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集锦9篇

时间:2023-09-24 15:55:00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范文1

关键词:中西文化;茶叶商标翻译;问题

1中西茶文化差异分析

1.1物质文化层面所存差异

所谓茶叶物质文化实质乃为茶产品综合及人们在所从事的茶叶生产当中具体的活动形式,诸如饮茶场所、茶具及茶叶种类等方面具有物质特性的形态表现。中西方在具体的物质文化层面所具有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不同的品饮种类。中国茶叶种类主要有六大类茶,分别为黄、青、红、绿、黑和白。另外,还有具有药用保健作用的茶叶及花茶等。在所有茶品品类当中,绿茶则为中国人最为喜爱的茶类。而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其则对于营养丰富及汤浓味醇的红茶最为喜爱,比如英国则将红茶作为该国的国饮,而此状况则可能与此国所存在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应关系。英国整个国家四面环海,在气候方面则潮湿阴冷。红茶品性较暖,而该国在喝此茶时,总是喜欢将牛奶及糖加入其中,以甜饮料的方式饮用茶水;其次,品饮茶点、品饮茶具也有不同考究,中国具有造型优美及种类繁多的茶具,从中国人个性而言,国人较为内敛,较多人钟情于那些具有浓郁文化底蕴且蕴含古朴气息的紫砂茶具。而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所选用茶具较为讲究,诸如具有高贵气息的骨瓷茶杯和十分精致的银质茶壶,然后选用精美的蕾丝花边桌布相配,用清新凸显浪漫的蜡烛及鲜花点缀整个布局,至此便知西方国家人们所追求的奔放热情个性本质。

1.2制度文化层面差异

所谓茶叶制度文化是经过长时间演变最终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中国各朝代统治阶级对茶叶的管理及生产予以强化,从中形成十分完善的茶政措施,而这也是中国茶文化表现于制度层级的重要因素。现以茶管理及生产为例,在中国历朝的茶谚当中,拥有许多与茶叶生产经验及引用相关的表述或概括,从中便可知晓,茶文化作为当时的一种制度文化,影响着经济及生产。比如“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以及“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等,这些茶谚直至今日,依然对于现代茶叶保存及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作用。而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由于这些地区不产茶,不存在关于茶叶管理及生产的各种谚语。然而茶文化以一种制度文化,同样表现在西方国家当中,而付给服务员小费的习惯,就是始发于英国茶文化。对于付给服务员小费的习俗,则与茶存在紧密关联,当时西方国家茶室的侍奉者,将一个锁上的小木盒,放置于桌子上,且上面还刻有四个字母,即T、I、P、S,意思为为确保快捷的服务,如若客人想要侍奉者将茶更快地端上来,则需要将一枚硬币投入小木盒,以此获取更为快捷的服务。至此,此种需付小费的相应习俗,则开始在西方世界流行。

1.3行为文化层面所存差异

所谓茶叶行为文化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们茶叶消费及生产当中,经不断演变而最终形成的行为模式。比如饮茶礼仪,中国人认为饮茶不受时间及地点的限制,随时可以,且在仪式上不固定。而以茶待客的习俗,也成为中国人日常社交及家庭生活当中形成传统且为基本的礼仪。来客敬茶;而在奉茶中,杯中茶水不宜超过八分;且水温不可过烫;而上茶过程中,用右手端茶,且自客人右方将茶送上。而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则存在尊茶及嗜茶的社会风气,一天当中饮茶次数多达五次。每当早晨醒来,便需饮上一杯醒早茶,而在上午超过11点之后,则需饮上一杯红茶,且有茶点陪衬;当到了中午午餐时,则需饮上一杯奶茶;而到了下午5点左右,则是下午茶时间;晚上睡前,饮告别茶。

2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当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2.1混乱的茶叶品牌,不统一的茶叶商标翻译标准

我国长期在茶叶命名上依据茶叶原产地而为之,这促使我国出现较为混乱的茶叶品牌,依据茶在发酵程度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则将茶划分为六类,即黄茶、白茶、黑茶、红茶、绿茶、青茶以及花茶。而依据原产地命名予以划分,则有庐山云雾、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及武夷岩茶等;而基于原产地相应品牌框架下,还有细分,即水仙、玉女掌、水金龟及大红袍等。当品牌出现混乱时,则会造成茶叶商标译名出现混乱状况,比如铁观音,其作为福建名茶,当前其英文译名则多达十几种,如hih-koan-im;IronGoddessofMercy及TieGuanYin等,而此状况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茶叶的整体竞争力造成削弱后果。至此,影响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挺进。

2.2对中西文化差异予以忽视,生搬硬套

针对茶叶商标翻译而言,其实质乃为一种横跨文化领域的传播活动,需对目的国相应文化差异予以充分考虑,且对当地的文化禁忌及风俗习惯给予尊重。例如将龙井茶翻译成DragonWell,乃是不准确的。究其原因,乃为“龙”乃是整个中华民族予以崇拜的的圣物,同时也是体现权威及高贵的外在形象表现,然而从西方人眼中,则将其看作是一种充满邪恶的动物,让人想到邪恶、贪婪及残暴,所以,龙井茶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一种名茶,其在西方也具有很好的知名度,因此,可直译为LongjingTea。又如大红袍,其作为武夷岩茶当中的知名品种,而其在翻译时,则为RedRobe。对于中国文化而言,红色代表的是喜庆及吉祥,而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其则将红色当作一个贬义词,代表着流血、危险及残暴,因此,可将其翻译成DahongpaoTea最为合宜。

2.3未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当前诸多茶叶商标翻译,多运用音译法。由于中西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且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还缺乏了解,而运用拼音翻译方式所得出的茶叶商标,则会让外国人难以看懂。尤其是那些与茶相关的术语,如果仅依据字面意思来进行翻译,则会出现错译状况。比如熟茶则被翻译成ripe,生茶翻译成raw。而所谓熟茶,其实质乃是发酵茶,而生茶则为一种未经发酵的茶,因此,将其翻译成unfermented和fermented则较好。再如竹叶青,其由于泡开后形状像竹叶而得名,所以,将其仅仅翻译成BambooLeafGreen,则存在不严谨、不准确状况,不仅易让人理解成为采用竹叶所做成的一种绿茶,而在茶叶自身的性质及原料方面,则不能较好地反映。

3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改进对策

3.1规避茶叶商标命名混乱现状,且将翻译标准统一化

对于茶叶商标翻译而言,其现行准则乃为所命名的商标,能够更好地对消费者予以吸引,且还可做到广告宣传、联想产品及识别产品的作用,所以,在商标译名翻译过程中,同样要个性鲜明,名字读起来要优美悦耳,此外,还要易记顺口,至此实现对消费者在购买欲望激发的目的。当前我国茶叶商标在具体的命名方面,则存在较为混乱状况,一些国外消费者较难从茶叶的名称方面,对茶叶种类予以了解,所以,茶叶厂商需在茶叶名称下方,将此茶叶具有的分类名称予以标准化,方便消费者对所购买的茶叶种类进行了解。对于我国茶叶而言,其主要划分为不发酵茶(绿茶)、全发酵茶(红茶)、部分发酵茶(乌龙茶)及后发酵茶(普洱茶)四大类。如若将其深入划分,则绿茶方面则可划分为原型绿茶、银针绿茶、粉末绿茶及蒸青绿茶等八种。其英文翻译分别为LightlyRubbedGreenTea、SilverNeedleGreenTea、PowderedGreenTea及SteamedGreenTea等八种。

