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集锦9篇

时间:2023-10-02 09:07:44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范文1

关键词:数码产品;传统媒体;新媒体;促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077-0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数码电子产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大学生在数码产品的消费人群中已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除此之外,媒体的形式也日益发展变化,出现了微博、论坛等一些新兴的媒体,对于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新媒体已经融入到了他们的生活中去并影响着他们的购买行为。因此,调查研究大学生数码产品购买特点对将来数码产品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研究大学生对数码产品的购买特点和对媒体使用的特点,笔者进行了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00份,样本回收率为90%。调研对象为北京高校的大学生。最后对回收的问卷通过SPSS进行分析。

1 大学生数码产品购买中对传统媒体的使用行为分析

1.1 传统媒体的主要渠道

根据调查结果,在传统媒体中,大学生普遍把电视与杂志作为购买手机时信息搜集的主要渠道,分别是28%、24%。而通过对于不同媒体信任度的调查不难发现,大学生对于电视与杂志的信任度也较高。综合考量消费者搜集渠道与信任度叠加比例较高的是杂志。但根据问卷调查发现较少大学生有稳定的杂志阅读习惯,有稳定阅读习惯的仅为1.7%。而通过对媒体的关注度总和与宣传途径考量,电视会更胜一筹。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关注度不高,但也有一定的优势。比如信息相对客观真实,内容集中,说服力感染力强等,但是消息更新速度,覆盖面积都比较逊色。而就宣传力度与关注度,在大学生中,传统媒体的广播、户外广告、直邮广告都存在明显劣势,并且信息承载量也不足。并且传统媒体的受众划分也不够明确,大学生因环境、兴趣等问题对其关注度也进一步减退。传统媒体中由于电视集声音影像于一体,在传统媒体中占据了明显优势,并且电视的普及程度相较于其他更高。而杂志信任度虽然较高,但是受众范围却不大,在大学生中的宣传没有明显优势。报纸的普及程度较高,受众划分与电视比较也更加明确,但是由于宣传形式、内容的局限性,报纸相较于电视的宣传效果还是略逊一筹。

而对于各种媒体得到的广告信息对购买行为的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与新媒体比较,传统媒体可以较快速地使大学生获取一定量信息,可以宣传新产品的上市,打折促销等信息。消费者获取消息最为全面的是电视与报纸。获取消息最为单一的是户外。因传统媒体所承载的信息量较低,与消费者互动性较差,所以获取信息必然较少。电视媒体兴起是因为其有图有声,传递信息生动具体并且迅速,而对于信息承载量差的户外广告和直邮明显都更胜一筹。而且与受众的互动效果是报纸、杂志、直邮、户外广告很难达到的。

1.2 传统媒体的不足与优势

传统媒体中平面媒体的明显不足是相较于电视媒体来说的。根据问卷显示,大学生活动地点也集中在宿舍学校,约占40%。这样使他们信息来源更加单一地集中在了电视媒体。可见电视媒体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主流途径,同时,他们依然会选择报刊、杂志等传统纸媒作为信息来源。在信任媒体类型的调查中,传统媒体还是在大学生心目中公信力更高的媒体,其中电视、报纸、杂志比较具有明显优势。传统媒体对的信息审核过程要严格得多,在大学生心目中,传统媒体中电视媒体更具权威性,可靠性,更加具有说服力。并且根据问卷显示,传统媒体中电视媒体在相同的使用时间中,可以更加大量而集中地将信息传达给受众。而直邮、户外广告等媒体,因其覆盖面、更新速度等局限性,并不适宜作为数码产品在大学生中宣传的主要途径。传统媒体如果仍要稳固地发展,应当改进自身的不足,丰富自身的内容与更新速度,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及时接受受众的反馈,破除自身单向交流的弊端,并丰富自身内容。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应信息及时化,受众分层细致化,来扩大自身优势,而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相对信息更新过快的媒体,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质量,对的信息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保证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让受众获取更安全有效的信息,从外在的形式上和内在的信誉上都同步提升。

2 大学生数码产品购买中对新媒体的使用行为分析

消费者一般在购买产品之前会详细地对所购商品的信息进行搜集和调查,在媒体形式单一缓慢且局限的时代,人们往往通过周围人传递的信息来获取商品的信息,这就是商家所说的消费者的“口碑”。而在当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播理念已经不符合现代媒体传播的节奏了,好的酒铺也需要新型的媒体传播来把酒香飘到每个人家里。以上的例子就是来强调说明新媒体在当今时代中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站在大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人群想要获取商品信息时对于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2.1 新媒体的主要渠道

调查显示,会有33%左右的大学生在购买手机之前通过微博这种新媒体形式来获取有关手机的信息,其次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这一部分人群占整体调查人群中的27%,另外有近两成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社区论坛的方式来搜集信息,在数字广播和移动电视的使用上,两种方式的选择人群总和只占22%。从调查结果中可以了解到,对于新媒体大学生也不是“照单全收”,是有选择的,这其中有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在于微博是现在刚刚出现不久的一种媒体传播方式,在微博上可以关注自己的朋友及明星,甚至是某些企业的官方微博,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新颖的媒体形式可以获取更多迅捷直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和朋友家人分享交流的话题,在一些商家的官方微博中会及时新产品的信息,这些信息会直接并迅速地传递给人们,对于大学生来说也会很快地接受信息,也就是说这种媒体形式是大学生主动接受的。另外调查中显示有15%的人群更加相信微博这种新媒体并且会更加诱导大学生做出购买决策。

其他新媒体如社区论坛,这种新媒体形式和微博类似,大家将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在社区论坛中进行资源共享,这种媒体的形式所传播的信息大部分是“二手”的信息,但这种“二手”的信息更加有参考性,因为信息是其他消费者所体验过的,比较客观且真实。大学生对于社区论坛的信任度和微博近似。同样是新媒体,为何数字广播和移动电视这两种新媒体还没有被大部分大学生人群所接受呢?一方面在于移动电视和数字广播的终端机价格较高,对于大学生来说较为难接受,另外在中国目前这种移动终端还在起步阶段,往往会出现信号不好、频道较少的情况,所以这两种新媒体的选择人群较少。

2.2 新媒体对大学生数码产品购买行为的具体影响

在调查中显示,在各种新媒体中大学生得到的广告信息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促销信息方面。也就是说,商家更多地将产品的促销信息通过新媒体来传播,这些商品的促销信息对于喜欢新鲜事物但又不太富裕的大学生人群来说是十分具有冲击力的,所以也许商家的一个促销活动、一个打折降价就会对大学生购买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有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选择购买新产品时还是比较客观、理智的,大部分的大学生在观看过网络或公共新媒体的广告之后,对于新产品选择观望或是根本不会购买。这一结果也可能是因为现在在网络媒体上虚假言论过多而造成的。无论是什么事情,人们往往是更加倾向信赖权威,在商品购买时也一样,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购买手机时信赖专业网站及其他新媒体的广告信息。只有不到三成的大学生非常同意“专业网站或其他新媒体上的广告会真实地体现产品的信息”。根据调查显示,有27%的大学生在购买电子产品时注重产品的用户评价,有33%的大学生在购买电子产品时看重产品的性能,有40%的大学生看重产品的促销信息,只有20%的大学生比较看重产品的外观。这一观点,也反映出大学生在购买商品时还是比较客观理智的。

3 大学生在数码产品购买中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使用行为比较

3.1 信息搜集渠道

对于传统媒体,有28%的大学生通过电视来搜集信息,有24%的大学生通过杂志来搜集信息,还有少部分大学生通过报纸、广播等渠道来搜集相关的信息。对于新媒体,有33%的大学生通过微博来搜集信息,有27%的大学生通过手机短信来搜集信息,有18%的大学生通过社区论坛来搜集信息,还有少部分大学生通过移动电视,手机短信等渠道来搜集相关的信息。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比较而言,近乎100%的大学生选择新媒体来搜集信息。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时效性更强,并且消费成本更低,这一点对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而就获取消息而言,传统媒体所能获取的消息比例也比较失衡,不够综合全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所能获取的信息不够全面、多元。尤其与新媒体比较互动性不强,产品使用体验不佳,与其他品牌的比较不突出。

3.2广告信息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在了解新产品的各种信息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新媒体同样占有绝对的优势:有近九成的大学生通过数字广播、社区论坛、移动电视等网络渠道了解一个新的产品。在这点上,传统媒体是没有办法与新媒体抗衡的。

据有关数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对报纸销售量的影响只有2%左右。但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其中有读报习惯的人只占总数的1/7。而且绝大多数年轻人已习惯于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信息,发E-mail,视频聊天,收集资料等。存在如此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在广告宣传方面,网络新媒体宣传绝对是各大厂家的“必争之地”。在这点上,传统媒体无法与新媒体抗衡。网络新媒体是现如今最为主要的手机推广媒介。就像小米手机一样,新媒体营销模式,让这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同样也能赢得如此广大的消费市场。

