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交媒体价值集锦9篇

时间:2023-09-24 15:54:51

社交媒体价值

社交媒体价值范文1

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

1.新媒体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

新媒体具有的交互式大数据与云计算、主体的自主性与参与性、信息来源的全球化与即时性、内容的数字化与交互性等特点,决定了新媒体以极广的普及面和极高的使用率,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主观思维和生活方式。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了空间和领域;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播增强了超时空性和无障碍性;新媒体文化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自主学习各类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各种平台发表观点,参与讨论,改变在传统教育方式下理论灌输和被动学习的方式。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媒体形式的转变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在数量庞大的中国网民中,年龄在10~19岁和20~29岁的分别占网民总数的24.5%和30.7%,在网民的职业分布中,学生占到了25.1%,是网民数最多的群体。在大学校园里,几乎每位学生都有QQ号、计算机上网账号、微博、博客或相对私密的微信圈,这一切说明新媒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最便捷、常用和重要的手段,他们正通过迅速发展的新媒体将自己变成自媒体,置身“云端”获取个人需要的信息,并发表各自的见解。

二、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1.新媒体对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

新媒体时代,为各种信息的大量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并悄悄改变了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新媒体的大量运用一方面推动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得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搜索资料的手段先进而得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因海量信息的比对筛选和已有成型资料的帮助而明显增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高人指点”而更加灵活有效;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具体现为知识点获取的繁多和易得,造成大学生对核心理念印象不深,对关乎根本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因参考过多的个性意见而滋生模糊认识,“拿来主义”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导致认识不够深入而容易随波逐流。

2.新媒体成为不良思潮传播的媒介

各种信息肆意传播,限制越来越小,一些西方的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潮也通过新媒体进行广泛传播,它们有些与我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对立和冲击,传统教育方式下单一的思想内容受到挑战,世界变得多元化,这就要求教育者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内容。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不同的思想形态冲击,不能适应大学生的需要,在教育方式上不与时俱进,其所产生的传播效果必然很难得到保证。

3.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新媒体条件下,时间、空间已经不是大学生进行交流的障碍,网络的虚拟性更使大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畅所欲言,他们利用新媒体来张扬个性,表达情感。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他们价值观的随意性,使其思想变得混乱。网上一些错误的观念、一些国家别有用心的宣传,都容易造成大学生在认识上的错误,而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其价值观则可能走向错误的方向,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对策略

1.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

首先,根据当下信息传播特点搭建好教育服务网络平台,将不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陈旧信息传播方式升级改造,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加强校园媒体资源整合,推动全媒体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发挥高校宣传教育优势和特色,拓宽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来源,加强正面宣传,彰显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另一方面,利用高校富集的人力资源不断提高新媒体应用技术研发水平,以新技术促进媒体融合与转型升级,通过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等自媒体新业务,做大做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媒体传播交流平台。

2.学校应提高教师的新媒体应用能力

学校应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出努力,如在校园网站上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种论坛、社区中展开积极讨论,给大学生指明方向,同时还要提高教师对新媒体的应用能力。大学生对新媒体较为了解,十分期待教师能够以最新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对新媒体认识不够,不但在一些前沿问题上难以和大学生保持一致,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

3.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新媒体,自觉树立核心价值观

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大学生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利用新媒体获取各种信息时,应提高甄别能力,自觉规避各种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总之,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很多有利的因素,但同样也存在许多挑战。新形势下,只有政府、高校、大学生共同努力,积极面对,才能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4.拓宽师生交流渠道,建立新型师生交往关系

社交媒体价值范文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7)02-0018-05

价值观是人类社会文化的核心要素,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引领方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大众媒体是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随着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兴起所带来的大众媒体传播环境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体传播方式也必将随之变化。如何运用新媒体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这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新媒体的特性,使新媒体的运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传播需求更加契合。本文将基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的涵化理论,着力探讨价值观的媒体传播规律,并就如何利用新媒体的涵化作用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建议。

一、基于涵化理论的价值观传播机制

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产生于媒介表现的暴力内容及其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中〔2〕,主要来自于美国学者乔治?格伯纳在美国暴力原因与防范国家委员会所做的研究。涵化理论指出,对大量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电视实际主宰和包容了其他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信息对人们的观念所产生的效果,便是格伯纳所称的涵化作用,或者说起到了塑造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角色和共同的价值观的作用〔3〕。尽管涵化理论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各种质疑和批判,但迄今为止仍然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涵化理论主要揭示的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受到大众媒体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制约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态度〔3〕。更进一步的是,格伯纳等人在涵化理论的修正过程中提出“共鸣”(resonance)论,指出当人们发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通过电视看到的情况相近或一致时,“实质上得到的涵化是‘双剂量效应’的,因为他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现实和自己的真实生活发生了共鸣”①。也就是说,当传播的观点相一致或相近时涵化效果就有显著扩大的趋势〔4〕。

在现代社会人们非常依赖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现实”,即对真实世界展示的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大众媒体传播的“象征性现实”,即经过大众媒体选择和加工后所传播的内容作为认知中介(见图1),也就是说,由于信息不对称性、有限理性等因素的存在,个体对客观现实的认知需要若干中介环节。人们所感知的现实,除了受到成长环境、学校家庭教育、自身知识积累等带来的认知习惯影?之外,很大程度上受到大众媒体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的影响。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推动人们形成稳定的主观现实之后,就会影响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态度,进而影响其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

涵化理论揭示的价值观传播机制,对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反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伦理这一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大众媒体传播的“象征性现实”所给予的体验,通过这一体验来描绘自己头脑中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观现实”。而且,当人们发现所接收的“象征性现实”与已有的“主观现实”趋于一致时,就会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过程就是大众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涵化作用的过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众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象征性现实”过程中产生的涵化作用,使人们在“主观现实”即观念世界中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涵化作用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革命,信息的多样选择和多元表达带来的客观真实性和鲜活性,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认同;新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更容易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氛围。这些特点构成了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涵化作用中的独特优势。

首先,新媒体带来信息的多样选择和多元表达,让人们感觉到更加真实鲜活的“象征性现实”。

新媒体不仅能够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前所未有的巨大信息量,而且这些信息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搜索选择的。人们可在新媒体提供的灵活即时的个性化服务中,自由选择信息的主题和内容、信息呈现形式、信息出现时间等,能在多样化的充分选择中感受到信息获取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新媒体通过对多元文化符号的充分运用,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的使用甚至是色彩的巧妙搭配,使人们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新媒体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在新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发展,将人们带到“内容网络”与“关系网络”相互叠加融合的后web2.0时代。数据表明,“60.8%的新媒体用户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近三个月中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用户日益养成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以及表达诉求的习惯”〔5〕。网络媒体的开发者们也清晰地认识到,“近十年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内容与服务,越来越趋向于以构建人与人的关系为要点,而不再是以简单锁定人与内容的关系为目标”〔5〕。可以说,人们对新媒体越发强烈的依赖主要是因为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交互性特征,即新媒体能为用户带来信息即时有效交换的自由体验,充分满足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在虚拟网络时代的社交需求,这在一定意义上也重塑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了新媒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人们更倾向于在新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中发现和表达观点,以此作为寻找自我存在感、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交方式。

