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05-17 15:05:04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范文1

为贯彻落实“科普产业跃升计划”,同时为“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提供更多的公益性科普服务内容,继第一季度向全市各区县免费配送科普展板300余块、挂图1200余张、图书700余本以及动漫、影视片光盘100余张之后,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在第二季度又推出了“让视觉插上3D的翅膀”——移动式3D科普影院区县免费配送活动,得到了各区县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

此次配送为全市各区县免费提供一天两场次的3D科普电影服务,播出片目包括《海龟之旅》、《带你上月球》以及《超蛙战士》等国内外知名的3D科普电影,受到了各区县科协及广大受众的一致好评。

凌云生态家 ?清新环保风

—记2012年暑期凌云社区青少年及家庭互动半日营活动

2012年暑期,“凌云生态家”青少年及家庭半日营作为徐汇区凌云街道暑期的特色活动吸引了六批次近200多名辖区内的青少年前来参加。活动借喜玛拉雅美术馆公众教育之力,与梅陇三村“绿主妇”环保指导工作室联合,以凌云社区学校和梅陇三村居委教学点作为基地开展。

半日营活动中,“低碳创新屋”格外引人注目,这正是凌云街道“凌云生态家”社区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重点建设项目。在“低碳创新屋”中,集中展示了20多种节能技术产品以及资源循环使用技术。半日营活动的互动环节将环保与艺术相结合的生活理念带给更多的人,“流动美术馆”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用绘画、摄影、雕塑、行为、装置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诠释着同一个主题——生态和环保。

半日营活动的另一项内容是梅陇三村“绿主妇创意工作室”实践活动。牛奶包装盒制成的环保袋、易拉罐制成的背包、硬纸板做成的椅子、牛奶盒制作的纸艺工艺品……同学们戴着“利乐帽”,坐在“瓦楞椅”上,与低碳零距离接触,同绿主妇展开“环保竞答”。

在半天时间里,学生们通过对“低碳创新屋”的认识与体验、“科普智慧墙”的互动与交流、“生态艺术作品”的欣赏和了解、“环保手绘艺术”的创意与制作、社区垃圾减量回收的参与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将生态、艺术、低碳、科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青少年在艺术欣赏、创意制作的同时,了解低碳节能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让低碳生活的概念成为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去体验的内容。

“我是小小科学家”

—徐汇区田林社区2012年暑期青少年机器人系列比赛日前举行

2012年8月7日上午,徐汇区田林社区各居委青少年80余人参加了田林社区2012年暑期青少年机器人系列比赛。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范文2

2009年8月,强调,要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

“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强调中关村在低碳技术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立足北京,辐射服务全国,应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纲要,然后再制定细致的行动规划。”2009年11月23日,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在由中关村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组织召开的“中关村发展绿色经济,开展低碳技术创新专家、企业研讨会”上如是指出。

元旦刚过,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大学合作的“北京低碳高端园区发展研究中心”开张成立,并将出台中国首个低碳产业园区的评估体系。

与此同时,上海、南京、苏州、曹妃甸、佛山等国内各地争先恐后般地欲打造低碳园区。

“中关村应把发展低碳编入规划”

在2009年11月举行的中关村论坛上,“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的主题被提到5大分论坛的首位。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云说:“中关村2万多家企业中,2000多家企业从事新能源、环保方面的产业,致力于发展清洁技术和生态园区建设,在全球进军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关村已引起高度关注。”郭洪强调,中关村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一定要切实可行,要建立一个专门的规划研究小组,在充分掌握国际、国内发展动态的前提下,编制高起点规划,规划应结合北京市、中关村的空间规划,将1区10园作为整体考虑,同时突出每个分园的自身特色。

“中关村必须占据低碳技术制高点,一定要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可以先抓重点示范、试点工程,并将其纳入园区建设和政府采购的范畴中,同时可以通过建立一批相关领域产业联盟进一步推动技术发展。此外,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积极探索并促进绿色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

可喜的是,仅2007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清洁技术产业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49.6%,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的11.6%,成为园区仅次于通信设备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截止目前,中关村成立了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中关村环保园、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中关村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服务产业联盟、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中关村新能源技术(热泵)应用联盟、城镇污水处理联合体、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联合体等只能机构、低碳园区和联盟组织,形成低碳技术创新集群,积极参与低碳产业的研究。而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中关村环保园尤其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两大推手。

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

2009年12月1日,中关村环保产业促进中心赴延庆县,就延庆县低碳经济发展问题进行调研,为延庆的有机农产品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设以及环境保护问题建言献策。环保中心今后将从为延庆县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开始合作。

据了解,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是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具有法人资格的环保产业专业化促进机构。主要宗旨即根据国家及北京环境资源状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结合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信息、科技、人才等优势,建立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联通国际的环保产业促进系统,搭建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多方面资源共享的国际合作平台,建立国际与国内,政府与企业,资本与技术,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融通渠道,通过体系创新和模式创新,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推动各种资源的集成、协作和配套,以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式促进产业创新与管理创新,大力促进我国工业文明向信息与生态文明的转型。

成立至今,中关村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开展了不少出色的工作。

节约型办公区改造示范工程。2005年9月,中心组织中关村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服务产业联盟的有关企业承接国办机关的节能改造暨节约型办公区示范工程。截止2007年年中,从节能环保方案设计、技术筛选、组织施工,已完成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外墙保温等建筑节能系统改造、太阳能路灯系统等工程项目。

污泥无害化处理项目。2006年中心承担了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城市污泥在建材领域应用研究科技计划》的中试项目,完成了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1500吨污泥的干化处理,并利用干化的污泥渣完成了烧制3000吨水泥的中试目标,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并修改、制定了有关污泥处理及应用的技术规程,替代了国外现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的柳荫湖水体水质综合治理项目。应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首先,将市柳荫湖附近的市政污水处理成中水用以补充湖水;其次,将湖水定期进行净化处理,以保证湖水的洁净。工程效果明显,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环境效益,还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2004年的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项目。奥运村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西北角,主要用于赛时接待各国运动员及奥委会成员,赛后作为高档住宅出售。中心承接了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项目是利用再生水解决奥运村冬季取暖夏季降温的问题。