3.2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充分考量

基于中西方文化方面所存在差异,在实际茶叶商标翻译当中,在词语的选用上,应注重与外国消费者语言习惯相符的词语,且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上也要相符。比如中文当中的“茶”,则有些不同于英文当中的“tea”,而在英语当中,其对单词“tea”在具体的词义方面给予了扩展。英文当中的“tea”,不仅指“茶叶”还涵盖有“茶会”及“茶树”等,另外,其意思还为下午五点时的相应便餐。比如我国著名茶叶“黑茶”,而在西方则将其翻译成“DarkTea”,而在英文词汇当中,dark则同义于暗,同时还有忧郁或无知的意思。因此,对于“DarkTea”商标,则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基于我国传统茶文化而言,黑茶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茶叶类型,因此,可在翻译时,采用拼音译法,直接翻译为Heicha。又如中国红茶,其正确翻译乃为Blacktea。从中可知,西方人对茶叶的颜色十分注重,而中国人则对茶汤的颜色更为注重。因此,在翻译红茶时,不可翻译为Redtea。而应该将其翻译成为Rooibos,其是指耐威一种在南非生长的一种茶树,其与茶树完全不同的野生的植物,因此,不能将其称作真正意义上的茶叶,然而当采用Rooibos冲泡之后,其颜色则呈现为红色,因此,中文将其翻译为红茶。

参考文献

[1]谢莉萍.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与对策探讨[J].时代文学月刊,2012(8):165-166.

[2]汤鸣绍.中国茶叶贸易发展对策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5(1):37-40.

[3]杜燕霞,边明华.中西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72-73.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范文2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英语;应用与启示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随着中西方国家贸易的增多,慢慢也得到了西方人群的喜爱,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当然发展到现代,也与我国的茶文化有了一些差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茶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中西方茶的文化差异为突破点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感受到茶文化差异,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理解西方文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水平。同时,深化对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茶文化是浩瀚无边的,提起茶文化,首先想到的是在大草原的传统茶。游牧民族居住的广阔的长城草原,为前工业社会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了放牧和狩猎的机会,牛奶是主食。虽然肉和牛奶热量充足,但缺乏维生素也给草原骑手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此时,就需要茶来提供身体必须的维生素。

1.1茶中的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茶树的品种很多,而种植茶树的地区也很多,所以,我国地区与地区间的茶文化也存在差异,这些茶文化都是丰富多彩的。譬如:云南的三道茶有“头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等等。茶和茶之间是相似的,而又有不同点,它们各有各的优点。中国的茶道是浩瀚无边的,如泡茶、品茶都有字的学问,而且不尽相同。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学问很多。茶叶不同,口味就会不同,当然,效果也就不一样。而且,每个人的口味也是不尽相同的,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来选择茶叶和水质。相同的茶叶,不同比例的水或不同的水质冲出来的味道也不同,浓淡不同。茶叶内的各种保健元素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发挥它的功效,各种营养随之被饮茶者吸收。除此之外,茶艺中还讲究茶具,茶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它同样在茶文化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越是完美的茶具就越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在无形中陶冶了饮茶人的情操,同时也衬托了茶叶的品质。品茶,是一门艺术,给人以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愉悦。

1.2茶文化中的哲学思考

茶文化同样塑造着人生价值观,它能陪伴我们一生,并给我们带来悠久文化所沉淀的正确的价值观。研究茶文化、品味茶文化,其实就是在品味人生,品味人生的价值,以哲学的方式去思考人生。例如:应该怎样为人处世,怎么样正确的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怎么样在这个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学习茶文化,可以看出各自的缺点,理清思路,注重品德。笔者认为,人生价值观就是茶文化中最基本的内容。由古及近,古人及近代知名人事都钟情于古追求茶的美德,即能创造高尚的人格,能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这正是茶文化内涵。茶德的建立,由表及里的揭示了茶的精神,也是饮茶人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依据。

1.3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家都知道,维生素富含于水果和蔬菜中。但对于居住在内蒙古大草原或戈壁滩上的牧民来说,水果和蔬菜无异于天方夜谭。但中国人是勤劳与智慧的,他们发明了茶,茶中同样富含丰富的维生素,牧民主要饮用砖茶与奶茶,因为这两种查通过特殊加工后能够有较长的保质期,也同样方便运输。前文已述,中西方茶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若能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势必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然而然的由被动学习英语向主动学习英语转变了。

2大学英语开展茶文化发展教学课程分析

虽然茶是由我国传入西方国家,但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茶文化同样在西方国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和地位,茶文化可以作为桥梁来连接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西方茶文化,在兴趣使然的情况下无形中加入了英语语言的学习,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及交际能力。对于大学教师而言,也必须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这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茶文化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势必对英语教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1大学英语教学融入茶文化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改革中要求,必须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的英语学习及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也不能过于死板的要求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也是一样,应该改变以前的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模式。将茶文化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学习茶文化的精髓,了解茶文化的内涵,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氛围。

2.2大学英语结合茶文化拓展后续课堂的意义

现在的大学英语文化拓展类后续课堂,有很大的不足,主要是没有明确课程方向。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中,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及意义未得到关注,但这恰恰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和探索。而将茶文化教学明确为后续课堂的方向,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增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大学英语文化拓展类后续课堂处于初级阶段,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教学方法。经过总结我们必须记住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大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语言其实就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始终记住这一点,必须要求学生不断的学习,熟能生巧。第二,日常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环境,经常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来为学生塑造一个说英语的环境,使学生在模仿和训练后理解课文和视听材料,使之灵活运用。促进文化差异的包容。由于世界各国文化差异性较大,我们应当尊重各国的文化,学会接收和包容这种文化差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不断去吸收国外好的文化来不断发展自身的文化,增强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茶文化的引入,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在探讨茶文化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中西文化接触日益增多,由于文化间存在差异,问题也频频发生。越是如此,我们就越是应该做好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通过茶文化的差异来逐渐知晓中西文化的差异,逐渐接受整个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茶艺英语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它起着开阔学生的视野的作用。以茶艺为切入点,拓展英语教学范围,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结论

构建大学英语文化发展后续课程,以茶文化为研究中西两种文化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学英语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来促进学生在学习差异文化的同时提高了英语水平,积极促进学生自我知识的发展。同时也为英语文化课拓展了后续课程,在课程中有鲜明的主题,满足了拓展学生视野的需求。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结合中国悠久的茶文化,不仅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增强教学的实用性,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的最高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佑清.对知识学习与学生发展关系的重新审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45-147.

