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集锦9篇

时间:2023-08-25 16:54:54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1

关键词:水资源 可持续利用 行动计划

中国环境与发展的核心在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水,水的兴衰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基础产业地位的真正到位。同时取决于水利部门从工程型水利向资源型水利的战略性转移、广大水利干部和社会公众对传统水利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资源型水利的战略目标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型水利的战略目标要贯穿到水资源的“规划、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的关键取决于国家的水利经济政策和国家的投资政策与法规。鉴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取决于国际化的统一准则和行动。综合以上分析,针对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特提出以下行动计划建议。

一、制定一个“碧水绿洲”行动计划,大力增强全民族水的忧患意识

(1)增强公众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整体意识,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2)增强全民对水灾的忧患意识,要有抗大洪的思想准备和应急措施。

(3)增强公众对水危机的意识,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鼓励社会公众的参与,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参与。

(4)各级政府及其宣传部门要以水多为患、水少成灾、水脏贻害为中心,在全社会开展保护水、爱惜水、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节约用水、防治污水等一系列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宣传活动。

(5)教育部门要把中国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把水与人类、水与经济社会、水与环境等,系统地编写到教材中去,从小学开始进行普及教育。各级政府直到村民自治组织都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

二、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

(1)在制定2050年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和供水能力。

(2)重新审查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根据水资源条件,调整发展规模和生产力布局。已建的耗水大的工业要向水源丰富地区或可利用海水的沿海地区转移,规划中耗水大的项目必须布局在丰水地区。

(3)中国地区间自然条件差异性极大,由此决定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对不同地区,比如对东、中、西三类不同的经济地带,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各地要严格按供水量配额制定地区发展规划。

三、重新审查水利发展战略及长远规划

(1)中国水的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水利部门要审定水利发展战略规划,重视中长期发展的预测工作,尤其要加强水资源的宏观战略研究和管理。

(2)面对21世纪中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根据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组织对全国水资源重新进行全面评价。

(3)防洪安全事关全局,未来大江大河的防洪问题仍然是江河治理的重中之重,应根据新的防洪形势,修订和完善防洪规划,尤其要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的规划。

(4)水利发展应将现有水利基础设施的巩固、配套、挖潜和更新改造作为战略重点之一。因此,要下决心改革过去计划经济投资分配的格局,在基本建设投资中重点安排。巩固提高这些基础设施的效益,直接关系到21世纪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5)农业用水要实行总量控制,灌溉面积的增长要依靠科技创新,在节水中求发展。

四、全面理解和正确贯彻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

开源与节流并举,以节水为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已将节水排列在资源节约的首位,十五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要把节水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党中央制定的节水战略方针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

(1)缓解中国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在节水,要从战略的高度尽快建立节水型的经济发展和节水型的社会体系。国家对节水要作为一项工程,列入基本建设计划。全方位制定节水工程的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

(2)在抓好节水工程的同时,必须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加大多种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提高雨洪资源化及其利用程度,有计划地兴建一批大型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要适度进行开发。在干旱地区以及山区,广泛发动群众兴修小型、微型水利及雨水集流工程。沿海地区要研究海水的利用,适当地进行海水淡化与微咸水的利用。

五、加快跨流域调水的步伐

(1)进一步加快跨流域调水的规划和论证,逐步实施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无论是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南水北调都是十分必要的,但研究调水线路和方案必须服从区域性水资源的最佳配置。实施方案应采取先易后难、先通后畅、分段实施的步骤,应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基础设施为原则。在研究解决北方缺水时,当地水资源仍然是利用的主体,调水是补水性质。因此,应立足于本区域内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及统一调度,在此基础上研究跨流域性的调水方案。

(2)不管南水北调采取何种方案,为保障21世纪中叶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在2015年以前,一定要抓紧实施南水北调来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是解决北方地区的工业和城市用水,调入各省、市的水量,各省、市应与本地区供水量统筹安排,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定价。应遵循市场经济体制,按商品水制定价格政策;农业用水应采取以工补农的经济政策。

(3)黄河水资源已超负荷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利用和分配问题必须从上、中、下游全局来研究,不宜再考虑向现有供水区以外引水,黄河接济海河、淮河的用水应考虑由长江供水。从长远看,在普及节水的基础上,要加快对黄河补水方案的研究,远期要考虑南水北调西线供水。

(4)华北地区缺水已成定局,在南水北调工程未实施以前,近期缺水如何解决应研究应急方案。建议在“十五”期间,从整个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出发,结合引丹济黄、引黄济冀、引江济鲁等分段引水方案,建议研究滦河、潮白河、永定河可利用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大型水库的联合调度问题。以优化配置、统一管理、联合调度为手段,形成华北地区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的网络。

六、依法完善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建议成立国家水资源委员会

(1)实现水资源的统一和有效管理,必须积极推进水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推进水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一定要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水资源管理新体制,以加强对全国水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2)要通过法规确立对水资源实行统一、集中、综合管理体制,建立仿照国家防汛总指挥部的模式,组建具有权威和决策能力的部级的水资源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水利部。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研究发展战略、审定发展规划、协调水的分配和水事纠纷。同时加强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在国家水资源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各流域分别成立流域级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并作为流域机构的主要职能。

(3)水资源的统一、集中、综合管理机构确立以后,必须健全有效的水管理政策。水的有效管理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水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水的分配和统一调度,以及各用水部门与用水户的有效管理。改进水管理必须从观念、技术、经济、社会、卫生、环境、立法等各个领域共同承担责任,同时国家要有相应的投入和经济政策。

(4)要尽快修订《水法》,制定各大江河的流域法规,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纳入国家宪法和国家政策,制订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规和道德准则,完善水法规体系。

七、加强能力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水利经济政策

(1)水利是一项公益性为主体的事业,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是治国安邦的百年大计。加强水利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强能力建设,强化责任制,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要进行改革,克服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的短期行为。水利部门改革也要从自身职能的转变起步,加强水利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并从水资源管理体制和经济机制的改革入手,推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2)要改革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决策程序,健全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科学论证制度。由于水利服务的对象已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因此,无论是单一目标,还是多目标的重大水利、水电工程都要建立跨学科、跨部门的论证评估体制,要经过科学选比、加强民主决策力度。为从整体上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决策水平,要建立各级人大、政协对重大水利工程的审议、监督和检查制度。

(3)防洪是一个以公益性为主体的巨大的系统工程,流域的防洪系统是一个统一的、多层次的整体,因此,要以优化防洪对策、提高防洪效益为目标,针对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包括蓄滞洪区的运用、防洪保险等)制定防洪经济政策。

(4)水是商品,水是经济资源,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制定不同的经济政策。水资源的宏观调控要以法律与经济手段相结合。要完善水资源的有偿使用、有偿占用、有偿转让和保护水环境的有关经济政策。要研究制定国家资源税的征收政策。

(5)水价改革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对供水成本重新核算。制定水价时应体现鼓励节水的原则,采用季节价、累进加价、基本水费制等。

(6)要鼓励用水户的参与,积极推广“用水者协会”,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到竣工后的管理,将所有权、使用权、经营管理权归用水者协会,有利于调动用水者的积极性。

八、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实施科教兴水战略

(1)解决中国水的问题,要结合国土整治的全局,在统一规划下,把治山和治水有机结合起来。要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要采取创造性的措施,全面研究非工程的防洪技术措施。

(2)21世纪水利的战略重点要以节水为先,重点推广各种适用的节水技术。大力推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技术。在提高常规水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重视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

(3)大力推广以小流域为单元,承包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要加强技术监督和指导。要加强泥沙变化规律的研究,加强泥沙处理技术的攻关研究,要制定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4)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

(5)围绕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从水的角度研究环境与发展的密切关系,研究中国降水分布和河川径流及其调蓄能力的影响。

(6)科教兴水关键在人才,因此,提高水管理人员素质必须加强人才培训,加强水利教育和职工培训,全面提高人才素质,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纪律严的水利队伍。

