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集锦9篇

时间:2023-08-30 16:37:34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范文1

一、金融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会计体系中金融会计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所运用的也是会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的方法和原则,从而准确地监督、核算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还要衡量、加工以及传送其财务信息,总而言之就是专业的会计,金融会计可以为相应的金融活动提供准确的数据,帮助其进行正确地决策。

金融会计在金融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核算以及经营管理两方面的重要职能,它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实际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和管理中,金融会计由于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复杂的主客观的因素,因此就存在着很多的风险,所谓的金融会计风险就是由于会计核算以及审核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提供了错误的会计信息,导致金融机构出现了名誉、或者是财产以及资金上的损失,当然风险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如果没有健全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那么我国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就会很容易地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

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金融企业的会计制度随着经济全球进程的发展,我国也顺势加入了WTO,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金融企业在我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断与国际接轨的经济中给金融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用国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还要将自己的会计制度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谨慎会计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普遍使用的一个标准,它有力地体现了金融行业的风险性,并且还提醒了金融企业要有谨慎性,要清醒地、谨慎地认识和防范一切可能存在的风险。

金融企业要想完善自身的会计制度,首先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进行会计核算之前,要保证所要进行核算的资产的质量,保证其真实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要逐渐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体制,这一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加强监督和管理金融企业会计工作,还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保证所评估的信贷资产的质量,保证其真实性、有效性,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促进金融企业对每项资产所潜在的风险进行清楚地分析,从而减少金融会计所面临的风险。

(二)加强对金融会计工作的监督。加强金融会计工作的监督,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措施,加强监督需要依靠各级的监管部门的共同合作,为了做好监督工作,彼此之间要不断地交流与沟通,从而真正地落实对金融企业的金融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从而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要掌握好相应的监管与处罚的力度。各级监管部门在日常的监督工作中,要切实地交流与沟通,从而掌握彼此所获取的信息,避免对同一信息的重复获取,浪费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资源, 从而有效地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此外,金融企业的监督管理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要积极地、及时地做好会计风险发生的前、中、后各个环节的工作,在金融会计风险发生之前要仔细审查所有的信息,将错误的信息进行剔除,确保信息的科学与准确,一旦发现了重大的问题或者是风险,监督管理部门就要及时地进行报告,尽量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大的风险事故的发生;在风险发生的时候要加强账面信息的确认工作,仔细地核对和审对;在风险发生之后,要寻找风险发生的根源,并根据其剖析具体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范文2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地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特殊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在经营管理和其他经济活动中做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所谓金融会计风险,就是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失真而导致的决策失误,以及因主客观条件恶化或出现意外情况时,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一、金融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会计制度的风险

当前,尚有部分会计核算标准、规定不适应实际工作情况。例如,国内巨额贷款呆账积重难返,金融行业风险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在目前国有银行贷款呆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呆账准备金,对已造成的银行贷款损失来讲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2.已造成实际损失的呆账,却因手续繁琐,条件严格,难以分期摊销。同时,银行在利润指标的压力下普遍对冲销呆账存在顾虑,从而导致呆账日积月累,风险得不到及时化解。日、韩等国银行倒闭的事实充分说明,不良贷款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后患无穷。

(二)会计人员风险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因此,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或在执行会计制度过程中发生人为偏差、违规操作,使金融机构资金财产遭受损失也大有可能。如:会计人员在办理结算业务过程中,由于对票据防伪、防假识别能力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致使银行资金被诈骗、冒领;有的会计人员对支票折角核对存在认识误区,以为开户单位的经办人员都较固定、相互熟识,忽视或省略折角核对印鉴这一程序,致使潜在的会计风险成为现实;还有的会计人员没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贪图安乐享受,利用会计内控中薄弱环节盗窃、挪用单位或客户的资金,致使金融机构的资金资产遭受损失。

(三)会计监督的风险

会计工作另一项重要的职能是实施会计监督。而目前的金融业会计监督职能相对薄弱。比如:商业银行转轨后,效益成本观念得到很大增强,但也有一些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只要求存款规模、讲究信贷管理,却忽视和放松了会计监督。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基本上是行政花钱、会计记账,即事后核算,会计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消弥于无形。对于某些盲目决策,攀比消费,超计划、超范围开支费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无法起到有力的会计监督作用。

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成因

(一)会计制度执行不严格

有的金融机构虽然建立了各项制度,但在业务处理过程中仍然存在有章不循、不按操作规程办事的现象;有的应由会计主管审批的重大事项,主管人员并未对其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而只是在形式上盖章了事;有的虽然建立了事后监督制度,但流于形式,事后监督员只是对传票的要素进行简单地审查,并未真正起到对每笔会计账务处理全过程的事后监督作用,从而导致案件已经发生而很长时间发现不了,给国家资金造成重大损失。

(二)会计监督职能比较弱化

当前大多数金融机构的会计工作还停留在会计核算阶段,热衷于账务处理,对于资金运作过程的监督较为淡化。表现在对现金管理、大额支付凭证的审核、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核缺乏有效地监督。

(三)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业迅速发展,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增长较快,在短时期内吸收了大量的会计工作人员,导致会计人员的学识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思想参差不齐。人员的素质不高很容易发生会计事故和违法乱纪行为。从已发生的金融风险看,人员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许多风险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会计人员本身有关联。

三、完善我国金融会计风险体系的措施

(一)进一步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谨慎会计标准,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不仅是我国金融业适应国际标准的需要,也是有效防范金融会计风险、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的需要。从目前情况看,改进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真实核算资产质量。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定,从2000年起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类。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式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农村信用社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要进行五级分类的试点。要以推行五级分类为契机,加强检查与监督,使金融机构能真实地反映其信贷质量,对其他资产的核算,按照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孰低原则进行计量。同时,按照各类资产的实际风险,提高提取呆、坏账准备的比率,适当放宽呆、坏账核销条件,以体现金融企业的高风险性。2.合理确定收入期限,缩短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同时,考虑过去金融机构应收未收利息核算期限长、形成大量表内应收未收利息的实际,对历史应收利息实行逐年税前冲减政策。3.改进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在目前实际分类折旧的基础上,特别对电子机具等技术更新快的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法。4.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税负水平。虽然财政部、税务总局对降低金融企业营业税做出规定,即从2001年起,每年下调一个百分点,分9年将营业税率从9%降至8%,但与国内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行业的营业税率3%相比,同第三产业营业税负担相比,金融业仍是最高的。因此,需进一步降低金融机构的税负水平。5.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充分考虑金融创新、金融新业务加速发展的趋势,制定规范金融新业务的相关会计标准及规定,使金融会计制度建设具有超前性,防范金融新业务的会计风险。

(二)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

1.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即:反映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反映资本不足风险的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反映资产风险的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反映金融市场风险的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反映损益状况的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的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

2.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金融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金融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金融风险所带来的损害。

3.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三)加强金融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1.提高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金融会计人员应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新锐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提高文化素质。近几年来,金融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基本实现了大专水平或本科学历。现在,学海无涯的学风已成为每个会计人员的自觉行动,也是知识复合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基础。

3.提高业务素质。一是应具有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二是应具有会计管理水平,三是应具有会计组织能力。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范文3

