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集锦9篇

时间:2023-09-12 17:09:44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范文1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会计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会计的发展离不开与其所处的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科技环境和其他环境。在上述各种环境中,经济环境是影响会计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会计发展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同时对经济环境有反制作用。一般认为,客观经济环境是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起点,同时也是研究会计变革的逻辑起点。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产出与资源环境这一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修正。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提出挑战,同时也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低碳经济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1.低碳经济的涵义

根据现有文献分析可知,“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概念是英国政府2003年在其《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之后“低碳经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大关注,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要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是对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继承与发展,是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的第四次经济浪潮。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是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等手段,最大可能降低

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2.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

综合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具有如下特征:

(1) 低碳经济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三低”,其最终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筑起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 以“三低”为特征,其实质是为新的经济发展理念界定了前提和基础。

(2) 低碳经济要求企业的生产过程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现有的发展方式引起了能源及环境方面的诸多问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要实现这一目的必定要减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尽可能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追求绿色GDP。

二、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下对传统会计的挑战

1.对资产确认的冲击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除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外,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因此,碳资产原本并非商品,也没有显著的开发价值,但是由于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造就了碳交易市场的存在,从而使得碳作为一种商品为企业所获利。碳作为一种企业拥有并控制、并且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是否可以确认为资产,值得学术界商榷。

2.对成本核算的冲击

低碳经济要求企业生产赖以依存的能源使用效率最大,这就意味着企业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 要综合利用,即企业的生产方式需最大程度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下,废弃物作为新的原材料投入到企业生产,为企业创造价值,这就需要企业对废弃物的再利用过程进行会计核算。废弃物再利用过程的核算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废弃物的初始价值如何量化,传统会计核算方式下并未对企业日常生产所排放的废弃物的价值进行核算,因此,会计理论和实务界需要创新成本核算的方法,以便于核算中明确废弃物的价值。

3.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冲击

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下,企业为碳减排所投入的支出并非全部在会计信息中得到反映,企业的有些投入是公益性,并不能从中获利。在现有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为碳减排投入的支出如果得不到回报或回报率很低的话,企业很少会主动积极的去从事碳减排,同时也与企业的财务目标相违背。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所认可和接受,我们不排除会存在部分大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而进行碳减排的支出,然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大企业为碳减排所投入的支出,他们所作出的努力并不能通过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得以披露。这是因为:现有会计信息披露以三张报表为主且三张报表中反映的是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并未得到有效的反映。社会责任作为一种非财务信息,并不能通过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得到恰当的反映。从这个角度上说,大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从对碳减排的投入并不能为社会公众所知晓。

三、低碳经济发展方式下会计的变革趋向

1.合理确认碳资产

在现有客观环境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将碳作为一种商品买卖,碳可以作为一种企业的资产加以确认。具体为:一般而言,碳交易都是以合同形式存在,并且一般都是购买数年的碳商品。在进行碳资产确认时,关键是碳资产的计量问题。笔者认为,碳资产计量可以以合同价格为基准,考虑时间价值,从而得出碳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

2.引入资源流成本核算方法

资源流成本核算利用资源流分析与流转成本会计的结合,以企业制造过程中材料、能源的投入、生产、消耗及转化为产品的流量管理理论为基础,跟踪资源实物数量变化,提供资源全流程物量和价值信息,它从数量和金额两方面计算企业生产过程的资源投入、消耗、废弃等流量与存量信息,为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有用信息。资源流成本核算理念与低碳经济理念相一致,采用资源流成本核算,可以最大程度上让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投入、资源消耗、废弃等信息予以量化,便于企业管理人员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企业提升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企业主动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节约资源使用。

3.创新表外信息披露方式―增设碳减排报告

一般认为,不能在基本财务报表中反映的信息且该类信息又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的披露都是通过表外披露方式来进行的。在现有制度安排下,碳减排作为企业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亟待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将这种信息向信息使用者表达,从而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和社会公众更充分的了解企业,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可以增设碳减排报告,报告中详细列示有关碳减排的支出、收入等信息。

四、结语

社会发展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低碳转变,因此,我们理应对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加以深入剖析,在深入分析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后,我们才会真正明晰传统会计为什么在这种社会环境影响下会面临诸多挑战。会计理论的发展应该是与时俱进的,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 我们完全应当及时变革会计的诸多方面,以适应经济发展,满足于会计为经济服务的职能。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nergy,Feb,2003[R].berr.gov.uk/files/file1071 9.pdf.2009. l1.06

[2]陈柳钦: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0-85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城市;基本特征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对文明生存之最大挑战。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各国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对于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确定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具体实施、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 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 我国低碳城市的概念是由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中率先提出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低碳城市实际也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追求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

3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付允等学者(2008)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方伟坚 (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部分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对中国的研究。2008年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旨在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应用,构建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推出了《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制定了优先合作领域如采用低排放煤炭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4 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

城市规划应该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进行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就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和建设实践探索,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定位,构建低碳城市的理论基础,建立一套可操作、可考量、可推广的规划实施指标体系,并融人法定城市规划编制规范要求,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创新,才能有效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4.1 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

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都是侧重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

4.2 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我们应该将其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

4.3 细化碳排放核算和模拟方法

定量分析和测算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4.4 合理量化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一方面需要注意尽量使指标体系简化,另一方面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可控制和可操作性。此外,指标体系还应具有可考评性,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

5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认识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弄清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按照低碳城市规划原理去规划设计,自觉的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5.1 可操作性

低碳城市的“低碳”是为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入点,也相对容易量化衡量,

因而也较容易把握和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系,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二是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三是生态技术等。

5.2 高效性

城市作为一种高度集聚性的人类聚居地,人们的生存途径不同、生活水准不同,欲望也不同,故生存竞争激烈。行为效率也就高了 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表现在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低能耗趋于最小化。城市物质与能量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大大提高。低碳城市规划内容的高效性主要应体现在城市能源系统的高效率,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和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

5.3 循环性

“循环性”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 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体现城市各个系统和各个层面的良性循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通过自身生态系统的完善。对改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起积极的作用;②城市循环的内容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③城市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的城市系统的循环速率比较合理、且保持整个城市循环系统平衡;④循环机制明确模式正确;⑤能识别、能解决阻碍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中出现的问题,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就是遵循这几种特征的特性。利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原理设计,使其更加系统性.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5.4 和谐性

低碳城市的和谐性.一方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结合自然发展;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和谐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低碳城市不是仅用自然绿色点缀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 这种和谐性正是低碳生态城市核心特征之一,也是低碳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一。

6 低碳城市规划的建议

在进行低碳城市探索时,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做出充分的战略评估,结合城市自身特征,确立低碳发展的思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单不能盲目模仿现有模式。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揭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解释低碳城市――低碳社会――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科学问题联接,为国家建立应对和减缓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全球化影响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范文3

关键词:节能减排;高能耗企业;演化博弈;复制动态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4-0075-08

一、引 言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繁荣和“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对能源和资源的旺盛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调整,能源约束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探明量仅是135吨标准煤,为世界人均量的51%,其中,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70%、11%和4%。虽然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世界第一,但是人均水能资源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探明化石能源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大约是:煤炭80年、石油15年、天然气30年,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2

