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7-02 00:01:14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博物馆商店;营销;战略

[中图分类号]J26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人们的教育、娱乐观念变化较大,人们对博物馆功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博物馆的功能包括收藏、教育和体验。基于博物馆体验时代背景下,游览者在观览的过程中希望可以获得休闲体验之感。我国博物馆商店所出售的商品文化品位较高、内涵深厚、纪念意味浓郁,可见,博物馆将成为受众获得休闲体验之感的主要渠道,其也表明了博物馆顺应时展潮流在价值与功用上所做的新的突破。本文以博物馆商店营销为视角,意欲剖析当今我国博物馆商店营销之缺陷及对应的营销战略。

一、博物馆商店营销的概念界定

“博物馆商店”(Museum Store)是博物馆的一部分,是出售博物馆文化产品、礼品等的场所,其承担了博物馆展示功能、学术功能、休憩娱乐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等多种除销售之外的重要功能。博物馆商店承担的责任包括文物鉴定、信息服务、教育服务、学术研究资助服务、文物修复服务和展览服务等。博物馆商店是博物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是博物馆观览场地的外延。

现代营销学之父Philip Kotler认为人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理解“营销”(Marketing),即狭义的营销是指营销主体为了获得利益回报所创造的巩固顾客关系过程;广义的营销是指借助创造之力、交换之力,使得行为主体者/群满足欲望的管理过程。“博物馆商店营销”(Museum Store Marketing)的目的包含体验目的、教育目的和纪念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传递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其区别于普通的商业、商铺营销。综上,本文所指的博物馆商铺营销为广义视角的营销概念,其更加突出博物馆商店商品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宣传效益。

二、博物馆商店营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多种类别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远超2000座。受制于体制要素和传统理念的限制,我国博物馆的主要交由政府运营。20世纪末期,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沿海发达城市的旅游业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这些城市开始尝试开发与营销博物馆纪念商品。实践表明,博物馆商店营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可以总结出下述几种常见的营销问题,即商店规模与体量不匹配、商店商品区域差异明显和商店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商店规模与体量不匹配

我国博物馆商店多种商品的开发活动和营销活动受博物馆自身规模大小和其所容纳的商品数量有着极大的关联。博物馆商店是其所展示的商品营销的场所。基于对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经验的考察,博物馆商店的理论面积为博物馆总面积的13%-16%。20世纪末期后,我国开始大力提倡公民休闲文化的发展,因而,公民对博物馆的参观需求激增,为了响应博物馆新的陈列理念之需求和高新技术时代背景下藏品科技展示的需求,我国一些博物馆开始步入新的建设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博物馆建设缺少实践经验,很多地方的博物馆在建设的初始阶段未曾将博物馆商店商品营销纳入到建设规划中,这便使得博物馆商店营销未能获得良好的发展。这一缺失导致博物馆商店面积占博物馆总面积比例小于理论理想范围值。例如,苏州的博物馆最新建设建筑面积为15391m2,展示面积占3650m2,收藏品总量数达到15000余件,而博物馆商店的建筑面积仅占13m2。与此同时,一些博物馆商店位置被视为公共服务空间,其展示空间属性不明显。西方国家成功的博物馆商店选址往往将受众的体验作为主要依据,多选址在醒目位置。然而,我国的博物馆商店的选址位置和其与藏品体量的匹配度皆欠考虑,这便使得博物馆商店营销的发展受到了物理空间的限制。

(二)商店商品区域差异明显

2009年国家文物局展开了全国性的博物馆商品开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博物馆商店商品区域差异明显,省会城市的博物馆开发良好,市级、县级城市几乎没有博物馆商店。基于区域分布视角,东部地区有文化产品产值远超2000万的博物馆,如上海博物馆,其它区域的博物馆文化产品产值较小。除此以外,很多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处于空白的状态。导致上述问题发生的原因较多,如地理因素、市场因素、人文因素和其它因素等,而主要影响因素是我国文化智力资源分布的非合理化。针对这一问题,我国胡鞍钢教授做了深入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我国文化资源分布区域化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东部区域知识资源多于中部区域,中部区域知识资源多于西部区域。假设将全国综合知识发展指数设置为100,我国东部区域的知识发展指数大于100,其中,北上广一线城市知识发展指数高达500,而西部地区知识发展知识小于90。我国博物馆商店的一大优势为通过对周边产业多种资源的有机统一整合推动创新产业形成规模化、集中化的发展。但是,鉴于我国不同区域博物馆商店营销活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博物馆商店的整合发展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三)商店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国家文物局在2009年的调查中指出,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活动存在同质化的现象,且同质化程度严重,该问题严重削弱了外界对博物馆文化产品的需求。我国仅仅存在若干家博物馆商店对外销售博物馆商品,且所售商品雷同、特色缺乏、种类单一及做工粗糙。第一,商品雷同。我国很多博物馆商店未深入挖掘藏馆的历史文化意蕴,也未研究现代市场需求和受众需求特点,因此未做到成功开发商品的实际功用,这便导致博物馆商店营销受阻。很多博物馆出售的商品具备纪念品的概念,除了符号不同之外,跟其它地方的售品雷同现象明显;第二,种类单一。我国很多博物馆商店营销的商品都是以明信片、字画、工艺品为主,相较于其它文化商品的多样性,博物馆商店出售的商品严重缺少竞争实力。商品间缺少联系,缺少系列化管理,很难吸引顾客的二度消费。因此,一些博物馆商店营销成绩平平,为了获得生存,将博物馆商店改造成小卖部。第三,做工粗糙。我国很多博物馆商店营销的商品做工较为粗糙,和博物馆精致的形象不符合。这表明我国博物馆商店缺少对应的商品质量监控,良莠不齐的商品易导致消费者对商品产生性价比较低的不良印象。

三、博物馆商店营销战略

(一)多渠道营销战略

为了应对商店规模与体量不匹配问题,可以通过实施多渠道营销战略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带来的渠道单一问题:(1)直复营销。直复营销的优点在于直销者可以和消费者做直接性的交流,购买过程中的互动性较强,多为“一对一”的模式;(2)特许经营。特许经营是构建在变化性强的市场需求和社会分工基础上,通过开设加盟店、连锁店等方式展开的营销活动。博物馆商店可以通过艺术授权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特许经营活动。为了确保博物馆商店的艺术产权优势、市场推广优势及统筹规划优势等得到充分发挥,博物馆商店大部分的商品开发和设计工作都是交付于专家团队;(3)电子商务。基于营销视角出发,电子商务可以被划分为C2C、B2C、C2B和B2B几种模式。例如,20世纪末期大都会博物馆开始尝试使用网络销售渠道,且创设了专门的营销网站。该种电子商务营销模式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Internet渠道增加对多种商品的了解,且促进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形成。博物馆商店电子商务营销模式的特点包括商品类别丰富、促销定价与心理定价交互使用、服务人性化。

(二)区域整合营销战略

“整合营销”(Integrated Market-ing)是指结合多种营销渠道与手段,以外在环境的实时变化为主要依据,使得交互中价值增值得以实现,协同效应是整合营销战略的核心。本文所指的“区域整合营销”是指博物馆区域协同营销理念、手段、渠道及方法,以“一带一”、“东部拉中西部”等的方法促进我国博物馆商店营销的整体发展,以解决我国博物馆商店商品区域差异明显的问题。首先,文化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东部区域博物馆商店可以不断整合周边文化产业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博物馆商店的营销发展,以此形成“塔罗牌式”“一带一”的营销效应;其次,中西部区域博物馆商店可以总结出本土文化资源特色,借助东部博物馆商店的渠道等多种优势,实现西部博物馆商店的特色营销发展,其同时有助于东部区域博物馆商店商品种类的丰富,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

(三)强势品牌营销战略

为了应对博物馆商店商品同质化问题,可以实施强势品牌营销战略:(1)品牌标志营销战略。品牌可以表达消费人群对商品性能的认知,且可以表达商品及服务在消费人群内心的意义。强势品牌的价值在于其能够获得和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偏好,且有效维护消费者关系,使得消费者对品牌保持一定的忠诚度。例如,1978年设计师Rudolph de Harak的纸袋伴随纪念品被带到世界各地,人们将其视为大都会艺术馆的形象标志。加上大都会博物馆商店商品典雅且精致,由此观众认为其博物馆所售商品是质量与品质的保证。2005年,该M标志被作为产品单独出售;(2)品牌授权营销战略。在构建强势品牌之后,可以通过品牌授权挖掘文化品牌的经济价值,从而充分发挥其品牌辐射能力。“品牌授权”(Brand Licensing)是指允许被授权方使用其品牌生产或销售某类产品/服务,品牌授权方收取一定的授权费用。该种方式是当前世界公认的成功的商业营销模式,其特点为充分授权和严格挑选授权方。

结 语

作为我国博物馆发展事业的重要一部分,博物馆商店营销可以有效宣传馆藏文化产品,从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形象,且有助于解决博物馆的建设与维护资金问题。我国博物馆商店营销事业尚且处于初始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才能逐步促进我国博物馆商店商品营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百寿,乔雪华,赵英如.军事博物馆商店发展探究――以青岛海军博物馆商店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2]杨帆.浅议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及营销――以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博物馆为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4).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博物馆;旅游;发展