摘要构建银行征信体系不但可以减少信用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还可以对社会的信用环境进行净化。在近些年来,我国的银行征信体系构建虽然有了不小的成就,但是由于银行征信体系我国起步的时间比较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急需我们解决。本文主要说明了银行征信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银行征信体系人民银行问题对策

银行不但是征信信息主要的来源,还是主要的征信市场需求方。构建银行征信体系不但可以减少信用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发生,还可以对社会的信用环境进行净化。我国的银行征信体系起步的时间比较晚,存在信用信息比较分散、征信数据流失严重;金融机构的管理以及信贷征信内部的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怎样将这些问题解决掉,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银行征信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信息比较分散,而且征信数据流失严重。现在的银行征信体系还没有构建的十分完善,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垄断的局面仍旧存在。部分拥有信用信息数据的单位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再加上个人信用数据很难于收集,导致了信用信息数据的垄断以及分散十分严重。比如说:我国目前的个人信用信息是被商业银行、保险、公用事业、移动通讯、邮政、电信等多个非政府机构,以及人事、人民银行、劳动保障、公安、国税、工商、法院等多个政府部门所掌握,而且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是相互屏蔽的,导致个人信用信息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信用中介机构只有通过各部门的协调,才能够得到比较真实、全面的个人信用信息,然而我国现在缺少相关的法律,再加上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这种理想很难实现。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我国50%到60%的个人信用信息集中于商业银行,各商业银行之间尚未实现信息共享,这是因为各商业银行的自身利益关系导致的,而且其在提供给信用中介机构个人信用信息时,常常会保留一些优质客户的信息,这样就导致了信用中介机构很难得到准确、全面的个人信用信息。

金融机构的管理以及信贷征信内部的监督管理不到位。自从建立起银行征信系统以来,一些金融机构仍未重视系统构建。部分金融机构认为系统的构建只需要人民银行做就好了,跟自己的业务没有关系,不是很重视系统的构建,其主要表现在:一些金融机构信贷方面的数据入库和需要上报的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信贷数据不能够及时的录入,不能够与信贷业务同步录入及上报,而且在对业务进行办理的时候不能够利用好个人、企业数据库,导致了个人、企业数据库的实际查询次数与实际所办理业务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金融机构信贷方面的数据入库贴现、贷款等余额已经超过了需要上报的贷款余额;金融机构的更换工作人员比较频繁,而且新手业务人员一般都不够了解系统的功能,更别提掌握了,导致了系统的使用受到严重影响。

提高构建银行征信体系的对策

(一)建立统一、完善的企业信用等方面的评估标准,并对企业贷款的资信评级进行规范。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所具有的的征信体系通常分为两大层次:1、采集征信客体信息并进行加工、查询以及使用。像:我国的人民银行所使用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安排专业的评估机构评估征信客体所具有的资信等级。使用该方法不但要有非常专业知识能够对征信客体进行总体判断,还要有征信客体的个人信息数据。

对贷款企业进行资信评估制度意味着征信体系构建已经步入了高级阶段,但是对贷款企业进行资信评估制度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会关系到很多个方面,比如说:企业的负担以及配合情况、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参与、专业评估机构是否具有市场准入等。所以,应当达成以下共识:1、贷款企业在进行资信等级评估业务时,一定要由各商业银行分散进行、各自为政过渡到相对比较统一的评估体制;2、商业银行所进行的贷款企业的评级以及专业评估机构所进行的社会评级要相互配合,不可代替。

(二)建立起比较统一、完善的信息数据库,确保信息共享得以实现。构建起统一的、覆盖全国的、以金融市场与机构为服务对象的个人与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这样个人与企业征信体系才可以得到完善。需要做的是:首先建立起征信数据平台,使得信息共享模式得到完善;然后再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建立起与互联网相连的信息共享模式,也就是不同的征信机构通过签订企业、个人信息共享合同等方式,共享本机构的信息,再开通用户窗口,让查询者可以用用户的身份直接进入到对方的征信系统中去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为此,我国的国家征信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制定出各个机构之间征信系统数据共享的方案,并依法给予保护。只有这样,各个机构之间的顾虑就会被打消,也会愿意提供自己的征信系统数据,一个完善、高效的银行征信体系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来。

总结:随着银行征信行业的从无到有,从缺到精,对金融秩序的规范以及经济的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银行征信体系起步的时间比较晚,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所以说我们要建立起比较统一、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建立统一、完善的企业信用等方面的评估标准,并对企业贷款的资信评级进行规范。只有这样,我国的银行征信体才能够高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卫东,张伟.目前银行征信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济南金融.2005(06).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范文4

关键词:基层央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也就是说,中央银行要注重防范化解那些“整体性、行业性和全局性”的金融风险,如政策风险、货币风险、利率风险、证券风险、国际风险等等,对涉及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进行监控,维护其整体稳定,促进其协调发展。

现阶段,就基层央行来说,影响区域金融安全稳定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信贷风险。信贷风险,亦称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当前十分普遍的企业对银行债务的逃废以及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经济发展失衡,信贷结构单一,信贷投向过分集中等,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非常低下。这也是目前最为集中、最为严重的金融风险,其严重损害着商业环境和经济秩序,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破坏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巨额的不良资产累积威胁着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稳定。就目前来看,国家不可避免地会承揽这个损失,但同时不可能完全通过财政资金来补偿,而是主要通过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扩张予以平衡。在超过正常经济和金融发展所要求的货币供应增长限度之外,就会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从而导致经济较大波动,并损害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2.支付风险。支付风险,就是借款人不能依约偿还借款本息的风险,是指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即银行、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等,由于经营不善、资不抵债或是流动性发生问题,在一定的地区和一定的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支付困难,甚至引起挤提风潮。这是最容易由个别风险、机构风险而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因素,所以这类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是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这些银行又与中央银行直接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虽然保留了某种“吃大锅饭”的弊病,但是可以起到存款保障的作用,可以避免支付危机。当然,这种以增加国家负担为代价来保证支付并非长久之计,下一步随着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势必要增强各金融机构自己的独立性和责任心,但必须把防止支付危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重要前提来同时考虑。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过分追求高额利润,违反流动性和风险性的经营原则;一味追求规模扩张、造成过度负债;违规经营,逃避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高利吸储、低利放贷,形成利率倒挂;内控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混乱、内审手段滞后;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等等,导致金融机构风险累积,危机重重。

4.违规风险。违规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主管人员、职员或客户的欺诈、舞弊等违法乱纪行为,如内部盗用、侵吞、挪用、短款、外部抢劫、盗窃现钞、私设账外账等,致使银行资金和财产遭受损失的一种风险。

5.创新风险。创新风险,亦称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这是一种制度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证券、银行、保险等业务领域以金融业务交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创新活动,其创新的业务品种越多,衍生金融工具越先进,风险也就越大。

众所周知,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金融稳定这一前提和基础之上,而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将会严重地打击经济发展,扰乱社会安定甚至造成社会动乱。中央银行作为承担维护金融稳定职责的部门,必须努力做好金融稳定工作,特别是要维护金融业长远和全局的稳定。为此,基层央行要从微观金融现象中超脱出来,以更宽阔的视野、更敏锐的眼光、更准确的判断来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既要关注金融企业个体风险状况,更要关注并评估其对整个金融体系所产生的影响,有选择地采取相应措施以防范或者化解系统性风险。