[1]。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加快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需要未来能源需求总量的进一步增长;同时,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中国CO2排放量将占世界的29.2%[2]。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迅速上升以及由此带来的碳排放量快速上升,引起了世界的严重关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许多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要求我国采取减少CO2排放的措施并实行碳减排承诺,我国政府也郑重提出碳排放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同时提出通过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行动,力争到202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根据遏制全球气候变化的谨慎原则与预防原则,发达国家较早地展开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减排技术模型,经济理论模型和政策评价模型。第一,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模型采取从底向上法(Bottom-up)的建模思路,又称为工程―经济模型,主要包括动态优化模型、系统仿真模型和综合评估模型。其中,Mirzaesmaeeli等构建了具有CO2排放约束的发电厂的多阶段混合整数规划模型[3];Hickman等建立了伦敦市交通运输碳排放的模拟模型,分析了12种潜在的交通运输减排政策的实施效果[4];师华定等基于GIS技术对低碳经济模型进行可视化,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和空间格局[5]。第二,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经济理论模型采取从顶向下法(Top-down)的建模思路,从总体经济变量(或碳排放量)对部门的影响出发,较好地描述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作用,但对能源生产、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描述比较抽象,主要包括投入产出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等。其中,Sánchez-Chóliz和Duarte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西班牙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的CO2排放量[6];Wei等将能源投入产出模型与情景分析技术相结合,并运用简化后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20年我国总体和经济区的能源需求和CO2排放进行预测[7]。第三,古典经济政策评价的丁伯根―泰勒方法是在线性经济系统约束下,分析如何达到政策制定者设定目标值的可控性问题,即将一组相互独立的政策工具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碳排放等政策目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起经济计量模型,具体包括模拟仿真法、工具―目标法和社会福利函数法等。卢卡斯基于理性预期理论对丁伯根―泰勒经济政策评价方法提出批评,认为丁伯根―泰勒方法中不同经济主体行为与政策变量之间独立性假设不符合现实,企业和消费者等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随着政策的调整而发生改变。因此,应该考虑不同主体间策略互动的博弈问题[8],并分析经济政策达到均衡的一般条件。

作为分析不同经济主体在碳排放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问题的合适分析工具,国际上博弈论广泛应用在环境保护、气候谈判、低碳经济等方面研究文献中。其中,Fankhauser和Kverndokk运用互惠外部性博弈模型,分析了世界五个集团的CO2减排的合作问题[9]。Forgó等运用完美信息下的扩展式博弈模型,研究了欧盟和非欧盟国家在京都议定书协议下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问题[10]。Jaehn和Letmathe构建了发电厂与碳购买者之间的合作博弈模型,解释了欧盟碳交易机制下出现碳价暴跌现象[11]。Ciscar和Soria首次采用序贯(扩展式)博弈模型,描述和分析了后京都谈判的动态性[12]。Peck和Tijsberg采用同时决策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了减排成本、收益和国际合作的可能性[13]。国内学者袁静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外交博弈[14];郁琳琳和唐为中采用四种博弈模型,分析了国际气候谈判进程[15];刘德海通过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我国出口品面临碳关税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机制作用[16];张岚运用重复博弈促进厂商合作,克服汽车行业发展低碳经济不稳定性[17]。肖兴志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煤矿企业与矿工的博弈分析,论述了我国煤矿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18]。综上所述,现有关于低碳减排问题的国内外博弈理论研究文献中,基本上针对发达国家集团和发展中国家集团,国内出口商和国外本土企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企业,高能耗企业和低碳节能型高新技术企业,高能耗企业与消费者等相互冲突的利益主体,在传统博弈的研究框架下(包括互惠博弈模型、扩展式动态博弈模型、合作博弈模型、重复博弈模型、Bertrand动态博弈模型等),研究国际减排气候谈判、碳税政策、碳交易机制等低碳减排问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国内高能耗的重化工产业集群。为了分析我国高能耗企业集群,如何在低碳减排政策的引导下实施低碳生产的企业群体决策行为,需要突破传统博弈“完全理性”决策的分析框架,转而在演化博弈理论框架下,重点研究低碳技术的市场扩散过程、高能耗企业集群的低碳决策模仿行为、激励性和惩罚性低碳政策对减排行为的演化影响等问题。但是,现有国内文献对此研究尚很少见。

我国政府推行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众多高能耗的重化工企业如何在自主技术创新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同步进行,直到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由于碳排放量的难以测量、难以计算、难以核实,高能耗企业对于适合于自身技术水平、市场前景和生产工艺能耗特点的具体低碳政策并不是非常清楚,该企业只能通过市场经营活动中逐渐地认识并发现低碳经济带来的市场机会,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观察其它同类企业采取各种节能减排途径获得的市场绩效,来验证各种节能减排决策的好坏。该企业经营行为即为典型的模仿、观察和学习过程。对此企业决策方式,Nelson和Winter给出了企业决策搜索模型的理论解释[19]。在迅速推进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日益苛刻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能耗压力下,企业要想赢得长久的市场竞争优势,最核心的竞争能力是技术创新和组织的学习能力。Nelson和Winter认为,真实的企业决策过程并不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最大化和均衡假设,而是根据企业惯例行为和搜寻的学习原则[19],从而开创了演化经济学的新研究范式。近十多年来,基于有限理性假设的演化博弈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博弈理论学者的关注,并尝试性应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集群兴起、群体性突发事件、供应链管理等各种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中。演化博弈理论突破了传统博弈理论的完全理性假设,在个体参与者仅具有“有限理性”的假设下,企业集群中不同的经济个体行为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经过长期的演化后最终收敛于Nash均衡的过程。本文根据高能耗企业的减排决策行为具有模仿、观察和学习过程,建立了低碳政策下高能耗企业减排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研究。

二、 高能耗企业集群的学习行为和要素博弈

政府部门在推行节能减排的低碳政策时面临着两种政策选择:第一类提供低碳补贴(记为S)等激励性政策。例如,政府提供无息、低息贷款、技术扶持、产品优先采购、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采用低碳生产工艺和先进技术。但是,如果政府只采用激励政策,企业缺少实施低碳发展模式的动力或动力不足,可能导致仅有少数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影响我国政府实施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目标。第二类是针对高能耗企业征收碳税(记为T)等惩罚性政策。例如,我国政府已经推出和正在酝酿推出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征收碳税等税收政策,增加企业资源、能源利用、CO2和其它各种污染排放的成本,促使企业积极进行设备改造、工艺更新发展低碳经济。政府推行的低碳减排政策越严格,企业生产高能耗产品的成本越高,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的效益就越好。但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主要利润来源于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低价利用,如果政府贸然推出苛刻的减排政策,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可能会选择倒闭或转行,造成社会失业人数的增加,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这两类低碳政策应该加以组合运用,从而收到较好的减排效果。

考虑政府部门直接作为低碳经济的实施者时,政府与高能耗企业的要素博弈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在建设低碳经济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参与者分别为政府部门i和高能耗企业j。政府部门面临着采取提供低碳补贴S或者征收碳税T两种策略Si = {S, T},而高能耗企业可以采取积极减排A或消极减排P两种策略,Sj = {A, P}。作为双方的“共同知识”都拥有对博弈的基本结构和博弈规则(决定了与不同行动策略相对应的收益)的完全信息。

假设高能耗企业每减少单位碳排放量,给社会带来的福利(包括延缓全球气候变化、节约能源消耗、有助于实现中国碳排放量控制目标的承诺等)记为r,但是需要高能耗企业付出减排成本为c。如果政府部门采取提供低碳补贴S的政策时,由于碳排放量的难以测量、难以核算等特点,需要政府部门认真审核高能耗企业提供的节能减排报告,确认企业的减排量并据此提供补贴,该核算

成本与减排量无关,记为C。如果政府部门确认高能耗企业进行了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给每单位减排量的补贴额为s。显然,只有当补贴额s大于减排成本c时,企业才有激励进行减排,即s > c。当且仅当政府采取提供节能减排的政策补贴策略S时,高能耗企业才有动机进行积极的节能减排A,此时企业的减排量为单位减排量的k倍。企业积极推行节能减排工作大幅度减少碳排放量,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福利,即扣除政府财政补贴支出和审核成本后的政府效用大于零,(k-1)r-ks-C>0。

