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集锦9篇

时间:2023-08-28 16:54:28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1

关键词:城市河道;河道治理;景观生态

在我们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人们只注重泄洪、排涝、航运、灌输等一些最基本的功能,治理河道的材料大多采用砌石和混泥土等比较硬化的材料,人们追求的便是河道的渠道化。除此之外,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相当多的工业企业往河道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废液,致使河道的水质发生了严重的恶化,造成水生物死亡的严重后果,破话了水体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而与此相反的是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普遍渴望,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河道治理的重要性,一种景观生态模式迫切需要应用到城市的河道治理当中来。然而生态景观河道是多门学科共同作用才能做到的,它融合了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科学等大学科,事实上,如何将这些学科结合起来应用到城市河道的治理过程中,这是现代河道治理过程中人们共同面对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 城市河道的基本功能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致使人们对城市河道的需求不仅仅是泄洪、排涝、航运等最基本的水利功能,目前,我国居民对城市河道功能多样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要求城市河道在治理的过程中,务必要摒弃工程效率为主和效益治水的传统理念,人们应该把重点放到如何在河道治理的同时也能加强对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而如何将景观建设和生态建设进行有效合理的结合,这已经成为了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人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1)防洪排涝功能。防洪排涝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国家出台了防洪的标准,因此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应当以国家标准为最基本的要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河道不仅要有能力防洪排涝,而且还有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地表径流的影响。

(2)景观文化功能。生态景观的建设构成了景观文化的基础。事实上,景观文化在一定程度是景观美学的文化,人们通过感知,感受着景观的内涵。由于人们是景观环境的缔造者,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景观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3)生态环境功能。我国的城市河道景观一般都是廊道,它也是物质转移的重要连接通道,在营养运输、污染物转移、生物迁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重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这对维持生态平衡是很重要的。

(4)雨水利用功能。一般来说,在我们过往的河道治理过程当中,人们往往忽略掉了河道对雨洪的利用功能。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这就要求在治理河道的时候同样要与时俱进,人们不但要规避洪水对城市建设的破坏性影响,还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好雨水资源,较好地做到雨洪资源化。

二、城市河道治理的景观生态原则

(1)系统性原则。景观生态有一个统一的系统,它包括斑块、狭长和基质的有效统一。从本质上讲,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将会直接导致景观机构的改变。

(2)可持续原则。这个原则主要是实现水文地理、动植物和土地的长久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注意景观设计时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3)谨慎性原则。人们在对景观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它同研究范围内的异质性实际上是因果关系,人们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对景观异质性的改造来使景观价值得到提高,但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这种改造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而且一旦稳定性遭到破坏,其恢复的难度是很大的。

(4)经济合理性原则。景观生态的设计一定要与河道治理项目的经济预算相结合,第一要考虑到河道治理项目的投入和产出的情况,第二还要组织专门人员对河道治理项目后期的维修费用进行预测和切合实际的研究。

三、城市河道治理的关键

(1)注重城市河道治理的水利基本要素。传统的河道治理主要注意水位、流速、雨水入河口的高程这三个方面,事实上,这三个方面也是城市河道是否治理成功的关键。

(2)注重城市河道断面的选择。一个河道存在多个河段,所以在选择河道断面的时候不可统一而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河道断面的设计主要是调查洪水的影响范围,考虑到河道的宽度和水量水位,然后再考虑到河道景观设计的需求,做到整体功能的统一。

(3)注重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人们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系统性地考虑到景观设计的变化对真个河道治理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顾此失彼。对河道滨水区域的合理规划是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要考虑到系统性,这不同于单一的水生态治理,人们一定要对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综合加以考虑,制定综合的规划,最终实现良好的效果。

(4)注重生态环境和景观的效益。如果人们想要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这样意味着人们同样要恢复很到和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功能,使得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能够正常的发展。事实上,河流廊道在生态方面的功能主要有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通道作用和过滤作用等等。在城市河道治理的时候,根据人们对人工廊道的分析,距离的延长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逐渐降低,与此相反地是,自然廊道的生态环境效益会因为距离的拉长而慢慢上升。在这中间,有一个相对平衡的地方,长度相同的情况下,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的经济效益没有太大的区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进行人工控制,这样不仅少犯错误,同时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河道治理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着顺应历史潮流的变化,而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正是如何在城市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很好地融入景观生态学。事实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为城市河道的治理提供了很到的基本原理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人们可以通过景观生态的设计对城市的河道进行合理化的改造,在实现河道传统水利功能的基础上,也能产生良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如此一来,城市的河道治理将更加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孟琳琳. 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景观生态模式[J]. 人民黄河,2013,11:6-7+10.

[2]郑英. 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D].天津大学,2007.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2

论文 关键词:河道治理  全流域综合规划  生物防护  辽宁省

论文摘要:在评价辽宁省多年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的基础上, 总结 了辽宁省河道防洪工程建设从以单一防洪的目标向多目标建设思路的转变.达到河流治理模式与河流系统的整体格局相协调,恢复河道 自然 生态,建设人水和谐的理念,并概括总结了辽宁省河道治理的几种模式.希望对以后的河道治理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之一,洪涝灾害频发,特别是最近一次发生在2005年的大洪水造成直接 经济 损失605.63亿元。因此,解决好辽河流域的防洪伺题,是保证辽宁省社会经济可持续 发展 的首要任务。辽宁省河道防洪与治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江大河道按照流域综合规划,坚持每一个5年计划综合整治一条大河,使辽河流域整体防洪达到设计标准;中小型河流的治理探讨出生物防护为主的新模式;城市防洪从单纯以防洪为目的的治理模式逐渐走向人水和谐的治理模式。

1国内外河流治理进程

1.1国外河流治理进程

国外对河流实施以河流防洪为主的单一目标管理,以保证居民的安全,即通过建设大坝堤防等工程措施,降低洪峰流量。但这样做改变了河道原有特性,河流的生境趋于恶化。国外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几十年的 历史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河流综合管理研究则弥补了单一目标管理的不足,从河流的研究范围和尺度、河流系统分类和评价、河流恢复、稀释用水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河流流量5个方面统筹考虑,以维持河流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最具代表性的是ward提出的四维河流生态系统,即河流在纵向、横向、垂向和时间分量上具有连续性、相互性、融合性、延续性特点。

