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国土调查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3-10-08 10:25:04

国土调查管理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省辖市土地(国土)管理局(厅)、土地资源调查办公室:

我局〔1987〕国土〔籍〕字第18号《关于请上报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通知》要求上报的四项成果,经研究,现改为三项,各一份,即:

(一)县(市、区、旗)土地总面积和县各类(到二级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二)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2

关键词:企业道德;道德管理;中国本土企业;问卷调查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加之社会转型期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在利润目标的驱使下,商业丑闻时有发生,不仅破坏公众对企业的信任,而且直接影响企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考察现阶段中国本土企业道德及其管理现状,既为企业改善自身管理提供依据,也给社会各界采取措施塑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减少乃至消除企业不道德行为,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的道德水准提供启示。

国外企业道德调查研究较多,如,Al-Khatib、Cacioppe、Schwartz和Belak等的调查[1-4]。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其中,王珏对苏州、盐城、南京三地企业的调查表明,单位组织集体道德行动表现出方向多元、动力不足及能力欠缺的特征[5];许建良在苏州和盐城地区的调查发现,企业人道德现状在总体上呈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但仍存在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等问题[6];刘丽莎利用企业伦理态度量表对6家企业的调查发现,员工的企业伦理观存在困惑,但大部分具有利益相关者意识[7]。总的来说,现有研究的积极探索有助于增进对中国企业道德状况的了解,但样本地域分布较窄,代表性相对有限,且缺乏专门针对中国本土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的研究,尤其对本土企业不道德商业惯例的存在状况、道德冲突发生的频率及其情境、对道德困境的反应、道德/不道德决策的影响因素、企业道德管理措施与成效以及企业整体道德水平的变化趋势等重要问题缺乏系统了解。有鉴于此,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考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用问卷来自曾组织过多次同类调查的日本丽泽大学中野千秋(ChiakiNakano)教授。该问卷大部分题目均选自美日以往的研究,内容成熟,使用广泛,可进行国际比较。问卷通过“翻译-回译”程序从日语译为汉语,且做了必要修改,以适应中国情境。正式调查前在5家企业各找1名受访者进行试调查,并据反馈对某些措辞做了细微的调整和修改。

限于本研究的目的,调查样本选自中国大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本土企业——国有和民营企业,行业分布广泛,规模跨度很大,以充分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具体调查程序如下,先电话联系样本企业的员工,确认其在本企业工作3~5年以上,再详细说明调查目的,征得同意后将设置在专业的调查网站“问卷星”上的问卷链接和访问密码通过邮件发给受访者,由其自行在网上填写,但每家企业只找一名受访者,且主要是各级管理者。问卷采用匿名填写,并承诺调查结果只用于学术研究,且严格保密,加上系网络调查,研究者难以确定哪份问卷出自哪家企业,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性。问卷填写时间为2014年11月28日到2014年12月27日,共计获得212份有效问卷。其中,制造业占37.7%,非制造业占62.3%;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占9.0%,500~5000万元的占19.3%,5000万元~5亿元的占35.4%,5亿~50亿元的占16.5%,50亿元以上的占19.8%;员工人数499及以下者占35.4%,500~999者占11.8%,1000~4999者占28.8%,5000以上者占24.0%;一般员工占18.9%,基层管理者占25.9%,中层管理者占34.4%,高层管理者占20.8%。

三、调查结果

(一)企业应当对谁负责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必须为自身行为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负责。调查要求受访者据企业对7类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大小排序,1代表责任最大,7代表责任最小。结果见表1。

表1企业应当为谁负责(N=212)

显然,顾客被认为是企业最应负责的,股东位居其次,这一点和社会上企业只管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一般看法有异,表明企业日益认识到顾客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员工排名第三,但和股东的得分非常接近,表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员工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有趣的是,排名前三的利益相关者与近30年国际上进行的大多数研究是一致的,这可以理解为企业经营信条从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到追求顾客长期满意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显著下降,当地社区位居末尾。

(二)对不道德商业惯例的认知

调查问到受访者其所在行业是否存在普遍实行但不太合乎道德的商业惯例。61.7%的人认为“有一些”,10.9%认为“有很多”,远高于美国1985年的47%和3%及日本2004年的35.6%和3.6%[8-9];只有10.9%认为“完全没有”,远低于美国的44%和日本的37.3%。

对那些认为本行业存在不道德商业惯例的受访者,调查进一步要求列出哪些惯例最应当禁止或消除。该题的结果较为分散(见表2),其中,58.44%的人觉得“贿赂性的物品或者回扣的提供与收受”最应该禁止或消除;44.81%的人选择“不公正对待员工”;“不公正的定价”(31.82%)、“对顾客不诚实或欺诈行为”(29.87%)和“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合同或协定”(27.27%)等紧随其后。

表2应当禁止或消除的不道德商业惯例(N=154)

(三)企业维护自身道德的程度与措施

对于企业为维护自身道德做出努力的程度,选择“极为热情”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的比例各为20.75%和64.15%,两者合计共达84.9%,说明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商业伦理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基本上没有”(11.79%)或“完全没有”(3.31%)进行。

表3总结了中国企业维护自身道德的方法,总的来说结果比较分散。使用较多的是“定期捐赠”(52.2%),“未采取特别措施,而将伦理与道德融入经营理念”(50.24%),“主要按集团总公司的政策开展活动”(48.78%)和“开展企业伦理和守法的培训”(41.95%)。值得关注的是,总的来说,西方流行的企业道德管理措施,如制订企业伦理准则、成立企业伦理委员会、设置专门负责企业伦理的部门/岗位、设立伦理与合规咨询热线、制定正式不道德行为的惩罚制度等在中国本土企业中较少使用,而倾向于采用不那么正式的方式。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西方企业道德管理措施在中国的有效性有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不太看重刚性的制度,因此较少从组织制度设计上做出安排;二是企业伦理在中国起步较晚,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和努力都不够,因此较少采取比较规范的措施。

用Likert6点量表进一步调查这些措施的成效,1=“完全不同意”,6=“完全同意”,结果见表4。受访者认为,这些措施提高了员工的伦理意识(87.32%,即选择“一定程度上同意”、“很大程度上同意”和“完全同意”三项之和,下同),改善了公司形象(83.41%)和公司风气(82.44%),增强了公司内部的信任感(78.05%),提高了员工对公司和工作的自豪感(76.59%),能让员工心情愉快地工作(74.15%)。所有这些都说明,企业道德管理可带来相应回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企业道德管理不仅有利于改善企业形象,而且对增强企业内部信任感和自豪感,促进员工心情愉快地工作有积极作用。

