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博物馆年终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5-03 04:58:15

博物馆年终总结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1

广州东方博物馆是一家民间博物馆,背靠苍松翠柏的山岭,面临清澈见底的江水,风景旖旎迷人。博物馆占地面积30亩,总建筑面积逾8000平方米,由综合展馆、亚运会志愿者纪念馆、文化交流会所、办公室等四部分构成。其中综合展馆共分三层,层间以斜坡无障碍回廊的形式连接,参观线路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广州东方博物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担纲设计,整个建筑恢宏大气,简而不陋、素而不苍、纵横捭阖、藏风纳气。

走进博物馆院内,是一条露天的长廊,缓缓而上,直通到博物馆的主题展馆。主题展馆分为陶瓷厅、书画厅、铜器钟表厅、百砚厅等7个展厅,展出的藏品多达500余件,时间跨度长达5000多年。书画、铜器、瓷器展示的是大中华文化;端砚代表广东文化;钟表则彰显了海洋文化。东方博物馆既展现着广东文化,又蕴含着中华文化,还体现出海洋文化和内陆文化的融合。

民间博物馆既依法收集保护了流散在城镇乡间的珍贵文物,又借助文物的充分展示成为文明及文化教育的最佳课堂,再加上对文物的潜心研究,使前人的文明成果得到继承和发扬。收集、保护,研究、继承,展示、弘扬――这是每一个兴建博物馆人的神圣职责。

东方博物馆的主人名字叫周勇。他做过媒体工作,当过老师,办过杂志,出过书,拍过电视剧。周勇走上收藏之路纯属偶然。1988年,周勇通过父亲认识了黄埔军校十一期的黄克荣老先生,他的儿子黄明谦拿了一幅画找到周勇,说这是父亲收藏多年的一件珍品,现在因为家里住房紧张,想让周勇在南方找个人将这幅画卖掉,改善父亲的居住环境。这是一幅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九尺多长,对方开价10万元。周勇四处借钱筹集到了8.5万元,黄家也忍痛割爱。这幅画经部级鉴定专家李遇春掌眼,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第一次成功“捡漏”,使他喜欢上了收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991年,周勇开始下海经商,他创办了广告公司,为企业做CI设计、市场调研,为政府做城市规划。在西安做项目时,他最喜欢去古玩城转悠,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周勇收藏的不少宝贝都是在西安“淘”回来的。

2005年,周勇开始萌发创办博物馆的念头,但建博物馆与招商引资不一样,不是说有钱就行。周勇与好几个博物馆的馆长、文化局的局长都聊过,他们说:“你不要建博物馆了,办个艺术馆就行了。”周勇不同意,说“‘博物馆’三个字代表着一种身份和地位,博物馆里面的展品必须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鉴定的”。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2

关键词:博物馆 智能 安防系统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235-01

1 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设计的目标以及原则

1.1 设计目标

务必始终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打结合,防范于未然”的方针,始终坚持“技术防范、实体防护、组织管理防范三者紧密结合”的原则,始终坚持“纵深防护”的指导思想,着力把犯罪行为控制于防护目标范围之外或者是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为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制造有利的条件基础,进而达到防范犯罪行为的目的,真正地实现防止入侵、防止抢劫、延迟犯罪行动、警卫积极配合等等作用。不仅要全面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图形显示技术,还要紧密结合博物馆自身的实际业务特征,从博物馆的实际应用功能以及具体需求出发,选用先进、适宜、可靠的技术,统一监控安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促使每个子系统能够与其他有关联的系统有机结合,积极调动一切的有用资源,发挥其最大化的功效。

1.2 设计原则

博物馆智能安防设计系统应该始终遵循先进性、实际性、创造性、可扩充性、指导性、保障性、稳定性、易操作性等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博物馆实际的使用功能、建筑要求、安全防范管理标准,全面应用当前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等等,以此来构建出一套先进技术、可靠性能、安全保障的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

2 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设计

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设计应该将中心控制室作为总系统的中枢,将入侵报警子系统作为总系统的核心,将声音复核子系统、图像复核子系统、电视监控子系统等作为总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另外还可以根据博物馆的具体实际情况增添门禁、可视对讲、出入口控制等等子系统。然后通过集成方法,把每一个子系统融为一个整体,使之成为一个智能化的、功能设置极为完善的、综合防范功能强大的现代化博物馆安防系统。

2.1 中心控制室的设计

中心控制室作为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的中枢,应该设置在防范区域之内,将报警探测器安装在控制室外,起到周界报警的作用,另外还需辅助摄像机一同进行监视;将计算机作为核心,把预报警设备和视频、音频设备进行软件以及硬件的联动连接,选用多媒体平台对其进行操作;每一个子系统的输入容量应该大于现实输入容量的10%~20%;具备自动或者手动的布、防、撤功能;具备对相关设备运行状态以及信号传输线路的自动诊断和故障检查功能;配置一台连续电源在线连接,即便停电,也能12小时为整个防盗报警系统以及中心控制室的照明供电。

2.2 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

入侵报警系统作为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的核心内容,亦是总系统“探测、延迟、反应”三要素中最根本的技术保证,它主要由外周界防护、监视区防护、内周界防护、防护区防护、防护等构成。

(1)外周界防护。

由于外周界和博物馆复杂的周边环境相邻,以致于人防与物防的难度系数都较大。所以在设计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的时候,应该仔细研究博物馆周遭环境的结构特征,在尽量强化物防设施的基础之上,创建外周界技术防护,以此来为完善纵深防护体系和有效感知风险事件提供前沿保证。

(2)监视区防护。

监视区指的就是建立在周界防线和边界之间的没有阻挡物的一定范围的可视地带。通常情况下都是将博物馆的阅览室、公用通道、设备区、车库、中庭等等设置为监视区,一般在监视区内安装双鉴探测器。

(3)内周界防护。

内周界防护通常是针对博物馆墙体的各个进出风口、门窗等进行防护工作,它是整个防护体系的内周界防护,也是防护区的外周界防护。在对内周界进行物理防护的前提下,应该添加一些有效的技术防范对策,比如选用先进前端的设备:振动探测器、微波入侵探测器、主动红外探测器等等。

(4)防护区防护。

博物馆的防护区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展厅。对于展厅内周界防护:应该在出入口设置相应的门禁控制点,在门上设置门磁开关来有效防止非法闯入;对于展厅部位的防护:应该将风道防护栏以及报警设备安装在展厅的风管口,以此来防止不法分子从风道口出入;对于展厅空间的防护:应该在展厅空间选用多重防范的技术进行交叉覆盖;对于展柜和重要物品的防护:应该在选取实体防护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技术防护方法;另外系统还应该紧密结合视频监控、图像复核、声音复核等等手段,有效地保证文物的安全。

(5)防护。

主要指的就是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保险柜以及其他禁止公众出入的区域。库房进出口安装带有掌行仪的防盗安全门及进出可管理系统,库房内可选用多种防范技术,进行交叉覆盖,比如双鉴探测器、门磁开关、通讯对讲机等等。

2.3 声音复核系统

声音复核系统、图像复核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等作为总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下面以声音复核系统为代表,简单地介绍一下总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博物馆对声音复核系统要求较高,务必应该在背景噪音小于等于45dB(A)的情况之下,声音复核系统灵敏度调为最大值的90%之时,所能探测的最大范围就应该满足实际保护所需。并且还应该配合监控系统和防入侵报警系统来有效地明确是否“险情报警”或者是否“误报警”,换句话说,声音复核系统是报警复核科学有效的手段。

3 结语

总而言之,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是一项集成的系统工程,它是以中心控制室为系统的中枢,以入侵报警系统为系统的核心,以声音复核系统、图像复核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等为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另外也可根据博物馆的实际所需添加一些比如门禁、进出口控制等等系统。本文就围绕博物馆智能安防系统的设计作出了简要的论述,以此希望博物馆的安防系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进而有效地保护博物馆内价值不菲的珍贵文物。

参考文献

[1] 王飞.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设计[J].价值工程,2010,29(6):73-73.

