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发展方向集锦9篇

时间:2023-09-26 09:36:59

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1

设施栽培技术发展应用只是近几十年的事,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比较快,从机械化发展历程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设施栽培技术的兴起与完善(70~90年代)。设施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小拱棚,但是设施栽培设施比较简陋,功能不完善,真正大规模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之后,设施农业的生产由于有了工程技术人员及农机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组织引导,使进行农业生产的工程设施特别是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高,设施栽培技术开始起步,然后由点到面地发展。

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2000~2006年)。随着设施栽培技术在全省的推广应用,设施栽培机械化技术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01年农机局开始实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把有关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列为创新示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电动卷帘机械等设施栽培机械化技术与机具进行了创新示范,通过财政资金予以扶持。机械化技术的普及与革新(2006年后)。2007年省农机局将大棚电动卷帘机纳入当年农机补贴范围。2008年7月,农业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加快促进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省进一步加大了设施栽培有关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2010年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对设施农业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将与日光温室大棚相关的机械与设备列入补贴目录,几乎涵盖了日光温室大棚所需的机械与设备。这个时期是设施栽培技术机械化技术快速普及的时期,并且电子技术开始在设施栽培中得到了应用,一些自动化控制设备开始应用到设施栽培中,涌现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特色的设施栽培生产基地,并开始引入物联网进入设施栽培生产中。这些基地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2设施栽培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比国内外设施栽培技术发展,结合设施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在设施栽培技术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栽培设施建造标准低,高档设施少。85%以上的设施栽培仍是以简易塑料大棚和塑料拱棚为主,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对设施内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空气等环境因子的调控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恶劣气候条件,设施栽培作物就可能减产,甚至绝产。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来看,栽培设施的档次决定了栽培设备的发展应用,在一个普通的冬眠式塑料大棚里面,也很难用得上自动化的工厂设备。

二是设施装备机械化程度低,电子技术少。传统意义上的设施栽培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农民工作强度大。近几年来,随着设施栽培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设施栽培技术与机具装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仍然不够完善,现有的设施机械装备只能说部分替代了劳动力,但整个生产过程仍以人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不高。电动卷帘可以有效解决人工卷放温室覆盖物费时费力的问题,但自动化程度也不高,仅限于机械卷帘替代人工卷帘放作业。另外,设施栽培中仍有大量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如秧蔓的定期拉放、果实采摘等没有相应的机械设备可以代替。

三是设施栽培管理水平低,信息技术少。近几年,由于看到了设施栽培给农户和社会带来的显著效益,各级政府也围绕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做工作,压缩粮食面积,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但是,现有的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一家一户中实施,栽培管理主要靠个人经验,栽培设施内温、湿度调控以人工调节,肥料营养、病虫害防治还处在凭经验决策时期,加上现有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量化指标,致使现有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难以上档次上水平。特别是有的地方信息化程度低,农户信息不灵,市场流通不畅,丰产不丰收,直接影响到菜农的积极性和经济收入。

四是设施栽培土壤质量低,无土栽培少。一些多年耕种的温室大棚,土壤质量问题已经明显显现,土壤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矿物质增多、板结,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微生物含量减少。由于土壤质量的下降,影响了设施栽培蔬菜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无土栽培虽然优势明显,但由于目前生产成本高,配套设施不健全,尚未被农民接受。无土栽培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是主要用在观光农业示范园。

3今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向

关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毫无疑问,机械化、电子化程度在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农业发展的有利政策,抓住发展设施栽培技术的机遇,加快设施栽培技术中的机械化、电子化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是要提高设施栽培机械化装备水平。设施栽培机械化装备不同于一般的大田作物,由于设施栽培作物品种多,农艺要求千差万别,要想实现装备水平快速提升有一定困难。究其主要原因,标准化程度低,种植多样化是制约农业机械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做好栽培设施建造标准化工作,为未来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提供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成熟的机械化技术与设备,要分作物分环节重点突破,比如目前可以大力推广温室栽培中需要迫切的小型农业机械耕作技术、温室智能化环境、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高效低量与超低量喷药植保技术、二氧化碳施肥技术、物理农业技术等。然后,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尝试引入电子控制系统与设备,走分区、分层、分级实施的推广路子。

