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集锦9篇

时间:2023-09-25 11:38:41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范文1

智能化农业机械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从整个农业推广以及农业发展来看,提升智能化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至关重要。农机智能化系统主要有3个组成部分:1)数据信息采集系统,负责信息数据的采集;2)决策系统,负责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判断分析;3)执行系统,负责农机操作执行[1-2]。智能化农业机械还融入了GPS定位导航技术、智能传感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提升了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有效节约了成本,降低了能源损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三个系统共同配合,更好地提升了整个智能化农业机械应用的水平,作为智能化农业机械应用研究中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探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

2智能化农业机械应用的主要问题

2.1数据信息采集系统的精准化程度不够

数据信息采集系统是一种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农作物的基本情况,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及农作物的实际用途等多个方面的系统,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存在数据不精准的问题。从整体上来看,主要包括信息手机、信息统计、以及信息数据整理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对农作物的分析不到位的问题,智能化农业机械系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4]。

2.2决策系统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够

决策系统是指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以及数据整理,并且进行一定的统计,这些人员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整个决策系统的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够,这与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有关,也与高校对有关农业人才的培养的输入力度不够有关,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了智能化农业的整体系统的完善。

2.3执行系统的技术性不强

执行系统包括现代化的有关技术,包括传感技术,GPS技术等多样化的技术水平,从实际来看,要高度重视整个系统体系的配合,可是现阶段在采用这些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执行系统的技术性水平不够,同时,从整个技术的应用与执行过程中,还存在技术设备较落后,整个技术系统以及技术体系发展不够完善的问题,针对现阶段的问题,对于执行系统的技术性不强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这也是在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应用系统中需要充分注重的问题。

3智能化农业机械应用的主要策略

3.1提升数据信息采集系统的精准化程度

在进行数据信息采集系统的健全与完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采集系统的精准性程度,针对不同的农作物以及农业产品,可以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进行分类,通过整个分类程序更好地提升整个信息采集系统的健全,从而不断推动整个系统应用以及系统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其次,有关农业人员还要结合具体的农作物情况进行手机与整理,让农作物的管理体系更加完善。

3.2决策系统人员的技术水平要不断提升

决策系统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是现阶段技术体系完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视与提升。首先,有关高校可以对一些技术性的人才进行输入,从而提升整个农业发展。可以通过技术交流以及技术方式提升等方式进行决策系统的完善,并进行具体交流与具体技术的提升,这也是在进行有关农业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注重的策略。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范文2

【关键词】:农业;应急通信;指挥方案;体系构建

Abstract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 with many natural disasters and emergencies. An agricultural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command system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disasters. There are three layers in the system. The first one is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ection. The second one is the data processing section. The last one is the emergency command center section. The advance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methods of systems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are introduced in the system.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ection is designed as three function units, such as mobile communication instrument,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equipment, and commnication unit. The data processing section and emergency command center section are designed rationally and scientifically. The response capacity of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when the disaster and emergency occurred has been improved under the strategy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command algorithm; system construction;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的国家[1]。2016年江苏盐城遭受龙卷风和冰雹的袭击,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农业相关产业遭受较大损失。2015年江西遭受风雹灾害,有1.4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0.5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还有2008年的汶川地震、2009年的南方大旱、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做出了重要批示。在盐城灾害后就亲自批示:要强化监测机制和灾害评估工作。发挥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在关键时刻的重要作用。

鉴于此,为了提高灾害和应急事件发生时农业领域的应急通信指挥能力,特提出一种农业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建设构思。构想力争做到融合目前较为先进的信息化通信技术和理念,着力打造一种技术先进、理念前卫、创新性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的通信指挥系统,满足社会及行业需求。本文面向农业行业给出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对架构中各个部分的实现给出了设计方案,并给出了应急通信指挥调度方法,实现了系统运行的合理化,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农业应急通信指挥体系建设相关的方案参考,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2、相关研究

2015年山西省农业厅的张颖同志以建立农业应急预案和制定应急机制为出发点,对农业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思考[1]。2014年江苏农业信息中心的王平涛同志以强化农业应急指挥系统的稳定性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种农业应急指挥系统的防危性分析技术[2]。2013年潘明等学者给出了一种农业应急平台建设与数字预案系统研究。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包括应急通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综合应用系统,实现了农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相关资源的数字化管理[3]。2011年暨南大学的张朝华学者综合考虑了发达国家农业应急管理的主要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应急管理机制的方法和措施[4]。2010年广东省农科院的梅盈洁等学者对农业突发事件的分类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面向农业应急体系的相关研究中,多数文献侧重于对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而对农业应急通信指挥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不多。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不断出现。如云计算、云服务的系统搭建理念,Web服务的概念,信息化系统集成思想,大数据深层次知识挖掘等。本文在农业应急通信指挥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较为前卫的信息化理念进行系统设计和平台搭建。

3、系统总体规划

本节给出农业应急通信指挥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对系统构建思想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系统总体框图。下面引入本文的主要设计思想。

3.1农业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前端信息采集部分。该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对应急事件或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存储、传输。采集的信息包括现场图像、地理情况、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等。该部分用到的先进技术包括无人机航空信息采集、微波图传无线传输、VSAT卫星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单兵近距离陆地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化智能集成技术。二是中间数据处理部分。该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对前端采集的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如进行一个地理区域整体灾害情况的整合,在采集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或措施建议。该部分用到的先进技术包括云服务中心的先进软件应用、云计算中心的高性能信息处理、云数据中心的大数据信息挖掘技术、宽带4G通信技术。三是后方应急指挥中心。该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下达应急指挥任务、对应急指挥通信资源进行综合调度,是应急通信指挥体系的重要部分。该部分用到的先进技术为智能视频会议系统、综合信息监控与显示技术、智能调度技术。

