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集锦9篇

时间:2023-10-08 10:25:02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开发基本上都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缺乏规划、盲目开发与民主保障机制缺失、乡村特色文化受到威胁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实施的旅游参与项目等现实问题。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应该怎么去避免与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明确乡村旅游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的开发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力途径。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区域产业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旅游者的各种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其他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旅游业对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强势的第三产业,在农村发展旅游可以在优化和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增进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致富步伐,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旅游的开发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很多农民加入到旅游的行业来,奉献给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旅游事业,并通过旅游这条途径增加其收入,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农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走上致富之路。

二、做好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阶段,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发存在盲目性,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引发恶性竞争。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从政府部门到乡村旅游经营者,都应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意义,树立新的乡村旅游开发观,将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要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政府必须要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制定政策,完善机制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既要使新农村建设覆盖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始终,又要使支持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及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倾斜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开发乡村旅游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或农户要给予积极支持与帮助;乡村旅游节点道路连接,要纳入交通规划优先建设;乡村旅游点水源污染及环境治理,要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先解决。条件允许时可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从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管理服务等措施的落实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质量。要逐步建立健全规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标准,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争创“星级农家乐”活动,大力倡导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营造整洁、安宁的村容村貌,打造良好的乡村旅游软环境。同时,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首先必须采取多种灵活适宜的形式,坚持把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旅游专业知识、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知识及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结合起来,使其在创新理念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的技能和水平。

四、加大政策服务与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

加大政策服务与投资,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新思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政府必须改变职能,调整思路,首先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研究好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难题,结合实际,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规划、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进工商业资本,允许农民用林木等资源入股。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此外,建设、农业、规划、等相关部门,也应将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优先考虑,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给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支持和优先。

总之,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据乡村的特色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管理;问题;举措

Abstract: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s one of the basic advanc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cessar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which covers all aspects of land management, many constructive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a comprehensive cult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main livelihood of farmers, is a system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other words, under the policy issues related to agriculture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in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road in the primary solution, namely land management problems have been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of farmers and agriculture, promote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s.

Key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management; issues; initiatives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强加强土地管理十分必要,这不仅由于三农问题关系着国家农业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时三农中的土地规划问题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体。也就是说,三农建设进程下土地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重点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一些亟须迫切解决的问题以逐步凸显,如土地利用不当或受其他外部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问题逐步激化,进而给农民生活带来困扰。由此可见,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管理问题直接关乎到农民自身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着国家国民服务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基本建设。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土地管理建设进程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1.1 土地征用管理体系机制缺乏约束性、农民基本权益保障明显不足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农村土地征用问题在当前看来十分普遍,同时征用范畴也未能具体明确,征用范畴较广。尤其是现行征地体系机制中,土地征用的实则所有权已经国家所有,即由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权转归国家所有,从此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生产工具被逐渐剥夺,进入了以自身劳动力输出的人口就业范畴。虽然农民主体理所应当的收到了一次性土地补偿与后期安置补偿,但是当前看来农民主体的社会保障也明显不足,农民土地被国家征用也就失去了最为基础的物质生活保障。

1.2 农村土地所有权法规条例界定不清

我国关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法律条款主要存在于《宪法》、《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等几部重要法律之中。这几部法典都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然而,这些法律中或者只是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未明确所有权主体,或虽然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却存在多重的权利主体法律界定,造成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司法实践上的巨大困难。

1.3 土地管理体系制度存在弊端、资源流转与流动规模受限

改变农业经济生产现状,实现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建设,是我国现阶段三农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行土地征用管理体系机制下,作为土地权力所有者的农民主体所拥有的权益是使用权与收益权,而除此之外的其他权益根本没有直接兑现,其中最为主要的土地处置权根本难以保障。也就是说,农民土地处置权限逐步丧失会使得土地规模流动受限,进而直接导致农民土地占有量不足,影响基本农业生产量。同时,在不能获取有效经济补偿的形势下,不少农户肯定是不愿意放弃自身土地所有权,进而促使形成了土地资源闲置与过度浪费的现象发生。

2 新农建设背景下农村举措

2.1 明确权利主体使之土地所有权能够公正平等

结合我国依法治国战略来看,首要要解决的就是土地征收体系的法律法规内容完善问题,以此才能在实行改革举措的基础上实现成效。也就是说,土地管理问题要结合实际并从长远角度看起;即做到切实维护农民主体的切身权益,就要真正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受益主体是农民。具体来说,应当重新修订国家土地征收管理相关的法律条例内容,统筹规划土地所有权的概念性问题,以此才能逐步激发更多公平有利的土地权能。如延缓土地承包期限,进一步提升农民主体的土地生产经营观念,避免因公务学等因素所导致的土地承包权脱节问题的发生,即不仅要保证农民土地权益要与国家实现同等公平对待,还要能够认真贯彻与长久坚持土地承包机制相关的惠民政策。