3.3信息来源与可信度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大部分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来搜集信息并做出最后的购买决策,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购买手机之前都会在网络上搜集有关手机的资料。并且调查结果还显示,有六成的学生在购买手机时会通过“中关村在线”、“太平洋网”等各种网络渠道来了解信息。而且,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时间集中在每天3—5小时和5小时以上,分别高达30%和40%。而大学生活动地点也集中在宿舍学校,约占40%,这样使他们信息来源更加单一集中在了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来说从传统媒体获得信息的渠道太少,所以造成了大学生对传统媒体关注较少的局面。虽然如此,但在信任媒体类型的调查中,传统媒体还是在大学生心目中公信力更高的媒体,其中电视、报纸、杂志比较具有明显优势。主要原因还是传统媒体对的信息审核过程要严格得多。因为在大学生心目中,传统媒体比网络媒体更具权威性,可靠性,更加具有说服力。传统媒体固然是可信的,但现在的某些特定知名的网站、社区论坛同样有很高的可信度。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新媒体对于手机的宣传在将来可能取代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的宣传,说明大学生对网络新媒体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3.4对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注程度

通过我们的统计,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有90%的大学生关注网络,有8%的大学生关注电视,还有1.5%的大学生关注其他媒体。这说明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对新媒体更加关注,新媒体已经为大学生们所认可。

4 数码产品企业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同使用的促销策略建议

根据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特点分析和大学生购买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商家做出以下的促销策略建议:

4.1商家应该加强产品在新媒体上的宣传

鉴于新媒体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度较高的这个特点,建议数码产品企业可以通过微博、网络和手机短信一些促销信息,因为这些媒体对于大学生来说随处可见并且获取到的成本相对较低。至于一些新媒体比如移动电视和数字广播,虽然对于大部分大学生而言,这些媒体都过于新颖,并不是完全接受,但由于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的特点——追求时尚喜欢新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媒体会迅速被大学生所接受并且很快普及,而且这些媒体的特点正好与数码产品的特点非常类似,新颖的方式加上新颖的产品相信可以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对于商家来说,加强在新媒体上的宣传可以迅速占领或者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

4.2 商家应该通过传统媒体提升自己的信誉

同时,商家应该侧重于电视与杂志这两种媒体,因为毕竟大学生对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信任度要高于大部分的新媒体,商家在传统媒体上所的信息会受到更多消费者的信赖。而且由于大学生并没有赚钱的能力,在选择购买产品的过程中往往是由大学生的家长和大学生共同协商完成的,中老年人对于传统媒体的接受程度还是比对于新媒体的接受程度要高。广播等其他的一些传统媒体,商家没有必要过多地投放促销广告。除了这些传统媒体对于大学生来说过于陈旧之外,数码产品本身需要向消费者展示的产品特性过多,这些特性不仅仅是能通过一些文字或者仅此一段声音,一张图片就能描述清楚。所以商家要先通过新媒体迅速散播关于产品的讯息,然后再通过传统媒体提升产品或信息在大学生群体心目中的可信度和地位。

4.3 商家促销的方式要新颖

除此之外,因为大学生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数码产品不仅价位较高,而且更新较快,大部分的大学生会比较理性地购买数码产品。所以商家无论是通过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对商品进行描述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于产品本身的质量、性能和价位这几个方面。对于现在喜欢追求个性的大学生来说,对于产品的促销和广告也一定要着重张扬产品本身的个性和时尚等特点,才能受到大学生消费群体的喜爱。

参考文献: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范文2

关键词:新格局;电视;新媒体

2014年4月,我国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指出:“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传播新格局下,要不断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与发展,加快建设形态多亲、手段先进、具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1]。”电视是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与新媒体的相互借力使电视朝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而新媒体所存在的部分缺陷也会被电视所弥补,从而实现共赢的局面。

一、电视与新媒体的比较

新媒体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是在变化和比较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电视现虽不再如从前那般受人所喜爱,但在生活当中却是不可或缺的。电视与新媒体相比较,各自存在着独特的优势。

(一)权威性

媒体的权威性是指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公众信任度,其受媒体级别、传播内容、受众群体等方面的影响[2]。电视获取信息的的渠道相对正规,信息在进行传播时也有人把关,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比较强,自然权威性也比较高;而新媒体在进行信息的传播时互动性很强,信息来源多样化,利用新媒体,任何人都可成为信息的者,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因此,新媒体的权威性明显要低于电视。

(二)覆盖域

媒体的覆盖域是指媒体的传播范围。据统计分析,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超过95%,但因其时效性较差,再加上其传播形式的局限性,电视的覆盖域相对较小[3];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当中的网络媒体拥有较大的覆盖域,特别是随着移动网络的出现,现网络媒体的覆盖域越来越大,而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发展使得手机媒体的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

(三)即时性

媒体的即时性是指媒体在进行信息的及传播时的速度,是影响媒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相比于新媒体,电视的即时性相对较差,利用电视进行信息的传播需要先进行采编,然后再安排播出时间,通常信息的获取与信息的播出之间存在较大的时间差;而新媒体则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尤其是随着网络的谱及,现基本上人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信息的和传播,信息可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迅速转发,传播速度是电视所无可企及的,这是新媒体的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新媒体得到公认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电视与新媒体的相互借力

新媒体虽然给电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然而多年以来的发展成果让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新媒体虽有诸多电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却无法完全替代电视;电视虽无新媒体速度快且便利,但电视却仍有其存在的道理和空间。在新的传播格局下,电视与新媒体只有相互借力、实现共赢,才能共同发展,才能推动我国媒体行业的前进。

(一)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

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可有效实现信息的共享,这样不仅能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而且还可加强信息的传播效果。实际上,不管是哪种媒体,哪种传播渠道,其所能接触到的受众都是有限的。因此经,在新的传播格局下,电视与新媒体相互借力、相互融合,可催生出各种新的传播渠道,如利用车载设备所实现的车载电视、利用网络所实现的移动电视等[4],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可使信息的受众范围更加广阔,同时也使得传播效果达到最佳。如手机媒体,手机媒体的信息来源于电视和互联网。利用大量的信息,编辑可获取良好的报道灵感,这就有效打破了电视传播信息的局限,整合了电视与新媒体的优势,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另因手机媒体具很强的便携性,用户可随时随时浏览信息,打破了电视信息传播的时间、地点的局限性,同时用户还可对所看到的信息进行转发、评论等,加强了信息的互动性,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二)保留电视的权威性

权威性是电视媒体主要特征,也是电视媒体在新媒体发展势头如此强劲的情况下,却仍未被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新媒体的自身特征,其权威性难以保证。相比于新媒体,电视的权威性明显更强。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为实现电视与新媒体的共赢,就必须保留电视的权威性。如中央电视台,借助网络的便利性,现中央电视台各频道都已开通官方微博、微信或是网站,用户可利用手机、电脑或是其他移动网络设备等随时浏览信息。通常来说,这些渠道所的信息都是同步于中央电视台的,信息来源相对可靠,信息的权威性也比较强,而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使得信息的即时性增强,同时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让用户能够及时获取更加真实、可靠、准确的信息,使得电视与新媒体共同获得了发展,这就是电视与新媒体相互借力、实现共赢所产生的结果。

(三)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

互动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为用户提供了充分的发言权。利用电视进行信息的传播时,受众只能被动接受所传播的信息而缺乏自主选择权,而新媒体将受众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为信息的主动选择者,彻底转变了受众的角色,受众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时还可发表自身的观点和意见[5]。为此,在新的传播格局下,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鼓励受众参与讨论,从而扩大电视的受众范围,提高电视的关注率。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其是电视与网络同步直播的,用户可边看节目边讨论,发表自身的看法,点击支持自己所喜欢的歌手,或是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参与节目互动,这样一方面维持了观众的关注率,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利于节目的后期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电视与新媒体各有千秋,电视与新媒体之间并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要相互融合,同时事实也证明,电视与新媒体是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借力、共同发展的。电视与新媒体之间只有实现理性的融合,才能真正打破电视与新媒体之间的边界,在对电视与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之后,双方的资源才能共享,同时双方又是相对独立的,在这种状态下,电视与新媒体才能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莹杰,姜晖.当前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J].艺术百家,2015(06):82-88.

[2]宋薇,汪震宇.电视新闻节目与新媒体的相互借力与共赢[J].新闻研究导刊,2015(24):90-91.

