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古诗的语言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3-09-05 16:45:52

古诗的语言特点

古诗的语言特点范文1

一、古诗教学的“三从”

1.遵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

我国古诗词一方面是小学生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的好教材;另一方面,孩子们难读懂古诗的语言,难体会古人的情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小学生自觉性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失去兴趣。所以,小学古诗文教学必须遵从孩子的学习心理特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情感明朗易懂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读记古诗的积极性,诱发学习欲望,从而使之身心愉快,乐于学习。教法上,应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的讲解,努力淡化诗意,注重激趣,把阅读兴趣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2.遵从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

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小学生的词汇增加很快。他们的语言由口头语向书面语发展,从形象性向抽象语言发展,对词义的理解也从粗略渐向精细。针对各年龄段学生语言发展的特征,低中高各学段古诗教学的语言训练目标也应该各有侧重:低年级,熟读成诵,略知诗意,重在丰富积累;中年级,要掌握古诗的节奏和停顿,朗读时能抑扬顿挫,整体上把握诗意,重在品读感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还要将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内化,并学会表达。

3.遵从大语文教育观

古诗文学习说到底是学习语文。课堂教学要基于古诗又不囿于古诗。我们的课堂要把孩子带到良好的氛围里让其对文字进行体悟和触摸,感受来自于诗情的“温度”;要把诗歌延伸到其他文体、把教材延伸到生活,由一首诗延伸到中华文化,体现语文教学的“广度”。古诗教学既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又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要关注瞬间的顿悟,又要守护无限的想象;既要有人文的熏陶,又要有读写听说的训练。总之,古诗的课堂教学要有大语文的高度。

二、古诗教学“四得”

1.得“趣”

没有亲近感,没有愉悦感,就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效果。我们的教学要让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感受到古诗学习的趣味性。内容上,从贴近孩子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诗歌入手;教法上,应灵活多样、富有变化。可以营造气氛,消除距离感;可以在画诗中找到画面;可以在诵诗唱词感受节奏韵律;可在情境表演中体验诗情。有位教师教学《池上》,抓住“偷采白莲回”中的“偷”字展开教学:“偷”的行为有没有破坏小娃在你们心中的形象?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理解为小娃撑着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看到颗粒饱满的莲蓬子,忍不住采了几个来解馋;有的理解成小娃趁大人不注意时,悄悄溜出去采莲;有的说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偷采的经历,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俊不禁。课堂上画荷塘美景、唱采莲曲、表演采莲情境,童心童真童趣溢满课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缩短孩子们与古诗之间遥远的距离,带着孩子们走进古诗、亲近古诗、乐读古诗,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首要责任。

2.得“意”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小小的古诗包含着诗人深邃的情感、独特的人生经历,有时还折射时事的变迁、民族的文化。给小学生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还要看诗歌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学淡化对诗意的理解并不就是放弃对诗的推敲。诗词有“意”,课堂有“眼”。教学时抓课眼,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而动全身,走进诗词的精神世界。《清平乐・村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我们抓的是“醉”,因景醉,因趣醉,因情醉,因生活醉,从一个“醉”字走进诗词,品味研读,感受诗人的心灵和诗的精神。窦桂梅教学《游园不值》,围绕“怜”来进行教学。“怜”不仅仅是爱,还有惜,“怜”里带着深深的爱恋。读着,品着,琢磨出了不遇中有相遇,孩子们居然和诗人有了精神的相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可抓住“孤”展开教学。“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指什么呢?孤单啊。仅仅是指孤单单的一条船?还有孟浩然孤独,李白也孤独,为什么李白会这样孤独……一个“孤”字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李白舍不得和孟浩然分别。这样,自然而然就“得意”了。一首诗歌的教学并不是逐字解释就能“得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诗歌所写的景、诗人心境、创作背景多角度去感受、品味、领悟、体验,体会其表现力,充分调动想象,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样,学生在与文字相遇的过程中触摸诗词的灵魂。

3.得“言”

