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治安管理基础知识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6:20:17

治安管理基础知识

治安管理基础知识范文1

中国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是于200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个新增专业。与刑警学院设置的其他专业相比,治安学专业是一个既年轻又成熟的专业。说它年轻,是因为作为公安高校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它申请获批的时间距今仅仅一年有余;说它成熟,是因为它的成长历程却和学院的发展史一样漫长。多年来,治安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始终是中国刑警学院整体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点上说,过去的中国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是一个“无其名,而有其实”的专业。中国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与全国各类公安院校的治安学、治安管理专业相比,是一个独具教学特色的专业。在专业发展规划及人才培养方案中,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实施线路,不乏“人无我有”的内容。

一、建设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特色”的优势条件

(一)刑警学院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特色积累,为建设与发展治安学专业“特色”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刑警学院前身始建于1948年5月的“东北公安训练队”,1949年1月14日定名为东北公安干部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4年,学校归属公安部,并扩建为中央人民警察干部学校。之后又陆续将公安部分设于地方的7家业务单位吸收入校,扩大了办学规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后,1981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挂牌成立了直属于公安部的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这是新中国第一所全日制本科公安高校。作为公安高校,中国刑警学院既严格遵守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着重突出公安教育的职业特性,密切关注我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治安动态。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几代警院人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基本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刑警学院办学特色。

1.科学可行的办学战略定位,为治安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设定了特色目标由于公安工作内容的庞杂性与艰巨性,使得公安工作的业务分工日益明晰、具体。刑侦、治安、内保、消防、交通、边防等工作内容的专业性特征也日益明显。与之相应的公安专业人才队伍也随之阵营分明。应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安工作所需,中国刑警学院将自己的办学战略目标定位为:在全国公安院校中具有优势明显的学科专业体系和领先的教学科研地位,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批国内知名的侦查、刑事科学技术专家。把学院建成全国公安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的主要基地,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领域的最高学府,特色鲜明、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警察大学。

2.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治安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设定了特色标准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质量人才,是高校在教育竞争环境中求生、求强的动力源。围绕办学战略定位和社会治安形势所需,刑警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的刑事侦查和刑事技术人员。与其他公安高校相比,刑警学院在培养适应公安工作“通才”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培养“刑事侦查”与“刑事科学技术”方面的“专才”。学院培养目标的这个“顶层设计”,为治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了特色标准,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了方向。即在培养适应当代社会治安管理工作“通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T型”人才。

3.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为治安学专业的特色建设提供了意识导向教育理念是办学的灵魂,它统领着学校活动的方方面面。无形规制着师生员工的教学行为。随着公安高教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入,刑警学院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公安部《关于制定公安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牢固树立了现代教育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培育个性”的教育观,“知识、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面向公安实战”的服务社会观,“以特色求生存”的科学发展观,“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开放办学观。

4.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为治安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1981年建院之后,学院相继开设了刑事侦查、痕迹检验、文件鉴定、法医学、法化学、公共安全图像技术六个本科专业,199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1998年,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开办了诉讼法学、法医学两个硕士点。同时,遵照教育部的工作部署,进行了本科专业的调整,将全院的教学单位整合为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和法医学三个专业,下设八个专业方向,更加凸显了刑警学院培养公安专才的特色经营意识。在学院的“十五”发展规划中,学院仍然积极围绕打击犯罪进行学科专业建设,目前,刑警学院已经设置了诉讼法学、刑法学、分析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法医学、军事教育训练等6个硕士点,含18个研究方向;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禁毒学、治安学、公安情报学、信息安全、刑事科学技术、公安视听技术、法医学、警犬技术等10个本科专业,含14个专业方向。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的发展格局。

5.刑警学院多年的治安管理教学活动,为治安学专业的特色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从1981年正式启动本科学历教育至今,在刑警学院的总体人才培养方案中,无论各个阶段的教学计划如何调整,治安管理始终作为全院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考试课程,并且教学时数均保证在64学时以上,治安管理专题也始终是学院各类成人教育的必修课程。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严峻化,特别是治安管理工作机制与模式的变化。来自全国各地的“治安专业证书班”“、治安专题培训班”、“公安派出所长培训班”、“基层民警业务骨干培训班”等接踵而至。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培训对象,刑警学院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组合学院“法律教研部”、“社会科学教研部”、“刑事侦查系”、“刑事科学技术系”等整体教学资源,制定了多套行之有效的治安管理教学计划,并认真组织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治安学专业的特色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的颁布,催生了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的“品牌特色”#p#分页标题#e#

1.凭借学院传统优势,及时捕捉学科建设的增长点社会需求引导学术发展,学术创新推动社会进步。1998年11月,为了严格执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明确公安机关各有关业务部门的职责、任务,准确及时的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部印发了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即公通字[1998]80号文件,此文件将当时公安机关管辖的329种刑事案件进行了管辖分工。其中划定了95种刑事案件归属治安部门管辖。与公安机关其他业务部门管辖的刑事案件相比,治安部门管辖的95种刑事案件中,一部分涉及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如:事故类案件、伪劣产品类案件;一部分涉及与政府其他行政部门的协作办案问题,如:文化、工商、食品、卫生、医药部门等。对于一直以治安管理与查处治安案件为己任的治安民警来说,侦办刑事案件确实是一项全新的任务。2000年年初,受公安部治安局指派,刑警学院侦查系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治安民警侦办刑事案件的教材,即《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侦查》。之后,又在治安局指导下,连续开办了五期“治安民警侦办95种刑事案件培训班”和各类“治安部门管辖95种刑事案件专题培训班”。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院为各地公安机关治安部门培训了第一批侦办所辖刑事案件的指挥员及业务骨干。

2.抓住学科发展机遇,精心培育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的“特色人才”2000年2月,在进行多方论证和公安人才市场调研之后,刑警学院在侦查学专业下增设了“治安专业方向”。同时,在刑侦系内增设了治安教研室,作为执行学院治安专业方向本科生培养规划的基层教学单位。同年9月,学院招收了治安专业方向的第一批本科生。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奉行“厚治安业务基础,精治安刑案专长”的战略。为了向有限的教学时数要教学效益,学院领导亲自组织对“治安管理”课程群(各类秩序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尝试了“见习+讲授+践习+讲座”与“实战教官讲实践,学院教师讲理论”的教学模式。通过“治安管理”课程群的教改活动,挤出了大量教学时数,来系统开设“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侦查”课程。至今,刑警学院已经培育出了四届治安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他们大多在公安机关的治安部门发挥了专业特色优势,受到了全国各地、各级治安部门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具有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教育主体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所创建使用的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构成要素有三: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措施。