2.2 建立制约体系机制,确保征用土地范畴合理

现行农村土地体系管理机制下,农业用地如果被国家征用一般所实行的模式是“国家征用政府批租”。而在当前产业化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一直沿用这种体系管理模式势必会使得土地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并使得征用的农业土地征用范畴制约职能作用弱化。因此,当前形势下,应当维护土地征用所应具备的公共权益,如果是政府用于国家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而必须征用的土地,可以合理设置征用土地范畴及规模,避免或严厉打击非公益性质的征用土地行为发生。也就是说,在满足土地集体所有权益及国家所有权平等地位的基础之上,大范畴的地方土地使用就不再仅仅单纯依赖国家土地,而应当建立明确市场机制,由市场形成宏观调控,从而才能保证土地供需的制衡,真正体现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

2.3 转变政府基本管理职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首先,对于政策政策的贯彻与土地基本管理职能的发挥,应当着重考虑土地所有制的差别问题,即避免由土地所有制差别引致的土地权益二元机构的形成规模继续壮大。也就是说,必须打破政府垄断土地初级市场的现状,建立统一的土地交易制度和流转市场,同时政府应退出土地经营职能,树立土地管理的“裁判员”角色,转向土地的规划、管理以及市场的监管与调控等,为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创造条件。

结语:

总之,新农村建设背景作用下,三农政策顺利推行势必会提高土地征用管理的执行效率与质量。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三农政策的贯彻与执行需要政府参与、社会参与、广大农民主体等多方群体共同积极参与。为此,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推动当前形势下的土地管理改革相关的重要内容,从而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与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基,程强然,陈伟. 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3

本文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己所驻的安庆市迎江区**镇**村村务公开工作为例,进行调查,围绕其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务公开工作,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对村务公开问题个人进行浅显的研究。

关键词: 村务公开 现实状况 建议 决策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全国各地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中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实效,制度不健全、决策不民主等问题。这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综上所述,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村务公开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村务公开的背景及历史条件

村务公开制度是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创造的。在农村实行村务公开是指在一个村民委员会的辖区内,村民委员会组织把处理本村涉及国家的、集体的和村民群众利益的事务的活动情况,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告知全体村民,并由村民参与管理、实施监督的一种民主行为。它是农村村务管理的重大改革,适应了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它一诞生便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推广。

早在1985年,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得较好的个别农村就采用召开会议、张榜公布、印发手册等形式,公布村集体财务收入、宅基地划分和计划生育指标分配等情况。198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试行后,福建、山西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法规规定村民委员会在办理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经费要按时公开,山西、陕西、四川、、江苏等省、自治区还强调:村民委员会的财务实行公开。1990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各地"增加村务公开的程

序,接受村民对村民委员会工作的监督。1994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广泛开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活动,提出要抓好"村务公开"制度建设,“凡是涉及全村群众利益的事情,特别是财务开支、宅基地审批、当年获准生育的妇女名单及各种罚款的处理等,都必须定期向村民张榜公布,接受村民监督。”1997年4月,中纪委在天津市宝坻县召开七省、直辖市村务公开工作座谈会,推广宝坻经验。1997年8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深化农村村民自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提高认识,加大对村务公开工作的指导力度。

党的十五大以来,特别是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下发,以及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用法律形式明确村务公开的一些重大原则和具体措施后,全国的村务公开工作更得到了有效的推进。1999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村务公开的领导。不久,中组部在安徽省合肥召开了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了各地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经验。与此同时,监察部、农业部、财政部也就农村财务公开和财务管理问题提出了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推行村务公开工作列为自己的重要的议事日程,下文件、发通知,制定政策,全国绝大数的村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工作迅速发展起来。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加快小康建设的新时期要进一步“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为此,XX年初成立了“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统一协调指挥全国的村务公开工作,并于9月召开了全国村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央领导作了重要指示。XX年6月2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公开发表了《关于健全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阐明了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具体政策要求。这对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村务公开工作的领导,分析研究村务公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理顺各方关系,推动村务公开工作向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迈进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农村村务公开重要性的认识

(一)实行村务公开的意义

党的十五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的直接行使民利,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农民是我们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也是我们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保护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历来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村务公开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村务公开能保证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与落实,疏通群众的渠道,能充分、广泛

、及时地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批评,了解、老百姓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有利于引导村干部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政策,做好工作。

村务公开是实行监督的有效途径。村务公开让广大群众严格监督干部的行为,提高干部自律的自觉性。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和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

村务公开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核心。村务公开实质是让群众当家作主,参与政事的管理。有利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生活,保障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利,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

