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古诗的文学价值集锦9篇

时间:2023-07-09 08:53:52

古诗的文学价值

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1

【关键词】 古诗词;翻译;美学;虚假等值;对策

中国诗词的英译最早见于16世纪出版的《英文诗艺》,译者Richard Puttenham研究了双语诗词格律。1897年,美国诗人Stuart Merrill把《玉书》转译成英文,为中国古诗进入英语世界打开了门户。随后20世纪中期中国古诗英译在译者们的努力下得到推广,中国翻译家蔡廷干成为国内中诗英译的第一人。期间国外学者如庞德、韦利等都致力于古诗英译的研究中,希望尽可能完整、真实地将原文中的美传达到译语文化中。诗歌以其凝炼、复杂、最具代表性的语言征服世人,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翻译实践更能集中地表现出对语言技巧的理解、把握与处理。可见,中国古诗作为一种极具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文学形式,其英译更显得意义深远,而且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多年来,古诗英译主要着眼于翻译理论、翻译实践、译作的对比以及译家研究,却很少从美学视角来探讨古诗翻译。国内人称“许大炮”的许老先生一生奉献于翻译工作,更是在古诗翻译上做出巨大贡献,他提出的“三美论”指导并不断影响着古诗的翻译工作。古诗“音”、“形”、“意”在英译转化时实际上体现了审美的差异,以及美学价值的缺失,译文与原文不可能完全等值。本文在许渊冲古诗译本的引导下对古诗“音”、“形”、“意”英译转化进行解析,并结合美学视角对英译过程中产生的“虚假等值”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其表现形式,产生根源及应对措施。

一、翻译美学与“虚假等值”

美学理念,不仅局限于感性层面的审美和造美意识,而且还囊括理论层面的思想方法和思维科学,毛荣贵曾在《翻译美学》一书中主要阐述了“接受美学”和“格式塔”这两个在翻译美学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概念。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的需求,而格式塔理论则强调整体并不等于各部分的总和。在翻译实践中,需求的不同、各部分的整合势必会导致原文与译文审美差距的出现,但重要的一点是,“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珠联璧合;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乃天作之合”(毛荣贵,2005:1)。

语言学家费道罗夫曾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到等值翻译理论,与其他翻译家不同的是,他认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将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随后雅克布森提出了 “有差异的等值”。而加拿大翻译理论家戈达德认为等值观不是翻译的先决条件,甚至也不是翻译追求的目的。在翻译历程中,多数语言学家都发现并意识到绝对的等值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可用“虚假等值”来描述古诗翻译中这种近似等值,即译文与原文所指事物相同,但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不同的现象。上文提到的“完全表达出来”在翻译实践中几乎不可能,而“有差异的等值”却很好的体现了本文论述的“虚假等值”这一在古诗英译中表现明显的现象。正如申丹所说“在诗歌翻译中,倘诺译者仅注重传递原诗的内容,而不注重传递原诗的美学效果,人们不会将译文视为与原文等值”(申丹,1998)。“虚假等值”现象是诗歌翻译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就是说,这种现象主要造成古诗原本具有的美学价值在翻译过程中丢失,从而使得译语读者在欣赏时无法完全再现原诗的美,无法深入原诗的境界来品味诗中的意境以及内涵。

二、古诗英译中“虚假等值”现象的表现与根源

1、具体表现

诗歌的音、形、意都是审美的构成要素,传递作品美才是古诗英译的首要任务。许渊冲的“音美”、“形美”、“意美”(三美)美学观在美学上是站得住脚的,因此对古诗“音”、“形”、“意”三方面进行了探讨“虚假等值”现象再好不过,虽然美学成分的损失不可难免,但音准、形似、意合的高标准能大大降低美学价值的流失。

(1)“虚假等值”在“音”中的体现。音律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讲究平仄,韵律要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正是这样的特征促进了古诗词的广泛流传,为几千年来所传诵不息。诗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这就是诗词的音美(许渊冲,2006)。但是,在诗歌翻译时要保留原诗“音”这个特色,与原文保持一致存在很大困难,难以实现原文诗歌韵律的复制和再现,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虚假等值”现象。现以许渊冲翻译的孟浩然的《春晓》一诗来看“音美”在翻译中表现出的实际情况。

原诗: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Meng Haoran: A 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2

自我国在上世纪末颁布科教兴国战略计划以来,国家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人文教育列入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面向社会不同领域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专业技能而缺乏人文素养的学生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年轻人。古诗词鉴赏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高职人文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通过古诗词鉴赏传承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样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追求的不应该仅仅是语文理论知识,而是要通过语文课程追求其中的内涵,追求价值层面上的内在涵义———真、善、美。在语文课程上,高职生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够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加对古诗词的认识,提高鉴赏作品的能力,拓展自己的视野。在文学层面上,古诗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古诗词的解读,可以分析作诗当时的社会背景,对研究历史有很高的价值,是一项重要的文献史料。而在价值层面上,古诗词鉴赏的价值更加体现在传承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等方面,古诗词不仅仅是折射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大学生从古诗词作品中可以学习到作品的意境,从中升华到人文精神层面上,而且古诗词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对其进行鉴赏和学习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从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在这学习过程中再升华到精神层面,传承人文精神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例如通过对宋代诗人苏轼的著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可以读出当时是中秋节,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表达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从中体会《水调歌头》的深刻意境。