表3公司为维护企业道德而采取的措施(N=205)

表4企业维护自身道德的成效(N=205)

就受访者对企业道德维护措施的满意度而言,“很满意”和“在某种程度上满意”的比例分别为7.8%和54.63%,3.42%“很不满意”,17.56%“不太满意”,还有16.59%“说不清”,表明总体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工作中的道德冲突体验

表5公司利益和个人良心发生冲突的具体情况(N=104)

上述道德冲突发生在与哪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结果见表6。由表6可见,与同事、顾客、上司和下属四者的关系中遭遇道德冲突最多,因为员工平时与这些人接触最多。这一点与表5的相关结果比较吻合,也表明在企业内部关系的处理中,发生道德冲突的情况较多,值得企业管理者注意。还有,“当地社区”最不可能引发道德冲突,这一结果和表1中认为当地社区是企业最不需要负责的群体比较符合。

表6道德冲突发生在与谁的关系中(N=104)

在面临道德冲突时是将公司利益还是个人良心放在首位,结果如表7所示。总体而言,43.27%的人会根据具体情境决定,表明受中国文化“灵活变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影响,许多人的道德倾向是境遇性的;33.65%的人会“优先考虑公司利益”,只有23.08%的人会“按良心办事”,坚持注重个人道德信念的道德倾向。上述结果表明,当前道德倾向呈现多元化特征。

表7道德决策时将公司利益还是个人良心摆在首位(N=104)

(五)员工道德决策的影响因素

影响员工道德/不道德决策的因素有很多,到底哪些因素的作用更大?调查要求受访者对影响其做出合乎道德决策的五个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各自的影响大小排序,1代表影响最大,5代表影响最小,结果见表8。

显然,“自己的良心”是影响员工做出合乎道德的决策的最主要因素,而“公司的方针、风气”和“上司的行动、想法”分列第二、三位。

表9总结了影响员工做出不道德的决策的因素。影响最大的是“上司的行为、想法”和“业界的风气、惯例”,其后依次是“自己的经济需要”、“公司的方针”和“同事的行为、想法”。显然,上司对员工不道德决策的影响很大,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自己的经济需要”也是员工不道德决策的重要原因。

表8影响做出合乎道德的决策的因素(N=212)

表9影响做出不道德的决策的因素(N=212)

(六)对假设的道德困境的反应

在面临各种涉及道德困境的情境下,员工会做出何种反应?本次调查提供了四个虚构的情境,要求受访者回答两个问题:“你会怎么做”和“你认为其他商务人员会怎么做”。

“我想你误会我了。”他将一杯西瓜汁递给念蓉,“你肯定在我的口袋里发现了房卡,以为我在外面做了什么事。”

情境1:一个年收入200万元的公司董事,一年里将10万元的公司经费占为己有。

表10列出了情境1的结果。68.87%的受访者认为“贪污公司经费”是不能接受的,但该比例远低于美国1985年(98%)和日本2004年(90.7%)的水平[8-9],这一点可能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及法律制度有关;19.34%的人认为“如果经营者知道这件事,而且不追究的话”,这种做法就是可接受的,表明当高层管理者对特定的不道德行为持容忍态度或表现出积极信号时,人们不会理会内心的道德不适,并接受他人的不端行为;而选择“公司内部其他的董事也那样做的话就不介意”的比例为11.79%。后两种选择支持表9中“上司和同事的行为、想法”是不道德决策重要影响因素的观点。

表10情境1:侵占公司经费(N=212)

另外,只有52.36%的受访者回答“其他商务人员”认为此种做法不可接受,而回答“其他商务人员”会做出其他两种选择的比例显著高于自己,说明多数人觉得自己比他人更道德,这点和美日以往的研究一致,而且在后面3个情境的结果中得到了一致体现。

情境2:假定您是某个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的公司总经理。您听说竞争对手X公司最近有个重要的科学发现,并且可以预测到这一发现会给您的公司带来相当大的不利影响。此时,您了解到该公司有个对该发现有相当了解的员工有意来您公司工作。您会聘用这个员工吗?

就情境2而言,由表11可见,中国企业倾向于雇用竞争对手的员工以获得技术机密。这一结果显著高于日本2004年(自己48.0%,其他经营者69.9%)及美国1985年(自己61%,其他经营者82%)的同类调查[8-9]。

表11情境2:为获得技术秘密而雇佣员工(N=212)

情境3:某个发展中国家,用金钱“打点”的做法很普遍。假如您担任与那个国家有生意往来的公司的董事。有一天,那个国家的大臣说他可以为了让您的公司接到5亿元人民币的项目进行特殊安排,但作为回报,要求您支付160万元人民币的“顾问费”。如果您的公司接了该项目,预计可以得到约3000万元人民币的巨大利益。那么,作为重要董事的您,会赞成支付这笔顾问费吗?

表12情境3:为拉业务支付“顾问费”(N=212)

对情境3的回答如表12所示。一半以上的受访者选择“支付费用,觉得这种做法在该国是道德的”,这和日本2004年的水平(62.9%)差不多,但显著高于美国1985年16%的水平,并认为43.4%的其他经营者也会这样做,再次表明中国员工的道德倾向具有境遇性特点,并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尽管觉得不道德,还是会支付费用以确保利益”,显然只有少数人会以公司利益为标准进行道德决策。而只有14.62%的人会选择“即使失去这个大额合同也要拒绝大臣的要求”,很真切地说明面对利益很难保持操守。同样的情境下,51%的美国人和31.7%的日本人会选择拒绝支付,表明他们倾向于更多以个体道德原则进行决策,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两个国家反商业贿赂更为严厉。

情境4:假定您是某零部件制造厂的地区销售经理。您手下的销售员,为了提高销售额而使用金钱收买零部件采购商。这种做法虽然有违被普遍接受的销售方针的地方,但又没有触犯到法律。您会怎么办?