二是推进设施栽培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实践已经证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必须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子。设施栽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方式,只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才有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从而使资源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因此,应以有前途、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为突破口,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设施农业示范生产基地,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重要作用;对策;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90-01

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优势产业基地大、农产品种类多、批量大的优越条件,发挥城市企业加工能力强、存量资产大、市场信息灵、科技进步快、管理水平高等诸多现实优势,全方位优化资源配置,走出一条“适应市场、城乡一体、工农结链、优势互补、合理布局、盘活存量、省费兴业、良性循环”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新路子。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及特点

(1)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特色产业有所突破,具有湘潭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突出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促进产业链条向上游和下游延伸,资源优势、规模优势、特色优势和市场优势凸现。

(2)项目投资形势喜人,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各县市区依托自身的区域特色,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依托大项目、大企业,加快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基地。

(3)龙头企业实力增强,农产品出口势头强劲,农业的外向度提高。农产品加工出口型龙头企业的发展,一年一个台阶,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亮点。

(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带动功能得到增强。通过几年的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日趋活跃,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5)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技术引进合作加强,形成了开放式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近几年来,企业家和科学家到农村投资置业,带来了大量科学技术、信息、资金、设备和人才,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2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2.1 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综合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产销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质量标准化、营销市场化等诸多优势性。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农业产业化搞不好就根本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加速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带动作用,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在农业市场竞争中发挥着促进作用,在完善农业经营机制中发挥着创新作用。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形式,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2 农业产业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选择

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前提条件。农业产业化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村,一头连接工业和城镇,是城乡统筹、工农统筹的最佳切入点。只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吸引各类市场主体,聚集各类资源要素进入农业领域,才能改变目前农村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的状态;只有农业加工企业的蓬勃兴起,才能有力地促进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市场物流活跃和人口相对集中,提高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2.3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中央一号文件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上,不仅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更重要的是要在农业外部开辟渠道。农业产业化经营这种形式,既包含了农业内部,又涵盖了农业外部,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联在一起,把城乡联在一起。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让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通过加工、包装、储运等手段不断增值,使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确保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产业化经营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就业岗位,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逐步配套,产业化所带来的生产能力扩大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拓展,必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与就地转化,为农民实现持久增收提供就业保障。因此,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就会有一个稳定的增收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就有一个可靠的保证,实现全面小康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2.4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作为一个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农业大国,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在最近全国农业产业化会议上,中央已经提出注重发挥产业化在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中的示范作用。与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相比,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总之,农业产业化是“三农”工作中的一项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从工作上狠抓落实,从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3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4

关键词 农业文化;价值;功能;传承;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50-02

农业文化是一种以动植物为生产对象,以自然环境为载体,以农业活动情结为核心,以达到高效高产优质农业为目标,以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为手段,以科研、教育和管理等农业活动为形式,而在农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产业文化。

1 农业文化的价值

在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工业文明不断发展而产生了许多消极的文化因素影响,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逐渐被破坏,甚至人与人个体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裂痕逐渐拉大,社会、生活、人文、经济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基于此背景下,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在前进中展现出其内在价值。

1.1 农业文化的经济价值

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弥补了工业社会发展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弊端,同时克服了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既继承了传统农业文化精华,又与现代化技术融合,创造着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高效经济价值。轮作复种就是传统农业几千年来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并应用至今的生产方式,早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为预防病虫害的侵袭,也为了防止土地肥力的加速衰退,于是轮作技术被发明了,即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不同时令有计划地轮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轮作的同时还有一种技术称为复种,就是为了提高同一块土地的利用率,在同一年内播种2次以上。轮作、复种能产生高效的农业经济价值,在淮河以南地区常采用多种形式的水旱轮作制,而在中原大地以北地区主要发展豆谷轮作。同样,精耕细作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的农业文化精华,对土地的精细规划和对农作物的细心栽培能产生较高的农业经济价值,当今世界农业的发展仍然要借鉴中国的精耕细作技术。传统农业文化处处体现着循环利用、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水旱轮作、施肥轮作和豆谷轮作。我国的传统农业文化是当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土壤肥力的持续和稳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处处都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1-2]。