1.强化风险意识。基层央行要进一步加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的意识。人民银行虽不再承担金融监管职能,但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依然存在,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方面需发挥更大的作用。基层人民银行必须意识到:在金融机构业务交叉不断增强的大趋势下,中央银行的业务范围必将拓宽,过去“抓监管、保稳定”这种狭义的维护银行业稳定的职能弱化了,但是涵盖区域经济和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业务的广义的金融稳定职能则增强了。在此基础上,基层央行还要积极开展维护金融稳定的前瞻性研究。目前我国风险机构的救助主要依靠中央银行再贷款这一单一手段,容易诱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基层央行应结合辖区实际,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对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风险分散、风险转移和风险隔离制度,风险救助基金等措施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办法进行研究,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积极推动符合国情的多层次金融安全网的构建。

2.理顺工作机制。基层央行要努力探索并逐步理顺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工作机制、政策措施,协调有关各方,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共同防范、化解、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是要理顺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多年的监管实践证明,政府在维护金融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政府责任与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稳定是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维护金融稳定是政府的政治

责任。其次,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拥有行政、司法和经济调配权的重要组织,依靠行政资源所带来的权威性和信誉,是平稳化解风险的重要力量。第三,按照目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风险的工作机制看,地方政府负有重要责任。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过程中,更加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即中央部门监管、省级政府管理、农村信用社自主经营。因此基层央行的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必须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通过沟通协调,建立起政府重视支持和参与的维护稳定工作格局。

二是要处理好与三家监管部门的关系。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以后,形成了“一行三会”的架构。基层央行要处理好与当地三个金融监管部门的关系,最根本的是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职责划分,特别是人行与银监部门的职责划分问题,职责不清,必然产生监管工作的真空或交叉重复,降低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水平,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另一个是协调合作,无论是从金融对外开放的新形势看,还是从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看,建立相互之间的顺畅、高效的协调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非常重要,这是促进辖区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要协调好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为适应监管体制改革后的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在最新出台的基层央行“三定”方案中,货币信贷管理科承担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辖区金融稳定的职责,其它的如调查统计、会计财务、事后监督、内审、国库、外汇管理等,虽然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工作任务,但是综合地看,这些工作与金融的稳定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人民银行内部职能部门之间要搞好协调配合,共同努力维护金融的稳定。

四是要把握好防范、化解、处置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防范,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题中应有之义,防范工作应该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当前要转变过去的思维方式,集中精力,以宽广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全面、深入研究防范风险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因地制宜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如何建立符合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如何准确识别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银行、证券、保险三者交叉运行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风险防范等等。化解,指的就是通过采取措施,使已经进入市场的金融机构继续运营,免遭退出市场的“命运”。人民银行开展风险的化解工作,不能像过去那样直接针对某一具体的金融机构,而是要找准定位,从宏观的高度,提出化解金融风险的方法策略和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已经存在的风险。处置,指的是救助无望的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由于人民银行是最后的贷款人,因此在处置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比如,要协调风险处置中财政工具和货币工具的选择,实施对运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机构的初审复查,参与有关机构市场退出的清算,管理人民银行与金融风险处置有关的资产等。

3.建立预警体系。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密切监测金融企业的流动性变化和金融业的整体风险,做到动态情况随时把握,心中有数,是中央银行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的当务之急。从基层行看,关键要尽快建立高效、灵敏的金融风险预警监测系统,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有力的保障。当前,要抓紧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金融风险监测体系,通过对银行机构报送的报表、数据和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反馈的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处理,以准确地识别和判断风险,以便及早进行预警和风险提示,把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信息反馈系统,尽快地将一些苗头性、倾向性情况向上级行报告,为上级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4.细化防范措施。针对不同类型金融风险各自的特点,基层央行要结合辖区实际,细化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以达到最佳的防范效果。防范信贷风险,要以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为基础,初步建立辖区信贷风险监测与提示制度,建立房地产、钢铁、橡胶、农业及其它本地重点行业的跟踪监测分析制度,要准确审查并把握各类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及贷款的担保情况,对借款人进行资信评估,并通过联席会、窗口指导等方式及时信贷预警信息,指导金融机构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分散、规避和防范信贷风险。防范支付风险,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城乡信用合作社支付性风险监测,加强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管理,建立商业银行备付金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提示商业银行可能发生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问题。同时,必须与当地银监部门共同设计制定严密的支付风险应急处置预案,以化解或处理可能发生的个别甚至区域性的支付风险。防范经营风险、违规风险、创新风险等,要配合有关监管部门,及时敦促辖区金融系统,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等相互制衡的内部管理体制。同时,要继续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的开展,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与指导,完善考核验收指标体系,各方联动,优化辖区信用环境,建设金融安全区,逐步清除金融风险赖以滋生的土壤。

此外,对因受到各种行政行为、社会谣言、矛盾纠纷等“外生性”因素引发的金融风险,基层央行也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苗头性”问题,要立即作为重大事件,在上报上级行的同时,即时向地方政府汇报,并协助地方政府做好相关处置化解工作,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波及面和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加强金融监管维护区域金融安全,许传华《金融与保险》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宏观和微观对策,马怀玉、杨凌云、李新月《济南金融》

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讨论综述《金时网》(2000-10-28)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李晓西《江苏经济》(2002-01-01)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范文5

一、表内业务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未来发展

金融会计风险是风险在金融会计业务工作领域中的一种表现。风险的说法很多,存在多种不同的定义,如:1.可测定的不确定性损失;2.出现损失的可能性;3.损失出现的机会或概率;4.实际后果可能与预测后果存在差异的倾向等等。风险是与损失、不确定性相联系的概念,如果损失的概率为0或l,即不存在损失的不确定性,那么风险当然也就不存在了。因而,一般将风险定义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在这里作为风险要素的损失是一种非故意的,非预期的,非计划的,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价值的减少。金融会计风险是指金融会计业务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即金融会计业务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

金融会计风险与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有着密切联系。按照现行制度安排,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可分为表内业务会计处理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两种方式。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同,从而金融会计风险所涉及的业务领域,风险的表现及防范的方法也不相同。

表内业务会计处理要求对资产、负债、权益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都能在会计报表中得到体现,具有规范性、连续性、透明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表内业务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十分宽广,除存款、贷款、外汇业务之外,大量涉及投资业务,如证券投资、信托投资、租赁、房地产投资和风险投资等。其中房地产和风险投资业务将可能成为跨世纪金融资本扩张的重要业务领域。

房地产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适度投资房地产是提高收益,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房地产投资业务具有数额大、周期长、周转慢、流动性差、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业务领域。房地产投资风险十分复杂,一般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灾害风险和意外事故风险等。这些风险普遍存在于房地产直接投资、借款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各种方式之中,应谨慎对待。

风险投资通常是指风险行业、领域、企业的投资。广义的风险投资包括对一切开拓性、创业性和新兴产业经济活动的资本投入;狭义的风险投资仅指与现代高科技产业有关的创业投资活动。风险投资在我国起步较晚,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由国家科委制定并实施的“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863计划”表明我国风险企业和风险投资开始有了一定程度发展。金融企业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一方面来自自身业务拓展,发展服务功能和增强竞争能力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促使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需要,金融企业拓展风险投资业务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尤为重要。它将是跨世纪金融企业表内业务拓展的重要领域。