3.2农业应急通信体系的构建流程。首先是应急指挥通信体系的建设,包括信息化软硬件构建和部署;其次是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培训、上岗到位及各种管理措施制度的建设;然后,当有紧急任务时,指挥中心下达应急指挥通信任务命令,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开始运作,采集现场的第一手资料。进而通过现代化信息传输手段把信息资料发送到中间信息处理层。数据经中间信息处理层整合或深入挖掘后,把成果发送到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向体系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信息反馈。系统架构及主要技术示意图如图1所示。

4、系统详细设计

4.1前端信息采集部分详细设计。

根据前端信息采集部分的功能要求及主要技术设计,该部分规划为机动通信载体、信息采集设备、通信单元等三个功能单元。

4.1.1机动通信载体。该载体可以是车辆也可以是飞机,还可以是轮船。主要实现对采集设备的搭载和机动行进功能。下面给出机动通信车载系统布局图,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为了节省车内有限空间及提高应急机动及快速响应能力。把通信设备放置于车后备箱,卫星动中通天线放置于车顶。通信设备箱内装置包括卫星控制器、音视频信息显示模块、UPS电源、取力发电机、网络交换机、图传信息接收与发送设备、综合显控接收机、无线话筒数据收发设备等。卫星通信系统的车内连接图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卫星动中通天线通过网络线缆与天线控制器相连,实现对天线的控制。通过卫星馈线与调制解调器相连,实现卫星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进而与网络以太网交换机相连,实现数字信息接入车内网络。

4.1.2信息采集设备。该设备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由无人机搭载设备进行空中信息采集;二是由人员背负单兵设备,机动灵活的对现场地面信息进行采集;三是利用机动通信载体上的固定信息采集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如车顶摄像头、升降杆摄像头等。车载单兵通信、微波图传及无人机信息采集接收设备的车内设计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车内高清无线图传接收机接收到来自单兵、图传设备或无人机采集到的现场信号后,把数据传入高清矩阵,高清矩阵通过分路器,把信号接入视频会议终端及机架式二联监视器中,实现采集信息的显示与传输。

4.1.3通信单元。为了提高应急通信能力,通信手段采用多种方式。主要包括基于VSAT的卫星通信方式、微波图传。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配备短波电台、海事卫星、4G无线通信设备、便携式通信装置等通信方式。业务设备包括视频会议系统、卫星电话、数传终端。

应急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无人机、单兵、车载音视频采集装置,采集灾害或突发事件现场的应急数据,进而通过Vsat卫星系统传输到应急通信指挥体系的数据处理部分。通信单元示意图如图5所示。

4.2数据处理层详细设计

根据数据处理层的功能要求及主要技术设计,该部分规划为应急数据收发系统和信息综合处理系统两个功能单元。

4.2.1应急数据收发系统。该部分实现了对应急现场数据的接收及对整合数据的信息发送功能。通过建立基于Vsat的卫星收发系统实现对事件现场应急数据接收,其实现原理与信息采集端的Vsat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相同。

4.2.2信息综合处理系统。该部分实现了应急数据处理流程的设计;应急数据快速处理功能;应急智能软件的综合应用功能。应急信息综合处理系统设计图如图6所示。

首先,设计面向农业应急通信指挥的云服务应用软件和应用平台。可设计农业耕地受灾区域测绘软件。利用此软件,在导入灾害现场的航拍地理数据后,实现了对灾害现场的航空遥感摄影测量,通过云服务整合较为权威的专业能手,利用云计算提供的快速数据处理能力,形成较为权威的灾害损失测绘图,为指挥长提供信息支持。还可以设计基于农业大数据的数据挖掘软件。利用此软件,在导入受灾区域的现场信息后,通过对大数据信息的综合考虑与分析,生成应急救灾的处理措施建议。如根据灾区面积生成受灾人口的估算数据;根据灾区所在位置生成受灾人群的安全疏散区域;根据灾害实际情况,生成应急救援联动部门清单,清单内容包括应急救援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救援需携带的装备及物品、救援各个部门的行进路线等。

其次,建立面向农业的应急通信大数据信息整合中心。如浪潮集团在2015年6月成功部署了海关大数据云平台,提高了面向海关业务的数据整合能力与数据挖掘能力。农业应急通信大数据信息包括各个行政区域的耕地测绘信息,农作物、牲畜、渔业情况,从事耕种的人员情况,历史期间的气候及气象条件,农业相关部门信息、应急救援专业队信息,农业应急救灾的设备信息,各地应急联动部门的联络方式与值班电话等。总之,与农业相关的信息与应急救援相关的信息都应当纳入农业应急通信大数据中,且需要依托有软硬件设备实力及专业技术力量的企业进行大数据中心的系统搭建与技术运维工作。

总之,农业应急通信指挥数据处理层可以充分发挥农业大数据的优势,灵活运用云服务给出的智能软件集群,通过云计算提供的高效数据处理功能,生成应急指挥相关的有用信息,为指挥长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支持。

4.3应急指挥中心详细设计

根据应急指挥中心的功能要求及主要技术设计,该部分规划为综合通信网络系统、综合显控系统、智能调度决策单元等三个功能单元。

4.3.1综合通信网络系统。该单元实现了对各个应急部门的互联互通,主要应用Vsat卫星技术及其他先进而成熟的通信手段。下面给出综合通信网络系统的设计图,如图7所示。