(一)教学培养目标与人才质量规格

1.教学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即教育主体对自己培养对象所设定的质量规格标准。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起着制约、规范性的作用。其他因素必须紧紧围绕它而设定、运行。刑警学院在长期的治安管理教学活动中,面对社会治安形势的千变万化与科学技术知识的飞速发展,既注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又保证培养方案与时俱进的科学性。按照公安部《关于制定公安类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公政治〔2006〕176号),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现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的组织纪律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系统掌握治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符合社会治安管理、查处治安案件及侦查刑事案件工作需要,在公安部门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实际工作或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人才质量规格

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包括:

(1)知识规格。治安学专业的培养对象应掌握以下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具有适应当代社会治安工作所需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与治安管理及查办违法犯罪案件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熟悉我国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治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政治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心理学、犯罪学、信息学、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能力规格。治安学专业的培养对象应具有以下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操作及机动车驾驶能力;具有适应治安工作所需的各种警务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从事社会治安管理和查办各类案件(治安行政案件、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的能力;具有从事社区警务工作、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开拓创新精神。

(3)素质规格。治安学专业的培养对象应具备以下素质:具有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法律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热爱公安事业、具有高度的法制观念、组织纪律观念、群众观念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适应公安工作所需的健康心理与强健体魄的身心素质;具有知识结构合理、知识贮备丰富、学习方法科学的良好业务素质;具有善于思索、勇于开拓的创新素质。

(二)人才培养内容

人才培养内容,是将人才质量规格的具体化。既包括列入教学计划、由学校职能部门组织实施的“显性课程”内容,也包括没有列入教学计划,但却对培养对象综合素质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的“隐性课程”内容。针对公安教育目的的双重性特征(既适应社会治安形势,又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既进行执法规范性教育,又进行执法创新性教育),在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将人才培养内容确定为“通识”+“专识”构成的两大知识群,或称“T型知识群落”。

1.科学论证“显性课程”,搭建结构合理的“T型知识群落”近年来,随着公安工作机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公安部启动“三基工程”之后,各地公安机关的警力资源都在向公安一线倾斜。除非特殊工作岗位急需,公安院校毕业生一律充实到了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从刑警学院近三年毕业的学生去向来看,近85%的毕业生分配到了基层派出所工作,从事着庞杂的基层基础工作。为此,在进行了充分的调查、论证之后,制定出了治安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计划既严格遵守公政治〔2006〕176号文件规定:“法学学类下属的公安学类专业必修课学时不超过2600学时,必修课不超过45门。”的规定,又大胆地进行了向“无(学时)增长要效益”的尝试。首先,将全部课程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侧重于从事公安工作必需的通识类知识,课时占课内总学时的50%左右;第二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侧重于从事治安管理与案件查办工作必需的专业基础性知识,课时占课内总学时的30%左右;第三部分是专业课程,侧重于治安学专业知识的深化,课时占课内总学时的20%左右。其次,在专业课程群中,整合优化相关课程体系,加大“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侦查”课程的计划学时,强化刑警学院治安学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力度。#p#分页标题#e#

2.精心组织“隐性课程”,构建内涵丰富的“H型知识群落”知识经济时代,警务知识也处于“爆炸”状态。在为了解决“学时有限”与“知识无限”的矛盾,在整合优化“显性课程”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精心组织“隐性课程”,构建内涵丰富的“H型知识群落”,即以科学方法论为工具,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为载体,构建知识领域宽泛、内涵丰富的“H型知识群落”。首先,以由名师导航,进行授之以“渔”的方法论教育,教会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方法,以实现“无师不通”到“无师自通”的能力转变;其次,调动教师开设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的积极性,通过教学单位教学专家小组的审查把关后,一批批“隐性课程”的教学活动悄然兴起。实践证明,其活力无限,效果颇佳。

(三)人才培养措施

1.组建、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与一般高等教育一样,公安高校的治安学专业教学活动,肩负着“治学”与“治术”的双重教育重任。为了取得治安学专业教学活动“治学”与“治术”的最佳效果,我们建立了“学院派”+“实战派”分工协作的师资组合机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院校派师资进行治安学专业的“治学”活动,以厚实践、善总结的治安实战派专家进行治安专业的“治术”活动。

治安管理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 综合治理;以人为本;人文环境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屯兰矿常抓不懈的一项主要工作,作为综合治理的参与单位保卫科,一直以来坚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抓好综合治理营造矿区治安环境为重点,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现了无重特大交通事故、无重特大消防事故等目标,为矿区治安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 。

一、立足以人为本,加强基础建设,着力发展治安文明创建活动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实施齐抓共管,形成创建治安文明单位的合力。坚持把创建治安文明单位工作纳入精神文明绩效考核和文明和谐创建活动中去 。治安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由党委书记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部门互相协调,基层党支部分口把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了党委与基层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每年年初,保卫科与基层各总支单位签订《屯兰矿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目标,每季度对基层进行治安综合治理责任考核,并针对考核进行奖惩,提高了广大干部的参与性与责任意识,确保了综合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取得了实效。

2、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法制水平,形成遵法守纪的良好风气。为此,屯兰矿保卫科专门设立了法制宣传业务口,由专人负责进行法制宣传,并定期组织开展法律知识问题宣传,通过《屯兰法制》等刊物,向广大干部职工宣传治安、交通、消防、民爆等法律法规,让广大干部职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通过组织知识竞赛、知识答题等形式,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通过职工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提高其法制意识,从而达到宣传效果。

3、加强保卫队伍建设,发挥保卫队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主力军的作用。

首先,保卫科严格把好进人关。治安保卫工作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融合在一起的复杂劳动,遇到矛盾纠纷需要调解,遇到治安案件需要侦破,这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企事业保卫条例》中规定的条件严格把关,不符合条件的人坚决不要,为矿区的治安稳定奠定了良好的人员基础。

其次,加强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保卫人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论述、武装思想、改变人生观;坚持学习矿党政的文件精神,明确矿的近期工作目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治安保卫工作,在思想上高度与党中央、矿党政保持一致;认真学习各项管理制度,坚持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养成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为稳定矿区治安奉献一切的良好传统;因势利导,引导保卫人员思想转变,让其适应、明白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热爱保卫工作。