1.2 农业文化的生态价值

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辛勤智慧的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发明创造出成熟的农业技术和一系列符合生态发展要求的耕种制度,形成了用地养地、轮作倒茬、精耕细作等优良的传统。

我国农业文化很好地协调了农业生产的多方面关系,它的生态价值突出表现为:一是通过合理施肥、系统灌溉、土地轮种、复耕细作、修建梯田等多种农业技术方式,实现了对土地精心保护并且达到合理永续利用的目的,传统农业一贯遵循着养地用地相结合的原则,从而很好地保护了水土资源;二是人类的先祖知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他们努力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大限度地按自然规律办事,通过颁布相关法令法规来严格约束人们的狩猎、捕鱼和采集等行为,从而杜绝人们过度的索取自然资源;三是对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我国人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不同的地域优势,使农林牧渔各业相互依存,协调发展,这样就能够更加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价值正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3-4]。

1.3 农业文化的社会价值

农业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这正是传统农业文化的社会价值的体现。首先,诚信为本是传统农业文化社会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也是构建当今和谐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当今社会,人们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对经济利益过分追求,从而导致产生了崇尚投机的思想行为,于是诚信观念逐渐淡薄,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从传统农业文化角度出发,重塑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一方面要引进以契约为主的现代业缘合作形式,另一方面更要充分利用传统血缘和地缘为主的合作传统。既要辅以制度信任,又要发挥人际信任,现代社会契约关系和传统农业文化讲求的诚信相辅相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其次,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是农业文化所倡导的优良品质。在农业社会,耕耘与收获是必然的相互关系,辛勤的付出,才会有农业的丰收果实。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勤俭的生活作风,这正是传统农业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品德。现代社会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这正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中勤俭节约和再利用思想的传承。再次,孝道伦理是农业礼治社会的秩序基础。传统农业文化长期影响社会形成的礼治,对维系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价值。在传统的文化中,长幼有序,子女孝顺父母,亲朋友爱,这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孝文化是农业文化的社会准则,孝道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向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农业文化。

2 农业文化的功能

农业文化是一种最早出现的文化,它是农耕文明产生并且逐渐发展成熟后,随之慢慢积淀形成的。农业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产业,经过成千上万年的经历、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文化――农业文化[1]。因此,往往导致人们在认识上产生误区,认为农业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事实上,时至今日,农业文化在现代社会进步中发挥着各方各面的功用。一是社会凝聚功能。农业文化是传统智慧的结晶,倡导先进、积极的农业文化时,就能用其厚重的思想底蕴把单位和个人凝聚到农业文化的旗帜下,共同为农业发展而努力。二是生产导向功能。农业文化以其独有的特质展现着它的精神和价值。农业和文化是统一的,它们共同指引着农业的发展方向,即创造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农业文化既引导着农业生产方向,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导向文化之一,它的导向功能显而易见。三是历史贯联功能。农业文化具有贯联古今的功能,它一脉传承,将原始、古代、近代、现代和未来的农业有机的联系、贯穿起来。传统农业文化是先人一辈辈积累下来的,并且传承至今,今人继承并且发展了农业文化,这种血脉关系使农业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发扬光大。四是产业协调功能。农业文化属于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员,它能协调农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关系,以有利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农业文化还能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让农业资源既有利当代又造福后人。同时,农业文化也协调了农业生产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农业生产协调有序进行。五是生产服务功能。农业文化一方面服务于农业,农业文化起源于农业,伴随着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农业,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和效率的提升,以达到优质高效。农业文化另一方面服务于社会,农业文化的发展会让社会文化更加丰富,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道德素质,同时有利于和谐社会稳定发展。

