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9-18 17:40:32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1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特征;护理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不良的情志刺激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会使血压持续升高,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1]而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当人的心理经常处于紧张、焦虑、忧虑等状态时,大脑皮质和皮层下中枢的抑制和兴奋过程发生冲突,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会丧失对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调节作用,使血管处于收缩状态,为此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而使血压升高。中年人的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家庭中都是主导者,工作繁忙,压力大,患病以后更加重他(她)们的精神负担,多种因素导致不能用平和正确的心态应对自己的病情,这将不利于血压的控制。客观地了解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血压得以控制、稳定病情的必要手段之一。

1.中年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1.1 恐惧、焦虑 在初患高血压病时,突如其来的疾病,对于处于事业、家庭中坚力量的中年人来说,往往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容易有焦虑恐惧的心理,致精神紧张而头晕、头痛、眼花甚至胸闷血压上升,病情加剧,不易控制。

1.2 忧郁 由于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的缺乏,往往对病情估计比较悲观。因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部分患者入院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容易胡思乱想,诱发压抑心理,造成心理冲突,表现为抑郁性格。

1.3 急躁、悲观 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当患者知道疾病无法根治,需要通过终生治疗,而且血压的变化受个人饮食、环境、医从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血压会变化无常,短期内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容易导致产生急躁情绪,对健康也失去信心,对生活逐渐感到悲观。

1.4 盲目乐观 因文化层次的不同,并且加之中年患者群体总感觉自己有年龄优势,特别是症状轻或者无症状患者,认为血压高一点,对日常生活没有影响,对身体无大碍,饮食随意,不加任何控制,不愿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疾病也抱无所谓的态度。

2.中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2.1 针对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焦虑控制心理状况护理措施 加强高血压防治知识的宣教,认真倾听患者诉说,了解他(她)们顾虑,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发病原因、治疗过程,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可以是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等基本知识。向患者介绍所需检查的方法、目的,以取得配合及解除因此引发的顾虑。鼓励患者以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对待疾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2.2 针对中年患者忧郁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详细介绍病房环境,减少其陌生感,介绍医院的医疗护理技术力量,必要时可以推荐一些治疗效果好,积极乐观配合治疗的病友和新发患者加强沟通交流。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与患者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性,多和患者家属沟通,让家属一起参与到配合治疗的过程中,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减轻心理负担的目的。 对急躁型患者,要注意谈话的技巧性,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

2.3 针对中年高血压患者急躁、悲观心理特征的护理 让患者知道高血压病虽然是一个慢性疾病,但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有规律的治疗措施得以控制。多次强调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指导患者使用心理治疗是对应疾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之一。护士在与患者交谈过程中,要注意谈话技巧,顾及对方的顾虑,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指导患者学会采用放松术,为让患者提供相关的健康宣教,提供些图文并茂的宣教卡片,这些均对高血压患者急躁、悲观的心理状况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2.4 针对中年高血压病患者盲目乐观心理特征的护理 让患者明白高血压病的危害,血压控制不好可能造成对心、脑、血管所造成的危害,介绍那些已经发生的严重病例,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根据患者文化水平层次不同,采取符合的健康宣教。让患者更坚定认识自己对于事业和家庭所处在的重要性,树立患者对高血压病的正确客观认识,这些有助于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护理。

总之,高血压病是一个慢性疾病,无论在疾病任何阶段都会让患者产生些心理状态的变化。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治疗高血压病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心理反应,及时分析,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顾虑,为高血压病患者创建积极、健康、向上的身心环境。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2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

    通过评价心理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心理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所起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4月~2011年11月在我院内科就诊的1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诊断的标准,及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舒张压(DBP)≥90 mm Hg(1 mm Hg=0.1333 kPa)且收缩压≥140 mm Hg;②年龄≥65岁的患者;③无继发性高血压、物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以及无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者。将所有患者随机的平均分为两组,试验组男34例,女22例,年龄64~81岁;对照组男37例,女19例,年龄66~8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降压药物治疗,同时还要控制饮食,休闲时间多运动,戒除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还要接受定期的心理护理及时帮助患者及时消除顾虑,正确面对疾病这一现实,树立康复的信心。两组患者的观察治疗时间均为5周。记录这两组患者达到血压平稳的时间,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焦虑程度和生活质量水平。