上述分析表明,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著名论断在新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里得到了更加形象化的证明。新媒体有利于人的思想观点的有效传播,当新媒体通过“关系网络”使观点相同或相近的人聚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样,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进行聚合和传播的时候,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所产生的“共鸣”会大大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化效果。

三、加强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化作用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涵化作用中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和认识。

(一)要以文化内涵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新媒体传播真实鲜活的“象征性现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化作用,达到“以文化人”的传播效果

对于格伯纳来说,“涵化就是文化的浸润”,这是因为“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学习的最基本的媒介”③。对于新媒体所传播的“象征性现实”,人们并不是全盘接受的,而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感受、进而决定是否接受和认可、最终形成自身的“主观性现实”。

在新媒体内容和形式的构建过程中,要摒弃可能会让人感到生硬、呆板、刻意的?嗤?性表述,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信息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人们在具有文化感召力的“象征性现实”中汲取养分,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让人们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除了对信息内容在文化意义上的再加工、再提炼,如对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的创新外,还应该重视从人民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素材,传播内容要接地气、暖人心,让人们在新媒体传递的信息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唯此才能让人们更容易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为例,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制作各类反映爱国主题的小视频,可以起到很好的涵化效果。如“复兴路上工作室”推出的宣传片《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通过漫画的形式介绍了中国领导人的选拔过程,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令人耳目一新,两天内播放即达100万次,被网友评价为“跟得上时代的宣传品”〔6〕。爱国主义题材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通过漫画的形式将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些军事和外交的重大事件表现出来,这种展现形式迎合了时下青年人的审美风格,该漫画2011年问世后便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目前总点击次数已达2.69亿〔7〕。可见,通过表现形式的创新,将文化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可以增强传播内容的文化感召力,从而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二)要强化主流话语权,依托新媒体“关系网络”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氛围,达到“以理服人”的传播效果

首先,在“关系网络”中,持有相同或相似观点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氛围,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微博的粉丝通常和博主有着相同的基本价值观,当博主用粉丝习惯的语言和风格传播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时,基于对博主的信任和认同,粉丝群体就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产生一定的“共鸣”。以“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为例,2014年10月,西南交通大学官方微博在了该校大二男生在公交车上给熟睡老大爷充当“靠垫”的信息后,西南交大官方微博的粉丝群体青年大学生们争相在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关系网络”中转发和讨论此事,引起了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新闻、新华网等国内数十家拥有众多粉丝的媒体官方微博的多轮转发。“中国好靠垫”之美称不胫而走,红遍网络,深入人心,该信息所蕴含的友善与温情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共鸣,使得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在“关系网络”中,同一信息的持续传播,也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因此要善作善成,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地传播核心价值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指出,频繁地接触某些刺激有可能使这一刺激转化成持续易得性信息,它继而会影响到印象形成、回忆和注意力等。即便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力很低,这些持续易近的信息也容易被他们提取出来并影响判断的形成。”〔8〕因此,要利用新媒体有意识地强化主流话语权,要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善于通过小故事来讲大道理。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推出的“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绿植领养”等微话题和特色活动,通过调动数以千万计的青年人积极参与,并在绿植领养、关爱山区留守儿童等爱心活动中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在青年人微博的“关系网络”中形成持续传播。每一次点滴的善行,久而久之便汇聚成美德的大江大河。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充分利用新浪、腾讯等公共新媒体平台资源,通过微话题、微社区、微文化、微行动等举措,引导青年学生认知核心价值观、感悟核心价值观直至认同核心价值观。“对在大众化生产的信息里集中和暗含的模式的揭示,‘并非强迫地告诉我们人们在想什么或做什么。但是(它)将告诉我们什么是大多数人通常思考或者做的事情’”③。可见,在这样的新媒体“关系网络”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越多、密度越大、形式越吸引人、内容越有深度,人们就越容易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

综上,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大众媒体的涵化理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提供了颇具特色的理论视角,该理论所揭示的媒体涵化效能,在新媒体传播实践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果我们能着力通过具有文化感召力的“象征性现实”涵化核心价值观,依托新媒体“关系网络”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氛围,达成以文化人、以理服人的涵化目的,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一定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汇聚成中国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展现出中国国家价值观的独特魅力。

注释:

①转引自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323页,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社交媒体价值范文3

关键词:微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258-02

微媒体是指以手机为信息传播与获取终端、以信息分享为主要内容、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的一种新型大众传播媒体,主要包括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它集传统媒体的优势于一身,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体验方式,还指明了未来媒体的发展方向。

一、微媒体呈现出的特点

1.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相比于传统媒体一般由专业人员信息,微媒体的者更加大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媒体信息、阐述观点。每个人既是信息的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这种“零门槛”的参与方式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随着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多,微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传播速度的即时性

传统媒体如电视、报刊、广播,将信息传递给人们之前需要经过录制、编辑、传输、制作等多个程序,这就使得其本身在传播信息时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微媒体传播和获取信息不受传统媒体的各种限制,从而可以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的交流。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手机APP客户端的丰富,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信息、发表状态、实现信息传播“零时差”。

3.交流方式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一般采取单向的、线性的报道方式,对客观的信息做抽象的概括。而微媒体使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更频繁、更便捷。受众通过“点赞”、评论或转发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得传受关系双向互动,受众还可以通过微媒体实现与传播者的随时交流,形成“零距离”的良性互动模式。

4.交流内容和平台的丰富性

传统媒体的内容必须限定在一定时间或版面之内,这就使得信息难以真正表达。而微媒体的内容表现十分丰富,既可以是文字信息,也可以是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同时,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的出现,丰富了微媒体的交流平台,这种“零限制”的交流方式和平台使人们可以充分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二、微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挑战

1.微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体的挑战

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社会实践为辅。教育者通过课堂或社会实践,面对面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这种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还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者本身的特性及能力,体现教育者的教学主导性。微媒体在大学生中的迅速普及,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降低了对教育者的依赖。但过多的信息容易影响大学生的判断标准和是非观念,相比较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他们更愿意接受“网络公知”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的主体权威性就受到了损害。因此,对于如何熟练掌握微媒体及如何利用微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服务成了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微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客体的挑战