[3]白钢.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在竞争中共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2):116-119.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范文3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具有不同特点

一般来说,传统媒体主要是指以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现在,通常也把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新闻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视为传统媒体。新兴媒体通常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一些新特点的媒体形态。这些新特点主要包括:在技术层面上,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新技术手段;在内容生产上,发挥即时和交互的优势,使公众同时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生产者;在传播渠道上,超越传统媒体的单一传播平台,将音视频技术融合使用,通过各种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等。事实上,具备上述特点的新兴媒体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传统媒体经营的“新媒体”,也包括自发形成的“新媒体”。目前影响较大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传统媒体开设的社交媒体账号,比如,微博、微信、微博账号、微信公众账号等。二是传统媒体开设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移动智能终端,它们凭借随时随地可用、移动便携性等优势逐渐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三是媒体从业人员开设的自媒体及具有媒体属性的“大V”账号。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存在诸多不同特点。在内容生产方面,传统媒体更具权威性、专业性和公信力,新兴媒体则容易出现信息失真、导向偏离等问题。相比于新兴媒体“碎片化”的内容传播,传统媒体因具有更可靠的信息渠道、更严谨的采编发流程,更凸显其完整呈现新闻全貌、深刻解读、解疑释惑等明显优势,有能力呈现更全面、权威、客观的传播内容。新兴媒体在追求信息快速传播过程中则容易出现信息失真、导向偏离等问题。在时效性方面,传统媒体传播速度受限制,新兴媒体则能够实现“7×24”小时不间断报道。如果报纸是按“天”计算、报道“昨天”的事,电视按“小时”计算、聚焦“今天”的事,那么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则是按分秒计算、随时记录“此刻”的事。在互动性方面,传统媒体呈现单向性,新兴媒体呈现多向性。传统媒体是典型的“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模式,互动性较弱,人们能够接收到什么,取决于者的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而新兴媒体则给了受众“多对多”的传播路径,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为受众提供主动参与新闻传播、表达个人观点的途径。在受众方面,新兴媒体的受众日趋增多,传统媒体的受众逐渐分流,年轻群体在资讯获得方面越来越依赖新兴媒体。

在两难中寻找空间

应该承认,新兴媒体、特别是传统主流媒体办的新兴媒体,在传播主流价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容否认,一些新兴媒体在内容采编、生产把关和舆论导向上存在一些问题。

新兴媒体内容播发数量较之以几十个版面、几十个页码而计的传统媒体,可以称之为海量传播。新兴媒体的传播节奏与传统媒体的定时定点相比,可以说是随时随地的传播。因此,新兴媒体的管理难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从党的宣传工作角度看,有效作为的空间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阔。因此,在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上,要紧紧把住导向正确这个“神”,积极创新管理方式的“形”。

对新兴媒体的跟踪研究显示,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旗下的新兴媒体平台,因其本身背景,相对来说舆论导向比较积极和可控;而部分市场化媒体开办的新兴媒体,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往往因为过于追求新闻时效和轰动效应,容易出现各种舆论导向偏差问题。一是议程设置偏差。部分新兴媒体利用平台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抢夺新闻信息的首发权。如在中央电视台报道“东莞扫黄”新闻后,部分新兴媒体和“大V”发出“东莞挺住”等不当声音。这些争抢议题设置、过度过偏运用议程设置功能的作法,催生了公众对媒体及政府的不满情绪,也部分抵消了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效果。二是内容尺度偏差。部分新兴媒体不断突破舆论管理边界,采取打球的方式自采、原创时政新闻,甚至是一些关于重大敏感问题的新闻信息。如2014年4月,“徐州母亲虐待女儿”微视频一度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视频称一名三岁半女童遭母亲虐待,随后部分媒体未经核实就在微博上耸人听闻的内容进行炒作,有的称“禽兽,你不配当妈放过那个孩子!”有的说“三岁女童遭母虐待被烫腿灌水逼吃大便”。警方调查发现,孩子身上的伤是患荨麻疹所致,腿部烫伤也有医疗记录,并非其母故意所为。三是情绪倾向偏差。一些网站和网民或出于自身利益诉求,或出于低级情趣,通过互联网和传播有害信息,造成网络舆论价值取向局部失范、网民言行规范体系缺失、网络情绪偏向群体激化的现象,对传统媒体运营的新兴媒体造成很大影响。四是内部管控尺度偏差。在传统媒体运营的新兴媒体从业人员中,由于来源比较多元,对新闻事件和新闻话题作判断时,往往出现观念冲突。由于新兴媒体从业者的流动率比较高,媒体内部的内容标准、导向要求和各种规范要求,往往难以有效延续。加之过于强调点击量、浏览量、回复量的量化考核,注重眼球效应,也容易出现片面迎合部分网民的失衡心理的现象。

相比传统媒体新闻生产过程中的“先审后发”和发生问题后的“追惩”,新兴媒体为追求实效,往往采用“先发后审”、出现问题后再“纠错”的方式,出现问题的几率相对较高。而目前网站的内容管理和政府的内容监管都存在“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呈现滞后、缺位的现象。从法律法规层面看,涉及新兴媒体的条款和内容不全,内容管理无法跟上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步伐,这是当前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以往适用于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电信、新闻等部门的多头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兴媒体的发展管理要求。针对新兴媒体的内容管理,有必要逐步建立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管理标准和采编职业规范,依法依规打击网络谣言、网络水军、网络欺诈、色情等违法行为,打击恶意、传播危害社会稳定的不良信息,尤其是政治类有害信息行为,明确违规追究办法,完善互联网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

应该看到,相对于新兴媒体的内容传播量和传播节奏,新兴媒体以动辄上亿的受众数量,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已成为政府重要的管理关键之一。新兴的舆论场让网民在新媒体中通过对共同话题的探讨,增进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与支持;新媒体为领导人与民众互动提供了从来没有过的空间,领导人的形象从以往报纸上严肃和庄重的照片、讲话、会谈中走出来,走到了普通民众的身边。 从宣传角度看,领导人与民众在网络空间里的真情互动,让互联网空间成为了富有生机活力和人情味的崭新空间。

统筹内容导向管理

当前,媒体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呈现多功能一体化态势。既要鼓励传统媒体积极发展新兴媒体,又要坚持在导向把关、内容管控等方面统一标准。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统一管理,必须按照党管媒体的大原则,新闻导向管理必须经由传统媒体原有平台向新兴媒体平台延伸,扩展和改进原有管理方法,使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虽然形式上差异巨大,但舆论导向这个“神”浑然一体,形成导向一致、形新神定的新局面。

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管理体系。在部分传统媒体发展新兴媒体的过程中,在内容管理和人员管理上使用双重标准,对舆论生态的良性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尽快推动新兴媒体的内部管理规范与传统媒体统一起来。一是将新兴媒体登载内容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新兴媒体运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信息制度、信息审核制度、线上线下协调机制及部门联动机制等。新兴媒体要充分借鉴应用传统媒体原有的管理规范,并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完善,包括建立新兴媒体认证监管制度、信息授权机制、内容审核机制、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线上线下协调机制及部门联动机制等,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同步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统一。二是将新兴媒体从业人员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能力素质要求。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人员应有一致的管理标准和能力素质要求,并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要在进一步提升新兴媒体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建立准入机制,并尽快统一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励评定等方面的标准,既吸引优质人才进入新兴媒体领域,又要统一对新兴媒体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管理,从而确保新兴媒体的良性发展。三是强化新兴媒体从业人员培训上岗制度建设。针对新兴媒体运营市场化、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对新兴媒体新入职员工,要有常态化的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建立起完善的新人培训以及内部“传帮带”的进阶程序,使新兴媒体队伍的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落实在工作中。

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依规监管。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统一管理,在党管媒体的总要求下,政府部门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对媒体行为进行约束、调控。一是建立健全新兴媒体准入机制。目前,我国传统媒体准入机制较为严格,对报刊电视出版等实行许可制度,但新兴媒体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给内容监管带来难题。新兴媒体管理同样要建立准入机制,媒体机构及个人在新兴媒体开设账号、新闻客户端等,应向主管部门申请报备,取得许可证后才能进入新兴媒体传播新闻信息。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明确规定“未经批准的公众账号不得、转载时政类新闻”,为进一步规范新兴媒体舆论场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加强新兴媒体内容管理。参照对传统媒体新闻信息内容的管理规定,规范新兴媒体内容,将新兴媒体平台的内容纳入常规的新闻管理,明确可及转载范围,并切实按照政府管理部门确定的网络媒体编发稿件范围实施内容管理。建立新兴媒体敏感新闻及重大选题报备制度等。三是健全新兴媒体从业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对经常故意违反新闻道德和宣传纪律,违规编发不良、有害信息内容,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外,要列入行业禁入黑名单。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范文4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媒体;大众传媒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7-0051-02

信息技术代表着先进性与创新性,作为一种新媒体,互联网以其独有的优势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相关行业中加以利用。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网络媒体应运而生,成为了人们在茶余饭后浏览信息的主要方式,同时网络媒体的诞生压榨了传统大众媒体的生存空间。因此就网络媒体对大众媒体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 网络媒体与大众传媒区别

1.1 网络媒体概念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是一种能够与传统媒体共同存在的新媒体,并且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网络媒体的信息流动性较强,内容十分丰富,其传播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些优点和特点都是传统大众传媒所无法比拟的。

1.2 大众传媒概念

不同的传播媒介决定了不同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因此,传统的大众传媒可分为3个阶段:首先,在传统的传播媒介当中,纸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呈现载体,由纸衍生而来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图书等都属于第一阶段的重要媒体;其次,随着电波的诞生,我国的广播事业开始了自己的发展旅途,因此,广播是第二阶段的代表性媒体;最后,数字信号推动了电视机的产生,从而使得电视机一跃而起,成为人们获取资料信息的重要手段,是第三阶段的媒体。