(7)要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水利行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建立水利新的体制历史进程中,逐步完善社会化服务、分级科技服务和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水管理现代化。

九、加快水利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业化经营

(1)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水利行业应以水利基础产业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发展生产力为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水利产业化经营,这是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水利的路子。

(2)水利实现产业化经营,这是适应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必然趋势。这是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3)产业化经营是水利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过去单一为农业服务转变为全社会全方位服务的大水利,这是体制上的改革和创新,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对水利基础产业进行改造、重组和提高,使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能适应市场经济,或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使水利实现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4)要实现水利产业化经营,就必须建立相适应的经济组织。从开发、建设、管理和经营实施一体化管理、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功能,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十、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加大水利投入

(1)从全国范围内调整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压缩重复建设项目资金,用于水利建设。采取中央、地方投资与群众投劳相结合,财政拨款、项目债券、银行中长期优惠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2

论文摘要:在西部中小学建设中的大量信息化教学资源,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有助于社区居民的学习和当地社区的发展。将西部中小学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向当地居民开放,促进农村社区的文化、科技和经济活动发展,对于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促进当地社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前言

在当今的终身学习时代,每个人都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早在2003年,国务院就在相关文件中指出,“农村学校作为遍布乡村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接着,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中进一步提出,“要通过远程教育方式,把农村中小学办成当地文化科技中心、信息传播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和卫生知识普及中心,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和信息化教育浪潮推动下,西部中小学建设了大量信息化教学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这些资源,对于文化落后的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倡导农村中小学要服务社区发展,西部地区将近ro%的中小学在农村,但目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向校外用户开放、服务社区发展的程度还不高,信息化教学资源在社区发展中的应用形式还不多、应用方法欠当,一下面将结合西部现状,探讨如何有效应用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

二、西部农村中小学服务社区发展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

1,信息服务策略

(1)信息服务策略信息服务是指学校根据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社区居民的需求,从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中进行筛选或利用信息化环境搜集相关资源,加工整理后向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主要有致富信息、农业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卫生健康知识等方面

(2)信息服务策略的实施。具体的服务方式主要是教师将整理加工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编辑成文本打印后,发给学生,由学生负责送到社区居民手中进行学习,并收集社区居民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反馈意见和要求;学校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向社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调查社区居民的资源需求。这种应用方式不仅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刚开始向社区开放的学校服务社区的主要方式,也是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社区发展的重要方式。

另外,有网络的学校,通过网络向外发送本地的农产品供应信息、商品需求信息以及生活、生产活动中的疑难问题等,利用网络拓宽农产品的市场,及时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如甘肃省天祝县的华藏镇初中和岔口骚小学等学校,通过网络为农牧民提供科技信息,将杂交油菜籽、荷兰豆、脱毒马铃薯等特色的农产品信息在网上,开拓外地市场,得到了当地农民的支持和好评。

(3)信息服务策略实施分析。甘肃省灵台县什字镇中心小学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柴胡栽培方法、苹果栽培技术、旱地地膜西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等信息服务后,当地农民逐渐重视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农民开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提出资源需求的典型案例一位曹姓农民的话,说明了学校信息服务的价值:“以前邻居孩子把学校发的资料送给我,我基本不看,我的经验比那些学校老师多多了,他们懂个啥呀,还不是瞎指挥?可是有一年,当发现我种植的烤烟叶子发黄时,我以为是干枯,赶紧浇水却依然发黄。正犯愁时,收到学校发的烤烟病虫害防治资料,我将信将疑地按资料说明,喷了指定的农药,几天后,我的烤烟居然又绿油油一片了从那以后,学校发的资料我都会认真看,并介绍给亲戚朋友看,现在,除了让邻居的孩子跟学校提问题外,有时自己还跑去学校找老师呢”

可见,信息服务这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方式对社区居民的信息能力要求不高,效果比较好,在社区居民应用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意识不强、信息能力较差时.应以信息服务方式为主,学校要尽可能提供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资源,尤其是当这些资源产生实效后,社区居民的观念会逐渐转变,树立起主动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意识。因此,学校在为社区居民提供资源服务时,要有意识地培养社区居民应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社区管理机构要与学校配合,通过宣传与示范,增强社区居民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探索多种信息服务方式促进社区发展。

2.培训服务策略。

(1)培训服务策略。培训服务是指学校与社区管理部门等机构合作,根据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和农村党员干部教育需要等,利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设施,开展科技知识、信息技能、健康卫生、动物养殖、植物种植、党员干部教育等方面的培训活动。

(2)培训服务策略实施的过程与要求。对党员干部、社区居民不理解的问题,通过及时向培训者请教及时解决,有利于增进学校与党员干部、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比信息服务方式更快捷,有助于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化设施与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资源应用意识和能力。培训前学校要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培训内容等方面,如果由学校决定培训内容,培训前得调查培训需求、组织培训内容、设计培训活动,收集相关的培训资料等,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社区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支持,尽量减轻学校的负担。培训对象要主动提出培训需求,积极参加培训工作。

培训服务实施时,要注意对培训效果的评价,以促进下一轮培训的有效开展。同时,要注意对适合农牧民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如甘肃省天祝县各乡级资源中心都组建了教育教学和农牧民培训的组织机构,对农牧民培训有效的组织和监控。人们通过接受学校与社区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可以掌握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应用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3)培训服务策略应用分析。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华藏寺镇岔口骚小学在农牧民培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岔口骚小学是当地规模较大的一所六年制小学,借助中国·联合国undp403项目,以及学校原来的“义教工程”项目和教育部·李嘉诚远程教育项目,学校通过资源整合,优化资源管理,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在保障学校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为本地农牧民进行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培训。

近年来,岔口骤小学积极在组织农牧民脱盲的同时将 “农科教”三结合,加大对农牧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训形式为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集中授课与观摩相结合,分发资料与咨询服务相结合,学校培训与农技部门培训相结合。自2000年以来,先后培训本村农牧民2270人次,印发文字资料500()余份。在为本村居民提供信息服务和培训服务的同时,岔口释小学发挥镇资源中心的辐射功能,立足本校,辐射全镇,为本镇所有小学的教师和农牧民培训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辐射范围内有行政村9个,总人口18000余人。岔口骤小学对农牧民的各种培训,使他们掌握了致富的技能和信息,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交流与合作.农牧民更加信赖、关心、支持学校的发展。学校所取得的成功,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是在教育部·李嘉诚远程教育项目等多种项目的资助下,学校建设了较为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大多数教师得到了相关培训,信息素养比较高,能利用光盘教学资源、卫星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等多种资源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二是有项目人员进行指导和目标要求,促进了学校积极为社区开展培训服务活动。如中国·联合国undp403项目,在岔口骚小学建立镇资源中心,要求学校要向全镇的居民开放资源,提供培训服务。三是学校重视,规章制度完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领导机构,制定了相关制度,促使开展培训规划。资源应用的领导机构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注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培训活动。在实践中将农牧民脱盲与“农科教”相结合,将集中授课与观摩相结合,学校培训与农技部门培训相结合。四是学校能从实际出发,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开展相关的培训服务。例如蔬菜种植、动物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等方面符合生产生活需要。

岔口驿小学培训服务实践表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能有力地促进社区发展,能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在实施时要结合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培训服务。

3.自主应用策略。

(1)自主应用策略。自主应用是指学校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向社区居民全面开放,社区居民自主选择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和研究等活动。

(2)自主应用策略的特点和要求。自主应用方式十分灵活,社区居民可能是从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的问题出发,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来解决问题及就个人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这种应用方式中,社区居民可以自己选择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内容、类型,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

自主应用方式对使用者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使用者必须具有获取资源、筛选资源和整理资源等能力,使用者的信息素养水平会直接影响资源应用的效果,因此,使用者需要接受学校组织的信息资源应用方面的培训。初步应用时,需要学校教师及专家的指导。并且,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和资源能对外开放的时间有限,社区居民只能利用节假日、周末和晚上等时间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一所学校往往要为几百人以上的社区服务,因此,每个人能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时间有限,使用者必须不断提高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能力。