风险投资与房地产投资相比较,具有更高的风险和更大的收益。由于高科技产品和产业都是建立在全新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应用的基础之上的新兴事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还由于一项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一种新产品,需要经过工艺技术研究,产品试制中间实验,投入生产,上市销售等很多环节,而每一环节都可能存在失败甚至破产的风险,所以,它具有更高的风险性。而依靠风险投资形成的高新产品,又具有成本低、性能好、附值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从而带来更大的收益,风险投资面临的高风险主要是指研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使用风险和不可抗拒风险。

表内金融业务的未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发展方向。如果把房地产投资和风险投资作为表内业务未来发展的重点业务领域,那么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未来重点也将转移到这些业务领域。

金融会计风险是指金融业务(工作)可能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即金融会计业务工作中,因制度安排、组织管理、技术方法和人员素质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从表内业务处理看,由于理论与制度的内在固有局限,各种会计假设(如主体假设,分期假设等)为会计信息限定了种种人为的前提,使信息与实际发生偏离;由于会计组织与管理的不完善,也增加了会计风险的发生;由于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还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利益驱使,法律不完善及职业道德的影响,业务能力和水平的限制驱使着会计行为风险的发生。如此种种表明了表内业务的会计风险的客观性、普遍性和潜在性。

金融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将成为跨世纪防范制度风险的一种趋势。1996年7月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十四次会议上,有人提出:“应单独设立一张报表,用以说明银行风险,并要求每年中多次进行风险评估。”(参见《会计改革与会计管理》97年l期)这种完善会计报告制度的建议,对防范制度风险显然是有益的。我国未来金融会计制度待世界援助我国金融会计项目实施后,将根据《银行基本业务会计准则》进行统一规范,以建立风险防范的金融会计新体系。

未来表内业务金融会计风险的重点将涉及结算风险、核算风险和折算风险。结算风险是利用结算管理的复杂性和不健全性的特点和弱点,通过结算凭证和结算渠道进行套取、侵吞、挪用结算资金所带来的风险,其手段隐蔽多样,涉及金额较大,是金融会计之主要风险。中央银行和金融企业通过自身职能,把整顿结算程序、加强账户管理、执行结算管理制度(包括结算纪律执行情况定期报告制度、结算岗位责任制度、结算质量考核制度)作为会计结算风险监管和防范的重点,以减少结算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计核算风险主要表现在凭证审查不严,账务处理不及时,账务检查核对不力,复核监管不利,电脑制约机制不全,以及核算方法不当造成资金被截留、挪用、骗取、贪污、盗窃的机会所带来的种种风险。完善会计核算监管制度,强化监督手续,加强检查复核,严格账务处理规程和会计核算责任,通过不断完善的会计核算监督体系,尽可能防范核算风险的发生,以减少风险损失。折算风险是指外币报表折算中国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及时反映和披露汇率变动信息,减少折算损失,是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的重要方面。可见,表内业务结算风险、核算风险和折算风险及其防范也将构成跨世纪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一种趋势。

表内业务金融会计风险与会计行为紧密相关。它既包括会计人员的个体行为,也包括群体、组织和领导行为。风险的诱惑效应直接影响会计行为,从而构成会计行为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除会计固有的制度风险外(实际上制度也是人来设计和执行的),几乎所有金融会计风险都与会计行为有关。会计行为风险显然将构成金融会计的主要风险。这种风险与防范完全可能成为跨世纪的主流,影响整个金融会计风险的强度,通常表现为会计人受利益驱动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其中,道德风险将构成会计安全性的重要威胁,是会计行为的主要风险。因会计人的能力,水平等主观因素导致技术风险,可以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加以防范,而道德风险的防范却较为复杂,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职业道德规范,从自身的角度防范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要改善会计执业环境,增强独立性,减少被迫提供虚假信息带来风险的可能性。防范会计行为风险不仅是跨世纪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主要趋势,而且是整个会计风险防范的长期使命。[NextPage]

二、表外业务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发展趋势

金融表外业务通常指对银行产生收入或承诺,或有合约的业务,由于这些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不直接影响表内资产、负债和权益,仅作一注释或在线下予以反映,故称表外业务,或称“线下业务”,“或有承诺业务”,“无资产业务”,“无形业务”。

表外业务构成复杂,品名繁多,一般可分为两类近10种。(一)或有债权债务分类,包括贷款承诺、担保、衍生产品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四种。其中,贷款承诺又包括可撤销与不可撤销两种,前者有透支便利和信用额度,后者有发行商业票据,备用和循环信用额,正常存款协议,回购协议和票据发行便利等。担保业务通常包括传统的汇票承兑,跟单信用证,保单,票据背书和新开发的备用信用证,追索权销售,融资支持等。衍生产品业务主要指以利率、汇率变动为基础的远期交易(如外汇期权、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衍生产品业务具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将可能是表外业务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投资银行业务系证券承诺、证券交易、企业并购、财务顾问、资金管理等。(二)金融服务类,包括贷款服务、信托与咨询服务、经营与业务,支付业务、进出口服务等五种,其中,与贷款有关的服务主要指出借业务和贷款组织的转让;信托与咨询服务包括信托与不动产管理、有价证券管理、养老金计划管理、单位信托、信用债券委托、离岸金融服务等;经营与业务主要指经纪和,如股票与债券经纪、共同基金、人身保险经纪、不动产、旅游等;支付服务系指数据处理,网络安排、清算服务、信用卡销售点系统,现金管理系统等;进出口服务则指服务、出口保险服务、贸易报单、补偿贸易交易等。

由于表外业务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和列报,对其确认、认量、列报和披露的方式和方法尚属研究开发之中,与表内业务相比较,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规范性不强,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表外业务会计风险与防范的特殊性和严重性。我国银行表外业务起步晚,意识不够,涉及的具体业务不多,一般限于、担保、劳务服务和个别衍生产品金融期货交易业务。上海“327”事件表明,我国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期间,由于缺乏风险监管机制和有效监督的立法基础,缺乏制度规范,加上会计风险意识不强,风险信息簿弱,违规交易屡次发生,从而导致市场混乱,证监会于1995年5月不得不停止国债期货交易的试点。

我国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准则的制定相对滞后,表外业务会计处理缺乏制度规范,其潜亏、潜盈对于在报表中体现、表外信息披露尚未形成统一要求,信息透明度低,这就决定了我国表外业务会计制度风险的严重存在。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金融对外依存度的提高,专业银行商业化,区域性银行的组建,外汇改革以及外资银行的涌入,随着我国在亚太经合组织(Apee)中作用的提高,以及日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0)等,都将加速表外业务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国际结算业务,结汇售汇业务,外汇买卖业务,以及境外担保业务的发展,已显示出表外业务的强劲增长势头。因此,列入表外业务会计制度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表外业务会计规范,将是跨世纪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机制。未来表外业务会计制度的规范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其基本思路是借鉴国外表外业务制度建设的成果,参照国际金融界及其它组织,包括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商业银行会计和表外业务信息披露的有关条款和框架,制定与我国金融市场相适应的表外业务会计制度规范,为表外会计制度风险的防范提供法规制度框架。

