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审美与艺术素养集锦9篇

时间:2023-10-09 16:14:51

审美与艺术素养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1

关键词:艺术教育;审美能力;高职;美术;实践

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获得审美认知,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通过艺术鉴赏,可以获得审美教育,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心灵上的启迪;通过艺术欣赏与创作活动,可以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社会发展给学生的审美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艺术教育恰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这里,以高职学院美术教育实践研究为例,谈谈当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1 高职院校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职学院的学生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主,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补充。学生渴求艺术知识,但面对就业压力,学历的偏见等让学生的学习重心几乎都在专业知识上面,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对艺术审美的教育,再加上外在的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们的审美观。所以,通过艺术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任铡

高职学院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对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学院应该有自己的艺术审美教育特色和适应性。并且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文化的繁荣,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也在发生改变,对高职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时代性,艺术教育手段的先进性,艺术审美教育的生活实践性,以及艺术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等这些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

2 公共艺术教育是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目前,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社团活动、讲座、网络教育、艺术活动、展览等多方面。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是学生提升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2.1 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公共艺术课程成为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指导方案也成为许多专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参考,各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软硬环境和特色开设了各门类的艺术选修课程。我院具有二级美术美院,学校充分利用了美术教学资源这一优势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选修课程。比如陶艺课、装饰画、书法、漆饰、广告鉴赏、舞蹈艺术鉴赏与基本练习、食全食美、欧洲文化鉴赏、卡通泥塑、茶艺品制作与烧制、健与美、瑜伽、形象设计、国标舞、西方文化鉴赏、摄影、西方民俗文化鉴赏等,充分发挥了具有艺术类专业的综合院校的优势。学生根据教师上报的选修课程名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需求自主选课。

时代在发展,美术作品的材料与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内容也在与时俱进。相比传统的美术史论欣赏类课程,在公共艺术课程的选择上学生们更愿意选择沙画、陶艺、衍纸艺术等有创新、有挑战的新的艺术形式。教学方式上,学生们也更喜欢老师互动式的教学而非灌输式的教学。这也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丰富和完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对美的感知,实现鉴赏和创造能力的更好培养。

2.2 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

高职学院学生的培养主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但学生的审美品位、艺术修养会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也会促进其专业的发展。如我院食品专业,制作的作品中也存在视觉美的艺术,对美术中色彩、造型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产品制作中创造出美的作品来。这也就要求学生在选修艺术课程的时候结合专业去选择,促进其专业的发展。

2.3 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科技的发展,教学的发展,对艺术教育的广泛普及,艺术审美教育资源与教学条件、手段都在发生变化,艺术审美教育的深入与持续应与时俱进。因此,对艺术审美教育课程的研究要结合时展,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教育手段方法上都应具有创新意识。

学校主要以艺术选修课的形式完成艺术审美教育。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最大力度地推进艺术审美教育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积极创建校内校外实践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组织参观当地博物馆、美术作品展览等艺术活动相结合,与组织文艺活动、美术大赛等活动结合。支持建设各种艺术社团,支持社团组织艺术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另外,网络发达的今天,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艺术交流与教学探讨。

3 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与审美能力培养

艺术审美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在课程教育中使学生获得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将正确的审美观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学生,使其健康的发展。

3.1 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是提高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对美的认识与感受,提升学生们的艺术鉴赏力,并达到具有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的欣赏课程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审美感受能力。欣赏者从建筑《流水别墅》中感受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交融的视觉美感;从中国画《清明上河图》让了解了北宋时期的城市生活的面貌,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与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雕塑《大卫》中看到了大卫形象的崇高优美与智慧;从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看到了列宾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同情;在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美术作品欣赏中,增加对美术作品材料的感知以及对美术作品表现形式的理解,不断获取审美感知经验,提升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在艺术作品欣赏中感受美与丑、善与恶,获得视觉的美感和心灵的净化,这一切来自于审美色感受能力。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加深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的理解,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得到美的熏陶。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包含了审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其艺术特征,深刻理解艺术的美,并将这种认识提升到审美的表现与创造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学习中,能够具有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创造美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这是审美能力培养的最高阶段。

3.2 美术实践性研究

这里美术实践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在美术实践中掌握艺术规律提升审美修养。美术教育包含审美鉴赏类如中国画鉴赏、服饰鉴赏、中外美术史欣赏、西方建筑赏析等;艺术理论如美术史论、美学概论等;技能实践类如陶艺制作、沙画艺术、装饰画表现等。通过美术实践教学,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美术表现技巧与形式美感,在实践体验中加强对美的认识与体会。

