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03-31 10:55:02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1

不用实地走进博物馆就能欣赏到全球的艺术珍品,搜索巨头谷歌两年前的“谷歌艺术计划”实现了这一点。这项艺术计划收编了从纽约大都会到佛罗伦萨乌菲齐,全球17家老牌艺术博物馆的珍品虚拟参观,并把巴西的街头涂鸦、非洲的古代岩画等多元文化艺术,一股脑儿地搬上了互联网。

第一次接触谷歌艺术计划后,长沙数字展示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刘宇驰就决心促成湖南博物馆与该计划的合作。刘花了3个月时间,挑选极有代表性的藏品,如T形帛画、人物御龙帛画和商代铜像尊等,为它们拍摄照片、上传数据,并向谷歌提交申请。

“谷歌的反应非常快,前一天向加州发出申请表格,第二天谷歌就从上海打来电话。”刘宇驰对《环球企业家》说。2012年6月,作为国内第一家加入谷歌艺术计划的公立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的50件藏品登陆线上。随后,湖南博物馆遇到了扩建休馆期,然而关注其馆藏珍品的人数不降反升。“作品上线至今,我们网站的访问总量提高了175%,其中来自中国大陆以外的访问者达到48.7%。”刘说。

作为古蜀文明代表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与谷歌合作上线的国内第二家。它有不少具有吸引力的藏品,包括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神鸟”金饰以及国内保存最完好、最大 的金质面具“大金面具”等。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姚菲说:“81件藏品上线后,国外的参观者更多地了解了我们,进馆的人数也多了。”目前,国内已有7家博物馆加入谷歌艺术计 划。

一开始,谷歌艺术计划源自员工业余时间的兴趣之作。谷歌内部有一项名为“80/20”的计划,即允许员工在上班时间拥有20%自由支配的时间,用于构思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由此产生了如Gmail等知名产品。谷歌艺术计划原本是20%时间项目,如今已经有20余人的全职团队。现任谷歌文化学院总监的阿米特·索德(Amit Sood)是谷歌艺术计划的发起者,也是一位谷歌工程师。

2011年2月,谷歌艺术计划第一批收纳了9个国家17座博物馆的1000多幅作品。上线第一年,访问数达到了2000万人次。这个数字相当于全球参观人数排名前三位的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当年累计参观人数的总和。随后一年,这项艺术计划增加了138座博物馆,藏品数量增加了30倍,目前这个数字还在持续扩容中。“每到一个新的国家,就会有当地的谷歌员工拿出20%时间来支持计划,这是我们能够壮大的原因。” 阿米特 说。

70亿像素

谷歌艺术计划并非是把艺术品搬到线上的第一家。欧盟的文化门户“Europeana”收纳了包括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2000多个欧洲机构的古籍、绘画等藏品的虚拟展示。加拿大虚拟博物馆计划则集合了全国3000座博物馆的资源。谷歌艺术计划的藏品丰富程度虽不及前两者,但它“极限高清”和“3D实景参观”的技术改变了虚拟游览的体验。

荷兰画家彼得·老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Elder)的《收割者》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这幅木板油画长119厘米,宽162厘米,不甚宽大的画面上分布着六组人物群像,观者几乎要将鼻尖贴到画面上才能看清笔触。然而在谷歌艺术网站上,随着放大画面,极远处密集的黑点逐渐明晰,农民在田间劳作和娱乐的细节尽收眼底。

能做到对艺术作品巨细靡遗的呈现,谷歌采用的是十亿像素图像技术(Gigapixel),其拍摄精度高达70亿像素,是一般百万级像素相机分辨率的600倍以上。它提供的视觉细致到“司母戌方鼎”上岁月的痕迹、梵高《星空》中的“雨点皴”、博物馆中“翠玉白菜”的纹路。这种技术通常用在人造卫星等特定用途,谷歌地球的首席科学家迈克尔·琼斯(Michael Jones)于2007年将这种技术投入谷歌地球应用中。

借助GigaPixel技术拍摄一张作品有两种方法,如果一次成像,需要如Pan-STARRS PS1、 Gigapxl Camera这样的昂贵设备。另外也可以多次局部拍摄,以达到高水平的分辨率,最后整合图片。谷歌采用后一种更为经济的方法。拍摄前,谷歌工程师先将艺术作品纵横划分成不叠不漏的局部,继而使用专业摄像头、智能电脑系统以及多项同步移动单元拍摄。

将零散图像补缀在一起,则应用谷歌的Picasa技术,通过极为复杂的算法和图像识别技术,让每片图像各归其位,最后得到一张完整的图像,并达到快速缩放的效果。如此巨大的像素图形数据量要想在网络上流畅浏览,还需要谷歌App Engine的Web应用程序做基础架构的支持。“真正令我们获得优势的是,谷歌其他产品技术都被用来支持这个项目。”阿米特说。多项技术的综合使用让谷歌的线上参观者获得了只有从事艺术品恢复工作者才有的微观体验。

“3D实景参观” 脱胎于谷歌2007年推出的街景(Street View)技术。在专用街景车上装载有9个360度全景定向相机进行拍摄,得到博物馆的全景图像。线上访问者点击博物馆的平面图,就可以进入对应的房间参观。比如,点击进入凡尔赛的镜厅,以360度的视角环顾巨大的落地窗,仰视天花板波西米亚水晶吊灯和歌颂太阳神的华丽油画。除了观赏相关画作和艺术品,置身逼真的虚拟场景,最大程度还原了线上参观者的体验感。

谷歌利用其整合信息的优势,将艺术品全面数字化,这也给线上参观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捷工具。例如,通过对比美国19世纪画家温斯洛·霍默(WinslowHomer)在库珀·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馆陈列的《The Life Line》早期草图和来自费城艺术馆的最终作品,可以看出 画家的海景画风变化。“在整合信息的可塑性上,它是所有线下美术馆比不了的。”尤伦斯 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对《环球企业家》说,“做到更多的可能性是它的意义所在”。

逼真的线上参观体验是否会取代人们走进博物馆的意愿,结果难以预料。因此,这家新兴的互联网巨头整合存在了百年的博物馆,遭遇到的阻力显而易见。为了保持自身在文化界的地位,博物馆在文物管理和版权法上都有很严格的保护机制。谷歌艺术计划与博物馆洽谈合作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的沟通围绕版权、数据安全等问题。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2

一 博物馆建筑设计

注重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要意义

衡量一座博物馆工程的优劣有多种指标,其中建筑设计所提供的内部空间是否适合后续的展陈内容是评判博物馆是否取得设计成功的关键。展陈工作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今后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同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逐渐转变自身的角色,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止是收藏和科研的中心,更是公众主要信息来源、文化交流、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展陈空间做为展品与公众沟通的媒介,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营造与公众直接对话的展陈空间,有利于实现展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公众接受博物馆并从中受益,以实现博物馆运营的目的。

二 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营造

的建筑方案会带来诸多问题

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不符

过分强调设计概念、建筑造型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为代价。有些博物馆在建成后进行布展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展陈空间不连续、面积过小、跨度与高度不足等问题。面对与博物馆展陈内容不相适应的内部空间,整个展陈内容的编排、铺述及形象展示无论从总体构建到分项结构布局,都会受到即有空间条件的限制,很多构想难以实现,留下诸多遗憾。不理想内部空间同样影响着展陈线路的设定,很难妥当安置各类展品,使展陈设计经常面对展品丰富,但即有空间狭窄;或是展品缺乏,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又过大的无奈境地,即便采用不同的改造补救措施进行空间调整,却最终让展陈效果大打折扣。