[2] 宋耀文.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设计[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65-66.

[3] 李景水.博物馆建筑安防系统设计的探讨[J].山西建筑,2011,37(29):117-118.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3

本篇将针对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宝马世界和宝马博物馆,保时捷博物馆进行评论。之所以只挑选了这三个博物馆有两个原因。第一,它们都是于2006-2008年间陆续竣工,代表了最新一代汽车博物馆的设计理念,而由德国海恩公司(Henn Architekten)设计的沃尔夫斯堡汽车城和英戈尔施塔特市奥迪博物馆则都是建于2000年。第二,这三个博物馆代表了德国本土最强势的三大汽车企业与品牌:戴姆勒最终将连年亏损的克莱斯勒变卖,回归了德国的纯正血统;宝马除了汽车,还生产享誉全球的飞机引擎、越野车和摩托车;保时捷在2009年伊始买下了大众过半的股份,从而拥有了大众和旗下的德国奥迪、英国宾利和意大利跑车兰博基尼和世界最昂贵跑车品牌布加迪。因此,可以说德国汽车业进入了三国时代:戴姆勒公司(Daimler AG)、宝马公司(BMW AG)、保时捷公司(Dr. Ing. h.c. F. Porsche AG)。而三大汽车博物馆实际上就是这三个德国汽车业巨人自身汽车品牌的博物馆。

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Mercedes-Benz Museum)

斯图加特虽然是巴登-符腾堡州的首府,但市区范围比较小,人口也只有约60万。这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至今也就只有四个博物馆。巴登-符腾堡州历史博物馆和斯图加特艺术博物馆都位于市内唯一的历史遗迹――王宫广场和新宫的附近。于2006年10月对外开放的梅赛德斯-奔驰博物馆位于城市东面的梅赛德斯-奔驰基地,而保时捷博物馆则位于城市西北的保时捷总部。前者距市中心只有2站轻轨的距离,而后者也只有4站的距离。

戴姆勒公司下属的品牌有梅塞德斯•奔驰、Smart、迈巴赫。虽然迈巴赫名列顶级豪华轿车之中,但戴姆勒公司成功的根本是梅塞德斯•奔驰这个品牌,因此戴姆勒公司的博物馆以它命名,并主要展示了这个品牌的历史变迁。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实际上是与梅塞德斯-奔驰的斯图加特销售中心连通的,并共同组成了一个建筑综合体。相对于宝马世界,许多德国人称这个综合体为梅塞德斯-奔驰世界。

由于用地南侧是一条高架高速路,因此梅塞德斯-奔驰世界被设计为一个高出地面一层的大平台。这样既可以削弱高速路对原来基地所造成的压抑感,也为参观者提供了欣赏周边景观的宽阔视野。大平台的东侧是博物馆,入口高出地面一层,并通过宽大的台阶广场与东侧的市政道路和人行道相连接。而销售中心则在平台的西侧,出入口直接与北侧的道路直接连通,以便提车者轻松驾驶新车驶出销售中心。参观者或购车者可以通过平台下的通廊在博物馆和销售中心之间自由转换,因此通廊的两侧布置了纪念品商店和餐饮区。除了用于散步、观景,大平台上还设计了与博物馆建筑风格一致的下沉式广场、绿化和下面通廊的采光天窗。另外,平台的西侧、南侧还可以用于停放相当数量的车辆。

2.5万平米的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造型宛如一个向内旋转、由玻璃和金属组成的气流,使它成为了这个区域和南侧高速路上的一个地标性建筑。参观者通过台阶广场进入博物馆购票后,还必须排队乘坐观光电梯升至顶层才能开始参观的旅程。这个位于建筑中央与建筑通高的共享大厅和三个子弹头式的金属观光电梯使人犹如置身电影“第五元素”中梦幻般的未来世界,而头顶架在天井顶部的三叉桥却似乎在提醒参观者这里是奔驰的世界。

荷兰UN Studio事务所设计的这个博物馆从平面上看像一片三瓣叶,但实际上却是暗藏了两条围绕共享大厅、逻辑清楚、相对独立的螺旋形参观路线。第一条路线上从顶层开始,按年代顺序展示了梅塞德斯-奔驰品牌的七个“传奇”阶段,包括:先锋汽车发明,梅赛德斯品牌诞生,新征程柴油机和增压器,神奇年代造型和多样性,开创性理念安全和环境,全球交通运输全球和个人,银箭竞赛和记录。第二条参观路线由五个“收藏”区构成,主要展示了具有纪念意义的各种车型和名人用车,包括:旅行车陈列室,装载车陈列室,辅助车陈列室,名人用车陈列室,私人轿车陈列室。

七个“传奇”阶段展区是靠建筑外墙沿螺旋线由上而下通过平缓的坡道连接起来的。每段弧形坡道内侧围合出下一个“传奇”的展示区,而坡道外侧的墙面装饰着与这个“传奇”同期的历史重要事件的图片。虽然每个“传奇”展区的装饰材料不尽相同,但布置方式基本一样:在人造光线下犹如一个舞台布景,展示着这个阶段的经典车型。而五个“收藏”区之间是通过靠外墙的狭窄楼梯相连,但为了方便残疾人,每个“收藏区”又都与一个“传奇”展区直接相连。相对于“传奇”展区背景的封闭性,“收藏”区的外墙面都是玻璃幕,虽然缺少了布景、灯光带来的戏剧化效果,但充分的自然采光使人仿佛置身室外,并且可以欣赏周边景观。这也为在光线较暗的“传奇”路线上的参观者提供了一个避免视觉疲劳的可能性。

博物馆内部是一个由三个核心筒支撑的双螺旋结构。据说,从设计到竣工,所有建筑设计图都是基于三维数据模型完成的。而且这座建筑本身也实现了很多创新,比如:由1800块尺寸无一雷同的三角形玻璃构成的外墙;能够承载10辆载重车的33米宽的无柱空间结构等。另外,博物馆也非常注重建筑节能:外墙的铝板除了表现速度和品质,还暗藏着外墙自然通风系统。这种通风系统还能在博物馆意外失火的情况下,在内部形成迷你气流以控制火势,并防止被困者吸进有毒气体。而利用铝板后的混凝土墙面和室内的混凝土楼板所具有的蓄热性能,使得博物馆内部冬暖夏凉,从而节省采暖空调的能耗。

可以说,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是一个集时尚设计、展示功能、趣味空间体验、建筑科技和人性化的新一代博物馆。但我感觉它仍然存在两个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博物馆内部的厚重的混凝土结构(核心筒、楼板、坡道),与宝马、保时捷博物馆的内部相比显得有失细腻;另一个是两条参观路线在建筑上并非完全独立,又由于“收藏”路线并非按年代排列,缺乏前后连贯性,使人在参观中对两条路线的设计理念感受并不强烈,更像是不同“收藏”区依附在“传奇”的参观路线上。

宝马世界和宝马博物馆(BMW Welt BMW Museum)