微媒体具有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丰富的功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引发了大学生的追逐热潮。但微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了两方面挑战:一是微媒体对部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沉溺于微媒体丰富的功能,占用了大量时间,从而导致大学生生活质量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地可能影响身体健康;二是大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微媒体中“网络大V”的影响。微媒体的兴起给了每个人向世界发声的权力,同时也衍生出许多“网络大V”,他们发表的每一个状态、转发的每一条信息,都会成为大学生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甚至引起大学生的竞相模仿。但有的“网络大V”利用网络便利,借着造谣传谣形成所谓影响力博眼球、赚人气,进而谋取不当利益。这些内容混淆了大学生的视线,不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开展。

3.微媒体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的挑战

随着微媒体快速融入校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面临的挑战也更加复杂。首先,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通过微媒体无形中腐蚀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甚至会使得很多人思想混乱,做出破坏国家的事情。其次,微媒体会沦为“”(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宣传的工具。他们大肆散布虚假的反华信息,这些信息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巨大危害。“”对高校教育领域的渗透,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深入开展,也动摇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三、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应对策略

1.重视微媒体的重要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教育者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微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调查发现,只有少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开通了微媒体,开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主要目的的微媒体更是少之又少。一些教育工作者片面地认为微媒体是休闲娱乐的工具,从思想上轻视、从行为上排斥微媒体的作用。但微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应熟练掌握微媒体的使用方法,及时开设官方、个人及各个部门的微媒体工作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地参与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来。比如灵活运用微媒体“朋友圈”“公众平台”等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相关图片、文章、视频,使大学生随时随地接受熏陶。

2.创新微媒体的工作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外化于行

首先,借助微媒体的功能,构建“虚拟班级”。随着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独立,同学之间接触减少,集体意识逐渐淡化。通过微媒体建立“虚拟班级”,可以使班级在微媒体上建立交互式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加深教师和同学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感受到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宿感,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认识。

同时,开通学校及各部门微媒体,架设“虚拟桥梁”。学校及各个部门要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及时信息、开展互动交流、提供在线服务。这样,既可以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还可以拉进学生与学校的距离,使大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开展。我们要把微媒体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新载体,搭建与大学生互动交流的新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学校及各部门的构建,使微媒体逐步成为“信息、活动宣传、听取意见、疑难解惑”的新阵地,着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高效有序的校园氛围,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进行一个良好的引导。

3.完善微媒体的管理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固化于制

首先,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微媒体的法制环境。微媒体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传播虚假消息和实施犯罪的机会,如果我们不对微媒体施加约束的话,势必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断建立健全微媒体的法律法规。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作,严格执法、加强管理。

其次,微媒体的运营商要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运营商是微媒体的提供者,掌管着微媒体的日常运行,所以运营商的监管对微媒体的良好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提升微媒体的申请条件、完善用户的资料信息、对“网络大V”进行严格认证,并要按照“谁开设、谁主管、谁应用、谁负责”原则,制定微媒体信息审核、等管理规范,切实加强应用管理,确保微媒体运行安全可靠、服务优质高效,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微媒体环境。

最后,高校应建立微媒体使用章程。微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茶余饭后、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高校有关部门要认清当前形势,制定针对大学生上微媒体的制度章程,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对行为举止异常的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同时,加强微媒体内容的监管,对不良信息及时予以纠正和澄清,避免大学生受到微媒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钟家全.和谐校园视域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社交媒体价值范文4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69

在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他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价值观是人们判断和衡量是非的主要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阶段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反映和支撑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和基本方向。大学生是决定国家未来命运的中坚力量,培育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中华民族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媒体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以其海量的数据、方便的操作、快捷的更新、良好的互动体验等特点,迅速吸引大学生并成为其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基于新媒体平台的交往互动行为越积极,其对价值观的影响程度就越显著。因此如何以新媒体为载体和主要阵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正确核心价值观,是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采用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问卷》,对郑州大学500名学生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x)份,回收473份,有效问卷451份,有效回收率90.2%。问卷主要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了解途径;现阶段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方式力珐的合理性、易接受程度;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等三大方面进行调查。

1.1 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100%的同学都了解并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时只有54.5%的同学了解全部内容;在大学生获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渠道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67.5%)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老师传授了解的,仅有8%的同学是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了解;在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内容方面,学习专业知识、了解新闻资讯、休闲娱乐的比例分别占30.1%、28.7%、32.2%,只有6.5%的同学利用互联网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多数同学( 83.7%)认为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于单调枯燥,另有15.2%的同学表示可以接受,1.1%的同学表示无所谓;在涉及利用校园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43.4%的同学认为校园网的信息过于枯燥,缺乏吸引力,36.2%的同学认为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无法了解最新的动态,只有4.4%的同学认为校园网可以满足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件。

大学生经常利用电脑、手机上网的同学占85%,其中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的同学占23%,每天上网1-3小时的占48.5%,不足1小时的占29.1%。在大学生更愿意通过哪种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中发现,认为新媒体能够更妤地帮助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学占78.3%,有71.6%的同学选择利用新媒体平台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67.9%的同学选择会经常阅读官方主流媒体信息。在新媒体对同学们行动影响的调查中发现,73.3%的同学会受主流媒体观点的影响,进而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只有6.8%的同学认为主流媒体的观点完全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影响。

1.2数据分析与结论

健全并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提高认知程度。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程度较高,但很大一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管的了解只是停留于听说层面,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还不够了解。同学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还停留在老师教授层面,获取方式较为单一,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需要加大力度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多渠道、全方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提升教育质量。2014年5月24日,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因此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需创新教育方法,加强互联网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通过课堂教授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结合,多管齐下的开展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随时都围绕在同学周围并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成为同学们内在的精神动力。

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每天都会浏览互联网,并且愿意通过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交流,另外主流媒体观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同学们的价值取向,并且转化为实际行动。调查结论与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这一结果告诉我们,通过新媒体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是可行的,并且会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调查结果同时显示,目前校园网对同学们的吸引力不强,尤其是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个有利工具,在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中开辟专门版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加大同学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力度,让内在精神动力转换为实际行动。

2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1 新媒体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具有的优势

传播速度快、转播范围广。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新媒体传播信息具有即时性,传播范围具有广泛性。新媒体的冉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我们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随时随地的向同学们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新媒体,同学们也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国家的施政动态、相关社会热点及分析等等,让同学们充分开阔视野,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从而加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新媒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互动,增强信息传播的感染力。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随时通过邮件、QQ、微信、微博等工具与大学生进行实时互动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可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交流信息,同时可以通过发送照片、视频、语音等方式增强交流的真实性,让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当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2.2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

海量的信息影响同学们价值观的建立。新媒体的广泛运用,让同学们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带来海量数据信息的冲击,网络中各种价值观念相互影响,尤其是部分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攻势,企图破坏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价值观,对大学生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部分同学盲目追求,喜欢新鲜刺激,从而导致其价值观偏离和引发道德失范。

