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集锦9篇

时间:2023-09-19 18:51:55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1

一、突破“唯知识”教学的窠臼,用高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重知识的教学,但不“唯知识”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儿童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要充分发掘教材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或者说人文方面的内涵,去影响学生,促进儿童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样的文字:“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我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甲说:“‘斩钉截铁’反映了班长决策的坚决、果断,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学生乙说:“战士们明明知道自己将要和敌人同归于尽,但他们毫不畏惧,这是因为战士们想到为了保护群众牺牲自己也值得。”学生丙说:“班长只说一个‘走’字,战士们就‘紧跟’在后,说明他们想法一致,行动一致,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学生丁接着说:“尽管只有五个人,但他们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们不仅懂得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已经被五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推敲语言文字,不仅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水平,而且受到了英雄们的理想美、信念美、行为美的强烈感染。这种感情的感染留在他们心灵中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但有壮烈的篇章,还有优美的诗歌,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俯的故事,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用这种种美好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就会启迪他们的智慧,滋润他们的心灵,振奋他们的热情。有些语文课显得死气沉沉,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面露倦色,无精打采。在这样的课堂里,其实并不存在学习,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

二、重过程,给时间,让儿童在主动参与中发展智能。

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学生整体的智能与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则是他们的智能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问不完的问题,学生有答不完的问题,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在这种貌似活跃的状态中,学生实际上却处于被动地位。这对于学生智能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里,给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很重要的。有的教师问题刚提出,多数学生脑子还没转过弯来,就让个别学生回答,甚至急不可待地自己抢先作答,一吐为快。试想,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让学生参与思考的实践,智能的发展从何而来?我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让学生独立地读读、想想、划划,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劳动的开端》重点段的教学为例:我先要求学生反复默读,体会“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然后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一个学生提出:“课文中为什么要四次写到‘肩头’?”显然这是个经过思考的很有价值的问题,立即激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学生甲:“挑煤要用肩,所以四次写到‘肩头’。”学生乙:“肩头的变化最能反映担子的重量。”接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找出描绘肩头变化的词句:“压得生疼”、“肩也肿了,皮也破了”、“跟滚水烫过一样疼”、“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直冒冷汗”等,从中体会到了“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在简短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了,他们很快就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学生不仅对课文中的“我”挑起超负荷的重担的艰辛如同身受,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且经历了一次智能训练。

三、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对于教育的本质有这样的论述:“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习惯要“习”然后能“惯”,所以反复练习是必要的,而且在每次练习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与操作程序。比如,在朗读训练中,要培养学生把字读准确、读清楚,把一句话读完整、读通顺的习惯;学生读错时一定要加以纠正,直到读对为止,并要学生认真地听别人读,听完后作出评价。又如,在朗读、默读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我教《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提出要求,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读第二遍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白求恩做手术?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读第三遍要求学生思考:白求恩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手术的?并划出有关的句子。读第四遍要求学生思考:从描写“情况”的句子中和描写白求恩“表现”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什么?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对课文从大致了解达到深刻理解,从而懂得了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这种习惯。这样就激发了他们训练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抓好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其意义已经超越语文学习的本身,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深远的影响,日久且能转化为优良的性格,美好的品德。教育家B •罗素就曾说过:“儿童正处在新习惯易于养成的年龄阶段,而好的习惯几乎可以自幼产生大部分美德。”

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

素质教育是一种强调实践的教育。学生的各种素质必须在亲身的实践中才能获得发展和完善,离开实践这个中介,任何发展都不可想象。实践与困难总是形影相随的。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并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而成功的喜悦往往又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对学生来说,即便是微小的成功,也会被看作是生命的闪光,永远珍藏在心头,成为前进的动力。如在《草地夜行》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第14、第15自然段,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先写“我掉进泥潭里了”而先写“小鬼快离开我”?为什么要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为什么两次提到“快离开我”?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了老红军在生死关头想到劳动革命、想到他人的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随即我引导学生总结发现问题的一些思考角度:(1)词句的顺序安排上有何可推敲之处?(2)可用可不用的词为什么要用?(3)重复出现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然后让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并按上述思考角度去发现问题。这个要求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似乎难住了,课堂里寂静无声。此刻紧张的思维活动正在学生们脑中展开,而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一种艰苦的心智劳动。可不多久,学生们作出了满意的回答,并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两次提到要“记住革命”?“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的句序是否可以颠倒?成功的喜悦荡漾在学生的脸上,也荡漾在我的心头。学生欲罢不能,纷纷要求再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让他们再次感受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我们的社会需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一代新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也就是为了造就一代新人在这方面应有的品格。