古典诗词语言简明凝练,画面感极强,感情表达自然含蓄,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现在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贫乏、缺少表现力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在语文学习中严重存在着“重文(重视记叙文)轻诗(轻视诗歌)”的现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文质兼美的诗词,高明的教师不仅要能带领学生跟着诗人的情感世界走一趟,还要揣摩诗人语言表达的魅力,学习语言文字。我们完全可以引领学生“经营”字句,用语言展开诗中的画面、用想象补充心灵的对话,通过触摸古典诗词的意象而学习寓情于景、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我们应立足于大语文,善于经营古诗而不会死守着几十个文字,通过扎实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表达,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4.得“法”

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教学古诗一方面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给他们古诗的学法(如扩词法、补充成分法、更换词语法、调整词序法)来疏通理解诗意;另一方面也要指导生通过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社会背景方法去体悟诗情,习得古诗词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中高年级学生,还要指导他们在拓展比较(同类诗歌阅读比较、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比较、同一话题的不同情感述说比较)中触摸诗人的情怀和民族的文化。凭着“用教材学语文”的责任心,我们应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带着学生通过读一首诗学会读一类诗,通过读一个诗人学会读一群诗人。要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最终自会读诗。

古诗的语言特点范文2

1 斟词酌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是有古代汉语写成的,欣赏它的语言美,首先必须指导学生读懂,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词释句。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能力。如认识古汉语中词的通假现象,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词性变换和词义的变迁发展,以及句式类型特点等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应抓住那些经诗人反复提炼的“诗眼”,深入浅出地剖析古诗用字选词言简意赅、语近旨远、言在意外的特色。在教学中可采用换字比较法。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这里诗人为什么不说“真”,也不说“象”,而说“疑”呢?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比较得出结论:用“真”太实了,而“象”又太露了,只有用“疑”字最精当,最抒情,最寻味。诗人不说“真”而说“疑”,把情景说得恍恍惚惚,却使人感到气象万千;又使人觉得似真似假,留下的却是鲜明形象。至于诗人不说“象”而说“疑”,那就更深一层地写出了他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瀑布的奇特,疑心它已经不是现实中的瀑布,而是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了。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诗人曾选用过的“到”、“来”、“过”等字,好在哪里?像这样有选择地讲一点诗人炼字的功夫,往往可以因小见大地使学生领略古诗的语言美。

2 对比分析,让学生实践感知古诗的色彩美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调配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诗歌产生了诱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陶冶,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中就不乏色彩描写。唐代的诗人的《山行》更是浓妆淡抹,宛然一幅出水芙蓉图,娇俏动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秋山景色,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寒山”总写秋山的苍翠基调,山巅缕缕白云,火红耀眼的枫叶,点染其间,令人陶醉。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中的美学色彩,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然后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比较直观的有“白”、“红”;以景写色的有“寒山”“枫林”“霜叶”“晚”“二月花”,并细致分析景物的色彩。再结合色彩自析句意。最后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再画一幅画,将两张对比一下,看哪张更好看。这样不用老师赘言,学生便直观地感受了色彩美,同时也领会了诗人描写的深邃意境。

3 品读朗诵,让学生体味古诗的声韵美

古代诗歌讲究平仄和谐、合辙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当通过诵读让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古诗含义和情感,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从中体味声韵美,真正做到“以声动情”、“以情动人”。

指导学生诵读,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如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就应当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作者通过写深秋傍晚到入夜江上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诗充满了喜爱之情,一、二句要以舒缓的语调,描绘傍晚江上奇丽的景色;后两句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表达赞美喜爱之情,节奏要欢快,语调要高昂些。其次找出应当重读的关键词。如“瑟瑟”、“红”显示出夕阳斜照下江水颜色的奇特;“可怜”、“露”、“月”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时都应当特别加重语气。第三还要注意音节之间和诗句之间有规律的停顿,这是体现语言节奏的主要标志,更应诵读得恰当才行。一般地说,五言诗的音节间的停顿大体上是前两字一“顿”,中两字(或一字)一“略顿”,末一字(或两字)一“停”,每句五言诗都要读够三个节拍。七言诗的朗读停顿,只要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多读一个节拍。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 浅中觅巧,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数字美