加强保卫人员的军事体能训练和业务技能培训,是做好保卫队伍建设,发挥队伍主力军作用的重中之重。

二、 坚持服务职工,稳定社区治安,着力营造社会人文环境

以矿区防范为重点,加强群防群治工作,确保矿区治安安全。通过与驻地派出所的反复研究,形成两家合力,共同治理的良好合作关系,避免了派出所人员少的不足,也提高了巡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了矿区的治安安全。加强对矿区的巡逻坚持力度,坚持做到日检查、日巡逻、日总结、日汇报,及时发现隐患,及时处置隐患,及时纠正不足的良好风气,为矿区的安定团结奠定良好基础 。

以服务职工为落脚点,加强社区环境治理,为职工、家属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以净化社区风气为着眼点,开展以“反盗窃、反酗酒、反、反打架斗殴、树文明新风”为内容的“四反一树”活动。净化了矿区环境,为企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定期不定期对基层进行检查,督促,加强引导基层职工的防范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利用监控探头的作用,运用高科技的技术力量,为矿区的治安稳定发挥其优势作用,为矿区综合治理工作献计献策。

三、坚持多措并举,构建和谐矿区,着力营造良好矿区环境

1、实施严厉打击与舆论宣传教育相结合,创新矿区治安综合治理新方法

治安综合治理要与矿区建设和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矿区的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是当前做好矿区治安综合治理的必然要求。我矿不断完善矿区治安保卫工作机制,创新矿区治安保卫工作方法,在矿区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实现严厉打击与舆论宣传教育相结合,实现了治安综合治理向人本管理方向健康发展。在全矿持续开展了以偷盗电缆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整治活动,采取设立举报电话、蹲点守候等有效方法对盗窃生产物资违法行为进行了重点打击。同时,在全矿范围内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以此推动生产保安和政保工作。我们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板报等宣传媒体,加强普法教育,增强了职工法律意识。

2、把增加技防投入与加强基层治保组织建设相结合

在技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易发案场所的安全防范监控设备,初步形成立体化防范网络,减轻了基层单位治保工作压力,使基层单位治保组织有了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加强和完善自我,基层单位治保组织建设不断得到加强,矿区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向纵深方面发展。实行专人值班,24小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出击,极大地提高了矿区治安防范能力。

在加强基层治保组织建设方面,坚持治保主任例会制度,及时收集各类治安信息,督促问题落实整改,使基层各单位真正做到了“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切实增强了全矿整体治安防范意识。

3、实施封闭式管理与加强治安防范检查相结合,把治安综合治理向事前防范型转化

在加强治安防范检查方面,对全矿各财会重地、贵重物品和保险柜存放地进行登记造册,重点检查。要求各单位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看守制度,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定期对各监管部位的夜间值班和安全防范情况进行检查,发现治安隐患及时督促整改。有效的提高了全矿整体防范意识,杜绝了刑事案件发生。

治安管理基础知识范文3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根据安全生产总体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落脚点,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宣传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和工作成效以及加强安全生活工作的重大举措,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的监管责任,强化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实现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提供强有力的舆论、精神和文化支持。

(二)总体目标

按照“排查要认真、整治要坚决、成果要巩固、杜绝新隐患”的总体要求,在全县交通运输行业内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平台,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对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有效监管,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大道路运输、水上运输、交通基础设施源头安全隐患整治力度,实行部门联动,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检查,努力消除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安全隐患,把交通事故降到最低点。

二、组织机构

成立交通运输行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综合运输股)。

三、排查领域和重点

全县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企业(道路运输、交通工程建设、公路运营管养、水上运输)。重点检查桥梁隧道、道路客运、水上运输、在建工程安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行业监管部门监管责任落实情况。

四、工作任务

(一)建立企业安全基础数据

掌握我局属下各安全生产单位的基本情况,建立企业安全基础数据库,在广东省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本县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收集包括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持证人员(含特种工作业人员)、行政许可安全前置条件等企业安全基础信息,建立安全基础库。根据企业规模、生产经营性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危险因素和安全标准化等级因素,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的安全管理。

(二)制定排查标准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定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县交通运输行业的实际情况,以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评定为基础,明确监管要求和监管主体,作为企业排查治理隐患的标准,使企业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监管部门知道“管什么,怎么管”。实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完善安全监管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监管制度,规范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创建工作。明确各安全生产企业自查自报事故隐患、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办法,量化安全生产企业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标准化达标评级体系、日常安全督查等工作的指标,纳入安全生产工作年度考核。

五、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及工作准备

成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结合交通行业的特点,确定阶段任务和工作措施,积极向我局属下各安全生产单位宣传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各安全生产单位深刻认识深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自觉性,营造事故隐患排查的良好氛围。

(二)基础准备阶段

落实我局属下各安全生产单位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各项部署,调查摸底交通运输企业情况,建立完善本县交通运输行业安全基础信息数据库。

(三)全面建设阶段

按照市交通运输局的统一布置,初步建立企业基础数据库;重点制订完善交通运输行业的事故隐患排查标准;制定完善事故隐患排查、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分级分类的监管等制度。

(四)完善验收阶段

不断总结前期工作的在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监管与应急管理平台,理顺工作机制,构建起体系完整、内容科学、运转高效的交通运输行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六、工作要求

(一)认清形势,加强领导。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提高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重要意义的认识,将此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行业的中心工作来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规范组织机构、规范工作制度、规范监督管理、规范生产行为”为标准,从根本上提高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为目标,明确责任,认真组织。

(二)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我局属下各安全生产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特点,同时牢牢抓住重点领域和高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分工。进一步细化排查要求,并督促企业结合自身实际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具体措施,全员动员,认真开展自查自改,全面整治隐患。

治安管理基础知识范文4

苦练基本功是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的根本

把基本功练硬,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是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基层人员缺少、物质经费不足等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练硬政治素质基本功。基层所队是公安机关最基本的战斗实体,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党的方针、政策各项公安任务就很难得到贯彻落实,政令、警令就难以畅通,因此政治素质必须是第一位的。要强化民警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完成各项公安任务的主观能动性,在政治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上做到令行禁止。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理念。把政治素质功练硬,使我们这支队伍永保长久,不衰的战斗精神。

二、练硬理论知识基本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的日趋多样化,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也在不断多样化、智能化、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和民警要具有更高的理论知识,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公安理论业务知识,更要具有全面的多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社会知识。就要苦练理论知识基本功。深入到知识的海洋,深入到社会吸取营养,广博多学。知识就是力量,有了无穷的知识,我们这支队伍就永远充满战斗力。