[2]贺子夜.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及跨文化交际深层障碍解析[J].科技信息,2011(11):33-35.

[3]王东霞.跨文化语言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0(4):121-122.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范文3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茶文学作品英语翻译策略

1中国茶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茶艺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当,内容不迎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第一,译者在翻译时对茶艺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当。茶艺属于中国的独特文化内容之一,在许多细节的理解上有更加深刻的意蕴,以及在发展成形中,对翻译人员的专业性以及文学艺术性等方面都作出了明显的要求。茶文学作品本身语言形式就丰富多样,简单的直译难以表现茶文学作品的独特意蕴以及深刻内涵,因实际翻译过程中,语言的失真、对相关语言的理解不足都大大降低了翻译的准确性。茶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专业性的词汇,一旦理解上出现偏差,就会将这些专业性词汇错误翻译,或者是出现各种歧义的翻译问题,因此目前茶文学作品在茶艺语言的准确性上把握不当,尤其是专业性词汇的翻译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与解读。第二,茶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容不能迎合英语的实际表达习惯。中国的茶文学作品包含中国发展悠久的茶文化,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茶文学作品翻译的模式随之也确定下来,但是中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翻译内容与西方表达习惯冲突的情况,或者是为满足表达习惯,牺牲茶文学作品的意蕴与内涵等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是只注重茶文学作品的翻译忽视双方的语言表达习惯、还是一味地迎合西方的语言表达习惯,冲突了茶文学作品的内涵解读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茶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使得茶文学作品的翻译与英语表达习惯之间的冲突问题显著。

1.2茶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陈旧

中国的茶文化在不断地发展,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翻译模式,但是茶艺语言并不是全然没有变化的,茶艺语言中也不断出现全新的元素,茶艺语言的新元素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传统茶艺的陈旧内涵,推陈出新的同时,也做到了与时俱进。虽然茶艺文化在不断地发展革新,但是翻译的内容以及翻译时的技巧还与过去无异,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局限于传统的翻译方式,在理念创新上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当前翻译的模式固有陈旧,其中运用到的翻译技巧数量不足,要巧妙地在翻译作品中反映中国的茶文化,必须利用多种多样的翻译技巧,让文化意蕴充分表达,但是现阶段的翻译作品显然不足,且翻译内容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受众不能很好地领悟到中国的茶文化,对茶艺的内涵也了解甚少,长期以往,将严重影响人们对于茶艺的主观印象,茶艺作品的翻译出现明显的文化缺失。

1.3茶文学作品译者专业素质低

茶文学作品的翻译虽然不属于生僻难以理解的翻译任务,但是对于译者的文化素养以及翻译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译者如果对茶文化完全不了解,在翻译时很容易受到主观思维的限制,将自己的片面理解叠加到茶艺作品的翻译中。茶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同时该项翻译任务属于系统的、专业能力要求高的翻译工作,译者在保持高度英文表述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文文学素养,对茶文化有一定的思考与解读,避免孤立的、片面的展开翻译工作。此外,译者良好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支持其自主的了解与茶相关的文学知识,包括茶的种类、沏茶、品茶以及识茶的方式与方法,饮茶时的具体要求等等,包括我国诸多与茶相关的文化习俗、或是各类文化遗产,例如河南信阳的茶文化、茶艺表演等,对这些内容的了解与掌握,可以协助译者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进而协助译者完成相关的茶文学作品的翻译。但是结合实际,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译者缺乏这样的意识,只是简单地将茶文学作品直译,忽视文化与内涵的解读,导致茶文学作品翻译以后整体质量偏低。

2基于中国茶文化优化茶文学作品翻译的策略

2.1强化茶艺语言专业化术语的培养

要保证茶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需要翻译人员对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有良好的认知度与理解度,片面的理解会导致翻译方面的错误,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来自于对茶艺语言专业化术语的理解不足,因而为提升相关人员的翻译能力,要解决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不足,译者要找出翻译中有关茶艺作品的术语,进一步理解并解读,结合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在翻译时注意利用一定的技巧尽可能的减少文化差异,规范茶文学翻译作品的语言,做好中文翻译为英文时的协调与转换工作。茶文学作品包含的术语数量多,种类复杂,例如:表示茶味干调清香的专业术语包括“清冽”、“浓酽”、“沁著茶香”、“齿颊留香”、以及“芝兰之气”等,在形容茶的外形时,还使用“心芽”、“身骨”、“脱档”、“破口”、“短碎”、“黄头”等词汇;而人们形容品茶之后的直接感受,可以使用“喉韵”、“烟熏味”、“青味”、“锁喉”等词汇。这些专业性的术语,翻译人员如果不提前了解并掌握,在实际翻译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知识空位,且茶的种类、地域、收获季节、口感以及炒制方式等都有差别。只有明确这些内容,并在翻译时巧妙地表现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展现茶文化相关的知识与意蕴,简单的直译只能让人们感受茶文学作品的浅层表意,不能促进中西方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所以译者要强化自身在茶文学作品中专业性术语的学习,再将翻译结果表现在作品中,协助展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真实魅力。

2.2协助做好直译与意译之间的转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语言上不同的表现力,在中国的语言习惯中,在人称使用、语序表达等多方面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在茶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难免会存在关于思维模式、风土人情以及其它诸多的文化差异,部分译者容易受到中文母语的干扰,在翻译时,很容易因为自身的语言习惯,导致翻译过程中“直译”现象的出现。直译是译者站在中文传统语言模式的角度,按照习惯的语法表达形式,对茶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翻译,即逐字逐句的翻译内容。这种翻译的形式,大大削减了茶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意蕴,同时翻译的语言文学性较低,文字整体表述枯燥乏味,甚至影响读者的实际阅读体验,茶文化的相关内涵以及意蕴难以在翻译作品中表现。例如,《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较高水准的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学性作品,许多译者在翻译《茶经》时,面对《茶经》中涉及的“中庸”、“敬”的茶道精神等理解不足,包括《茶经》中谦和中庸的“和”茶道精神,这些内容译者翻译时不能很好地掌握翻译的技巧,导致实际翻译时只能直译,使得翻译结果偏离了文章的原意,不利于体现茶文学作品的实际内涵。因此,译者要注意协助做好直译与意译之间的转化,保证翻译的结果贴近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

