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实体企业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09-22 09:48:30

实体企业管理

实体企业管理范文1

长久以来,企业对开办的经济管理是相当松弛的,甚至到了放之任之的一个程度。且大多数企业所办的经济实体,几乎没有一个部门对此实施管理,所属的企业有时候不清楚实体具有的资产,且对此的投资很模糊。能够维持经营的甚至不到十分之一,有些已经资不抵债面临破产的危机。因此,公司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管理层次的松弛与放纵,有时以损害企业利益来赢取好名声。有调查显示,企业所开办的经济实体的资金不到位且来源不明,这是与法律条例严重行脱离的,同时也影响了正常的经营。而且在管理过程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完全分开,迄今为止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管理失控的结果。实体缺乏长期规划的目标,知法犯法,违法乱纪市场发生。这已完全背离了企业办实体的原有目的,需要全新改革经济实体化管理的模式。

二、企业实施经济实体化管理的目标

深化经济体实体化管理机制的改革,是要以保障企业资产不贬值为前提,变更管理制度,让企业的经济实体变为真正的独立法人企业,确保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企业经济实体化管理的建议

1.深化人事改革,提高员工素质对于实体的从业人员一边都是从所属企业直接划拨过来组成,可以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按照人事编制让一部分与员工回到原有的工作单位,一部分依旧留在实体企业。同时要抓紧员工的职业教育,提高全员素质,提高企业战斗力。在重大问题上要有员工参与的民主讨论和民主决议,谨防经济损失。

2.重新界定企业产权,形成多元化的股份制度产权是指民事权利主体所享有的具有经济利益的权利,产权一方面表现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的统一,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产权结构决定了公司管理结构的基础。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是大股东直接控股,形成了一股独大的现象,而财产所有者是缺位的。要针对企业的经济实体的现状,根据有关条令条例的规定,对企业经济进行产权的重新界定,明确企业产权结构,形成多元化的股权制度,让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让实体经营自落到实处,直接变成市场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随机改变生产经营方案,企业没有必要直接干预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经济实行实体化管理奠定基础。

3.对企业进行优化组合对于不合理、长期亏损、管理不合理的一些实体应该予以关闭或停业休整,对于项目重复和产品类同的实体要进行合并,对于产品销售情况不善,市场潜行力小,产出小的实体要转产,让企业经济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发挥整合效益,慢慢过渡到经济迅猛发展的趋势,以期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体企业管理范文2

关键词:企业 知识管理 实现 研究

1 企业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是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求而产生的,是随着人们对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是管理学科的思想与理念向纵深发展的结果。知识的组织管理是多方面的,要将隐含在网络数据中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和利用,同时要把现行的被编码的数据进行组织整合,发掘出知识的内涵,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库进行归类、总和、比较分类,按照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知识资源建立起网络系统,使知识在决策支持、智能查询、信息处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作用。

企业是知识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场所,是知识生产和学习的地方。知识管理是时展的要求,是企业生存的需要,是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化的需要。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是指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管理活动。积累知识资产避免流失,通过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信息转换为知识,完成对企业中大量的有价值的技术、成果、经验和管理方法等知识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促进知识的学习、共享、培训、再利用和创新,强化其核心竞争力。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自90年代初,以生产复印机而闻名的施乐公司率先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的竞争和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目前,国外的知识管理已经逐步发展成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软件产品以及成功的应用,并取得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本世纪初,知识管理在中国落地,进入应用阶段。在软件公司,咨询公司等企业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知识管理,并投入人力、财力将其付诸实践。但是,有调查统计显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却仅有20%的企业经验知识被保存和文件化,换句话说,企业组织内外仍有非常多的和企业获利及竞争力有关的知识被隐藏起来而不自知。因此,采用知识管理手段把遗失的80%充分利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便是知识经济下的成功关键因素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不满足于热烈的讨论,而是转向脚踏实地的实践。

一般企业专业设置繁多,人员岗位庞杂,面临着大量知识资源的流失,没有建立起自己核心的知识库,各类专业知识缺乏积累,大量员工创造了相当多的知识资产,散落在个人手中,其他员工根本没有办法得到知识的共享。这就会出现由于员工工作调动等原因离开原岗位的,造成知识资源的流失;甚至会出现个别员工自己多年积累的材料由于设备的损坏或个人失误,资料全部丢失,永远不可能挽回;另外,在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不到加强,难以避免的造成知识资产的流失,大量员工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着重复劳动,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从而使员工无暇进行专业知识的创新,同时阻碍了企业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

3 a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实现

a企业是从事长输管道及其辅助设施、大中型储罐、电力、通信等工程勘察、设计、咨询、采办、施工及管理的跨国经营的具有化工石油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的管道工程建设专业化公司。该企业在施工、设计和石油工程项目管理领域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和优秀管理知识,但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备的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大量的知识没有得到有效的沉淀和积累,更无法实现在企业内部的高效分享,同时随着人员的流失,大量的宝贵知识也随之散失。

为此,a企业启动了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a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3.1 企业知识库

企业知识库是整个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首先通过一个阶段的搜集过程,将a企业内部和外部所有涉及到管道科研、勘察、咨询、设计、采办、施工、防腐、管件制造到检测、维抢修、数字通信、投产试运完整的管道建设产业链上的核心知识进行筛选、分类、加工、存储,最后建立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完整的管道知识地图,建立相配套的服务器和其它网络设备,通过多种方便快捷的检索和查询方式,使a企业全体员工在配备终端的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能够及时查

询到所需要的知识。在建立管道知识管理体系企业知识库的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机制以保障企业知识库健康有序的运行,即沉淀机制、评价机制、固化机制、权限机制、订阅机制、机制和检索机制等。

3.2 企业交流社区

企业交流社区通过按照企业部门、业务类型而划分的企业社区,可随时或定期召开网络会议,自由发表意见,通过企业交流社区的建立,可以加强员工之间的团队协作,促进知识交流和创新。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企业交流社区还可以为专门的工程项目建立“虚拟团队”,在这样的项目社区里,有关的讨论、会议、项目安排、资源都会在社区中进行共享、交流。当然企业交流社区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能够及时解决员工在工作中所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员工可以在社区上发问求助,负责体系维护的知识体系管理人员将该问题通过网络反馈给相应领域的知识主管和技术专家,获取到答案后通过网络反馈给求助者。企业交流社区的实施可以充分调动整个企业的智力资源,避免问题的重复解决和资源浪费,更能够深入挖掘隐性知识,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为整个企业所共享。

3.3 专家网络

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专家网络是以管道建设各环节核心知识为分类依据,建立起来全企业范围的专家库,而后,以上述专家库为依托,通过网络搭建一个以专家团队为支撑的协助解决问题的平台。任何组织或员工在遇到某领域的问题时,都能及时通过专家网络获取支持和建议。通过专家网络,员工可以利用关键词搜索的方式轻松地找到相关专家及其简介、资料和联系方式,然后就可以把遇到的问题提交给适当的专家。用这种问题导向性的方式,也同样能够将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并整合到知识管理体系中去。

3.4 远程教育培训

远程培训是管道知识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功能。企业的发展,员工的持续学习也是绝不可忽视的重点,它是实现以知识创造价值,实现企业内部顺畅无间的合作的重要途径。持续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培训,培训并不是一定要到专门机构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就可以将企业自身转化为“知识宝库”。建立完善的网络培训体系,其范围包括学习管理系统、内容分发、内容创建以及技能管理的内容。管道知识管理体系这一解决方案,可以将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整合,通过建立新型的网络培训平台,采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根据员工岗位以及需要而设计课程,通过web和协作教学促进员工培训,随时随地的进行在职培训,员工完全可以利用这一宝贵的财富实现员工自主,而且真正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建立基于b/s模式的综合性知识管理系统,它将企业知识库、企业交流社区、专家网络、电子协作、远程培训和电子图书馆等于一体,这样建成的管道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体系,全体员工无需在客户端进行安装程序,就可以方便快捷的访问知识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将本企业的各种知识与信息汇集到一起进行集中管理,也使得各种专业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管理方法得到高效共享,进而集合整个企业的智力优势,提升企业的整体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27.