三、练硬业务技能基本功。公安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业务技能是我们做好公安工作的基础,随着我国逐步走入社会主义法制化轨道,新的法律、法规的不断颁布实施,处理各类案件规范化,程序化的不断增强,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必须有熟练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同时要不断学习研究,不断更新发展。不然就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目前,我们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民警,大都是40岁以上的老民警,工作中习惯于沿用一些老的办案模式和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治安处罚法”实施后,在办案过程中适用条款不准确、程序不规范。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调处矛盾纠纷的基础薄弱,行业场所、流动人口、重点人口的管理不到位等很多问题,制约了我们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因此,苦练基本功要与当前公安工作实际相结合,从基层民警急需掌握的业务基本技能入手,根据自身队伍特点,找准业务技能薄弱环节,从最基本的接处警,刑事案件、治安案件、行政案件的立案查处;做群众工作、治安调解、治安防范等方面入手,注重掌握告知、盘问、讯(询)问、案卷的整理、程序的规范等基本内容。采取业务比武、知识竞赛、案件分析、现场操作、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练硬业务技能基本功。

治安管理基础知识范文5

20xx年至20xx年是全国第四个法制宣传教育五年规划实施时期。根据省、市“四五”普法会议精神及上级有关部署,XX镇党委、镇政府在细致分析96年—20xx年“三五”普法工作中的得失,总结“三五”普法典型经验基础之上,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认真部署“四五”普法工作,决定在工作中继续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强人的法制观念为先导,以提高人的法律意识为重任,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依法行政为目标,狠抓发动,突出重点,注重依法治理,加大力度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工作。尤其是“三五”普法工作以来,我们按照“常抓不懈,务求实效”的要求,坚持普法与依法治理相结合,学法与用法相结合,注重普法工作的质量和社会效率,应当把“四五”普法提上议事日程,列入正常性工作,不断将其引向深入。几年来,全镇共举办普法宣传月活动5次,举办普法培训班166班次,受训人数达2万余人次,举办各类法律知识竞赛和法律知识演讲比赛8场次,参赛人数达500余人,印发普法宣传资料近8万份,书写和张贴各类普法标语3500余条,开展广播电视普法讲座152次,开展法律知识图片巡回展出和上街法律咨询157场次,出动宣传车辆136辆次。为使普法工作落到实处,我们每年从财政中拨出普法经费,用于正常性的普法工作。由于措施有力,方法得当,工作细致,几年的“四五”普法工作,使全镇近20万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受教育面达95以上。“三五”普法使人们逐渐形成了法制观念,而“四五”普法在“三五”普法基础上,不断提高了人们的法制观念,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推进了依法治理和依法行政,也为创建“平安XX”发挥了积极作用。回顾“四五”普法教育工作,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全面发动,为“四五”普法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三五”普法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使“四五”普法的开展有经可取,能够准确把握方向,合理安排资源,做到有的放矢。在总结“三五”普法经验基础上可以看出,在“四五”普法工作中,基础性工作仍是关键,做好基础工作,也就等于为“四五”普法工作铺平了道路,定好了方向。因此,我们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全面落实基础性工作:

一是抓宣传发动。“三五”普法虽然开了个很好的头,也在社会各层面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四五”普法的开展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是法制宣传教育更高的一个台阶,所以仍需进行大力宣传,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把宣传发动作为启动的中心环节来抓。为在全镇上下营造更好的“四五”普法工作氛围,镇党委、镇政府召开全镇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1000余人参加了“四五”普法动员大会,紧接着又召开了广播电视会议和各种会议,大张旗鼓地宣传从中央到地方的有关文件精神、决议及“四五”普法的目标、任务、对象、方法、步骤、要求等。在宣传发动阶段,除刊出黑板报,开辟宣传栏,书写和张贴各种标语、悬挂横幅外,还组织司法、法庭、公安等部门利用集市在街头设点开展法律咨询,进行图片展览,同时,开展法制教育电影展映活动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发动,统一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提高了人们对“四五”普法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使“四五”普法有了非常扎实的群众基础。

二是抓普法机构的健全。为了加强“四五”普法工作的领导,镇党委政府将它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建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党委宣传委员为副组长,司法所、法庭、派出所、共青团和妇联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四五”普法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由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各办事处、行政村和重点单位也相继建立了普法领导小组。普法领导小组不定期地召开会议,分析、检查、研究、交流普法工作,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建立了XX镇普法学校,XX镇外来人口普法学校,大汾东岳宫武校普法学校作为普法教育基地,并在临海市真空镀膜厂等五家外来人口聚集企业内建立外来人口普法学校,加强外来人口在工作生活中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使他们自觉遵纪守法,促进社会面稳定。几年来,我们还根据人员变动频繁的实际,及时抓好领导小组的调整充实工作,做到机构常设,队伍常在,工作常抓,思想到位,认识到位,措施到位,为普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是抓规划制定和责任落实。镇党委、镇政府根据《临海市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结合本镇实际,制订了《XX镇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四个五年规划》和分年度工作计划,并建立健全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工作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办事处、驻村干部、村干部身上,纳入综治管理的责任考核。对镇行政企事业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奖惩机制,促使“四五”普法真正纳入镇、村和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并落到实处。

四是抓普法师资培训。根据“三五”普法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造就一支合格的普法师资队伍 ,是搞好“四五”普法教育的关键。我们先后请市司法局等有关部门的行家来镇举办了师资法律培训班,专题讲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行政处罚法》等11部法律法规知识,来自全镇的机关干部、村两委成员、村团支部书记、村妇女主任、村治保调解主任、镇行政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共1000多人参加了培训。同时,我们还从镇司法所、派出所、法庭聘请了法律基础好、授课能力强、热爱普法工作的十余名同志为镇师资骨干,并选送镇宣传员和司法助理到市里接受《行政处罚法》和《简明读本》等法律知识的学习培训,培养了一支素质较好的师资队伍,为“四五”普法有效地开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力资源条件。

二、总结经验,使“四五”普法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实践证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流动较多,群体结构差异大,尤其是文化差异更加突出,普法工作必须加强针对性。为此,我们在普法教育中尽量根据不同对象确定教育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抓好教育,以达到最佳效果。