中关村环保示范园

今年是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区计划建设周期(2003年-2010年)的最后一年。据了解,建成后将有300家企业入驻,可形成年产值400亿元左右,年实现税收15亿。

力做“中华环保第一园”的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是定位于集科研、中试、生产、商贸、技术交易、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具有完整绿色环保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园区;以绿洲湿地景观系统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科技园区;环保产业研发、孵化、展示交易的专业园区。

据了解,园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园中园、两个基地、两个中心、三个服务区"共8大功能区。一个园中园即仪器仪表园、两个基地指研发基地和中试孵化产业基地、两个中心指科普教育中心和展示交易中心、三个服务区分别是综合管理服务区、生活休闲区和商务区。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范文3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是城市发展的新型模式和社会共识。在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今天,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文明本底的“c(chinese model)模式”城市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迫切需要。我国政府明确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较2005年降低40%-45%,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low-carbon eco-city)”概念是“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和“生态城市(eco-city)”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的综合概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脱胎于2003年英国政府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切入点是能源的利用和气候的变化。尽管地球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还有争议,但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发展方式对气候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因此提出要从能源角度和气候角度,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提出低碳的理念,并提出城市的发展要遵循低碳理念。“生态城市”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是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nsco)在“人与生物圈(mba)”计划中提出的,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不是“低碳”、“生态”、“城市”

三个词的简单叠加或者说用“低碳”和“生态”限定“城市”,而是三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并超越了原有概念的涵义。“低碳”不仅局限于降低碳排放,更延伸到经济产业、消费理念,甚至是城市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上,从能源资源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生态化。“生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态,超越了原有单纯的学科意义,发展成为一种方法论,用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系统方法论。“城市”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是在对传统城、乡辩证否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城-乡复合共生系统,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博士把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这两个关联度高、交叉性强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在2009年国际城市规划与发展论坛上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一种强调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而建立起的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低碳生态城市可理解为是生态城市实现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沈清基等,2010),也即“低碳型生态城市”的简称。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策略与路径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大力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城市发展道路是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反思和改变旧有的城市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探索符合可持续要求的城市发展道路。总的来讲,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合理、有序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建立不同类型低碳生态城动态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程度对低碳生态城进行分级评价,引导城市政府和市民建设生态城的创新意识,逐步推动同类城市在生态城建设方面开展友谊竞赛并实现互帮互学;

2、建立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合作机制;

3、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的生态思路,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生态城;

4、通过良好的设计和精细的管理,使城市成为景观上具有吸引力,具备良好服务、设施齐全、社会和谐的宜居城市;

5、通过建设成本可负担、发展模式可模仿、自身发展可持续的“先锋”城市实践,引导全国其他城市转变发展模式。(仇保兴,2009)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引导政策

为了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0年8月15日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并积极推进低碳试点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同时,近期正在组织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这个方案重点从强化目标责任、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低碳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完善相关经济政策、推动五省八市试点、健全体制机制等十个方面,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2011年6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关于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财建〔2011〕341号),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9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批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财建〔2011〕867号),公布了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①推进绿色小城镇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0年正式启动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2010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签署了共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的合作框架协议,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市”;2010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无锡太湖新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河北省共同签署《关于推进河北省生态示范城市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作备忘录》;2011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研究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政策建议、指标体系、示范技术等工作,引导国内低碳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同年6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建规〔2011〕78号),启动新建低碳生态城镇示范工作。另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与美国、瑞典、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有关部门签署了生态城市合作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展生态城市方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转贴于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推行步骤

低碳生态城市的推行主要包括诊断、规划、实施、运营、评估五大步骤。规划和设计之前需进行诊断,诊断城市现状的生态制约条件和价值点;建立一套综合实施体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运营是一套体系措施,需要对城市运营状态实施信息监控和动态管理,及时验证、校准和调整城市规划;评估是检验基础,评估城市建设及运营状况,其结果将成为新一轮诊断依据。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践行概念与内涵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总体概述

根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12年2月,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低碳生态城市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80个,②占到地级市比例的96%,如下图2所示。

除了地方政府在建设目标层面的积极响应和倡导,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城区)也已经开始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这些结合各自地域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利于从中总结和归纳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类型分析

根据目前正在开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案例用地性质和开发建设模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现有城区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和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1、城市新建地区低碳生态化的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指在既有建成区以外,以低碳生态发展模式开展新城的建设。调研发现,低碳生态新城的选址所占用的土地性质各不相同,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和唐山湾(曹妃甸)生态城具有探索型的代表性。其特点为,开发建设过程中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实现占补平衡,是以盐碱地、滩涂地的生态化恢复、改造为主进行的从规划到建设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

相对来讲,低碳生态新城实践受到的现状约束性因素较少,规划设计和建设发展的余地较大,可以通过制定指标体系等手段来较好地和相对完整地应用低碳生态城市有关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全方位地开展建设活动,但同时也存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人口集聚、产业集聚需要依托周边城市辐射力等方面的缺点。目前中国所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多数属于这种类型。(李迅等,2011)

2、现有城区原址改造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主要是指对原有城镇进行的低碳生态化改造,其特点是根据当地的现状发展水平和特色,兼顾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利用适宜的低碳生态技术,逐渐改变原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如浙江安吉充分利用当地“竹乡”的资源禀赋,形成了从竹产业的原料供应、竹制品的初、深加工到竹产品的销售这样一条循环、高效、完整的产业链;北京的延庆、密云地区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下,在新能源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等)、生态修复、垃圾分类处理、循环产业等方面进行了建设示范和应用。相对于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见效慢,需要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但我们应当意识到,既有的改造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是我国当前最应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类型。(李迅等,2011)