沉溺于网络,忽视社会实践。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的普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流行开来。由于新媒体能够及时的传递海量的信息,同学们能够方便的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切,导致大学生用越来越多的时间沉浸在互联网之中,忽视了信息的获取是为自己在实际操作中服务的这个道理。大学生沉浸于虚拟之中而弱化社会实践,这必然导致其实际操作能力减弱,无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换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教师主导地位正在弱化。新媒体环境下,同学们可以利用网络获取海量信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教师言传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中的言论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质疑,认为老师传授的知识不过如此,还远不如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获取的信息多,对教师的敬畏感逐渐丧失,导致负责转播“主流文化”的教师的话语权逐渐减弱。这种现象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丧失对教师信任,学生更倾向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并产生自己的判断,甚至最终导致学生价值取向偏离正轨或被误导。

3 利用新媒体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对策

新媒体就如一枚硬币一样,始终有它的正反面,它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各种优势,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同时克服其不足之处,这样才能符合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3.1强化校园新媒体与社会主流媒体结合力度,引导大学生思想观念

通过调查发现,主流媒体或“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想能够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力,然而校园网等学校官方媒介对同学们的影响却只停留在查看学校新闻和通知上,这说明学校在利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学校应强化与主流媒体的结合,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作用,通过引用各大主流媒体对社会热点新闻的解读,或通过运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社会典型事例,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与同学们分享并展开讨论,积极正面的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运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进心人脑,而且要转化为实际行动。

3.2利用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占领信息传播新阵地

校园文化反映出-个学校的灵魂,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周文化的紧密结合,最有效的办法是要加强校园新媒体阵地建设,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粘附性强、信息快捷及时的特点,对同学们开展点对点的思想理念传输。同时,新媒体能够克服传统媒体和常规教育的不足,让大学生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信息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逐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稳定的思想观念,进而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3.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新媒体融人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现阶段高校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死板或者单调,与此同时,尽管同学们愿意通过网络新媒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校同网、校园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却存在更新速度慢,脱离社会热点话题等问题,严重减弱了校园新媒体对同学们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学校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线上”教育有机结合,把新媒体纳入到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上来,通过在校园网上、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开辟专门版块,积极引导同学们思想价值观念,将网络新媒体建设成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与大学生开展思想交流,让他们不但在课堂上,而且在网络上也熟悉我们,增强教师对同学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洞察并把握同学们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引导。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吴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6).

【3】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4】蒋晓丽.新媒体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交互机制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社交媒体价值范文5

关键词:自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2 ― 0146 ― 03

十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各领域立体全面的弘扬、推进和践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阵地和思想高地,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承担起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微博、微信、MSN等自媒体在青年学生中广泛普及运用,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认知、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必须深入把握自媒体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角色定位,探索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r值

观培育和践行的机遇

随着自媒体技术的迅速普及,受众多、参与广、互动强的自媒体载体与平台,逐渐改变着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传统模式,增强了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感染力,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保障。

(一)丰富途径和方式,深化沟通交流

自媒体环境下,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思维活跃的大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有效沟通,比如可以通过论坛、博客社区等进行沟通交流,冲破了传统媒体环境下“点对面”的单向度交流,实现了教师和学生间全方位、近距离的“触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逐步脱离单向度的理论灌输,实现传播者与学生之间面对面、心与心的心灵沟通与情感共鸣,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润化和引领,自觉地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思想,践行于行动,提升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自媒体环境下,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可以通过更加丰富和直观的方式,例如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冲破时空的局限,自由地进行核心价值观的讨论和思想的互动,通过网上讨论交流,线下践行体验,来实现“从线上到线下”融合互动;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制作核心价值观的视频、微电影的拍摄等方式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在运用自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切身体悟其深刻内涵,深入把握,立体认同,并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注重运用,实践中体验感悟,在思与行的统一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利于载体创新,推动践行自觉

自媒体环境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再只局限于单向理论灌输,而是可以全天候、全方位的进行,既可以在宿舍中通过电脑,也可以在闲暇的时间通过手机全程关注。核心价值观在自媒体环境中可以随时随地的传播,实现了培育和践行的常态化,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思考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意义,思考和探索推进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有效路径,将理论与实际“无缝衔接,深度融合”,实现完美过渡。在自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客户端、微视频、微电影、微社区等方式多层次、宽领域的传播,在这里,核心价值观克服了空洞的说教,变为生动、形象和与接受的演绎,师生可以平等地就有关理论问题和事件进行交流,通过彼此“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长时段”的交流,更好地为学生理清思想困惑,坚定理想信念,解疑答惑,促进青年学生自觉将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做到自觉践行,实现自信到自觉的贯通,走入学生的内心,见于行动,由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到实践认同的完美演绎。

二、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培育和践行面临着严峻挑战

自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克服时空界限,互动增强,传播加快,传播主体也可以更加平等、自由地表达意见和看法。但是这也导致自媒体信息的传播更加复杂、无序、不可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的多元,也使社会公共道德受到挑战,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一)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日趋大众化、多元化、自由化,信息可以更加自由而不受控制地传播,传播内容更加复杂。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思潮,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冲击着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影响着青年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多元的思想冲击,尤其是西方腐朽的思想和错误价值观的冲击,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动摇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青年大学生时刻面临着思想的碰撞、价值的判断与选择,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这都使得青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行为失范,甚至出现深度的焦虑以及信仰危机,从而导致政治意识的淡化,大局意识的缺失,核心意识的淡化,甚至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危机与否定。在一个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社会里,如果缺失了被大学生群体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社会的发展方向将是不无确定的,甚至是危险的。〔1〕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受到多元思潮影响,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使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面临困境。

(二)冲击社会公德环境,影响道德生态

自媒体环境下,由于缺少网络监管,不良信息肆意传播,直接冲击着公民社会道德,使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生态环境恶化。传播的内容缺乏相关审核,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虚假信息、色情等不良信息肆意传播,使一些大学生出现社会道德滑落,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是非模糊,善恶难辨,融入错位,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接触互联网和自媒体,因错误的导向而出现与主流社会道德相背离,甚至是违反法律法规的违法犯罪行为。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和一些自媒体传播的非法信息,导致一些暴力、色情、对反科学、、迷信等不良信息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对于自媒体舆论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直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形成负面的效应。

(三)导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日渐势微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在占有教育资源、决定教育内容方面占据主导地位,通常以其自身对知识和理论的占有,对学生进行高强度、集中式的理论灌输。但是在自媒体环境下,学生对于各种信息和资源的占有并不比教育者少,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教师,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地位日益走向平等,这无疑挑战着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权威”地位。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对于自媒体的不熟悉,这也使得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很好地掌握,也就必然会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沟通和交流有效性的困境,使其权威性降低,“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被逐渐消解,这对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大的挑战。”〔2〕