一是突出五类教育对象,区分不同的教育内容。在抓好面上普法教育的同时,我们重点抓好五类教育对象,并确定相应的教育重点。(1)注重镇村干部的普法教育。自二0xx年以来,镇村干部除接受市级开办的法律知识培训外,镇党委政府每年都要组织二次以上的法制教育培训,着重培训镇、村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治镇、依法治村的能力。通过培训让镇、村干部基本掌握《宪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刑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读本》、《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知识》,《地方组织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基本内容,使镇、村干部在学法、用法和守法中发挥表率作用。并对镇干部进行普法考试,领导干部参考率达100,及格率达100。我们还把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作为镇、村干部带头普法的中心环节,做到教育培训时有这方面的内容,布置检查工作时有这方面的要求,评奖记功时有这方面的标准。(2)行政执法人员的普法教育。组织培训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提高自身法律素质,秉公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注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教育。组织他们重点学习《民事诉讼法》、《经济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读本》等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依法经营能力。(4)注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根据青少年的教育特色,我们主要把着眼点放在增强中小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上。全镇各中小学都开设了法制课,学习《宪法》、《国旗法》、《国徽法》、《义务教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还聘请法庭、司法所、派出所人员为校外辅导员,经常为学生讲授有关部门法律知识。同时还开展“警校共建”等活动,不断将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向深入,进而促进校风的转变和青少年学生素质的提高。对社会青少年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学习法律知识,座谈了解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做好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挽救一大批失足青少年。(5)注重外来人口的法制教育。根据我镇外来人口多且分散的特点,我们对厂矿单位、公共场所进行调查登记,建立档案,加强管理,尤其在临海市真空镀膜厂等五家外来人口聚集的企业建立了外来人口普法学校,组织外来人员学习法律知识,使他们自重、自省、自警、自爱,守法经营。

二是讲究方式方法,搞好四个结合。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除必要的集中面授培训外,更多地还需要结合实际,并充分利用文化市场,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宣传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形成社会化的法制宣传环境,进而使法制教育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1)普法集中面授与分散教育相结合。在普法教育中既有集中面授,又有分散以小组或个人自学。遇到工学矛盾,就利用晚上时间学习。如个体工商户和厂矿企事业职工就安排在晚上学习,避免了白天工作时间难以集中的问题,同时也方便了群众,保证了到课率。(2)普法教育与文艺表演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效果,我们采取文艺演出形式,编写快板、相声、锣鼓词、表演唱、小品等节目,进行巡回演出,寓教与乐。还根据群众特点,进行形象化教育,组织法制录像片、法制电影幻灯、法制图片等巡回各村播放或展出,扩大了教育面。如XX司法所专门定做了二十多块宣传挂版及两副宣传挂架,几年如一日,及时更新普法内容,开展“警钟”行动。利用集市日在镇内各办事处进行法律咨询和巡回展出,并集中对辖区内的全部中小学生进行了巡回法律宣传,使受教育的师生群众达二万多人,收到良好的普法效果。(3)普法教育与开展各种有益活动相结合。寓普法教育与计划生育“新家庭计划”活动中,促进计划生育的法制化、规范化、正常化;寓普法教育与两基教育中,增强人们依法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寓普法教育与清理非法占地建坟中,消除封建陋习,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土地,积极地推行殡葬改革,同时还召开镇村干部普法座谈会,企业干部职工代表座谈会,离退休老干部座谈会,行政执法部门负责人及代表座谈会,学生师生代表座谈会,治安模范户和“六好”遵纪守法户座谈会,失足青少年座谈会,人大代表座谈会,征询了解普法情况,深化普法工作。还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以推动“四五”普法的深入开展。(4)普法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为搞好XX镇新农村建设,提高公民自觉守法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把普法教育、依法治镇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组织村民学习《土管法》、《农业法》、《规划法》,制订和完善了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土地执法管理,完善粮田保护区制度。坚决制止乱占、滥占耕地行为,杜绝弃耕抛荒、粮田改种多年生作物,使村民增加农业投入。开展春修水利,春季绿化造林。各村制订了旧村改造,农村改厕的规划,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普法教育与“民主法治村”建设相结合。在“四五”普法过程中,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主法治村”的创建工作,以司法部门为主,在各办事处共同配合下,几年来,共创建了108个“民主法治村”。目前,我镇“民主法治村”达标数占全镇行政总数的87.7,逐步实现真正依法治村、民主治村。

三、法治为主,“四五”普法的成效深化落实。

“四五”普法落脚点是使各行各业都逐步走上依法治理的轨道,做到乱则依法而治,不乱则依法而行。因此,我们在“四五”普法中非常注重学用结合,逐步推进依法治理,为发展经济和各项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一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的目的之一是推进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和社会大局的稳定。为此,我们以普法教育作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的基础。首先充实调整村级治保调解干部,建立村级群防群治网络,加强村级治保调解干部的法制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使他们能深入第一线,以案释法,解决问题。其次,评选“遵纪守法户”、“治安模范户”,有重点地组织他们进行面授法制教育,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再次,修订《村民规约》以规范村民的行为。从而使我镇的民间纠纷案件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我们健全各种防范措施,落实人防、物防,并贯彻“严打”方针,打击和整治各种丑恶现象和不法行为。为了加强依法治理和普法宣传的力度,把普法宣传活动与专项整治工作结合起来,几年来,我们根据群众反映突出的实际问题,制定完善了各项方案,切实排摸出社会不安定因素,消除社会上各种骚动,尤其抓住“地头烂”、“敲竹杠”这些发生频繁,屡禁不绝,群众反映特别激烈且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安全息息相关的现实,在“四五”普法伊始,就专门组织了打击地霸专项整治活动,建立打击地霸领导小组,由公安等部门开展调查摸底取证,并在多发地段、场所不定期地进行巡逻,及时地处理了一批违法犯罪行为,有力地遏制了“地头烂”、“敲竹杠”现象的发生,净化了XX镇的社会环境,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我们根据上级政法会议精神,积极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斗争”。“打击侵财型犯罪”,“反两抢”等专项行动。除此之外,还认真做好对厂矿、村民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教育。在宣传《劳动法》、《未成年人》等法律的同时,对外来人口在我镇各企业打工者,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排摸,未发现未满16周岁的童工现象。此外,我们针对近年来电瓶车的普及所引发的频繁被盗现象,采取针对性措施,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巡逻排摸,对不能提供购车发票等有关凭证,及来历不明的电瓶车进行扣押,带发票认领处理,并对非法持有者处以一定的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这种西纳降的发生。