3、现有城区扩张发展的低碳生态化实践

这一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也属于新城建设,有别于原址改造型的最大特点是与主城区距离不远,属于主城区扩张发展的范围。如厦门市结合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在集美、翔安、同安、海沧等四个新城的建设中,启动了低碳生态新城规划,逐步实现城市建设由岛内转向岛外,推动厦门进入“全域特区”时代。目前,集美新城(21平方公里)、同安环东海域(114平方公里)、东海科技创新园(4.9平方公里)、翔安低碳研究所和低碳配套产业园(10平方公里)已选定为低碳新城示范区,开始按照低碳要求进行规划建设。(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1)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发展的问题剖析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府提出的建设目标还是正在开展的建设实践,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态城市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当前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尚处探索阶段,其建设和发展中所表露出的问题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导向不明、目标缺失、理论缺失、唯技术论四大方面。(李迅等,2011)

导向不明具体表现为:(1)尽管当前地方政府已经普遍对低碳生态城市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规模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活动,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动机不够明晰、盲目跟风,一味强调政绩工程的现象;(2)尽管全国90.2%的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但从其提出时间和地理分布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呈现提出时间早、分布密度高的特点,而且当前开展生态城市实践活动最为积极的多数也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城区),以至于造成了“低碳生态城市等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一种错误认识;(3)尽管新建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投入成本很高,但其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很多城市在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时选择了“新城运动”,而见效慢、推动慢的建成区生态化改造则处于被当权者冷落的境地。

目标缺失具体表现为:(1)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忽视与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的结合,如上海东滩生态城和廊坊万庄生态城均是因为生态城开发占用了农用地等土地性质方面的问题造成生态城建设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2)由于目前尚未出台全国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尽管各地出于实践建设的需要纷纷制定了地方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但是缺乏宏观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在制定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目的不清、导向不明的问题。

理论缺失具体表现为:(1)目前学术界尚未对低碳生态城市有一个明确、公认的定义和理解,其名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2)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目前尚未得到明确,各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均属于探索性阶段,对于编制内容和深度均没有统一、明确的要求,无法对规划编制后的建设实施起到很好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唯技术论具体表现为:(1)目前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摒弃一些传统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手段,热衷于追求技术的新、奇、特,热衷于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盲目地将高投入与高回报划上等号;(2)低碳生态城市的实践中还存在着建设选址盲目性较大的问题,将地点选在自然基底良好的生态敏感区内进行开发建设,不但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大干扰,同时也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引发连锁性自然灾害,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安全造成隐患,酿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转贴于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与展望

在中国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由于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且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指标体系、规划设计原理、政策体系以及相关的建设技术和实践经验,中国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开展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低碳生态城市实践活动需要今后在以下六方面进一步提升:

(一)城市低碳生态化的理念目标需要进一步深化

低碳生态城市强调尊重过去,着眼未来,因此确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应建立科学化评估生态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遵循平衡、共生、发展、循环的原则,顺乎自然规律的发展之道,将城市加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平衡当中,将生态学的最小干预自然、让自然做主的理念贯穿到整个规划设计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要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与生态并重,确立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应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四个维度进行构建,最终是要通过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和社会和谐的总体目标,达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二)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转变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城镇化的中后期,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重建“微循环”。从全国情况来看,许多城市在发展中已经到了转型的门槛前,其空间格局、基本框架,在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建设之后,已经基本定型,各类大型基础设施也已基本建成。同时,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也已充分暴露,市民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愿望及提升居住舒适度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在这种条件下,城市的发展思路应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将传统集中式、机械式的处理方式向分散、有机化、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转变,由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向小型补充式设施建设转变,由集中处理排放向就地就近处理转变,由各公用设施功能分离向综合利用转变。同时,在规划建设理念方面,还应实现由自上而下向规划透明、设计透明、上下结合、充分调动民间创新积极性转变。

(三)城市低碳生态化的规划引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进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引导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和手段。低碳生态城市规划要以其高度的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实现优化城市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各项事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维护全体市民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具体来讲,各层次的规划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区域内的城市化战略和政策,人口、产业、城镇的集聚发展,综合交通体系以及区域生态格局等;(2)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市的性质与功能、规模与容量、空间与形态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中远期发展预测与控制,尤其是通过生态运行模拟技术综合调配生态基础设施的配置;(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当重视研究城区土地利用、建设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控制、建筑空间形态与市政基础设施控制以及城市规划指标落实。

(四)城市低碳生态化的技术体系需要进一步创新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涉及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计、产业发展选择、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废弃物处理与管理、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能源生产与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等方面,其研发、推广与应用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对于技术体系方面的应用和实践多数为单项技术的尝试,因此迫切需要对各项低碳生态技术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尝试与整合,形成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集成技术,进一步指导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推广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与可行模式。

(五)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发展政策需要进一步健全

低碳生态城市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当前对低碳生态城市起促进和保障作用的法规政策体系还很不完善,政策、市场、技术三方联动的体制创新仍需不断探索。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能源、资源、土地、水、环境保护、经济等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衔接。当前迫切需要总结国内外成功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案例,逐渐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组织和运营方式,形成明确的引导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导则,同时,制定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有关财税、产业配套政策,以城市公共政策的形式从宏观上进行引导,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更为周到的低碳生态城市。

(六)城市低碳生态化的国际合作需要进一步拓展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类长远发展的环境、生态、资源、健康等全球性科学问题,这些问题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聚集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文化与思维方式、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碰撞,通过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科学家之间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交流,共同致力于世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当前,没有其它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战略像低碳生态化城市发展战略这样存在如此普遍的共识,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必然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低碳生态城市理想的实现,即始于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让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让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携手创建我们美好的生态未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注释:

①第一批试点示范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单: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镇、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海虞镇、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范文4