1 引言

“博物”作为一个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意义为能辨识多种事物;《尚书》称博识多闻的人为“博物君子”;《汉书・楚元王传赞》中也有“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之意。到了19世纪的后半叶,我国模仿口本,把“博物”一词开始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博物”的内容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知识。

国际博协(C工OM)于1995年第18届全体大会上对博物馆给出了如下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为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我国对于博物馆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其定义也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修改。20世纪30年代中期,强调博物馆实物的论证和作教育工作及探讨学问的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两次大的讨论和修改,最后确定博物馆的内涵是: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C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博物馆与旅游的相互作用机制

由于对象都是指向人的活动,博物馆与旅游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得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二者的结合能够使双方得以更好的发展。

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博物馆与旅游都是通过游客的参观游览给游客带来心理感受的过程。旅游是人们乐于接受的一种心理感受过程,但是这个过程需要有文化的支撑,否则,整个旅游活动就因空洞乏味而失去吸引力;而博物馆由于展览方式的陈旧,因吸引力丧失而失去了参观者,其功能不能得到发挥,旅游可以使博物馆与人们的接触方式活跃起来,使人们愿意接触博物馆。

从利益的角度看,目前博物馆往往缺乏收入来源,以致出现依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转,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困境。而博物馆旅游的运作能克服这些困难,反哺博物馆。旅游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因为文化内涵不足而缺乏发展后劲的问题,与博物馆的结合,可以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获得更大的收益。

从经营的角度看,旅游企业的运作可以为博物馆提供市场信息和新的消费导向,而博物馆能为旅游企业提供消费所依托的产品形式。通过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博物馆可以达到市场拓展的目的,从而弥补开发手段落后所导致的机会缺失;对于旅游业,通过这种结合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形式,提升产品品位,提高竞争力。

3 博物馆旅游的开发

博物馆旅游是指以博物馆文化及其文化衍生物为对象,利用一定的资金、技术将博物馆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吸引游客以参观游览、假口体闲、修学、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博物馆旅游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博物馆文化的外延,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

博物馆旅游的开发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开发,从博物馆的不同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开发形式。本文所探讨的博物馆旅游开发更倾向于博物馆文化的开发,也即通过旅游的形式,拓宽博物馆文化的外延和辐射强度,以业已相对成熟的旅游产品为载体,突破博物馆实体建筑的限制,开发蕴含博物馆文化的旅游产品形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播的旅游开发。

4 博物馆旅游产品定义

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来分析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定义。

狭义的博物馆旅游产品,是指博物馆经营者依靠博物馆藏品、设施、服务等,为博物馆参观者提供的满足其参观活动的服务的总和。这里的参观活动是涵盖在博物馆这个建筑实体之内的参观活动,是博物馆运营体通过其经营和布展方式,把其收藏的藏品展示给参观者,并通过其设施和服务满足参观者需求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理解博物馆旅游产品,更多的是强调博物馆经营者向参观者提供的各种服务。虽然,作为博物馆吸引物的藏品依然是满足参观的核心利益的部分,但是博物馆的服务和理念往往能提升参观者感知体验,能够使参观者获得更大的满足。

广义的博物馆旅游产品,是指博物馆通过各种展示方式和手段,使旅游者参观或接触博物馆藏品或其复制品,从而获得的博物馆文化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博物馆旅游产品是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载体。关于本定义,应强调以下几点:

博物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推广博物馆文化,并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建筑实体之内的参观游览。

博物馆藏品复制品可以同样体现博物馆文化,博物馆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博物馆藏品,也包括其复制品。

博物馆旅游产品即文化体验和享受。博物馆提供给旅游者的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体验,博物馆不可能把藏品提供给旅游者,旅游者可以购买具有象征意义的复制品或纪念品,但是,这更多的是一种欣赏文化的举动。

5 结语

目前博物馆发展状况并不能满足当前旅游消费需求,博物馆业与旅游业并没有通过二者的融合获得各自的巨大发展,这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是不相称的。博物馆旅游的开发模式问题,影响着博物馆与旅游业结合的形式和效果,对丰富旅游产品形式、增加博物馆经营收入、发展和传承博物馆文化、提升城市休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58.

[2]朱路平.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80-100.

[3]涂荣德.科学博物馆家庭观众参与互动式展示研究[D].台湾:中原大学,2003:20-31.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目标控制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质量已经成了越来越重要的战略问题。优质工程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法宝,也是树立企业形象重要途径,劣质工程必然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使业主蒙受经济损失,并造成了大量增加返修、加固、重建等人工、材料、能源的消耗,这有违我国提倡的进行产业的低能低效改革的做法。因此,当前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无论是在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为例,介绍质量控制过程中人的管理、材料的控制、施工方案的控制、施工工序的控制、施工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与管理和质量管理小组管理等;其次是找出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成功的原因重点亮点:抓好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小组;最后,通过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得出经验总结与启示,提出不断改革和创新工程质量管理水平

2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分析

2.1 工程概况

陕西自然博物馆位于西安市南大门,长安南路电视塔周围的舟形环岛上,占地面积110亩,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包括自然馆和科技馆两个独立建筑,科技馆中设有西北第一家穹幕影院。博物馆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博物馆为目标,建成后的博物馆成为大自然博览中心、科技文化载体和孵化平台、环保宣传基地,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中心。本工程范围:土建主体、给排水、消防、电气、智能化、通风空调、电梯、钢结构及其他配套设施、设备的安装工程。

本工程的质量管理目标如下:

1.工程合格率100%――分项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90%;不合格项整改率100%;工程材料设备进货检验率100%;100%选用经评审合格的工程供方。

2.确保获得陕西省优良样板工程,并力争鲁班奖。

3.杜绝重大质量事故――100%选用合格工程供方,特殊工种100%持证上岗。

4.业主、监理提出的质量问题及时整改,让顾客满意。

2.2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施工过程中,人是直接参与其中的关键要素。提高人的素质、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作业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更能全面发挥人在施工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因此要明确任务落实职责,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对违规操作的人员,项目部对其违规行为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防范、纠正措施。

陕西自然博物馆以省优良样板工程为质量标准,材料控制从细处着手,严格把关,确保材料质量达标,为后期施工质量提供良好保证。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工程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经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检验认可后,方可在工程项目上使用。并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原则和及时检验原则进行质量检验。通过资料检查、外观检查、理化检验、无损检验、抽样送检的方法对工程材料进行检验,并且严格遵守工程材料质量检验制度。

2.3 施工方案的质量控制

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三大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施工单位及监理工程师在施工方案制定和审核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对施工方案的选择的前提,一定要满足技术的可行性。

2.4 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控制是施工技术质量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现场质量控制的重点,工序质量控制的对象按工序控制的目的来控制工序形成的质量。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施工工序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内容:1.严格遵守工艺规程。2.主动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3.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4.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控制点是指为了保证工序质量而需要进行控制的重点,或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量化管理,使工序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

施工过程中对施工重点、难点、关键施工技术及工艺进行质量控制尤其重要。例如空调机房、消防/给水泵房、冷冻机房设备安装、电梯机房、变配电房等是工程的施工重点、难点,因其空间狭小,管路系统多,管线纵横交错,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机房的施工,以达到布局合理,整体观感良好。

除了加强对施工重点、难点的质量控制外,对各专业质量保证点的控制也十分必要,下面以给排水专业质量保证点(见表2-1)为例,介绍给排水专业各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

通过各专业质量控制点的设定,质量控制的目标及工作重点就能更加明析,加强事前预控的方向也就更加明确。对施工质量控制点实行动态管理,在施工前、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时,确定整个项目的质量控制点,随着工程的展开、施工条件的变化,随时或定期进行控制点范围的调整和更新,始终保持重点跟踪的控制状态。同时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部对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十分重视,一开始就组织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对施工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不断改进施工质量和施工方法。

3 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成功原因及经验与启示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为了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但往往由于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其质量管理要取得完全成功确实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本文对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施工质量控制成功原因的重点和亮点进行了分析:必须要抓好质量管理过程控制,推行项目全面质量管理,成功运作质量管理小组。

4 结语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由一系列因素组成的,它的质量控制比一般工业产品更难,主要表现在:影响因素多;容易产生质量变异;判断错误;无法解体检查;受投资、进度影响大等,都构成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复杂性。因此,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应精益求精,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陕西自然博物馆项目施工中较好地实施了施工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M•朱兰(Joseph.M.Juran)等. 焦叔斌 等译. 朱兰质量手册 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8

[2] GB/T9000-2008/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年, 6

[3] A.V.费根堡姆. 杨文士等译. 全面质量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4

[4] (日)新将命. 杨文瑜等译. 图解全面质量管理, 2002, 26

[5] 郭汉丁. 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105-115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关键词: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教育;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73-03

美国是全世界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国家,各种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星罗棋布,遍及全国,博物馆类型多样,范围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家博物馆的建馆宗旨几乎都包含教育这一项内容,已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美国也非常重视发挥各类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将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阵地,从幼儿至18岁以上成人都能在博物馆内参与适合自己的教育活动,分阶段、分年龄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差异化,在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经过多年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