二是依法行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制观念的普遍提高,政府机关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仍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管理社会,否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涉并制约经济的自由发展,所以适时、及时地调整政府管理手段,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此,只有正确引导并转移到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上来,才是行政、经济和谐发展之良策。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借鉴“三五”普法的成功之处,继续抓好、抓实、抓细以依法行政为主要内容的依法治镇工作。首先健全完善政府法制员队伍,配备具有良好的法律素质的政府专职法制员。法制员依据法律法规对政府和各部门的行政行为进行法制监督检查,并规定政府制发的规范化文件在领导签发之前,先经镇综治委进行法制审核,确保政府和各部门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力量清理了20xx年至20xx年镇政府制发的各类文件、通知、公告、布告等。经清理认定,该废止的及时废止;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有抵触的,予以修改、完善;有效的继续保留。在清理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对镇政府规范性文件在内容上、程序上合法性审查把关制度,较好地解决了以往文件中存在的与法律法规不一致以及超越权限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文件质量。先后制订并出台了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以及依法治教、婚姻登记、计划生育、土地管理、规划建设、创建文明卫生城镇、发展农业和乡镇工业=商品市场和文化市场管理及行政执法监督等规范性文件,使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有章可循,规范行政。为促使依法行政落到实处,我们还建立行政执法义务监督员制度,不定期召开会议或采取征文等形式,征询义务监督员对政府机关及其各级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依法行政工作从质上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我们在依法治镇的基础上,全面推广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并按照《浙江省行政机关执法证件管理办法》的要求,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执政上岗。并抓好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严格依法办理案。

三是依法治村。首先,我们建立依法治村领导小组由村主要领导任组长,落实专人负责;其次,召开村三套班子成员、党员、村民组长会议,进行全民动员,广泛宣传依法治村的决定,并组织村民广播学习法律知识,有重点地组织学法积极分子进行面授法制课教育,提高广大村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使依法治村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第三,认真组织学习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开展创“治安安全村”活动,“治安安全村”合格率达到98以上。积极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四五”普法期间,共创108个民主法制村,并且“民主法制村”达标数占全镇行政村总数的87.7;第四,以司法所、派出所为主干力量,定期组织村级治调干部进行法律知识更新、培训,以“求五好”作为治调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努力提高干部素质。同时结合村务公务、财务公开,开展民主与法制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依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

治安管理基础知识范文6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最基层单位,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社区的稳定,也就没社会的稳定。 城市社区要正常稳定地发展,首要的标准是安全,治安搞不好,群众就没有安全感,因而其他任何建设都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以治安为突破口,加上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搞好公益福利,才能将城市社区搞好。

首先,加强城市社区治安管理。第一,在社区中建立户籍民警执勤室,使民警紧贴群众,不但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而且有利于密切警民关系,群众有困难可以及时找警察,从而保障社区内外良好的治安秩序。第二,建立社区保安巡逻队(可由下岗失业人员组成)加强社区内部巡逻。确保社区内的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在力度、时间和空间上有绝对的优势。总之,公安民警和保安在城市社区内不断流动和频繁出现,不但会方便社区居民,而且还给犯罪分子极大的威慑力,减少犯罪得手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减少犯罪,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其次,搞好人防和物防结合 。第一,加强人防,强化动态防范。加强治安组织网络化建设,在社区关键部位配备人防力量进行控制,在社区设立户籍民警执勤室,组建保安巡逻队。另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群众联防组织,选出楼栋值班人员等,这样的人防力量覆盖了整个社区,犯罪分子自然难以下手。 第二,落实物防,加强防范硬件建设。我们可以要求社区居民大家出钱筹集资金安装防盗门、防盗窗,另外有辖区单位资助建立治安管理办和民警保安执勤室,安装单元电控门闸和围墙护栏等。实施封闭管理,形成立体的防范格局,预防犯罪。

治安管理基础知识范文7

    内容提要: 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有助于在公权力主体与治理对象之间建立精准、稳定的信息联系,生成良性文牍主义,从中提炼出治理对象的一般性行为规律,为实现制度化治理、改变运动式执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作为食品安全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机制,信用档案制度对市场主体具有威慑和激励之双重效应,可以借助消费者的“用脚投票”等非法律惩戒方式,达致国家管控与公民自治的有效均衡。《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79条的规定作为建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制度的依据尚显单薄,应当围绕信息变量,从信用信息供给主体、公众参与程序、生产经营权法律救济、消费者听证请求权等多重维度来对其进行变革和补强,使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制度既契合知识/信息作用于国家治理的途径、轨迹和演化逻辑,也为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民族—国家”建设提供一种变革治理技术的可能。

    一、引言

    “民以食为天”。一句耳熟能详的谚语生动而准确地隐喻了食品安全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食品直接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存续息息相关,因此食品安全在人们对于外部风险评估次序上处于首位,①一旦其出现异常情势或事故,势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应,甚至很可能演化为影响国家稳定的重大事件。也正因如此,国家应当将食品安全列为社会治理战略规划中的优先目标。同时,食品安全本身的信息特性也决定了国家必须在食品安全治理中扮演积极角色。对于一种食品,如果不借助检测机构的技术手段,那么消费者很难判断其如何影响人体健康。与消费者相比较,国家具备强制提取各类信息、组织技术专家分析信息、向消费者提供全面信息的相对技术优势,因此国家应当对食品安全治理承担主要责任。

    自2003年发生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②以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国家治理能力面临严峻挑战。为此我国先后从制度、组织、技术等多个层面建构食品安全风险防治体系。③这些举措充分显示了国家治理目标重心的适时调整,也表明政府试图经由食品安全领域的有效治理来实现公序良俗之重构,从而推进现代“民族—国家”建设。

    然而,虽然国家实施了上述多维的治理变革,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却未能如同德国着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法理型治理描述的那样,④实现制度化和常规化监管。相反,在严峻的食品安全现状面前,政府却频繁地实施运动式执法,以至于这种本是特殊情形之下启用的应急机制被异化为食品安全治理的常用方法。