(3)自主应用策略实施分析。甘肃省天祝县华寺镇初中是“甘肃省农村网络信息站试点校”、“教育部·李嘉诚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学校在建设了农村网络信息站以后,对当地大多数农牧民进行了相关技术培训,使农牧民有了一定的资源应用能力后,鼓动农牧民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年,到学校上网,学习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农牧民观念转变,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当地农牧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获取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有利于解决自身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应用效果。另外,社区居民在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文化水平、科技素养,使学校服务“三农”的工作见到了实效,发挥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三、小结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3

    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相关的税种及税收扶持政策的梳理可得,国家通过不同税种,用不同方式,从多方面扶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教育、环保、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的思想在这些税收法律政策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和贯彻,但如何让税收杠杆更有力地发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很多问题亟待完善。

    (1)国家通过支持科技进步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表现为有直接企业所得税低税率的支持,有对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突出扶助,有符合条件的企业所得税免征,以及对于无形资产入股的营业税优惠、个人科技贡献奖金免纳个人所得税等等。但关于税收法律政策如何具体支持以及如何有效支持科技发展仍然存在着问题,如混淆高新技术企业与自主创新企业,税收法律政策没有规定如何具体支持自主创新;如中小企业发展障碍重重,难以推动整体经济繁荣;再如对自主创新的主体——人的创新积极性激励不足等等。

    (2)国家通过支持环保产业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上,有国家对于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还有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及专项风力发电增值税减半征收政策,以及个人环境保护贡献奖金免纳个人所得税等等的鼓励。但这些举措是我国刚刚开始鼓励节能降耗、走可持续发展和环保道路的表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做好环保产业仍任重道远。资源税改革已经启动,但仍亟需发展完善;与环保产业政策目标背离的产业缺少有效制止手段;能源扶持的税收法律政策仍集中于传统能源,太阳能、潮汐能等新兴能源缺乏具体扶持等等都是存在的问题。

    (3)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缺少鼓励金融资本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税收法律政策且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性文件中都有资金支持的手段,但多数是针对政府的公用资本、中央及地方财政预算等,无法充分调动社会和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也没有有效刺激金融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再者,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要求高、风险系数大、资本投入多的特点,一般企业要进入该产业在融资上都要遇到一定困难。

    (4)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庞杂散乱、条文效力等级低、文件变动频繁、部分税收条文解释权模糊。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分散在各个税种的单行条例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零散的税收政策中,且更新频率高,条文庞杂无序,缺少系统性协调性,经济活动中运用起来易缺漏不全或旧文当新文;另一方面,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效力层级比较低,解释权模糊混乱,条文缺乏系统性,无法全面实现税收宏观调控的作用。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对税收法律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我国已经开始关注并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文件等助其成长,其中税收政策占有重要地位。但这些手段具有覆盖面窄、单一零散不成体系、无法凸显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导向,以及远远不足以体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的内涵。

    1完善科技税收

    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源动力,科技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和发展方向。所以要发挥税收法律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从而正确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企业与自主创新是两个不同概念,不能等同。高新技术企业只是表明其现有技术是高新技术,并不代表其目前的创新能力和未来创新趋势[1]。我国对高新技术企业已另有不少税收法律政策扶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为代表并有一些税收规范性文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我们需要界分高新技术企业和自主创新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同时积极扶助各类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明确自主创新税收政策具体鼓励哪些方面和限制何种行为等等;同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时候,也要具体区分企业自主创新的类型,属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根据创新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税收政策支持,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如果政府缺失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将导致社会创新不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例极高,且善于技术创新又有极高的管理效率,在所有企业中作用巨大。但基于其与大企业之间各方面的差距,例如规模小、技术人才不足、资金紧缺等,使其发展障碍重重,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很重要,尤其是税收政策的扶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23条,明确提出“国家在有关税收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为国家制定、完善和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可以对该类企业在自主创新、人员聘任、借贷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此外,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小型微利企业进行了专项税收优惠,是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典型,但小型微利企业仅仅是中小企业中的一小部分,此条文也没有具体规定扶持小型微利企业的产业导向,这样产业导向性不明确、手段单一,且未形成体系的税收扶持无法为中小企业的深层次发展提供支持,从国外促进中小企业的税收法律政策来看,应有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的税收法律政策贯穿中小企业创办发展的始终[2]。

    科技进步、社会创新的关键在于参与其中的人,对科技创新的税收激励最终还要反映到对创新主体的激励上来。我国现有的这方面的税收法律政策不多,且大多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挂钩,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对科技创新的人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个人所得税激励不够,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首先必须放宽税收优惠创新人员的范围,不论身份,不管行业,不分地区,只要有自主创新成果,就应该享受相关税收法律政策的支持,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创新力量。另外,需要完善激励措施、做到鼓励方式多样化,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研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发展环保税收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源能源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构建完善的资源税制势在必行。201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实施表明我国呼吁良久的资源税改革进入了实际运行阶段,之前一刀切的“从量计征”正逐步转向“从价计征”。虽然这种转变仅是从石油、天然气开始,对煤炭、有色金属行业等调整力度有限,但却是我国资源税税制改革的一大步,待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资源税改革成熟之后,有望扩大到其他领域,也可以通过部分省份试点的方式扩大从价征收的范围继而扩大到全国。

    我国有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很多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对于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却没有做好奖励与惩罚并行并用。在经济发展指数成为多数人至高追求的当下,大力度惩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很难做到,但却相当重要。可以在发展科技、鼓励创新的税收支持同时,对高能耗、高污染等淘汰限制使用的落后技术,实施重税限制,也可以按照国务院关于限制“两高一资”(即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原则,取消或者降低这些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率[3],从反面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凸显创新税收政策的积极效应。

    环保产业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题中之义。通过上文对相关税收法律政策的梳理,能看出国家支持能源产业发展的意图,特别是风能的专项规定也体现了国家支持环保产业的倾向,但我国现行关于能源扶持的税收法律法规仍集中于石油、天然气、矿山、煤炭等传统能源,表明国家对于能源产业的支持还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重点,也没有非常明确地对能源产业的方向给予规定。这些缺憾可以通过税收法律政策进行弥补。可以通过税收法律政策的规定调整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引导。《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将能源问题置于急需解决的重点领域,将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作为优先主题。该产业政策具体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需要我们大力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同时积极研究制定扶持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优惠,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推动战略性产业。

    3税收支持融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风险投资,其投资机制的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4]。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4

[摘要]鉴于学术界对企业非市场战略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在分析比较不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重新定y,-g企业非市场战略概念,从企业非市场战略主体(政府和社会)的期望角度,揭示企业非市场战略的内涵。本文认为作为企业非市场战略的关键主体,政府和社会的期望对企业非市场战略具有重要影响,满足政府和社会的期望并获得较高的社会合法性,是企业非市场战略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企业非市场战略;政府期望;社会期望

一、引言

战略管理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企业的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政府和社会因素的力量,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制约和规范作用。长期以来,企业在政府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公共事务的处理方面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并在实践中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政府和社会事务处理方法。“公共关系”作为西方企业界和理论界普遍接受的学术词语,在我国却被理解为“攻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现象表明学术界对企业非市场战略的理解和研究相对滞后。

从上世纪50年代,企业政治战略的概念(Almond,G,T,1958)首次出现,到今天为止,我们能够收集到的关于企业非市场战略的文献不过1000余篇,与浩如烟海的企业战略管理文献相比,显得非常单薄和不足。不仅如此,企业非市场战略的研究学者大多数是美国学者,研究背景也是大多以美国的政治制度为主,研究对象主要是美国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非市场战略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应用领域,以美国学者为主要力量、以美国制度环境为背景、以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能否应用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企业非市场战略的研究,田志龙等结合我国企业的非市场战略实践,对企业非市场战略的概念给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诠释,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学者的企业非市场战略概念。