当政府部门采取征收碳税的惩罚性政策T时,原先积极进行减排的高能耗企业仅能完成最低要求的单位减排量。而采取被动减排策略P的高能耗企业存在着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仍然进行一段高能耗生产后,被政府部门强制性征收碳税(甚至个别地区出现针对高能耗企业的“拉闸限电”),被迫采取节能减排策略;另一种可能是高能耗企业择机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经常是随着政府部门环保政策的收紧而开动节能减排装置,否则平时闲置。上述两种节能减排行为的可能性均记为p。一旦政府部门发现企业未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其可能性为(1-p),将征收碳税t。由于碳排放行为的难以监测,因此高能耗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概率p较小。同时,由于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能耗企业缺乏节能减排的自主核心技术,其减排成本c大于征收碳税t,c > t。

求解上述要素博弈的纳什均衡,其包含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即(企业积极减排策略A,政府提供补贴策略S)和(企业被动减排策略P,政府征收碳税策略T),以及一个混合策略。

三、高能耗企业集群的一般化复制动态模型和均衡分析

演化博弈的分析范式是假设社会经济系统中存在着许多参与者(可以分为同类群体和不同类群体),通过随机抽样选出的参与者(代表某一特定的群体)进行预先规定好的要素博弈,获得相应收益。根据惯的假设,参与者群体通过选取要素博弈的不同策略,形成了选取不同策略的比例分布。少部分参与者的策略产生突变(试错法);大部分参与者根据不同的学习规则进行模仿,其中最有效率的参与者经选择过程得以大量复制。在动态模仿过程中,上述比例分布是不断变化的。根据不同的理性水平,分为不同的动态演化过程。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演化动态过程是Taylor和Jonker,Weibull提出的复制动态模型[20-21]。

假定在动态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只代表某一特定的同类群体,其长期坚持采用某种纯策略si,采用某种策略的群体比例θi的增长率dθi /dt是此策略效用u(si)与群体平均效用差的严格增函数。其决策的根据是基于群体的平均效用水平,反映了以适应性为基础的遗传传导机制[21]:

dθi/dt=θiπtsi-∑iθiπtsi(1)

其中,dθi /dt为高能耗企业采取某一种节能减排策略i∈{A, P}的群体比例增长率;θi为高能耗企业采取某一种节能减排策略的群体比例;πi为高能耗企业采取某一种节能减排策略i的收益。

分析演化博弈的选择动态应用于社会经济问题时,考虑到不同策略存在着相应行动被观察到的可能性差异,一些策略可能更难于被观察,因此也更难于学习。由此,Sethi提出了一般化复制动态模型[22]:

dθi/dt=θiλi∑jBi(θ)(πi-πj)θj-∑j∈Bi(θ)λj(πj-πi)θj(2)

其中,λi表示如果采取策略i的经济主体被选中,与该策略相关的行动和收益被观察到的可能性,λi∈\[0,1\],取值越小表明学习障碍越大。Bi(θ) = {i∈I | πj(θ) > πi(θ)}表示当社会群体采取各种策略的比例分布为θ(t)时,策略空间中那些收益高于策略i的所有其它策略的集合。

代入表1中政府与高能耗企业低碳政策的要素博弈收益,化简得:

dθi/dt=λiθiπtsi-∑iθiπtsi(3)

上式退化为包含了学习障碍λi的复制动态模型(1)。

对于政府与高能耗企业低碳政策的演化博弈,非对称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企业积极减排策略A,政府提供补贴策略S)和(企业被动减排策略P,政府征收碳税策略T)处于稳定状态,因此讨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θi*, θj*)的稳定性。其中,θi*为政府部门i采取提供低碳补贴策略S的混合均衡比例,θj*为高能耗企业j采取积极减排策略A的混合均衡比例。

假设高能耗企业j采取积极减排策略A的比例为θj ,政府部门i中采取提供低碳补贴策略S的比例θi,则政府部门i中采取提供低碳补贴策略S的收益:

uiS=θjkr-ks-C+1-θj-C=θjkr-ks-C(4)

政府部门i中采取征收碳税策略T的收益:

ui(T)=θjr+(1-θj)(pr+t-pt)(5)

高能耗企业j采取积极减排策略A的收益:

ujA=θiks-kc+1-θi-c(6)

高能耗企业j采取被动减排策略P的收益:

ujP=1-θi-pc-t+pt(7)

模型达到混合策略均衡时,uj(A) = uj(P),政府部门i中采取提供低碳补贴策略S的比例θi*为:

θi=c-pc-t+ptks-kc+c-pc-t+pt(8)

ui(S) = ui(T),高能耗企业j采取积极减排策略A的比例θj*为:

θj=C+pr+t-ptkr-ks-r+pr+t-pt(9)

当政府与高能耗企业作为不同类群体进行低碳政策博弈时,一般化复制动态模型(3)式为:

dθi/dt=λθiuiS-θiuiS+1-θiuiT=λθi1-θiuiS-uiT

dθj/dt=λθjujA-θjujA+1-θjujP=λθj1-θjujA-ujP (10)

根据稳定性判据的Lyapunov第一法,方程式(10)的雅可比矩阵为:

J=dθi/dtθidθi/dtθjdθj/dtθidθj/dtθjθi=θiθj=θj(11)

其中,矩阵的迹记为T,行列式的值记为D,

T=dθi/dtθi+dθj/dtθjθi=θiθj=θj

=λ(1-2θi)[ui(S)-ui(T)]+λ(1-2θj)

[uj(A)-uj(P)]θi=θiθj=θj (12)

将(4)―(7)式代入(12)式,计算可得:T=0。

由于T=0,因此对于不同类群体的演化博弈模仿者动态模型,混合策略纳什均衡(θi*, θj*)不可能处于渐进稳定状态。

D=dθi/dtθi dθj/dtθj-dθi/dtθj dθj/dtθiθi=θiθj=θj

=-λθi1-θikr-ks-r+pr+t-ptλθj1-θjks-kc+c-pc-t+ptθi=θiθj=θj

由于D < 0,因此混合策略纳什均衡(θi*, θj*)为不稳定的鞍点,其二维空间中演化相图见图1所示,其中A点作为不稳定鞍点的混合策略均衡点(θi*, θj*),即虽然混合策略(θi*, θj*)是政府部门与高能耗企业要素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但是在群体动态演化过程中,该均衡点是不稳定的;D点为稳定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政府部门采取征收碳税策略T, 高能耗企业采取被动减排策略P),即θi=0, θj = 0;E点为稳定的纯策略纳什均衡(政府部门采取提供补贴策略S, 高能耗企业采取积极减排策略A),即θi=1, θj=1;B点和C点均为政府部门与高能耗企业低碳政策演化博弈的一个初始状态。

综上所述,由于高能耗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减排时,通过观察其它同类企业采取各种节能减排途径获得的市场绩效来验证各种节能减排决策的好坏,因此企业决策行为具有模仿、观察和学习过程。在高能耗企业与政府部门低碳政策的演化博弈中,要素博弈具有非对称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企业积极减排策略A,政府提供补贴策略S)和(企业被动减排策略P,政府征收碳税策略T),以及一个混合策略纳什均衡(θi*, θj*)。在高能耗企业集群的模仿学习过程中,两个非对称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均处于稳定状态,而混合策略纳什均衡(θi*, θj*)为不稳定的鞍点。因此,高能耗企业与政府部门作为不同类群体的演化博弈动态稳定均衡结果将是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提供激励性减排补贴下,高能耗企业积极进行减排的模式;另一种是政府征收碳税等惩罚性政策下,高能耗企业被动进行减排的模式。