1.3  治疗判定的标准:①血压控制到良好标准。从入院到治疗5周以后,患者的血压连续1周都控制在(120~140)/(65~90)mm Hg之间;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按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来评定,记分方法采用国际统一的记分方法,分别纪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焦虑程度;③生活质量的评分。采用SF-36健康量表来纪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主要包括有:总体健康(GH)、生理功能(PF)、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情感职能(RE)等5个指标。生活质量的总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水平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血压平稳以后,患者的焦虑评分显著降低,而生活质量水平有显著的提高。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试验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焦虑量表的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试验组

56

51.36±9.88

43.26±9.65①

对照组

56

49.86±7.51

48.16±6.27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的比较()

组别

例数

GH

PF

SF

MH

RE

试验组

56

 

 

 

 

 

治疗前

 

41.2±9.8

69.4±8.9

58.7±10.1

46.4±8.2

68.1±2.1

治疗后

 

58.9±11.4

88.9±6.6

70.2±3.2

69.2±8.4

87.8±7.3

对照组

56

 

 

 

 

 

治疗前

 

40.9±3.2

68.1±5.9

58.1±6.8

52.8±7.5

65.2±9.8

治疗后

 

43.1±6.3

75.5±6.1

60.3±7.1

56.9±8.8

61.1±8.3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的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在35~88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男性为30例,女性20例,男女比率为3:2。全部患者的舒张压(≥12kPa)和收缩压(≥18.7kPa)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描述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标准,另外,经生化、眼底检查、肌电图、心电图及 X线等,排除了其它疾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2健康教育的含义

    2.1 实施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健康教育:(1)把糖尿病的病情、病因、护理知识和病情观察等内容按篇章编写成方便阅读的手册,对于重要的或者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相应的解释和指导。(2)对于阅读上有困难或者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患者,则要使用口头讲解的方法,并交代家属协助监督[2]。

    2.2饮食指导: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劳动强度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计算患者每日从饮食中需要的热量时要考虑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以及身高,依据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准确科学地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

    应尽量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饮食上定时定量。少吃或者不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烹调宜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对于体重已经超标者,应尽量使体重减轻,减少总热量的摄入[3]。除以上的各点需要牢记外,还应做到饮食上要有所忌口,“忌过甜、过咸、过油腻、过饱、辛辣、烟酒”。同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安排餐次、少食多餐,规律饮食。

    2.3运动指导: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饮食后适宜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促进组织和肌肉与糖进行有效的作用,增加心肺功能,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运动时间以每日30分钟~60分钟为宜,分1次~2次进行,初始运动量宜偏小,时间不宜长,逐步增加,直到达到适于个体的运动量。运动千万不可以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空腹或血糖高于13mmol/L时不宜剧烈运动。也不宜在药物作用巅峰期剧烈运动。接受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注射部位剧烈运动。

    此外,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运动量不能过大以免诱发眼底出血, 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急性感染以及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运动中如出现头晕、眼花、出大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中止,如低血糖发生可进食一些食物或含糖饮料,必要时及时就医。

    2.4心理护理指导: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4]。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例如: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常因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病。

    2.5 患者的日常自我监测:由于糖尿病患者患病后就会伴随血液的粘稠度偏高,就会相应地出现血管壁脆弱的情况,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则会受到高血压的影响使得血管出现进一步的收缩变窄现象,发生出血或者阻塞的概率就会更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恶性循环。因此,让患者熟悉血糖、血压的控制标准,牢牢掌握尿糖、血糖、血压的监测要领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医护人员也要及时叮嘱患者按时用药,长期坚持。由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终身性的特点,不能因为症状有所缓解而私自停药。

    患者在进行自身的一系列指标的监测时容易因缺乏规范的指导和严格的环境条件和设备而出现一些误区,所以,患者在日常自我监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a.学会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出现问题时应尽早咨询负责医生;b.尿糖和血糖因坚持至少每天监测一次,血压可每个月测量一次,并及时记录和观察数据;c.有几个比较理想的测量血糖时段:空腹时、用餐前、用餐后以及凌晨两到三点;d.在有以下情况时需要增加对尿糖和血糖的测量数量: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者、更换药物时和病情出现不稳定等。e.患者除了需要测量血糖外,还需要对腰围、体重和血压进行严密的监测,配合自身对于相关数据指标在正常情况下的了解。