1.2国内河流治理进程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河道整治建设也经过了一个单一的防洪为主的时期,由于缺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过于注重经济建设,忽视对生态环境的维持,出现了城市和 工业 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极大威胁随着近年来对环境、生态的重视,生态治河的理念才逐步受到重视。对河流的生态环境治理从原来仅对河流水环境污染进行改善和治理逐步向河流生态用水、河流生态恢复及湿地、流域生态建设等方面扩展,如成都的府南河、太原的汾河、济南的小清河等河流水环境改善工程问。但从流域及河流两侧的社会发展、产业调整、土地及规划控制、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成果甚少,缺乏工程实践。

2大江大河治理模式

2.1辽宁省防汛工程体系建设现状

经过50年的江河治理和防洪建设,已修建各级江河堤防18729km,大中小水库926座,各类排水闸站1910座,有效提高了全省的防洪减灾能力。“七五”期间,对辽河干流福德店至盘山闸河段进行系统整治,共整修干支流堤防875km,完成堤防土方9156.7万立方米,共投入资金3.71亿元。使辽河干流防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2005年,辽河干流控制性骨干工程石佛寺水库一期建成,使辽河石佛寺水库以下防洪标准将达到100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对太子河辽阳铁路桥至三叉河、浑河大辽河整治和绕阳河沈山铁路桥下进行综合整治,使其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再加上太子河干支流上观音阁、菠窝、汤河、大伙房和闹德海水库等控制性骨干工程,辽河流域基本上形成了上拦下排、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横向比较,在全国各大流域中,辽宁省 农村 堤防的防洪标准是比较高的。

2.2辽宁省大江大河治理模式探讨

辽宁省大江大河的治理主要是立足于流域综合治理的层面上,以流域为整体进行规划治理。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全面规划,全面治理;大江大河上修建控制性骨干工程,坚持每5年全面整治一条河流使其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河道与水库建设相互协调,在防御大洪水的过程中进行河库联合调度,使整个流域达到整体防洪的模式。在2005年抗御大洪水的过程中,辽宁省在总结多年防洪调度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结合辽河流域2005年汛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短期预报调度、及时滚动修正、汛限动态控制、库堤联合调度”的防洪调度新方法,发挥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作用以河库联合为基础的防洪预报调度。经分析 计算 ,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辽河流域“2005.08”暴雨洪水中防洪效益达605.63亿元其中,防洪直接效益为457.87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为147.78亿元。应用“全信息动态综合优化预报调度”新方法产生的防洪效益为67.72亿元。其中,工程化调度条件下产生的防洪为直接效益为21.12亿元,间接经济效益为46.60亿元辽宁省应用河库联合防洪调度新方法——“全信息动态综合优化预报调度新方法”的成功,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3中小河流治理模式探讨

3.1中小河流治理现状

辽宁省在河长16500kin的中小河流上共修建堤防约7500kni,但由于需要治理的河流太多,缺少治理所需资金,使中小河流治理缺乏系统性、彻底性,治理效果很不理想,严重滞后于大江大河的系统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未能建立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体系。近年来,中小河流造成的洪涝灾害损失占辽宁省总洪涝损失的75%以上,成为辽宁省洪涝灾害的主体。自1987年以来,省政府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辽宁省加大了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各级水利部门对中小河流治理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努力寻找一条防洪保安,面向 经济 发展 ,体现人与 自然 和谐发展,集防洪、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世纪70-80年代,岫岩、庄河一带针对河道特性,结合本地实际, 科学 规划、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种、积极施工、注重后期管理,建成了大量的生物防护工程,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开始采用生物防护工程。这种新的治河理念,逐渐体现出较好的综合效益,经过 总结 和推广,目前建成的生物防护工程一半以上已经成林,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小河流治理生物防护工程已在抗御暴雨洪水中显现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3.2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研究

以前,我们把治理重点放在水毁工程修复上,属于防御型被动性治理。每次暴雨洪水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单靠工程措施治理的河道,不能有效防御暴雨洪水;遭遇暴雨洪水袭击时,自身毁坏非常严重;甚至有些小河流的堤防或护岸工程年年治,年年毁。由于单纯的工程措施存在诸多问题.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20世纪70--’80年代。科技人员在凤城调研中发现,由于资金等因素,在个别山区小河道治理中采用坝前埋植柳干或栽植枫杨,堤后栽植杨树的一种冶河护岸(坡)的方法比较有效。1992年,以枫杨为主的生物防护工程技术,列入鞍山市星火科研项目加以研究推广,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十五”以来,生态型河道建设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连市提出了“青草、清水、青蛙”的“三青”河道治理模式。青草代表河流全方位立体绿化,清水代表河水清洁无污染,青蛙代表河道生态结构良好。在长期的河道治理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宽窄结合、深浅兼顾、随弯就势、重点防护、生态优先、保障防洪”的河道治理规划建设思路,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状态,尽可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综合以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探索,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终于走出了一条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防护为主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生物防护工程技术。生物防护工程主要适用于洪水陡涨陡落、冲刷力强、持续时间短的山区河流中比较顺直的河段。经过对比试验,发现众多乔木中,枫杨比较适合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属于胡桃科、阔叶乔灌两生树木,喜水,易栽植,生长速度快,并具有以下特点:①根系发达,二年生根系河株高相近,数有多高,根有多深的说法,具有较好的固滩保土作用;②具有乔灌双生的特性,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其生长状态;③牛羊等大牲畜不食枝叶,便于管理和成活;④繁殖力强,可以自然修复,容易形成规模。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3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郊及农村集镇人口聚集区内的河流健康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之一。有些中小河流生态功能不断退化和丧失,不仅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削弱,甚至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及居民日常生活深受影响。国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后,湖北省宜都市根据“回归自然”“以人为本”的思路,科学治理生态河道,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基本功能基础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恢复河道生态功能,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取得初步成效。笔者围绕“防洪、生态、社会、效益、景观”主题, 就如何树立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做如下探讨。

生态整治原则

河道生态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需要一种“尊重与默契”。河道整治如何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同时,收到水生态持久良好的效果?我国新型城镇化建“生态河流”应该是怎样一副新面孔?