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开放后一年,宝马世界于2007年10月在慕尼黑对外开放。但这个建筑面积达7万多平米的建筑不是博物馆,而是集销售和体验为一体的汽车展示中心。宝马总部“四缸大厦”旁边巨碗形建筑内部的原宝马博物馆,经过几年的内部结构改造和重新装修,最终于2008年6月以新宝马博物馆的面目也对外开放了。相对于免费的宝马世界,这个约1万2千平米的宝马博物馆却要收取12欧元的门票费。与戴姆勒公司一样,宝马公司也拥有三个汽车品牌,但在宝马世界和宝马博物馆却也没有迷你和劳斯莱斯的身影。

我在慕尼黑生活工作过几年,与斯图加特相比这里是休假、旅游的天堂,因为人口有130多万,古迹、景点和文化设施也很多。在众多博物馆中有著名的德国博物馆,艺术区的三大美术馆,宁芬堡宫,巴伐利亚国立博物馆,国王广场的希腊博物馆、文物博物馆和伦巴赫艺术馆,慕尼黑犹太博物馆,以及西门子博物馆等 。而宝马世界和宝马博物馆的出现不仅为慕尼黑增添了一个企业博物馆,也为奥林匹克公园与宝马总部地区增添了新地标。并且作为代表性的当代建筑之一,它与安联球场(Allianz Arena)也成为了慕尼黑新的城市标志。

与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不同的是,宝马世界与宝马博物馆之间有一街相隔,因此不是通过一个共享的平台和通廊,而是通过一个流线型的跨街天桥相连。另一方面,这里的规划理念不仅仅是将品牌博物馆和总部销售中心紧密相连,而是让宝马世界,宝马博物馆和总部北侧的生产车间形成的三角形布局,从规划上强调了品牌展示,体验销售和生产加工之间的密切联系。

设计宝马世界的是维也纳的建筑事务所蓝天组(Coop Himmelbau)。作为解构主义的鼻祖之一,在经历了多年的拼搏后他们的设计也偏向了有机和动感较强的风格。也正是因为获得了宝马世界的设计委托,才使得蓝天组第一次接手大型项目,并从此踏上了事业的巅峰期。 其实在当初的宝马世界设计竞赛中,德国的绍尔布鲁赫和哈滕事务所(Sauerbruch & Hutton Architekten)也获得了一等奖。但最终选择蓝天组是因为他们大胆地采用一个巨大的“龙卷风”建筑造型来诠释宝马品牌的飞机螺旋桨形象以及势不可挡的气势。如今这个由钢结构支撑的造型被赋予了钢板和玻璃的表皮,虽然没有像当时中标方案那样的轻盈剔透,却也是非常光彩夺目。

撇开功能就建筑而言,宝马世界的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比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更加具有视觉的冲击力,更加动感、更加大气。建筑外部和内部空间没有雷同的构件,甚至玻璃幕墙,二层步行廊、步行天桥的栏杆都是倾斜、螺旋、扭曲的。由计算机辅助的建筑、结构设计在这里也创造着奇迹:钢结构的用钢量达4000吨,并采用了局部双螺旋钢结构体系;1万6千平米的屋顶基本覆盖满了太阳能光电板;外立面的玻璃面积达1万5千平米,不锈钢板面积1万平米。并且在我看来,宝马世界的施工质量比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要高:外立面的不锈钢板和中空镀膜玻璃都非常平整光滑,没有丝毫弯曲或波纹,板与板的对接也是严丝合缝。我想蓝天组应该感谢合作的德国设计、施工同行,同样的设计即使是在美国还不一定会是什么样子。因此,通过宝马世界这个建筑,我们也可以看到宝马品牌注重创新、设计品位、高科技和高质量的经营理念。

宝马世界的地上建筑面积有2万8千平米,巨大的展示空间中陈列着宝马品牌的所有车型(包括摩托),尤其是豪华车型和特别版。与展示功能配合的还有咨询服务,技术和驾驶体验区,纪念品专卖品商店,室内和露台餐饮区。而宝马世界另一个最主要的功能是销售,因此这里也还设有新车交货区和VIP接待等。宝马公司当然知道在体验了宝马品牌的魅力后,参观者会有多大的购买欲。同时对于专门来这里买车的人也会被宝马世界内人头攒动的景象所感染,并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开着新买的宝马驶出这栋建筑,从而留下难忘的回忆。另外,宝马世界内还有千人会议中心,承担着宝马股东、经销商、媒体等重要会议和宝马公司的重大活动。

负责设计改造宝马博物馆则是德国事务所Atelier Brückner。相对于宝马世界5亿欧元的造价,新宝马博物馆的造价只有8千万欧元。与宝马世界的气势与巨大的展示空间不同,宝马博物馆显得小巧、紧凑,但内部空间却富于变化,具有戏剧性。露出地面的一层是博物馆的门厅、售票,靠外侧平台有一个小的纪念品商店和一个小咖啡。而博物馆内部分为两个部分:地下固定展区和升入巨碗形建筑内部的临时展区。地下固定展区内涵盖了企业、造型、摩托车、科技、赛车、车型、品牌等7个主题,展示了宝马历史上所有的轿车、摩托车和概念车的车型,以及各型号的宝马发动机。变幻的多媒体背景墙,步行坡道、天桥营造了富于变换的内部公共空间,各主题馆内也是通过不同的多媒体手段配合展品给参观者以视听上的冲击。展览流线的最后,参观者通过盘旋的坡道进入博物馆另一侧的临时展区就犹如进入一个太空舱,这里展示着宝马最新的生态设计理念和几款即将量产的车型。

保时捷博物馆(Porsche Museum)

保时捷是德国人心目中唯一属于本国血统的跑车,但保时捷公司一直未被认为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公司。老的保时捷博物馆也更像是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的个人博物馆,而非保时捷品牌博物馆。直至保时捷公司实现了对大众公司51%的控股,新的保时捷博物馆也终于在2009年1月底对外开放。对于一个只生产单一品牌跑车、而且从创立品牌至今一直沿用同一跑车造型的家族性企业来说,今天的成功简直就是个奇迹。保时捷的经营理念按中国话说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而新保时捷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也恰恰吻合了保时捷品牌的特点――动感、现代而纯粹。

保时捷博物馆的设计采用的是在国际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德鲁干•麦瑟尔(Delugan Meissl)事务所提交的方案。这对建筑师夫妇所创建的事务所也来自维也纳,但与蓝天组相比却十分年轻。记得我在维也纳第一次拜访他们,正值他们在北京第一届建筑双年展过后被邀请设计了一个名为“表象与本质”的样板间。虽然已经在维也纳设计了几个住宅项目,但由于当时项目并不饱满,德鲁干•麦瑟尔还有时间和愿望在中国参与项目设计。但当我第二年再次拜访他们,得知他们已经在三个国际设计竞赛中同时中标:保时捷博物馆、阿姆斯特丹电影博物馆、阿迪达斯总部品牌中心。据说德鲁干曾经在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工作过,因此也可算是解构主义的新一代。但德鲁干•麦瑟尔的设计在注重动感的同时,似乎更注重体量,并且设计的形体总是棱角分明。

在稍稍倾斜的基地上,总面积2.1万平米的保时捷博物馆被设计成三个部分:拥有超过300个车位的2层地下车库,坡形的首层和空中展示层。首层主入口玻璃幕后是一个较小的接待大厅,围绕它是售票咨询处、存衣间、咖啡和纪念品商店。另外,博物馆车间和保时捷公司档案库也被设置在了首层。在这个基础体上面是被称为“飞行体”的博物馆主展示空间,它和下面的首层之间只通过三个支撑连接:其中一个内部有垂直交通,另外两个是Y字形钢混支柱。浮于空中的“飞行体”全部被白色装饰板所包裹,多面体的造型充满了张力,犹如一个现代的抽象雕塑,也像是一个在空气中游动的天外来物。只有对着北面街道交叉口的一面是玻璃幕,而另一个带形窗则位于东侧“飞行体”的“尾部”。