通过在农业应急指挥中心部署Vsat远距离卫星通信设备、近距离的微波通信设备、无线电台、视频会议系统、4G通信设备、及时通信及海事电话,实现了与应急通信各个部门和要素的互联互通。

4.3.2综合显控系统。该单元实现了对各个部门、各个单元的音视频综合监控及显示功能,主要应用高清音视频矩阵与音视频切换中央控制技术。综合显控系统的设计构想,如图8所示。

由图8可知,在综合显控系统中,首先把各路音视频信号接入高清多路音视频矩阵,然后再把信号接入音视频信号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与音视频显示设备相连。通过无线触摸屏实现对各个音视频信号的切换与控制。

4.3.3智能调度决策单元。该单元实现了对农业应急通信的智能指挥。下面给出基于本文构想的体系的农业应急通信智能指挥调度方法。

第一步:接收上级或相关部门给出的灾害或突发事件报告及通知。

第二步:派遣离灾害或突发事件距离最近,且具备相关能力的前端信息采集部门到灾害或突发事件现场进行情况调查,着力调查事件性质、造成的损失及现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无人机进行空中情报收集,出动地面单兵信息近距离信息采集。

第三步:利用车载无线通信设备,把信息反馈到指挥中心及数据处理部门。

第四步:数据处理部门根据前端信息采集的数据,基于农业大数据信息中心,利用云服务和云计算技术,出具灾害或突发事件详细调查报告及措施建议,并把此成果提交应急指挥中心。

第五步:应急指挥中心根据数据处理中心提供的详细报告及应急措施建议,召开以指挥长为中心的各相关部门首长及技术专家参加的应急处理决策紧急会议。

第六步:应急通信指挥方案由集体会议产生,并由指挥长签字生效。进而通过综合通信网络系统,把决策命令下发到各个执行单位进行任务的具体实施。

第七步:在指挥长的决策下,循环执行步骤二至步骤六,实现对现场情况的实时采集,智能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应急措施的及时决策、更新和修正,确保应急通信指挥工作的科学开展。

根据农业应急通信智能指挥调度方法的描述,其流程图如图9所示。

结语

农业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而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频发生又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损失。为了提高农业应急通信指挥能力,本文构建了三层架构的农业应急通信指挥体系。体系中融合了当前较为流行和热门的云计算、云服务和大数据信息处理理念,还兼容了无人机通信、Vsat卫星通信、车载信息化集成等技术,实现了对前端现场数据采集、中间应急数据处理、后方应急指挥中心的设计构思,并给出了农业应急通信智能指挥调度方法。下一步的工作是细化构想的各个环节,对各分系统的设计进行具体实现,并通过实验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王春乙,张继权,霍治国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气象学报,2015,20(1):23-25.

[2]张颖.加强山西农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5,21(6):37-39.

[3]王平涛,李千目.农业应急指挥系统的防危性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4,12(5):82-85.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范文3

关键词:信息管理;农机技术;推广与应用

信息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农业的发展应该运用信息化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是指人们信息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农机技术的合理化利用就是将农业机械自动化、农业经营网络化、农业设施信息化,这才应该是现代化农业应该发展的方向,只有将农机技术与信息管理在农业中具体推广,才可以提高我国农机的信息化水平,本文就是对农机技术与信息化进行分析,将两者结合运用到农业中,保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 我国农机技术推广现状

我国农机技术的推广还是采取的比较传统的方式,与现代农机技术的推广有着很大的差距,现代农机技术的推广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将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信息化、农业经营网络化向农业生产人员进行推广,让农业生产者可以知道先进的生产技术,将生产技术应用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中,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只有这样进行才是成功的,但是我国目前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还很落后,与现代化农业的差距还很大,因此,应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农业发展中,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大量使用,让我国农业技术的生产迈向新的台阶,这样的农业推广才是成功的。

2 信息管理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具体应用

信息管理是先进的管理方式,现在很多的行业都使用信息管理,将信息管理应用到实际的的工作当中,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具体的信息管理包括:遥感、地理信息、无线通信等技术,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农业中,农业信息管理就是农业互联网、农机管理系统,农业生产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农业信息的交流,将先进的农业信息普及,这样的技术才应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1 农机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农业的种植主要依靠的是自然条件,在农田和大棚中要安装具有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的采集器,采集器是通过传感器才采集数据看,将数据传输到采集器没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会自动对数据进行分析,当采集器将数据采集完毕,如果发生异常,与采集器相连接的报警装置就会发生预警,当异常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报警装置还会自动发出提醒。如果想要利用采集器将某农田的空气湿度、温度、光照、土壤等数据信息收集起来,进行记录,在将信息上传到网上,这样就可以随时看到田地更新的信息,随时随地,简单易懂,不需要人为的分析,数值也比较精准,在农业生产中,应该经常被使用。如果想要对农作物进行施肥处理,只要在网上点击相应的模块,这样系统就会自动执行命令,这就是远程操控的好处。

2.2 农作物精准种植的应用

精准种植技术就是将种子准确的播种,这种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的,可以根据播种的地质对沟的深浅和播种量进行调控,这样种植的种子间的差距是十分匀称的,这样就使种子得到最佳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的产量,让农作物健康生长。

2.3 精准收获技术的应用

精准收获技术就是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作物的生长进行监控,当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可以及时对农作物收割,收割的机械也是利用互联网进行操控,这样及时收割,保证了作物的成熟,可以让农作物及时归仓,还可以根据今年的产量进行下一年产量的预测。