    并非说患者熟练掌握了以上自我监测的流程就可以完全脱离医院的检查,笔者在这里建议,对于糖尿病患者,在稳定的自我监测的基础下仍然要去医院进行每一季度的常规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以及血脂等,做到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科学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3 结果

    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后,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基本上有详细的了解,其中完全掌握健康教育内容的比率为90%,基本了解率为7%,理解率为3%。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 讨论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对病情起到一个很好的良性的促进作用,患者如果要想将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就必须坚持规律的生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5]。凌晨4时到上午9时,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时段。如果早晨没有按时起床,没有按时服药吃饭,整个白天的血糖规律就会被彻底打乱,会引起血糖的明显升高,增加肾脏的负担,随后导致血糖的波动,增加对血管的伤害,也加重了病情。

    除了规律的起居和睡眠习惯外,保证平稳、宽容的心态,不让情绪牵着自己走,也是患者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当人的心态稳定时,与血糖调节密切相关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使参与血糖调节的内分泌激素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下,这样血糖易被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反之则可因精神、神经及内分泌因素的紊乱而致血糖显着波动。特别是当人生气、发怒、焦虑和烦躁时,交感神经系统占据绝对优势,刺激升高血糖的肾上腺素、胰岛素分泌,结果就使血糖直线上升,即使常规用降糖药也无法使其降至正常,由此而加重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积极的心理调节,将其切实作为控制糖尿病的“法宝”之一。日常生活要更加豁达宽容和大度些,不为一得一失而情绪激动,不为生活琐事而斤斤计较,力求忌怒、戒愤,避忧,使自己拥有平稳心态和健康情绪,以更好控制血糖,稳定病情。

    目前我国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多种多样,然而患者缺乏对药物的正确认识,不能合理、科学地应用,造成病情反复或加重,同时也造成了药物的浪费。

    关于用药方面,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知道:患者在服降糖药时,要与吃饭“结伴而行”,胰岛素宜在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一定要按时进食,否则也会有低血糖危险。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原则在于将血糖调节到适当的范围,以保持血糖的稳定。由于延时进食、进食量减少等发生低血糖而昏倒的情况在门诊时有发生[6]。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在降血糖的过程中,方法不当也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4

关键词 老年 高血压 心理状况

由于心理社会因素是诱发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况将对高血压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更多的依据。

资料与方法

沈阳市沈河区大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所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涵盖了沈阳市社区的各项特征。本次调查研究从大西地区抽取了符合标准的145例病例,具体资料,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人口学资料统计

调查工具:本次调查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分别评定总分和10个因子分。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各因子均分≥2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3分表示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凡有1个(及以上)因子分≥2分即认为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并以此来计算心理卫生问题总检出率。

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制成的问卷和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部分患者采用访谈法获得更多的针对性信息。对于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医务人员通过无引导性的客观解释帮助其完成相应问卷。

结 果

沈阳大西地区145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见表2。

沈阳大西地区145名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问题检出率分析:在接受调查的145名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得分160~200分31人(21.37%),这表明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群体中有心理问题的患者比例达到21.37%;得分200分以上11人(4.13%),这表明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群体中有严重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患者比例达到4.13%。见表3。

表3 SCL-9总分检出率(n145)

沈阳大西地区145名老年高血压患者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比较,经过分析以后表明:患者在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焦虑、偏执、恐怖几个方面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存在显著差异。SCL-90因子分在2分(含2分)到3分之间检出的因子由高到低排序为:抑郁>焦虑>恐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强迫>躯体化>精神病性;SCL-90因子分在3分(含3分)以上检出的因子由高到低排序为:抑郁>焦虑>恐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强迫>躯体化>精神病性。见表4。

表4 SCL-90因子分检出率(n145)