(一)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校密切融合

美国目前是全世界将博物馆与学校教育融合最密切的国家之一,是各级、各类学校不可缺少的补充。中小学生是其非常重要的群体,美国中小学的教育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即具有合乎本国政治制度的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公民;美国博物馆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许多大学一贯坚持教导的一种思想是爱国家、爱自由。美国博物馆与学校在教育目标上承担着共同的使命,通过有效的协同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形式、多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共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美国许多博物馆馆员进入学校课堂,为在校师生提供第二课堂服务。博物馆根据国家与地方的教学大纲,量身定做了各方面的教育活动;每年博物馆提供1800万小时的课程,在美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了诸如公民学、历史学等课程,博物馆根据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学校的课程目标相结合,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参与学校历史课程或科学课教材的编写或制定;在课堂里,经常会有历史打扮的讲解员进行表演或讲演,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美国历史的深刻认识。美国博物馆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素材。为了配合学校的历史课程,许多博物馆都为教师准备了课程教案,包括图片、复制品模型、手册、活动建议以及额外的网上资料。

博物馆实地参观是最普遍的做法,通过参观这些教育基地和场所,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领会到美国精神,也使广大学生在这种不同的生活和环境的熏陶中,无形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博物馆和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导方针,比如,博物馆教育人员应该制定一个参观计划;参观包括一系列的活动;后面的课堂教学也应扩展建立在参观的基础上;规定学生每周在博物馆的时间必须满2小时等。首先,在博物馆开设课程,在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一些历史课诸如“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史”等专题,很多都在博物馆进行,由拥有丰富经验的博物馆教育员进行授课,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方便学生去查询。其次,举行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差异化。美国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广泛,包括历史教育(美国史、世界史成就史、苦难史)、文化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反映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美国有些儿童博物馆普遍反映历史和社会问题,如西雅图儿童博物馆里陈列着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严格变迁;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不像别的历史博物馆那样仅仅陈列展品或图片,而是别出心裁地让参观者用“考古”的方式,懂得自己国家曲折的历史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有的儿童博物馆里展出一些环境污染、无家可归的失业社会阶层等题材的作品,让孩子们从身边事物开始,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从小就灌输这种爱国、务实的美国精神。又如,美国工业博物馆有专业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学生讲授美国在世界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领先水平和辉煌成就,以此来教育中小学生,使他们成为一个美国公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再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会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定制不同的活动,每月学自然历史探险、每月举行征文大赛、每月亲子家庭系列活动等。

(二)美国博物馆努力探索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实物体验的教育。即在做中学,注重学习者的实际经历和体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观察和反思形成自己的认知。博物馆在教育的过程中将课本与博物馆相结合,透过三维空间的实物造景、情景塑造,使遥远时空的历史得以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受到震撼与感动,让学生在了解这段历史的同时在博物馆里亲身体验,如美国麻省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仅有实物资源或模型来展现历史,更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让你去亲身感受,一旦你踏下那个木制纺车的踏板,上面的液晶屏便开始播放那段历史,从种麻到纺织的全部过程都将呈现在你面前。旁边那一连两排4个液晶屏则通过一系列小视频故事反映着那个时期的普通人的故事。通过点击触屏,自己根据兴趣选择一个人物并和他一起面对那段时期,每讲述一段事件背景,屏幕就会以提问选择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你可以选择回到任何一个时代、或是参加战斗等,每次选择之后故事都会按设定的新选择继续讲述,既尊重历史,又活灵活现。

探索式教育。最早提出探索式教育的是杜威,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教师只是提供给学生一些例子和问题,让他们自己通过认真阅读、仔细观察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根据心理学家指出透过探索式的方法学习,比传授的方式更让人记忆久。美国很多博物馆都设有探索室,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加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很多探索室在儿童博物馆里出现,里面有很多设备都需要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和发现,启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寓教于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学到许多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把他们和科学、历史、自然紧密联系起来,让他们得到全方位的感知、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想和象力。在美国很多艺术博物馆经常举办以此教育形式为指导的历史课程。首先,教育人员会向学生发送任务卡片,上面写有与本次课程主题相关历史藏品的提示或问题,然后学生分成多组到展厅内根据提示观察并合作寻找藏品。最后,教育人员组织学生将找到的结果与同学分享。两位合作者的一位读出提示,另一位进行分析、解释和说明,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很默契,气氛活跃,而导览员只起到指导的作用。

(三)美国博物馆拥有完善的教育设施和服务

美国博物馆的教育设施设备齐全,不论大小博物馆都设有公众教育部或服务部,新媒体技术在美国博物馆应用很广泛,如手机App软件、二维码、多媒体互动课程以及各种网络社交媒体等。而实体博物馆和网上博物馆线上线下的互动,更是给现代博物馆增添了新的吸引力,并将使得公众的学习体验得以拓展延伸,专门栏目提供信息与资料服务,包括各项历史资源介绍、活动项目、教师教案、教学媒体等,博物馆也开设了网络课堂,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资料信息和咨询等在线互动服务。通过网络服务让教师和学生不必到博物馆就能享用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同时,美国博物馆非常重视对教育人员的培训,配备专业的、积极主动的导览员,在展览中注重教育对话,加强学生的体验,无形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四)美国博物馆重视终身教育

博物馆成为进行成人终身教育的好地方,是普通人教育的场所,在美国博物馆里,假日里常可以看到父母子女一家人来参观的情景,老人坐着轮椅慢慢欣赏艺术品的情景,游客往来穿梭于各种新奇事物中。每逢周末,博物馆总是人来人往,参观游览成为一种家庭休闲方式和社会习惯,美国博物馆秉持“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理念,加强与社区、社会组织和公司的联系。社区作为社会教育功能实施的主体,受到美国的高度重视,博物馆经常与社区联合组织活动,美国有许多社区博物馆,社区里的博物馆是社区民众从事文化、教育、科技与休闲活动的重要空间。满足特殊人群学习与接受教育的需要。美国博物馆充分考虑到了残障人士的特殊情况,为其提供专门的服务。如为聋哑人提供手语讲解、为盲人提供盲人说明牌和可触摸的展品等,使残疾人在博物馆中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博物馆会经常举办一些针对特殊人群的活动,邀请残疾人走出家门,共享文化生活,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美国文化,携手特殊人群,共享博物馆文化。

二、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正是由于美国博物馆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也对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培养了美国人较为丰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鲜明的爱国意识,形成了牢固的社会凝聚力,因此,我们应该从美国博物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中受到一些启示。

(一)加强博物馆与学校的协同教育

我国博物馆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协调教育部门建立馆校联系制度。其次,博物馆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学校的学生来参观博物馆,结合他们的学习进度,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服务计划,为教师编写教材,提供资料。博物馆的内容,不是重复课堂教学,积极增加博物馆学习环节,把课堂教学中比较深奥的知识,通过实物和活动器材等形象的表达出来。对小学生注重讲解内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从小培养他们酷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而对中学生来说,则应当让他们更多的熟悉历史,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使他们更多的认识到博物馆里蕴含着无数的历史故事和无价的艺术珍品,结合特定的节假日、纪念日例如抗日战争纪念日、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等开展不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最后,博物馆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博物馆要经常开展针对学校老师的讲座,依托博物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与老师探讨、交流,打开教师们的视野和思路,并且提供给教师素材,包括实物、文字、网络资料等。

(二)优化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

首先,加强博物馆教育设施和设备建设。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空间和设施设备,如建立一些探索室、教室和工作坊等。引进先进的技术,建立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供师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博物馆历史文化等。其次,加强博物馆管理与服务。良好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会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对观众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服务管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加强博物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讲解员的培训,提高讲解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巩固讲解员的文化知识以及对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内涵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在讲解中有效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最后,探索创新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立体式体验,让学生去看去做而不是光听,让他们身临其境,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活动中去。数字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展览内容,深化对展览的了解如三维空间造景、情景渲染与塑造、历史遗址复原与再现,使学生加强对遥远时空的人类历史情景或自然风貌的深刻理解,与之零距离接触,使得一些展览教育活动更具直观性,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我国的历史、祖国的优秀文明,熟悉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地理民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三)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传播至更多民众,重视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

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不同年龄阶段特征、不同职业的观众都有继续学习的动机,成人教育尤其必要,这要求我们博物馆从业人员目光转向设计爱国主义教育更具体的内容和细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与社会及公众广泛建立密切联系。这样一个拥有如此丰富多样资源的博物馆,应该是优势的社会教育中心。我国博物馆应该满足公众不同层次的需求,使得从儿童到成年人都可以在馆内接受再教育,因此我国博物馆要树立先进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总之,美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是非常广泛的,结合广泛的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层次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活动,重视终身教育,我们要认真的吸取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外国爱国主义教育举隅[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2〕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4〕付兵儿.美国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4):6-8.

〔5〕刘连香.美国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利用[J].东南文化,2014,(3):105-111.

〔6〕杨丹丹.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以首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为例[J].中国博物馆,2010,(1):70-73.