为改造不合理展陈空间所产生的能源浪费

建筑设计阶段疏于对展陈空间的考虑,使得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时需对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重新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既有因建筑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所导致的内部光环境不适于布展,而重新进行的展示空间围合;也包括内部空间不连续发生的对既有墙体的改造等等,类似的重复建设都会造成博物馆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另外因建筑追求场面宏大导致的内部公共空间体量的无节制,既浪费了有效使用面积,也加大了空调、照明的负荷,无疑容易让资金本就缺乏的博物馆在后期运营中陷入困境。

存在缺陷的展陈空间影响公众正常观展

有些建筑遗存的内部空间缺陷可以通过展陈设计过程中的改造得以完善,有些却无法解决,内部空间缺陷的无法弥补,让博物馆展陈工作完成后的对外运营很难取得良好收效。观展距离不足、交通拥堵、公众视觉休息空间的缺失都会影响正常的观展,特别是随着目前很多博物馆免费观展日的出现,让一些本就疲于应付的博物馆无法满足瞬间出现的观展人群高峰,这不但会造成公众观展的不适,影响观展效果,甚至会危及公众及展品的安全。为杜绝这种安全隐患的出现,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时应将布展到观展的连续过程作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依据,从而让博物馆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展陈工作完成后便于公众观展,以吸引更多的公众来此驻足。

三 营造合理展陈空间的几个重要环节

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尽早为建筑设计提出展陈文本

博物馆展陈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博物馆筹建部门对自己的馆情及特点分析得不够,没有给建筑师提供详细的展陈文本,致使建筑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与今后的展陈内容不符。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在立项之时,就应研究博物馆究竟要建成怎样规模、陈列哪些展品、各类展厅所需要布展面积多大、空间多高,这些都应以展陈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将展陈文本提供给建筑设计单位。目前进行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招投标过程中,博物馆建设单位通常只提供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用地红线图、总投资、总建筑面积以及简单的功能空间分配诸如陈列厅、库房、科研、办公、服务所占面积及数量,而很少将博物馆的藏品及不同展厅内将要展示的展品统计、归类以展陈文本的形式纳入建筑设计任务书中,这就使得建筑设计任务书过于笼统、目的性不明确,很难向建筑师清晰传达设计任务,从而造成建筑设计流于形式。须知展陈文本是博物馆布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博物馆展陈的总体水平。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改变只对后续进行的展陈设计提供展陈文本的习惯做法,而将这一工作提前到建筑设计阶段,从馆藏实际出发确定基本陈列、精品陈列的空间中的展品类型及数量,并对临时陈列的展品大致设定方向,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的建筑设计将会提供相对合理的展陈空间,将有利于提高博物馆今后布展工作与观展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例子如湖南省博物馆,该筹建部门本着建筑为展陈服务的宗旨,在建筑设计招标之前就开始了对博物馆各个展陈项目的构想和具体要求进行筹划,将展陈的总体策划提前到了建筑设计阶段。如在重点项目马王堆汉墓陈列上进行了详细的策划与展陈空间构思,并站在公众的角度,精心设计展陈线路及公众视觉休息空间,使得建筑设计能够有很好的展陈设计依据,真正实现了展陈文本先行的原则,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果。

建筑师应将展陈空间的合理布局作为建筑设计依据

当前建筑设计界出现的过分注重建筑外观造型、刻意强化建筑的象征意义,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的风气,同样波及到博物馆的建设,致使很多建成的博物馆功能适应性差,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不能满足后期的展陈要求,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故此建筑师在进行博物馆设计时,除了通过了解当地文化及用地周边环境的分析提出设计概念,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功能划分及构建建筑形态,同时更应考虑如何为今后的博物馆的展陈布局提供合理内部空间,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应将博物馆提交的展陈文本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让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后续的展陈设计策划同步,尽可能消除阻碍今后博物馆顺利进行展陈设计的隐患,使建筑营造的内部空间更适合展品的陈列、公众观展、满足博物馆今后的实际运营,避免出现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所需展陈内容不协调的尴尬局面。从这一点上看三星堆与法门寺博物馆建筑设计做得都很好,两个博物馆就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而言都比较适合后期的布展,之所以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为展陈设计提供了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源自建筑师对博物馆的收藏实情及特性的充分了解,从而实现了“博物馆应按其所收藏的物品的性质进行设计”、“内部设计应足于外部设计”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原则。

应使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到建筑设计中

建筑的空间划分程式化、功能布局不合理,是后期布展时最难处理的问题。对博物馆展陈主题及其展品情况缺乏系统的了解,使得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仅凭经验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将各功能区填充到建筑平面内,而不去考虑博物馆展品的类型、数量、体量以及意欲表现的主题,这就势必造成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存在明显缺陷,给后期布展增加难度,对博物馆的运营十分不利,至于某些博物馆的建设实行所谓的“交钥匙工程”则更不可取。通常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投标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操作规范、体现公平及减少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往往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博物馆的工程建设,这种做法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却让建筑师失去了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合作的机会,相比之下博物馆工作人员更了解馆藏的展品,也有着对今后博物馆如何运营的构想,而目前这种将博物馆使用者排除在建筑设计之外的做法,很明显会让博物馆的设计因缺少使用者的合理建议而略显盲目,从而造成给后续展陈设计及运营带来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首都博物馆新馆在设计过程中,因建筑师不了解博物馆业务的特性,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直未参与建筑设计,使得建筑本身存在先天不足,遗留了很多问题诸如个别展陈空间安排不合理、缺少无障碍通道;部分展厅公众的通道不够便捷,自动扶梯和通道连接处的两侧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建筑初期介入,将会大大减少后期展陈布局和建筑装饰交叉施工矛盾,为布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方便。类似的例子再如长城博物馆,因其主题宏大、文化内涵深厚、文物展品丰富等优势,极可望做出上乘的展陈作品,但却因建筑师对展陈内容的忽略,出现内部展陈空间狭窄、且分割过碎的缺陷,而且跨度不大的展厅中居然出现了柱子,致使展陈设计颇感局促。因此在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基础上,让博物馆工作人员尽早介入建筑设计中,将会减少博物馆建成后的的二次改造问题的出现,从而节约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展陈水平。

提高投标建筑方案对展陈空间的重视程度

目前大型建筑项目方案的确定基本都采用公开的的投招标方式,博物馆建筑也不例外,博物馆筹建部门往往在方案投标期间成立专家组对各设计单位的建筑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最终选定一个得票最多方案作为最终实施方案。这种方案的选定方式虽然比较公平,但由于专家组的成员都是建筑领域的专家,几乎没有博物馆专家及展陈专家的参与,使得专家组在对建筑方案评审时,过多地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去评判建筑形式与功能是否统一、与所处环境是否协调、设计风格是否反映地方特色等一系列建筑条款,而很少甚至忽略去评判是否便于后期展陈设计及运营,让选定方案的评价趋于片面。因此在博物馆筹备之初将博物馆专家及展陈资深人士纳入专家组,将会提高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程度,也会使专家评选的结果更趋合理,同时通过对中标方案从展陈设计与博物馆运营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最终实施的博物馆建筑方案尽可能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标准。在这一点上做得较好的是良渚博物院选用的方案,由于建筑设计过程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使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结构与博物馆的实际展陈需求很和谐,最大程度地满足博物馆的收藏、展陈和讲解服务功能。通过听取各方专家的建议,对原方案中平均跨度为18米的柱距调整为局部36米宽的跨度,将空间原为6米的高度调整为6-14米的不等高度,为今后的展陈提供了可变的空间;并将原设计中局部实体墙改成通透式的玻璃墙,以满足观展过程适当位置自然光和借景的需求。