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在学生的群体中差异总是存在的,古今如此,中外如此。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扬其所长,救其所短。在这里提倡偏爱差生是重要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差异可能是智能上的,情绪上的,或是态度上的。但是,不管怎样,对那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或者存在某种心理障碍因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信任,更多的理解乃至更多的微笑,以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去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某些长处或闪光点。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67-02

一 关于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思考

1.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国自1983年10月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来,就为我国素质教育确立了根本立足点。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理念要寓于一切教育教学环境中,渗透在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大学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因为素质教育的三个层面——素质知识、素质智能、素质养成均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得以给学生实践、熏陶。然而,一方面,由于各大高校的进出校门基本制度的不改变,使得我国素质教育在小初高阶段几乎处于流于形式的尴尬境地。由此素质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责任,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开放型、国际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且具有较好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已迫在眉睫。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社会实践三维空间中合力推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其渊博的知识、教养、礼貌、与学生协同一体的能力、和谐课堂氛围等对学生起到引导和熏陶的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发起者,是素质教育的生力军,必须深刻认识自身的责任,自觉地发挥资深的优势和作用,使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2.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调整教学目标,将原来的获得一定知识量的教学目标调整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深化教学改革;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切实改革考试和评价方法。只有全面落实以上三方面的改革实践,才能改变学生维持性学习为创新学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和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环节,要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其改革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给学生一个体现创新精神、发挥创造能力的空间;关注每个学生课堂、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和个性健康发展;注重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强调知能合一,引导学生学会内化知识和技能;突出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二 素质教育在冲压模具设计课堂中的实践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着力于学生创新、实践以及协作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设计要做到既考虑课程全局,又使每堂课有具体步骤实施。本课程课堂设计包括了“课堂教学设计框图”和“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前者是对每个模块的课堂教学总体思路的程序设计,后者是对每一次课堂教学具体的实施方案。在课程总体教学程序方面,根据该课程模块多、系统性强、各模块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特点,笔者一直按先分模块教学,再综合分析的教学程序进行。既要将素质教育融入冲压模具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又要符合课程和专科的学生特点,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遵循三个原则:(1)与基础课程不同,冲压模具设计是一门大学专科的专业课程,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应用,应该重点引导学生思考。(2)专科课堂教学与高职和本科课堂教学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它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恰当的理论支撑。否则就会培养出在高职和本科之间“进退维谷”的人,而不是在高职和本科之间“游刃有余”的人才。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味地忽视基础知识,又不能抛开基础知识单纯地强调应用和实践。(3)紧紧围绕冲压模具的功用特点,深入具体模具分析讲解,与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从基本的应用功能出发,利用已学的基础知识,思考达到拟定功能的方法、方案的选择、设计以及功能调试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课堂拓展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例如:在讲到采用单工序冲压模具在板料上冲孔时,要提出我们如果要冲一个垫片的话,该采用什么样结构的模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改进意见。在工程实际的应用中,找到不足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办法。这其实就是创新,排除学生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和畏惧感,让他们感觉到生活中只要留心创新无处不在。同时,也切身体会到注重思考的重要性。