(二)通过古诗词鉴赏提高高职生的审美水平

人文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鉴赏古诗词是一个发现美体会诗词之美的学习过程,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环节。古诗词鉴赏通过对古诗词作品的鉴赏和学习,在教师的领带下走进作品的意境中,亲临其中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诗词作品所体现的美,在这一鉴赏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从诗词作品中升华到欣赏层面上,理解诗词作品中的深刻意境和内在涵义,从日积月累的学习和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中国古代诗人追求的“博雅”中的“雅”是指“典雅而方正”,具体而言就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旨趣和审美能力。在如今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很容易在物质生活中迷失自我,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一直盛行着,功利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功利化现象和拜金主义已经蔓延到高等院校中,尤其是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的拜金主义更为严重,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生活环境比较复杂、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就业竞争大等因素所造成的。在拜金主义越来越盛行的背景下出现部分高职生审美情趣低俗的现象等问题十分值得我们去深思。在高职院校中审美教育这一环节比较薄弱,有时候我们会忽略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而审美教育如果真的能起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将对高职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帮助。而古诗词鉴赏是高职生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上通过细细品味一些古诗词佳作,从作品中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感性认识,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艺术细胞,从而提高审美水平,体悟生活中、人生中的旨趣,而不会去追随那些低俗的志趣。

(三)通过古诗词鉴赏陶冶高职生的情感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要陶冶高职生的情感,通过人文教育提高高职生的审美水平,从而进一步升华到陶冶情感,而古诗词鉴赏是一个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个人素养,不仅仅只是学会专业知识,而是要综合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合格的“四有”青年,学会怎样去承担,承担自身的责任、承担社会上的责任。情感是人们认知的升华,高职人文教育需让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感性认识,通过一些典型的古诗词作品的鉴赏,让学生从中得到价值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升华,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其中蕴含的内涵,再进一步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陶冶情操。例如通过鉴赏宋朝岳飞的作品《满江红•写怀》,可以读到岳飞的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表达自己不在乎名利而是想一心为国战斗的情感,大有“捐躯赴国难”的情怀。虽然如今的爱国情感已经有了新的涵义,再也不像古代那么壮烈,但是其中所蕴含的爱国之情是一样的。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怀,感受诗人的品质和人格魅力,对于塑造高职生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结语

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3

[关键词] 古诗词;人文精神;精神文明

一、研究背景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精神文明也能够得到同步发展。但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衰弱现象比较严重,它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人文精神,成为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民族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1]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古诗词为我们建设人文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以古典诗词为切入点,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是建设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它将有效地推动现代精神文明的发展,并且也将促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人文精神内涵

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观点比较多。西方文学中,通常把“人文精神”译作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2]综合我国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性的关注,重视人的尊严和幸福的追求,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追求真善美,引导人们追求生活的意义。概言之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精神追求。它源自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三、诗词与人文精神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可见,古诗词源于有感而发,这种“感”,便是人们的感情。《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蒹葭》名篇之所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一方面在于它所营造的优美意境以及形式美,还在于它表达出的缠绵悱恻之愁情;而人文精神主张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精神、情感追求,可见诗歌与人文精神通于情。

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价值和人类命运;我国古代诗词,无论是吟咏自然山水,还是抒写情怀,抒写现实,都表现出对人的关注。如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关注了人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杨花愁杀渡江人”“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西出阳关无故人”都表现出对人的高度关注。由此可见“关注人”是诗词与人文精神相通的主题。人文精神与古代诗词有着很多相通之处,为我们挖掘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础。

四、古诗词中的人文精神

1、人生价值思索

人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在我国古诗词中充盈着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思索与探求。“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表现出人生“虚无”的理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则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则在茫茫宇宙中思考人生的价值,他看到了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但人类是永续的……这些诗篇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这些思考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有利人们从中发掘人生的意义,激发人们对人生的的思索,在思索中推动人文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

2、崇高的人格

诗人们尽管一直在思索人生的价值,但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并未能在思索中寻得人生价值的完美依归。但他们灵魂深处对人生的探求从未停止过,他们的人生思索进而转变为塑造崇高的人格。也许现实是残忍的,但诗人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执着,丰富了人格,散发出影响深远的人格魅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组组独具傲骨的诗篇,表现出诗人对污浊社会的不屑与批判,他们犹如莲出淤泥,鹤立鸡群。这种崇高的人格魅力进一步的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影响了一代代人的人格。

3、“忧国忧民”的大爱思想

“在这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植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个传统象一条红线贯串在我国古典诗歌里。”[4]对人民命运的思索、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是我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这一内涵在古诗词中表现为“忧国忧民”的大爱思想。古诗词因其大爱的人文内涵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忧民之深切,爱国之热切,都源于大爱思想。作品表现出或大气磅礴或慷慨悲壮的风格,使人在诵读中感受到强烈的思想震荡。

4、“至爱”的伦理亲情

伦理,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伦理构建了良好的家庭与社会网。在古代诗词中,继承并发展着儒家的伦理精神,表现出对伦理的思考。对我国传统美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人们熟知的名篇有《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他表现出木兰的孝亲至情;而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则通过细描亲长爱的细节,抒写为人子女的感恩至情。这些诗篇都很好的表现了“至爱”的伦理亲情,构成了我国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要不断挖掘古诗词中的宝贵精神,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谢瑞利.带领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 快乐阅读 2012 02期

[2]王运涛.儒学人文精神在经典文学中的传承及其当代意义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5