四、政府部门选择不同低碳减排模式的影响因素

第一,高能耗企业与政府部门围绕低碳政策进行博弈的初始状态。不同于主流经济学强调资源要素的最优配置,演化博弈理论更加突出了制度(体现为博弈规则)和时间在系统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如果社会经济系统已经形成了以提供低碳补贴为主的减排模式,即初始状态位于相图1中左下方DCAB,那么该系统未来演化的稳定均衡状态更多的将延续这种低碳补贴模式。如果社会经济系统已经形成了以征收碳税为主的减排模式,即初始状态位于相图1中右上方ECAB,那么该系统未来演化的稳定均衡状态将是征收碳税模式。否则,社会经济系统从一个稳定的吸引域跃迁到另一个稳定吸引域,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具体来说,要想实现低碳减排模式的转换,不仅政府部门面临着政策调整带来的政策不可预测性和政府声誉的损失,而且高能耗企业原先适应某一种减排模式的生产技术模式也将面临着被迫转换、甚至废弃的高昂成本。

我国政府提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主减排目标,有关低碳政策实施的难点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博弈。当前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等低碳政策缺乏统一管理和综合决策协调机制,能源行业处于多头监管的状态,由于地方政府发展利益驱动和监测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跨部门和地区政策的实施面临着较大的障碍。本文提出了提供低碳补贴的激励性减排模式和征收碳税的惩罚性减排模式,从更广泛意义上讲,其可以概括为当前我国“官员晋升的政治锦标赛”和“压力型体制”两种政策执行模式[23-24]。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推行节能降耗和关停小火电等节能减排政策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压力型体制”特点。其具体体现为“层级加压+重点主抓”的体制架构、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过程、党的核心决策层在节能减排上的巨大决心等[23]。

尽管“十一五”期间减排目标单位GDP能耗下降20%(实际下降19.1%)基本达到,但是政策实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甚至出现了个别省份拉闸限电等强制性减排措施。“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努力改变这种行政指令的减排政策实施方式,而是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行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经济系统历史发展的惯性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的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模式仍将是“压力型体制”主导,而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跃迁”。其中,征收惩罚性的碳税是一种重要的减排政策手段。据有关消息,我国可能在2013年开始征收环境税,而碳税也正在积极酝酿中[25]。

第二,减排技术和相应政策措施的成本。其决定了混合策略均衡点A的位置,进一步决定了演化相图1中不同低碳模式的影响区域大小。根据混合策略均衡公式(8)和(9),A点坐标的影响因素为(ks-kc)、(-pc-(1-p)t)、减排单位成本c、(kr-ks-r)、(pr+(1-p)t)和审核成本C。根据混合策略均衡公式(8)、(9)和表1要素博弈收益矩阵可知:

(1)企业减排的积极性k变化:当且仅当政府采取提供节能减排的政策补贴策略S时,高能耗企业才有动机进行积极的节能减排A,此时企业的减排量为单位减排量的k倍。企业减排的积极性k越大,企业减排补贴获得净剩余(s-c)越大,θi越小,A点越靠近坐标原点D,征收碳税减排模式出现区域DBAC越小,系统越倾向于收敛到提供低碳补贴的减排模式。

(2)征收碳税模式下企业损失(-pc-(1-p)t)越小,θi越大,A点越靠近初始状态E,征收碳税减排模式出现的区域DBAC越大,系统越倾向于收敛到征收碳税的减排模式。

(3)高能耗企业每单位减排量的减排成本c越大,θi越大,A点越靠近初始状态E,征收碳税减排模式出现的区域DBAC越大,系统越倾向于收敛到征收碳税的减排模式。

(4)提供减排补贴模式下政府部门的相对收益(kr-ks-r)越大,θj越小,A点越靠近坐标原点D,征收碳税减排模式出现的区域DBAC越小,系统越倾向于收敛到提供低碳补贴的减排模式。

(5)征收碳税模式下政府部门的收益(pr+(1-p)t)越大,θj越大,A点越靠近初始状态E,征收碳税减排模式出现的区域DBAC越大,系统越倾向于收敛到征收碳税的减排模式。

(6)提供减排补贴模式下政府部门的审核成本C越大,θj越大,A点越靠近初始状态E,征收碳税减排模式出现的区域DBAC越大,系统越倾向于收敛到征收碳税的减排模式。

第三,社会舆论导向、政府低碳宣传和国际碳排放面临的减排压力等。其影响到高能耗企业观察学习其它企业减排行为的可能性λ。变量λ取决于某种策略本身固有的特性参数(如高能耗企业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减排措施的生产技术特征等)和政府部门推行低碳政策过程中的宣传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建立绿色生活方式,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些问卷调查显示,48%的被调查者对低碳经济略知一二,46%的被调查者对低碳经济不了解或极少了解[26]。为此,政府部门需要认真做好宣传教育普及及舆论监督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全民参与节能减排。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相关知识,鼓励人们将低碳生活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引导人们更多地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共同保护地球这个我们唯一的家园。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利害关系,经常向社会通报减排进展、成效与不足,同时要组织媒体配合政府号令及时进行相关报道和揭露。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建设“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中的主人翁作用。

五、结 论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缓解气候谈判中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重化工业的发展就需要有更大的能源消耗来作支撑,而能源的高消耗又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我国需要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寻求低碳发展道路。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能效、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并考虑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政策机制。具体的低碳政策措施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惩罚性政策。例如,政府推出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征收碳税等,增加企业资源、能源利用,CO2和其它各种污染排放的成本,促使企业积极进行设备改造、工艺更新发展低碳经济;第二类是激励性政策。例如,政府提供无息、低息贷款、技术扶持、产品优先采购、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采用低碳生产工艺和先进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等关键性作用。企业采取低碳发展模式的关键因素和动力机制,在于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激励措施和企业市场盈利两者之间的平衡。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政府部门和高能耗企业之间低碳政策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理论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两种减排模式:一种是政府提供激励性减排补贴下,高能耗企业积极进行减排的模式;另一种是政府征收碳税等惩罚性政策下,高能耗企业被动进行减排的模式。最终社会经济系统的低碳模式收敛于哪一种状态,主要取决于历史惯例采取的减排模式;而减排技术和相应政策措施的成本,以及政府部门的低碳宣传和社会舆论导向等因素,将影响到不同减排模式的作用范围。在“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推行节能降耗和关停小火电等节能减排政策模式上,具有明显的“压力型体制”特点。由于社会经济系统历史发展的惯性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减排政策执行模式仍将是“压力型体制”主导,但是应将从行政命令手段转向更多的依靠征收碳税等市场调节手段。

参考文献:

[1] 金涌,王鑫,胡山鹰.低碳经济: 理念、实践、创新[J]. 中国工程科学,2008, 10(9): 4-13.

[2] 胡鞍钢.从“黑猫”到“绿猫”:中国减排路线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2-01.

[3] Mirzaesmaeeli, H., Elkamel,A., Douglas, P. L. A Multi-Period Optimization Model for Energy Planning with CO2 Emission Consider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 91(5):1063-1070.

[4] Hickman, R., Ashiru, O., Banister, D.Transport and Climate Change: Simulating the Options for Carbon Reduction in London[J]. Transport Policy, 2010, 17(2): 110-125.

[5] 师华定, 王占刚, 付加锋, 高庆先. 低碳经济模型GIS可视化与空间分析系统设计[J]. 资源科学, 2010, 32(2): 248-254.

[6] Sánchez-Chóliz, J., Duarte, R.CO2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Evidence for Spain[J]. Energy Policy, 2004, 32(18): 1999-2005.

[7] Wei,Y.M., Liang,Q.M., Fan,Y.,Okada,N.,Tsai,H.T. A Scenario Analysis of Energy Requirements and Energy Intensity for China’s Rapidly Developing Society in the Year 2020[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06,73(1):405-421.

[8] Barro, R. J., Gordon, D.Rules, Discretion and Reputation in a Model of Monetary Policy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3,12(4): 101-120.

[9] Fankhauser, S., Kverndokk, S. The Global Warming Game: Simulations of a CO2-Reduction Agreement[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6, 18(1): 83-102.