2 网络媒体的主要特点

2.1 加强舆论沟通

传统大众传媒更多的是官方发表声明的手段,其传播的内容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压迫了人们的主观思维。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新闻查询、浏览书刊以及收看节目等等,与传统大众传媒相比,它的内容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内容深度也是传统大众传媒所不能及的。而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它的作用已经从简单的观看转变为直接参与,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利用文字叙述或者语音沟通也十分的便捷,成为了许多人了解社会、深入社会的主要方式。与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大众媒体虽然也为人们提供陈述和建议的机会,但是制约条件相对较多,压制了人们的主观思想。

此外,许多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要观点,其观点是属于客观评价范畴内的,并且有一定的负责能力,但是传统的大众媒体对个人的言论和评价不够重视,如报纸、广播以及电视上很难看到这些人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其官方性过强,间接压榨了人们思想意识的传播,但是网络媒体与之不同,它崇尚自由言论,开放性较强,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相关事件进行阐述,从而真正实现了人民的话语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言论自由不等于言论泛滥,网络媒体虽然保持了较为开放的评论空间,但是也并非任何言论、任何评价都是积极的、客观的,因此许多不恰当的言语是禁止出现在网络媒体上的,比如影响社会和谐、攻击党和人民的话语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因此公民需要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在评价一件事、或是一个人时,要做到客观严谨,不仅政府需要及时辟谣,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配合上级领导将不法谣传扼杀在萌芽之中。

2.2 提高社会监督力

网络媒体是政府了解民生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加强人民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在网络媒体的作用下,人们可以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实事要闻对政府提出相关的意见与建议,使政府能够更好地把握民意、民情,时刻提醒政府将工作细化。比如:某车违规行驶酿成重大车祸,车内两人同时丧生;事件发生后,许多人利用网络将信息公布于众,人们就该事件进行评论与探讨,相关部门通过仔细调查得出结论,并对民众进行答疑解惑,基于此网络媒体是当下十分重要的媒介手段。

3 网络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互联网的优势众所周知,它不仅信息传播及时,也为人们陈述各自的主张与观点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受诸多条件制约,这样的平台是传统大众传媒无法做到的。为了走出目前的困境,在互联网时代搏得一丝发展空间,传统大众媒体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努力提高传播效率。在过去传统大众媒体占据了主导地位进而成为了“主人”,人们只能被动接受成为“客人”,大众媒体所提供的内容局限性较高,人们无法看清事件背后的真实内容。再者,传统大众媒体多为官方服务,国家需要控制社会舆论导向,媒体是把控导向的关键,造成了十分片面的传播方式。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新媒体的诞生加强了人们对信息完全掌握的强烈意愿,不仅将更多的信息内容传递到人们的视野中,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信息的机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筛选信息。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大众媒体必须与时代接轨,摒弃原本的传播形式,保证信息服务质量,提高社会地位。

传统大众媒体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从今天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将全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媒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枷锁来到了新的竞争领域,人们也由此进入了信息含量大、涉及范围广的世界当中,使传统大众媒体必须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传统大众媒体需要时度势,采取相关策略改变以往的运作模式,各家媒体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互相学习、交流,使传统大众媒体能够在互联网的统治下继续发展。

网络媒体代表着自由、平等以及公开等优势,虽然传统大众媒体并不具备或者符合条件较少,但是总体看来:传统大众媒体与网络媒体相结合不是没有可能的。传统大众媒体多以单独播放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不支持与其他媒体有所连接,但是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网络媒体能够将诸多传播形式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各媒体之间交流的目的。网络媒体十分便利,提供文字、语音等多种交流方式,还可以随时分享各种社会、新闻信息。比如,CNTV就是网络上的中央电视台,CNTV具备所有CCTV的频道、信息以及相关功能。该情况说明,以网络为媒介进行发展,是传统大众媒体迈向未来的重要手段。

4 结论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媒体为传统大众传媒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媒体也为传统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了众多契机,相关媒体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解决传统大众传媒的弊病,同时与网络媒体加强合作与交流,使大众传媒能够与时俱进,为推动我国传媒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玉涛.大众传媒的现状分析[J].媒体时代,2015(10).

[2]杨臻臻.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唯物主义的大众传播模式[J].兵团党校学报,2016(6):37-40.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范文5

【关键词】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影响因素

近年来,我国传媒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剧。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速了媒体行业的整体转型,传统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减弱,新兴媒体的发展蔚然成风。在此背景之下,新闻从业者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职业忧虑随之而来,面临着主动或被动的职业流动。新闻传播行业的职业流动(Occupational mobility),是指新闻从业者在不同职业之间进行的角色互换,或在同一职业中进行的职位变换。“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的频率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进行职业流动时会再次选择新闻行业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1]2016年7月,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ln)了2010年至2015年媒体行业从业人员跳槽指数的报告分析,数据显示,媒体人才的流失量在2015年达到峰值,跳槽率高达13.45%,新闻人才的年均跳槽率增长高达4.5%。[2]根据近年来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的规律可以看出,劳动报酬、传媒转型、员工满意度以及传媒产业聚集等是影响其职业流动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上述几个因素展开分析,以期为新闻从业者职业规划提供参考。

一、劳动报酬:收入变化是引发职业流动的直接因素

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个人收入差距,是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最根本的经济动因。互联网信息时代,传统媒体日渐衰落,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下降,不少纸媒还推出一波又一波裁员“风暴”,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且工资待遇增长空间狭小,收入与付出难以成正比。与此同时,网络新媒体迅速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新媒体平台,且以丰厚的劳动报酬招贤纳士,内容运营、文案策划等新媒体岗出现人才供不应求之态。相比之下,新媒体平台更能吸引人才,因此,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在本行业内进行职业流动时,首先会选择新媒体。

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向新媒体行业的职业转型经历了1.0时代到3.0时代的跨越。2000年左右,1.0时代少量新闻人开始投身于新媒体行业;2.0时代,资深媒体人纷纷离职,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创立互联网媒体公司等;3.0时代,传统媒体遭受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之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流动也变得更加频繁,且职业流动的领域也不断扩展。在传统媒体工作了一定年限,且积累了丰富工作经验的新闻人,职业转型至网络媒体即可成为资深媒体人,薪资福利又相当可观,新闻人现实生活中迫于生存压力,为了实现利益增长,必然会选择跳槽。

图1数据显示,以报纸、电视产业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年平均工资远低于网络媒体从业者的年平均工资。网络媒体从业者年均收入比报纸行业的高2至3倍;比电视产业的高1至2倍,显然,网络新媒体的劳动报酬更能吸引新闻人才。从2009年至2014年报纸、电视、网络媒体从业者平均工资的增长趋势上看,报纸、电视产业从业人员工资增长幅度比较平稳,且增长值也比较小;而网络媒体从业者年均工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传统媒体。相关数据显示,在进行职业流动的新闻从业者中,有21%的人会选择进入高收入的互联网媒体。由此可见,劳动报酬的高低与传统媒体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流动是息息相关的。

二、传媒转型:人才需求结构变动是职业流动的内在动力

目前,新闻人才需求结构的不合理,采编播等基础业务人才占比较大,而传媒经营管理者以及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据了解,许多媒体开始采用虚拟或实体智能新闻机器人,把记者从琐碎繁杂的基础数据和新闻信息整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从业者仅凭借文字功底难以立足,采编播新闻人才急需进行业务升级。新媒体平台需要的新闻人才必须是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是能够把握大数据时代脉络的媒体平台运营者。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传媒生态环境,一些资质平庸或者难以承受重压的新闻从业者不得不选择职业转型。

2014年部长刘奇葆在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媒体要树立互联网思维,顺应时展,这意味着媒介需把握时代脉络进行改革,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新闻传播人才需求结构必然面临着重新洗牌。新闻媒体的数字化变革对新闻人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新闻专业基础,部分岗位对技术素养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一些新媒体岗位还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2015―2017年中央电视台校园招聘信息做出相应调整,新媒体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持续完善与扩充,且更加强调新闻人才的复合型才能。2015的招聘信息是比较具体细化的,涉及到摄像岗位,而2017年的招聘信息则更加具备综合性,且取消了编辑记者岗位的招聘。由此可见,媒体对新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需求结构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引起新闻人的职业流动。

有研究者对 2009 年至 2015年间 52 位媒体人的离职告白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从数据上看,仅2015年从传统媒体核心岗位转型至新媒体平台的达到20人,包括陈朝华、张泉灵等。传媒转型过程中新闻人才需求结构变革,一部分优秀的新闻人才离开新闻岗位,追求更高更有挑战性的职位;还有一部分新闻人,即使选择留守媒体行业,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表现出与传媒行业现实需求不匹配的能力欠缺,不得不选择职业流动。

三、员工满意度: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的综合性因素

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的综合性影响因素,是新闻从业者对自己所在的传媒机构的满意度。新闻从业者是否会跳槽取决于其对所服务传媒行业的忠诚度,而职业忠诚度又取决于对所服务媒体的满意度。满意度是一个综合性因素,与员工的劳动报酬、传媒转型均存在一定的关系,除此之外,工作兴趣、工作的稳定性、晋升的难易程度、职位的状况、传媒机构的形象、传媒内部员工有效沟通、工作环境的好坏等,都是影响新闻从业者对传媒机构满意度的因素。新闻从业者的个人职业目标与所在媒体目标是否一致,也是引发其职业流动的因素。借用日本学者中松义郎在《人际关系方程式》一书中提出的目标一致理论对这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即当传媒工作者的个人目标与传媒组织目标出现错位时,就会通过跳槽解决这一问题。