[3]毛亨.诗经·大序

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4

关键词:诵读;小学;古诗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文的特点是具有和谐的声韵,具有经典的特征,发挥诵读的作用,能够实现对古诗文主旨的准确掌握,对于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重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古诗文诵读价值的分析

经典古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这些传统文化概念中正面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重视诵读的计划性与有序性

对于诵读而言,需要合理的计划。尤其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古诗文通常是经典性突出,将朗读作为主要因素,使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其中的用意,情感上共鸣。同时学生能够学会欣赏,积累经验,懂得欣赏,避免一知半解,分析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独立见解。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要对阅读的速度进行量化,尤其是将朗读、精读等方式进行融合。对于诵读,要对篇目进行明确,结合具体要求,选择合理的阅读方式,相互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对古诗词的核心思想进行了解和理解。在诵读的协助下,学生能够实现对文言文的准确掌握,促进其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在进行诵读的时候,需要重视字音的准确性、断句的合理性,注重节奏感和语气的使用。

三、在合理的断句中实现对古诗词的理解

对于古诗词的诵读而言,要有效避免破句现象,尤其是面对长句子,停顿至关重要,需要考虑语义和语境,避免主观性。在进行诵读的时候,要保持语速的合理性,语调恰当,保证语速不疾不徐,保证抑扬顿挫。在合理与有效的朗读中,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感情上实现与作者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被增强,对于更多古诗词的学习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课堂效率必然被提升。对于古诗词可课堂效率的提升,诵读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反复进行诵读,细细品味,逐渐消化,实现对其的理解,在诵读的支持下,实现理解和记忆。

四、借助耳濡目染的方式实现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小学阶段,耳濡目染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要,学生模仿能力较强,重要借助对教学的模仿,而后进行重复,变换诵读的方式。总之,借助反复诵读,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使得学生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环境下,受到诵读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就学会了模仿,能够对古诗词脱口而出,教学效果突出。在诵读的时候,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分为,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形成阅读的习惯,因此,需要顺势利导,使得学生能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行诵读。

五、注重对学生诵读的合理引导

对于诵读的引导,稍大一点的孩子,具备基本的分析能力。需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对其诵读方式进行引导,发挥指导性的作用。这些孩子已经能够正确认识到诵读对于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诵读行为更加自觉。要重视对学生诵读行为的鼓励,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

六、教师要重视宣讲诵读对古诗文学习的价值

在古诗词学习的初期,需要将诵读的意义和价值向学生阐述,注重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树立学生向善的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要求孩子们人人积极参与。要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使得其能够了解古诗文的内在情感,学生诵读的过程中,一定对自己的文化积累和语文功底有极大好处的。在与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将诵读的文章进行推荐,使得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和配合,让孩子不仅在学校里能诵读,在家里也能跟着大人一起读,让学生感到诵读经典著作是重要而且非常有意义的一项活动。对于古诗词的诵读,能够实现学生记忆能力的增强,尤其是记忆的广度和深度。而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注意力的持久息相关。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处于最佳时期,借助这一财富,能够更多地记忆经典作品,反复诵读,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提升。如果在记忆力的发展时期进行训练,记忆力的水平会得到提升,理解能力也就随之增强。

七、结语

综上所述,经典古诗词是当前古代智慧以及圣贤思想的总结,是我国的民族先进文化的瑰宝,其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学价值。将古诗文诵读与古诗文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有效实现语文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有利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童蕾. 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

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5

一、从古诗题目上落实有价值的提问

诗题往往是诗之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提炼,因而从古诗题目上深究或落实有价值的提问是极为必要的做法。如学唐朝韩愈的《早春》,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首诗是写早春的?既然是写早春,为何又要写到‘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晚春景色呢?”这种有针对性的提问,自然有其价值取向,我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也必然会认真地去解读诗句,认真地去琢磨作者运用对比修辞手法的用意。从而找出“小雨”、“草色”这些最能反映早春特点的词语进行细参深究,不难发现早春那份淡朴而激人好奇的美,也不难明白诗人在赞美早春的那份激动与感叹!再如学宋朝陆游的《示儿》,教师不妨设计这样的提问:“弥留之际的诗人有什么话要告诉儿子们呢?当一个人生命走向尽头的时候,最想说的应该是什么呢?而陆游也是这样的吗?”这一连串引发悬念的提问势必会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有了这一好奇心,学生自然会逐字逐句去找答案了。通过找答案,自然会明白诗人渴望国家统一关心国家命运的那种高尚情怀!毋庸置疑,从古诗题目上落实有价值的提问,对学生读懂古诗不失为一条经济适用的捷径!

二、从关键词句中落实有价值的提问

古诗教学中,深究关键词句,并由此生发出有价值的提问,能帮助学生更深入更有效地解读诗人呈现心迹的目的。如何去实施这一过程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或经验可以作为借鉴。比如,有教师在教唐朝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他紧紧抓住“孤帆”一词,反问学生:“春天的长江应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为何在诗人的眼里只是孤帆一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之弦被拨动了,就会不由自主地去琢磨这个问题,深究之下,答案就出自诗人看重的友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因而也就心无旁骛地专注于那远去的孤帆!深究关键词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诗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经历了一番情感体验,使之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再如一老师在教唐朝杜甫的《春望》一诗时,牢牢地扣住了“烽火连三月”这句诗问学生:“这样的残酷现实会带来什么结果呢?”这一提问促使学生去反复吟诵,去相互探讨,去发散阐释,他们很快就找到了作者为什么会有矛盾的焦虑的悲痛的情感体验的答案了。正是源于“烽火连三月”,才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才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才致“家书抵万金”,才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啊。有限的文字包蕴着无限的情感世界,全在对有价值提问的深究中显山露水了!