数字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单调乏味的,它本身很难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然而,我国古代的诗人们,把它们巧妙地引入诗歌创作中,把原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从而获得了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那精当地语境使数字产生了美感。如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黄河没有“三万里”,泰山也没有“五千仞”,白发更不可能有“三千丈”,但是诗人却借助于“三万”“五千”“三千”这些不定指的模糊数字,极度夸张和概括了黄河之长,泰山之高,愁绪之深,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

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写“体”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在教授这首诗时,可以通过朗读,前后对比分析单调的数字特定境界中的作用、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字美。

5 依境索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综观选入教材的古诗,多数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作者在诗中借景物以抒情言志,构成了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意境的美。

古诗的语言特点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审美素养

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成为语文教学努力的新方向。那么,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呢?笔者立足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以诗解诗,让学生掌握诗词学习诀窍

以诗解诗,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学习古典诗词的一种方法。与传统的逐字逐句解析诗词的学习方法不同,以诗解诗主张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发现古诗词知识之间的关联,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而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了解。中国古诗词历史悠久,知识体系庞大。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教师要借助以诗解诗的方法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诗词知识。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从诗体来看,是一首感怀抒情的咏史诗,从格律来说,是一首七律。从语言和风格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精练,充分运用对偶,风格“沉郁顿挫”,情感深沉。结合这首诗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感受诗歌的感情,体会杜甫的诗风,关注历史人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以诗解诗:(1)选取几首与这首诗同一种风格的杜甫的七律,如《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等,让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比较阅读,使学生了解杜甫七律的特点。(2)将杜甫同时期的几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与这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品读、赏析,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因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悲痛。(3)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如“一去”与“独留”等,让学生想象诗人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诗人在字词使用方面的技巧。这样以诗解诗,将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许多古诗词都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拓展古诗词教学空间,增加学生的诗词积累,让学生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活水源头”。

二、创新载体,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具有意境优美深远、语言简洁等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唇齿留香,所以古往今来,古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过,由于时代久远,所以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也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要想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或将故事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或借助故事、多媒体等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词的内涵和韵味。如《归园田居》这首古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这首诗歌生动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在语言和意境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结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讲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入仕和隐居的看法,让学生对陶渊明的隐者心态有所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秀丽多姿的古代山水田园画卷,并让学生听带有笛子伴奏的诗歌录音,了解诗歌文本的大意。接着,讲述这首诗歌的主题———“归园田居”,并结合诗歌内容提出四个问题:诗人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即将归向何处?归去又当如何?然后,让学生朗诵诗歌,解析诗歌,并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给出答案。借助有趣的话题和多媒体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对诗歌主题有明确的认识,可感可知诗歌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更有趣,更高效。

三、把握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古诗词作为诗人感性认识、情绪体验、艺术加工的结合体,它的美不仅体现在艺术性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上,还体现在古诗词的意境上。古诗词的意境历来是诗歌教学和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是一种具有“造化神奇”功效的魔法。通过对意境的分析,读者可以管窥古诗词的意中之境、意造之象和诗人的心得体会。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影响着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意境解析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品味古诗词画外之音。如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营造了一种悲苦凄切冷清的意境,生动传达了浓浓的惜别之情。为了生动表达与情人分别时的悲凄心情,作者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留恋处,兰舟催发”,点明分手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透着悲凉凄切的深秋傍晚。“寒蝉”,历来是忧愁悲苦的象征,而“长亭”是指一个经典的送别之地。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作者用到了两个经典意象,营造了让人触景生情、睹物伤心的意境。下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烟波”指的是水。水,无论是在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在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都是象征愁苦的意象。通过意象串讲解读诗歌意境,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顺利进入古诗词所刻画的艺术世界,让学生有美的享受和感触。

四、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古诗的语言特点范文4

一、指导学生大声诵读

古典诗词距离现今年代较远,大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丰富的情感和美妙的画意。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把握其中所蕴含的语言魅力和思想精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只是简单的分析,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诗词,洞悉诗人的思想,体会其中的韵律,挖掘语言的魅力。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词的语言魅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多地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一般会无拘无束的朗读,错误读音、音调不准和节奏划分不当等问题,便会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通过大家的指点,得以改正。这样的指点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独自学习过程中自己所犯错误难以发现的情况发生。