3 农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进步,人类从刀耕火种、器具化农业,一直发展到现在的机械化、现代化农业。在继承传统农业文化的同时,还要不断地发展农业文化精神和充实农业文化内涵。传统农业文化有很多方面值得继承和发展:一是技术经验。对于灌溉、育种、耕种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传统的耕作技术遵从中华民族美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3],必须继承发扬。同时,还要借鉴现代化的生产科技,不断提升农业效率。二是生产制度。从古至今,农业生产制度都对维护农业生产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合法有序的农业生产制度,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吸收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制度的同时,发展合理合法的现代化农业制度是重中之重。三是农业配套设施。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工具和农业配套设施,并且不断地改进改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在进步中摸索前行。农业生产设施要遵循自然的原则,需要在保护传统农业技术和设施的基础上,研究和发展适合当代农业的先进生产方式和设施。四是农业信仰。农业信仰是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信仰作依托,传统农耕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稳定发展。传统的农业信仰值得学习和传承,同时也要引导人们摒弃迷信,相信科学,继承发展与改革相结合来充实农业文化内涵。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丰富了精神文化的内涵。农业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化将继往开来,一直发展下去。

4 参考文献

[1] 罗凯.农业文化的基本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11):43.

[2] 孙白露,朱启臻.农业文化的价值及继承和保护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54-58.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三农问题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党的十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通过什么途径、依靠什么力量、采取什么办法来推进和实现“一体化”“四化同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集群作用就是重要的现实选择和可靠力量。

农业产业化通过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渗透、联合,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相对分割的格局;将龙头企业和城镇的先进生产要素、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农业,与农村丰富的土地、劳动力、原料等资源相互结合,形成工农互动、城乡互促格局,有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优势,顺势而为,鼓励、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鹤壁市培育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集群已成为对接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重要途径,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依靠,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力量,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新的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强大生力军。

鹤壁市农业产业化集群能够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确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大用集团提出的“富裕农村农民”的理念、中鹤集团不忘“根本”的责任意识、永达集团遵循的“心中有农路自宽”的宗旨等,都表明他们树立了只做龙头,带领、引导农民共同致富,而不与农民抢饭碗的互利共赢全新发展理念,在产业化经营链条中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收益。只有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农业产业化才能顺利进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才能发展壮大,这是农业产业化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核心,也是生命力之所在,更是带给我们的启示。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生产经营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培育、做强、做大的任务还很艰巨,发展的路还很漫长。今后要通过壮大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业产业链构建、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强工作指导和服务等,着力打造、完善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竞相发展的格局,使之在服务农业发展、服务农村繁荣、服务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先进理念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处处长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6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它是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中快速兴起的重要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劳动者的联合、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增强农业整体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合作社只是把农民“组织起来”了,距离“组织得好”和“发展得好”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大管理力度来规范发展。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承包制是农村成为各自以家庭的生产方式,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很村经济的专业化发展,自发的农村合作,发展成农民的专业合作社,但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农民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

有些农民,还对合作社存在传统的认识,以为是走回头路。他们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的目的、作用和意义,在认识还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农民甚至还存在错误认识。就是大多数农民,也不了解今天的专业合作社“民办、民管、民收益”的本质,误认为合作社是服务于政府的“官办”组织,因此,没有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一些农民甚至“谈社色变”,误将合作社等同于集体经济,以为又是要搞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使用行政命令和财产“归大堆”的办法,变相的改变土地承包制,建立集体农业的模式,因此,许多农民害怕或者拒绝参加合作社。

2、专业合作社的配套政策

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配套政策。第一,是监管不到位。合作社准入门槛较低,注册成本低,又没有设立专门部门来监管,实践中存在大量的假合作社,只有名字,没有实体,也不属于农民。它们想方设法套取国家资金,没有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第二,是配套政策滞后。扶持合作社发展的税收、用地、用电、用人等方面的配套措施不到位。如在税收方面,合作社虽然有税收减免,但有些地方税务部门确互相推诿不负责任。

3、专业合作社与发展资金

目前,我国大多数合作社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他们的日常周转资金,主要来自社员的入社股金,合作社的利润几乎都返还给社员,留下的利润和积累就相当有限。合作社强调的是按产品二次分配,重社员的权益,这种经营机制和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其他资本的进入,合作社吸引社会资本的可能性很小。合作社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由于金融系统不健全,合作社担保抵押能力有限,有的金融机构宁愿贷款给个人,也不愿意贷款给合作社,误以为合作社的在权人不托底,存在的风向兴达。