当新闻从业者难以从新闻理想与传媒市场化制度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传媒行业的满意度较低时就会选择离职,这一现象在调查记者队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2011年11月被誉为法治报道最优秀的记者杨海鹏离开《财经》杂志;2012年7月刘建峰从《经济观察报》离职;同年8月著名调查记者简光洲从《东方早报》离职。众所周知,调查记者是很艰辛的职业,且工作报酬不高,工作环境往往比较复杂,有时还带有危险性。职业转型时是否愿意继续从事本行业,是检验从业者职业忠诚度的重要指标。显然,调查记者的工作满意度是比较低的,他们工作到一定年限之后就会另谋出路,且继续从事新闻工作的意愿比较小。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满意度会受到工作回报与心理舒适程度等多维因素的影响。当新闻从业者的个人目标与传媒单位目标不一致时,职业满意度下降而产生职业倦怠,工作积极性也会不断降低。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新闻从业者调整自己个人目标向传媒单位目标靠拢,或传媒单位为其改变目标,显然,这样的改变是有很大困难的,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实现。因此,当新闻工作者对传媒行业的满意度比较低时,进行职业流动是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跳槽至目标一致的传媒机构,实现个人能力最大化。

四、产业聚集:新闻人才职业流动的外部动因

随着传媒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媒体的产业聚集也日趋明显。目前,北京、上海传媒产业聚集区是比较典型的。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经济圈的传媒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新闻从业者涌入,同时,长三角地区也成为传媒行业跳槽频率最高的地区。领英数据显示,在全部职业流动的新闻从业者中,长三角地区占46.4%。相对于上海而言,北京的传媒产业聚集发展更具优势,三大央媒(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大门户(新浪、腾讯、网易、搜狐)、优酷等互联网媒体,以及媒体传播公司等均聚集于此。近年来,北京CBD国际传媒产业集聚区也取得了飞跃式发展。诸如上海、北京等传媒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能吸引更多优秀的新闻人才,体现出了人才流动的市场行为。传媒产业聚集也会客观地造成新闻从业者不理性的职业流动,传媒机构也不再愿意花费精力培养优秀人才,把目光聚集在挖墙脚上。

传媒产业聚集是一种资源整合式发展,使传媒行业内的竞争机制更加透明,有利于不同岗位的媒体人之间更好地沟通交流,也为新闻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传媒产业的聚集必然会诱发新闻人才的聚集,也不可避免地加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流动。年轻的新闻从业者跳槽时比较倾向于去传媒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因为相对于二、三城市而言,一线城市传媒产业聚集水平更高,发展机会也更多。近年来,新闻专业毕业生择业时“孔雀东南飞”现象越来越明显,大多数都比较愿意在传媒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择业。

五、结论与思考

新闻人才是传媒产业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能够推动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新闻从业者个人也能在职业流动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传媒单位,从而提升职业满意度,更好的发挥个人的工作潜能;但过于频繁无序的跳槽则会影响传媒单位的稳定发展,从业者个人的职业归属感也难以建立。总体而言,新闻人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多元化的。从新闻工作者个人这一方面看,劳动报酬的高低、职业满意程度都是影响其职业流动的因素。当收入难以满足需求时,新闻从业者很难安心投入工作,对新闻职业的满意度必然也会随之降低,影响新闻人的职业忠诚度。从传媒生态环境这一角度看,传媒转型促使新闻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基础人才因职业技能缺乏而被淘汰,遭遇被动的职业流动,优秀的传媒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遇而离开传统媒体行业。同时,传媒产业的聚集发展,必然会带来新闻人才的流动。

针对新闻人才职业流动过于频繁这一现象,传媒行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逐渐弥补新闻人才需求缺口,才能保证传媒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一,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传媒单位需将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用人机制落到实处,淘汰一批不适应传媒转型的新闻人。新传媒生态中要引进相关产业的急需人才,而要留住这一批人才,就必须采取一套独特的收入机制,劳动报酬要能满足新闻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以更优的机制留住原有人才,重塑传媒单位的采编人员的考核制度,保障从业者经济利益最大化。新闻从业者个人则要清醒地认识到,过于频繁的职业流动并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高收入的媒体岗位必然对人才要求更高,且工作压力更大,要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工作,并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第二,提升传媒从业者工作满意度。仅提升工资报酬来解决这一问题是欠妥的,因为员工满意度是受到多维因素影响的。传媒单位要优化新闻人的工作环境,提供更好的上升机制,培养新闻人的职业归属感。传媒单位还要找出新闻人工作回报层面与心理归属层面的平衡点,尽管这个平衡点因人而异,但只有掌握新闻从业者的综合需求,并做出适当的应对策略,才能更大程度地提升员工满意度,使新闻人不具备“跳槽”的动机。另外,新闻媒体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立专属的文化品牌,吸引志同道合的新闻人才,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人的职业忠诚度。

第三,开展新闻人才在职培训工作。传媒单位应该注重对其专业素质的提升,创建优质的学习平台,或者可以委托专业机构对在职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学习相关的互联网技术,懂得如何从庞大的新闻数据库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最关键的是要树立新闻人才的创新意识,新媒体是一个灵活多变且信息流量庞大的平台,许多新媒体平台依靠个性化品牌求发展,因此需要大量的具备创新思维的新闻人才。

注释:

[1]苏林森.新闻从业者职业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新闻界,2012(02).

[2]媒体人跳槽都去哪儿了?互联网等高科技行业最受青睐[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7-19.

参考文献:

[1]蔡雯,翁之颢.融合转型的传媒业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对近年传媒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观察与分析[J].新闻记者,2016(12).

[2]陈敏,张晓纯.告别“黄金时代”:――对 52 位传统媒体人离职告白的内容分析[J]. 新闻记者,2016(02).

[3]中松义郎.人际关系方程式:用公式开拓你的人生[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范文6

【关键词】传统媒体 微博矩阵 微博运营

从2010年以来,很多突发性新闻的传播都起始于微博这样一个自媒体平台,新闻竞争已经不再只是传统媒体之间的较量,自发的、碎片化的传播随时可能聚合成一股冲击和制衡传统传媒的力量,并影响事件发展的走势。因此,开设媒体官方微博,将微博整合到自己的资源中,是当前许多传统媒体做出的应对之策。

一、传统媒体官微的传播困境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当下媒体官方微博(以下简称:媒体官微)大致处于三种状态:一种是在观望后,面对受众和广告的双重流失,对微博这一传播方式还怀有疑惑,勉强介入甚少发言,带有试探性质;二是部分传统媒体将微博做为单纯的信息平台,虽在微博“安营扎寨”,但依然按照做传统媒体的思路运行,运营人员基本上是兼职,进行单向度的传播;三是少部分积极的传统媒体进入了微博营销和互动阶段,尝试在运营上搭建专业运营团队,并且积极尝试各种运营手段,积极与“粉丝”互动,进行微活动营销,运营模式处于探索状态。

笔者统计了下江苏省内部分传统媒体的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数,除了少部分耳熟能详的大牌媒体外,大部分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都在万人以下,一些专业报的微博粉丝数量仅仅数百,发稿也就数十条,互动基本没有,与动辄几万、十几万的报纸发行量相比,基本失去了在微博平台的传播阵地。

尽管传统媒体开始注重对自己官方微博的运营,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认识定位上,仅把微博看做营销工具或副产品;在组织人事关系上,微博维护人员地位和授权都不够;在运维模式上,微博运营不适合8小时工作制约束;在内容上,话题制造能力差,比不上个人微博,有声音没观点,缺乏个性,对热门话题的介入相对缺乏及时性。①

与大部分传统媒体对微博这一媒介形态还处在观望、摸索状态不同,专业媒体记者纷纷介入微博,成为微博世界中的一个相当活跃的群体。“数量庞大的传统媒体从业者迅速在网络中成长为意见领袖,他们在互联网上短平快和无障碍地报道新闻、尖锐评说时事的方式,比他们从业的传统媒体更具活力,而且逐渐形成了名人效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②

媒体官微和记者微博虽然都与微博这一平台挂钩,前者代表媒体,后者代表其中的从业个体,本该水融,然而两者在现实世界中却缺乏合作共赢的典范,能保持持续关注、互动并同步发声的并不多见,两者之间互不干预,因言论不当引发矛盾冲突却不少见。南方报系的某记者微博与官微互唱反调;一些记者通过微博抢发了自己从业媒体的新闻,引来传媒高层“胳膊肘往外拐”的批评;记者微博发表了错误信息引发了其所在媒体的社会信任危机等等。