村务公开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保证。实行公开有利于群众熟悉和掌握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政策,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群众情绪理顺了、社会稳定了、经济也就发展了。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农村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村务公开要从农村群众关心的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村了里的重大问题都应向村民公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中办发〔1998〕9号文件),关于村务公开的主要内容:如村财务收支情况;农民负担情况;计划生育指标;征用土地和宅基地的审批情况;集体经济项目承包、经营情况;公益事业情况;新上的经济项目情况;合同订购情况;村干部的责任目标、工资报酬情况;其他公共事务情况等等。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村民的要求,及时调整、充实村务公开的内容,真正做到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都以一定形式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消费行为;电子商务

引言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全国各地同时启动,全国各地政府、人民都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区域,农村基层管理自治组织得到发展与规范化;由单纯的农业发展走向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的房屋面貌由旧的土坯房变换为小楼房等,这些无不都与农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必然的联系,慢慢影响着农民的消费行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指出,在基本的生产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民会向提出更高层次的需求。

农民消费行为变化的现状分析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自来水的问题得到解决,公路的修建,路面的硬化,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摩托车、小汽车日益改变着农民的出行方式;农村娱乐设施的兴建改变了农民的娱乐方式,广场,健身器材慢慢影响农民的消费理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群体的农民显示出不同消费行为,呈现以下特征:

一、不合理的投资理念,盲目的跟风消费。由于政府的制度变革,放开了土地的管理,比如宅基地的控制。允许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域内的农民可以寻找其他地块,比如耕地,草地等修建房屋。在基于零成本的利益驱动下,交通不便,房屋破旧的农民开始在交通便利的道路两旁,十字路口旁、广场旁,修建房屋。农民在考虑到城市房价以及子女未来生存的压力下,把修建的房屋当做长远的投资,往往修建的房子远远大于实际所需的房子,一个现今五口人的家庭修建的房子可以达到四百平米的房屋,由于受收入条件的影响,时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高额利息贷款,加大了家庭的负担。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些农民跟风消费,有些农民为了所谓的“面子”修建房屋,常年在家,浪费宝贵的劳动力创造财富的资源,结果房屋修建后又常年在外,导致房屋的居住意义实际不大。

二、由单纯的银行储蓄向银行贷款和储蓄方向发展。由于农村是一个广大的消费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国家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始放宽对农村的信贷政策,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能够服务农村、农民的金融体系。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的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其市场意识不断增强。农民以前的消费方式简单,基本都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以后,由于农民的高层消费意识淡薄,农民其余的资金基本都是以储蓄的方式进入银行。目前,农民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消费方式的逐步改变,大多数农民都可以接受贷款,资金充足的农民有的还从事基金,商业保险分红的投资形式。

三、消费行为的庸俗化行为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农民更注重物质的享受和感觉,而忽视精神层面的发展以及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甚至有些人的消费行为超越了自己的收入能力。由于受西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农民的消费行为越来越注重所谓的高端、大气和上档次。在各种婚宴活动中,奢华的西式仪式出现在人民面前,铺张、浪费的情况严重,抽的的名烟、名酒。农民纯朴的感情被以金钱为载体的各种行为所异化了。因此,农民的消费行为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

四、家电下乡以及电商行业的发展促进农民消费行为的改变。从2011年开始,国家为了拉动国内的需求,针对家电行业采取相关扶持政策。一方面针对家电行业的企业采取相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针对消费群体给以补贴政策,尤其是农村的消费市场。同时,家电产品是农村家庭主要的财产,很多人通过这些财产可以向别人传达其“面子”信息,以显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再次,由于家电下乡行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农民的消费行为,农民可以不用亲自把这些产品带回家。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的通信服务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为首的通信服务商基本上都覆盖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由此,农民可以通过网络在家里就可以达到购物的目的。但是,电商行业在有点缺点也影响了农民的消费水平,比如物流的发展程度。尽管如此,农民的购买消费行为都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变。

农民不合理消费行为的策略探讨

正确引导农民处理与金融行业的关系。金融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但是金融行业针对农民还没有具体的优惠措施,农民承担的银行贷款利率较高,并且贷款的幅度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农民也应该意识到贷款的风险意识。

政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等各项扶持政策,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针对不同区域的农民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发展种植的同时,协调发展林业、畜牧业,比如山区林下经济的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化资源的配置。调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休闲旅游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农民树立正确是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农民,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与极端 个人主义及奢华主义。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从农民的立场看,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坚持党的领导,树立全面发展的观点。增加教育层面的消费,消费理念、消费行为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努力向精神层面发展。从企业角度出发,企业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应该农民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生产适合农村、农民消费的产品;避免过度夸大幅度的广告。从新闻媒体的角度出发,新闻媒体应该引导农民走健康的消费道路。

结论

通过分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消费行为的演变现在,提出了政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等各项扶持政策,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正确引导农民处理与金融行业的关系;从农民的立场看,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的角度等措施促使农民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艺.论农村人情消费 [J].湖南社会科学,2008(5):199

[2]孙凤.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J].统计研究,2001(40),24-30