2.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抓好的几个环节

第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没有对学生真正的了解,就不能因材施教,也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本课程,笔者采用以下具体做法:(1)通过《学生情况调查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况。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接受能力、学习状况、对本专业的兴趣状况、爱好、职业方向,便于在组织教学时,根据全班的统计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学,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成长。对于学习基础差、有本专业特别兴趣、生活困难等的学生,尽量地给予更多的关心、帮助和辅导。(2)通过每次课后,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之后填写的《冲压模具设计课堂教学情况反馈卡》了解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主要关注三方面:本次课堂收获情况(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仍旧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知识、心理方面以及老师授课方面);征求改进意见(学生可以任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3)与学生谈心,努力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他们的朋友,课堂之外和他们聊学习、生活、职业规划……这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帮助和点拨他们,和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成为朋友,也是教学乐趣之一。

第二,人性化地管理课堂,关爱学生。课堂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鲜活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殊社会微系统。在教学课堂上,以促进学生完满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强调互动和对话,使课堂教学生动、和谐。比如,在讲到任何一套冲压模具的设计时,尽可能地把课讲得生动有趣一些,吸引学生或在其中加入小插曲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善于从课堂学生的表现中,发现其中应该个别积极引导的学生,在课堂外针对该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和帮助。

三 在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在理论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时,由于理论课堂教学班人数过多,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不足。这方面要得到改进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在实践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时,由于实验设备和场地的限制,每个学生的创新实践不足。如果采用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将实验和实践两部分均分成“必修”和“选修”内容,就可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任何一门课程不可能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做到面面俱到。要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有重点地培养学生在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状况。

参考文献

[1]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杨军.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模式的转变[D].苏州大学,2007

[3]李成才、谭群瑛.论课堂教学与师生交往[J].教育与职业,2008(7):180~182

[4]杨玉顺.在“工程热力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时间[J].中国大学教学,2007(7):46~48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3

关键词 文化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 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s Construction

——Take Zheng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U Yanli

(Zhengzhou University National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Base,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 is the basic work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ultural quality curriculum must first build a reasonable structure, set up scientific, cultural and clear system of quality educational curriculum;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s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is of college (department) two-management system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①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的工作要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是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目前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的开课门数已初具规模,有些院校甚至已开设到上百门之多,但普遍存在随意性强、不成体系等问题。因此,如何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我们的课程建设理想。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构建结构合理、设置科学、体系明晰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1998年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主要包括人文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三部分。应开设文学艺术、人文历史、哲学与逻辑、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公共卫生、生理心理卫生等方面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还可按课程的类别、广度和深度分为基础知识型、鉴赏型、实践型、研读研讨型等几个不同的层次。总之,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化、融会贯通、综合交叉、有机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成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基础教育平台。

2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内涵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强调的则是人们在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究中体现出的人性关怀,具有通识性、可接受性、可感知性及引导性等特点。②课程的开设旨在训练大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人文关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深厚的文化艺术涵养以及浓郁的爱国热情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第一,严格遵循课程的设置标准:开设的课程,要根据大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要求,结合学校各方面的文化优势,符合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创新实践能力和理论鉴赏水平;有利于激励大学生走进经典,从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中汲取精髓;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同学们树立追求健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科学观念。

第二,建设一支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的、高水平、稳定的的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授课方法和人格魅力决定了课程的知识含量、课程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因此,拥有一支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坚韧的科学精神、浪漫的艺术情怀,课堂效果好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有力保障。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鼓励教授名师等优质师资力量投入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行列。

第三,改进课堂教育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 ③在教学目标上,要由传统的以“传道”为主,转变为“传道、授业、解惑”,即:变传授知识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重。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育模式要由传统的以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在教学手段上,要由传统的以板书为主转变为包括将电视、幻灯、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传输媒体用于教学活动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考核方式上,要由原来的以考分为主要评定标准转变为重互动、重实践、重能力等综合考评。

第四,加大对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力度:“课程管理,系指基于达成目标之需求,对于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过程建立管理机制并发挥影响力,以达成预期目标的过程。”④文化课程教育课程应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的开发与组织、特色课程的建设、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课程建设工作离不开质量监督,监督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反馈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把在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再经过教师的整理、反思、修正与再实施来提高教学水平。⑤质量监督主要体现在对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通过对课程质量的监控,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 郑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情况