参观者购票后,必须通过一个超长的自动扶梯从接待大厅顶部出来,再缓缓进入“飞行体”下面的一个开口,就好像被吸入了一个不明飞行物。而“飞行体”的内部则是一个没有柱子的大跨度展示空间。因为几乎没有外窗,室内只能采用人工照明,但白色的墙面、地面、天花依旧让展示空间显得格外纯净。这种感觉使我想起“表象与本质”样板间内的纯白空间,只是这里是一个展示着80辆不同型号保时捷的巨大空间。白色的背景同时也凸显了展示空间内部地面、墙体的细微折线变化,从而显得室内空间也具有流动感。沿着封闭的外墙是一个逐渐上升的参观坡道,坡道一侧按照编年史的顺序展示保时捷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与之平行的是在每一个阶段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车型和技术。而一些小的主题展示,例如发动机、安全系统等则穿插于其中。开敞式的室内空间为参观者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参观者既可以循着历史轨迹行进,也可以选取一些重要的节点跳跃式地了解整个保时捷品牌的发展。另外,北面玻璃幕的内侧还有一个餐厅,对面的保时捷总部、车间、销售中心在这里可以尽收眼底。展示空间内的第三层也还有一个可以通到屋面平台的会议中心。

与宝马世界、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相比,除了架空博物馆展示主体,保时捷博物馆没有采用过多高科技的建筑技术和生态节能技术。事实上,封闭的空间更适用于博物馆建筑,同时也能满足节能的需要。但保时捷博物馆的造价从最初估算的5千万欧元到竣工的1个亿,大部分也是因为这个架空结构。重达3.5万吨的“飞行体”最大边长150米,而三个支撑的最大间距是60米,最大的建筑外挑也达到了45米,因此只能采用桥梁结构设计。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为万科集团设计的十多万平米新总部也全部是架空结构,真不知道这个造价最终会到多少?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博物馆 教育职能 青少年

一、教育职能在博物馆工作中的意义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与物质文明相比,对国民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培养更为重要,更为根本。”作出如此总结,也是其认真研习我国历朝历史的结果。然而过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历史的遗物遗迹,却能通过博物馆――这个特殊的社会服务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亲临其境”地回到历史中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人们了解历史发展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特点;使人们认识自然界的发展与变化。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同时,博物馆的教育职能还表现在通过总结民族历史脉络、展示民族灿烂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唤起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一个没有文化归属感的民族是很容易被淹没的。博物馆通过保存、弘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让群众直观地体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从而在纷繁芜杂的外来文化和不良文化影响和渗透面前,能够保持坚定的文化信仰和正确的文化理念。

二、博物馆教育职能的特点

首先,它具有直接性。博物馆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主要为陈列展览中的文物,这些文物不同于只以文字或是插图来显示的教科书,更不同于任何艺术创作,它所展示给观众的是最为真实、直观的印象,这种印象可以直接的在受教育群体的脑海中产生更为深刻影响。

其次,它更具有社会性。博物馆的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它的服务对象包括社会各阶层,因此,它能够对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产生广泛的教育影响。

再次,博物馆的教育兼容科学性和趣味性。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最终目的是向观众传授知识与传递信息,因而其科学性是必须放在第一位,而为了吸引观众的视线,使观众对陈列展览的兴趣始终保持不降温,则陈列展览的趣味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目前博物馆教育职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博物馆的馆外教育活动开展的还很不够。不少博物馆对馆外活动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即使开展了这一活动的博物馆,也大都没有制度化、经常化,活动形式还比较简单,活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讲解工作存在着较多问题,比如,有些讲解员对业务知识不够精通、对讲解这门综合艺术的认识不够深刻、分类讲解、因人施讲的能力不够强、在对外工作中的服务质量不够高等。再者,经费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门票价格过高、陈列方式刻板老套、对外宣传不够等方面的因素都限制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

四、提升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对策与措施

1.转变工作观念

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工作做好就行,有没有人参观是另一回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使我们许多好的展览并没有吸引太多的观众,没有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再好的展览如果没有人参观,那它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实践科学发展,想方设法,使我们的展览更贴近观众,吸引观众,扩大受教育群体的范围。

2.积极与学校合作,创造良好的参观学习条件,加大学生群体教育

学生是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较多的群体。我国的大中小学,加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有将近两亿人,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为博物馆的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与学校的教育资源更紧密、更深入地结合起来,为在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3.重视教育方式上的创新

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不是少数专家,而是普通大众,但我国目前很多博物馆在宣传、展览等工作中,都表现得过于专业化,造成了曲高和寡,普通群众很难理解的现象,这实际上就是博物馆与群众在沟通环节上的脱节。

4.努力让公众实现“享受博物馆”

欧美国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享受博物馆。不仅是参观――要把博物馆办成可以让人呆着不走的地方。英国的伦敦自然博物馆,光卖玩具的就是一个大厅,观众看完展览,如果对恐龙感兴趣,就可以买一个恐龙玩具。在博物馆里,游客可以买到书,累了可以吃饭、休息,到处都有这样一种氛围,这是展览的延伸。我们为何不能探索一些新的方法?让公众感觉到博物馆来是一种享受。至少要让观众参与到展览和活动中来。

5.重视讲解工作的质量

做好这项工作,我认为应该重视讲解员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

第一,博物馆的每一天是一个新的台阶,每一批观众既是一张新的考卷,又都是不留情面的考官。这就要求讲解员必须要有一定的人文基础,并且不断地丰富内存,最终做到“专”与“博”。第二,讲解员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譬如,一个讲解员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去虚心聆听别的讲解员的讲解,找出好的和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这样可以去粗取精,快速提升自己的讲解技能。第三,重视和加强讲解员职业道德建设,健全讲解员行为守则,这将有助于讲解员在对外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形象,为博物馆增添不少吸引力。第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日常工作服务质量。国际博协早在1974年通过的组织章程中就明确申明博物馆是“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文化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已经成为贯穿讲解员工作的一条主线,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6.综合利用科技手段破除“博物馆疲劳效应”

不同于以往只靠讲解员现场讲解来获得更多的细节内容,多种科技手段的布展方式成为参观者乐于主动了解展览内容的途径之一。比如,在讲述清朝政府割让香港的历史时,可以通过约10分钟的3D电影纪录片,真实再现了这段屈辱历史。与普通的纪录片不同的是,3D影片具有更强的临场感,仿佛使人置身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当中。在这种环境中,参观者的感受是多重的,并且是持续性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博物馆疲劳”和“出口斜坡效应”的负面作用,更好地满足群众对博物馆教育多样性的需求。

7.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主动来宣传博物馆

在网上建立博物馆的展示主页,加大网络宣传,一些近期展览预告、文物介绍,甚至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网络展览。来增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同样,新闻媒体对于博物馆的宣传工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在日常工作应该与新闻单位常沟通,常联系,加强博物馆自身的经营与宣传,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注重树立自身的形象,注重创新灵活多样的经营、宣传方式。必能使得更多的人主动来认识博物馆,参观博物馆,让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参考文献: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博物馆 交流展览工作 应用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信息化就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且造福于社会发展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打造出一个以信息传递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几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充满了信息化的痕迹。目前,信息化已经逐渐朝着现代化以及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极阶段性成果,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1 博物馆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就是指利用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各类各样的信息及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储、传播及应用。目前,我们主要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新技术,处理的过程中针对信息本身,最终实现利用所处理信息的目的。不难明白,博物馆信息化就是利用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从资源、交流展览工作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处理,从而实现博物馆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及服务的深入化、现代化;另外,博物馆的数字化是指在博物馆具体的工作如交流、展览等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总之,只有保证信息与数字之间的统一,才能实现博物馆交流展览工作的信息化。