2.3提升翻译队伍中人员的素质水平

茶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译者而言是有一定深度的翻译工作,译者必须对中式文化以及中西方语言相关的文化有一定的理解与分析,翻译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着作品的最终呈现面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时不能仅仅考虑西方国家的语言习惯以及语言表述特点,要站在西方语言的角度上,结合中式的语言文化,二者融合,加以对茶文化的理解与吸收,尊重双方国家的主要理念,把握好翻译环节的每一部分,进而准确无误的翻译茶文学作品。译者要注意从两方面提升自我的素质水平:一是在翻译工作中,译者的英语水平是翻译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译者要注意时刻学习新知识,积累并吸收英语词汇以及解释,熟练掌握中西方语言中的转换技巧,明确直译、意译以及各种词形的转换,将这些翻译方式组合着使用,避免单一的、孤立的使用某一种方式,协助自己英语翻译水平的提升。二是在中式文化的学习上,译者翻译茶文学作品,就需要对我国茶文化相关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在认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与茶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茶文学作品包含的深刻意蕴以及内涵,进而完善茶艺语言英语翻译的实际用语体系,且社会要逐渐建立起筛选机制,提升翻译人员的工作准入标准,协助把握译者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提升茶文学作品翻译团队的整体素质。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范文4

关键词:茶文化;咖啡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主要饮品。茶的清香让人心静神怡,喝茶时清新而淡雅的意境更是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令人痴迷,它的滋味更是让人在舌尖回味无穷。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渗入到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同样,咖啡对西方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茶和咖啡已经被衍生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它们都象征着追求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味的一种生活文化。然而茶与咖啡除了具有这些共性外,还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更透析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一、茶与咖啡的起源说

1、茶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这是大家没有疑义的。在中国的饮食中,茶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在这其中,茶就有着自己独立的领域。同时,在我国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在谈到富人的生活情境时用“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普通人家则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晓知,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人们都离不开茶,茶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茶究竟来源于何时呢?

中国历史上对于茶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包括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其中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则为神农说。在《史记》、《淮南子》、《本草衍义》、《神农本草经》等古籍中均有“神农尝百草而得茶”的相关记载,唐代茶学专家陆羽也曾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相传神农在采药时偶然发现一种植物,后来便将其定名为“茶”。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 由此,这一偶然的发现使得后人将茶这种饮品不断发展,并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后来茶不仅是举国之饮,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2、咖啡的起源

咖啡是西方最受欢迎的饮品,其得到人们接受的程度并不亚于茶在中国的畅行。咖啡的起源也有种种不同的传说故事。其中之一是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的记载:大约公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发现羊群吃了某种红色果实后兴奋不已,卡尔好奇地尝了一些,食后自己确实也觉得精神十分爽朗,从此他就时常赶着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后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常见的红色果实摘回家,并分给其牡慕逃衙浅裕他们发现这种果子能令他们在祈祷时保持清醒,此后这种具有神奇效力的浆果便广泛地流传开来。据后来研究证实,这些浆果就是咖啡的种子。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食用,这种苦中带甜,又极为醇香的饮品被西方人所欲罢不能,成为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起源之说,两者都带有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和神话色彩,为茶与咖啡的文化发展带来了精彩的故事背景,同时在传播过程中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得到众人的普遍认可。

二、 简述茶与咖啡特征之差异

中国人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而且茶叶被分为多种类型,不同场合还有不同的泡法。喝茶时,需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要随喝随添,水温适宜。同时,配着点心、干果等一起饮用,味道更加。茶有健身,治病等药物疗效,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现在比较流行的咖啡种类主要是意式咖啡和美式咖啡。其中意式咖啡,即意式浓缩咖啡,是一种口感强烈的咖啡类型。用意式咖啡作为基底,熟练的咖啡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其与牛奶的交融形成各种精美的拉花图案,使之成为一种拉花审美艺术。同时饮用咖啡还可以振作精神、增强思考能力,恢复肌肉的疲劳,还能帮助消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胆结石等疾病。

茶与咖啡有着各自特定的制作方法和品尝方式,它们带给人们不同的文化享受,同时,人们也可根据二者不同的种类和功效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使其疲惫的身心得到有效的舒缓。

三、茶文化与咖啡文化

1、中国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茶最开始是其药用价值在民间流传,随着历史的进展,逐渐转为人们生活中的饮料,后更是成为一种文化。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人们已开始饮茶,文人已与茶结缘。有文字记载曰“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即认为在社交活动中以茶待客始于三国时代,而礼仪化、程式化的饮茶一分茶确立于晋代。在晋代茶己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人们在饮用过程中开始赋予茶叶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

“茶”蜕变为“茶文化”,就不得不提“茶道”。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谓,其中“客来敬茶”自古就被尊奉为一则礼仪信条,不言自明,妇孺皆知。 “茶道”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云南白族“三道茶”就较为有名,它以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早在明朝时被白家用来敬待客交友之道,并逐渐成为一种礼仪。至于后来斗茶品茗过程中娴熟的手法,典雅的姿态,精美的茶具,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名扬四海,为各国所效仿。 除了上述显在的文化礼仪蕴意外,还不得不提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儒、释、道。 儒家向来强调一个“和”字,即天、地、人的中庸之道,而茶文化正是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和谐气氛,增进友情等等。 说到佛家,就必须要说禅与茶之间的奇妙关联。 茶之味苦,饮后若甘,而参禅打坐,自明心性,最终也得出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的结论。 也就是说,禅和茶都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都是在苦涩中蕴藏着真谛的古朴文明;而老庄的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返璞归真,道法自然,超凡脱俗,清静无为,喝茶能使心境变得恬淡自然,仿佛和宇宙万物合为一体,达到忘我、与世无争的境界。[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茶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合一,同时也是天地人的统一,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高雅与通俗的统一。

而茶文化的兴起则是在盛世唐朝,茶史专家朱自振说道:“在唐代,荼去一划,才有茶字;陆羽作经,才出茶学;茶始收税,才建茶政;茶始边销,才有茶的贸易”,总之,是在唐代,茶叶生产才发展壮大,茶文化才真正形成。

在唐代,刘贞亮概括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精辟地道出了物质及精神文化,使我们充分了解了茶的功用及其所反映出的精神内涵。[3]之后,人们又赋予了茶更多的人文情怀,将茶品与人品,茶德与人德联系起来,以茶的“君子性”来使茶文化与道德文化相联系,用茶和饮茶的礼仪程式来达到使人修身养性的目的。此外,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茶的品饮艺术,使饮茶向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向演进,对茶树、茶叶、茶具及品饮过程都赋予美的意义和形式,使茶文化成为了一种“怡情”文化。

真正使茶文化达到鼎盛的是在宋代,由于茶叶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茶区的不断扩大、茶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在宋朝名茶的数量就达到200种左右。饮茶风俗在宫廷贵族和文人之间更为流行,而且也深入地传到平民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王安石《议茶法》记载:“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茶因此成为宋代社会普遍接受的饮品,由此茶肆、茶坊与茶馆也渐渐兴起。茶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联系,出现了很多与茶有关的社会现象、习俗或观念,使茶文化的内容更为丰满。

茶文化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饮食文化的品位,而且渗透到社会各阶层并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制度、道德、伦理、风俗习惯、仪式礼节、修身养性等相对规范的茶文化,进而发展成为人们社会交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