    监管缘何无法为公众提供稳定的食品安全预期呢?从国家治理必备的智识资源来看,深刻影响政府监管绩效的核心变量是信息。信息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如果国家无法形成关于治理对象的信息系统,那么政府权力的触角将无法深入社会基层,现代科层组织也由于缺乏充分的信息基础而难以有效运转。概言之,信息能力直接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深度和边界。国家对治理对象之信息的汲取、分类、编码、储存、传播等乃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大职能。这一一般意义上的结论,同样适用于食品安全治理。不仅如此,信息对于食品安全治理有更为特殊的功效。由于食品危害结果严重且不可逆,政府对食品安全危害的事先的信息甄别远比危害发生后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更为重要,因此监管机构应当以充分的信息供给,在为制度化执法提供准确指引、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同时,帮助消费者实现信息甄别、作出理性消费决策。然而,观察国家食品安全治理的制度实践,不难发现政府职能部门在信息方面屡屡出现治理失效的问题。经常为人诟病的是,作为运动式执法的主要表现,监管机构总是在媒体“爆料”之后以“专项整治”、“专案排查”等措施来被动应对,媒体反而成为主要事件的信息提供者。监管机构在本该由其履行提供信息义务的专业领域屡屡“失语”本身就是治理职能的重大失灵。这种失灵不利于激励监管机构全面搜集关于治理对象的信息,难以对治理对象实现有效的持续监管;不利于消费者对食品进行事先信息甄别,以理性的消费决策实现自我保护;也不利于生产经营者有充分的激励经由质量控制塑造安全信用和品牌。由此,至少在外观上向社会公众传递了一个不利的信号:作为担负公序良俗和现代民族国家重建重任的组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信息能力并不乐观。

    基于此,笔者试以信息经济学为研究视角,以食品安全法制改革为落脚点,对作为食品安全信息关键制度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制度功效及具体内容等问题予以剖析,不仅意在为当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实用指南或建言,而且希望借助上述的学理挖掘,提炼出从根本上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深层次核心变量,进而在更为广阔的语境下揭示知识/信息作用于国家治理的途径、轨迹和演化逻辑,检验“任何治理努力,皆无从绕开信息变量之约束”的法理学命题,为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民族—国家”建设提供一个重新审视治理技术的视窗。

    二、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之功效

    (一)形成良性文牍主义,为常规化治理奠定知识基础

    马克斯·韦伯指出,现代技术官僚体系必须依托完备的档案技术方可顺利运转。⑤这也是法理型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这一论断同样适合于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缺乏完备的信息系统,监管机构将无法从中总结和提炼出治理对象行为的一般性规律,也无法探知后者的行为选择激励、对于安全监管的规避策略以及特定执法模式引发的体系化效应。概言之,监管机构既然无法获得关于治理对象的持续信息流,且在既定的财政预算约束和组织绩效目标之下又不能毫无依据地采取随机执法,那么他们只能诉诸一些虽然能节省信息成本但是却粗糙失确的“代表标记”。例如,从一般社会心理和大众情绪推测,在重大传统节日时人们对食品安全期望普遍较高。又如,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厌恶显着增强。由此,对于执法启动、执法资源配置、执法强度选择、执法频率安排等,监管机构通常采取模糊决策,从而导致屡遭批评的运动式执法。实践中常见的监管形式是:每年诸如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时对食品市场的强化监管,或者是重大事故发生后的全面排查,如三聚氰胺风潮后对全国乳品行业的整顿,⑥抑或是经中央电视台“3·15栏目”曝光后对个案的重点检查,如双汇“瘦肉精”事件后河南省政府对生猪的拉网式排查,⑦等等。执法资源总是一定的,它只能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有限的配置,各种用途彼此具有竞争性特点,用于甲的资源无法同时用于乙,某一特定用途的资源使用有着不可忽略的机会成本。因此,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执法机关的经费预算难以突破,那么当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运动式执法时势必会削弱针对日常监管的一般执法,导致在特定时期出现威慑过度,而在更多时候出现威慑不足。

    威慑过度与威慑不足,揭示的实质是食品安全风险监管的低效率和不稳定状态。这极易造成执法主体监管孱弱的公共形象,并经由大众媒体的传播效应被不断地放大。事实上,春节、中秋等重要节日并不能提供足以准确判断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发生概率的信息量,若干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并非发生在节日期间也恰恰证实了这一点;而重大事故之后的“严打”,反而为更多的机会型违法提供了时间信号指引,潜在的违法者只需在这一特定时间段“避避风头”即可有效规避被查处的命运。模糊、武断的运动式执法决策的症结在于执法机关没有形成关于治理对象的充分知识体系,与后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笔者认为,要改变以“专项整治”为特征的运动式执法,实施法理型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需要建立足以体现违法行为一般性规律的信息系统制度,进行常规化和稳定化的食品安全信息生产,在全社会形成食品安全信息的互通共享机制,以便为法理型治理奠定信息基础,⑧激励各方主体据此做出符合社会理性的高效率决策。其中,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是一个关键性的制度设计。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第79条规定为基础,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经营者许可证的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行业协会评价、新闻舆论监督、认证机构认证、消费者投诉等。在档案文本基础上,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将发挥信用评级、披露、评价、奖惩等复合性功能。在制度实践中,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由以下文牍组成: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生产经营执照复印件、负责人(法定代表人)情况、食品安全责任书和食品安全承诺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退市情况记录、质检记录、市场巡查记录、消费者投诉及处理情况记录、信用等级评价记录、责令改正通知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等。⑨经由上述细致的档案制作技术,治理对象一贯的行为态势业已被编码化为易于从外部观察的文本,形成信息汲取、分类、定性、编码、储存、传播的制度化载体,从而建立现代技术官僚体系实施法理型治理而非运动式治理所必需的良性文牍主义。文牍主义之精义在于承载信息的连贯、持续、统一、稳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行政过程,而是国家意欲改变信息分布状态、改变自身信息能力的一种微观权力技术和战略,是一种法国着名学者福柯所说的“权力物理学”,⑩一种基于信息的“权力书写”。这一技术运作越成功行政机关对治理对象的信息图景就越清晰,越便于行政机关从中抽象出违法者的一般性行为规律,并成为其可以便利操作的“共有知识”,也越有助于行政机关科学推断治理对象,以实现在充分信息指引下的持续性监控和常规化治理。

    由此可见,常规化治理是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产生的重要制度收益。而常规化是现代法治形式理性的表现,在执法领域意味着查处违法更为准确有效,查处概率可以保持在一个基本恒定的科学水平上,避免概率呈现忽高忽低的波动,有利于违法者形成稳定预期,削弱基于查处概率运动式变化而导致的机会型违法激励。虽然在美国学者贝克尔看来,违法的预期损失取决于查处概率和惩罚严厉程度这两个变量,(11)但从人们的心理认知看,被查获的概率更能影响违法者的行为激励。当人们意识到在执法运动高峰过后,违法行为只有很低的概率被查获时,无论如何严厉的惩罚也只有很小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此时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重典治乱”也只是具有非常有限的威慑力,自己总可以成为有诸多机会规避惩罚的“漏网之鱼”。只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合理查处概率,加之相匹配的严厉程度的惩罚,才能在事前有效打消行为人“闻风而动”的违法激励。从这种意义上讲,借助于信息系统的建设,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能够推动监管机构由运动式执法向常规化治理转变,进而提升、稳定查处概率并增强执法威慑力。