〔7〕徐峰.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1):81-83..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5

关键词:博物馆 人力资源 激励

博物馆具有“物”和“人”的双重属性,也可以简单归类为“外部属性”和“内部属性”。展陈藏品和社教宣传方式重点反映了博物馆“物的展示”的外部属性;而涉及人力资源的管理使用则是关于“人的发展”的内部属性。如何合理运用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博物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对“人的解放” 凸显“物的中心”,从而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博物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

一、博物馆人才激励问题

(一)对人才激励的主观需求认识不足

从管理科学开创以来,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就经历了由单一刺激到满足多种需要、由激励条件泛化到激励因素明晰、由激励基础研究到激励过程探索的历史演进过程。[1]虽然不同激励理论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是其研究轨迹大多是由需求和动机出发,试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论证各种激励因素的规律和激励结果的有效性。

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博物馆往往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被公众认知。作为博物馆管理者也存在着重“物”轻“人”的管理倾向。其工作重心往往放在征集有价值的文物藏品、有意义的专题展陈和开展有社会效益的社教宣传等方面。对于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基本停留在人才招聘、干部考评、工资分配等环节和领域。在人力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过程中,激励只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附属品,方式单一弱化甚至可有可无。

(二)人才激励受到客观条件和政策限制

由于博物馆属于文化事业单位,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拨款,使用具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工资的增长机制主要根据国家的财政拨付情况进行同步提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考虑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增长等因素,但是刚性工资仍然是基本模式,因此,薪酬激励机制不能像企业一样快速、有效地发挥作用。即使尝试在薪酬奖励等方面进行激励,也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套算”。同时,严格的“三定方案”(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决定了博物馆内部的职务、职称都有明确的职数规定或比例限制,如果调整必须要经上级单位和编制部门审批。即便是人才培训和各类交流项目,也要受到上级单位和有关部位的预算限制。总之,博物馆作为事业单位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在人才激励方面的灵活性偏低,因此更要探索适合于博物馆自身特点的人才激励模式,变“被动反应型管理”为“主动开发型管理”[2]。

(三)现有激励方式手段简单,效果欠佳

物质激励没有竞争力。博物馆的刚性工资体系很难在薪酬水平上给予大幅度的提升和激励,实践中的做法是,有的博物馆在文物库房、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等特殊岗位设立津贴、补贴等项目,对这些特定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激励。

绩效评估体系不够科学。首先,目前的考评体系比较简单、笼统,基本都是定性指标,缺少定量指标。考评指标中基本以“德能勤绩廉”作为描述性评价,考评结果同质化,很难反映个人业绩,对于个人水平较高、具有激励需求的工作人员的业绩展示不足。其次,考评结果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反向惩罚,而非正向激励。在考评中,除了“不合格”人员会影响工资待遇,其他等次考核结果并不能与人员的激励挂钩。“奖勤罚懒”的考核目标基本流于形式。

岗位晋升机制不够畅通。博物馆作为事业单位,实行的是岗位设置管理。由于岗位等级、职数有限且晋升机制不完善,造成了晋升路径少、空间小、渠道窄等问题。在管理岗位上,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分为1至10级十个职员岗位,等级较少。由于目前事业单位无法对5、6级(相当于正、副处级)岗位进行非领导职务的晋升,且受单位级别和领导职数等限制,很多工作人员干了一辈子还是正科级(7级职员),如果在基层单位职级还会更低,其对应薪酬也很难提高。在专业技术岗位上,虽然岗位分为13级,比管理岗位等级多,但高级岗位职数仍然短缺。

职业发展前景缺乏针对性和发展性。博物馆人才培训计划较多,但大多数培训都是按照职务类型开展,对于不同领域人才的针对性培训课程涉及不多,不能为博物馆人才提供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前景设计。

二、博物馆人才激励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注重人才激励的人文性

正确认识博物馆人才的激励需求。一方面,博物馆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稀缺性,加之博物馆文物馆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有性特质,如果人才激励机制有效,博物馆人才队伍稳定性将会大大增强,同时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会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无效的激励方式会阻碍博物馆人才的成长。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发人的动机因素可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属于内在因素,包括成就感、挑战性、工作发展前途、个人晋升机会等方面。激励因素若得到满足,可以持久地调动工作积极性。而保健因素不具有激励作用,属于外在因素,包括单位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管理制度和薪金地位等个人安全保障等方面。一旦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会产生消极怠工、阻碍工作进程等不利影响。因此,要提倡正确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博物馆作为公众文化服务部门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

树立博物馆不同人才的需求观,按照工作性质和专业程度可分为三类:知识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和经验型人才。

知识型人才。具有博物馆所需的各类理论和技能,以自身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博物馆工作的优秀人才。这部分主要是高学历的中青年人才,在激励需求上,主要侧重于物质待遇的提升和获得职业认同感,尤其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强烈需求。

专家型人才。经过多年专业积累并在博物馆各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和主导性,能够引领专业发展方向的拔尖人才。他们大都具有业务水平高、引领作用好等特点,是博物馆各专业门类的领军人物,在激励需求上倾向于发挥示范作用、获得社会荣誉和培养学科人才等方面。

经验型人才。就职于博物馆各职能部门(以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在各自岗位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人才。他们具有工作老练娴熟、自我实现意识强等特点。在激励需求上,同样重视物质激励,同时对于情感激励和工作授权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心理需求。

(二)突出人才激励的互动性

人才激励要遵循个人追求与博物馆事业目标的一致性。博物馆人才激励的目标,就是要通过积极的措施,使博物馆各类人才在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同时,实现博物馆高质量进行社会公益文化服务的目的。我们一方面承认和认可各类人才具有发展个人需求和各种利己目标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挖掘博物馆公益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契合点,努力搭建和发挥博物馆在培养专业人才和实现个人目标方面的资源优势效应。

人才激励的“关系”属性和互动可能。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生活在具体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群体。人们从物质上得到满足,从精神上得到抚慰,从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社会关系的认可和发展。在博物馆人才激励中,这种“关系”属性尤为重要。首先,各种激励手段和方法都是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的交织,激励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将这些关系排列组合,发挥最优效果。其次,激励是一个完整的交互体系。要针对不同对象设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并要使这些方法在时间上先后衔接、空间上合理安排,形成立体有效的激励网络。要充分认识各种激励手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特点,系统设计激励体系,确保激励活动的整体效果。

(三)强调人才激励的长期性

激励制度需要长期保障。首先,激励制度的实行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和长期性,要在一定时期内确保激励制度的稳定性;其次,激励方式与标准要具有较高的可追随性和明确的目标感,既不能遥不可及也不能毫无挑战;第三,虽然激励制度是不断完善和进化的制度体系,但不能朝令夕改,对激励制度的完善和修订要在保证现阶段激励目标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进行优化和升级。

以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保障人才激励的长效性。美国行为科学家斯塔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启示我们,人们有一种低估他人绩效而高估他人报酬的心理倾向。因此,激励的结果不仅要看被激励对象得到回报和奖励的绝对值,也要考虑激励结果的相对值。人们会在相同和不同对象之间进行比较,衡量自身价值与得失,继而调整自己的“投入”和“产出”。其实,激励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差异。要在表现不同的组织成员之间利用激励手段体现差异化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奖优罚劣”。利用这种差异的前提是要拥有公正公平的考核体系,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尽可能消除可比较的不公平因素。

三、博物馆人才激励主要对策

(一)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显性激励体系

改善办公环境,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想要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降低员工因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和负面影响。要发挥博物馆资源环境优势,通过提升工作软硬件环境、增加办公场所舒适度、设置人性化的工作设施、休息时间提供各类展览的免费参观机会等方法,为工作人员稳定高效的工作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要按照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水平,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保持相对稳定的福利待遇。

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以博物馆公益发展定位和岗位职责为基础,设定可量化的指标考核体系。可以按照人力资源类型划分职位绩效、技能绩效和能力绩效,分析各个岗位的权利、职责,确立关键考核指标。其次,要适度将绩效考核结果同个人荣誉和收益挂钩。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协调利用内部资源,最大限度地避免平均主义和“一刀切”的薪酬分配模式。对于绩效优秀人员,要适时给予物质奖励(奖金)和表彰奖励(荣誉),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二)建立以培训、授权为基础的隐形激励体系

为各层次人才提供培训进修机会。首先要丰富学习进修内容,区分不同人才类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将培训内容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博物馆专业知识培训;二是管理能力培训;三是综合知识更新。针对不同层次人员设计课程内容,细化培训流程,做到培训范围全覆盖,培训内容专精新。其次要丰富培训进修形式,要广泛开发博物馆联合体,利用高校、研究所等教育资源,进行馆际交流培训和高校在职深造。不断激发博物馆人才的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质,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进行充分工作授权,提供岗位轮换锻炼机会。可对于工作灵活性较高、空间较大的工作采用项目负责制,对项目负责人充分授权,尝试运行矩阵型管理结构。这种授权一方面适应了博物馆人才工作主动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迎合了博物馆创新发展与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在激发创新性和自主性的同时,激活博物馆治理结构,为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提供差异性基础。这种授权会在一定程度上和一段时间内改变部分人员的岗位和工作职能,使具有岗位执行力的人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同岗位锻炼提升,发挥效能,提升合力。