(1)以人的安全为本。要有的放矢对河道实施防水、排水、引水等工程规划整治,以保证防洪安全和抗旱需要。

(2)以河流自然属性为准。在尊重河流自然属性前提下,充分利用河道现有的形态、地势、水文等条件,因地制宜辅之以人工修复,而非人的主观意识强加于河流,随意裁弯取直,改变原貌。

(3)以河流生态功能为基。充分考虑河流水质的自然净化功能,维持自然平衡的生物链,保护河道自然水生态系统,使河流始终处于流动的健康状态。因人类活动已经受到破坏而“衰竭”的河流也要在生态治理中使其“返老还童”。

(4)以民众亲水活动为辅。河道是天然的,人是活动的,河道的天然流动与人类的社会活动两者兼顾,既要保护河流生态景观,也要考虑人们生产生活的方便。

生态整治原则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汛重点已从大江大河向中小河流转移,山洪灾害成为防汛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小河流因其防洪标准低,是各地防汛的薄弱环节。山洪防汛的难点可以用“弱、急、散”三个字概括。“弱”,即堤防建设滞后,绝大多数山洪沟堤防标准低,防洪工程薄弱,日常管理薄弱,汛时险情隐患多。“急”,即汛情急,承雨面积大而行洪河道窄,遇暴雨河水陡涨,突发性强,防范难度大。“散”,即分布广,且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汛期不能像大江大河那样集中力量全线防守,加之测预报等设施不足,很难及时应对大洪大涝。

宜都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根据中小河流的属性及特点,转变治水理念,按照统筹兼顾、生态治理、建管并举的思路,编制完成了《山洪灾害防治及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规划10年内完成39条中小河流和80条一般山洪沟整治,其中有24条中小河流被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和水系连通试点规划》整治范围,计划投资2.37亿元, 在8个项目区通过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治理河道,并为下一步大规模整治提供试点经验。2012年起逐年分期治理,目前完成整治的河流经受了暴雨考验。

生态整治与管护措施同步

树立生态水利理念,结合安全、生态的原则,进行河道工程整治,既能保证城市河道的正常排涝、排污与通航的效用,又提高了城市河道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可以说是集多功能、多效益于一体。

(1)加强生态护坡,确保防洪安全。岸坡与水流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水流对岸坡有冲刷作用,岸坡对水流有阻碍作用,两者在作用与反作用之间转换。河道治理,岸坡的防护是首要问题。建设堤防,以往人们习惯于浆砌石、混凝土这些传统思维来设计,然而在强力阻水护岸同时,常常是护此岸冲彼岸,或者是今年冲毁明年重建。事实上自然植被对岸坡的保护能力往往大于人为方式,植物根系的“锚固”作用能使护坡更稳定,更具有抗冲能力。宜都市九道河生态治理项目设计中,人为因素让位于自然法则,除了对直接威胁公路和居民人身安全的堤段实施必要的混凝土护坡,基本是尽量少用干砌石、浆砌石,采用人为护坡的堤段,也是以护堤脚为主,岸坡尽量保存原生植被或补种植物,保证岸坡的稳定,防止水土流失,达到防冲固坡保安全的目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岸坡原形态,不搞裁弯取直,尊重河流的历史走向和天然习性,不与水硬拼。

(2)保护水生生命,恢复生态功能。河滩是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是河道最重要的部分。生态治理河道的目的就是在保证河道防洪功能基础上,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为各种生态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由于浆砌石、混凝土的侵占,破坏了生物原有生态面貌,水草植物没有了生长环境,鱼虾等水生物生存空间被挤占或破坏,河流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步丧失。九道河生态治理围绕为各种生物活动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来设计,做到堤脚植物保护、河滩水草不割、河中泥沙少清,构造相对自然的水环境,营造一个适合水陆两生植物生长的空间,保护河流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环境,确保河道系统内的生物链不断,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比如选用适合鱼类生存的卵石护岸堤脚,适合蛙类生存的两栖块体护岸等,保证水中有鱼虾,河底有水草,石缝有螃蟹,岸边有水鸟。

(3)河畅兼备蓄引,抗旱防汛并举。传统的河道治理中,混凝土护岸同时也对河内的石头全部清除,这样虽然加大了行洪能力,但也会加速水流对下游的冲击和破坏。河道内自然形成的矶头、巨石,具有一定的消能作用,往往比人为建设的堤防阻挡洪水的能力更强,水流的方向往往在自然中形成,更符合大自然的规律。河道断面宽窄与深浅不一的变化往往能增加河道的蓄水和调节功能。宜都市喀斯特地貌遍布,常常是暴雨来得急、去得快,陡涨陡落,汛时水多,汛后水少,河床上一些自然形成的水凼、幽潭也就成了人们平时浣洗的水源,为了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人们还陆续在河流上修建小型拦水坝,蓄水防旱。九道河生态治理除了对河道中的少数阻水桥墩、壅水涵洞等混凝土建筑部分拆除或改造外,基本保持河床原貌,河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自然的水路,有的地方还形成微小湿地,这样就使河流地表水常汇、河中水常流、地下水常融,雨季水留住,旱季不断流,水生态系统完好。

(四)突出文化意识,营造水利旅游环境。一是文化元素。水是自然的、物质的;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的。文化是软实力,像水一样,以柔克刚,潜移默化。作为水文化的一部分,中小河流生态设计为发展旅游和休闲业提供了可能。中小河流生态设计应与水文化交融,既展示水文化应有的魅力,也可实现水利工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河道生态景观设计要有旅游开发的超前意识,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与沿线整体风貌相协调。可将堤滩草茂之地留作自然牧场,配套建设湿地公园及人文景观,这样就形成“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美丽景观。再如一些农房民居、农用器具,以及石碾石夯等水利遗产,在中小河流设计中,也应作为生态元素有意识地加入。