[2]林榕航.知识管理原理:从传统管理迈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54-55.

[3]陈锐.知识管理的实现思路与实现技术.图书情报知识,1999(1).

实体企业管理范文3

关键词ISO9001;ISO/IEC20000;CMMIIT企业;管理体系;体系融合;一体化管理

1现有IT企业管理体系

目前IT企业应用最多的管理体系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一直备受各行各业的尊崇。由于ISO/IEC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普适性,任何性质、各种规模的组织均可依据该标准要求建立适合于本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遵从八项质量管理原则,采取PDCA循环模式,重视过程改进,从组织保障,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规定了一系列产品实现的关键环节,包括产品设计、顾客要求满足、设计输入及输出、设计的评审和验证、设计确认和更改,以及为确保产品实现而必需的采购控制等。依据这些标准建立的管理体系涵盖了多个过程和程序,在这些程序的指导下,IT企业能够做到规范软件产品的开发和交付过程,也能够更加关注顾客的感受,持续提高客户满意度,为IT企业及其服务的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不同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IEC20000服务管理体系则侧重于IT服务管理。ISO/IEC20000服务管理体系认证于十几年前进入中国,由于时间较短以及适用面的局限性,许多IT企业并未建立此类服务管理体系。随着企业软件产品数量的持续增长,后续日常的系统、网络、桌面运维等各项业务也越来越多。IT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向客户展示组织的IT服务能力,承诺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可信的服务保障,有必要在已推行的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用ISO/IEC20000服务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符合本组织要求的服务管理体系,增强IT运维服务管控能力。ISO/IEC20000服务管理体系除了要求提供组织保障、领导作用和全员参与外,它还对服务的标准、内容和承诺作了更具体的规定。当IT企业与客户达成一致的服务级别协议后,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各项服务指标的考核,力求达到服务质量的量化管理,从而体现服务的价值,赢得客户满意。CMMI是一种能力成熟度模型,也是目前IT企业持续改进软件产品质量的最佳实践和途径。CMMI分为五个级别:初始级、已管理级、已定义级、定量管理级、优化级。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IT企业,其软件开发能力基本介于“已管理级”与“已定义级”之间。若CMMI通过了三级评估,即达到已定义级,则说明一个企业的软件开发过程有了组织级的保障和定义,有能力持续为客户提供比较稳定的软件产品。目前,对于一家比较成熟的IT企业,通过建立以上三个管理体系,已能够为产品和服务提供基本的质量保障。越来越多的管理体系在一家IT企业中同时运行并发挥作用,使得多体系融合的价值和意义愈加显著。本文所述的中油瑞飞公司的多体系融合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其他IT企业提供帮助和借鉴。

2IT企业管理体系融合

2.1多管理体系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同时运行多个管理体系的IT企业来说,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1)每个管理体系每年至少需要分别进行一次内审、一次外审和一次管理评审,这势必会给体系推行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带来沉重的负担。(2)这些管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相同的管理工作,时常发生交叉重复甚至少量的矛盾冲突,IT企业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协调。(3)由于每个管理体系都存在各自独立的体系文件系统,使得基层作业现场文件记录数量庞大,文件管理职能不统一,文件管理要求宽严程度不一致。(4)不同的管理体系均需配有各自的内审员,无法互通互用,给沟通和交流造成障碍,降低了组织内部的管理效率。企业内部多个管理体系运行的独立性以及覆盖范围的侧重性,可能会造成IT企业体系落地难度增大、运行效果不好、贯彻执行深度不够、体系人员冗余等问题;业务部门易被多种体系运行所累,无暇深入了解每项体系标准的精髓,难以真正理解这些体系的目的和意义,配合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影响;多头领导、信息沟通不畅、职责不清等弊端也将随之产生。以上问题和弊端都可能会造成企业管理体系的实际运行与其标准要求的不一致,达不到体系管控目标,顾客满意度也将受到影响。

2.2多管理体系的共性

经过对标准体系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IT企业共存的多个管理体系一般都有许多共性之处,尤其是高层架构方面,基本是互通的。以ISO9001、ISO/IEC20000和CMMI三个管理体系为例,它们之间存在着以下相似或相通之处:(1)三个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兼容性。ISO/IEC20000服务管理体系要求中明确指出“ISO/IEC20000-1与ISO9001标准更为一致”。CMMI模型的主要内容又与ISO9001中的“设计和开发”章节相类似。(2)三个标准体系均体现了相同的管理原则。例如,它们都遵循“领导作用”、“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互利的供方关系”等指导思想。(3)三个标准体系的管理性要求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它们在“文件控制”、“记录控制”、“方针目标”、“组织结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要求”、“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方面存在管理要求的相通性。由于适用于IT企业的管理体系在目标、原则、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存在着突出的共性,因此,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综合分析管理体系标准和提炼共性特征的基础上,本着“一体化、补短板、渐细化”的目标,对本企业实施和运行的多个企业管理体系进行整体策划,统一设计体系文件架构,建立一体化的企业管理体系,实现多体系的融合。

3IT企业管理体系融合实践

3.1建立并实施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

中油瑞飞公司质量管理团队基于一体化管理的思想,通过现状分析、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等一系列实施步骤,完成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IEC20000服务管理体系、CMMIL3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三个体系的融合,建立并实施了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公司实际和标准要求,已创建五个层次的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见图1):第一层次文件:组织的纲领性文件,包括管理手册、方针和目标等。第二层次文件:包括各种程序文件,适用于开发类、运维类,以及其他类型的业务。第三层次文件:指导性文件,作为二层次文件的细化和支撑。第四层次文件:表格和模板,是体系运行记录的规范要求。第五层次文件:融合后的各种体系运行记录。中油瑞飞公司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是由一层次文件引发二层次文件、二层次文件引发三层次文件、如此类推。反之,每一层次文件都是对上一级文件的支持和细化。图1中,上一级文件可能交叉引用下一级文件中任意一个分册的内容,而不只是简单的直线上下级引用关系(红色圆圈)。这些体系文件的相互作用,为公司的体系运行、项目实施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是项目管理人员和质量保证人员对项目进行监督、指导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顺利实施,公司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落地措施:(1)从总经理到员工,自上而下强化一体化文件要求及执行力度。(2)体系主管部门负责保障体系实施和运行,开展一体化内审员培训,培养质量人才,组建质量接口人队伍,保证一体化落地。(3)项目实施过程按照一体化要求进行控制。项目立项后,公司为每个项目都配置一名专职质量保证人员负责该项目的质量管理和运行活动指导。(4)体系主管部门每年开展质量体系内审,参与公司管理评审,组织项目质量大检查,实施项目质量抽查等活动,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督导部门或项目组完成整改。(5)引入项目质量考核机制,促使项目组人员持续提高质量意识和水平。