2.4 农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农机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便是在计算机中录入管理人员、动力机械以及农机具等的管理情况以及农机历史资料等,并将其上传至网上以便查询。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引进农机管理信息系统,可对信息的收集、储存及传递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农机化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此外,农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打破了区域不平衡的制约,在实现资源优化共享的同时,实现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2.5 农机信息交流平台的应用

为宣传农机化政策及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化发展,就需加快农机化信息服务网的建立,通过搭建起相应的信息交流平台,将农机市场动态分析、相关政策及农机质量等信息及时出来,从而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农机信息交流平台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短信群发系统:此系统利用手机用户覆盖面广、快捷等优势,分类整理群众所需的生产信息,并将农业技术、气象、田间管理等知识编制成通俗易懂的短息,进而下发给各级领导、农业技术人员、农民等群体。(2)农机技术推广网络:一方面,可建立起农机技术信息系统,收集各种农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说明书,以及底盘、发动机等的拆装教学视频等技术资料,并将其存放在农机信息中心的服务器中,为农机技术、管理人员对农机的使用、维修及教学培训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远程农机培训系统,让农机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登录相应的培训网站进行农机。

3 农机技术推广的相关建议

3.1 加强对农机技术的认识

在农机信息化过程中,应加强对农机技术的重视,大力推广研发出来的新成果,使其成为重要的生产力。通过大力开展信息管理工作,从而将政府部门的统筹、组织、管理及营造机制等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延伸到农业生产前、中、后等各个环节。此外,在推广农机技术过程中,还应利用计算机网络、视频及现场讲解等手段对生产管理及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向其传授新农机具及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促进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水平的提升。

3.2 对农机技术的推广展开科学规划

对目前农机化与信息化统合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建设标准及发展规划。同时,加强农机管理部门与农机生产商及用户之间的联系,利用多媒体、网络统计及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对最新的农机信息进行实时了解,进而对收集的信息资源展开科学的规划与配置,确保信息管理技术在农机化发展中发挥出最大化作用。

3.3 加大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通过建设信息网络体系,加快农机技术推广、科学信息、生产经营及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此外,相关部门应坚持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等原则,加大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农机及农业机械装备的研究力度,并通过运用导航等信息化技术,促进田间管理、施肥灌溉及套种等技术的机械化发展。农机企业同样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在提高实际生产工作中农机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力度的基础上,实现新型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变。

4 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农业生产力的支持,农机技术的推广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强化其推广效果,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项问题。而在农机技术推广中应用信息管理,可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及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加快新技术朝生产力转变的基础上,为农机新技术的传播及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峰.浅析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创新[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16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范文4

上面已经说到农业推广的方法主要分为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和个别指导法三类,正确认识这三类农业推广方法的特点,就成了能否正确选择和应用农业推广方法的关键。

1.1大众传播法

大众传播法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将有关农业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农业推广对象的方法。它的特点包括:信息传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信息传播具有很好的时效性、信息沟通一般是单向性等。从事农业推广工作,要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不同时期,灵活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进而提高农业推广的效果。通常在农民采纳新技术的认识阶段,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等传播适合农民需要的科学技术新信息,以引起农民的注意和重视。一般来讲,大众传播法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介绍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等,让广大农民认识新事物的存在及其基本特点,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有关信息(包括家政和农业技术信息);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自然灾害警报等实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应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针对多数推广对象共同关心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宣传有关的农村政策与法规;介绍推广成功的经验,以扩大影响。

1.2集体指导法

集体指导法又称群体指导法或团体指导法,它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与问题的多个目标群体成员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它包括:指导对象较多,推广效率较高;易于双向沟通,信息反馈及时;共同问题易于解决,特殊要求难以满足等特点。

1.3个别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是指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户接触与沟通,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并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个别指导法最大的优点是能直接地与农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能真实地了解农户的需要,从而有针对性的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其特点包括:针对性强、沟通的双向性和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个别指导法的主要应用形式有:农户访问、办公室访问、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等。根据上述推广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形式我们不难看出,要扩大人们对某种创新的认识,选择大众传播法效果较好;要让农业推广对象学习某种新技能或新技术则选择集体指导法或个别指导法,更为适合。

2根据推广的目的选择和应用推广方法

2.1以增进人们知识为目的

一般而言,以增进人们知识为目的的最适宜方法就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讲座、交谈等传播信息,即大众传播法。例如:央视7套主办的致富经栏目就是以广阔的视角,通过举办农业技术专题讲座、专访各行业致富人的形式向广大采用者介绍新信息、新品种和新成果。

2.2以学习某种技能为目的

通常情况下,以学习某种技能为目的的最适宜方法就是集体指导法,即通过小组讨论、示范(包括成果示范、方法示范)、短期培训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达到农业推广的预期效果。通过实地学习与考察,参加者增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掌握了该技术的基本要领、操作技能和管理方法,进而使这项果蔬冷藏保鲜技术迅速获得推广。

2.3以直接了解采用者需要为目的

以直接了解采用者需要为目的的最适宜方法是个别指导法,因为无论是个别指导法中的农户访问还是办公室访问等形式,都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采用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解答提出的问题或是提供技术信息、技术资料。

3根据农民接受新技术的阶段性特点选择和应用推广方法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范文5