因为城市是由大量建筑所构成的,所以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尽管如此,结合低碳概念的城市景观设计方法研究一直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缺乏较全面的方法综述。因此,对低碳概念中与城市景观具体结合并加以实践利用的部分尤为值得我们关注与探索。 一、低碳概念的景观分类 低碳概念在景观中可以分为的减碳和固碳这两个方面对低碳生境进行营造。低碳是不仅与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概念,也与民生息息相关,因此不论在减碳或固碳环节,都需要同时从宏观规划和微观设计上对其进行分析与探索。 二、营造减碳式景观生境的规划与设计手段 景观中的减碳概念,其落脚点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碳能源的循环与再利用,即低碳景观能量流的植入。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的碳源来自土地利用和能源利用,因此减碳可以从其城市宏观战略上进行把控,同时在微观上对景观设计方法与技术进行改进。从规划战略方面,怀来的“零碳城”模式对低碳景观的营造具有启示意义,所谓零碳并非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是碳源和碳汇可相互抵消的动态碳平衡。清洁能源、创意研发和红酒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构成了怀来基础产业的耦合结构,这种无碳影响的产业集群构建为零碳城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宏观层面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怀来借京张高速铁路建设之机,对风能观光等低碳景观旅游产业进行启动,通过营造此类非物质化的、自然的低碳旅游吸引物,来实现其新产业基础上的零碳城理念。 不仅在产业定位上如此,一个城市的景观交通体系也是减碳的重要环节。建设景区之间的零换乘系统,并结合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使其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能够在降低交通能耗的同时,鼓励更多的市民骑车或步行出行,形成绿色交通的良性循环。而且中国园林自古就具有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交通体系多以天然石材、草坡花境依随相伴,这种低碳式的景观体系也是今天的我们所值得借鉴的。 设计层面上,低碳景观则更多的体现在观念性的引导,即低碳场所精神的景观语汇营造。景观设计在担负着美化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功能的同时,还应该作为一种可以对居民进行潜移默化的科普性资源。为迎接第十七届省运会,江苏常州计划启用2.9亿实施“一路两区”景观照明提升工程,这无疑是在追求景观品质的同时进行着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而与此同时完善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结合景观设施在柏林遍地开花;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兼具景观美化功能的风力发电等。可见景观的美化并不一定需要以碳能源为代价来进行打造。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自身对低碳景观设计的忽视与不足。 三、营造固碳式景观生境的规划与设计手段 宏观规划上,可以通过对城市层面的景观序列梳理,以建立城市中的碳源与碳中和场所,预计将于2020年左右完工的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就是一个典范。东滩以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朝着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的目标迈进着。在其城市层面的景观规划中,利用自身沿海地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利用丰富的风能、潮汐能以及太阳能来实现电力热力能源低碳化,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进行绿化固碳,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以防止碳资源的流失。 在景观设计上,可以基于节点层面的碳耗能上的分析和总结来进行固碳设计。利用世博会为契机,成都“活水公园”向人们展示了兼具景观与生态效果的城市污水处理方式。“活水公园”利用本身清水、绿植等景观采用人工湿地和纯自然的手段处理水从而对碳源进行固化,在此基础上还注入了一些原型不曾有的四川特有植被及地域性的成都历史文化元素来增加其亲切程度,使游客更易于接受其环保理念。这种将处理水的方式通过景观语汇的表达,更好地普及了低碳理念,对其有很大的推广和示范性的作用。 而这些固碳景观节点并非只在世博会这类举世瞩目的园区中需要体现,日常生活的此类设计也应得到重视与推广。如在城市街道的局部地段建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和建议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人类生存,同时制约经济的发展,改变人类消耗的能源结构,进而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和引擎。在2010年的两会“一号提案”中创新性的提出,要“将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科技部部长万钢也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研发,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对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解

进入21世纪,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而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以主要依靠燃烧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资源为能源,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而言的,它是一种消耗化石能源少、向生物圈排放温室气体少的经济,是一种以能源效率高、碳排放强度低为特征的新的发展模式。简单说,低碳经济是从保护全球环境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制度安排、措施保障,推动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开发和利用,促进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模式转型。因此,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应从以下角度来理解。

第一,从统计和考核指标来看。低碳经济统计和考核指标是碳强度,即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此大量的生产就不可避免,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而且卖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虽然降低了。但能耗总量因大量生产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会减少多少或许还会增加。举例来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约50%,但由于小汽车的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就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从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第二,.从技术角度看。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如英国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标准及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能源来源、运输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第三,从人类生活来看。低碳经济应依托于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的细节。“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于气候变化有关。比如一张A4纸的能源含量接近于0.1kW・h电,由此就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

二、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和建议

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一是对新上项目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锁定”留下长久的不利影响。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实现低碳转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如下思考。

(一)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激励绿色发展。

1、总体规划。近年来,发展环保经济的新概念的不断推出,我国必须界定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制定规划,不断降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强度。在规划制定中要重视超前性、宏观性、可操作性,同时要特别重视规划的层次和衔接,做好中央和地方规划之间、各级政府规划之间、部门和专业规划之间的衔接,避免规划“打架”。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目前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中。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绿色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规划,向绿色转型。

2、制定相关政策。一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大致可以分为基于价格的市场手段和强制性政策措施两类。前者分为基于总量控制下的排放交易制度和北欧国家采用的征收碳税的办法;后者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财政补贴、研发等,主要是政府采取“有形之手”引导和干预市场与企业行为。二是从实际出发,我国需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形成绿色发展的政策环境,形成长效机制。

(二)加大科技投入,注重创新效率。

1、应改进财政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一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突破那些对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性产业。二是建立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创新体系和实施机制。三是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

2、应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一是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界定项目承担单位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扩散的责任。二是加强科技公共平台建设,建立共享机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向企业扩大开放,增建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平台。三是建立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和服务机构,加强服务。四是打破地区分割,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共享。

3、应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制定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的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