讨 论

心理-社会因素通过心身相关机制对老年高血压病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二者互为因果。良好的心理社会因素可使老年患者身体内外环境协调有助于血压的下降和稳定。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但要重视老年人的躯体疾病,还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因此,需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和治疗老年人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调查研究的数据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焦虑、偏执、恐怖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多人次出现的强迫倾向、人际关系障碍、抑郁倾向、焦虑倾向、敌对、恐惧情绪,其中以抑郁、焦虑、恐惧3种最为明显,甚至出现了大量相应带来的躯体化症状。高血压可导致或加重抑郁、焦虑、恐惧等。老年人一旦患了高血压,会出现多方面的心理反应,高血压持续时间越长的人,自我恢复能力也越差,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认识不足、病后适应调节能力障碍、顺应不良、继之表现出对疾病的紧张和焦虑。整日顾虑重重,这种心理因素作为应激传入脑内,若主观认为是恐惧的信息,就会引起惊恐、焦虑或愤怒等消极情绪,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其突出表现为持久的心境低落,伴有焦虑、认知障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因此,对待老年高血压患者因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之以心理疗法,全面调整他们的状态以更好地应对自己的病情。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

2 Forbes LM,Chaney RH.Cardiovascular changers during acute depression[J].Psychosomatics,1980,21(6):472-477.

3 王慧.高血压患者80例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614.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5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186-01

高血压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这种病情会导致患者出现各种血管疾病,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质量。高血压会导致患者出现脑卒中,使患者出现冠心病等严重的病症,不利于患者的生命健康[1]。在对高血压进行治疗的时候通常以控制患者的血压为主,一般为患者选择降压药物进行控制,但是降压药物的治疗过程当中因为治疗周期较长,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所以发病率相对较高。对于这种病情在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做好社区的相关干预工作就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分析在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当中应用心理护理所取得的效果,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的调查时间为2015年6月到2018年4月,选择此期间我社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当中,男女比例为24:26,患者的最大年龄为84岁,最小年龄为62岁,平均年龄为(715±69)岁;对照组患者当中,男女比例为25:25,患者的最大年龄为86岁,最小年龄为61岁,平均年龄为(722±71)岁。本研究?^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被确诊为老年高血压,诊断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经过统计学软件和检验,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可以比较研究。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配合常规的护理,主要是对于患者进行常规的宣教,维持患者的血压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用药,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等,避免患者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具体的护理措施因篇幅有限不做详细赘述。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为患者提供强化心理护理进行干预,具体的护理干预方法如下:

①支持干预:对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过程中,应该先和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要全方面的了解患者出现问题和心理抑郁情况的原因。对于患者所存在的普遍性的共性问题,应该集中开展宣教,针对个别问题应该进行单独的指导,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的效率。

②认知行为干预:可以通过社区开展讲座或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高血压发病的普及,确保患者能够对于高血压疾病发病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还要提升患者对于病情的注意事项的认识和用药的认识,提升患者对于疾病认知的整体性水平。需要保证患者和患者家属能正确的对待疾病,并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2]。

③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护理方法较多,比如可以为患者选择采用心理暗示方法、想象的方法,定期的对患者进行指导,并且开展相关的培训,使患者能够放松肌肉,保证患者大脑的冷静。需要降低患者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以便于达到有效缓解患者压力的目的,控制患者血压的稳定性。比如说社区护理人员可以轻松的与患者进行聊天,作出暗示,保证患者具有良好轻松的心态。护理人员和医生都应该具有丰富的经验,向患者介绍一些治疗效果较好的病例,为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充分的肯定。避免对患者进行不良的暗示,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13观察指标评价本研究所有患者护理干预结束以后的心理质量情况,为患者选择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差;评价本研究两组研究对象的高血压发生情况,同时比较研究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和干预后的血压状况。

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数据需要调入统计学软件当中进行检验,采用统计学软件的版本为IBM SPSS260,本研究所有的计量资料检验选择采用t值检验,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检验采用P

2结果

对于本研究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为(115±21)分,对照组患者为(186±44)分,观察组患者的心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以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6

