产权,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提示任务:自学教材中关于知识产权的内容。
学生看书并回答知识产权的概念、种类、法律法规,了解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主要涉及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明确知识产权概念,为接下来的案例探讨做好知识铺垫。
师:从2005年起,百度就因为MP3下载一事官司缠身。大家认为百度有没有侵犯唱片公司的知识产权呀?你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吗?
学生看书,思考,并寻找相关论据。
生:没侵权,估计百度和唱片公司有约定。
生:没侵权,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保护。
生:没侵权,百度没有向我们网民收费。
生:有侵权,百度怎么可以把这么多的歌曲放在网站上呢?不得对其作品进行复制,传播等非法操作。
设计意图:挑选与学生生活接近又比较有争议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梳理对知识产权的理解。
师: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让我们来看看最后的判决结果和媒体的评论,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①你觉得MP3下载中,谁侵犯了知识产权?②你认为未来MP3的免费下载时代将终结吗?
学生浏览网站,思考问题,揭晓有争议的案例谜底,思考未来的下载模式,考虑该如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教师没有一味地灌输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搜索资料,提炼数字化的应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音乐搜索、下载这条主线,展开了信息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分组工作,这是完成小组学习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提供相关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研究 关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解读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关系研究 弱势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机制探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效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建立 浅论基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目标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博弈分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析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傅玲,要素资本产权制度及企业控制权和收益索取权配置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08.
[3]财政部.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北京统计2003,(4)1054-1059.
[4]Freeman RE.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 Holder Approach[M].Boston:Pitman Press,1984:31.
[5]罗虹,伍飞英.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框架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28(6):117-118.
[6]龚明晓,周文华.架构我国社会责任报告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