表外业务会计行为风险与防范与表内业务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风险所涉及的业务领域和表现形式有所区别。表外业务多属创新发展业务,与表内传统业务相比较具有更高的技术性要求,其会计技术风险更为突出,因此,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表外业务素质,熟练把握表外业务会计处理方法,提高表外业务会计信息是防范会计技术风险的必然要求。

表外业务高风险的存在要求高质量的、及时提供风险防范的有用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不完整性将带来风险损失的更大可能性。因会计信息不全或信息失真导致经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会计信息风险与会计信息质量息息相关,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确保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是防范信息风险的内在要求。我国表外信息需求量大,信息质量要求高。现有表外信息披露,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补充揭示尚不能满足表外业务的信息要求,表外业务会计信息的完善和利用将是跨世纪防范信息风险的发展趋势。可考虑增设一张表外业务情况表,列示表外业务的经营情况,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表外业务风险的有关情况,反映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表外业务风险的有关情况,包括表外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和经营风险,以便为表外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风险信息,使其尽可能减少信息风险带来的损失。

国际衍生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带动着我国衍生金融产品交易。作为表外业务的衍生金融产品工具是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业务领域。可以预见,跨世纪表外业务会计风险与防范和重点将逐步转移到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与防范上来。注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及其防范,准确、及时、充分地获取和处理各种工具的风险信息,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将成为未来金融会计风险与防范的重点研究和主要发展趋势。(参见拙文“金融工具创新与财务会计改革”《经济学家》1998年2期)[NextPage]

三、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构建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是整个金融风险防范的组成部分。金融会计风险防范除了对其自身的风险进行防范外,还应特别注重会计对整个金融风险带来的影响。1995年2月26日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使一个具有悠久历史、雄厚实力和良好信誉,被称为“女王的银行”,竞毁于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交易员里森之手。里森越权投机日经225指数的期权和期货交易,从1994年12月至1995年2月亏损达6亿美元,巴林银行被迫宣

告破产。巴林银行破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内部管理不严(审计失效),会计风险信息不灵是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里森利用临时账户越权经营,隐瞒亏损的手段并不隐秘,而巴林银行总部对新加坡分部所作的多次审计检查,却未能发现问题,截至1993年12月,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已造成的和账面存在的损失约1900万英镑,而公司报告上显示却是利润900万英镑。新加坡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Coopers&Lybrand,1994年12月的审计报告中却认为,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的内部控制令人满意。1996年2月2日大和银行事件,使其全部停止在美业务,并罚款3.2亿美元。大和银行负责债券业务的副总裁井口俊英,利用非法手段买卖美国30年期的国库券以及2至5年期的国债票据,造成ll亿美元的损失。井口俊英的非法操作手段并不高明,却长达11年之久而无人知晓。纽约联邦银行、纽约州银行政府,以及日本大藏省,日本银行的历年检查也未能发现大和银行纽约分行的任何问题,这种监管乏力的事实不能不是造成大和银行事件的原因之一。巴林事件、大和事件乃至东南亚和亚洲金融风险的不少事实从反面证明了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紧迫性和现实性。它表明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将是跨世纪面临的重要改革趋势。

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是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在整个会计防范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重要的作用。

金融风险会计防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构建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系统的框架,改变分散的、孤立的、静态的风险防范方式,构建一个整体的、关联的、动态的风险防范系统才能提高金融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以控制和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

从总体的视角考察,我们认为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基本结构框架至少应由相互联系的组织分系统、对象(内容)分系统、职能分系统和方法分系统所构成。这些分系统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上下左右、纵横交叉、内外结合的会计防范网络系统。各级组织的会计防范是运用相应的防范方法,对其防范对象,通过反映、监督、分析等职能来实现的。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会计防范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结构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其一、整体性。各组分系统、子系统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均作为整体的一部分看待。这种整体特性根据“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的原理,产生一种新的整体功能。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构造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能够获得任何子系统在孤立状态中所不能达到的综合效果,这就是整体性结构能够实现风险防范最佳效果,从而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其二、层次性。这个系统结构具有按层次逐级分解和衔接的特性,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按其组织层次、内容层次、职能层次和方法层次逐级分解为若干相互衔接的系统层次,从而构成一个多层组织、多层内容、多层职能和多层方法的结构体系,并通过风险会计信息的流动和互补,把各级层次联系起来,以发挥会计防范的最佳功能。

其三、关联性。这种特性包含两层意思,一为系统内部各分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二为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上下左右、内外关联的系统结构,这就有利于特定职能作用和整体职能作用的发挥。

按照系统结构的特征,我们把银行风险的会计防范放到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就能够立足整体,注重整体和部分、整体同外部环境的相互关联中,去研究和考察会计防范系统,从而达到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兼顾各方,相互协调地去实现会计防范的最佳效果。

金融风险会计防范系统的组织分系统包括:中央银行会计监管子系统、金融企业会计防范子系统和审计防范系统。

(一)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

中央银行会计监管系统是会计防范的最高组织系统。它担负着对整个银行风险进行会计监督和管理的职责。本监管系统具有间接性、指导性、调控性和服务性的职能特征。其监管的对象(内容)主要包括表内业务风险监管,表外业务风险监管和会计风险监管。

表内业务的风险监管,主要运用《财务状况分析法》和《法规、制度监督法》。中央银行会计通过风险分析,审查资产结构和不良资产的比重,风险资产比率,最低资本金,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风险准备金以及风险的潜在因素,及时向领导和金融企业提供有价值的风险指导信息;通过表内结算、支付业务和账户管理,并与央行稽核监督、调研信息密切配合,以发挥监管的“窗口指导作用”。如果金融企业“单独设立一张报表,用以说明金融风险”则表内业务风险监管便具有更为集中,更为可靠的信息基础。

表外业务风险监管将随着金融业务的创新显得更加重要。由于表外业务均不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反映,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的特点,从而决定了表外业务风险会计监管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这些风险信息主要通过会计报表附注的方式提供。

金融会计风险是指会计事务工作中,因法规制度、机构和人员的因素导致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因此,金融会计风险监管主要是指对风险有关的会计法规制度、组织机构、人员素质的监督与管理。中央银行实施会计事务风险监督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通过完善和实施风险的会计法规制度,健全组织机构,提高人员素质,以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以及风险发生后的及时处理;其二是对金融会计自身的风险进行监管。

(二)金融企业会计防范系统

金融企业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是指防范金融企业自身风险而构成的会计系统。它是整个会计防范的基础系统。金融企业风险的识别、衡量、预防、规避、化解、转嫁和日常管理均依赖于金融企业会计防范系统。充分发挥金融会计对风险的反映、监督、预测、分析等职能作用,才能有效地实施会计防范。按照会计职能的划分可将风险的会计防范系统分为风险的会计反映子系统,会计监督子系统,会计预测子系统和会计分析子系统。

风险的会计反映子系统是会计防范的基础。它通过会计核算在表内、表外的列报、揭示和披露,全面反映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情况,及时提供风险防范的有用会计信息。我国金融会计定期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表内业务风险分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会计信息。而对表外业务风险的会计反映和披露方式有待完善。