[10] Forgó, F., Fulop, J., Prill, M.Game Theoretic Models for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160(1): 252-267.

[11] Jaehn, F., Letmathe, P.The Emissions Trading Paradox[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0, 202(1): 248-254.

[12] Ciscar, J. C., Soria, 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Beyond Kyoto Cimate Plicy: A Squential Gme Famework[J]. Energy Policy, 2002,30(15): 1327-1335.

[13] Peck,S.C.,Tijsberg,T. J.CO2 Concentration Limits,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Control and the Potential fo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A]. Carraro, C.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on Climate Change[C].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 1999.

[14] 袁静.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外交博弈[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5] 郁琳琳,唐为中. 国际气候谈判的博弈论分析[J].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07, 7(3): 38-42.

[16] 刘德海.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重控制机制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博弈分析[J]. 运筹与管理, 2009, 18(3):92-98.

[17] 张岚. 我国汽车行业发展低碳经济之博弈分析[J]. 企业导报, 2010,(4): 112-113.

[18] 肖兴志. 中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博弈解释[J]. 财经问题研究, 2007, 284(7): 28-34.

[19] Nelson, R., Winter,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s Change[M].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20] Taylor, P. D., Jonker, L. B.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ies and Game Dynamics[J]. Mathematical Biosciences, 1978, 40(1-2): 145-156.

[21] Weibull, J. W.Evolutionary Game Theory[M]. Oxford: The MIT Press, 1995.

[22] Sethi,R.Strategy-Specific Barriers to Learning and Nonmonotonic Selection Dynamics[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1998,23(2): 284-304.

[23] 薛立强,杨树文.论中国政策执行模式的特征: 以“十一五”期间成功关停小火电为例[J].公共管理学报,2011, 8(4): 1-7.

[24]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 经济研究,2007,(7): 36-50.

[25] 姜克隽.中国应尽快征收碳税[N].金融时报, 2010-11-04.

[26] 郑永红, 梁星.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J]. 环境经济, 2009, 71(11): 23-25.

收稿日期:2012-01-10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范文4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经济;能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93-02

当前,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正方兴未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可以逐步减少我国能源对高碳资源的依赖,可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也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低代价发展的战略选择。

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尽可能最小量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低碳经济是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必要手段,各国寻求低碳经济发展已经变成缓解全球变暖长期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日益枯竭的不可再生型能源资源、不断上升的能源需求以及能源价格,也将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旨在围绕整个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对能源生产和消费作出更加有效率的选择,以求达到最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与以往的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的传统经济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工业方面,高效率的生产和能源利用;能源结构方面,可再生能源生产将占据相当高比例;交通方面,使用高效燃料,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公共交通取代私人交通,并且更多地使用自行车和步行;建筑方面,办公建筑与家庭住房都采用高效节能材料以及节能建造方式。随着经济不断扩展,逐步减少碳排放量,打破传统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之间的旧的高度相关关系,建立新的低碳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模式的革命,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应当对低碳做出相应的反应。

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将受到严重挑战,出路就是发展低碳经济。这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保护资源环境,然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

第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建立低碳发展模式的制约因素。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大气污染中仅二氧化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占GDP的2.2%。虽然我国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结构,但是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而且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煤炭的消耗会随之大幅度提高,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也将进一步增加。

第二,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水泥、钢材、石化等高耗能的行业含碳量非常高。这也给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何提高这些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在生产最好的产品的同时使碳的排放量达到最小是我们今后应该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第三,我国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实现低碳经济是保护气候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要真正的实现低碳经济还需要很多科技的支撑。比如,甲烷的回收利用、氧化亚氮的分解、二氧化碳收集并储存到地下等。

3 加快推进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第一,制定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系统化的产业发展规划。在制定低碳能源战略时,应突出“以我为主”,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从发达国家已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建立中国特色的节能环保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大力培育国内市场,通过打造骨干企业,造就一批可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同时,以培育市场为核心,开展系统性的产业规划编制,规划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地区差别加以实施。体制机制建设进程也应纳入规划的范畴,涉及节能环保项目的规划,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应衔接配套,统筹部署。

第二,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给,提供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紧制定《低碳经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要及时出台相关奖罚政策,如征收碳税、征收填埋和焚烧税、征收生态税以及某些领域实行减免税收等。要改变过去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办法,明确将低碳经济纳入政府决策者政绩的考核体系,建立新的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应该层层签订低碳经济目标责任制,督促其行使低碳经济职能,抑制地方保护主义,重构资源的产权制度。

第三,重构社会价格体系,解决价格和成本障碍。要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驱动企业低碳经济的实现。资源的稀缺性必须通过市场供求反映为高价格,否则,企业没有压力来实施碳减排原则。因此,应取消对自然资源的价格管制,并将部分垄断级差收益当做资源的再生费用留给企业;对当前一些收费加大征收力度,大幅度提高碳排放取费标准,使企业的污染成本大幅度地提高,让企业感到切肤之痛,促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使企业在高昂的污染代价和清洁生产、循环再利用增值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自觉走低碳经济之路。

第四,明确环境产权,制定奖惩规则。明确环境产权界定范围既包括现有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又包括破坏生态环境与资源所造成的侵权和经济损失。对产权难以界定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如空气、河流等,可以通过划分各地区一定的责任范围,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和严格法制约束,制定出明确的奖惩规则。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和无节制使用自然资源及由内部经济导致的外部非经济。

第五,推进节能环保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并规范市场。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重视和强化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标准化、系统化工作,大力制定完善我国主导的相关标准体系,引导产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高水平、高效益方向发展。建立技术交易机制和技术交易市场,是提升节能环保技术水平,发展这一新兴产业的关键之一。要抓住此次产业调整的机遇,通过交易机制和交易市场推动节能技术、设备、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帮助节能环保技术资源在中小企业和大企业间合理配置,有效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要建立行业准入许可证制度,提高准入门槛,促使企业高起点投入,保障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气候变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益明显,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以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CO2排放量最小化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低碳经济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经历了农业社会的原生态低碳经济,发展到工业社会的高碳经济,再发展到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三个阶段依次演进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是建立在现代经济高度发展的前提下,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人与后代人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性自觉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199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特别强调,发达国家应该严格履行减排目标,并在2012年后继续率先减排。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人类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等进行改革,所以它是为适应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为此,许多国家已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据国际能源署不完全统计,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美国、日本、欧洲已经在低碳产业领域投下了重注,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备受瞩目的《2009年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这是奥巴马能源与气候新政推进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政策。该法案将巨资投向了新能源领域,其中,包括新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900亿美元,事实上,美国正在酝酿以新能源为主导的跨产业技术革命,希望以能源新政成为经济复苏的发动机。一旦新能源技术成熟,美国将结合强大的金融服务优势和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又一次产业革命,再次占据世界经济的制高点,确立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法国政府提出2011年以前每个大区至少建造一座太阳能发电站,巴黎最早把清洁能源汽车引入公交系统,大量纯电动公交车参与了公共交通的运营。德国也表示将来新能源领域就业人数要超过汽车领域就业人数。瑞典政府正在研究污泥变沼气、木屑炼酒精等技术,希望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油国。

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日本是全球领先者。凭借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日本政府提出把日本建成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2008年日本选定了6个环境模范城市,通过削减垃圾数量、开展绿色能源项目、零排放交通项目和推广节能住宅,实现让人们能够感到富足的简朴生活。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最新计划,截至2030年,风力、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等的发电量将占日本总用电量的20%。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共识,以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经济革命也随之拉开帷幕,相关产业的大调整和全球分工格局的深刻变化即将来临。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及低碳经济发展动态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这一过程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从近期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根本途径。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先后于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九五”计划(1996-2000)提出了节能率平均每年为5%,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温室气体)的目标。2007年9月8日,主席在APCE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这一切都表明,我国在节能减排上已经下了很大决心,并取得一定成效。