1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政策导向不明显,法律法规不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政策依赖性[12]。当前,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还没有针对农业信息收集、制作、传播相关的专门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农业信息化工作政策引导、宣传不到位,没有引起相关主体的重视,农业信息没有统一详细的报送制度,缺乏统一的制作标准,从而也增大了信息有效整合共享的难度。同时,由于没有对农业信息进行有效审核和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涉及到专利的农业信息没有依法得到有效保护,甚至出现虚假信息,涉农信息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1.2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13]。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众多部门,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一套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信息服务系统,从而造成对容易出现“政绩”的信息服务,就会出现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而对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由于具有长期性、效益不明显、周期长等特点,又会出现农业信息服务真空局面。另外,由于利益主体的不一致,不但降低了行政和服务效率,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还可能滋生腐败,更加不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1.3现代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力上应用力度不够目前,石家庄市只有在藁城市、正定县等少数几个县市进行了农业物联网方面的示范建设,而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遥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只是在国家或者省级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省级农业单位进行了试点取样等尝试。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不够以及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度不高,直接影响了该市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1.4科技素质低下,导致“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解决石家庄市农业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口占农业总人口的72.38%,而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口仅占农业总人口的27.62%,农民自身文化组织偏低导致农民对信息技术掌握的能力偏低,从而也导致农民很难获取到真正需要的农业信息[14]。石家庄市基层信息员当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只有1592人,只占35.9%,很多信息员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另外,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基层干部、涉农企业和农民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导致大量农业信息停留在了“空”中,还未完全打通“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因素。1.5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经费无保障农业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15],不能很好地实现利益合理分配,农民由于收入水平限制,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涉农企业负责人习惯于传统的销售方式,基层工作人员意识不到农业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很难引起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另外,全市农业信息服务网站37个、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站1346个、基层信息员4429个,设备费、人员工资、安装费、维护维修费就已经成为政府财政的一大负担,尤其是在西部山区平山、赞皇、灵寿、井陉、行唐等,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经费主要是靠政府财政的补贴,甚至存在无专项经费预算的现象。投入不足势必严重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16]。

2推进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广泛的系统工程,应结合“三农”问题而展开,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17]。针对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以解决主要问题为突破口,提出如下建议:2.1构建“六位一体”的农业信息化参与主体结构农业信息化工作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院校、涉农企业、通信部门和农民6大主体,所以就要建立政、研、学、产、信、农“六位一体”的参与结构。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资金和环境支持;要加强产、学、研机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科研、人才、技术、培训和教育优势,建设示范和普及专业知识,提供农业科技咨询和服务;要充分发挥涉农企业的纽带作用;要充分发挥通信部门现有的信息服务网络的作用,提供成本低、信号稳定的信息传输方式;要利用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科技特派员、阳光培训等活动,提高农民自身信息化意识,促使多种形式合作,合力推进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建设。2.2打造“五想”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信息需求方主要存在听、看、查、问、学5个方面需求。综合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情况,要从整合信息服务方式入手,完善覆盖面广的大喇叭广播,结合电台广播,实现“想听就听”;利用“3G”技术,开创手机移动通信服务,实现随时随地“想看就看”;利用好互联网功能全面的优势做好信息网站,实现“想查就查”;并开通科技服务热线、专家视频等系统,实现“想问就问”;还要推行教育和培训,切实做好基层农技培训等工作,实现“想学就学”。从而构建“五想”信息技术集成服务平台。2.3下乡等,通过优惠政策快速填补手机和电话在乡村的空白区域;联合乡镇的农资经营门市,组建农业信息服务站;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的推进步伐,让经济的渠道在农村更加畅通和普及。石家庄市要统一规划和制定全市统一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标准。针对多口管理、各自为战的服务格局,以信息采集和管理为突破口,建立起信息采集、传输、和服务等标准体系;要成立统一协调涉农部门的主管机构,加快数据共享和功能集成2个方面的整合进程,促使各类涉农主体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2.4加快先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要加强各类通信技术与农业信息服务结合、信息服务技术集成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打通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同时,重点在数字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等方面,加快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遥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现代高新技术,与农学、土壤、植保等学科相结合,并采取技术可行、经济有效的调控措施,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2.5拓展农业信息化资金投入渠道,积极培育农业信息化产业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列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内容,采取市、县两级财政分别负担的办法,政府投入引导资金,并争取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外资以及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形成以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同时,从财税政策上对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行业进行优惠,提供无息贷款或减免个别税种征收等,引导信息技术研发、数据库建立、网络建设、信息服务等行业积极参与。将农业信息化工作列入专项经费,全面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切实地为农民提供有效服务[18]。加大对现有涉农协会、技术市场、合作社和中介组织等信息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扶持兴办农业信息企业;通过信息技术产业化研究项目,促进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建立技术产业化示范推广基地[19];还要推动各类主体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独立经营、自主发展,逐渐使其具备生存和创收能力,引入竞争机制,促使各类农业信息机构并存互补、优胜劣汰,促进农业信息化产业和市场的快速发展。21世纪是信息农业的时代[20]。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石家庄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要提升至农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充分利用好现有设施、技术和平台,多措并举,进一步全面推进石家庄市农业信息化建设。

作者:郭利朋 黄媛 杨英茹 靳青 张庆银 单位: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范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多,要想从农业大省变成农业强省,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才能逐步缩小安徽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整个安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一、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安徽省农村信息化工作启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科院合肥智能所研发了国内首个农业专家系统,并得到成功应用,使安徽省成为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应用最早的省份之一。2000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信息入乡”工程,2003年安徽省政府启动实施“数字安徽”建设,2008年安徽省启动全国首批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试点省建设,2009年安徽省政府积极组织申报全国新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2012年,科技部将安徽省列为全国七个“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之一。阜阳、芜湖市被列为首批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其模式被国家有关部委作为典型向全国推广。舒城、宁国被批准为部级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安徽省新农村“千村百镇”信息化试点示范任务基本完成,省经信委、省农委投入800多万元,重点选择了102个乡(镇)、312个村开展试点工作,带动了周边地区和农户开展信息化服务,示范辐射效应正在显现。另外,安徽省农委牵头有关部门研发的农业GIS信息系统、农情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动植物疫情信息监测预警系统等,推广普及到农业生产及管理各个领域,为发展“智能农业”创造了条件。从总体来看,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正朝着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目标迈进。