2 博物馆信息化的主要特点

2.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就是指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及传递,并且使各种媒体信息之间建立起有机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好交互性的系统技术,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博物馆信息化的主要手段。博物馆内的文物本身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与图书信息载体相比,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还具有其特殊性,是自然和历史的沉淀,具有天然的真实性。而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作为人对自然信息处理的结果,都会带有人们意识的记录。因此,与数字化图书馆相比,人们对文物信息载体的需求更加直接,所以当前正在开发和所应用的信息技术都将可能运用到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中。

2.2 社群组织

社群组织是信息化博物馆的主要特征之一。博物馆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多种类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构建出适合于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不同知识层面的数字化博物馆。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我国信息化博物馆不仅仅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涵盖了各种经济、社会的精髓。因此,只有实现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其主体功能,从而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

需求。

2.3 数字化档案的应用

信息化博物馆的资源核心就是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档案不仅包括业务管理信息及研究成果,还包括文物的本体数据。其中文物档案以纸张、照片、光盘等各种形式为信息载体,与图书信息载体相比,某种文物档案所包含信息更加丰富,并且是独一无二的,不具有重复性。另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同应用及发展,以及博物馆业务管理的需要,文物的数字化信息将具有无穷的可扩充性及可延

续性。

3 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认识及应用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部分博物馆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在博物馆的内部也缺乏一套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另外又由于信息化建设都是由管理人员来决定的,因此消除管理人员认识的片面性,提高其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非常关键。

3.2 资金投入少和专业人才的缺乏

目前,由于财政压力较大,信息化博物馆建设的投入较少,并且各地的资金投入也不很平衡。由于对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计算机设备的投入较少,这也就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进程;又由于管理人员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有一定偏差,只是关注对博物馆硬件建设的投入,往往忽略了业务发展软件的投资。另外,缺乏专业化的人才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多数博物馆尤其是文物类博物馆,引进了大量的文科人才,却忽略理工科人才的储备,而信息化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然而当前却非常缺乏兼具文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

型人才。

4 未来信息化技术在博物馆交流展览工作的应用趋势

4.1 重视与大众的交流与互动

建设信息化博物馆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更好更方便地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利用,对知识的需求。单向的提供展示和信息已经逐渐落伍,而以观众为主题的导向咨询服务必将成为其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网站,向人们展示更多的陈列、展览及新闻信息的同时,还应该更加注重与人们的交流与互动,使人们更加主动的去接受信息,而不是被动的输入与接受。

4.2 博物馆资源网络的建立与共享

一直以来,博物馆都是以一种独立的运作模式,各个都有自己的收藏,同时也进行着自己的研究与教育,从某些博物馆的藏品和展品比例来分析,这些收藏却并没有真正实现让人们所利用。相信,随着信息化博物馆的成熟,必将实现博物馆资源的共享。另外,博物馆之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人们,也正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求。只有博物馆之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才能扭转单一博物馆资源匮乏、单调局限的缺点。

5 结语

总之,如果仅从现状来分析,目前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设计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信息时代的来临,管理人员也逐渐认识到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不仅要适当加大业务发展软件的投入,还应该储备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同时提高应该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及认识。总之,我国博物馆信息化技术也逐渐进入一个有计划、有目标不断发展的新阶段,在展览交流工作中注重与大众的交流与互动,最终将会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博物馆交流展览工作的网络化。

参考文献

[1] 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7,7(2):63-65.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6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区逐渐由单纯的生活聚居区过渡到文化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如何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增进社区居民对本地区历史、现实和未来城市发展的认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作为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面对的一个新课题。为此博物馆必须置身于社区,引导社区居民走进博物馆,把博物馆作为自己终生学习的场所,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了解博物馆在社区服务中的位置和所能到的作用,进而做到有的放矢,专题专做。

1 博物馆在服务社区中,应满足公众观赏与学习的需求。

博物馆有较深厚的文化内涵,实行一种非正规教育,适合公众自主性学习方式。博物馆文物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制约了其社会教育功用的发挥。因此,现代博物馆应走出馆舍,走进社区,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与教育活动,为居民提供高层次的精神食粮,为社区营造严肃、活泼、多元、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对博物馆来说,要优先关注社会公众的意愿,收藏和保护部门要尽可能多地获得藏品,研究部门应使其研究方向和成果尽可能与教育挂钩,陈列部门应使其展览设计和内容能对观众有持久的吸引力。博物馆的陈列内容,既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又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提高陈列质量的同时,促进社会公众道德水平和文化知识的提高。

2 博物馆在服务社区中,应满足公众体验和参与的需求。

公众对博物馆虽然接触不多,但对博物馆充满了兴趣与期待,迫切希望参与其中,体验快乐。目前博物馆虽定期、不定期的在社区或是广场举办一些不同类型的主题展览,但多是属于博物馆选择展览主题,布置好展品,之后群众前往观看的模式。观众在这一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这削弱了布展的针对性,公众体检与参与性也随之下降。博物馆要创造机会,开展活动,让公众也参与到陈列与布展中去。博物馆应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观众对展览主题、展品的态度,了解观众的兴趣、信仰与爱好。在陈列设计和布展工作中,把社会公众的意见纳入其中,让观众在体验之中获得乐趣。对于博物馆来说,每个馆藏都有自己相对熟悉和邻近的社区,完全可以在这些社区里建设实验点,定期收集整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与方向,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更准确地把握展览的主题和达到相应的目标,提高公众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动性。

3 博物馆在服务社区中,应满足公众社交和互动的需求。

博物馆主要是通过藏品和讲解给公众以知识,但藏品进行陈列是有限的,展览的空间是有限的;外加时间、经济等因素,阻碍了社区居民享受藏品与资料。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公众对网络的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利用网络开设虚拟博物馆成为必然。博物馆要与社区资源“共建、共享”,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设社区虚拟博物馆,与社区共享博物馆的资源。社会居民通过访问网站,查阅藏品与资料,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网络消除了地理上的屏障,以便捷经济的方式使社区更多的居民分享到信息和成果。居民与博物馆、居民之间可以交流和互动,提出见解,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和睦快乐的人际氛围,为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而且在同一社区的定期、不定期展览有助于发展社区文化,打破社区据民间的隔膜,有助于社区的团结、和谐与稳定。

此外,博物馆与社区之间的是互动的,博物馆可以参与到社区组织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加入一些历史文化的知识,促进博物馆和公众及公众之间的交流,拉近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

4 博物馆在服务社区中,应满足社区青少年素质教育和第二课堂的需求。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7

“只有皮,没有瓤。”中国台湾的文化界狂人李敖曾在文章中这样评价故宫。紫禁城的百年云烟是戏文里的宫闱之战,还是宫墙柳,抑或是国宝展,华丽而喧嚣的影像片断烙在每个人的心里,却难以连成一幅完整的历史长卷。

故宫之大,故宫之深。要了解,很难。

就连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的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锤也感慨道:“在故宫呆得越久,就越觉到故宫像一本书,越看越厚,怎么也看不完。”

不仅是故宫,常年来,中国的博物馆往往给人一副高高在上的说教面孔。只可远观,不可亵玩。馆藏的稀世珍宝,永远是在玻璃展台中,我们要了解只能依靠导游的讲解,和“文物的身份证”――手抄卡。