以人为本,注重内部激励。相对于依靠国家政策进行工资调整等激励办法,博物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内部激励方法更加切实可行。首先要善用竞争激励。要激发人才潜能,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岗位、关键岗位采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聘任等方式,不断优化干部队伍,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能力。其次要建立有效地岗位职级晋升渠道。在管理岗位方面,适当增加岗位级别数量,把现有的十级岗位细分为一岗多级,建立一条能够体现业绩、能力和工龄的岗位职级晋升阶梯,使管理人员在职务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岗位级别晋升,提高工资待遇。在专业技术岗位方面,改革职称职数结构比例管理办法,适当提高事业单位高级职称职数比例,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动态调整,构建科学的人才职业发展台阶。再次要加强博物馆自身文化建设,提升人才归属感。树立和营造博物馆文物展示与文化传承并重,服务公众与提升员工同行的和谐氛围,满足员工心理需求,提升工作人员归属感和责任感。最后要关注工作人员的公平感。要制定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标准,要以被考核人员对于考核结果的反应全方位考验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区别不同人才类型进行分类重点激励

在综合运用显性激励和隐形激励的基础上,要充分尊重这种需求的差异性和变化性,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对其进行激励,不断发挥各自的专业和管理才能,从而达到个人职业目标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致性。

第一,知识型人才要以事业激励为主。以中青年高学历人才为主的知识型人才,特别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事业发展方向。要尽量丰富这类人才的工作经历,在参加科研课题、项目制工作、转岗轮训、各类专业培训的基础上,要为其提供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通过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来减轻知识型人才的迷茫感和不确定性。可借助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等心理学工具帮助他们做出职业方向选择和生涯规划。

第二,专家型人才要以威望激励为主。这类人才具有较高的学术基础和职业威信,要在博物馆内部为其搭建宣讲学术知识、传承业务经验的舞台。建立“内部专家库”,以专家型人才为骨干,作为馆内“特聘专家”或科研项目带头人,建立学习型小组和科研项目团队。在传承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充分调动专家型人才专业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知识型、经验型人才铺就职业发展道路。

第三,经验型人才要以情感激励为主。激励是“人”的工作,经验型人才多是在博物馆工作时间较长、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对于这类人才更要注重情感因素在激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领导者要对下属进行情感投入,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工作一线,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及工作接触和工作人员沟通思想,倾听诉求,要及时认可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和成绩。

参考文献: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6

[关键词]全球化;博物馆;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49-03

“全球化”是目前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卷入了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保护、研究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教育机构与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博物馆的运营管理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沉淀的集散地、当代先进文化的闪光地、民族文化趋向的折射地的作用没有改变,然而现代博物馆如何激活历史,在历史与当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如何挖掘博物馆的潜力、寻求生机与活力,是新形势下每一个博物馆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

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博物馆是非盈利机构,从事社会遗产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为民众提供教育休闲服务。其使用的是社会公共资源,利用国家和社会募集的资金。目前,从体制上看,国内博物馆大都由政府投资,是为社会提供收藏、展示和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2008年1月23日,、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国文化文物系统的博物馆,除遗址类博物馆外,省级博物馆必须在2008年免费开放,其他级别博物馆2009年全部免费开放。

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家,在文物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达到535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4.9%。2012年,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到1900余个。博物馆施行免费开放后,绝大多数博物馆一改过去的门庭冷落。 2012年,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参观人数达4.42亿人次,仅甘肃省博物馆观众参观量就从免费开放前的年均2万人次迅速增加,五年来参观人数达400多万人次。免费开放后,在参观人数倍增的同时,观众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观众职业和群体构成看,原来以机关、部队、学校、旅游团队为主,现在以社区居民、散客为主,其中低收入群体、老人、外来务工人员和残疾人等观众群体明显增加;从地域构成看,多数博物馆的本地观众比例大幅增长;从年龄构成看,正在逐渐向高龄和低龄两个方向延伸。

博物馆免费开放扩大了观众覆盖面,让更广泛的公众以观赏、体验等博物馆特有的教育方式认知祖国历史、直观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使博物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能够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同时也为博物馆运营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二、全球化背景下博物馆需要引入全新的运营管理理念

(一)品牌管理

品牌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与同行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使消费者乐意并持续使用你的产品和享受你的服务。博物馆要以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以文化为内涵,以知识体验与文化休闲为途径,全力打造博物馆品牌。第一,博物馆的品牌形象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石,不同的行业博物馆可以选择相应的文化体系。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积淀能够为博物馆的品牌形象提供有效的支撑;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彰显能够为博物馆的文化提供很好的补充和平衡,使得博物馆的文化形象更加丰满和完整。第二,要依据博物馆的功能进行品牌定位。每一个博物馆功能都大同小异,具有收藏、展示、研究、教育四大核心功能,但如何利用博物馆的产品,根据本身的主题、地理、建筑等特点来开展多形式的博物馆活动,是值得思考的课题。第三,博物馆的品牌形象应该由具体的硬件设施来提供物质保证,包括博物馆外部的整体感观和内部的精心装饰。第四,对博物馆进行品牌形象视觉设计。进行视觉设计,要树立战略性的设计思想,坚持“强烈的视觉冲击,精确的信息表达,独特的识别记忆”设计原则。对博物馆的服务、设施等名称和标徽、标志、标识等系统内容,以图片、口号、标题等形式,有效提升品牌形象。第五,博物馆品牌的传播推广。博物馆品牌的物质基础建立后,首先,要让员工理解品牌的真正内涵,管理层至一般员工都要对自己品牌文化的深厚内涵进行理解,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多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是品牌增值的有效途径。

(二) 服务管理

新形势下公共博物馆需要以观众满意为目标,完善自身的社会服务活动。为此,首先,博物馆应通过形象管理,展示员工的形象美与心灵美,缩短与观众间的距离,沟通与观众间的情感;其次,通过素质教育,完善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敬业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业务锻炼,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再次,强化资源保障,尽可能地满足观众、用户的馆内外信息资源的获取要求,让观众在博物馆得到一切可能得到的文物服务。通过一系列优质服务环境的营造,逐步强化观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度、信任度和满意度。

(三) 知识管理

博物馆的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以创新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传播文明、教育后代的作用,同时让自身的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第一,博物馆需要积极收集整理相关领域的文物和遗产,并通过构建强大的知识管理体系,树立博物馆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新型现代博物馆的新形象。第二,设立相关领域的研究部门(研究中心),以科研为平台,不断强化对所属领域文化的研究力量,推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打造国际一流的学术形象。第三,加强知识创新和传播,通过各种形式,如展示展现、研讨会、论坛等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推广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第四,构建内部知识交流平台。包括自办刊物,举办学术研讨会、交流会等,目的是构建一个可以共享知识和信息可以共享的平台,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展览服务。

(四) 信息系统管理

根据存储数字化、传递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和管理计算机化等特点,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建筑智能化、文物信息化、管理科学化和人员现代化。第一,数据库和通用网络平台建设。首先,建立文物藏品数据库,对藏品档案的内容及检索进行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其次,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通用网络平台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及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项目,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网络平台。第二,博物馆建筑智能化。在建馆之初就应该对如何建设一座现代化、数字化、集成应用的博物馆进行全面规划,建立包括以文物保护为核心并兼顾环境舒适度、设备节能等要求的楼宇自控系统;以多媒体导览服务、计算机检索,各种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查阅等为内容的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及火警自动报警、联动控制系统等。第三,数字化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建立网上传播体系,以网站为基础,以数字博物馆为内容,增进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更好地推动博物馆向社会公众传播知识,并为公众自助、探索性地寻求知识提供更大的可能。第四,博物馆信息化系统工程。展品信息化、建筑智能化、传播网络化是博物馆信息化的三大部分,但是将其综合起来,轻松自如地管理则又是一个难题。所以,有必要打造一个涵盖数字化信息的生成、维护与存储和应用的完整流程,将文化遗产信息、博物馆信息工作的各环节、各组成部分,集成到一个完整的平台体系之中,从而为博物馆的展览收藏、学术研究、行政管理、观众服务提供一个完整、高效的服务平台、服务工具。

(五) 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在博物馆业中还是鲜为尝试的新领域,因为国内博物馆大多为国有性质,主要由政府投资和管理,市场参与程度少,客户意识淡薄。然而,现代博物馆要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在全球化经济时代中占得一席之地,必然要注重客户关系的管理。博物馆的客户就是到博物馆参观、学习、活动、研究的组织或个人,所涉及的客户关系主要包括与政府、学校、旅游公司、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和参观者的关系管理等。首先需要将客户关系概念深入到管理和工作人员思想中,在与关键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重视建立更高层次的客户关系处理模式,建立有效的客户反馈机制,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引导他们共同参与管理;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中融进他们的意愿,给予他们主人翁般的消费感受,真正做到贴合客户需求,关注客户体验,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以期维系持久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