三、从内容类别里落实有价值的提问

同为古诗,由于内容的涵义或类别的不同,决定着表达的方式也各有侧重。教师在设计与落实有价值的提问时必须从具体诗境出发,结合具体诗境展开有针对性的探究。比如,教唐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教师完全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喝酒后不利于出行,诗人再三地对元二劝酒,难道他不爱自己的朋友吗?”这显然是一个颇有价值的提问,学生听了之后,肯定会觉得王维的做法不妥,有悖常理。但事实上则不是这么一回事――“渭城朝雨”是需要以酒驱寒的;送别劝酒,不正是表达友情的一种宣扬方式吗?如此一想,我们就不难发现诗人的心声所系了,毕竟是“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劝几杯不就更有情趣堪慰旅途寂寥嘛!一个有价值的提问,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诗里所彰显的内容,同时还能联想到诗以外的生活杂象!再如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教师完全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同学们是从哪里看出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呢?为何又会出现如此奇怪的现象呢?”学生们通过思考,自然就明白诗人从正面看、侧面看、远看、近看、俯视、仰望这六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可是看到的景物各不相同,这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外化体现啊,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奇怪的现象,就源于诗人处身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庐山概貌全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也就水到渠成地在读者的脑海里形成了,生活中类似的东西也有可能被不知不觉地诱发出来了。

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6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绝大部分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也有一小部分可能会或已经出现一些极端问题:有的学生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有的学生心理失衡,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学习生活中,他们或标新立异,或萎靡不振,不思进取;或认为自己不需学习就能得到好的前途。因此,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很有必要。生命教育目的就是要让中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善待生命的生命意识。这样,我们的学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生挫折,都会活得有气节,有尊严,有价值,都不会轻易放弃或浪费、残害生命;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都能够享受到自己生命的乐趣――这就是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可以说,生命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利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古典诗歌在中华文化里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今天提倡素质教育的新环境里,诗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怎样认识生命、面对生命。可以说,古典诗歌是社会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类生命意识的结晶,是可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的。教师恰当的利用古典诗歌,可以塑造青年学子美好的心灵及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让学生的生命放射出应有的光彩。因此,古典诗歌具有重要的生命教育的价值和优势。

利用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的生命里有崇高。爱国精神是人类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精神,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正是诗人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担忧,这些诗就成为一首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当我们读到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会感受到诗人对官军收复失地的兴奋之情;当我们读到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就会感受到他对壮年英雄气概的回味。我们从陆游的诗里读出了壮志未酬,从文天祥诗里读出了忠肝义胆,从林则徐诗里里读出了执著,从谭嗣同的诗里读出了义薄云天……这些都集中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把国家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挺身而出,奏响了一曲曲壮丽而豪迈的人生之歌。青少年学生通过学习爱国诗篇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懂得爱国的学生,也必然懂得什么是崇高――崇高即以一颗赤子之心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奉献自己应有的忠心和力量。而崇高的生命是值得拥有的。

利用诗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让学生的生命充满浪漫。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雪融化了是水,雪融化了也可以是春天,诗歌教育就是要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超越常规中看到春天的希望,并且在欣赏诗歌过程中,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价值取向。如学白诗,可以感受“燕山雪花大如席”“飞流直下三千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奇特想象;欣赏杜甫的诗,也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夸张,齐鲁大地春回大地、一碧千里的广阔景象,令人向往。沿着历代诗人的足迹我们可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可以“长风破浪”,还可以听到“羲和敲日玻璃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通过学习古典诗歌,可以使刚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增强求知欲和好奇心,用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在诗歌的海洋中去探珠觅宝。这样,青春的生命不再沉闷,学生拥有了想象力和审美力,就有了发现美的能力,也就有了别样的浪漫。在诗歌的审美中度过青春年华,就是一种浪漫的人生。浪漫的生命也是值得拥有的。

利用诗歌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每一首古典诗歌,都代表着诗人的一段人生历程;每一首古典诗歌,都是诗人生命的一种诉说,是诗人生命体验的凝结和升华。读一首首古典诗歌,就像和一位位朋友做知心的交谈,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苦乐哀愁。读李白的《蜀道难》,我们知道了李白对朋友安危的牵挂,也知道了李白“谪仙人”的才华;读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我们知道了李白是多么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读李白的《行路难》,知道李白始终不放弃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知道了他的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读李白的其他诗篇,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从李白的诗中,我可以知道一个人可以这么有才华,有傲骨,有理想,有真情,有潇洒,有失意,有得意……真是令人敬仰。同样,读杜甫的诗,也能了解他独特的人生,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而读一千个诗人的作品,就是了解一千种人生。一千种人生必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促使他们人格的完善,积极追求合理的人生,珍爱生命,让生命更加完美。

三、诗教离不开审美教育

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7

【关键词】名媛诗归;作者考辨;特征;价值 

导语 

《名媛诗归》是明末竟陵派诗人钟惺所编的一部历代女性诗歌作品总集。全书收录自上古神话人物皇娥嫘祖《清歌》至明代王微《留别林天素》,共约350位女诗人,1600首作品。前有题名“景陵钟惺伯敬父”所作《古今名媛诗归叙》。 