2、 咖啡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咖啡被认为是消费最多的饮料。至21世纪以来,咖啡在中国也得到了人们普遍的接受。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人们的生活也日益富足,在这片以饮茶为主的土地上兴然而起了对咖啡的热爱,尤其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可,逐渐而兴的便是一股“咖啡文化”之风。在各个城市咖啡馆、咖啡书店成为了人们看书、休息等悠闲生活的好去处。而这种最初只流行于西方国家追求自由、舒适、新颖、实效内涵的咖啡文化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呢?这值得我们的深入了解,以便将这种文化更好的传递丰富起来。

产生于非洲埃塞尔比亚的咖啡,随着全球交通的发展,信息交流的畅通,逐渐被世人所认识。目前,咖啡的出产地涵盖了中西非、中东、东南亚、印度和太平洋地区等50多个国家。咖啡逐渐流行于整个西方国家,从上流社会的装饰演变成百姓日常的必需品。[4]

而真正开始传播咖啡“力量与热情”文化内涵的则为法国,据说法兰西民族中那种自由、浪漫的气质与咖啡品质中的香甜十分吻合。后又在法国咖啡文化基础上,演变出了定位为“您的邻居”的为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星巴克咖啡文化,和在日本兴然而起的“真锅咖啡文化”。这里以美国为例,由于美国咖啡文化追求的是亲切、轻松、休闲和大众化,所以美国人的这种咖啡文化,使其著名品牌星巴克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股咖啡热浪。[5]美国人喝咖啡像进行一场无规则的游戏,随性放任,百无禁忌,咖啡同时也深入到他们的生活而难以分离,影响之深甚至达到没有咖啡就不算生活的地步,常常形成“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的情景。

现今,咖啡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快速的传播,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更适应了咖啡的味道和感觉,更把其看成是时尚的标志,这使得咖啡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让咖啡畅行于世界。

结束语

茶文化有着含蓄内敛又不失高贵的品性,咖啡文化则象征着一种随性浪漫又不失理性的内涵。本文仅从粗略的层面将茶文化与咖啡文化进行了比较,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咖啡文化的无限魅力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相信会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不断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擦出更为美妙的火花。(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晓树.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建萍.浅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J].上海:科技世界,2014(30).

[3]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03.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范文5

关键词:对外旅游宣传;茶叶;翻译;问题;对策

作为中国文化典型代表,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非常多外国人通过多种方式接触到茶文化并且真正爱上了饮茶,体现出人们对健康生活以及生态万物的无限追求,对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旅游,也就是旅行游览,属于伴随在人类始终的活动。在开展跨国旅游过程中,语言障碍是关键性因素,翻译则是能够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方式。我国旅游行业的逐渐发展以及对外交流逐渐扩大,促使旅游资源实际覆盖面积越来越广,这就使得旅游翻译材料并不只是单纯的进行介绍,而是需要利用高标准译文来促使游客深入理解我国茶文化,在对外旅游宣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茶叶对外宣传翻译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兴起目的论翻译理论,所谓目的论,实际上并不是简单语码转换,考虑到翻译活动目的性,结合译文目的语预期功能直接的影响翻译工作。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文本翻译具有特定受众基础以及群众基础,受众群体直接的影响实际的翻译。茶叶企业在进行对外旅游宣传过程中,需要重视茶叶实用翻译,明确企业的对外宣传本文功能,将目的语读者作为重点,促使译文能够在目的语中正确理解以及把握译文信息,促使受众能够认同茶文化。考虑到受众在文化背景以及交际需求方面存在着的差异,这就需要坚持更加灵活翻译对策,获取更加优质茶叶宣传效果,促使我国茶叶以及茶文化实现优质推广。

2对外旅游宣传茶叶翻译存在的问题

2.1茶叶翻译译名容易产生误解

在进行茶叶翻译过程中,单一属性茶叶名称容易处理,但是对于多重属性或者是文化内涵较为深厚的却很难理解。诸如,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有个“功夫茶”,但是却不知道还有另外一种茶同音“工夫茶”,这就使得外国人将其看作同一种茶。但是“功夫茶”、“工夫茶”完全不同,“功夫茶”是泡茶技巧,并不是茶的名字,而是泡茶过程中需要一定“功夫”,讲究泡茶方式也就被称作“功夫茶”,由于英语中缺乏恰当表达方式,常常知识被直译成为“Kongfu”。“工夫茶”则是指时间和技艺,也就是做好茶需要花费非常大的工夫和实践,主要是指红茶,英语翻译成为“Congou”,“功夫茶”、“工夫茶”读音并没有非常大差距,如果不区分实际含义来进行翻译,那么对外旅游宣传中,外国游客无法深刻理解两种称呼之间的差别。

2.2茶叶翻译术语存在着不统一

在对外旅游宣传过程中,茶叶命名形式具有多样性,如果利用单一属性来进行命名,那么茶叶翻译较为简单,但是一部分茶叶名称是由多重属性构成的,诸如,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等。“洞庭碧螺春”属于多重元素构成茶名,具有非常丰富含义。“洞庭”实际上就是指地点,“碧”则是指茶叶的颜色,“螺”则是特指茶叶卷曲形状,“春”则是茶叶采摘时间,这几个字就体现出茶叶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茶叶翻译难度,“洞庭碧螺春”最为常见的翻译就是“DongtingPiluochun”。

3对外旅游宣传中茶叶翻译处理

3.1音译法和直译法

作为目前对外翻译普通采用的并且有效的方式,音译法主要是采用产地和品种关联性翻译方式。诸如,黄山毛峰被翻译作“HuangshanMaofengGreenTea”,六安瓜片则是翻译为“LiuanGuapianTea(GreenTea)”,大部分的知名茶叶也大多是采用音译翻译法,诸如,“西湖龙井”采用“XihuLongjingTea(GreenTea)”,虽然翻译方式非常通俗,能够区分茶叶种类,但是却缺乏特色性,这就使得目的语消费者无法真正理解“毛峰”、“瓜片”、“龙井”等差别,进而降低茶文化的实际传达程度。此外,直译法也是非常用翻译方式,诸如,大红袍“RobeTea”,以铁观音翻译为例,观音属于代表性佛教神话人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具有非常大的知名度,那么可以将铁观音翻译成为“TeaBuddha”,这样不仅能够突出铁观音茶叶特性,还能够体现出茶文化、中国佛禅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在进行茶叶对外旅游翻译过程中,异化和归化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异化,则是与主流的价值观念偏离,在保留原文语言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所谓归化,实际上就是选择更加透明、更加流畅风格,尽可能淡化原文的陌生感。在进行茶叶对外旅游宣传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从作者、读者之间选择一个融汇点,实现归化、异化相结合,有效宣传茶文化。