(六) 财务管理

博物馆虽然是非盈利组织,但在市场化的环境中,要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作,并且保证博物馆具有足够的发展潜力,必然对现代博物馆的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严格秉承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原则。作为博物馆的财务部门,应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权、利有效结合,事权、财权区别对待等原则,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先;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依法理财,不断创新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措施。第二,做好财会基础工作。基础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环节,只有抓好基础工作,才能规范财会工作秩序,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第三,强化预算资金管理。博物馆的预算资金是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也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物质保证,因此,要统筹安排,以保持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同时,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以促进事业的发展。第四,引入财务分析。财务分析可以正确评价组织过去的经营情况,全面反映组织目前的财务状况,为博物馆工作的开展提供财务依据。第五,严格管理和使用非税收入资金。免费开放后,博物馆可能会因提供有关服务或进行文化产业开发而有一些非税收入。这些收入理应纳入财政预算进行统一管理,以保证政府资金收支的完整性。博物馆财务部门针对新的情况,应遵循坚持性、完整性、效率性、公开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严格落实有关法规,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加强对这一部分资金的管理,保证收入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应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博物馆的经费自给率,挖掘自我发展的潜力。

(七) 人力资源管理

人们一般把博物馆的管理归纳为人、财、物、制四方面,四者之中,人是诸管理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博物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有共性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要做到人力资源配置科学化。首先,加强计划性,使劳动人事工作的各个方面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系统中得到合理、妥善的安排,各人适得其所、各司其职;其次,管理过程要系统化、规范化,要具有全局性、超前性;再次,管理手段要现代化,如运用计算机来储存和处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等。第二,要做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科学化。首先,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人事改革制度,用好人。其次,改革用人制度,选好人。要坚持因事择人、适才适所、德才兼备、扬长避短的原则,引进高素质人才,改善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内部人员流动机制。再次,加强制度建没,管好人。从制度建设入手,规范博物馆干部职工的行为,从博物馆干部职工的招聘、录用到培训、考核、晋升、奖惩、报酬、福利等各个环节都应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第三,要做到人员激励机制科学化。首先,要了解影响干部职工积极性的因素;其次,要改革奖励制度和分配制度;再次,积极改善物质和生活条件,为博物馆人才创业提供各种进修深造的机会,稳定业务骨干队伍。第四,将博物馆发展战略与人才的个人发展目标一并考虑,使人才感到有充分展示和提高其才能的机遇和条件。第五,建立系统的“留才”体系,关键是建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体系,在薪酬管理上实施按劳分配、优工优酬、兼顾公平、效益优先的分配办法。

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还要致力于建设学习型的博物馆。通过邀请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到博物馆讲学,不断选送有培养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接受培训,或到各高等院校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以开阔视野、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

三、结语

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脚步已不可阻挡,博物馆就必然要密切关注并且积极参与这种大环境的变化。新形势下的博物馆不能仅仅停留在向参观者提供简单的教育性展览服务的层面,应尽快与时代相适应,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价值;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引向多元化的社会需要,使博物馆成为大众乐于参与、终身学习的场所,使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钥匙”的博物馆真正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李广新.对博物馆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博物馆研究,2008,(1).

[2]王睿.试论我国博物馆人才培养[J].博物馆研究,2008,(4).

[3]裴尧芬.体验经济时代博物馆运营管理的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

[4]张小朋.数字博物馆的视角:使用博物馆[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5]彭玉华.博物馆免费开放漫谈[J].博物馆研究,2009,(3).

[6]张健.博物馆市场营销理念的引入及其意义[J].博物馆研究,2010,(1).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7

第一条为加快中国生态博物馆(以下简称生态博物馆)建设,规范生态博物馆管理,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长三角地域文化特色,探索区域文化发展模式,促进生态博物馆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发展,建立符合我县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文明,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指导方针为: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坚持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并重;记忆、传承我县特有的自然、文化遗产;突出强调保护和保存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并利用这些独特资源积极推进我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文化需求,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科学认识水平,推动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三条生态博物馆的基本任务是:

(一)保护、征集、整理和展示我县的自然生态,历史建筑和构筑物,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等物质(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

(二)充分发挥生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致力于唤起我县民众保护与传承民族、民俗文化精华意识,抢救和保护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并使之成为我县人民追溯历史、掌握和创造未来的精神源泉和物质力量。在安吉形成保护生态、历史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生态博物馆与居民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科学宣传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培养社区居民的生态文化价值观,提高农民的生态文化素质,引导当地农民开展和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之外的文化产业等各项经济与社会活动,在不影响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风貌和传统价值的情况下,努力改善和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强化文化展示传播功能,开展相关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搜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外界宣传,提高资源价值和利用率。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化的基础上,向遗产保护的专业化、博物馆化方向前进,并使之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组织管理机构

第四条成立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县长担任,分管副县长担任常务副主任,县政府办、文广新局、发改委、财政局、规划与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科技局、林业局、旅委和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委员;委员会管理办公室设在县文广新局,各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能范围内,为生态博物馆建设的相关配套项目建设及协调做好服务,成员乡镇要按照属地负责的原则,切实履行相应职责,部门之间、部门和乡镇之间、乡镇之间要形成合力,按照生态博物馆的规划认真做好建设、保护、使用、监督和管理工作。

由县政府聘请国家、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有关领导和相关专家为中国生态博物馆特别顾问,指导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管理。

第五条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编制生态博物馆发展规划;

(二)负责编制有关生态博物馆管理的具体规定;

(三)负责对生态博物馆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四)负责协调、指导、督促本办法的实施。

第六条县文广新局作为文化主管部门,履行以下义务:

(一)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展示馆项目的调研和规划编制;

(二)负责对生态博物馆展示馆项目方案的审批;

(三)负责生态博物馆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四)组织对生态博物馆展示馆项目建设的指导、验收与评估。

第七条县博物馆作为生态博物馆业务部门,履行以下义务:

(一)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展示馆、信息资料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二)负责实施生态博物馆网络建设;

(三)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展示馆的内容设计、展陈及资料收集;

(四)负责生态博物馆相关学术研究和对外交流;

(五)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各展示馆管理人员的招聘和业务培训,建立生态博物馆的专业人才队伍;

(六)负责生态博物馆及其各展示馆的运行经费管理。

第三章建设

第八条生态博物馆建设按照“一中心、四大类、多个展示区”的网络模式展开。“一中心”为建于县城的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展示中心。“四大类”即自然生态类、历史文明类、民俗文化类、产业生态类。“多个展示区”指自然生态类中的森林生态展示区、湿地生态展示区;历史文明类中的古文化遗址展示区、古军事防御遗址展示区、古墓葬群展示区;民俗文化类中的竹文化展示区、山民文化展示区、茶文化展示区、书画文化展示区、孝文化展示区、畲民文化展示区;产业生态类中的生态能源展示区、生态建筑展示区,生态村落展示区、现代竹产业展示区、现代转椅产业展示区。

第九条各展示区要结合“四大类”建设若干个文化展示馆,这是生态博物馆的具体展示点,要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其主要职能是储存本区文化记忆、整理和研究本区文化遗产、传播本区文化信息、开展文化遗产调查、信息收集整理、本区文化研究、文化资讯等方面的工作。

第十条各乡镇、村要按照生态博物馆规划的“四大类、多个展示区”内容,形成文化展示馆共建体制,要做好先期调研,做到超前规划、先点后面,建设坚持以精品为主,避免村村之间重复展示内容。要结合美丽乡村“一村一品”特色地域文化和美丽乡村“四条精品带”,鼓励建设“一村一韵”特色文化展示馆,形成“处处皆有展示馆、人人参与‘种’文化”的浓郁氛围。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以乡镇、村自身投入为主,发挥多方优势,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向外招商引资,尽可能不增加群众负担。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村内文保点、古民居、老会堂等建筑,保持历史原汁原味。

第四章保护

第十一条由县政府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相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因特殊情况需要修缮或者重建的,必须遵守不改变建筑物、构筑物风格的原则,并经所在乡镇政府审核后报县政府有关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将文化遗产保护整合于全面环境保护,坚决制止损害文化遗产的短期经济行为。禁止售卖文化遗产,但鼓励生产与销售与文化遗产有关的纪念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破坏生态博物馆馆藏或展示的文化遗产。若因破坏造成损失的,由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负责修复、赔偿并进行相应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相关法律进行处理。

第五章藏品管理

第十三条生态博物馆应当根据馆藏文物的保护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报相应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生态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设备受法律保护,根据《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严格管理,其调拨、交换、借用,必须根据藏品级别报相应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毁、侵占、随意报废。其他单位因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需借用馆藏文物的,应报有关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五条生态博物馆要加强文物管理,切实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特别要加强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震、防污染等管理。馆内及其附近应保持整洁,禁止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文物安全的物品,严禁烟火。

第十六条生态博物馆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强化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开发、传承,提供相关资料给研究人员和公众,为文化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第六章保障

第十七条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的“一中心”、“四大类”、“多个展示区”建设,实行以属地乡镇、村自行投入为主,建成后通过考评组验收合格,县政府按照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展示品位给予5-20万元的资金奖励补助。

第十八条对建成后正常对外开放的展示馆,通过对其管理绩效评估,县财政每年对每个展示馆安排1-2万元的日常业务活动开展及管理运行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管理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包装项目向上争取相关扶持资金。