进行小组朗读,不但可以使学生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增加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这个环节中,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习好的同学,要帮助学习稍微差一些的学生;学习稍微落后的同学,要积极主动的学习,不拖团队后腿,大家互相督促学习;允许性格活跃的学生适当地带动团队的学习气氛,使大家有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腼腆的学生积极融入集体中去,做一个善于表现自己的人。

分组朗读给了学生更多表现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但是诗词有其特有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等妙不可言之处,这是古诗词学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个过程离不开对古诗词的品味。

二、诵读过程中品味古诗词

诵读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的作用,这已成为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共识。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教学中,有效朗读是其他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替代不了的。如何利用分组合作,互相勉励,在诵读过程中品味古诗词呢?

古诗词诵读不可以误一个字,不可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倒读一个字,不可以牵强暗记。通过诵读数遍.自然可以朗朗上口,长久不忘,体验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程度,培养严谨的诵读态度。

苏教版初中课本所选的古诗词包括:魏、晋、唐、宋的绝句和律诗,《诗经》与汉乐府里的诗歌。诗歌的节奏较简单,读出诗歌的情境和意蕴,理解诗人作诗的情感,体会诗人作诗言简意赅、内涵妙不可言的特点。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注重解释字、词和句子的含义,而后总结古诗词中诗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这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古诗词整体的美感。因此,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强诵读教学,在“诵”和“读”两方面下功夫。

诵读古诗词要求学生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准字音。古诗词与我们年代相距久远,写作用语和现在的用语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有些生僻字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到。在古诗词的诵读过程中,学生比较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了解古代用语和现在的不同。教师要教学生从语言的层面诵读古诗词,以一种学习古代语言的态度学习古诗词,准确划分诗词节奏,正确停顿,读出古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强烈感染力,指导学生读出古诗词的语言气势,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享受古诗词特有的魅力。通过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读出古诗词特有的韵律和美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能力。

三、拓展古诗词教学内容

古诗的语言特点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意境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路径程序化

初中语文老师,多以朗读、讲解题目、翻译、讲解内容、分析感情五个步骤进行古诗词的讲解,这种方式看似每一步都很清晰,但也会流于形式,使古诗词教学更加教条化和程序化,久而久之,教学过程会变得单调,教学课堂缺乏活力。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应用广泛、且相对成熟的教学形式,但依然还有较多的语文教师没有对其进行利用,忽略其为教学带来的趣味性。在程序化的教学路径下,学生很容易失去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

(二)教学主体单一化

初中古诗词教学应充分注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古诗词的教学成为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缺少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学生与古诗词的对话,使得学生的朗读和思考不能得以进行,学生的主动性降低。

(三)教学目标应试化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没有被当做文学作品体裁而进行教学,其教学重点多集中于中考试卷中常常出现的题型,并以此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背诵,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了保证考试中不失分,削弱了教学中对古诗词的品读和赏析。此外,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上的限制,古诗词的教学甚至简化为了翻译课,对古诗词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未能进行延伸,教学缺少人文色彩和精神熏陶,长期下来,教师的教学受到阻碍,学生的兴趣降低,古诗词教学的特色逐渐丧失。

(四)教学方法概念化

一些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往往把作者的时代背景、诗词的含义、表现手法等作为概念传输给学生,学生缺乏对这些内容的思考和吸收,最后只是进行了死记硬背。过于概念化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忽略对诗词的情感体验,没有深入的体会诗词的美感,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挖掘受到束缚,没有达到借助古诗词的学习,掌握鉴赏方法、发展思维、提升品位的目的。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