二是审美能力对实践生活的指导。这里包含着教育观念的认识改进。艺术审美教育不单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运用艺术思维进行生活实践。艺术审美教育既能够赋予学生精神给养,又要做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美术一些艺术课程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如服饰文化、家居文化等。艺术审美教育也担负着认识与创造美的任务。通过艺术教育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将学到的一些审美方面的感知与能力运用到生活中,指导生活实践,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践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比如服装设计鉴赏,不仅提高了对服装设计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学会衣着搭配,提升形象美感。

4 结语

加强高职院校的艺术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高职学院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另外,在艺术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切实为培养出具有良好审美素养并且懂专业技术的当代技能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席勒(德).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2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是衡量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标准,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提高需要经过不断地促进与培养。审美是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内容,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层次标准。如何评价和判断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与价值内涵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学生对工艺美术的认知与理解。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需要多种途径,其一是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课程安排。审美课程是最为基础的理论课程,通过沟通理解审美能力,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统筹与安排,才能够不断提升工艺美术教育的素质能力。其二是加强工艺美术实践教育中的理论指导。实践教育离不开理论指导,尽管当今工艺美术多为实践操作式的指导,但是缺少理论指引灵魂的实践操作仅为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并不具备更多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含义。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多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

1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审的是工艺美术自身,美化的工艺美术作品自身。审美的含义在工艺美术这样的艺术环节当中依然是重要的,依然是停留在审美素质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实际上是一个动词,工艺美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艺术家。如何使工艺美术学习者和欣赏者体会到工艺美术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比如手工制作的饰品,不论采用的机械有多少,其原始内涵中保留的手工痕迹已经手工程序都会让饰品具有十分特别的粗糙质感,这种质感实际上是手工制作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审美内容;再比如当今的壁毯设计,完全的在网络图片库寻找基础素材,然后通过将基础素材加工,找到工厂进行壁毯编织,试问这样的壁毯即便是机器制作效果再好,图片再精美,整个制作过程却没有任何的人工痕迹,这样还能够叫作工艺吗?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壁毯依然属于工艺,但是这样的工艺如何展现和表达审美价值,我们就需要认真地去诠释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内涵。其基本出发点应该具备三个方面:一是工艺美术的价值;二是工艺美术的艺术美感;三是工艺美术的创作美感,三者缺一不可,才能够完全构筑起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内涵。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往往还说明了工艺美术教育充斥着诸多美学的探讨,正如上述我们在壁毯工艺的实例中所列举的那样,在壁毯完全的电脑和工厂处理下,这样的壁毯美在何处,可能要从工艺美术教育中的理论审美来探讨,也就是现代化的壁毯装饰性。从装饰性看工艺美术的审美,需要架构在工艺美术教育的点滴基础之上,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具体外物叠加上,认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种种内在表现和处理的相应过程与机遇,我们认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也要充分体现出这方面的感念和意义,其中既包括工艺美术的基础观点也包括工艺美术的全称跟踪式美学含义,让审美与装饰结合到一起,即把现代的工艺美术与现代的装饰结合起来看,才能够具备现代派系下的审美。

2 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工艺美术审美的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工艺技艺的审美素质、对艺术价值的审美素质、对艺术美学的审美理念。所谓的工艺美术实际上是从传统手工工艺发展而来,现代依然还能够完全保留,并且突破现代化的阻滞的是西方的皮革工匠以及金属工艺匠人。这些匠人的工艺基本上都是手工的,甚至一些专业的器具也是手工的,这就构成了纯手工的传统技艺,实际上这样的技艺在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当中也是比比皆是。只不过因为失去了传统工艺创作的土壤,在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认同,故而失去了前进的价值和能力,也就逐渐地消失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能够在现代的工艺美术中找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各种价值存在和价值感。现代化是从西方延续发展而来,所以现代工艺美术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没有任何的违和感,甚至完全是一脉相承,如德国的木工工具和铁匠工具,其专业的工艺工具制造实际上本身就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延伸,自身也是工艺美术的代表。我们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境界中推断出工艺美术的特征,实际上就是要从这些基础要素出发来判断当代工艺美术在教育中应该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那么刚刚论述的这段认知论实际上就是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一个体现,如果不能够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完全将这些工艺美术的技艺内容包含着去看、包容着去看整个历史过程,也就不可能把握当代,知道现代的美从何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美。