第十九条鼓励利用社会资金建设生态博物馆。鼓励社会各界通过赞助、捐赠等方式设立“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发展基金”,专门用于生态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发展。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宣传文化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24号),对社会力量对宣传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经税务机关审核后,纳税人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在其年度应纳税所得额10%以内的部分,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纳税人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第七章工作人员

第二十条生态博物馆及其各展示馆应配备足够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必须热爱遗产保护事业,刻苦钻研业务,遵守职业道德,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第二十一条生态博物馆及其各展示馆的工作人员(包括义务讲解员),原则上由乡镇、村自行按要求进行配置,可以专职、兼职或招聘社会义务人员,由县博物馆协同所在地乡镇、村,对被聘请的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八章验收与评估

第二十二条由县文广新局牵头,协同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委员会相关部门,邀请生态博物馆专家组成生态博物馆建设项目验收组,对生态博物馆展示馆建设项目进行验收,其结果作为建设奖励资金补助的主要依据。

第二十三条由县文广新局牵头,组织生态博物馆建设管理委员会相关部门人员,对展示馆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每年度一次的绩效评估,其结果作为日常管理运行经费补助的主要依据。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四条生态博物馆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

(一)疏于对生态博物馆的管理,产生不良后果的;

(二)不履行本办法应尽职责,,造成文物损坏、流失或原状保护点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

(三),,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

第十章附则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8

关键词:企业博物馆;企业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9.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162-02

一、中国企业博物馆发展概况

1.外部背景

首先,科技革命的推动。由于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企业不断利用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就有精力追求自身完善,提升自身形象,博物馆建设就是重要一环。另外,商品质量的多样性及种类的丰富性也为其提供了物质条件。

其次,文化消费的拉动。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文化消费的欲望不断增强,嗅觉敏感的企业捕捉到这一气息,更加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建设企业博物馆是为企业积蓄文脉,提升形象,增强竞争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文化消费趋向的增强激发了企业博物馆建设的热情,拉动了企业博物馆建设的速度。

第三,政策保障的促动。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能够更容易引起政府重视,更易得到政府支持。2005年国务院通过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提出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文化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内部背景

除了外部因素外,企业博物馆的建设还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发展状况。

首先,企业文化发展的需求。“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文化”,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竞争,企业博物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具有品牌效应。比如一说起汽车博物馆,人们就会想到是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和丰田汽车博物馆等显赫的名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博物馆可以塑造文化品牌,为企业带来强大的宣传效应。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企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还表现为企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改善、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博物馆总结企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建立多方面联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企业博物馆发展的现状

据了解,中国目前有2 200多座博物馆,其中1 500座属文化、文物系统管理,其余则是由行业、协会、有关部门、个人等兴办,类型涉及科学、地质、交通、煤炭等众多领域。位于山西太原的中国煤炭博物馆是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企业博物馆,建于198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其后国内又陆续建立了一系列博物馆,如青岛啤酒博物馆集青啤的发展历程、文化底蕴、工艺流程、品酒娱乐和购物为一体,不仅为游客走近青啤、了解青啤提供了一个独具魅力的“视角”,更成为青岛市引以为傲的旅游产品。

三、中国企业博物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清。企业为什么要办博物馆?企业博物馆建设是企业财富和文化积累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要求,是企业文化的展示平台,对内是激励和教育员工、凝聚人心、培养文化认同的基地;对外是企业形象的窗口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许多企业对办博物馆的目的和意义认识显然不清,或者说办博物馆的动机不纯,有的是为了面子,盲目跟风;有的仅是由于企业家的个人爱好,收藏的是与企业无关的东西。更有甚者,竟干起“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以办博物馆之名获得廉价地皮后挪作他用,或倒卖文物、唯利是图。

2.定位不准。企业博物馆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反映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化。国内许多企业在博物馆建设上定位不准,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误把博物馆办成展览馆或展销馆,失去了建立企业博物馆的意义。比如电信行业,财大气粗,从总公司到子公司都搞博物馆,其乐融融,其内容也“融融”;在白酒业,林林总总的“酒文化博物馆”充斥着相似的展品,雷同的陈列布置,看了一家就可“黄山归来不看岳”了。有些企业博物馆老想着“做大”,“以行业为己任”甚至“以天下为己任”,老想向行业博物馆乃至综合性博物馆靠,恨不得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通吃,殊不知就丢掉自己赖以立足的特色了。

3.运作不畅。国内企业在建立博物馆后,大都追求纯粹的展品数量、质量、历史、影响和价值为目标,缺乏运作经验,很少注重参观者的兴趣、感受和互动。具体表现为展览物品静态多、动态少,展览方式单向多、互动少,展览对象专业多、社会少,展览空间室内多、室外少,展览状态模拟多、真实少,展览活动陈旧多、更新少,展览经济投入多、收益少等。正是由于存在上述运作偏颇,才使得许多企业博物馆建设陷入误区,甚至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鸡肋。

4.支持不力。缺乏引导和政策支持也困扰着国内企业博物馆的发展。2005年8月,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将博物馆列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的领域,这一点令不少民营企业感到振奋。但由于部门、行业分割等因素,有关企业办博物馆的具体指导和可操作性的规程还非常缺乏,使许多有热情办馆的企业无从下手;公共博物馆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不够,多头管理的体制使一些正常的业务交流指导和行业规范“鞭长莫及”或被指“师出无名”。

四、中国企业博物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认识。企业要认清企业博物馆的性质和价值,它不是装饰性的建设,而是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工具。企业博物馆应该反映企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是树立企业品牌的重要平台。许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博物馆是在企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的企业文化的集中反映。在这些企业博物馆中,我们能够看到企业整个的发展历程以及他们在各自行业,甚至对人类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对企业文化发展的最直接反映。

2.正确定位。企业博物馆如何定位,为谁服务?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关系到企业博物馆能否长期有效发展与壮大。从企业博物馆可持续性来讲,企业博物馆的服务职能不能丢,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认同与强化,才能有利于企业博物馆各项业务的开展与茁壮成长。企业要根据实际自身情况,正确定位博物馆的性质,充分体现行业特色、地域特色和企业特色,真正发挥其功能,使企业博物馆能够有效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3.科学运营。企业博物馆运作要努力规避传统展览中的毛病,在展览物品和展览方式的选择、展览空间和展览状态的确定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加更多的互动内容,拉近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为博物馆的科学运营探索路子。另外,由于企业博物馆资金来源途径单一,企业养馆,以馆养馆,不会受到太多复杂社会关系的限制,具有比一般博物馆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它可以按照企业需要举办企业文化交流座谈会、产业论坛等相关专业产业活动来增加活力,也可以向全社会开放,自行决定是否收取费用。

4.政府支持。企业博物馆的建设和企业经营一样,离不开政策环境的影响。在全社会提倡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企业显然是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主力。企业博物馆建设不仅关乎企业利益,同时它也具备公共产品的性质,能够为社会带来良好效益。因此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企业博物馆建设的种种无形障碍,比如博物馆的融资渠道、建设标准、运营方式、与公共博物馆的关系如何处理等,为企业博物馆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博物馆的建设。

五、中国企业博物馆建设的发展方向

1.科学化。未来的企业博物馆将会实现理论指导的科学化。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博物馆学科将会更加成熟,企业博物馆的管理也会更加科学化。另外,未来的企业博物馆将会更加频繁的与其他博物馆开展合作,共同举办展览,交流经验等。比如中国煤炭博物馆就经常搞学术交流、文化节、研讨会等活动。这些都会丰富其管理经验,促使管理走向科学化。

2.市场化。企业开办博物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以盈利为主要原则的企业来说,投资须有回报,它的市场化发展趋势在所难免。企业博物馆从最初的产品展示发展到文化营销阶段,企业博物馆被当做一个新兴的营销手段乃至文化产业。企业博物馆不再单纯是展示企业文化自身的场所,它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商业投资领域。

3.社会化。企业博物馆都有为社会公众服务的义务,这是由博物馆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企业博物馆要面向社会公众,为公众了解和认识企业提供一切可能的方便。企业应该向更多的公众介绍博物馆,介绍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经营管理策略、企业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员工生活等,使社会公众对企业获得较多了解,拉进与公众的距离,而不是像国内有些企业关起门来办博物馆,只能参观不能接触。企业博物馆要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服务,这具有双向效益,能够实现企业与公众的双赢,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能使公众在与博物馆的互动中提高认识,增长知识。

六、结束语

企业博物馆是向社会展示企业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是推动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企业博物馆不能仅仅为传统文博事业的数量型增长“增砖添瓦”,实现文博功能;企业更需要以自身发展历史、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为基础,以全新的旅游资源观,通过巧妙的创意,把博物馆打造成为别具一格的文化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业态,实现其旅游功能。因此中国企业博物馆的建设前景光明,更多的企业会意识到其价值,从而投入博物馆建设,其辉煌愿景的实现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陆建松.关于行业博物馆建设的若干问题[J].中国博物馆,2001,(3).

[2]尚春香.博物馆为浙江民企增“文气”[J].华人时刊,2005,(11).