《名媛诗归》作者考辨 

关于《名媛诗归》作者是否为钟惺,一直以来多有争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旧本题明钟惺编。取古今宫闺篇什,汇辑成书,与所撰《古唐诗归》并行。其间真伪杂出,尤足炫惑后学。王士禛《居易录》亦以为坊贾所托名……” 

清人朱士楷也说:“不知《名媛诗归》乃吴下人伪托钟惺名字,非真出二公之手,何足深辩? 又向来坊间有《明诗归》,更俚鄙可笑,亦托名竟陵,又足辩耶! ”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尚不足为信,理由如下: 

(一)清代官修大书,凡有前人成书为基础的,总是对前人成书进行贬低或秘而不宣,以抬高新修官书的身价。对明代作家、作品更是多有诋毁。 

(二)而证明《名媛诗归》是钟惺所编的亦有以下几条理由: 

(1)《诗归》收古逸诗至晚唐诗共三千三百余首,而其中所收女诗人,以唐代为例,仅12家,作品12首,其中对女诗人作品评点极简(多仅有一句总体评点),与其评男诗人作品不对称。钟惺很可能对妇女作品另作一书专门收录。 

(2)对比《诗归》、《名媛诗归》评语,亦可找到些依据。 

《唐诗归》中长孙皇后《春游曲》钟云:“开国圣母,亦作情艳,恐伤圣德”,则天皇后《如意曲》钟云:“老狐媚甚,不媚不恶”, 郎大家宋氏《拟晋女刘妙容婉转歌》“情在一字”,相对应篇目中,《名媛诗归》的评语都引用了《唐诗归》中的全部评语,且更具体详细地加以评论。 

针对不同作品,《唐诗归》和《名媛诗归》的评语也都具有明显的竟陵派特征: 

论诗观念。如名媛诗归》中长孙皇后《游春曲》有“诗中连用井上、薝边、花中、树上,一气读去,不觉其复。可见诗到入妙处,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声八病之说,至此却用不着”;《唐诗归》中王维《赠刘蓝田》有“厚甚,为此一句不入律内,然盛唐人不拘”。两书都讨论了诗歌内容与诗律的关系,并且都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 

评诗关键字:《名媛诗归》中评语如深细、厚、雅、气、幽、真、艳、庄、淡、情、清、孤等词都具有明显的竟陵派特征。以“深细”为例,《名媛诗归》有“何等深细”(《游春曲》),“亦觉观1物之细”(《秋风函谷关应诏》),“可见诗贵深细”(《赋得北方有佳人》),“入事俱细泽”(《游嵩山》,“即深于体物矣”(《池上竹》),“穿字说出深曲”(《寒食城东即事》)等。 

《唐诗归》有“散字,写景细”(《桃源行》)、“四字甚深”(《西州诸公见过》)、“此尽字说得深”(《饭覆釜山僧》)、“极真极细消人宦况”(《休假还旧业便使》)等。 

(3)都注重对诗句用字的评点。如《名媛(下转第100页)诗归》“三字有孤赏,独赏之意”(上官婉儿《其八》),“怕字、类字、当字,俱丑”(《其十一》),“今日两字,用来挻然,入口自能知之”《其十二》),“失却二字,惊情痴语”(蒋蕴《赠郑姑意》),“烛用香字亦奇”(《白蜡烛诗赠人》),“握荡二字,说酒亦有意味”(《谢人送酒》),“挂叶二字,便新,若入柳叶等语,却陋极矣。”(江采苹《谢赐珍珠》)等。 

由上我们可以推断,《名媛诗归》应该是钟惺所编。 

《名媛诗归》特征 

(一)按作者时代先后编排。 

《名媛诗归》大抵按诗人所处年代先后进行排列,而不在乎其身份地位的高低。以唐代为例,《全唐诗》将则天皇后列于徐贤妃前,因为按地位而言,武后要高于贤妃,而《名媛诗归》将贤妃列于武后之前。 

(二)《名媛诗归》小传 

1,小传的内容包括叙述家世、人生事迹,对其德行评价,说明成诗背景,以及注明姓名之他作,概括诗歌风格等。 

德行评价。武后小传“然性多淫乱,嬖幸诸臣,紊乱朝政”,对其诗亦有“造语造想,必使奇尽露,可以想其心手之辣”、“专欲以巧取胜,不知其为妖矣”、“老狐媚甚,不媚不恶”,当然对诗句中值得称道之处也给予肯定,如评语“低字稠叠纷披,确然其览,非形容如此。然尤在捶字,生得有力”、“入事俱细泽”等等。 

成诗背景。如江采苹“帝每念之,时在在萼,夷使贡珍珠者至,命封一斛密赐妃,妃不受,以诗付使者,曰:‘为我进御前也。’上览诗,怅然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号一斛珠曲,名盖从于此”。 

注明他作。卷十杜恙妻赵氏小传有“一作刘氏”,卷十蒋蕴小传有“一名馥”。 

概括诗歌风格。刘令娴小传中有“辞甚凄怆,父勉本欲为哀辞,及见此文,乃阁笔,萧韶称:‘刘孝仪诸妹,文彩艳质甚于神人也’”。上官婉儿小传中有“又常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诸篇,采丽益新。时属辞者大抵浮靡,然所得皆有可观,昭容力也。” 