而如今,再到故宫博物院,你可以先到其网站上,确定游览路线,了解展览活动,观看文物图片;进入故宫,能通过导览触摸屏;观看展览,能从三重荧幕上一饱眼福。

近20年来,文博行业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演进下,发生了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展览,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改变,缓慢地从神坛走下,面向为公众服务,有皮且有瓤。

清点文物磨性子

翻开发黄的纸面,墨迹斑斑,隐约看到“景泰蓝小瓶”几个字,歪歪扭扭,再往下,有划过改写的痕迹。这就是在手抄年代,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卡片。

在过去,这些卡片是博物馆宝贵的资源,它们是藏品的身份证,是研究、展览的寻找线索。博物馆的功能有三:收藏、保存、展示。藏品是博物馆的血液,藏品管理则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石。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在信息化还未广泛应用的年代,这一切只能用人工解决。

“十几年前,全国博物馆基本上都是手工管理,建立纸质的文物账,并制作相应的文物卡片,放在库房里,需要研究,陈列时再一轮一轮地查找。”胡锤感慨。

截至上世纪80年代,故宫博物院收藏了近150万件文物,手抄的账本达到100多本,已在册文物账目120多万条,由博物院文物管理处保管的文物总账涉及到文物编号、文物名称、来源等基本信息。如此海量的信息,只能由各个专业部处及各个业务科组负责制作文物卡片,记录内容包含时代、作者、尺寸以及收藏方位等更为详尽的信息。

若要查找文物,犹如海底捞针。一沓一沓的卡片与账本搁置在房间的柜子中,打开柜门,要从何下手,苦了工作人员。当然,文物管理部门绞尽脑汁想办法。譬如按照文物号、年代、收藏方位等内容分别排序,各建一套卡片。

“账目的人工记录以及反复誊抄造成的人为失误不计其数,总账上的记录往往与文物卡片上的数据不对应。一旦卡片用完没有插回至原位,下次找起来更加费力。”在胡锤的记忆中,库房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加入到抄写大军中,分配来的大学生,往往都从抄卡片开始,叫做磨性子。

家底终于盘点清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博物馆揭开了技术进化的序幕。藏品管理的信息化首当其冲。在这个时期,上海博物馆首闯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领域,推开信息技术应用的大门。之后,中国博物馆更是进入信息化建设的快车道,有条件的博物馆相继开始了各自的信息化建设。

“文物管理系统建设过程是博物馆核心工作从手工管理到信息管理的一个变化过程。” 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建设,始于藏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而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经验也推动了故宫博物院各个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1992年,计算机应用的热潮正席卷华夏大地,故宫摄影室也开始琢磨应用计算机技术来管理多年积存下来的影像资料,以此提升文物影像资料的检索工作能力。

由此,在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的帮助下,基于386计算机的单机版文物影像目录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这个现在看起来很简陋的单机管理系统,却是故宫信息化建设迈出的第一步,并在当时,改变了文物摄影工作大量重复拍摄、高成本低效率的作业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1998年,故宫博物院在原摄影室的基础上组建了资料信息中心,中心成立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开始文物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第一步即是将纸质的文物账全部数字化。据胡锤介绍,采用中科院软件所项目小组特别开发的双机录入自动查异比对的数据采集系统,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将所有账务数据导入了新建的文物管理系统。

对于保管着价值连城的精美国宝的博物馆而言,文物清理与盘查的工作始终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故宫博物院自建国以来,先后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文物清点工作,前两次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缺少数字工作平台的支持,工作效率很低,始终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因此,通过文物信息系统开展的文物盘查工作可以说是故宫文物第一次真正做到了精确的清理。

“在解决了账务问题的基础上,第二步是利用信息技术流程控制的特点来规范原来通过手工实现的文物流通程序,杜绝差错。”胡锤表示。

2005年,故宫博物院完成了基于流程控制和开放链接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平台。通过不断地梳理,将已经建成的文物数据库又重新规划,进行全面升级。各项文物管理数据根据不同应用分开建库,分别建立支持文物管理工作中不同应用领域的应用控制子系统,彻底实现了文物管理、文物应用的信息化。

文物活起来

藏品管理从手工过渡到信息技术的应用,故宫博物院花费了10年的光景。而整个文博行业则走过了近20年。从本世纪开始,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始向博物馆的各个基础业务部门渗透,从以藏品信息管理为内核的圆心开始,向行政管理、文化展示、数据资源利用以及科研、出版、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渗透,成为博物馆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助推器。

“藏品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是博物馆信息化工作全面铺开的前提。”南京博物院张小朋曾这样告诉记者,在核心数据库建立之上,根据博物馆的各项实际业务工作,逐渐搭建起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一张信息网。博物馆的所有工作就全部纳入到信息化管理的轨道上来了。

如今,要看文物展前,公众能先到网上转一圈,浏览到藏品信息与藏品影像。首都博物馆的网站率先打破旧习,将网站划分为“体验、鉴赏、研究、服务”四大板块,公众只需点击两次,就能查到想要的信息。

这种门户式的网站设计使首博网站成为了“最不像博物馆的网站”,却得到了公众的欢迎,向着“身边的博物馆”的理念越靠越近。

发生改变的不只是参观形式,如今进入博物馆工作的新人都已经具备大本或研究生的学历,一进博物院就能够学以致用,进入文物研究和展陈的工作之中,而不必如当年那样一进单位先抄几年卡片。文物选展子系统也已经开通,对文物的选用更加便捷。

“若要举办清代文物的绘画展,在文物系统下能将琴棋书画等各门各类的文物全部查找详尽,并且系统可实时调出相应的影像,拓宽了编写展陈大纲的视野。”胡锤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建设的基于影像的文物研究系统,更可以将高清晰的文物影像与相关的文物研究资料结合起来,更加方便文物工作者的研究工作。由信息系统带来的这些变化,使文物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草根”计算机博物馆

澳大利亚人Max Brunet从一家数字设备公司退休后,利用10年的时间收集他感兴趣的电脑设备,最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性质计算机博物馆。

这家博物馆实际上就是他的家,从地下室到两层高的小楼摆满了各个时期的计算机产品,这些巨大数量的藏品涵盖了整个计算机发展史。其中,包括1920年的Julius Totalisator机型。第一台UNIX电脑PDP-7,经典的DEC PDP-9,原装IBM PC机,苹果公司的Lisa,MITs的Altair 8800机型,无数种打孔卡,以及超过6000部计算机相关图书。

信息中心曾被边缘化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的博物馆就揭开了技术进化的序幕。上海博物馆开展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基于Basic程序,利用串口对录像机控制,进行图像存储和检索,南京博物院在该时期也开始了藏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博物馆开始了工程技术的进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是该时期的代表。博物馆建立起局域网,通过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联网连接。同时,楼宇自控、安防系统、通信与网络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等纷纷应用到博物馆之中。此外,针对面向博物馆公众服务和展览的多媒体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

至此,文博业步入了广泛的信息化建设阶段,主要集中于京沪一条线上,如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等。该时期的博物馆信息中心更像技术维护部,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信息中心起到的作用是对将要建成的博物馆的内部信息化应用进行设计和构建,当这个建设过程完成后,信息中心在博物馆的地位就慢慢地边缘化了,逐步成为了计算机的维护中心。

从本世纪初开始,中国博物馆进入了形式与内容建设并重的时期,技术应用在多个方面展开,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自控技术等等,一大批新颖的高科技技术争先恐后进入博物馆建设中,包括了对内容的建设、对建筑物本身控制的建设、对公众服务和展示系统的建设。而信息中心的业务开始向博物馆各个基础业务部门渗透,由此信息中心开始转变为博物馆内部的基础业务部门。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8