表13总结了对情境4的回答。只有27.83%的受访者选择“指示今后停止收买采购商,并追究涉事销售员的相关责任”,而认为其他人会做出同样决策的只有17.45%;且有19.81%的受访者选择“装作没看见,什么也不说”,远高于美国1985年的5%和日本2004年的3.6%,并且有51.42%的受访者认为其他人也会这样做,这实际上是默许下属的不道德行为,而销售部门业绩为王的政策导向往往会强化此类行为。

表13情境4:对违规销售人员的处理(N=212)

(七)企业道德水准的变化

调查发现,有46.7%的人认为企业整体的道德水准比10年前降低了,36.8%的人认为提高了,16.5%的人认为基本没有变化。

表14促使企业道德水准提高的因素(N=78)

对于认为企业道德水准提高了的受访者,要求列出促使企业道德水准提高的主要因素。表14表明,“消费者和公众的认识提高了”是最重要的因素,“更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了”、“最高经营者强调了企业道德的必要性”和“媒体的报道要求增加企业行动的透明性”紧随其后,“政府的管制和介入增加了”和“对管理人员的道德教育加强了”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显然,要提高企业道德水准,需整合并采用多种措施。

表15总结了导致企业道德水准降低的主要因素。“官员腐败或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增加”位居第一,这一点与近两年大批官员落马的事实较为一致,这些落马官员的背后一般都有企业的身影,说明较为严重的官员腐败现象确实扰乱了社会秩序,是降低企业乃至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重要原因,需维持高压治理态势。“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下降”排名第二,符合一般的直观感受,而“因过度竞争导致的压力增大”排名第三,说明企业往往会因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而做出不道德行为。

表15导致企业道德水准下降的因素(N=99)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业界人士尤其是管理者的道德认知和某些道德困境下的行为选择等来了解中国本土企业的道德及其管理现状,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企业道德现状方面:不道德商业惯例相当程度存在。道德冲突发生频率较高,且较多发生在与顾客、上司、同事和下属的关系处理中。道德决策标准呈多元化和境遇性特征。中国企业整体的道德水准与美日相比有较大差距。一方面,中国企业不道德商业惯例比美日企业更为普遍和严重,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对不当行为的容忍度普遍显著高于后者。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3

关键词: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民经济发展

一、土地调查

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土地调查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对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进行全面地调查,从而使掌握的土地基础数据更为真实和准确。在《土地调查条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依据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每年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开始实施到现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不止一次强调“调查数据务求真实、准确,要尽可能整合各项检查需求,一次调查兼顾多方面工作”、“要把监管事项,诸如土地违法、占补平衡、增减挂钩、矿业权管理、地质环境等

尽可能整合进去,“一并开展”、“尽可能反映多方面管理业务信息,并与‘一张图’建设和‘批、供、用、补、查’等监管衔接”。所以,之后在变更调查、调查成果的要求上也日益提高,成果也得到了越来越大的应用范围。

当前,调查成果应用已经开始逐渐多元化,不仅可以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耕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提供基础支撑,促进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而且也可以在林水、农业等非国土资源管理领域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决策依据。在应用过程中将自身的新特点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需要在今后的调查要求、调查机制以及业务衔接上不断改进和分析。如,土地调查和百姓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将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调查清楚,这样的话,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就会得到有效地促进。要全面开展土地权属调查,明确土地权属界线,这与土地权利人的参与、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在相邻土地权利人的共同指界前提下,将土地权属协议书进行签订,只有这样,土地界线才能够得到最终确定。这一次的调查成果,还会成为下一步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条件,为依法明确土地产权归属,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层面上讲,土地调查和百姓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尤为密切的,对于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而言也是尤为重要的。依据《总体方案》要求,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要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属状况进行全面查清,对各类土地权属争议进行及时调处,全面完成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将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进行了解和掌握,在科学发展观落实的基础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有效管理土地的重要依据。

2.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开展,可以对全国耕地的数量、分布进行全面地掌握,基本农田状况调查工作的开展,可以上图、登记上证、造册基本农田,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过程中发挥基本性的作用,是监督、考核各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

3.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应用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获取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各项土地资源管理业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全面的服务,才能不断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政能力。

三、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的几点建议

1. 改革土地调查制度提高数据可靠性

以前,土地调查是通过县政府组织进行实施和开展的,按照一级级的方式逐渐汇报。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土地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这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宏观决策会有不良影响。若是新一轮土地调查还是由县政府组织实施,那么行政干扰必然会出现,土地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基本上难以得到保证,所以,改变现行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是很有必要的。改革的思路是,土地调查通过省级政府作为实施的重要组织,与地方政府相互配合,土地调查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通过省、县政府进行负责。

2.调查成果信息化系统化提高应用效率

目前的调查成果需要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先进、高速、大容量的全国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网络体系,实现各级互联、内外交换的信息服务与数据交换,为日常管理、信息和社会化服务提供统一的土地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土地信息传输、交换、共享及社会化服务一体化,为土地管理、政府决策和各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调查成果的信息化为高效、多用途使用土地调查成果提供更加快速便利的手段,使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升。

参考资料:

[1]黄葛炎 龙 青:查清土地家底 服务经济社会――广西第二次土地大调查首期培训班侧记[J].南方国土资源. 2007(08).

[2]宋建国: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切实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J].青海国土经略. 2009(01).

[3]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和任务 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圆满完成――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四连在全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导刊. 2007(05).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4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土地管理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土地在宏观调控中的特殊作用、严把土地“闸门”的重要基础。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建设用地、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未利用地的数量和分布,掌握城镇、村庄以及独立工矿区内部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以及农村宅基地等各行业用地的结构、数量和分布,是科学制订土地政策、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落实土地调控目标的重要依据,是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基本前提,是准确判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规模、及时调整供地方向、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人均耕地仅为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每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分布,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将基本农田上图、登记上证、造册,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监督、考核各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完成情况、保障国家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权属状况,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全面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确农民合法土地权益,是有效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土地管理必须充分应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严格保护土地资源,保障各项管理扎实有效。应用遥感等先进技术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全面获取准确、可靠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图件,为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各项土地资源管理业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撑和全面的服务,才能不断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提高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执政能力。

(四)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31号)明确规定,“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有量责任目标考核的依据”,“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缴纳范围,以当地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准”。要求必须全面、准确掌握耕地、新增建设用地实际情况,必须及时、快速获取各类土地数据。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清各地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联网的调查数据库,建立土地资源信息快速更新机制,为考核各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收缴等提供准确依据,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调查目标