风险的会计监督系统既是会计防范系统的子系统,又是会计监管的基础。它按照监督的时间定位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按照监督的形式定位可分为单项监督和综合监督;按照监督的标准定位可分为合法性监督、合理性监督。这些不同时间、不同形式、不同标准的风险会计监督,形成一个上下左右、前后贯通的会计监督体系,它具有全时性、全面性的特征。

会计预测系统主要是指通过会计定量预测技术和方法,事先测算风险损失大小的过程。它是建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的,是通过风险识别,大体辩别出可能出现何种风险的基础上,对其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测算,以减少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把损失控制到最低。

风险的会计分析子系统主要是依据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和资料,结合其它资料,运用专门的方法,对金融风险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研究分析的过程。会计分析子系统除运用一般的会计分析方法,如对比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外,还可采用风险分析的其他方法,如财务状况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环境分析法、幕景分析法、概率分析法、失误树分析法等。

(三)审计单位审计防范系统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范文6

金融风险指的是在金融行业运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者是遇到的障碍。随着我国经济的循序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金融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随之深化,导致金融机构面临的运营风险不断加大。我国制定了相应的金融政策来保护金融机构,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自觉接受国家的监管,这才是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的有效途径。

一、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由于事物具有不确定性而出现的,任何的行业都不能百分百确定成功,都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的经营环境,随时都会发生经营风险,金融行业也不例外。金融市场在参与金融活动过程中,由于客观的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或者是决策失误而引发金融资产的不安全性,或者是金融机构的信誉受到了损害,这都属于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属于社会经济现象,如果不能够有效地进行防范和化解,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为金融危机。一般金融风险可以分成三部分,按照涉及到的范围来分类分为个体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还有系统金融风险。本文重点讲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它指的是在某一个区域内,由于一部分金融机构或者是金融机构组织的金融活动从而引发的金融损失现象。区域性金融风险、个体金融风险和系统金融风险这三种金融风险发生之后涉及到的范围不一样,造成的伤害也不一样,但是这三种金融风险会相互影响产生递增作用,个体金融风险很容易引发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又会对系统金融风险产生影响,不管哪一种金融风险出现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重视力度。

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表现

据分析我国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有这几个方面:第一种是银行、信托公司还有城市中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产生的不良资产比例增加,长此以往会威胁到金融机构的支付和运营,容易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种是社会信用观念出现错误,借钱有力、有钱不还,长此以往银行中的借贷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最终会导致市场的利率混乱,银行和企业的效益随之下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种是地方性的金融秩序产生了混乱,导致社会乱集资,容易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第四种是资本市场过度投机,很多证券经营机构和企业跟一部分银行串通一气,利用银行的信贷资金在股票市场牟取暴利,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给银行业造成了不安全隐患,从而引发了区域性金融风险。

三、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1.树立风险意识

金融行业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到区域性风险的严峻性,增强转化和抢救不良贷款带来的压迫感,要引起社会中的银行和信用社对于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视例如,加强对风险客观性的认识,改变错误的风险认识观点,要充分考虑当前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做到工作必先谈风险,办理业务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贯穿风险管理,工作中做到人人重视风险、人人防范风险,从而提升整体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2.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想要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需要提前做好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能够在不可避免损失的情况下,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是事前预防,这需要通过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来实现。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针对该区域内部金融行业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报,从而在发生风险之后能够提供应对和化解风险的对策和建议。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反映出区域内部金融风险产生警情、警源还有变动趋势,以经济金融的统计信息为基本依据。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要体现出稳定性、适应性和一致性,还要反映出预警对象的内容。使用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能够针对区域金融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及时为金融监管部门发出警报,确保经济的稳定发展。

3.强化区域内金融机构的行业自我管理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在工作中要首先强化管理意识,加强行业内部的管理和联系,在行业内部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要公平公正的制定好同业公约,从而能够达到互相监督、互相约束、有序竞争的管理制度。同行业中的行会管理体制和金融监管制度的监管功能是一样的,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和补充作用,最大化防范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行业管理内部可以成立金融安全协会和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更好地把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作用发挥出来。要以金融安全协会为工作基础定期召开管理会议,一起探讨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学习区域金融风险防范的成功案例经验,互相交流经验和技术,提升自身的区域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水平。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范文7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影响,我国的金融行业也进入了新常态阶段。这就导致金融行业发展存在复杂的现实情况,提高了金融系统的风险系数。因此,在金融体系建设方面,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的建设十分重要。通过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规范金融行业的操作理念,避免危机的集中爆发。

一、金融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产能过剩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了供过于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消耗与高排放的企业。一般产能过剩在经济运行方面容易引发金融风险。为了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我国应对经济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随之影响了金融行业发展。首先是由于相关行业经济效益的下降,影响了经济活力。大量资金在产能过剩中占据了很大比例。这就导致融资的成本与难度不断增加,同时,也出现了资金错配的问题。第二,在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产能企业为了扩大生产,从银行得到了大量的贷款用于自身发展。但是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使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存在情况严重。因此随着政策的调整,银行逐渐取消对相关企业提供贷款。相关企业被迫从影子银行来进行融资。另外,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转型,但是转型不成功造成企业致命性的后果,影响社会安定。

(二)地方债务的问题

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举债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重要方式,甚至成为普遍现象。政府依赖举债出现了大量问题:违规低压、高价卖地、管理混乱,不公开透明等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依靠卖地和银行贷款来缓解财政问题。但是卖地的最大问题容易造成对房地产的过渡依赖,但是房地产市场本身存在的不稳定性会对房价与政府财政收入产生波动,由此卖地的方式行不通。银行贷款的形式短时间可以解决地方财政的问题,但是长此以往会加大银行的风险,不利于整体管控的建设。

虽然目前不会出现例如西方国家地方政府破产的情况。但是地方政府存在大范围的债务问题要因此重视,这些问题的累积已经埋下金融风险的定时炸弹,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妥善解决。

(三)房地产泡沫化加剧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走高影响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随着国家加强相关方面的宏观调控,房价的增长逐u趋于理性化。但是房地产市场针对金融体系的风险一直存在,如果未能妥善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将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因此,房地产的泡沫经济,会对金融体系资金链的断裂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影响社会的民生问题。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原因之一便是房地产的资金链出现断裂。

二、目前金融领域的特点

(一)整体放缓

目前全球经济呈现放缓的情况下,金融行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金融行业的放缓容易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使不良贷款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二)投资环境改变

由于经济新常态的原因,部分投资者开始将存在银行里的资金取出来,用来投资其他资本领域。但是经济的增长需要扩大内需以及消费带动。这样的现象导致资金的流转不顺畅,使实体经济的输血造血功能下降。大量热钱的涌入,提高了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不利于实体经济与金融行业的正常发展。

三、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研究

(一)建立并完善立体式的风险防范体系

针对金融风险的工作,事前防范比事后处理效果更佳明显,可以避免经济出现大规模的波动。随着我国经济经过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并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风险防范控制体系。但是在体系的建设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再加上金融行业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各种新产品层出不穷。而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没有按照相应的变化进行调整,在监管上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没有及时管理的灰色地带有可能是未来金融危机爆发的重灾区。