(三)用好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成本。

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特别是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可以从生态补偿费制度、押金退还政策、排放交易制度和碳税等入手,总结试点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并逐步推广应用,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环境保护是市场“失效”的领域,需要发挥政府的干预和调控作用,如果任由市场调节,类似“公地悲剧”就会不断出现,2009年全国不少地方由于垃圾填埋和焚烧诱发的,已经说明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从这个角度看,澄清认识,加强科学、经济、工程等领域科学联合,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绿色发展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四)加强人才培养,营造社会氛围。

人才是创新主体,一是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不仅要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培育研究开发的领军人才,还要培育和保护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建立用人单位内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创新;改进教育模式,特别是大学教育要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调整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完善企业家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二是要通过教育和继续教育,让受教育和培训的个人掌握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技能。大力推进科研人员和教师、学生的流动,推动知识的传播和技术成果转化。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和教育,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的、技术先进的产品。开展创新体系、政策的比较研究,监测和评估创新过程、成果的社会经济影响等,使创新真正成为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参与能力。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低碳 绿色饭店 运营

一、饭店业的低碳概念

饭店业的低碳概念指:(1)降低饭店日常运营中的消耗,减少成本;(2)降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3)坚持可持续发展。饭店是资源消耗量大且污染环境的企业,多数饭店仍在使用破坏臭氧层的制冷剂,在用水方面也严重超标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说起低碳饭店,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绿色饭店”。“绿色饭店”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角度为切入点,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上,节约资源、降低污染,而又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饭店运营模式。

二、目前国外的绿色饭店举例

美国的GAIA饭店坐落在加利福尼亚纳帕山谷中,在能源和环保方面的设计达到了世界上先进的水平,有“世上最环保饭店”的美誉。或许你会疑惑饭店整夜灯火通明,其实这些光是由精心设计的天花板反射而成的,这些天花板可以集中地吸取阳光,从而使得饭店非常明亮。在白天时,饭店大厅从不需要开灯,这样就大大地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此外,三菱公司还研制出了节能冷热空调系统,可以有效地调节饭店里的温度。

日本轻井泽的虹夕诺雅温泉饭店,虽然夏天最高的温度只有25度,但是饭店使用一种不用空调就可以降温的方法,即在小屋顶上建设半封闭的窗口,从而自动地排出白天温热的空气,释放夜晚的自然凉风,让人们享受大自然中的清新空气。

三、我国绿色饭店的发展现状

如今在我国已有700多家绿色饭店,他们不断借鉴国外发展低碳饭店成功的经验,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管理,促进了绿色饭店的不断发展。一项资料表明,建设绿色饭店可使每个饭店减少15%的用电量和10%的用水量。从而可以看出发展绿色饭店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国绿色饭店的增加速度并不快,大量的酒店并没有向绿色概念靠拢,主要是由于资金筹备和技术发展速度的问题限制了绿色化饭店的拓展。此外,饭店的环境资源保护意识人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绿色饭店虽然名义上拥有各种相关节能降耗的设备,但是并不一定处于经济运行状态,甚至有些是打着“绿色”的幌子做名不副实的生意。

四、饭店低碳理念的运营和实施

(一)新建饭店的低碳化设计

一般而言,已建成的饭店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实施成本控制非常困难,因此在规划前我们就应该详细地设计出低碳方案,认真核算出能源消耗的成本和低碳投入的比值。比如说,饭店的空间布局和房间布局,如果采用自然光,不但节约资源,还创造出了一种温馨惬意的氛围。且建筑材料的选择对饭店的能耗也会产生很大影响。通常具有保温、防水、隔声功能的材料为饭店建设的最佳材料。尤其是寒冷的北方地区,花费采暖的费用很高,在规划时如果安装特殊的设备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隔绝内外界空气的交换,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此外,供水系统也应是规划的重点,比如说在公共场所地区使用感应式自控温度的水龙头、引进中水处理设备等。

(二)低碳制度化,并对员工普及低碳知识

不断完善降耗节能的管理系统,并使之发展成为一项制度。对员工普及低碳知识,适当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并且把低碳概念融入到服务中。在管理方面要落实节能降耗的制度,鼓励员工在技术、方法、思路方面不断创新。

(三)不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从饭店节电方面来看,绿色照明是一个技术上的飞跃,它不但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增加了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一位专家曾说过:“如果一个饭店的照明具有品质的层次感和家庭的舒适感,就可以让客人快乐地工作和生活。”采用先进的照明设备,在露天公共场所使用光电控制开关,客房内使用插卡方式来获取电。而且多使用那些寿命长、安全性高的照明产品,比如说低碳节能的荧光灯、钠灯等,不但可以降低能耗,还会给客人带来新鲜感。除此之外,饭店在建设的时要多利用风能、太阳能发电,或建立自己小发电站。据统计,我国开发使用太阳能资源约占全球75%。通常情况下,太阳能电池的寿命是25年,虽然当前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较高,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太阳能一定会成为能源利用的主要形式。

(四)低碳饭店的运营

1.尽量少换床单。曾有专家统计过,饭店的床单少换洗一次就可以节约13升水和0.03度电,从而就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样道理,假如我国全部的星级饭店都是3天换洗一次床单,那么一年就可以节约1.6万吨煤。自20世纪90年代起,欧洲的饭店开始实行72小时换洗一次床单;日本的很多饭店都会采取折扣房价、赠送甜点等方式鼓励消费者节约能耗。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客房床头放一片绿色树叶叶,上有说明文字,住店期间不需要换床单,可以领取礼物或折扣房价,或者提醒客人无特殊情况下,可以实行一客一换的方式。

2.减少使用一次性日用品。如今的饭店都会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日用品更是应有尽有。据统计,我国的星级饭店每天能消耗120万套日用品,价值约22亿元。而且这些产品不能回收利用,严重地浪费了资源。因此,减少使用一次性日用品,提倡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以及发泡餐盒等一次性餐具,并且应该减少鲜花的摆放,节约包装材料的耗费。