(三)《名媛诗归》评语 

这是《名媛诗归》区别于当时其他女诗集的最大特征。这些评点不但可以让读者更易于理解诗歌作品,领悟其艺术魅力,而且在无形中构建起女性创作价值的评论体系。《名媛诗归》的评论是由《古今名媛诗归叙》、小传、句间评语及终篇评语共四个层次构成的。 《古今名媛诗归叙》是评语的纲领。钟惺在此提出了两个关键词: "自然"、“清”。 

句间评语是主体部分。这部分是整部《名媛诗归》最精彩的部分,是研究竟陵派诗论的重要资料。卷九评赵氏《拟古》“骤雨满空来,当轩卷罗幕”为“入口亦觉凉气飒然”,评“度云开夕霁”为“度云二字,有升眺清远,势尽川陆之意”,评“孤鸾伤对影”为“伤对影,便幻,若止说伤影,便直”,评“摇心欲何托”为“摇心,‘摇’字妙,泛泛无所适从也,用遥远‘遥’字,便恶俗极矣”。 

篇终评点,一般是对诗作的整体艺术风格进行概括。如赵氏《拟古》,其篇末评点为“清适自喜,正以平静为古,拟古中有慷慨深兴一流,却似此和正,亦不失为温纯之质也”。这正是《叙》中所言“三百篇,……唱为怀人之祖,要以不失温柔敦厚而已”的具体运用。 

《名媛诗归》的文献价值 

(一)文献价值 

1,它是一部通代的妇女诗歌作品集,是明代诸多女诗总集之一。对女诗人作品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竟陵派在明末的兴盛,而使女诗地位迅速提高,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保存了女诗人作品字句的不同版本。对比《名媛诗归》卷九和《全唐诗》卷五如下: 

结语 

《名媛诗归》是一部具有较大价值的总集,它是自嘉靖年间起日益兴起的女性文学结集和研究的代表作品,然而对这部作品集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展开。本文只是浅略地对其作者、成书及文献价值作了些梳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作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 1 ] 钟惺.名媛诗归 上海有正印刷所排印 民国七年初版 

[ 2 ] [清 ]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m]. 北京:中华书局 ,1997. 

[ 3 ] 郑艳玲.题名钟惺评点的《名媛诗归》[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 

[ 4 ] 胡文楷.历代妇女着作考[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5 ] 王艳红.解读《名媛诗归》[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年第1期. 

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8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美学思想;形成与发展

1引言

传统的中国古典园林多数被用作达官贵人的私邸,在生活性的基础上加以艺术欣赏价值。当代的古典园林建筑多是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被设置为旅游景点,如颐和园、苏州园林等,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依旧被视作艺术的瑰宝,其所表现出的艺术美学思想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于美的认知及在生活中对于此种价值的追求。通过对古典园林中艺术美学思想的具体分析,有助于增强社会对古典园林的欣赏认可、对美的价值的学习,也有助于我国园林艺术的后续发展。本文则主要阐述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古典诗词、书画与园林美契合之美[1]。

2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2.1儒家“仁爱”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儒家作为对中国艺术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之一,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也极大。孔子、孟子所主张的“仁爱”思想体现在园林中即注重人心的感受,一切事物要“尽善尽美”,园林景色既要充满美感,也要能对人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引导[2]。孔子认为的“君子比德”,“仁义礼智信”,无一不潜移默化影响园林的整体结构规划,如中国文人对于松竹梅的偏爱,包括园林中多数“石”的设置,都在表明文人对于以物体现自己内心的“德”,表现自己正直清高、刚正不阿的品格。《论语》中“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上不与天地同流”属于早期文人对于自然景色的追求,也逐渐影响到日常生活中园林的设置与自然风景相结合。

2.2道家“自然”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道家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典园林与自然景色的契合度。老子留下《道德经》,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体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出世”思想与儒家“入世”思想差异较大,却在园林艺术中得到了统一。许多文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让他们在道家“崇尚自然、追求无为”思想的影响下选择了避世,开始寄情于山水,将自身艺术美学思想融入到居住的园林中去,“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园林中引入更多的自然景色,通过对其空间、色彩、结构的设置,以微缩山水为主体、动植物为点缀造就浑然一体的自然美景,来追求“天人合一”的效果。同时,道家主张的阴阳学说所体现出来的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更进一步推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发展,“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体现了古典园林所代表的美学价值。

2.3佛教“无相”观念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被当时人民所接受,“南朝四百八十寺”中足以体现当时的寺庙建筑之多,其美学思想也逐渐传播开来。佛教与儒家有相似之处,以小我成就大我、心的感知的重要性,主张“心识”、“无相”,讲求“美由心造,心融万有”,园林艺术在此影响下更加主张意境的创设。园林建筑在与自然景物融合之中加入“留白”的概念,即对“无相之象”的空的追求,避免设置繁杂的景色布置,利用部分的留白来制造一种整体的意境,如长廊墙壁上小窗的设计、湖边孤零石头的安排,更助于用心来感知其美感。