[3]刘国燕.我国农村消费机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4]田学赋.家庭消费结构演变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土;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0-119-02

新农村不是为村长而建设,也不是为某些个体而建设,它是为所有的普通农民建设的。在这个同质化的时代,在“千城一面”的背景下,我们的乡村也正在面临着“千村一面”的窘迫局面,乡土失去了“土”的味道。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同质化的时代,在“千城一面”,在大力发展新农村的背景下,我们的乡村也正在面临着“千村一面”的窘迫局面。乡村环境及其建筑风格也正在后工业化的洗礼中渐渐丧失自己的品格,深入乡间,到处是钢筋水泥的“豆腐块”、“火柴盒”,人与建筑、与空间、与自然的原生自然的联系日趋减弱,乡土失去了“土”的味道。

乡村的这些建筑比不上四合院那样有典型的布局,也没有大宅门那样讲究七进七出的格局,然而它们代表了一种记忆。在这里我并不是仅仅指某个村的这些事物,它代表当前中国存在的所有的村庄的事物。对于大多说中国人来讲,他们对于这种居住与生活环境的记忆与热爱是无以言表的,当然也是心底最深刻的影像。无论他们走道哪里,心底永远也抹不去的这些影像就是一种最珍贵的记忆。它影响着两代人甚至三代四代人。在这里我要赞美村庄里的一些事物,比如千年古树下的祭祀台、锈迹斑斑的水井、门口长满果子的果树……;当然,我也要驳斥其中的部分东西,他们的存在让我感觉有点“四不像”既不像城市也不像农村,比如一个个克隆的被瓷砖包裹的水泥方盒子……。

我为何要赞美乡土?这源于我对脚下乡土的怀念与热爱。在此我引用俞孔坚《生存的艺术》中的一句话来诠释“乡土”――“关于乡土我指的是日常和寻常、白话和方言,是平凡的人和平常的事物,它相对于繁华和异常。”陪伴我成长的农村老家是由三面土坯青砖灰瓦的建筑围合,另一面是精致的门楼,院子中有一口水井,旁边有三棵大枣树,树下是青石板铺地,那儿属于我们几个孩子的玩乐场所,鸟儿在树上觅食,偶尔抬头会有鸟屎掉在脸颊上,还有一个后门是通向池塘的,这个池塘环绕着整个村子,池塘里面是村民养的鱼儿和莲藕,夏天荷花开满池塘,孩子们划着小船在荷花丛中捕捉蜻蜓,接近年尾是最热闹的时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围在池塘边捕鱼,这些肥肥的鱼儿就是我们过年必不可缺的一道美味……这些景象如今已是面目全非了,再也听不到鸡鸣狗吠莺啼之声、看不到三五大汉蹲在门口抽着烟袋商量播种之事、找不到池塘边柳树下一群妇女边洗衣服边聊东西家长短之景、也闻不见一群孩子为挣一个谁先爬到树上的名分而奋勇的呐喊声了……取而代之的又是什么呢?两层的水泥房、干涸的池塘、枯死的的柳树、硬化的水泥路、没有人情味的自来水、互不相识的东西村的孩子……这是一种物质文明的进步但同时又是一种精神文明的消逝。

那些残破的围墙、院落,对于城市化的发展来说,也许已经过时了,甚至有些人还会觉得那是很丑陋的,但是,那些可都连接着几代人的感情和记忆啊,他们是一段长达几十年的历史的见证者!

《生存的艺术》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祖母告诉我,当树长大变老之后,会变成神,有精灵栖居;当一块石头陪伴我们的家园,日久也变为神,有精灵栖居。我们的山、水和土地本身又何尝不是?祖辈们修建庙宇和神龛用以供奉这些自然和先贤的神灵,它们保佑后代的幸福安康。我们曾相信是这些精神庇佑着我们的现实生活,还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需要这些精神的指引。正因为这些信仰和精神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意义”。

世界是一样的,唯物质主义正在迅速地覆盖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侵蚀着我们的精神家园。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1872年被美国联邦政府划定为不准人们永久居住的保护区,而且至今仍然是最吸引人的休憩地:村前神圣而意味悠长的溪流和池塘被坡平了,或是被水泥渠化了;寄托世代祖先信仰的古树搬运到了城市景观大道上。土地和景观正在日益商品化,慢慢地我们失去了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失去了信仰,失去了文化归属感。要重建文化归属感和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我们就必须珍惜普通人的文化,关注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珍视脚下最真实最普通的土地,珍视这土地上最普通的人们的生活――乡土。

乡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共同创造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他最朴实、最真率、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陈志华老先生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中还没有充分开发的宝藏,没有乡土文化的中国文化史是残缺不全的。不研究乡土文化就不能真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建筑、人、山、水、动植物共同构成了不同地域的不同的乡土。这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没的系统,这个大系统规定着村庄、聚落的结构,使它更加成为功能完备的整体,满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乡民们的物质和生活需求,以及社会的制度性需求。