二、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制约因素

(一)政府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足

国外农业信息的发展明确了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政府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和推动者。但是,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周期长,且高成本,基层政府热衷于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项目建设,不愿意主动参与农业化信息建设。不能根据本地农村实际,使用多种切实可行的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由于意识不强,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未能提供稳定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由于农业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信息网络体系支撑,农业信息化水平难以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信息服务人才匮乏

农业信息传播、普及的主要渠道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工作人员少,且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表现在:①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②信息分析人员严重不足;③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希望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培训的同时,增加农资供应和协调产品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满足农民对市场信息的迫切需求。

(三)农业信息采集处理标准化程度低

农业信息采集的标准化程度不仅直接决定农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且影响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安徽省农业管理条块分割,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与规范。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成性。同时,在数据库建没中指标设计不统一,特别是像农产品代码数据库、农业行业代码数据库等基础代码数据库尚未建立起来,致使国家和省级以及省级政府部门之间,在农业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应用系统开发上出现了重复建设和浪费;农业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很多急需的指标没有被纳人采集范围,比如很多农产品市场信息指标还没有科学涉及和全面覆盖。另外,信息采集方法不科学、采集制度不健全、信息采集点不足等也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四)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畅

目前,时效性、交互性强的信息与传输渠道尚未在农村得到普及,造成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作为农业信息的重要产生源,还没有被农民有效利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远离农村,与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又使农民与农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接触极少,农民很难及时获取全面、系统的信息,面临严重的信息匮乏局面。电视作为农村信息与传播最主要渠道,信息供给缺乏针对性和交互性,以农民的被动接受为主,使用功能相对单一。在信息的和传输上,还缺乏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信息台等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配合与协作,面对最终用户和信息传导梗阻现象没有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造成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无法突破。

三、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立足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中心任务,面向“三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目的,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落实措施,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系统谋划、科学实施,提高全省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具有安徽特色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一)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加大投入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难度大,需要多方配合与支持。针对当前农业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机制建设,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议事日程,成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农业信息化建设统筹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坚持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组建有关方面领导成员牵头、各涉农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全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县级以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为农服务中的作用,务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业信息化工作列入重要议程,积极争取财政专项和计划基建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二)完善农业信息化服务人才建设

知识化、信息化时代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大资源,他具有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性,拥有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服务站等单位涉农专家,建立全省农业专家信息库,依托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专家信息服务;注重对现有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组织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特派员、农村经纪人、技术能人、专职信息员的信息知识,注重发挥选派干部、“大学生村官”村级兼职信息员作用,在全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乡村信息员的队伍。采用电脑上网、网络电视、电话咨询、视频问答、短信问答等方式,培养懂技术、用信息的新型农民;积极选派农业信息人才出国考察、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使他们尽快掌握国外先进农业信息科学技术,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安徽省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的课程,培养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进留学生和国外农业信息人才到安徽省工作,努力提高信息人员的待遇,通过实验室、试验基地管理运营机制的建设和改革,创造能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设计一种能有效激发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制度,稳定人才队伍,防止人才流失。

(三)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

通过构建省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共享信息资源库,并建立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来加强农业信息标准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发挥优势”的建设原则,全省已有的省、市、县农村综合信息服务门户,共享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数据,以支撑平台上移,应用服务下延的方式,建成统一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涉农部门的人力、智力、信息资源优势,强化共享,减少投资,提高服务能力,通过手机、广播电视、语音电话、网络电视等多种手段,实现“融合”惠民。依托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建立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和农业行业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健全农业信息数据库群。开发应用智能化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技术,搜集涉农数据信息,整理分类后纳入省级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体系,供各部门共享和社会公众实时查询获取,把安徽农业信息网建成全省农业综合门户平台。

(四)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健全基础信息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应用。加强覆盖城乡的数据传输网络建设,降低使用资费,使其更加贴近农民实际。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3G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向全省乡(镇)村的延伸,实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和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的高覆盖率。

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合作社社务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系统,真正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利用互联网全面推介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实现合作社产品网上销售、原产地供货、专业市场配送(农超对接)的一体化服务功能;加强与信息科技企业的合作,利用物联网,提升我省合作社生产、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我省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

在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缩小数字鸿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安徽省农业信息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农业信息化始终是促进安徽省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有利推动器。

参考文献:

[1]杨萍.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经济优质发展之对策研究——基于安徽省宣城市农业信息化的调研[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8.

[2]徐光翔,黄世祥.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应用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

[3]姚美龙,周杨波.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安徽农业信息化建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

[4]刘丽伟.美国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2,07.