3中国传统诗词艺术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中华诗词不仅占据了文学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在园林艺术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美学价值。系统来看,中国山水诗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其所构建的意境不同,在园林中的体现也不同。婉约派主张一种委婉含蓄、深思缜密的意境表达,“小桥流水人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红藕香残玉簟秋”表现出一种“柔”的美,如园林中小桥流水的设置。豪放派追求一种浑然一体的大气、磅礴之感,“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体现在园林中则是一种整体粗犷、蓬勃的状态,如奇林怪石的穿插[3]。中国人讲求“中庸之道”,极少全部应用某种价值,而是取各处之长来促进整体建设,而古典园林所体现出中诗词美感就是整体融合的“刚柔并济”之美。园林的设计会有小桥流水和石块的穿插,花鸟鱼为“柔”,石雕、石块的布置又为整体添上一份“刚”。古典园林通常以牌匾、楹联来与景色相配,如苏州的“月到风来亭”,使人先入为主产生一种主体意识,随之感受到月明、风清的雅致,更添诗情画意。楹联往往与牌匾相配对,将其放置园门旁或园中亭台楼榭的柱子上,内容大多对称、工整、意境雅致,是园林艺术中诗词的另一种体现。将诗文与景色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常常对景联诗,以景对诗,以诗应景,在一定程度上烘托了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4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传统书画艺术是两种相互并进的艺术,书画以景色为基础进行的创作,而书画作品中蕴藏的美感又进而提高人造园林的欣赏价值。中国文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园林作为一种默声的诗画,融入了较强的诗情画意,中国书画所体现的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景色感知的影响。(1)传统书画艺术讲求留白和整体意境,尤其是中国水墨山水画,黑墨白纸的强烈对比、大片的留白展现深远的意境,书法也是如此,横竖之间的空白更好地体现字体的整体结构美。园林在构建立意之时也是如此,以具体的空间布置来仿照山水的意境,设置大片的留白避免让人审美疲劳、引发回有余味的感受[4]。园林的设计就如同书画家在创造作品之时的思考,讲求虚实、收放、高低,以具体的景色或画面、线条来构建整体的美感,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其中山水韵味无穷无尽。(2)两种艺术的内部联系也颇为相似。南宋时期山水画艺术达到巅峰,绘画更加注重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紧密联系,以南宋时期出名的《溪山清远图卷》为例,以树木丛林为起点,寺院隐于其中,小桥联系起楼阁与山水,从阁的角度来看,水天相接,船帆点点,接着山峰迎面扑来,险峰几乎与水面相接,一转笔便是海阔天空,景物舒朗。其间以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构建整体的深远意境,树木、楼阁、山水浑然一体,点面结合。园林建设也是如此,如滕王阁、岳阳楼的建设,依山傍水,都给人一种建筑与景色合为一体之感,建筑为点,山水为面,两者相互配合,发挥出更大的欣赏价值。园林中经常采用这种借镜、移景的方法,从点开始达到面的布局,点有点的独特美,面有面的大意境。借用书画的理论来建设园林,能够将园林的空间安排更为合理,各部分独立可赏,化为一体又不觉得突兀,艺术价值又得以提升[5,6]。

古诗的文学价值范文9

论文摘要:现代旧体诗词在精神品格、形式以及机制等方面上具有非现代性的特征。在讨论现代旧体诗词的价值和入史问题时,不应该笼统地谈论现代旧体诗词是否具有现代性,而应该注意到它在现代性方面的复杂性与多面性,特别是应该注意到它无法被定性或归入为现代性的层面。现代旧体诗词的现代性与非现代性是夹缠扭结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现代旧体诗词自身所处语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在现代性问题上的复杂性。对现代旧体诗词非现代性的承认,并不意味着对现代旧体诗词的轻视或贬低。

近一个时期以来,学术界在现代旧体诗词的评价以及入史等问题上的争论似乎愈演愈烈,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场论争最主要的起因是王泽龙先生发表的《关于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一文(《评论}2007年5期)。王泽龙先生在文章中主张现代旧体诗词不应人史。呼应王泽龙观点的有吕家乡等人,反驳或对王泽龙文章提出质疑的有马大勇、陈友康、刘梦芙等人。现代旧体诗词的现代性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现代旧体诗词在现代性方面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我们应该看到,现代旧体诗词,的确有许多现代性的成分,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的许多特征无法被归结为现代性。笔者将其称为非现代性。在评价现代旧体诗词的总体成就时应该考虑到它的这些非现代性成分,有必要跳出现代旧体诗词的“现代性”问题本身,以更为宏阔的视野来审视与“现代性”相关的课题。

“现代性”这一术语在西方,从马克思·韦伯、哈贝马斯,到卡林内斯库,在不同的领域,它的所指其实有着程度不同的差异。我们必须审慎地使用“现代性”这个术语。但是无论怎样讲,“现代性”的所指还是有一些公认的内涵与边界,比如“”、“平等”“自由”等现代公认的基本价值理念。我们应该把这些可能会被更多人认同的“现代性”作为讨论现代旧体诗词“现代性”的理论基础。“现代性”的所指主要是相对于传统或古典而言的,因而我们不能把凡是属于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精神活动就都说成是现代性的。具体到文学作品的“现代性”,它首先应该体现在对传统的差异、变化和超越上。

卡林内斯库说:“现代性和对重复的批评是同义概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现代性一词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现代旧体诗词和其他新文学样式一样,许多作品是具有现代性精神品格的。一般认为,自由、民主、科学、法治和人的现代化等现代性价值观是20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重要内容和精神资源。现代旧体诗词在这方面提供了中国和文学中不具备的新质素。