两者主要矛盾焦点就是各自属性问题。媒体官微属性单一,就是官方办的微博,为媒体服务,由媒体把控;而记者微博就复杂得多,关于记者身份与其微博之间的关系,有人认为记者开微博可以跟自己的职业无关,也有人认为既然你的身份在这儿,被实名认证,即使没有标明你供职于哪家媒体,但你的发言仍然是带有一定性质的职务行为。传统媒体官微与记者微博之间并没有从属或者管理关系,对记者微博发出的个性化信息无法进行处置,记者微博因其存在私人属性而不愿接受从业媒体的管理,但其发出的信息却游走于“公私”之间难以判定。

媒体官微和记者微博虽然同出“一门”,却因平台的转换失去了共同发声、合作发声的可能。对于大多数缺乏运营经验的传统媒体来说,在这样一个新平台上想要保持高的关注度并不容易,这方面原因虽然林林总总,但失去了记者微博这样的“同盟军”确实令人遗憾。

二、微博矩阵的新媒体应用

对于一家媒体官微来说,每日内容有一定的数量控制,太多就会有刷屏嫌疑,引起粉丝反感。通常数量在10条――20条之间,如果没有大量的粉丝转发,这样的数量往往让者感觉不能达到运营效果,同时,如何有效定位人群并选择内容也让者头疼。而当下不少企业商家进行的微博矩阵营销或许能给陷入困境中的传统媒体以启发。

所谓微博矩阵是指在一个大的企业品牌微博主账号之下,开设多个不同功能定位的微博子账号,与各个层次的网友进行沟通,达到360度塑造企业品牌的目的。它的优势在于通过不同账号精准有效地覆盖企业商家的各个用户群体。在战略上通过布点、连线、成面、引爆、监测来实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③

目前微博矩阵不仅仅应用在企业营销之中,有些网络传媒已经在使用,并且较为成熟,其中比较出色的是果壳网。

果壳网是社交网络特色的泛科技内容主题网站,目前在国内科普领域影响力较大。果壳网推出谣言粉碎机、科技评论、DIY、健康朝九晚五、自然控、性情、谋杀现场法医、趣科技、死理性派等15个个性主题,广泛覆盖了都市青年的各类兴趣点。

果壳网与传统媒体颇有相似之处,它既是企业、网站、科技传媒,也有自己的图书出版、科技服务等业务。果壳网的出色传播与它的微博矩阵建设密不可分,这对传统媒体来说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果壳网微博矩阵由一个@果壳网主微博账号加17个子账号构成,目前@果壳网这个微博主账号粉丝数达到80万人,子账号的粉丝数在数万到50万之间,形成了一个辐射面巨大、内容覆盖精确的微博矩阵,影响力超过了许多专业传统媒体。

果壳网微博矩阵的特色在于:一、子账号设置合理,内容丰富。比如@谣言粉碎机、@死理性派、@果壳问答等等,每个账号本身都有对应的网站内容可以输出,紧扣自己的主题;二、主账号和子账号都是统一的模板,设计清新简洁,主题明确;三、内容紧抓科技热点,将微博因字数限制带来的表述限制转化为果壳网网站的流量;四、微博矩阵以兴趣聚合粉丝,表达图文声影并茂,信息整合度高,常与粉丝互动,粉丝活跃率和互动率都相当优质;五、主账号与子账号互动、转发频繁,主账号通常从各子账号中提取最受粉丝关注的话题,更有效甄别话题敏感度;同时果壳网的员工经常和果壳网各个微博互动,严格来说果壳网的员工微博其实也是一个微博矩阵,一个以果壳网网站发起人为中心的员工微博矩阵,就像@果壳网的微博矩阵一样,两个矩阵联动、互动,影响范围更广,效果更加突出。④

果壳网的微博矩阵架构非常值得传统媒体借鉴,它比较系统地解决了大多数传统媒体不清楚如何利用微博平台进行运营,或者仅有一个官微“战斗力”偏弱,定位不清的问题。

三、打造传统媒体微博矩阵的要点

传统媒体目前对微博的重视程度不够与利用率不高,主要还是由于没有意识到微博传播方式带来的对信息传递的改变。

对传统媒体而言,微博起码具有如下的价值:一、获取更多新闻线索,形成新的采访方式;二、基于话题的口碑传播,对于媒体的微博,粉丝们会自动分享和转发;三、舆情的监测,通过微博可以比较准确的知道公众对所在媒体和文章的想法,比如发起新闻调查;四、与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互动起来,并且成本低廉,同时征集题材、线索打破以往沟通的限制;五、促进发行销售、广告等营销,提高媒体网站的浏览点击量。

构筑传统媒体的微博矩阵正是将上述目标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手段。就此而言,传统媒体相比较一般的企业商家应用起来优势明显:一、传统媒体构建主账号和子账号比较容易,因为各家媒体都有自己的特色栏目或者专题可以对应,内容并不缺乏,同时专业媒体的厚度、深度、延伸性不是一般微博能媲美的;二、现有的读者、观众等用户都是潜在的微博粉丝群,在传播的最初阶段获得粉丝相对轻松,各类子账号以信息的分类将各类粉丝喜好细分,这有助于进行精确传播;三、传统媒体在人员队伍上有优势,接受过系统新闻培训的人员比较容易上手,在内容的把关判断上更为准确;四、因传统媒体所具有的信息权威性,微博矩阵互推可以后发先至,当微博矩阵运营成熟时,就算有竞争对手了一条独家信息,并开始传播,你只要转发后用微博矩阵及时推送同时加载有质量的短评,微博转发量会快速飙升,甚至超越原来的者。

与传统媒体原有的新闻模式相比,实现微博矩阵运营需要一定的思维与习惯转变,这其中的难点也有不少。

首先,要改变现在传统媒体目前的官微姿态。“这表现在与公众互动上保持单向发行的态度,原创多,基本上不喜欢转评,“粉丝”互动少;改变单打独斗,缺乏微博矩阵和跨媒体矩阵的传播意识。”⑤

其次,片面追求粉丝量,对微博平台的认识存在偏差。

第三,目前传统媒体对官微并不足够重视,大都是由记者、编辑兼职管理,甚至由实习生承担工作,这导致上班8小时内有人管理,下班就没人维护,而人的态度也不够严谨,有时甚至闹出舆论纠纷。而微博矩阵的建立,就必须在管理上设立专人负责管理。微博作为一个全新的平台,有自己的实践规律,每天21点―24点是微博活跃时期,而且对很多用户来说,只有这个时间段才能够方便地参与各种互动。据笔者统计,现在大多数运营较好的传统媒体的官微如@江苏卫视、@现代快报等,大多更新时间是在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23点结束,这样的单个官微也不是一个编辑能独立完成的,更何况微博矩阵。

最后,微博传播的最大特点是快速,这对现有的传统媒体内容运营中的总编辑负责制是个挑战。目前,传统媒体的信息流程虽然严谨但不能满足微博快速化的需求,这需要传统媒体建立全新的流程体系。

参考文献

①晋雅芬、赵新乐,《媒体官方微博运营模式渐成熟》,中国新闻出版网,2012-12

②刘鹏飞,《网络舆论格局新变及传统媒体的作为》,《新闻记者》,2011(1)

③杨艺:《微博矩阵与企业网站的互动运营》,天拓营销网

④果壳小组,《浅析@果壳网的微博矩阵运营》

⑤袁舒婕,赵新乐,《媒体官方微博面临管理问题》,《中国新闻出版报》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范文7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模式;创新;限制

引言

现阶段我们国家社会持续进步,信息技术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新媒体时代,而且新闻传播形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要想满足持续增长的人们需求,就需要充分分析新媒体背景中新闻传播形式。本文特意研究了新闻传播方法在新媒体时代中的主要特点,而且对于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希望能够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获得更加显著的发展。

1.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的特点

1.1时效性较强,全时性比较显著

对于新闻而言,时效性属于主要的特点以及特征。通过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方法的研究能够看出,大部分都是借助报纸的形式来完成传播,报纸的信息收集、编排和印刷都会消耗比较多的时间,如此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很难得到保证。现阶段我国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平台开始取代传统的新闻媒体形式,人们可以借助这些全新的方法来获取新闻事件,而且可以做到对于新闻事件的跟踪,如此新闻传播时效性能够显著提升,而且新闻传播也会增加全时性的特点。

1.2数字化趋势比较明显

传统的新闻传播内容,大多数都是文字比较多,图片比较少,能够满足人们在这个时期的有关需求。不过由于时代的持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传统的新闻内容很难满足人们对于新闻资讯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中,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和内容,其中增加了声音和音频等内容。不仅如此,新闻传播的媒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今出现了计算机和手机等即时通信设施,如此在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的数字化趋势也变得更加显著。

1.3互动性比较强

通过对于传统新闻传播形式的分析能够看出,虽然可以做到互动,不过大多数都是选择信件以及电话等方法,效果比较差,并且周期比较长。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比较多的即时通信设备和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借助这些全新的形式来获取新闻事件,并且可以进行评论以及转发,这样可以保障人们的知情权,而且可以使得人们能够及时地收取新闻资讯,当然也会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权,之后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可以根据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来掌握民意,这样可以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4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趋势