(1)乡土之建筑:乡土建筑本身蕴含了认识价值、情感价值、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等许多价值,它既是人民的物质财富又是精神财富。图1所绘村民住宅,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模式,或者说是思维模式。图中,在自家门口聚集在一起讨论东西家常。

(2)乡土之人情:人们闲来无事坐在一起下象棋、聊天(图3),孩子们总会被闲聊打牌的大人使唤去干一些轻活儿,图中展现的是姊妹两个抬着油桶去榨油(图2)。也许有些人会说这是虐待儿童,然而这是一种生活模式,乡土中必然存在的一种规律,一种思想。

(3)乡土之劳动:在长期的农耕社会,农民都是自己种植加工粮食,自己栽培和收获蔬菜果木。秋收的季节,农家院落里晾晒着玉米、辣椒,勤劳的农民自给自足,这一片片金黄,伴着点点的鲜红所组成的大地景观比起艺术家们用上千把塑料伞铺在上坡上所创造的大地艺术显得更加壮观、气魄,更有生命力!(4、5、8)

(4)乡土之牲趣:村庄中的鸡鸣狗吠、羊群处处可见,它们都在农耕生活的环境中与人群和谐的相伴(图6)。

(5)乡土之树木:村口的百年古树,农户门口的果树,院中的大树,村子周围的树林,这似乎是一种象征,美好的象征,门前没有果树的人家会倒霉,树木之喻祖宗荫德庇佑,保平安,佑子孙。总之当你看到村口的古树,门前孕育硕果的果树的时候不会产生兴奋的感觉吗?(图7)

(6)乡土之精神:为了使家庭更和睦团结,生活更美好,乡里的人们求神拜佛,几间简陋的房舍即可安放人们心中的神灵,几束劣质的香火便能祈求平安带走霉运,几根做工粗糙的红丝带就能拴住平安与幸福,简陋的戏台单调的唱腔让乡人们望而却步,

乡土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模式、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思想,更加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之所,乡土的存在另我们许多人有了精神归属感。有了信仰。但是当今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尘烟四起的大拆大建使乡土面临着空前的危机,有些地方几天之内就可以消灭掉一个百年的古镇村落,为的就是“小康文明”,殊不知这是在用精神文明的摧毁来替代工业化下的物质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改变房子吗?一定要毁坏草木吗?一定要硬化或填埋河道水渠吗?……答案是否定的,保护和传承普通村庄的自然生活环境,扬长避短,发展其自然、生态、低碳价值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寻求普通村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空间,以便建设人人向往的“市外桃源”,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寻找失落的家园――《中国古村落》丛书总序[J],出版广角,2003(02)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6

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并且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就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十分必要的任务。因此,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基础上,应当积极探讨有效途径及策略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稳定良好发展。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 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逐渐现代化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要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必要任务。另外,由于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应将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重点内容,不但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加以重视,同时也应当更加重视农产品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必然趋势,而经济管理方式及理念的转变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成为主要方向。

1.2 农业经济管理呈现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各个领域内均得到广泛应用。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发展速度,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在当前形势下,农业经济信息化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发展及应用,在农业经济中的各个方面信息化均得到渗透。通过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化,可使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力,从而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能够起到较好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主要方向。

1.3 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实现生产化

在当前越来越多农业合作政策不断出台情况下,社会上很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以更好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开始逐渐实现,农民经济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得以进一步增强。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的实现也必然成为新的趋势。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途径

2.1 积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为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合理规划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属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合理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应当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而积极进行创新及改革,对于传统管理方式应当尽快改变,应当依据新农村发展趋势将管理方针进行改变,从而制定合理管理制度,使其能够与时展及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在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方面,应当从以下方面作为入手点:其一,将传统农业发展方向改变,将经济结构融入,从而使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使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其二,将传统农产品外形转变,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加强农产品合理化生产可使食品安全性得以有效提升,从而使市场影响力得以提高,使?r产品发展渠道得以拓展,促进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

2.2 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对农业经济发展及管理加强重视及投入,应当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基础,积极建立合作社,充分重视原材料生产加工,从而使农产品原理基地建设及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并且要保证这些新建工程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有关需求。另外,对于当地农产品龙头企业及重点产业,政府应当积极加大扶持力度,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因素之间能够加强联系。此外,政府应当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对于专业化合作组织,应当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积极带动农业经济提高与发展,使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2.3 进一步加强农民利益管理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农民利益管理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利益成为重要因素。所以,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完善农民利益管理机制,对农民利益不断加强重视,努力维护农民权益,对于农民需求及所出现问题应当积极解决,从而避免农民利益受到损害,使农民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使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更好效果。

2.4 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农业技术的应用方面,信息化过程使得其向农业生产力转变的周期和效率大大提高,在指导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增收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这种信息化的过程也已经实现了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融合,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农业管理的水平。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大大加强对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的培养,进而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终端保证管理效果的实现。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背景 图书馆 下乡 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035-01