工艺审美的素质是可以看出工艺美术的各种基础内容的,也就是从自身来看待工艺美术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实践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工艺案例,在大量的专业积累下才能够形成和培育出一个具备发现美的双眼。我们看待这样的工艺美术,从工艺的细节,如切割、抛光、纹路、用料、细节设计等等各种细节的元素都说明了工艺美术审美的具体内容需要从自身来看,需要把握好自身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重要性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工艺美术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体系,在这些我们认可的价值体系中,如何判断工艺属性的内涵,把握其深刻的事物本质,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推动价值审美观念提升的重要方式。观念的不断攒机,实际上是在重重内涵方式认可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把握价值审美的关键要素在于把握住工艺美术的价值核心,并不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要求,而是纯粹的艺术追求和人文价值,这是我们所需要衡量和权衡的重要发展点。

3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在明确了审美的内涵以及审美素质的提升两部分重要前提内容后,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提升的路径。这其中包括工艺美术审美思想的提升,一个用煤气炉废物制作的烤箱,通过焊接把手制作金属支架,其涵盖的内容肯定是美术价值的一种极端体现。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培养体系中,我们会不断加深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美学审美素质上的价值再创造,没有基本的价值创造也就不会存在基础的教育素质培养体系,建构这样的体系需要全面的,从理论铺垫,再到艺术实践,真正能够让人体会到的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不断提升,其价值基础来源于审美素质全方位的能动性。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根本上是深厚理论基础的铺垫,全面实践下的创新思维推动,最终通过不断地利用审美能力的有力促进和提升,带动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全面培养。这也是我们强化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启雷.论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功效[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

[2] 徐丽云.论传统工艺美术对当下地域性居民审美意向建构对策――以芜湖铁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76.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3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为中等教育主要的艺术教学学科,在挖掘审美教育因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美术常识和美术理论、掌握美术技巧的同时,受到艺术美的感染、熏陶,从而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端正学习目的,使美术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艺术美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但比现实美更细致、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因而对于人们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她不仅能大大开阔人们的精神境界,而且能启迪人们更为深刻地鉴别出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及鉴赏能力。 审美感受力是最基本的一种审美能力,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因素的感知能力;其二是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象征意义的感知能力。 审美鉴赏力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美与丑的分辨能力; 二是对美的性质、类型和程度的识别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目标之一。敏锐的感知是通向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因为艺术鉴赏活动是作品作用于鉴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鉴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和理解的过程。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要求鉴赏者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及鉴赏能力, 首先,要充分利用美术欣赏课的特殊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讲座、参观美展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艺术美因素,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里栩栩如生、曼妙可感的审美形象来诱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可使之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无论是美术常识的点染,还是美术理论的传授,都离不开对美的把握,这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一个特点。学生要在琳琅满目的美术作品前,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具体的、个性化的题材、艺术手段等来把握其内蕴,必然要经历对艺术美的感受和鉴赏。 其次,在教学中,要把美术理论的讲授与美术技能的训练紧密联系起来,要在素描、色彩、图案等绘画课程中,指导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自觉地去发现、感受、认识、鉴赏艺术美。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审美教育的因素,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确立审美教育的原则方法,把审美教育与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并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鉴别及艺术表现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意识,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求真向善和审美相统一的人,把绘画和做人在美的原则基础上真正统一起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4

健美操艺术素养美学思维健美操是一项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健、力、美为特征,在提高锻炼者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和完善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

一、如何表现健美操的艺术价值

健美操的审美价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超越单纯体育运动,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是和体育紧密结合的,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舞蹈艺术。它是体育的,也是艺术的,完美结合才更具有生命力。因此,健美操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直观的形式美吸引人、以丰富的艺术内涵美塑造人,以丰富多彩的创新美激励人。健美操将动作、造型、姿态、线条、音乐、色彩等因素有规律地组合,从而传递出浓厚的艺术信息。

首先,是引导大学生在健美操的训练表演过程中培养和树立自己的审美观,从美学思维出发,发现美的存在,认识美的内涵,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健美操的编排和组合,达到心灵上的感应和贯通。

其次,是要研究健美操学生主体具有的综合素养价值和不断发展的创新特征。健美操是综合艺术,艺术是需要创新的,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创造出更加新颖、前卫、变幻、艺术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体现艺术价值。

再次,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是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健美操运动中,体育力度、舞蹈动作、人物动感、组合造型、舞台色彩、音乐背景,等等,都和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都会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健美操充满动感的节奏,身体健美的塑造,活泼矫健的舞姿,以其外观的形式美表达内在的艺术底蕴,令人赏心悦目,艺术价值凸显。