(二)提高风险防控意识

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除了制度设计,更需要人们在观念上的转变。提高风险防控意识,有助于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金融行业由于其自身原因,很多工作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薄弱。因此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工作人员要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有所认识,从根本上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提高风险防控的意识有助于增强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行业自律

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与完善,要坚持金融行业的自律,金融行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市场机制的原则,同时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与指导。金融业的自律有助于加强市场监督效果。市场机制最大的优点,引导金融行业的发展步入良性轨道,避免出现不规范的竞争,形成良好的行业发展。通过市场与制度方面的监督,即约束了恶性竞争,又有利于金融行业开展体系建设的深化改革,这样可以使金融行业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也有利于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保证经济与金融的安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经济新常态的情况,实体经济发展趋于放缓,这就导致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金融行业针对目前存在的风险问题要引起重视,稍有不慎会有可能造成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因此,在实际操作上,不断完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来维护经济发展的稳定与金融市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国刚.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J].金融研究,2015,02:16-22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范文8

【论文摘要】法律制度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也是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化保障,在防范金融危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分析比较英、美、韩等国家以及巴塞尔协议中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金融法律制度框架虽已初步建立,但有关法律规定还过于原则、零散,尚不够完善。我国应建立健全以《金融稳定法》为龙头,涵盖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以及金融生态法律制度的法律体系,为金融危机防范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法律制度在防范金融危机中的地位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经济体制、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从近些年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来看,法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是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制度经济学证明,完善有效的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在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业天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风险可以说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常态①金融法律制度的主旨并不是要消灭所有的金融风险.而是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金融监督管理者可容忍的范围和金融机构可承受的区间内HI。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一法律是市场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的保障健全的金融市场必须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而合格的市场主体本身又包含了主体资格健全和行为规范化两层含义。一方面,法律明文规定金融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和标准,从而杜绝不健全主体及非法进入者对市场秩序的冲击,避免金融风险的制造者。另一方面,法律的规制、引导、教育等作用可以有效克服主体行为的自发盲目性,成为自觉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理性“经济人”.依法规避金融风险

(二)法律是金融交易信用的保护器

金融主体间的交易,普遍以契约交易方式完成。契约自身的平等、诚信、等价有偿等特点可以担当维护交易安全、分担交易风险的重担。而作为法律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契约制度,不仅能使合格交易得到确认,而且还能以法律强制力切实保障契约的履行.有效避免信用危机形成和诱发金融危机。

(三)法律是金融稳定的基础设施和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化保障

按照世界银行(2001)的界定,法律制度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金融运行质量和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层面。金融业的运行与发展都是在该基础层面上的技术性活动。法律制度基础越牢固、完善,建筑在此层面上的金融活动就越稳定.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小,即使发生危机.法律制度也能够有效地把损害降到最低②。由此可见,健全的法律制度是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必要的有效手段

二、他山之石:国际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分析

(一)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

1.美国。经历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为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1)建立健全有关金融法律体系,完善金融危机预防法律制度.维护银行业的适度竞争。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金融危机的爆发。(2)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恢复存款人市场信心,保障存款人利益,有效。控制了金融危机的爆发。(3)建立合理的伞型监管体制和金融稳定分工协调机制,在促进自由竞争、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成效明显。(4)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实现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竞争,加强金融服务业的竞争,提高其效率和抵御风险能力。

2.英国。(1)立法建立良好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在维护金融稳定、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预防金融危机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2ooo年颁布《英国金融服务法》成立金融服务局(FSA),创新金融监管模式,以跨行业单一监管取代分业多元监管,确保金融业具有竞争力,确保信息公开,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效果显著。

3.其他欧洲国家的做法。1987年底巴塞尔协议公布后,法国制定新的监管条例,通过立法手段促使银行,尤其是国营银行提高资本充足比率.通过充实资本来预防银行支付危机的发生。意大利则效仿法国,采取了一系列增加国营银行资本力量的法律措施。欧洲各国通过鼓励提高资本充足率.为银行稳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切都有助于银行风险的进一步降低,加强了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在危机预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加强了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修改《日本银行法》,提高El本银行的独立性。(2)设立金融监督厅,使政策制订和执行分离,强化维护金融安全的监督体系。(3)取消分业经营制度,但同时保持着强有力的金融监管。(41完善信息披露法律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透明度。(5)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设立专门的不良债权回收机构.化解金融危机。(6)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对维护公众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防范的法律制度

韩国接受1997年金融危机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金融稳定,防止危机重现。(1)在加强韩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同时.先后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FSC)和金融监督院(FSS),实施集中统一监管体制。(2)修改《韩国银行法》、《存款人保险法》等法律制度,实行金融结构调整。(3)充分发挥韩国资产管理公司fKAMCO)重要功能.提供金融机构重组所需资金支持。(4)建立良好的会计制度,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信用评估体系以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体系,为韩国金融危机防范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在国内融资方面。拉美一些国家不断完善和补充有关直接融资、债券和股票市场方面的法律制度,其目的是运用法律手段为本国经济的增长提供稳定和可靠的发展基金,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外资,特别是短期资本支撑经济的局面。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发生过金融危机的马来西亚、泰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在预防金融危机方面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加强了对金融危机法律防范制度的建设。

(三)新巴塞尔协议中防范金融危机的有关规定

新的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一是更新了最低资本要求,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纳人了风险资产的计算范畴.从而更能反映银行资产所面临的真实风险状况。二是从外部监管的角度督促银行保持资本充足性要求和完善内控机制,防止将来可能产生的危机因素。三是引入市场约束规则,建立银行强制披露信息制度,迫使银行有效配置资金,保持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与稳健性。四是强调对银行业进行全方位的风险监控,将建立银行业监管的有效系统作为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并注重建立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约束机制。

(四)各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以及巴塞尔协议有关规定的启示

1.运用法律手段防范金融风险.建立金融稳定法律体系,用立法推动金融改革。各国金融实践证明:没有法律规范,不依法进行强有力的金融监管.就不会有良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2.建立金融危机防范和协调法律机制,制定中央银行与其他监管部门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整合监管力量.合力应对金融危机。

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阻断金融风险的传播。

4.实行功能监管,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改革完善银行、证券、保险业等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5.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市场纪律的约束.要求金融机构披露真实可靠的信息。预防金融危机发生。

6.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三、风险与挑战:我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以《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为核心的金融稳定法律制度已初步建立.防范金融危机的立法建设不断加强。但是,现行法律关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规定过于原则、零散,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防范化解金融危机的法律体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

1.缺乏统一完整的金融稳定法律体系。《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证券法》、《保险法》关于防范金融危机、维护金融稳定的规定比较笼统.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操作规范亟待完善和细化。主要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金融危机的防范缺乏完善的制度性安排。

2.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缺位和错位。一是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的转变不充分,制度尚需完善,既存在监管职能重叠、过度监管、阻碍金融创新的问题,也存在监管不足,形成真空,造成放任金融风险的可能。二是跨市场跨行业监管法律制度缺失,一些潜在风险缺乏有效控制。三是现行监管法律制度过于强调监管机关法定权威的运用.疏忽了银行内部控制和同业自律机制的兼用,无法有效发挥其引导风险内控制度的功能。