在农村,完全对农民朋友开放的图书馆很少。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还应建设精神文明。而后者往往容易被简化或是忽略,这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图书馆下乡(以村为单位,在农村建设小型图书馆)能很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的精神面貌现状分析

(一)传统的娱乐方式

农闲季节,农民朋友一般通过看电视、打牌、闲聊、到处转悠等方式来打发空闲时间。看电视除了能打发时间外,只会让人越看越空虚。打牌除了能让人消遣时光外,只会让人越打越浮躁。闲聊除了能让人彼此交流外,只会让人越说越无聊。到处转悠除了让人漫无目的的游走外,只会让人越转悠身心越疲惫。这些传统的娱乐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朋友精神方面的需求,而且也不能提高农民朋友的素质。唯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好书,能让人为之欣喜和振奋。

(二)科学文化知识缺乏

在农村,近亲结婚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病不就医而信迷信的大有人在。可见,科学在农村还很匮乏。导致科学在农村匮乏的原因之一就是科普方面的图书在农村严重不足。常常由于经济原因的制约,很少有农民主动买书看。如何解决农民免费阅读图书的问题是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其实,在农村建设村级小型图书馆供农民免费借阅是一个可行且不错的办法。如果有供农民免费借阅的图书,肯定有不少农民会利用农闲时间来看书。看书对增长农民的科学知识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都是很有帮助的。图书馆下乡,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民无图书可读的问题。图书馆下乡应做为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措施的重中之中。我们不求科学在农村的普及一蹴而就,但求科学在农村的普及随着图书馆下乡而不断深入。科学早一天在农村普及,就能早一天惠及农民。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图书馆下乡的重要意义

(一)图书馆下乡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大量的精神食粮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也应得到相应的发展。在农村,缺乏的不是粮食,而是精神食粮。好的图书无疑是一种上好的精神食粮,而农村,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好的图书。图书馆下乡无疑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大量的精神食粮,让农民朋友尽情享受文化盛宴。农民朋友不但可以通过读书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能陶冶情操。农民朋友的精神风貌随之焕然一新,就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能够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

(二)图书馆下乡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资源

在农村,大多数小学、中学还没有图书馆,这意味着他们根本没有多少阅读资源,而他们仅仅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下乡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图书馆不仅对农民朋友开放,同样也对小学生、中学生开放,让他们有好书可读。图书馆下乡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源,有利于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有利于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小学生和中学生是学习知识、吸收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这个年龄段学到的知识可以终身不忘,图书馆下乡可以为他们在学习的黄金时期提供足够的知识资源。

(三)图书馆下乡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

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哺育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莎士比亚曾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由此可见,书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简而言之,书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书能拓宽人们的知识视野,书能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图书馆下乡,服务对象和受益对象大部分都是农民,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广泛阅读、持续阅读,他们的素质会随着不断的阅读而不断的提高。

(四)图书馆下乡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

在农村,酷爱读书的人不在少数。然而,有一部分人由于经济原因买不起大量的图书,这成为了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道路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图书馆下乡如同久旱逢甘露,长夜得明灯,及时满足了那部分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图书但又酷爱读书的农民朋友的学习阅读需求。图书馆下乡,意味着图书可以免费借阅,农民朋友不用自掏腰包就可以阅读自己想读的图书,从而免去了他们由于购买图书而支出的那部分费用,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是显而易见的。

(五)图书馆下乡可以让图书资源共享

农村图书馆实行免费借阅制度,借阅者将图书从农村图书馆借出去,并在规定还书日期内将图书还回图书馆,这样图书就可以周转使用,同一本图书就可以被不同的借阅者反复借阅,真正做到了图书资源共享,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每一本图书的作用。图书馆下乡可以让图书资源共享,既做到了大家有书可读,又可以节约大量用于印刷的纸张,节能环保是肯定的,这与国家和政府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高度一致的,必定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书馆下乡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图书馆下乡是培养现代农民的基本保障,图书馆下乡是指导农民科学务农的重要依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图书馆下乡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期待图书馆下乡能早日实现,以促进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8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镇规划

如今经济快速发展,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今农村环境巨大改变的背景下,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全貌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

如今,新农村建设犹如一夜春风,已经遍地开花结果。在此建设过程中,城镇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的整体设计框架,也就愈发显得重要了。诚然,也有少数优秀的城镇规划项目,但这些大都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而广大内陆地区的农村,特别是西北部不发达地区农村的城镇建设在整体规划方面还存在在诸多问题,如农村长期沿用的“一字式”、“非字式”居住方式,致使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面对着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如何集中优势资源,有效利用各资源为内陆不发达地区新农村的建设进行服务,既是我们应抓紧的机遇,又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1. 何谓新农村建设下的城镇规划