二、健美操艺术素质的提炼

艺术素质由艺术潜能、艺术鉴赏、艺术修养、艺术感知、艺术创新等五个要素组成。健美操课程促进了学生形体健美、动作柔韧、举止端庄、行动流畅,促进了审美能力的提高。

1.健美操教学与艺术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健美操教学中,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锻炼和表演,既健美又充满活力。学生在热烈欢快的韵律中展现着各自的风采,沉浸在艺术的氛围和享受中,达到身体锻炼、心理锤炼、美育体验、艺术追求的高度统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韵律感、节奏感、艺术感,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和追求美的能力。

2.健美操是校园的重要文化艺术取向

一个项目的兴起和发展需要适宜的环境,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健美操的存在同样需要滋生的土壤。因此,院校需要大力营造良好的健美操学习氛围,只有普及,才能提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健美操教学录像,体会其中的艺术气息,定期组织校园健美操大赛,无疑都是好的,有效的形式。

3.创新健美操教学的艺术形式

沿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要引导学生对雷同、枯燥动作的大胆改编,鼓励大胆创新,充实艺术内容;有条件的院校可成立健美操的编排研究小组,教师适时指导,给学生充分自我表现的机会,不怕失败,大胆创作,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三、艺术素养提升的方式和途径

1.教学中体现个性,满足学生特殊要求

选修健美操的学生,艺术素养是不同的,甚至有着很大的差别,其在健美操中的位置和角色也应该有所区别。健美操不是艺术素养的平均展示,而是在较高水平上的提升。健美操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才能差异,制定出适合他们的具体学习目标,灵活分配时间,编排不同特色的,能够体现自我风格的科目,使课程更具艺术含量。

2.注重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这也是健美操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

健美操用千变万化的队形,展示出流畅、韵律、动感的美学感动;用稳定大气的几何图形,给人以力量、坚固、整齐、对称之美;柔和、流畅、水泄银池般的变形,传达出不同的情感信息,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各种队形的交叉变换,各种舞蹈动作展现和交替,传递着不同的艺术追求,带来不同的艺术享受。所以,健美操更注重团队精神,注重艺术水准的平衡,全面地提升艺术素养。

3.丰富的艺术内涵塑造学生良好的艺术气质

健美操表演所展现的艺术美感是多方面的,内涵十分丰富,融合了多重艺术形式。对于激发学生自身的艺术潜质,发掘艺术才能,培养艺术气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健美操锻炼,不但使练习者的肌体、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得到有效地锻炼,更使音乐、舞蹈、健美、韵律等艺术气质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自觉地表露出来,使得身体从内在的机能到外在的形态都显示与众不同的艺术底蕴。

健美操教学力求教师自身素质首先提升,具备该课程所需要的类似于美编、编曲、剧作、文人特有的气质。才能用自己艺术修养和艺术才能来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激情来创作,形成自身的艺术造型能力,体现艺术生命的律动和活力。他们既是艺术的享受者,又是艺术的创造者。使个人艺术气质不断完美,艺术素质不断提升。

4.在健美操运动中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艺术熏陶、艺术审美,增强艺术想象力和艺术理解力的培养

因此,在健美操运动中,要提升大学生的艺术能力,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培养高尚艺术情趣时,更要积极投身艺术实践,充分利用健美操的艺术审美价值,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提升学生的艺术品质和艺术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论

健美操教学与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是紧密相联的,开展健美操选修课程教学,能够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身体素质的同时,有效地提升其艺术素质和审美情趣。素质教育的教学地位不断引起高层重视,健美操课程无疑是艺术教育的优良载体,也是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媒介。

参考文献: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5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文素养;价值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94-2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为了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把长期积累起来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使其适应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它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政治的反映。教育的另一职责就是应该努力培养能够弘扬优秀文化的接班人。托马斯・门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认为艺术教育:“可以用来培育一种平衡的、有广泛教养的和协调的个性,用来向子孙万代传授文化遗产中经过选择的部分,用来增进不同种族、民族和宗教团体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了解”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艺术教育不在是智育的附属,在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专长性的技能性教化,而是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要义的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艺术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2002年7月教育部第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向结合的原则。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国外的优秀的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自身思想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奠定文化与审美基础。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的情感是有激励作用的,生动形象的文艺活动,给学生以质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了对国家的责任感,坚定了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要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现和价值观。

大学生通过艺术的学习能够加强观念的深化,通过整合艺术作品的认知,以感觉、知觉、表现的逻辑方式促进自身思想道德行为的发展,在实践中加速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二、艺术教育能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文化品格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反应一个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和民族历史精神的积淀,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发展动力。大学生通过接受艺术教育,可以传承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信仰中国文化。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艺术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自觉抵制非主流文化的影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实现文化强国战略。