二是水利元素。要有水利形象设计意识,流域内的部分工程建设应与水文化结合,体现水利风格,涵闸、桥梁、水位尺等地方应有醒目的水利标识或水文化符号,树立水利新形象。雨量站、自动预报系统等高科技建筑物或防洪要地,还应实行封闭管理,依法保护水利设施。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4

关键词:生态 建设 原则

中图分类号:V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3(a)-0000-00

蒲河发源于铁岭县横道河子乡想儿山,是浑河下游右岸最大的支流,在棋盘山风景区上游望滨乡石垃子村入境,流经东陵、沈北新区、于洪、新民市和辽中五个县(区),于辽中县老观坨乡黑鱼沟村入浑河。蒲河河道全长205Km,流域面积2496 Km2。

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分为四段,沈北新区段、于洪段、新民段、辽中段。每段区域结合各自的特点,在满足河道基本功能防洪、渡汛的基础上,对蒲河流域进行规划、设计、水生态修复建设。

1蒲河廊道的基本功能

河道的基本功能是防洪、渡汛,蒲河也不例外。在进行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之前,必须研究河流、工程区域段的自然特征和保护对象,弄清楚为什么要采用工程措施、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起到怎样的作用,然后再考虑采取哪些技术手段。蒲河上游棋盘山段河道陡坡急流,洪水暴涨暴落,历时短,水位变幅较大、冲击力强,以保护村镇道路和农田为主,防冲是最主要的,同时也要重视棋盘山的生态环境保护;位于蒲河中下游的于洪、新民、辽中几段河流,保护范围和汇流面积逐步增大,堤防高度和河床宽度都相应加大,高水位、长历时浸泡所引发的防渗抗滑问题尤为突出,对蒲河流域的综合利用要求增强;平原地区水流平缓,主要考虑护岸的稳定性、河流的调蓄能力和水域的保洁措施;对城镇段河道既需满足行洪排涝的要求,又必须考虑水域的观赏性。其次明确蒲河的主要功能。蒲河工程的主要功能可以分为行洪、排涝、蓄水、输水、航运、养殖和生态景观建设等。

为了改善防洪、渡汛条件,有便于船只运行,保证工农业用水及桥梁、沿岸建筑物的安全,整治蒲河已提到一定高度。此项工程必然从全局考虑,从主体出发,统一安排。沈北新区段、于洪段、新民段、辽中段各部门相互配合、综合治理、抓住重点、分期分段逐步解决。目前蒲河防汛治理的主要原则是:(1)加强规划设计及建设中的质量管理。 规划、设计的质量关系到工程的投资规模和标准。规划、设计本着正确处理除害与兴利、上下游左右岸、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景等多方面的原则;护岸工程要以防洪保护为目的,充分利用已有的护岸工程为节点,从控制主流摆动,确定制导线,作为控制蒲河河道平面位置的长期目标;人工修建的护岸节点外形,以曲度适当的弯道形式把河道改造成比较平顺的弯曲性河道,把河势稳定在规划整治线控制范围内。

(2)建立健全建设管理体制。要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工程建设需要。要坚持“谁受益、谁出资、谁组织实施”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市区两级责任分工,协力推进工程建设。建设单位要负责组织工程施工,办理工程征地等手续;负责工程投资的落实;组织编制防洪、渡汛方案,落实有关安全。

2蒲河廊道的生态、景观建设

蒲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是蒲河生态廊道建设的目标之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渴望见到水清天蓝、绿树夹岸、鱼虾洄游的生态河道。近几年,沈阳市对蒲河水环境治理上加大了力度,在自然生态型河道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建设生态型护岸已成为蒲河上的一大趋势。

以景观建设带动蒲河两岸开发是近几年沈阳市对蒲河建设的重点之一。在蒲河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加快集水资源综合调度、景观和观景、河道内游艇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水系建设,从而带动河道整治和加快沿岸绿化景观建设,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目标。可以选择在水面开阔、水质良好、人文历史景观丰富的河段启动景建设和旅游开发,并在市区形成中心水环。

在蒲河生态廊道综合治理中,河道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河道景观,不仅大大改善了蒲河面貌,而且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蒲河廊道生态、景观建设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目前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

辽中段蒲河左岸景观路延长线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原生态的植被、田园化的景观,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重点,培育出各自的特色,真正形成遥相呼应、异彩纷呈的发展格局,辽中段全力打造一湖(珍珠湖)、一洲(近海绿洲)、一湿地,完全符合自身实际。

新民段加强道路两旁、河流两岸的植树绿化工程,建设乌牛闸湿地、新蒲岛公园、石油博览园、两处采摘园,将打造优美亲水的环境作为重要环节,完善廊桥、栈道等基础设施,为更好地聚集人气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

于洪段蒲河生态廊道建设以“九龙归蒲、大御绿洲”为设计理念,倾力建设御林叠翠、平湖望月、水泊观莲、永安秋水、凭栏赏鹭和湿地物语等六大景观节点。使区域面貌、整体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此基础上,继续坚持先建环境、后搞开发的原则,全力抓好相关项目和工程建设,确保蒲河生态廊道建设综合效益的不断提升。

溯洄而上进入蒲河生态廊道沈北新区段,纪念林广场和冬雪湖,冬雪湖是沈北新区在蒲河沿线规划建设的七座湖泊之一,以开阔的水面和护岸的白桦林塑造了北方湖泊的雄浑之美。站在滨水栈道上,远眺湖心岛上蓊郁的丛林。

从蒲河生态发展的趋势出发,一些传统的观念开始受到冲击,积极绿化河堤及其保护区,努力改善蒲河河道的水质等也是促进城市河道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