结语

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博物馆后期展陈与运营过程中的改造不可避免,但如果博物馆筹建部门及建筑师从博物馆的立项到前期的调研、从设计概念到建筑方案审核、完善乃至施工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将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作为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依据去指导建筑方案,将会大大减少建筑遗留问题的产生,进而实现博物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协调,便于后期公众的观展,最终实现博物馆传播信息、交流文化、参与教育的社会功效。

参考文献

1.王群,《寻找文化的契合契合点》,《北京文博》2004年12期

2.梅宁华,《关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总结与思考》,《北京文博》2006年4期。

3.陈军科,《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博物馆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7日。

4.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2期。

5.解小敏,《对博物馆合理参观流量的初步分析》,《北京文博》2005年9期。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3

会议讨论决定:对《中国会计名人堂“中国会计名人”提名及评选办法》中表述不当的细节进行修正;在提名环节中增加一轮筛选,将候选人数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以免出现票数分散导致的不合理空缺现象;对于首届入选人数暂时不作调整,以后各届评选人数根据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研究确定;对于根据以上建议修订的《中国会计名人堂“中国会计名人”提名及评选办法》再以通讯方式征求各位评选委员意见。会议还讨论通过了首届“中国会计名人”评选工作计划,决定2011年下半年启动首届“中国会计名人”的评选工作,提名和评选的规则按照修订后的《中国会计名人堂“中国会计名人”提名及评选办法》进行。

同日于上海召开了中国会计博物馆常务理事会2011年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会计博物馆理事会理事长、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校长唐海燕教授主持,中国会计博物馆理事会26名常务理事出席会议并就博物馆建设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次会议包括三项议程:增补中国会计博物馆理事; “中国会计名人”评选委员会委员选举结果报告;审定中国会计博物馆建设工作汇报及2011年工作计划。

与会常务理事通过增补了中国会计博物馆常务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博物馆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副校长邵瑞庆教授代表会计博物馆理事会报告了“中国会计名人”评选委员会委员选举结果。根据博物馆第一次工作会议投票选举结果,并征得本人同意,确定“中国会计名人”评选委员会委员43人,并确定葛家澍为评选委员会主任,郭道扬、刘永泽、邵瑞庆、汤云为(以姓氏拼音为序)为评选委员会副主任,邵瑞庆兼评选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会计名人”评选工作即将全面展开。

与会常务理事对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及博物馆共建各方在博物馆建设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并对博物馆建设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藏品征集、布展思路、新技术的使用以及建立研究基地、实习基地等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博物馆;国民教育;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4-0100-02

博物馆以保护、研究、展示人类生存历史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以自身鲜明的个性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吸引公众,是人类、自然的记忆与传承,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总和,是社会教育以及人们终身教育的重要社会文化场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教育部门,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国民教育正在向着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终身教育的学习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在这种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必须作出相应变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博物馆要紧跟时代,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改革和完善教育职能。

一、根据博物馆的教育特征,强化博物馆教育职能

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所充当的教育角色明显有别于社会上其他任何教育机构。博物馆的教育面向全社会,服务对象包括社会各阶层,它通过主要载体陈列展览所展示给观众真实的、第一手的材料,在寓教于乐中向观众传授知识、传递信息。博物馆必须将教育的科学性放在第一位,在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展厅布局和陈列展览的设计上,应以观众的特点与需求出发点;在形式上应适当地采用现代科技的新技术、新成果,在保证展览的科学性前提下,增加展览趣味性和观众参与度,努力适应尽可能多的观众层面。无论专题性博物馆还是综合性的博物馆,无论综合性大馆还是地县小馆,都应把博物馆建设成社会的科学文化教育单位,并充分利用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博物馆应改变过去消极、被动的态度,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参与到文化体育活动、时事宣传活动、青少年素质教育活动中。通过陈列展览,展示本地区民风民俗或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推介和传播其他文化,树立起鲜明的社会文化教育特色,尽力挖掘潜力,使博物馆的各种资源都充分地利用起来,使全社会认同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二、将博物教育源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教育部门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我国有大小2300多座博物馆,其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日益凸显。为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教育部门应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列入教学计划,学校和教师应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将有关课程教学活动放在博物馆,使学校和博物馆、师生和博物馆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服务作用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在一些发达国家,博物馆、纪念馆都是大众经常参观的场所,很多人习惯每到一地,都先参观博物馆,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对于广大青少年,博物馆是重要的教育活动基地。中小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参与互动活动,可以丰富历史人文知识,引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培育民族情感。大学生通过在博物馆观摩、研讨,也能进一步陶冶情趣、提高修养。因此,首先要将博物馆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编入教材,进行历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还要将博物馆纳入大学教育,不仅将其纳入文博考古、艺术等相关专业必修课中,而且纳入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相关的公共课教育之中,确保每位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系统参观过一次综合博物馆、纪念馆。同时,还要将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将博物馆纳入党团教育活动之中,组织党、团员定期参观。最后,还要与旅游业结合,纳入旅游线路、景点中,让博物馆融入旅游业中,使人们在旅游中得到教育。

三、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有效发挥,还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通力协作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并培养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习惯。”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号工程”、“五三三工程”、《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都强调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2008年1月23日,、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确定了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免费开放的工作要求。这些政策的实施都有效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政府部门要切实保障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相关经费需求,并将之纳入财政预算。此外,政府还应设立博物馆专项资金,提供博物馆健康发展的机会。同时,政府应对博物馆出台其他相应优惠政策,给附属产业给予减免税支持,使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另外,还要加强博物馆与各行业间的合作沟通,为当地各企业、商业机构服务。如为企业举办企业文化、企业成长历程、企业产品等展览,通过这些展览既为企业作了文化广告,可提高其知名度,增加经济效益,又提高了博物馆自身的知名度,达到互利共赢。

四、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新时期思想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发挥是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不容忽视的一环。以往进行的许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形式单一,用单一的行政渠道、单一的讲学模式强制性地灌输,教育效果不够好。吸取这些教训,改革和完善思想教育方式,应是新时期加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教育职能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之一,其寓教于观、寓教于乐的特殊教育方式,既有别于行政教育方式,又有别于正规的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应采取具有吸引力的形式,借助博物馆这个重要渠道,适应新时期人们的文化需求。目前,国家正处于新的经济建设高潮,而每一个经济建设高潮必将会带来文化建设高潮,要求“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参观博物馆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特殊社会教育职能将更加得以彰显。

五、建立博物馆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拓展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博物馆本身就是公共科学文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性文化教育机构,与教育部门的教学功能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博物馆作为地域代表性文化的汇聚地,在传承文明、维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博物馆是广大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知识教育的基地。为使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更直接地贴近青少年学生,博物馆应与广大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建立共建教育基地,制订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博物馆教育工作的组织性、计划性。教育机构应把利用博物馆开展教学活动纳入学生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馆校联系制度,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使博物馆真正成为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校外教育的重要基地。各级教育部门要做出明确要求与规定,充分落实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长效机制,使博物馆成为国民教育的特殊阵地,从而拓展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六、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设施,充实服务内容,提高博物馆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博物馆应主动创造有利条件、加大投入,营造良好的展出环境,使参观者有良好的视觉感受,有宾至如归和进入博物馆就是进入了文化殿堂的感觉。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的法宝,是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原有的基础上,调整改进和完善所属陈列内容,举办精品展览和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直接、最有效发挥教育作用的工作环节。博物馆的优质服务包括优美的环境、方便的服务设施、简洁的导览、优质的讲解等,只有做到环境公园化、设施现代化、纪念品多样化,观众才能体会到参观的意义,从而在休闲放松中得到教育。所以,博物馆提供的服务是否多元、是否以观众为出发点,会直接影响观众的参观心情和满意度,进而影响博物馆能否吸引观众、留住观众的良好社会形象以及由此达到的教育职能。只有本着一切为了观众、一切想着观众、一切以人为本的理念,博物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的职能。

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阵地,是国家、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博物馆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不仅能够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陶冶情操,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新时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李修松.将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有效纳入国民教育体系[N].中国文物报,2008-3-19.