根据《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是全面查清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我国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按照国务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国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具体任务如下:

1.农村土地调查

农村土地调查是指对城市、建制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任务。按照调查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两部分。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1:1万比例尺为主,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2)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主要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

2.城镇土地调查

城镇土地调查是指对城镇范围以内的土地开展大比例尺调查。依据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查清城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确定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用途等。通过汇总分析,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等土地利用状况。

3.基本农田调查

由各地组织,依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统计汇总出各级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上证,造册。

4.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县(区、市)为单位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和基本农田等数据进行管理,满足县级日常变更等业务需要;在市级,以市(地、州)为单位,结合市级管理模式,整合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构建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满足市级国土资源日常管理需求;以省为单位组织,对市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全面整合,建立省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满足省级国土资源管理对土地基础数据的基本需要。在中央一级,借助现有的网络系统,由国家组织建立部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对各级土地数据到地块的查询检索、统计汇总、分析输出、及时调用和定期备案等功能。另外,各级数据库之间提供访问和调用接口,满足数据上传、接收、交换、备份、更新维护、日常应用等工作需要。

(2)建立市县地籍信息系统

各市(县)按照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以市(县)为单位,组织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对市(县)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结果的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卡、册等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提供编辑录入、查询统计、日常变更、制图输出、登记发证以及办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满足日常业务及管理需求。

5.成果汇总

(1)数据汇集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增加非调查区域的港澳台地区的土地数据,形成国家及各级行政辖区内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

(2)图件编制

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国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编制出国家、省、地(市)、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土地开发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

为保持调查成果现势性,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继续进行每年一次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组织各地对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汇总调查成果;国家建立及时监测系统,运用航空(天)遥感等高技术手段,定期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变化监测,并周期性覆盖全国,及时检查各地变更调查工作情况,并利用监测成果积极做好成果维护和应用工作。制定土地调查、统计、登记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稳定的常设调查队伍,保障调查经费,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

三、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围绕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农村土地调查按照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成果,采用无争议的权属资料,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全国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连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城镇土地调查,严格按照全国城镇土地调查的有关标准,开展地籍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工作,现场确定权属界线,实地测量界址和座标,计算机自动量算土地面积,并以调查信息为基础,建立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二)技术方法

1.以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农村土地调查将以1:1万比例尺为主,充分应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采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遥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获取的光学及雷达数据,以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对全国各类地形及气候条件下现势性遥感影像的全覆盖;采用基于DEM和GPS控制点的微分纠正技术,提高影像的正射纠正几何精度;采用星历参数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结合的卫星影像定位技术和基于差分GPS/IMU的航空摄影技术,实现对无控制点或稀少控制点地区的影像纠正。

2.基于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农村土地调查以1:1万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在GPS等技术手段引导下,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并详细记录,绘制相应图件,填写外业调查记录表,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以外业调绘图件为基础,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对每一地块的形状、范围、位置进行数字化,准确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镇土地调查以1:500比例尺为主,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等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大比例尺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准确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地籍调查尽可能采用解析法。

3.基于统一标准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方法

系统整理外业调查记录,并以县区为单位,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技术规范,逐图斑录入调查记录,并对土地利用图斑的图形数据和图斑属性的表单数据进行属性联结,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以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它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调查数据。考虑到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另外,由于土地调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权属调查数据以及土地动态变化数据等,数据量庞大,记录繁多,采用数据库优化技术,提高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的运行效率。

4.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及社会化服务技术方法

借助现有的国土资源信息网络框架,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先进、高速、大容量的全国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网络体系,按照“国家-省-市-县”四级结构分级实施,实现各级互联和数据的及时交换与传输,为国土资源日常管理提供信息支撑。同时,借助现有的信息网络及服务系统,依托国家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实现与各行业的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为各相关部门和社会提供土地基础信息和应用服务。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主要成果

通过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成果。具体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各级行政区各类土地面积数据;

2.各级行政区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3.不同坡度等级的耕地面积数据;

4.各级行政区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5.各级行政区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二)图件成果

1.各级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各级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3.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5.第二次土地调查图集。

(三)文字成果

1.综合报告

(1)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各级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2.专题报告

(1)各级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各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2.各级土地权属数据库;

3.各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4.各级基本农田数据库;

5.市(县)级城镇地籍信息系统。

五、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

按照国务院要求,从*年1月起,开始启动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年1月至6月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调查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定,以及试点经验总结、业务培训和舆论宣传等。*年7月1日全面启动调查工作,至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年7月至2009年6月,开展农村土地调查,逐地块查清全国土地的位置、类型、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

2.*年7月至2009年6月,查清农村部分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确权达到90%以上。

3.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全面开展城镇土地调查,到2009年底,完成城市建成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的城镇土地调查。

4.到2009年底,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汇总统计调查,查清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5.到2009年底,在农村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完成基本农田的上图、登记、造册,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6.在调查的基础上,2010年上半年,完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和城镇地籍调查数据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全国土地调查信息共享。

7.进行土地调查成果统一时点变更,将成果统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成果,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二)实施计划

国家负责第二次土地调查方案和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制定,负责全国的技术指导、省级培训和质量抽查,组织建设部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等。同时,国家负责1:1万比例尺以及小于1:1万比例尺的遥感影像购置及正射影像图制作,为农村土地调查提供基础图件。另外,国家对农村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地类将开展外业实地核查,以保证调查成果真实、准确。

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本地区的实施方案,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各省(区、市)在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通过招投标方式统一选择专业队伍,利用国家下发的基础图件,负责组织各地实地开展土地调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状况调查以及城镇土地调查等。另外,省级负责对各县(市)土地调查工作的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

(三)宣传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资源、环境、社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国家负责对省级土地调查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省级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对市、县土地调查人员以及专业队伍的业务培训,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安排培训课程,按照培训教材,培训统一的技术要求、技术方法。国家统一标准、分级开展调查队伍的资质审查工作。通过资质审查的队伍和经培训且考试合格的人员,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国务院成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并设立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按照工作需要,全国土地调查办内设工作组,分工负责调查工作的具体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同时,抽调部分地籍管理和土地调查的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对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另外,邀请部分土地管理的老专家、老领导,组成调查巡视组,通过巡视、考察及时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和调查进度,及时发现和研究重大政策问题。