二、对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建议

对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需看到不足,才能找到差距,要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要以规范促发展,我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才能真正起到带领农民达到增产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1、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优化外部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要优化外部环境,还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优化环境要从以下方面做起。第一,要加大宣传力度与引导合作社发展,就要 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合作社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要增强农民的合作理念,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宣传《合作社法》和相关国家优惠政策,增强依法办社意识;宣传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扩大合作社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第二,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与支持合作社发展。发展合作社,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第一,是要加大财政扶持。设立扶持合作社专项资金,要采取财政贴息贷款等办法进行扶持。农业建设项目或专项支农资金,要向合作社倾斜。第二,是加大信贷扶持。金融部门要降低贷款门槛,方便合作社贷款融资。第三,是要建立资金的互助组织。要制订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贷合作支持和鼓励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7

1 西湖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和成效 1.1 发展都市农业,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主题,更新了农业发展的理念 发展都市农业,使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逐步树立了“跳出农业抓农业”的理念。在指导思想上,突破农业是第一产业、农业工作就是指导种养业的观点,注重了农业开发与二、三产业相结合;突破农业资源开发主体就是农民的观点,注重了农业投资主体的社会化、多元化;突破农业资源开发就是依附于其他产业的观点,注重了以农业资源为主体吸附其他产业资源。在经营理念上,逐步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工业的管理理念、生产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植入农业,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1.2 发展都市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的不断升级,提高了农业竞争力 1.2.1 不断完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在2002年制订全区都市农业发展初步规划的基础上,近年来结合西湖区分区规划调整、土地利用规划重新修编和《杭州市市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投入人力和财力,不断对规划进行深化完善,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充实,进一步明晰了西湖区都市农业的发展重点与方向、农业功能分区等。今年5月,此规划已作为《杭州市市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 1.2.2 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04年全区农林牧渔副业总产值达到6.15亿元,农、林、牧、渔、副业产值结构为42.1:1.1:12.5:43.6:0.7。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从2002年开始,实施了畜牧业的禁养和限养政策,畜牧业产值从2001年的第一位下降至2004年的第三位。2004年,六大主导产业的现价产值排序由2001年畜牧、水产、茶叶、蔬菜、粮食、花木调整为水产、蔬菜、畜牧、茶叶、花木、粮食。农业产业结构在平面调整余地不大的情况下,加快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调整,单位面积效益不断提高。2004年,五大优势和特色产业平均667m2产值达到7258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6%,比2002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2002年以来,已累计新增农业结构调整面积1000hm2,重点发展了水产、蔬菜、苗木和休闲观光等产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农业区域化布局,全区南、中、北三大农业区域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1.2.3 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重点扶持了一批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以此来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区已培育和创建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共带动农户3000多户,连接基地666.7hm2。2004年底,7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10366万元、利润1256万元,分别占全区农业企业产值、利润总数的29.7%和58.1%。这些龙头企业上接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促进了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近年来,西湖区还充分利用农展会、招商引资洽谈会等平台,大力推介宣传西湖农产品,提高了西湖区农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加快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步伐。每年都推出一批农业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吸引工商资本来西湖区投资。2002年以来,西湖区共引进农业投资实际到位资金16763万元。 1.2.4 有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 近年来,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 全区已制订(修订)了主要农产品的地方标准7个,全区60多家农业企业中有一半以上都制定了产品生产标准,有力地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 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建设,全区已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1个,面积达到800hm2,已通过认证的部级无公害农产品5只,市级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工企业2家,列入部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项目1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着重从源头上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和上市农产品的安全检测,确保西湖区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全区已有2家企业通过GMP认证,1家企业通过QS认证,2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另有3家茶叶加工企业正在开展QS认证。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近年来已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50多个,其中2只产品获浙江名牌、2只产品获杭州名牌,2个商标获省著名商标、2个商标获市著名商标。 1.3 发展都市农业,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1.3.1 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200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并落实了《加快都市农业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意见》(西委办发[2003]53号)、《西湖区加快都市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西委[2003]11号)、《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西委[2004]4号)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临时性生产管理和生产设施性用房审批实施意见(试行)》(西政办[2003]18号)等一批支农惠农政策,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支持都市农业的发展。2004年,区财政直接用于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达到100万元,比2002年的60万元增长67%。 1.3.2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水平 积极开展新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每年引进优良新品种20个以上,全区良种覆盖率达98%。