从一定角度来说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艺术和文化的连接,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各国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在文化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浪潮中,通过学习艺术发展的历史,鉴赏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艺术的特点,认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培养对不同艺术文化的鉴别力,提高对本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感。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手段。通过艺术教育,特别是民族艺术教育,能够激发起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三、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随着艺术领域中多元文化的激荡、网络文化的冲击、通俗文化的流传和西方文化的渗透等各种文化碰撞,面对多元的文化价值观背景下价值冲突的现实,高校艺术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显得十分必要。高校是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和聚集地,艺术教育所承载的任务就是使大学生在纷纭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坚定立场政治,形成价值共识,能够给大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引导。高校艺术教育实践中,必须深刻领会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把握其思想内涵,提高育人水平。在学校层面的艺术教育实践中,必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艺术教育,挖掘高校文化的社会价值,增强政治意识。在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认知中,必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升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水平和层次,以各种艺术形式推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不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

四、艺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青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修养是一个人审美素质的主体部分,已经成为衡量其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但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需要,更是将来投身社会事业的需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因此,艺术审美素养是一个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前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指出:“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但是不得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名单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因此,艺术教育――对艺术需要的教育、对艺术感知和理解的发展、艺术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完善――组成整个审美教育中不可分割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非主流艺术作品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意识和艺术审美视觉,外来艺术文化正在影响大学生的审美结构,改变大学生的审美逻辑。让大学生接触大量优秀的主流艺术作品,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到艺术所营造的审美境界之中,用心灵去感受那些鲜活的艺术形象,并对作品的主旨有更深刻的领悟和理解,体味其中价值意境,领悟艺术形式、艺术符号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接受着美的感染和陶冶。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他们理解艺术所传达出的人文内涵,扩大他们的文化视野,促使他们完善文化心理结构。“审美教育的目的主要不在于传授关于美的知识,更不是把‘美’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之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审美经验,实现审美方面的发展”。艺术教育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

五、艺术教育能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健全的人格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艺术审美恰恰能够提供和实现自律的尺度的楷模”。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乐记》中就有这样的描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唯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单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以怒心感者,其声粗心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劲。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革社会和塑造个性,他认为:一个审美的人是一个既超越感望限制又超越理性法则限制的自由的人,只有在审美的境界才能实现最崇高的人性。这既是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

人格的提升来自于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净化的作用,通过鉴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人的思绪、情感便会随着欣赏过程起伏跌宕,从中接受那哲理性的思索。大学的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为目的的文化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它更加注重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修养的培养与训练,使人在精神的自我建构上,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柏拉图在谈到美育教育时认为“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法合适,他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就因此而美化……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和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很准确地加以批评,但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欣赏他们,很快地把他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大学艺术教育是大学贯彻文化强国战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M],石天曙、腾守尧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85-19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A],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

[3]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00

[5]张新词,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0,(06)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6

【关键词】审美素养;鉴赏能力;艺术风格;审美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一个生活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家。因此审美素养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所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并且已经开始形成较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从而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并拥有完善的人格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入手,从而铸造“体验美的意蕴”,锻炼“感受美的心灵”。

一、引导学生发挥审美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曾讲道:“美是人类道德财富的源泉。”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倡将美育代替宗教。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通过美育活动的熏陶,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力,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之目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要着重培养视觉感知力,关注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整体色调、构图布局、线条笔韵以及韵律节奏等相关气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作品的外在美感和内在意蕴。

(一)直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

一般来说,当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由于学生缺少欣赏美的经验或相关的背景知识,往往会根据美术作品风格,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的经验来判断、归类,通过了解画中的情节内容以及逼真的形象、写实的绘画技巧,去判断作品的美丑善恶,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过程和对作品细节的品读。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将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理解进行比照,使其看到自己的鉴赏评价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经常反复开展鉴赏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经验判断,减少冲动的评价,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善于把握细节,提高审美素养能力。

(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由于艺术家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二、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应从多方面入手,由于鉴赏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所以在鉴赏中,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其最突出的亮点,这些内容使学生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学生可以根据感性的鉴赏体验来初步感知。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画面构图和空间组合;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艺术造型的联系和寓意;有的侧重于对自然环境和整体空间的关照等。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理性地剖析作品中的人文意蕴、背景寓意,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健康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发挥美术鉴赏教学的独特作用。