鉴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企业非市场战略的概念予以分析,对企业非市场战略的内涵作进一步的解释,从而抛砖引玉,引发我国学术界对企业非市场战略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引导企业制订并实施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非市场战略。

二、企业非市场战略概念

学术界对企业非市场战略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甚至在用词方面都存在很大区别,这使得后续的研究面临诸多困难,同时在理解和沟通方面也存在一些障碍。现有的研究中涉及到企业非市场战略的相关概念有以下几种:(1)企业公共事务战略(PublicAffairsStrategy);(2)企业政治战略(corporatePoliticalStrategy);(3)企业非市场战略-(NonmarketingStrategy);(4)企业政治活动(corporatePoliticalAction,CorporatePoliticalActivity);(5)企业政治行为(corporatePoliticalBehavior);(6)政府事务活动(GovernmentAffairsActivity);(7)政府事务战略(GovernmentAffairsStrategy)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

1,企业政治行为

AsfleyandSachdeva将企业政治行为定义为:企业获得、发展、保护和使用有关社会实体的力量,即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力,以抵制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Baysinger将企业政治行为定义为:企业试图影响政府政策,以使政府政策对企业更加有利。这代表了西方学者关于企业非市场战略基本内涵的认识,在最近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和承认。Oberman将企业政治行为定义为:企业转换政治资源的企图,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正式制度资源价值,或者是阻止企业制度资源价值的降低。KathleenA,Getz将企业政治行为定义为:企业试图影响政府政策和进程的任何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Hillman的文章认为,企业政治行为是一种企业试图影响政治环境并创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政治环境的前摄性活动。

2,企业政治战略

20世纪80年代,在众多学者研究企业政治行为的同时,也开始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研究企业政治行为。GalbraithandKazanjian认为,企业政治战略是试图使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能力有效结盟的战略。KeimandBayinger认为,企业政治战略是众多管理决策中的一种模式,集成了企业为获得有利的公共政策效应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生存和持续成功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Mahon,JohnF,BarbaraLiam则将企业政治战略定义为:企业有目的地整合资源并采取一系列连贯的行为直接对政治、社会和法律环境施加影响,以确保他们长期的或暂时的竞争优势,并在此过程中对其他参与者施加影响的策略。HillmanAJ,Keim认为,企业政治战略是企业管理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一个独特交叉领域,其主要目标是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企业如何主动通过各种行为影响和塑造有利的政府政策。概括来说,企业政治战略是主要研究企业为谋求有利的外部环境而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或塑造政府政策与法规及其实施过程的策略。

3,公共事务战略

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迅速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涌现了一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关注利益相关者要求的令人尊敬的企业。政府和社会也越来越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企业想要生存就必须被社会认可其合法性。PostJ,E,认为,通过对企业与其政治社会环境界面的管理,企业可以维持其合法性,企业在这方面的管理功能称为公共事务职能。neznar&Nigh(1993)从企业的社会合法性角度,提出企业公共事务战略的概念,认为企业公共事务战略的主要任务在于获得社会合法性,既包含了企业必须遵守政府法规和社会规范的努力,又包含了企业应该积极影响政府法规和社会规范的努力。Martin和Scott提出了组织合法性的多维模型,通过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提升企业经营合法性。Blumentritt继承了MeznarandNigh(1993)的观点,并采用美国企业在海外的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

上述各种关于企业非市场战略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企业非市场战略的内涵。企业政治行为和企业政治战略强调政府及其政策对企业竞争的影响,公共事务战略则强调企业的社会合法性。非市场因素是指能够为市场、企业和其他类型的组织提供秩序的内外部因素。从企业角度来看,政府的政策和法规以及社会规范都会对竞争优势产生影响。企业非市场战略可以被认为是企业妥善处理政府事务和社会事务,以获得政府的竞争性资源和社会对企业行为高度认可的战略。它既包含了企业为了获取或保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法规和社会规范的战略,也包含企业为了赢得更高的社会合法性,而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政府法规和社会规范的战略。

为了获得政府的竞争性资源和社会对企业行为的高度认可,企业必须深刻理解政府和社会对他的期望及其影响,这是企业非市场战略的基本前提。为此,本文接下来的内容将重点分析政府和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及影响、企业对政府和社会的期望及影响、企业非市场战略的内容等。

三、企业非市场战略的目标主体及其期望

政府和社会作为企业非市场战略的目标主体,有其自身的独特需求,尤其是对企业有其特殊的期望,了解政府和社会对企业的特殊期望,有助于企业制定和实施正确的非市场战略。

1,政府对企业的期望及影响

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为国家交纳税款,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政府发展经济措施的最终着眼点是放在促进企业发展上面。从根本讲,政府期望企业能够健康积极的成长,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具体而言,政府期望企业:(1)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2)顺应政府产业政策,优化区域产业结构;(3)照章纳税,保证政府财政收入;(4)响应政府政策号召,遵纪守法;(5)参与公共事务,协助政府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

作为一种非市场因素,政府在企业的外部环境中处于权力核心地位,是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同竞争对手、顾客等市场因素一样,政府这个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成败有着显著影响。Steiner(1980)认为,政府是介于企业和社会间制定和颁布法律的仲裁者,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法律规范,税收等措施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如此,政府还控制着一些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资源,可以通过倾向性优惠政策促使一部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削弱另一部分企业的竞争优势,甚至剥夺部分企业的生存权力,政府可能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力来改变市场份额,影响市场结构。政府可以制定各种各样的标准(技术、食品卫生和环境污染等),增加部分企业成本,提高部分企业的竞争优势。

2,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及影响

通过社会契约,社会将大量的社会资源委托给企业,希望其作为一个明智的托管人经营好这些资源。社会既然将大量的资源委托给企业管理,自然期望企业能够作为合格的受托人经营和管理好这些社会资源。总的来说,社会期望企业:(1)以负责的态度向社会提供健康、优质的产品或服务;(2)参加更多的公益性事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3)模范遵守社会规范;(4)促进优秀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发展。

现代企业理论已经把企业理解为不同个人之间一组复杂的显性契约和隐形契约交汇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实体。从根本上讲,社会对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契约(socialcontract)上。Steiner认为,无论显性的还是隐性的,--社会契约都是各种机构行为的基础。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符合社会契约,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企业的经济行为。而且,社会通过社会契约对社会资源的非平均分配,从而对企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活动的扩展和延伸,企业与社会中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媒体及公众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各种非政府组织、媒体及公众等是处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庞大群体,是社会力量的主体,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公众对企业有一定的社会期望和社会责任标准,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企业的活动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公众利益,并对出现的社会偏好及期望做出积极的反应。

四、企业非市场战略的目的

企业非市场战略有明确的目的性,企业期望通过非市场战略的实施得到对企业发展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来说,是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及较高的社会合法性,集中体现在企业对政府和社会的期望上。

1,企业对政府的期望

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企业意识到政府可以作为一个竞争性的工具,企业固然会期望通过对其某种措施的实施,以获取自身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竞争性优势。企业之所以实施非市场战略,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1)期望政府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如基础设施环境的不断完善、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等。(2)期望得到政府所掌握的大量资源,以获取企业发展的竞争性优势。在经济转型时期,政府手中控制着大量企业所需的资源,比如资金、项目审批权、政府采购、上市资格审查、土地使用权,等等。如海尔在发展过程中,政府给予的批地、资金等重要资源的支持,对企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3)期望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由于政府的倾向性优惠政策,受到政府政策支持的企业,显然会获得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而不能够获得政府优惠政策的企业,则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4)期望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够体现企业利益。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政策的执行也会出现一些偏差和不公平现象,企业期望政府能够公平地对待自己。

2,企业对社会的期望

作为能够对企业经营造成巨大影响的社会环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一般情况下,企业是不能影响和左右社会规范的。尽管如此,企业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期望得到社会舆论的支持,期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社会规范,促成优秀的社会价值观和舆论环境,甚至形成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社会环境。