3蒲河生态廊道建设遵循的原则

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系统与区域相协调原则:区域的规划建设要服从系统的主体思路,在进行蒲河景观设计时,首先应对河道的汇水范围,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协调蒲河岸线和土地使用、尤其要控制用地对河道的侵占、综合治理环境污染等。解决这些问题,是河道生态、景观设计的基本保障。(2)多目标兼顾的原则:蒲河治理不单纯是解决防洪、渡汛的问题,还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河道亲水性、增加娱乐场所,提高区域土地利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必须能够满足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要求。(3)生态设计原则: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蒲河生态走廊。(4)自然美学原则:保持自然线形,强调植物造景,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5)文化保护原则: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保护相结合,维护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蒲河新形象。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5

首先生态水利理念注重利用水的自然功能。水的自然功能是指形成水域、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变化的功能。设计理念中所谓的注重发挥水的自然功能是指水利工程中将水环境与城市功能相结合,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设计理念中注重蓄水技术的引入。生态水利设计中常采用橡胶坝进行蓄洪涵水,该技术既环保有实用,而且还具有大跨度、自重轻的特点。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注重运用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维护河道生态平衡。所谓生态工程措施是指基于自然属性的人工性质的生态措施,例如人工生态护岸。自然生态工程措施用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能够促进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相较于传统的设计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新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还注重地下水的调节,具有较高的理念价值与使用价值。生态水利设计中还注重工程与自然景观的契合。生态水利设计主张最大程度上的保留原生态环境的自然元素,都工程的周边修护中也注意运用生态工程措施,以保证生态的完整性。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对城市河道工程的指导作用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指导下的河道治理工程注重保持河道的蜿蜒性,保留自然化河道。河道的蜿蜒性能增加河道的蓄水量与水容量,保持河道的蜿蜒性,就是对河道自然因素的保留。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主张河道治理中构建生态水网工程。生态水网是指以河道水网为基础进行资源调配的网络系统,其中也包含生态理念。生态水网的构建需要各环节的相互协调,利于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改善。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落实还能保证河道治理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河流的物种多样性关系到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需要进行水生动物群养护,提高水循环净化水体的效率,还要定时检测水体的水质状况,以保证水体质量。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还需要河道工程构建生态河堤。生态河堤是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做好生态河堤建设可以保证河道的自然性,保护河道周边的植被,提高水体的功能效益。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河道治理注重生态元素的加入,对于新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3结语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6

[关键词] 黄土丘陵 河川地区 水土保持 治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12-01

一、乌兰察布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现状

乌兰察布地区属黄土丘陵地带,间有少量的河川河滩平原。就该地区的兴和县来看,其中黄土丘陵面积一千二百六十八点四平方公里,分布在南部;河川河滩平原三百四十八平方公里,其水系可划分为永定河水系和内蒙古察汗淖尔内陆河两大水系,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共六大河系,总流域面积三千四百八十平方公里。这些河流受“多”字型地质构造影响,地表水流多为间歇性河流,水量季节性变化大,冬春水量少,夏季水量多而集中,河水裹着大量泥沙,附之东流,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农业用地多,到2003年,全县实有耕地十二万公顷,实播面积六点四万公顷,人均耕地不足五亩,其中水浇地二千二百一十七公顷,人均一点六亩,与全县总面积相比,土地利用率极低,水浇地与实有耕地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在全县总面积三十四点八万公顷的土地中,旱薄地占百分之二十一点七,风蚀沙化面积占百分之三十四点。加之土地的不合理垦殖,自然植被不断破坏,生态失去平衡,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治理难度大。脆弱的生态环境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从2000年起,兴和县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来抓,布置了永定河上游小流域治理工程,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一点八六万公顷。2002年,政府成立了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建立符合本地实情的水土保持管理机制,形成了特有的治理模式。2003年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科学规划,科学施工,走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治理原则,当年完成水土保持面积六千九百八十公顷,提高了水保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但是,以兴和县为代表的乌兰察布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并不能就此结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乌兰察布地区本来土层较薄,水土流失使土层变得更薄,土地石化和砂砾化较为严重,有的已经失去农业利用的价值,致使耕地面积大为减少。水土流失也使植被减少,地面覆盖率降低,土壤拦蓄地表径流能力也大为减少,流失后坡地土壤持水力小,该地区又是十年九旱之地,一旦遇干旱则农业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人畜饮水也出现困难。而河川河滩地却又是一种情形。由于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河道,降低了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加剧了洪涝灾害。大量的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悬河”,如流经兴和县的鸳鸯河,增加了防洪的难度,同时给河道两侧的农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加大了河川河滩地的沙化现象。

二、乌兰察布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

乌兰察布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大部分地区丘陵起伏,植被稀疏,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如兴和县总面积为三千五百一十八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为二千八百八十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二点八。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自然条件日趋恶化,使境内地表水、地下水、降水正常循环受到影响,局部坡耕地布满沟壑,水土流失给山丘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也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如此的现实,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就应该确立全面规划,综合开发,沟坡兼治,集中治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广泛开展水土资源现状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以《全国生态建设规划》为指导,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如水保建设规划、生态修复规划、黄土丘陵地区、河川河滩等不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同时,要加强具体措施性研究工作,加强领导的基础上,建立层层责任制;探索科学治理方式,把坚持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片。建立水土保持治理样板工程,拓宽水土保持治理新思路。如兴和县团结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园,其在鸳鸯河两岸河滩地区水土保持的治理工程就为全县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典型和样板。很好地促进了全县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三、 乌兰察布地区水土保持治理的新措施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应该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走水土保持治理科技进步与制度创新的路子,实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策略。

1.加强水土保持治理的技术实验性研究

从黄土丘陵地区和河川河滩的水土保持治理来看,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目标,为此要加大实验性治理模式的培养与总结,为全面推广治理提供可靠的保障。如在丘陵地带,进行封山育林、封山种草、控制水土流失的试验。以水土保持基点站为依托,通过建土谷坊、挖鱼鳞坑、建蓄水池、水簸箕、修防洪渠等措施,探索水土保持治理的模式,力争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受益一片,推广一片,逐年扩大治理面积,以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2.加快机制创新和技术人员的择优录用