三、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培育路径研究

在自由开放的自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中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将其作为自身思考和行动的指南,是当前环境下急需解决的时代问题。

(一)加强自媒体制度监管,优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

自媒体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在这一开放、共享的环境中,网络使用者的身份具有隐蔽性和去中心化特征,使各种鱼目混杂的信息充斥于网络。而当前青年大学生追求个性,追求自我特色,愿意更多地展现自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忽视自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鼓动,因缺乏辨别能力而受错误思潮和思想影响。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信息鞑サ母丛有裕信息内容的真实性等都极易对青年大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对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错误的导向。

因此,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注重对网络的监管,提供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让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为青年学生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氛围。首先,应该完善自媒体公共号的审批备案制度,尤其是对一些关注度高、传播性广的微信公众号,必须审核备案,加强监管,让一批旗帜鲜明的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媒体显现出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其次,应该注重健全机制,对自媒体信息内容真实性和健康性进行审查,以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健康向上的精神引领内容;再次,应进一步完善惩处机制,强化评价机制,建立强制性的惩罚措施,健全自媒体的违法传播虚假不良信息的法律制度,加强监管,杜绝错误、负面的信息的肆意传播,让违法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处,保证网络空间的规范和严肃性,形成良好培育和践行氛围。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化自媒体正向传播

要营造健康、正向的自媒体环境,充分发挥自媒体的正面引导和传播作用,发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高校更应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的舆论引导,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定,才能更好地投入生活和学习中去,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相结合。作为价值观念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自媒体要牢牢把握主流舆论价值导向,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让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媒体工作的新思路、新常态,传播主流思想舆论,将自媒体打造成为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器”。

2.丰富自媒体传播内容

学校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便捷、快速的优势,创新转变宣传方式,扩大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比如可以试着开通学生广泛参与的微信平台,让学生在参与中领悟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依据学生需求积极开辟专门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网站,并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关注热点不断进行更新,注重观念引导,变堵为疏,以引代堵,以大学生新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主流价值思想观念,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平台,及时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和帖子,供学生关注和浏览,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及时澄清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

(三)加强媒介教育,“双向互动”中提高自媒体素养

“媒体素养是指个体所具有解读、批判以及利用媒体信息资源的综合能力”。〔3〕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大学生都深深被媒体所包围。在这一环境下,自媒体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和有益性。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两课老师以及青年大学生的自媒体素养都亟需提升。

1.提升高校教师引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能力

与素养

网络媒体的发展首先需要加强思政工作者的自媒体素养,充分认识到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带来的变革,自媒体环境下传统方式对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不足,明确其势微的现象,从而转化思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愿意接受的内容出发,结合自媒体环境的特点,更好的做好转化和引领工作。高校应该注重教师自媒体素养的提升,通过培训等形式,让教师学会运用新媒体走进学生、倾听学生,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疑答惑。教师和思政课老师也应该主动作为,积极学习和运用新媒体,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育人无声,化人无形”,变“漫灌”为“滴培”,保证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有效性。

2.提高大学生的自媒体素养,助力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身能动的选择和整合,学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需要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媒体网络素养,提高在媒体环境下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在计算机技术课程中增加关于自媒体素养的教育,让学生在掌握如何运用网络技术的同时,了解自媒体的特点、传播理论、运行模式等问题,揭开媒体媒介的神秘面纱,这样才能确保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不会对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全盘肯定和盲目认同,而是能够增强辨别能力,坚持价值观选择的方向性,主动认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和道德教育。网络媒介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信息的者,而缺乏相应法律知识的大学生很容易传播、散步一些错误的思想言论,制造自媒体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对自媒体网络的认识,加强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使其主动传播正确、主流的信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我们应该深入把握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让自媒体成为弘扬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阵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滋养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能量,也让青年大学生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谱写青春故事,助力中国梦。

〔参 考 文 献〕

〔1〕张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8.

社交媒体价值范文6

关键词:移动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我国的强国之基、兴国之魂,引领着大学生成长成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以微信、微博和QQ为主要载体的移动新媒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一、基于调查问卷的研究与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和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方式,对200名本科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发现,通过移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必要。(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不够。本次调查问卷设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关键词的题目,结果显示只有64.8%的学生能够正确写出答案,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了解程度不高,因而十分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弊端。第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容易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实施起来较为困难,且不易于被学生接受,使用范围有限;第二,传统教育模式传播性不强,对人数有限制;第三,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具有重复学习的特点;第四,传统的教育方式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教育与实践相互脱离,缺乏有效的联系;第五,传统的教育方式常常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教师单项灌输、学生单项接收为主,不能较好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使用的新媒体平台。调查问卷显示,以手机App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90%的学生更愿意通过移动新媒体客户端了解相关知识。微信、微博作为一种快速即时的通讯工具,与传统的交流方式比较,具有更加灵活、智能的特点,且可节约资费,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再仅限于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生活化、日常化。微信、微博用户可以将推送的内容进行转载宣传,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覆盖面,使教育相关工作的受众不再仅限于本学院学生,同时也使更多人在浏览微博、微信时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综合比较各大网络平台的使用人数、关注度以及各大新媒体平台的主要功能,我们选取了在学生中覆盖面较广的学院分团委微信和微博平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上述两个平台基本涵盖了学院各个年级的学生,确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开展有足够的受众。同时,两个平台立足于服务广大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广大学生易于接受,确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持续性、有效性。

二、通过移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结合微信、微博各自的特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培养,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一)线下线上双联动。结合线下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系列培养教育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前期宣传和活动后期的总结交流,以便学生们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跟进后期的活动效果。线下活动与线上宣传相结合,坚持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有利于将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与现实空间培育相互衔接,达到线上线下双联动的效果,避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的简单化、短期化,使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2]。学院分团委日常开展的院级团校、团支书“青禾计划”培训、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诚信故事演讲等一系列活动,以及针对学院主要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会学习等活动,都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持续时间长、频率高的特点,因此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平台及时报道,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前期开展的活动就非常必要。同时微信、微博的推送,也对学生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展示,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真正参与了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2017年7月(二)线上开展活动。为了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教育的线上活动,这些活动从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出发,易于被学生接受,使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丰富了教育内容,弥补了线下活动持续时间短、融入大学生生活效果不佳的缺陷。在微信平台上,我们开展了“两学一做”主题教育、“青春正能量”主题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在微博平台上,我们开展了以“诚信微小说”为代表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小说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扩大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增强了吸引力,使新媒体平台真正起到了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进而增强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力、凝聚力和整合力[3]。(三)打造新媒体平台特色栏目。新媒体平台不仅是大学生交流沟通的工具,也是大学生开阔视野的知识平台。因此,针对不同时间段学生们关注的焦点,我们设计了一些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特色栏目,系统地、有针对性地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学生推送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寻找生活中的共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生活化,明确重点,抓住时机,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科学性[4]。特色栏目的打造不是简单的以教育灌输为目的,而是从大学生自身所想所看到的东西、所遇到的困扰出发,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做出寓教于乐的内容,通过推送的内容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自我成长。我们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分别开展了活动。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推出了“毕业生采访”“不一样的暑假”等特色栏目,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推出了时事解读栏目,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推出了“美丽社区系列报道”。在后期的统计中,我们发现此类内容的阅读量比较高,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四)通过QQ群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习。针对学院主要学生干部,我们建立了线上QQ学习群,与微信、微博平台教育不同的是,QQ学习群旨在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实现“小班化”教学。指导教师定期在学习交流群中发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学习资料,供学生们研究学习。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随时进行指导和回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学习心得,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三、移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势和成效