2002年以来,已实施各类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64项。着力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2004年启动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培训农民13041人,其中农业适用技术培训3337人,提高了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以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和区农业资源网为依托,初步建立了区、乡(镇)、村三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目前全区60%的行政村已建成农业信息服务点。 1.3.3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钱塘江上泗南北大塘24.3Km的标准堤塘全线贯通,赤通浦排涝闸站配套工程建设完工,此外还建设完成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三墩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工程项目及滨龙改造中低产田项目(龙坞片)、2座小(二)型水库保安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到2004年底,全区已兴建经省(市)命名授牌的市级以上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6个,今年各有1个园区被列入省和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点。目前,全区设施农业面积已达到120多万m2(温室甲鱼设施面积10万m2左右),其中钢管类蔬菜大棚占70%以上,同时还建设了一批档次较高、自动控温的花木智能大棚。#p#分页标题#e# 1.3.4 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到2004年底,全区已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7个,其中行业协会6个、专业合作社1个。农业中介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供种、技术以及农产品流通渠道等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此外,通过政府鼓励和引导,还涌现出了一批营销大户,促进了西湖区农产品的流通。 1.4 发展都市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加快了城乡生产要素的互动近年来,西湖区依托杭州大都市,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相继开发建设了生态旅游区、茶文化村、休闲垂钓园、休闲农庄、名贵花木观赏园等一批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休闲观光项目。2004年,各农业休闲观光点共接待市民游客20多万人次,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回归自然、休闲观光的理想场所。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点)33家、在建10家,其中有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家、市级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1家。 1.5 发展都市农业,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都市农业的发展,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五大优势、特色产业效益增长明显,2002~2004年,花卉苗木产值增长96.4%、茶叶增长52.3%、水产增长24.4%、蔬菜增长19.3%、食用菌增长31.7%。2004年,西湖区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人均收入达1951元,比2002年增长24.7%;2002~2004年,农民家庭经营来自一产的收入平均增幅8.2%。各大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区农业经济收入7.52亿元,比2002年增长9.6%;农村经济总收入135.63亿元,比2002年增长35.0%;农民人均收入8099元,比2002年增长21.4%。 2 西湖区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技推广体系需要创新 西湖区现有的农技推广队伍老化、人员不稳,技术推广与农民需求有一定脱节,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难以适应都市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的要求。 2.2 结构调整越来越难 政府积极鼓励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欢迎更多的工商资本来西湖区投资农业,但由于受到严格的用地控制政策制约,导致开展农业产业调整结构、发展都市农业的难度越来越大。 2.3 农业投入相对不足 近年来,西湖区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但与农业的基础地位,与农业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不相适应。况且农民自身积累不足,加之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仅仅依靠自身能力,难以快速发展。同时,扶持政策到位率不高的问题也困扰着都市农业的发展。如省、市已经规定农业龙头企业在供电、用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至今也没有兑现。 2.4 区域性优势尚未完全形成 目前,西湖区已建成了不少园区,也创建了较多的农产品品牌,但就整个区域而言,虽然区域化的雏形开始形成,但在同一区域中没有实现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没有真正形成区域性产业竞争力。 3 西湖区下一步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1 总体思路 根据西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十一五”农业规划的编制,初步确立西湖区下一步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即围绕一个主题,夯实二个基础,优化三大区域布局,建好四大千亩园区,发展五大主导产业,打响六大品牌,建设七大体系。 3.2 主要措施 3.2.1 加强领导服务体系建设  区政府要牵头成立都市农业规划的实施领导小组,组织农业、建设、规划、国土、财政、科技、发展改革与经济等部门以及乡镇的负责同志参加,同时成立若干个专业工作协调小组,全面负责本规划实施过程中组织和协调工作。 3.2.2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有效解决目前西湖区存在的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大力引进良种良苗,重点抓好袁浦特种水产新品种引繁基地、周浦蟹种与鳖种基地、蔬菜新品种引繁基地的建设,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引进与推广,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3 加强资金保障体系建设  继续加大财政扶农力度,努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工商企业等投入为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新体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快构建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3.2.4 加强加工与流通体系建设  围绕本区水产、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重点支持发展加工型、流通贸易型农业龙头企业,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流通增值率。积极扶持农业品牌建设,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级农博会、交易会,扩大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抓好西湖茶叶市场的扩建,使之成为功能齐全、辐射全国的茶叶交易市场。 3.2.5 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鼓励企业 开展质量管理体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有机农产品等认证工作,打响西湖区“绿色”农产品品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实施“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全面提高西湖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加大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引导农民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等环保型投入品。 3.2.6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以“杭州龙网”、“西湖区农业资源网”和“农技110”建设为载体,加快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逐步形成区、乡(镇)、村逐级配套,连接千家万户的信息网络,为农业经济主体提品价格、市场供求、适用技术等信息服务。#p#分页标题#e# 3.2.7 加强农业生态体系建设 积极实施土地整理、农田水利、林网等基本设施建设和“百村整治”工程,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污染、易降解农药,提倡使用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充分利用域内山、水、茶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抓好龙坞茶村、周浦十里围塘休闲农业区建设,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休闲观光旅游业的有效结合。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8