3.回收垃圾。有针对性地处理饭店运营中产生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例如对废旧电池建立单独的回收箱,对于可回收的废纸例如宣传手册等实行单独回收。

(五)鼓励消费者低碳消费

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是人们有着低碳的生活方式,若要发展低碳饭店就要对消费者普及低碳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低碳饭店的发展。比如说对消费者采取“低碳积分”方法,奖励那些低碳行为的消费者,从而引导其他消费者都积极参与其中。

总而言之,低碳饭店是饭店发展的趋势,涉及到了饭店规划、管理、运营等方面。饭店要树立低碳经营的理念,引进新技术,同时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从而实现饭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课题组,揭益寿,王凤,王福尧,邱宝冲,张景芳,曹丹丹.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和创新[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07)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范文7

决战未来的国家战略

步入新世纪以来,日本在“环境立国”战略和“低碳社会行动”的指引推动下,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不仅在低碳节能技术领域保持优势甚至引领世界发展方向,而且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效。

2004年,日本环境省设立了全球环境研究基金,着手制定“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研究计划,集中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力量研究日本走向2050年低碳社会的发展情景、路线图和具体对策。此后的2007年,日本确立了“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以建设“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为途径,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促进了日本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向可持续、节能、注重质量的环保社会转变。

2008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上升作为国家战略,把环境与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作为构建低碳社会的核心和基础。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碳交易制度、征收环境税、提高太阳能发电普及率、开发碳捕捉和封存技术、推行商品的“碳足迹”标注制度、开展环境示范城市活动以及通过设立“凉爽地球日”提高国民的温室气体减排意识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同年,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公布了“低碳技术计划”,明确了到2050年日本能源创新技术发展路线图,即重点发展高效天然气火力发电、高效燃煤发电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技术、新型太阳能发电、先进道路交通系统、燃料电池汽车、生物质能替代燃料、节能型住宅建筑、固定式燃料电池、氢的生成和储运技术等21项创新技术,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的技术战略以及环境和能源技术创新的促进措施。

配套完备的法律体系

早在上世纪末,日本就先后颁布了《关于促进新能源利用的特别措施法》、《新能源利用的特别措施法实施令》、《日本电力事业者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日本电力事业者新能源利用特别措施法施行规则》和《独立行政法入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法》。完备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不仅显示了日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姿态,也为其建设低碳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8年,日本通过了全球第一部旨在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法律:《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为依法应对气候变化率先提供范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配套完善,构建起了完善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在这之后的1999年,日本又制定出《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实施细则》,阐释了温室气体的种类,具体规定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算定方法、排放量报告、分配数量账户簿等制度,对使用煤炭、汽油、天然气等燃料征收碳税,以此控制企业和家庭的燃料消耗和一氧化碳排放。

除此之外,日本针对环保教育特别制定了《环境教育法》,不仅为加深对环保的理解而进行的教育及学习创造了条件、完善了途径,而且也进一步提高了普通民众、非政府组织、企业共同参与环保的热情和能力。

多方携手的合作机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气候变化应对,在日本的《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了国家、地方、公共团体、事业者、国民应对温室气体的基本职责。从1997年起,日本政府就成立了以内阁总理大臣为首的“全球变暖对策本部”,副本部长由内阁官房长官、环境大臣及经济产业大臣担任。在环境和气象部门设立“气候科”、“气候变化对策室”,各都道府县设立“气候应对措施室”、“气候变暖情报中心”等,从而建立起了完备的政府应对组织体系。

如今,日本环境省支持协助民间建立起了“全国防止地球变暖活动推介中心”,而都道府县则协助当地民间建立起“区域中心”、聘请“防止气候变暖活动推进员协议会”等合作网络。“全国防止地球变暖活动推介中心”主要在日本全国范围内举行针对气候变暖现状和对策的普及教育活动,支持区域中心的工作,对推动气候变暖的团体予以支持,开展应对气候变暖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调查研究。而“区域中心”就主要在指定区域进行针对气候变暖现状和对策的普及教育活动,支持相关团体从事应对气候变暖活动,接受居民的咨询,与地方公共团体合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气候变暖活动推进员”的职责则是要加深居民对防止气候变暖问题的理解,对居民进行减排指导和建议,为参与相关活动的居民提供信息和合作,加强政府机构和自治组织在实施应对气候变暖措施方面进行合作。最后“区域协会”主要是搭建平台,让自治组织、区域中心、推进员、企业、居民和其他活动团体就防止气候变暖的话题及措施进行协商和谈论,以取得一致。

全民参与的行动体系

在日本,将应对气候变化从国家战略拓展到基层并最终成为全民意识和行动的不是政府而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NPO组织,包括全国防止地球变暖活动推介中心、防止地球变暖活动区域中心、防止气候变暖活动推进员和区域协议会等。这些组织以专业人士、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和志愿者为主,他们受国家认定,并独立于政府、企业及民众之外,专门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公众参与事务,一方面从政府获取经费支持,为政府和地方制定相关对策计划,开展教育和普及活动,同时接受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其他组织的委托开展应对气候专项活动。

根据《全球气候变暖对策推进法》,日本环境省需与全国中心、地方公共团体、区域协议会以及其他相关团体合作,普及气候变暖现状和对策的相关知识,开展各种活动,推进气候变暖对策的实现。地方各都道府县负责挑选并委任全球气候变暖防止活动推进员,向居民开展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和对策普及,提供有关信息和咨询等活动。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字:低碳理念;城市建设;居住区;规划设计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radually bad, human society is faced with all kind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Low carbon idea as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world's attention hot, in urba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pplication low carbon idea has become a trend.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low carbon related concepts for low carbon concept in the city in the planning of residential area reflected 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 word: low carbon idea; Urban constructio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低碳居住区理论