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能源需求加速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2007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9.5%。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随着工业重化工化的进一步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加大,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

(二)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重化工产业化特征非常明显。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相比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体,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都要大。

(三)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阻碍

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2010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该报告指出,我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我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这表明,对我国而言,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

五、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健全法规,完善规划、夯实基础,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快构建和形成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

我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要积极地吸收低碳经济的理念,进一步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将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逐步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要制定《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法,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三)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

要制定全国及地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要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与择机推出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的加快发展。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西气东输、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项目,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

(五)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国家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战略,积极鼓励低碳技术的发展。推动低碳经济要着力于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现代经济发展要由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向以低碳或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二是能源消费结构由石化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化洁净能源绿色结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关键是:一方面研发新技术,推进石化能源排发低碳化;另一方面是构建低碳化的新能源体系。旨在实现整个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低碳或无碳化。

(六)通过金融制度创新来支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引致的新兴产业革命

我国实施低碳经济要仔细研究发达国家碳排放定价和碳排放交易等市场工具,大力发展金融创新,设立碳交易市场机制,开发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促进环保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Chen,H,Hu,H and Pan,J.Low Carbon Development:Challenges for China as a Rapid Industrializing Developing Country[J].China&World Economy,2005(2).

2、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

4、李丽平等.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8(3).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范文6

关键词 企业 碳减排 收益 对策 适应性创新

一、“减排困局”:企业对碳减排认知的误区

面对能源经济危机以及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性影响,碳减排已然成为全球共识。尽管在减排分工与实施路径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但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无一例外的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决策,我国也公开承诺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减排目标。与国家层面主动应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层面的犹豫不绝和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行为后危机时代,企业利润受到内外因的影响,发展受到制约。在很多企业看来,承担减排责任将提高企业的短期生产成本,占用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企业对碳减排缺乏动力就成为自然。就另一方面而言,面对企业的消极作为,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国家碳减排任务的刚性要求,无奈时只能采用限产、强制迁移等“非理性”行为,这对于中国经济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是较为不利的。

如何提高企业参与碳减排的积极性,推动区域经济优化协调发展就成为突破当前困局的关键。参与碳减排并非无利可图,相反发展减排技术会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甚至在短期也会获得不菲的回报。本文正是基于对碳减排行为的获益机制进行剖析,为企业具有操作可行的对策。

二、系统思考:企业碳减排收益的内涵与外延

尽管企业减排实施创新行为的未来收益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一旦企业实施了减排行为,就选择了一个具备良好发展势头的产业方向,社会资本流入以及这种行为所带来的绿色竞争优势就会逐步凸显。在企业核心创新能力没有带来长期收益的时候,优质社会资源将会为企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而绿色竞争优势也为企业未来应对低碳需求和绿色壁垒扫平了道路,这种收益往往是以降低成本的方式体现的,企业不容忽视。

事实上,企业最容易忽视的是以碳金融和政府扶持为代表的金融衍生产品和地方财政政策,这些都是企业短期可以从碳减排中收益具体行为。因此,企业在碳减排收益的举措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最外层的称为短期收益,包括排放税、碳交易、政策支持三种;中间层可以看做战略层收益,包括获取绿色竞争优势、引导资源流入;最内层的是核心收益,主要是环保技术创新带来的创新补偿,熟悉了解这些获益机制将为企业制定有效的减排举措奠定基础。

(一)短期收益:立竿见影的减排获益途径

通过排放税、获得政策支持以及碳交易都可以让企业获益。排放税按照税基可以分为三类:碳税、二氧化碳税、能源税。排放税的征收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降低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在国际贸易中,欧美国家正在考虑对那些因没有缴纳排放税而获取成本优势的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与此同时,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宏观的国家政策环境。合适的发展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后,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低碳技术和新能源研发的投入,号召企业自觉承担碳减排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碳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强制减排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主要是通过排污权交易实现的。排污权交易作为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对企业经济激励在于排污权的卖出方由于超量减排使排污权剩余,继而将节约的排放指标暂时“储存”以备未来自身扩大发展之用或者通过出售剩余排污权获取经济回报,从而达到市场对企业环保行为进行补偿的目的。

(二)战略层收益:打造企业新时期的竞争利器

绿色竞争优势,绿色竞争优势最早由Kolk A .and Pinkse J(2008)提出。在低碳经济时代,绿色竞争优势是企业最核心的特定竞争优势。它包括节能环保管理而改善环境质量的产品差异化,以及节能环保管理引致的成本降低。一般我们认为,产品的竞争优势来自特色竞争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绿色竞争优势能带来产品差异化和管理成本的下降,扩大产品的利润空间,从而为企业的研发投入及扩张提供资金支持,使得企业进入良性的发展循环。

引导资源流入,企业自觉承担环保的社会责任,研发新的降耗技术会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岳书敬(2011)认为在政府政策调控以及公众低碳意识逐渐觉醒的背景下,资本会向更具低碳发展性的企业流动。自觉创新减排的企业因其成本较低自然会获取资本的亲睐,环境友好型企业也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容易获取进一步扩张的机会,而环保技术的创新来企业利润的增长则会带来更多的资本流入。

(三)核心层收益:通向企业未来发展的成功之道

获取创新补偿,创新补偿是指企业在环境规制的影响下,进行应用性研究或引进新的环保技术,寻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或者采用变废为宝的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会给企业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销售收入的提高和持久的技术领先优势。“波特假说”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能刺激被规制的企业在变动约束条件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和改进技术水平,刺激出企业的“创新补偿”效应,从而在部分乃至全部抵消企业“遵循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它的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在社会环境意识逐渐提高及有效的环境规制下,企业通过率先采用环境友好技术性质措施,如改进生产工艺、流程,采用新节能技术等,并率先将这样的产品或技术导入市场,便可优先于其他竞争者获取先动优势,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从而使其符合时代潮流,不至于在未来的绿色潮流中被淘汰。

三、执行之道:企业在碳减排收益的可行举措

(一)直面碳税征收,笑对贸易壁垒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欧很多国家已经率先征收碳税,继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多种措施。中国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的《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称,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并提出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国际上,自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以来,美、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这无疑会提升国际市场的进入壁垒,削弱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与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开发进行了部署并加大了投入力度。同时,许多国家对采用先进减排技术的企业和正在发展的清洁发展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企业应该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积极开发、应用碳减排技术,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进行必要的战略投资,开发利用低碳产品和低碳能源,抢占低碳经济的商机,赢得企业的发展。利于获取未来低碳经济的最大收益。

(二)响应减排号召,争取政策支持

近年来,各国纷纷宣布了未来碳减排的目标,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有助于碳减排的奖励政策。如2008年11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明确承诺到2020年,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实现降低温室气体排量60%的长远目标。英国政府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2009年,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风电、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同时加大了对清洁发展项目的政策和资金倾斜的力度。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把握时代潮流会获取政策的支持,为企业的发展借得东风。

(三)参与碳市交易,借力金融工具

一般看来,人类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是由原始社会向农业文明的过渡,第二次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第三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文明的革命——低碳文明。低碳文明带来的碳金融给企业发展碳减排技术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在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碳交易市场,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英国交易体系等。目前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排污交易所主要有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作为世界最大的CERs出售国,中国正在积极构建国内碳交易市场以期在国际碳市场中掌握更多的定价权。因此,企业应当把握住国内外碳市场的发展机遇,投身碳金融市场,利用金融的杠杆作用,对冲碳减排的投入风险,获取碳减排的超额收益。