[2]沈凤娟.从教育推广的角度谈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J].江南论坛,2008,(2).

[3]宋家慧,杨旭光.浅议如何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博物馆研究,2009,(1).

[4]阎宏斌,郑智.社会化视野下的博物馆教育》[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6,(10).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博物馆;策展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26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0-0076-02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提供给社会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人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博物馆策展就是在展陈空间内通过建立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表达相应的主题,并进行艺术设计使其具备可观赏性。目前,国内外博物馆策展人主要是来自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文博专业毕业生,专业素养包括策展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在校期间的学习。因此,博物馆策展教学对于策展人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策展人与策展教学

创作陈列展览的过程,就是策展。负责构思、组织和管理展览的专业人员,称为策展人。按照身份差异,将在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非赢利性文博、艺术机构专职负责策划组织展览的专业人员称为常设策展人,与之相对则称为独立策展人。

作为职业的产生,策展人与西方博物馆、美术馆体系的建立有密切关系。16世纪以来,随着私人博物馆的兴起,在馆内开始出现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职人员。17世纪以后,私人博物馆开始面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经常按时代或主题组织一些陈列展览,这样就出现了早期的策展人。18世纪以后,在欧美等地出现了众多的国家博物馆,特别是专业的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如英国大英博物馆、丹麦哥本哈根国立美术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国家艺术博物馆等。在这些规模宏大的艺术博物馆或美术馆中,又进一步按照地区或时代细分,出现了专门负责某个地区或时代艺术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的专业人员,他们也负责相关领域的临时性展览,但一般不负责整个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经营管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艺术机构常设策展人。这些策展人专业背景通常是艺术史和博物馆学,其工作内容也主要侧重历史方面。

独立策展人在西方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前卫艺术的兴起或更早。①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策展人则是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60年代左右才开始在西方社会出现的。一个较为明显的证据就是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于1975在美国纽约成立,该机构旨在通过国际巡回展览等相关活动,促进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欣赏。20世纪80年代以后,独立策展人在西方当代艺术展览策划中已经开始扮演主角,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的专业背景有艺术史、博物馆学、艺术批评、艺术管理,也有专门的艺术展览策划学。

为了满足社会对于策展人的需求,欧美众多高校开设了策展专业,如英国的皇家美院、金斯顿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美国的南加州大学等,专门培养策展人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展人培养理念与完备的教学计划。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本土的独立策展人开始出现,如范迪安、高士明、卢杰、皮力、王璜生、施平、黄笃等,他们策划了多次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展览。然而,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中的常设策展人作为职位却没有普遍设立。

目前,我国策展专业的发展方兴未艾,仅有极少数高等院校开设策展专业,或在相关专业开设策展人才培养方向。本文所言的博物馆策展就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下的培养内容与方向之一。博物馆策展教学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过于偏重历史学、文物学和博物馆学,对艺术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投入有限等。

二、明确策展教学任务和目标

博物馆策展是策展工作的一个分支。从博物馆业务工作实际情况来看,策展与保管、宣教都是主要工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并未设立专职的策展工作岗位,从事策展工作的人员往往也从事保管、研究等工作。

博物馆策展教学是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在考古学、设计学等专业中也有相关课程的设置,旨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策展能力,使其在进入相关文博单位后,可以胜任策展工作。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博物馆策展人是博物馆策展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三、丰富策展教学内容

策展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业务工作,对于策展人的学识、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要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博物馆策展人才,在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学框架、课程设置与教学重点的确定来体现。因此,在策展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策展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主要是说明基础概念、相关术语,讲解策展工作流程、内容,使学生系统掌握博物馆策展的基本知识。实践教学是培养、锻炼学生策展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国外高校尤其重视。策展理论是陈列工作者长久以来工作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是策展工作的有益指导,实践教学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这些有益经验。在实践教学中,可针对性安排陈列设计鉴赏教学,即指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从选题、内容呈现、陈列环境氛围、陈列厅设计、色彩、材质、灯光等角度给予专业评价,能指出所看陈列展览的优缺点。策展专业的学习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协作与适应能力,这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和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

从课程设置看,主要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策展人,能有效而又充满自信地开展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意识和能力: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文化与政治意识,要有自我反思能力以及对艺术伦理的实践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信实验激发创新思维,寻求创新发展;三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能在各种情况下以灵活的方式找到资助、开展工作;四是培养学生具有清晰的沟通能力、制订合适的指标以及明确的目标定位;五是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能够主动积极地协助策划。③显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既有思想性又有操作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循序渐进,首先应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利用理论知识评价陈列展览,协助策展,独立策展。策展实践教学主要是锻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评价陈列展览,熟悉策展工作流程和环节,提升策展能力。

四、创新策展教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博物馆策展知识,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策展教学方法。

在传统理论讲授中,主要采用PPT课件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案例教学重视不够。纵览已有的博物馆策展教材,不难发现,文字表述几乎占据了全部篇幅,直观形象的图、表则较少。策展理论知识点往往较为枯燥,甚至晦涩难懂,纯粹的文本表述无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在理论授课中,对于某一知识点,如配以相应的图片,“文配图”的讲解显然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当下,我国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每年举办的展览超过万个,这些展览是各馆对策展理论的实践,水平参差不齐。在参观过程中,当以批判性的眼光来鉴赏,如发现某个场景与策展知识点相对应,或某个点违背了策展原则,就可以拍摄照片或视频,制成案例。在关注展览局部的同时,也可以整个展览作为案例对象,从整体来判断展览的效果如何,值得借鉴或应改进的是什么,依据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案例,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学生也易于理解枯燥的知识点。

策展实践教学要求很高,否则很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既定效果,经过多次比较,笔者认为下列几种方法是可行的。

其一,分组教学法。结合策展注重团队工作模式的特点,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分组教学可延伸到理论学习阶段,学生通过组内讨论,可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教学阶段,各小组又可变身为策展工作团队,进行分工协作,这与实际策展工作模式是一致的,有利于学生体验策展工作模式。

其二,实地参观教学法。可分为集中实地教学和个体实地自学,两种方法互为补充。集中实地教学法就是选择若干策展水平较高的陈列展览,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个体实地教学则是学生自己选择陈列展览,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欣赏、评价,锻炼了观察能力、解释能力和评判分析能力,在评价优劣的同时,也深化了对于策展的理解。参观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模仿,亲身参与策展机会较少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积累经验的好方法。

其三,模拟策展法。让学生独立组织一次展览,熟悉策展的工作流程、注意事项等内容,积累策展经验。自2010年以来,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契机,笔者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策展活动,指导学生组建策展团队,通过校内问卷调查和团队讨论,选择、确定展览主题,撰写陈列大纲脚本,制作辅助展品,并在博物馆日当天展出。虽是模拟展览,规模也较小,但整个流程、工作内容与实际策展并无二致,因此,对于学生的锻炼价值很大。