因此,企业对社会的期望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社会是企业产品或服务得以让渡并最终实现盈利的来源,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及公众、社会团体等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对企业的认可和支持,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社会的基础。百事可乐向市场投放减肥可乐和果汁饮料的举动,符合健康组织的倡议,树立一个对消费者负责任的形象,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由此,从竞争对手可口可乐公司那里抢到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是期望社会规范朝着有利于经营的方向发展。社会规范的形成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受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方向不大一致,甚至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相抵触。所以,企业会期望社会规范朝着有利于经营的方向发展。一个有利于企业经营方向发展的社会规范,不仅会减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社会阻力,还会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五、企业非市场战略的内容

企业非市场战略的内容具有两个层次、四个方面。企业非市场战略的两个层次是指:企业既要遵守政府政策法规和社会规范,又要影响和改进政府政策法规和社会规范。其中遵守政府政策法规和社会规范是较低层次的非市场战略,也是政府和社会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企业对政府政策法规和社会规范的遵守程度构成了不同企业在政府和社会中的基本形象,也体现了不同企业在这个方面的战略差异。影响和改进政府政策法规和社会规范是较高层次的企业非市场战略,也是积极的非市场战略,企业在这方面的努力程度,及其对政府政策法规和社会规范的预想程度,体现了不同企业的非市场战略差异。

企业非市场战略的四个方面包括:(1)遵守政府政策和法规。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得到政府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举措之一。为了获得政府支持,企业必须模范遵守政府政策和法规,照章纳税、遵纪守法,顺应政府产业政策,调整自身经营行为,积极从事政府倡导和号召的事业。基于这样的原因,企业需要(在自身经营范围之内)站在政府的立场思考问题,想政府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理解政府需求,满足政府期望,做政府希望做的事情。(2)改变政府的政策和法规。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企业除了模范遵守政府政策和法规之外,还具有促进和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包括促进政府政策的改进和法规的完善。政府政策和法规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制定和形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策法规会出现一定的滞后性、不适应性和不完善性,从而制约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经营也会产生某种不利影响。企业从自身经营需要出发,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不仅能够获得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而且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因而,积极向政府进言,以自身的经营行为和政治行为促使政府政策和法规的完善,是企业非市场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3)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获得较高的社会合法性,企业需要成为模范遵守社会规范的典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价值判断准则,遵守公共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在企业进行地理区域扩张,进入新的社会领域的时候,其所面对的社会规范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调整自身的价值判断准则从而适应新的社会规范,满足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就成为企业非市场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4)影响和改变社会规范。倡导新的、先进的社会规范,积极促进优秀社会规范的形成,也是企业非市场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规范由于其固有的稳定性,可能会产生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情况,企业倡导并促进新的、先进的社会规范的形成,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能够在新的社会规范形成过程中构建竞争优势,进而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5

[关键词] 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综合效益;创造

土地开发是在所属区域内,根据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定,对土地进行平整与各项建设,从而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改善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活动。例如,农田水利、道路桥梁、房地产开发等都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在我国新时期建设中,土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 土地资源开发对综合效益的权衡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以综合效益为前提。所谓综合效益,实质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并举发展。我国新时期建设需要将大量闲置或使用不力的土地资源综合改造,使其发挥经济效益,如房地产开发、高新区建设等。同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不容忽视。对同一土地资源的不同开发方向,将直接带来不同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如建设生态公园和用于工业生产就会直接对环境造成不同影响。很多地区在土地资源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并不能做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位一体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发展经济被视为土地开发的第一目标,因而忽视生态建设,不顾未来的社会效益。

2 土地资源开发实现综合效益的举措

为创造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的综合效益,政府应从战略、政策和法律层面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

(1)设计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土地资源的开发整理是地区建设的基础。地方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必须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作为决策参考和战略导向,权衡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避免只顾短期经济效益而牺牲长期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盲目开发行为。因此,政府部门应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导,科学设计本地区的战略布局。从经济战略角度确立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土地开发方向,如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在社会效益创造方面,政府必须考虑本地区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文化素养层面的土地使用需求,以此为导向,为经济战略的制定提供指引;在生态效益方面,政府应建立未来三年、五年、十年的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目标,着重从农田水利、土壤改造、户外生态建设方面制定土地资源开发的战略规划。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创造应当遵循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目标,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政府应当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创造上投入更多精力,转变过去粗放型的土地开发方式,注重走集约化道路,以综合效益的创造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发挥政策引导的杠杆调节作用。政府对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具有审批和监督的责任,所以政府要善于使用政策杠杆,制定相应的开发管理政策,引导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转型,突出综合效益创造的重要地位。政府部门在土地开发审批时,应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对大规模用地开采的生态环境影响给予高度重视,对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用地需求保持审慎态度。例如,土地资源开发用于兴建学校、医院、生态景区等利于创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审批,政府可简化手续,加快审批速度。同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政府可提供一定的融资支持,以贴息、低息的方式解决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资金问题。而对经济开发用地,应适当增加审批要求,使项目开发能够尽可能地体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3)完善法律约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必须具备严格的法律约束,否则各种政策、规定等很可能形同虚设,违反政策、规定的土地开发行为根本不会承担过多的机会成本。例如,土地出让环节存在“”的行为,地方政府特别是乡村政府对土地的使用开发具有高度的话语权,随意将土地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这种只顾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很容易影响到地区的环境保护。我国新出台的“国八条”就已明确强调对土地供应的调控,要求严格土地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这些法律规定在实践中虽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但从法律责任认定角度,还存在着不足,各种违法违规问题也正是抓住法律的漏洞,以缺少刑事责任追究为“保护伞”,大肆开发土地,根本不考虑土地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因此,今后针对土地资源开发的法律约束应增加刑事责任追究,并且对有损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开发行为要共同追究民事和刑事责任。

3 土地资源开发及效益评估的跟进

土地资源的开发从审批到项目建设竣工,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周期,而且在竣工结束后,综合效益的创造成效才能逐步体现。因此,政府部门应创建土地资源开发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评估赋予明确的指标地位。经济效益指标侧重从地区特色经济、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指标进行衡量;社会效益应关注地区整体的文化素质培育、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服务保障建设的相关指标;生态效益应从地区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景观效果等方面加以考评。政府部门对土地资源开发效益的评估应划分为审批、建设、投入运营的不同阶段,投入运营后也要注重每年的审核跟进,以从中吸取经验,为后续的土地开发使用提供指导。

4 总 结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综合效益创造是政府服务于民的体现。政府应将综合效益创造作为战略目标,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的开发使用,从而为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行为;创业模式;SWOT分析

一、引言

201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795万人,较去年增加16万人,连年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导致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总理相继提出的“大众创业”新浪潮,“万众创业”新态势,“互联网+”新业态,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氛围,带来了机遇。大学生创业的开展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更是实现创新驱动、激发创造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重要途径。目前,大W生创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因创业实践能力欠缺,创业动机与创业模式不成熟,创业风险无法预估等多种因素导致大部分创业项目停滞或失败。因此,本文利用SWOT方法对大学生创业行为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挖掘大学生创业优势与机会,分析大学生创业中的劣势与威胁。在SWOT策略下,指导大学生在结合自身能力素质,发挥资源与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寻找途径解决创业阻碍,选择合理的创业模式,进而实现创业要素最优配置,提升创业的动力与活力。

二、大学生创业行为SWOT分析

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在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大学生创业是综合自身、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大学生具有站在全局角度科学分析各创业要素的方法。

SWOT分析方法,即态势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选择分析方法,通过其对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的分析,可帮助大学生就个体内部影响因素和个体所处外部环境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研究,指导创业战略选择与规划,提升创业成功率。

(一)创业优势

大学生群体作为高学历的年轻群体,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表现在: 第一,丰富的知识储备。大学生作为知识密集型群体,接受了高等教育,掌握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为专业领域创业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相对于普通创业者具有思想活跃、视野开阔、敢想敢做的特点,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产生新颖想法,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第三,较强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大学生自主学习和领悟能力较强,能够快速掌握和应用新媒体、新手段和新方法,能够通过学习和思考解决创业中的部分问题。 第四,熟练地网络操作能力。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对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更为了解,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创业项目更具有竞争力。第五,宽松的创业时间。大学教育学制一般为三到四年,学生可利用的创业准备和投入时间较为充足。