(一)解读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一种培养鉴赏能力的教学,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欣赏心理上的多样性。内容和形式的分析、鉴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这就造成了鉴赏活动的复杂性,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分,因此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读和把握。如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的诞生》,表现了这个象征爱与美的女神诞生时的情景:她没有经历过婴儿之身,没有经过非美的过程,生来就完美无缺。显然,作者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可是,如果我们再细细地品味一下维纳斯的表情就会发现,她那木然、迟滞和略带困惑的眼神仍然流露着清纯的稚气,这个融成人身躯与幼童稚气眼神于维纳斯一身的表现形式,既反映了作者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境界的崇尚,又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也正是由于这种“崇尚”和“热衷”,使得他的作品并不仅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它告诉观者,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不是满怀信心,似乎充满着惆怅。维纳斯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期艺术家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惊惶与不安。

(二)挖掘和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件艺术作品往往还有其更隐秘的意蕴、更深层的内涵。通过挖掘和领会这些深层的意蕴和内涵,学生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如领悟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禅宗意识,给观者一种惺忪微妙的领悟和透彻心灵的安慰。受儒、道思想的浸淫,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不重形似,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感。山水画家以林泉之心对待创作,寻找的是精神家园。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茫和中庸柔和之美,传达出一种“大象无声,大音希声”的意境。

如“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所画《春江垂钓图》,整幅画构图,以少胜多,意境超脱,借画面中的垂钓明禅理,含高远超俗之意境。其意境回旋往复,引起后来无数诗人的心魂震荡,感觉深远如海。加以自成一体的书法,形成这种诗画的格调,开拓了后来扬州画派的诗画风气。《春江垂钓图》是石涛画给八大山人的一幅杰作,石涛和八大山人的身世相同,都是明朝宗室,清兵南下以后,遭到国破家亡之痛,隐名匿姓,遁迹空门。石涛善用墨法,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

总之,在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只要教育者充分认识到美术鉴赏对学生审美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总结出一套有吸引力的教学平台,就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审美素养的影响会渗透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艺术审美素养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加强课程的建设,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就会为社会培养更多拥有完善人格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胡慧,邓辉.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美术鉴赏教学.当代教育坛,2008.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7

论文关键词: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熟的,通过对人的情感与心理的训练和培养而建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包括艺术感知力、艺术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等。

一、成教生艺术素养的现状

成教生主观上对艺术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从整体上看艺术素养较低,亟待有效提升。

1.成教生的审美意识不强。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艺术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深入,不能从促进入的综合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艺术,造成了主观审美意识不够强。

2.艺术基础知识不扎实,艺术能力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说出艺术名作的作者或著名艺术家的代表作。在对艺术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上,很多学生的表现都不理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性的艺术学习。

通过对某地的7所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学生艺术素养不容乐观。如会五线谱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7.9%;非艺术类学生人学前接受过美术教育的仅占20%;在问及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有无信心时,只有34.8%的学生认为有信心;21.7%的学生不知道中西方美术的区别,71.9%的学生对中国美术和西方美术了解很少。

二、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目的

艺术素养教育,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实施这种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健康向上的艺术情趣,从而使人们获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1.积累丰富艺术知识。艺术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和曲艺等门类的学科,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进步的艺术,从实际生活出发,塑造典型形象,反映一定的生活本质,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教育人民的作用。积累艺术知识,不完全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质的问题。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某个艺术门类的丰富知识,最为主要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该门类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正确的审美标准;广泛的阅览有助于较好地掌握这种标准,但大量的、零散的艺术知识不等于这种标准本身。

2.提高艺术鉴赏力。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和欣赏程度,并能给予恰当的审美评判。艺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两个方面。二者中一个侧重创造实践,一个侧重欣赏活动,途径虽然不同,但达到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却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艺术素养教育中,艺术欣赏比艺术创造运用得更为普遍。艺术欣赏活动是艺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欣赏能力的高低也是艺术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志。

3.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审美人生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事物由愉快的情感而产生的亲切和悦的认同,这种愉快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灵魂的而非肉体的;这种认同的指向是事物普遍的形式而非特殊的质料,因而它是自由而无羁绊的。培养审美人生态度关键是要有一个与万物融为一体又高于万物的人生境界,这就要求人们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类的历史与未来的本质有宏观、恰当的体认与把握,简言之,就是要把遥远拉到眼前,而又把眼前放置遥远;把历史看成现实,又把现实当成历史;把瞬间当成永恒,又把永恒当成瞬间。我们对现实怀抱着一种审美的、艺术的态度,于是生活中的平凡、艰难、琐屑、索然就变得美好、神奇、富有魅力。