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中,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提升学生的感官效果。比如,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出《夏日绝句》这首诗,引出作者,并将两首诗中作者不同时期的生活写照进行对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创作背景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大多出自名家,其意境高远、思想向上,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知识上的提升,也能在精神食粮方面得到储备。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往往会出现理解上的问题。在开展古诗词具体课程教学之前,教师立足于古诗词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比如思想意识、文化修养以及处事态度等。这样可以减小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排除时代隔阂,改变学生对古诗词枯燥、晦涩的认识。教师通过介绍作者身份、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可以辅助学生增强对古诗词的理解并领会作者的创作动机,还可以更加切实的理解和体会到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和思想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更深入的去探究古诗词。在这个过程中,古诗词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难度也会降低,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行路难》的教学中,教师应对当时的背景做出简单的介绍:天宝元年,李白奉召供奉翰林,然而唐玄宗只赏识李白的文学才华,李白的政治理想不能得以实现,最终被赐放,李白心中饱含苦闷。学生对李白的心情有所了解之后,更有助于后面的具体学习。

(三)强化诗词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诵读这一学习古诗词的技巧,可以加快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识速度,提升记忆效果。古诗词讲求平仄音韵,音律美强烈。古诗词作者在创作时,将心中的旋律、节奏等意象,与某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外部世界客体粘连在一起,在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精神与物质以及人与自然等方面形成异质同构的现象,实现物我的统一和融合。在此过程中,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在创作者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中得以呈现。诵读古诗词,有助于学生认识古诗词中规范的语言,并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系统的印象,便于记忆。当前“重背诵,轻诵读”的现象,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为了调整这种状态,教师首先应认识到诵读在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和有效记忆古诗词这一途径的重要性和便捷性,然后引导学生去实践中不断去感悟诵读的意义所在。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中,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律,可以借助语调的高低长短、抑扬轻缓、深沉明快等表现出来,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朗诵技巧,还可以通过课堂范读、播放名家吟诵音频、学生反复诵读等形式,帮助学生逐渐明白如何朗诵。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以自己理解进行朗诵,再划分诗词的节拍,让学生按节拍朗诵,加深印象和体会,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发挥朗诵在学习古诗词中的推力作用。

(四)关注诗词美感

语言方面。诗词的语言,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的第一感知对象,是体会古诗词美感的最自然的外在因素,同时也是学生养成语文素养的最直接的媒介。初中学生要想深入体会到古诗词的优美韵味,首先,应清楚诗词中字的读音、语义和词与词的关系等,从古诗词的语言这一源头开始学习,才能为后续的记忆和深入了解做好铺垫。其次,应掌握语言的修辞,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和重点词句的修辞进行重点揣摩和赏析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创作者对于古诗词语言的巧妙运用,进而体会古诗词中多元的文意、丰富的文化等。再次,了解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古诗词的教学目标,应由浅入深,由对文字的表面解读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言的生命、情感,激活学生的语言体验和对语言的多层次的想象,以古诗词语言教学为实践基础,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通过语言教学,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知识,以语言学习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建立古诗词学习的方法,为学生语文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情感方面。古诗词中的情感往往涵盖独特的审美风格、理性沉淀和生命关切,可以从中挖掘出创作者内在的情感宣泄和归宿,关注诗词的情感,可以提升学生的洞悉和感悟能力。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中,应力求透过诗词创作背景和语言等外在表象,体悟到创作者的情感内涵,驱动学生以文本为基础,与创作者进行对话,还原创作者的情感状态,从而进入到创作者的精神世界,以帮助自身成长。引导学生在自己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激发出不同的感受,建立自己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比如,在古诗《春望》中,作者杜甫通过描写春日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兴衰的感慨,用“恨别鸟惊心”表达了思乡之情,在结尾又流露了忧国忧民的情感等等。意境方面。理解诗词的意境可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脉彰显着诗歌的意境和韵味,教师应在更高层次的古诗词欣赏中,引领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思想,疏通诗歌的意脉。具体来说,对古诗词的理解应由外到内,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领悟内在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教会学生在古诗词的鉴赏中,从核心和本质入手,进而影响其他古诗词的学习,由此及彼,把握古诗词的意境。比如在《渔家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朗读,并针对诗词的意境提出问题:你从朗读者的朗读方式中听出怎样的情感?朗读者这样朗读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然后组织学生借助工具书,梳理诗词的大意,并让学生以现在语言对诗词进行改写,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诗词的意境。然后带着学生精读,解决诗词中的重难点。