(四)获取创新补偿,创造持久动力

在不断变化的21世纪中,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不断的创新。而企业最主要的创新便是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基础应用创新。环保技术创新能为企业带来成本竞争优势和特色竞争优势。一方面通过降低能耗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植入绿色消费观念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动者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同时,环保技术创新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某段时期内获得垄断地位,从而给企业带来环保技术领先者的形象,是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销售渠道和要素来源,更能带来高额的垄断利润。继而企业又可从高额的盈利中拨出资金进行新的基础创新研究,从而将企业送上良性的发展轨道,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四、简要结语:一种新竞争优势的凸显

简言之,无论是立足短期的企业成本降低还是长期的竞争优势打造,碳减排无疑都可以为企业带来不菲的收益。系统认知外部环境变化,有效甄别风险下的隐藏收益必然成为“后危机时代”企业获胜的重要能力,碳减排问题的解析正是这种能力的一个缩影。因此,企业的适应性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的一种新兴的竞争优势,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通过内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机制有效化解外在复杂环境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而将其转化为可观的超额收益。这种能力的产生既有赖于现实企业家的敏锐洞察力和决策力,也将借助于理论学者创新工具的提出,因此就为学界与实务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范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管理会计;管理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低碳经济和环境会计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放、追求绿色GDP的问题。目前低碳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占有较大地位。2011年8月,国务院下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下达节能减排硬指标(央企)确定“十二五”节能减排总目标,到“十二五”末,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可比价)下降16%左右。

随着京都协议书的签订、哥本哈根峰会等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的召开以及协议的签订,低碳经济的影响不断渗入到企业行为,环境事项不仅成为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的经济成本。同时,为了满足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集团对企业环境信息的需求,相关环境经济事项需在企业会计系统中公开披露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基于以上两原因,可见,低碳经济对会计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涉及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管理会计可作为灵活的手段解决低碳经济下的会计事项处理和管理。

环境会计,亦称绿色会计,是将生态资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以有关的环境、会计法规为依据,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与属性,正确核算、评估企业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环境信息的一门新兴学科(伍中信,2005)。经过国内外的不断研究,环境会计已逐步形成了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两大领域。

二、环境管理会计的特点分析

1.环境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经过了以成本控制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和以预测、决策为基本特征的管理会计阶段。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下正在朝着重视环境适应性为基本特征的战略管理会计阶段而向前发展。因此环境管理会计必然将完全低碳经济下主流会计思想。

环境管理会计,则是指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从更为灵活的管理会计范畴出发,针对企业的环境事项和经济事项进行规划、组织、控制、激励、预测、决策、评价。通过设计和实施适当的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系统和管理系统对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进行的管理(IFAC,1998)。环境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新领域或环境会计的新领域,将环境事项从属性、范围、内容等方面纳入管理会计研究和实践中去。

2.环境管理会计和环境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环境财务会计,顾名思义是指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范畴出发,针对企业相关环境事项的成本效益等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环境财务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其特征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将环境事项作为货币信息进行会计信息处理并对其进行会计规范处理,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

环境管理会计可发挥管理会计注重非货币信息的优势,有效地将环境事项相结合,可有效的保持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增长,同时能够兼顾企业责任——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主要用于企业,但也可以用于其他组织和政府部门,使企业管理者更清楚的认识环境成本,从而协调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平衡,更好地管理和降低成本,预测未来环境管理活动的利益,同时利用货币信息和非货币信息的优势,更为正确的计量和报告企业环境事项和单纯经济事项。

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对投资项目的评价与取舍,不能仅仅考虑财务效益,还要考虑多样化的非财务效益。环境财务会计仅仅以衡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财务指标作为管理会计业务评价依据,显然不能满足管理者的要求,而环境管理会计引入与战略决策相关性高的其他非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其次,环境管理会计以环境管理为核心,可用于成本分配与管理、存活生产规划、投资评价、业绩评级、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由此,环境管理会计相比环境财务管理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对策

1.管理目标

公司战略目标是关于经营思想、经营方向、业务范围等方面的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目标。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企业为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需着眼于企业长远目标、注重整体性和与环境的适应性。环境管理会计切合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适应低碳减排的要求,超越单一会计期间的界限,着重从多种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将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环境利益结合的最终利益目标作为企业战略成败的标准,而不在于某一个期间或几个期间的利润达到最大。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信息分析需基于整体利益,在会计主体和会计目标方面进行大胆开拓,将管理会计带入一个契合低碳经济社会的新境界。

2.成本管理

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生产战略的制定不能仅仅以产品价格、性能、质量来确定企业自身的产品生存空间,而应该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产品价格、性能、质量来控制成本。即在减排的情况下,以适当的价位生产出适当性能与质量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制定一套质量、性能、成本、环境的综合管理体系,使企业不仅能够对顾客群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更能有效应对国家减排政策、社会低碳责任等的外部环境制约。

3.投资决策

环境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案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管理会计中的定量分析模型,还需应用大量的定性分析方法,如环境影响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竞争优势分析等方法。在低碳经济下,环境因素将成为决定企业管理者投资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4.绩效评价

传统管理会计绩效评价指标通常只看“结果”,不重视“过程”,更不重视环境影响,而在环境管理会计的范畴内的绩效评价是将评价指标与企业对环境的贡献相结合,将业务评价由单纯的财务指标系统拓展到非财务指标系统。具体而言,既注重环境成本占全部收入的比率、环境产品交易(如碳)的利润等财务指标,又注重企业对环境的贡献所致公司企业形象的提高、技术进步率等非财务指标。

参考文献:

[1]周志方,肖序.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10(1).

[2]李冰青.当代管理会计发展的新领域[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3]伍中信,龚慧云.现代产权与绿色会计[J].中国发展,2005(3).

[4]曾锴,王小波,陈程.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碳会计体系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0(10).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范文8

【关键词】全球变暖 低碳经济 制约因素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

全球变暖使人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意识到威胁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反思目前的发展模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尽管能换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环顾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已经证明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类终将有一天受到自然的报复。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生存环境的影响,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于是低碳经济孕育而生。所谓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类实现工业化以来的发展模式而言的,它要求在发展经济时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轻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核心是要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在维护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同时,用尽可能低的生态环境代价和社会经济成本,换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水资源匮乏现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的发生,无不与气候变暖相关,而气候变暖在很大程度上,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缓解这些压力的必然选择。

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人类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开始迈向低碳化。自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以来,英、日、美、加、法、意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各国相继出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如碳排放贸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气候变化税、可再生能源配额等,反映了各国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视与决心。与此同时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能源分布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使得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的生产量一直十分巨大,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在煤、石油、天然气三种化石燃料中,产生单位热量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最高,分别比石油、天然气高出约36%和61%。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越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就越高,致使其经济发展为高碳模式。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仍将维持在60%以上,这种由资源禀赋条件所决定的能源结构,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付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大的代价,制约着我国低碳之路的实现。

(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尽管近年来提出要发展集约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也相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粗放型的特征。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GDP总量占世界的5.5%左右,但与此相对应的能源消耗却占了世界的15%左右;2008年我国人均能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天然气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但是单位耗能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耗能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法国的8倍,是日本、瑞士的11倍。不重视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依旧把经济增长建立在高能耗、高排放的基础之上,是制约我国低碳之路的又一因素。

(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我国仍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二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

我国目前仍处在以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工业社会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依然是经济的主体,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符合一国发展的国情,现阶段我国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首先,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没有重工业,工业化进程将变得寸步难行;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在工业社会中积累足够的资金,我国就没有走低碳经济道路的实力;再次,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缺乏竞争力,尚不适宜过分重视第三产业,而放弃工业已有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的发展仍需依赖第二产业,从而对发展低碳经济形成了不可回避的制约。

我国贸易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小视。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相对低廉,出口商品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虽然我国出口贸易一直高速增长,但出口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样的贸易结构特征,使得出口的产品在国内的生产都是以高能耗高排放为特征。

参考文献

[1] 全球变暖相关知识[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1).

[2]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J].环境工程,2010.10.

