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集锦9篇

时间:2023-09-07 17:39:57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范文1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的自由表达提供空间。(5)重新安排了口语交际练习。原来教材中的“听话、说话”训练改为“口语交际”训练。(6)安排了语文实践活动。(7)“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

总的来说,新教材可用四个字概括“新、实、活、宽”。“新”表现在新的指导思想、新的结构方式、新的编写风格。要用好新教材,我们必须领会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特点,特别要注意把握其“新”的实质,领会各部分整合的意图,以发挥好教材的整合发展功能,使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得到体现。根据课标精神,发挥教材优势。新教材为我们实施新课标提供了凭借,在进行教学时要善于发挥教材的优势,贯彻新课标的新理念。发挥主体作用,丰富完善教材,教师既要做新教材的使用者,同时又要做新教材的建设者。

三、突出重点,大胆改革

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一种历史性的变化。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形成到80年代、90年代进一步发展的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提问、板书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正在受到猛烈的冲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艰难的探索中逐步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向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一种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创新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主宰课堂的否定,对学生被动学习的扬弃。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转换师生角色,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教师的定位不再是主宰,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保护好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到长久的保持,做到乐意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教师要积极探求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同时,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的主导作用,做到导有目标、导有方法、导有学法。

(二)抓好“小组”学习,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让师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师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原动力。小组学习是班级授课制中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这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为合作学习打好基础。在指导互助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合作学习的扎实有效,做到分组要灵活、分工要明确、指点要巧妙。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范文2

但是,就像人们对待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我认为,许多教师在将课改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时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他们刻意求新,为了课改而“课改”,完全抛弃了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而一味追求课堂上的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课改”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则不然。我认为,那样只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浮躁,学生的基本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完全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也是没有认真领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精要,而只是徒具其表而已。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合作学习固然重要,但独立思考亦不可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会给学生提出来出一些问题,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表现得也很积极,几人一小组,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激烈地辩论,老师也会参与其中讨论。有的时候学生们还会离开座位去别的小组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将合作教学演绎得栩栩如生。

这样的合作教学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我同时也注意到,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频繁合作,甚至在有的公开课教学中,老师干脆就像做实验一般,直接将学生编成小组,为后面的合作做准备。一节课下来,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合作中让学生完成的,好像一堂课没有“充分”的合作就称不上是一节课了。这其实是一个不良的现象。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让孩子们进行独立思考。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心理的成熟与发育离不开他所依赖的环境,每时每刻他们都要思索,只有不断地思索,才能有所获得。不错,儿童的许多能力都要在他们的独立思考中进行养成。合作能力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无关紧要了吗?在一些问题解决的安排上,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合作,也应该适当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不能由“学生围着老师转”变成“学生围着小组转”。小组讨论不讨论,完全滥竽充数,依赖组内其他同学,那样会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阅读”和“写字”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一个过程,是“语”和“文”的综合体现。电脑的普及,让汉字的书写已经弱化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现在对有些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而言,别说书法艺术,就是让他们去工整、流利地书写汉字,也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些情况的出现与他们“写字”基本功的不扎实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写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改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过分推崇阅读教学,课堂上读的形式各种各样,感情激荡。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的确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很可惜,我们很少看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写一写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前不久,我听了好几位年轻老师的课,发现大部分课堂上学生连一个字都没写过。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时,只是让学生开火车去认读生字,有些学生甚至连笔都没带。

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写字的机会,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也很少去板书,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屏幕的展示或在黑板上贴上现成的字词、图片。也许他们是认为课堂板书太费时间,特别是在教学比赛上,会打乱教学步骤,实则谬之。老师的示范书写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书写中的一些不正确的方法和不良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不能让电脑去主宰课堂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就成了课改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于是,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以充分利用电脑资源为荣,在有的教学比赛上,是否利用多媒体还成了一项评分的依据。电脑、多媒体似乎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不可否认,多媒体技术有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往往能从视觉、听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被眼前不断闪现的画面所深深吸引,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娱乐了学生。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范文3

一、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习惯于老师说到底,学生听到底。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转换角色。

1.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乐此不疲地干下去,所以在语文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是很关键的。

2.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方法,寻求答案。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需要的便是老师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等。

3.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探究性学习是一次教育的创新,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它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使教师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掌握指导学习的技能和方法。

4.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学习内容的选择到学习形式的设计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都必须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要保证学生能学到知识。(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教师必须做到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又有基本要求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3)加强教学评估。