(五)拓展教学方法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在教学中应根据古诗词类型的不同,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过程。初中学生具有思维活跃、联想丰富的特点,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采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触发学生的联想,进而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比如在《观沧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大海的视频,或者海浪的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想象沧海的波澜壮阔和一位伟大诗人在此时的所想,加深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采用扩写故事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自主鉴赏的空间。比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作者苏轼所表达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写,补齐故事情节,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作能力。

古诗的语言特点范文6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因此,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语感。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选择精粹、经典的语言内容和形式来实现,因为在语言积累中,精粹语言的积累是最高层次的积累,精粹语言的积累将培育典雅、纯正、优美的语感。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粹语言,它有着丰富的中国古汉语文化的养料,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更集中体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和创造规律,对学生语感的敏锐度、深度、广度、美度有着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实施语感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二、如何在感知古典诗词中提高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敏锐地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养成敏锐的高层次的语感,需要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言语实践。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更不能‘粘贴’。”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当作活生生、有灵性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差异性,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的语感,通过有效的言语实践途径,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感知古典诗词,以期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感和语文素养。

(一)从标题入手参悟诗歌大意,提高学生语感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一个人的额和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认真审视它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或思想感情,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但是在鉴赏古典诗词时不少学生往往忽视了标题,这就会影响到对诗歌整体内容甚至情感基调的把握。

很多诗歌的标题往往明示着诗歌的主要内容,例如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等,诗歌标题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也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例如杜甫的《蜀相》点明了写作的对象;陆游的《书愤》透露了诗人的悲愤感情;《征人怨》明示了戍边将士的怨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标题可知它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这类诗大都从眼前景物写起,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怀古伤今,怀人伤己,借古讽今,从而抒发物是人非、光阴易逝、今非昔比、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等感情;如高适的《别董大》,诗题明示是送别诗,这类诗大都借助景物渲染,抒发离愁别绪;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塞下曲》,标题明示它们是边塞诗,这类诗的共同特点是创设苍凉、旷远、凄清之意境,或写边塞风情,或述征人之怨,或诉思乡之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标题告诉我们这是田园诗,这类诗以清新自然幽雅见长;而虞世南的《咏蝉》,曾巩的《咏柳》让我们知道是咏物诗,此类诗以托物言志明理为要……总之,诗歌的标题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歌的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关于诗歌的很多信息,甚至掌握诗的体例,对于解读诗歌至关重要。

(二)从作者入手把握诗歌特征,提高学生语感

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思想感情。在引导学生解读诗歌时,我让学生务必关注自己所熟悉的作者,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等,以利于尽快准确地赏析诗歌。所以学生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在鉴赏作品时,就能充分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中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而现实中,学生对古典诗词有关知识积累匮乏,语感层次较低,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迟钝,在鉴赏时就不可能厚积薄发,迸发灵感的火花,更不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生对很多古诗词作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从这个角度看,要让学生在短暂的课堂中提高语感能力就不现实了。“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形成”,忽视了大量阅读,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因此,教学实际中我规定学生每两周至少阅读并摘抄一位古代诗人的生平经历或简介(包含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和诗作),并在班上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平日的阅读和积累增加鉴赏古典诗词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从语言入手把握诗歌内容,提高学生语感

学生对诗句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与表述能力也是提高语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有些古典诗词字面含义较浅易,但由于古汉语的语言、句法与现代汉语有别,诗词本身又具有语言凝练的特点,有时为适应平仄、韵律及篇幅要求,在遣词造句方面不免做些特殊的处理,这些都会让学生在理解上遇到困难,让学生难以准确地感知古典诗词。那么如何准确把握古典诗词的字面意思呢?