【关键词】 心理护理;高血压;临床疗效

高血压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病[1],也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死亡率较高,主要并发症有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的危害主要在于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严重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在本组研究资料中,我们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观察其临床疗效,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结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10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2例,分别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在60-82岁,平均年龄(70.5±3.5)岁;病程1-23年,平均病程(11.5±2.5)年;对照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在61-81岁,平均年龄(71.5±4.5)岁;病程1-22年,平均病程(10.5±2.5)年;所有患者均经过检查诊断,确诊为高血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情上无明显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对照组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血压升高要及时告诉医生,由医生处理,严格遵照医嘱用药,控制患者饮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多数都怕自己成为儿女的负担,所以内心存在着焦虑、不安、矛盾等负面心理情绪,要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共同开导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2],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种,显效:老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已经控制在正常水平以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有效:老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下降10mmHg以内,已经控制在正常水平以下,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无效:老年高血压患者舒张压未下降或者升高,临床症状均无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并且P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临床表现分几种,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主要与老年人大动脉弹性减退、顺应性下降有关,使脉压增大。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是由中年原发性高血压延续而来,属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高的混合型。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肾器官常有不同程度损害,靶器官并发症,比如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肾功能不全等。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降低,容易造成血压波动及性低血压,尤其是在使用降压药物治疗时,需要密切观察注意。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尚未阐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高血压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升高,所以造成中老年患病率最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是在更年期以后,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3]。根据本次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对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让老年高血压患者保持最佳心态,更好的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提高总有效率,降低无效率,疗效显著,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更加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戴秀菊,杨金娟,周志虹.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06):43-44.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7

本科对2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调查,除了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的护理外,尤其强调心理适应和情绪调整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患者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现将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2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两组。一组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共110例;另一组为实验组为110例,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有效的心理护理。其中男147例,对照组72例,实验组75例;女73例,实验组35例,对照组38例。男女之比2.01∶1。年龄:60~87岁,平均(69.2±12.37)岁,对照组(68.7±11.62)岁,实验组(69.7±13.21)岁。

2 心理护理

2.1 心理分析 通过与患者交谈与护理观察,先了解老年人心理变化特点[1]:本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共分4种类型:①焦虑恐惧型:焦虑与恐惧同时存在,一种患者相信高血压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危害,从而产生对高血压疾病症状及预后的恐惧。另一种患者是从未患过病的,突然血压升高头痛、头晕症状有一种濒死感,加之学习后了解到本病并发症(如:高血压危象、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患者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惹、食欲差、失眠等,有一种不可描述的担心和害怕,本组此型患者共53例,占调查总数的24.09%。②“无所谓”型:此类患者多数症状较轻,对疾病的认识较少,加之老年人反应迟钝,对持续高血压有较长时间的适应能力,还有一些患者对老年高血压的严重性重视不够,往往认为自己只是老年人的小毛病,偶尔血压高一点,偶感头晕头痛都是常见老年病,一股老年人都有,因此,不住院观察,不服药治疗,也不注意休息。本组患者此型共77例,占请查总数的35.00%。③孤独悲观型:此类患者大多丧偶或子女不在身边,因无依无

靠而产生孤独感,同时又总担心会不会由于长期的病痛折磨及饮食起居的缺乏照料而发生中风等并发症,反复的情绪波动导致血压一直不稳定而思想压力较大,形成恶性循环,渐惭产生了悲观心理。表现为沉默、不爱活动、对外界事物兴趣减少,严重时可能有自杀倾向。本组患者此型 48例,占调查总数的21.82%。④积极稳定型:此型患者性格开朗,对疾病有较客观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本组此型患者42例,占调查总数的19.09%。2.2 心理护理 根据上述心理分析结果我们分别采取心理干预措施[2],加强心理护理。包括信息支持、心理支持和疏导、负性情绪干预、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等,以达到辅助治疗效果。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

在常规应用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加用心理护理的实验组治疗72h后,降压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用药物降压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2。

3.2 各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

结果表明在实验组中第1~4周内差异呈显著性,而4周后差异不显著。说明心理护理的作用在1~4周是最显著的,而4周后,心理护理的作用并不显著。

4 体会

4.1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 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支持在其疾病的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治疗机制是通过医护人员的疏导信息与患者的反馈信息实现互换。因此,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就很难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本研究的实施尽量在心理护理前,医护人员耐心仔细地向他们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应用一些治愈的病例开导他们,及时、准确地解释他们的提问,在建立信任关系后,才获得他们对治疗上和心理上的反馈信息。