五、结语

策展教学担负着为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培养策展人才的重任,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丰富教学内容,与策展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做好策展教学工作。

[注 释]

①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Bruce Altshuler. The Avant―Garde in Exhibition:New Art in the 20th Century.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博物馆;志愿者;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2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4-0058-02

志愿者是博物馆重要的社会资源,也是博物馆精神之所在。充满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志愿者群体,可以更好地传播博物馆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中来。作为博物馆志愿者,除了具备普通志愿者的特征,如不计报酬、助人为乐、友爱互助、团结进步等,还应该认同博物馆文化,具有一定的或专业的博物馆相关知识,能够承担起社会教育、公众服务和文化传播等相关职能。博物馆志愿者培训重点不仅在于强调服务规范、博物馆基本知识,还应提供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增强志愿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其对博物馆环境的适应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在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的作用,为博物馆赢得更大的服务空间,实现博物馆与志愿者的双赢。

一、我国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现状

博物馆志愿者大多由在校学生、退休干部和社会有志之士组成,他们来自社会,是真正“不拿工资的员工”,能够提供之服务包罗万象,可以弥补现有专职人力的不足。另外,志愿者的责任感与素质较高,又能与参观者平等交流,很容易实现教育和传播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博物馆的志愿者数量可反映了这个博物馆管理理念、开放意识和员工素质,也反映了博物馆的综合效益和品质。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不仅担当着博物馆的导览和基本讲解工作,还承担着宣传、幕后服务等工作。由此可见,博物馆志愿者具有较强的公众参与意识,人员构成多元化满足了博物馆不同岗位的需求,志愿者已成为博物馆重要的人力资源。博物馆招募志愿者的标准比较宽泛,凡是对文博事业感兴趣并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人都可以。由于没有对志愿者专业做出硬性要求,有时会给志愿者讲解工作带来一定隐患。一些志愿者自身素质有限,在讲解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差错,从而降低了讲解质量;一些志愿者认为只要熟记讲解稿就行,讲解中很少加入自我感受,讲解效果不甚理想。当前,一些博物馆不重视志愿者培训工作,很少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致使大多志愿者缺乏相关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最终工作满意度不高。众所周知,志愿工作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为理想、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工作,博物馆志愿者也是一样。但是,我国博物馆普遍对志愿者精神激励不够,甚至有些馆连最基本的关心都不能达到要求,这样他们的工作得不到重视,慢慢就失去了工作热情。

二、博物馆志愿者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博物馆志愿者只招募不培训

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流动性大,必须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但博物馆方面在志愿者招募中往往忽略人力资源规划,造成志愿者供过于求。而且部分博物馆缺乏志愿者培训理念,认为对志愿者培训要投入资金和时间,而且不能即刻见效,不如招募选拔完全符合要求的志愿者,直接上岗服务;或者认为志愿者就是博物馆观众中的一部分,只重视其数量的增长,不重视其质量的提高。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博物馆只是向志愿者提供一个志愿服务的平台,志愿者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此平台进行公益服务,博物馆不需要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博物馆也没有对志愿者的工作性质、社会角色等进行细致分析,许多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后不能胜任此项工作。

(二)博物馆志愿者培训资金来源成为最大瓶颈

首先,博物馆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社会捐助等非自创性收入,由于这些资金总额是有限的,应付日常支出已很紧张,更别说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志愿者培训工作。其次,一些博物馆对志愿者不够重视,认为他们是廉价的劳动力,不需要投入费用。再次,培训风险大,志愿者流动性很大,博物馆如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在他们身上,可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一来,博物馆宁愿增加全职员工数量和资金投入,也不愿将精力放在志愿者身上。

(三)博物馆志愿者培训方式单一

大部分博物馆对志愿者的培训一般是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听讲座或看光盘,缺乏互动,缺乏体验,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博物馆情况介绍、规章制度了解,而志愿服务中所需的服务技巧和更多专业知识及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没有专门的培训计划,志愿者积极性不高,甚至倦怠,既达不到培训的预期,又浪费了博物馆的培训资源。

(四)博物馆志愿者培训缺乏长效机制

一些博物馆对志愿服务工作需要哪种类型、志愿者应具备哪些具体条件不明确,对志愿者的招募只是完成某项政治任务或是对某项大型活动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的条件难以适应职位要求,难以有效地进行志愿服务,而志愿者的培训也是一种间歇性状态,缺乏制定长效、系统的培训机制。

(五)博物馆志愿者培训缺乏评估

培训的目的是使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作用。但实际中,博物馆比较重视培训的准备与策划活动,对培训效果的评估重视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只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没有对培训给志愿者带来的改变进行深入细致的跟踪调查,对培训考核比较优秀的志愿者,博物馆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表彰和鼓励,从而使培训仅仅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三、博物馆志愿者培训体系建设途径

(一)提高认识,树立博物馆志愿者培训新观念

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博物馆应视培训为一种管理,视志愿者与普通馆员一样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视博物馆志愿者为“不领薪水的馆员”,真正重视博物馆志愿者培训工作,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博物馆应将志愿者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文化公益事业去做,不仅要解决目前的实际问题,还要着眼于发展;不仅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要促进志愿者自身的进步。

(二)建立、健全博物馆志愿者组织领导体制

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开展需要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这就需要博物馆积极作为,采取得力措施,建立、健全博物馆志愿者组织领导体制,为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大部分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由分管馆长领导,博物馆社会教育部门或接待服务部门具体负责,依托“博物馆之友”开展工作。

(三)志愿者培训应与博物馆文化建设相结合

志愿者培训是博物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志愿的价值取向和博物馆的发展理念相一致,博物馆文化所具有的融合、凝聚等功能,才能为志愿者培训提供潜在的思想和动力支持。博物馆文化能够改变志愿者培训的单调性,保证培训工作的连续性、广泛性和有效性。在对志愿者进行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志愿者博物馆文化的培训,建立统一的博物馆文化氛围,使志愿者产生对博物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的价值观趋向统一,继而形成稳定的团队精神。

(四)志愿者培训模式应多样化,培训内容应充实化

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博物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志愿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和充实化的培训内容是切实必要的。对志愿者进行全面有效的培训,需要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将传统形式和多媒体形式相结合,确立志愿者在培训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培训方法的现代化。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通过开展业务研讨会,邀请文博专家进行讲座,重视志愿者外派交流学习,定期调整志愿者服务项目,加强拓展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志愿者培训的整体效果。

(五)完善博物馆志愿者培训流程

博物馆志愿者培训体系建设,更重要的是将培训的整个流程明确化,形成固定的模式,按照博物馆的标准对每一位志愿者进行培训。首先,要科学的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其次,确定培训计划、培训方法和内容;最后,实施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六)加强博物馆志愿者培训运行机制建设

博物馆志愿者培训,不仅仅是上课那么简单,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或是管理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均可融入培训体系中。首先,应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其次,在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同时,确定培训计划、培训方法和内容;最后,实施方案(培训)并检验方案(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七)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博物馆志愿者培训激励与评估机制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7