传统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的主体都是新闻编辑以及记者,不过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全体公民都能够借助手机和电脑这些设施来记录、传播以及评论有关的新闻事件,这样能够看出,新媒体时代中的新闻传播主体变成了全体人员。如此能够显著降低新闻制造以及传播的成本,而且可以显著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能够显著降低新闻记者以及编辑工作的复杂性,对于那些有价值的新闻,能够进行更加深入地跟踪和报道,如此也可以显著提升我国新闻的整体质量。

1.5全媒体趋势比较显著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媒体的全媒体化主要包括这样几点:第一点就是新闻传播形式变得全媒体化,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不再只是文字较多、图片较少的方式,开始朝着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进行联系的方法变化,如此新闻趣味性会显著提升,而且会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使得新闻传播获得更加显著的发展。第二点就是新闻传播介质的全媒体化,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就是报纸和电视的方法,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我们国家新闻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手机和电脑都能够实现对于新闻的传播和阅读,如此人们新闻阅读的方法也会发生变化。

2.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创新形式的研究

2.1把自媒体增加到新闻传播中,增加新闻传播的途径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中,新闻的传播方法比较单调,主要就是借助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的方法,人们在获取新闻以及各种资讯的时候方法比较少,并且不太方便,很难及时地获取。不过由于现阶段开始进入新媒体时代,产生了自媒体这种全新的形式,人们都能够借助自媒体这种全新的方式传播新闻、获取新闻和评论新闻,如此时效性也会显著提升,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传播以及读取。不过自媒体传播的新闻大多数都没有被确认,通过和传统媒体进行比较能够看出,自媒体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所以现阶段借助自媒体来阅读以及传播新闻的人员数量持续增加,不过还是会有一部分人员选择报纸广播这些传统的方法来获取新闻信息。对于我们来说,需要以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为基础,增加自媒体传播方法,增加新闻传播的途径。由于网络和新媒体的持续进步,把自媒体增加到新闻传播中属于一种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充分联系传统的新闻传播和自媒体新闻传播,使得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优势能够被充分利用,给人们提供质量更高的新闻信息。

2.2新闻传播形式需要满足新闻受众的阅读习惯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是比较便捷的,不过需要充分分析人们的阅读习惯。由于经济的持续进步,人们生活节奏也在持续增快,工作压力也在持续增加,由于新闻信息比较多,所以比较容易产生阅读疲劳,很难在这些新闻信息里面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所以对于新闻工作人员来说,在处理新闻的时候,需要分析大众的阅读习惯,正确分类以及管理新闻信息,把相同话题的新闻放到相同的栏目里,而且最好是在首页,如此能够使得大众及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来阅读,这样能够显著提升阅读效率以及阅读兴趣。在这个时期,需要划分好阅读群体,由于群体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的阅读习惯也存在差异,其中对于青少年来说,新闻传播的内容需要比较简单,方便理解,确保读者能够掌握获取的信息。对于那些中年的人员来说,这些人员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显著强于青少年,对于这部分人群,需要做好信息的精炼,而且需要突出重点。

2.3增强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方式比较多,人们都可以直接传播新闻,如此新闻产量持续增加,并且因为大多数的新闻没有被确认,这样就会产生比较多的负面新闻,这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持续提升。新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保持职业操守,对于新闻信息需要进行核实以及整理,而且不可以随意渲染,保障新闻的真实性,确保新闻能够正确地进行引导。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范文8

关键词 手机媒体 体育新闻传播

一、手机媒体进行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

2014年1月21日,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最新调查报告,中国手机用户总数在2013年首次超过10亿。其中,近一半的中国城市居民已经拥有智能手机,他们中69%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手机媒体由于其便携性、互动性、丰富性等传播特点迅速崛起,在短时期内拥有了大量的用户,被称为“第五媒体”。

近些年来,体育新闻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关注,媒体对它的传播也趋向多样化和具体化,不仅加强了对体育赛事的直播、转播和现场报道及评论,还将传播范围拓展到了对运动员、教练员、场地、赛制等的介绍方面,不同的传播内容对媒介的选择都有不同侧重,多样化的内容就导致了媒介的多样化;而在传播的时效方面,由于体育新闻尤其是直播的赛事新闻经常具有结果未知性,受众希望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比赛结果,所以体育新闻对于传播的时效性有较高要求。基于此,以手机作为载体进行体育新闻传播,既符合手机媒体自身的特性,又是体育新闻传播的大势所趋。

手机媒体对体育新闻的传播发展至今,不仅整合了已有的传统媒体,还发展出许多基于手机自身特性的传播形式。首先,在融合传统媒体方面,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广播和手机电视都成为了报道体育新闻的有效方式;其次,手机也可以基于自身特性进行体育新闻传播,它的主要形式包括利用其他体育媒体的手机客户端进行传播、手机体育网站、通过短信或彩信形式将体育新闻信息发送给用户、手机二维码扫描等。

综上所述,手机媒体传播体育新闻的方式近年来呈现多元化、有针对性的趋势,使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了用手机媒体接收体育新闻。

二、手机媒体传播体育新闻的优势

与传统媒体一样,手机媒体也是体育新闻信息在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一个中介,如何让信息传播能够更加迅速和有效是媒体一直以来进行探索和着力建设的部分。在传播体育新闻信息上,手机媒体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时空枷锁,提供多种类型的体育信息,便于受众实时接收

以往的媒介往往不能兼顾时间性和空间性——电视媒体和广播媒体在做到实况直播或转播之后,在保证体育新闻的时间性方面有了质的变化,基本实现了同步传播,但是由于其接收器的不便携,也就限制了受众接收信息的地点;报纸和杂志媒体便于携带,可以随时翻看,但是体育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又无法得到保证。手机媒体以各种信息发送形式,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受众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新鲜的体育资讯。当重要的体育盛会举办之时,无论受众是在上班、旅行甚至是用餐等时间,都可以打开手机,实时收看体育节目。在信息类型方面,手机媒体浏览体育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和视频信息,集其他媒介的功能于一身,让受众能多方位全视角观看一场比赛或了解比赛相关信息。

2、实现对体育新闻的互动交流,使受众由接受者变为传受者

在手机媒体开始大量被用于传播体育新闻信息之前,电视和广播媒体就已经有意识地利用手机短信和电话与受众进行互动。例如电视在转播NBA比赛中,会提供短信发送平台让观众选择支持的队伍,设置幸运观众赠送奖品,以此达到互动效果;广播在体育赛事评论的时候也会利用热线电话实现评论员与观众的互动,进行观点的分享。这些互动存在着两个弊端:一是由于节目时长的关系无法实现大规模的互动,二是互动中受众的地位比较被动,其观点的传播范围极其有限。网络的出现一举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手机媒体更是将网络的优势和手机的便携性很好的进行了结合。例如搜狐体育的手机客户端,在每一条体育新闻之下都有可供受众进行评论的平台,受众在观看新闻时如有问题或见解可直接给予评论,其他受众可以对其进行讨论或解答,这些评论其实是体育新闻的补充性信息,新闻中未提及的比赛细节、选手情况都可能通过评论获知,而受众们也由单一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信息接收和传递者。

3、满足不同受众的接收需求,实现分众化信息传播

在传统媒体中,体育新闻传播要经过采、编、播等流程方能,具有相对较长的制作周期,也由于版面和时长等原因,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大多数受众感兴趣、新闻价值较高的那部分信息进行传播,这就导致众多传统媒体信息的同质化,受众的选择权很有限,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点来收看或收听体育新闻。但是手机媒体在这一方面优势明显,由于其便携性和巨大的信息承载量,它相当于一个各种体育赛事的“超市”,受众可以自选喜爱的项目和比赛进行关注,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选择,实现信息的分众化传播。

三、手机媒体进行体育新闻传播的前景

手机媒体较之已有的媒体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决定了在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手机媒体不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还在以后发展中拥有广阔的前景。它的特性具有进一步可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之上对其功能进行强化和细化,实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

1、加深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共建内容分享平台

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便捷性、多样性为传统媒介所不及,但传统媒介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在内容的深度解读、图片与视频的质量、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竞争力。手机媒体若要寻求良性发展,就要与传统媒介形成经常性的合作关系,二者互通有无,建立起一个信息分享的大平台,再根据媒介自身的优势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节目。比如搜狐的手机客户端中“搜狐体育出品”这一栏目,分为体坛论剑、锐体育、最篮点等多个板块,在这些板块中,有来自大洋网和《广州日报》等其他媒介的信息,也有原创的评论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栏目板块。

2、实现体育新闻信息来源的扩大与整合,使内容兼顾多元化和准确性

手机媒体中多种角度的信息汇合需要良好的秩序,使得手机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让受众一目了然,更有层次感。例如在报道一场体育赛事时,受众论坛可以进行分区化处理,将赛前准备、赛事进程、场地介绍、天气介绍、比赛周边介绍、裁判介绍等的内容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使受众能够在一场比赛中直观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进行甄别,各自活动在不同的“社区”里,形成良好秩序。