关键词:现代农业;存在问题;未来方向

1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顾名思义,现代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区别而衍生开来的新型农业。但就现阶段的研究来看,现代农业的具体内涵在学术界莫衷一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现代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融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化的组织形式于一体,从而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以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新型产业。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更新而发展的,所以它是一个相对动态的、发展的概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多要素投入、多产业配合、多学科融合是现代农业所需要的,体现在一个“多”字上,而非传统农业的单一投入,其运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化、管理的信息化、组织的社会化,最终形成的农业产业足以与其他产业相竞争。所以现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在科技化、信息化、社会化、产业化上。

(3)现代农业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多功能的大农业概念。不同于传统农业只把重点放在农业生产能力上,现代农业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农业,所涉及到的行业也很多,如: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除了生产外,还具有环境保护、弘扬文化、旅游度假等附加功能。总而言之,现代农业无论是从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是传统农业所无法比拟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2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在改革开放的促进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值得关注,诸如优质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率较低、农户经营规模小等。要想使这些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所依靠的必须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转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变革农业发展方式,这与现代农业的建设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为了我国农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也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

2.2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最为基础的资料。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不断攀升,现已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并且产量还在持续增长,但在这背后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资源短缺、世界形势风云变幻、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也在不断加剧,这使得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难以负荷如此大的压力。所以转变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成为关注的焦点。

2.3保证农民增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有的比重大,所以农民的收入不但会影响其自身的生活水平,更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必须加以重视。我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使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还存在增速缓慢、差距大、增收途径不畅等问题。单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等措施收效甚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适当的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成本收益率,从根本上增加其收入方是解决良策。

3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小农经济模式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发展

受制于传统的生产方式,我国农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从而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导致农业资本积累率低、无法及时得到相关的信息、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不利于突破小农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的广泛推广,也影响了现代农业中产业链的延伸。

3.2资源短缺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城市化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同时也使农业发展的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不仅如此,水资源和劳动力都随之减少。具体来讲,耕地上,人均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我国多数地区可耕地面积小并且分散,地形复杂,很多先进的农业机械很难广泛应用,规模经济难以形成。水资源上,我国农业用水量不断下降。每年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的粮食减产绝收数量多,损失严重。劳动力上,城市化的发展使很多新生代的农民不甘于从事农业生产,而到城市务工,留下来的很多都是妇女和老人,这使得现代农业发展后继不足。

3.3农业科技推广困难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

(1)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农业科技推广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就我国农业的目前发展来看,农业投资量还无法达到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规模,资金不足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缺少农业科技人员,难以将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的建设中,无法助力现代农业的发展。

(3)具有知识或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使得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难以接受新技术、新知识,不利于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4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但要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更要看到长期的生态效益,运用先进的技术,科学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这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之道。

(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微观基础。要以各地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从多个方面,多种方式上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包括资金、技术、政策的支撑,使其能够实现良性运转,持久发展。还要引导合作组织不断完善自身,提供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培训,延伸产业链条的市场信息,还要使其能够积极投入到市场中,参与应有的合作和竞争。