一、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存在的问题

(一)藏品征集无计划,征集部门不健全,征集经费难保障。藏品征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制定科学的征集计划,建立专业的征集部门,设立专项征集经费作保障,但是目前能达到这三个基本征集条件的民族博物馆很少。没有固定的专项经费,无法制定征集规划和年度征集计划,征集工作常常带有盲目性;没有专门的征集部门,遇到征集任务临时从博物馆各部门抽调人员组建征集队伍,临时组建人员对本馆馆藏不清楚,容易出现物品重复征集的情况。

(二)部分领导对征集工作不重视,征集观念落后。很多博物馆比较重视藏品外展,忽视自身馆藏的建设,比较重视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和讲解员培训,忽视藏品的深度挖掘和征集人员的培养培训,用于藏品征集人员培养的资金微乎其微。资金不足、缺少健全的藏品征集制度等等,都是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的瓶颈。个别领导藏品征集观念落后,征集时往往画地为牢,认为民族博物馆就只能收民族博物藏品,以贵州民族博物馆为例,就只收集贵州地域内的民族博物,汉族的东西不能征集,生活在贵州地域以外的少数民族的东西也不要。这种观念导致藏品征集工作贻失了许多良机,造成了诸多遗憾。

(三)无固定的征集队伍,征集人员专业化水平较低。由于不是专业的征集人员,所以在文物的鉴选,文物价值的评估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征集人员在藏品征集时往往只注重有形文物的征集,对各民族的婚丧嫁娶、节庆歌舞、传统习俗等无形文物征集较少。并且征集时往往以取得实物为目的,忽视了原始资料的记录,如征集一套民族服饰时往往忘记将收藏人如何穿戴,穿戴时是否配有其他饰品,服饰上的挑花、刺绣等图案有何意义等相关资料记录下来,从而影响了文物的入馆、定级、档案资料的建立、展出等后期工作。

二、民族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藏品征集制度

“健全的藏品征集制度,既是藏品征集工作科学有序开展的依据和准则,也是藏品得到完善保护和利用的保证”,所以博物馆必须建立健全藏品征集制度。笔者认为藏品征集制度应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馆的专业性质、社会功能建立,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以调整、充实和完善。征集制度应包括征集工作纪律、征集程序、征集标准、征集入藏细则等。

(二)转变藏品征集观念

民族博物馆在藏品的征集上应转变观念,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某个地区或某几个少数民族上。以贵州为例,贵州的苗族人口虽有430万人,仅占全国苗族人口的48.1%,贵州民族博物馆在苗族藏品的征集上就不应该只局限于贵州苗族,而应该放眼全国,把各个地方苗族所传承下来的优秀的有形文物和无形文物收藏保护。汉族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不同地域的汉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贵州安顺的屯堡文化就是其中之一,独特的服饰、神秘的地戏、精美的建筑都是难得一见的奇观,作为地方民族博物馆,就应该把这些优秀的文化遗存收藏保护、宣传介绍,使人们更全面的认识贵州、了解贵州。

(三)拓宽藏品征集渠道

1.沉入基层开展文物调查。许多民族村寨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人们过着原生态的生活,保留了本民族本地域独特的民族习俗和生活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民族博物馆可派工作人员前往这些地区,开展田野调查,广泛深入地收集民族博物信息,为制定藏品收集计划,开展征集工作奠定基础。

2.鼓励民间捐赠。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团、文物收藏者捐赠活动,对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并根据所赠文物的价值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具有重要意义或重大影响力的捐赠,要举办专门的捐赠仪式,邀请新闻媒体进行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2009年贵州省龙里县人民政府向贵州民族博物馆捐赠60米农民画,举办了专题新闻会,并对博物知识进行了宣传,使得更多的文物收藏者明白对文物最好的保护就是把它交给博物馆,提高社会各界对文物捐赠的认识和关注。

3.深入文物商品市场进行购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越来越追求精神享受,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也越来越多,文物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文物市场异常火爆,文物商对文物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而且走南串北比较熟悉文物的信息,日积月累,收藏了不少有价值的民族文物。民族藏品征集者应充分利用好文物市场这一重要的藏品征集渠道。

4.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每一个博物馆不可能将所有的民族文物精品收入其中,收藏时都应有所侧重,各具特色。组建全省乃至全国的博物藏品数据库,将每个博物馆的藏品信息录入其中,以便各民族博物馆之间互通有无,展览时互相调拨。同时,民族博物馆与私人收藏者之间可以通过借用、交换等方式达到藏品征集的目的。

(四)培养征集人才,建立高素质的藏品征集队伍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民族博物藏品的征集也不例外。民族藏品征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它不仅需要征集人员具有一定的民族知识、历史知识,还需要征集人员具有了解文物信息、发现新文物的本领。民族博物藏品的征集同时也是相当辛苦的一项工作,需要征集人员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时候要到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进行征集,这些村寨不通公路,山路崎岖,征集到的藏品只能靠肩挑背扛的方式带出村寨。所以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熟悉本馆收藏情况、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征集队伍,是征集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科普场馆 建设 发展 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231-02

科普是科技和教育之间的一个交叉环节,科普教育作为面向社会开展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普及性教育,主要立足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各级政府都越来越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大力推进科普场馆的建设。科普场馆作为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和知识普及的公共场所和重要设施,如何进行这些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对于我们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对国内科普场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浅薄之见。

1 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科普场馆作为科普教育与宣传工作的重要场所,是常年定期对外开放、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重要设施。因此,广义上的科普场馆既包括了博物馆、科技馆等专业科普场所,也涵括了天文馆、海洋馆、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主题科普场所和科普教育基地[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日益进步,各地党和政府也加大了对于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建设,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各类科普场馆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3589个,且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我国科技馆的数量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结果,初步估计全国共有科技馆约300座左右,加上其它各类主题科普场所及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的科普场馆数量十分庞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也十分重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大力发展科普事业、进行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中,我们不能盲目跟风,一味地追求科普场馆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应根据自身功能定位、结合自身特色来进行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避免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普场馆的建设发展较快,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迎来了科普场馆的一个建设高潮,1995―2000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国内科技馆增长量多达160余座,基本上全国各省及省会城市(海南除外)至少都拥有一座科技馆。但是,该时期建设的科技馆无论在规模、基础设施、功能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无法充分发挥科普场馆应有的科普功能。同时,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个省份拥有科普场馆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科普场馆的达标和功能实现情况均不甚理想,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因此,在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期,我们对于科普场馆的建设不应该只重视数量的增长,而更应该思考如何提高科技场馆的质量,重新审视它们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发挥科普场馆传播与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功能。

2 如何做好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以及各级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科普场馆建设,分别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使我国科普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各地掀开了又一轮的科普场馆建设高潮。鉴于上世纪建设科普场馆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以及新时期对于科普场馆的要求,我们在进行科普场馆建设时,必须做好场馆的前期准备、申请立项、选址定位、规划设计、建设推进、装修布展等一系列工作。

2.1 申请立项

在进行科普场馆建设之前,首先需要对项目进行前期调查,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向相关部门提交立项申请,通过一系列审批程序之后,项目建设工作才开始正式启动。

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为例,该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该博物馆已从原来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一个陈列馆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囊括了从中央到省、市、区颁发的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同时也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观众数万人次。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目前拥有古生物、岩石、矿物、矿产、宝玉石和观赏石等标本达6万余件,其中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但由于原旧馆年久失修,馆内建筑陈旧简陋,陈展面积狭小且分区不合理,极大地制约了该博物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对外科普宣传与教育的功能。因此,成都理工大学经过一系列前期调研之后,于2005年向四川省教育厅以及四川省发改委分别提交了重新建设成都理工大学地学类自然博物馆的立项报告,并于同年获得了批准,正式拉开了新馆建设的序幕。