三、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1.哲学知识普及活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对青年成教生进行哲学教育,增强其理论思辨能力,有助于他们高屋建瓴,把握整体,突破各具体学科的局限,超越人文与科学认识的界限。把哲学教育作为“求美”文化艺术活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哲学思辨,去探究超越于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理想、信仰与终极关怀,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艺鉴赏教育活动。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和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文学艺术作品包含人们对不同时期人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和反映,同时也体现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深刻思考,不仅能引发成教生的思考,而且能够升华成教生的人文关怀、润泽成教生的心灵、促进成教生人的本性的觉醒和提升。通过引导成教生进行文艺作品鉴赏,能够让他们领悟美的真谛,培养成教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成教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和评论能力,能借助文学、美术、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将追求完美的意识渗透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3.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成教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让学生重塑民族人文精神,树立奋进图强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4.世界文化教育活动。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成和发展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不同民族经济政治和地理因素等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就没有世界文化繁荣。通过对世界文化的教育,成教生对世界文化及思想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人民的历史,掌握历史发展的脉搏,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四、成教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基本措施

目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充足的师资等。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1.坚持整体教育观。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有全面的教育。艺术素养教育通过培养“会审美的人”在整体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最基本的就是他必须具有对美和善的鲜明的辨别能力。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对人的个性、心理、人格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素养教育作为促使个体素质提高、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大。

2.规范教学管理。艺术素养教育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平,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严格的教学要求是其关键的环节。艺术教学应和其他教学一样,列入教学计划,有一定的考核,并计入学分。国外高校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如在美国,不少综合大学中的艺术院系所开设的部分课程都面向全校,各系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得到学分,而有些大学则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3.师资队伍是保障。许多高校艺术方面的师资队伍基础相对薄弱,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在有限的资源里狠挖潜力,建立一支实力较厚实、结构较合理的艺术师资队伍。

4.开展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每年可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倡导高雅文化,净化校园环境,让严肃、高雅的艺术筑起校园文化的殿堂。对网络文化、流行文化要加以引导,加强管理,做好流行文化的宣传、介绍,提高广大成教生的鉴别能力。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8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学;审美素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良好素养的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在各行各业中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也成为评判人才的标准。传统美术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审美素养平均水平明显偏低,不仅不能达到学校的教育目标,也不符合知名企业对设计人才的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的教育并不重视,学生对艺术的品味鉴赏能力明显不够。因此,探讨出科学合理的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素养教育方案是大势所趋。

一、审美素养与美术教学概述

美术教学的理念和特征。美术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讲授美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培养其必要的美术技能来满足社会经济需求、文化价值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美术教学是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师需要采取特殊的感知教育方案。在高职美术教学中,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使之感知人文艺术的精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在一定审美素养的基础下,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帮助学生活用专业知识,表现美术在当代的实用性。美术学科作为艺术学科中很重要的科目,对美术素养要求也较高,学生要在生活中、文化交流中认识美术。如果学生在创作中缺乏想象力、自我意识以及情感,那么仅凭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是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艺术修养高的人,对艺术的感受、体验、评价等都有一定造诣,能够获得艺术的享受。审美素养是人类对于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个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没有审美素养,那么便很难享受到艺术的趣味与魅力,没有活力与趣味的加持,艺术前进的道路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艺术专业的学生要对艺术理论、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审美素养能够调节和缓解学习过程中的乏味情绪,起到放松心灵的作用,激发学生持续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训练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之形成独立人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开展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对美术教育重要性整体认识不够一些高职院校受传统教育思想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对于美术教育往往不够重视,没有注意到美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普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艺术类专业,对美学的教育更是不够重视。因此,学生们就无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教育重点是职业技能培养,目的是为了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所以自然会更注重专业技能为主的学习。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以专业技能的课程教育体系就构成了学生们平时学习的主要内容,美学教育的重要性就自然而然被忽视,开展的美学课程也会减少,这时候,也就不会去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了。

(二)课程体系陈旧,美术教育资源匮乏调查近几年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可知,高职院校依旧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进行学科教育的革新,因此,也就没法彻底解决美术教育教学的难题。除了少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高职院校的美学教育大多放在公共选修课上。而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艺术专业,只能把美术教育设置成比专业课更容易被忽视的艺术选修课。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展开的教学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作为艺术选修课的美术教育就更容易被忽视了,以至于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安排都比较少,授课时也只是简单讲一些基础理论。而像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鉴赏这些课程,在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参与度注定不会高,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造成消极影响。