首先要能辨明音读,才不会因读错字音而损害词义。其次,恪守“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根据句子本身的内部语境和整片词、整首诗的外部语境来分析推断诗句的意思。再次,联想古诗文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确定诗词中词语的含义。另外,由于诗歌跳跃性的特点,理解了各个词语的含义,未必就能把握其意脉,因此要注意结合诗词句法(如:省略,活用、倒装、互文等)上的特点仔细斟酌补充,梳理诗句的意思。还必须关注典故,典故内涵丰富,了解其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之,抓住诗词的字词和句法,善于借助注释中有效的信息,就能够理解和表述词语、句子乃至全篇的字面含义,为进一步了解语言特色、鉴别表现手法、掌握鲜活形象、体会寓意情感、领悟诗词意境、分析思想内容和评价观点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能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感。

(四)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感情,提高学生语感

意象即诗歌中倾注了诗人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据。因此,感知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首先,要抓住主要意象,找准主要意象的特征:如关注意象的色彩,从色彩的浓淡明暗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心绪;注意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固定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杨柳代表惜别、月代表思念、梅花象征坚贞,兰花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等)。其次,要弄清意象之间的关系抓住意象组合的特点(如动静组合,虚实组合等),借助联想、想象揣摩诗歌中作者倾注的思想情感。

古诗的语言特点范文7

一、重视吟诵诗歌。教授朗读方法

古典诗歌教学强调朗诵,所谓“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对诗歌反复吟咏,可以使他们在吟咏中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美,慢慢的体会作品所蕴含的各种美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古典诗歌对于学生来说难免有些隐晦复杂,在诗歌朗诵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要排除机械性的分析解释,多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的意境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对作品所蕴含的审美内涵的解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情画意”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二、介绍作家生平、作品所处背景

在古典诗歌的学习中,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对其作品的解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首古典诗歌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诗歌是他们的情感寄托,作品里包涵的是他们的爱恨情仇,更包涵了他们的思想、精神及信念,而这一切无不和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例如: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崇高“美政”思想;李清照的“惊起一滩鸥鹭”的少女情怀和“凄凄惨惨戚戚”的怨妇形象;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壮志难酬的悲愤。只有在学生了解了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才能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虽然在教材里这些诗歌一般都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但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轨迹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历史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通过作者的人生轨迹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对作品有充分的认识。

三、分步进行作品鉴赏,感受诗歌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韵律,对诗歌的平仄有特定的要求,非常讲究押,所以古典诗歌富有音乐性,具有工整的形式美和特殊的语言美感。因此,学会审美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环节,只有带着审美去朗诵诗歌,才能真切的感受古典诗歌层次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意蕴悠长的诗情画意。

反复推敲,领悟语言风格。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清新典雅,有的古朴大方;有的诗歌绚丽多彩,有的诗歌朴实无华;有的诗歌清丽明朗,有的诗歌婉转含蓄。我们推敲作品的语言,就是要体会其语言风格,在体会其语言风格的基础上,体会其语言的内涵美。这就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古典诗歌,目的之一就是欣赏其优美的语言艺术,掌握关键词句所传达的情感含义以及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体会“千古名句”之所以能流传千古的内在原因。

充分发挥想象力。中国的古典诗歌最讲究的是意境美,意境是一种无形有影的独特审美方式,有着广阔无垠的想象空间。因此欣赏古典诗歌一定要充分的发挥联想和想象,让思维插上翅膀,在美的意境中自由飞翔。

四、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营造快乐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的形式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语文的教材内容只是语文教学的基点和起点,特别是古典诗歌的教学更为突出。首先,诗歌是教学的载体,而知识点和能力点都在诗歌之外,诗歌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生平、人物历史轨迹、作品的意蕴和意义等等,都是课本之外的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就是依靠诗歌这个载体作为跳板,通过老师的扩充、引导、举一反三等来充实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

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要想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必须营造一种能引起他们共鸣的学习氛围。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里活动,首先有美的吸引,才会有审美行为。因此,老师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实实在在的体会美的存在。

古诗的语言特点范文8

一、浅吟低唱,感受诗词韵律之美

韵律即是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中国古典诗词常常以韵律为主要表现手法,增加诗歌的音乐节律美。教学古典诗词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充分感受古典诗词对仗工整、平仄有律的韵律美,并在诵读节奏变换有致的古典诗词时感知丰富的内涵。