管理机制创新是做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关键。在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筹资、企业化治理、市场化运营的水土流失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提高各项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其市场化进程,提高治理的效益输出,以更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治理要求提供制度保证。对水保技术人员要实行考评上岗制,择优录用,定期培训;技术人员要承包项目,承包质量,承包有效使用年限,以保障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7

城市内河整治工程的效益后评估研究,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例应用正在逐步开展[1,2,3]。城市内河整治作为一项环境工程的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综合效益[3]。盘龙江作为滇池入湖河流中最大的一条(图1),对其上段截污工程实施后带来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进行后评估,将对盘龙江以及滇池流域其他河流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后评估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1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概况 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是昆明主城入滇池河道整治及末端截污治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建设内容为以松花坝为起点,昆明市第五污水处理厂为终点,沿盘龙江两岸铺设管径为0.8~2.0m的截污干管,管线全长17.51km,主要接纳盘龙江沿岸旱季的纯污水和雨季的雨污混合水(设计污水流量16.16万m3/d),处理后的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在五污厂出水口流回盘龙江,作为生态和景观用水。工程于2003年12月1日开工建设,2004年5月31日竣工验收。受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委托,本项目组对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进行了环境影响后评估。 2评估方法 项目组成员于2007年6月~2008年3月期间,系统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先后对该河段进行了6次现场调查(包括2007年的旱季(6月)和雨季(10月)两次水生生物采样分析),采用背景资料收集法、问卷调查法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 2.1背景资料收集法 系统收集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的地理位置、工程概况、整治历程等背景资料;此外还对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服务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料进行了收集。 2.2问卷调查法 在盘龙江西岸、东岸路边和居民小区及月牙潭公园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获得有效问卷191份,根据盘龙江上段流经乡镇和街道的居民数,抽样率为0.435‰。问卷内容包括七个方面:①按照昆明市发展规划,政府将继续为盘龙江等河道投资治理,改善其生态面貌,您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②您觉得自己应该为改善盘龙江的生态面貌做些什么呢?③如果您愿意出资支持政府部门治理盘龙江,您最多愿意每月从您的收入中拿出多少元?④您的居住地点?⑤您认为盘龙江河道投资治理前后变化如何?⑥施工过程的影响?⑦您的其它建议。 2.3条件价值评估法 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valuationmethod,CVM)是在假想市场情况下,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某一环境效益改善或资源保护的措施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WTP)、或者对环境或资源质量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willingnesstoacceptcompensation,WTA),以人们的WTP或WTA来估计环境效益改善或环境质量损失的经济价值[4]。本研究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计算被调查者对于盘龙江综合整治的平均支付意愿,之后将平均支付意愿乘以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服务范围的人口数,从而得出截污工程后的盘龙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评估结果 3.1社会效益评估 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之后,其沿岸亲水平台为大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盘龙江水质改善与水生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来此游憩人群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其社会效益。针对周边市民对于盘龙江治理工程的必要性和支持盘龙江治理的行动意愿两个方面,设计问卷问题,通过面对面采访,填写问卷的方式,调查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对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意识的影响。治理必要性调查结果表明,86.91%的人认为昆明市政府有很大必要继续对盘龙江等河道投资来改善其生态,仅有2.62%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见图2)。市民行动意愿调查结果表明,抽样调查的人群中所有人都愿意以不同方式为盘龙江河道生态改善出力,其中14.66%的人愿意捐款,20.94%的人愿意交纳定额的环境税,35.60%的人选择以义工的方式出力,62.83%的人愿意大力宣传昆明市政府投资整治盘龙江的政策,18.32%的人愿意以其他方式行动(见图3)。以上公众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市民有良好的公众环保意识,支持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实施以改善生态,公众的参与意识较强,都愿意以不同方式支持盘龙江河道生态整治。 3.2截污后盘龙江上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3.2.1CVM问卷的设计 问卷采用了支付卡方式,调查形式为面对面采访,并填写调查表,其核心估值问题如下:如果您愿意出资支持政府部门治理盘龙江,您最多愿意每月从您的收入中拿出多少元?(您实际上并不必需要这样做)0元10元25元50元60元70元80元90元100元125元150元200元300元400元或更高如果您选择0元请说明您的理由:。 3.2.2盘龙江上段生态服务价值估算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2.30%的被调查者具有正支付意愿,支付意愿(WTP)主要分布在0、10和50(元/月),其中0元/月支付人数比例最大,占有效问卷的37.70%;10元/月的支付人数占28.27%,50元/月的支付人数占28.27%(见图4)。正支付意愿的数学平均值为73.6134元/月;—40—以73.6134元/月乘以正支付意愿占全部支付意愿的比例(62.30%)得到最终平均支付意愿,为45.8339元/月。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服务范围内具有正支付意愿居民为439120人×62.30%=273571人。将平均支付意愿应用到这部分居民,相应的盘龙江整治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为2.4152亿元/年。但由于CVM假想性偏差的存在,计算的平均支付意愿可能较实际支付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高,盘龙江上段实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应该较计算得出的2.4152亿元/年低约1/4~1/3,即实际盘龙江上段的生态服务价值为1.6109~1.8114亿元/年。 与国内外不同城市内河整治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结果进行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公众对盘龙江的平均支付意愿较美国低,但由于盘龙江两岸人口密度较大,因此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美国(PlatterRiver)评估结果相近[5];公众对盘龙江的平均支付意愿与上海(张家浜)接近[6],但由于河流两岸总人口的差异,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上海(张家浜)较低。#p#分页标题#e# 4结论 盘龙江上段截污工程的实施,为其两岸的居民和来此观光游玩的市民、游客提供了休闲亲水平台,同时也促进了周边商贸、房地产业的发展,作为城市内河整治的一种模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服务价值。随着滇池治理的不断深入,流域内30多条入湖河流的整治力度也将不断加大,用于评价河道治理效益的后评估工作也在有效的跟进。本评估工作作为滇池入湖河道治理环境影响后评估的首个项目,必将为盘龙江水环境的进一步治理以及今后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后评估工作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8