3.2解释描述法和增译法

解释描述法主要就是对茶叶品种、茶叶颜色、茶叶形状等进行补充说明,诸如,Blacktea、Greentea等等。以大红袍为例,对外旅游宣传中翻译成为“DahongpaoTea”,避免了直译法,而是选择音译法,避免了“red”这个敏感词,由于中西方文化在“红”理解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利用有效翻译方式能够促使外国游客更好记忆茶叶名称,有利于提升茶叶对外旅游宣传有效性。在进行对外旅游宣传过程中,茶叶名称翻译直接的影响对外宣传效果。茶叶种类以及命名方式存在着多样性,或者是以茶叶色彩或者是茶叶产地命名,或者是以茶叶典故来命名,具有非常深刻文化内涵。在进行茶叶名称翻译过程中,需要突出茶文化、制茶技术等,为了能够促使受众更好理解茶文化,降低阅读困难,那么能够有效传播茶文化,同时也能够达到宣传茶叶目的。在进行茶叶对外旅游宣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受众实际情况,突出中国特色,诸如,“金骏眉红茶”则是可以从制作工艺着手,音译法无法突出茶叶品质,在音译基础上增译,将金骏眉茶叶原料品质以及制作工艺着手来进行翻译,这样能够促使得到理解茶品质,进而有效吸引受众,提升对外旅游宣传有效性,逐渐提升茶叶产品的知名度。

3.3灵活性对外旅游宣传茶叶翻译处理

在茶叶宣传过程中,点明主题非常重要,但是翻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茶叶翻译意图以及茶叶翻译目的,在进行茶叶翻译过程中需要突出翻译关键性,这样能够使读者,提升翻译有效性。为了能够促使外国旅游者更好理解中国文化,考虑到中西方习惯、历史以及文化等方面存在着非常大差异,为了能够促使读者更好理解茶文化,那么就需要从读者角度进行茶叶翻译,促使读者能够更好理解茶叶翻译内容以及翻译信息。在进行茶叶翻译过程中,如果直接翻译无法表达真正含义,那么需要利用注释来进行解释说明,这样能够降低国外阅读者理解难度以及阅读难度。茶叶具有非常大的药用价值,但是人们往往将茶叶看作是一种饮品,茶叶具有非常好保健功能,结合茶叶中的矿物质以及有机化合物,那么茶叶翻译过程中需要重视茶叶化学成分分析,诸如,“杀青”可以翻译成为“firing”、“毒性”可以翻译成为“toxicity”等等,同时还需要结合茶叶制作方法、茶叶产地、茶叶性质以及茶叶颜色等方面差异来进行命名,那么对外旅游翻译茶叶翻译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或者是直译、或者是音译、或者是综合翻译。结合茶叶具体情况来灵活的翻译茶叶,结合茶叶信息量,综合利用多种翻译方式,促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茶文化特点以及茶叶特性、茶叶产地等等,对于存在着特殊情况的茶叶需要经过一定调查分析之后再进行翻译,这样能够规避翻译问题。

4结语

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茶叶企业需要提升对外旅游翻译水平,为提升企业知名度以及茶叶品牌认知度提供保障,进而有效宣传茶文化。在进行茶叶对外旅游宣传过程中,需要提升翻译质量,将茶文化融入到茶叶翻译中,提升茶叶国际市场竞争力。从目前来看,茶叶对外旅游翻译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直接影响外国受众对茶文化、茶叶了解程度以及接受程度,翻译者需要明确外宣文本翻译情况,考虑到茶叶药用功能性以及目的性,培养翻译者受众意识,考虑到目的语旅游者文化差异以及目的语表达习惯差异,避免出现生搬硬套,更加灵活的处理文化因素,有效传播茶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思佳.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宣传资料英译———以怡清源茶业宣传资料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王慧丽.《茶艺》翻译策略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3]殷盼盼,方豆豆.浅析安徽茶叶在对外宣传中的翻译处理[J].才智,2016(3):256.

[4]黄汝干.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10(2):37-39.

[5]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务,2014(6):67-69.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范文6

茶树原生中国,中国人最先发现茶之奇妙和最先把茶融入生活而不可分割,现在中国人又感叹于茶之遍布全球而中国茶所占市场份额之微。

在商业社会观察一事一物的价值,人们或多或少会以其市场表现来检验。国际茶叶市场红茶(准确地说是经过欧洲人改造后的欧式红茶)占压倒性地位,70%为红茶市场,中国茶业虽然垄断了绿茶交易,怎奈绿茶在总的市场份额仅占30%左右,因此在国际茶业市场中国茶业处下风。

中国大多数人嗜好绿茶,绿茶略显苦涩恰好是中国人对人类味觉认知的一大拓展,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苦味的张扬竭尽其能,中国人性格、文化中所倡导的包容和内敛,尽在五味杂陈之中。绿茶所带来的“苦尽甘来”的意境,惟中国人自古传承至今,中国人口基数世界之最,则绿茶的消费也无可匹敌。

欧洲人嗜甜,红茶经改造后成为甜蜜的宠儿,欧式红茶之所以走遍全球,恐怕与欧洲人200年的殖民史相关,就如同英语加上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成为众多国家曾经和现在的官方语言一样,欧式红茶也有其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脉络。

但凡有些名气的绿茶坚持采取典型的传统制作模式,加上目前的小农经济结构,其个性化、人工化的生产,契合在中国式的茶叶消费文化之中。譬如茶中之珍品“明前茶”,只有人工才能够如此精妙而准确地在清明前后那个短短的窗口期内作出判断,识别茶树枝桠顶上独有的一个叶芽,唯有技艺娴熟的炒茶工一抓一抛地翻炒出来的韵味才被识货的茶客所认可,从采摘到炒制再到连夜包装,价值不菲的“明前龙井”奇货可居。

欧式红茶则带有典型的工业化印记,产出要大,制作效率要高,产品规格要整齐划一,个性化要让位于效率。种植的规模化和制作的工厂化,如同工业化浪潮引领了世界潮流,也创造出欧式红茶那种一包立顿往杯子里一扔,加上水即可饮用的,工业时代的“盒饭式”茶文化。

让中国人从绿茶占主流的消费传承改为欧式红茶占主流,就如让世界(特别是欧美)从欧式红茶占主流改为中式绿茶占主流一样,存在巨大的现实背离。

中国土地资源、特别是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土地资源稀缺,得天独厚的西湖龙井的正宗产地梅家坞,不可能像其它工业化生产基地那样被复制。令中国茶农的生产制度一夜之间实现规模化、工业化颇不现实。国际茶叶巨头选择的大生产基地,大都处于气候相宜、土地资源广袤的国家。

追求中国绿茶的国际认可度与欧式红茶追求中国市场的认可度是并行不悖的,中国人对绿茶根深蒂固的喜好,并不妨碍欧式奶茶在城市消费群体中大行其道,更没有妨碍立顿这样的工业化茶叶巨头主导中国超市的货架。

小农生产模式和人工采制,导致中国茶的本大量少利薄,虽然珍品茶价格水平不低,但是远离大众消费能力。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以茶叶消费价格大幅度上升换取茶产业的利润,中国的茶叶消费市场是萎缩还是扩张呢?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范文7