二、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其实和现在常说的 “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何轻视忽视语文教育传统这一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传统、割裂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血脉联系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彰显优秀教育传统,重视民族文化自觉性的回归。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1.教学要注意过程与方法。在 “过程与方法”这一块,可以说这是新课程在提法上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色。 传统教育强调结果、轻视过程,教学方法单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更新了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学生 “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不能不说这比传统的语文教育进步了些。对照《标准》,我们却发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传统语文教育继承了更多,或者就是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因此,我们更加关注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教育传统渗透于现在的课堂。

(1) 具有浓厚的关注全体思想 ,关注全体学生,而传统教育中早有“有教无类”思想。我们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着重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于个性发展。传统教育中的 “因教施教”早已成为教师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了。古代私塾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将班级授课制和培优补差结合 ,怎样组织课外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理念下要进一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和个性 化评价 。

(3)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民主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才有良好教学的氛围。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提倡“不耻下问”、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种传统的思想可以说对后代特别是现在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正是传统教育中“教学相长”思想 的体现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一定要民主 ,师生要 “对话” ,特别是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实现共生共创,师生互相促进 ,双向成才。

2.关于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问题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使用的教材蕴涵着美,充满了美,篇篇落笔为画,脱笔为诗。教师就要挖掘课文中美的内容,让学生感受自然美,鉴赏社会美,领略艺术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教师可抓住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自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爱,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提高感受美、识别美的能力。

(2)催人奋进的社会美。如《钓鱼的启示》、《落花生》、《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巨人的花园》、《长城》等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教学时注意品词品句,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铸造美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美不胜收的艺术美。如《火烧云》、《颐和园》、《清明上河图》、《林海》、《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不仅有丰富的内涵美,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发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或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新课改理念下,高效课堂如何分组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10-01

新课标下的中职语文学科作为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载体呼唤富有生命力的课堂,需要创新的教学理念和使用新教学方。新课程改革为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中职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局面。因此要抓住新课改这个契机,与时俱进不断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的调整与重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及新型评价模式的构建四大方面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1.紧贴中职培养对象,确立中职语文教学目标

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在此基础上的定位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在这样一种定位的指引下,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也进行定位,就是要实现“三化”,即“人文化” :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积极参与自主合作,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化”:通过语文教学,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职业化":结合专业差异,在语文教学有意识地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有目的地迁移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加强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自我创业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2.结合中职面临现状,科学调整重构教学内容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理论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 工具性的学科教学,缺少生动形象的直观性。所以语文教学内容调整重组主要偏重四个方向(1)观察倾听能力培养,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倾听,明确要求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倾听,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倾听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内容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说服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3)阅读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实际进行创新阅读,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4)写作能力培养,学习内容要重点放在如何写书信、个人简历、合同样本、申请书、等应用文上,确保格式正确,条理清楚。

3.围绕中职实际情况,革新中职语文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因材施教是重点,摆脱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是方向,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是目的。在新课改视野下,要实现这一目的,中职语文课程结构要进行模块化、理想现实一体化,要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语文教育思想念,变为实践导向教学。例如:教师要把语文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是美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教师要讲述一些有针对性的语言和写作知识与技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实施语文教学时,要视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而定,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独立的、单一的,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随着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材信息量大,视听结合,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合理科学运用多媒体中职语文教学服务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师要扬长避短,结合通过多媒体观看的相关影片、记录片内容,把语文与音乐、美术联系起,增加师生讨论时间,多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网上开辟各专题论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组织辩论赛、诗歌朗诵、表演话剧等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4.立足中职自身特点,科学构建新型评价模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中职语文教学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因此在新的课改推动下,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学习能力,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采用了自主学习策略,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结构、学习方式,选择自定的进度进行学习,所以评价方法也多以个人的自我评价为主,评价的内容,也不是掌握知识数量的多少,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协作学习的精神等方面。个人自我评价的优越性在于,学习者可以不顾及评价结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评价会更客观确切地反映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能很好地适用于新教学模式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评价。

总之,新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因此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课改的春风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乐园!参考文献

[1]孙绍荣,高职语文改革的思考和探索-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

[2]陈丽荣,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新模式探讨[J].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3).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释放生命;灵性飞扬;创造潜能

让语文走进生活的过程是一种释放生命,展现语文教学魅力的一个过程。那么,如何活化语文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呢?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故教师的思想观念也应该与时代同步。旧的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哂纳感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想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程改革针对此积弊,鲜明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是给沉闷的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学生和教师的心坎。当前,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更新,语文教学要注重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生活实际。