柏林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二战后柏林墙将柏林分隔成东西两个半城,也标志着东西欧不同政治制度的划分。东西德的文化艺术从此走上了不同道路,也使得柏林形成了两个文化中心,其中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设施在柏林墙的两侧形成了对峙、竞争。1990年柏林墙被拆倒后,柏林保留了多个文化设施中心的城市格局。直至2005年,柏林大约有130个博物馆和陈列馆,大部分是国家经营,由国家税收负担经费。

我在柏林学习过4年,参观了这里许多的博物馆,因此对柏林和柏林的博物馆都颇有感情。与其说是参观展览,不如说是参观建筑,因为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对我似乎更有吸引力。特别是千禧年前后,许多新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完工,而且每每都是出自大师手笔,当然不能错过每次参观的机会。

在众多的博物馆中,有两个关于犹太人的博物馆、纪念馆:一个是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和雕塑家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受难纪念区(Holocaust Memorial),一个由2711块混凝土碑石排列成的、高低起伏的纪念性景观作品,其资讯中心建于地下,而且展示面积很小;另一个则是丹尼尔•利贝斯金德(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柏林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 Berlin)。这个欧洲最大的犹太人历史博物馆位于柏林中心的克劳茨伯格区,记录与展示了犹太人在德国前后两千年的历史,包括德国纳粹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其展品以历史文物与生活记录为主,多达3900件,其中1600多件是原件。

建馆趣事

犹太博物馆的前身仅是柏林博物馆中的一个分部,于1978年开幕。在柏林墙拆倒前,为了扩大犹太历史的展出空间,1988年进行了柏林博物馆的扩建投标。美国设计师丹尼尔•利贝斯金德从165个竞标者中胜出,担任新馆的设计工作。利贝斯金德是解构主义大师之一,但直到柏林博物馆扩建的中标,他还没有实施一个建筑作品,十几年的纸上谈兵如同他的同僚库哈斯、扎哈•哈迪德。这个项目将是他的人生转折点,是他全部积蓄的爆发。所有的人都拭目以待利贝斯金德第一个项目的完美呈现。但事实是它并不是利贝斯金德的第一个“孩子”。

1990年由于政府缺乏资金导致项目一度搁浅,但此时设计已受到国际间的注意,甚至被当作德国认识大屠杀罪恶并试图掩盖的力证。随后的舆论拯救了这个方案,新馆于1992年奠基。这种情景好像CCTV委托了中标的“婆婆”(OMA)做设计,中途停工也曾引起国外媒体的哗然。

虽然项目又可以继续了,但好事多磨:由于利贝斯金德在此前没有实施任何项目,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的经验有限,加之资金问题从而影响了整个项目的进度。扩建工程到1999年才完工。此间有人提出新建筑是否从功能上可以独立作为犹太博物馆,从而引发了多方的讨论。直至2001年9月9日,这个原本是“柏林博物馆”的扩建工程,终以“柏林犹太博物馆”的形式正式开馆。这对利贝斯金德可以说是漫漫艰辛旅程的巨大补偿,这个成功是非凡的。

其实在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柏林博物馆缓慢扩建的时候,利贝斯金德已经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Osnabrueck)分娩了他的第一胎――奥斯纳布吕克文化历史博物馆的扩建部分,即出生于此而死于大屠杀的犹太画家菲利柯斯•努斯鲍姆(Felix Nussbaum)的画作展厅,利贝斯金德称这个项目为“努斯鲍姆之路”。这个项目的面积只有近2000平米,但可以说是柏林博物馆扩建工程的模型:从建筑风格、手法以及与周边现存建筑的处理方式到通廊等室内元素与柏林博物馆扩建工程如出一辙,只是立面采用了铝板和木板两种材料。这个项目于1995年举办设计竞赛,1998竣工并开馆。这个项目的快速实施以及随之而来的参观人数激增是对柏林政府的压力和强心剂,同时对于“柏林博物馆”扩建工程最终改为“柏林犹太博物馆”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利贝斯金德在这个项目上初次实践了他的设计理念,并使得设计团队得到了锻炼,为柏林犹太博物馆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设计构思和建筑魅力

柏林犹太博物馆分为三部分: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建筑、联系新旧建筑的地下通廊和外包锌板、体量巨大的博物馆新建部分。新旧建筑在地面上没有直接接触,但体量与风格的对比产生了巨大的张力,使人感受到历史的时差和主题的沉重。

新建部分是柏林犹太博物馆主体部分。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建筑无论从空中、地面还是近处、远处,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博物馆不再只是容纳展览的功能盒子,而是带有寓意的表现派雕塑,是给人感受和震撼的四维建筑体验。

激发利贝斯金德设计构思的有四个元素:第一,博物馆已有建筑是普鲁士时期的巴洛克式法院,而曾经的柏林墙也就在附近,这种不可见、非理性的东、西柏林的关系和犹太历史与德国文化的关系相似,就如同被挤压、扭曲的六角大卫之星(二战时犹太人被迫带上以示身份);第二,是来自于著名作曲家舜伯格(Schoenberg)歌剧“摩西和亚伦”(Moses and Aaron)第二乐章音乐骤然而止,而以摩西的呐喊完成乐章所带来的灵感;第三,是两大摞二战期间柏林犹太人的名单,名单上每个犹太人的信息却只剩下名字、出生日期、被驱逐出柏林的日期和被屠杀的地点;第四,是华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一条街”的城市规划理念所给予的启示。

新馆的立面覆盖着倾斜排布的锌板,其上遍布狭长的窗户,像一道道被划出的伤口,似乎永远不会愈合。建筑平面呈蜿蜒曲折的“之”字形,墙体倾斜,就像是“六角星”被挤压、扭曲后的形态。但在这似乎是无序的建筑中暗藏着二条脉络,即被破碎为断片的直线脉络和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一组空白空间贯穿于建筑曲折连续的锯齿形体量之中,使建筑看起来似乎支离破碎、但又藕断丝连。如果说无限连续的曲折脉络代表犹太民族的曲折历史,这些空白空间则隐喻了犹太民族、犹太文化在欧洲和德国被几度摧残后留下的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

博物馆内部空间和展品布置

原柏林博物馆巴洛克式建筑现在作为柏林犹太博物馆的入口,首层是门厅、售票、咨询、存衣、咖啡厅、纪念品商店和公厕等,二层则作为博物馆管理办公。通过门厅南侧一个幽暗的楼梯,参观者可以进入地下通廊――似乎预示着一个痛苦历程的开始。

地下通廊由三条相互交叉的轴线组成:一条主轴线,两条副轴线。主轴线沿老建筑下来的楼梯笔直地通向主展馆,它寓意着柏林犹太历史的延续;一条副轴线通向“大屠杀塔”,一个20米高、漆黑狭小的空间,参观者只能看到一丝天光、听到风声,从而可以感受大屠杀受害者临终前的绝望与无助;另一条副轴线则通向室外的霍夫曼花园,也称“逃亡者之园”,其斜坡地面使人感到昏眩,步履艰难,犹如犹太人流离失所、漂泊不定的沉重经历,49根混凝土排柱的顶部均植有树木,隐喻新生的希望。三条轴线隐喻着犹太民族的三种命运:死难、逃亡或者艰难共存。在三条轴线构成的走廊墙面上印满了当年犹太人因避难所到的城市,其中还可以看到“上海”。

地下通廊设计的并不是十分幽暗:虽然地面是深灰色的,墙面却是白色的,采光则设计成为黑色吊顶中央沿轴线方向的三条光带。光带一方面强化了轴线交叉所产生的戏剧化效果,另一方面似乎预示着冲破黑暗的希望。