1.1何谓新农村建设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简称为新农村建设,其是指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本次会议中也同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他们全面体现了现代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要求。

1.2 何谓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城镇规划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各经济区的新农村建设也各式各样。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由于经济优势,其生产生活方式相应的生产、居住和地域景观等已然脱离了原有农村之态,甚至令人有城市之感,如: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由于长期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完善,则仍旧保留“一字式”、“十字式”、“满天星”的布局,故存在土地闲置,利用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备、污染严重、公共卫生缺乏等问题。

以上各种现象使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何谓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城镇规划,到底是城市建设,还是仍旧为农村建设。根据以上的指导方针,我们同意袁乐、曹晓静、闵亚琴等学者的观点,即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城镇规划的本质目标是“农村现代化”,也就是要使农村既有城市难得的自然环境,又有城市现代的生活。

2. 我国新农村建设下城镇的现状

由于苏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例子在我国仍属少数,故本文以下主要探讨我国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城镇规划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集中居民点的规划,正如上面所述,由于居住分散,现在的城镇规划已然不能满足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了,而我国城镇现状则为:

2.1 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散、布局散乱

各农村居民点因农民住房偏好临水、沿路而建,致使各建设用地混乱,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交错,非农户居住点与农村居民点混杂。这不仅给农村基础建设带来困难,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工业企业的成规模发展。

2.2 配套设施不完善、建设面貌陈旧

农村居民点住房质量低下、结构简单。同时,因居住规划不合理,市政公用设施不完善,部分村庄甚至水电都无法供应,卫生条件差强人意,更别谈室外公共设施及绿地等,这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2.3 道路交通狭窄、路况较差

各农村居民点间因未协调规划,相互之间道路衔接不合理,且路况质量各异。又因各地财政、政策不同,镇内交通也混杂各异。

2.4 环境损害严重、占用大量耕地、土地利用率低

各农村居民点因建设时监管不严,且各村民环境意识低下,故各地多有环境损害问题存在,这也严重的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3. 新农村建设下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以上城镇面貌现状,虽然存在各种各样原因,如:村民间各自为政意识严重,历史居住习惯、各地风俗习惯,市政建设不作为等,但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城镇规划不合理的问题。城镇规划作为城镇建设的整体设计,是城镇建设面貌的前提。城镇规划做的好,建成后的城镇面貌才美观。然而,正因为我国现今城镇规划存在很大问题,所以,我国的城镇建成才不尽人意。下面将详述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3.1 新农村建设下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1 政府干预过多,农民缺乏自主积极性。不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中国政府本位意识严重,存在大量的政府干预城镇规划现象。同时,由于参与机制的不完善和各农民被管理状态的习惯,各城镇农民并不积极参与城镇的建设。

3.1.2 规划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同时规划人员素质低下。首先,城镇规划由于规划人员本身能力不足及不作为等原因,造成了规划质量低下等现象。能力问题暂且不论,有些规划人员并非实质研究农村规划。其次,由于规划成本、政策政绩等原因,规划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有些地区的规划标准就与当地农村环境严重脱节,以致无法进行合理规划,只得欺上瞒下。

3.1.3 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单一,可用土地不足。首先,由于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建设资金不足。而城镇建设资金不足又影响着规划成本和城镇建设的规模等。故即使有些规划人员想有所作为,也不大可能。其次,土地是建设的基本,我国由于基本耕地的保障,所以可用建设用地并不多,这也影响了规划的规模。

3.1.4 缺乏长远投资目光,不重视片区规划。虽然现在各城镇重视其建设,但他们只局限于本城镇的规划建设,缺乏整片地区的规模建设规划,不重视集约效益。

3.2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3.2.1 明确政府职能,积极鼓励村民自建。针对上述提到的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我们应从立法、政策等多方面明确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同时,积极鼓励村民自我规划、自我建设。

3.2.2 全面加强规划人员培训,规范各地各规划。任何事都是由人做出来的,故对人员的培训是第一要义,规划人员也不例外,现今规划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规划人员的问题,故应全面加强规划人员的培训,如:规划人员的职业操守、执业能力等。同时,根据各地不同环境,建立多层次的规划标准,以适应各规划的发展。

3.2.3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土地利用规范。针对我国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我国应该建设多种融资方式,不应单单局限与银行贷款,如可建立项目公司,吸引建设资金等。对于土地利用问题,可以通过整区土地利用调整和简便土地征用程序的方法来予以解决。

3.2.4 建立相应的规划协调机制,引入多学科人才。针对上述单一规划的问题,我们应建立规划协调机构,在成片建设之前,联络各地规划单位,探讨成片规划,发挥城镇建设的集聚效益。同时,因为城镇规划不单单是一各技术问题,其还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故应相应的引入该部分学科的人才,参与到成片规划中。

【参考文献】

[1]马棉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镇规划[J]. 山西建筑, 2007,(5).