3.2体系融合后的运行效果

通过体系融合,实现了体系管理公共部分的提炼。公司利用各体系间的兼容性,执行统一的内审、管理评审、文件管理、纠正和预防工作,避免了工作重复,提高了管理效率,节约了管理资源和成本。加之项目考核、质量考核的实行,使项目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快提升,项目间质量差距逐渐缩小,项目成果交付比例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图2所示。图2项目成果物交付示意图a2012年(融合前)b2013年(融合后)2012年,体系全部完成融合前,各板块的项目成果交付物比例参差不齐,好的能达到100%,差的只有66.7%,许多有价值的项目成果依然存留在项目经理手中,组织层面能够获得的可借鉴可传承的成果物还是比较少;体系融合后,经过大概一年时间的运行,效果显著。公司进行了新的组织机构调整,将原来的六个业务板块增加到了九个,无论新成立的业务板块,还是之前延续下来的业务板块,其项目成果交付物比例都高于上一年的,能够100%交付成果的板块超过了一半,交付比例最差的也达到了93%,项目成果的平均交付比也有了大幅提升。

4结语

融合后的一体化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管理部门管理效率大幅度提高,业务部门规范化管理落实到位,项目质量、交付能力、客户满意度等保持在较高水平,员工个人管理能力成长显著,企业形象稳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持续增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GB/T24405.1-2009/ISO/IEC/IEC20000-1:2005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1部分: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GB/T22080-2008/ISO/IEC/27001:2005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实体企业管理范文4

关键词: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园林企业;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带动了园林景观绿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10年。由于绿化行业入门门槛低,出现了园林企业一哄而上的现象,两极分化严重,既有实力雄厚的一级企业,甚至上市公司,也有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作为大多数的二、三级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唯有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笔者所在的企业为国家二级园林企业,原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建立时间很长,各方面实力很强,但由于沿用以前的管理方法,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遇到了很大困难,市场份额趋于萎缩,公司认识到必须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才能生存和发展,从2006年起,在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引进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以期提高管理水平。笔者具体负责体系认证的实施,负责内部管理改进和监督审核(外审)的接待和协调工作,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有一些体会。

一、体系认证的目的要明确

进行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目的,决定了管理体系在企业中实施的效果,如果是以拿证书为目的,不按体系进行规范管理,就是通过了认证,也只是给企业加个美丽的光环,没有实际效果,反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内耗。

本公司基于提升管理效率,提高员工素质和服务水平的要求,提高公司信誉,领导重视,各部门思想统一,保证了体系认证的顺利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从健全各项制度入手,完善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持续改进和优化

认证工作开始阶段,在咨询公司指导下,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内,针对园林行业特点和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其它企业规章,按园林企业的设计、施工、养护作业、验收规范,对各部门,项目部、班组和重要岗位都明确了岗位责任及奖惩办法,使各部门,具体到各人都对自己的管理目标有了明确的认识,围绕管理目标,要求各部门都要制定工作计划,经过检查和评审,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三、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为目标,各部门协调配合

“顾客是上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以规范的管理,贴心周到的服务来体现。作为园林企业,我们的顾客就是业主,绿化养护服务的单位或用户,在工程施工中,各项目部从签订协议,进场施工后,从人员培训,原料采购,工序质量、工期保证、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各个方面,直到竣工交付,都严格按合同办事,按规范操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公司承担了30多家单位的绿化养护管理,事务繁重,各家情况和要求不同,养护部的员工,一改以往粗放管理的方式,加强员工培训,以顾客满意为最高目标,除了严格按合同管理外,经常性地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提出合理化建议,遇到客户有重要活动,主动帮助进行场地布置,赢得客户赞誉,巩固和发展了养护业务。

四、管理评审动真格,落实各项奖惩措施

有了先进的管理体系,其效果如何,重在落实,公司最高管理层通过定期的管理评审,检查各顶工作的落实情况和效果,按规章制度进行奖惩,对推进标准化管理不力的部门负责人提出警告,并责令提出书面改进计划,对工作严重不力的调离工作岗位。

五、内部审核不走过场,发现问题限时整改

公司用文件的方式,规定了内审员的权限和职责,内审员由公司副总,总工和部门负责人以及资深工程师担任,发现问题限时改正,不把问题留给监督审核。

六、每次外审都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由于笔者负责内审和协调外审,最初比较怕外审,虽然内审做的比较细了,审核过程中总会有一些问题,甚至有点抱怨。经过与审核老师沟通和几年的工作体会,认识到,作为认证公司的专职审核员,他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通过现场审核,发现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因此每次这样的审核过程是一次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实体企业管理范文5

关键词:企业;节能减排;实践

1.引言

近年来,能源紧张、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虽然说企业所追求的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是若无规制约束,污染的负外部性给企业带来的超过社会成本的收益将激励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利润。可以说,实施节能减排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对资源紧缺和环境承载压力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企业自身赢得新的竞争力的需要,节能降耗就是维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企业作为法人主体,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它就需要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各项经营就要兼顾到国家的法规和政策和相应的企业行为规范。从长期来看,企业会深刻认识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对自身发展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切实感受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好处,进而主动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

2.目前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成果

江苏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是江阴市重点用能企业之一,年消耗能源折合标准煤25万吨。近年来,公司紧紧围绕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很抓企业内部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充分发挥集团工会的积极作用,鼓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在企业内部营造了浓厚的节能减排氛围,全面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2010年集团公司单位产值能耗(当量值)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34.3%,按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计算,“十一五”期间企业累计节约能源折合标准煤(当量值)26000吨,为企业减少能源成本支出约7800万元。

企业各项能耗指标如单位产值能耗、单位产量能耗和单位产量耗水量均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

2009年6月集团公司被无锡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无锡市2006-2008年度节能减排先进企业”,2011年6月被评为“无锡市“十一五”节能工作先进集体”,公司于2008年通过了江苏省节水型企业的创建。

3.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的具体实际措施

3.1加快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生产档次

公司注重内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比例,如微特绳的批量生产、太阳能光伏用钢丝的研发成功,为企业能源消耗的下降奠定了基础。

3.2优化能源品种结构,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近年来,公司通过节能工艺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内部的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污染能源煤炭、柴油的消费比例由2005年的13.43%下降到2010年的1.15%,从而转向以高效、清洁的电力和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2010年电力和天然气的消耗比例占到总能耗的92.7%。

3.3工会引导,提高员工参与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

集团工会在关心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节能减排工作,经常性地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导员工主动投身到企业节能降耗工作中来。

经常性地在职工群众中开展“合理化建议”和征集“金点子”活动,活动内容涉及节能降耗、工艺革新、降本增效等,鼓励员工立足岗位,从身边发现挖掘节能降耗的潜力。对活动中产生的好的建议及时给予嘉奖,从而激发了员工参与节能降耗工作的热情。定期组织职工进行操作技能大比武,把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等内容列入比赛考核内容,在提升员工操作技能水平的同时鼓励员工在自身岗位上进行节能小改小革。

3.4注重节能改造投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近年来,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在优化工艺和装备水平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用能成本。公司实施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得到了上级节能主管部门的认可,并多次得到了省、市节能专项资金的扶持,其中钢丝热处理加热炉的节能改造项目被列入了省级节能示范项目。实施的主要节能项目有:(1)钢丝热处理加热炉的节能改造。由原来的电加热、燃油加热改为天然气加热,通过能源品种结构的优化,在大大提高炉子本身热效率的基础上,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能源。企业原有钢丝热处理加热炉大部分使用电力加热,每吨钢丝电力消耗达300kwh左右,改用天然气加热后,天然气单耗在45m3左右,能源消费成本下降28%。(2)直进式拉丝机的大量应用。公司原有大中拉设备为滑轮式拉丝机,由于该设备生产工艺的局限,半成品钢丝一般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直进式拉丝机的应用,解决了电力浪费和劳动力成本高的矛盾。一般规格的半成品钢丝使用直进式拉丝机,经一道工序即可完成。根据测算,直进式拉丝机的应用,单位产品拉丝电耗节电率在20%左右,其中还不包括省去一道中间热处理电耗300kwh/t的节能量。(3)变频节能装置的推广。根据电机设备负载的变化,配备相应的变频调速节能装置,在优化生产工艺的同时,达到节电的目的。目前公司大部分设备如大中拉拉丝机、捻股成绳机等设备均配备了变频器,降低了设备频繁启动时电机功率的大幅变动。