郑州大学从1999年秋季首次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经过十年的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已达200余门,同时也锻炼和培育了一批热心素质教育工作的教师,这些教师或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或具有坚韧的科学精神,或涉足于科技前沿,或具有浪漫的艺术情怀;有教学优秀特等奖获得者,有博士、博士后等高学历者,有校长,也有很多院系领导;还有学校音乐系和美术系的一批教师,已经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成为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与其他大多数基地学校一样,学校的课程也是分为语言文学类、人文历史类、哲学与社会科学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等几个系列选修课程组。实践证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对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强化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人文关怀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但在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内容的文化性、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课程管理的规范性等方面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

2007年以来,郑州大学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以 “科学化、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为课程设置原则,以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性课程为标准,建设一批文化含量高,充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优质课程。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以提高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效。在现有校级200余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基础上,精心筛选出50~70门建成包括人文、艺术、科学、卫生几大课程组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占4学分。其余8个学分移至学科基础平台,各院(系)级应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建设一批能够扩大专业平台,夯实专业基础,彰显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平台课程。

为了充分挖掘校内的教学资源和保证授课教师的可持续性,我们要求每门课程有相应的教学团队,鼓励老师跨院系联合申报课程。一门课程至少有两名以上(含两名)教师讲授,并明确课程负责人。鼓励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教学名师等骨干教师领衔开设课程。

学校将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四种类型”:即文学艺术、人文社科(包括历史与文化、哲学与逻辑等课程)、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公共卫生、生理心理卫生等方面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还可按课程的类别、广度和深度分为基础知识型、鉴赏型、实践型、研读研讨型等几个不同的层次。研读研讨型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开展经典阅读和小班研讨。在以往所开课程的基础上,精心筛选出50~70门,建成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所有学生均要在本科学习阶段选修艺术类2个学分,此外文科学生还须选修科学素养与科学方法类课程2个学分;理工科学生选修人文类课程2个学分;医科学生选修伦理学、社会学方面的课程2个学分。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由各院系负责建设,学生选修8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跨学科基础课、课程群组课程,主要是拓宽学生学科基础和扩大知识面,体现厚基础和创新性。学生须选修8个学分。院系应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建设一批能够扩大专业平台,夯实专业基础,彰显专业优势与特色的平台课程。文化素质教育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建设,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科技文化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水融。

注释

① 周元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0.8:3-4.

② 张岂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4-08-15.

③ [美]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藤大春,藤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8.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4

教育与生产力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系统考察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他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搞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在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邓小平、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列宁提出“把教学工作和儿童的社会生产劳动密切结合起来”。他还认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与教学,还是同时没有进行教育和教学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需要的发展”。则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思想。与1958年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强调了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的基本思想,总结我国“教劳结合”实践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新的探索。他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同时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否则“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就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伟人们的这些重要论述,从不同层面上扩展了“教劳结合”的理论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实践教育上存在着缺失。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原因,我们的教育实践事实上存在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倾向。这样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的,不注重实践教育,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素质,这是完全有悖于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必定为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不容。例如:一部分学校过分强调升学率,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把自己束缚在书本知识的狭小天地里,死记硬背,两耳不闻窗外事,导致学生高分低能,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思维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差,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受社会欢迎。“应试教育”的实践性缺乏严重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教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因此,当前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教育思想认为,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要求,必须坚持贯彻教育要求;实践教育思想要求,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把教劳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思想要求,素质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素质。总之,实践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是指导当前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

实践教育思想为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新人才,振兴我国经济科技的客观要求。现代教育具有实践性,是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教育思想认为,我们提倡实践教育,不仅仅在于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等品质,更重要的是,实践性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总体特征,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教育过程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教育活动与人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我们说实践教育是指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思想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概括素质教育的内涵时,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在谈到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时特别提出邓小平“三个面向”指示和“四个统一”指示,其中,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指出“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这都是从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概括了实践教育的基本要求。《决定》在谈到对素质教育的实践要求时,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实践。”在具体分析素质教育的德育、智育等方面的工作时,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实践教育。《决定》在论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教劳结合原则的关系时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财会专业;培养方法