低碳理论

低碳的英文是low carbon,指的是排放更少的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等等。随着当今世界上的人口的增加、工业的扩张、人类社会生活方式无节制等多元化的原因,使得地球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式,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健康状态。

低碳生活,就是要尽可能的降低人们生活作息时间内的能量消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低碳生活,对于大多数来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认可,也是现代的人们推进潮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低碳的理念向人们提出来的问题是人们愿不愿意共同努力构建低碳生活。人们应该对于低碳生活进行大力提倡,并且进行主动实践,比如节电一小时的活动、开展植树活动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人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低碳居住区理论和内涵

低碳居住指的是通过最少的地球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大化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生产数量最少的废弃物的建设方式来规划住宅和居住小区。低碳居住注重的是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相关材料资源的回收利用,降低垃圾废弃物的生产量,彻底的贯彻现代的节能减排原则,强调居住区中居民和自然之间的共处和谐,强调低碳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低碳居住区应该要符合自然、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客观规律,以及尊重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根本原则,来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理念指导下,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落实生态环保建筑的发展战略,对于能源、资源、信息要进行高效利用和良性的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同建设低碳的城市居住区。因此,在低碳居住区内部应该实现生态的平衡,逐渐的满足居民的日益增长低碳生活需求,比如在居住区内实现垃圾废弃物的分类存放收集,在最大的程度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能源来构建低碳绿色的居住环境。

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应该基于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来进行设计,居住区的结构和布局应该合理便捷,所具有的功能之间相互协调,并且符合其所在地区的外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城市居住区中实现高效的资源能源利用率,采用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使用节能的生产工艺。在居住区交通部门,能够构建合理尺度和功能主导的交通系统,辅助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在区域内构建便捷的公交系统。在规划时应该大力倡导绿色型建筑,引领建筑实现节能减排,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的按照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来执行。低碳居住区还应该扩大自身的碳汇系统(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和所处地区自然资源的相互结合,提升碳汇的总量,保持居住区的生态平衡度。低碳居住区应该配备有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能够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和建筑共建环境,能够有效的提升居民的身心健康,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在低碳居住区中,居民应该自觉的参与到低碳生活方式的构建中来,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和节约意识,参与到居住区的环境管理工作中来。实现政府、社会和居民三体合一的调控体系和决策系统,实现自我参与和自我调节。

低碳理念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体现

居住区场地选址

居住区的地址选择一直都是规划的重要因素,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了所处地段、价格、周围环境等。在选择低碳居住区地址的时候,应该尽量的避免密集地区和绿地,因为密集地区的建筑发展高度现代化,并且周围已经建设了大量的住房和生活社区,在这种地区一般人口偏多,通常会带来交通阻塞和交通污染等不良的影响,而如果对于绿地进行开发的话是对于自然的损害,降低了碳汇的能力。因此,在进行低碳居住区选址工作时,最好的选择就是“褐色用地”,也就是被遗弃的工业用地或者是城市中被闲置的用地,在对褐色用地进行开发的时候不会出现上述问题,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地紧张的局面,减小自然环境的压力,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提升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的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

在现代的低碳城市居住区建设中,功能混合土地的利用是一个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对于城市居住区中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重新进行分配,能够实现不同的功能和人群的共处,促进居住区多样性发展。在低碳居住区实现土地的混合利用还可以减小城市对于机动车的依赖性,并且提高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和步行的比例,降低机动车出行的比例以及城市交通系统的总碳排放量。

在建筑设计上要节省每一分的土地。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的进程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对于土地的需求度也越来越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要注重居住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尽量的实现两者的平衡。在建筑的布局之中,需要大量采用一些简单的建筑技术,比如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遮阳功能等等,都能够实现能源的节省。在现代化的居住区建筑屋顶设计,大部分的都是采用沥青类型的材料,但是随着建筑理念的不断发展,屋顶的绿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屋顶绿化能够在局部范围内改善环境,减少空气中存在的灰尘和烟雾,屋顶绿化是行之有效的低碳手段之一。

低碳技术的使用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资源是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也是现代低碳居住区的重要构成因子。在低碳城市居住区中能够采用中水的回用技术,中水的质量是处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的,在当前的居住区中居民直接用于饮用的水比例是非常小的,其中很大的一部分用在打扫清洁卫生等等方面,大量的符合饮用标准的自来水被浪费,充分的利用中水能够缓解这一现象。雨水的利用技术也是低碳居住区的一个发展方向,同时还能够在居住区中构建科学完善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将生活中产生的废水作为主要的中水来源,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其能够应用于清洁打扫、绿地用水等工作,从而实现居民污水零排放的目标。

居住区作为人们的生活空间,每天都将产生大量的垃圾废物,所以在居住区普遍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尽量的提升各种垃圾的回收率,增强垃圾相关资源的回收利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再生利用。而对于那些危险的垃圾,能够进行有效的收集,运送到城市特定的地方集中进行处理。以上也是构建绿色低碳居住环境的有效手段。

低碳照明也是居住区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固态的照明要使用成本低、使用时间长、能量消耗少的设备。现代的紧凑型荧光灯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在居住区中,应该合理的设计自然光的采集,自然光是最清洁的光能源,毫无污染和能源消耗。

三 总结

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低碳理念的普及,对于保护现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将低碳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了城市居住区的规划之中,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低碳型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和国家现在推行的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相呼应,也是国家整个住宅产业以后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裴萍;关于城市生活居住区规划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1980年03期

[2] 安紫薇;;借鉴国际经验,推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廖昌启;以低碳出行为导向的出行特征与住区规划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范文9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高职 人居环境 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研究项目《低碳经济背景下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0tjk22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53-02

进入21世纪,城市空气污染和噪音越来越成为城市的常见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号召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低碳社会的建设中来,因此,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积极开发绿色低碳住宅。作为为房地产企业输送智力资源的高职院校,应该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我院通过对房地产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的反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近两年将《人居环境》课程作为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专业课开设。通过两年的探索,我们教学团队对该课程的建设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试图从高职房地产类专业的《人居环境》课程的设置背景,课程总体定位,课程内容选取,课外实训环节设计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1.课程设置背景