治安管理基础知识范文8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银杏叶制剂;安理申

【中图分类号】R7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27―01

1 资料和方法

1.1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排除血管外因素导致痴呆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者、严重脑血管病性痴呆、伴有精神性疾病患者。

1.2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02一2013-05确诊的4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观察组(B组)。A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5-78岁,B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53-82岁。A组和B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MMSE评分和ADL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方法 A组予常规阿司匹林100mg/d、尼莫地平20mg,3次/日、脑复康0.8g,3次/d的基础上加用安理申,5mg/d。B组在A组基础上予静脉滴注银杏叶注射液,10d后改为为银杏叶滴丸,5丸,3次/日。2组连续治疗12周,观察疗效。

1.4 评定方法和疗效评估 ADL评分判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MMSE评分判断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中度认知障碍。根据MMSE评分和ADL评分改善情况进行判断,分3个等级:(1)显效:治疗后MMSE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60%;(2)有效:改善≥30%;(3)无效:改善≤15%。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

2 结果

2.1 A组、B组的疗效观察

B组的显效率及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2组MMSE评分和ADL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MMSE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

3 讨论

血管性痴呆是一组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老年性痴呆的常见病因之一,多存在动脉血管严重病变。目前临床上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尼莫地平、脑复康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联合安理申,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在常规药物联合安理申的基础上,长期服用银杏叶制剂,不仅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微血栓形成,银杏叶提取物还是一个较强的自由基清除剂,能减低由自由基诱发的通过脂过氧化而产生的NADPH-Fe+3,可使病人反应意识加快,记忆改善。

综上所述,安理申联合银杏叶制剂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善恒 脑血管性痴呆120例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16卷12期

[2] 童巧文 安理申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 中外医学研究 2012年29期

治安管理基础知识范文9

一、工作开展情况

1、领导高度重视,保障工作措施有力,街道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街道办主任为副组长、其他党政领导和相关人员为成员统筹城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街道统筹城乡工作办公室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办公室。选调了一批精干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经常召集相关同志听取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办法措施。在组织机构、人员、物资和工作经费上给予重点保障,仅安排了30万元的专项经费,为扎实推进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工作,群众参与面广、知晓率高,无论是在产改工作中,还是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治理机制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始终把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放在首位。一是认真做好村组干部的动员和培训工作,提高干部做好农村“四大基础工程”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干部思想,增强民主意识。通过组织街道、村、社区、组以上各级干部培训,使广大干部从熟悉、了解到真懂政策,并熟练应对工作。二是深入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让广大农民了解政策,了解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议事会、户主大会、院坝会、入户宣传、张贴宣传画、送挂历、对联、印发宣传单“四大基础工程”知识问答题,采用文艺小分队、出动宣传车巡回宣传。组织有奖知识问答、制作宣传专栏、张贴悬挂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做到了统筹城乡特别是“四大基础工程”政策知识家喻户晓。群众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90%以上,区上组织的三方调查知晓率列全区第四。

3、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做好“回头看”工作,街道涉农社区面不广、量不大,但情况特殊而复杂在最初的推进工作中,从干部到群众都有较大抵触情绪,因为涉及北部新城拆迁、工业园区散货物流园区征地,部分村组因环境污染问题要求实施预拆迁等。对街道组织开展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更不愿配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以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为重,深入做好干部和群众工作,狠抓工作落实,多次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工委、办事处书记主任亲自提要求,调整了分管领导,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队伍,专门成立了统筹城乡办公室,落实了五名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到底,完成了辖区四个村社区1300余户农村房屋产权证和集体土地使用证得确权颁证。完成了6个村社区农村居民2千余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确权和颁证工作,完成了农村居民承包土地试点工作。但是随着区委区政府对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我们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深入开展产改工作“回头看”特别是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会议要求,和区委、区政府召开的全区统筹城乡组以上千人大会提出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查原因找问题提方案想办法添措施,努力克服一切困难,确保工作顺利推进。目前,我们正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把产权制度改革和确权颁证工作做实做到应确尽确、应颁尽颁。对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有问题的重新确权,全部29个村民小组,从实测到数据核对、承包土地信息录入到耕保基金台账建立,全面完成了街道一级的相关工作任务。

4、狠抓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努力推进民主化进程,我们坚持以规范民主管理程序,建立健全科学适用的民主议事制度和规则为核心,深入开展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规范和完善村民易掌握、易操作的民主议事规则,让他们尽快和完全掌握基层民主议事的目标、方法和程序,规范和完善村民议事会、村(居)委会工作规则,建立健全村(居)民民主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民主程序等,到目前辖区9个村社区都分别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村、社区、组议事会和监事会以及民主理财小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相关议事规则,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民主议事程序,基层民主化管理已初步实现常态化。

5、切实做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我们严格按照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宣传动员、收集民意、梳理讨论、表决公示、实施监督和评议整改的六步工作法,认真组织开展相关工作。一是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改革之初我们花大力气提高群众知晓率和参与率,经三方调查测评知晓率全区第一;二是严格民主化程序,从收集民意到议事会讨论梳理项目,再到拟定项目和表决公示,每一步都指导到位,工作落实到位;三是严格专项资金管理,制定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专户、建专帐,街道成立了由街道办主任任组长、分管领导和纪工委书记为副组长、财务等专门人员为成员的专项资金使用评 审小组。严格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四是坚持专项资金使用、公示制度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确保专项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6、切实做好土地综合整理。全面完成了革新4、7、9组土地综合整治和安置工作,完成了革新5、6组土地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360亩,拆迁农户138户。今年上半年将全面完成拆迁村民的安置,实现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及措施

1、广泛开展统筹城乡工作,特别是四大基础工作的再宣传、再培训工作。提高认识、切实转变作风。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初步安排三次村组以上干部培训和三次集中宣传活动。

2、认真开展产改工作回头看,努力提高群众知晓率和认知度。让广大群众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产改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带来的实惠,保障群众合法利益。已成立由街道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带队选调55人组成的工作队包村包组入户,从3月8日起集中一个月对“四大基础工程”基层工作进行宣传指导、督促检查、问题排查、整改落实。

3、坚持以民主管理常态化为核心。深化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大力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工作。规范和完善民主议事规则,建立健全科学适用的民主议事制度。规范民主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村级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4、统筹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

坚持统筹规划、集成建设、充分运用产改成果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