3.5全面贯彻落实节能法律法规要求,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强化节能减排基础管理

为全力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集团公司在机构调整时,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来负责集团公司的节能减排工作。公司从完善集团内部基础管理、加强企业能源消耗统计分析、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等方面着手,经常性地进行节能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企业员工的节能意识,同时制定完善了集团公司《节能减排管理办法》,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将节能降耗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单位、部门,这些措施的进行,为企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体会与总结

总之,能源的大量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了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顽症。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大户,实施节能减排责无旁贷。而目前,我国能源资源市场价格过低,没有体现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价值以及环境成本。过低的能源价格以及较弱的排污收费的力度,致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滑向资源消耗高、环境代价大的低端产品和落后产业,不利于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建议,应继续、科学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理顺以价格为核心的市场体系,加大惩罚违法企业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将节能降耗与能源企业及能源消费者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调动各方面节能降耗的积极性。可以借鉴日本等先进节能减排国家的经验,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投资担保机制,以及清洁发展机制,实施能效标准管理,扶持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等等。企业从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长远打算,自觉地节能降耗,实现集约经营,从而建立起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

实体企业管理范文6

关 键 词: ISO 电力设计 质量管理 体系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ISO9001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standards of the basic concepts, main idea and appli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foundation, combined with the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 discussed electric power design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to implement ISO standard points and several key issues needed to be concerned, for mutual learning, study and draw lessons from.

Key Words:ISO; Electric power design;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1引言

电力设计企业肩负着国家电力建设的重大责任,电力设计产品是国家电力建设的技术性文本和蓝图,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网建设的科学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和利益增长之动力源。因此,电力设计企业必须严把设计质量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领先行业的使命感,为电力建设提供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设计蓝图,为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奠定自身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础。

国内自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认证制度以来,各行各业的许多企业都贯彻实施了该体系并获得认证,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和相关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我所在的电力设计企业在公司成立不久就开始推行ISO 9001标准并获得第三方认证。同样,许多同行业的电力勘测设计企业也都获得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体系的实施,极大地了提高了企业质量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了设计成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但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本身的不断发展,质量标准体系在各企业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许多企业并未获得期望的质量改进。本文仅就1SO质量体系标准在电力设计企业中的实施和运行实际,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谈几点体会,以供相互学习和探讨。

2关于ISO9001标准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标准之一,根据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8年11月的调查结果,截止2007 年底,在世界上175个国家中颁发了951486份ISO 9001: 2000 认证证书。我国也等同采用了该标准,将其转化为GB /T 19001-2000,随着认证工作的推动,我国已有20多万个组织通过了该标准的认证。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7年颁布的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关于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面的系列标准。国际标准一般都应在5年左右修订,ISO9000标准从1987年首次到1994年第一次修订相隔7年。199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其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并重新颁布实施。2000年,ISO对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了重大改版,200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2000版的基础上对标准进行了部分修改,并重新颁布实施,即目前的最新有效版本ISO90001:2008。

ISO9001用于证实组织具有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其基本思想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八质量管理项原则,其运行的基本方法是PDCA,即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凡是通过第三方认证的企业,在各项管理系统整合上已达到了国际标准,表明企业能持续稳定地向顾客提供预期和满意的合格产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公司以顾客为中心,能满足顾客需求,达到顾客满意,不诱导消费者。一个机构可依据ISO9000标准建立、实施和改进其质量体系,并可作为机构间(第二方认证)或外部认证机构(第三方认证)的认证依据。该系列标准目前已被90多个国家等同或等效采用,是全世界最通用的国际标准,在全球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ISO9001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具有科学性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法和手段,可用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使企业内部各类人员的职责明确,避免推诿扯皮,文件化的管理体系使全部质量工作有可知性、可见性和可查性,通过培训使员工更理解质量的重要性及对其工作的要求,可以使产品质量得到根本的保证,可以降低企业的各种管理成本和损失成本、提高效益,提高企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满足市场准入的要求。

3电力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3.1明确设计流程,全过程贯彻质量管理措施

电力设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设计行业,它要求设计产品工艺技术上的绝对“安全可靠性”。这就要求电力设计企业必须对整个设计流程有一个清晰认识,才能把质量管理的措施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确保设计产品不仅在每一个生产环节消除差错,而且在产品流向社会后“安全可靠”的运行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就电力工程设计过程而言,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不同企业因管理模式不同可能会有所差异):任务下达设计策划内外部收集资料设计输入评审设计及方案优化设计阶段评审设计校审设计产品评审设计验证(内部、外部)设计产品出版输出交付设计产品设计确认施工配合竣工图编制设计回访分析改进。同时,这一过程中还包括图纸资料归档(含电子文档)的辅助环节。其中主环节中的设计策划、设计及方案优化、设计校审、施工配合和分析改进更是不可忽视和草率的关键环节,“分析改进”环节还要穿插在设计流程的每个环节控制过程中,是设计质量管理的关键之关键,这也体现了PDCA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基本方法。明确了设计流程和其中的关键环节,并严格按照ISO标准体系要求,才能建立起符合本企业运营管理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

3.2健全组织结构,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第一质量责任人,不仅为实现卓越经营提出质量方针,确立质量目标,而且要为贯彻方针,实现目标提供组织保障,明确其人员分工和职责。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因而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作为设计企业,其关键业务流程是相类似的。根据企业设计流程和人员结构特点,制订符合本企业实际的质量管理实施流程,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质量责任。

以我所在的设计企业为例,公司采用项目设总负责的矩阵制项目管理模式,以设总作为技术把关的设计生产线和以管理者代表作为质量把关的质量监督运行线。两条线相互扭结、渗透和制约,在寻求协调中把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质量管理对设计管理的闭环控制。项目设总负责设计产品技术上的总把关,确保设计产品符合国家现行的规程规范和行业标准,同时,对设计产品的质量负有监督责任,力争设计成品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管理者代表对设计产品以及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控制负责,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且持续改进。

电力设计企业只有建立了权责明确、清晰的组织结构,才能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真正贯彻落实和持续改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获得认证的层次上。

3.3坚持持续改进,完善体系文件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分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3个层次,除此之外还包括相关记录。质量手册确立了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和准则;程序文件为实施质量体系要素所涉及到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活动;作业文件是用来指导生产以及生产过程的质量记录。三个层次相互关联依次递进,对整个设计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控制。程序文件与作业文件的可操作性,是质量体系的首要环节。只有程序清晰、简约,作业方便、实用,才能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设计人员的欢迎。

质量管理管理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持续改进。根据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及时动态修订体系文件,简化小型或单项工程的控制流程,删减部分过于繁琐或重复的表格记录等等,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原则,才能确保企业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是有效的、充分的、适宜的。

4 ISO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4.1平衡好质量管理与设计进度管理

ISO9001明确提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目的”,而坚持“质量第一”则是全方位贯彻顾客满意宗旨的重要一环。设计进度与质量管理有时是冲突的,甚至是矛盾的。如何把握这两个要素,就成了如何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的关键之所在。没有工期保证, 质量成了无依托的空中楼阁;而没有质量保证,工期更是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质量与工期相比,质量是第一位的。尽管有时表面上顾客强调的只是时间,但在质量上不管顾客有没有强调,都必须首先要保证产品的合格性以及优良性,然后才是交付时间上的及时性或者超前性。要想做到顾客满意,首先要在质量上让顾客满意,要把质量保证的各种措施与生产、工期、效益统一起来,只有质量和工期两个要素都能满足顾客要求,才能达到顾客满意,也只有让顾客满意,才能在设计市场上不断拓展业务空间。