(二)创业劣势

大学生群体创业项目多,但成功比例较低,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劣势:第一,实践能力与社会经验欠缺。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是进行理论的学习,实践锻炼与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行业和市场的认知与把控能力,存在“纸上谈兵”的问题,在想法和观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存在困难。第二,吃苦受挫能力较差。一方面大学生心理素质相对脆弱,面对创业的挫折与失败容易中途放弃,另外一方面,目前90后的创业群体吃苦精神较差,面对创业的艰辛和困难容易退缩。第三,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低。大部分大学生创业选择了零售业和服务业等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少、操作风险小的行业。缺乏将高等教育中的科技知识转化为创业产品的项目。第四,社会资源匮乏。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往往面临融资渠道有限,人脉和资源较为匮乏的阻碍。

(三)创业机会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创业环境的改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诸多优越机会: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增强,新兴行业不断出现,需要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大学生进行创业。“一带一路”、“亚洲投资银行”的国家发展战略,更为大学生提供了到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创业的机会与选择。第二,国家政府政策支持。一是制定相关创业保障政策,通过税收减免、贷款优惠、手续简便、学籍改革多举措促进创业;二是制定创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社会机构和教育部门多渠道开展创业教育与培养。第三,高校的支持。各高校通过增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创业大赛、举办创业成功校友座谈、提供创业资金扶持与场地支持等形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知,挖掘学生的自主创业潜质、锻炼自主创业能力。第四,资源设施的改善。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的建设,吸引社会机构与风险投资关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培养与孵化的媒介,畅通了融资渠道,给予了软件与硬件的支持。第五,“互联网+”模式的便利。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重要的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更是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支持。

(四)创业威胁

大学生创业除因自身内因外,还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威胁,主要有:第一,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大多会选择门槛较低且易于操作的非全新领域进行创业,往往会涌现大批的竞争者,不仅会面临来自同学和同龄人的创业竞争,还面临着拥有资本和经验支持的传统创业者的压力和挑战,由此带来的同行业的激烈竞争给大学生创业带来极大威胁。第二,传统观念的阻碍。大学生毕业找一份安稳、体面工作已经成为传统家庭中的思维定式,大多父母与亲友反对儿女从事具有风险且无法预期的创业行为,这从无形之中给大学生的创业动力与毅力造成一定阻碍。第三,创业环境的不完善。一是经济的衰退,全球经济危机,不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的继续完善及基础设备的不断改善;二是政策落实难,国家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颁布许多优惠政策,但多数政策都是以“通知”、“意见”的形式下达,停留在宏观倡导的层面,具体落实还存在难度;三是资金压力大,大学生特殊的身份限制,除国家政策扶持外,很难找到融资渠道,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资金的流动性。

三、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

创业模式是指创业者为保障自身的创业理想与权益,而对各种创业要素的合理搭配。一个合理的创业模式是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SWOT中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研究,为大学生选择符合自身能力素质、有效整合创业资源、协调处理创业要素的创业模式,提供了支持与指导。

(一)基于S-O策略的创业模式

S-O策略,即发展型策略,是将利用内部优势与抓住外部机遇相结合,强调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努力打造新技术与新行业,该策略下可选择的创业模式有:

1).孵化器创业模式

各地区与高校在“双创”号召下,纷纷建立起孵化器与创业基地,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创业大赛或以高新技术科研成果形成的创业项目向孵化器单位提出申请,在通过评估后借助孵化器资源来开展创业。通过孵化中心培养,可充分利用技术、政策与融资优势,加速知识向生产力转化。

2).“互联网+”创业模式

传统行业的创业门槛过高,使得经济来源有限,社会经验不足,经营能力欠缺的大学生,在实体创业面前望而却步。“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互联网信息为平台,学生可依托互联网对传统行业进行升级,通过提供价值呈现、技术应用等服务赚取利润,开展“互联网+”零售、教育、金融、旅游创业项目。

(二)基于W-O策略的创业模式

W-O策略,即约束型策略,是将利用外部机遇与弥补内部弱势相结合,强调大学生创业者应充分学习与利用外部优势资源,从而弥补自身短处,增强创业实力与竞争力,该策略下可选择的创业模式有:

1).分销拓展模式

分N拓展模式是指大学生先可以加入已经拥有高新技术或是商品流通的企业,将前期的工作与锻炼,作为后期创业的积淀,成为该企业的核心员工,之后再利用企业所有用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从而充分利用外部人脉、技术、资金等优势,助力创业实现。

2).连锁加盟模式

连锁加盟模式是指大学生以加盟直营、区域或购买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来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创业活动,直接借鉴引用经营管理上有现成的模式,降低因自身能力不足而带来的创业风险。

(三)基于S-T策略的创业模式

S-T策略,即谨慎型策略,是将利用内部优势与弥补或回避外部威胁相结合,强调大学生创业者要通过发挥与利用自身优势,从而降低外部不利因素所产生的威胁,该策略下可选择的创业模式有:

1).知识技术模式

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知识、教育资源等选择创业内容,发挥自身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将自己的研究的成果,发明专利或专业技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将高科技的成果转化和创业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利益最大化。

2).概念创业模式

大学生可通过自己的创新点子、创意想法进行的创业活动,在课余时间开一家小店、经营一家概念餐厅、自办一间个人工作室,这种模式趣味性较强,也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模式,但因处于未开发的市场中,风险也比较高。

(四)基于W-T策略的创业模式

W-T策略,即保守型策略,是将减少内部弱点与回避外部威胁相结合,这是创业中最为不利的策略,要求大学生创业者要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与环境威胁,通过学习与积累提升创业竞争力,深入分析外部环境与扶持政策,尽可能规避不利威胁,该策略下可选择的创业模式有:

1).研究调研模式

大学生通过对校园或周边市场的调研、分析,敏锐地发现市场潜在的商机,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进一步发挥创造,以个人或两三人组成的“工作室”形式开展创业活动,从而降低创业风险,积累创业经验。

2).创业大赛模式

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的平台,开展创业项目研究,撰写创业计划书,从而提升自身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通过大赛取得的奖金,可以作为创业的起步资金。

四、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SWOT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将内在禀赋、外部机遇、内部创新与外界资源不断优化重组的过程,创业的成败不仅由创业者个体内部优劣势的决定,还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发挥优势、弥补弱势、利用机遇、回避威胁,将SWOT战略与当下创业形势与环境综合分析,选择适合自身的创业模式,争取创业成功几率,寻求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丁永玲,张 姝.大学生创业的SWOT分析[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6(12)。

[2]陆夏苇.基于SWOT方法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6(01)。

[3]潘晓婷,瞿剑伟,黄崇安.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企业创业战略模式研究[J],经济视野,2015(07)。

[4]卜 松,高毅蓉.大学生创业行为和创业模式研究―基于烟台高校的调查[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01)。

[5]孙晋晋.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模式的选择[J].科技展望,2017(06)。

课题项目:本文依托于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创业融资机制与优惠政策研究》,课题编号:2014ZD10。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7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作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一、我国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已经是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但是整体的环境状况还是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在持续的恶化当中。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表现最为明显,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尾气、煤炭的燃烧以及其他污染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酸雨出现频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已经逐步扩散,不仅是我国的北方地区遭受雾霾的影响,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虽然经过我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的战略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有效性较低,造成我国水资源仍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引水质量和数量。 

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还存在土地恶化问题,植被覆盖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急需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我国的健康发展。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在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使得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不仅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还能够在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的目的,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现在实行的资源有偿利用的政策,但是并不意味着资源能够随意使用,或者是过度使用,应该在秉持适量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状况 