作者简介: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范文7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模式;目标

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还没有建立起利用农产品供求信息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的信息系统。许多农产品生产出来后,由于信息不畅,产生滞销,造成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巨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整合其他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农业生产及流通领域的生产效率。

一、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信息技术来装备农业,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和服务农业,以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交易成本,最终达到用农业信息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政府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政府可通过其网站开辟专栏提供当地和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信息;通过电视定期播放农业方面的科技节目;免费分发农业科技书刊及定期开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班,等等。这需要政府建立多层次和多渠道的信息资源提供系统。并且政府需要农业科技专家来培训大量专业信息采集和人员。在农业信息搜集方面,政府不仅要充分搜集本地的农业相关信息,而且还要搜集和整理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基本信息。因此,政府农业信息的社会化应是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方式。

(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的模式

由信息企业提供的农业信息产品具有私人产品特性,这些信息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特点,通过市场交换才能更有效率,而这些农业信息提供企业通过信息的市场化获得利润就成为必然。这包括信息企业经销采编软件、农村财务软件及专家智能软件。另外,企业还通过制作网站来提供专门化的农业信息。同时,在农产品市场上,农产品初级生产和深加工环节都需要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企业,这些企业运作的是垄断性商业信息,包括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及生产、交易等各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都为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重要作用。

二、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来提高设施装备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以信息化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以信息化培养新型农民,使其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化的需要。

(一)农业信息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从我国农村和农业的现状出发,使其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能解决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整合农业信息资源,研究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及开发形式和实施战略,解决好农村信息服务滞后问题,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第二,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遵循市场经济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政策,以农业信息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信息服务为目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合理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配套体系,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承担农业信息化的主体角色。

(二)健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在信息化发展初期,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只靠服务所得很难维持。首先,可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等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业信息化项目倾斜。其次,国家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健全多元投入机制、融资渠道。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多渠道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再次,放宽信息产业的进入条件,加速信息部门的改革,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经营和使用成本。同时,各运营企业要大力开发适合农村需要、贴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业务,不断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对信息通信和网络的需要。最后,应借鉴国外信息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保障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政策上,银行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行优先贷款、贴息或低息贷款政策,建立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创新风险基金。在税收政策上,对信息化建设项目所用进口物资的征税给予优惠;对自主开发、产业化条件成熟、市场广阔及技术领先、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产品采取减让或返还税收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在技术政策上,把农业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和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并给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政策扶持。

(三)实施农业信息化人才战略

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培训,农业及有关部门应建立规范可行的培训制度,结合实际编写通俗易懂的信息化培训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农村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脱产与在职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法发展农业信息教育。不仅要加大对从事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高校、研究所的投入,建立一批信息技术开发基地,而且要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再教育。完善农业信息化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分享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住房、薪酬、职务等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息专家队伍,使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范文8

关键词:精细农业  信息技术  卫星定位系统

        0 引言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随着生物遗传育种技术的进步,耕地面积的扩大,化学肥料及农药的大量使用,世界农业取得了长足 发展 。但这种农业增长模式也同时带来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浪费、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精细农业”的概念和技术应运而生。     

        1 精细农业的含义

        “精细农业”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利用现代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获取农田内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各种因素的时空差异,避免因对农田的盲目投入所造成的浪费和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具体而言,就是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对采集的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农田土地管理、 自然 条件(土壤、地形、地貌、水分条件等)、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并对作物苗情、病虫害、墒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在获取上述信息的基础上,利用作物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控,合理地进行施肥、灌溉、施药、除草等耕作措施,以达到对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

        2 精细农业技术组成

        2.1 数据采集技术

        “精细农业”技术是通过产量测量、作物监测以及土壤采样等方法来获取数据,以便了解整个田块的作物生长环境的空间变异特性。

        2.1.1 产量数据采集 带定位系统和产量测量的谷物联合收割机在收获的同时,每隔1.2秒记录当地的产量,记录数据以文本形式(经度、纬度、产量和谷物含水量)存储在磁卡中,然后读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影响产量精度的主要原因是gps(或dgps)定位精度、产量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实际割幅和前进速度的准确性。

        2.1.2 土壤数据采集 土壤信息一般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肥力、som、ph、土壤压实、耕作层深度等。利用gps在田间定位,采集土样。由于采集的土样一般还要送到实验室处理分析,耗资费时,成为实施“精细农业”技术实践的瓶颈。

        2.1.3 苗情、病虫草害数据采集 利用机载gps或人工携带gps,在田间行走中随时可定位,记录位置,并记录作物长势或病虫草害的分布情况。

        2.2 数据分析 一般采集的数据都是以文本表形式表示,需要利用一些数学方法进行处理,生成分布图。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统一起来,将田间观测者的地理位置和田间观测数据,通过便携pc和天线发往办公室pc,利用软件自动生成田间数据分布图。

        2.3 决策分析 “精细农业”技术是根据田间采集到的不均衡空间分布数据及有关作物其它信息,经过决策分析,来控制投入方式和施用量。决策分析是“精细农业”的核心,直接影响“精细农业”技术的实践效果。gis用于描述农田空间上的差异性,而作物生长模拟技术用来描述某一位置上特定生长环境下的生长状态。只有将gis与模拟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

       2.4 控制实施 “精细农业”技术的目的是 科学 管理田间小区,降低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作为支持“精细农业”技术的农业机械设备,除了带有定位系统和产量测量的联合收割机外,按处方图进行作业的农业机械还有:带有定位系统和处方图读入设备,控制播深和播量的谷物精密播种机;控制施肥量的施肥机;控制剂量的喷药机;控制喷水量的喷灌机;控制耕深的翻耕机等。例如,当驾驶拖拉机在田间喷施农药时,驾驶室中安装的监视器显示喷药处方图和拖拉机所在的位置。驾驶员监视行走轨迹的同时,数据处理器根据处方图上的喷药量,随时向喷药机下达命令,控制喷洒。

        3 精细农业技术的应用

        3.1 “精细农业”具有以下优点:

        3.1.1 提高收益 按照土壤特性、作物需求,实施灌溉、施肥、播种和病虫草害防治,即能降低用水、肥料、种子、农药的投入,也能增加作物产量。 

        3.1.2 保护环境 根据农田作物定点需求,控制化学物品的施用量,即能降低土壤、地下水、作物品质的污染,也能保护生态环境。

        3.1.3 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求,即能避免因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水带来的副作用,造成作物减产,品质下降,也能改善因缺少养分造成的减产和降低作物品质。

        3.1.4 提供更多有用信息 由于可以获取农田更多的信息,能够使作物生产管理人员制定出更准确、合理的管理决策。

        3.2 需要满足的条件

        3.2.1 农田大小 农田大小的概念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不同国家,适于“精细农业”技术实践的农田大小不一样。一般需要一个全面的 经济 分析,可以 计算 出一个国家适于“精细农业”技术实践的最小农田范围。

        3.2.2 农机化程度 农田可大可小,但是,农业作业若不是机械化,“精细农业”就无法实施。如联合收割机、播种机、施肥机、喷药机、喷灌机等。另外,还需要gis、gps(dgps);信息采集、分析设备;随农业机械配备的定位系统、控制设备、监测设备等。总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越高,越利于实施“精细农业”技术实践。 

农业信息采集技术范文9

关键词:农业推广;方法;选择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12-1

在农业推广学中,对农业推广方法的分类有多种方式,最常用的是根据信息传播的不同将农业推广方法分为三大类,即: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和个别指导法。一般而言,作为农业推广人员在选择农业推广方法时,除了要考虑采用者和技术创新本身的特点外,还应注重因地制宜地正确选择和应用农业推广方法。

1 正确认识各种农业推广方法的特点

上面已经说到农业推广的方法主要分为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和个别指导法三类,正确认识这三类农业推广方法的特点,就成了能否正确选择和应用农业推广方法的关键。

1.1 大众传播法

大众传播法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将有关农业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农业推广对象的方法。它的特点包括:信息传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信息传播具有很好的时效性、信息沟通一般是单向性等。

从事农业推广工作,要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和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不同时期,灵活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介,进而提高农业推广的效果。通常在农民采纳新技术的认识阶段,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等传播适合农民需要的科学技术新信息,以引起农民的注意和重视。一般来讲,大众传播法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介绍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等,让广大农民认识新事物的存在及其基本特点,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有关信息(包括家政和农业技术信息);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自然灾害警报等实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应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针对多数推广对象共同关心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宣传有关的农村政策与法规;介绍推广成功的经验,以扩大影响。

1.2 集体指导法

集体指导法又称群体指导法或团体指导法,它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与问题的多个目标群体成员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它包括:指导对象较多,推广效率较高;易于双向沟通,信息反馈及时;共同问题易于解决,特殊要求难以满足等特点。

1.3 个别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是指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户接触与沟通,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并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个别指导法最大的优点是能直接地与农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能真实地了解农户的需要,从而有针对性的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其特点包括:针对性强、沟通的双向性和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

个别指导法的主要应用形式有:农户访问、办公室访问、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等。

根据上述推广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形式我们不难看出,要扩大人们对某种创新的认识,选择大众传播法效果较好;要让农业推广对象学习某种新技能或新技术则选择集体指导法或个别指导法,更为适合。

2 根据推广的目的选择和应用推广方法

2.1 以增进人们知识为目的

一般而言,以增进人们知识为目的的最适宜方法就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讲座、交谈等传播信息,即大众传播法。

例如:央视7套主办的致富经栏目就是以广阔的视角,通过举办农业技术专题讲座、专访各行业致富人的形式向广大采用者介绍新信息、新品种和新成果。

2.2 以学习某种技能为目的

通常情况下,以学习某种技能为目的的最适宜方法就是集体指导法,即通过小组讨论、示范(包括成果示范、方法示范)、短期培训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达到农业推广的预期效果。通过实地学习与考察,参加者增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掌握了该技术的基本要领、操作技能和管理方法,进而使这项果蔬冷藏保鲜技术迅速获得推广。

2.3 以直接了解采用者需要为目的

以直接了解采用者需要为目的的最适宜方法是个别指导法,因为无论是个别指导法中的农户访问还是办公室访问等形式,都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采用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解答提出的问题或是提供技术信息、技术资料。

3 根据农民接受新技术的阶段性特点选择和应用推广方法

推广对象在接受某种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此。在不同的采用阶段,应选择不同的农业推广方法。通常情况下,在技术的认识阶段,应用大众传播方法,如广播、电视等进行广泛宣传,以增大影响力,加深对新事物的认识。而在感兴趣阶段,为了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所推广的农业技术,激起人们对新技术的兴趣,最好是采用成果示范、实地参观为代表的集体指导法效果为好。在试用阶段,则可以结合农户访问掌握第一手推广对象的需求,以提供示范或技术材料等,进而让推广对象尽快掌握该项技术。

另外,在选择和应用农业推广方法时,还应该考虑农业推广单位的自身条件。在经济发达地区,应用各种大众传播手段。而在经济状况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则主要还是个别指导法和集体指导法为主。在推广人员数量较多的地区,可以多采用个别指导法,并辅以其他方法。而在推广人员数量较少的地方,则应多采用一些速度快、效果好的大众传播法,并结合集体指导法等等。

总之,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是一门推广的综合艺术,需要推广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并总结经验教训,而在实际的农业推广工作中,只有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适时选择恰当的农业推广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农业推广工作,达到农业推广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启杰.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