关键词:防汛抗旱;工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TV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是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国家之一。针对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突出的洪涝问题和防洪最薄弱环节,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根本,以提高城乡防洪减灾能力为目的,以河道疏浚防护等工程措施和防洪非工程措施为手段,通过加强重点地区中小河流的治理,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近年来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防洪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的情况下,目前中小河流水灾损失约占全国水灾损失的80%,中小河流洪水灾害和山洪灾害伤亡人数占全国水灾伤亡人数的2/3以上。自2009年开始,财政部、水利部针对流域面积200—3000平方公里,且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按照轻重缓急,先将保护人口和耕地多、洪涝频繁的2209条重点河流纳入规划,2013年底完成治理任务。从当地的防洪实际出发,以保护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沿岸城镇和基础设施、大中型灌区的防洪安全为目标,要统筹衔接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安排好洪水出路,要统筹处理好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好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下游防洪标准的关系。要因地制宜,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开展治理。

1 当前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些地区通过地方财政和群众集资,对部分中小型河流进行了整治,但由于缺乏专业规划设计和先进的治河理念,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措施不当、投资浪费、效益不佳、影响生态环境和河道防洪等若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乏流域观念

对重要河段只采取培堤、护岸等简单的工程措施,没有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小流域建设,不能进行整个流域的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1.2 缺少专业规划设计

对河道洪水和天然径流论证不足,防洪标准、堤防和建筑物级别确定不当,工程措施缺少专业设计的技术支撑,致使工程建设标准低、质量差,新建工程水毁严重,影响效益发挥。

1.3 防洪与兴利不能有机结合

一些中小型河道整治,为蓄水兴利或景观效益进行节节拦蓄,梯级建设浆砌石低坝。由于中小型河道源短流急,河床推移质较多,造成河床淤积,阻水严重,坝前库容迅速衰减,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1.4 工程措施不当

对天然河道进行裁弯取直和护砌,致使河道渠道化、人工化,功能单一,破坏了水陆连续性和各类水生物栖息繁衍的空间,湿地逐渐消失,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不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1.5 管理不力

侵占河道、违规采砂与乱掘滥挖现象严重,形成险工险段,影响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

2 可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着眼于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兼顾河流功能开发、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对河流进行全方位、全功能、全流域的综合开发,使中小型河流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2.1 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先制订出流域的综合规划和各河流的独立规划,按照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分批实施的治理方案逐步实施。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以河流流域治理为目标,以生态治理为主线,科学地进行综合治理。

2.2 注重生态,改善环境

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宽窄交替、深潭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偶有弯道与回流的自然形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河道的自然性和水流的多样性,另外,尽量不要对天然河道进行人工渠道化护砌。

2.3 堤防建设应体现生态性

堤防建设是河道工程治理的主要内容。堤防建设的最大问题是破坏了水陆的连续性,使沿河湿地大量消失,应尽量保持沿河湿地的水源补给,以及有序地保留水陆连续通道,使工程措施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既能满足河道防洪要求,又不影响“堤身”植物种植和利用,虽然增加了施工临时占地,但可使堤防不需永久占地,节约投资,长远效益明显。临沂市沂河防洪堤工程采用这种处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2.4 合理选取蓄水建筑物类型

中小型河流大都河槽宽浅,洪水来势迅猛,应根据其特点合理选择蓄水建筑物类型。目前,适于中小型河流的蓄水建筑物类型主要有砌石坝、提升闸、翻板闸和橡胶坝。前三种类型各有优缺点:砌石坝结构简单,投资较少,但阻水严重,影响河道行洪;提升闸便于闸、桥结合,运行安全,但投资较大,不利于大量采用;翻板闸水力自控、节约投资,但铰轴易受杂草塞堵、启闭失灵,影响防洪安全。橡胶坝是一种新型低水头拦河建筑物,具有利于行洪、造型美观、施工短、造价低等优点,是中小型河流较为理想的蓄水建筑物类型。

2.5 采用多种类型的生态护岸

岸滩实际上是河流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河流的水陆边界。浆砌石及混凝土等传统护岸,只强调如何更坚固地建立这种边界以抵御水流对陆地的冲蚀,往往忽略了水陆之间的和谐过渡。护岸工程应避免建筑物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尽量参照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形式,采用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水下部分宜采用松散抛石,为各类水生动物创造适宜栖息繁衍的环境,水上部分宜在柔性垫层上种植草本植物,并且垫层上的压重抛石不应妨碍草本植物的生长,垫层可以是柴排、芦席等天然织物,也可以是人造土工织物。

2.6 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实施

对中小型河流的治理,各地应根据财力情况分期实施:第一期以城区中小河流为整治重点,通过污染治理、绿地和景观建设,营造市民亲水空间,体现河流人文文化,提升城市特色和品位;第二期以农村河流为治理对象,在满足中小河流的防洪安全和资源功能的前提下,强调河流的自然、生态和舒适性,包括河流水生物的舒适性。

2.7 根治水环境污染

水质污染是影响中小型河流生态性的最大障碍。治河先治污,各地应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切实做好中小型河流水质污染治理和防治工作。

2.8 与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

中小型河流大都发源于山丘区,河道比降陡、切割深,洪水来势迅猛,泥沙含量大,易对下游治理工程造成淤积和水毁。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与上游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对上游山丘区采取退耕还林、封沙植草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修建谷坊、塘坝等以减少河流泥沙,调蓄河道径流。

2.9 加强河道管理

严禁侵占河道、乱掘滥挖和违规采砂,加强河道管理,确保河道防洪和涉河工程安全、发挥河道综合治理效益。

2.10 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面广量大,仅靠国家单一渠道投资,很难实现全面治理。为全面推进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多方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实行中央扶持、省市县地方财政补贴、群众集资和投工投劳相结合的融资方式;二是设立各级中小型河流治理建设基金,由各级财政注入启动资金;三是结合平原洼地治涝,利用世行贷款。

3 结束语

我国中小型河流数量众多,因缺乏治理而水患频繁、环境恶化,其综合治理对充分发挥治河工程功能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应着眼于在充分总结以往水利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需求,更新治河理念,采取合理措施,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道环境,还中小型河流以碧波荡漾、自然生态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魏志敏.纵观河北的水变化初探西部大开发的水问题[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11,94(1).