1.1政府对绿色低碳住宅的倡导

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标志着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以“低碳”为显著特点的新时代。中国通过政府制定中期减排目标,决心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碳、环保、节能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进行节能减排的改造,建立绿色低碳住宅将是中国房地产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通过制定有关政策引导来推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节能意识和参与。各级政府出台建设低碳城市的行动纲领和实施意见,明确建设低碳建筑有关规定,从规划设计、施工、装修、验收、物业等各环节,对新、旧建筑提出绿色低碳化建设规定。同时,各级政府实施相关扶持激励政策,加快落后建筑材料的淘汰速度,加大对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扶持力度。

1.2房地产市场对绿色低碳住宅的需求

低碳新材料的应用从表面上看的确是增加了建材成本,但从长远的综合效益上来讲,总成本是下降的,使资源浪费的现象得到缓解。以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为例,购买节能住宅增加成本约20000至30000元,按每平方米每年可节电40千瓦时计算,一年就可以节约数千元左右,这样购房增加成本大约几年就可收回。根据权威调查机构所做的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8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购买低碳住宅,由此可见低碳建筑的市场很广阔,普通居民对低碳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因此,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也会顺应市场需求,逐渐提高房地产产品的节能环保水平。

1.3低碳住宅技术的使用和普及

“绿色低碳住宅”是一种低碳,环保,节能的居住空间。这类住宅实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近年来,低碳住宅技术的使用和普及越来越广泛,一方面政府通过合理发展城市规模,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合理布局城市居住用地,创造良好的居住小气候条件,从根本上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住宅设计创新,包括建筑设计如户型结构设计创新、遮阳通风技术,中水利用技术,利用太阳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技术,来补充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这些节能技术的应用为低碳住宅的实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所以,作为未来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学生们,应该将这类知识作为专业课进行学习和灌输,使他们具备基本的规划和设计节能低碳环保住宅的能力。

2.课程总体定位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我院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将培养具备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房地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的技能,能够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和管理业务,以房地产营销与经纪为主要能力,兼具房地产项目开发前期报建与策划、后期物业管理服务方面工作的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考取助理房地产策划师、广州市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或物业管理员(三选一)资格证,可胜任房地产开发报建员、楼盘营销策划专员、地产经纪、物业管理员等岗位。通过广泛的调研,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岗位、职业资格、工作任务和所需技能对照表如表一。

表1: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岗位、职业资格、工作任务和所需技能对照表

根据表一对照中各种职业资格对应的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我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确定了专业技能课的构成,具体课程进程如下。由于各类岗位中均需要具有住宅物业人居环境规划和维护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将《人居环境》课程定位于我院该专业的专业课,用于学生拓展能力的培养。我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体系架构与课程路线如图一。

图1: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体系架构与课程路线

3.课程内容选取

根据国家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人居环境》课程中,我们课程团队通过对接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课程与行业(企业)岗位(群),以房地产开发工作过程为主线、典型工作任务为节点,整合、序化和重构《人居环境》课程内容;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中的运用,改进学生考核与评价指标与方式,促进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课程计划总学时为36学时,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学时数分配如下表。在表二中,我们根据人居环境工作的具体内容,将课程整合为三项基础理论知识和十项工作任务,通过教学中基于工作过程的十个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人居环境打造和规划的基本技能。

表2:《人居环境》课程教学进度表

4.课外实训环节设计

对《人居环境》课程的学习不但需要课内分散工作任务的操作实习,还需要课外综合实训的实际运用,课外实训内容主要通过以下综合实训环节来完成。

4.1实训环节一:楼盘人居环境实地调研

4.1.1实训目的

现场指导学生认识居住区的人居系统构成,培养真实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4.1.2实训要求

利用课下时间让同学们实地调研楼盘,分析具体楼盘的人居环境构成。参观楼盘的各项人居系统设计的情况。

4.1.3实训步骤

教师选定调研楼盘,利用课下时间让同学们实地调研企业,参观楼盘的各项人居系统设计的情况。最后提交一份某楼盘人居环境系统情况的调研报告。

4.2实训环节二:楼盘人居环境比较

4.2.1实训目的

使学生通过调查了解不同楼盘在打造人居环境时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真实工作环境中。

4.2.2实训要求

利用课下时间让同学们调研不同楼盘的大气、水、声环境,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热环境、光环境、电磁辐射环境、放射性环境,居住区绿化,居住区气候的改善等的情况,并比较各个楼盘人居环境的优劣。

4.2.3实训步骤

教师选定几个调研楼盘,利用课下时间让同学们实地调研企业,然后按照人居环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分析各个楼盘人居环境的优劣。最后提交一份各楼盘人居环境系统比较的调研报告。

4.3实训环节三:楼盘营销策划(绿色住宅产品设计部分)方案写作

4.3.1实训目的

培养营销策划(绿色住宅产品设计部分)文案写作的能力,培养对楼盘的整体策划和推广的能力。

4.3.2实训要求

根据所学知识,学生在课下对老师布置的特定楼盘用PPT格式做一个营销策划(绿色住宅产品设计部分)方案,并在课堂上演讲。

4.3.3实训步骤

学生先在课下进行指定楼盘营销策划(产品设计部分)方案写作的准备工作,以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楼盘营销策划方案的讲解和评比,最后提交一份XX楼盘营销策划(产品设计部分)方案。

5.结语

高职房地产类专业设置《人居环境》课程是适应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也是高职房地产类专业适应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一线房地产开发、经营人才的需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我们还应不断关注低碳节能技术的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房地产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雨华,宗建伟 人居环境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1)。

[2]李帅,李春郁 运用绿色建筑材料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J].改革与开放,2010(11)。

[3]张斌 房地产估价课程设计及其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