3.金融危机应急与救助法律制度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最后贷款人制度存在拯救标准不明确、救助工具单一、缺乏清晰配套措施等缺陷。二是对危机银行接管与并购制度很不完善,使银行接管、并购缺乏法律规制。三是没有形成国际金融风险防范的法律机制,不能适应金融服务市场国际化和金融业竞争加剧的需要,无法抵御跨国传导的金融危机。四是缺乏存款保险制度,易引起公众恐慌,出现存款挤兑。

4.征信管理法律制度缺失。在我国,信用风险仍然是金融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目前我国征信管理法律欠缺,对信用风险缺乏法律约束,另外,对金融诈骗和违反金融管理秩序犯罪惩罚的法律制度也存在缺陷,使金融诈骗行为的违法成本过低,导致风险最终转嫁给金融机构。

5.金融机构和企业市场退出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方面,企业破产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充分维护金融机构债权人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致使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大量滋生和积累,无法满足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严重缺失,不利于化解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缺乏统一完整的法律规定,一些有问题金融机构无法按照市场原则实现稳定退出,进行及早处置,使风险控制缺乏法律框架下的约束,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积聚,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四、未来展望:对我国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的建议

完善金融危机防范的制度建设,重点要加强金融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各项法度。我国应建立以《金融稳定法》为龙头,以金融监管法律制度、金融生态环境法律制度、金融危机救助和处置法律制度等为辅助的金融危机防范法律制度体系。

(一)健全完善法律体系,为金融危机防范提供良好法治环境尽快制定《金融稳定法》,作为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母法。借鉴其他国家良好的立法例,提高立法技术,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基本法。既要鼓励金融创新.又要加强对金融危机的防控。对现行金融危机防范法律进行修改、清理和整合,使之与WTO协议和附件等国际惯例接轨,防范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入侵。

(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依法规制行政权力一是实现机构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变.通过立法减少公权力对金融市场的违法和不当干预:二是建立完善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三是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防范跨行业跨市场金融危机;四是完善行业协会立法,发挥自律监管作用;五是建立跨国性金融危机的“防火墙”制度。

金融风险防范体系范文9

【关键词】金融风险 内部控制 防范 措施

前言

金融风险指的是与金融有关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引发金融风险的原因来自与多个方面,如果有一家金融机构爆发金融风险就会影响到多个金融机构,所带来的后果会是非常严重的,有的甚至会给金融机构的生存带来威胁。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但是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一谈到城镇化,全国一片相应,各地蜂拥而起,大量的花钱,都来搞城镇化建设,但是对于城镇化建设相关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促成金融方面危机的发生。一个银行倒闭了就一连串的倒闭,一家企业陷入债务危机,资金链就断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来讲,如何使金融产业健康、良性的发展,避免发生金融风险,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一、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及特性

金融市场为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流通和配置提供了场所,并通过信息的传递,确保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即金融具有资金转化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因此金融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金融可以使投融资水平和效率得到提高;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吸引使企业良性发展的优秀人才;还可以使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得到改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即可以使要素总量增加,又可以通过通过要素生产效率和投融资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金融产业受外因影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即产生金融风险,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信贷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犯罪风险、金融国际化风险等。金融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普遍性、扩散性、隐蔽性和突发性。

二、发生金融风险的根源

我国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是在国家及银行,这是有我国的财政、银行及企业的制度所决定的。纵观我国的财政政策及财政规划,从国家财政预算到银行金融的转变,国家把企业资金供应推给了银行,这就为银行发生金融风险提供了前提。政策性贷款存在管理不佳,利用率低下,这就给金融风险增加了发生的途径。国有企业经营不良,但是仍享受着国家优惠的贷款政策,这又是一个增加金融风险的途径。金融风险可能来自借款人不履行约定的还款承诺;来自金融机构支付能力的不足;来自市场利率的变动;来自汇率的变化;来自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决策的不适时宜或失误;来自金融机构重要人员的违规经营;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来自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使用;来自金融机构的过快发展等方面。另外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缺失也是发生金融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商业银行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如果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问题就会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由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时间还不算不长,一些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银行内部控制度还不健全,对相应的权力仍缺乏有效的制约方法。稽审及风险监督部门还不能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银行各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监督机制;没有完善科学合理的业务规程,岗位分工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足够的控制机制;授权机制不完善,管理层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过重视,风险管理还相当落后等等都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金融风险危害的认识

要想使金融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与控制,就应从教育着手,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有关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尤其是让各级领导干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并做到从自身做起,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给予关注,充分认识,及早判断,严格遵守金融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把一切金融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内部应该建立一套严密有效的控制监督机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商业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管理人员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一个有效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主要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等五个相互独立、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其中,内部控制环境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其他四个要素功能的发挥。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银行经营管理制度是建立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宏观制度基础,它是在国家法律制度约束下所形成的有关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据各国法律制度的不同,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制度主要分为分业经营下的专业银行制度和混业经营下的全能银行制度两种模式。因此,在金融国际化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如果缺少防范金融风险的方法,就无法抵御金融风险的发生。所以为避免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就应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并做到认真执行。第二,建立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是由商业银行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能够对商业银行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合理的产权制度具有界定商业银行交易界限、规范交易行为、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提供有效的激励约束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内在功能。第三,构建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制度执行的基础,它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中的权力和责任分配体系,是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利分配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组织结构体系。内部控制管理组织结构是在特定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下,有关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决策、制订、组织实施和协调的银行内部组织制度安排。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内部控制管理组织体系是确保内部控制及时有效的前提条件,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微观制度基础。第五,形成商业银行风险防范文化。风险防范文化是商业银行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一种“非正式规则”,它包括银行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风险观、风险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管理职业道德等。这些内容决定了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管理上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建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为支持国家大型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合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政策调整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新的经济形势及金融体制下,建立完善的银行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是势在必行的。建立完善的信息监督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刚性管理和控制,实现银行业务现代化办公管理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内部控制效果,使银行业务经营更加安全和可靠。根据银行业务特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及银行经营特点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的实现银行业务风险评价并及时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四)完善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最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单纯的管理信息已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将管理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融合起来,扩大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建立起对变化反应敏捷、灵活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完善的、强大的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确保安全保障机制安全性的大幅提升,可以满足用户对银行的基本要求。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对金融风险的发生做到事前预防,一旦发现金融风险有发生的迹象可以做到及时的控制,同时还可以实现风险发生后的监督和纠正,即对金融风险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在对银行金融风险实施全过程监督和控制的结果就是实现银行长期赢利的目标,并且能确保银行各类报表的质量,完全符合报表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可以有效的督促银行认真执行相关的法律、管理条例、政策、计划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及程序,从而为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是根本的、主要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防范金融风险最有效的措施,内部控制建设包括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风险监控体系,建立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及自身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抓好内部控制,就抓住了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宏观调控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价格调控总体有效,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我国应切实采取负责任的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财政赤字,妥善处理债务问题,保持市场投资安全和稳定运行,维护我国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国民.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效防范金融会计风险.《科技资讯》,2010年03期.

[2]汪蓉,葛佳.构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管理机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2009年第5期.

[3]裘冠民,魏喜爱.强化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青海金融》,1997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