地下通廊的主轴线尽头与主建筑体的“天梯”相连,并沿主轴线方向逐渐升高,通向各层的展厅。“天梯”和地下通廊一样狭窄,但高度却是建筑通高,并在顶部设置了天窗和高侧窗作为主要采光。除了楼梯台阶是深灰色,这里的墙面和吊顶则都是白色的。我认为“天梯”的设计就是想要与地下通廊在空间高度、环境色彩和采光上产生差异,使参观者通过地下通廊来到这里,会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而空间的狭窄和顶部几根斜撑的混凝土大梁使得这个空间与整个建筑的风格保持了一致。

展厅主要集中在二、三层,陈列着犹太社会、历史、文化的展廊按历史时期在锯齿型的建筑中延伸开来。以锌板构成的不规则形状的外墙和带有棱角的透光窗也被映射到室内,所有墙面和窗户都是倾斜的,使参观者犹如置身于一个扭曲的时空,通过建筑体验着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展品中虽然没有直观的犹太人遭受迫害的展品或场景,但馆内似乎是无尽曲折的狭窄通道,连续的不规则空间、混凝土地面的深沉色调和从裂缝似的窗户和天窗透出的微弱光亮,无一不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撞击。

展品布置一方面从风格上最大程度地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协调,例如:在墙面上印的诗文,并不是工整的一个段落,而是排列成一条长线,上下曲折并随着墙面而转折,形成了三维的“线文”;另一方面通过局部设夹层改变展示空间高度,或在展廊中设置中心展示岛、隔断将展示空间截面一分为二等手段避免了展示空间的单一。甚至在一个室内楼梯的下方,我发现也有两个儿童在看一个小电视。它使我立刻联想到许多影视作品中犹太儿童为躲避劫难而藏在废墟、茅厕等狭小空间的情景,只不过当事人的心境不一样罢了。

通过视、听、多媒体和实物展示等多种手段丰富了展品对参观者的吸引力,使得寓教于乐和人性化也成为柏林犹太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参观者在累了的时候总是会找到坐下来的地方,听听犹太家庭的叙述、看看影像资料或是透过斜窗欣赏外面庭院的景观。儿童也会不时发现墙上探出一个小台面,上面有本儿童书可以看或是有画本画笔可以涂鸦,这样他们也就不会和父母吵闹了。另外,展廊中再现了小型的犹太历史课堂和1:1犹太家庭的儿童房等,不仅参观者可以观看,而且儿童可以坐上去看书画画,体验一下犹太课堂、犹太家庭的环境特色。或者在结束参观离开博物馆之前,参观者还可以在一台文字翻译机上打出自己名字的希伯来文作为纪念。

最后要提的是那些穿插在建筑体中的空白空间:在浏览展示的过程中,参观者会偶尔透过走廊上的小窗看到这些空白空间中的一个。每个空间都保留了清水混凝土的外表面,并在地面上布满了数以千计的铸铁面孔。空间的竖向感和封闭性、混凝土的清冷色调和脚下在无声地挣扎的千万个铸铁面孔使人再次联想到集中营、毒气室。而在曲折的展览流线上这些重复出现的空白空间,仿佛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参观者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大屠杀中消失的不计其数的犹太生命。

结语

前年我也参观了利贝斯金德在丹麦设计的犹太纪念馆,但那只是一个几百平米的室内设计。虽然木板的质感配合他的设计风格显得也很独特,但与柏林犹太博物馆相比,缺失了建筑对城市的映射与影响,缺失了建筑设计理念对特定环境、特定历史、特定事件的象征性诠释。而且柏林犹太博物馆的成功还在于德国政府对项目的最终支持和设计过程中的多方参与、努力。虽然利贝斯金德的建筑风格也会在其后的项目中获得成功,但柏林犹太博物馆却是独一无二的。

李文军,生于北京,德国建筑师协会会员。2002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先后工作于柏林Hascher+Jehle事务所、慕尼黑wwa事务所,现任万德文脉国际建筑设计(都料建筑)的总经理和首席设计师。

项目资料:

柏林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 Berlin

建筑师:丹尼尔•利贝斯金德Daniel Libeskind

设计竞赛:1989年;竣工:1999年;开馆:2001年

甲方:柏林犹太博物馆基金会

地址:柏林克劳茨伯格区的林登街9-14号

博物馆年终总结范文9

关键词:免费开放 博物馆 教育 发展方向

博物馆作为一个为社会和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盈利性的永久机构,它不仅传播知识,也是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课堂。随着2008年全国各地大多数公益性博物馆陆续免费开放,中国的博物馆进入免费开放时代。免费开放使公众的文化权益与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得到了空前有效的体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显著增强,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免费开放也给博物馆人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1.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提升免费开放形势下博物馆的教育作用

以往博物馆的观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组织性的学习,另一类是非组织性的观光休闲。这两类观众在参观总人数中约各占一半。免费开放后,后者的人数有了大幅度的上升,不少先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表明,参观人数与以前相比有了数倍的增长,其中增长最多的就是当地的市民,相信他们今后会继续把博物馆当作娱乐休闲的一个好去处而经常光顾的。因此,这些第二类非组织性的市民和游客观众将会成为免费开放后最直接最大的受益者。对博物馆而言,合理有效地利用馆藏资源,让第二类观众更好地享受其基本的文化权益,使博物馆成为集娱乐休闲、艺术品位、知识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场所,成为提升整个民族的文体素质和文明素养的前沿阵地,是博物馆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要求也相应提高,从前单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已满足不了公众的需要,他们更渴望如何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博物馆应在美学教育上多花点心思,引导观众如何去欣赏美的东西,鼓励他们鉴赏艺术品和提高对艺术品的认识水平,也只有观众懂得了如何参观并利用博物馆提高审美情趣和激发美的创造力,才能使他们对博物馆保持长久的兴趣,养成定期来参观学习的习惯,免费开放也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

加强博物馆的休闲、审美和终身教育的功能,使博物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起到强大的推波助澜作用,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赢得更多的观众,是免费开放的必然要求和目的所在。

2.博物馆教育要向服务社区方向延伸

发展教育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数以亿计的公民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我国部分地区近年来兴起的社区教育顺应了时展需要,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也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新热点、新时尚。

博物馆以实物标本为基础,通过陈列展览进行形象直观教育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博物馆必须重视社会教育,那么,博物馆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立足点不可小视。面对社区教育所派生出的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服务等,形成了较有影响的“小政府,大社会”。而博物馆、纪念馆(部级和风景区内的博物馆除外)大多数处于被支配地位。这种被社区教育“合围”或“吞并”的情况,既是一种残酷的现实,又起到一种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博物馆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讲解工作,博物馆教育必须面对社会,尤其是面对社区。从全国社区教育走在前面的地区情况进行分析考察,多数社区教育突出的是社区文化,如果一旦失掉了社区文化(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的配合),社区教育就会显得单薄而缺乏活力。从转变人们教育观的角度讲,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管理体制的大改革,博物馆教育融入其中已成为必然。

3.博物馆教育要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拓展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博物馆具有社会教育的特殊功能。博物馆陈列的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直观再现,它是联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和桥梁,可以把前两者的教育功能延伸和升华、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所以博物馆教育是与其他教育不同的一个特殊领域。信息网络时代,博物馆的特殊社会教育的功能应该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发挥。

二十一世纪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已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将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广开门路。因此,博物馆的发展必须走信息化之路。部分信息技术已被用于博物馆事业,博物馆藏品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贮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崭新的高科技已经把古老的文明结合起来,使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形象正在产生根本的转变和历史性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