4.2严格执行体系文件要求,做好过程控制

当企业强调贯标、强调质量保证措施的贯彻执行时,总有人以生产忙、没时间为理由,采取事后补作贯标记录的应对方式。正是这种把生产和贯标对立起来的观点和作法,导致过程控制不能完全到位,甚至徒有其名。生产过程中, 有些设计人员也在作记录,但作的却是表面的、只准备敷衍内、外检查的过程控制记录,并不准备起实际作用。这样的记录不起作用,反而误事、误时,应该坚决杜绝。另外, 各级生产组织、管理部门也应为技术人员提供尽可能宽松的完成质量保证工作的组织环境和时间条件,要给出设计人员自校、全校、审核、批准等各级验证职责到位所必须的时间。没有这些组织保证和时间保证,质量保证只会落空。假如我们的设计工作自校、校核、审核人人到岗、步步到位,一切严格按体系文件规定做好过程控制,好多问题都可以避免,质量管理体系也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4.3做好专业间及与顾客的联系沟通

尽管ISO9001强调了内、外部接口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管理体系也在文件中具体规定了必须执行的联系、配合要求,但是,一些设计人员始终没有处理好接口问题。如:专业之间的设计方案对不上号,在与业主、厂家等各方的联系配合方面,对顾客提供资料的验证、确认执行不到位,从而导致后续的工程施工问题。从贯彻顾客满意的角度讲,加强与顾客的联系则更有深一层意义:不清楚产品、服务是否符合顾客要求,不知道顾客有哪些抱怨,不了解工作哪些方面还需及时改进,必将影响顾客对设计企业的满意度、忠诚度。为此,电力设计企业需要畅通渠道,加强和顾客方的联系、交流、沟通与相互理解。同时,管理及设计人员也应更多地通过工代、回访及其它形式的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实现这种沟通。

5结束语

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是经国内外各行业、各类型组织管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企业在外部经营活动中,有些事情的处理要具有灵活性;但在内部质量管理上,必须严格遵循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程序和作业要求,合规方正地从事设计生产活动,做到外圆内方。只要各电力设计企业能够真正做到贯彻实施这一标准,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那么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必将获得质的提高,从而获得理想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郝凤,王毓芳.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与运行参考[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2]马林,罗国英.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杨德生,虞旭清.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策划及设计初探[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2(2).

[4](美)约瑟夫•M•朱兰(Joseph M.Juran),A•布兰顿•戈弗雷(A.Blanton Godfrey).朱兰质量手册[M].焦叔斌,译.5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干梦军.电力设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6]李国胜. 现代全面质量管理方略及其在电力企业中的运用[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实体企业管理范文7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 伦理管理 途径

[中图分类号]B8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94-04

所谓伦理管理,就是指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彰显全体人的主导地位,把人视为管理活动的核心,把人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把人视为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以此为出发点,认识人的需要,促进人的需要的生成,满足人的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得以实现的一种管理模式。

为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现代中小企业的伦理管理。

一、生产伦理

当前,由于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科学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的时间越来越短,中小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由市场所主导,因此,资源能否有效利用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最庞大、最主要的参与者,实行的是自负盈亏、独立自主的经营方式。因此,能否盈利就是一个中小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此环境中,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生产方式就采取利润至上的功利主义模式。中小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和发展,纷纷竞相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能力,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本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然而,一些中小企业在运用科学技术生产的产品的层次,与市场上消费者有效需求相脱节。它们的产品投放市场后,立即就成为痞脚艺术品,引来无数的观赏者,而实际购买的人却凤毛麟角。原因就在于其生产的产品背离了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这就必然造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的浪费。因此,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一定要考虑消费者实际需求。其次,有一些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由于忽视市场调研或者过高估计市场的消费能力,所研发出来的新产品由于研发成本过高,再加上生产费用,当产品进入市场时,价格昂贵,远远超出了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最终导致产品积压,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由此,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前,务必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广大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或者可支配收入的前提下,再进行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再次,不少中小企业在生产某一品种产品的数量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实行粗放型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而完全忽视生产的规模必须与当前的人口数量、结构、层次相适应。复次,中小企业在生产的产品功用上,也常常脱离消费者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因此,我们认为,产品功用方面,也必须与未来投放的区域市场的消费者所处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相一致。最后,在投资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盲目地负债投资、经营,导致财务风险系数过高。这样,一旦投资生产的产品或者项目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背离,负债带来的利息等高额财务费用就极其容易导致企业的营运资金短缺。此时,如果企业没法实现再融资,负债投资生产的产品的积压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有些还会引起程度不等的环境污染,影响人民的生活。因此,投资规模应该与本企业实际的利润增长保持平衡。

二、营销伦理

在当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环境中,人民常常淹没在数不胜数的营销浪潮中。客观地说,现时代的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都不同程度地受生产商、商、零售商的营销方式的影响,从而决定购买与否。当前,中小企业的营销模式,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动态营销模式和静态营销模式。何谓动态营销模式,就是指企业凭借网络、电视等媒体来传递商品信息。网络、电视等媒体本身固有的特性如直观视觉好、覆盖面广、信息量丰富等成为企业营销的首选。普通的营销画面,由华丽的语言和传递语言的行为者构成。然而,这么美丽而吸引人的画面所传递的产品信息却常常与实际商品的信息不相符合甚至大相径庭,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为了扭转动态营销模式信息失真的状况,关键在于保证营销所传递信息要真实。首先,应该广泛使用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产品的性能,杜绝使用模糊而回旋余地大的语言。当前,正是由于商家广泛使用含糊不清的文字,一旦消费者听信其广告而购买商品后,常常发现商品的很多边缘功能与营销画面传递的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此时,对于投诉或者直接上门询问的消费者,商家总是利用营销画面的模糊语言来推卸责任,常常令消费者无奈地接受现实。因此,语言的准确、通俗易懂在动态营销画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传递语言的行为者的伦理道德素质对于传递真实的商品信息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有意识、有理性的营销语言传递者,如果能够借助理性刷选广告业务,也许可以遏制商家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提供准确、真实、客观的产品信息,从长远视角审视,必然在消费者的心中树立坚固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这种诚实而守信的营销态度必将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其次,实施诚信营销,可以大大节约中小企业的售后服务中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营销效率,加速中小企业的营运资本的循环,提高资本的利用率。

在营销方式中,借助纸媒体如报刊、杂志、宣传单等来传递产品信息的称之为静态营销模式。在电视、网络媒体没有产生之前,此种营销模式占据营销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电视、网络媒体在当代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但是,由于其营销成本相对低廉,因此,仍将在长期内存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选择报刊、杂志作为静态营销模式的媒介时,一方面要向报刊杂志提供及时、准确、真实的反映其产品的信息;另一方面,最好选择一些信誉良好的报刊杂志来刊登商品信息。只要能把握好这两个细节,必将可以向广大消费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对于那些运用宣传单作为媒介的静态营销模式,如何提品的真实信息呢?关键在于派发这些宣传单的宣传人员的刷选是否成功,就成为这种营销模式效果优劣的关键一环。因此,要特别关注宣传人员的伦理道德素质,诚实、勤劳的宣传人员能够与接受宣传单的潜在消费者进行和谐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使消费者获得充分的产品信息,大大提高其购买的可能性。反之,一个懒散而毫无责任意识的宣传人员不但不能与消费者实现有效的沟通,而且给企业营销形象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总之,在中小企业营销伦理上,无论采取何种营销模式,都必须树立诚实、信用、公平等良好道德品质。