另一方面,现代旧体诗词中表现了不少非常传统的思想感情,在精神上有与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更为相近的一面。刘纳说:“在旧体诗定型化的表达方式和它所对应的情感现象之间,早就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感时书愤、陈古刺今,述怀明志、怀旧思人、送春感秋、抒悲遣愁、说禅慕逸……构成了吸引着历代诗人的情感圈。中国诗论重视诗人的个人风格,但在种种格调风格的覆盖下,我们看到的却是情感内容的相似性与连贯性。”现代旧体诗词的定型化导致它的一些情感以及情感模式对读者来说似曾相识。它的情感世界与古人诗词的文人情怀之间的相似性并不比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小。有学者指出:“文学的现代性不仅是文学的思想内容、精神特征的现代性,而且是包括了文学语言、文体样式、文学思维等文学本体形式的现代性特征的。就诗歌而言,主要体现为诗歌语言、诗歌体式、诗歌音节、诗歌意象、诗歌诗思等方面的现代性特征,这些是构成现代诗歌区别于古代旧体诗歌的不同诗质性因素。”创新与超越是文学现代性在形式上的应有之意。这方面现代旧体诗词表现出了诸多非现代性的特征。现代旧体诗词在格律、用词上和古典诗词相比,虽然有许多大胆创新,比如用新韵,用新词甚至词汇人诗等。但我们仍然不能无视现代旧体诗词在形式上非常保守的一面。现代旧体诗词的诗形、节拍、用韵仍然大体上沿袭了古典诗词的一套。比如五七言的基本句式,二三、二二三的节拍模式,偶句入韵等等。现代人的旧体诗词中,使用的和古典诗歌相同的词语仍然占有非常高的比例。虽然现代语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旧体诗词在语言方面却仍然多以古典的词汇、文言的句式为主,难免与现代有脱节之处。公认旧体诗写得好的几位现代诗人,如鲁迅、郁达夫、茅盾、田汉、邓拓等,他们最见功力的作品大都古色古香,从用词、用典上甚至整个的情调上,都更近于古人的作品。现代旧体诗词学古摹古之风有时还很盛行。一些人以能似古、能乱古作为最高境界。这种模拟的风习,与文学现代性所要求的创新精神是不符合的。

[1]

现代性不仅指文学的精神、形式,更与文学的生产、出版、等文学有关系。人们在论述中国或20世纪中国文学时比较公认的看法是现代文学在文学的运行机制、传播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不同于的变化。如现代报刊杂志的出版发行、稿费制度与职业作家的出现,等等。

和古典诗词相比,现代旧体诗词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尽管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也有借助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发表、出版旧体诗词的情况。但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旧体诗词,和新文学样式相比,数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内,人们旧体诗词的首要目的也不是发表或出版。他们的旧体诗词多写在日记、书信里、甚至写在书报的边角上。许多人写作旧体诗词,只是为了抒遣一时的情怀,作为一种纪念,顶多会在几个好友或知己之间流传。谈到现代旧体诗词与新诗不同之处,王建平说:“诗人们写旧体诗词主要以寄寓个人情怀为基本宗旨。他们创作旧体诗词,或是作为宣泄情感,摆脱苦闷,调节的途径;或是当作自娱、自赏、自珍、自怜、自省、自勉的方式;或是在友人间互相应答唱和,叙旧话别,感叹世事,切磋。因此这些诗词大多不是为发表而作,有些作者甚至不愿将它们公开示众。”现代旧体诗词主要是私人生活空间的产物。现代旧体诗词的写作、传播主要仍是局限于亲友之间。现代旧体诗词主要是一种私人写作,传播的方式也主要是私人之间的赠答、唱和,具有圈子文学的性质。这一点与占代诗歌的载体常常是书信、画卷、墙壁,主要靠人们的口耳相传相同。

从文学的本体论角度讲,现代旧体诗词的主要作用,如自娱、社交等功能仍和古典诗词相同。刘纳指出:“对于受过中国旧式的知识分子来说,写诗已经成为他们人生方式和感情方式的一部分。吟诗弄文这件事本身,就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安慰。何况,写诗不但有明志和自娱的作用,它还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交际与应酬的工具,是一种显示才具的手段,也常常成为一种风雅的游戏。”旧体诗词的实用以及消遣功能在现代仍为诗人所看重,这也是他们选用旧体诗词的原因之一。

现代旧体诗词有不少的赠答应酬之作。鲁迅说:“我平常并不做诗,只在有人要我写字时,胡诌几句塞责,并不存稿。”鲁迅的大多旧体诗都是为了应酬。现代文人之间的唱和之作也不在少数。翻开大多数现代旧体诗词集,很容易发现为数不少的唱和之作。有时旧体诗词仍然被当作一种别有情调的形式,充作书信或请柬。人们借旧体诗词互致问候、表达思念。这些诗往往被题以“寄某某”等字样。除此之外,各种被冠以“怀”、“悼”、“忆”、“赠”、“咏”等字的旧体诗词以及贺寿、贺婚、悼挽、纪行的旧体诗词更是不在少数。这些非常传统的文体功能背后,是现代文人生活中无法被归入现代性的一面。

在谈论现代旧体诗词时,其现代性不应该被忽视或否定,同时,它的非现代性也应被注意到,这样才能对现代旧体诗词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承认现代旧体诗词传统或非现代的一面,并不会降低对现代旧体诗词价值的认定。我们也不应因为现代旧体诗词的非现代性而否认它在现代存在的合法性与必要性。应当看到,现代旧体诗词的非现代性本身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这既是现代旧体诗词与其他新文学体裁相比保守的一面,另一方面,现代旧体诗词的非现代性也恰恰是它在文学史上的独特价值之所在,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

现代旧体诗词有助于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它为新文学,尤其是新诗,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参照系,可以对新诗的某些偏颇起到制衡与矫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