4.2 稳定患者情绪,排除恐惧和焦虑心理 情绪激动尤其是生气和愤怒可以诱发血压升高,焦虑不安也可加剧血压升高,影响降压的效果。在我们护理工作中,首先仔细观察患者对疾病的心理反应,照顾并培养其积极开朗的性格,有针对性地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生活上的关心照顾,以增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感,稳定他们的情绪,对能引起不快的人或事可采取回避的方法。患者家属也应给患者以理解、宽容和安慰。

4.3 积极向患者宣传卫生常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那些“无所谓”的患者,我们除了耐心劝告外,还要重点对其宣传科普卫生和疾病防治有关知识,以使患者有意识控制盐的摄入,保持乐观情绪,严格控制体质量,禁烟禁酒等,这样才能使患者了能够了解积极治疗的重要性及注煮事项,促使患者赶走“无所谓”的态度,让患者对自已所患疾病充分了解,产生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

4.4 营造良好的就医氛围,摆脱患者的孤独悲观情绪 对那些孤独悲观的患者,主要通过周到细致的服务,用热情感染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让他们体会到护土工作的认真负责,让他们体会到温暖。在病情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益于健康的集体活动,以分散他们对疾病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 郑红薇,王蓓,潘银珠.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的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在35~88岁之间,平均年龄62岁,男性为30例,女性20例,男女比率为3:2。全部患者的舒张压(≥12kPa)和收缩压(≥18.7kPa)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描述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标准,另外,经生化、眼底检查、肌电图、心电图及 X线等,排除了其它疾病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2健康教育的含义

    2.1 实施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健康教育:(1)把糖尿病的病情、病因、护理知识和病情观察等内容按篇章编写成方便阅读的手册,对于重要的或者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给予相应的解释和指导。(2)对于阅读上有困难或者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患者,则要使用口头讲解的方法,并交代家属协助监督[2]。

    2.2饮食指导: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劳动强度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计算患者每日从饮食中需要的热量时要考虑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以及身高,依据患者原有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准确科学地做好患者的饮食指导。

    应尽量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饮食上定时定量。少吃或者不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烹调宜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对于体重已经超标者,应尽量使体重减轻,减少总热量的摄入[3]。除以上的各点需要牢记外,还应做到饮食上要有所忌口,“忌过甜、过咸、过油腻、过饱、辛辣、烟酒”。同时,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安排餐次、少食多餐,规律饮食。

    2.3运动指导: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饮食后适宜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减轻体重,促进组织和肌肉与糖进行有效的作用,增加心肺功能,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应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有无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运动时间以每日30分钟~60分钟为宜,分1次~2次进行,初始运动量宜偏小,时间不宜长,逐步增加,直到达到适于个体的运动量。运动千万不可以在空腹的情况下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空腹或血糖高于13mmol/L时不宜剧烈运动。也不宜在药物作用巅峰期剧烈运动。接受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注射部位剧烈运动。

    此外,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运动量不能过大以免诱发眼底出血, 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急性感染以及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运动中如出现头晕、眼花、出大汗、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中止,如低血糖发生可进食一些食物或含糖饮料,必要时及时就医。

    2.4心理护理指导: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患者中,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加大了情志为病的因素,因此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减少“情志为病”的因素,则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关键之一。首先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以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效果。

    患者想到疾病将伴随终生心里很难过 ,表现为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此种心态,自然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严重影响治疗效果[4]。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和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一般患者住院时间都比较长,与医护人员朝夕相处,做好心理护理就更为重要了。

    要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例如:有些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常因为病程日久,缠绵难愈而背上思想包袱,抱有“难治好,死不了”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随意进食,不按时服药,起居无规律,从而使病情加重,即使治疗方法正确及时,亦收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医护人员及家属要关心爱护患者,使其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积极排除干扰,安心配合医生治病。