一、注意把教材内容生活化

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主宰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学生被动的学习知识,教学缺乏沟通和交流。因此,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一些有趣的问题提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同的课文需要采用不同的教法,才能让语文真正的走进生活。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具体教材的内容,抓住课文的重点段,句,章节直奔中心主题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学法的多样化,学生就感到新鲜有味,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趣;要运用情感进行语文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进行愉快教学,推荐素质教育的长效,有序的开展。

由于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模糊,直接导致了农村学校语文教学模式的落后僵化,教学方法陈旧、枯燥。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教师埋头苦灌,学生被动地吸收,这种现象还经常存在。因此,要注意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备课时,要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游戏结合起来,以语文游艺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当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这样,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自觉地学习和掌握了知识。此外,由于单纯的教材内容显得单调、枯燥无味。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联系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或小故事,不仅使知识形象化,通俗易懂,而且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把教材知识游戏化,丰富教材内容。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实践中体验说话在课堂中的作用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若一调到底,平平无奇,势必使学生身陷枯燥乏味的苦海而怨声载道;若说话抑扬顿挫,语音富于变化的话就容易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而充满情感的语言会带动学生的情绪全情投入到情景中,真切地感受文中的情感。老师的感染,是激发学生对语文感兴趣的一大法宝。抖擞精神,以最佳的状态运用表情、姿态、手势等等去演绎角色,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情绪,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充分感受语文的无穷的魅力。

课堂是个特定的空间,构成课堂的要素是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和激情去投入到每一节课之中。在具体的教学时应从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调整音量、音调、语速,时而浑厚有力,时而轻柔婉转。在课堂上注入你的情感,真正做到蹲下身子来看学生,实现师生的零距离交流。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而产生压抑紧张的负面心理反映时,教师一定要面带微笑,进行及时真诚的调控。“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激活学生的情感才有可能。

三、强化感知,激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态度的体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也就是说,学生对事物了解得越多,感知才越丰富,情感才会越深厚。当前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能动性原则,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广闻博览,力争把全部的激情释放出来传递给学生。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形势;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十多个年头,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有力推进了语文课堂教学向新的领域中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1突出人文性,但不能轻“语”

由于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论争尘埃落定。对语文课的性质有了最新认识,认识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写作特点作到条化分解,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失去思想碰撞、心灵触动、情感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青睐。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轻“语”,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承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2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虚化”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广泛采用,这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全班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给人以无限的启迪。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课堂教学的“虚化”还表现在:1、目标“虚”。目标设置得高、多,课堂上得不到落实,特别是知识性的东西得不到落实,看到的是占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进行扩展性的训练,却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训练。2、评价“虚”。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馈“虚”。只说“答得好!”“答得有自己的见解”,好在哪里,有何见解,没有实质性的评价。评价的本质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实现目标程度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如果只是一味地仅仅站在表扬的角度上笼统地赞扬,让学生自我陶醉。将无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语文课堂少不了思考,“心动”比“形动”更为主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这种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应当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下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3倡导探究学习,把握好整合的“度”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例如:现代语文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采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感情,让学生进行尝试和体验,去实践,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语文的优美和运用语文的实践。

4借助多媒体教学但要注意使用得当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或运思动笔的时间。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范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力;阅读兴趣

一、激发学生对自学的兴趣

兴趣能够激发一个人追求、探索的欲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自然积极、主动地学习,这种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够切实可行地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提高学习质量。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方法上创设新意。第一,要巧设疑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目的性更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也容易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寻找答案的积极性,可以根据具体讲解的课文设定好相应的问题。第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文其文学性及艺术性很强,鼓励学生多朗读,既能获得身心愉悦又能提高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

二、在课堂上实施情感教学

实施情感教学。(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以及对学生的热爱,给学生美的感染,这样,情感教育的实现就更加水到渠成。例如,秉持对伟人的崇敬朗读《邓小平爷爷植树》,用教师的情感态度来影响学生。(2)带着对学生的关爱进行备课、批改作业,情感完全可以在教学中得以传达。(3)教材中各种题材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通过对文章语言、情绪、材料对比的分析来挖掘情感因素,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文章就是对感恩之心的赞颂,教师要带领学生品读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激发学生对伟人的热爱,同时启发学生学会感恩。

我在课堂上常用的情感教学方法还有情景创设。这样可以使学生受到文章内容的感染,对文章情绪的感悟更加深刻,教师要找准小学生的感情点,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快乐的节日》描写的是小学生在儿童节活泼、愉快的场景,教师在授课时带领学生回想儿童节的热闹景象,并且为学生播放这首歌曲,学生自然会受到熏陶,情感世界了变得更加丰富。