通过上述实践和探索,我们可以发现,使用移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一)开展的实效性。通过移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结合了当下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社会信息的特点,符合大学生的学习习惯,而且网络具有传播迅速、范围广等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二)信息的多向性。通过微信与微博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可以与后台管理人员进行双向交流,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多向的交流互动,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以往单纯的命令式、说教式教育变为平等交流,可以使学生拥有相对平等的心态和宽松的学习环境[5]。(三)模式的创新性。移动新媒体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线下教育对时间、地点及形式的局限,尝试了寻求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方式。在积极利用移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线下活动的线上宣传,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充分发挥线上线下联动的优势,实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媒载体、文化载体和活动载体有机融合[6]。根据相关后台数据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推送的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均持续上升,部分学生在后台与管理人员进行积极互动,线下的活动、教育和学习引起了线上的互动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提高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也加深了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们积极参与线上开展的活动,从以往线下活动的被动接受变为线上活动的主动参与,显示了移动互联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势。移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移动互联网对我们工作带来的挑战。第一,移动互联网中存在复杂的思想观念,出现了一些网络谣言、欺诈等不良现象;第二,移动互联网成为西方一些组织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第三,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总之,新媒体平台作为移动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一环,在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我们只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才能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更好地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激发正能量[7],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孙伯雷 田琳 程丰 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2]邸飞,李健,薛雪,等.“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与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6,37(11):54-56.

[3]李丽鹏,王峰.论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27(9):90-92.

[4]许灿荣,徐喜春.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J].青年探索,2015,34(1):19-23.

[5]王金磊.将新媒体打造成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J].中国高等教育,2015,30(12):53-55.

社交媒体价值范文7

    建设四个方面来重塑大学生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新媒体时代

    [作者简介]曾绍军(1980-),男,湖南武冈人,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南京210094)赵万钟(1982-),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工程。(江苏南京21009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48-02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以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基础的媒体形态,或者说是一个“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内地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18亿人,网民增长规模趋缓,但微博用户数量增幅达208.9%,从2010年底6311万爆发增长至1.95亿,成为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网络、手机、电视、微博的迅猛发展,无疑意味着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作为新媒体的最大受众群,当代大学生在享受者新媒体技术给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越发深入的受到新媒体文化的多方面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使用新媒体,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现实表现

    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面对大众传媒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既极大激发了大学生们的求解欲望,同时也让大部分同学无所适从。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发生着深刻的嬗变,呈现出全新的特点。

    1.大学生价值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变迁。新媒体的发展极大激活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网上索取所需,在主动、积极、放松状态下自由获取信息,打破了权威的限制,一方面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大大增强,能动性得以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又导致他们个体意识极度膨胀,自我中心倾向也逐步显现。他们开始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崇尚个人生活,个人主义成为他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更容易把满足个人要求与实现个人理想放在较高的位置上,而不重视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2.大学生价值取向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迁。新媒体环境下,我国主流、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交替、冲突,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价值理念、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中不乏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等,这些纷繁芜杂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导致其理想信仰迷失、价值观混乱,无形中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西方的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等多种价值观在大学生身上交错。

    3.大学生价值目标由理想化向功利化变迁。新媒体传播方便、快捷和即时的特点,对利益激励、竞争等一系列市场经济机制的过多宣传强化,助长了大学生的浮躁心理,易于形成急功近利的心理形态,盲目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人生目标。大学生作为时代的新生力量追求的是崇高的精神,理应以为社会作贡献为荣,价值选择表现出典型的理想主义倾向。但如今大学生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念的主导性被削弱了。不少大学生把挣大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他们普遍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表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式”转变,传播内容的琳琅满目、鱼目混杂,新媒体的“拟态环境”也就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三大因素。

    1.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新媒体既是采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也是融合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于一身的“全媒体”,主要有快捷性、大众性、互动性、多元性四大特征。新媒   体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和大众性无限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世界,使“鼠标一点知窗外事,足不出户听世界音”成为常态,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把握客观世界、增长社会知识的能力;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进一步融合了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打破了地域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界限,使大学生与外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更乐于用匿名方

    式和网络虚拟空间交流思想,表达对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向往;此外,新媒体不断地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化,新媒体传播的每一个信息、观点都是多维和变化的,大学生在理解事物时需要更加多维化和主动化。在这种明显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迎合了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猎取信息的新鲜感,大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选择、、传递信息,从信息消费者到集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于一身,这一过程无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新媒体的传播内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世界变为“地球村”,只要鼠标一点,人们就可以进入一个以光速传递的信息网络世界。新媒体的开放性、共享性,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相对封闭、易于国家监管的界限,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向世界各国传播,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到“和平演变”中国的政治目的,经常利用其先进的设备、雄厚的资金、娴熟的传播技巧,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我国大学生实施意识形态、价值观“革命”。与此同时,新媒体文化的日益大众化趋势,一种低俗、平庸、易于即时理解和吸收的“快餐式文化”应运而生。它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日常生活中的世俗性事件,不追究这些平常性事件背后的社会历史,一起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娱乐和消遣欲望,极力倡导享乐主义。在这样一种浮躁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误导。

    3.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新传媒最显着的形式是“拟态环境”,网络下的“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隔断了大学生与现实外界的交流,价值体系难以很好构建。美国的着名舆论学家李普曼认为,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有限性,人们接触到的外部信息,除了较少部分通过亲身体验以外,大部分都是通过传播媒体来获得的,因此人们心目中的客观现实,其实不是真实的环境,只能是一种由传播媒体有选择提示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差距。由于新媒体丰富的信息和图文并茂的资料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与感受,他们对网络的依赖也逐渐增加。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各种资料,与人沟通交流,游戏娱乐,发泄不满情绪,缓解精神压力甚至逃避现实世界,久而久之就会让大学生沉溺网络不能自拔,造成性格孤僻、情绪消沉,最后离现实的世界越来越远。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重塑的对策探究