三、分配伦理

目前,如何实现企业经营成果的合理分配,是中小企业分配伦理构建的关键。

(一)中小企业员工之间劳动报酬的合理分配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劳动报酬的分配方面,同工不同酬,同一岗位之间的奖励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上层管理者在同一岗位之间的奖励常常诉诸于地缘、亲缘、情缘,而不是根据员工对企业的实际贡献来实施奖励。针对这种状况,中小企业在劳动报酬分配上,要制定一套合理的分配伦理规范,确保全体员工共享企业的经营成果。首先,确保所有员工获取收入的机会均等;其次,保证企业员工按照个人参与劳动的实际工作量进行报酬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参加劳动者不得酬。最后,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所谓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就是指按照员工的不同劳动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的差别来实施奖励,以便调动员工工作和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二)中小企业福利的合理分配问题

对于福利的分配,首要原则就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所有员工之间实施合理的货币、休假等分配。其次,要根据员工对企业业绩的贡献差别实施第二次的福利分配,合理拉开福利差距。

(三)中小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

首先,员工的晋升问题。目前,中小企业的员工晋升常常按血缘、地缘等来决定下属的晋升。为此,要坚决改变这一局面,对于晋升资源应该全面开放,公开选拨、用人唯贤。其次,员工的培训问题。当前,中小企业在刷选员工培训方面往往仅仅依赖管理层的指定或者学历背景,缺乏通过与员工的交流和沟通来挑选候选人。因此,在员工培训方面,应该放开刷选范围,实施机会均等,公开公布企业将要进行培训的课程及培训后的任职岗位。这样一来,员工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兴趣爱好及特长报名,企业也能更好地通过培训选拨出优秀的人才。再次,中小企业管理资源问题。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于管理资源的分配是不公平、不平等的。主要表现为:

1.招聘管理人员的学历限制过高;

2.管理资源的开放普遍倾向血缘、地缘、情缘。

针对这种局面,实现管理资源的合理分配,必须采取如下措施:

1.打破学历至上的现状,根据实际的管理岗位的需要公开招聘,把符合具体管理岗位需要的人才扶上管理岗位。

2.实施管理岗位共推公选,在进行具体管理岗位的专业知识考试的基础上,举行面试,进而确定合适人选。

(四)中小企业家的遗产分配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在遗产分配方面几乎都由直系子女继承。这是不合理的,任何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果都是全体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中小企业所有者独立经营而取得。此外,辉煌的经营成果,也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一家中小企业要想健康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小企业家的遗产应该在社会、员工及亲属三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最后,随着股份制越来越成为最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一些中小企业完全具备让员工持有本企业的股份共享企业的经营成果。员工一旦成为企业的股东,就能让广大员工感受到自己是企业这个大家庭的一分子,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从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对于那些暂时没有条件让员工持股的中小企业,可以先让员工成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股东。所谓经营管理股东,也就是采取有效措施让员工成为企业直接经营管理或者监督管理的一分子。具体措施有:1.在同一管理部门中,让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都分管本部门的实际事务。2.在企业不同级别的会议中,尽量让广大员工参与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

四、会计伦理

(一)加强以诚信为本的会计教育

会计活动是中小企业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中小企业管理活动能否完成的重要保障。因此,会计工作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分工中最核心的工作,而且也是整个中小企业管理分工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会计伦理所反映的就是会计活动中的伦理道德关系。因此,加强会计伦理教育,尤其是以诚信为本的会计伦理教育,就成为会计教育的核心。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对以诚信文本的会计伦理教育来说,最关键的教育就是切实加强中、高等学校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诚信理念教育,培育其诚信精神。中、高等学校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在校学生都是未来的会计工作者的后备资源,他们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成为其未来从事会计工作的知识基础,而在校期间所形成的诚信、公正等价值观念就成为会计工作成效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进行在校学生的会计伦理教育呢?

1.完善在校学生会计法律、会计准则等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课程。设计完整的课程能够使学生掌握全面的会计法律法规,使他们以后踏上会计工作岗位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编制、申报纳税等具体的会计业务处理中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与时俱进的设置会计知识、技能专业课程。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会计业务也会不断地呈现出新的现象。因此,与时俱进的会计知识、技能专业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会计理论知识,使他们在未来的会计工作中有能力鉴别会计活动的真伪,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古人云,有其师,必有其徒。可见,在会计伦理教育中,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自己正直、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及严谨、务实的治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言出必行,从而在受教育者心中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完善会计制度体系

1.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任何一个生命有机体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会计人员作为理性经济人、道德人、社会人的复合体,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能否坚守客观公正、真实准确的职业道德标准,除了加强教育外,还必须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对其形成一种有形的鞭策力。健全会计制度主要在于如下几个方面:1.保证会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也就是说,要从会计活动的实际出发,制定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保证所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的实用性。2.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务必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2.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1)设立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实时跟踪和监督。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制定规章制度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2)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外部监督体系对企业会计的监督。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外部监督的有效性,首先要对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的外部监督机构的设立要严格把关。其次,制定它们业绩的评价体系,以便考核其行业道德状况及专业技能水平。

(3)加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监督。首先,加强股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使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时刻处于阳光下。其次,加强董事会成员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具体来说就是保证董事会成员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及企业关联交易、利润分配方案、投资计划、融资方案等的审核权。最后,落实监事会职权。企业董事会必须履行定期向监事会报告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企业应该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指定有效措施保证监事会这一职权。企业监事会一旦发现管理当局的行为有损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立即召开临时股东大会。此外,股东大会必须制定相关制度保证监事会为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合法提供经费。

(三)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环节,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具体来说包括如下措施:

1.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思路,应该根据企业的生命周期来建设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来说,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调整期,那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思路就应该具体分析这四个生命周期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建设和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

2.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途径。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关注中外学者在内部控制制度领域的最新研究状况,积极主动的学习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改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准确定位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其次,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权责考核、检查体系,以此为基础,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3.保证企业内部信心交流系统的畅通,实现企业内部的互相监督,进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4.健全企业财务系统的责任制。明确规定财务部门负责人及各会计人员的具体权责范围;对于投资、融资、利润分配方案等设计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财务审批程序,财务部门要严格把关;切保财务部及为财务系统提供原始会计数据的部门的计算机操作密码的保密工作;对于现金、银行存款及收付款项等关键工作岗位负责人要进行重点监督。

五、社会责任伦理

(一)生态伦理

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的支撑,最为明显的就是企业必须依赖于自然所提供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空气资源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小企业必须承担生态责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社区生态责任、自然生态责任、市场生态责任、公众生态责任。那么,如何才能保证企业的这些生态责任得以实现呢?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保证中小企业切实履行其原应承担的生态责任,就必须完善中小企业生态责任制度。

1.建立中小企业生态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当一个中小企业成立时,要求其必须认真审阅已经制定的生态标准规范,并签订协议,以便约束企业。这样一来,一旦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背离生态标准的要求的行为,相关部门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对其采取措施。

2.建立生态责任赋税制度。一方面,要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有偿原则制定税收标准,对那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违反生态责任的中小企业征收补偿税额,从而迫使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从经济收益至上逐渐转向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另一方面,要根据历史原则,因为企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负面作用,并不会立刻随着企业的破产或者转移而消失。相反,其负面效应将来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因此,对于破产企业,要根据其所产生的污染物质的延续时间,在企业破产财产的分配中,要优先支付环境污染税。而对于转移的企业,同样要核实其污染物质的延续时间,征收环境污染延续税。最后,在中小企业的遗产税征收上,可以考虑加入企业污染物质延续污染环境延续税。为了保证企业生态责任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建立环境污染审计制度。所谓环境审计是指由独立于环保部门之外的专门机构和人员,对环境管理系统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环境方面加以监督、评价,鉴证其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最终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的活动。①具体来说,可以在原有审计机关内部成立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或者成立民间环境审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环境责任状况进行定期的严格审查,并将其审计信息公布于社会,形成全民参与环境监督的氛围。而为了保证环境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就必须建立企业环境会计制度。所谓环境会计又可称为绿色会计或环保会计,是针对环境资源恶化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企业和其他组织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分类与核算、监督。②对于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环境会计要核算企业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及其消耗自然资源对企业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核算企业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估算企业产品报废后对环境延续污染所带来负效应等。