关键词:油茶;无性系;光合生理特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

1 油茶的生物学特性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在油茶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具有稳定性高、标记数量多等诸多优点,其中主要体现在RAPD分子标记技术和 ISSR标记技术上。赣系在赣系油茶无性系的优良品质判定及选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有专家采用这两种技术对油茶优良无性系进行多样性研究,从而得出油茶优良无性系与普通油茶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性,为油茶的良种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江西农业大学花卉盆景基地,处于N 28?46?,E 115?55?,海拔50m,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5℃,1月平均气温5℃,7月份平均气温29.6℃,极端最低气温-9.7℃,极端最高气温41℃(2004年8月1日),年日照时间为1903.9h,年降雨量1596.4mm,初霜期12月2日,终霜期平均在2月25日,无霜期平均为281d,为林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资料来自江西农业大学气象站)。

2.2 试验材料

本试验选择赣石84-3、赣无24、长林56、赣无1、长林27、赣石83-1、赣无2等7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长势基本一致的1a生油茶无性系苗木为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苗木处理

在4月份天气良好时将幼苗栽于花盆中,进行正常日常管理,在植株生长茂盛时期,将其全部移至透明塑料大棚中,干旱期间,各油茶无性系用保鲜膜将整个盆栽苗根茎以下的所有部分包裹起来,防止土壤的水分蒸发和渗透,同时防止花盆中的土壤的流失。保证较高的苗木成活率。再经一段时间生长后,选择生长状况良好、长势一致的苗木进行试验。

2.3.2 测定内容及方法

选择高温晴朗的天气,于2011年7月26~28日在江西农业大学花卉盆景基地进行。从7个油茶优良无性系品系中各选择一株生长健壮,当年生叶片成熟且健康的油茶,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指标。光源为太阳光、温度、相对湿度和CO2浓度均为自然状态下的。试验从上午08:00开始一直测定至晚上18:00。期间每隔2h进行1次测定,每次各品系选定1片成熟健康的叶片进行测定,重复3~4次。

2.3.3 数据处理

测定完成后,将数据导出,对各油茶苗期光合生理特性指标数据进行整理,从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这4个指标中,分别研究分析试验3d里7个油茶无性系之间的光合生理特性差异。发现3d中,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于是从中选出1d的光合生理数据作为本试验的依据。所有数据均通过Excel 2010进行整理, 并绘制图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其他统计分析处理均用Dpsv7.05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油茶无性系净光合速率差异性分析

净光合速率是指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减去呼吸作用速率,体现了植物有机物的积累。测定结果显示,油茶各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除赣无24外其他各品系的净光合速率的最大值在中午12:00,然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光照的增强逐渐降低,到16:00时由于光强明显减弱,净光合速率大幅度下降。到日落时18:00左右除了赣无24、赣石84-3,其他5个品系净光合效率近乎停止。

3.2 各油茶无性系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性分析

除赣石84-3、赣无24外其他油茶品系的最高峰点在16:00左右。上午08:00至中午14:00之间的水分利用效率曲线上升较慢,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可能是因为光照逐渐增强,而空气相对湿度较大,蒸腾速率处于较低水平,从中午14:00之后水分利用效率开始明显上升到16:00左右达到最大值。由于光强减弱、空气的相对湿度明显下降,叶内外水蒸气压差的上升,引起气孔部分关闭而限制了CO2由气孔外向气孔内的扩散,净光合速率大幅度下降,导致水分利用率下降明显,下降至18:00左右达到较低水平。

3.3 各油茶无性系气孔导度差异性分析

气孔导度表示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影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夏季上午08:00开始,随着光照强度的逐渐增强和温度升高,气孔导度持续下降。在10:00左右达到峰谷,而赣石84-3在10:00时达到最大值。由于光强不断增加,温度升高,气孔开度增大,个别品系在12:00左右形成了一个小峰值。之后由于光照强度较高,温度较高,不利于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气孔发生关闭。随着光照强度和温度降低,气孔会再度开放,但会逐渐减小,在18:00左右,气孔导度降至最低值。不同品系间气孔导度存在显著差异,其变化范围为0.0903~0.1601mol·m-2·s-1。

3.4 各油茶无性系蒸腾速率差异性分析

蒸腾速率是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一般用每小时每平方米叶面积蒸腾水量的克数表示。油茶蒸腾速率呈单峰曲线,上午8:00~10:00,气孔导度下降,且环境湿度较大,因此蒸腾速率较低。可能由于温度过高影响关闭部分气孔导致蒸腾速率下降,多数品系在10:00左右出现波谷。

4 结语

该研究只是对7个油茶无性系苗期的部分光合生理指标作了初步分析,得出的结论只是7个油茶无性系之间的比较结果。而且所测定的指标有限[除本论文中所采用的4个指标外,胞间CO2浓度(Ci)、气孔限制值(Ls)等指标亦能体现其光合生理特性]。因本次试验仅在夏季进行,所得出的数据受时间限制。为得出更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还需要对各季度的各项指标及多种品系的油茶光合生理指标进行系统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 祁承经,汤庚国.树木学(南方本)[M].第2版.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03.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范文8

第一,中国茶需要再定位。

中国茶的再定位,品牌再定位,是茶产业发展战略,更是茶企业发展战略。

中国绿茶的世界品牌,需要与文化、科技、市场、资本方面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设计出差异化的独特商业模式,围绕消费者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进行精准需求定位,实现投资的大突破,取得数倍以上的高收益、大回报。

第二。迎接大品牌时代的到来。

邓小平讲过一句话:“我们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属于我们中国人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这是多么精辟的一句话。中国应该进入品牌经济时代了。人人为品牌经济做贡献,品牌为剑,品牌为金,品牌为王。聚全国之力,为中国品牌发展。

陕西午子绿茶17年专注一杯绿茶。午子绿茶品牌作为中国驰名商标,深挖中国传统午子文化和养生文化,把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和唐文化两张名片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茶“和”文化和唐“容”文化,提出了“品大唐文化,喝午子绿茶”“养生之道。午子绿茶”“让好茶者喝上好茶”的理念,其宗旨在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打造中国绿茶的第一差异化品牌,为中国绿茶品牌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养生作出积极的贡献。

实践证明,品牌需要与科技、市场、资本融为一体。需要从国际茶叶市场出发,创新思维,搞好顶层设计。归纳起来,五个字:

远:要有自己的品牌战略,这是一种商业定位。

实:要从企业实际和消费者需求出发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

高:要从国际绿茶市场要求出发,制定企业生产标准。

精:要通过精细化、精准化管理,实现绿茶的工业化、标准化,以及现代营销和管理相结合。

合:合作才有未来,实现合作共赢。

第三,新丝绸之路国家战略下打造绿茶大品牌的路径。

古丝绸之路成就了中国和世界经济和贸易的辉煌。那时是丝绸、瓷器、茶叶等为主的商品贸易:

新丝绸之路,是飞机、高铁和国际货运。应该恢复茶叶贸易,重建丝茶之路。要对国际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在21世纪大资本和大市场全面整合的时代,聚力打造国际绿茶大品牌。