(三)学生美术基础薄弱,审美意识淡薄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虽然以文理兼招为主,但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那些对美的认知程度不足、缺少审美教育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更多地是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注意的是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不去注意提高审美素质,导致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事实上,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必须要接受美术教育的,个人的综合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高职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主观能动认知能力现代美术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要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各种手段从互联网、媒体、生活中认识艺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教材和现代科技结合,将知识内容更加有条理且生动地表现出来。如设计一种情境,关联实际的生活并通过当代技术让学生能够融入到情境当中,增加学生的主观感受,使之享受艺术的美感,使他们的审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提升,养成正确的审美观。例如,教师在教授婚礼手绘课程时,应首先讲授真实的舞台搭建风格及周围环境装饰,配合多媒体视频教学,让学生自己想象当时的环境,在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绘制和创作,最后一一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让同学们进行线下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设计理念,同时老师对优秀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进同学之间的关系,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历史课程,让学生感受艺术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关系,然后从美术的角度进行赏析,例如《清明上河图》,老师可指导学生从情感文化和时代背景入手,设计出一个自己的节日作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二)贴近生活,融入生活艺术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本身是抽象的,从生活中发现美,将其通过作品抽象地创造出来,人又能从作品中感受到情感,甚至产生一种移情作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是当前审美素养培育至关重要的一点。高职美术教学要教育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从生活中培养艺术修养。美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却不易被发现,我们要贴近生活,融入生活,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感觉,发现藏在生活中的艺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著名艺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理解艺术的魅力。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从而培育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要求学生关注细节,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细节决定成败,创作决定未来。高职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观察细节的能力是重中之重,细节的表现和创造性往往是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细节的表现会让作品变得栩栩如生,有创造性的创作会令人耳目一新,会让作品的艺术感完美地展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静物进行观察,然后进行创作,让学生抓住静物细节进行刻画,如光影、角度、质地等,同时还可加入情感进行创造性表达。然后老师挑选一些强化了不同细节和创造性展现较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对细节刻画多的作品会比较细腻,富有创造性的创作会比较新颖。杰出的作品有的细腻,有的奇怪,细节的表现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好的创作的基础,培养学生对细节的表现,开发学生思维,带领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到审美素养的自然性和整体性。

(四)致力于“满足需求”的人文气息的营造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层阶梯,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他指出,人的动机和欲望是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越高越接近自我实现的精神境界。而高职院校想要形成良好的人文气息,正需要这种需求作为条件。师生思想观念的一致性、道德准则的共同约定、价值体系的互相认同往往体现一所学校人文气息。高职院校创造了更多人文气息营造的途径,在进行传统课堂教育强化学生审美意识之余,还可以采用校园环境设施建设、传媒宣传等各种途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校园环境的改进、文化设施的建设,都可以让学生受到隐性课堂教育的影响,在这种气息的熏陶下强化审美素养。

(五)不拘泥于课堂教学,利用第二课堂形成美术教育的场效应在提倡教育改革的同时,要利用改革的势头,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强化,更要对美术课程统筹安排。首先,教师可以安排适量的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进行美术学习,提高审美能力,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培养鉴赏艺术品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进行美学的学习。其次是要求学校多多开展艺术展演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参观艺术展览的机会,参观展览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也要积极参加相关的比赛,锻炼自身的艺术创作能力,把握向他人学习美学知识技巧的机会。这些活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校园文化。

审美与艺术素养范文9

一、掌握素质教育的含义,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识、判断、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美术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还应该特别重视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发现、自我整理、自我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并把这些能力贯穿于美术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发挥其特殊优势,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其个性,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其潜能,利用学生的一切可用条件,联系其他各门学科的内在因素,达到学生学会发现美、审美、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学习氛围和兴趣,最终把美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

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多数美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更增加了学生对单一教学的反感。学生学习好美术学科的最好途径应该是利用综合知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攻关,突破重难点,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取知识,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把艺术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与规律。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完整。在课堂教学中,我把美术教学比作一门综合性学科加以分析理解,应用一些教学常识,对学生进行有逻辑的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欣赏课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结合作品内容,运用政治、历史、人文背景、社会科学等领域对作品进行理解分析。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激发学生加深对美术的了解和热爱。在创作课中,我结合语文、英语中的写作和音乐中的艺术效果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综合性可造才能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落到实处,让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会了辨别区分美与丑,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美、追求美、表达美、创造美,从而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素质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界中去,让学生通过对祖国的名山大川、生态环境、花鸟鱼虫、林园风景的感受;通过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泊的观赏等。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原则,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参与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保证。

让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参观,充分利用多元文化资源,让学生观察、欣赏美的事物。在活动中重视直观性原则,重视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马蒂斯曾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艺术教育贵在创造,艺术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综合性才能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营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环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囊括世界。”从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提倡独创精神,加强创新意识。