(二)慈善伦理

中小企业对慈善事业的行为具体表现为:

第一,依据企业的实际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公益事业活动。主要的行为举止有:1.济贫扶困。采取有效措施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对生活极端贫困的社区居民,给予稳定的数额等直接经济帮助;赞助社区身心健康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保证他们获得教育的平等机会。2.扶助残疾人。对于有工作能力而没有工作技能的残疾人,赞助其接受与其身体状况相符合的职业技能学习,使其获得就业机会;对于确实没有学习能力和完全失去工作能力而又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直接提供长期的经济援助。3.抚养孤儿,赡养孤寡老人。赞助或者捐赠儿童福利院或者直接成立企业附属的孤儿院来抚养孤儿;对于孤寡老人,则视其个人意愿给予相应的物质援助或者精神安慰。

第二,那些认为慈善事业的评价标准以是否有利于增加企业经济收益的企业主来说,其参与公益事业活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投资有直接盈利性质或者潜在盈利能力的公共事业组或者宣传效益好的捐赠来实现。第三,至于视慈善事业行为为经营管理活动范围之外的企业来说,其惟一的行为就是想尽办法推脱、躲避。

(三)产品质量伦理

对于中小企业产品质量责任伦理的构建,可以通过下列几个措施来试想。

1.中小企业管理者必须定期对企业产品质量隐患进行排查。一旦发现产品质量问题,要立即组织企业内部相关技术部门或者聘请社会上相关的专家进行检查,及时把隐患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实现负效应的最小值。所谓负效应的最小值,也就是产品既然出现了质量问题,那么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效应,排查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在负效应中实现最小负效应。在检查过程中,对施工、生产及作业中发现的违规违章行为要及时坚决地纠正;对不符合国家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的生产线要坚决维修,没有通过维修达标的要坚决停产;对不符合生产技能要求的员工要重新培训,在再次培训中仍然没有能力达到生产技能标准的员工,要及时转岗或者采取一定经济补偿辞退。

2.中小企业必须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建议企业制定《关于产品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的规定》,对研发部门、生产部门、检验部门所应该承担的产品质量责任一一做出明确的规定。事故一旦发生,就可以追根溯源,明确定位产品质量事故的责任,以便对违章人做出清晰的处罚。

3.加强中小企业日常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杜绝隐患。为了做好日常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更为关键地在于完善防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减少乃至杜绝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4.加强中小企业全体员工产品质量教育,树立全体员工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注释:

①陈学轼,梅丹.环境审计初探.山东审计,1997年,第12期.

②郝剑婷,吴成亮.环境会计和传统会计的比较分析.财经科学,2003年增刊.

【参考文献】

[1]苏勇.管理伦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3]朱国定.管理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实体企业管理范文8

1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构建的准备措施

所谓的企业能源管理系统,指的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企业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以及控制的系统。一般而言,该系统在实际的构建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对于能耗的降低。事实上,企业管理部门以及人员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优化发展,需要其对体系构建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关于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期工作,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确保设备准确齐全

作为复杂的体系,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实际环境的限制而出现多种问题。基于此,作业单位以及人员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企业能耗结构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制计划方案。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优化构建,需要作业人员依据计划方案采购交换机、服务器、、办公设备等硬件设备。

以化工、机械生产等能源消耗较大的企业为例,这类重工业企业在进行能耗降低时,往往会为了带动生产作业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而开展机械设备的优化作业,进而由此促进生产能耗的降低。此外,作业人员在构建能源管理系统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对生产环节设备能耗降低的考量,随后在进行相关系统的构建。事实上,只有通过这样的流程进行系统的构建能够确保企业发展能源的节约,缩减企业的经营成本,并在保障生产效率以及利润的前提之下,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二)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由于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存在差异性,故而在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工作时,往往会形成多种监督管理制度,最为常见的分为两类:动化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监督系统。一般而言,自动化能源管理系统能够帮助企业进行能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管理,但是其往往受到为界因素的干扰,故而无法有效的帮助企业获得较高的效益。

基于此,为了规避这类问题的出现,实现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提升,需要企业不断完善相关的监督制度,并由此实施对企业能源利用的全程监督,确保低碳、环保目标的实现。

(三)准备相关流程的工作人员

目前,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在构建以及运行的过程中多由计算机管理系统、企业能源管理规章以及其其他文件构成,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基于此,为了确保该系统运行效率的提升,就需要作业人员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加强对于专业人员的引进,并对在职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成立高素质的能源管理技术团队,实现企业能耗降低目的。

2 企业能源管理的体系策划过程

(一)制定策划体系

在促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优化发展过程中,作业人员需要依据我国现行的能源控制标准对利用、管理过程中进行完善。除此之外,作业单位还需要促进关于节能法律法规及标准数据库的构建,确保能源节能体系的进一步优化。

最后,企业还需要科学制定能源方针。一般而言,能源方针往往影响到企业能源节约管理体系的质量以及合理性,故而企业在体系制定的过程汇总需要先立足于“节约在先,优化运行,技术创新,和谐发展”的基础,促进相关方针的制定以及完善。

最后,企业在构建策划体系的过程中,要开展能源节约方案的制定以及优化工作。一般而言,作业人员需要全面、科学的分析企业的能耗状况,并依据企业的规模以及生产状况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企业产品能源消耗的方案和措施。为了保障方案能够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需要加大监督力度。此外,由于企业在运行发展的过程中会依据市场的变化而进行产业结构以及业务的调整。基于此,企业就需要依照现行的运行模式对能源节约方案进行定期的、适当的修正,确保方案的生命力以及可行性的提升,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

(二)编写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文件

在进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文件编写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体系框架的管理、优化,确保其符合企业运营发展的需要,实现编订作业效率的提升。此外,工作人员还要对这些制度、文件进行动态管理,对运行效率较低、不合理的能源管理制度以及文件进行更改,最终实现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3 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操作

在促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贯彻落实的过程中,需要作业人员贯彻落实体系文件。为了确保这一作业的稳步开展,需要企业将能源体系文件公布在企业的内部网络中,并由此监督企业各单位对其贯彻落实。此外,为了确保企业的各单位员工能够了解企业能源管理体系的具体内容,企业还需要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以及教育,进而促进其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将体系内容贯彻落实到实处。

此外,企业还需要构建起体系运行考评机制,进而由此实现对于体系运行效率的管理,确保体系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各项效益的取得。

最后,作业人员还需要构建起组织能源管理体系审核制度。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企业内部的审核,确保各单位将能源管理体系贯彻到实处,还需要企业促进管理评审活动的开展,促进能源管理体系能够达到科学的改进,而相关的措施能够落实到位,促进企业节能效率的提升。

实体企业管理范文9

中国建筑企业正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与市场环境的挑战,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全面风险管理从全局角度出发,采用整合的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本文通过分析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现状,结合最新的全面风险管理(erm)理论与实践,提出建筑企业erm体系建设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关键字