三、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一种习惯,当学生在阅读文本中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知识之后,久而久之,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喜欢对陌生的事物问一些为什么,所以,教师就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资料或者阅读相关内容,当学生心中的疑问得到解答以后,就会感受到阅读的价值,体会到阅读的意义。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我们不要求他们能读懂鲁迅的《阿Q正传》,不要求他们现在就读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当然也不能要求他们超前去阅读一些长篇或者短篇的优秀小说等等。因为现阶段的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不会真正明白这些文章中蕴藏的真正含义,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们才会慢慢理解文章中的真正寓意。所以对现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读物。如,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后羿射日等等中外神话故事;又如,香香鸟、小马过河、潘多拉等等童话故事。从兴趣出发,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快乐。

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阅读。由于多媒体技术集视频、音频、图片、动画于一体,可以将抽象的阅读内容形象化,可以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由于本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父子情深,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首先要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刘和刚的父亲,让学生在动人的旋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接着引导学生去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中包含的中心思想,进而使学生领悟亲情,学会感恩。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颇富艺术性的学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完善创新、总结实践。此外,还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突出学生的核心主导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在玩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玩中得到实践经验,焕发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范文8

【关键词】语文;小学;新课标;教学;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才能达到课程标准。”但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结合新课改要求和多年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多渠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其实也是兴趣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自觉能力是靠教师的引导循序渐进地进行的,越是强调学生自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指导作用也越具体。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自学欲望,调动学生自学兴趣,提出自学方向,明确自学重点,指导自学方法,提出自学的具体要求等方面。面对几十双求知的眼睛,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变课堂为学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上好课的核心。

二、坚持教学原则,改进课堂结构

课改就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改革落后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学生教材的差异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差异,灵活地选择最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的手段。即对不同的课文应巧妙合理地选择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源头活水来”的“教”“学”新感觉高激情。

三、改进授课方法,努力推进教学目标

1.遵循学生思维规律,优化课堂教学。为搞好语文教学,教师应严格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遵循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促进他们思维能力乃至整个智力的发展。

2.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推行直观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正值青春年少、生性活泼好动的学生,大都喜欢看形象性、趣味性强的语言文字,时经过抽象概括而成精练简明的文字浅尝辄止,无心研究。”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善于用直观图示来架设由抽象枯燥到具体生动的桥梁,即引导学生认真细嚼语言文字。抓住文中关语句,鼓励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依文绘画,在比较所绘画与范文的文字表达时领会范文的语言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注重读写并进,着力知识迁移。叶老曾说过:“阅读和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写作。”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关、协调相长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课文讲析的习俗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总结并学习教科书中佳作范文的选材技巧、结构技巧、表达技巧,力求做好知识迁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相得益彰。

四、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运用的一种教学媒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的基本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包括录音机、远教室、投影仪、计算机以及互联网在内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新的课改下,改进课堂教学是课改的根本,优化课堂结构则课改的有效途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必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快乐、合作与探究”学习模式,注重学生的兴趣教学,让学生学以幸福,学以致用。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范文9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主体作用;平等交往;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32-01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导权主要在教师身上,教师授课,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脚步走,模仿老师的语言和思路,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学生觉得课堂索然无味。但是新课改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后,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沐春风,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良好。《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摒弃以往只看重文化知识的思想,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灵活,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这门课程中学到更多。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呢?笔者就多年教学实践进行了几点思考;

一、语文教学要突出人文性和工具性

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同时,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主体,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内心情感无法得到满足,丧失了求知的欲望,自然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读,自然地写,大胆地质疑,而教师只做教学中的组织、引导、配合、点拨者,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中的主角,让学生在课堂内施展各自的才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教师要以一种平等、宽容、合作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激活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培养学生成为祖国的后备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堂以师生平等交往的方式进行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与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语文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构建,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语文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

课程评价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走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提倡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例如在评价内容要实现多元化时,要改变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在每周一评的学习评价表格中,可以设计“课上参与”、“作业情况”、 “习惯素养”等内容。其中“课上参与”又分为“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创新火花”三项;“作业情况”分为“能完成基础题”“能完成灵活题”“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三项;“习惯素养”分为“带齐学习用品”“书写整洁美观”、“团结协作互助”、“正确评价自己”、“吸取他人长处”“勇于改正错误”等六项内容。这样,既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又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结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的领域。语文教师可以放开思路,大胆实践。只有积极探索,勤于实践,才能找到更有效的路子,使语文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和情趣,使新课程改革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