低碳经济的核心特征范文9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产业;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005-03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其本质在于要求低碳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制度的创新,推动世界走向低碳社会。

在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及金融危机等多重背景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大潮流。中国也早在2007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更是明显加快:2009年9月,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一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表明中国走“低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目前,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一个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并考虑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和地区开展小范围的碳交易试点,下一步发改委将把这个目标落实在地方与行业的发展规划中,并准备试行建立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这既是国际大背景使然,更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国家大力倡导下,各省市自治区积极响应,纷纷将发展低碳经济列入纳入发展规划或议事日程。在不久前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低碳经济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各地针对低碳的博弈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上演。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现状:地方两会密集关注,各地低碳经济博弈上演

近期,各省市自治区地方两会相继召开,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讨论的重要内容,由此低碳经济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各地政府在两会中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代表委员们也在积极为推行低碳经济建言献策。在地方两会中对低碳经济的讨论中,不少地方已经将“碳汇”、“碳交易”、“碳效”等作为地方发展低碳经济的要点。与此同时,在地方两会前后,一些地区已经推出了发展规划和行动措施,一场低碳经济博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上演。

在浙江,代表委员们提出要结合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尽早制定浙江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低碳强省发展路线图,确立今后各发展阶段推进低碳发展的目标、途径和工作重点,明确一系列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和重点项目,为低碳发展提供战略导向。

江苏的代表委员们提出,要建立江苏省碳交易制度和发展碳金融,并建议由省委、省政府挂帅,成立低碳经济研究机构,开发低碳交易机制研究,以建立市场机制为目标,尽快完成江苏省的碳交易制度建设。同时,通过地方性法律法规,将“碳排放权”构建成一种抽象的、可分割的、可交易的法律权利。

参加海南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建议,依据海南省多年来建设生态省的宝贵经验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总体规划,按照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基本要求,结合海南具体情况尽快制定出台《海南省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启动向国务院申报“海南省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争取入选国家首批省级试点城市,并得到政策资金等各方面支持;尽快成立“海南低碳科学技术研究院”,吸引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海南从事研究工作,以此推动海南省能源技术的进步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广泛使用。

北京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出:北京要发展低碳经济,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开展排污权交易改革试点。此前,1月5日北京市了《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这也是第一份以北京市政府名义颁布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综合政策。1月26日,北京正式成立了碳汇办公室,由林业局、园林局等机构共同组成,同时启动了八达岭长城等几个“碳汇林”建设项目。

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该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从地方两会对低碳经济的热议可以看出,总体上发展低碳经济已经从国家层面向地方区域层面推进,成为了各地的共识,并且开始从认识层面向规划、具体行动推进。这表明今后各地将逐步推进低碳经济的落实,地区之间、城市之间、行业之间的低碳博弈也会开始上演。

二、中国各地博弈低碳经济需注意三大问题

目前各地纷纷表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有的地方更是已进入实质行动阶段,这种热情值得肯定,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做到全国一盘棋,各地不得一哄而上,且需要高度注意三大问题。

1.低碳经济概念尚不统一,要科学认识,应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由英国于2003年提出,此后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深,但是对具体应该怎样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也没有普适性的成功先例,各国依然在探索当中。

虽然相对而言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方面的经验较多,发展水平较高,但还远不能称得上成熟。作为后来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没有规律可循,也没有他国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发展前景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另外,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实现的目标,而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科学的部署。从战略布局来看,真正实现低碳发展,以低碳发展作为经济增长模式,至少需要三四十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以低碳经济作为发展方式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家。即便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英国,其目标也是在2050年才能建成低碳经济社会。

因此,各地必须充分认识低碳经济发展的艰巨性、长期性,须长远规划,精心布局,谨慎行动,防止出现“新瓶装旧酒”、“贴标签”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具体实践中,应该从小处入手,选择合适的地区和行业进行试点,为长远的大规模发展积累经验,提供参考。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各地为发展低碳经济而淘汰落后产能时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分区域、分行业、分企业稳步推进,否则可能会造成产业断层,进而引发大规模失业。

2.低碳发展不能盲目攀比,警惕造成重复建设的老问题

随着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发展的潮流,加之国家层面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各地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也日渐高涨,许多城市显示出低碳发展的愿望和决心,探索的步伐越迈越大。目前,全国已有上海、贵阳、杭州、保定、德州、无锡、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一些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

这是各个城市谋划未来发展的雄心使然,但其中也不乏相互攀比的意味。针对这一现象,各地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全国各地一哄而上,蜂拥上马低碳项目,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老问题。中国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比如,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面看好”下,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产业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以至出现爆发性增长,产能严重过剩。这种“一窝蜂”地发展不但浪费资源,也势必影响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

鉴于此,各地在低碳经济博弈中需要吸取之前的教训,不能盲目“赶时髦”,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依据本地区的技术水平、产业基础、发展定位等实际情况来确立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以防止资源过于集中在某一领域,最终造成整个国家范围内的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

3.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防止陷入低碳产业链条末端

由于核心技术和规则制定权的缺失,中国产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产业链条末端,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低,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结构性弊端。例如,由于没有核心技术,国内的太阳能企业只能在下游的电池片、电池组件等环节进行生产,低技术门槛造成大量企业涌入,导致行业竞争的加剧引起上游到下游的产能过剩,从而引发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轨。

低碳核心技术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制定低碳规则及标准的基础,如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仍然不迎头赶上,那么就会重复从国外进口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老路,在未来低碳发展中仍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狠抓核心低碳技术,而且必须是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

尽管低碳技术的开发需要的研发投入高,对科技人员和设备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就,但是各地不能对低碳技术研发存在畏难和怠慢情绪,必须集中优势力量攻关。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国家层面上,中国应该尽快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中长期规划,相关指标可以作为预期性、引导型指标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在制定国家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路线图,首先,明确各个发展阶段目标、途径以及重点支持领域及分布区域。国家对地方发展低碳经济应加强协调、统筹和规划,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以英国为例,其主要城市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就体现了全国统筹、突出重点、准确定位、明确分工的特征。机器人领域:伯明翰、爱丁堡、埃塞克斯、伦敦、曼彻斯特和普利茅斯;纳米技术:布里斯托、剑桥、杜伦、伦敦、纽卡斯尔和牛津;生物技术:邓迪和约克;控制技术:雷丁;营养和保健食品研究等;其次,建立和完善低碳财税政策体系。低碳财税政策体系应包括两大组成部分:一是对市场主体的节能减排行为起激励作用的财政支出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国债投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以及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二是对市场主体的耗能排放行为起约束作用的税收政策体系,主要是指与能源消费有关的各种税、费征收措施,如,碳税、能源税、电税等;最后,健全相关配套机制,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效标准及审计制度、低碳中介服务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自愿减排协议制度等,以充分发挥低碳政策的效力。

2.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应将节能减排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抓手,以开发节能减排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当前中国正处于后工业化的关键阶段,能源资源消耗将继续增加,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高碳产业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实现向低碳转化,因此节能减排仍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相关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家在大力推行节能减排的同时,各地应该切切实实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行业的低碳化。

3.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科学研究,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认识依据和决策参考。目前,中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碳交易、碳金融等对发展低碳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了解不深,具体实践更是少之又少,在相关业务开展方面丧失了话语权、定价权和规则制定权。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对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密切跟踪国际上发展低碳经济的最新动向,适时地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全国一盘棋,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实施,各地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应科学认识、统筹规划,长远布局,协调行动。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2009-04-21.

[2].中国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保障[J].绿叶,2009,(5):28-32.

[3]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4-36.

[4]金乐琴,等.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84-87.

[5]黄栋,等.论促进低碳径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48-49.

Thoughts on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LU De-hu1,HUANG Zhe2

(1.Min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Longyan 364021,China;

2.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Xinhua School of Finance and Insurance,Wuhan 43007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