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成就。在素质教育风行全国的现在,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育者应采取一切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创新意识,鼓励受教育者将现实实际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其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熏陶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于人才培养也应当采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结合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财会专业人才。

应素质教育要求,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转换教学主体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而素质教育呼吁的是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在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通过提问、开辩论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被动的督促学习转变为自主自发地思考学习,并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以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加以陈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吸收,还能温故知新,不断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复习力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二、设置情境,寓教于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按考纲要求给学生所接收的知识规定答案,学生的思维已然被固有的条条框框限制,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毫无任何对问题发散思维来理解的想法。而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情境,将问题带进情境来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从理论理解跨越到实际情境里来。如可以让学生将上学期同专业各班的考试成绩编制分布数列,以此让学生具体理解统计学中有关编制变量分布数列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勤于思考,并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合理应用,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素质教育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财会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无论所学专业理论多么全面充实都是为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而不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将理论生搬硬套。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切合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多设置一些实习课题,或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到周围生活环境里经常可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理论知识的精要,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时,及时提出问题或参与讨论。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并予以足够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体会、思考并创新。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中,财会专业面对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数据图表,学生在学习疲劳的这一阶段并不能很好地接收并理解知识,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处在一个活跃、灵活的学习氛围中,而不是全程都面对课本中乏味的文字图表。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立体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五、因材施教

教学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多数学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同一种教学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不同等,都影响着学生对同一知识面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应该从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尤其是对实际操作性强的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发散受教育者的思维,养成其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龙晓玲,赵友平.财会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中旬,2012(02).

[2]刘慧.素质教育进入财会课堂[J].中国电子商务,2011(04).

[3]武建芝.面对素质教育谈财会专业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11(02).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6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峰回路转,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科技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政治思想保证。它的提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命运和前途有长远的决策性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切实贯彻、全面实施。

一、素质教育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统一,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并非易事。素质教育的形成,正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它表明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研究国情,把国情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就必然脱离实际,也就是违背客观性原则。我们过去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很重要一条教训就是脱离国情。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怎样根据中国国情来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来由于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有偏差,参与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质量。”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呢?我国的教育,是在旧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只有对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谈得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共识。它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它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总之,认识素质教育的客观性,要十分重视对国情、省情、县情的研究,要反对本本主义和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完成,使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富于自觉性和创造精神。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任何的诸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形成事物的整体。如何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素质教育,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所必须的。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诸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完成这个任务,但必须努力去研究他、实践他,以期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素质教育协调而健康地向前发展。下面试从三个方面略加分析。

从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看,我们习惯把素质教育称为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它简明而形象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其具体内容而论,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和关系,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必须做全面考察。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来的,它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13亿人口中实行的。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它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和需求,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纪律、学会审美,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由于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所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有质的不同。

可见,素质教育是由前提、保证、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手段、措施等构成整体。其中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搞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了?邓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因此,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估手段,不同点是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推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所以素质教育不是要考试而要对考试进行改革,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手段。只要学校存在,考试就永远不会完结。

二是搞素质教育不是就要多搞活动?本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二者都应抓好,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以素质教育绝不等于活动教育。

三是是不是条件差的学校就不搞素质教育了?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办学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条件如何,都应该搞素质教育。

四是打牢基础与升学选拔是什么关系?应该明确,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只要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了,拔尖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

三、素质教育的实践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指出:“实践主义(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他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他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社会生活本性是实践的。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并依据社会的规律去改造社会,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主体客观化。素质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理论武器和战略举措。

然而,它毕竟是精神的东西,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也内在地蕴涵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中,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目标和紧迫任务,党和国家把素质作为关系到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所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遵循实践性原则,我们在实施教育进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丰富和发展素质教育“三个要求”的内容。

遵循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我们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是实践的前提,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教育实践的科学真理,在实施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指导的原则,因为目标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育媒体的选择和教育评价。二是整体优化原则,要从素质教育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努力探求各要素功能的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三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教育。