人们总是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够生存、发展,在每天的生活中需要从外界摄取一定量的能量、空气以及水分等,一旦这些物质受到了污染,人们在日积月累的摄取中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一定的威胁,也是对于社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从源头上改善这些问题,降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才能保证人们在的身体健康,才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现在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生物生存的自然空间,导致现有的生态系统出现了紊乱,物种的消失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证生态系统永续利用的基础,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在现在的情况下,物种进化的速度缓慢,但是消失的速度却远远地快于其进化的水平。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尽可能的保护物种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资源,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不仅是具有生态学中的实际意义,还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内涵。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于环境保护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水平不断提升,对于自然的改造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预估的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人们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一切社会活动都有赖于环境的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采取环境保护政策能够为人们的进一步发展做铺垫,因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环境保护,因此,不能单独的看待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环境保护的实质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施环境保护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这各过程中人们对于社会、自然资源以及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水平不断上升,并且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环境保护的实质就是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具体来看,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对于资源、环境的利用趋于合理化,并在此基础上保护了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程度进行限制,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给与人们健康生活的保证,对于国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现。 

结论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预期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又反过来促进了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因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中,在我国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過程中,应该着力解决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环境保护的实施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出版,2016.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8

从动态角度理解,战略是一个过程,称战略管理。完整的战略管理活动一般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个阶段。其三个阶段的主要内涵是:1.战略制定。主要是确定组织任务,认定组织的外部机会与威胁,认定组织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建立组织的长期目标,制定可供选择的战略,以及造反特定的实施战略。2.战略实施。主要是要求组织确立年度目标,制定政策,激励雇员和配置资源,以确保选定的战略能够贯彻执行。3.战略评价。主要是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并根据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不断调整和修改战略。其中战略制定是整个战略管理活动的起点,它的决定将持久地影响一个组织的发展,决定一个组织的兴衰,所以在战略制定过程中需要正确地确定组织的任务,正确地分析和评价组织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组织的内部优势和弱点。一个组织的资源是有限的,制定正确的战略将会使这些有限的资源发挥充分作用,以达到组织目标利益最大化的效果。

战略管理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媒介是战略管理小组(StrategicManagementGroups,SMG),SMG一般是由组织内外利益相关和权力中心的人构成,其主要任务不仅在于确定组织的战略定位,而且还要使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各阶段都能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和支持,为正确战略的成功实施提供指导和保证。不管战略制定得如何完善,如果没有组织成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战略的实施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

战略管理能使企业更积极地适应未来发展趋势,使企业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益处不仅为CEO、总裁以及众多的盈利组织的管理者所理解、体会和接受,而且也为非盈利组织的管理者所认识、理解和实践,同时战略管理的观念13益广泛地被政府机构采用,使得政府机构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工作效果。

与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相比,政府公共部门或机构的战略管理活动有其特别之处,表现在:一是政府机构在进行战略管理方面的自主性较小;二是立法者和政治家们对重要的决策和资源往往进行直接或问接的控制,很多战略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导致可选择战略的减少。尽管如此,战略管理的基本思路及其产生的作用却是没有区别和差异,我们仍然可以运用战略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来完成政府公共部门或机构的战略分析,指导这些部门或机构正确高效地履行自己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下面笔者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来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的证券监管。

二、证券监管的战略制定

对于公共部门而言,在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确定组织的战略任务时,如同企业运用战略管理一样需要充分分析外部环境对组织职能的要求,分析组织的SWOT(Strength、Weak、Opportunities、Threats)。

证券监管的战略目标如果不明确,则往往会导致监管政策的模糊、矛盾、摇摆甚至是失误,向证券市场传达令人难以理解的信息,招致市场利益相关者对监管部门的指责和批评,结果是造成监管的效率低下、达不到预期的监管效果,与监管的最终使命背道而驰,因此,证券监管部门有必要借助战略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来指导自己制定其战略目标。由于证券市场对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结合证券监管的实际情况,笔者的战略定位分析将更多地着眼于政治、经济等社会深层环境因素的关注,这是与企业战略管理的环境分析存在的重要区别之一。对于一个公共部门,政治、经济因素才是其环境因素中的“关键影响因素”(cirticalsuccessfactors)。>

目前我国正处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阶段,处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这个历史时期是我们现实经济生活无法回避的阶段。处于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证券监管,就是要对市场的参与者或者说是利益相关者建立激励与约束的规则和习惯,监督规则和习惯的遵守和执行,让遵守者得利,让违规者受惩。当然,这个历史时期还要求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由于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健全,证券监管部门有时需按政府的要求部分地实行对证券市场的直接干预,替市场来完成一部分基础性资源配置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证券监管部门的调配工作就能不依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运作,不依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行事。监管部门不仅要依市场经济规律行事,更重要的是要在行事中逐步培育完善市场的功能,逐步让位于市场,让市场发挥作用,在条件具备时退出这些领域而完全让市场来完成相关资源配置。这说明证券监管部门在现阶段有比直接干预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成为新制度的供应者,新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在转轨期间通过宏观纲领、计划、政策和法律等手段,保证新制度的逐步建设和功效发挥,为顺利过渡创造和提供各种有利条件。

结合外部环境分析的结果,可以对证券监管的战略定位作出如下描述:

1.证券监管部门是证券行业的监管部门,而不是宏观管理部门。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应是央行和财政部,它们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影响和调节社会的各种总供给和总需求。所以,证券监管部门在为证券市场提供新制度时、新政策时不能以此为目标,而应在各方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为宏观政策的有效执行,结合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并监督执行,否则“越俎代庖”制定的监管活动一方面会难以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协调,另一方面会损害监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导致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达不到预期效果。

2.证券监管部门是证券市场新制度的提供者和制度执行的监督者,而不是制度的执行者。这个战略分析的结果远比我们对监管部门常用的“裁判一运动员”的说法准确得多,更符合证券监管的现状。因为裁判只管裁决与判断,不管比赛规则的制定,如果裁判一边制定规则,一边执行规则去评判运动员的所作所为,难免会为了照顾运动员的旧伤故疾而制定比赛规则或在裁决时修改比赛规则,甚至干点“吹黑哨”的事,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证券监管部门也不应是制度提供者。按照现代法学理论,制定规则是公众自身的事情,民众决定规则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内容。对于政府,其功能仅仅是监督人们执行公众所制定的规则,一旦规则的制定交由部门制定,部门制定出的规则不可避免地偏向或有利于本部门利益,即所谓的“国家利益部门化”。但由于在现阶段,证券监管部门还必须担当新制度建设者的角色,所以证券监管部门在这一阶段建设新制度时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听取证券市场各方呈述的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起证券市场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衡制度,保证公平、公正基本准则得到实践,例如投资者对公司和中介机构欺诈行为的诉讼赔偿制度、公司和中介机构对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或不当行为的诉讼、监管部门对公司和中介机构违规行为的调查和处罚等等,相互监督,相互制衡;对于涉及证券市场利益格局变化的制度更应在充分听取和吸收所有证券市场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透明操作,谨慎制定,否则证券监管部

门一旦卷人众多的利益集团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协调之中,监管的效率、效果以及监管的权威性将大打折扣。 证券监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正是提高监管效果,树立市场监管权威的必然选择,也是进行证券监管战略分析的必然结果。

三、证券监管战略实施

对战略实施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短期目标,制定政策,配置资源,调整现行组织结构,避免或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哪里有公共性,哪里就有约束、政治影响、权力限制、公众审查和无所不在的公众所有权”,这些都迫使证券监管部门必须更仔细地考虑战略实施的程序。为达到减少阻力的目的SMG必须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利益相关者管理和监管资源管理这两个重要环节。公共部门的战略实施之所以比公司战略实施显得困难得多,就是因为公司可以很少考虑外部利益相关者,在获取和配置所需资源时也少有约束。

对证券监管这样的公共部门而言,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证券监管部门必须对来自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阻碍战略实施的动机和能力进行详细的评估,这是与公司战略实施存在的一个重要差别。“时间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找出特别需要优先考虑的利益相关者。”战略管理小组(SMG)在进行战略管理过程中要列出拟定中的战略的利益相关者,按照他们对战略成功实施的态度和影响力,分为战略的支持者、中立者和对立者,对不同类别的利益相关者则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见表1),在战略管理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保证战略实施的基础。