    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正因为此,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导向功能,并限制和消除新媒体的负面效应,重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课题。

    1.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新媒体时代,高校要正确把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整合校园媒体资源,改进教育方式,转变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只有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才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价值观的诱惑。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日常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我们除了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外,还可以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网络、手机、博客等为新的教育手段,建立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主流网站和网页,大力弘扬和宣传社会真、善、美的一面,拓展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充分利用QQ,MSN,BBS等新型教育工具,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交流,增进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在平等对话中潜移默化的进行价值观教育。

社交媒体价值范文8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 电影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35

Culture of Film Cultur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New Media Environment

ZHANG Tao,YANG Kun, HUANG Ziliang

(Library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Abstract Film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ealth of the campus culture.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culture of film culture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edia, the interactive featur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edia, and create a new space, new forms and new channel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w media; film culture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

1 电影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作用

(1)电影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每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反映出创作者的思想政治倾向,这些信息经由电影情节、画面、音效等途径传递给观众,对观众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电影文化所承载的社会教育意义。相比我国高校现存课堂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电影对大学生政治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更为生动,也更为直观。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影片所激发的爱国热情,远非政治思想课上罗列的一条条理论、一个个案例可比。例如,河北师范大学在“五四”青年节时由图书馆组织放映了影片《我的1919》,影片叙述了中国第一次对西方列强说“不”的经过。每个观影的学生都被强烈的爱国之情所感染。

电影文化因其独特的魅力,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大学生的心理接受水平与需求相契合。电影文化应该与政治思想课程相结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2)电影文化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该学校学生和教职工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每个学校特有的区别于其他社会团体的精神文化。

2014年11月教育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京签署《关于“全国校园电影院线”会商备忘录》,主要内容是启动建设全国校园电影院线建设,目标是经过3至5年的努力,在高校建设6000块银幕,覆盖大学校园并辐射中小学,使之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成为会聚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创新创意创业的示范基地。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指出,建设全国校园电影院线对于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做好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这表明电影文化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已经开始发挥导向作用,举国家之力推动校园电影文化的发展。

2 新媒体环境下电影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的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环境下电影文化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也给电影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1)新媒体环境下电影文化传播的多媒体融合特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空间。新媒体传播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涉及所有的数字化形式。多媒体融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可以在一种媒体上看到同一部影片的多种媒体形式;二是指同一部影片观众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媒体形式。多媒体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给受众最多的自由选择权利。

当代大学生对手机和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具有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新媒体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恰恰顺应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同时新媒体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途径,例如,加强校园网的电影资源建设;建立学校官方的电影主题微博;建立以电影为主题的公众微信账号等等。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更贴近大学生生活,更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可,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多种媒体融合的优势,营造一个丰富多彩和谐包容的文化软环境,打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空间”。

(2)新媒体环境下电影文化传播的交互性特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形式。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它颠覆了传统媒体对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严格区分。在新媒体时代的电影文化中,观众不但有更广泛的选择权利,还可以通过为电影评分,撰写影评等方式,与其他观众、电影产业营销者、甚至电影创作者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和沟通。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不甘于仅仅接受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他们更希望平等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新媒体开放式的交流形式深得他们的喜爱。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出和教导,而成为双向互动的感召和引导。例如,传统的电影鉴赏课是老师单方面地分析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学们只能被动接受。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表达自己对影片的感受,比如,为影片打分,为影片撰写评论,在微博、微信或者QQ群发起讨论等等。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的优势,从粗暴的灌输式教育,转变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教育,创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式”。

(3)新媒体环境下电影文化传播的个性化特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渠道。新媒体传播的高度数字化和强大的交互性特征,使得个性化传播得以实现。个性化传播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受众可以自由选择信息接受的时间、空间以及媒介表现形式;二是受众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各取所需;三是通过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受众形成共同兴趣的小众群体,进而实现小众传播。

当代大学生崇尚个性,重视个体感受,新媒体的个性化特征能够让他们释放天性,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和方式。学校可以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为希望提高英语听力的同学,推送优秀的外文原声影片;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推送内容不同但思想和艺术质量上乘的影片。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个性化的特征,将信息碎片化的劣势转变成为信息个性化的优势,开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渠道”。

3 新媒体环境下利用电影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1)加强“校园电影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当前形势下,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意识形态较量的新阵地,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搭建“校园电影文化引导平台”,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占领网络媒体阵地的重要工作。校园电影文化引导平台应该是由校园网电影专栏、图书馆电影资源库、官方电影主题微博、微信电影主题公众账号等等多种形式共同组成的复合体。在平台搭建过程中,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体系的指导作用,形式可以新颖多样,主体思想绝不能改变。其次,多方参与建设确保平台的活力,只有学校、图书馆、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建设和维护中来,才能确保校园电影文化引导平台兼具内容权威、资源丰富、学术性强和形式活泼等特征。第三,加强监管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如果不加监管和引导,非常容易被电影中不健康的思潮影响,校园电影文化引导平台的教育功能主要由学校的监管和教师的引导来实现。

(2)加强优质电影资源建设。拥有一批内容丰富、质量上乘,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电影资源,是利用电影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这一功能主要由高校图书馆完成。电影资源是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各种具有收藏价值的影像资料,如胶片电影拷贝等;网络集成的公开发行的影像资料;有关电影赏析方面的图书、期刊资源等。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每年通过多种途径购进电影胶片拷贝数十个,其中绝大部分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经典影片和主旋律影片,在各种活动期间为全校师生放映。图书馆还将网络中公开播放的优秀纪录片集合起来,放到图书馆网站上,供同学们观看,效果非常好。

(3)组织丰富多彩的电影主题活动。电影资源丰富,但也具有很强的时间性,通常大学生只关注当下流行的影片,与很多优秀的影片失之交臂,这就要求高校承担挖掘优秀电影资源的任务。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在2014年就组织了“冯小刚作品电影展映”、“群众路线电影展映”和“奥斯卡经典电影展映”三个系列放映活动,放映电影25场,场场爆满,获得的广泛好评。2014年10月,与美术学院共同举办故事片《姐弟俩》的全国首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5年4月在图书馆志愿者活动启动仪式上,放映了反映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的获奖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责任的含义。在组织电影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活动后续的引导,比如鼓励同学们就展映影片撰写影评、观后感,让大学生对电影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近两年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利用电影文化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始终在进行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电影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2.

[2] 刘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13.