四是内启动原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内因,点起他们内在因素,使其主动接受外因的积极影响,并转化生成为自己的“营养”,成为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五是群体合作原则。在“教育社会化”的大教育观念指引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功能和社区教育的依托功能,构筑教育社会化体制,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7

[论文关键词]高职;职业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等。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从内容及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职业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和相融性。随着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改革的深化,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着力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是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围绕职业道德教育,构建“一体两翼”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目前高职的思想政洽理论课的教学体系是根据和教育部的“05方案”设置的,即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称《基础》课)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称《概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整合、拓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适应这一要求,笔者认为实践中可尝试构建以‘,05方案”为主体,以职业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两翼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05方案”为主体,整合拓展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概论》课和《基础》课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形成科学的“三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可整合、拓展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塑造和引导功能。如《概论》课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将理论学习和学生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分析学生能感悟和触摸到的内容,这样既可避免理论宣讲的枯燥性,又可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另一方面,针对高职的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基础》课教学中可强化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及跟学生的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如可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以“职业指导”和“心理教育为两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指导不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它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职业指导课程应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施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大一可开展“职业导向性教育”,引导学生在了解专业、了解自身、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制定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大二,可进行“职业融人性教育”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好地了解社会分析自我,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并有效地实施、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之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有机地结合起来;大三,町实施“职业拓展性教育”,针对毕业生群体的需求,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升,关注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法国社会学大师莫里斯说过:“心理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心理教育的任务就在于预防问题,发现问题,提供指导,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心理基础。为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指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以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心协为主阵地,以心理危机干预为主线,形成中心、院系、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为支撑的日常工作体系……还可将心理教育与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相结合,使之日常化、全员化、全程化,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就业心态。 

二、服务职业技能培养,构建“多边合作”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寓教于“行”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也是深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就业导向”“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探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新途径。 

(一)健全实践保障制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内容 

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往往会遇到诸如实践课时、经费、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个保障体系至少应该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应组建一支包括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财务处、后勤保障处等部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的工作队伍,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每年应根据学生数拨付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为其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教务处要以要求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标准来组织安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明确把实践教学课时写进教学计划,有统一的大纲,有规定的内容和学分,有完整的课表安排,有规范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为实践教学提供长期实施的制度保障。 

从实践内容上讲,可尝试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及和谐校园的构建相结合。利用实践课时,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深入基层,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与人相处,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状况,科学地做好自己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相结合,让学生零距离地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知识竞赛、读书节等活动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参观改革开放的典范,如华西村等,让学生切身感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二)构建多边合作平台,多渠道探索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途径 

首先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渗透。在构建和谐校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越发多姿多彩。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可与学校的党团组织相结合,与各院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相结合,在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环节:利用“五四”“七一”“一二九”等活动纪念日,组织或参与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节、征文比赛、演讲辩论赛、党团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了解国情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锻炼思考、表达能力;参与志愿者组织或公益活动,如参与为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捐款、义务献血、组织到敬老院、孤儿院帮助老人照顾儿童、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等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等。 

其次可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实习实训相渗透。“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使得部分学生产生“短视”行为,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素质。针对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可借助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实习工厂,与实习指导教师及工厂的实习指导师傅们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切实去体会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做人之本,是立足之基,自觉地去体会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围绕职业素质提升,构建“全员全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考评体系 

有学者指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全面性与考试的有限性永远是一对矛盾,无论怎样的考试都无法反映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考核尤为如此。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任。短短三年的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提高了?科学的“三观”是否“人心人脑”?这一切很难用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彤式、标准等都应有别于其他的课程。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评体系。 