比如,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时,首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模仿形式感知和品味这首七言绝句的节律美:“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颠/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其后,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韵脚:“沙”、“涯”、“家”,分辨出这首诗的韵脚押的是“”韵。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这首诗歌的韵脚在诗歌中的不同位置,体味古典格律诗的押韵规则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含义,即古典诗词格律诗中的第一句句末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但是第二句、第四句等偶句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入韵。当学生初步认知有关古典诗词的节律与音韵等美学常识后,再引导学生在古典音乐的背景声中,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到古典诗词的诵读之中,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其节律美、音韵美等。当然,也可以将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曲的古典诗词音乐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给学生视听或学唱,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感知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律美等美学特质。

二、深品细悟,体味诗词语言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是诉诸于语言文字的视觉艺术,这种语言艺术既不具备雕塑艺术可以立体的、直观的、多维面的、多视角的、多层次的展示在读者面前的美学功能,也不具备音乐艺术可以采用声音传播的方式将抑扬顿挫的音符与鲜明的节奏叩击听众的耳朵的美学功能,它需要读者对其潜心体味才能感知语言、用字之精妙。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与文学修养都欠丰富,再加上小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吟诵、涵咏等非常有限,所以,对古典诗词中一些即便是非常经典的、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或者极为精妙传神的词语等也难以理解,从而无法整体把握古典诗词的丰富内涵。由此,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捕捉古典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其精妙之处。因为这些字词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主要写作者送别友人时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氛围,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们应该抓住诗句中声韵轻柔明快的“轻尘”、“青青”、“新”等词语与“渭城朝雨”、“客舍”、“柳色”等特定词语进行对比品鉴,有了比较品鉴,学生才会明白:是一场美丽的朝雨洗去了平日飞扬的路尘、洒洗了笼罩着灰蒙蒙尘雾的客舍和路旁的杨柳,让诗人饯别友人的环境呈现出明朗清新的风貌,也给整首诗融入了诗意般清新明快之元素。

三、想想说说,再现诗词意境之美

培根说:“诗是真实地由于不为物质法则所局限的想象而产生的。”既如此,则古典诗词中的语言符号可以令读者在鉴赏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幻化出生动鲜活的画面。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边吟诵古典诗词边探究古典诗词的意境,同时启动丰富的想象思维,把在头脑中幻化出的多维画面用流畅的语言描绘出来,如此,古典诗词中优美的、抽象的、深远的意境就会形象的、具体的、多层面的、多视角的、多维度的、立体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获取更丰富、更愉悦的审美体验。

比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只有寥寥数笔,但是却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勤劳、和谐、美满、欢快的乡村人家农耕图。教学时,我简单介绍完范成大的生平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读读想想。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

师:请同学们想象作者赞赏些什么。

生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户人家各个都很勤劳、能干。

生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连孩子也受到大人劳动习惯的感染积极参加劳动。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想象这户农家“昼出耘田夜绩麻”的情景,那位天真可爱的“童孙”如何“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具体情景:孩子与长辈都说了什么?孩子都有些什么动作和神态?

古诗的语言特点范文9

一、 加强诵读,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韵美。凡是诗,即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自然而然中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优美流畅的音韵美,错落和谐的节奏美。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中一、二、四句的“午”“土”“苦”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体现在一种凝炼美。古诗字数有限,因而在用词上讲究精确恰当,有时一字一词,都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流动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动态美。

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时首先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可以将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辅以其他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出诗歌的音韵美和凝练美。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如查阅资料等来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在正确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 激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教古诗时,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是能够相通的。 从小学课本中所出现的古诗来看,有不少“诗中有画”的名篇。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着眼于春天,抓住青苔、红杏等景物的特点,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色满园而富于生机的“红杏出墙”图。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好像是一幅美丽动人、浑然天成的画卷,让人眼前仿佛就立刻出现了满池的荷叶荷花,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的。毕竟诗只是用语言描述出来的“无形画”,缺少直观性。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还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转贴于

课本中每首诗都配有插图,诗句描写的情景,都通过图画再现了出来,使原本难以意会的诗句变得形象可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之自由地在思绪的天空翱翔。

三、 披文入情,体味古诗的情感美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