河道治理的生态效益范文9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生态水利;环境保护

前言

生态水利以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为主线,发挥生态效益,利用河道流水的自我净化能力消除河道水体污染问题,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 生态水利对河道治理的积极作用

1.1 生态水利能够实现水资源污染治理

目前,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如何实现对水资源污染的有效治理已成为我国水利事业的首要目标。生态水利作为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水利工程建设,其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能改变河道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河道治理的目的。相比其他河道治理方法,生态水利具有天然、环保的优势,其所达到的效果,也正是河道治理效果的最佳目标,目前,没有一种河道治理方法能达到生态水利对河道治理的效果,这也是为何很多河道治理方法都要辅之以生态水利的原因。

1.2 生态水利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生活对水资源需求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大规模水利工程得以建设,其对水力资源的利用也趋向综合性,水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实现多元化。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传统水利工程无法达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效果,反之却带来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河道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以生态水利为基础的河道治理,能够在实现河道治理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将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变为现实,这对人类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3 生态水利是实现生态系统循环的途径

生态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容,支持着世间万物的生存与繁衍。在实际生活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确保社会环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使生态系统始终保持这种良性循环状态,就必须控制好影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水作为万物之源,其在生态环境系统当中的作用性无可比拟,做好对其的保护就是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所以,以生态水利为基础的河道治理是实现生态系统循环的重要途径。

2 生态水利河道治理途径

2.1 生态河堤的建设

生态河堤是指通过对自然河堤进行人工恢复和人工护岸,使其能在保持河床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兼顾河道与河岸之间的相互作用性,充分保障河流与河岸之间的水分交换与调解功能,在实现对河道有效治理的同时,达到抗洪防涝和水土保持的目的。

2.1.1 生态河堤类型 根据目前我国水利部门的实际技术水平与工作效果来看,生态河堤主要有 3 大类型。

1)自然原型护岸。此类河堤是指通过人工作用,实现对河提自然原型的恢复和对河道的治理与生态保护,具体栽植物种有芦苇、水杨、柳树等。

2)自然型护岸。自然型护岸与自然原型护岸基本相同,但相比于自然原型护岸,其又增加了天然材料进行护底,以确保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效果。

3)人工自然型护岸。此类护岸完全依靠人工对河岸实际生态环境的研究、调查,而为河道构建起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护岸类型。

2.1.2 生态河堤建设原则 生态河堤建设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自然性原则。在进行生态河堤建设时,需尽量选用自然材料,以避免二次污染的出现。2)亲水性原则。生态河堤作为以河道为基础的岸堤建设,其必须要保证岸堤植物的亲水性,才能保证植物的成活率,进而达到生态河堤建设效果。3)协调性原则。生态河堤是以河道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护岸建设,为保证其与河道及周围环境之间的融合性,必须要确保生态河堤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2.2 自然化河流建设

自然化河流建设是指河流治理既要体现相关水系功能,又要满足河流原始自然风情与生态环境的构造。

2.2.1 自然化河流建设原则 自然化河流建设以自然为主,因此其并没有绝对固定的建设原则。需要注意的就是自然化河流的建设要尽量顺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动力来对河道进行治理,让河道形态尽可能的接近原生态。

2.2.2 自然化河流建设方法 从河道组成部分角度分析,自然化河流建设方法主要有河道治理和护岸治理两种。其中,河道治理主要是通过对河道流路、河床物理特性等方面的改善,实现对自然河流状态的构建,使河流既有浅滩又有深潭,保证河床的多孔化表现,确保水体流动的多样性,从而使河道及其周围的生物物种多样化发展,达到真正的自然化表现状态。

3 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通常是以人工的方式刻意地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而没有遵循自然规律,即生物链关系,生物同生物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工改造后的河道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所以,为了能够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达到环境、人、河道生物的可持续和谐发展,必须要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来实现,将生态水利理念应用到河道治理工程中。

3. 1 生态护坡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前,应对河道周边的地形、地貌及河道自身的功能特征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方案。此外,还应根据河道周边植被类型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而确保河道周边植被在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对河道进行工程区域性划分,通常将河道划分为 3 个区域,即常露区、变化区和常淹区; 进而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类型的适应生长的植物在护坡区域进行栽植。在长露区域种植耐旱的植物,在变化区域种植适应干旱和水淹的植物,在常淹区种植水生植物。

3. 2 在河道断面留出生长空间

河道不仅具有排涝泄洪的作用,同时还能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一定的美化作用及降低大气污染,调节生态平衡等作用,更能对河道周边的居民创造一个休闲娱乐的空间环境。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出河道的功能性作用,可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在河道的亲水平台及台阶外种植各种野生的水体植物。起到美化环境的同时,更能是河道水域的生态系统更加多样性和异质性。丰富水域生物群落的种类。

3. 3 通过动植物生长提高水评自净能力

在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中可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膜法技术及生物操作等技术来修复遭受污染破坏的水体。通过水体中各种生物的转化和转移及分解的方式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并结合河道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在不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多种植植物和放养水生动物,丰富河道水环境资源,为人们提供多感官的愉悦享受。此外作为城市河道,不仅仅需要防洪等作用,还具有美化景观的作用,在生态水利构建河道建设时,需要考虑到河道周围的景观建设。可通过栽种花草,美化水面来实现。

总结

生态水利作为以水利资源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水利工程理念,其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为百姓带来的不仅是用水质量和安全性的提升,更是河道生态环境水平的改变,这种积极改变是其他任何河道治理方法都无法达到。为更好地发挥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作用,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好对河道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把握,对症下药,保证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效果,促使河道恢复生机,水资源回到甘醇、清亮的状态,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董哲仁 . 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 中国水利,2004( 10) : 3,4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