(一)重知重行,创新考核内容,丰富考核形式高职的生源构成、人才培养途径、 

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有着其特殊性,为此应围绕学校的办学宗旨、人才培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来创新考核内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考核要在根本上有助于学生知行素质的提高,其结果可从三个方面来评判: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是否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是否增强;在处理社会人生问题上的思想境界有无升华。这三个结果,传统的书面考试形式很难达到。因此应创新考核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记忆性、模仿性向探索性、创新性学习转变,增加主观性命题的比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式和方法上讲,可采取开卷、小论文、调查报告、口试等途径,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行统一”、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意义;现状分析;有效策略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概要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是主要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提高个人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等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们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实践教学课题方向,自主选择主题实践项目、制定实践方案、积极参与实践过程、总结评价实践成果等,在学生们的亲身实践活动中,将书本上的思想政治理论与实际的社会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深化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思想的认识,有助于指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最终内化为自己优秀的思想品质,乃至付诸行动。

二、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对课改、对社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与多数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更贴近社会人才需求实际,在思政课教学方面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练就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在具体的实践参与学习中,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感悟人生、思考未来、服务社会,这样可以更好的缩短学生社会化的距离,使学生更快速的适应社会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就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课改的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落实和发展,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虽有了初步发展,但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参与中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反思自我、促进成长,将理论知识变成一种社会实践经历。其实,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对素质教育改革的一种推动和支持,通过师生之间的实践活动参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探索也正在从纯理论讲解向社会实践方向发展,这对于新课改而言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进步。

(三)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对社会的意义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准确的说是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竞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传统的讲说式的知识填鸭式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学生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了,高职院校培养的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人才才更能够得到各用人单位的青睐。为此,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

在高职院校各学科教学中,思政课程是最基础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积极探索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策略,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完善学校配套设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便利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持,为此,学校应积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提供一定便利。

一是要有充裕的人才资源,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加强思政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的培训,增强教师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知识与技能;二是要建立相应的实践课程管理制度,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教学方案、学分制定、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等作出明确规定;三是具备特色实践教学基地,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特色,多加强对社会实践企业、机构的联系,比如,选择一些有意义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参与学校附近的社区援助等活动。

(二)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注重课内理论学习、课外实践参与,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

课内实践活动,如征文演讲、专题讲座、知识辩论、知识竞赛等,增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扎实巩固思政理论。

课外实践活动是思政实践教学的重点,可通过参观访问法、调查研究法、多向结合法、网络互动法等多种课外实践方法,科学安排和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比如,以“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为主题的思政实践教学,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法律常识、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掌握,从而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教育学生心中有法,自觉守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个人修养,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以调查报告形式完成。

(三)健全实践教学评价,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的质量与水平、成效与缺陷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因此,我们要由思政课教师、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共同参与,多向互动评价,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着重进行过程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学习态度、能力提升、小组合作、考试成绩等多方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养成客观公正、自知自省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单纯的理论式的讲解与学习显然效果不够显著,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思政教师开始了探索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之路的探索,它主要以学生为实践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创造性实践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这无疑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发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丽杰.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03)

[2]孙亚杰.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5(05)

[3]王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5)

素质教育实践与思考范文9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诸多内容。素质教育强调重视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要重视思想品德、心理和身体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良好的素质是人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及升华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的前提,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做一个具有更高的思想品质和对人类有责任感的人。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出发,高等教育应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就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两课”(即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起着灵魂的作用。[1]一方面,通过向学生全面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理性思维水平以及分析、判断、驾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能在心灵深处确立创业敬业精神,协调合作精神,积极进取和顾全大局精神,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两课”教育的这一功能,凸现出“两课”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价值。“两课”教学与素质教育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

“两课”教学现在还存在着形式单一,“满堂灌”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所具有的封闭性、强制性和单向性的特点使学生对学习“两课”产生厌倦心理,影响着“两课”的教学效果。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当今青年学生的认知方式较以往有了一些新特点,诸如:偏重感性化,更注重从自身的感受和体验中接受某种理论或观点;偏重实效性,在衡量一种理论、一门课程的价值时更注重其实际效用;偏重经验型,在观察问题、考察社会时更注重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认知方式往往难以接受与实际经验、社会现实有一定距离的理论。为此,为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加深素质教育,在不降低必要的理论层次,提高理论的可接受度的同时,必须对“两课”教学法进行创新,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2]