各地成立相应的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同时组建土地调查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办公室成员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本地区的土地调查工作。

2.政策保障

(1)编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列技术标准及调查规范,包括制定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编制调查技术规程、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制定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等;针对调查中涉及到的颁发林权证的林地调查、法院查扣地调查、军队用地调查以及权属界村组调查等具体政策性问题,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性调查规定,提出解决办法。

(2)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作为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土地调查完成后,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土地管理工作,应以调查成果为依据。

(3)充实人员和队伍,保证调查经费,并加强经费监督审计,完善土地变更调查制度。各地随时将更新数据报部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保证国家数据库数据准确、客观、现势。部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审批等涉及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将以此数据库为准。

3.技术保障

第二次土地调查坚持统一的调查规范和标准,国家制定调查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明确各流程环节的技术要求及其操作程序、方法和检查办法,保证分阶段调查质量;根据土地调查成果多比例尺、多形式的特点,制定以数据为主体的成果标准,明确成果的表达形式,提高成果信息共享程度;按照国家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依据,结合管理需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等标准,明确调查数据库建设的框架结构、内容、维护更新要求等,提高土地利用信息应用服务质量。

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同时,本次调查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进一步充实、完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本次调查的科技含量。

4.机制保障

(1)引入竞争机制,依据政府采购法,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推行项目监理管理制,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好、质量高的单位为项目监理单位。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招投标管理制度,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以及项目进展要求、经费支付方式等。

(2)建立检查验收制度,采用分阶段成果检查制度,每一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阶段工作,保证成果质量;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国家、省、市级分级负责。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市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预检,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验收。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对省级汇总成果验收。同时,为加强成果质量检查力度,国家对省级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外业抽查核实,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5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近期将在我镇开展第二次(镇驻地以外村庄)土地调查工作。望有关村予以配合。

一、土地调查的意义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国家统一部署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宏观调控的需要,实现土地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二、土地调查目的

第二次土地调查(村庄部分)的总体目标是:查清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形成权属清楚、界线与分类准确、数据可靠、图件与数据一致的土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使地籍管理的各项工作在现代化管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科学化、自动化、规范化。其主要目的是:

1.进一步摸清村庄土地的家底,查清调查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状况,掌握调查范围内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其用地方式(即划拨、出让等),建立村庄土地调查管理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土地储备、土地登记等提供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并实现村庄土地调查成果与土地管理业务的衔接和资源共享,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管好用好存量土地,为实现土地动态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3.建立完善市村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便及时掌握土地动态情况,分析研究变动趋势,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4.完善土地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利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卡、归户卡、发证签收簿、土地使用证等,实现地籍管理的自动化。

5.加快村庄地籍管理步伐,为土地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提供准确、详实的地籍图件和数据资料,也在土地使用税费的征收、征地拆迁、地价政策制定、国有土地出让与转让管理和土地开发管理等地政管理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土地调查的范围及工作要求

1、镇工作任务为镇驻地(中村、北村、东村、前村、西村)以外的全部村庄的测量、调查工作。各村要积极配合此次工作的宣传、协调工作。调查人员去村内调查时,要事先与村领导联系并佩戴工作证。

四、具体工作步骤

1、地籍调查工作:调查人员入村收集资料时,将携带照相机和图纸进行拍照、登记。各村要安排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联络、协调工作,并提前广播通知村民携带身份证、户口本、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即土地证)到村办公室配合地籍调查工作。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6

一、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一项法定的重要制度。在全县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县情调查,是关系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一项公益性基础调查。其目的是全面查实、查清全县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以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支撑;是满足土地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转变的重要措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权益、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调查目标

第二次土地调查目标是全面查清全县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化的社会化服务,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按照国发[20*]38号文件要求,全面开展农村土地调查,查清全县农村各类土地的利用现状;开展城镇土地调查,掌握全县建制镇的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开展基本农田现状调查,查清全县基本农田状况;建设和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具体任务如下:

1、农村土地调查

农村土地调查是对城市、建制镇以外的土地进行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点。按照调查内容,农村土地调查分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两部分。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1:1万比例尺为主,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规程,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

—3—

面积、分布、利用状况等,查清全县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2)农村土地权属调查。主要是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使用的土地)、水利设施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充分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加快推进土地登记发证。

2、城镇土地调查

城镇土地调查是对城镇范围内的土地开展大比例尺调查。我县城镇土地调查采用比例尺为1:500,依据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规程,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查清全县建制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权状况,查实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位置、面积、界址、权属、用途等。通过汇总分析,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用地等土地利用状况。其他建制镇、村庄的地籍调查有计划逐步开展。

3、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泰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落实到村组,落实到地块,统计汇总出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况,并登记发证,造册。

4、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组织开展土地利用数据库建

设,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和基本农田等数据进行管理,满足县级日常土地利用、土地变更等业务需要。满足县级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基础数据的基本要求,并提供县级土地数据到地块的查询检索、统计汇总、分析输出、及时调用和定期备案等功能。

(2)建立县级地籍信息系统

按照地籍信息系统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对乡(镇)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结果的图形数据、宗地属性以及各种表、卡、册等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并提供录入编辑、查询统计、日常变更、制图输出、登记发证以及办公流程等管理功能,以满足日常业务及管理的需求。

5.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汇总本辖区内的各类土地利用数据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形成县级行政辖区内的综合及专题调查汇总成果,并参加市级数据汇总。

(2)图件编制

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采用缩编等手段对全县土地调查图形数据进行整理缩编,编制出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并参加市级成果汇总。

(3)成果分析

根据土地调查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现状

—5—

分析。对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土地开发潜力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出建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编制第二次土地调查报告、专题报告和有关专著。

为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继续进行每年一次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组织各乡(镇、场)对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汇总调查成果;建立及时监测机制,运用航空(天)遥感等高技术手段,定期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变化监测。并积极做好成果的维护和应用工作。制定土地调查,统计,登记相关制度,逐步建立稳定的土地调查队伍和经费保障机制,以进一步完善我县统一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

三、调查的进度要求

按照国务院要求和省、市部署,从20*年7月开始,全面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进度安排如下:

1、20*年7月完成县、乡(镇)两级调查组织机构的组建,开展舆论宣传和技术人员培训,完成调查方案或细则的编制上报。启动农村土地调查工作。

2、20*年*月启动县城所在地澄江镇的城镇土地调查。20*年1月启动河西片碧溪、桥头、禾市、螺溪、苏溪、马市、沿溪七个建制镇城镇土地调查。20*年7月启动河东片塘洲、冠朝、沙村、老营盘、小龙、灌溪、苑前、万合八个建制镇城镇土地调查。

3、20*年8月至12月,完成全县的农村土地调查工作。全面查清全县每一块土地的位置、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全面查清全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确权率达到90%以上;在农村土地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完成基本农田的上图、登记、造册,查清全县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4、2009年1月至8月,全面完成全县16个建制镇城镇土地调查工作。县城建制镇外的乡、村庄内的土地调查工作按计划逐步开展。

5、2009年*月前,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汇总统计调查,查清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工业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完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城镇地籍调查数据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及更新系统,实现全县土地调查信息共享。建成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将作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平台,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审批等涉及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将以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数据为准。

6、以2009年*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县统一变更、汇总各乡(镇、场)调查成果,形成上报市的土地调查基本数据。

20*年以后,按国家的要求每年进行一次土地变更调查,以保持调查成果的现势性。

四、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统一领导,统筹安排

第二次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省、市、县政府已成立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各乡(镇、场)要成立调查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负责抓好本行政区的调查工作。调查方案和细则经省土地调查办批准后实施。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将作为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对未完成调查任务的乡(镇),将暂停土地征收、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审批等工作。土地调查完成后,未经依法办理登记的土地,不得流转。

各级政府应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护资源、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县土地调查办负责对乡(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调查队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的培训。

(二)统一标准,整合资源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及省制定土地调查技术细则,

集中统一制作和提供调查工作底图,统一调查的程序、方法、成果、精度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和调查成果,合理利用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确保调查工作按时完成。

省土地调查办集中统一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统一调查底图,统一调查要求,统一调查方法。各乡(镇)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进一步充实、改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本次调查的科技含量。

(三)分工协作,各负其责

按照“国家整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各级优势互补、分级负责实施”的组织模式,县、乡(镇、场)各级分工承担土地调查任务。各级政府要周密组织、细化调查,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圆满完成调查任务。

(四)全面调查,分步实施

各乡(镇、场)土地调查工作应在国家、省、市、县政府的统一进度要求下,全面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分步实施城镇(村庄)内部地籍调查,确保国家急需的数据按时完成。

(五)加大支持,保障经费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中“各级财政部门在调查费用上给予保证”的要求,要根据土地调查任务和工作进展编制详细的经费预算,核定调查经费,并列入相应的年度财政预算,财政部门确保土地调查经费按时足额到位,保

证土地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全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所需经费按照中央、省、市、县(市、区)财政事权分离的原则,以国家和地方承担的土地调查工作量为依据,由中央、省、市、县(市、区)财政共同分担,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近期县财安排必要的前期工作经费,保证工作需要。

(六)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7

关键词:地籍测绘;国土资源管理;土地执法;3S

引言

土地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存的重要基础,为了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开展地基测绘工作,确保国土资源得到合理的使用和有效的管理。

1地籍测绘及其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关系

地籍指的是对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面积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资源进行反应,地籍测绘指的是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信息进行测绘,从而建立起地籍测绘图、表、册及地基数据库。地籍测量不同于一般地形测量,由于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一项具有法律性质的测绘工作。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①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②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③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④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⑤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⑥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和前期性的工作,必须充分的利用现代测绘技术做好地籍测绘工作,充分和全面的利用现代地籍测绘技术和成果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可靠的服务和保障。随着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建设,地籍测绘成为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工作。

2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土地利用调查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就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短缺问题会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地籍测绘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土地利用调查是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的基本应用表现,利用GPS定位、遥感数据等方面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由数据、图件和影像等方式完成土地分析工作,对土地调查工作具有一定推动作用。结合相关管理标准,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方式处理,进而制定统一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数据记录,及时更新和替换土地利用信息,这也是测绘技术最根本的优势所在,对土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2土地规划设计

地籍测绘技术还被应用在土地规划设计中,通过地理位置、价值成分、分布情况对其开展土地规划工作,将土地信息、数据图件、基本资料等方面完成呈现在设计内容中,让调查者能够一目了然的掌握土地信息。对于土地规划设计,[2]在土地性质、数量、质量等方面,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布局方法,秉持“清晰直观”的建设理念,将土地信息准确度延展至最大化,实现土地规划更具价值效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明确表示,土地规划设计的制图绘制工作需要秉持“合理、长远”的观念,通过量化数据和信息模拟分析,可适当建立土地资源分布模型,为土地实际利用情况进行优化整合处理,保障土地规划设计科学化和价值化发展。

2.3土地勘测定界

土地勘测定界就是将土地征收、划拨、转用、开发和整理等相关作为基础,对规定范围中的土地实现实地界定,同时对界址位置和用地面积等进行确定。我国目前的土地勘测定界以“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汇、归档阶段”为主,利用GPS和PTK对其进行详细定位工作,利用流动站的实时监测系统对其实行分析对比,为土地勘测定界提供精度保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土地勘测定界是以土地划分范围为关键性依据的,依据《土地勘测定界规程》,对用地审批、土地测绘、权籍调查等工作进行实时管理,为土地勘测定界工作程序提供中间环节支撑服务体系。

2.4土地执法巡查

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的应用中土地执法巡查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与土地使用动态直接挂钩。在土地执法巡查汇总,利用测绘技术的优越性,结合RS技术的遥感影像作用,对土地实际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于土地矿产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和制止,保障土地执法巡查工作的全面性。将GPS定位系统和PDA技术有机结合,全面了解土地利用情况,形成“精准定位、高校服务、层次管理”综合管理手段,为现代化测绘基准提供体系保障。

3地籍测绘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合称“3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针对当前土地变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土地变更调查与“3S”技术之间进行衔接分析,提出了面向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系统构建方法,介绍了依据文中所提集成模式研制开发的土地变更调查应用原型系统及其应用效果,最后展望了该系统在新一轮土地调查中的应用前景。