[2]袁乐,曹晓静,闵亚琴. 警惕过度城镇化[J]. 小城镇建设, 2007,(6).

[3]伍锡论. 苏南农村集中居住空间形态研究[J]. 小城镇建设,2008,(2).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9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民合作社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09-02

一、布尔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现现状

1.布尔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成效

布尔津县共管辖2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地区按照“免税不免管理”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税收政策,促进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首先,掌握行业政策到位。走访农办、供销联合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部门,掌握企业成立、组织构架、经营模式、资金筹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全面了解专业合作社相关政策,确保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其次,行业调查研究到位。组织人员下企业开展行业调查,系统了解企业特点,掌握企业经营现状,找出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操作规程,建立专业性工作档案,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质量;最后,税收政策辅导到位。针对行业调查中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民合作社法,采取举办培训班、上门辅导、“一对一”等形式进行税收政策辅导,让纳税人切实掌握农业专业合作相关税收政策。同时将农业专业合作税收政策送到政府有关部门,使行业管理部门将税收政策融入日常工作中,同时为当地政府制定发展经济决策提供政策依据。

2.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合作社管理机构不够明确。目前有农办、农业局、供销社都在管理合作社,造成多部门管理,表面上有多个婆家,实际上变为没人管的状态,不利于合作社的有序、壮大发展;其次,扶持资金少。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又是新生事物,目前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政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到位,扶持的力度不够,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摆上议事日程;再次,人才缺乏、科技水平低。大部分没有专业人才,虽然都是种植多年的种植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缺乏理论知识和新科技知识;第四,规模还比较小,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因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较短,又是新生事物,目前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对产业化经营中的促进作用还不大,合作社的龙头、桥梁和纽带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部分群众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往往把其与原来的村集经济组织混为一谈,因此对入会的兴趣不高,参与的积极性不强,从而导致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会员偏少;最后,缺乏有效的自我发展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服务以无偿服务为主,没有自主经营创收能力,导致合作社运转困难。如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市场开发等工作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活动的拓展。

二、解决对策

首先,重视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管理。政府应明确管理机构,不应有多个部门同时管理,不然就会造成无人管理的状态,建议由行业归类管理,并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其次,加大指导力度。根据合作社实际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讨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多种途径,加大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力度,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和基本知识培训,为合作社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再次,出台扶持相关政策和优惠措施。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摆上议事日程,加大扶持的力度,把合作社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在技术人才、信贷、税收减免、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措施,推进专业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第四,帮助解决人才问题。一是建议政府部门出台保留编制、职位、工资、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才到专业合作社工作或入股;二是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懂市场、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第五;加强合作社自身建设。一是合作社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实行民主管理,独立核算,建立会计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为合作社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壮大发展;二是宣传引导农民入社,壮大专业合作社队伍;第六,加强宣传培训。一是定期聘请专家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社员的组织化程度和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学习培训,使社员知法、懂法、用法;最后,打造品牌。要充分发挥品牌效应,要创立合作社自己的产品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展产品品牌认证和注册工作,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1.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民专业合作社仅仅靠做初级农产品,是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农产品不管是进人国际市场还是发展国内市场,都需要加快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步伐,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和农业产值的比值。从许多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程看,农民合作社在逐步壮大后,直接兴办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贮藏、运输等活动的企业,是一个必然趋势。因此,合作社要成为兴办农产品加工等企业的主体,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增加农户的利润。

2.市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农产品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农产品生产和城乡居民消费的纽带。目前,常德市拥有常德农产品大市场、谢家铺牲猪交易大市场、甘露寺蔬菜批发市场、石门柑桔市场、汉寿畜禽交易市场、澧县水产批发市场、桃源牛羊市场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各地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时,可以充分利用农产品市场的作用,建立产品销售的定点网点,加大宣传推介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拓宽产品的销路,使产品直接或间接通过市场销售,从而加快合作社农产品市场化步伐,有效地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

3.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发展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水平,需要吸纳有经济头脑、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参与进来,带领合作社向前发展,把党组织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中,让党员站到前沿,开展示范引导,帮助农民增收,党组织能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一步强化党员的骨干作用,依托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乡、村信息通道,及时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让农民及时了解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市场行情,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撑,使合作社在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很强的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还存资金不足,政府部门扶持力度不足,农民群众参与性不高的现象,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应该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模式,不断加强政府部门的领导,规范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中文,李伟伟,杨军,杨小萍. 台湾富丽农村建设及其对洛江区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 2010(04)

[2]薛建良,陈文宽. 新农村建设主导产业带动力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0(02)

[3]魏秀芳,冯滨,潘佳,刘凯. 滨州市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05)

[4]王宏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障碍因素分析[J]. 山区开发. 2010(03)

[5]罗文德,曾文秀. 非公有制林业在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 青海农林科技. 2010(0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