2.2 选址和功能定位

科普场馆的选址定位,是科普场馆建设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科学的选址和功能定位对于科普场馆建成后的管理及发展均有着重大的影响力。选址既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还要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还要考虑社会人文条件,与其它文化设施共同形成群体效应[3]。

成都理工大学根据校区扩建总体规划,结合成都市和成华区的城市发展规划,新博物馆选址定在了与主校区一街之隔的新增土地上,近校而不进校,该馆位于成都市成华大道三段,四周交通便利,身处城市文化圈,可与成都市东北部的北湖生态园林区、成都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市植物园和成都市动物园等景区,构成了一个以地球与生命为主题,集观光、旅游、科教为一体的的科普旅游区,极大地发挥科普辐射功能。

作为一座高校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首先为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其次才是兼顾社会观众的科普教育功能,因此,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是集自然标本收藏、陈列展览、教学科研、科学普及、旅游参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其服务范围分三个方面:一为大、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配合素质教育和学校课程教育);二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和自然科学知识普及教育;三为利用恐龙、熊猫等四川、成都特有的宝贵自然资源作旅游产业开发管理。

2.3 建筑设计

一个科普场馆的规划设计对于它的功能实现及后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公众文化场所,建筑本身的外观设计要美观大方,富有现代气息,不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建筑内部设计既要考虑合理的功能分区,但也应有创新,蕴含科技元素,反映本馆特色。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由清华大学工美环境艺术设计所承担,新博物馆占地75亩,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由主体建筑、露天展台、客服中心、广场、园林绿化和停车场等组成。博物馆主体设计为圆形三层拱顶建筑,建筑总面积14,000余平方米,一楼主要设计为库房及各专业教学实习室,二楼设计为博物馆的主题陈列厅,其中尤其突出博物馆的特色――恐龙厅,三楼设计为临时展厅及办公区域。整体建筑设计新颖独特,既从外观上突出了博物馆的主题特色,也综合考虑了博物馆的功能分区和建筑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实用性。

2.4 工程建设

建筑设计方案敲定之后,成都理工大学就博物馆工程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经过一系列必选,最终确定了工程建设单位。为了保证博物馆建设的工程质量,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专业的监理公司对整个工程建设全程监督。同时,成都理工大学为了严格博物馆项目竣工结算审计,专门就博物馆项目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进行公开招标,根据反复多次的比较,最终确定了专业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公司。

2007年9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正式开始动工建设,学校相关部门积极与项目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沟通协调,研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历经1年多的建设,2009年博物馆主体建设完成竣工。

2.5 陈列设计

好的陈列设计是科技场馆的精华与灵魂所在,是吸引观众的最大源泉与动力。科技场馆作为一个长期固定向公众开放、传播科学知识的公共文化场所,如何让观众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于中,其陈展内容是非常重要的,陈列设计要考虑科学性、先进性、互动性、趣味性的统一,努力让观众耳目一新、百看不厌。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在学校网页上就陈列厅的设置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意见,最终确定了新博物馆科普陈列的固定展厅。

由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设资金全部依赖学校自筹经费,因此,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既要考虑资金的因素,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突出博物馆的特色与优势。博物馆组织本馆专业人员对展厅陈列内容进行设计,积极听取学校相关专业领域各专家教授对陈列展品、陈列文字、陈列形式等方面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与设计公司协商沟通,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以期取得最优效果。

尽管各个展厅的展示主题和内容不同,但是其陈展理念大致相同,布展的装修风格和形式以展示的主题内容而确定,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科学性,简约而不简单。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作为本校师生的教学实习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场所,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展品陈列总体上应具有系统性、知识性,同时又要兼顾社会观众的科普教育工作,使之具有通俗性、趣味性与互动性。每个展厅在陈展设计中又有所区别,例如,恐龙厅作为整个博物馆的最大亮点,不仅要有恐龙的化石展示,更需要多媒体技术以及复原场景的相得益彰,同时还需要设计一些与恐龙相关的互动项目,融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矿物与宝玉石厅也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既要有系统的知识介绍,也有精美绝伦的展品,让观众在参观学习之余又大饱眼福,对大自然的神奇之作叹为观止。博物馆还设计了两个临时展厅以及多媒体功能教室,既能丰富博物馆的展览,也能举办科普讲座,可更好地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2.6 装修布展

布展就是按照展示主题的要求对展厅内的展项进行合理布局,并对地面、天花、墙面等进行效果装修,衬托和增强展项的展示效果,以满足科普场馆进行科普和教育功能的需求[4]。装修布展是科普场馆主体建设的最后一步,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步,陈展的效果是直面社会观众的,影响着参观者对于科普场馆的直观印象,决定着科普场馆的后续发展。因此,在装修环节应力求简洁大方,要以展品为中心,始终为展品服务,并突出展品的主体性,其它配套设施不能喧宾夺主,不要由于装修而冲淡展览的科教氛围。

在这个环节中,除了继续加强装修的监督管理外,布展过程中往往还会存在一些小的微调,比如,在实际布展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以前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或者问题,或者可结合布展后的效果,适当增加一些与展览主题相对应的附属展项或是可多重利用的展览设施,比如增加一些互动设备或者休闲娱乐活动,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以期消除观众对于博物馆的“一次性参观”怪象。

3 关于科普场馆后期发展的思考

科普场馆的主体建设完成之后,如何进行后期的运营管理,对于它们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纵观国内已经建成的各大科普场馆,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因此,才导致了很多科普场馆“热热闹闹建设,冷冷清清运营”的局面。为了避免科普场馆建成开馆以后“一年热、二年冷、三年少人问津”的现象,后期的运营管理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是科普场馆建设工作的继续和发展,是与工程建设和内容建设同等重要的工作。

科普场馆作为国家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公益性非盈利机构,决定了它的运营管理理念的不同。目前国内很多科普场馆已经纳入财政拨款范畴,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各大科普场馆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依托馆内资源,如举办临时展览、开展展项设计服务、配套服务、产品开发等多渠道创收。同时,各科普场馆既是重要的科普阵地和公共文化场所,也是重要的宣传媒体和品牌资源,因此,可充分利用其优势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为其建设与发展服务,走出闭门办馆的误区,走开放办馆的路子,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逐渐实现科普场馆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历来重视科普教育与宣传工作,近年来大力拓展科普展览的方式与途径,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博物馆不仅积极走进中小学校、社区,深入农村和地震灾区等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科普宣传与教育功能,还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在国内外大中小城市举办了数十场专题展览,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和学校的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

人才资源是科普场馆功能的内在需求,也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中坚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是保证科普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既积极建设专职科普人才队伍,也充分利用高校优势,长期面向学校地质类专业学生招募有热情、有能力的科普志愿者,切实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使志愿者群体这一巨大的人才储备库长期为博物馆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全世界都对科教事业越来越重视的今天,科普场馆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在大力兴建各种科普场馆之后,如何以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加强科普场馆后期的运营管理,促进科普场馆的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科教功能,仍是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不断探寻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 谢起慧.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海峡科学,2012,63(3):92-94.

[2] 邓念.全国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普研究,2010,5(29):69-74.