社交媒体价值范文9

关键词 新媒体;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 G209

文献标识码 A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媒体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新型传播形态即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舆论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媒介融合不断推进的态势下,如何拓宽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增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就成为必须研究和践行的问题。

报纸、电视、广播长期以来都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是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要阵地,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从而给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北京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手机网民达5.57亿。我国互联网在整体环境、互联网应用普及和热点行业发展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大众媒体之一。报纸、电视、广播这些传统媒体,尽管在内容的高度、广度、深度上仍然有优势,但由于它们的传播形式单一、容量有限、流程较长等特点,在现在的传播环境下,适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已有一定局限,因此,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一、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新媒体自兴起以来,它的传播优势逐渐得到承认,而且在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中有日益扩大之势。一般认为,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的海量性,即所传播的信息量十分巨大,这是由于新媒体传播的编辑成本极低甚至趋近于零的缘故。二是互动性,即每个人在新媒体传播中既是受者又是传者,即所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人们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信息,交流感想发表观点。三是移动化,即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成为互联网的主要形式,不但使信息生产更加丰富,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把新媒体的这些特点运用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上,形成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一)传播的速度更快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稳定性,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量报道与信息则是生动的、丰富的。这些生动的、丰富的报道与信息,如果及时传播出去,则对于受众更具体地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传播载体的时空局限,解决了传统媒体时效性上比较滞后的弱点,有利于快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一则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在传统媒体可能需要一天或者几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受众,而在新媒体传播下可能只是瞬间的事情。同时又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可靠的信息资源、公信力和权威性,与传统媒体形成合力,使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既有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又有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

(二)传播的内容更丰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并不仅仅局限于观念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大量体现这些观念的具体事例与典型等。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就需要将丰富的事例与典型广泛地传播出去。尽管传统媒体发展到今天有的仍然在扩张,报纸版面从四版到十六版甚至几十版,电视、广播从几个频道到上百个频道,但囿于成本容量有限,而新媒体几乎不受容量限制。新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传播的容量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可以借助新媒体的这种特性广泛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形式,使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覆盖各种网络和客户端,这就大大增加了人们的接触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非常强势的舆论环境。郭明义微博的正能量宣传与高关注度就是范例。

(三)传播的方式更生动

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尤其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思想文化建设方面信息的传播,容易给人枯燥说教的刻板印象。而新媒体可以将很多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即以图片、视频、音乐、动画的形式呈现,使抽象枯燥呆板的理论说教变得生动,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颖丰富的表现形式,使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有趣更感染人,有利于人们更好更容易的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也就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例如:4・20芦山地震两周年新华社四川分社微信公众号熊猫哥的灾后重建故事,以漫画故事的形式生动表现了芦山人民灾后重建的故事。

(四)传播的内容更亲民

新媒体的传播天然具有亲民性,可以在民间舆论场和主流官方舆论场之间任意切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这种特点提高传播效果。过去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传统媒体单方面传播信息,且传播的内容大多说教味较重,人们会产生被动接受的感觉,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不少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中,无论语言、图片、视频等体现形式,都更加贴近网络的传播特征,出现了很多经典型的作品,大大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传播也有缺陷,信息的海量性和过于便捷的传播,传播者可以不负责任、不考虑公信力,甚至以讹传讹。受者由于媒介素养、思想水平高低不同存在选择信息、辨别信息上的差异。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一方面要在要注重发挥各种媒体优势,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要避免新媒体传播的局限,使新媒体更好地发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作用。

(一)低进入门槛下的传播环境更复杂

在传统媒体作为主流大众传播工具的时代,传统媒体作为专业的机构具有很高的进入门槛,也方便了管理者和传媒机构自身对传播信息的把控。新媒体的进入门槛很低,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几乎没有进入门槛。比如在网站或者在社交媒体信息,网友的经济成本常常为零。这种极低的进入门槛,使得信息的非常方便,另一方面也容易流于泛滥。在这种环境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面临“交流、交锋、交融”的问题,不但需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立场,也需要在内容上创新,使之更加适合网络传播,才能在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受到欢迎,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去中心”传播下的把关难度加大

与传统媒体比较而言,新媒体的更加趋近于“去中心”化的传播,即并非过去那种“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而更接近于“多对多”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的把关是建立在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人才的基础上的,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模式,对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的作用有一定的消解作用。换句话说,媒体机构和媒体人员无法处于传播的中心时,把关的难度和成本都非常大了。在这种环境下,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传播信息的管理,加强对网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自我把关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的作用。一般而言,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平台有着较为完善的流程管理和职业化程度较高的人才团队,在信息生产与传播中把关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过硬。

(三)虚拟环境下的监管欠缺

网络空间作为一种虚拟的空间,人们在其中往往能够比较自由地信息,容易产生随意性的行为,甚至刻意造假造谣。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网络实名制,但仍然有许多情况下不是实名的。而且,即使全部实名制,也因为信息量过于巨大,管理的难度也会很大。同时,因为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与矛盾交织,一些人更容易把负面情绪发泄到网络上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要充分考虑到网络传播的虚拟性特点,既要加强监管,也要积极正面引导,做到有堵有疏,尽可能彰显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三、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新媒体发展非常迅猛,因此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新媒体的重视。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容易给人以刻板印象,同时新媒体有着自身的传播规律,因此不能一味沿袭传统媒体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要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宣传内核的前提下,努力探索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有效途径,努力使核心价值观入脑人心。

(一)发挥优势,加快融合,形成合力

媒体融合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媒体融合构筑了更为通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渠道,传播的空间更为广阔。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的优势,传统媒体努力打造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如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用新媒体的形式继续发挥舆论主阵地的作用。将传统媒体公信力强、权威性高、引导舆论力强的内容借助于新媒体无边界、快捷、传播力强、多媒体、互动性强的平台传播出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摆脱以前局限刻板说教的传播方式,使之生动活泼,增强亲和力和接受度,确保在重大问题上占据话语主导权,在广泛的舆论场上占领制高点。

(二)注重借助自媒体、社会性媒体增加传播广度

随着移动媒体的普及,自媒体、社会性媒体在新媒体中的份额和影响越来越大,无疑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的丰富渠道。自媒体和社会性媒体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尤其是它们的人际传播的特点,对受众的影响更深。借助自媒体、社会性媒体速度快、范围广、互动强、草根性等特点,可以快速有效地传播核心价值观,培养意见领袖、红色大V,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正能量。

(三)既提高传媒工作者的思想素质技术水平又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传媒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必须率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大多数媒体的工作者长期从事传统媒体的传播,因此必须迅速学习掌握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使自己成为既有引导舆论能力又具备新技术运用能力的新媒体人,以适应媒体融合的需要。

另外,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及多样化的信息,深刻影响着人们,也挑战着公众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必须学会有意识地选择信息并能够甄别判断信息的内容,同时增强对新媒体的使用能力,这些都需要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公众媒介素养提高了,在新媒体环境中合理地使用信息,负责任地传播信息,才能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