(2)因地制宜,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融入现代农业建设。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差异大,所具有的主体功能也不尽相同。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应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专业化分工、区域化布局和优质化生产,形成各地区的鲜明特色,从而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利用“四化”发展契机。哲学上讲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现代农业的建设中也不例外。现代农业要想得到充分的发展单纯靠自身产业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配合。可以结合城镇化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推进土地整合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吸纳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加大农业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将现代化工业设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信息化为媒介,利用信息手段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农业服务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

5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充分了解到现代农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通力配合。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指导,其他部门的配合,农业科技研究人员的不断创新,农业生产者的辛勤耕耘,才能使现代农业逐步发展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代农业会在不远的未来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肖建中.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浙江实践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

[2]柳金平.现代农业建设与路径研究———基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实践[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农业发展方向范文9

设施栽培技术发展应用只是近几十年的事,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比较快,从机械化发展历程上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设施栽培技术的兴起与完善(70~90年代)。设施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小拱棚,但是设施栽培设施比较简陋,功能不完善,真正大规模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90年代之后,设施农业的生产由于有了工程技术人员及农机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组织引导,使进行农业生产的工程设施特别是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提高,设施栽培技术开始起步,然后由点到面地发展。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2000~2006年)。随着设施栽培技术在全省的推广应用,设施栽培机械化技术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01年农机局开始实施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把有关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列为创新示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电动卷帘机械等设施栽培机械化技术与机具进行了创新示范,通过财政资金予以扶持。机械化技术的普及与革新(2006年后)。2007年省农机局将大棚电动卷帘机纳入当年农机补贴范围。2008年7月,农业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加快促进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省进一步加大了设施栽培有关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2010年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对设施农业进一步加大倾斜力度,将与日光温室大棚相关的机械与设备列入补贴目录,几乎涵盖了日光温室大棚所需的机械与设备。这个时期是设施栽培技术机械化技术快速普及的时期,并且电子技术开始在设施栽培中得到了应用,一些自动化控制设备开始应用到设施栽培中,涌现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特色的设施栽培生产基地,并开始引入物联网进入设施栽培生产中。这些基地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2设施栽培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比国内外设施栽培技术发展,结合设施栽培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在设施栽培技术应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栽培设施建造标准低,高档设施少。85%以上的设施栽培仍是以简易塑料大棚和塑料拱棚为主,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对设施内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空气等环境因子的调控能力不强,一旦遇到恶劣气候条件,设施栽培作物就可能减产,甚至绝产。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来看,栽培设施的档次决定了栽培设备的发展应用,在一个普通的冬眠式塑料大棚里面,也很难用得上自动化的工厂设备。二是设施装备机械化程度低,电子技术少。传统意义上的设施栽培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农民工作强度大。近几年来,随着设施栽培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提高,设施栽培技术与机具装备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作业机具和配套设备仍然不够完善,现有的设施机械装备只能说部分替代了劳动力,但整个生产过程仍以人为主,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不高。电动卷帘可以有效解决人工卷放温室覆盖物费时费力的问题,但自动化程度也不高,仅限于机械卷帘替代人工卷帘放作业。另外,设施栽培中仍有大量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如秧蔓的定期拉放、果实采摘等没有相应的机械设备可以代替。三是设施栽培管理水平低,信息技术少。近几年,由于看到了设施栽培给农户和社会带来的显著效益,各级政府也围绕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做工作,压缩粮食面积,扩大设施蔬菜栽培面积。但是,现有的设施栽培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一家一户中实施,栽培管理主要靠个人经验,栽培设施内温、湿度调控以人工调节,肥料营养、病虫害防治还处在凭经验决策时期,加上现有设施栽培技术不配套、不规范,缺乏量化指标,致使现有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难以上档次上水平。特别是有的地方信息化程度低,农户信息不灵,市场流通不畅,丰产不丰收,直接影响到菜农的积极性和经济收入。四是设施栽培土壤质量低,无土栽培少。一些多年耕种的温室大棚,土壤质量问题已经明显显现,土壤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矿物质增多、板结,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微生物含量减少。由于土壤质量的下降,影响了设施栽培蔬菜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无土栽培虽然优势明显,但由于目前生产成本高,配套设施不健全,尚未被农民接受。无土栽培技术虽然比较成熟,但是主要用在观光农业示范园。

3今后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