建筑企业

企业风险管理

coso

我国的建筑企业,尤其是大型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2009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77亿美元,同比增长37.3%;新签合同额1262亿美元,同比增长20.7%。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建筑市场供大于求现象非常突出,这导致了建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同时建筑企业也面临着一些非传统的风险。如何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地位和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已成为建筑企业必须正视和着力解决的全新课题。

一、全面风险管理(erm)的实施背景及意义

自2001年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cas)提出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或enterprise-wide

risk

manage-ment,国内也译作“企业风险管理”,以下简称erm)以来,这一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erm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风险来自很多方面,最终对企业产生影响的不是某一种风险,而是所有风险联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从企业整体角度进行的风险管理才是最有效的。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f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委员会(于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简称《coso-erm框架》)强调erm是一个过程,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的影响,其包括内部控制及其战略和整个公司的应用,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我国国资委于2006年颁布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也明确提出全面风险管理,即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erm能正确识别与评估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帮助企业避免财务危机,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降低重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减轻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害,大大减少企业风险支出;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提高企业信誉,降低融资成本等。通过以上途径,erm能够显著增加企业价值,帮助企业成长,并增强企业竞争力。但是,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实施erm的程度差异很大,具体到我国建筑行业,企业的erm建设还相对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多的实践。

二、建筑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问题

以建设项目为推动力的建筑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大型建筑企业业务范围很广,包括融资、设计、建设和运营等;二是建筑产品价值运转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单件性的特点,并且项目最终盈亏不确定性程度高;三是经营业务的参与各方关系复杂;四是大型建筑企业国际化程度高;五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大。结合上述特点,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可分为:经营风险、战略风险、资本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政治风险、企业领导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期货交易出现巨亏后,国资委开始重视央企的风险管理并于2006年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金融危机爆发后,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又于2008年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许多大型建筑企业为了遵循合规,在erm建设中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由于缺乏对erm的深入认识,仍然难以脱离项目风险管理为主的风险管理理念,尚未形成完整的、涵盖企业各部门、各层级的全面风险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项目级的风险管理上。

从coso和《指引》的定义来看,erm的内容已超出了项目风险管理的范围,并且突出了风险管理以增加企业价值为最终目标,而项目风险管理只关注某个项目本身的目标。局限于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忽视企业级的全面风险管理第一会导致不同项目的管理者不同的决策依据使得项目风险管理难以完全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第二是分散而没有组织的风险管理模式阻碍了企业高层对项目风险的总体了解,并且不利于企业资源的分配;第三是不利于风险管理信息的积累。

(二)对erm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企业普遍认为风险管理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没有从积极的角度来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个改善企业绩效的契机。企业高层领导者对erm的不重视或者只是将风险管理看作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这导致erm不能得到应有的战略地位,难以在我国建筑企业内得到认可和推广。

(三)erm不能与企业经营系统结合,管理制度有漏洞。

一些企业和部门只注重erm制度设计,而忽视制度的执行。erm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偏差,有的甚至成为一纸空文。这使得erm流程与企业经营相脱离,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等相脱离,过于依赖个人的管理能力,风险管理流程仍旧不完整,多数情况下只对风险事件进行事后处理,缺乏风险管理整体策略。

(四)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不完全。

《指引》规定,企业应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具备条件的企业,董事会可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coso-erm框架》则提倡企业设立首席风险官这一职位。但是目前建筑企业鲜有单独设置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处于分散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并给予指导,也没有相应的奖励与考核措施。

(五)尚未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实施erm的基础和推动力。建筑企业高层领导和普通员工对风险管理的理解还比较片面,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企业的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全员负责,而不仅仅是领导、审计或财务人员的工作。许多企业没有统一的风险管理语言,忽视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没有建立良好的风险文化氛围。

三、案例分析

一个良好的适合本企业的 erm框架应达成以下目标:将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相联系;确保风险管理战略同组织的发展战略和股东的价值相一致;提供鉴别和评估风险的工具,以利于鉴别和评估组织所面临的风险;提供对风险进行科学归类的工具,利用风险最优化的概念,以组合观为基础来探讨风险议题;将企业风险管理与基本的经营活动相整合,避免额外的成本支出。

本文结合国内某大型工程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的案例,具体分析建筑企业在建设erm体系(见图1)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控制环境

1 发展目标

按照企业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与之配套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性目标,制定erm体系建设的总目标和年度目标。a公司制定的建设erm的总目标为:立足公司整体协调发展,以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为核心,以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为重点,建立以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涵盖经营管理各领域,较为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内控体系,促进公司实现稳健发展。

2 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

风险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企业建立erm体系最大的阻碍之一,培育建筑企业的风险文化刻不容缓。确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体现企业认知经营管理风险所共有的信念和态度。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树立和传播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提高全员风险意识。a公司提出在继承发扬风险管理文化中,高级管理人员应发挥表率作用,中层管理人员应发挥骨干作用。

3 风险管理策略

企业应围绕发展战略,首先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总体策略,并据此制定风险应对方案。这其中,风险偏好体现企业在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愿意承受的风险范围和风险水平;风险承受度体现企业在实现特定目标过程中对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度,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平衡,防止忽视风险,片面追求收益或者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风险承受度与风险偏好要保持一致。

4 erm组织结构

不同的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或相应的岗位负责风险管理日常工作,形成决策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四位一体的erm组织体系。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应与其他管理工作、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把erm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同时应注意做到权责分明。

例如,a公司成立的由总经理担任主任的内控体系建设委员会是erm建设工作的决策机构。内控办公室是erm建设的日常管理部门和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对风险业务实施归口管理。公司总部各部门、各单位作为执行机构,按照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统一要求,具体组织落实。审计、监察部门则行使监督职能,负责对erm体系运行状况实施测试监督。

5 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

建立完善的公司各级领导人员和各级各类人才选拔任用、管理考核和激励监督等方面的政策。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培养,可以塑造一批既精通建筑企业业务流程,又懂得风险管理方法的全面人才,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

(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识别及分析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风险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在风险评估中,既要识别和分析对实现目标具有阻碍作用的风险,也要发现对实现目标具有积极影响的机遇。a公司通过风险识别并编制风险对照表(包括企业层面的风险和业务活动层面的风险)、风险评价、选择风险应对方案,完成对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的评估工作。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关于风险应对方案得以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企业应根据风险管理策略,针对各类风险或每一项重大风险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控制政策和控制措施。《coso-erm框架》指出,每个企业都应建立适合自身的erm制度。erm制度、流程和方法应在建筑企业高层领导确定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前提下,由风险管理机构负责设计,由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执行。erm制度应当是一份细化的、易于理解和便于执行的风险管理策略体系,并制作风险管理手册,这其中应该包括项目风险管理、企业级财务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等内容。需要强调的是,制度本身没有控制风险的能力,只有将其贯彻实施,才能发挥制度的作用。

a公司在描述业务流程并绘制流程图、对业务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并编制风险控制文档(rcd)的基础上,落实关键风险控制点,使得全面风险管理流程有章可循、有迹可循。

(四)信息与沟通

企业建立和完善erm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形成相应的议事制度和报告机制;应建立横向和纵向相互通畅、贯穿企业整个信息沟通渠道,确保目标、风险策略、风险现状、控制措施、员工职责、经营状况、市场变化等各种信息在企业内部得到有效的传达。积累一定的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经验以后,应依托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通过实施信息系统自动控制,固化流程操作程序,提高控制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a公司已经成功建立的hse管理信息系统,可在风险管理数据库内建立统计查询模块(用于各级领导查询本单位及下级单位有关风险管理的业务数据)和业务管理模块(用于各单位输入和处理有关风险管理的业务数据)。

(五)监督

erm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管理过程,监督即是对erm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估的持续过程。包括持续监督、独立评估和缺陷报告等。企业应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为重点,对erm体系的有效性实施监督。

热门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