    2.5 患者的日常自我监测:由于糖尿病患者患病后就会伴随血液的粘稠度偏高,就会相应地出现血管壁脆弱的情况,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则会受到高血压的影响使得血管出现进一步的收缩变窄现象,发生出血或者阻塞的概率就会更高,导致糖尿病并发症恶性循环。因此,让患者熟悉血糖、血压的控制标准,牢牢掌握尿糖、血糖、血压的监测要领等是非常有必要的,医护人员也要及时叮嘱患者按时用药,长期坚持。由于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终身性的特点,不能因为症状有所缓解而私自停药。

    患者在进行自身的一系列指标的监测时容易因缺乏规范的指导和严格的环境条件和设备而出现一些误区,所以,患者在日常自我监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a.学会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出现问题时应尽早咨询负责医生;b.尿糖和血糖因坚持至少每天监测一次,血压可每个月测量一次,并及时记录和观察数据;c.有几个比较理想的测量血糖时段:空腹时、用餐前、用餐后以及凌晨两到三点;d.在有以下情况时需要增加对尿糖和血糖的测量数量: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者、更换药物时和病情出现不稳定等。e.患者除了需要测量血糖外,还需要对腰围、体重和血压进行严密的监测,配合自身对于相关数据指标在正常情况下的了解。

    并非说患者熟练掌握了以上自我监测的流程就可以完全脱离医院的检查,笔者在这里建议,对于糖尿病患者,在稳定的自我监测的基础下仍然要去医院进行每一季度的常规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心电图检查、肾功能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眼底检查以及血脂等,做到预防和治疗双管齐下,科学预防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

    3 结果

    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指导后,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基本上有详细的了解,其中完全掌握健康教育内容的比率为90%,基本了解率为7%,理解率为3%。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 讨论

    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对病情起到一个很好的良性的促进作用,患者如果要想将血糖控制得比较平稳,就必须坚持规律的生活,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5]。凌晨4时到上午9时,是血糖最容易升高的时段。如果早晨没有按时起床,没有按时服药吃饭,整个白天的血糖规律就会被彻底打乱,会引起血糖的明显升高,增加肾脏的负担,随后导致血糖的波动,增加对血管的伤害,也加重了病情。

    除了规律的起居和睡眠习惯外,保证平稳、宽容的心态,不让情绪牵着自己走,也是患者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当人的心态稳定时,与血糖调节密切相关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使参与血糖调节的内分泌激素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下,这样血糖易被控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反之则可因精神、神经及内分泌因素的紊乱而致血糖显着波动。特别是当人生气、发怒、焦虑和烦躁时,交感神经系统占据绝对优势,刺激升高血糖的肾上腺素、胰岛素分泌,结果就使血糖直线上升,即使常规用降糖药也无法使其降至正常,由此而加重病情。所以,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积极的心理调节,将其切实作为控制糖尿病的“法宝”之一。日常生活要更加豁达宽容和大度些,不为一得一失而情绪激动,不为生活琐事而斤斤计较,力求忌怒、戒愤,避忧,使自己拥有平稳心态和健康情绪,以更好控制血糖,稳定病情。

    目前我国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多种多样,然而患者缺乏对药物的正确认识,不能合理、科学地应用,造成病情反复或加重,同时也造成了药物的浪费。

    关于用药方面,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知道:患者在服降糖药时,要与吃饭“结伴而行”,胰岛素宜在餐前15~30分钟皮下注射,注射后一定要按时进食,否则也会有低血糖危险。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原则在于将血糖调节到适当的范围,以保持血糖的稳定。由于延时进食、进食量减少等发生低血糖而昏倒的情况在门诊时有发生[6]。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在降血糖的过程中,方法不当也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

    由于糖尿病治疗的终身性,患者除了注意药物的正确服用外,还要将正确的用药习惯坚持下去。稳定病情,对每天的身体变化做好相应的记录。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疾病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的伤害都是非常大的,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健康的生活理念的树立,为患者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孟素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1,30(5):459-460.

    [2]严增艳.65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7):28-29.

    [3]潘翠柳,郭婷雯,张嫒媛.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1,30(5):56-57.