3、进行具有受众针对性的体育节目的开发,使受众拥有“私人定制”的体验

这是基于目前手机媒体的分众化信息传播之上的再次细分化,手机媒体可以开发出诸多用户新体验,甚至能够精准到每个人。包括体育赛事的点播定制——手机媒体可以根据受众的点击和收视习惯来监测其关注重点所在,从而为不同的受众进行不同的内容推送,或将其可能感兴趣的图文或视频采用智能排序放在栏目的显要位置;赛事结果和经典赛事集锦——主要是针对赛事期间不能长时间观看的受众而设置,将一个阶段的赛事结果和经典片段汇总,以便其能够迅速浏览到赛事精华部分;赛程预告——用户可以在手机中根据自己的喜好设置可观看体育节目的空闲时间,然后手机媒体有针对性地进行赛事预告,着重预告与受众的空闲时间相吻合的体育节目,可能会大大提升受众观看的积极性。

四、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局限性

手机媒体这种新锐的传播体育新闻的工具虽然拥有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并被大量受众群体所认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如何能够扬长避短,有效地改进这些局限性在传播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是手机媒体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思考的着力点。

1、手机媒体的小屏特点不能满足受众对于体育新闻细节的探寻

手机作为一种媒介,其便携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具有过大的外形,所以它的屏幕在观看体育节目时就成为了一种限制性因素,而在三星等手机品牌推出了7.7英寸的超大屏手机之后,这一问题有所缓解,手机能够捕捉到更多的细节。不过这仍旧是手机媒体的一个薄弱环节所在,在今后的体育节目传播中,手机媒体应致力于避免这一环节所带来的影响。

2、手机媒体在3G或4G环境下的高付费给视频浏览造成障碍

手机媒体发展至今,已经开始从3G时代向4G时代过渡,在不久的将来,4G手机将会普及开来。然而伴随着100M每秒的高网速,其高资费也是限制用户随时随地观看体育新闻的重要因素。体育新闻的动态性极强,视频信息相对较多,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尽情观看,从而导致了手机的主要优势——便携性不能有效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手机媒体的解决方式可以是致力于增加4G网络的设置密度,降低运营成本。但是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

3、手机媒体所承载的信息繁杂,来源广泛,可能引起不实信息传播

在多样化的体育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不乏不实信息的扰乱。手机媒体尚处在上升和发展阶段,这种假新闻的传播可能使它在媒介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影响其长远发展。这就要求广大受众和媒介自身都要遵守规则,在接收和传递信息时注意鉴别真假新闻,共建良好的手机体育新闻传播大环境。

参考文献

①钟璞、李明慧,《新媒体环境下体育赛事传播发展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3(6)

②汪澈,《新媒体打响奥运战》[J].《当代电视》,2008(8)

③张万东,《手机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问题审思与启示》[J].《武魂》,2013(12)

④黄诚胤、丁维,《手机媒体在体育报道中的应用》[J].《编辑学刊》,2011(5)

⑤王瑞、徐娜、李雁劼,《手机媒体与体育赛事传播创新策略》[J].《新闻界》,2012(1)

⑥孙和平,《手机媒体与体育节目发展》[J].《电视研究》,2009(6)

⑦杨韵,《全媒体时代手机媒体与体育传媒的融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3)

⑧杨凤荣、石世峰,《基于体育新闻报道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6)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范文9

媒体融合是新媒体时代媒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其对具体社会的舆论格局、媒体格局、文化与思想状况、使用信息的形式,甚至社会的运转方式,都具有重要影响。

一、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们还很难想象新一代媒体的详细模样,但是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媒体融合的宏伟蓝图。媒体融合之后可把手机、电脑、电视机、收音机、报纸等媒体的特点与功能融为一体,借助无线传输技术,成为不久的将来人们阅读新闻信息的新终端。我国在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影响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但是媒体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端倪。详细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各类新媒体参与新闻传播,从各个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融合的媒体利用以往媒体生产新闻的能力,集合新闻信息,在当前传播各类新闻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手机在新闻传播及行政部门公共信息中的作用也备受关注,自媒体,例如微博、微信、MSN、QQ、BBS等媒体在传播新闻中的积极作用也不可轻视。

第三,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在传播新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将微博、微信、博客内容转发到传统媒体、网站与手机为受众提供了参与各类直播节目的机会、收集信息获得新闻线索、计算机协助报道新闻等。

第四,传统媒体借助网络途径与数字技术,衍生出了新兴媒体,比如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子杂志、手机报、电子报等。可见,当新一代新闻接收终端随着媒体融合的出现,媒体新闻势必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融合新闻”也会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

二、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信息主体、接收终端、组织形式、经营模式、产权结构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媒体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作用。

(一)信息主体多元化

在网络传播与数字技术的共同推动下,一般公众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传播新闻的能力,他们利用微博、微信、MSN、QQ、BBS、博客、手机、播客等工具,已经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可以随时表达观点、新闻,使得新闻信息的主体表现出多元化趋势。媒介融合速度不断加速,使得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并且接受者与传播者一体化是新闻传播的典型特征。依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年7月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我国域名总数1915万个,网站总数273万个,我国网民的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相比2013年增加0.9个小时。每天都有海量的微博、微信、短信、图像、图形、文本、音频、视频,庞大的信息源都可作为传统媒体利用与开发的对象。虽然信息的提供者主要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及政府等,但是承担与采集新闻信息的还是职业的新闻一线人员。专业的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但必须承认的是,新媒体已经在改变大众传媒格局,在世界区域内,很多“草根记者”在一些突发的、重大事件的现场多的最新消息一次次引起轰动效应。

(二)接收终端统一化

接收终端一体化,其实就是将接收终端进行融合,这一过程是建立在数字聚合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这里所说的终端融合是指设备终端的融合,也可称为3C融合,涵盖消费型电子产品、计算机、电信等。借助某种协议,可实现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计算机这些信息的互通互联与共享。比如,电视与电脑的有机融合,数码相机、MP3等影音设备和电视、电脑、手机的融合等。融合接收终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新闻信息的一体化与多样化需求,当前单一形态的新闻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他们现在需要的新闻信息可能同时涵盖视频、音频、图像与文本等。在该要求下,新型的接收终端必须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并能将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有机整合,最终展现到消费者跟前。接收终端的有机统一,从表层看就是硬件设备的融合,其实涵盖了三个内容:1.接收终端硬件的有机融合。2.构成了多种类型媒体信息的统一平台。3.以终端设备为载体的服务于内容的融合,及以在线虚拟终端为载体的服务于内容的融合。比如,部分牌子的MP3能大量下载歌曲,生产厂家可在音乐服务器上为客户提供下载服务。

(三)组织方式一体化

在媒体融合环境中,新闻传播的形式颠覆了以往媒体间的壁垒,有效整合全部媒体,实现统一规划,构建了一体化的组织形式。该组织形式其实就是打破了传统的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借助各种媒体制造流程的控制与设计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构重组,实现各种类型媒体的集体运作。融合与集中后的组织形式,借助各种媒体的介质特点,在新闻信息的传播中达到产品各异与资源共享,变竞争关系为合作关系,强强联手做好区域市场,落实聚能效应,扎实保护好媒体市场。比如,美国的媒介综合集团,在21世纪初斥资四千万美元,在佛州坦帕市建成了一栋传媒大楼,名叫“坦帕新闻中心”,把旗下的电视台、编辑部、坦帕论坛报、集团网站都汇聚在一起运营。组建了“新闻总编部”,全面管理三种媒体所生产的新闻报道,在新闻信息采集与编辑上倡导三种类题共同操作完成。我国在类似问题上较为落后,在组织形式上尚未实现一体化,但已启动了整合新闻生产流程的实验。比如,某省日报报业集团就和当地的移动通讯等媒体合作,开发出《某省手机报》,推出了国内第一家数字报纸,和科技公司合作推出了“跨媒体与数字报刊出版系统”,实现数据库、光盘出版、数字报纸、传统报纸等产品的多元化出版及一体化生产工作。借助报刊与网络互动,颠覆了传播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创造了统一平台,大大提升了融合媒体的影响力。但是,由于我国媒体融合的研究较为落后,要想实现组织形式的一体化,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四)经营方式综合化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经营,是多个媒体的共同运作,特别是在新闻信息的与采集上,均是联合行动,该方式可大大降低设备、资金、人力上的投入,减少新闻加工的成本。并且,各种类型的媒体联合运营,可有效保护已经覆盖的媒体市场。和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传媒相比,媒体融合与之有着本质区别,该区别就是经营方式的综合化,这种本质区别为创新新闻传播方式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一般民众都可借助发短信、写博客、写日志、发起个人对个人、多人对多人、个人对多人互联网聊天,从社会全局来看,该新闻传播形式已经从传统媒体占主导作用的单项式转变成了专业媒体发起和一般民众集体参与的互动式、分享式,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密切结合汇流与结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的融合能力不断提高,与接受新闻的方法与手段也更加多样化,传播新闻信息将广泛借助多媒体形式,最后在新型终端上录、说、写、看、读、听等方法的自由组合与选择,新闻循环播展现出更为便捷、人性化、自由的特点。但是随着新闻传播方法和手段的日趋变化,对新闻传播信息的加工与整合的难度也更大,怎样精确定位内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管理与控制传播流程等,将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五)产权结构多样化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