3.1“3S”技术与土地变更调查衔接分析

通常将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分成下面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变更证据收集,土地变更调查外业工作底图、表格和测量工具的准备;第二阶段为外业调查阶段,应用测量技术和调查基础资料,将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和变更图斑补测到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底图上,并加以图斑属性注记,同时填写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记录表;第三阶段是成果整理阶段,即内业进行图斑变更、面积量算、统计汇总和编绘成图。从目前技术发展看,3S技术可以为土地变更调查提供技术基础。

3.2“3S”集成系统体系结构

面向土地变更调查的“3S”集成系统(简称“3S”集成系统)指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开发与传统土地变更调查业务流程相衔接的实用化软、硬件系统,建立适合不同区域和不同调查比例尺的应用模型,实现变更调查全流程或关键环节作业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数据传输网络化的一种技术系统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模式。该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技术十分复杂且跨度很大的系统,从理论和技术方面来看,包括技术系统、集成模式和组织模式等。

3.3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

土地变更调查“3S”集成应用系统原型是在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专项计划《土地变更调查现代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资助下完成,系统研发以图形图像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理论方法为基础,跟踪“3S”技术、空间数据引擎技术(SDE)、数据压缩技术及元数据等技术发展前沿。系统由基于GP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基于RS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获取及处理软件系统和基于GIS土地变更调查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间通过数据流实现协同工作,即系统采取松散型耦合。

4结语

综上所述,地籍测绘是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性的工作,地籍数据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数据,国土资源管理必须充分的认识到地籍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地籍测绘基础性工作。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中得到了非广泛的应用,主要以“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勘测定界”和“土地执法巡查”为典型代表。结合当前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特点,在保障现代测试技术可靠性前提下,不断引进新型测绘技术,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具有实质性帮助,也能不断改进测试技术对其管理的实际举措。测绘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土地资源格局的全面发展具备实际作用,在未来的改革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改革测绘技术,推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雨.国土资源管理中地籍测绘的作用分析[J].神州,2016(12):97.

[2]蔡庆生.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探索[J].中华建设,2014(6):96~97.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加强土地管理和调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自20**年7月1日全面部署启动以来,各地认真组织,扎实推进,调查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但还存在工作进展不平衡、少数地区调查工作进展滞后、对上报土地调查数据有顾虑等问题。上述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下一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为按时、保质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工作

各地要按照第二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认真总结20**年工作,以按照时限、全面完成、保证质量为重点,制订20**年具体工作计划和安排。要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综合措施,突出重点,整体推动工作。部建立动态通报制度,根据各地确定的工作时限,定期通报地方外业调查、数据库建设、成果核查等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对工作进度缓慢的地区,部将进行重点督导和检查。

对于地方在土地调查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上报,部将组织力量,及时进行实地会商解决。对于经通报和督导后,整改措施不到位、组织不力、工作进度仍然滞后的,部领导约谈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对约谈后改进仍不明显的,国家土地总督察约谈该省(区、市)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组长。

二、统筹协调,按要求分步骤完成任务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38号)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目标任务作出了明确规定。各地在全面推进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统筹协调,重点抓好农村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以及城镇各类专项用地面积统计,保证部20**年底前汇总全国土地利用数据,按时向国务院上报汇总结果。对城镇内部土地调查,各地要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有计划地推进。

三、明确政策,据实上报土地调查数据

各地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地类认定。对使用耕地开垦费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已经在耕种且没有用于占补平衡的耕地,必须依法作为耕地如实调查统计,可以按照耕地指标储备管理的要求,用于今后的耕地占补平衡。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显示耕地增加或减少较多的省(区、市),部在确定省级耕地保护目标时,不增加或减少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等指标数量。国家向各省(区、市)下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数额,依照经部确认的该省(区、市)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数据计算。

四、主动服务,加强土地调查成果应用

各地要按照“边调查、边应用”原则,主动服务,及时将经审核确认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到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中。各地要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统筹考虑,提高修编工作的科学性。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要以经国家确定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及政策为依据,校核规划修编基数。省(区、市)报批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承诺该省份确保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各项任务的时限。

**年1月1日起,土地管理各项工作必须以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及政策为依据。各级建设用地报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立项等工作,必须以国家确认的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及政策为基础依据。

五、严肃法纪,坚决纠正和查处在土地调查工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国土调查管理范文9

【关键字】地州级数据库、苍穹、汇总、管理系统

一、引言

随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县级成果的提交,地州级数据库的建设也加快了步伐,通过地州级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全州对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为国土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快速提供准确、详实的土地调查成果数据,满足地州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主要以县级辖区为基本单元,根据市(地)、县的国土资源业务管理模式,构建相应的市(地)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县级土地调查基础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为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备份、更新、维护、应用和上报等日常工作提供系统支持,同时支持海量数据管理功能,支持土地调查数据网络互联互通,满足国家对土地调查数据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的要求。以苍穹地州级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平台,巴州数据库建设为例,简述州级数据库的建设过程及应用。

二、地州级数据库建设及应用展望

(一)地州级数据库建设内容及技术路线

1、地州级数据库内容:

数据源内容:

土地利用矢量数据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据

坡度图数据

元数据

其他相关数据

数学基础 :

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分带方式:按3°分带;

分幅和编号: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具体见《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

数据量的估算: 数据量初期达到1.5TB,备份数据量约3TB 。

数据格式:

现有土地利用数据是以县为单位,可导出成空间数据标准交换格式(VCT)数据、Shape File数据、MDB数据等。

DOM数据为以单幅图存放的基于文件的GeoTIFF数据。

2、技术路线

利用网络技术、GIS技术、空间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组件技术等,采用系统协同工作方式,建立集数据采集、编辑、处理、数据管理、更新、图形编绘、显示、管理、应用为一体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地州级数据库管理系统。

(二)地州级数据库建设

苍穹地州级数据库管理平台主要分为四个模块: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系统管理、数据汇交,其内部细分功能见下表:

1、数据整合入库

质量合格的数据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数据分层、处理、入库,VCT、SHP、MDB等质检软件要求的格式均可接收数据直接转入(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录入、DOM数据录入、扫描影像数据等)。其中影像数据单个文件以栅格目录的方式存储,相同投影带的数据存储到一个栅格目录中。

2、数据检查

以交互式和批量进行,支持多用户并检查。包括资料完整性检查、数据库质量检查、基本农田上图方法及面积检查、各类面积汇总检查、地类一致性等检查,以达到规范数据质量的要求。