二、“两课”教学法的创新

教学实践表明,“两课”教学法的改革和研究必须立足“两课”教学本身的特点,研究其特殊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基本方法等一系列具有自身特点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我们必须在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之下,总结和概括各种具体方法的共性和规律,从整体上把握并提出适合“两课”自身特点的一些教学方法。

第一,情境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典型场景或再现当时情景,使学生在典范的激励中和直观的教学中,在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现实情境,就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农村、社区、家庭、典范人物或革命根据地等单位、地方和个人,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教育。另一种是虚拟现实情境,就是将现实中的典型情境,演示出来或制作成CAI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教育。情境教育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实际感受为主。在情境教育中,教师由直接教育变为间接教育,即通过先前课堂教学,把书本知识、方法传授给学生,在学生接触现实情境中发挥间接作用,把书本知识和现实情境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消化书本知识,形成正确的理念。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他人和自己的关系,正确处理责任和义务的关系。

情境式教学法主要有:课堂演示、参观、模拟教学、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等。其中演示法又称直观教学法,它是配合讲授和问答,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模型、标本、图片或通过幻灯片、投影、电视、电影等,以说明有关事物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过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模拟教学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首先,课堂展示。就是把授课内容的其中一个方面通过讲课、演讲、表演、小品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其次,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指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模拟各种角色去审理案件,达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现代化教学媒体,把所需要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直观性和容纳信息量大的特点。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法有几个特点和优势。一是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联系,教学可以相互促进;二是时间短、效率高,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三是节约教育资源,不必花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而且组织起来也非常容易,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便于推广。

第二,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能促进学生消化所学知识并使之向能力转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研讨、交流思想的积极主动性。[3]“两课”的启发式教学应把研究重点转向教学对象以及教师与教学对象的双向交流上,建立相互作用的反馈机制。教师要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关注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反馈结果,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知识底蕴,对现实社会和大学生思想特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研究,有引导学生思维和驾驭课堂讨论的能力,有敏锐的感悟力、洞察力和较强地说服力,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坦诚相待。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有:课堂讨论、课堂谈话等。其中,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在大量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思考,学会客观、全面、立体地解析问题。课堂讨论的关键在于设计好讨论的题目,可以是有争论的学术问题也可以是结合现实问题、热点问题,或是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的题目,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准备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自己主动查找资料,思考问题,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课堂谈话,又称课堂问答。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问题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谈话法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鲜明,使学生通过一番思考能够理解。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不宜选择死记硬背的记忆题,而要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第三,实践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两课”课程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有关内容延伸到课外,利用社会实践资源,创造实践条件,精选实践活动课题,培训和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高校“两课”教育要成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彻底冲破灌输式的教学体制,实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民主参与,采取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主动学习的权利。[4]实践式教学法给“两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改变学生对“两课”的厌倦情绪;促使课堂内理论教学和课堂以外实践有机结合;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了教师人格力量的示范作用;大大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使“两课”教学育人的魅力得以体现。所以,实践教学是高校“两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实践式教学法主要有: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基地实践等。其中,社会调查是对改革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改革的难点、热点进行的有目的的考察和研究的过程。社会调查不仅是对学生理论水平、社会经验、实际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它操作方便,成本较低,简单易行,它可以弥补参观考察不能深入的不足,是社会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社区服务是指在社区开展的为满足其成员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所进行的各种社会利服务和便民服务活动。社区服务,应该从学校及其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出发,结合所服务社区居民的需要,满足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在强化学生服务社会的同时,还要强化德育功能,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基地实践是将“两课”实践教学经常化和持续化的基本手段,也是实现其目标的基本途径。加强“两课”教育教学基地的建设,如与某些革命圣地、公检法机关、企业单位、农村、福利院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或不定期带学生下去参观、调查、走访、座谈、劳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爱国情感、增强社会责任心。基地的选择确定,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应注意对当地社会实践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坚持深挖基地内涵与保证效果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稳定、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

总之,高校“两课”教学与素质教育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教育功能,同时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教学方法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使“两课”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90.

[2]林春.当前高校“两课”教学改革中两种教学法类型评析[J].高教探索,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