证券市场是一个纯粹利益关系的市场,巨大的利益冲突使证券监管活动的实施存在根深蒂固的障碍,因此在证券监管过程中,证券监管部门除了以法律和法规所赋予的权利强制推行所制定的政策和规定外,有时还“必须以政治手腕代替权力策略才能应对利益相关者”,采取间接策略以达到实施战略的目的。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对监管资源的配置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可用于证券监管的资源有内部监管资源和外部监管资源,内部监管资源主要是《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授予的监管权力资源以及相应执行监管的人力资源;外部监管资源主要是交易所、证券业协会等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潜在的可用于战略实施的资源,如央行、财政部等。资源表现形式可以是资金,也可以是知识、经验、认可监管战略的态度,按资源对实施战略的重要性可以分为核心、支持和辅助三个等级。在进行战略资源的管理时,有一点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证券市场上任何监管政策的实施都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有限的监管资源必须进行清理、评估和分级,争取核心资源,利用和保持支持性资源与辅资源,这样才可着手实施战略(见表2)。这种资源的分级管理和对外部资源的充分关注与依赖是一般公司战略管理活动中所不具有的。

四、证券监管战略评价

战略管理决策对任何一个组织的影响都是显着和持久的,对证券监管部门而言,有违市场环境的战略决策虽然不会给自己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损失,但对监管权威性的伤害是不可低估的,对监管部门、对证券市场乃至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的。战略的及时评价可以使SMG通过考察组织战略的内在基础、预期与实际的对比分析,及时地采取矫正措施对潜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保证行动与计划的一致。尽管战略管理的评价只是整个战略管理活动的最后阶段,但其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战略评价是保证实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证券监管部门目前被迫承担或是主动承担了许多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责任和义务,远远超出了自己的监管资源能支持的范围,为了实现这些任务也因此广泛地介人了具体的市场运行,进而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这种对证券市场过于深人具体的介人,一方面使市场的参与者永远没有机会培养自我约束机制,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向市场发出了错误的监管信号,使市场的参与者、利益相关者形成了对监管部门扮演“市场超人”的角色期待,监管部门成为了市场的“大管家”。证券监管部门的工作从微观层面的公司质量、发展前景、治理结构、甚至利润分配到宏观层面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企业脱贫解困、社保基金的筹集与投资、甚至GDP的增长速度;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底稿到公司募集资金的指定银行专户存储、使用,监管内容的横向之广,纵向之深恐怕是现有的监管资源所无法承受的,结果无论市场出现的问题是否与监管部门有关,市场参与者必将矛头指向监管部门,监管工作也难免会顾此失彼。而证券监管的定位一旦不符合监管者的基本职责和当前的监管环境,有限的监管资源分配到太多的具体审核审批及职责之外的活动中,必然无法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制度制定,无法采取有力的手段保证制度的贯彻执行,树立监管的权威性,“监管力度不够”将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战略评价对证券监管部门来说,如何利用有限的监管资源达到监管效率最大化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范文9

【关键词】体育资源;价值;健康

1、体育资源的浅析

1.1 体育资源及其分类。体育资源指能强健人民体质,提升运动技术水平的各种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自然生态环境)的潜在拥有状况[1]。为合理地开发利用体育资源的优势性,我们依据其完整性、实践性、相对独立性以及自然和社会统一的原则,对体育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自然界赋予的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各种社会资源[2]。这些资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组成了体育资源的系统结构。这样,为研究体育资源的价值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条件。

1.2体育资源的价值。体育资源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它不仅需要与时代变化的韵律合拍,还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体育资源的价值概括为如下三点;其一,观赏价值与娱乐价值,体育观赏是个体鉴赏体育竞赛和表演中挖掘美和欣赏美的一种过程,协调人与自然整体性关系的大背景下挖掘美的内质,寻求适宜的意趣、情趣和谐趣,同时在运动中建立相应的社会认识、思想教育、情感交流、陶冶性情、文明宣传、感官娱乐等[3] [4]。其二,文化价值,体育资源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不同体育文化的和谐交流与对话,尊重文化身份、文化个性、文化多元化,这在全球化时代有着重大意义。其三,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体育在现代社会中外延不断扩大,意义不断深化,成为国家交往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资源对健康的影响

我们正以自己的行动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然而健康才是前提,健康才是保证,健康才是现代文明的内涵。健康第一的思想已转化为行为,然而体育锻炼能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增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

2.1体育资源与健康。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改善,健康备受关注,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现代健康的新理念"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5],这是对健康的一种全新的认识。但是它只注意到人的生物属性,却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未能涉及人的心理状态,因此,这是不全面的。较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健康的五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身体健康首先是身体的机能正常,各器官的系统功能协调配合,代谢良好;较高水平的生理健康为体能良好。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能的关键途径,增进健康的有效方式。

2.2影响体育资源利用与锻炼的社会因素。制约体育资源合理利用的因素包括社会性质和制度、人口职业结构和人的心理、文化知识和体育教育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我们研究体育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战略[6],除了要清楚地看到我国体育资源不足,分布不平衡,布局不合理,开发利用低等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正确把握现阶段我国体育资源开发利用面对的社会基础不足问题。

2.3推动体育资源开发的建议。国家体育工作上的方针政策是一个十分复杂敏感的因素。建国以来我国制订了一系列体育方针政策,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了系统管理的统筹性,计划性和集中性,造成了投资紧缺,形式单一,可靠性小等问题。所以必需改革,首先在体育政策上进行调整,确保体育资源开发的合理性,科学预测其发展方向,系统地考虑和制定体育资源开发利用所要经过的各阶段,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着力的重点同时要考虑实现上述条件的投资,所要采取的力量布置和重大的措施等[7]。调整后的方针政策,既要做到逐步建立逐步体育系统的社会化方针政策,使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真正成为全民族全社会的事,与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同步,与整个人类健康发展同步。

2.4强化大众体育,促进大众健康意识。我国大众的体育意识尚处在一种非自觉状态。强化我国大众体育意识和提高大众体育能力,要求我们利用一切机会和宣传媒介进行广泛宣传体育在社会健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社会逐步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就是人们的心态习惯于看政策,并从中形成自己的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要主动为领导科学决策和管理服务,让领导切身感受到体育的重要作用,进而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付诸实践,改善体育环境。

2.5完善组织结构。体育资源开发的组织结构由以下系统构成,咨询、决策与指挥、执行与反馈。它们的等级层次和各自的职责是:

①咨询系统――体育工作的参谋机构,负责评价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预测未来,方针政策和短期计划,中长远规划的制订,向国家提出论证方案或建议。

②决策与指挥系统――体育工作的权力机关,负责确定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划、投资以及组织协调。

③执行与反馈系统――体育工作的具体业务机构,其职责是收集材料,加工处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资源开发利用,提合理化建议等。

2.6开发体育科技资源,加速体育科学化,为体育事业发展和人类健康战略服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体育的发展,必然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存在研究力量不足,效益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形成,与我国体育科技资源开发不当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能针对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问题,组织多学科专家开展综合研究会诊,将有较大的改善。体育资源是一种丰富多采的、富有活力的社会文化形态、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赋予体育事业以强大的生命力,给体育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同时随着大众意识的提高,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体育风气。体育事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投资。体育事业是全民的事业,充分发挥体育社会资源优势,大力提倡社会团体、集体、个人办体育,形成多样化的社会体育结构,使之成为多层次的体育实体,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书华.我国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构想[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1994(4).

[2]范维.对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8).

[3]喻学才.旅游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95-203.

[4]徐宏伟.试论体育观赏的价值与特征[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06).

[5]周爱光,宋享周.对体育文化内涵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5(4):10-12.

[6]芦平生,杨兰生,郭层城,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学,2002,22(1):18-21.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