3、地图综合

此次地州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库目的是要管理到每一个图斑,管理的基本比例尺还是1:10000比例尺,但将图层也综合缩编了1:50000、1:100000、1:50万、1:100万等几个小比例尺,考虑很多规划、统计和分析还只能在小比例尺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可以设定一定的综合规则,根据各种预先确立的规则进行图斑综合处理。在土地综合后,系统可以进行土地综合前后面积和数量的对比,具有完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提供统计图表。

4、元数据管理

我们按照二调标准的元数据结构,分别生成:数据库级别、要素级别、图幅级别、影像级别的元数据,能保存与浏览,元数据可以入库;维护元数据与数据的关联;对元数据进行浏览、查询和统计汇总;在数据经历重要处理时追加或更新相关元数据信息;实现元数据的输出与打印。

5、数据库备份还原

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对于数据库成果进行数据备份,可以进行所有数据库的备份,也可以选择单个数据表进行备份。

6、数据汇总更新

通过建立州级数据库,以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对各个县数据汇总到地市再汇总到省级数据库中。

更新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网络更新,直接从网络上将县市数据库中更新的部分上传到州级临时库,检查上传的临时库中的数据如果正确将变更的数据跟新到州级数据库中,如果有错误,返回地县市局进行检查;另一种方式,采用离线的变更方式,定期将变更的数据导出到VCT,SHP,MDB等数据格式的文件中,再用移动硬盘提交到州级临时数据库中,使用专用工具检查通过后,导入到州级数据库中,并可以对变更数据进行撤销。

7、数据汇交

由数据汇交子系统实现数据通过数据交换服务区进行数据汇交,数据汇交的格式即支持用户自定义,也可按“金土工程”的汇交要求输出,汇交方式也可以采用网络或数据传送等多种方式。

8、数据应用

(1)数据浏览

数据库建立后应根据用户对州级数据库管理的需要建立图形索引信息并进行图件配置,一般包括分幅图配置、行政辖区图件配置、图形显示比例配置等,当用户在州级数据库管理应用时,用户查询图形信息应可以按照行政辖区、地名、分幅图、比例尺等进行查询,例如当用户初始进行系统查询数据库数据时,可以通过不同比例尺的显示,查看不同级别的信息,这样即方便了用户对数据的查询,又方便了数据库的管理。同样,对影像数据应也需建立相应的索引,以便利用索引进行影像数据的管理与导航。

(2) 报表统计

根据数据库中的数据输出二调标准的各类统计报表;同时还可以把县级提交的各种报表数据导入到数据库中,然后根据上报的报表数据出各类统计报表。

(3) 出图打印

按二次调查要求定义有全套标准制图模板,包括图名、接图表、内外图廓、经纬网、四角坐标、比例尺、指北针、图例、制作单位等信息。在模板的基础上输出各种级别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标准分幅图以及专题图,如基本农田图、耕地坡度分级图等, 并对图件编辑修饰。同时也可以对各种图件保存为JPG、BMP等格式进行打印。

(4)查询分析

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数据查询、分析等功能,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等,并将查询分析的结果以统计报表的方式输出。

(5)历史数据查询浏览

在国家进行同一时点的数据变更后,县级数据库提交变更更新包,州级数据库导入更新包对本级数据进行变更。变更后把历史数据导入到数据库的历史表中存放,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查询、浏览、回溯等操作。

(6)数据分发与交换

根据要求进行交换数据的导入、导出;支持对数据的存储格式与交换格式的转换,支持对交换数据的加密和压缩;根据情况生成、提交或接收交换数据。

数据成果分发主要包括身份注册、查询、检索、浏览、申请、审核、下载(或离线分发)、用户访问等功能。

(7)数据

实现数据在网络上的,此次数据库建设分为十级,按所需在不同级别进行数据浏览、查询、统计等功能操作。

(8)应用展望

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

为更好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所建成果基础上加入土地规划信息,形成信息化、网络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数据库,使其能统筹科学化地安排各行业用地,建立合理的城镇及相关规划体系,树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权威性。

② 建立土地利用年度管理监督

在所建成的地州级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增加年度计划管理监督数据,与基础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叠加,并充分运用全地州已建立的三级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建设用地总量,使其能充分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以土地供应引导需求,促进全地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使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更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③ 建立土地动态监察管理

利用地州级数据库建设成果,增加扩充土地动态监察数据,排点发生区域,实行实时监察和巡察,控制土地违法行为的发生,全面提高各级国土资源监察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成效。

④ 建立土地利用监测信息管理

充分利用已建设完成的全地州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将重点区域各类地类数据,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分时间段对同一地区进行监测,提取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原有的现状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土地类型变化的区域,以监测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为政府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⑤ 土地交易信息管理

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并借助建成的地州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平台把房地产开发商、中介机构等相关信息有机的联系起来,充分实现对土地资源市场的宏观调控管理和土地市场信息的。

⑥ 矿产管理、采矿权交易管理

利用已建成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叠加矿产管理和采矿权交易等管理数据,进行信息叠加与分析,在现有的数据库的基础上, 扩展对矿产资源政务管理、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对于矿业权审批流程管理、提高国土资源管理与决策信息化水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⑦ 土地开发复垦管理

利用建成的地州级数据库管理成果,叠加土地复垦管理信息数据,实现制定合理的土地复垦规划方案和进行科学化的管理。

⑧ 建设用地审批管理

结合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建设用地报批系统,与地州级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成果进行有机的衔接,实现图、数据、实地三者的资源共享和管理,更好地管理土地资源和信息化的审批。提高建设用地申报审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实现信息的社会共享与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10、数据安全

用户权限管理员可采用机构用户的管理模式,按照用户所处的部门创建用户管理群,选择用户所属的部门,输入用户名称、工号、密码即可创建用户,用户可以按部门分配,也可按职务分配,也可按个人分配指定权限,通过用户权限的控制和数据访问限制进行保障。

三、结束语

地州级土地利用库是建设“金土工程”的基石,其数据的可靠程度和系统的先进性都是非常关键的。充分利用建成的地州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在其基础上扩充相应的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各类数据,进行信息叠加与分析,并应用于国土资源相应的管理业务中,使其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数字国土”。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背景下,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逐步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与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从而带动国土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完整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2、《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2007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培训教材.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