[3]张耀东.奔驰的古董车文化[J].少年科技博览,2004,(4).

[4]马自树.关于民办博物馆[J].华夏人文地理,2004,(11).

[5]李世泰,魏清泉,李庆志,宋彦华.葡萄酒旅游开发研究――以烟台张裕葡萄酒旅游为例[J].经济地理,2005,(1).

[6]杨永生.期待中国的汽车博物馆[J].汽车与社会,1999,(6).

[7]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12).

博物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9

抓住试点契机积累普查经验

2011年12月,国家文物局确定陕西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省份,2012年2月17日“陕西省全国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启动动员大会暨第一期培训班”在西安举办,西安博物院有幸成为“陕西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单位。西安博物院提出要以承接“陕西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单位为契机,全面彻底摸清盘点馆藏文物家底,不仅要为文物遗产保护提供一份满意答卷,也要为全国范围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树立示范,积累经验。西安博物院将文物普查试点工作列为2012年全院年度重点工作,院领导亲自挂帅指挥,召开文物普查全院动员工作会议,明确了相关牵头部门,制定详细的普查方案,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确保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

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账,由于年代久远,账面信息与新规定的文物信息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十余万件一般文物信息在质量、尺寸、照片等方面极不完备。虽然2008年至2011年,西安博物院在陕西省“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中完成了珍贵文物和部分一般文物共计3.5万件文物信息的采集,但是仍有7万余件文物信息缺少详细的备案信息。受历史原因、保护技术、库房展馆场地面积等限制,长期以来很多文物“养在深闺人未识”,不仅无法一一展出,甚至无法开箱整理、修复、保养,各类藏品保存和备案状况各异,普查工作压力很大。

为了确保文物普查工作高效开展,西安博物院对2008年至2011年开展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工作方法进行了回顾总结,创新提炼出了“文物普查六步走”:第一步,学习普查规则。组织普查人员认真学习普查规则,围绕普查手册,掌握采集文物数据的各项要求及详细的注意事项,对先期开展文物信息采集和照片修改工作参与人员,进行文物安全制度、安全操作、照片修改要求的讲解、演示培训。第二步,制定普查流程。对普查表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操作性、专业性将普查具体工作划分为文物信息采集、文物形态特描述和数据录入完成普查表三部分,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人员、设备、采集数据的难易程度等将工作分步有先有后地依次展开;将人员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确保文物提取、登记、搬运、核对、测量、拍照、归位的安全有序进行以及照片修改命名的准确无误。第三步,严控普查进度。实行库管负责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将工作量计划到天,工作量每日汇报,按日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发现问题、立刻解决,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依照计划保质、保量每日推进工作。第四步,多方位查校。借助文物的多角度照片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完成文物形态特征描述,对已完成的文物形态描述采取同类型抽查、不同类型逐一检查、本库查校、换库查校等方式对文物形态特征描述进行查校,确保文物信息的准确性。第五步,普查信息数据化。普查表格的填写与电脑科技公司合作,在签署协议明确责权的前提下,由数据公司将采集到的一般文物信息录入电脑并完成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表,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推进普查进度。第六步,开展级别文物普查,由库管员参照“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数据库的内容填写级别文物普查表,在填写过程中同时对数据进行校对,即保证了普查的质量又做到了珍贵文物信息的保密。

虽然此次试点普查步骤较多,头绪繁杂、参与人员众多,工作要求高,但是由于西安博物院创新的推出了“文物普查六步走”,实践中符合西安博物院文物馆藏实际,流程科学规范,加之工作中领导和员工能够及时交流沟通,发现问题现场立即解决,大家群策群力、不怕困难,不避麻烦,团结一心,加班加点,普查试点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截至2012年9月底,西安博物院如期完成普查工作,普查文物103572件。

持续深入开展普查 全面盘点摸清家底

2012年10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从2012年10月到2016年10月,对我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全部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文物进行全面普查登记。2013年8月,省文物局举办了“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培训班”。

西安博物院可移动文物普查正式工作也随之正式启动。由于前期试点已经完成10万余件文物的普查,所以此次普查工作的重点主要包括两大项:第一项是对西安博物院2012年普查试点结束到2014年新接收的7000余件文物进行普查,这批文物中有西安博物院征集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铜器、玻璃器,有社会有识之士捐赠的精美铜器,还有考古单位移交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墓葬出土文物。有了试点经验,新接收文物的登记、测量、描述、拍照、填普查表工作进展的十分顺利。第二项任务是按照正式普查表要求对试点期间整理出的普查表进行重新修改。此次正式普查表在试点普查表14项基本指标项的基础上增加了11类附录信息以及照片影像资料,且在部分文物基本指标项栏目填写要求上进行了修改,对文物照片的命名格式做了新要求,几乎是对试点文物普查表全面重新的修改补充。用一年时间按正式普查要求修改补充10万余张试点普查资料和重新命名30万张文物照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西安博物院普查人员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将工作任务分解,由专人负责,将工作量计划到天。在本院普查员满负荷的情况下,聘请高校博物馆、历史专业人员协助工作,确保普查人力充足保证普查进度。普查进展进行日报、周报、月报,普查员定期开会讨论并解决遇到问题、查校完成的普查表,将普查进度和出现的问题控制在计划范围内。整个修改补充工作枯燥单调,普查人员冒着严寒酷暑,每天、每周甚至连续几个月都是在面对计算机操作键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终于在2014年10月如期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2015年6月开始普查数据审验阶段,积极配合省普查办数据质量审核工作对数据进行查校,2016年6月完成全部数据审验工作。

细数家珍明缺漏共享宝藏挖价值

西安博物院2012年到2016年历时5年的大规模文物普查工作虽历经艰辛,但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对馆内珍藏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藏品(重要古籍、文献资料等藏品)的文物普查,硕果累累,共计完成1 10742件组文物普查任务:金银器427件、玉器759件、青铜器12449件、陶器24326件、瓷器976件、石器1147件、字画碑拓34860件、古籍8920件、钱币21289件、杂器5589件,其中一级文物199件、二级文物149件、三级文物10392件,一般文物100002件,真正摸清了西安博物院馆藏文化遗产家底,为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及传统文化弘扬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历史文化研究、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西安博物院在普查中还发现了许多历史遗漏藏品。如:2007年至2011年间有151件上账文物未入库,有2件长期在外展出,其余149件修复后未能及时回到库房;另有572件2007年以前接收的文物由于管理人员变更导致遗漏未整理登帐;同时还有2012年前后接收的社会移交、捐赠等来源文物390件真伪存疑未能上账。正是普查发现了文物管理上的遗漏,通过普查对遗漏文物进行整理、组织专家进行鉴定并登帐普查,推进藏品管理的规范化,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文物。

通过普查,西安博物院不仅及时改进了藏品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还整理出一批珍贵古籍文献。在全面清点、梳理馆藏文物帐物记录时发现,过去的藏品管理中存在文物总登记号重复、文物分类不规范、断代不准确、计量单位不规范、重复登记等问题,不能真实准确的反映馆藏文物的实际数量和规模,博物院立即边普查边修正,确保每一个文物都有一个准确的“身份证”。西安博物院馆藏古籍总数有十余万册,普查发现,虽然过去进行过整理、造册、上账,但不严格,还有登错、乱放现象,并且在库房的移交搬迁过程中,出现了搬运造成的次序混乱现象,如:(清)李元祺编辑《佩文广韵汇编》五卷、(清)林则徐撰《林文忠公政书》三十七卷1函6册等十余套古籍原账登记为两书,实为一书。西安博物院在普查中按照书名、著者、年代、函册、出版者、尺寸、完残情况等相关信息,对馆藏古籍全面M行编目整理,将一般的古籍书分为了经、史、子、集四大类,每一类的编号顺序又基本按照古籍的刊刻年代,先清代后民国,依次上账。其中最多的一套民国年间铅印的《四部备要》单册多达2495册。除清代和民国的古籍外,也不乏一些有代表性善本,如汲古阁刻的《三国志》《后汉书》等。共整理编目各类古籍8920部,彻底摸清了馆藏古籍的家底,是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收获。

西安博物院借助普查对馆藏文物的保护现状同步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梳理。西安博物院各类文物藏品11万余件,这些文物在出土、流传、保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人为和环境的损腐。普查不仅是文物清点的过程也是文物安全检查过程,经过普查,西安博物院对馆藏文物的保存现状、保存环境有了全面认识,为下一步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和方案提供依据。

博物馆收藏的目的是展览和研究,通过普查明确了各类文物的收藏情况,对存放库房已久的文物再次审视,使得一些具有珍贵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重新被发现,拓展了陈列展览和文物研究的思路。西安博物院2015年参展的赴美国“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2016年博物馆日举办的“环肥燕瘦”展、参加首都博物馆的“大元三都”展以及目前正在筹备的“十年”展等展览中,部分展品来自于平时很少选用的一般文物,正是文物普查过程中对文物全面的再认识,丰富了文物选展的思路,让尘封已久的切合展览主题的文物发挥自己的价值,丰富了展品内容,充分发挥文物社会教育展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