打造丝绸之路中国绿茶大品牌,需要以传统中国文化元素为灵魂。要融入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养生文化、儒释道文化。要融入周文化、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要融入各民族特色文化。

打造丝绸之路中国绿茶大品牌,需要聚优质生态高品质生产基地,使茶叶具有纯绿色、全天然、无污染的优良品质。

打造丝绸之路中国绿茶大品牌,需要对机制先进、管理科学、科技含量高和品牌知名度高的绿茶专业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聚焦。

打造丝绸之路中国绿茶大品牌,需要按照市场化、品牌化、工业化和国际化的创新思维,以品牌文化和品牌科技为两翼,以品质和安全为基石,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丰富绿茶功能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产品。

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范文9

摘要:

以椰糠为主,按照不同体积比添加沼渣混合配制成育苗基质,研究添加不同量沼渣对油茶扦插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沼渣对油茶扦插苗存活、地径、苗高、新梢生长及生物量产生影响;添加15%沼渣的基质,油茶扦插苗移栽存活率最高,达98.15%;添加18%沼渣的基质,油茶扦插苗的苗高、地径、新梢生长明显优于其它处理。

关键词:

油茶;扦插苗;育苗基质;沼渣

油茶又名茶子树、油茶树,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中油脂含量较高且具有栽培经济价值的一类植物的总称[1]。油茶轻质容器育苗是国内广泛使用的苗木生产技术,特别是以椰糠为主的轻基质应用于林业育苗中,因育苗苗木根系再生能力强、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成林早等优点,发展异常迅速,但育苗基质的各种成份不同配比对苗木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理想的育苗基质一般是多孔、通气、排水良好,又能保持湿润,同时带有营养成分。沼渣是废弃有机物经沼气池制取沼气后的固体残留物,除含有大量的氮、磷、钾等速效养分外,还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和活性物质[2],在林业育苗基质添加沼渣育苗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油茶扦插苗移栽为研究对象,探索以椰糠为主的轻基质添加沼渣的不同基质配比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沼渣在油茶育苗应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试验选用的油茶无性系苗为广西林科院油茶采穗圃培育岑软3号苗木,移栽育苗轻基质配方所用的材料:黄心土为苗圃油茶育苗使用的黄心土;椰糠、木屑均堆沤6个月后使用;沼渣取自南宁市周边的沼气工程,干化处理至含水率60%后粉碎备用。

1.2试验设计与方法

利用沼渣、椰糠、珍珠岩、木屑、黄心土按照不同比例配制成油茶扦插苗移栽轻基质基质,共设计7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次重复36株。各处理按体积比配制(表1)。试验于2013年8月10日在广西林科院科研苗圃内进行。先将插穗剪成2节、一芽、半叶,长约4~5.5cm,按照常规油茶扦插技术要求扦插到苗床内,按照日常管理要求,待扦插生根后长出新芽后移栽,移栽前按常规炼苗。2013年11月30日将油茶扦插苗移栽至轻基质容器。油茶扦插苗移栽轻基质按照表1配制,装入育苗容器,育苗容器规格为12cm×14cm,移栽后浇透并遮盖荫网,进行常规管护。

1.3测定指标

试验过程3个月后调查移栽成活率,5个月后调查苗木保存率。于2014年4月测定幼苗的苗高和地径,每个处理随机调查20株苗木,统计根长和生物量。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轻基质对油茶扦插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不同轻基质配比对油茶扦插苗移栽成活率和保存率影响极显著(图1)。成活率表现为处理6>处理5>处理7>处理4>处理3>处理1>处理2,处理6油茶扦插苗移栽后成活率为98.15%,与处理4、处理5、处理7差异不显著、与处理1、处理2、处理3差异显著。不同轻基质配对苗木保存率影响显著,保存率为处理6>处理7>处理5>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处理6油茶扦插苗移栽后苗木保存率最高(89.81%),与处理4、处理7、处理5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在轻基质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沼渣可以提高油茶扦插苗移栽成活率和保存率,处理6油茶扦插苗移栽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最高。

2.2不同轻基质对油茶扦插苗移栽后生长的影响

不同轻基质对油茶扦插苗移栽后苗高生长有明显影响,但差异不显著[l1](表2)。处理7油茶扦插苗的苗高最高(9.29cm),其次是处理6(8.87cm)。处理6油茶扦插苗地径最大(3.06mm),其次是处理5(2.93mm),再次是处理7(2.87mm)。综合油茶扦插苗的苗高、地径来看,处理6和处理7的苗木生长效果较好。

2.3不同轻基质对油茶扦插苗移栽后新梢生长的影响

从表3可见,不同处理对油茶扦插苗的新梢长度、叶片数、抽梢数量影响不显著,对基部直径影响显著。从油茶扦插苗移栽后新梢生长看,处理6、处理7效果好于其他处理。

2.4不同轻基质对油茶扦插苗移栽后生物量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轻基质对油茶扦插苗生物量积累产生一定的影响。处理7根长(13.80cm)、根鲜重(2.028g)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处理6根干重(0.306g)高于其他处理,处理7(0.295g)其次;处理6地上部鲜重(3.125g)、地上部干重(1.048g)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处理7地上部鲜重(2.945g)、地上部干重(1.031g)。综合得出,处理7和处理6对油茶扦插苗移栽后生物量累积的影响好于其它处理,但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

3结论与讨论

轻基质的选择是影响油茶育苗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到生长在轻基质容器内的油茶扦插苗的根系生长状态及地上部分的生长势。从油茶扦插苗的苗高、地径、新梢生长的生物量累积等方面综合考虑,添加15%、18%沼渣处理的油茶扦插苗,苗高、地径、新梢生长明显优于其它处理,这与成活率和保存率结果相一致。不同轻基质配比对油茶扦插苗移栽后苗木生长产生了明显影响,但差异不显著。移栽成活率、保存率总体上随着添加沼渣量增加而提高,可能是轻基质保水和保肥性能较差,添加沼渣后,既能提供肥力,又能提高基质的保水和保肥,从而有利于苗木的生长。这与魏世清等[2]研究基于黄心土添加沼渣育苗试验结果相似,说明油茶扦插苗移栽沼渣添加到一定的量后,不宜再增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沼渣的pH值偏碱性,使基质的pH值超出油茶扦插苗适宜生长的范围。此外,沼渣中氨态氮及硝态氮含量高,供肥能力较强,抑制了油茶枝条扦插后的生根[2]。沼渣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进入土壤后,有助于分解和释放有效养分,把有机养分转化成作物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从而提高微生物的生物量及活性,促进土壤氮素的矿化[3]。本试验只是进行初步试验,更多不同配比基质育苗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获得添加沼渣对油茶扦插移栽苗生长影响趋势。

参考文献:

[1]姚小华,王开良,罗细芳.我国油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思路[J].林业科技开发,2005,19(1):3-6.

[2]魏世清,伍琪,覃文能,等.油茶扦插育苗基质筛选[J].广西林业科学,2014,43(3):280-284.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