博物馆重点工作计划范文9

[关键词]博物馆;高等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徐玲,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历史学博士,河南郑州450052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1-0158-03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模式实现根本性改变的急迫要求。而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来共同完成,尤其是各种社会教育体系的介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保证。集中收藏、展示人类文明精华和史实的博物馆,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独特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在大学专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及审美教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完善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社会场馆之一。本文主要就博物馆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博物馆免费开放带来的馆校合作新模式以及如何实现博物馆与大学合作教育良性互动等方面作一探讨。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输出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大学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项系统教育工程,它的完成超出了大学,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大量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来补充大学教育资源之不足。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补充大学素质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物标本和科普标本,博物馆以这些特殊的教育资源为依托,通过陈列展览进行形象直观的社会教育,传播历史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教育方式、手段与大学传统教育不同,完全是在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里,通过对展品的直接欣赏,来完成知识的传授;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人的整体生活态度,培养人生观念;博物馆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陈列展览与大学只以文字和插图来显示的教科书明显不同,具有形象、直观、和谐、有趣的特点,属于非程序化的开放性教育。开放式教育模式完全不同于大学传统的教导解说型教育方式,更加强调受教育者的个体性和多样性,鼓励独立思考、参与互动,故而适合大学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博物馆教育模式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及审美能力等。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及艺术鉴赏力,能够有效完善大学系统却干巴巴的知识传授教育模式。同时博物馆收藏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容的知识面较宽,容易满足大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在博物馆中,大学生不仅可以实践课堂知识,还可以获得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愉悦,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因此博物馆完全有条件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理想社会教育场所。

博物馆作为独特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集中收藏和展示场所,是国家公共文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教育功能,维护公众的公共文化权益,我国2007年底在全国开始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为各个层次公众提供了方便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法律依据。

博物馆免费开放是一项惠及全民的国家政策,去除了购买门票参观的门槛,为无经济收入的大学生利用博物馆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方便了大学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进行实践教学,免费开放的各级各类博物馆为大学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大学应该以博物馆免费开放和大学教育创新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和素质教育观为导向,充分利用好博物馆教育资源,不断推进大学素质教育, 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的实施,同时转变了博物馆教育理念,博物馆教育开始逐步走向社会化,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教育成为新一轮的博物馆经营理念。免费开放后的博物馆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的观众群体、组成结构及教育方式的新变化,密切配合学校教育,为各类学校提供校外教育服务,馆校合作活动增多,新的馆校合作模式在我国开始出现。

馆校合作模式最早产生于西方,早在1895年,英国托马斯,霍斯福就明确提出修正学校教育法,允许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并计入有效课时,从法律层面上正式开启了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关系。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经发展为近半数的博物馆为学校提供进校教学、教材外借与导览服务,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形成了制度化的共生关系。随着免费开放制度的实施,近年我国也出现了博物馆与学校在相互需求基础上形成的特色教育模式。这些都为博物馆参与大学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条件。

博物馆与大学教育合作在我国起源较早,我国建成最早的南通博物苑就是南通师范学校的附属博物馆,其宗旨就是为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现在有条件的大学都建成了附属博物馆,专门服务于所属大学师生。但是无论从数量和质量来看大学博物馆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素质教育的需求,大学素质教育的完成必须借助社会上的众多博物馆。因此馆校合作更多指的是大学之外的博物馆与大学的合作教育,实现馆校教育良性互动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博物馆与大学要建立有效双向沟通机制,使馆校能够建立固定联系,及时互通信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博物馆方要研究大学教育特点,了解大学素质教育的需求,准确及时地了解大学教育的动态,调整自己的教育规划与之契合。本着引进来、送过去的教育服务原则,一方面组织、策划各种与大学素质教育相关的教育项目活动,及时向相关大学发函,介绍本馆展出计划,吸引大学生进入博物馆学习。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组织走进大学校园活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走进大学校园作学术报告,举办一些高品位的校园展览,为大学编写专业的欣赏、保护文化遗产的教材,走进大学课堂进行教学,以强化和延伸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大学方要改变原有的狭窄的教学理念,大学相关教师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素质教育方面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具体教学中结合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博物馆特殊的教育资源、教学手段,以提高博物馆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运用率为标的,及时与相关博物馆沟通,积极参加博物馆举办的各种与大学教学相关的教育活动。

其次,馆校要共同制定合理的大学素质教育教学规划。馆校合作还需要双方深入研究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大学教育规律的结合点,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长期互动的教学活动计划,创建博物馆与大学教育结合的新模式,这种合作模式的实现需要博物馆与大学共同策划协作。基本上教学活动规划以大学教师为中心,由其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博物馆教育课程,保证活动内容与大学教学计划相联系。在计划大学素质课程的教学时,应把到相关博

物馆实地教学列入教学计划,计人有效课时;博物馆在管理上则要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密切配合大学教学安排,为实地教学提供相应的设施设备和专业人员,根据课程需要和大学素质教育要求做好教育活动安排,以学科整合方式服务大学教育活动。教学进行中双方应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使双方能够形成一种稳定、规律的合作关系。使博物馆能够切实参与到大学教学活动中去,共同推动大学素质教育计划的实施。

再次,博物馆要提供完善的教学服务设施。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思想性教育,在服务设施方面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因此博物馆需要配合大学教学需要,设立专门教室、实验室,以及专供大学生参观的陈列室等,大学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预定教室,然后由博物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目前许多条件较好的博物馆都新增设了发现教室作为一种新的资源教室,在博物馆专业辅导人员的协助下,学生在这里可以利用视听、触摸等各种感官体验、发现及检验书本知识,学会独立体验、思考等。

另外,博物馆要了解大学生的学习模式,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能力。他们熟悉现代教学设备,能够阅读各种参考书籍,善用计算机、光盘及现场导览等高科技工具来增加认知、美育鉴赏和参观兴趣,因此要求博物馆在设施配备上要有一定的新颖性、现代性,可以采用绘画、三维模型、组合歌曲、仿真等方式,充分满足大学生多元智慧的学习需求。同时陈列的各类标本、布展的排列方式及参观环境的营造等,也要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说明标牌、文字解释等方面为大学生的独立学习提供便利。一般大学生智力较高、有自信及重视概念学习,如自然学科学习等,为此博物馆除利用熟悉、舒适、已知等原则吸引大学生参观学习外,尚可设计适当程度之智能挑战,以引导大学生接受新知识和深入学习。

最后,双方应积极发展馆校合作的最佳模式:参与式学习。大学素质教育属于建构知识型(Con-structivism)教育,要求改变大学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主张学习应建构在学习者心智对于知识的主动运作及其交互作用之上。因此,学习者必须手脑并用,以每个人不同的背景和经验与世界互动,并扩大其自身对于事物的理解能力。建构知识型教育方法上重视实践和实验,实践和实验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理论上侧重于学习结果应由学习者在建构式教学情境中自行获得合理的结论,强调学习者个人的经验、更深入的延伸及强调个体学习结果的获得。建构知识型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求教育者提供合适的情境来诱发学习者学习,起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而非主导作用。近年出现的博物馆参与式学习正好可以满足大学素质教育在建构知识教育方面的需求。

与大学建构知识型学习不同,博物馆学习属于发现型学习(Discovery),即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需以自身心智与教材、新知不断交互作用及产生变化。发现型学习是一种动手做(hands on)、用心学,有良性意识的主动学习。遵循发现型学习原理,博物馆近年逐渐形成了参与式学习这种新的博物馆教育模式。博物馆的参与式学习,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触摸展品、参与活动和游戏、提问和回答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学习和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学习。努力打破原有由教育者单向主导的施教模式,建立新的双向互动教育关系,使学习者能够变被动的信息接收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调动各种器官和思维功能,最终取得高质量思维学习效果,整个学习过程的完成着重在学习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