    [4]曹秀珍,高凌云.6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际,2011,24(18):2236-2237.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范文9

[关键词] 心理干预;高血压;应激反应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c)-053-02

高血压患者术前虽经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但在麻醉手术期间仍然存在情绪紧张、本身血管弹减退等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在麻醉诱导和苏醒期间更易发生一过性高血压反应[1]。笔者对20例高血压患者围术期进行综合心理干预,观察其在围术期间循环指标及血浆皮质醇(cor)浓度的变化,并与对照组(20例)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09年3月高血压患者40例,分为心理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年龄35~78岁。手术种类分别为胃癌根治术、全髋置换术、股骨内固定术等。手术时间1.5~3.5 h。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择全身麻醉,术前均长期服用抗高血压药至术日晨,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全麻予咪唑安定0.03 mg/kg、丙泊酚1~2 mg/kg、芬太尼3~4 μg/kg、琥珀胆碱2 mg/kg,诱导60 s后行气管插管,术中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和脉搏氧饱和度(SpCO2、SpO2)在正常范围。

1.3 心理干预措施

①首先服务态度要耐心、热情,积极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努力解答患者的疑惑和不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保持患者处于情绪稳定状态。②麻醉及手术的相关知识宣教: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为其麻醉的医师的基本情况,麻醉及手术的流程,麻醉及手术可能会带来哪些并发症及术后止痛情况的介绍等。③以科学、专业的知识,针对一些可能存在不良心理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心理干预,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念,逐渐接受手术这一现实。④寻求患者的家庭及社会支持的心理干预:向患者的家属及陪护人员介绍患者的病情、护理要点,讲解相关的外科及麻醉知识,同时指导他们要在各方面关心、支持和帮助患者,给患者以温暖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1.4 监测指标

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图、心率(HR)、SpO2、桡动脉穿刺测压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等生命体征。分别于入院后第2天晨(T1)、手术前1天晨(T2)、切皮时(T3)、手术结束(T4)和术后第2天(T5)抽取外周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浆cor的浓度。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心理干预组循环指标变化

在T1时间点,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SBP、DBP、H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2、T3、T4、T5时间点,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SBP、DBP、HR变化明显(P0.05)。而对照组与术前比较,SBP、DBP、HR均有较大的改变(P

2.2 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血清cor浓度比较

在T2、T3、T4、T5时间点,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表2 两组血清皮质醇浓度比较(x±s,μg/dl)

同一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aP

3 讨论

应激反应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释放儿茶酚胺和垂体应激激素,从而增加心排出量和血管的外周血管阻力,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快[2]。因此,笔者选择循环指标的变化作为反映心理应激反应的指标。手术患者围术期焦虑可增加手术过程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3],而高血压患者如术前存在焦虑紧张,情绪容易激动,而情绪激动时血压易升高[4]。笔者术前给予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充分做好安慰和解释,有助于消除顾虑,防止激动,从而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表现在血压、心率更趋正常。从本研究循环指标的变化情况来看,心理干预组患者通过心理干预治疗后,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了对手术的恐慌,情绪相对平稳,围术期循环指标的变化比较平稳,而在相同的时间点,对照组变化则较大。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消除患者的恐慌紧张心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提高围术期的安全性。

血清皮质醇浓度在血液中含量高低的测定是反映机体应激反应强弱的一个较敏感的指标,体内一些伤害性因素的刺激均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应激时血浆皮质醇的浓度升高快(仅需2~3 min)而显著(可升高5~6倍)[5]。本研究中选择测定血清皮质醇浓度作为本研究的检测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T2、T3、T4和T5时间点血清皮质醇浓度均明显高于术前T1时间点,表明两组患者对手术均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应激,两组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心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能有效疏导高血压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围术期血清皮质醇升高的幅度,相对减轻由于手术应激引起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从而减轻患者围术期的心理应激反应。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可有效调节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水平,维持循环功能相对稳定,为高血压患者安全、平稳地度过围术期提供了一个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庆,王珊娟,杭燕南,等.老年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期的心血管功能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4):216.

[2]胡艳莉.心理干预对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839-2840.

[3]於挺,陈武荣,晏丽.心理干预对围术期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3(21):1720-1722.

[4]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